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与现代文化研究(共6篇)
微电影与现代文化研究 篇1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 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视剧播放平台。 “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 可以说, 微电影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
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 具有“微时”“微制作周期”“微规模投资”三个明显特征。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 微电影的制作采取零度叙事的独特叙述方式, 解构了传统电影的结构模式, 同时在影片文化蕴含上躲避崇高、合流大众文化, 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和色彩。 后现代语境下, 微电影独特的主题呈现以及其中的美学意蕴, 迎合了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 同时也契合了当代观众的观影诉求, 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与众不同。
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影艺术形式, 微电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全民参与, 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研究和分析。 微电影独特的电影特色以及微电影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后现代气息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将微电影置于后现代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微电影的发展脉络, 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一、后现代语境的特征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做出了精当的分析, 即完整的市场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尚处于所谓“古典” 时期, 艺术上主要表现形态是现实主义的。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伴随着新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出现, 也同时出现了新型文化。 帝国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也改变了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方式, 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在导致殖民主义出现的同时, 也使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不断成熟, 出现了国家市场向世界市场的扩张, 成熟了的西方电影工业向外输出则是文化扩张的一部分, 而这种新型文化则让人进一步感受到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的自我异化, 人的心灵被扭曲, 随之也就出现了反理性主义的现代主义。 “二战”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以科技和信息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 这正是“后现代”兴起的深刻现实基础, 科技和信息的迅捷发展改变了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介的出现, 又使千姿百态、由各种不同影像组成的世界一下子都闯入了每个普通家庭。 文化开始不断走向大众化、商品化, 冲击着一切传统的东西,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上演着以科技信息迅猛发展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之“文明戏”。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历史话语和宏伟叙事的否定, 不再相信那些历史性的伟大主题和英雄主角, 也不去期望找到返回宏伟叙事的道路, 无限地延伸了局部的话语游戏和文本操作性, 反过来使后现代缺乏整体性把握世界的能力和表述对世界进程的完整理念, 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后现代的“表征危机”, 出现了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的“崭新语言现实”, 它剧烈地改变了图文符号原有的交流功能, 形成了一种为传统批判理论无法解释无法接受的后现代文化, 也就形成了理论界所称的“后现代语境”。
二、微电影的兴起
微电影 (Short Film/Micro Film) , 即微型电影, 又称微影, 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 (超短) 时” (30秒-300秒) 放映、“微 (超短) 周期制作 (1-7天或数周) ”和“微 (超小) 规模投资 (几千-数千/万元每部) ”的视频 (“类” 电影) 短片。
香港资深影评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微访谈说到微电影时表示, “微电影只能算是视频, 很多技术条件根本达不到电影的标准和专业要求”, 并且还表示“ (微电影) 本质上就是广告片, 只是把广告字眼去掉就成了微电影”[1]。 鉴于各界对于微电影的争论,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微电影是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短片视频, 这种区别表现在制作技术、 拍摄时间、拍摄技术、表达手法以及视频时间上等等。 由此也可以得出, 微电影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解构意义, 解构传统电影的结构模式———采取零度叙事的独特叙述方式, 并且同时在影片文化蕴含上躲避崇高、合流大众文化, 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和色彩。
2010年, 在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下, 我国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走上了相互融合的道路, 由此产生了电影的新形态———微电影。 2010年12月27日, 吴彦祖主演的凯迪拉克微电影《一触即发》在全国首映, 开始让网络时代刮起一阵微电影的强烈旋风。 作为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 它完全拉开了微电影的舞台序幕, “开始真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2]。 至此, 中国的整个互联网产业开始掀起了微电影制作的风潮。 2011年, 伴随着 《老男孩》《指甲刀人魔》《66号公路》等一批口碑较好的微电影作品问世, 微电影的概念逐渐为网民和社会大众所接受并且逐渐熟悉, 以至于2011年被称为微电影的“元年”。 2012年微电影进入了大发展之年, 搜狐、爱奇艺、优酷等多家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自家的微电影系列, 微电影的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 一直到2013年, 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井喷式趋势。 可以说, 《一触即发》《老男孩》《遗忘》《坏未来》《惊悚广场》等微电影制造了微时代的集体围观。
一方面, 微电影篇幅短小, 但又极富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 符合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 迎合了当代青年人对于快节奏文化消费的需求, 同时也契合了当代观众的观影诉求, 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与众不同。 另一方面, 微电影的出现和兴起给我国传统电影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同时也带来了电影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契机———产生了电影产业的另一种发展形式, 拓宽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机会。
三、微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的高度契合
在“后工业社会”微电影的出现并非偶然, 微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特征有着高度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含糊不清的文化, 它的首要特征就是主体的模糊性、 反主客二分性, 这在微电影上则表现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界限模糊, 以及草根微电影的兴起等。 其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反普遍性 (反同一性) 、反整体性, 而强调差异性, 这在微电影的主题呈现和美学意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微电影个性化、多元化的主题呈现, 以及边缘性文本的美学意蕴等, 都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同一性和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心态和思维方式上, 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维模式。 高宣扬教授的著作 《后现代论》 一书中这样论述———“后现代主义不但同传统文化相对立, 而且也从根本上与传统语言及其正常表达方式相对立……凸显出后现代主义同传统语言和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知识的断裂性和对立性”[3]。 这种不确定性特征体现在微电影上, 则具体表现为微电影的“反传统性”主题呈现。
此外, 后现代主义具有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 无深度等特征, 这些特征表现在文化上, 则具体为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 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 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 从而走向文化的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化。 具体到微电影, 则表现为微电影在文本上的边缘化、 在内容上的无深度化, 以及在表达方式上的零散化。
后现代主义还反映出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 即游戏式的生活方式, 人们不愿意在各种生活规则和道德约束下生活, 而渴求突破传统规定, 在叛逆中尝试各种新形态的生活。 这在微电影中具体表现为微电影在美学意蕴方面戏谑的范式, 反映出了当代人游戏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诉求。
四、微电影独特的主题呈现
(一) “反传统”性的主题呈现。 在后现代语境下,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明确, 具体表现为新媒体背景下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 人们在作为传播者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受传者。 同样, 受众也可以是信息传播者。 这使得处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新媒体也失去了传统的真实感。 人在新媒体语境下, 成了记录和传播的符号或者程序, 故而人们失去了传统和根, 开始浮于表面。 由此可以看出, 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 必将成为新时代颠覆传统的代表。 以优酷的微电影作品《11度青春》为例, 在这一系列微电影中, 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聚焦当前社会的各种情感问题, 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等。 而这些微电影在主题呈现方面, 大都选择和倾向于“微” 小叙事, 更加侧重于个体书写和个体体验, 舍弃和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策略。 恰恰是微电影的这种“微”小叙事所呈现出来的影片微感悟和微情绪, 反而更加容易获得当前观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认同。 在网易微电影节上, 微电影《小心, 我爱你》获得中国最佳影片称号。 影片同样是以爱情为主题, 但却没有传统电影中感人的爱情故事, 也不是传统电影中压抑或悲伤的爱情追忆, 它所表现出来的爱情主题仅仅是恋人间的小暧昧和小幽默, 仅仅是恋人间的相处故事。 这些微电影都反映了当前微电影的独特主题呈现方式———微小叙事, 颠覆传统。
微电影这种对于传统的颠覆, 其实也是对后现代社会快餐式文化的一种写照和反映。在当前忙碌并且紧凑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生活背景中, 微电影用“微”小叙事代替传统的宏大叙事, 是当前年轻人应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式心理状态的反映, 同时也是当前年轻人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一种反映。
(二) 多元化、个性化的主题呈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代社会的一个主要标志, 便是社会的多元化。 在当今社会, 绝对权威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消解。 而微电影的新媒介传播特征又使得微电影创作具有全民性和草根性的特征, 这也决定了微电影在价值观和视角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这些都成为微电影创作的一大艺术源泉, 同时也是微电影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个权威被消解的社会, 由于缺乏权威, 人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而微电影鲜明的草根特性, 也使得解构和反讽成为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之一, 即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中包含着民主自由以及平等的开放思想。 同时, 由于微电影的播放是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的, 这就决定了微电影一旦进入网络平台, 就没有了中心状态, 更没有完全的控制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 受众所处的位置就是中心和权威, 并且这个中心和权威是不断转换的, 从这点来看, 其实中心和权威已经被消解和泛化破碎了。 于是, 社会话语权由精英话语霸权转向草根话语霸权, 社会文化也由传统的精英文化走向草根文化, 权威被解构, 中心意义被弱化。 由此, 社会的多元化也就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微电影也成为电影艺术走向草根、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必然形式。
五、微电影独特的美学意蕴
(一) 浅平的审丑。 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 “丑”开始进入电影艺术家的视野, 而且“丑”也作为一种新型的美学意蕴开始在电影艺术中得到普遍认可。 与此相应, 美学意蕴上的“审丑”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进入电影艺术领域。 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 其本身的特质就是传统电影所不具有的解构性和非理性以及颠覆性, 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去魅化的审美倾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艺术的审美取向, 在“审丑”视阈中越走越远。
在今天网络流行的微电影中, 宣传传统 “真善美”的微电影往往很难获得高点击率, 相反, 那些充斥着“丑和暴力”的微电影反而更容易获得高点击率并且受到观众的喜爱。 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的审丑倾向, 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审丑倾向和社会上文化审丑的消费需求。 例如, 2012年父亲节当天, 在网络上推出并迅速走红的微电影《干爹》, 描写的是北漂女孩由于追求物质生活, 傍上了大款干爹。 在片中, 女孩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获得干爹所给予的各种高档奢侈品。 在表现女孩和干爹之间的皮肉交易时, 影片用衣着暴露以及极富挑逗意味的动作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这部明显具有审丑倾向的微电影却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获得了20多万的浏览量。 此外, 一度走红网络的微电影 《红领巾 》和 《what a fucking morning》等, 也反映出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普遍的审丑倾向。
(二) 戏谑的范式。 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技术游戏的一个体现, 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消解了中心权威话语, 解构了文本的深度感和崇高感, 颠覆了传统电影文本的历史感和严肃感,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降低格调到了一种游戏手段的程度, 成为一种受众娱乐的工具。 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的文本不仅边缘化, 同时也呈现出游戏化的倾向, 同时, 这种文本特征还使得微电影呈现出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 例如中国80后电影导演卢正雨的作品《绝世高手》就是一部戏谑范式的微电影, 片中充斥着各种无厘头式槽点, 让人捧腹大笑。 影片中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到处都是, 例如躺着修炼 “一指禅”, 睡觉的时候“炼心”, 还有卢小鱼听到歌声时便忍不住翩然起舞的“顽疾”等等, 实在让人无法不放声大笑。 另外, 影片中的人物台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电影戏谑的范式, 例如“像我这种才华横溢, 又无比俊朗的翩翩少年, 注定了一生都不会有朋友”, 这种独孤求败式的台词, 听来就让人忍俊不禁。
此外, 疯狂喜剧微电影《给丫一特写》、无厘头喜剧微电影《热血雷锋侠》以及法国搞笑短剧《总而言之》《安全驾驶个毛》 等也都反映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戏谑的范式。
参考文献
[1]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专访[EB/OL].http://www.enorth.com.cn.
[2]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12 (2) .
[3]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微电影与现代文化研究 篇2
论文摘要:微电影的蓬勃发展带来更多的人参与到拍摄微电影的道路上来。本文通过对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分析,以及探讨微电影中导演的角色定位及职能转换,来深刻了解微电影这一新兴事物对于电影行业的发展和导演事业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人人都是导演”的时代,已经来临„„
关键字:微电影 导演 职能转换
在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里,微小说、微博、微电影、微信等一系列新型事物涌现在我们面前。成本低廉、传播速度迅速、耗时短、能快速表达作者意志成为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微电影的发展对现代导演的职能转换起到怎样的作用。
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至今,学术及社会对于微电影并没有极为精确的定义。但是从直觉上,我们能理解微电影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微”,即它的影片时间极短,相比较传统电影两到三个小时,微电影影片时长明显短于电影,普遍以5到30分之内为限;而它的拍摄技法则和传统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微电影的产生并不是先拥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概念之后才诞生的,微电影的滥觞现已不可考,也因人们对微电影的定义差别而有所区分。不过,在大部分的文章中,第一部真正意义被称作微电影的短片,就是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而在2010年以前,人们普遍将微电影称作实拍剧情片、动画剧情片、学生剧情片作业、网络视频。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6)、筷子兄弟的《老男孩》(2010),再到天使投资人甘健出品的短片《我爸》(2012)《线索》(2013)及现今如遍地开花般的微电影,微电影始终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呈现给观众。它始终以网络及移动终端作为其传播媒介,它制作成本及周期普遍少于传统电影。而依托各大网络视频网站巨大的点击流量这一新的传播途径,一部成功的微电影能够因此而迅速广泛地传播。我们可以看出来,微电影的起源便由于它极为符合当今人们碎片化和高节奏的生活,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及希望的心理调节,它始终离不开“贴近观众生活、走在时代前沿”这条主旋律,而这便是一部微电影成功的秘诀。
微电影的出现与发展无疑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正是新媒体形态的改变,才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现今的微电影根据它的投资成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真正由草根民众自发拍摄制作,直接以抒发个人情怀,或仅仅娱乐大众为出发点,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鸟笼山剿匪记》等都属于此类。第二类则是由大量资本介入,以广告主和视频制作机构合作将广告产品或服务与视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呈现;或者一些世界知名导演亲自操刀,来表达一些自己在传统电影上无法表达的想法和观念(如由于与传统制片方意见不和,而无法实现的理念)。显而易见,似乎第二类微电影在市场营销方面极易击败第一类。然而实际市场上,依然有很多草根电影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微电影刚进入一个行业发展的初期,我们还很难预料它的前景。不过一个成功的媒体方式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盈利模式来支撑它,那么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这样的前景:微电影将发展成为传统电影的巨大补充,它将由专业化的团队进行制作,通过一种合理的营销方式,在人们的网络及移动终端呈现出来。而普通的草根民众可以依托一个低成本的微电影平台,逐步优胜劣汰,将诞生一批“淘宝店主式”有固定受众的导演。然而微电影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它至今没有有效的宣传推广方式,由于它没有传统电影的电影院、电视台等传统运营商,它只能依托网络平台,听任观众的喜好。其次,它也没有成功的盈利模式,它没有传统电影的电影门票收入和延伸产品收入,有限的点击率仅能带来寥寥无几的广告收益或网络点击观看费用。最后,由于它的成本少、门槛低,它的平均质量也大打折扣,听任网络观众的喜好,也极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但是,归根结底,微电影任然以它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宣告“草根媒体”时代的到来,甚至我们可以有理由期待从“人人看电影”到“人人做电影”的转换。
微电影导演的职能转换
在分析微电影导演的职能转换,我们离不开导演资本的三要素的描述,即导演的创意能力、导演的组织能力、导演自有资本构成与影片控制权的关系。
导演的创意能力是导演最关键的能力,是导演发现或掌握了有关某部电影的获益机会的稀缺信息和知识,该信息和知识被统称为电影创意。虽然在传统电影里,知名导演的创意能力非常强,然而他不得不面临多方的压力,包括制片方、市场效应甚至大牌演员的苛求等,这都或多或少使得他的创意能力大打折扣。然而在微电影导演里面,虽然导演也受到一定制约,然而由于成本低廉,创作团队规模小,制作周期短等因素,微电影导演在发挥自身想法和理念上面远远优于传统电影导演。而这是否表明微电影导演的创意能力就不重要了呢?实际上,微电影对于导演的创意能力更高了。由于传统电影的时长很长,情节可以略显放松。而微电影由于时间短,表达的主题单一,这就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剧本和导演的创意能力。更何况,由于网络平台上微电影的数量多如牛毛,这就对导演的创意能力要求更加苛刻。
只有具备了充分的电影组织实施才能的人才可能成为导演,这种才能可以称之为电影要素的整合能力或组织能力,也就是导演的组织能力。由于微电影的创作团队规模普遍比传统电影的要小,故而微电影对于导演的组织能力并不高。然而微电影在促进草根导演向真正导演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练兵作用。大部分优秀的知名导演,一开始也是从短片开始迈向导演之路的。故而微电影成为了有志于成为导演的人很好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将有一大批知名导演曾经都是从拍微电影起步的。
导演自有资本在电影投资总资本中所占的比率作为导演融资基础的条件,当然导演不一定非要投入资本。一般来讲,导演对影片的控制权与投资额度成反比,成本越低的电影,导演的决策力更大;相反,成本越高,导演受投资方制约程度越大,但这种受制约程度是可变的,它跟导演资本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微电影投资成本小的特点,在很大方面,它可以完全用导演本身自己投资拍摄,甚至自拍自导自演。
随着电影市场受众的观影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电影)和传播技术的进步(电影正通过O2O模式,即线上至线下的联合营销方式),我们把新时期微电影导演的职能转换归为以下特征:
1.微电影导演既能继承传统电影技艺又能掌握当代网络技术。微电影导演除了具备把电影文学剧本的文字形象通过电影的蒙太奇手段,转换为视觉和听觉结合的银幕形象的传统能力外,对网络新技术的了解和驾驭能力也是微电影导演的必备素质。例如网络平台的微电影普遍在清晰度上低于传统电影,影片尺寸也不同,不同电影观众的电脑屏幕也有所不同,故而在表达一些场景时,应该考虑到是否能在网络平台令观众知晓。部分微电影导演也往往承担了技术支持的工作。故而微电影导演除了了解新电影制作软件等新技术,还要具备创新意识,追求创新视觉效果。在对电影技术的把握当中,认识技术背后所带来的种种观念的改变。2.运作网络宣传是微电影导演的一门新课程。如何运用网络媒体推力达到宣传的目的,增加关注度,培养观众群。3.有丰富阅历是微电影导演自生修养的要求。阅历多、实践经验丰富的导演能拍摄出对社会、人生有所理解的片子。凡成功导演是以多重身份参与到影片的拍摄中,在创作中能深入独到地把握主题内涵,从而追求创作的多元文化和思想深度。
4.加强微电影导演资本构成三要素的累积。在导演创意能力、导演组织能力、导演自有资本三方面进行相关的能量储备,便能确保在剧中的核心创意地位和获得更多的拍片机会。根据今天的行业体制、市场形势、竞争机制和交流平台的种种规定性,当代导演需要具备从剧本的理解和创作、影视技术、商业协作、影视周边运筹、艺术创作等多向度的经验与能力。“时势造英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时代都会有成功记录并创造时代影像的导演。
参考文献:
1、张超,《浅谈微电影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趋势》,《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5期
2、洪长晖,《微电影的成长及其悖论》,《新媒体研究》,2011年第12期
《远航》微电影项目摄制与研究 篇3
[关键词]航拍;大学;毕业;剪辑
一、微电影拍摄手法应用
在拍摄时,使用航拍机拍摄,操作航拍机进行变焦,对焦,来保证拍摄画面的稳定和清晰,而且每个画面不能拍得过长和太短。在地面上拍摄时,尽可能多使用固定镜头,即站好固定位置,用专用摄像机对准目标,取景拍摄, 以保证画面的稳定。拍摄的时候,尽可能采用背对光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顺光。顺光的时候,被拍摄者一般受光均匀,拍摄 效果较好。拍摄的时候,我们一般不要把被摄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央,尤其是被 摄对象侧对镜头时,我们也常常会在灯光上加一张A4纸,能够让光线不会十分的强烈,有一些模糊感。
一般来说,和摄影构图相似,我们只要把被摄者放在画面的1 /3或2/3处即可接近画面最完美的黄金分割点。此外为了突出主体,拍摄的时候, 被摄者的背景最好和被摄主体的色彩差距大一些,而且背景要“干净”一些,这样才会让画面的焦点集中到被摄对象身上。要拍摄好的作品,“平”和“稳”二字最重 要。只要你持稳摄像机去拍摄,力求画面水平、稳定,一般来说拍摄出的纪实画面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平稳,再多的特效、技法都徒劳!
拍摄时尽量选择良好的天气,晴天为最佳选择!雨天和雾天所拍摄出的效果很差,远处的景物变得白茫茫一片,虽说是朦胧的感觉,但是太朦胧就是模糊了。早晚期间,这时候太阳与地平线的夹角已小于15度。夹角小,垂直面受光多, 平面受光少,投影长,此时拍摄能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轮廓线。但是由于在我们拍摄期间,天空不作美,一直都是阴雨蒙蒙, 拍出的画面光线各有不同,影响到了后期的剪辑。所以我们拍摄常常选取中下午的晴朗时光,阳光光线较为充足,并且加以灯光拍摄。
拍摄时也需要运用到一些辅光,以弥补光照的不足,配合主光使用。一般用辅光来平衡被摄物明暗两面的亮度差,体现阴影不分的更多细节,调节画面的光比,这样就不会给主要人物有阴阳脸的感觉,因为阴阳脸常常是用来表示反派的。并且在辅光的运用上,辅光的强度应小于主光的强度,否则,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
二、微电影的摄制技巧
《远航》剧情概要:我们在今天毕业,意味着大学的结束,工作的开始。今天也许应该说些慷慨激昂的憧憬未来的话。但,有些东西是真的一去不会再复还。明天,毕业之前的一切一切都将被打上“从前”的烙印。即使再见也已不同于今天,一些事一些人是永远再也回不去。 离开校园的那刻,意味着真正离开了那群曾经熟悉但已经开始渐渐淡出你生活的人,从此以后他们也许再也不会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从这一刻开始,有些人在你的生活中将会永远只存在于毕业照的某个位置。
在拍摄的艺术形式上本片属于纪录片,故拍摄的景别选取尤为的重要。所以我們不仅仅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了解更多的拍摄技巧,而且还借阅《大师镜头》等书籍来更好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画面以更好的角度景别来呈现。
不同的天气对拍摄会有不同的影响,对于我们用的航拍机来说,阳光明媚的晴天是最佳的天气;雨天和雾天所拍摄出的效果很差,远处的景物变得白茫茫一片,而且基本上不能使用航拍机。就以本次拍摄为例。在本次拍摄过程中,主角老龙在公园里张望的画面,摄 像机采光量明显不够,此时我们采取了提高曝光度来增加画面的亮度和色彩。但也要注意时时调节白平衡和在电脑上随时检查画面。就本次拍摄第一次采用手动调节曝光,在摄像机里显示颜色刚好,但是在电脑中播放就处于过曝状态;第二次重拍则选择自动曝光,颜色则在适当范围以内,经过后期调色却未达到最理想效果。
三、微电影的配乐手法
音乐可以说是一部微电影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音乐能够很好的渲染环境的气氛,当然也有抒情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心理变化等,推动剧情的走向。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能够在人的内心形成震撼,有时候能起到一种用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效果,我们会因为一首熟悉的音乐,想起很多要说的话,极富有感染力。为了迎合短片的氛围并增强短片的表达选取了音乐:《beyond the hirizen》来作为贯穿短片的音乐。这首歌听起来也更激情,同时很配画面,使画面非常有冲击力。
四、结论
在拍摄前剧本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拍摄经验不足的人而言,在前期准备精确的剧本拍摄时按照剧本拍摄比剧本不完善在现场随性拍摄更加的保险。完成一个作品并不是只有技巧就足够,耐心、细心、诚信都是缺一不可的,人的潜能也是无限的,通过努力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墓石.《让我们的青春不毕业》 [J].散文丛刊,2014.
[2]黎文杰.《河南理工大学航拍校园宣传片》. 河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大疆.《心灵之震颤》,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2015.
[4]李振营,李慧欣.影视专业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1-12).
[5]高宏明.《影视航拍语言》. [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
[6]钟大年,雷建军.《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炜亮 (1994- ),男,浙江温州,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数字媒体13-1班学生。
[课题项目]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5年度教改课题·激励策略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探究与应用——以影视编导课程为例”(项目编号:kjxyjg1543)研究成果之一。
微电影与现代文化研究 篇4
一、源起与背景:网络助力、广告助阵
1. 网络竞争的助力
随着各大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的层出不穷和激烈角逐, 影视剧版权之争也逐渐使价格水涨船高。2006年10万块钱就可以买下81集的《武林外传》, 到了2008年电视剧平均3000元每集, 200年涨到3万元每集, 《宫2》总价近8000万。高昂的版权购买费和网络视频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开始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线, 竖立自身独有的品牌和原创能力, 兼顾盈利的需要, 自制微电影就成为时代的宠儿。
2. 主流受众的诉求
2011年8月发布的《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中调查显示:超过4000万人观看视频节目只使用网络视频而不看电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 很多人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看整段的文字, 看太长的影片, 越来越希望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 获得更多的娱乐的体验和情感的释放。尤其是互联网下成长的这一代年轻人, 鲜少有人每天守在电视机前追看动辄几十、几百集的电视连续剧, 甚至连用几个小时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都成为一种奢侈。他们更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搜索、私人订制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微电影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恰好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心理, 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
3. 营销阵地的开拓
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逐渐崛起, 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尤其是对生硬、直白、粗浅、单调的叫卖式“硬广告”更是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嗤之以鼻。如今的广告需要采用更软性、更易被接受的方式, 那么针对品牌自身的特点、价值、风格、故事和沿革而定制的微电影成为新的营销手段和行业趋势。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 微电影比传统广告有着更强的针对性, 主流观看人群主要是极具有购买力的年轻人;另一方面, 微电影可以把需要营销的产品与微电影的叙事和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与观众进行情感的深度交流。近来的台湾十二星座的喜饼广告, 七喜“穿越”系列的广告、益达木糖醇“酸甜苦辣”系列的广告, 深受年轻受众喜爱, 其宣传的品牌也因此畅销。这不仅仅源于广告采取的微电影形式中故事情节的新鲜生动, 更是通过软性植入促销信息让品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传。
二、优势及特点:短小可控、自由开放
1. 低门槛、短周期、易发行
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 主要是指投入资金低, 相比与传统电影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投入资金, 微电影的投入少则几千, 多则几十万, 弹性幅度大, 制作成本较之于院线大电影来说低得多;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周期短, 短则几天, 长则几个月, 导演和演员更易空出档期进行拍摄, 也较利于与时俱进, 与时代的脉搏共振, 能够针对时下热议的话题进行快速的反应。拍摄和制作周期短使得市场效果明显, 电影制作完成需要至少一年后才能上院线, 而这一年后的市场难以预料。相较于传统电影复杂的制作发行方式, 微电影的制作发行相对简单。低门槛、短周期、简单的发行方式使微电影的投资决策风险更加可控。
2. 互动性、开放性、娱乐性强
观众可以通过评论和转发, 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和宣传过程。2011年, 由腾讯视频、湖南卫视、天娱传媒联合出品的“2011快乐女声——青春态度系列微电影”, 上亿点击率来自人人网、微博等年轻人的渠道分享和口碑宣传。
目前针对微电影, 国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 给予微电影更为宽松的创作空间和表达的自由, 更有利于新锐导演和表现欲望的演员进行电影理念的表达和存在价值的体现。微电影的创作相比于院线大电影, 少了些严肃和正襟危坐, 多了一些娱乐和轻松的气氛。不需要科班出身, 不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成型作品, 只要有想法, 想表达, 均可进行导演尝试。优酷“幸福59厘米”系列电影邀请了张亚东、罗永浩等6位“跨界导演”共同打造, 而他们都未曾在电影领域有过很多的积累和经验, 来自音乐、舞台剧、教育的背景反而给该系列电影带来很多新鲜的想法和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三、前瞻与策略:兼顾平衡、创意制胜
1. 平衡电影与广告:创意为大
微电影与广告的微妙关系, 使微电影如若沦为商品的宣传, 广告的附庸, 而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噱头大于创意, 广告大于电影, 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社会的关注度。通俗、庸俗、粗俗的边界一旦模糊, 将使观众失去兴趣, 沦为庸俗娱乐。
“帅哥, 要吃点什么?”随着风情万种的老板娘一声娇滴滴的招呼, 彭于晏瞬间慌了神。这是某知名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微电影中的一个片段, 看过的观众对这一像广告, 又像电影的“微电影”颇有好感。微电影最重要的是创意和品质。比如佳能的《Leave Me》, 没有邀请大牌明星代言出镜, 而是用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直抵人心。
2. 系列化与品牌化:差异竞争
微电影不具备电视剧的播出时长优势, 也不具备电影的封闭观影环境, 应该从系列化和品牌化两个维度增加受众粘度。如先后推出“11度青春电影行动”和《幸福59厘米》的优酷网, 推出“城市映像”的奇艺网以及不断进行中的新浪微视频大赛, 各大网站都在根据自身实力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向。优酷推出的“美好2012”系列微电影计划的关注, 还可以通过改编微小说、畅销书、名著来形成品牌效应。
3. 传播与盈利:产业化路线
微电影要实现规模化盈利, 就要走产业化道路, 使获利渠道更加多元。还可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盛大旗下的华影盛世率先尝试整合“文学—剧本—影视—游戏”的产业链条。优酷的“11度青春微电影系列”开通了网络播出与院线上映的双平台推广, “美好2012”4部作品, 剪辑成一部长片, 在院线上映。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给微电影的播出提供了更多的“阵地”, 比如3G条件下的手机视频播出, 楼宇电视的传播, 室外LED的展映, 车载电视的覆盖等等。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生存和发展得益于网络激烈的竞争、网民的诉求以及广告主对新阵地的进军, 微电影这一新兴的文化存在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媒介有其自身的优势:低门槛, 短周期, 易发行以及互动、开放、自由的创作环境, 为更多有志于电影创作的人提供了表达和成就自我的机会。但是微电影不具备电视剧的播出时长优势, 也不具备电影的封闭观影环境, 又面临着如何平衡电影与广告关系的难题。
微电影与现代文化研究 篇5
2013年,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为大力弘扬和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将微电影这一新颖传播方式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播工作中,在公司内举办了一次以“弘扬优秀企业文化”为目的、以“制度管事、文化管心”为主题的微电影创作大赛。活动共收到来自基层单位自编自导自演的54部微电影,作品主题鲜明、题材广泛,经过评选,其中30部微电影分获金、银、铜奖。
通过运用微电影这一新载体、新手段,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在凝聚员工致力践行“国网情”、实现“中国梦”、推进优秀企业文化传播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充分展现了国网浙江电力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崇高品德,促进广大干部员工对国家电网优秀企业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自觉践行。
认识与探索
微电影是传播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员工的一种新探索。当前,企业员工思想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传统的企业文化传播方式存在着缺乏活力、覆盖区域狭窄、活动方式单一固化的情况,容易对企业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失去吸引力。而微电影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便凸显其优势。企业拍摄的微电影是以企业和员工为主要焦点,致力于把传统意义上的专题片、宣传片制作成集娱乐、趣味、情节为一体的微型电影。把企业精神、宣传意图和诉求隐藏于微电影之中,以低成本投入、灵活多变的题材、引人入胜的故事、新颖的拍摄方式,既富有趣味性、情节性、娱乐性,又能让企业员工参与表演和制作,感受其中的乐趣,因而备受欢迎。微电影也因此迅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全新形式。
微电影是选树先进典型、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表达。近年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立足企业实际,紧跟时代形势,通过开展“江小金式”人物、劳动模范、“感动浙电年度人物”“最美员工”等评先、表彰活动,涌现出了“不倒的铁塔”江小金、“全国劳模”吴克忠、“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钱海军,以及“红船”电力服务队等一批在电力岗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范。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些先进典型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必须要有一个有力有效的传播载体。微电影这个光影艺术,兼具叙事和造型双重表现力,能够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沙画、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而成的具有崭新特质的艺术综合体。微电影将企业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剧情化、视频化、准专业化制作,对于企业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广泛传播核心价值观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微电影是讲好“国网故事”、传递“国网声音”的一种新媒介。在信息碎片文化快餐大行其道的今天,在讲求效益、效率的当下,人们消化信息的时间有限,短时间内吸引受众、传播速度快、具有冲击力的微电影,便突显了它的传播优势。电网人演绎电网事,为展现、塑造、宣介、传播“国网人”形象打开一条感性、直观的通道。作为直观的传播方式,微电影十分通俗易懂,不同文化、国度、年龄的人都能看得明白。比其他传播形式更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趣味。从传播渠道上看,微电影具有显而易见的群众性,借助多种网络传媒平台,可供成千上万观众观看,拥有广泛观众群。当下,量身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微电影,成为众多企业宣扬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的又一个新媒介、新途径。
应用与实践
组织微电影创作大赛
明确活动主题。围绕“弘扬优秀企业文化”进行微电影创作和评比,通过微电影这一载体传播微感动,激发正能量,以“制度管事、文化管心”诠释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标准制度体系和统一的企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激励公司全体员工在统一的企业文化引领下,成就共同的事业,建设共同的家园。
明确作品要求。一是作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符合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体现时代精神和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不得出现不文明用语,不得有淫秽、暴力、恐怖等内容;二是作品内容要贴近实际、紧扣中心、体现特色,可以从“三集五大”建设成果、先进典型人物、劳模工作室、员工感人故事、阳光心灵家园、“阳光乡村行动”等多方面选准切入点进行创作;三是作品拍摄时一般应由员工本色演出,作品须是原创,不得从他处抄袭、转载或改编,一旦发现,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四是作品题材不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特别注意区别于形象宣传片、专题汇报片、视频新闻等形式;五是参赛作品时间应控制在4~10分钟。
明确评奖办法。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组织专业评委对参赛作品予以评审,评选出综合奖和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演员等专项奖。本次大赛共收到作品54部。经过激烈角逐,《钱海军》等5部影片获得金奖;《世界因我而闪耀》等10部作品获银奖;《哨音嘹亮》等15部作品获铜奖。《设计·爱ing》获最佳编辑奖;《守灯》获最具感染力奖;《我的超人爸爸》获最佳创意奖;《源梦》主演祝勇、《守望大瞿岛》主演陈晨分获最佳男女主角奖;《守灯》获得颁奖会现场投票选出的“青春光明杯”大奖。
开展微电影创作
开展微电影剧本创作培训。微电影正式创作前,国网宁波供电公司邀请宁波电视台资深编剧专题讲授了微电影剧本的创作培训。该公司各基层单位微电影主创人员悉数参加听课汲取营养。培训会上,受邀讲师先从一般剧本基本知识及理论、剧本写作特点和剧本在一部影片中的地位意义等给大家一个入门的直观讲解。然后特别针对微电影的剧本创作,以起、承、转、合为故事架构线路,以人物设计塑造、音乐渲染、人声和音响等为微电影语言系统向大家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多彩的实例使大家受益匪浅。
开展微电影创作拍摄。为了弘扬和传承“海霞”精神,再现洞头电力海霞队员的真实生活,微电影《守望大瞿岛》于2013年3月18日在大瞿岛开拍,温州电力海霞服务队洞头女子分队人员本色出演,经过所有队员、工作人员以及剧组辛勤的拍摄,历时多天终告完成,并于3月28日完成审片制作工作。影片讲述了电力海霞姑娘们在艰苦条件下顶风浪、克服船只颠簸和晕眩的困难,坚持登岛上门为渔民服务和对贫困户开展献爱心扶贫帮困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记录了一个个为困难岛民排忧解难的场景,故事情节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守望大瞿岛》从剧本、场景、道具、演员等各方面做得都非常投入,虽然没有演出经验,但参演服务队员们都竭尽全力来达到导演要求。这个微电影里面的情节仅仅是洞头电力海霞姑娘们平时辛勤工作的一个个缩影,通过故事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情感的纠葛与青春的奉献,展示了作为新时代的传承者和实践者的服务场景和工作情况,将“巾帼不让须眉”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实际行动诠释“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微电影拍摄风格清新、质朴、细腻、抒情,电力海霞姑娘齐心协力、彼此关照、勇挑重担、不畏艰辛的场景在拍戏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nlc202309040720
开展微电影首映仪式。一部题为《我的未来不是梦》的微电影在国网绍兴供电公司首映。该电影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检修试验工区的青年继保专家许海峰的成长经历为题材,用时3分43秒,浓缩了他工作七年的感悟,饱含了他收获成长的感恩,是一部当代电力青年成长成才的励志片。“以前经常听到许师兄的传奇故事,今天看了这部短片,更是备受鼓舞,我也要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电力青年”。青工小孟看完影片后颇为激动地说。“我参加了这部短片的拍摄,今天我是里面的甲乙丙丁,我希望今后我能成为自己短片的主角”。青工小徐也这样鼓励自己。
举办优秀微电影作品颁奖活动
2013年5月6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举行优秀微电影作品颁奖会,《钱海军》《守灯》《抄表工老于》《源梦》《一网情深》等5部获奖影片在颁奖会上展播。浙江省团委书记周艳出席颁奖会并高度肯定了国网浙江电力微电影创作大赛。她指出,国网浙江电力开展的微电影创作大赛主题鲜明、形式创新、成果显著,54部作品把电力人的热情和追求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紧紧融合在一起,凝聚了广大员工的精神力量,展现了国网浙江电力员工的风采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组织优秀微电影作品深度传播
54部原创微电影,54个电力“微生活”,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将54部原创微电影结集成《电·影——我们的青春和梦想》。同时,自2013年6月15日起,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开始在全省营业窗口和主流网站、微博等宣传媒介展播优秀微电影作品,向客户广泛传播公司“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形象。
国网丽水莲都区供电公司拍摄的微电影《师傅》在优酷视频网站一经推出,受到了浙江电力青年等多家媒体微博的广泛关注,网友也纷纷转载达上万余次,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有的网友评论说“幽默、朴实、真诚,真的是一部很好的微电影”,“可以纳入入职教育,让新员工了解更多企业文化和精神”,也有的网友评论说“很感动,他们不过是普通的国家电网人,在送光明的旅程上艰辛前行”。一条条评论,正是国网人艰辛历程的回忆,亦是传递国网青年的正能量,彰显了国家电网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的落地深植。
成果成效
文化软实力有新提升。54部微电影贯穿的是一个主题——“制度管事、文化管心”,围绕的是一个目的——“弘扬优秀企业文化”。镜头里可以看到,国网统一企业文化的魅力,感人的客户情、师徒情、父子情,电网人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用心守护着万家灯火。通过微电影这一载体,使统一的企业文化传播扎实有效,有效提升员工对统一的企业文化知识的知晓率,有效提升了员工对公司愿景、价值理念和战略规划的认同度。
员工凝聚力有新提高。这次大赛征集的作品要求员工本色演出,作品多取材于真实的故事,涉及营销、基建、运行、检修、规划等各个专业,使每一个观者都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员工,有效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影片创作过程中的协作,有效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
品牌影响力有新加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在各基层标杆营业厅和主流网站、微博、优酷等平台广泛展播优秀作品。微电影《守望大瞿岛》在优酷网、新浪和腾讯微博等各大网站展播以来,点击率超过80万人次。在国家电网公司“我的中国梦·青春国网情”DV作品展评活动中,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选送的《师傅》获得一等奖和最佳制作奖,《守灯》获得二等奖和最佳创意奖,《源梦》获得三等奖,《成长》获得优秀奖。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在腾讯微博上转发并肯定了国网浙江公司微电影。
典型引领力有新突破。通过微电影作品的拍摄、评比、展播,涌现了一批身边的感人故事、先进典型。通过微电影传播微感动,用人格的力量激励人心,用情感的力量温暖人心,使广大干部员工更加注重“国网品牌”和“国家电网人”的形象,更加自觉努力地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思考体会
一是体现时代性,应用微媒体。在传播形式上,充分发挥微电影直观、感性、“短平快”等特点,由传统的“文字、图片”平面传播过渡到“声、光、影”立体传播。同时,微电影以“制度管事、文化管心”为主题,诠释公司统一标准制度体系和统一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中国梦·国网情”,与时代要求高度契合,极具吸引力。
二是体现群众性,反映微梦想。54部原创微电影作品题材源于基层、源于生活,由青年员工自编、自导、自演,其中有数十年坚守岗位的电工,有父子传承接力服务山村用电的典范,有电网追梦、因“网”生情的青年线路工,真实反映了一线员工对公司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解。正是有了群众性基础,取材于真实的故事,才会产生内心的共鸣,极具感染力。
三是体现实效性,传递微能量。微电影以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而存在,用微镜头记录和反映身边事,用身边事感染和带动身边人,处处见文化,处处传真情。同时,剧本创作、电影拍摄、举办颁奖会、编印作品集、网络以及供电营业厅展播优秀作品,整个活动策划体现了优秀企业文化落地于形、深植于心的过程,达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宣传效果,无形中传递了精神和力量,极具生命力。
一部部微电影,一个个微镜头,一份份国网情,凝聚成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两个一流”的时代发展强音,体现了国网浙江电力人鲜活的人文情怀和催人奋进的创业激情。在光与影的流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一辈电力人坚韧、坚持与坚守,可以感觉到青春的延续与传承,可以看到实现“中国梦”的“国网力量”,可以感受到“你用电、我用心”浓浓的“国网情”。
(责任编辑:罗志荣)
微电影与现代文化研究 篇6
关键词:微电影,大众文化,审美
微电影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视听传播形式,是“微时代”的产物,也是影视娱乐大众化的一个标志。相对于传统电影而言,微电影具有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等显著特征,同时题材多样,种类繁多。由于微电影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播出,因此还具备了范围广、速度快、互动参与性强的特性。从审美角度看,微电影能带给观众以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因此获得了许多年轻观众和网民的追捧与青睐。2012年4月,由商务部、中宣部等多部委联合指导的首届中国微电影大典在京启动,为微电影的推广与评介搭建了平台。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在市场经济的肥沃土壤中生根发芽,带有明显的消费时代的印记。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迎合了普通受众的审美渴求,并逐渐突破了艺术与非艺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与生俱来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和多元性的特质,使得大众文化更易进入普通受众的视野并被他们迅速接受。微电影带着大众文化的深刻烙印悄然走进大众的视野。从审美角度看,微电影与传统影视没有太大的区别,传统影视所具备的教育批判功能它都具备,同时,它还明显带着大众文化的印记,微电影篇幅短小却五脏俱全,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过程平淡却透视人生,通过“微电影”的艺术表现方式,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
从第一部被真正称为微电影的影片《一触即发》诞生以来,微电影就被罩上了商业的外衣。目前,微电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微电影的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方面,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微电影的市场化运作的特征和价值等。但是随着众多著名导演和一线演员纷纷进军微电影市场,微电影市场呈现出日趋艺术化的倾向,比如许鞍华导演的《我的路》、姜文的《看球记》、蔡明亮的《行者》以及黄渤的《2B青年的不醉人生》等等,这些作品以他们的独特视角反映了主流的、边缘的各类人群的生存方式,为微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借鉴的视角和表现方式。从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一新兴事物的研究角度各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但是由于它是网络消费催生的产物,研究者们过多地关注微电影的商业性和功利性,对其缺乏审美意识的关照,给予其的文学、审美角度的关注力度还不够大,我们应该看到,微电影仍属于影视艺术的范畴,作为一门艺术,它所具有的审美功能还是不容忽视的。
一、微电影的文学审美特征
(一)商品性:对严肃艺术的消解
当代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大众文化快餐消解一切严肃艺术的时代,发轫于网络平台的微电影从一开始就带有网络文化的深深烙印。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带着浓厚的“商品性”,于是微电影在发轫之初是和商业价值捆绑在一起的,从根本上来讲,微电影已经从严肃艺术跨界成为艺术商品。因此在选取题材时,微电影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运用文字、手绘图形、动画、特技等很多网络时尚元素,产生一种区别于传统影视的新的影像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相对传统的影像表达更加灵活有趣,增强了画面的可看性与表现力,消解了传统影视带给观众的正统而死板的审美体验。由优酷和中国电影集团联手打造的《老男孩》,打着怀旧的旗号,将70、80、90后一网打尽,让受众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缅怀过去、追忆往昔的小情怀中。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影片却大胆用了传统影视避之不用的“无厘头”式特技和演员的夸张表演,使影片瞬间跳出凄苦、悲凉的整体基调,消解了一般影视正经叙事以求打动观众的传统套路。
(二)通俗性:拒绝宏大叙事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即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的转变,从群体声音转变为私人话语。利奥塔提出的“小叙事”,解构了原来宏大叙事的霸权地位,使得个人化、小范围的叙事获得合法性,使叙事领域呈现出具有差异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与传统影视借人或事传达更深层次的涵义的叙事策略不同,微电影在拍摄手法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这一局限反过来也给了微电影在叙事上的“平民”姿态,使得故事本身具有强烈的“通俗性”。微电影注重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使审美回归到普通生命的普通生活,体现的是普通人对存在的社会现实的体认和对个体内心感受的体悟。比如由当下热门的著名导演联手优酷推出的年度主题微电影“美好2012”,电影均围绕“普通”人的寻常事展开——不被周围人群理解的变性人、在香港闹市以极慢姿态游走的僧人、闲聊生命故事的几个普通人以及花钱租女友安慰重病父亲的哲秀。这些人物没有惊天动地壮举和轰轰烈烈的伟绩,但是却反映了活在当下的人群共同的生命体验,以及在城市化的急速演进中抛却物质、欲望等因素,沉静思索人生、生命的某种共识,如蔡明亮的微电影《行者》就以另一种姿态告诫急速发展中的社会和生存在其中的人们,有时候让自己停下来、慢下来可能更加重要。所以微电影选取的内容简单而单纯,一般源自大众熟悉而真实的日常生活,拒绝了宏大叙事的微电影常常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在大银幕上可能找寻不到的一种群体的归属认同感。
(三)流行性:对社会热点的透析
微电影通过网络传播,又需要在短小的形式中承载丰富的内容,因此选取社会热点和流行元素成为微电影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这是速食文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快餐式文化、速食文化的消费时代,人们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大都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品味生活,因此利用零散的、碎片的时间来消解生活的压力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没有了传统影视各方面的限制和审查制度的约束,微电影便在叙事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流行性”,并透过这些大众熟知的流行元素,巧妙地探底社会问题,从而引起情感共鸣。黄渤自导自演的《2B青年的不醉人生》这部具有实践意义的微电影,单从题目来看就非常具有流行性,内容更是展现了城市大众较为熟悉的K歌厅的“角角落落”。影片用独特的拍摄角度和光怪陆离的镜头画面,透视了这个浮躁的社会,折射了复杂的社会现实。看似不经意的醉游,却有意地剖开了消费人群的光鲜皮囊,让沉浸在其中的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引起大众对时下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与此类似的还有《微博有鬼》、《可以在一起》、《爱疯时代》等等,这些微电影展现的可能只是社会的一个小角落,但却以小叙事和平视角,触动着现代人在急速社会中业已麻痹的神经。
(四)多元性: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中,受市场经济这一沃土的滋养,因此它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这就使微电影呈现出多元创作的态势。在后现代的网络文化背景之下,网友们的自我表达欲望高涨,而微电影为这种需求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种自由既是制作者创作的自由,又是观影者观影和评论的自由。一方面微电影迄今还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而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为个体参与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微电影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份子,其创作主体也日趋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触碰微电影,贾樟柯所说的“DV时代”已经到来,这也显示了平民话语权的一种回归。在内容的选取上,各种题材、形式、手法都可以在这里大胆尝试。另一方面观众拥有了较高的观影自由度,可以比较理性、随意地按照个人的意愿选择影片。同时观众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网友直接进行沟通和讨论,甚至很多微电影观众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将影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从而在参与、沟通和互动中产生更加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总而言之,微电影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完全实现了艺术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精神内涵。
二、微电影的审美教育影响
(一)主体创作教育。在大众文化生态中,市场选择成为主导标杆,主创更具活力,微电影使“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梦想得以实现,特别是对掌握了信息化和高科技设备的年轻主体而言,更是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平台。传统影视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是高高在上的一种艺术,成本高、周期长,而微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艺术更近地走向年轻的创作主体,不论是在成本上还是技术上,微电影都成为年轻主体能够触碰的视听艺术,同时还能刺激他们的原创能力,促成年轻主体的创作主动性,对提高年轻人的创作热情和繁荣微电影市场都有着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DV制作、微电影创作等选修课程,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到影视创作中来。各类以大学生为主体创作的微电影比赛也不断举办,一批批热爱电影艺术的年轻人纷纷踊跃参加,优秀的原创微电影一次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由于参与微电影创作的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演员表演相对稚嫩,拍摄视野也比较狭窄,题材选择较为单一,因此难以出现高水准的微电影。尽管如此,年轻创作主体的创新能力却不容小觑,他们可以从身边寻找拍摄主题,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创作当中,从而制作出原创的和富有活力的作品。
(二)价值观和思想教育。大众文化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网络新媒体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微电影能够利用博客、微博、SNS社区、QQ等多种网络应用程序和软件进行传播,它的受众已经超越了传统影视的普及面,增加了对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而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意义不容置疑,它对于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的传统影视从一开始就对此做了有效地证明。较之传统影视,微电影在教育功能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人们对于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偏爱使得微电影更易进入受众的视野,微电影对受众人群进行价值观和思想的有效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如《男生日记》、《女生日记》、《青春期》等微电影,围绕年轻受众喜欢的题材,给予他们关于青春、爱情、责任等方面的人文关照和教育。因此,微电影对于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弱于传统影视作品,有时还有甚于传统电影。
【微电影与现代文化研究】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电影09-29
微电影 感人微电影 微电影剧本 (设想)06-01
“微电影,大梦想”校园微电影大赛策划书10-18
微电影06-02
中国微电影06-08
微电影产业06-29
挑战微电影06-30
高校微电影08-25
微电影的分类06-19
微电影线索影评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