落后地区旅游文化

2024-11-04

落后地区旅游文化(精选6篇)

落后地区旅游文化 篇1

合理的人才结构, 要因时因地制宜, 既要考虑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和长远需要, 又要考虑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如果不顾现实需要和可能, 容易导致人才积压和浪费。因此, 调整人才结构, 必须从实际的人才资源出发, 充分发挥各地的特点和优势, 落后地区人才结构的相应调整是必然的, 而且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我们需要从数量、质量、活力、结构等几方面全面整合人才资源, 全面提升人才资源的效能, 当前最关键的是在增加数量、提高素质、增强活力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1 做好人才结构调整工作应把握的问题

1.1 合理的人员结构是通过制定人员结构标准,

按岗位需求调配人员、调整人员等一系列工作来实现的。所以, 我们必须统一目标, 使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既有章可循, 又循序渐进, 形成由编制部门制定编制标准, 组织、人事、劳动等调配部门按岗位和人员资格条件进行调配, 按岗位职责和实绩考核、评聘干部, 按岗位和尽职尽责程度确定工资标准, 按需求培养人才。保证各项工作之间既相互制约, 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使单位的人员结构在诸多工作的有机结合作用下, 自然趋于合理。

1.2 加大调整力度, 实行重点突破

落后地区应采取本地主动开发、国家重点倾斜、各地大力支援的协同开发方式, 其加快调整和提升人才资源的素质。完善人才的流动机制, 加快人才的流动速度。要学习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落后地区人才资源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还要针对跨国公司实行人才属地化的战略后加剧对高级人才的争夺, 加大落后地区人才结构调整变数这一情况, 采取相应对策。

1.3 明确人才结构调整的核心

能力建设是人才结构调整的核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有足够的人才资源作为动力, 同时, 也必然推动人才资源开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力度, 要求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转向人才的潜能和创造力, 同时就要积极探索, 打破体制惯性和思维定势, 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管理机制, 使之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人力资源的特征相适应, 达到既便于运作又能充分发挥人才能力的目的。

1.4 充分发挥政府调节的主导性作用和市场调整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不是万能的, 单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落后地区的人才问题, 应当将市场机制和政府的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要综合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尤其在局部和微观领域, 要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另一方面要运用好计划手段, 尤其是要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西部大开发中, 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者不应有所偏废。

2 人才结构调整工作具体实施的工作

2.1 建立并完善有利于人才竞争的制度环境

以市场为基础, 合理配置人才, 按照人才的专业取向与价值取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评价系统, 为人才优化与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市场为导向, 人才结构调整在产业上要突出高新技术、文教、旅游等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 在区域上要突出经济、城市发展规划要求, 注意以优势产业聚集人才, 提高人才密集度和层次。既要考虑到本地区、本行业经济紧迫需要和长远需要, 又要考虑到人才资源调整优化的规律。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建立起富有特色的高效能人才结构。重点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着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 构建以人才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区域发展竞争力战略, 应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 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主题, 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 以提高人才素质及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为重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努力构建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2 建设好一支有效的领导干部队伍

努力营造有利于广大干部快速成才, 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各类干部人尽其才的工作机制, 造就一支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 思想解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 摒弃用人上的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不良惯性,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结构将逐步发生变化, 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不同产业之间分布的数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 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大转移, 大力拓宽人才结构调整的思路, 实现人才结构调整以适应性为主到以战略性为主的转变。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 减少用人上的失误。同时, 建立民主、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全面推进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聘上岗。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全面正确把握选人用人的标准。

2.3 创新人才市场机制, 实施人才市场多元化战略

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 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推动人才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机制对于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具有基础性作用, 而且作为要素市场之一, 其发展和完善对于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其次, 要切实转换长期以来形成的靠行政手段来调整人才结构的机制, 取消一切对人才资源配置、合理流动和结构调整不适宜的政府行为和行政命令, 以彻底解决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和地区所有的问题, 促进人才资源在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合理调整。加快专业性人才市场建设, 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农村乡土人才市场以及各行业的人才市场。

2.4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扫除影响人才积极性的机制性障碍

对于拔尖的高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 在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财力以及企业赢利中各拿一部分, 对他们进行经济补贴, 让他们在落后地区安心工作。真正做到事业留人, 待遇留人, 政策留人, 情感留人, 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逐步探索市场工资机制, 建立以业绩为取向的分配机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 鼓励企业探索市场调节、集体协商的工资机制。政府建立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 尽可能消除不公平竞争, 调控社会的收入分配,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同时, 政府设立一定的人才奖励项目, 使人才奖励的激励作用得以体现, 争取设立政府人才奖励基金, 保证人才奖励工作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陈清, 陈俊洪.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创新[J].广东人事, 2001 (10) .

[2]胡颖.人才资源结构优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 2006 (5) .

[3]赵光辉.我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的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5) .

[4]王乐忠.跨世纪人才与人才结构[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3) .

[5]沈利生, 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落后地区旅游文化 篇2

1.4学校化学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化学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教学方法的陈旧,大部分教师还延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二)教学的指导思想偏离素质教育,错误地认为应考是化学教学的唯一目的.(三)对实验重视不够,很大一部分教师。只在课堂上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忽视了化学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四)教学过程中,只侧重检查课堂上作业完成的量,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解决化学教育落后的途径夏对策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化学教师在没有充分的实验设施条件下,想开展丰富、生动的化学实验和结合实际改进化学实验,实在是无能为力,所以,添置足够的化学实验设施,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在具备充分的化学设备的条件下,化学教学才能得以正常健康的稳步的开展.针对以上提出的在现今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有一个解决的途径和对策.除引起学校、社会对化学的重视和重新认识外,还应加强实验设施和化学教学自身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在当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的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与构建一种新的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与完善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就化学课教学创新谈些粗浅的看法.“

2.1建立符合实际的有效的教育评价标准.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在教育评价注重评价教师的教,而不注重评价学生的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失去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只注重评价教学结果,而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使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火花长期受到压抑而泯灭.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加以引导,教学方法上改变以量化为手段,注重在课堂及作业完成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上,找出学生的优点及闪光点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给学生创新留有足够的时问和空问.

2.3充分重视化学实验,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任何实验或多或少地都具有一定的验征性和探究性.探究性实验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由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拟定方案,分组探究,集体讨论,完成实验报告或论文,作出评价,整个过程都在开放中进行,教师只起到咨询、帮助、引导、参与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2.4渗透工农生产、日常生活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针对各种广告,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辨其真伪.如剖析。点米成金、。水变燃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营养品等等伪科学或不科学的广告.再如防止漏气,在液化气中掺的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H3C SH),汽油中掺入乙醇,可减少尾气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手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具有新型、多能、质轻等特点,这些知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体会到化学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自觉形成探求新知识的意识.

落后地区教师培训需求浅析 篇3

摘 要:解决教师培训中长期存在的深层面问题,关键的还是按需施训,即分析培训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笔者认为教师培训应从了解需求开始,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现状评估、目标反思,需求满足的评估,分析方法可以是访谈、观察、测试、问卷。

关键词: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从改革的后台被推向了改革的前台,相应地,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亦日益突现出来。基于此,教师培训就越来越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后,即使在如甘肃会宁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组织培训也成了教育局的基本职能之一,县级培训管理机构——研训办也应用而生,参加培训也成了教师的一项日常工作,如笔者本学期即参加了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国培项目、2015年兰州高考研讨会、白银市高三九科教师假期培训、白银市政治学科基地骨干教师研修活动和不胜枚举的校本培训。但培训实施效果如何?

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教师难以形成自主发展观念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教师培训也没有把教师的成长和教学动态变化联系起来,导致培训课程设计和演绎大量采用高深的理论和时髦的词句;不接地气,即培训设计和教师需求脱节严重;因而在开展教师培训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又逐渐突出。这些问题表现在:培训组织上的强制性;培训需求上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上的单一性;培训对象上的无视主体性;培训效果上的低效性;培训组织形式上多专家讲座少学员参与互动;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专业能力发展等。这些问题不仅具有深层性,也具有长期性,人们都觉得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但找不到有效的办法。 解决教师培训中长期存在的深层面问题,已经不仅是技术和方法问题,而是必须解决教师培训观念上的滞后性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笔者一直大力呼吁的“培训本土化和培训师专业化”。其中的核心问题可以细化为:培训的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专业化、培训者队伍建设、培训绩效评估、职前职后一体化、跟踪式培训等。但最关键的还是按需施训,即分析培训需求是什么?怎样设计培训才能满足这种需求?

二、培训从了解需求开始

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的过程,就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培训常见的核心问题如:培训谁?为什么培训?培训主题是什么? 通过什么课程计划和路径达到目标?如何设计培训?如何进行培训质量过程监测?如何评估培训效果?要回答以上问题,就必须分析教师的需求是什么?目前,教师培训需求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国家对教师提出的必须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目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规定教师要达到的标准和提出的要求;第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惑、问题和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而产生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培训需求就是以上三方面实际状况与理想状态之间通过培训能够改变的差距。

三、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培训需求分析就是由培训专业人员对培训需求进行排序,将进行培训所需的资源和实际可用的资源进行调整与匹配,从而设计出可行方案的过程。

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是“现状评估”基础上的分析,分析者是教师本人、学校的管理者或教育管理部门;“目标实现”基础上的反思,反思者是教师本人、培训者或方案设计者;“需求满足”基础上的评估,评估者是教师本人、培训者、方案设计者。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是需求是谁的需求?“教师”不是笼统的概念,要分段、分科、分层、分岗、分类、分龄、分地域。培训要细化,如新教师培训、岗前培训、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培训、高三政治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二是需求一定能满足吗?哪个机构、哪位培训者可以提供这种资源,承担并胜任这个培训。三是需求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即通过了解需求,设计培训,达成目标,由此形成了实践导向的培训、问题解决的培训、主题式培训;全员培训、骨干培训、带头人培训、名师培训。

分析方法可以是访谈、观察、测试、问卷。问卷调查中需要做好编制样卷、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工作。

四、落后地区教师培训需求例举

笔者最近针对会宁县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从培训内容需求看,教师主要需要学科教材教法研究的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知识、班务工作管理知识、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教学技能知识等他们既有提高学术水平、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的需求,又有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需求。从培训途径的需求排在第一的是学习他人经验,其次是参加教科研活动和进修交流。这些数据反映了多数教师希望能通过教研等活动,学以致用。从培训的方式需求看,教师大多选择师徒结对,其次是喜欢案例讨论与分析,第三是观摩点评和自主学习及反思,最不喜欢的是讲座。这是因为农村小学教师平时只是通过阅读参考书来吸取知识改进教学,又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他们希望通过名师的引领和指导,现场观摩,目睹课堂教学的实况,以此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方法。从培训的时间需求看,大多数教师喜欢自主学习和校内培训,喜欢短期集中培训。因此,只有切实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师的需求,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教师培训本土化与培训师专业化研究》GS[2014]GHB0998阶段性研究成果。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科技人文”特色实验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实践研究》GS[2015]GHB075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德成、梁永正著.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落后地区农村道德建设新机制探索 篇4

落后地区农村道德建设新机制探索

本文以川西平原和川东山区的农民为主要调查对象,笔者在调查了当前落后地区农村道德状况后认为,促进落后地区农村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一种有效推进落后地区农村道德建设的`新机制.具体地讲,就是要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制订一个包括教育培养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管理机制、奖罚机制、考评机制等五个方面的,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激励约束力的道德建设新机制.

作 者:万远英 WAN Yuan-ying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成都,610039刊 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6)分类号:B82关键词:落后地区 农村 道德建设 机制 调查

谈如何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篇5

关键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策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持续的快速增长,社会面貌也焕然一新。一些沿海沿边地区凭借着地理优势,再加上国家和党的优惠政策,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落后地区,如在内陆省份相当一部分农村贫穷地区,地理环境优势不大,经济发展缓慢,主要还是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初始加工为主,使得经济一直得不到快速发展。

1.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1民生基础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与滞后都延缓了我国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瓶颈。主要表现为相当多的落后地区仍像村庄一样,没有自来水供应,没有安装下水道,街道路面仍旧是泥沙路等;以及有的落后地区公共活动场所少,交通设施落后,没有一条交通高速公路通过,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需要等。这些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部经济资源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1.2产业体系不完善,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

落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其中以传统的农业所占比重最大。常规农民基本上还是靠自给自足的生活为主,尽管有部分地区以发展农业产品为主,却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类似产品多,精品名品少,市场占有率也低;另外,大企业以及龙头企业也很少,只能依靠着中小企业来维持自身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以达到发展经济。总的来说,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特色产业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合理分配升级产业结构,必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经济自然得不到振兴。

1.3 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后劲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王平曾经说过:“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这句话会出现,是因为很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在考出山区读上大学后,就不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农村大学生不回家乡,留在大城市发展,就等同于是人才的流失。没有属于自己的人才,谈何持续发展?政府对于人才回流也是无所作为,任由人才加速流失,使得本地经济发展越发滞后,导致马太效应的出现。对于考上大学有所作为的落后地区学生而言,不是他们不愿意回到自己的老家帮助建设家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被现实所困住,无法回去。

2.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了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将对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与活力有大大的促进作用。

2.1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落后地区要充分认识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自身经济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考虑协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首先,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正所谓“路通人通财通”,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和商品流通的支柱,落后地区的经济要得到发展,必须先行发展交通设施。政府要分析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依靠国家投资以及借助鱼民间的资本,构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如修建跨省际的公路、铁路,把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链接起来,借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再来,水利工程、饮水工程,邮电、通信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项目都对也能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2.2发展特色经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要求着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承担特定的社会分工,发展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产业,如佛山的建筑陶瓷业,温州的鞋业等建立在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上的特色产业,都是它们的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利用本地稀缺的资源,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谋求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能够得到提升;再加强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把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增加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2.3构建人才回流机制,开放地区引进外资

经济学家索罗认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人才,也就没有动力,为此,落后地区政府一定要完善本地区的人才回流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供一个不断增长的高水平生活标准,吸引考上大学的本地区学生回到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一份力。

另外,提高地区的开放程度也是落后地区的发展道路之一。外资的引进不但可以改善落后地区的资本环境,还可以为落后地区带来完善的人才增殖机制。政府要增强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优化本地区的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的程序步骤,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为外资的引进道路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环境。总归一句话,落后地区要发展经济发展,就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回流与引进机制,提高本地区的开放程度。

3.结语

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其摆脱当前贫困、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性发展,一定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加大自主创新产业的建设;鼓励外出大学生回乡建设,实现人才回流,同时引进外资,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秀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燕; 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2006年04

[2]孟跃;曹泳鑫; 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陈新林; 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湖南湘西州为例[J]; 《时代经贸》2010年 第2期

落后地区旅游文化 篇6

巴西中西部地区包括三个州和一个联邦区。由于20世纪60年代的迁都,大批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居民迁入,人口迅速增加,该地区经济、特别是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尽管如此,目前这一地区仍然是巴西经济落后的地区之一。东北部地区是巴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农牧业是东北部经济的主体,而东北部海崖则是著名的旅游胜地。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了炼油厂和石化厂,工业有所发展。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北部地区地广人稀,以森林和矿产出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北部地区橡胶采集业的发展,大批东北部农民移居这里。20世纪20年代以后,橡胶业衰败,移居的农民又重新返回东北部,北部地区再次成为寂静的森林。由于该地区缺乏能源和公路网。工业难以发展。东南部地区是巴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农牧业发达。在历史上,该地区由于采金业和咖啡种植业的发展,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吸引了大批欧洲和日本移民,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巴西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是巴西工业——钢铁、汽车、水泥、飞机制造业的中心,同时也是巴西的金融中心。1995年该地区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1997年人均产值7381美元,居各地区之首。南部地区也是农牧业发达地区。该地区多为欧洲移民。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率也较高,因而农业人口过剩,大批农民向中西部转移。该地区是仅次于东南部的经济发达地区。

为了扭转这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下决心通过宏观政策和直接的行政干预,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三大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区域经济差距在整体上有所缩小。据巴西地理统计局、巴西中央银行统计(《考察》杂志2001年第751期特刊),1999年这三大落后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24.88%;而20世纪70年代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17%。虽然巴西区域差距失衡的格局有所缓和,但没有根本改变,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巴西政府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制定了灵活的开发战略:一是制定涉及几个地区的综合开发计划。如巴西政府于1970年制定的《全国一体化》规划,对东、西亚马逊地区的发展均提出了目标,重点是通过“泛亚马逊公路”“实现亚马逊整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与全国的整合”。二是就某一特定区域情况制定的发展计划。如1971年11月制定的“中西部发展计划”“亚马逊增长点计划”及“中部发展计划”等。以“中西部发展计划”为例,其建设重点是该区域几个州的交通一体化,“按照这一计划,到1974年时,应建成一个以公路为主同时又辅以河网的交通体系”。三是为发展某一行业而制定的专门计划,如1971年第1179号法确定的“土地计划”,目的在于鼓励投资者在西部建起牧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1995年,巴西政府又实施了投资总额13.4亿美元的“东北部旅游发展计划”。此外,还有专门的特定项目计划,如开发西部铁矿资源的“卡拉雅斯计划”、发展内陆河运事业的“巴拉圭河河谷计划”等等。围绕这些开发战略,巴西政府对落后地区实施了积极的政府干预和政策供给,主要体现在:

(一)实行大幅度优惠的财税政策

20世纪70年代,巴西联邦政府规定将全国所得税的30%作为专门用于落后地区开发的全国一体化计划基金,不仅减轻落后地区的税赋,还把东北部地区的联邦税收返还给该地区,返还比例从1964年的13%提高到1974年的68%。此外。据1997年有关报道,1996年12月巴西政府宣布,向在落后地区创办汽车厂的外国企业提供优惠,并将优惠延长到2010年。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机械、设备、工具和模具进口免除进口税,进口生产所需的零配件减免90%进口税,对进口车辆免除50%的进口税,对进口或在巴西购买机械和生产设备免除工业产品税。同时,落后地区各州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通过更大幅度地减免税收的方式吸引外国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

(二)投入巨额资金,实行向落后地区倾斜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

首先是发展交通设施。20世纪50年代,巴西修建了三条跨州联邦公路,加强了巴西中部与东北部之间的经济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巴西政府为了实现其全国一体化计划,于1970年通过政府拨款20亿克鲁塞罗,先后修建了三条贯通巴西东西南北的大公路。统一公路网的建设,加强了各州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此外,巴西政府还十分注重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20世纪90年代,巴西政府投资7亿美元实施了东北部教育基础项目,为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等,并于1996年启动了“远距离教学计划”。通过电视卫星向偏远地区播放教学节目,降低落后地区的文盲率。

(三)迁都巴西利亚,带动经济重心转移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往往也是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情感归属和联系的重要纽带,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而巴西政府通过迁都的确达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的目的。迁都之前。巴西利亚是一座仅有10万多人口的小城,工农业均不发达。迁都之后,大大刺激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巴西利亚城已变成拥有10多个卫星城,人口达200万的现代化城市,巴西利亚城市的兴建及其相应的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资,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经济辐射力,很快在巴西利亚四周建立了汽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基地。成功地将巴西的经济重心从沿海转至中部。目前,巴西利亚已成为发展北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中心和一个“增长极”。

(四)实施移民垦殖计划

巴西素以地广人稀并拥有大片荒芜可耕土地而著称。但与此同时,在巴西实施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前。却有400多万农户、1200多万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面积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于是,巴西政府根据自身特点,适时做出了向欠发达地区移民垦殖的计划,并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巴西移民垦殖局的“开发中西部计划”、巴西与日本合资的“促进农业发展公司”及“稀树草原合作社”等举措,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从1964—1984年。巴西共实施了289项移民垦殖计划,分配土地5080万公顷。使18.8万户农民受益。可以说,巴西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移民垦殖计划。不仅促进了落后地区农业的发展,而且减少了农村的土地冲突,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原本荒凉的中西部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创设自由贸易区,制定配套政策

为了开发亚马逊河流域,有效地吸引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转移到这一地区,早在1957年巴西政府就颁布法令,正式确立了亚马逊首府马瑙斯作为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享有一系列的特殊政策:一是实行进出口自由贸易,凡符合规定的进口物资可免除产品进口税:二是实行财政刺激,即凡在这一地区投资设厂的企业可以得到投资基金的资助、享受减免所得税、得到信贷帮助等。这些优惠政策引来了大批国内外投资者,相继建立起了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和旅游文化中心,使这里逐步成为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同时,巴西政府还明确规定,自由贸易区每年必须以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无偿援助,以支援周边地区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定自由贸易区有责任和义务支援国内的科研机构,以开展对亚马逊河流域发展问题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这些举措有效带动了整个亚马逊河流域特别是巴西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到1974年,亚马逊地区相继建立了17个规模不等的发展极,形成了这一地区的发展极网络。

(六)实施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对落后地区转移支付比例

巴西足一个联邦制国家,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其行政事务权和经济管理权相对独立。因此,要平衡不同地区的财政能力,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巴西政府集中联邦财政收入的21%进行转移支付。一是实行收入分享转移支付体制。指联邦政府建立的两个基金(FPE和FPN)按照各地区的需求因素进行分配的一种转移支付制度。这种再分配是将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分配到落后地区。如按转移支付制度的规定,85%的基金分配给落后地区。二是协商性的转移支付制度。联邦政府通过与州政府协商选择必要的非项目性补助给各级政府,1980年协商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的比重为22%,1988年上升为42%。此后,由于联邦政府削减赤字的要求和协商性转移支付引起的贪污行为,协商性转移支付呈下降趋势。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德尔芬·内托曾估计,1970年前后,巴西东南部地区向东北部地区的资金转移总额,相当于同时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转移的总和。

(七)设置多层次的区域开发机构,为政府干预提供组织保障

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巴西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设置了专门机构加以管理。首先,巴西政府设置了“全国发展委员会”,统一指导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其次,在专门针对落后地区开发的问题上,巴西政府组建了区域性的指导开发和管理资金的专门机构。如“亚马逊发展管理总署”“东北部开发管理总署”“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管理总署”等,这些管理机构直属联邦政府,在开发方面具有超越州政府的权限,便于协调同一区域各州的利益。这些机构不但负责实施区域开发计划,还有制定开发计划的任务。

上一篇:透水性沥青路面下一篇:制作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