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个性教育(精选12篇)
班级管理中的个性教育 篇1
摘要:保姆式管理的弊端在于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忽视教育规律等方面。自主管理的优点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解放教师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然而, 在从保姆式管理到自主管理过程中诸如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师考核制度、个性化教育理念的缺失等因素影响着班级管理方式的转变。为此需要做到:理念层面——形成个性化教育理念;制度层面——教师考核制度的改革;行为层面——教师的自我反省和学习;实践层面——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对学生的指导。
关键词:班级管理,保姆式管理,自主管理,影响因素,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可见, “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就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保姆式”管理方式和封闭管理的理念, 逐渐形成学生自主管理和学生自治的班级管理方式。然而, 在从班主任的保姆式管理到学生的自主管理转换过程中, 还存在诸多因素影响着改变过程, 为此, 我们需要不断发掘这些影响因素, 并积极寻找策略来克服, 从而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形式。
一、班主任保姆式管理的弊端
1.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谈到保姆式管理, 我们就会想到班主任管得过宽过死, 从上课、备课到“坐班”等一系列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做得“很到位”, 所以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第一, 教师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班级管理工作之中, 正如一线教师所指出的“老师大量的时间都消耗在做无用功上面, 老师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 到头来只知道课本和教参, 何谈什么文化。”[2]第二, 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班级管理上面, 使得教师形成“职业倦态”。在保姆式的管理背景下, 教师除了上课和备课, 很多精力花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上, 没有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发展。总之, 保姆式管理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2.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保姆式管理, 说得好听一点, 就是班主任对学生像保姆一样呵护备至, 啥事不用学生操心, 学生只要一心一意搞好学习就成。说得难听一点, 长年受保姆呵护的学生, 他们的对外抗衡能力就会大大减弱, 难以独立行走。所以, 保姆式管理背景下, 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能动性以及创新性等都受到压抑和限制, 学生也就成为“听话”的学生和“顺民”, 而不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缺少创造勇气和实践精神。
3.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保姆式管理过程中, 教师往往处于领导和统治地位, 学生是被管理和被关心爱护的对象, 学生是听话的孩子, 而不是与教师对等的一种教育交流的对象, 因此在师生关系上, 教师往往是信息输出的一方, 而学生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更多的有效的信息反馈和情感交流以及教学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与学生不是“我—你”关系, 而是一种“我”与“他”的关系, 当然, 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4.忽视教育规律
保姆式管理是忽视教育规律的一种表现, 是对教育规律的一种漠视。已经有学者指出:“保姆式管理是对教育的无知。”[3]因为保姆式管理忽视教育规律, 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教”与“学”的矛盾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 是教师作为教的主体与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两个主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和交流。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因此, 保姆式管理片面强调教师的单方面管理, 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忽视学生的自主管理是背离教育规律的。
二、自主管理的优点
1.尊重学生的差异
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 具有无可辩驳的不可替代性。“除了你之外, 再也找不到一个和你声音、相貌、习惯、脾气、气质、知识结构等一模一样的人。”因此, 自主管理倡导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不能对所有学生设定一个标尺来衡量其学习和生活, 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个性选择具有自我特色的管理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管理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 进行发现自我价值, 发掘自身潜力, 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理念。[5]在自主管理理念下, 教师更多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我价值, 让学生自我形成学习和发展目标, 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 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和发挥, 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 也不是教师全程的服务和管理。
3.解放教师的时间和空间
保姆式管理更加重视教师对“学生的一切”的操心和关注, 而在自主管理的背景下, 教师只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 如何去制订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 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学生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中抽离出来。一方面, 教师不需要时时刻刻呆在教室盯住学生学习, 不需要“坐班”;另一方面, 教师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应付学生的管理工作, 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做其他的事情, 诸如阅读书籍或者进行科研等。
4.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自主管理的理念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改变, 成为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合作关系, 不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被动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交流关系, 而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自主管理的视域下,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三、从保姆式管理到自主管理的推进策略
1.理念层面:形成个性化教育理念
从保姆式管理到自主管理, 需要形成个性化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完整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重视学生不同的个性以及学习经验的不同, 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自由性, 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自治管理, 需要将学生从“保姆式”教育中解放出来, 改变教育一方面对学生保护过重、替代过多、处处限制, 妨碍学生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对学生控制太死, 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
2.制度层面:教师考核制度的改革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中指出:教师需要具有6个方面, 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2011年颁布) 从3个维度、14个领域、61项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特别是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3个维度进行规范。在制度上给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制度标准和规范。在进行教师考核制度改革方面, 我们需要对教师的班级管理方面进行重新定位, 改变值班制度和坐班制度, 改变那种全程式的管理和保姆式管理的做法。
3.行为层面:教师的自我反省和学习
第一, 教师的自我反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样, 在转变管理方式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 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反思。正如一线教师在自我总结时所指出的“我总是疲于拼命, 事务缠身, 事必躬亲, 可是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 压抑了学生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7]第二, 教师需要学习教育家的学生自主管理理论。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了“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 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 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 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 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8]魏书生先生也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这些教育家的自主管理理论都值得我们中小学教师去学习。
4.实践层面: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对学生的指导
第一, 班级管理方式从“硬式管理”到“软式管理”的转变。“硬式管理”即运用规章制度、条例条令进行硬性管理;“软式管理”即运用情感去感化学生, 并把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班级管理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 灵活地采取管理方式, 防止管理方式的单一与呆板。[9]第二, 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必要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虽然需要从根本上去纠正保姆式管理的弊端, 需要从管得过多过死到学生自主管理, 但不是放任自流, 不是让班级管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 学生自主管理也离不开教师的必要指导。第三, 形成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有机结合。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往往交织在一起。在个性化教育理念下, 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案”为载体,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自觉意识和主体理念, 通过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在小组内进行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制订学习目标, 完成学习任务, 加强与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共同完成学习内容, 让学生从自主学习走向自主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N].中国教育报, 2010-07-30 (01) .
[2]刘功艺.保姆式的管理要不得[DB/OL]. (2009-12-26) .[2013-09-29].http://blog.163.com/lgy8702@126/blog/static/1128631672009112625858364/.
[3]李永龙.保姆式管理是对教育的无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0 (8) :6.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J].邹进, 译.北京:知识·生活·读书出版社, 1991:5.
[5]学生自主管理[DB/OL].[2013-09-2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VWcVchEu9zC0onMqpHoRNLGaQVLQiNgvzY2RXw8u BU8R9hbhnKtsEG0PgDkecLX329qhmEEEencICXiXgSaJK.
[6]杨先仁.让学生从“保姆式”教育中解放出来[J].基础教育研究, 1999 (5) :45-46.
[7]刘清.改变“保姆式”的管理[DB/OL].[2013-09-29].http://scpx.cersp.com/article/browse/160586.jspx.
[8]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87.
[9]曾德才.浅谈学生管理中的“硬式管理”与“软式管理”[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5) :47-49.
班级管理中的个性教育 篇2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的心灵敏感而脆弱,渴望成人的肯定,需要成人的鼓励、喝彩和掌声。即使是一句简单的称赞,一个关切的眼神,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鼓舞。赏识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外,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被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班主任通过关心、关注、表扬、赞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以激发其学习动力,挖掘其学习潜力,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证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远比智力因素的影响要大。今天我要提出班级管理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赏识教育,让爱静静的流淌!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同孩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认识,从“学会欣赏”开始
首先因为我们惯常的赏识远没有达到理性的高度和人性的广度。说到理性的高度,大家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往往停留于一事、一时的褒奖与激励,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很少被提及到促进终生发展的高度去强化和发扬,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自我反思与独立思考。谈到人性的广度,似乎教育者知晓的往往是对优秀孩子及孩子的优异之处进行“赏识”,对于所谓“另类”、“后进”乃至“不良”孩子及个别孩子身上所谓的“缺点”,缺少积极的认识,从而漠视一些孩子,漠视他们的心理及生命过程!这样缺少“生命关爱”的赏识教育哪有人性的广度可言?在这里我要首先提到魏书生,谈谈他的“赏识观”。魏书生认为,有个别学生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尤其在自己听不懂也听不进去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并肯于坐在教室八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说明他们身上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而当他们面对老师的批评、挖苦甚至于情急之下的“拳脚”,过后还能真诚地问候“老师好”时,表现出的又是一种豁达宽广的胸怀!也正是由于魏书生善于从缺失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而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很喜欢并敬重他,进而愿意接受他的教导,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对比魏书生来审视我们惯常的赏识教育,是不是在理念上缺失什么?抛开“理性的高度”不说,优秀的孩子及孩子优秀的表现固然值得赏识,然而,对于后进孩子及孩子后进的表现,尤需我们去挖掘“赏识”因素。由此说来,要真正进行赏识教育该从“学会欣赏”开始!
二、透过教师真情赏识,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花蕾渴望阳光,嫩芽渴望雨露,学生心灵的成长更需要呵护。赏识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阳光、雨露。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多是依据他人的评价而来,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而后进生,他们得到的认同是微乎其微的。在他们心灵深处多么强烈的渴求被赏识,这是对爱的呼唤。透过真情赏识,关爱后进生,尊重差异,才是真正地赏识,才能让他们感到心灵的温暖,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世界上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后进生也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他们再差,也有长处。正如:“寸有所短,亦有所长。”作为教师,我坚信后进生,他们有自己特别的才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创设教育情境,为后进生搭建被赏识的舞台,尤为重要。不仅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且使后进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在被赏识中,不断从敞开心灵,接受,以至不断成长、发展、提高、切实达到成效逐步完善的品质。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good!”,中国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其实一个人在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他就缺乏起码的自信。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答案只有一个:“不!”
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拿我班上的一个女孩子来说吧,我刚接手教她的时候,她性格有些孤僻,作业常常不交,把自己当做后进生对待。一次偶然的背书,我肯定了她的记忆力强,从此我便成了她心中的偶像。她认真的完成每一次作业,精心地写好每一次的周记,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她能积极的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写的作文篇幅较长,我在课堂上都给予了肯定,并在课后给她指出了不足,慢慢的,她逐渐树立了自信心,认为自己能做好,在老师的鼓励下,她不再怕失败,害怕的是不能参加任何能表现自己的机会。当她双手捧回征文比赛一等奖奖状时,她已经完全找会了自信,不在认为自己是差孩子,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能力,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生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三、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深化“赏识教育”。
什么是赏识教育?周弘认为“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是肯定的教育。”其实,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不也同样需要赏识教育吗?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构建一个充满向心力的集体。
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赏识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以赏识学生为出发点,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以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善于尊重学生的意见,使他们不唯书、不唯上,敢于突破古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使教师接近学生,走近学生心灵;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培养其自信,激发其活力,让学生找到好感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求知欲、上进心、创造性;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努力,愉快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获得知识技能,锻炼辩证思维。
2。通过赏识教育,可以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有些班主任上班会课时,喜欢指出班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于班中存在的好现象却轻描淡写或者只字不提。他们认为对学生要求越严格,学生的行为就会越完善。我们认为:只有集体有了凝聚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
每周班会课时,我们对那些做了好事、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能给学生一种感觉: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另外,我们非常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班级管理)如每一年的运动会,我在赛前便鼓励学生们,我们相对于其他班级存在着种种优势,使全班对赢得比赛充满信心。果然,比赛时,运动员们表现的非常卖力,“拉拉队”更是喊破了喉咙,终于夺得了全年级第一名。我为这次获胜特意举行了庆祝活动,评选“最佳运动员”、“最佳拉拉队员”,并颁发奖品,表扬他们为集体荣誉而战的精神。
四、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以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1、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
学生在课堂上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或因从动心理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快乐中求知。因此,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微笑服务于学生,在老师的眼睛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孩子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坚信孩子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课堂上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获取成功。
2、每位教师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逆反心理转变,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以宽容大度作为自己的工作艺术,深受孩子的敬佩和爱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最佳教学和班级管理方法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教学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缺点和问题。正如“教无定法”一样,我认为管理也无定法。情感激励关键是一个“爱”字,即热爱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班主任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激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班级管理中的爱心教育 篇3
一、用爱引导每一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充满爱心地说过:孩子们是“弱小的,非常娇嫩的,在兴趣、愿望和需要上都还极其脆弱的。”也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幼小的心灵”。对于像一株株稚嫩的小苗一样的农村孩子,他们大都由于家庭生活原因一个个成了留守孩,他们的心灵非常的脆弱,特别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呵护。班主任要细心安排班级的各项工作,细心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以及个性特长,细心观察孩子们的言谈举止、情感变化和思想动态,透视幼小的心灵深处的信息,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爱心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上进心,以及一切稚嫩而美好的品质。因为班主任有爱心,所以面对简单而又重复的工作才有耐心;因为有耐心,所以才会很细心留意孩子,关心孩子。细心会帮助我们发现问题,避免工作出现失误,爱心会让孩子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有益的发现。几年前,我带三年级,班上有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叫小伟,学习不好,又没自信心。我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重拾了信心,进步既快且大。我也为自己的努力而高兴,看着他的进步我也就放心了。可不久,我又发现他的表现又恢复了原样。我纳闷,这孩子怎么啦?我焦急,但还是耐心地找他谈心,通过沟通交流我才知道,原来是我最近没有抚摸过他的头,他误以为我不喜欢他了,不良的情绪又滋长了,才导致这样。这一结果让我很惊讶:其实我一直喜欢这孩子,只是由于他的进步和好的表现,我把一些精力分散到了别的孩子身上,未想到我的这不经意的作为,却伤到他的自尊心。从那之后,我时刻提醒自己:对每个孩子都要细心呵护,尽量多给一点爱,不因他们的成绩好坏、家庭的不同和个性的差异而分彼此,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一句关切的话,一个轻柔的抚摸,一个可亲的微笑,我都会无私地给与他们。作为农村小学的班主任,我们要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关爱这些稚嫩的小苗,用爱温暖孩子的心,用爱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用爱心关注学生的特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小孩子,所以,班主任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落后而气恼,更不要因为孩子的调皮捣蛋而怨忿。班主任就像辛勤的园丁,学生就是含苞的花蕾,虽然花蕾不尽相同,有大有小,颜色各异,形态不一,但正是他们争奇斗艳,才迎来了这满园春色。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以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以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存在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姹紫嫣红、含苞欲放的花蕾,我们应当尊重这种生命的色彩,让每片叶都能在阳光下舒展,让每朵花都能在空气中绽放,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在学校班级里那些本应属于他们自己的欢乐、幸福和教育机遇,让他们人人进步,个个成才。班主任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特长,用“从一块石头中看到风景,从一滴水中看到生命”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对自己幼稚或无心的伤害,用我们无私的爱去善待孩子身上每个可爱的缺点和所犯下的美丽的错误。当我们引领孩子战胜自己、甩掉包袱、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我们才是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生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记得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的时候,有几位女同学向我告状:说班里的强强把毛毛虫放在她们的文具盒里。我听了也很气恼,心想这孩子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我一定要严厉地批评他。可当强强瘦小的身躯站在我面前时,我不忍了:他还是个可爱的孩子,这样做合适吗?于是,我把他拉到我怀里,亲切地对他说:“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听了我的话,他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用有点结巴的语气告诉我:“老师,动画里的动物都有漂亮的衣服,我也想让它穿上衣服。”我听了大吃一惊,这小孩怎么有如此美妙而又奇特的想法。我接着问:“你是怎样给它们穿上彩衣的呢?”“老师,我是用彩笔染的。”“强强的奇思妙想,真棒!”听了我的夸奖,此时的强强不再拘束,而是开心得笑了。至此我才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对强强进行引导:指出他把毛毛虫放在女同学文具盒的做法不对,这样不光会吓着那些害怕毛毛虫的女生,而且也会影响她们上课或做作业。你可以在课余约几个不怕毛毛虫的玩伴去玩这个有趣的游戏,强强愉快地承认了错误。当看到强强高兴地离开我的办公室时,我陷入了沉思: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童真,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内心,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他们,武断地批评指责他们,孩子能接受吗?我们这样就能带好一个班吗?从此之后,我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打成一片,和他们做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当看到一朵朵各不相同的小花在我的爱心陪伴与精心浇灌下茁壮成长,我很是欣慰。
三、搭建孩子健康成长的平台
生命向往自由,渴望关爱,期盼幸福。班级作为学生生命栖息的场所,理应为孩子的未来、孩子的幸福成长搭建坚实的舞台。班主任要用爱心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用爱心启迪心扉,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心,扬起希望之帆。六年级的女学生张同学,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致使幼小的心灵笼罩上了阴霾。如此打击让她性情大变,不愿与同学交往,上课不专心,学习成绩迅速下滑……发展下去极有辍学的危险。怎么办?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用什么方法能使她重新站起来?答案只有一个:爱才可以挽救这脆弱受伤的心。于是,我让班级同学在课余时间主动找她玩,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也经常与她谈心,学习上帮助她,生活上关心她。有一次在放学路上,她的脚不幸被一枚生锈的铁钉扎穿了。我知道后用摩托车第一时间把她送到医院,在医院里清洗、包扎伤口,打针用药时,我更是像照顾女儿一样抱着上楼,背着下楼。当我送她回家时,她竟然抱着我哭了。之后我还多次与她在外打工的父母打电话沟通、谈心,虽然没有让这个家庭破镜重圆,但却让张同学的父母清楚自己对女儿的伤害有多深,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弥补女儿。经过努力,张同学终于振作起来,学习更加刻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初中。毕业时,她深情地对我说:“老师,你不是我的爸爸,可却像我的爸爸一样关心我,是您让我找回了自己……谢谢您!”看到她重新站起来,我真为她高兴了。爱是一种传递,当我们真诚地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从此我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真诚地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有爱的生活很幸福,有爱的集体才是最有活力的。
在教师的教育旅程中,应该把爱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用爱去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求知欲。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爱是一种奇妙的力量,班主任的爱总是陪伴着孩子健康成长的。小鸟儿总有飞翔的一天,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托起他们稚嫩的翅膀,为他们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让他们自由飞翔。◆(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柘港乡明德小学)
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 篇4
结合学校开展的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在班级创造一种有利于诚信品质形成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在带班过程中有这样一件事情:有四位同学在校外青年的唆使下,旷课一下午,去网吧打游戏。在处理此事时,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讲了实话,其它三个同学都撒了谎。这时我就把旷课事件本身暂搁一边,首先针对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与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交谈,再在班会上对全班同学进行“对待问题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最后解决旷课打游戏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生时期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能正确对待和正确认识,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平时工作中,我也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学生,注意在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问题上坚持原则,不让老实人吃亏。而对校园发生的不讲诚信道德的人和事(有的学生明明故意旷课,却说自己肚子疼;明明迟到了,却说塞车等)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逐渐确立信奉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道德风尚。
二、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教师在读学生时,学生也在读教师,学生会时时注意教师的言谈举止。作为班主任,我一贯坚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比如在学校的班级流动红旗考评中,我对自己班发生的违纪行为不藏着掩着,正确引导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有一次,一个同学迟到,为了避免被抓住扣分,就写别班的同学的名字进入了学校,结果躲过了检查人员,没有给班级扣分。我知道此事后,就找该同学谈心,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并让他主动找学生会检查人员承认错误,依据事实给本人和班级扣分。这件事在班级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做得太过分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老师做得对。针对同学们的认识分歧,我让同学开展讨论,让同学们认识到学校对班级和学生考评扣分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使大家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不能为了不扣分而错上加错。通过反复讨论,同学们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
教师在工作中注意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才能在学生中形成榜样的力量。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强调教师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十分重要的。
三、深化诚信道德体验,养成诚信行为习惯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诚信道德品质。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平时,我注意结合实际,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景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如在2007年学校运动会上,本班的四乘一接力赛已经进入决赛,这时别班的一名短跑实力很强的学生由于他们班没有接力赛,同时为了展示自己,主动要求上场。我们班同学碍于同学义气,也为了班级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更多是觉得只要自己不说别人就不知道,竟让该同学冒充本班学生上场,最后成绩被取消。这正是对学生诚信品质进行教育的关键时刻。这里涉及到道德意志力的问题。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用自己的道德意志去克服各种干扰,并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会形成高尚的诚信道德品质。抓住这一契机,我召开了“运动会后话诚信”主题班会。通过讨论,大家的思想得到了净化,诚信的品德得以弘扬。
班级中个性学生的教育 篇5
福州建筑职专 蔡艳
在每个班级中都有形形色色的,各具个性特征的学生。他们或安静或活泼,或勤于思考或疏于学习,或优秀或平常,但无论是哪一种学生,他(她)都难免会犯错,如何及时并有效地进行教育而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每一个班主任都要面对的问题。
我所任教的班级有四十多名学生,他们个性迥异。我把他们大体分成三类:好学上进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完全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这个班级面临的问题是他们处于职专二年级阶段,既熟悉了职专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又无面对高考的学习压力。这使得学生极易放松学习、行为等各项要求,成为教师口中的“老油条”。而且,学生正好处于好奇心重的青春期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极易发生外出上网,阅读不良书籍,在课堂上沉迷于玩手机等违纪行为,引起学习成绩退步,而对于早读迟到,不规范着装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针对这些情况,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是首要问题。下面结合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
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律,但他们也容易骄傲,而且自尊心强。面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用过于严厉的言辞,更忌讳在事情未完全处理得当之前就当众批评该生。
案例一
陈某某,学习踏实,是一个成绩良好且极有责任心的班干部。自他入校以来,一直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协助其他班委与班主任管理班级。由于家庭的原因,自入校起,就决心上专业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直以来他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但就是他思想上存有较为偏激的想法,经常不能正确理解他人对他的帮助,与课任教师有了矛盾,也不能正确处理,甚至影响了学习。到了高二学年,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他的成绩一直未能体现他的真正水平。经了解,从高二年起,该生的思想就渐渐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学校的考试简单,毫无意义,因此开始上网,看小说,上课也不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这期间,为了协调他与课任教师之间的关系,曾经请他的叔叔到校做思想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事实胜于雄辩,此次半期考后,成绩排名比上学期落后了十五名,这对他的触动很大。我抓住这个机会,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我根据他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情况,并综合其家庭境况,为他分析了他所具有的优势,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他步入社会应该具备的知识与品质,对他的长处予以肯定,但对他学习上的松懈与不应该的想法进行批评,把握批评的力度是关键。如果批评的力度过轻,这样就不能引起他的重视,反而会认为老师在纵容他;但也不能太重,否则他又会认为老师要放弃他,这对他的学习也是很不利的。当然,如果只是班主任单方面的一味分析,而学生则紧闭双唇,这样很容易将一个极好的交流变成枯燥的说教,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努力引导他勇敢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尽力及时发现他思想深处的不足之处,引导他正确面对与解决问题。在几次的交谈过后,他终于深刻反省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采取了实际行动,事实上在随后不久的日子里,各位课任教师与班级同学对他的评价已充分证明了他的进步。
(二)表现一般的学生
在班级中,最多也最容易让教师忽略的是那些学习成绩属于中等,个性又不张扬的学生。由于他们能较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对待老师也比较尊敬,因此,使得班主任较少留意他们;他们也因此较少得到老师的注意与关怀。当这样的学生犯错误时,应避免用严厉的措辞指责学生,而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多关注多提醒,则往往能够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进入“爱上学习——成绩提高——更爱学习——成绩更好”的良性循环,进而帮助班级树立良好的班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相比较其他两种学生,他们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三)个性张扬的学生
这类学生一般是教师眼里的令人头疼的调皮蛋。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尽人意,但在其他方面却有长处。他们不爱遵守校规校纪,喜欢追求时尚;不用功读书,却对网络游戏无师自通;崇拜英雄,却又不分是非好坏。他们往往处于是非的危险旋涡而不自知。对于他们的帮助教育,班主任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并且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有可能获得他们些许的进步。
案例二
陈某,学习基础极差,成绩在班上属于垫底水平,好交朋友,却不分良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学业。在课堂上,由于自制能力差,总是不能专心听课,甚至影响他人学习,同学反映强烈;在课外,他又好打电子游戏,还有抽烟喝酒的不良现象。对此,家长和老师都十分头痛。但是,他也有优点:他待人处世态度大方,重感情。对他的帮助教育,就从他的优点开始入手。首先,与他的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在家中多挖掘该生的进步之处,多对他进行鼓励,并注意保持家校双向沟通。该生的父亲是一个十分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他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这使我们的帮助教育工作有了很好的基础。其次,与课任教师多交流,并争取她们的协助,让她们在课堂上多帮助该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多给予其表现的机会。第三,在班级中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他的座位调至学习成绩优秀,且自律的同学附近,让这些同学监督、帮助他改正不良习惯,并在学习上辅导他。第四,在前三方面的协助下,班主任将他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记录下来,在适当的情况下当众予以肯定与鼓励。此外,作为班主任还应注意多与他进行交流,及时对他的不足之处加以提醒帮助,并且注意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以相信学生作为前提,决不因为他学习成绩不佳,时常调皮捣蛋而歧视他,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班级同学以及班主任和各位课任教师对他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尽作为班主任的所有力量帮助他树立自信心,让他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可以学有所成的人。事实证明,这一切努力没有白费。本学期入学不久,他就因为学习态度端正,尤其是在施工技术课上因表现突出而频受表扬;在班级活动中也有可喜表现;半期考试的成绩也有了进步。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无论他们优秀与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给与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最终学有所成。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教育 篇6
一、真诚信任学生,建立良好的集体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其中“对父母和老师的爱的需要”是最大的几项需要之一。只有基本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可见良好的集体心理的重要性。集体心理包括集体需要、集体利益、集体观点、集体情感、集体舆论、集体传统等。班级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一个成员都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个性差异很大。
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管理往往使学生思想压力极大,一点小小的过失都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一般说来,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只要正确、真诚,学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那些品质较差又不善言辞的学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面对老师只会增添拘束不安的心理。他们或一言不发,或消极对抗,或干脆避而不见,致使师生之间难以沟通,教育行为难以实施。从本质上讲,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真正有尊严的班主任,是那些懂得自尊与尊重学生的人。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产生一种被重视、被关心的良好心理效应。
二、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优化学习和生活环境
班主任要重视班干部的挑选与培养,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放任不是信任,它不仅妨害班干部的健康成长还会分解集体的凝聚力。另外,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与他们一起活动、交谈,从中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虚荣心膨胀以及团伙义气等不良现象。还要采取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的需要全班讨论,有的需要个别谈话,有的需要家访,有的需要用行为慢慢影响。班集体形成后班主任就应走向幕后,让学生们充分自治,让干部发挥模范作用,使学生们自觉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班级一切活动都是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的良好途径。
三、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要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循序渐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教师应注重疏导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了。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还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
四、推心置腹的交谈,切忌“心罚”
师生角色不同,学生很自然地对老师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很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班主任若用亲切的语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或总结情况时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在同一阵线上的;在说明活动的原因、目的时说“根据”“考虑”,学生听起来觉得很安全,不像听到“针对”那样紧张、充满火药味;叫学生时只叫其名,他会觉得班主任与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之后说“谢谢”“辛苦了”,学生会倍感亲切。
“心罚”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对学生躯体上的伤害。班主任若轻率地处理问题,就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失去了进步的信心,反而被推到了班集体的对立面去了。学生怕你,但并不尊敬你、信任你,当着你的面是一套,背着你的面又是一套,那就是我们教育上的失败、班主任工作的悲哀了。
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友伴关系,是学生集体建设的重要任务。交往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交往动机更为强烈,他们害怕孤独、被排斥,有时会无原则地去迎合别人,出现“老好人”“哥们义气”,导致友伴关系沦为庸俗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正确引导,让学生们重视个性因素,在相互交往中互让互谅,努力克服个性中的弱点。不能忽视那些交往有困难的、社会工作很少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和职务为班集体服务,促进他们走出自我,与同学、老师多接触,恢复自信。集体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形成和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帮助学生适应人际关系,一方面是帮助他们扩大同学之间的接触面,促进相互了解和班集体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们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以适应比小学时代的更高要求。实践证明,一个学生适应班集体,心理发展健康;不适应班集体,会出现孤僻、不合群或调皮捣蛋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六、真挚的爱心,启动学生的内驱力
要善于发现事故或问题的隐患,识别藏在表象下面的某种潜流。这就要求班主任能置身于学生之中,做学生的同学,做学生的朋友,甚至可以做学生的学生。班主任应稚化自身的思维过程,完成心理换位,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接收学生中的多种信息。例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排除他们学习的障碍,对学习困难较大学生,应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在“帮”字上下功夫;对学习努力但收效甚微、自叹不如别人的学生,应克服他们的自卑感,在“导”字上下功夫;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应帮助排除自傲感。班主任应当养成从微不足道的异常现象中发掘异常信息的习惯,在实践中炼就一双识别事故隐患的火眼金睛。这样才能把握住消除隐患的契机,阻止隐患进一步扩大,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消除事故隐患应尽量无声无息,不要大动干戈,于无声处见成效,要照顾到有错误苗头的学生的自尊心,又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也得到相应的正面教育,最好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警示、自我提醒、自我救护,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育人是一门艺术。今天的中学生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处在信息化、知识化年代的每一位中学教师,只有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好中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谈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满怀爱心, 动之以情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是师德的重要表现。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 爱的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不断前进。实践证明, 教师热爱学生往往成为学生行动的动机。相反, 教师厌恶和责难学生, 就会使他们感到这是社会对他们的否定和排斥, 因而容易产生自暴自弃、不思上进的心理, 甚至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而拒绝接受老师对他的教育。
青少年学生如幼苗一样, 只有在温暖的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 空洞冷漠的说教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很重要, 可以通过课余时间与学生朋友式的聊天;可以认真批阅周记与学生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反馈和关怀……像这样在老师的关心爱护下, 学生必然会得到爱的反馈, 激起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师生之间爱的情感交流, 有利于使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
二、宽严有度, 晓之以理
情感教育要求以情感人,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但班主任要掌握好分寸, 不可乱用感情, 尤其不能不分是非不讲原则, 既要真诚亲切的对待学生, 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班主任可以从感情入手, 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提出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规范行为、克服困难、刻苦学习。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 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 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如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班级公约的制定和实施就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过程, 这种严格要求的提出必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进步, 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只能疏导, 绝不能压服。尤其是对待犯错误的同学, 更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批评方法, 如:以褒代贬、先褒后贬、委婉提示、正面谈心、暗示等。
教师教育过程中既要动之以情, 又要晓之以理, 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如我班有一位男生, 父亲过世早, 母亲整年在外地, 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他。他受家庭影响很大, 情绪低落, 脾气倔强且有些暴躁, 曾经因为谈恋爱而负气离家出走。但通过观察及和其家长沟通后我知道:他本性善良有爱心, 由于心灵受到创伤内心比较苦闷, 但他的运动天赋很好也喜欢打篮球。于是我让他做了体育委员, 并多次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找他沟通, 表扬他运动会获得一百米第一名为班级争光, 并和他聊体育比赛、聊他的家人聊他的未来, 使他逐渐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 他也逐渐信任我。最终那位男生敞开心扉诉说心事, 情绪稳定了不少, 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总之, 我认为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不是纵容, 宽严有度, 动之以情的教育能更好启迪学生的心灵, 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情感激励, 激发潜力
班主任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产生学习上的紧迫感, 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生活。因此在班级管理中, 情感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开学之初, 针对班上大部分学生还没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况, 我鼓励每一位学生在自己课桌前贴一张纸, 在纸上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格言, 以此规范自我行为明确自己的目标, 在课堂内外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 获得肯定。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老师说一句“很好”、“你很棒”、“谢谢”等, 或是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 这样的肯定对于学生找回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班主任务必要上好班会课, 每节班会课应当要有明确的主题。一堂成功的班会课能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增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当然激励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 如宽容激励、关系激励、榜样激励等。班主任要学会把激励教育作为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 并且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灵活运用。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体会到, 恰如其分的激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时虽然不会立竿见影, 但这种教育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其自强不息, 永远进取。
四、榜样示范, 情感陶冶
班主任可以借用榜样示范创设各种情境, 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 情感得到陶冶。在班主任工作中, 我较好地利用学校和班里组织的一切活动为每位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班会课上介绍伟人的典范、名人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配合教学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朗诵比赛、文艺表演等各项活动……
榜样的力量容易激起学生的敬慕之情, 给予学生正确方向和前进动力, 引导学生积极上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能够陶冶性情和丰富学生情感。
总而言之, 情是心灵的钥匙, 爱是教育的基础。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 用心聆听学生, 用爱包容学生。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老师的爱心, 坚定自己的信心,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学成, 胡愈乔.论情感教育[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篇8
一、赏识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精彩
赏识学生,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要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班里范红艳同学不仅学习优异, 而且极富有组织才能, 在同学心目中威望很高。因此我选她为班长, 协助我管理好班集体。初三整整一年, 她带头遵守校规校纪, 学习勤奋努力, 成为班里同学的榜样, 在他的带动下, 班里学风浓厚。另外她还是班主任的好帮手, 她会和我沟通班里的情况, 班里学生的动态等等。在她协助下班主任工作也轻松了很多, 我们班级被学校评为先进班, 这和她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我们更应该赏识后进生, 不吝啬赞美的语言, 不放过每一次细小的机会, 哪怕他们身上有很多缺点和不足, 只要发现了一点进步, 就要放大, 及时表扬。董帅同学成绩不太好, 上课总爱迟到, 不认真听讲, 但这位同学的字写得特别好, 记得有一次, 上课时我把他写的摘记拿给同学们看, 让同学们以此为榜样, 看到他端正的字体, 同学们羡慕极了。赏识的作用是神奇的, 后来我慢慢发现董帅同学上课不爱迟到了, 听讲也比以前认真了, 同学办板报他会主动去写字, 并且乐此不疲。记得有一次班里要办一个“争当四好少年”的板报, 董帅和其他几位同学为了赶进度中午都没回家吃饭。下午上课, 同学们惊喜地看到班里的板报, 字体工整, 布局清晰, 内容向上, 尤其是前面“争当四好少年”那几个大楷体字, 浑厚有力。可能是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闪光处, 感觉到了其他同学对他优点的肯定, 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自信, 于是奇迹真的发生了, 期末考试, 董帅同学进步了15名。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们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因为好孩子真的是夸出来的。
二、赏识学生, 还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激励性的言语如阳光一般会一扫学生阴霾的心理。王连超同学是一个很沉闷的孩子, 上课不爱回答问题, 下课总是一个人趴在桌子上, 不爱与同学交流。于是在他的日记本上我写下了下面一段话:别那么沉默, 老师需要你的热情。接下来的日子, 可能是王连超同学感受到了老师在时刻关注他, 关心他。他变了很多, 在给我的日记里他写下了下面的话:老师, 谢谢您, 我会的。以后的课堂他变得积极起来, 每周交的日记本里他也会和我交流他的喜怒哀乐。看到他的变化, 我真的感到高兴, 一句激励的话语, 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信任与期待, 让学生增强了自信, 还对老师产生亲近的感情。这种特殊的师生情感, 很容易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乐意听从老师的话, 并心甘情愿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使自身潜力得到最有效开发。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时时激励自己的学生, 让学生看到自己时刻被关注, 从而积极向上, 真正展现自己的精彩。
三、赏识学生, 更应学会倾听
我们班上一名叫韩猛的同学, 父母因感情问题离了婚, 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个孩子生性调皮, 爱打架, 很多同学不愿和他玩, 他上课爱搞小动作, 不认真听讲, 不按时完成作业, 即便是交上作业也是草草了事。为此科任老师和我反映过多次, 我也多次教育过他, 但他一出办公室就又犯错。记得有一次, 我刚进办公室, 班里一名女生就哭着跑来说韩猛骂她, 看着她委屈的样子, 我把韩猛叫来, 尽力压制着内心的怒火, 问清情况后看到他若无其事的样子, 我再也控制不住了, 质问的话语如排山倒海之势一同向他袭去:“你究竟想怎样, 不是骂同学就是打同学, 知不知道怎样和同学相处, 说你多少次了就是不改……”“都是他们讨厌我, 打也打了, 骂也骂了, 对我又能怎么样?你看着谁告我状我跟他没完!”还没等我说完韩猛就吼出了这样的话, 看到他小眼睛里射出的凶狠的光, 我真是太惊讶了, 这么小的年纪, 怎么就这样仇视?这种心理长大多么危险呀, 上课铃响了, 我来不及和他再多说什么, 随后我径直走进了教室, 我压制着自己的情绪对同学们说:“老师想听听大家对韩猛同学的评价, 谁能告诉老师?”话音刚落, 班里一大半同学举起了手……看到同学们的样子我心里暗暗地想:韩猛, 明明是你打骂同学, 你还那么趾高气扬, 你真的不应该。“同学们, 我们大家愿意帮他改正身上的缺点, 让他成为一名好同学, 做我们的好朋友吗?愿意的话, 同学们请举起手。”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包括刚才那位女生。“那好, 等韩猛进教室后, 我们就一起说我们想和他做朋友, 好吗?”“好。”学生一齐说。我把韩猛叫来, 教室里异口同声地响起了刚才真诚的话语, 然后是掌声, 这时我看到韩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接下来的日子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韩猛的变化很大, 不骂人不打架了, 上课也认真听讲, 还有就是和同学经常帮班里做点事。学校组织的长跑比赛他也报名参加还得了奖, 我真的为他感到高兴。这件事后我感慨很多, 作为班主任, 我们不妨走近学生, 多和他们沟通, 多去倾听他们的内心, 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准确找寻班级管理中的教育盲点 篇9
一、关注课间, 但不霸占休息时间
课间时间虽只有短短的10分钟, 班主任也往往会忽视这不起眼的一点时间, 认为这点时间有的学生要去办公室找教师个别辅导, 有的要去洗手间, 有的要稍微活动一下等, 没有必要在该时段关注学生的动态。其实, 在学生们眼中的这10分钟用途可是巨大的, 他们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都必须通过这一天中的几个10分钟来解决。如与同学交流与沟通, 利用课间看看手机的短信、回回同学的QQ信息, 看看课外书籍, 解决同学间的矛盾纠纷等。很多意外事件都是在这不起眼的课间里发生的。一些教师意识到这10分钟的重要性, 课间还给学生辅导, 甚至一下课就驻守班级, 虽然学生不会惹事, 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有些学生课间直接玩消失, 给教师留下的只有困惑和不解。很多教师不得不感慨:“课间, 学生都去哪儿了?”
最近常有教师向我抱怨课间经常找不到要找的学生, 我也很纳闷, 有几个学生一下课就不见人了, 直到上课铃声响起才会匆匆出现在班级门口。我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原来班级里几个男同学一下课就去厕所, 而且上课铃声不响就不出来。了解下来才知道, 这些下课就“消失”的学生有一些共同点:他们有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 而且学习自觉性也不够;有的回家作业不能完成, 有的作业不能按时订正。教师只能在下课的10分钟时间内去找他们补作业或者个别辅导。身为教师, 我不得不肯定这些教师的责任心和良苦用心。可是如此负责的教师, 学生却有着太多的抱怨:“有些老师一下课就堵在教室门口, 有时连我们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更不用说下课放松一下了。我们知道老师是为我们好, 帮我们辅导功课, 可是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时间。谁不知道厕所臭呀, 但是只有在这里老师才不会找我们。”
在教师抱怨“课间学生都去哪儿了, 怎么总是找不到”的同时, 有多少教师会知道, 学生正在动脑筋:“课间我们还能藏在哪儿, 让老师找不到?”师生关系如同猫鼠游戏一般,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和反思:如此的教育方式何时才能达到“学生幸福地学, 教师幸福地教”的美好目标?学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要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 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 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做一点他们高兴做的事。
二、关注室外, 但不控制活动空间
班主任一般都很关注学生在班级的学习和活动情况, 加上班级中有班干部的监督, 所以在班级中发生事情的几率很小。可是学生的在校时间, 除了教室外, 他们还有其他活动场所, 比如操场、卫生间、图书馆等, 班主任能关注多少呢?这些地方往往教师很少出现, 但却是学生活动非常频繁的地方。一些男生会选择在操场上来场较量, 以发泄对对方的不满情绪;女生可能会选择在卫生间解决同学间的纠纷, 甚至会发生一些暴力行为;图书馆比较安静, 适合学生交流感情, 男女同学会选择在那里相互倾诉等。一些班主任可能会通过严格控制学生的活动范围以达到监控学生的目的, 这同样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空间。
我校有一个绿色长廊, 幽静优美, 非常适合学生在那里读书和休息。可是, 平时我们很难看到有学生在那里看书, 因为教师们普遍认为那里不在自己的视线控制范围之内, 学生们不知道会做些什么。所以, 学生的活动空间常常被控制在教室之内。学生当然不会完全听从教师们的安排。由于这个绿色长廊是我班的包干区, 我让班里的两个班干部负责这一包干区的卫生工作。没多久就有老师向我反映, 这两位班干部中午经常借口打扫卫生不进教室写作业, 而是躲在长廊里, 不知道在干什么。我对这两位同学还是非常信任的, 不相信学生是为了玩而不进教室学习。后来, 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两位学生只是利用中午的时间在长廊里背书、写作业。他们认为, 中午时间同学们的学习效率普遍较低, 在教室里只想趴在桌子上睡觉, 来到长廊, 吹吹风, 头脑会立刻变得清醒, 看书、学习的效果比在教室里要好得多。在学习压力大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 来到这里还可以缓解压力, 放松身心, 愉悦心情。他们还告诉我, 班里还有一些同学想出来看书, 可是迫于教师的压力不敢出来。听学生这么说, 我就和同学们进行了商量, 最终决定, 他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的活动场地, 但每个活动场地必须选出一个负责人, 大家相互监督, 不做违纪的事情。虽然在课余时间, 班级里的学生不再在教室里埋头学习, 可是学生们学习的场景随处可见;虽然, 有些教师质疑, 这样的宽松管理方式会影响一部分学习不自觉学生的学习成绩, 可是更多的教师看到的是, 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听课效率大大提高了;虽然, 我也曾担心, 学生的违纪现象会不会因为缺少教师的监督而增多, 事实证明, 当学生有了发泄情绪、放松心情的空间, 同学间关系、师生关系就变得更为融洽了。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需要享受一份自由, 让他们学会自主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与空间, 过分地限制活动场所只能控制学生的身体, 并不能抓住孩子的心灵。
三、关注心理, 但不增加额外负担
处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每一个人, 无时不受其心理需求的支配。通过激发和抑制人们的心理需求, 可导致人们产生特定的行为。作为班级群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应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 懂得中学生有哪些心理需求, 并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导向。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被爱的需求、表现的需求和被赏识的需求, 班主任要关注到学生的这些心理需求, 创造机会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可是, 我们的很多教师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认为那是“为了学生好”。但又有多少教师认识到“为了学生好”, 应该是学生成长需要的“好”, 应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尊重学生的立场、权利,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从个体需要的差异出发, 探究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 从而寻找到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 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班级里有一个男生吴某, 成绩全校倒数第一, 家境贫困, 平时几乎一言不发, 他也极度自卑。同学们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 经常独来独往。本学期在他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让我对“如何爱学生”进行了深刻反思。在上午第二节课课间, 一位女同学跑来告诉我:“老师, 吴某把大便拉在身上了, 臭死了。”我不敢相信这位女生的话, 让她重复了两遍后, 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谁会相信一个九年级的学生会把大便拉在身上。但这位女生强调, 她说的是事实, 班级里很多同学都发现了, 说吴某的凳子上都湿了。我将信将疑地来到教室, 想求证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来到教室, 发现吴某坐在凳子上一动也不动, 其他同学都围着看他, 看我走过来, 学生们都七嘴八舌地向我汇报情况。我立即问吴某:“同学们说的是真的吗?”吴某无助地看着我, 我从他的眼神中已经得到了答案。一想到大冬天的, 他的裤子都湿了, 肯定会很冷, 而且这么多同学看着, 于是, 我立马把他拉到办公室, 让他在办公室等, 我给他的家长打电话, 让家长带他回家换洗一下, 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在上班, 没时间来接, 让他自己回家。也许他的父亲根本不相信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也许他的父亲因为丢不起这人, 不愿意来接他。于是我求助一位同事, 和我一起把吴某送回了家。在班级里对着那么多同学嘲笑的目光, 他没有哭;在办公室里, 当有老师问我怎么回事时, 我把吴某的情况告诉那位老师时, 他哭了。当时他的眼神中有愤怒、有委屈……那瞬间, 我不敢再看他的眼睛, 我意识到, 我自以为是的关心可能对他造成了伤害。因为我的“爱”, 同学、家长、老师都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甚至他会成为全校的笑话, 对他的伤害是我无法想象的。
事实也是如此, 这件事情之后, 他变得更沉默了, 直到毕业, 他看我的眼神中都是有不满的。所以, 当学生发生这样的事情时, 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心, 而我所谓的关心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也许, 我该为这位同学说一个善意的谎言, 在同学面前保护他的自尊;也许, 我该直接带他回家, 把事情变得简单一些, 让大家还不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就帮他把问题解决了;也许, 我哪怕什么也不做, 当作没这件事, 对他来说也比现在的结果要好得多。教师需要记住一点———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爱。
对话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 篇10
首先, 对话教育以其人性化特征符合了时代发展对教育管理提出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当今社会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 教育管理要求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多样化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实际上已成为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也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对话教育以其人性化的特点适合了这一社会要求。
在班级工作中, 教育管理是每一位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但管理并不是目的, 而是为班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手段,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所以, 成功的班级管理应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 应注重以人为本。对话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它的立足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对话中, 师生、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我———你”的关系, 对话双方始终处于平等、轻松、自由的氛围中, 老师能思学生所思, 学生能想老师所想, 双方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样, 学生是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共同合作、彼此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因此, 对话教育关注的是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符合时代发展对班级教育管理提出的要求。
其次, 对话教育以其情境性特征适合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时代特点和要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在不断改变。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过去几代的学生也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思想活跃, 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他们敢做敢为, 不崇拜权威, 不墨守成规;他们渴望独立, 主体意识强, 这对社会的进步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 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东西, 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混乱, 在处理奉献与索取、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等问题上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可以说, 他们身上集体至上、无私奉献的思想已经淡化。他们渴望被理解, 但却不太懂得理解和体谅他人;知道被爱却不懂得去爱别人;过分追求实际利益, 存在较强的功利性;而且他们还普遍存在心理脆弱, 意志力差, 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因此, 按照以往的教育方式, 注重灌输、说教, 设置各种条条框框, 显然已经难以奏效。对话教育, 强调平等与和谐, 在一种适当的情境之中展开师生形形色色的对话, 学生不再处于消极被动的境地,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种教育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也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生机。
可见, 对话教育的实施, 会很好地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那么, 作为教育者, 应如何恰当地实施对话教育呢?我认为, 在班级教育管理中, 对话教育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对话的场合, 营造师生和谐的对话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自由、和谐、民主的条件下, 思维最活跃, 交流最自然。对话教育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 所以一定要注意谈话交流的场合, 成功的对话教育是以和谐的对话氛围的营造为前提的。对话氛围的营造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对话场合的选择和对话语言的运用。许多老师喜欢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 因为这样方便。其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办公室往往人多, 许多话题是不宜展开的。而且一些经常被批评的学生, 对办公室本身就有抵触心理, 再想让他们敞开心扉势必有些困难。
所以, 教师要特别注意对话场合的选择, 具体来说, 包括对话环境的选择和对话座位的安排等。一般来说, 公众场合、喧闹场所不适宜于真正谈话的的展开, 而距离太远或高低差别悬殊的座位也不适合于对话教育。只有在相对安静或人少的地方, 学生才会有谈话的“安全感”, 才会乐于敞开心扉。在对话语言上, 教师要平和亲切, 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同时要注意引导, 以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对话。
二、寻找交流的沟通点, 架起师生平等的桥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 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尊重学生, 赏识学生, 才能准确地找到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 以此为契机, 架起师生平等的桥梁。如何寻找与学生交流的沟通点呢?
首先,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更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感受, 如他们的早操情况、伙食情况、同学间的关系处理情况等等。不妨说, 关注学生, 可以从日常“琐事”入手, 这样, 教师才会与大多数同学有共同语言。其次, 教师要注意分析班内特殊学生的心理特征, 如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违纪的学生、行为异常的学生等, 这些学生需要教师较为耐心、细致的研究, 具体分析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以找到特殊的谈话时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可以建立班级特殊学生的档案, 对学生作比较充分的了解。这样, 事先选好沟通点, 对话时更易与学生交流。
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燃起学生向上的动力
法国作家蒙田曾有句名言:“我们的教育仅仅不使人变坏那是不够的, 应该使人变好。”确实, 教育是一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 它关注的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提升。而在现实教育中大多老师的教育宗旨是“学生不出乱子就行”, 只要学生不犯事便是成功的教育, 他们从来不会主动地去问一问学生真正的需要和感受。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我们的教育初衷。每个人总有他闪光的地方, 每个学生也都会有他特别的优点。对话教育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表扬他们, 肯定他们, 以激起学生主动向上的勇气, 燃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如经常违纪的学生可能会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如唱歌、体育、书法等, 教师要善于发现, 找到他们的闪光之处, 在班内当众表扬, 对话时予以肯定, 并鼓励他们在其他发面也积极努力。显而易见, 这样的教育效果, 会比直接批评好得多。多一些肯定, 学生会更有向上与发展的动力。
四、善于倾听, 教学相长, 实现对话教育的双赢目标
对话强调的是交流双方的平等。班级管理中的对话教育同样要求师生平等交流。这种平等不但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上, 也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话语的倾听与尊重上。倾听要用心, 要善于从学生的谈话中发现对班级管理有利的因素;尊重要付诸实践, 对学生反映的情况要给以回应, 对于一些有益的措施应实施。教学相长, 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不断修正自己对学生的认识, 不断总结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经验与不足, 以提高自己班级教育管理的能力, 使自己成为学生更加信服的老师。师生共同发展, 对话教育会在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共同合作的实践中实现双赢的目标。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 篇11
一﹑开展诚信道德的舆论宣传,营造和谐的诚信氛围
开学初,我班结合学校开展的诚信道德教育活动, 努力在班级营造一种有利于诚信品质形成的氛围,使诚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在同学中征集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每人一条,再从中精选出四条,制成条幅挂在墙上。然后利用墙报这一宣传阵地,开设“名人诚信故事”专栏,使学生通过读书或上网,重温积淀在历史长河中的贤达志士的诚信故事。这些活动从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收集过程,但学生的思想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震撼和升华,使诚信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
高中三年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教师在审视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品读教师,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时时影响学生。因此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诚实守信的榜样。比如我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一个学生体育课旷课,偷偷跑到画室去画画,结果被值周教师发现。问其原因,他却谎称是经过班主任老师批准的。事后,这位同学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做个假证,按他的说法“这样做对班级、对他个人都有利,可谓两全其美。”而对自己无故旷课的事儿只字不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这时,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包庇和纵容,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于是我把这件事情先放在一边,首先针对该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与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交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所犯错误。接着又组织全班学生就对待错误是否要实事求是进行了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学校对班级扣分,对学生给予纪律处分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使大家遵守校规校纪,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不能为了不扣分、不被处分而使自己错上加错。最后,这名同学主动找值周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此外,在平时工作中,我也注意及时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学生,注意在评文明学生、优秀团员、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校园发生的不讲诚信的人和事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逐渐树立崇尚诚信的良好风气。
三﹑深化诚信道德体验,养成诚信行为习惯
学校诚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而诚信道德品质是在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班主任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和情景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例如,一次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上,我班的四乘一接力进入了决赛。为了拿好名次,学生背着我找来了外校一名短跑实力很强的学生,又在比赛进行的时候故意调开我,上演了一出“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的好戏。在这件事被检举、该项比赛成绩被取消之后,我不失时机地召开了“运动会后话诚信”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诚信品质教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道德意志去克服各种干扰,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诚信的道德品质。
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诚信教育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水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班级管理中的肯定教育浅议 篇12
关键词:学生管理,肯定教育
在现代教育中人们常提到肯定教育这个理念, 但这个理念往往被老师、家长片面理解, 而没有真正探究它的内在本质和意义。肯定教育就是针对教育对象, 充分肯定其闪光点,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对教育对象的成长抱有坚定乐观的态度, 还他们自尊自信, 以此撞击他们的心灵, 使其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外, 最重要的是被尊重的需要, 就是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欣赏、社会的肯定。这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潜能的根本动力, 是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人生如果得不到这种需求就会像庄稼得不到阳光一样枯萎荒芜。肯定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教育对象获得自尊、自信, 进而自立、自强、成长、成功、成才。
探访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就会发现他们无不是肯定教育的“结晶”。唐朝明君李世民有一次同直谏大臣魏征发生争吵, 龙颜大怒, 认为很丢面子, 并扬言一定要杀掉魏征, 长孙皇后听说后穿上朝服向李世民祝贺, 说君主英明, 臣子就正直, 如今魏征正直, 皆因陛下英明。结果魏征不仅没有被杀, 反而得到了李世民的重奖。长孙皇后多么懂得人的心理需求, 懂得“肯定”对人的影响。同样,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那些优秀学生的成长过程, 同样会看到, 他们无不是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在家里被父母赞赏。那些因某种缺点而很少得到老师肯定、在家被父母责备学生, 长期的“否定”让他们丧失自信、自尊, 形成了一种失败式心理, “我干什么都不行, 一切荣誉与我无关”这种心理, 使他们干什么都没有热情, 压抑他们能力的发挥, 阻碍他们潜能的开发, 以至于由开始的学习差到最后什么都差。
无数事实表明, 对于那些失败太多的学生, 采用肯定教育尤为重要。肯定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自尊, 重塑精神世界的大厦, 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从人的精神本性上说, 人不是为了被打败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而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一个接受了任何训斥和失败而无动于衷的人是最可怕的, 这说明他完全丧失了哪怕是微弱的自信之光, 相反看到被否定而愤怒时, 正是希望之星闪烁之时, 正是“肯定教育”的有利时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讲过:“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的最高情境应是自我教育。”肯定教育正是自我教育的前奏, 一个从未得到肯定的, 是难于建立自信心、自尊心的, 又何谈自我教育。
肯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 老师应该如何贯彻实施,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下面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谈几点看法:
1 实事求是
班主任对学生的肯定, 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必须实事求是, 分寸适度, 真诚可信, 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呢?首先, 切忌语言夸张, 表情虚伪, 以避免学生自夸和不求实的心理;其次, 切忌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做到一视同仁, 特别是常犯错、常失败的学生, 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予以肯定, 使他们感到生活对他们也是公平的, 感到有奔头、有希望, 这样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然就会增强。曾有一位从农村转到我班的一位女学生, 基础很差, 性格内向, 整日沉默寡言, 且十分自私, 从不关心集体活动, 几乎不怎么与同学交往, 她很苦恼, 我也很着急?我记得很清楚, 在她转来的第一学期末的素质评语栏中我用心地写了这样一句话:“你的个性中保持着一份不可多得的纯朴、自然, 老师非常欣赏, 也非常感谢你的这份纯朴、自然, 它似一份浓荫, 给老师的心灵, 也给我们班带来难得的清凉和温馨。”正是这样一句话, 在这位同学身上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也是最近从她给我新年贺信中才知道的, 她用她的纯朴、自然征服了全班同学, 获得了自尊、自信, 各方面突飞猛进, 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2 充满感情
很多老师、家长总是以长者的语气和态度去教育孩子, 对孩子的优点、微小的进步不够重视, 甚至视而不见, 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却不肯放过, 甚至上纲上线, 这种重否定轻肯定的现象很容易使孩子受到伤害。肯定教育需要老师、家长的情感投入。有一个故事说:一天早上, 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 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一朵玫瑰花, 从容地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 于是他追过去, 俯下身子, 亲切地问女孩:“你摘这朵花送给谁呀?”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 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 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奶奶看, 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 他牵着小女孩的手, 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玫瑰花, 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 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 这朵是送给你奶奶的, 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在这里关于什么是肯定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做了最好的诠释。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的教育所必需的。因此在每位班主任、家长、教育者的心中, 都应有一朵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花,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1页) 用心支滋润她、哺育她, 让她越开越鲜艳。
3 合理批评
在传统的理解中, 肯定就是表扬, 提倡肯定教育就不应该批评学生。在教育中有些老师、家长、班主任不敢批评学生, 甚至看到学生的缺点错误都视而不见。这样的肯定教育会误入歧途, 使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将来也很难接受批评意见, 更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
肯定教育应该是有原则、有标准、有限度的, 肯定教育并不排斥批评, 建立在肯定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特级教师魏书法就很善于运用这种适度的、合理的批评。对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闯了红灯”的违章学生, 魏老师从不进行粗暴的指责和训斥, 甚至也不完全依靠单一的说服教育, 而是给他们一个意料之外的“任务”。有的学生迟到了, 魏老师不是让迟到者写检查, 而是让他写篇有关迟到原因的“说明书”, 有学生和老师闹情绪了, 他也不是一味地批评闹情绪者, 而是让他写一篇反映自己心理活动的千字文。如果说这也是一种批评的话, 那么它是适度合理的批评,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批评。写说明迟到原因的“说明书”和反映自己心理活动的千字文, 从心理上说, 不仅易于让犯错误者接受, 而且也给了他一个静思已过、自我反省的机会, 同时, 让犯错误者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诉诸笔端, 又达到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真可谓“一石三鸟”。这种艺术化的批评同千篇一律式的批评相比, 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实在是我们每位班主任、老师、家长借鉴的表率。
肯定欣赏是强化、是激励, 比否定效果好, 但没有批评、没有否定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肯定欣赏要有度, 批评要有方, 肯定为主批评为辅, 恰当的肯定如春风拂面, 使人信心百倍, 合理的批评似和风细雨荡涤心灵, 令人诚心接受。
4 掌握时机
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贴心人,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细微的进步, 了解他们长处和优点, 这往往是学生思想转变、奋发进取和拼搏的“催化剂”。实践证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每一次肯定的欣赏, 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滋润, 会让个体产生自尊、自信而拥有成功心态,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效应, 这种效应会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积累丰富的精神宝藏, 使自己的精神大厦越来越坚固。
实践证明, 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对学生进行肯定教育的最佳时机, 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时机把握不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肯定过早, 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会使事情半途而废, 如果肯定迟了, 时过境迁, 学生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会因得不到强化而消退。
【班级管理中的个性教育】推荐阅读:
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教育05-15
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06-25
班级管理中的爱心教育07-27
班级管理中的人文教育07-30
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教育10-23
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故事06-08
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论文09-20
班主任论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赏识教育08-01
“期望教育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11-13
班级管理中的“四部曲”-班级管理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