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精选12篇)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篇1
一、民间信仰案例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判断宽容的接纳态度与两极化的消费态度
这个问题考察上选取的角度是听说和经历两个视角, 态度方面选择的是对自己经历的态度和他人经历的态度以及消费态度, 视角的确定基于客观存在和主观判断两个标准, 能相对比较理性地分析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
对自己的相关经历方面, 有10%的人觉得经历过灵异事件, 还有近15%的人不仅自己经历, 也听说的类似事件表示相信。对案例进行基本分析, 有四种类型:与死去的亲人有关, 与鬼魂有关, 与“仙家”有关, 与黄鼠狼有关。同时, 基本与夜晚和疾病相关。所谓的灵异就是叙述的案例经过实践, 不论是疾病还是烦恼, 不管是偶然还是巧合, 基本上都得到了缓解。所以就案例来说, 民众的态度是在相信和半信半疑之间, 这个情况占到了调查人数的42.8%。由于对民间信仰内涵的模糊性的认识, 案例陈述的事件基本围绕鬼魂和仙家的神秘性, 中国古代“灵魂不死”的观念在民众生活中得到了反映和延续。
对此问题的认识态度, 相信和半信半疑的占近一半, 不相信的占20%, 由于对民间信仰的概念和内涵认识的模糊性, 认识态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对周围其他人民间信仰的态度, 89.3%的人尊重他人的选择。说明民众对民间信仰的态度是包容和宽容的, 也说明民众对民间信仰的认知也是在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地被接纳。至于对民间信仰消费的态度, 反映出消费态度还是比较两极化, 也反映了民众对民间信仰的拒绝与接受的比较矛盾的消费心理。
二、广泛的参与度与接受的宽容度严格管理与不闻不问之间的理性选择
民间信仰的影响, 既是考察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又是考察对当地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前者从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从调研结果看, 一方面民间信仰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广泛的参与性与接受的宽容度;同时也能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影响力, 由于民间信仰的生活案例与疾病、逝去的亲人相关度大, 故这种影响依然存在着, 反映出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生成点与关注点。后者从群众归属感与凝聚力、地域特色等几个方面考察, 在地域特色的形成上有近20%, 如果合理发掘民间信仰的内涵, 诸如满族文化的祭祀与传承, 是可以提高民间信仰的外在表现力, 并且形成地域特色的。还有14%的认为它的影响是积极因素。但也有27.6%的认为民间信仰存在阻碍社会进步和产生矛盾的消极影响。
在对民间信仰的管理与发展趋势上, 从当地管理部门和民间信仰的民众变化两个角度考察。管理部门的角度, 有近一半的民众认为政府和管理部分处在管和不管中间, 但在电话采访中, 民众还是能比较客观理智地分析这个问题, 认为像民间祭祀, 特别是祭祀烧纸等污染环境等方面的行为, 还是有严格管理的;在地域文化的形成方面, 诸如满族文化保护方面, 还是积极支持的。在民间信仰的发展趋势上, 民间信仰的信众越来越多, 但是认为信众信仰的程度越来越浅。这说明, 民众对民间信仰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增强, 对其信仰的内在认可度减弱, 其中参与和接受有跟风心理, 但从心理上又有自己的理性态度。
三、民间禁忌的普遍遵守和自觉制约中国传统习俗的保护与自然传承
民间禁忌是普遍的文化现象, 也是民众生活中最直接关注的民间信仰, 它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约束, 也是民众心理和精神上的制约, 是风俗习惯里一个重要的生活观念。对民间禁忌的遵守与执行能直接反映民众生活的普遍观念。在日常生活的民间禁忌中, 近一半的人知道了就会遵守, 25.2%的人做事情前打听一下相关禁忌, 然后遵守, 没有必要约束自己的占24.7%。这里, 有73.8%的民众有民间禁忌的限制模式, 有对宗教的敬畏、仪式的遵守、神灵的畏惧、欲望的克制……这些无形的制约都能反映出民间禁忌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力和制约力。
作为中国传统习俗的客观存在, 应该充分保护加以继承还是自然传承, 这是我们考察的观测点, 调查对象中46.3%的人认为应该保护, 38% 的人认为不用有意保护, 自然传承就好, 13.8%的人认为是文化陋习, 不应该保护。这实际上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处境相同, 在科技飞速发展、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相对多元化的视角, 回归传统文化和扬弃地继承以及适者生存一直有各自独立和交织的观点。这也反映当今社会的现代与传统、继承与消亡的文化两难。
四、满族聚居区与满族文化认知的矛盾满族文化保护方式与自然传承的徘徊
丹东地区的地域文化以满族文化为主, 就目前来看, 地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还不够广泛和深入, 作为整体性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不显著, 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作为原始宗教的萨满教, 57.6%的人不知道, 这在满族聚居区还是挺突出的问题。只有18.4%的人知道是满族人的信仰, 还有一部分人等同于跳大神和算命的, 至于萨满传承人, 只有6.3%的人知道, 但是具体询问, 还不知道具体内容。由于调研对象选择满族的占27.1%,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48.6%, 调研的结果还是表现出相当的矛盾性和满族文化危机。
不仅仅是在调研中反映出满族地域文化危机, 整个满族这个民族文化中的危机也是逐渐突出。作为地域文化特征的满族文化, 保护和传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濒临消失的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 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对满族文化聚居区的文化个性进行整体塑造, 加强地域文化个性和民族特色。地区发展上, 能增强文化竞争力, 打造文化品牌, 促进地域经济文化建设。作为民族的责任, 民众有基本的认识, 但是怎么保护, 民众也是在徘徊中, 还是需要文化工作者以文化的视野, 站在民族的高度, 建构一个整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环境。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篇2
090311326 刘承飞
摘要:
香港和台湾的公益广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双方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底蕴,香港的公益广告用平实、亲切的言语感动民众,关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从百姓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入微的关注每个人,提高每个人的公众意识,让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湾的公益广告的发展是很曲折的,台湾除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外,同时受到日本和西方国家近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台湾的广告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二者都有着中国内地学习的价值。
关键字:
香港公益广告 台湾公益广告 差异 比较
正文: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行行色色的各种不同的工艺广告,他们的点亮的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警示。那么什么是公益广告,各个国家的公益广告有什么区别,宝岛台湾和香港又的公益广告有着什么样的不同。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
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媒体直接制作发布的公益广告,如电视台、报纸等。比如中央台就经常发布此类广告。这是媒体的政治、社会责任。第二种是社会专门机构发布的公益广告。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分别发布过“保护文化遗产”、“儿童有受教育权利”、“不要歧视艾滋病人”、“保护珍稀动物”等公益广告,这类公益广告大多与发布者的职能有关。第三种是企业发布制作的公益广告。比如波音公司曾发布过“使人们欢聚一堂”爱立信发布过“关怀来自沟通”等公益广告。企业不仅做了善事,也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公益形象。从公益广告题材上分,可分为政治政策类选题,如改革开放20年、迎接建国50周年、科技兴国、推进民主和法制、扶贫等;节日类,如“五一”、“教师节”、“重阳节”、“植树节”等;社会文明类,如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关心残疾人等;健康类,如反吸烟、全民健身、爱眼等;社会焦点类,如下岗、打假、扫黄打非、反毒、希望工程等。从广告载体来看,可分为媒体公益广告,如刊播在电视、报纸上的广告和户外广告,如车站、巴士、路牌上面的公益广告。
那么也就是说工艺广告的主要目的是要服务我们每一个人,提醒或者警示我们要为这个社会或者对自己做出有道德有好处的事情,拒绝不文明的现象。
但是公益广告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形势和所强调的内容有所差别,这有很多因素所造成,例如当地的经济状况,公益广告发展的历史,这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历史和他们的理念等等的因素造成了地区之间的公益广告的差异。
公益广告在国外起源较早。现在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相当普及,尤其是电视公益广告。电视公益广告最早见于美国、法国等全国性大电视网,如美国ABC和法国CANAL+。之后欧美一些跨国企业和机构也纷纷加入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现在欧美电视台播出的公益广告大多是由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组织、机构发布的,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全国健康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就发布过大量公益广告。而一些大公司更是在发布商业广告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制作公益广告。如IBM的“四海一家”,通用电气的“照亮人生”等。这些大公司敏锐地看到公益广告虽然不直接宣传自身产品,但可以突出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心,树立企业良好高尚的社会形象,并通过频繁的播出强化了企业的商标印象,所以实际上也起到了宣传自身的作用。这些公司将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完美结合,双管齐下,牢牢占据着世界广告的领先位置,可谓物质精神双丰收。
在我国,公益广告事业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道路、显示屏、公共场所的公益广告已十分常见。媒体上的公益广告也迅速增加。尤以电视为最,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栏目开了中国电视台公益广告的先河。现在,几乎所有市级以上的电视台,都有公益广告时段。
我浅谈一下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公益广告的比较。
香港地区经济发达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十分发达的广告产业,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和东亚广告业中心。因而又被成为广告海洋。香港公益广告也相当的丰富;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公益广告,香港的电视台,也用大量的时间播出公益广告。香港的公益广告,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其广告用语直白平实,广告风格独具魅力,于中国内地公益广告相比,个性独具,成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看香港公益广告的内容,或关注民众生活,或保护民众权利,或宣传政府的管理理念,或引导市民的文明行为习惯,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内容从“请珍惜你的选举权”到“垃圾分类,就这么简单”,从“继续o型血”到“扶住老弱从小处做起“无所不有。而且在香港最著名的电视台得重要节目之前都要有一条公益广告播出。
香港的明星们都已拍公益广告为荣,在香港除了普通民众外,还有最多的主角就是明星了。这些明星,全是义务出演,并且以能拍公益广告为职责和荣誉,为香港的公益事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起着不可估量的良好影响。像刘德华,成龙这样的影坛大腕,除了在演艺事业不断进取之外,还投身于大量的公益事业。
用平实、亲切的言语感动民众,关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从百姓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入微的关注每个人,提高每个人的公众意识,让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许是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也许是香港市民的文化释然,香港的公益广告没有高深的用语,没有灌输的姿态,让民众看了喜欢自然看了喜欢。
另外,香港有着发达的工艺广告和管理体制,目前形成广告行业的自律、消费者监督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的良好体系。为香港广告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浅说一下台湾的公益广告
台湾的公益广告的发展是很曲折的,台湾除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外,同时受到日本和西方国家近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台湾的广告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90年代,台湾广告公司从盲目崇洋中自我思考,重新定位,以寻找更新的发展方式和更宽广的市场。随着广告业整合的完成,台湾广告业的现代特征逐渐呈现,主要表现为外资广告公司和本土广告公司相互借鉴、竞争成长;大型广告代理公司和专业化广告操作成为台湾广告业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广告公司的媒介行为日趋成熟,媒介购买和媒介代理成为广告公司的主要业务形式;在广告表现上,以消费者为中心、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现代广告表现形式开始成为主流。
中国人更注重心理内在的东西,但却更为含蓄;西方更直白,注重外在的条件。香港地区的广告过多地受到西方广告的影响,缺乏自己的特色。
香港地区广告宣传的五大特点:创新、塑造高贵的产品形象、以减价为手段、不同牌子的同类产品做比较以强调或夸张本产品的优点(这在大陆的广告法中是不备允许的)、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重复出现。香港地区广告的另一特点就是广告的重复性。广告不断出现,让人反复记忆但也容易让人厌倦。这种方法有它一定的作用性,但我们要尽量寻求一个平衡点,好的广告公司从来都是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大的广告效益。同样的广告5到9次可以让受众记得,多了会使人厌烦,造成资源浪费。
台湾广告较注重中华文化和广告的本土化。20 世纪 60年代初期台湾的广告公司规模虽然都很小,但普遍设置有媒介、业务、设计等部门。这些个广告公司一开始就沿着现代广告代理制的路子去经营。而21世纪的我们还在广告代理制门口徘徊,未得深入得其要领。广告代理制最特点是强调的广告业内部合理分工,互相合作。广告公司通过为广告主和媒介双重服务,桥梁的作用。
常看电视公益广告,总感到创意风格各异,各有各的妙处:有直言相告,启迪心智的;有妙喻惊人,针贬时弊的;有措辞警策,发人深思的;还有画龙点睛,让人茅塞顿开的……总之,一条创意绝妙的电视公益广告,总会通过声、像、字幕、音响等电视手段充分体现其创意效果,以求产生最好社会效益,达到警世和教化的目的。看创意好的公益广告是一种艺术享受。
公益广告事业,不仅仅是政府行为,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如果更多的企业家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地参与,我国未来的公益广告事业定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更加美好的前景。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篇3
近几年来,户外运动在中国悄然兴起。浙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盛,走向自然的户外运动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首选。本文以户外望远镜和户外睡袋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浙江地区的销售情况、受众人群分析以及产品本身的设计要素分析探讨浙江户外运动装备类市场现状以及未来产品设计发展方向,期冀对本地区的户外用具装备类发展有所启发和建议。
户外运动于浙江地区的发展
1.户外运动的兴起
随着国内大城市发展相对成熟,人们在日常工作之余开始返归自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走入自然,开展群体户外运动,既放松身心又是一种别样旅行方式。到目前为止,户外运动的种类包括登山、攀岩、悬崖速降、定向运动、溯溪、野外露营、野炊、探险等项目,户外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也正因如此,对户外装备的性能要求较高。
2.浙江地区户外运动风正盛
浙江省山脉纵横,适合户外运动的地形地势种类丰富,境内雁荡山、神仙居、浙西大峡谷、西天目山等风景胜地都是驴友户外运动的绝佳选择地。
浙江地区广阔的消费市场正是户外用具装备类从专业化向休闲化设计过渡的沃土,随着户外运动从专业化向市场大众化的过渡,户外用具的发展大有可为。本研究以户外睡袋和望远镜为例,对比国外品牌和浙江本土品牌的产品,探讨目前浙江地区户外睡袋和户外望远镜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便是本研究的着重点。
户外望远镜及睡袋市场现状分析
1.江浙沪三地户外望远镜市场现状分析
由网络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发货地位于江浙沪三地的户外望远镜网上店铺占比中,浙江地区占比高达一半,江苏、上海两地差距不大。可见浙江地区的户外望远镜总生产或销售的市场份额在和江苏、上海两地比较中所占比例较大。
而在户外望远镜网上销量前30的店铺中,江浙沪地区的占比有43%,其中浙江占比超过一般,上海、江苏均占了23%。从全国范围来看,全国的户外望远镜网上销量前30的份额中有近一半集中在江浙沪地区,而江浙沪三地中浙江地区的比重又超过了一半,浙江的户外望远镜销售市场在全国省份中属较大权重。
2.江浙沪三地户外睡袋市场现状分析
综合调研数据,无论是从户外睡袋还是户外望远镜销售的产品质量还是从产品销售的数量来看,江浙沪地区的销售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占绝对优势的。深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货源方面。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剧增,浙江地区人口密度在全国人口密度中名列前茅,这些务工人员基本会进入加工业发达的地区工厂就业。(2)求购方面。浙江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当地市民的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对户外运动的实践力较强,因此户外睡袋的需求量日益上升。(3)销售方面。由于浙江地区大多紧靠江河和海洋,有发达的水运和铁路交通优势,交通运输业相对全国居于首位。浙江地区又是阿里巴巴、淘宝等大型线上购物平台的基地,非常好的网络销售平台。
3.户外运动装备类用品使用人群分析
经过市场数据调查后分析发现,江浙沪地区符合户外用具消费特点的人群大致拥有以下特征:
(1)职业特征为:企业白领、新闻从业者、自由工作者、大学生、地质气象工作者;(2)年龄段20-60岁,男女比例大致为6:4;(3)中高收入人群为主带动为主。
户外用具的消费者热爱自然,追求个性,喜欢自助旅行。这类人群一般处于收入大于支出的阶段,他们有能力去实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户外望远镜及户外睡袋设计美学分析
1. 材料要素分析
产品的艺术设计必须首先考虑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正确的选择和运用材料是直接关系到设计美体现的物质载体,由此,材料被称之为是设计美的第一要素。
户外望远镜以美国博士能、德国视得乐和中国浙江地区品牌视界为例,对比总结三个不同品牌的设计要素区别;户外睡袋主要以北山狼为例,具体分析该品牌在各设计要素上的现状特点。
在对美国博士能、德国视得乐和浙江地区品牌视界王的材料分析发现,这三个品牌的望远镜几乎都采用了现代新科技的钢材料做镜身,外部由橡胶材料包裹,即金属材料做内部材料,橡胶材料为表现材料。这样金属外包橡胶的材料处理,不仅使得望远镜重量轻巧、方便携带,同时坚固耐用。
而户外睡袋的材料比较复杂,从填充材料上区分,主要分为棉睡袋、抓绒睡袋、羽绒睡袋和棉绒混合睡袋四种。根据淘宝网在全国销售量的研究数据分析,有58%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会买适用于四季的棉睡袋,23%的户外运动者或许经济上更为充裕购买了羽绒睡袋,抓绒睡袋和新式的棉绒混合睡袋由于适用季节少和产品较为新颖还未推广只有少数人会选择购买。数据说明了,大部分户外运动者更倾向选择适合四季使用,使用寿命长,价格相对实惠的睡袋。
2.色彩搭配分析
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来源于色彩感受,使用者对产品色彩的感知要强于对于产品造型的感知程度。所以,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
由数据统计我们发现,美国博士能品牌和德国视得乐品牌的望远镜颜色搭配分别有70%和82%以纯黑色为主,其余比例分别是灰黑色和墨绿色系等深暗颜色。而浙江地区品牌视界王反而以彩色为主导颜色,基本镜身颜色都以橙色、蓝色、绿色等彩色颜色为主,黑色等灰暗颜色只占了总比例的18%。视界王作为望远镜的新兴品牌,它的消费人群定位主要是休闲运动人群,基于这样的消费人群需求运用彩色镜身能让望远镜本身感观效果更活泼、亲切,更容易被目标消费人群接受。
根据对北山狼销量最高的几款睡袋的色彩分析得出,睡袋用品常会使用绿色、红色、蓝色等象征着自然的颜色来进行色彩设计搭配,在对睡袋进行拼色的时候,设计师一般喜欢选用同色系的不同明度的两种颜色进行拼接,这样搭配出来的产品不仅在视觉上有层次感,而且会让户外用户更能感受到颜色的纯粹效果。
3.结构分析
在望远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般的户外望远镜主要分为三种结构,分别是屋脊棱镜结构、保罗棱镜结构和赤道仪式结构。
对比这三种望远镜结构,屋脊棱镜的体积紧凑重量较轻,并且结构相对简单,可以使物镜和目镜位于一条直线上,明锐度较好。相比而言,保罗棱镜的双筒镜较宽,物镜间距大于目镜的间距,这样的观察近处物体时立体感更强,透光率也较好。屋脊棱镜结构虽然结构紧凑但是由于光色反射次数多,光线的损失就大,由此成像较暗。并且屋脊凌镜结构对装配精度要求高,难于制造,因此价格也相对昂贵。
户外睡袋的结构其实就是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到一起,来完成人们所需求的功能。北山狼睡袋在设计细节上由内而外分成包装层、外带层、隔间层和内袋层,每一层都从舒适耐用性出发更多的体现了人性化和地域化的优势。
发展趋势分析
1.浙江地区户外装备类市场潜力大
浙江地区户外运动用具的消费市场非常广阔。我国目前已有户外品牌达200多个,户外用品专卖店1100多家,户外用品销售以每年40%以上增长。据数据显示,全国仅登山户外俱乐部就有700多家,参加户外活动的人口大概在5000万人。而在这些国内本土户外用具品牌中许多知名品牌都诞生在浙江等沿海地区,另外,还有许多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代加工厂在本地区落户。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客户端的不断更新,人们的购买行为正在发生转变。线上销售的发展也为区域品牌的推广开拓了渠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将近80%的户外运动用具都拥有自己的线上商铺,人们可以通过网页、客户端的浏览了解产品信息,也大大促进了品牌推广,是区域品牌发展上的一大优势。
2.市场布局暂不成熟
相较于国外成熟的户外品牌运作,国内的户外运动用具发展尚不成熟。国内的户外品牌相对起步晚、知名度较弱,大众消费的认知度还主要是对国际户外品牌的认可上。我们虽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众多的品牌,却仍旧无法占领市场。要打破国际品牌的市场占领,国内户外运动用具品牌还应更注重对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外观的改进,并更致力民族品牌的打造。
结语
本文从探究浙江地区户外运动装备类器材的市场导向及设计要素出发主要探讨了以户外望远镜和户外睡袋为例在浙江地区的现行销售状况,并分析了其材料要素、色彩搭配、结构组合上的特点。研究发现,浙江地区对这两类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销售份额比重较大,可见浙江作为户外运动的适宜省份,其在户外运动装备类的制造和销售上也排于全国前列。而从设计美学要素分析发现,不管是户外望远镜还是户外睡袋,都不仅在材料、结构上要贴合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功能要求,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美感需求,满足消费群体的产品诉求。面对国内户外运动的兴起,人们对户外运动装备类器材的需求日益增长,真正了解消费者需求,从材料、结构、色彩等因素进行产品设计方能真正拓宽消费市场,打造真正的民族运动品牌。
张謇与东北地区关系研究 篇4
一、张謇初谈东北
张謇出生于江苏南通地区的偏僻农村, 与东北地区相距甚远。自幼接受传统的科举应试教育, 加之当时的交通与传播手段十分落后, 故张謇早年和东北地区并无直接关系1876年, 张謇受到淮军将领吴长庆的赏识, 受邀进入庆军幕府, 而后几年的幕僚经历, 使张謇开阔了眼界, 同时逐渐关注到东北地区。
左宗棠率军击溃阿古柏势力, 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后, 1878年中俄就伊犁地区展开谈判。面对沙俄诸多的无理要求, 张謇认为清政府不应畏战, 必要时可与沙俄一战。同时, 张謇强调东北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东三省龙兴旧壤, 民气忠勇, 铠马骁勇, 但得文武重臣建节于此, 责以选练兵将, 慎故险厄, 守御有恃, 攻讨有资, 何惮于战?”[1]张謇建议清政府派精兵良将驻守于此, 防备沙俄, 这是张謇初次谈论东北地区。
二、“壬午兵变”的遗憾
1882年, 朝鲜爆发“壬午兵变”。日本趁机对朝鲜进行军事强压, 逼迫朝鲜赔款并签订不平等条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藩属国, 朝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 吴长庆军被派往朝鲜, 张謇身为庆军的重要幕僚同往, 并做了多篇有关朝鲜问题的议论。提出对待朝鲜, “废为郡县;或援周例, 置监国, 或置重兵, 守其海口;而改革其内政, 或令其自改, 而为练新军联合我东三省为一气。”[2]在张謇看来, 将朝鲜纳入中国控制范围内, 成为东北的屏障, 或使之与东北遥相呼应, 共同防备日本都是必要的举措。可惜张謇的建议未被当时主掌清政府大权的李鸿章采纳, 导致朝鲜局势愈发紧张, 对东北对中国的威胁日趋严重。张謇经三十年后仍然不能释怀“李非昏髦骄盈者, 即不归复琉虬, 而于中朝创业之大计, 稍稍措意, 于朝鲜行我第三、四策, 而因以经营东三省, 安有日俄之争?安有立韩、覆韩之事?安有东三省之危?”[3]张謇认为东北地区被外人窥视、侵蚀和争夺都是由于李鸿章的不作为, “天下后世, 谁复知亡东三省者罪在李鸿章?”[4]
三、“甲午战争”后议东北
1894年, 慈禧六十大寿, 举行恩科会试, 张謇一举夺魁。同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受清流派重视, 成为帝师翁同龢的重要谋士, 与翁同龢就中日战争进行多次讨论, 商量对策。但战争的进程超出人们的预期, 当日军侵入辽东, 张謇便料到战争的失败不可避免。《马关条约》签订后, 张謇给清政府提出的自强建议中, 有预备巡幸之所一条, 当中提到东北, “我朝以辽藩为肇基之所, 陵寝在焉。若都会偏西, 则相距太远, 不能控引援应”。[5]张謇认为, 选择必要的巡幸之地时, 必须考虑与东北地区的距离, 以此遥相呼应, 互相为援,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在张謇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四、张謇与东北的开发
张謇热心东北地区的开发。1910年, 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期间, 张謇认识了美国大赉轮船公司的社长。该公司不仅希望插手中国金融与海洋航运, 还谋求对东三省的开发, 这与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并也有意于东北开发的张謇颇为相投。经过多次商谈, 双方达成了合作的初步方案, 其中便包括东三省的开发事宜。对此张謇欢欣鼓舞, 决定亲赴东北考察。1911年5月, 张謇经过北京, 在谒见皇族内阁首领奕劻时, “极陈东三省之重要危迫, 函宜强力经营, 不当听人久久酣睡, 赵督 (赵尔巽, 东三省总督) 所请两千万, 实至少而至不可己之数, 王但应课其用之得当核实与否, 不可掣其肘。”[6]随后, 张謇与随行人员对东三省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 并与赵尔巽商谈垦务, 准备中美合力开发东北。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 打断了此进程, 张謇更多的是在为稳定中国大局出谋划策。随后几年, 张謇先后担任过南京政府的实业总长, 北洋政府的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 1914年还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在担任要职之际, 张謇给予了东北地区更大的关注并积极推动东北的开发。张謇对东北地区的主要关注点可归纳为:矿产、水利、林业、农垦。
1. 矿产方面
张謇建议在全国设立八个矿物监督署, 东三省隶属于第二区矿物监督署, 官署为长春。之所以选择长春为官署主要是由于长春地处东北中央, 商业繁荣, 交通便利。张謇对东三省的矿产概述为:“以金矿、煤矿为大宗, 而金矿尤称美富。其最著者, 如漠河、库尔玛河、黑河、都鲁河等地, 皆在吉林、黑龙江之间。煤矿则抚顺、本溪湖诸巨矿, 悉在奉天区内。然煤矿佳者, 已入日本人之手, 故将来三省矿业之希望惟在发达金矿一策。”[7]可见张謇对东北地区的矿产不仅做了详细的考察, 而且对日本图谋中国东北仍怀有警惕之心同时看好东北金矿的前景。
2. 水利方面
张謇在水利方面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 张謇对全国的水利问题进行了分析汇总, 关于东北地区则主张穿辽以达松嫩的水利工程。张謇认为东北是京师的屏障, 土地肥沃, 林矿丰富, 因地广人稀, 被强邻窥视。近来虽有农商政策, 劝垦边荒, 力主无偿主义, 但仍出现很多问题, 关键便是, “其于大农、小农之计画, 水势、地势之经营, 概未有闻。而原其缺憾大端, 则尤在水利不兴, 地利亦因之而闷。”[8]因此张謇认为东北兴垦实边的关键在于疏通辽河、嫩江或者松花江。辽河距离松花江、嫩江最远的地方, 不过才三百里地, 最近的地方不超过两百里。如果选择合适地点将三江贯通, 将会大大改善东北的交通条件。
张謇总结如若穿辽以达松嫩, 最先应该疏通辽河入海的河道, 并在河流斜度最大的地方建水闸, 同时请求政府进行测勘, 聘请工程师详细规划, 这样才能不受制于外人, 兴垦实边, 东北的主权也才可以保全。此后张謇与在友人的信函中也提到了穿辽以达松嫩这一构想。直到张謇请辞水利总裁, 在请辞呈文中, 对松辽河沟通事宜仍是念念不忘, 建议政府给予重视并积极实施。
3. 林业方面
张謇认定东北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 近二十年来, 屡屡被外国侵伐。“自鸭绿江中日合办采木公司, 中东铁路伐木公司相继成立, 林权渐失。彼族把持江口, 而横事乐收;逾越定界, 而任意斩伐。”[9]针对这一情况, 张謇认为东三省的官营伐木事业急需提上议事日程, 一为获得整理全国林政的经费, 二为伸张我国林业的主权。此外, 东三省的林区未经勘定, 张謇拟定先从奉、吉两省入手, 派出森林勘测队, 逐渐勘测, 稍后再到黑龙江, 以期获得东北林业的详细信息。
4. 农垦方面
张謇在清末便有垦地实边的主张, 只是由于政局动荡, 资金匮乏, 因此迟迟未能实行。在其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之际, 也提出了垦地实边的农林政策, 但落实仍存在问题。张謇对东北地旷人稀有着深深的忧虑, “黑龙江荒地寥漠, 沿边尤甚。俄、日两国殖民渐盛, 收天产之利, 蚀主国之权, 而我国人反罕有至其地者。邻人乘虚而入, 主人虚以待之。久之, 将为彼族所盘踞, 危险滋甚。”[10]所以张謇对于东北地区农垦事宜很是关心。
张謇听闻中国有地主在黑龙江购置土地, 与美国东益公司订立雇佣代垦合同, 规定中国人是地主, 美国人是代垦人, 此为雇佣性质, 以十年为期满。开垦的费用, 由代垦人出, 而代垦人的收获便是每年农作物产出的一半。十年之后, 地主每亩土地给代垦人酬金两元, 代垦合同便到此结束。张謇认为这种雇佣开垦的形式特别好, 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 达到巩固边疆的目的, 特别建议袁大总统采纳。最后张謇强调合同为雇佣性质, 与土地权没有任何关系, 以此打消袁大总统的顾虑, 便于这种开垦形式的推广。
张謇有关东北地区的合理建议真正获得通过的、施行的屈指可数。张謇本想为国为民做番贡献, 可袁世凯的专制与独裁使张謇的失望与不满越来越严重, 加之政局混乱与做事时的诸多掣肘, 张謇最终请辞而去, 回归乡里, 将精力投入到家乡的教育、实业和社会事业中。东北地区偶尔出现在他的日记、函电中, 东北自此逐渐淡出了张謇的视野。
参考文献
[1]代吴长庆拟陈中俄战和两策疏.清光绪六年五月 (1880.6~7) .张謇全集 (第1卷) .上海辞海出版社, 2012:5.
[2]张謇的朝鲜善后六策佚失.刘厚生.张謇传记.第29页.
[3]致韩国钧函.清宣统三年三月 (1911.4) .张謇全集 (第1卷) .上海辞海出版社, 2012:271.
[4]致韩国钧函.清宣统三年三月 (1911.4) .张謇全集 (第1卷) .上海辞海出版社, 2012:271.
[5]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 (1895.7.19) .张謇全集 (第1卷) .上海辞海出版社, 2012:15.
[6]啬翁自订年谱.三年辛亥, 五十九岁.张謇全集 (第8卷) .上海辞海出版社, 2012:1027.
[7]公布矿物监督署分区规则.民国三年 (1914.2.5) , 农商部部令第二十二号.张謇全集 (第1卷) .上海辞海出版社, 2012:295.
[8]条议全国水利呈.民国三年 (1914.2.16) .张謇全集 (第1卷) .上海辞海出版社, 2012:303.
[9]规划全国山林办法呈大总统.民国三年 (1914.5.3) .张謇全集 (第1卷) .上海辞海出版社, 2012:335.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篇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存在的整体性问题,对其农村金融体系的需求供给进行界定,讨论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安全和结构合理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体系政策路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的面貌和农业的发展伴随着城乡经济不断融合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国家在强力推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其中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是摆在决策者和实践者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据有关部门的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左右,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而欠发达由于经济总量较小,相对于社会金融资本几乎没有吸引力。
1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整体性问题。
1.1 农村金融改革严重滞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城市先于农村,作为我国城市金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已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海内外上市,并逐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相对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还远远还不健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风险突出,业务单一,管理粗放,改革明显滞后。
1.2 农村信贷对象缺乏抵押物,以及与金融机构要求的财产资格存有差距。金融机构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信贷一般要求后者提供财产抵押,但长期以来的政策限制和农户自身财产的状况使得其无法提供符合政策和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财产。
1.3 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金融资本的安全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农业由于受到气候和市场的双重影响具有十分明显的弱质性,而金融资本由于其对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一般会主动回避农村特质风险使得农业融资成本加大,机会减少。
2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需求供给的界定
以推动新农村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配备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形式多样的经营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新农村金融体系的内涵基本包括以下三个核心特征,即功能完备、高效安全和结构合理。
2.1功能完备
是指参与新农村金融体系的各经营主体不但要具备传统意义的吸储和放贷功能,同时要兼顾现代金融中的抵押、担保、保险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功能。
2.2结构完善
是指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应该以构建主体完备,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体系,同时这个体系应该包括有效的监管体系,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2.3高效安全
是指农村金融体系虽然属于国家扶持发展阶段,但并不能因此违规发展,必须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保障中国整体的金融安全,控制金融风险。既要提供高效便捷和快捷的金融服务,同时还要提高经营效率,形成高效有序的竞争格局,注重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
3浅析构建欠发达地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路径
3.1 必须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由国家在政策层面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政策予以地区和区域倾斜,构建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鼓励多种所有制的组织形式的金融企业深入欠发达地区,同时明确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地方信合、担保、抵押和保险等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共同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协调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之间的资金往来,突出市场化竞争倾向,同时处理好政策扶持和市场发育之间的关系。
3.2 尝试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尝试农村银行的试点建设。因为股改和上市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重组优势资产,淘汰历史包袱,从农村市场纷纷撤出经营网点,这一现象随着国家取消原来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村合作基金会之后变得更加严重,市场主体呈现出单一主体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放宽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调低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和收购,设立
村镇银行、资金合作社以及贷款公司,并且在内蒙、甘肃、青海等地开展试点,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多元化和竞争格局,鼓励成立新型农村服务机构。
3.3加强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创新,拓宽金融服务供给渠道。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金融产品少并且单一,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的金融需求,要构建现代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加强产品创新,这一点对欠发达地区有甚,必须根据地区特点和产业特点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对普通农户可根据其滩涂、林业、山体等资源广泛开展质押贷款,根据其养老金等开展质押业务,对农业企业尤其是龙头农业企业,可根据产业优势和企业上下游开展订单农业贷款和票据贴现等业务,同时在建立金融体系的同时,必须要开展农村金融体系的抵押和保险功能体系建设,建立现代金融平台保障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惟有加大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是使金融业在体制、机制和金融服务方式上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乔宇,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发展思考[J],发展,2007,(6)
2、王家传,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篇6
摘 要:调查并分析了浪卡子县园林绿化的现状、特点及问题,提出了高海拔地区园林绿化的相应举措。本次共调查了园林植物8科、12属、17种。调查结果表明:(1)乔木层、草本层重要值最高的分别为北京杨、草地早熟禾,其重要值分别为68.115、94.061,缺乏灌木层;(2)该县绿化植物中,应用最多的是杨柳科,为7种,占调查植物的41.18%;(3)高原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超高海拔是最大的制约因子,园林绿化成活难度大;(4)园林植物应用种类匮乏,绿化形式单调,管护水平落后。
关键词:西藏;浪卡子县;园林植物;调查;重要值;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38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核心地带,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是中国生态安全的屏障体系,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器。城市绿化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藏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西藏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园林绿化建设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西藏高海拔地区园林绿化一直以来都是园林界的大难题。针对西藏各地的园林绿化的研究很少,内容主要集中在综述、定性分析植物群落配置、生态发展模式、种植等方面,而关于西藏园林绿化定量分析的研究非常匮乏。为了探究西藏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解决绿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定量分析西藏绿化的现状,为本地区园林绿化提供指导,笔者结合课题对西藏各地的园林植物种类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普查,并以浪卡子县为例,探索西藏超高海拔地区园林绿化技术难题。
1 调查和方法
1.1 浪卡子县概况
浪卡子县地处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与不丹王国接壤,位于90°22′~91°05′E,28°46′~29°11′N之间。浪卡子县是山南地区海拔最高的县,面积8 022 km2,总人口3.1万,辖16个乡。全县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县人民政府驻地浪卡子镇海拔4 454 m,面积1.5 km2,人口千余人。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宽谷区,四周边缘高突,中间呈低洼湖泊。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辐射强,冬春寒冷多大风,年日照时数2 929.8 h,年降水量376 mm,年无霜期60 d,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旱、虫、雹、洪水、雪、霜等灾害[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将海拔分级为:1 500~3 500 m为高海拔,3 500~5 500 m为超高海拔,5 500 m以上为极高海拔,因此,浪卡子县属于典型的超高海拔地区园林绿化。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现场踏勘调查法,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以浪卡子县各城镇绿地为主要调查区域。在调查地段内,划分成公园、生产、防护、附属、道路、其他绿地等绿地类型,按照不同的植物群落设置样地,在样地内分别进行详细调查。根据调查点大小,采用生物学上常用的“五点法”,随机设立若干 20 m×20 m 标准样地,进行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对于个别没法满足20 m×20 m的地段,可视具体情况,采用40 m×10 m样地或者灵活处理为其他形式的样地[2]。样方数量设置根据各城镇绿化状况及面积适当调整。对于高度大于 5 m 的树木进行每木调查,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冠幅、覆盖面积和生长势;高度小于5 m 的灌木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株数、株高、冠幅覆盖面积和生长势,绿篱色块类则根据面积估算株数;草本植物,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生长状况、覆盖面积、是否为野生等信息。详细记录样地内植物的配置模式,并拍摄植物配置现状照片。样地用目测的方法计算出郁闭度[3]。对道路植物进行调查,将道路作为调查的主路线,沿着道路逐一对两边的绿化植物进行记录。样地可根据道路绿地的实际绿化情况灵活设定,对于某些路侧狭长的绿化带,样地宽度即是绿化带宽度,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公共绿地植被主要以人工植被为主,也有少量的自然植被斑块存在。在调查中根据可行条件,采用路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人工植被和部分有代表性的自然植被进行植物种类调查[4]。
本次调查的重点为对露地园林植物及配置进行详细调查,室内绿化不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内容。
1.3 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方法。在林学研究上,常以重要值的计算和统计作为植物群落的分析方法,间接表示某种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5]。自从马克平用“重要值”代替“物种个体数量”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后IV 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指标越来越受到青睐。在如今的园林植物样地的评价中,也经常使用此种方法[2]。现在常用密度、多度、盖度、频度和显著度等指标来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别对应相对密度、相对多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不同学者计算重要值的方法也稍有不同。
本研究中,根据记录的乔木数量、胸径及出现次数,对乔木层重要值的计算采取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等3项指标。对于灌木层和草本层,采取相对频度和相对盖度2项指标。3类植物的重要值公式如下:
重要值(乔木)=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重要值(灌木)=相对频度+相对投影盖度;
重要值(地被)=相对频度+相对投影盖度。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乔木层植物共有11种,其中北京杨的重要值最高,达到了68.115,占有显著优势。重要值超过30的依次还有节枝柳、白柳、紫叶李,重要值分别为50.159,42.868,30.467。
从表2可以看出,草本层植物共有6种。草坪草中草地早熟禾重要值最高,为94.061。地被植物中,硬毛夏枯草的重要值最高,为11.878。浪卡子县的地被植物应用极少,草花及地被植物的应用呈极不发达状态。
从表3可以看出,乔木层及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极低,分别为11、6种。从Simpson指数上看,乔木层多样性较高;而草本层较低,说明草本层景观的趋同性很高,独特性不高。从Pielou指数上看,乔木及草本层的均匀度都不高。
3 讨 论
3.1 园林植物组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绿地应用的园林植物共计8科、12属、17种,藤本、攀援植物、竹类、绿篱植物、观果植物均为0种。乔木11种,灌木0种,草本6种,分别占64.71%,0.00%,35.29%。乡土植物11种,引种植物6种,分别占35.29%,64.71%。在科属上,最多的是杨柳科,为7种,占调查植物的41.18%;其次是禾本科、蔷薇科,分别为3、2种,分别占17.65%,11.76%。乔木中,常绿树2种,落叶树9种,分别占18.18%,81.82%;针叶树1种,阔叶树10种,分别占9.09%,90.91%;常色及彩色乔木2种,占调查乔木的18.18%。调查结果还表明,乔草比例为1∶0.55,乡土与引种植物比例为1∶0.55,表明浪卡子县园林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针阔比为1∶10.00,按照适于西藏地区的常绿树与落叶树比例以1∶3~1∶4的标准,浪卡子县的常绿落叶植物搭配欠妥,常绿树种非常欠缺,不能够满足冬季景观的观赏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浪卡子县绿化植物中乔木占比极大,地被植物丰富度很低,而且缺乏灌木层,具有典型的超高海拔地带绿化植物构成特点。
在乔灌木优势种组成上,一般而言一个树种的个体数量以不超过树木总数的10%为宜,也就是相对度不大于10[6]。浪卡子县的乔木中,白柳、北京杨、藏川杨、节枝柳的相对多度都超过了10,分别为28.767,14.155,14.155,12.329。因此,浪卡子县园林植物优势种分布趋同性很强。从植物长势上看,大部分长势不佳,这与当地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养护水平低有关。从植物规格上看,乡土植物藏川杨、绢果柳的规格较大,平均胸径分别为24.01、23.33 cm;其他植物尤其是引种植物的规格普遍偏小,例如该地区大量应用的紫叶李平均胸径仅为5.03 cm,这与当地苗圃不发达,长途运输不便,引种植物规格小有关,相关部门应及早重视当地的苗圃建设工作[7]。
3.2 绿化模式
本次调查发现,浪卡子县的园林植物群落常见配置主要有3种,即:“乔木+草本地被”、“乔木”、“草本地被”等群落结构,缺乏灌木层。从乔木的相对频度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乔木层中最常见的依次为节枝柳、白柳、北京杨、紫叶李、榆树,其相对频度都大于10,其中北京杨、节枝柳为优势种和丰富种。北京杨在浪卡子县长势较好,但在多风干燥处抽干现象严重,在造景时应注意避免。作为传统乡土树种,节枝柳同样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抽干现象也相对最轻,在浪卡子县普遍应用,通常作为行道树、庭院景观树和防护林。草本及地被层以杂草为主,人工草坪占比不到15%,而地被植物全为天然地被植物且应用量极少,仅有零星应用,本次调查未发现人工地被植物应用。常见的园林地被植物仅有硬毛夏枯草、黄花萎陵菜、笔直黄耆等3种。另外,藏式庭院酷爱室内摆放盆花[8],浪卡子县的藏式庭院室内摆花主要有翠菊、金盏菊、万寿菊、百日菊、君子兰、天竺葵等。
浪卡子县常见的绿化配置模式有:北京杨—杂草;节枝柳—杂草;紫叶李+林芝云杉—杂草;北京杨+白柳—草坪;节枝柳—硬毛夏枯草+黄花萎陵菜+笔直黄耆—草坪;藏川杨+白柳+紫叶李+林芝云杉+榆树—草坪等模式。上层乔木主要是北京杨、白柳等植物,中层多为紫叶李、节枝柳等植物,下层主要为杂草、少量人工草坪及零星地被植物如笔直黄耆、硬毛夏枯草、黄花萎陵菜等。
3.3 存在问题
(1)超高海拔自然环境条件是最大的制约因子,园林绿化难度大。浪卡子县海拔高,平均海拔超过了4 500 m,接近植物生长雪线高度,环境条件非常恶劣。超高海拔、高寒、全年无夏、干旱少雨、干燥多风、多冰雹等自然灾害,土质瘠薄石砾含量高、普遍盐碱重,因此对园林植物有极高的抗逆性要求。由于靠近雪线,植物生长上存在“乔木灌木化”趋势。受制于当地气候环境条件,该地区没有特别高大的乔木。例如该地区的园林骨干树种北京杨、白柳等长到5 m高左右就自然出现弯腰、垂枝、灌丛化现象,无法正常继续向上生长,一般长到4.5 m高就通常截干平茬。另一方面,园林绿化的“抽干现象”非常严重,就连紫叶李、白柳、榆树、北京杨等都普遍存在严重的“冬季抽干回缩,第二年再萌发新枝”的现象,死亡率高,每年补种频繁,只有绢果柳表现稍好。总之,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养护不到位,导致该地区园林绿化的大部分植物长势不佳,仍然要“以种活为首要目标”,园林配置的艺术性则是次要的。在本地区冬春季节的防风、抗旱是园林养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2)灌木层缺失,园林植物应用种类极其匮乏。该县接近植物生长雪线高度,环境条件非常恶劣,限制了大部分园林植物的应用。本次调查植物总计8科、12属、17种,由此可见该地区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极其匮乏。在科属上以杨柳科为主,共7种,占调查植物的41.18%,造成了该地区植物景观单一性非常突出,甚至有不少小城镇如羊卓雍错、景区如卡如拉冰川等未做任何人工绿化,全为天然植被,以天然草坪为主,乔木极少。除此之外,另一个严重问题是该县园林植物在结构层次上存在严重缺陷,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缺乏灌木层。在植物种类上,该县绿化缺乏藤本及攀援植物、竹类、绿篱植物以及单纯以观果为主的植物。缺乏主要以观花为主的植物,仅有紫叶李、女贞等兼做观花的植物。耐阴植物也非常缺乏,乔木层以及地被植物全为喜阳物种,仅有草坪植物较为耐荫,这与当地强烈的日照环境有关。常色园林植物仅有紫叶李、银白杨2种。西藏地区目前普遍应用的月季、雪松、龙柏、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洒金千头柏等并未在该地区得到应用[9]。综上种种原因,最后导致该县园林植物层次多样性和丰富度极差。相关部门今后在开发当地优异乡土植物的同时,可以适当引种,例如西藏地区普遍长势及景观效果较佳的红花刺槐、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红瑞木、木藤蓼、紫丁香等,并加以不断筛选,培育适宜当地的园林植物。
(3)绿化形式单调,绿化量小。从植物配置角度来看,浪卡子县园林绿化存在景观单调、生物多样性差、植物配置不合理、艺术性差、季相及地方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目前,由于该地区绿化主要以“种活”、“绿化”为主,在有条件的个别地方兼顾美化,因此导致绿化普遍非常单调[10]。调查的样方中,平均每个样方的植物丰富度指数仅为5.29种(含草坪及地被植物),植物多样性极低。植物造景普遍缺乏空间层次的错落变化,乔灌草比例失调,由于灌木层的缺失,乔木占比很大,从而导致“乔木+杂草”模式普遍存在,草花种类及数量极不发达,仅偶尔有零星应用。绝大部分为行列式种植,园林绿地中复层群落、垂直及立体绿化极不发达,园林艺术性差。例如该县重点建设的“羊湖边贸广场”,乔木仅有绢果柳、北京杨2种,除此之外仅为少量零星草坪且被牦牛等牲畜破坏严重,植物配置毫无艺术性。浪卡子县的人工地被植物极少,与此相反的是天然地被植物相对较多,例如由笔直黄耆、硬毛夏枯草、黄花萎陵菜等形成的金黄、紫红、蓝紫色天然缀花草坪,效果较好,这可以在小气候及管护条件佳的地方加以应用。在绿化类型上,该县主要以行道树为主,其次为单位、藏式庭院等附属绿地,而水景极不发达。该地区缺水严重,水景开发极少,浪卡子镇虽然有德吉河而过,但河道沿途没有刻意营造园林水景,仅以简单的人工固化、驳岸为主。其他乡镇绿化由于普遍缺水,缺乏人工水景。此外,浪卡子县的绿化趋同性强,防护林和行道树以绢果柳、白柳、北京杨、榆树、紫叶李为主。由于配置单调,草坪覆盖率很低,因此导致该县绿量非常小,往往荒凉感意味儿强烈。
(4)园林投入及养护工作落后。由于资金、气候等因素制约,该地区管护水平差,只种不管的现象普发。调查中发现该地区的草坪覆盖率很低,大约80%以上的绿地都存在“黄土见天”的情况,未种草坪,仅为野生杂草;而仅有的人工草坪大部分处于四级养护状态,全年几乎不浇水,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由于该地区地处半干旱气候区,雨水稀缺,草坪长势普遍很差,秃斑严重则是该地区草坪的又一通病。此外,当地牲畜管理粗放,对园林苗木破坏尤为严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园林投入高、养护精心的单位例如县政务中心、县国税局等单位的绿地长势好,景观效果佳。因此,平时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和管护力度,尤其要高度重视浇水、抗旱防抽干等养护工作。
4 结 论
(1)调查结果表明,浪卡子县的园林植物共计8科、12属、17种。其中,乔木11种,灌木0种,草本6种。乔木重要值排前3的分别为北京杨、节枝柳、白柳,草本植物重要值排前3的分别为草地早熟禾、高羊茅和黑麦草。
(2)高原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超高海拔是最大的制约因子,园林绿化成活难度大。从总体上看,浪卡子县的园林绿化尚处于“以绿化为主,美化为辅”的初级阶段。由于该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他因素,导致该地区的绿化植物长势普遍不佳,死亡率高。在园林养护上,防风抗旱是重要任务。在植物选择上,要着重将“适生性和抗逆性强的树种(尤其是抗风性以及抗旱性)”作为重要标准,并适当兼顾树种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3)园林植物应用种类匮乏,绿化形式单调,管护水平落后。由于灌木层的缺失,加上地被植物应用极少,导致该地区的绿化模式主要以“乔木+杂草”的简单复合群落结构为主,绿化结构模式单一,植物群落丰富度很差。有关部门应多措并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高海拔地区园林植物的选育工作,不断丰富园林绿化配置模式,切实提高养护及绿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森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 杜龙辉.南京市新农村绿化植物调查与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45-50.
[3] 马剑英,孙学刚.绿洲型城市绿化植物种类调查与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1(4):108-111.
[4] 张宁.保定市建成区绿地的调查与评价[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2:112-113.
[5] 董仕萍.重庆主城区园林植物群落树种组成特点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6:16-18.
[6] 李科,王军,石璐,等.沈阳市南运河滨水绿化现状与植物景观调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3,15(2):153-155.
[7] 刘智能,张爱琴,蒋娟,等.林芝地区八一镇园林苗圃调查[J].西藏农牧学院学报,2011(4):17-27.
[8] 刘智能,张爱琴,蒋娟,等.西藏林芝地区藏式庭院绿化模式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6):143-148.
[9] 刘智能,张爱琴,周鹏,等.林芝地区园林绿化发展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2(1):146-150.
无资料地区水文分析与计算研究 篇7
目前, 很多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水资源的贫缺。另外, 在水资源管理与配置上不够科学, 有着很多主观行为, 导致水资源遭到大量浪费, 进而造成水资源压力越来越大。要想改变水资源贫缺的状况, 通常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来解决。所谓开源, 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对于水资源管理, 科学的“节流”管理是最重要的手段。但现在, 区域水资源短缺不仅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数量问题, 而是资源管理复合型缺水与管理型缺水。对水资源做到科学合理的管理, 需要在对区域水资源实际情况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熟悉水资源的变动规律。现在很多国家与地区水文站的实际分布情况与其数据掌握和信息不能够达到相应的精度标准来构建水文模型, 或者因为受到各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局限, 甚至导致连基本的水文资料都没有, 也就更难以掌握该流域的水资源现状, 这给科学管理水资源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全世界的水文气象站基本都分布于欧美等少数的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 而在中国只布建了很少的水文站与气象站。依照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 现在全世界所有水文站的面积为150~1万km2, 但是参照最新信息, 特别是最近几十年, 全球的水文站数量在快速缩减, 比如前苏联及发展中国家就缩减了40%左右。因此, 需要水文学家务必要对无资料地方开展水文模型的研究, 以满足水资源管理的需要。
2 无资源地区水文研究计算方法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现有3 400个水文站点。但我国面积辽阔, 造成水文站点数量明显不足, 有些站点的分布也不恰当, 在发达地区与人口稠密处较多, 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 站点相对很少。以至于在水文站较少的区域不能很好地掌握降水分布状况, 不能构建准确的水文模型对这些区域流量的变化进行预测。基于这些原因, 我国应当加强对水文模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 为了处理我国无资源流域洪水预报状况, 针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等进行水文探索工作, 针对1 500多个流域分析了2万多次暴雨洪水预报, 最终获得不少有效成果。现对具体的无资料地区的水文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2.1 关于相关分析方法
依照水文现象间的相互关系, 应用观测较长的水文数据, 以达到对观测系列短的水文数据进行延长, 就如依照径流与降雨的关系, 经过对系列较长的降雨参数进行观测, 来做到对径流量资料的延长, 之后根据有资料地区的水文计算方式进行计算[1]。
2.2 关于等值线图方法
各类水文的等值线图呈现的是此地区水文统计参数和水文特征的分布规律, 通常会先依照历史观测较长的观测站的数据, 来制出相应的水文等值线图, 之后经过内插, 最终得到此区域的水文设计数据。
2.3 关于经验公式方法
首先要构建出将要计算的水文特征数值与其他的水文特征数值、相关的地理参数间的经验关系, 来对工程设计所需的有关水文特征数值的设计进行推求。
2.4 关于水文比拟方法
指的是在此流域的水文气象条件与下垫面状况基本一致的基础上, 将流域的统计参数、水文特征数值及典型时空分布直接运用在无资料区域流域中, 作为其设计根据。
2.5 关于水文调查方法
比如对无资料区域历史暴雨洪水状况进行调查, 作为设计参照等, 由于水文资料条件间没有一定界限, 对于频率分析的标准目前长度还不够, 因而即便有长时间实测水文资料, 也要进行全面综合性考虑, 才能得出有效的结果。
3 分析无资料流域水文
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信息主要来源于遥感信息, 现在水文学对无资料区域进行水文预报研究就要合理应用遥感手段和计算机技术, 来显露时空分布特性和地表信息流的动力学机制, 以实现模拟流域水文性状的数值。
3.1 基础思路
当前有很多流域水文数值模型, 如时间较早的陕北模型和新安江模型, 当前的SHE模型等。这些模型应用的关键是对数学模型进行优选, 来判断哪种数值模型在无资料地区最适合。首先要从资料充足的流域进行研究, 这些流域要有足够的空间站点分布和充分资料, 而且站点的布置要合理, 可以精确地显示流域水文的空间变化, 资料有较长的时间序列, 可以展示出水文过程对于流域下垫面变化的反应。在研究时, 先隐藏站点的大部分实测数据, 选用数学模型依照少数站点的资料对隐藏站点的数值进行计算, 找出与实测值相差最少的模型作为能运用到与模拟流域性质一样的区域的模型。
3.2 分布式水文模型
研究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当代流域水水文学的重点, 其能够与地球现有各个流域的遥感信息相互配合, 模拟出准确的所有单元格内的水文进程, 而后通过单元格之间的水力关系最终做到模拟全部流域的参数。因而, 这是开展无资料流域水文分析的最有效方法。而分布式水文模型具体讲的是依照流域表层分布的水文参数与变量将水文时空变化特点, 用数学模型进行阐述, 其构建于GIS/RS前提之下, 首先根据GIS/DTM建立了更先进的流域水系模型, 使流域模型与汇流模型有效结合在一起。分布式水文模型是运用物理上的原理, 而不是经验模型和统计模型, 可以对流域中水文循环变化过程进行描述, 确保其精准度。另外, 其构建在DEM前提之下, 对于没有水文测站资料的区域来讲是最合适的方法。
3.3 空间插值
研究无资料区域不能少了空间插值, 其针对观测台站较少同时站点分布又不合理的区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空间插值方法包括几何方法、统计方法、空间统计方法、函数方法与随机生成等, 但现在还未有最适当的空间内插方法。因而, 务必要依照数据的内在性质, 依照研究数据的空间, 再经过反复试验与比较, 来选择一个于数据空间分布上最恰当的内插方式, 而内插的结果一定要做到细致检测, 在空间插值方法的分析上一定要让其具有优良的接口, 而且要与GIS平台相互融合。
3.4 四维同化
四维同化也被称为数据同化系统, 指的是在对数据时空分布的前提下, 于数值模型的动态过程内结合新型数据的方法。其概念、方法与理论来自海洋科学和大气, 在数学上通常借用估计理论、优化方法、控制论和误差估计理论, 现在数据同化系统已经逐渐成熟。研究陆面与水文数据同化系统的要比研究海洋科学和大气中的数据同化晚一些, 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研究的, 运用“离线”陆面模型同化的微波遥感观测数据渐渐成为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主要特征, 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彰显了观测与模型的集成。所以, 对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进行研究, 对研究观测较少同时流域相对复杂的区域进行水文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构建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从理论上讲, 能够对陆面过程模型、土壤水分、模型和观测误差估计、水文模型及积雪中微波遥感观测等相关的生态科学和环境问题进行探讨, 能够给无资料流域水循环研究供应更高的分辨率, 而且可以收集物理与时空相似的土壤水分、温度及积雪等信息。
4 结语
针对无资料地区的水文研究, 要与传统水文学相结合, 同时采用现在新型水文学的方法与理论, 以做到解决传统水文学的难题, 确保无资料地区的水文资料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篇8
关键词: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互动关系
民间体育是指非官方的在民众中开展的体育活动, 它不一定具有世代相传和延续的特点, 可以在某一时期出现, 又可能在某一时期消失。按照“民间”是指民众中间、非官方, 存在于广大中、下层民众中的几个定义来理解, 那么“民间体育”就包括了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 甚至包括外来的西方体育[1]。康巴地区是指包括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树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康巴地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世代的演变和传承中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康巴文化。康巴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构成了康巴文化的主要成分, 康巴民间体育资源是指在康巴地区民间流传和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它具有康巴地区的特有的内涵, 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到此参观游览。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对旅游这一休闲娱乐方式变得不再是奢望和梦想, 在游历完全国知名景点后, 把游历的足迹瞄准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地区。康巴地区因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路线, 康巴地区俗有“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随着交通日益方便, 人们出行不再受阻, 不久的将来康巴地区也将失去吸引游客旅游的自然条件因素,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 通过与本地区旅游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方式, 在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得到发展的同时, 本地方的旅游业得到发展, 地方经济也取得效益。
1 研究方法和对象
1.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1.2 研究对象
据资料显示, 康巴地区境内主要有藏族、彝族、羌族、回族、纳西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康巴地区涵盖了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的一部分、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等地区, 是中国第二大藏区。从各民族人口数来看, 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主要以藏族、彝族为主。千百年来, 康巴地区各族群众在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历史继承中, 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众多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体系, 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宝库。
2 结果与分析
2.1 康巴地区各个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分类
在康巴地区长期流传着许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的、深受游人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 有表现生产的、生活的, 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和军事武技的, 如藏族的转经轮、庙会、马上的藏戏, 羌族的舞麻龙、跳盔甲;纳西族的东巴跳等等;有表现民俗风情习俗的, 也有满足民族群众文化娱乐的, 内容十分丰富, 如藏族赛牦牛、晒佛;回族的武术等等 (如表1) 。根据康巴地区传统体育的内容及活动性质, 可将这些民族体育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和养生类等六大类型。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丰富, 为建设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旅游市场奠定了基础。从资源分布来看, 康巴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民俗体育资源集中在甘孜州的川藏线上, 从泸定、康定、川藏线连线上, 呈线形分布, 较集中, 且资源组合状况良好, 特色鲜明, 有利于综合开发, 实施“以泸定或康定地区为突破口, 采取重点开发, 以点促线, 以线带面”的战略思想。
2.2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现状
2.2.1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不被外人所知, 面临濒临失传的威胁
在商品经济社会, 没有利益价值的产品是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康巴地区民间体育在挖掘和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体系, 同时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开发的力度不够, 人们对某些项目了解仅限于图片和宣传图片, 亲眼目睹项目风采的机会较少, 这就给民间项目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跟大多数的传统体育项目一样, 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被本地人所认识和接受, 受到他们的喜爱。但因为受到先进生活方式特别是体育项目的冲击, 使得民间民俗项目受到频临失传的威胁。
2.2.2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展现形式单一, 宣传力度不够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跟大多数的传统体育资源一样, 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被本地人所认识和接受, 受到他们的喜爱。这些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成为一定民族或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参加锻炼、表达某种思想内涵的方式, 使得这些展现的方式只能是在节日、纪念日或是某种庆祝活动时的展示活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现状存在较多弊端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跟大多数的传统体育资源一样, 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被本地人所认识和接受, 受到他们的喜爱。但因为受到先进生活方式特别是体育项目的冲击, 使得民间民俗资源受到频临失传的威胁。同时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展现形式单一, 宣传力度不够。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被本地人所认识和接受, 受到他们的喜爱。这些民间民俗体育资源成为一定民族或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参加锻炼、表达某种思想内涵的方式, 使得这些展现的方式只能是在节日、纪念日或是某种庆祝活动时的展示活动。
3.2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与本地区旅游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整合。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作为本地方文化内涵的结晶, 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的结果。作为该地区的特色应该通过旅游业这种渠道得到推广和传播, 同时本地区旅游也应该通过这一结合得到发展。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通过旅游景点的宣传、加上节目表演、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等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 使体育项目和本地区旅游都得到提升。
3.3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与本地区旅游互动关系的途径
3.3.1 转变观念, 努力挖掘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康巴地区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转变现有的靠自然条件吸引游客的营销模式, 使旅游管理部门和投资商充分认识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 充分认识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深挖资源。对现已开发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对未使用或未发现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一方面, 不能抛开民族内涵资源优势去寻找其他的所谓特色, 另一方面, 不能只着眼于现有的资源, 要科学地、事实求是地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评估筛选, 真正弄清其潜在价值并推断出它的发展前景, 然后设计出多层次、高质量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开拓市场, 加大对民间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方位宣传, 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最后还应注意重视人才, 筹措资金, 保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2]。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只有转变现有的依靠自然条件吸引游客的营销模式, 以川藏线为基准线, 以泸定或康定地区为突破口, 采取重点开发, 各个突破, 以点促线, 以线带面的战略思想, 充分挖掘和整理康巴地区现有民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与本地区旅游互相作用, 协调发展促进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和本地区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3.3.2 通过动静结合的展示, 加大对康巴地区其民间民俗体育资源的宣传
在康巴文化的发源地甘孜州建立康巴地区民间民俗文化陈列馆, 馆内的资源凝聚了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相关“视频”和“物品”的精华。在陈列馆内, 利用民间民俗体育进行动静结合的展示:如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3D”放映室, 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展现出活态的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运动场景;或是将民间民俗体育的器具进行静态展示;或是进行真实的表演, 与游客互动, 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或是将康巴地区丰富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通过制作成各种式样的旅游商品, 向游客进行推销, 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这些措施可达到使康巴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向人们展示康巴文化的内涵, 更能促进本地方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3.3.3 结合康巴地区本土资源开发民间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有效利用康巴地区的本土资源促销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包括在已建立的民俗村寨中举行民间民俗体育的展示活动, 它可与各个少数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民族礼仪等一起进行集中的展示, 让游客在参与娱乐中领悟到康巴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另外与自然风光结合, 利用康巴地区天然的民俗村寨举行民族体育表演活动。旅游者在游览完自然风光后, 可参与到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中, 自然风光和民族体育得到完美结合, 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附带型民族体育旅游产品, 附带型的民间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地位较弱, 起附带性的作用。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 掺入民族体育活动的知识, 或者是组织游客进行民族体育活动表演, 均是一种可资利用的开发方式。
3.3.4 康巴地区民间体育资源建立“挖掘—包装--宣传—促销”产业链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 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 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有着内涵的复杂性, 供求关系与价值的传递性, 起迄点的一致性和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四个显著特性。康巴地区的民间体育建立“挖掘—包装--宣传—促销”产业链, 包括首先成立康巴地区民间体育的挖掘和整理机构;其次, 康巴地区民间体育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进行包装和宣传, 达到促销的目的;最后,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在“挖掘—包装--宣传—促销”产业链的基础上建立“品牌”, 让其走出康巴地区这一区域环境, 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实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 2008, 15 (9) :101-104.
[2]陆元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3) :65-71.
[3]张冰松.康巴藏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9) :108-110.
[4]杨志强, 孙德朝.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以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138-141.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篇9
1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
沂蒙革命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并称为我国三大革命老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 山东省临沂市是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地区,其辉煌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方法(2003),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包括3大主类、9大亚类、10种基本类型,有200余个点。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类型见表1。
临沂正是凭借着这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名列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中,属“东进序曲,决战淮海”这一主题。
2临沂红色文化资源评价
2.1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内在价值评价
2.1.1定性评价
作为全国3大革命老区之一,临沂下辖1类老区4个县(区),2类老区8个县(区),而且还是全国少有的从未变过色的革命老区,可以说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2.1.1.1资源丰富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精品多,品位高。 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处。
2.1.1.2知名度高
红色文化资源整体知名度高,影响力大。 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这里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成立;英雄的沂蒙6姐妹及几十万沂蒙人民参军支前 ; 高家柳沟 、王家坊前、厉家寨3个全国先进典型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
2.1.1.3内涵丰富但缺乏吸引力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来看,临沂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还有一定差距,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红色文化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组合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忽视其他旅游资源的优势,没有把红色文化与临沂悠久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组合起来,造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吸引力。
2.1.2定量评价
2.1.2.1单体红色文化资源等级评价
根据 《旅游资源 分类 、 调查与评 价 》( GB/ T18972- 2003) 的评价系统 , 临沂拥有优秀级以上红色文化资源共5级资源单体2个,四4级资源单体13个。
临沂主要单体红色文化资源等级评价(优秀以上)结果见表2。
2.1.2.2整体红色文化资源综合价值评价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关于资源等级划分标准,临沂整体红色文化资源达到国家Ⅰ级资源标准。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综合内在价值评价见表3。
2.2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评价结果综合分值为82分,旅游区开发利用质量等级为Ⅱ级。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可开发利用条件(含潜力条件)综合评价见表4。
2.2.1区位条件评价
从交通区位来讲,临沂是区位优势明显的枢纽城市。 境内兖石、胶新铁路形成十字交叉,京沪、日东、青兰3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前列;市区距岚山、日照、连云港3大港口均在100千米左右, 距青岛港200千米;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 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从经济区位上讲,地处鲁东南大门,南与江苏省接壤,是山东省对外形象的窗口。 东临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和连云港, 西连鲁南西部能源基地,南临苏北经济发展区。 按照港口与腹地经济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 临沂市属于港口的强辐射区。 就红色旅游区域而言,临沂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的中转站,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其红色旅游既可自成体系, 又可以与周边地区连线,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这些条件都为临沂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2.2.2社会环境评价
2005年 ,临沂 、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分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7年,临沂又被列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 。 2006年的山东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将临沂列为全省3大文化区之一,成为红色文化核心区,在“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 从临沂被列入红色文化聚集区,成为全省3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 同时,山东省还将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确立为山东红色旅游的核心。 临沂自身发展来看,2007年临沂出台了《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 这是全国第一部地级市的红色旅游专项规划。
2.2.3与同质旅游区对比分析评价
横向比较来看,井冈山有“革命摇篮,绿色家园”之称,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延安是 “圣地”,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临沂则是“两战圣地”、“华东延安”,拥有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可以说,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齐全,融齐鲁文化、汉晋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3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3.1加强旅游区域协作
目前临沂旅游市场仍以近程旅游市场为主,目标客源市场集中在省内和周边300千米客源圈范围内,且呈现县域市场热、市区市场偏冷;高端团队数量少,以经济型团队居多;一日游团队数量多,二日游以上团队占比不高这3个特点。 外省客源的省内主要景区固定连线没有形成。 来山东旅游的省外游客主要是泰山、曲阜和海滨,临沂作为西来、南去的必经之地,没有借势形成连线优势。 在下一步开发中,临沂应按照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客源互动、互利互惠的原则,立足临沂,继续本着巩固省内市场、培育京津冀市场、重点开拓长三角市场和苏豫皖市场的原则,重点开拓500千米客源圈范围内的旅游直通车市场,加大临沂市“二日游”以上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
3.2重视旅游资源整合
红色旅游要科学规划,重视资源整合,把不同规模、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资源连接起来,以红为主轴,以“绿”为补充,借助红色旅游知名度拉动绿色旅游市场量。 比如省内客源对沂蒙战争文化熟知度太高,市场吸引力有限,而省外客源对沂蒙战争文化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省内客源,那么借助绿色旅游的产品优势以及红色文化的市场知名度强力开拓省外集团消费市场,将会带来红绿互补的最佳效果。 同时红色产品的宣传很容易借助政府的市场推动力,争取国内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 可以将沂蒙红色文化作为全国实施革命教育的基地,吸引党政单位、事业团队、学生教育、各大企业集团来临沂进行红色革命教育, 并将绿色旅游融入红色线路,从而使红绿达到最佳市场互补。 这样就最大程度的实现区内区外资源的优化组合, 建立融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形成整体效应,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
3.3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临沂市最具优势的软实力。 把“沂蒙精神”这张红色王牌做得更强硬,更为人熟知,更有吸引力是临沂下一步发展必不可缺的一着妙棋。
3.4进一步开发红色文化产业
红色文化是临沂最大的文化资源优势,临沂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做强红色文化。 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临沂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3.4.1制作文化精品
制作文化精品,传播沂蒙精神,丰富群众生活, 提升城市品牌。 先是2005年“沂蒙精神”晋京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沂蒙热”,继而2009年3部文艺精品重磅出击,把“沂蒙精神”在全国范围的影响推向了新高度,电影《沂蒙六姐妹》获华表奖和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大型电视剧《沂蒙》获央视 “首播优秀剧奖”和“最高收视率 ”奖;国内首部水上红色大典、山东首部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获国家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特别奖。
3.4.2以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业,带动煎饼、花生、绿茶、布鞋等当地土特产品进入产业化发展, 致富当地百姓。 依托红色旅游, 临沂市现有500多个专业村、100多万人制作各种“红色商品”,这些当年革命的见证经过精心包装都成了响当当的产品品牌。 如“沂蒙小调”系列食品、“六姐妹”系列食品、“拥军布鞋”、 “沂蒙老区酒”等。 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10万人走上致富道路。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篇10
关键词:衡水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养老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衡水地处我国内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农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至关重要。通过对衡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衡水各市县农村的走访调研,发现近年来衡水市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社保体系已经覆盖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1. 对衡水农村社保情况的调研
现阶段衡水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大部分。社会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社会救助主要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居民低保、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农村医疗救助;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儿童免费疫苗接种和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家庭奖及生育补贴;社会优抚主要包括优老党员补助、义务兵优待。在以上社会保障项目中衡水农民受益最多的是新农保和新农合。以下介绍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具体调研结果。
到2012年年底衡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据了很高比例。衡水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2009年开始,截至2011年,全市共有枣强县、安平县、冀州市、故城县、景县、武邑县、桃城区等7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3万人,参保率达到96%;60周岁以上享受领取待遇人员为34.34万人,发放养老金16123.8万元,发放率为99.7%。从2012年7月1日起,饶阳县、武强县、阜城县、深州市等4个县市区也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12年年底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新农合已经在全衡水市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实现了医疗费用出院即时结报,让广大农民告别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梦魇。2011年,全市参合农民就有187.65万人次得到补偿,补偿资金6.52亿元,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就医负担。2012年衡水市共有326.82万农村居民参合,参合率达96.79%,人均筹资标准达29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较2011年提高五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每人每年7万元。
2. 衡水农村社保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民收入不能得到切实保障。衡水是一个农业市,辖区各市县既有大片的玉米、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作物产区,又有苗木培育、水果种植、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业产区。但农产品生产受气候因素、市场因素、地理因素等影响较大,现阶段衡水农村的农业生产保险还没有全面推广,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后无法有效地规避风险,收入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2)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财政支付压力较大。目前,随着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增加,衡水市在农村社保方面的配套资金逐年增大,而衡水地处我国内陆,是非资源型城市,缺乏支柱产业,财政增收后劲不足,缺少开展农村社保工作的资金。例如农村救助的覆盖面还不够,救助标准较低,救助机构及工作人员不足,工作经费难以解决,影响工作开展。
(3)农村社保工作体制不够完善。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资金来源渠道多且标准不统一。在管理上不能统一协调,在监督上不能严格一致。
3. 解决当前衡水农村社保问题的对策
(1)加强社保宣传,增强农民参保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依托多种渠道,加强有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把各类保险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认可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凡是参保的,都是受益的”的意识,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扩大农民的参保面、受益面。
(2)扩大农村社保范围,加大资金投入。从调查情况来看,现在农村社会保障总体上还存在范围偏窄、标准偏低等问题。如部分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距离农村实际贫困人口还有一定距离,部分贫困人口没有享受补助。虽然政府对低保户的补贴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还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应不断加大对被保农民补助的力度,通过项目介绍、技术培训等方式增强低保户的自给能力,对困难农户的补助由输血式扶助变为造血式扶助。
(3)加大商业性保险在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民受保层次。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投资力度,激发农民自我保障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商业保险公司针对农村居民开发和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农业生产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产品,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保障形式。
(4)完善社保管理体制,提高资金投入效益。现有农村社保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应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扩大智能范围,整合社会各类保障资源,使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降低救助成本,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资金的整体效益。
(5)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农村社保透明度。政府纪检监察及有关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对资金量大、容易出问题的重要环节、重点部门加强监督,建立起预警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示各种救助、优扶、低保、新农合兑付等方面的情况,实施阳光行动,切实提高社会保障的透明度,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6)积极引导,加强慈善事业对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关注。近年来,慈善事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各界在重大自然灾害、弱势群体救助、突发事件紧急救助方面的慈善捐款,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衡水要改革慈善组织的管理体制,从政策方面加大对慈善机构和慈善捐助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社会慈善捐款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4. 结语
以上通过对当前衡水农村地区社保情况的分析,从多方面提出发展和完善衡水农村社保的对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建立起适应当地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与展望[J].财政研究,2010,(8):2-13.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篇11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薄弱学校 问题 对策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总体上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长期实行的分级办学体制产生的投资差异、科学评价制度缺失导致的学校“形象”差异,尤其是层层淘汰的考试制度导致的“马太效应”等因素,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均衡:既有硬件设备、师资质量、教学水平堪与发达地区重点学校比美,一个教学班挤进上百学生的国家级示范性学校,也有大量一师一校、校舍破旧、连教学用粉笔都不能保证供应的国贫县山区学校。这显然不利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我们认为,对民族教育发展的关注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上,还应当高度关注并切实解决区域内的不均衡发展现状,加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缩小校际差距。
一、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发展理念的转换和科学发展观的逐步树立,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律和法规,对教育均衡发展、薄弱学校问题给与了高度关注,如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正案,以及2010年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为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导向和法律基础。
为此,课题组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越西、会理、会东、普格、美姑、布拖等县(市)选择13所学校采集了数据,与320名中小学教师、85名学生家长和部分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开展了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以及薄弱学校改造问题的研究。在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田野考查、文献检索等手段,我们认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薄弱学校点多面广,规模小、效益低
就凉山而言,6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人口高度分散、交通不便,导致学校布局点多面广、规模偏小,平均每个校(点)仅能服务于4.52个村民小组,学生不足百人的校点比比皆是,一师一校、一班多级、复式教学、轮流上课等现象非常普遍,师、生配置比例严重失调——不仅凉山,这也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
学校规模过小,必然造成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不佳,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越西县申果庄小学为例,虽然学校是一所完小,但四、五、六年级在校生却分别只有13人、7人和10人——我们完全可以体会这所学校在师资配备上的踌躇与无奈。
(二)经费困难,薄弱程度深
薄弱学校往往存在政府关心不到位,投入不足、硬件设备差,因此无法改善教学条件、留不住优秀教师等问题。调查中,70%的薄弱学校的校长都把“经费困难”当作第一困难提了出来。他们反映: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办公经费为数甚少,学校无其它经费来源,无法改善教学条件、留不住优秀教师。
《凉山州合格小学办学基本要求》规定,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不得低于10m2,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得低于6m2,应有专门的综合实践课、音乐课、美术课教室和图书室、实验室和计算机房等。但就是这么一个低于内地很多地区的办学标准,州内许多薄弱学校却根本达不到。如越西县拉白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分别只有2.35m2和1.05m2,没有任何专门教室和相应的仪器设备,全部文体用具仅一个篮球和一副自制的篮球架。
(三)教师数量不足
四川省编委《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中,核定凉山州高中、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分别为1:14.3、1:17.2和1:22.4。该标准虽体现出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但访谈中反映最迫切的问题之一仍然是教师编制不足。其原因主要有:
其一,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校点“战线”分布长。尤其民族聚居区的许多小学学生数很少(23名学生以下的校点多达2454个),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理论上的师生比去核定教师数。其二,凉山州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达9.4万、双语教学班近4000个。由于对寄宿制学生要加强生活管理,而实行双语教学会一定程度上增加课时,这必然需要更多的教师编制。
由于教师编制不足,到2007年底,全州边远山区学校尚有代课教师近3000名。代课教师学历层次低,且由于教学任务重(多是包班教学)、收入微薄等原因,根本没有机会外出学习,导致知识老化、教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这是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普遍问题。
(四)师生语言交流困难
目前,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相当部分学生不懂汉语,又由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对其施教,因而导致语言交流困难。而目前凉山州的双语教学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实施范围小,相当部分彝族学生无法进入双语班学习;二是精通彝汉双语、安心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教师数量不足;三是现行彝语教材是在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内容的统编教材基础上翻译而成,存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牵强生硬等问题,给彝族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五)学生流失严重
由于薄弱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学生流失率高,乃至片区内、计划内生源都无法保证,而流出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部分学校的一些年级还出现了因学生流失而无法开班的现象,让学校管理者十分头痛。调研中,61.5%的校长把“生源困难”作为主要困难提出,所占比例只低于“经费困难”。一位薄弱初中的校长甚至说:“如果把西昌一中(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学生给我的老师来教,质量赶不上一中的话,我带领全校老师围着操场爬三圈!”
总之,由投入不足、教师素质差、生源质量差到教育教学质量差,再导致社会声誉更低、公众形象更差、生源质量更差,如此恶性循环,几乎是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改造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对策建议
(一)着眼均衡发展,构建有利于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的政策体系
改革财政政策。应加大各级政府在确保教育均衡投入方面的责任,促使教育经费配置向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倾斜。
改革教师政策。一是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凉山州为例,具体比例以高中、初中、小学分别为1:13、1:16、1:20为宜;二是继续执行高校招生时的定向培养政策,并明确目标为薄弱学校而非笼统的民族地区;三是制定民族地区城市学校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具备薄弱学校一定年限任教经历等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四是依托“特岗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薄弱学校任教,以形成合格师资补充机制。
改革招生政策。生源质和量的差异是加大学校差距的重要原因。为此,在基本平衡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建立义务教育基准是重要条件,具体内容参见下文),民族地区应出台统一的招生政策,坚决取缔“小升初”时各种变相升学考试,落实“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规定;考虑到校际差距的客观存在,可对就读薄弱学校的学生在经费补助、中考录取分数线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
改革督导评估政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的制度。督导检查应侧重于各级政府在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行为;办学水平评估应既看学生出口成绩、又看学生入口情况,既看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制定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制定的标准,应保证学校生均经费、生师比、教学场地、设施等都能满足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明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贯彻就近入学规定的责任,促进设备设施等“硬件”达标,保证干部、教师配备等“软件”达标,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是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水平。全力保证生均公用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学校;将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确定为30%或更高,由财政部门划拨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主要用作补充学校公用经费;在一定时期内允许部分优质学校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统一收取“择校费”,专门用于支持薄弱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加强薄校改革,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自主式均衡发展
应该看到,依靠外来帮助和扶持而达到的学校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改造薄弱学校,从根本上来看,还是要依靠薄弱学校的自我改革,最终走上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是加大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应坚定推行、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使校长能真正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充分地行使权力;推行校长聘任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校长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奖励、监督等体系;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引导教师间的良性竞争。
二是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培训机构要把薄弱学校校长的培训作为干训工作的重点,通过任职资格培训、专题研修等,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应有计划地选派优势学校校长或管理人员到薄弱学校挂职支教,选派薄弱学校校长到优势学校挂职锻炼。
三是加强双语教学。加大对双语学校的投入,建议一类模式学生可参照重点寄宿制学生标准给予补助;应根据新一轮课改关于“在民族中小学逐步形成少数民族语和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的要求,积极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构建新双语课程体系;强化双语师资培训工作,经费由县市、州、省教育行政部门筹措解决;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的编译、修订等工作。
(四)合理配置资源,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改造
一是优化学校布局。针对民族教育的地区特点、民族特点,在办学形式上,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改善办学条件。寄宿制学校的布点不宜以服务半径为唯一根据,也不宜完全按行政区域划分,可采取跨乡(村)入学、数乡(村)联合办学,县(乡)办高小、乡(村)办初小等灵活形式;同时,现有的办学困难的民族学校可与普通学校合并,以扩大“软、硬件”资源利用率,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小学教师服务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轮岗支教定期服务制度,对支教教师,应保留原行政关系,保证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变,并允许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增加支教教师工资;对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应打破校际壁垒,实行联聘,实现区域共享。
三是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引入市场机制。应进一步落实相关规定、保证民办学校及其师生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入薄弱学校,尤其鼓励针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办学行为;政府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等情况,实施民办教育绩效补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与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合作、重组、兼并。
(五)发展远程教育,促进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教学模式改革
民族地区地域广袤、交通不便,现代远程教育通过教育资源的远程传送,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为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加速薄弱学校改造创造了崭新的条件、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薄弱学校远程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机制,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完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代远程网络建设。
二是加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确保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培训工作的效益和水平。
总之,薄弱学校改造代表了民族地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主要工作,有许多困难和矛盾需要妥善解决,需要我们为此付出大量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桂强:《再谈薄弱学校成因》[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王鉴:《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战略》[J] .民族研究,2002,(06)。
[3]官蕾:《关心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N].海南日报,2005-02-08。
[4]黄勇:《对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机制的建议》[N].贵州政协报,2001-06-12。
[5]俸兰:《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贺新宇:(1969-),男,四川仁寿人,教育管理学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教育、教育管理、学校文化。
基金项目:
地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研究 篇12
1. 我国经济总量与就业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经济发展与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之前, 本文将首先基于宏观角度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本文选取了中国国家统计总局对外公布的1980年至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数据以及就业人口数量数据。
图1为我国近三十年来就业人口数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比趋势图。通过对图一数据的分析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自1980年开始,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 平均增长速率在1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经济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之中。经济总量从1980年的不到2000亿元人迅速攀升到2009年近35000亿元水平。应该说, 我国经济在这一时期的增长是十分显著的。
与此同时, 这一时期我国就业人口数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考虑到1980年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对就业人口数量的统计机制发展相对滞后。并且根据数据统计显示, 1980年我国就业人口数量不足5万人,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明显存有一定问题。有鉴于此, 本文对就业人口数量数据的采信将从1989年开始。
2. 我国经济总量与就业人口数量的关联性
通过对比1989年之后的国民生产总值曲线与就业人口曲线, 我们不难发现,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就业人口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通过对比二者在1989年之后的发展曲线, 可以得出结论, 即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就业人口数量的增长呈现正相关态势。例如1989年, 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增速, 而同一时期的就业人口数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我们仍必须注意到, 通过图1数据显示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正相关关系。例如自2000年之后, 我国经济增速趋于平缓, 开始长期维持10%的增长速率。但是这一时期, 就业人口数量却维持了高速率的增长。因此, 通过以上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发展对就业人口数量增长具有一定促进意义这一结论。但对于二者之间关系而言, 尤其是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
二、对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的数据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就业人口数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我们可以基本认清二者之间关系。但是在研究过程中, 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存有一定空白。有鉴于此, 本文选取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深圳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1.深圳市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通过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2014年深圳市的GDP首次达到1.6万亿元, 维持了8.8%的平均增速, 稳居全国城市经济总量排行榜第四的位置。通过对2014年深圳市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深圳市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数均处于上升状态。唯一呈现下降趋势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是由于政策性影响以及打击融资性贸易所导致, 其实质仍旧是上升状态。因此, 通过对深圳市的经济总量分析, 可以说深圳市在2014年保持了自身经济平稳高速发展的态势。
2.深圳市就业人口数量的数据分析
在经济发展态势平稳的前提下, 我们继续对深圳市就业人口数量极其分布进行分析。截止到2014年, 深圳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100万人, 并且根据相关部门预测这一数值可能会在2015年攀升至1300万人。通过这一统计数据, 应该说深圳市的人口基数是十分巨大的。而通过对深圳市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每万人就业人口比例数据的分析, 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深圳市的就业人口比例, 并得出深圳市全部就业人口数量。
全部人口数量公式:
全部就业人口数量=区域就业人口数量/区域常住人口数量×总人口数
3. 深圳市就业增长率数据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 深圳市2014年的全部就业人口数量约等于862.9万人次。通过图3我们可以得知, 2014年深圳市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为59.69万个。而如果对深圳市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与全部就业人口数量进行分析, 那么这一时期深圳市就业率增长反而呈现出了下降趋势。
从表面上看, 深圳市就业率的下降是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前提下发生的, 且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地区人口不断增加。而如果深刻分析深圳市地区发展现状, 这种就业率的下降其实非常正常。
4. 深圳市地区发展对就业带来的独特影响
这一问题的出现首先是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 经济发展开始受到环境问题的制约, 因而不得不选择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深圳为例, 一个城市的地域范围承载了近1300万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之下, 深圳市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壮大, 资源压力、污染压力均会显现, 并成为城市发展的沉重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城市只能摒弃自身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求得战略空间。而在区域产业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大量淘汰了劳动密集型企业, 人口的就业率自然会出现下降。
其次, 由于经济的发展, 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对于在校青少年而言, 很可能会较晚的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最后, 劳动就业率下降也与人口基数的增多有一定的关联性。
三、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1. 模型构建
由于在对地区经济发展与结业增长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过程中, 所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 时间跨度较大, 因此本文采取时序分析法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时序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 用GDP这一数据代表深圳市地区经济总量, 代表符号为y.使用l代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
因此, 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表述公式为:
通过对数处理, 得公式的最终形态为:
2. 数据分析
在通过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 假设1NL为被解释变量, ln Y为解释变量。依据相关统计数据, 通过使用Views4.0软件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将回归方程的形式总结为:
其中常系数为9.351533661, 斜率为0.1518894812, R-squard=0.936756, Ajusted, R-squard=0.934226, F-statistic=370.2938。
3. 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深圳市地区的就业弹性数值为0.1518894821, 即当区域经济总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时, 社会就业量则会相应的增长0.15个百分点。
四、地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所面临的问题
1. 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处于亚健康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 但也留下了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当前条件下, 我国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 并严重影响得到了本地区的就业增长。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 地区资源与环境往往承担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为寻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到了进入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十字路口,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势在必行。
但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 势必会对地区就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 产业结构的升级往往对地区就业增长构成巨大挑战, 甚至有可能酝酿成为社会性群体事件。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
2.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当前, 以我国东南沿海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在发展程度上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 东南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务工人员, 造成了我国劳动力的大范围、常态化流动。
而无论对于政府层面而言, 亦或是对于社会聘用机构而言, 都不希望看到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流动。一方面, 因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人力资源流动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资源、人口、环境、就业的压力, 恶化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 由于务工人员的大范围、常态化流动,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往往很难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 相关的数据统计工作也很难进行。由于统计数据的匮乏以及管理的混乱, 政府往往很难制定出正确高效的经济发展政策与就业政策。研究学界也无法对我国的就业增长情况进行系统准确的研究分析。
3. 地区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薄弱
我国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是在面对就业问题时, 却未能有效利用自身经济资源与发展底蕴促进社会就业的发展。虽然一些地区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之中, 但是吸收就业人员的能力却十分低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如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就业制度, 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地区经济的活力。
(1)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源结构中, 技术密集型人才仍只占全部人力资源百分比的一少部分, 人力资源结构中仍以劳动密集型人才为主。一方面, 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 但是诸如此类人才却难以寻觅。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体制中又充斥着大量无技术、无能力求职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廉价劳动力的数量与廉价性均处于逐渐消失的状态之中。在社会资源环境日益枯竭, 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前提下, 我国当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无疑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缺乏高效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保障, 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就业增长往往缺乏动力。
(2) 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间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通过对大区域范围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我们发现经济发展对于就业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二者的增长比例并不相同。例如经济发展趋于平缓的前提下, 就业增长仍可以保持较高的速率进行。但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而言, 则不能简单的用促进予以概括形容。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绝对。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个性原因, 即便地区经济处于高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之中, 就业率也有可能出现下降, 就业增长也有可能出现停滞。因此,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而言, 需要针对具体的区域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不可一概而论。
五、建议与对策
1. 政府引导,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现实与历史均已经证明,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保证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确保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都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当前一些地区, 出于维持地区就业稳定的需要, 而选择推迟或抵制产业结构调整, 这种做法无疑是目光短视的表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对区域就业造成一定冲击, 但从长远利益而言, 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会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健康转变, 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就业。也唯有在健康的产业结构之下, 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发挥其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
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实现不同地域的共同发展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地域性以及政策性差异等原因, 地域性经济发展程度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地区间经济水平的不均衡无疑对我国引导人力资源发展以及调整产业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同时也不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的公平和谐。有鉴于此, 政府应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职责与地位, 通过政府鼓励引导落后地域的经济发展。
3完善我国人力资源结构
针对我国当前人力资源所出现的问题, 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大力加强对人力资源教育体系的投入, 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中高素质人才的比例, 促进我国人力资源体系的科学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昭.经济结构调整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5) .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推荐阅读:
吉林地区区域文化研究09-06
语言文化研究与影响06-25
微电影与现代文化研究11-05
鄂东高校论文:鄂东地区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06-11
沈从文与物质文化研究10-08
中日酒文化的比较与研究11-0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在职研究生11-13
企业跨国并购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09-08
空竹文化的价值与传承发展研究论文07-22
(邵空飞)企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