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2024-09-26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共11篇)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1

本人通过对管理知识的学习与探讨,并反思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与教训,领悟到老子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虽为古代治国良方,但若在今天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恰当,亦能取得成功,故浅谈一二,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

无为而治可归纳为三层意思:一是管理者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事必躬亲;二是管理者要顺乎民心,不要扰民 ; 三是管理者要审时度势,不要胡作非为。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老子的无为,绝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无为。

若作为教育管理的理念,它指的是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不做徒劳无益甚至揠苗助长的事,从而把该“为”的事做得更好,使“无为”与“有为”恰到好处地统一起来。

二、无为而治的基本策略

一是实行学生自治,转变“为”的主体。二是实行民主开放式管理,转变“为”的方式。三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转变“为”的内容。

三、实行无为而治的体验

“无为而治”应用到班级管理上,也就是班主任通过宏观调控,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

(1)班主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是实行“无为而治”的内在要求。班主任的师表作用,常常表现在自身的基本素质上,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容量不断扩大、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班主任如果不能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丰富自己的头脑就不可能正确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2)“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前提。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班级工作的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班主任应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努力做到深入再深入,细致再细致 ;同时要进教室、进操场、进寝室、进学生家庭与学生谈心,掌握第一手资料,洞察学生的心理。

(3)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是实行“无为而治”管理的基本保证。关于教育上的“民主”概念,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曾作过精辟独到的论述:“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为了实现民主主义的美好的联合生活就必须教育社会成员(此处即班级成员)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的能力。”这段话给我们班主任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和理论的依据。

(4)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科学管理网络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极有效的形式。基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长和潜在的能力,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在班级事务管理和操作上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我有人人,人人有我”的科学管理网络,从而可极大地促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5)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是挖掘班级人力资源,实现“无为而治”的强有力的催化剂。作为班主任能够经常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对学生进行学会在复杂的社会中进行竞争的教育,灌输竞争理念在班级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学习比赛、文艺比赛等,通过今天的竞争,使学生们有能力、有勇气、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让他们形成在竞争中失败、在失败中崛起、在成功时冷静的成熟心理。

综上所述,所谓“无为而治”管理班级就是指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订一套合理的班级管理计划,形成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通过班主任自身的模范作用,使班级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班级的健康有序化发展,达到虽“无为”却“有为”,虽“无为”却“有治”。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2

如果说一个班级“法律”的制定是硬件设备的话,那么“文化的引领”则是软件设施;如果说“法律”培养的是学生的规则意识,那么“文化的引领”培养的则是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果说“法律”是被动的强制性的要求,那么,“文化的引领”则是主动地道德性的追求;如果说“法律”的制定是比较低层次的管理的话,那么,“文化的引领”则是比较高级别的领导。管理班级需要“法制”,但如果想领导班级则需要的是“文化”。

最近学校要求各个班级进行班级文化布置,要求布置的像一个家庭一样温馨,这是张董事长一直倡导的理念。学生现在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如果一来到班级就是冰冷冷阴森森的感觉,那么势必会影响孩子们对班级的热爱,降低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张董事长所倡导的其实就是一种班级文化,学校有学校文化,班级也会有班级文化,这种文化不一定都会以物质的形态展现出来,有的是一直贯穿始终的班级氛围,这种氛围是班主任和全体师生共同创建的。而我在带班的过程中,始终不懈进行的就是班级文化的创建。在新班开学之始,我就会努力调动全体成员要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来,其中班级法律的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另外更重要的是努力打造这样的班级文化:

1、班级荣誉大于一切,班容我荣,班耻我耻,班级好坏和自己密切相关;

2、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是咱班的特色;

3、每位同学都很重要,地位平等,奖惩公正、公开、公平;

4、永不言弃、淡然乐观是我们班级永远的坐标。

5、先成人后成才,做对人比做对事更重要。

6、互帮互助是我们的一贯作风,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是咱班每个同学的品格;

7、培养出让自己值得尊敬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追求。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3

关键词无为而治保姆型班主任人格魅力全员管理模式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出色,学校管理就会更加完善。高校学生有较为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依然用“家长”式的管教方法来对待高校学生,不但会使班主任(辅导员)沉溺于大量的保姆式工作之中,且工作效果事倍功半。笔者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征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艺术。

一、“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特点

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理念,“无为而治”是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顺应学生成长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不做徒劳无益甚至揠苗助长的事,使“无为”与“有为”达到最佳统一,让学生管理由他教变为自教,由他律变为自律。“无为而治”的学生管理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班主任要让学生在没有意识到教育针对性之前,就不知不觉地产生情感共鸣,形成融洽的教育氛围,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班主任的最终目的。他们可能会有抵触情绪,并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当发现个别同学存在问题时,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考虑如何进行疏导,单刀直入式的批评教育只能适得其反。

(二)教育行为的自然性

即把教育管理活动,如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尽可能地渗透在学生生活之中。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学生在班主任的因势利导中学习和生活。

(三)教育手段的间接性

班主任不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灌输和冲突式的说教,而是通过情境的熏陶感染,榜样的感召示范和主体的感悟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无为”中实现“有为”。

(四)学生的主动性

班主任以导演的“角色”在学生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

二、“无为而治”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班级管理工作之“无为”

这里所指的“无为”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就可以管理好班级,而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达到最终的“无为”。

1树立班主任威信,创建独特的“人格魅力”

注重“第一印象”是班主任树立威信的首要前提。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中的第一印象是言而无信,那么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就难以展开。班主任是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注意的焦点和议论的中心。特别是第一次班会,班主任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为今后的“不为”打下了基础。

2相信学生,充分给予学生“自治”的机会

根据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笔者认为信任是管理学生的基础。从学生注册入学到毕业离校,笔者充分给予学生自治的机会。因为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而且班主任也不需时时看管,事事亲为。班主任应该相信高校学生已经长大成人,不需要“保姆”“警察”式的学生管理者,因为如果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被班主任控制了,他们会感觉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失去了约束自己的意识。

3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全员管理”

所谓“全员管理”,即让全班同学都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管理者。学生在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下,会更加遵守纪律,更加主动、自觉地维护秩序。一个班级要实行“全员管理”,首先要通过民主决策,制定科学、完善的班规。在制定班规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制定。虽然他们制定班规的语言不是十分规范,但是通俗易懂、切实可行。因为规章制度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亲自制定的,所以班主任即使“无为”,学生也会自觉遵守班规。其次,为了让学生增强责任感、集体观念,笔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实行班团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班团干部。而每一名学生在做班团干部时,都会以班团干部的准则来约束自己,以身作则去管理班级。“全员管理”模式让整个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主任即使“无为”,班级管理也会井然有序。

4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校学生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班主任是班级的引导者,他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将来如何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班主任要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尽量“无为”,放手让学生去做,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无为”的班主任是为了学生今后更加“有为”。

(二)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之“有为”

“无为而治”的真谛并不是说班主任工作可以无所事事,而是通过行之有效的“为”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1树立“修己治人,无为而治”思想

班主任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者,他的思想言行不能有一点“污渍”,否则就会污染学生;相反,教师如果脱离了低级趣味,具有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是一个高尚的人,就会受到学生的信任、崇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时时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2细致了解每一个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和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经常找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或召开座谈会,了解整个班级的动态。班主任在了解全班学生详细情况的基础上,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和情感的交流。

3班主任要不断探索和提升班级管理艺术

教育是一项事业,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育者时时反思,不断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去探索、研究班级管理艺术,提升班级管理水平。那么,班主任如何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呢?笔者认为班主任应做到以下三点。

(1)“地位低一点”。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班主任的权威至高无上。班级的管理制度和重大决策都是班主任说了算,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这种专制封闭的管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奴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班级的管理质量。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当放下“领导者”的架子,走进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心声。听取他们的建议,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与学生近一点”。部分高校学生的自尊心和独立性很强,个人情感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久而久之,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封闭性。每当遇到问题或麻烦时,他們宁可闷在心里,也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对于这部分学生,班主任要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跟学生“近一点”,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心里,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3)“与学生亲一点”。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达到“无为”的效果,就必须跟学生“亲一点”,用情去感化学生。班主任跟学生“亲一点”,学生会在心里对班主任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感和情感上的温暖感。从而欣然地接受班主任的教导,使教育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4

一、民主选举,让班干部取得学生信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头”必须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那么在挑选上更是要慎重。很多班主任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直接任命班干部,这不妥,有些班干部无法令大家信服,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

班干部应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选举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所以也应该让学生拥有选举权。现在流行“以生为本”,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通过选举产生的班干部,才可以带领全班学生搞好班集体,才能令学生信任,才能很好地为班级服务。

一开始,通过班级集体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班主任可以留意一些表现突出的负责人,他们的表现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然后利用班会课开展班委会选举大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正班长、副班长、委员以及课代表。最后让班干部宣誓,畅谈未来的工作计划,最终班集体领导班子就正式成立了。

二、提高认识,让班干部明确“为何”

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干部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班干部选是选出来了,个别学生却不愿意干,甚至有的学生在做了几个月以后找理由推诿。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很正常,班主任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摸清楚班干部不想当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提高班干部的认识水平,让他们知道当班干部是“为何”,从而消除他们的顾虑。其实当班干部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不仅增长见识,也能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为将来在社会中面对激烈的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耐心指导,让班干部学会“有为”

班主任要做到“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让班级管理顺其自然,顺风顺水。班主任要想做到真正的“无为”,必须让班干部“有为”。

班干部同样也是学生,在人格上与其他学生是一样的,不像班主任在学生面前那么有威信,不可能居高临下去指挥其他学生做事,所以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法,否则,就可能会与其他学生产生对立。让班干部“有为”,班主任必须灌输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也就是尽量让班干部在工作中重于“理”,“理”是讲道理,更是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共同协商的处事方式。

可以定期由班长组织召开班委会,班委会成员群策群力,交流和总结工作经验,互相学习,让班干部彻底胜任自己的岗位。有收获才有喜悦,有喜悦才有动力,班干部收获来自成功的喜悦,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四、统一思想,让班干部“同为”

班主任定期参加由班长组织的班委会,对班干部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提高认识,让班干部知道“为何”。班干部通过交流工作心得,坚定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提高自身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去,发挥“火车头”的真正作用。

当然,有些班干部在工作中难免会滋生特权思想,真把自己当成了领导,摆出居高临下其他学生必须唯命是从的姿态。出现轻于“理”、重于“管”这种情况是不利于班级管理的,学生之间会产生隔阂,甚至对立的窘况。班主任要及时做好班干部的思想工作,让班干部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人与人是平等的。班干部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同样也是服务者、被管理者。

五、以人为本,让学生“自治”

“无为”不仅是班主任还是班干部,都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来自我管理的,即“自治”,所以学生“自治”是班主任和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无为而治”的根本。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崇高的师德,班干部优良的作风,都是极具魅力的“无为”教育,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人对事要公正无私,虽“不为”,但也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达到学生“自治”的目的。

其次,“无为”即“自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亲身的体验,有了体验才会有更高的觉悟。班主任要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能表现出“一切都不是问题”的态势。

当然,“无为”并不是“不治”,学生都能“自治”“自管”,班级管理就能自动化了,既便于班主任开展工作,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班级”同样任重道远,也是一门大学问。“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摘要:班主任的首要工作是管理班级,怎样管理好班级,确实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作为一名班主任,从工作经历来谈谈管理班级的经验,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无为而治”。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5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基层的管理,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直接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其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良好的班级管理带来的是一个班集体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笔者从事班级管理已有多年,深深的感受到其工作的艰辛和劳累。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由不成熟到成熟。探索了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

一、“有为而治”科学实施评估机制,强化班级管理

“无为而治”并非是无所作为,放任自流。相反,“无为而治”的前提是“有所为”,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

1、班训。这是一面旗帜,是奋斗的动力,凝聚每个学生的心。入手一个班级,要科学的酝酿班训,必需征求学生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同学能接受,并时刻激励自己。

2、班规。在校规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班级的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地规范的班规。班规的制定同样要来自学生,并要不断地完善,短小精悍、内容实在,贴在墙上使同学们烂熟于心,并付诸行动。让学生时常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反省自己。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班级管理就会方便、迅速公正。

3、科学管理,民主监督。“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了班规班训,建立了严格的管理机制,但贵在落实。班级管理中最重主要的要落实到位。尤其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落实,这必须形成科学的民主监督管理制度。:“纵横建制、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1)班主任――常务班长――各委员――小组长――学生。设立常务班长一名,负责班级所有事务。开展工作时要直接向班主任负责,并要指导值班委中总负责的一位班长开始工作。下设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宣传委员,这些班委会成员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学习,认真地填写班级日志、量化检查、文体卫生、公物管理以及维持良好的班级形象。他们直接向常务班长负责,合格、公正的搞好每月一次由班为主持小组考核、评比、划分等级(优、良、一般、差)促进各小组间的竞争。

(2)实施班委值周管理制度。每周民主选举6位同学组成一周的值周班委,产生值周班长一位,其余5位同学负责学习、体育、纪律、卫生等日常事务。每周一开始接管,周末写出本周详细工作总结,并同班委主持评估,划分等级(优、良、一般、差),可以连任。值周班委所开展的工作是具体、实在的。每周行使班主任所享有的管理权力,并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

二、无为而治,情境育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核心,学生是主体。所谓的团队意识,就是有了核心和灵魂的主体才有血有肉,班级管理才显得生机勃勃,才更有生命力和战斗力。正因为有了前阶段的“有为而治”,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也更有“素养”,此时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以便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内在意识,管理便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1、抓好“小助手”,大胆放松。“无为而治”的精髓在于实现宏观管理,而其关键是培养小助手,用好班干部。优秀的班委会是前提和保障,班主任如同导演、顾问,在给出了总的方针思想后,让其充分的发挥,并充分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但同时也要求学生明确班主任并不是什么也不问,而是时刻在盯着,学生才有了激情和参与意识。

2、以静制动,依法制班。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班主任并非听之任之,由于学生毕竟是处在成长阶段,性格各异。个性鲜明,问题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此时是导演能力体现的关键时刻,该出手手时就出手,要牢牢的控制住学生的行事原则,适时点拨,便能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

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培养能力,并不是说管理有了随意性,而是要依法治班,否则便偏离了方向。管理才能出成绩,管理才能出效益,正所谓“严师出高徒”。班主任是一个集体,一个学校能否出成果的关键所在。合理,科学的建立、健全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一位同学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是我们班主任的希望所在,学校的希望所在,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的希望所在。

四、“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的理论思考

1、实施“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充分运用了激励的原则。班级动态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激励管理。激励即激发鼓励之意,它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2、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强化了目标管理原则。在实施“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中,一是设置目标科学可行,根据客观条件设置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目标。二是形成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管理目标,各班都制定每月的班级目标,使学校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班级及其成员身上。三是制订必要措施,使各班级及每一成员为达到个人执行目标、班级目标及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工作。四是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调节,建立可调控体系,同时对实施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予以帮助解决。五是做好目标的终结考核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更高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班级管理的无为与民主 篇6

老子指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阐述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形式。无、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如,无更多的限制,则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异名。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无中生有”的生动写照。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别有幽愁怨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与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不仅可以生有,甚至是无胜于有了。

老子指明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管理”的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一、“无为”教育艺术的特征

1.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藝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

2.教育手段的间接性

常用的直接的教育手段,如:讲课、报告、参观、访问、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而不运用某些直接的具体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3.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教师无小节。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自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学上。教师示范,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应既是学科课,又是哲学课,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启迪智慧。平时常说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弦外之音最动听,感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

4.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

二、“无为”教育艺术常法

1.垂 范

教育者的示范是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2004年1月7日的早自修时间,我班学生正在走廊上拖地,许校长走过并从地上捡起了一张餐巾纸。其实这张纸该由扫地的学生来打扫,只是她还在扫教室,而拖地的学生就熟视无睹了。我当时发现那位拖地的学生很诧异而且脸很红。我想她肯定在校长的不经意的举动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如果换作是一顿批评,那或许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1月12日上午上课前,我看到讲台前有一张餐巾纸,正准备捡,那位拖地的学生很自觉地说:“杨老师,我来吧”。

有一次,(1)班一个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对我说:“你们班的学生说你骑自行车都那么认真。”我自认为我对工作的态度是很认真的,而从学生的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感受到这一点了,我想这会对他们大有益处的。认真的态度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比多少次的空洞说教都有效。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学生在高压下会遵从纪律,可一旦压力解除就难有保证,只有触动心灵的体悟才会有永久的效力,所以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而动不动就用空洞的说教乃至以纪律来压制学生。所谓“无为”的管理就是有所必为而有所不为。

2.激 励

教育者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

3.迂 回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使其认识事物的规律、领悟生活的真谛。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道而走弯路,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策略。上学期期末,我曾留下班里成绩最好的四个学生做值日,她们问我原因,我就告诉她们值日能让她们考上重点大学,她们笑而不答,我又接着说:“班里都叫你们四大才女呢。才女不考重点,谁考”?

4.空 白

摒弃包办代替,给教育对象留有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调动其主动性。为了取得教育的实效,往往需要等待。“耐心是伟大的老师”。

5.宽 容

对教育对象错误、过失产生的原因,给予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宽厚态度、宽松环境中自省。“出奇制胜”的兵法运用在教育领域是教育方法的极致。教育者的宽容使教育对象无地自容,这是真正的教育诗篇。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7

一、“无为者, 无不为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启示我们, 要想班级“无为而治”, 班主任必先“恭己”正己。“教师第一件要做的事, 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 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 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 (裴斯泰洛奇) 班主任的真善美和才学识, 对于容易产生偶像情结的中学生而言往往是班级“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一要有德。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孟子曰:“以德治人, 心悦诚服也。”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 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同样, “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某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加里宁) 现代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教师的道德修养越高, 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地位就会越高, 其教育效果就会越好。当教师由于品行不端或格调不高或才疏学浅或形容猥琐而被学生所鄙视厌弃时, 即使教师有坚实的知识背景和高超的教育技巧, 也很难“无为而治”, 甚至“上梁不正下梁歪”。

二要有才。“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夸美纽斯) 对于从师性很强的中学生而言,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论是否带有教育的意图, 都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班级管理者, 我们不能置身于琐事, 不能费力于枝节, 而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班级的共有价值观, 在平和自然的气氛中实现集体的目标。一个班主任如果能有一副好口才, 或者能写一笔好文章, 往往能让学生肃然起敬“, 亲其师, 信其道”。一个班主任, 如果连自己学科也不能教好, 连基本的专业功底也不能夯实, 要想实现“无为而治”,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无为而治, 贵在身体力行, 行不言之教。

二、“有所为, 有所不为”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 是为了不教。”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要顺应中学生的自然天性和成长成才规律, “辅助”其发展,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其加以强制性干预和约束, 不苛求学生不责难学生, 不唯我独尊不拔苗助长, 不“越位”不“抢镜”, 近距离零干扰。

一要示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是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 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一点什么, 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这“一点东西”就是教育的魂、教育的核, 就是皮格马利翁手里的雕像, 就是陶行知先生手中的四颗糖。“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陶行知) 班级管理首先是良心工程, 需要教育者施以情意绵绵的爱,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着爱的光辉, 向幸福快乐的人生坚实地迈进。班主任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 理解并尊重学生的追求、情感、兴趣及需要, 摒弃“恨铁不成钢”的急功近利和“好心没好报”的自私狭隘以及“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苛刻挑剔。一旦那些滚烫的师爱被学生敏锐地感知和触及, 学生的感恩心、自觉性就会被激活放大, 班级也就“无为而治”了。

二要示弱。《吕氏春秋》言:“无智, 故能使众智也。无能, 故能使众能也。无为, 故能使众为也。”一旦一个组织全面有为, 就意味着这个组织的资源利用会进入高度紧张状态, 弦绷得太紧, 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老子说:“太上, 不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 畏之;其次, 侮之。”这是说好的管理者往往让人“不知有之”。传统的班级管理比较偏重以规章制度来强行把学生关在条条框框中, 强调“搞定”“摆平”“制服”“战胜”, 往往适得其反, 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戕害了学生的天资。“斫其正, 养其旁条, 删其密, 夭其稚枝, 锄其直, 遏其生气”, 则成病梅也。其实, 对于学生违纪、早恋、作弊、懒惰等等成长中的诸多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用平和宽容的心态和赏识研究的眼光面对, 而没有必要“如临大敌”。

三、“为无为, 则无不治”

无为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而治”秘诀在于“任官得其人”。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前提和关键正在于班干部队伍建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证明,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支柱, 是班主任的臂膀, 是班级走向自治的桥梁。李贽认为:“人能自治, 不待禁而止之也。”

一要民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 (第斯多惠) 首先, 设置岗位。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做, 郑重其事, 最大程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人意识。其次, 竞争上岗。宜采用“报名———演讲———投票”的程序, 大张旗鼓,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再次, 轮值轮岗。任期以一学期为宜, 过短不宜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过长又会影响其他同学的锻炼, 从而激发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这样, 通过学生的自治实现班主任的“无为而治”。

二要民治。传统的班干部只是教师命令的执行者, 同学是非的小报告者, 反而“无事生非”“节外生枝”。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又曰:“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班主任的专制只会造成学生的盲从, 班主任的强势只会造成学生懦弱。作为班主任, 我们必须明白班级的真正主人是学生, 必须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 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哪怕暂时有些跌跌撞撞。一旦“人得其事, 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事尽其功”, 班主任“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将自正”了。

四、“我无为, 而民自化”

《道德经》有云:“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 不随意而为, 不违道而为。一个集体最直接、最有效而又持之以恒发挥作用的力量, 就是它的文化氛围。优秀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 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引领、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 就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班级就能“无为而治”。

一是硬件。班级文化首先是一种显性文化, 也就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 或者说物质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班级墙面上的字画语录、角落里的花草书籍, 甚至是桌椅的摆放、窗帘的悬挂, 都可能是润物无声“无为而治”的教育素材。

二是软件, 即隐性文化, 主要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公约、班规班训等构成的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的认同;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 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 则是行为文化。“播种行为, 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可以收获命运。” (萨克雷) 班级文化经营既是“无为而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无为而治”的终极目标, 因为它直接指向的就是育人。

五、结束语

班级管理是“道可道”的科学, 更是“非常道”的艺术;班级管理需要拒绝功利的献身, 更需要远离浮躁的智慧。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多一些修为, 引领班级走向“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蒋关军, 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0) .

[2]张安娜.老子“无为”思想与中学班级管理[D].苏州大学, 2009.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8

一、班长轮换制

贯彻“无为而治”的原则,班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让班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笔者采取了值日班长轮换制的方式,值日班长不仅需要负责晨读领读、派饭盛汤、打扫卫生、评价小组朗诵等班级事务,还需要接受班主任对其日常值班工作的检查和审核。正是值日班长这个小小“官职”让学生将班级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此外,笔者还采用了小广播的方式来简化班级管理的程序,使班长轮换制效果最大化。

二、家校协同

家校协同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无为而治”原则的重要体现。在学校足球联赛开幕式到来之际,为了展现我们的班级风貌,笔者通过微信互动交流的方式与家长们共同选定了“足球操”作为我们班级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在“足球操”练习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将练习足球操的视频和照片分享到微信交流群与家长们一起探讨存在的问题,并且最终决定让学生穿上“迪卡侬”的球衣进行表演。在开幕式当天,家长将学生的飒爽英姿分享给没有到场的家长并且踊跃为学生投稿,切切实实做到了家长与孩子“心连心”。通过家校协同的方式,不仅让笔者更好地发现和解决了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还让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关系。

三、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约束人们品行的最重要准则,同时也是“无为而治”班级管理工作的必经之路,为此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要树立规则意识。在去年开学几个星期后,笔者带领的班级学生在吃饭的时候发现自己饭盒里的鸡米花不翼而飞,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中午供应鸡米花、鸡柳和鸡腿这些学生异常喜欢的东西时,第一个发现的学生往往会大肆喧哗,班里淘气的男孩子便会蜂拥而上哄抢,剩下的学生往往会吃不到自己喜爱的食物,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两个老师交接班期间,根本上是秩序缺失的体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决定召开班会并且让学生自主解决,经过讨论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最终决定由赵××和刘××两位同学轮流看管饭盒,并且指挥学生排队有序就餐。自此以后笔者班级学生的规则意识显著增强,在后来的就餐纪律检查评比活动中学生也经常取得流动红旗,这也是笔者坚持“无为而治”原则的典型案例。

四、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是践行“无为而治”原则的有效举措,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抓住任何细节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好地实现“春风化雨”的教育目标。在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时,学校购买了一批新书,但这些新书将讲台堆得又满又乱。此时笔者灵机一动,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该如何放置书籍,有学生认为应该用隔板角柜放置,也有学生认为应该用书档放置,经过讨论学生最后顺利地找到了巧妙的解决办法。透过这件小事,既让他们充分形成主人翁的责任感,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正是“无为而治”管理方法取得成功的显著体现。

五、由表及里

班级管理工作有规律但是也异常繁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由表及里的方法,在充分做好表面工作的前提下层层深入对孩子展开教育。在一次课间活动的时候,一张“撕得乱七八糟的外墙板报”照片让笔者感到无比难堪,为了对蹭坏墙报的同学进行教育,笔者决定采用由表及里的方式处理,召开相关主题班会让学生知道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并且让蹭坏墙报的同学在课余时间恢复墙报原貌,此外还让学生轮流照料教室内的绿植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还有一次在进行小红本诵读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朗诵整体声音听起来参差不齐,这是纪律性差的体现。为此笔者将班中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且每天评选出三个优胜组,每两周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彰。借助由表及里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纪律性迅速提升,“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效果也越来越显著。

六、集体观念

集体观念是“无为而治”班级管理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动会、歌唱比赛、春游等活动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得到大大增强。每年的运动会,笔者带领的班级都会成为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亮点。在选定啦啦操这个表演节目后,笔者带领学生展开了练习,练习时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当他们累了和厌倦了笔者便鼓励他们要勇于展现班级的精神面貌,并照着视频与他们共同练习。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最终在开幕式上,学生凭借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全校开幕式表演的第二名,这让学生对于班集体有了愈来愈充足的信心,也让他们更加喜爱这个班集体。通过对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可以让“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用,也能使教育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班级管理是一门大学问,管理好一个班级需要坚持“无为而治”的原则,这也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摘要:作为一名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是其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关键原则,它对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班级管理,无为而治,集体观念

参考文献

[1]周慧.浅谈“无为而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27-29.

[2]胡海宾.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无为”管理艺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3):94-96.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9

理学家讲“无为无不为”, 主张按“当然之理”去“替天行道”。要合理乎民心, 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 以百姓的喜怒为喜怒, 以“民心归向处”为出发点。 (《朱子语类》卷23) 朱熹对儒家“无为”的解释就是“付之当然之理”, 即不违反事物的固有法则, “安分”或“本分”地做事, 所谓“礼乐刑政, 固不能废。只是本分去作, 不以智术笼络天下, 所以无为。” (《朱子语类》卷23) 所谓“安得天分, 不有私心, 则行一不义, 杀一不辜, 有所不为。” (《近思录》卷2《为学大要》)

现代管理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就是管理者在顺应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顺天应人, 适应事物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 满足人各方面的利益需求, 用必要的行为和投入达到管理目的的实现。

一“无为而治”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

1. 重视人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 人们从历代治国成败经验中, 早已认识到“君闲臣忙国必兴, 君忙臣闲国必衰”的道理。在《淮南子》看来, “以天下之大托于一人之才, 譬若悬千钧之重于一木之枝”, 是难以胜任的。正因为君主个人才智难以治天下, 故君主必须“因臣资, 用众能”方可。

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 企业的发展中领袖的地位至关重要, 但却不能仅是依赖领袖。从苹果公司来看, 大到企业战略定位, 中到产品创新和竞争手段, 小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以及人才招聘, 乔布斯都要亲身参与。而如果一个企业家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执行层面, 甚至到了操作层面都要亲自参与的话, 无疑会削弱下级的管理能力。那么一旦领袖出现状况, 这个企业将很难应对危机。所以说要把企业内的人看得比“制度、模式”更重要, 相信员工的创造力和实干能力, 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于决策大胆地交给他们。破除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僵化观念, 提倡个性化的自主思维, “让人家说话, 天不会塌下来。同时, 以人的观念评估人的价值。因为任何一位高明的企业家的管理幅度都是有极限的, 超过这个极限, 只能造成管理系统的混乱和低效。企业高层领导者的“有为”, 不应是直接指向目的的活动, 而应是直接指向被领导者的活动。君主所以能够“无为”, 是因为贤臣之“有为”。这里的关键是领导者要能够思贤若渴, 用人得当, 方可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伯乐识马、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慧眼”和勇气。在用人上对“贤臣”必须高度信任, 充分放权, 做到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

2. 宽容某些非理性的行为

非理性行为包括一些, 奇谈怪论和一些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宽容创新管理中发生的错误和失败。民营企业的员工群体有着年轻化、知识化、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的特点。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也有着思想过激、经验欠缺、群体意识差等多方面的不足。参与管理、构思或实施创新, 往往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 有时还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有很多的创新思想和行为, 在初期会表现得有些怪异, 被视为奇谈怪论或无组织无纪律,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应当独具慧眼, 宽容和保护可贵的思想和行为。总而言之,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同样是“无招胜有招”。摒弃那些古板的陈规旧习, 以崭新的思维去管理,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 《老子》认为:君主要“清净为天下正”, “我好静而民自正”。他强调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说的是治理一个国家 (或一个企业) , 就像煮小鱼一样, 只能文火烹煮、不能急于翻弄 (“有为”) 。这句话以生动精练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管理的范围越大、人越多、情况越复杂, 管理工作越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 制定了基本的规章制度, 使企业有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 在通常情况下, 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不轻易变迁、更改。只有这样, 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从而迸发出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这股力量将成为企业之强劲生产力, 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无为而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应用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 只有创建学习型组织, 才能打破传统等级权力控制型的组织结构, 实现组织扁平化, 达到“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的理想境界。实行“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 就意味着学习型组织将日益成为基层具有高度自主管理的扁平组织。而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组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凭控制而达到控制。领导者要放权, 给基层组织较大的决策权, 通过放权的“无为”, 有效克服传统权力控制型组织对企业学习力的侵蚀, 以达到使基层组织“自我化育”,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 能够充满活力持续地应变和学习的“无不为”的目标。

同时, 彼得·圣吉认为, 高层领导者要扮演新的角色, 承担起更高层的责任, 即主要透过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来控制, 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导组织发展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感和不断演进的愿景。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由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的角色, 转变为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角色。领导者通过设计整合组织的政策、策略和系统, 发展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感和共同愿景, 在组织中发挥无与伦比的作用, 这也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中对领导者“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

2. 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趋势需要无为而治思想指导

管理的柔性化是一种强调非强制的管理方式, 它是相对管理的刚性化而言的。长期以来, 人们只重视带有强制性色彩的刚性管理, 强调强制性和不可反抗性, 结果加深了劳资间的许多矛盾, 极易造成员工关系的不和谐。于是柔性管理更注重精神资源的开发和人心的管理, 这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高级的管理, 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柔性管理的是建立在人性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它认为人们更愿意自觉地工作, 但这必须在一种特定的管理机制下才能运行。

而老子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正可以成为这一管理机制建立的思想指导:首先, “无为”不是“不为”, 老子反复强调“无为”, 实则是为了的“为”, 是为了更好地去实施看似“不为”、实却“有为”的事, “为”是目的, “无为”是手段, “无不治”是效果。现代管理的柔性化趋势, 是在一个“无为”的管理方式中, 所有成员自愿“而为之”, 最后达到“无不治”的效果。其次, “无为”思想同时还在于“无为”思想是顺应自然、合乎法道的体现。老子将“无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 共同组成“自然无为”的思想体系, 认为无论谁都是要遵循自然之道行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同样如是, 在处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柔性的管理方式需要按照老子“道法自然”持“无为”态度对待事物的做法, 管理者在处理员工关系时, 不要全部强制式刚性命令, 要顺应自然, 平静、放心地让员工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而是通过绩效管理的方式对其控制。所以说,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反对“有为”的, 而是在“无为”思想指导下进行柔性并且以人为本的“无为方式”的管理, 最终达到“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的缓和劳资矛盾的结果。

3. 上善若水, 正心御人——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文化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对受体思维模式的重组, 可以使个体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观念。也就是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员工, 使企业和员工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当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融入到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就会与员工自有的价值观发生磨合, 从而巩固原有企业文化, 完善并发展企业文化, 最终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老子主张以诚待人。成功的管理者, 能够以诚信待人, 这样可使员工增加安全感, 降低沟通成本, 降低风险。《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善者, 吾善之;不善者, 吾亦善之;德善。信者, 吾信之;不信者, 吾亦信之;德信”。老子提出“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如果管理者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文化, 人们的风气就淳朴敦厚, 真诚无华, 管理者营造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闷闷”文化氛围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方法中的一种。

综上所述, 无为而治, 是最高的管理艺术和手段。老子所说的“无为”, 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 而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胡作乱为。“无为而治”还意味着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 要抓大放小。其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员工自律、自理、自强,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成功的管理者很少发号施令, 甚至连员工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他的存在。由此既可使管理者摆脱日常琐碎事务的干扰, 集中精力做好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 又可体现员工自身的价值, 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10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则是指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社会法则、道德规范、有害众生的事, 并不是不为, 而是不乱为、不妄为,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无为而治”, 实现自主管理。近年来, 小学阶段的管理已成为众多教育者研究的热点, 其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品格形成、健康成长, 而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融入小学学校管理中意义重大。

一、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道家所提倡的“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是指应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通过道德、人格来感染被管理者。道家中又有“圣人欲上民, 以其言下之;预先民, 以其身后之”的说法, 是指领导者应将自己放在被领导者后面, 并采用谦卑的心态来对待被管理者。尤其, 在小学时期, 小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力量是无穷的, 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教师不仅应扮演好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而且还应体现出思维高度, 所谓“甘于奉献, 甘为人梯”, 正是教师的真实写照。在实际的管理中, 有这样一个情境:某学生在教室拖地, 然后看到校长亲自将走廊的几个塑料袋捡起来, 扔进垃圾桶内。前面的塑料袋本来是这位学生打扫的, 只是这位学生在打扫教室, 还没来得急打扫走廊。看到这一场景后, 这位学生感觉到很诧异, 并且红了脸, 只是对着校长笑了笑。其实, 校长的动作本事无意之举, 仅仅是不经意的一个举动而已, 但对于这位学生而言, 已胜过其他言语。最后, 这位学生只要在学校看到哪儿有垃圾, 就能够顺手捡起来。试想一下, 如果当时校长并没有捡起垃圾袋, 而是对这位学生给予批评, 也就起不到后期的管理效果了。因此, “无为”教育也就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 而“无为”的管理是有所必为而有所不为。

二、拓展空间, 自主管理

“无为”并不是有所不为, 而是旨在拓展空间、时间, 实现自主管理。就当前来看, 小学管理现状不尽理想, 大多是由于并未遵循小学生自身特点, 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 而忽视了对小学生的管理。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应给被教育者留下充足的空间、时间, 从而充分调动其主动性, 使小学管理呈现规范化、制度化, 使校长、班主任从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 最终有效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如:小学中有这样一位班主任, 由于自己母亲去世, 不得不请假, 自身是教语文。因此, 让数学教师来带班。由于这位班主任离开得比较匆忙, 并未对班级做任何的交代, 加上数学教师没有班级管理经验, 使得班级里的事物由班长来负责。在一次的自习课堂上, 由于老师不在, 部分同学随便起立、走动, 甚至个别的班级干部也参与了进来, 使得班级无纪律。班长见此情况, 立即召集班级委员开班会, 并对班级中个别学生违纪事情的处理。首先由班长提出, 最后全班举手表决, 提出解决方案。就这样, 通过这种方式, 班长带领着班级委员对违纪的事情做了处理, 其他学生并未有异议, 班级活动一切正常, 并未有其他大事发生。待班主任回来后, 班长将此事上报, 该班主任比较尊重学生意见, 并对其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一过程中, 班主任并未参与进来, 而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这不正是教师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吗?尽管, 这并不是班主任有意安排, 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在今后的时间内, 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 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所谓情感是行为变化的“晴雨表”、“推动器”, 在管理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让每一位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才能够使每一位小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 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将自己情感投入到教师、学生中, 从而产生较大感召力及影响力, 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 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一举两得。有这样一位校长, 受到广大师生的尊重、爱戴。淡泊名利, 并将评优的机会都给了其他教师, 在工作时总是冲在最前面。为了加快学校的发展进程, 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 自己年幼的孩子却无人照顾, 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加班。学校下水道管理漏水时, 则带领全体教师担当起工人的角色, 共同修下水道。当学校积雪很厚时, 则带领教师在操场扫雪……站在教师的角度为教师着想, 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在其带领下, 学校无论是教学质量, 还是管理上, 都取得较大成就。情感管理是人际关系的协调剂, 对上下级的关系起到较好的协调效果。通过疏导教职工思想, 可充分发挥出柔性管理效果, 渗透情感教育, 实现刚柔并济。教师尽管是成年人, 但仍需要情感与心灵的满足, 往往领导的一句关心话能够使教师倍感温暖。如:某教师在一次车祸中, 腿撞成骨折, 需要住院, 却无人照料, 学校领导跑前跑后, 为这位教师办理住院手术, 并经常去医院探望, 选派学校其他教师轮流照看。此项举动使这位教师非常感动, 决定康复之后回报学校, 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教研工作中。由此来看, 学校领导与教师在情感上实现了有效沟通, 也赢得了尊重, 实现无为而治。

小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其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见到成效的,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教师、学生, 进而提升管理效率, 为小学教学而服务。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应用于小学管理中, 可起到较好的管理效果。本文分别从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拓展空间, 自主管理;重视民主, 无为而治;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几个方面, 阐述了小学管理的“无为而无不为”。

参考文献

[1]陈贵安.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J].时代教育, 2013 (12) :239.

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篇11

一、“无为”思想的涵义

“无为”是中国道家文化主张的思想。“无为”思想,即指按照“自然”本性去办事,依据客观规律办事。老子主张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指无所作为。无为不是字面理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去做无效的工作,不去干不能干的事情。“无为”绝不是放任自流,相反,其深刻含义是决不能放任自流。“无为”思想还意味着对自身严格约束。在管理工作中,各个要素要受到的严格要求,不该做事情不要去做,应该做的则必须去做。老子强调的“无为”思想。重在让我们顺应规律并顾全大局,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任意妄为,随心所欲。“无为”是一种对自然和规律的顺从和尊重,是指顺应万物发展轨迹并不进行人为地参与和干涉。老子所倡导的“无为”思想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

二、“无为”思想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

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说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活动。”道家的“无为”思想在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产生很大作用。“无为”思想在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最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首先,“无为”思想积极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无为”思想有效的促进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以及相互借鉴。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工作坚持“无为”的思想理念,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规律及其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渗透到管理工作之中。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强调“无为”的思想,遵循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教育工作中逐渐引入管理的教育意图,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管理目标和任务。

其次,“无为”思想有效调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各个要素功能发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不去做不能做的事情。“无为”的思想强调自然和规律的重要性。其思想促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各个要素各司其位、各尽其能。“无为”的思想平衡着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遵循着各要素发展的规律,保证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最后,“无为”思想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资源分配。“无为”思想能够有针对性的协调管理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资源丰富。这些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合理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管理结果。作为管理主体,管理者如果占有过多无用的管理资源会造成其他管理要素的资源匮乏及管理作用失效。“无为”的思想理念使有限的教育与管理资源分配到应对的主体并加以利用。

三、“无为”思想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启示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逐渐的贯入“无为”的理念。

首先,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间的相互渗透。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是相互依存的。在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时,要加强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相互结合。在管理中提升教育效果,在教育中完成管理任务。一方面,在教育工作中渗透管理机制。合理地组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在相应的渗透管理方法以及体现管理的特点。另一方面,在管理工作中体现教育内容。它作为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具有教育的属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为方向,以加强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为出发点。

其次,高校应及时完善和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的保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存在滞后性,必须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才能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实效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要逐渐形成“预警”机制并要让其更加符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去除和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即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所涉及到管理内容。另一方面,要创新和补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的缺失之处。也就是扩展学校管理的范围及领域。例如管理领域涉及到学生宿舍火灾隐患、学生心理问题、网络安全隐患等问题,这都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加入对这些问题的管理要求,细致管理规定。

最后,高校要努力优化学校环境。学校的环境是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具有的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优化环境的一方面就是创建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反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极大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功能的发挥。一方面,优化校园宣传环境。高校要管理和引导正面宣传,传抵制和降低外界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提升校园育人氛围。高效管理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如组织开展全校防火灾演习,使师生在活动中接受安全意识教育,高校树立安全管理理念。

经过千年的历练,老子的“无为”观点到现在仍然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无为”思想中所蕴含的“自然而为”理念并应用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之中。

摘要:现如今,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方面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这一思想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本文结合老子的“无为”思想来论述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及对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效性的启示。

关键词:“无为”思想,作用,启示

参考文献

[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32.

[2]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40-42.

上一篇:童谣活动下一篇:湿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