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2024-10-16

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精选6篇)

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篇1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

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二)研究方法

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青年群体中按照20%的比例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涉及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问卷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形式,主要针对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宝钢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践行青年文化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显示,宝钢分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宝钢分公司青年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的理念,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宝钢分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各种社会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同时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显示,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不难看出,宝钢分公司青年对宝钢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对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的保障也较为满意。

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显示,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可以看出,宝钢分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时,“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可

见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诚信的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一些青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在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

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

2、青年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且打网络游戏、看影片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使青年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仅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

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正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但主要以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为目的,因此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往往为了保住岗位而参加大量的学习培训。二是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运气、机遇(21.6%);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占15.8%;认为自身能力是最关键因素的占20.1%,但青年关注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而认为获得品德是最关键的因素的仅占7.5%。许多青年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晋升,导致对外部条件盲目追求,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容易造成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普遍有浮躁心理,踏实工作的意识尚有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中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50.4%的青年认为管理岗位才最具吸引力,因而放松了对一线岗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的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主体不明确,没有把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渠道相对单一,仍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11.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

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的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二是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健康成才,使青年成为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探索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团组织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一些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实现青年对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一个青年文化体系

青年文化在层次上是由理念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介层)、行为文化(外表层)等结构形态构成的,即青年的理想信念、团组织的制度、青年在日常工作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观念相互融合,分别经过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共同形成了青年文化。在三种文化层中,理念文化是核心,需要通过全体青年的自觉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理念文化不是一种口号,需要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先进文化理念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并成为青年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才能使青年文化对广大青年真正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企业团组织要根据企业青年特点和自身需求,逐步研究和明确青年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年文化体系,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工作,以共同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

(二)关注两个新的平台

1、关注网络阵地平台。网络平台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随意的发表言论,有的导向不明,有的过于偏激,甚至存在披露隐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现象,而青年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对网络平台予以关注,有条件的团组织可以积极搭建以学习、交流、参与为主题的青年网络平台,以实现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交流,调研青年群体的现状与需求,与青年互动,开展网络讨论,倾听青年心声,及时掌握青年需求和真实想法等。

2、关注社团活动平台。青年自发形成的社团往往能够抓住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应当前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年社团建设,整合社团资源,打破专业、部门的界限,使具有相同爱好特长的青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团交流平台;要进一步开展贴近青年兴趣、符合青年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并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观的塑造中中去,通过青年社团建设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三)实现三个方式转变

1、转变活动策划方式,突出工作新颖性。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实现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实现传统守旧向突破创新的转变。团组织要善于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工作,更新观念、持续改进,努力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向,注重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要强调活动的时代感和时尚性,也要强调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如通过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计划,或在网络上征集广大青年的意见,听取青年的意见和心声,制定符合青年需求、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案。

2、转变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工作参与性。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实现集中大型向分散小型的转变,实现指令参与向自愿选择的转变。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有创意、可操作性强、符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发青年热情、引导青年学习、鼓励青年进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团的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借助民间社团的名义,鼓励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活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集聚起来并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对青年的吸引力。

3、转变活动管理模式,增强工作系统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单向指导向双向促进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团组织要强调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立“年初集中研讨、年中跟踪管理、年底评价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具体工作项目坚持“事前前瞻性思考、事中节点性推进与事后有效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如上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参与基层团活动和实施定点联系制,主动了解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和工作情况,加强基层团组织与上级团组织的双向互动;可以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培训、影响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双向互动。

(四)构建四个互动格局

1、实现青年与“社会人”之间的互动。从学校进入社会,大多数青年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往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青年能否掌握社会规范与经验,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变为“社会人”,决定着每个青年的人生轨迹。团组织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青年与“社会人”的互动,注重把适应社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入青年的教育中,使青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实现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通过团支部活力建设,广泛激活基层团组织和青年社团,让每一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同时大力加强企业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富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文化联合体,实现青年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3、实现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之间的互动。团组织应充分意识到企业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要求,既要突出其在企业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要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的整体流程,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流程,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塑造流程,借助公司各项政策和组织资源为青年服务,不断提升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的契合度。

4、实现青年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青年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产生互动,通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青年,使青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各种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青年创造文化,文化凝聚青年,不断增强青年的企业自豪感、事业责任感、职业危机感、历史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篇2

一、加强社团文化引领, 凸显共青团工作管理高度

1. 培育文化认同, 凝聚青年

高校社团的组织与活动, 大多建立在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群体之中, 相较系院、年级、班团组织等相对稳固的组织而言, 社团组织流动性、专业性、趣味性强, 对于青年学生有更多吸引力。高校校园是思想自由、充满活力、兼收并蓄的文化场所, 也是多元文化共生的世界, 不同社团之间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既是高校特色与个性所在, 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动力。这就要求共青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上要积极孕育多元文化共融的环境, 培育校园主体文化与各个社团自身文化之间既一致又有区别的整体认同感, 增进大学生情感交流、智慧发挥、社团热爱, 增强社团的向心力与吸引力, 来进一步凝集青年。

2. 引导社团文化, 贴近青年

社团活动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思维、发展学术、凝聚人心、交流思想、社会实践等多项功能。要使学生全面发展, 必须要使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因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显得十分必要。[1]高校社团活动的主体是在校学生, 而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已经是95后, 从兴趣爱好、知识构成、交友范围、沟通方式等各方面都较之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学高校共青团在社团管理的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抓住时代特征, 贴近当今青年人的共性与个性, 理解社团文化并予以有效指引, 弘扬社团文化并给予有力支撑,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教育中贴近青年, 培养人才, 培育在校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意义。

3. 弘扬社团文化, 服务青年

高校社团文化和其他组织文化相比, 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社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适合于本社团发展的特色活动、制度规范、社团荣誉是社团文化的外化表现, 而社团所形成的产品与特色, 如书画、照片、道具、节目、仪式、庆典等则是社团文化的物化特征。这些社团文化既寄托着历届社团人的情感, 又反映着社团的文化底蕴, 承载着社团发展的文化内核与集体意识。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来说, 在管理社团的过程中要提高服务质量:创造社团活动的条件与场所, 记录社团活动的精彩与泪水, 奖励社团活动的成果与荣誉, 揭示社团活动的发展与脉络。以文化滋养社团同学的心灵, 以文化激发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处处提高服务质量, 使高校社团不断向前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二、以社团文化为抓手, 夯实高校校园文化阵地

据悉, 我国在校大学生有七成以上参与过社团活动, 近年来, 学生社团由过去的零散、自由、单一状态向着与专业结合, 与亚文化结合, 朝着多层次、多品味、多形式快速发展的蓬勃态势。社团文化已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 在新时期, 新要求下, 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是锻炼学生品质、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形式。

社团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最终是要落实到不同的项目和层面, 社团组织就是个很好的项目和层面, 而且是学校党团职能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手。[2]高校共青团在管理社团的过程中, 应该给予社团充分的成长空间。使同学们团结在社团里, 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 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 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与团队合作精神。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 增进友谊, 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 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共青团应该在组织各级各类竞赛中有效引导, 使学生社团在各项竞赛中扮演重要角色。既有利于选拔优秀的社团干部人才, 又能够发现校园文化精品。激励学生活跃校园文化、贯彻社团精神, 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奋发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05年02期.

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共青团;青年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To Enhance Attrac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it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Song Jiao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zhou121000,China)

Abstract: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rings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work of 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all the Youth League Committees should construct an interactive internet communicating platform in order to catch the attention of the young,should enhance the unity of the youth and give a better guidance to the young by conveying them a life-oriented and popular core value system of the socialism.

Keywords:Internet;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Youth

伴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发展,互联网以其传播上信息海量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性,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也给新时期共青团青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网络特性、利用网络功能开展青年工作是摆在各级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19日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1)。对比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图发现,青年网民占据着相当大的数量。(见附表)笔者日前对某高校大二年级共260人进行了有关网络使用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100%的同学能够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其中约85%的同学每周使用网络1次以上,每次使用时间平均在半个小时以上。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青年使用网络现象十分普遍,说明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增强团队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特性开展共青团工作。青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从过去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慢慢过渡到主要从网络等新媒体中获得。我们的共青团工作虽然近年来利用网络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效果一般。结合青年使用网络多以交互式为主的特点,各级团组织应着力于构建新型的互动式的网络沟通交流平台,以网络模式的变革加强对青年的吸引。交互式网络提供给我们及时迅速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有利于随时修正、改善工作方式方法。

其次,要准确把握网络时代青年的变化趋势。网络使得当代青年群体出现了不同于父辈的特征改变。以80后、90后为主的他们反感于说教、形式主义、大道理,更关注自身的发展。视频制作者胡戈在2010年的春节发布了他的全新作品——《宅居动物》,视频中的青年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衣和食都依靠网络购物解决,甚至依靠网络完成和维系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体现在思想、语言、行为方式、人际交流方式等方方面面。我们只有掌握了“网络的一代”的改变,才能对症下药地开展工作。

再次,以生活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的舆论和行为。我们当前的青年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与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的。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宏观的思想教育是呆板的、没有吸引力的,他们更乐于接受微观的具体的人本的教育。因此,共青团的工作要根据客观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生活化、大众化的解读和传递,以亲切感、真实感感化和教育广大青年。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传播生活化过的信息,吸引青年的目光,以此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在现实生活中,举凡网络植树、为贫困地区儿童买午餐等活动屡见不鲜,这些自网络中发起,在现实中实现的例子,参与的主体恰恰是青年一代。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说,充分利用网络来举办有益活动,是增强青年凝聚力和引导青年行为的有效途径。

第四,要创新性地转变利用网络开展团的工作为开展团的网络工作。网络是团工作的媒介和途径,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同时它也是工作的内容,对网络内容的经营、控制和管理,本身就是对青年的引导、规范和教育。我们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地投入到网络舆论战的斗争中来。同时要主动出击,及时占领网络阵地,吸引青年。

总之,现代网络技术是共青团工作的新型有力武器,要有效地加以利用要不断研究新方法,才能增强团队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参考文献:

[1]腾讯网.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R/OL].[2011-5-19].http://tech.qq.com/zt2011/cnnic27/

注:

我国网民年龄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锦州市委员会大调研课题

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篇4

静安区团委

内容摘要

解决青年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促进青年就业,是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本文在对静安区青年就业状况和现实需求情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影响城区青年就业的突出问题,分析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在促进青年就业工作中的优势、定位,并结合我区已有的工作,提出静安共青团协助区级政府促进青年就业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共青团 青年就业 青年事务

当前,青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青年就业已成为21世纪我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静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明确把促进青年就业作为政府的工作任务之一。在此形势下,静安共青团应该协助政府有所作为,管理好青年自己的事务,积极承担起促进青年就业的工作职责。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静安区系上海中心城区,总面积7.62平方公里,总人口30余万。静安区商务楼宇众多,人口受教育的条件也比较好,但青年失业问题同样逐年显现。据最新统计显示,静安区30岁以下的青年登记失业人数占全体登记失业人数的13.8%,并呈上升趋势。

共青团十五大提出“共青团要急国家所急,想青年所想,切实做好下岗失业青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团市委将“深入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写入了2005年工作要点。根据团中央、团市委的有关精神,静安区第十一次团代会报告指出:“共青团组织要主动承担青年事务管理工作,满足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迫切需求”。今年,团区委将促进青年就业作为工作项目,写入《团区委2005年工作要点》、《静安区关于推进预防犯罪工作体系建设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实施意见》、《2005年静安区社区青少年工作要点》中。上半年,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推出了促进青年就业“彩虹计划”,把此作为团组织服务、凝聚青年,提升团组织工作能力,预防社会犯罪,构建和谐静安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青年就业情况和当前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发挥团组织的优势,思考对策和措施,探索区级层面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有效开展促进青年就业的工作新机制,我们特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借助劳动力资源库数据,采取普查和重点调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按规范流程采集相关的数据资料。普查的对象是静安区户籍,16-30岁的失业、无业青年。重点调查的对象为上述人群中部分有迫切就业愿望的青年群体。重点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75份,回收率为91.67%。

二、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在普查的5596人中,未就业且目前无就业意向的2140人(注: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和出国出境就读的人占61.63%),已灵活就业的2577人,有就业愿望的879人。有就业愿望的青年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相对易就业人群。在接受调查的275名重点对象中,未就业且准备就业的青年占85.1%,已灵活就业的青年占14.6%。这部分青年具有如下特点。

(一)整体呈现结构性失业

未就业青年群体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包括因技能、观念、经验、心理等造成的失业,而青年自身因素的缺陷是决定性因素。受访者失业呈低龄化趋势,16至25周岁的占78.9%;以男性为主,占到65.1%。未就业青年的平均学历不高,以高中及三校生为主,占59.6%;其次是大专高职,占23.3%;初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不高,分别占9.1%和5.8%。许多青年从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存在脱节。受访者普遍缺乏足够的工作经历,没有工作经历的占23.6%,工作经历不足2年的占41.4%,有2-3年及3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分别占10.5%和24.4%。此外,受访者认为“工作经验不足”和“学历过低”是阻碍自己就业的主要瓶颈,有52.7%的受访者同意或基本同意“青年在就业市场上已不占优势”。总体来看,未就业青年群体呈现出平均年龄小、学历低、工作经历少的特征,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同时,不少青年还存有不积极主动就业,想靠政府、靠父母,等待工作上门的消极思想和迷惘困惑、悲观失望、盲目自信、偏激怨屈等主观情绪,由此出现了“毕业漂族”、“啃老族”、“NEET族”。

(二)职业规划比较模糊

受访者求职目的以获取收入为主,26.7%的受访者选择“获取工资收入”,其被选率居首位并高出其他选项许多,排在第二位的是获取社会保障,仅占17.9%,而将学习知识、发挥能力、实践本领、实现理想等作为工作目的的比例均不高。同样,关于择业中最关注的因素,27.9%的人选择薪资待遇,而考虑工作环境、单位前景、社会地位、用工单位的规模、班时、地点和培训等因素的均未超过7%,这说明他们普遍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个人职业规划比较模糊。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就业和生存压力所迫,只能顾及眼前。因为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导致青年在求职中存在盲目性,即使找到工作也对岗位忠诚度不高,造成频繁跳槽,加重失业危机。在关联性问题调查中,当问及对月薪的期望值时,68.3%的人选择1000-2000元,也有部分是选择1000元以下和无要求的,“盲从高薪”的现象已不明显。有52.3%曾工作过的青年未签订过正式劳动合同,反映出当前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和青年劳动维权意识薄弱。

(三)择业途径狭窄

受访者找工作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等熟人介绍,占37.6%;其次是通过政府公益性职介,占34.1%;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占19.5%。调查显示,未就业青年一方面对政府公益性职介的知晓率不高,知道的占46.5%,曾接受过就业职业指导的仅占29.8%;另一方面,却对公益性职介表现出较大的需求,表示愿意接受求职导航的占到65.8%。这说明在青年求职群体中,公益性职介的宣传力度不到位。而对于指导的内容,未就业青年首先希望得到的是就业信息,占28.0%,说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突出;其次是希望得到实习机会和技能培训,分别占19.6%和14.9%;还有13.8%的青年希望得到公益性职介指导。另外,未就业青年认为促进青年就业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增加就业岗位、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职业素质。

(四)对创业认知模糊

促进青年就业要鼓励青年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对于创业,42.6%的受访者表示“没想好,说不清”;34.4%明确表示不愿意创业,其中觉得风险太大或认为自己不适合创业的各占一半;其余22.0%表示愿意创业的未就业青年中,也只有13.6%的人认为已经做好准备可以自主创业,大部分还在准备阶段。此外,88.1%的青年同意或基本同意“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体验”,这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把创业想象的过于简单美好,对创业并没有深层次的考虑。同时,46.3%的青年认为“因为工作难找,所以自己创业”,这种因为无法实现就业而无奈选择创业的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在被问及最感兴趣的创业扶持政策时,回答“没想好,说不清”的有18.7%,占最多的比例。以上都反映出未就业青年对创业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存在较强的畏难情绪。这与未就业青年群体总体缺乏社会经验、人脉资源和缺乏了解政府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有关,但同时他们又对创业有一定的向往,综合起来就表现出犹豫和迷惘。推动青年创业有利于长远地解决青年失业的问题,在目前扶持青年创业的政策中,低息贷款、创业辅导、项目指导、税收优惠等内容都受到青年的关注。

三、对策与思考

(一)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积极介入促进青年就业工作领域

团组织协助政府做好青年就业工作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一是政治优势。党政的支持和共青团在青年就业事务中参政、议政的渠道等,是共青团有别于其他社团组织的政治优势。二是组织优势。共青团渗入青年群体的组织网络是得天独厚的,其广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畅通、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在运作就业项目、反馈青年需求等方面优势明显。三是人才优势。共青团组织拥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团员青年,与之紧密联系的青联组织,更是精英青年的集聚地,是团组织可以整合利用的重要人脉资源。四是队伍优势。除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共青团员和大批团的专兼职干部,静安区现有的青少年事务社工、社区老师、青年干事等,都是团区委可主导整合,共同开展各层面的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的队伍。

新形势下团组织在促进青年就业工作中的定位是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首先,共青团是协助政府促进青年就业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虽然目前共青团组织在促进就业方面主要还是处于“协助”的地位,但共青团的性质及其比较优势,决定了团组织既是主动承担政府委托,管理青年事务的政府部门的左膀右臂,又是积极推动青年就业工作实现新发展的社会力量的主力军。其次,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更多的是应着重发挥其作为社会团体的职能作用。在党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中,并不要求共青团能直接为青年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而是要求拓展团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其社会组织的协同功能,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协调,获得更多的有利青年就业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

(二)创新方法,针对实际,加强青年就业观念引导

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团组织要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开展符合青年特点的就业观念、政策等宣传,引导“毕业漂族”、“啃老族”树立诸如“先就业后择业”、“就业是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等符合实际的就业观;积极培育和表彰、宣传青年就业、创业的典型,用他们的成长轨迹来激励广大青年,努力营造青年积极就业的社会氛围。针对拒绝就业、拒绝融入社会的“NEET”一族,可首先考虑实施“独立成长计划”,通过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志愿者结对帮扶队伍和网上的“同伴互助”团体,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培训,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基础学习能力,使他们恢复信心,加强责任感,重新融入社会,不再“啃老”。

(三)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开展青年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化解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手段。团组织可以依托政府的政策、资金,通过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和队伍优势,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的青年,开展有针对性的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帮助青年实现稳定就业。在社区青少年中,继续实施“阳光展翅”慈善助学行动,发放职业技能培训券,鼓励社区青少年参加社会紧缺急需型岗位技能培训。在职业青年中,积极实施“岗位技能振兴”计划,重点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提供储备培训津贴,帮助职业青年掌握更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针对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职业经历、缺乏敬业精神的“三缺”失业青年,要大力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开发区级就业实践基地,增加见习岗位,可选择有条件的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区级青年就业实践基地,帮助失业青年积累实践经验。青年的就业培训要贯穿“培训—见习—就业”三步走。团组织要逐步建立起以技能培训、见习培训、择业培训为衔接,以培训前调查、培训中管理、培训后服务为内容的有效培训工作体系。

(四)培养人才,扶持创业,促使青年创业带动就业

青年自主意识较强,年龄资本优势突出,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潜能,最易成长为创业型人才。扶持青年创业,既促进了青年自身就业,也实现了社会就业倍增效应,是深层次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关键出路之一。因此,共青团组织应着眼于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为青年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创造条件。静安共青团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手探索建立鼓励青年创业“四扶持”的工作模式,即通过提供和推荐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项目扶持;通过协调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扶持;通过协助提供小额贷款进行资金扶持;通过提供设备场地等必需生产资料进行硬件扶持。经实践经验,行之有效的措施是:一是承办青年创业培训班,教授创业技能。二是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手建立扶持青年创业项目库,开发适合青年需求的创业项目。三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整合社会企业的资源,创建“青年开业园区”,为青年创业提供场地、税收等优惠,提供员工培训、中介增值、融资咨询、资本运作等全方位服务。

(五)把握需求,积极引导,努力优化青年就业服务

针对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获取不对等,择业青年缺乏职业规划等问题,团组织应重点开展“青年求职导航”服务。要依托团属“青年求职导航站”,对求职青年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增强就业服务的有效性。一是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青年规划职业生涯。二是提供政策咨询,帮助青年充分了解就业政策。三是提供求职技巧指导,帮助青年掌握基本的求职面试技巧。四是广泛采集并及时发布招聘、培训信息。五是举办青年求职专场。六是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建立维权热线,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加强劳动监察力度,保障青年的合法劳动权益。此外,从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建议应稳步探索建立区级团属青年职业发展服务中心、在劳动力市场开设青年的专门窗口,建设一个联系政府、工商企业及青年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络,向青年提供全面优质的就业中介服务。

(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健全青年就业工作机制

促进青年就业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团组织要努力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机制建设,促进青年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健全青年就业服务队伍联动机制。目前静安团组织已初步建立起青少年事务社工、社区老师、居委会青年干事、就业援助员和职业指导员五支队伍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今后要加强发挥团干部、志愿者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队伍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的机制。充分利用团内资源,发动基层团组织、社区团工委、青联、青年社团等青年组织,为青年就业工作提供资源。大力整合政府资源,加强与劳动保障、工商等部门的配合。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依托社会公益性培训组织、企业搭建更多青年培训、就业、创业的信息渠道和服务平台。三是建立健全项目化运作机制。今年静安团区委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作设立了100万元“青年就业导航金”,推出了包含18个具体项目的促进青年就业“彩虹计划”。今后要在抓实抓好这些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共青团特色和较大影响的服务项目。

(七)了解实情,反映呼声,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既需要青年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强力干预和全社会的支持。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发挥党赋予的参政议政的职能,努力营造有利青年就业需要的外部环境。要定期开展我区青年就业重点群体状况研究,摸清失业青年状况,为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座谈会等广泛听取青年意见,多渠道地向政府反映青年就业呼声,通过团组织推荐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青年就业问题,提出专题议案;要积极参与政府促进青年就

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积极推动促进青年就业的立法,争取出台有利于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法律。

(王鹏、谭振勇、葛安基、郑英豪、费佳蕾、倪华、王新安、吴俊毅、王康)

领导点评

该课题受到静安区委的重视,促进青年就业工作已列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调研报告选择的角度符合当前青年发展的实际需求,调研的内容有针对性,采取的措施兼顾全面和创新,发挥了团组织“服务”的职能,使共青团成为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有力力量。希望团区委能抓住契机,不断深化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的各项措施,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角度,改进服务的方式,创新服务的手段,切实为青年群体办实事、办好事,从而赢得青年的信任,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建功成才,推进团的建设上新的台阶,为构建“和谐静安”和建设双高区贡献力量。

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篇5

<鲁青发[2009]4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团的十六大、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促进青年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现就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一)充分认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近年来,特别是省

(二)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事业化推进、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发展”的原则,灵活运用组织动员方式和社会动员方式,积极整合团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就业培训、信息服务、就业援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不断推进青春创业行动深化发展,以大学生和农村青年为重点,统筹做好各类青年群体的就业工作,着力扶持青年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目标任务

到2012年,建立有山东特色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建成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200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500个,“学士后流动站”1400个,青年创业孵化基地50个,努力扶持5万名青年成功创业,帮助和带动32万名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和就业培训126万人次。

二、开展就业教育,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

(一)加强就业形势教育

通过就业形势报告会、座谈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消除“等、靠、要”、“一锤定终身”等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就业和择业的关系,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解决就业问题。引导青年深刻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新机遇,增强就业信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城乡基层服务一线、西部边

远地区建设一线建功立业。

(二)做好就业政策服务

通过媒体、网络宣传,组织专题活动,发放《青年就业手册》和就业政策明白纸等形式,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国家、地方最近出台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引导青年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使青年在政策扶持下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联合政府有关部门,继续出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三)鼓励青年自主创业

利用创业论坛、项目讲解会、典型宣传等途径,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引导青年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市场就业。评选表彰“山东省青年创业奖”、“山东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和“山东省杰出进城创业青年”,组织青年创业事迹报告会,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引导和扶持更多青年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四)实施青春创业启航计划

开展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春创业启航计划,组织“青春创业专家讲师团”到高校举办创业讲堂,在部分高校开设创业选修课,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由高校团委会同专家讲师团共同选拔适合创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模拟、沙盘演练、创业实习、专业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创业型人才。联合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共同举办“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等

活动,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报道,对获奖大学生提供奖金、企业管理岗位,对获奖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投身创业的时代潮流。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青年就业创业技能

积极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扎实推进“青春建功新农村就业创业培训”、“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全省农村青年春季培训行动”等培训项目,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升青年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带动能力。

(一)完善培训体系

按照“就业导向、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团校、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团属培训机构为依托,整合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培训力量,利用现有教学场所、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等资源,建立社会化的青年就业创业培训体系。鼓励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机构,依照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新能力的意见》规定,通过竞争方式,成为劳动部门认可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定点培训机构”,纳入政府主导的培训规划,享受培训贴补政策。

(二)丰富培训内容

面向农村青年重点开展科技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1-2门专业技能,提高他们求职就业的能力。面向城镇青年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鼓励和引导他们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带来的机遇,利用城镇较好的创业环境,开展自主

创业。面向大学生重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培训、见习实训,帮助他们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实践能力,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面向初高中毕业生,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三)创新培训模式

根据群体青年的就业意愿、基本技能和文化水平,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办中、长、短期相结合的培训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就业培训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培训。创业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采取“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模式,参考借鉴社会培训机构的成功经验,增强青年的创业本领。注重利用现代传媒培训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网上视频培训。

(四)加强培训力量

依托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力量,聘请知名企业家、学者、专职培训师、律师、会计师、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高级技工等社会人士,组建“青春创业专家讲师团”,培养一批优秀的创业讲师和管理人员,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师资队伍。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开展“一对一”陪伴式创业辅导,提高青年创业成功率。对“青春创业专家讲师”和创业导师进行分级聘任,实行动态管理,开展跟踪服务,每年开展评优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专家讲师和创业导师进行表彰。

(五)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积极协调有关企业,为青年创业提供优惠政策、经营场所、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按照“产权明确、公益导向、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吸纳青年集中创业。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收集适合大学生具体经营的创业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原料、资金和配套服务。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选拔在校大学生在企业的管理指导下开展自主经营。对经营业绩良好且具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团组织和企业优先给予扶持。既帮助企业发掘大学生消费市场,又扶持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成长成才。加强对创业孵化基地的统一管理,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授牌,对其中涌现的大学生创业典型,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四、提供信息服务,拓宽青年就业创业渠道

(一)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充分发挥青春创业行动网、我拼我赢网等省级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网站的作用。各级团委要积极建立青年就业创业网站,宣传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就业、创业政策,报道共青团扶持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措施;推介富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发布最新的招工招聘信息;开办创业论坛,了解青年就业需求,促进青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开展网络培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完善网络项目申报、初审程序,接受青年创业项目的扶持申请。

(二)搭建地面推介平台

充分利用“山东青年创业就业信息超市”,汇集省内外优秀创业项目,定时向青年免费开放,每年举办“山东青春创业我拼我赢项目

推介会”,与用工企业建立委托招聘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人才招聘活动。各级团委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筹建青年创业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借鉴“山东青年创业就业信息超市”的运作模式,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信息服务。

(三)搭建职介连锁平台

扶持正规的职介连锁机构,开展招工求职、劳务派遣、劳务输出等方面的服务。县级团委要做好与“我招我聘”职介连锁县级工作站的对接。

(四)搭建媒体信息平台

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途径,开设青年就业创业专栏,推广优秀创业项目,举办青年创业项目推介和人才招聘活动。

(五)完善信息工作机制

提高各级团委收集、发布青年就业创业信息的能力,为青年提供更加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完善团组织内部信息传达、反馈工作机制,各级团委要安排专人负责,确保上下级团委之间的工作信息畅通,使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五、拓宽融资渠道,缓解青年创业资金压力

(一)设立山东省青春创业基金

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募捐,不断扩大基金规模。通过无息资金扶持、贴补贷款利息、贷款担保、风险投资等运作模式,为青年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探索建立基金循环使用机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推动基金可持续发展。

(二)成立山东省青春创业投资担保公司

积极协调相关企业出资,公司注册资本拟定为1亿元。公司采取市场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注重业务发展的公益性,重点向创业青年提供担保服务,减免青年创业贷款的担保费用,简化担保手续。协调合作银行增加担保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息,建立“创业青年贷款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青年创业融资成本,拓宽青年创业融资渠道。

(三)深化“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计划” 按照团省委、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实施“青春建功新农村——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计划”的意见》,强化对养殖业、畜牧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及市场拓展项目的资金扶持,培养万名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千名农村青年小老板、百名农村青年企业家。农村信用社简化贷款程序,在原有贷款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20%,对“农村青年诚信优质客户群”,团组织和农村信用社共同表彰的优秀农村创业青年,历届省、市级优秀农村青年,在贷款的额度、贷款的期限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各级团委特别是乡(镇)团委、县(区、市)要加强青年创业项目的考察、培养和推荐工作。

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团省委、山东银监局《关于在全省全面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通知》,与涉农银行、农村信贷担保组织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

(四)科学运作青春创业贴息专项资金

由省财政每年拨付300万设立青春创业贴息专项资金,用于扶持

青年自主创业。积极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申报项目全年跟踪评价机制,择优对青年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创新资金运作模式,探索开展贷款担保,对青年贷款利息进行贴补。各级团委要认真组织开展青年创业项目的考察、培养和申报工作,严格实行县、市、省三级团组织逐级审核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资金运作,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管。

(五)开展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

具备较强创业能力,已开展自主经营的创业青年,可申请3-5万元无息无担保的创业资金和创业指导。各市团委要积极筹建YBC工作站,有条件的县(市、区)团委也可筹建YBC工作站。YBC山东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市级工作站的指导。到2012年,全省扶持YBC创业项目400个。

(六)推进青春创业行动开行项目

加强和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的合作,利用开发银行提供的中长期低息贷款,解决青年贷款难的问题。能够带动青年集中创业,并符合银行贷款抵押要求的企业,都可以申请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的扶持。各级团委要积极开展项目考察、培养和申报工作。

(七)鼓励青年成立贷款互保、联保组织

各地团委要发挥组织协调优势,鼓励创业青年探索成立相对稳固的“信用互助组织”、“担保协会”等信用共同体,通过互保、联保的形式共同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协调银行开展与青年创业信用共同体的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探索

开发联合信用贷款,满足信用共同体成员的融资需求。

六、强化就业服务,帮助就业困难青年解决就业问题

把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多渠道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一)加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

按照《关于在全省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通知》要求,坚持“分级建立、分级授牌、属地协调、动态管理、基层对接、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招收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已毕业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工进行就业创业见习,优先安置就业困难青年。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建立程序,对见习基地统一授牌,并实行动态管理。认真做好见习人员的招收工作,监督见习双方履行协议,协助见习基地单位做好见习人员在岗期间的管理和服务。团省委每年评选表彰一批见习基地。

(二)推进“学士后流动站”建设

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学士后流动站”,为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带薪预备就业岗位,期限一般为一年。一年后,通过双向选择,决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同等条件下,建站单位优先录用。通过“学士后流动站”建设,倡导临时就业、灵活就业,缓解大学生同时毕业求职带来的就业压力,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实践考察的平台。做好“学士后流动站”与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双挂牌”对接。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方式,面向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重点帮助他们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能,调整就业预期。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报名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山东计划”等项目,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就业成才。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各级团委出台的创业优惠措施优先扶持高校毕业生。

(四)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开展“万家中小企业助推青年就业创业活动”,支持中小企业吸纳青年就业,扶持青年创业。鼓励和引导青联、青企协、青春创业促进会等社会团体的会员单位,共青团评选的青年企业家单位积极安置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等就业困难青年就业。协调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对这些企业进行评选表彰,优先给予资金扶持。

(五)关心就业困难青年群体的生活

各级团委要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帮助“零就业家庭”中的青年成员就业。做好进城务工青年的维权服务。关心就业困难青年的子女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帮助他们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七、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开展

(一)明确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要把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进行安排和部署。团省委成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团委也要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团委书记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分管书记具体负责。把青年就业创业的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列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上级团委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级团委的考核、检查和监督,加强工作调度。积极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机构建设,设立青年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完善工作体系,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强化团干部培训,落实学习制度,开展青年就业创业调研活动,组织团干部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团干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能力。增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健全青年就业创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对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团组织和团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发挥促进会作用,延伸工作手臂

发挥山东省青春创业促进会资源整合和项目运作的优势,创新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加强咨询、维权服务,解决青年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推进促进会自身建设,增强组织活力和社会影响力。各级团委要积极整合社

会资源,探索建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社会化运作机制,搭建工作平台,拓宽工作途径,形成覆盖全省、深入基层、贴近青年的服务网络。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共青团工作与企业文化关系研究 篇6

摘 要:近年来,在社会团体中青年越来越多,分化趋势比较明显,随着石油企业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在新形势下,团组织的工作问题越来越多,很多工作思想都不能满足当下的客观要求。本文主要从共青团工作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几点加强共青团工作的措施,促进石油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石油企业;企业文化;共青团工作

在企业的发展中,探讨共青团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属于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在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对共青团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做好共青团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加强,最大化实现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共青团工作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联系

企业文化就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充分将组织与文化进行结合,体现所有成员总的价值观、共同信仰及行为方式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的建立,就是对青工行为准则和风气的确定,他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主张。将人性化理念、组织文化和企业文化充分联系在一起,为企业文化中共青团工作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对于共青团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和组织文化的体现,以最大化覆盖、服务和调动青年为出发点,两者有着相同的契合点,都是坚持人性化理念,为人民服务为最终目的。共青团组织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先进性和政治性,为其立足于企业文化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两者具有一致的目标:都是为了企业文化精神的树立和加强,在做人的思想工作时,主要使用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进全体职工的凝聚,以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两者具有相同的对象:坚持人性化理念,在尊重人的基础上,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研究,充分调动青工的积极性;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注重职工集体意识的培养,在企业的发展中,对职工进行关心、培养,促进企业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两者具有相似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精神因素为先导,为企业创造最优化的精神财富。一是经营方面:坚持高尚的企业道德,建立先进的科学行为准则,履行合约、遵守法律法纪,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二是价值观方面:充分统一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效益,正确看待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三是企业精神方面:注重企业青工之间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激励青工的生存意志、劳动热情和献身精神;四是提高和培养青工素质方面: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企业职工进行教化,培养出适合企业目标和形象的职工,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石油企业的共青团工作,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1、创新共青团工作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石油企业的发展中,应该不断创新政治思想理念,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内涵的提升,促进企业文化建设。(1)在共青团组织内涵中,把服务企业中心工作作为最基本的理念,并在整个工作认真贯彻和落实,对共青团工作的围绕中心进行充分理解,独立自主开展共青团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2)在开展共青团工作时,要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充分结合灵活化和小型化、党政工作和团工作、长期性和短期性、完整性和零散性,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3)注重共青团“品牌”观念的树立:在当今社会,对于品牌是极为注重的,党组织的主要助手就是共青团,因此,对于共青团的品牌效应应该充分发掘,在紧密的石油企业中,充分凝聚共青团的力量,在具体实践中,充分发挥青年团体的力量。

2、创新石油企业组织机制,不断延伸共青团的工作领域,加深企业文化

在开展共青团工作时,将工作重点放在青工群体中,不断变化石油企业青工队伍结构。从共青团组织的实际工作出发,重点放在调整工作上,在服务企业时,不断优化理性选择。对于一些部门,如果具有较高的青工比例,没有健全的团组织机构,那么青工工作将很难实施。因此,在广大青工群体中,应该充分开展共青团工作,对其进行延伸,所建立的工作机制必须能融入全部青工,加深企业文化,用鲜活的生命力量带动其他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促进共青团组织内在活力的激发,传递企业文化

在开展共青团工作时,选择较好的切入点,充分将企业文化理念付诸在实践中,促进企业文化的传递。(1)以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青工队伍素质为中心,积极开展青工创新、创效活动和青工技能的振兴计划活动;(2)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中心,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相关建设活动,在各类文体活动中,充分展现青年风采,使青年生活具有充分的活力;(3)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青”字品牌,比如青年志愿者、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及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在石油企业的和谐、科学及安全发展中,充分发挥青年团体的助推作用。

4、创新工作方法,促进青年团体工作效果的增强,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1)在推进工作时,充分统一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坚持多样化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以培养人才、增强活力及吸引力、体现活动效益为原则;(2)在宣传工作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比如微视、微信、微博及QQ等,提升青年队对共青团工作的关注度,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项功能,比如有形发布、有声发布及图文发布等,使共青团在宣传工作时,更加具有多元化、形象化和丰富化,在广大青年团体中,促进共青团工作影响力及关注度的提高,使青年团体工作效果不断增强,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石油企业的发展与生产经营。

结束语:综上所述,从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和共青团工作具有极其相似的内容和相同的目标与对象,因此,在石油企业的发展中,积极开展共青团工作,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有利于石油企业构建良好的、有效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大化实现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双中安全管理工作汇报下一篇: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