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2024-10-09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精选12篇)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篇1

1 地区概况简要介绍

X村社 (以下称为庄子) 位于在某省会的南部, 驱车约要一个小时的路程, 因为没有直达的公交或大巴, 只能乘坐去庄子上的便车。进村的道路是一条1973年修建的土路, 从通路以来一直没有修善过, 路况一年不如一年。由于庄子里人少, 经济条件不好, 自己没有能力新维修, 地理位置的不便加上缺乏矿产之类可以投资的项目, 这样一条土路一直延用。如今这条路的路面已经是崎岖不平, 逢雨雪天气就无法通车。村里的人进出村社一般都是骑摩托车。

村社里李、徐、岳三姓为主姓, 其中主要姓氏是李姓, 也是最早来庄子的人。其次是岳姓, 岳姓是最晚迁到庄子里的, 迁来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山多人少, 放牧方便。现在庄子里的人有很多都举家去城里打工了, 留在庄子上的人比较少 (现仅有70人左右) 。庄子的主体是建在山沟里, 村民居住相对比较集中, 有一少部分村民居住在山坡上, 庄子是位于背风的阴坡上, 住在坡上的住户原来也住在沟里, 为了通讯方便 (在坡上手机有信号) 就搬到坡上来住。庄子里住户的房子都是自家盖的, 我们调查小组在村里走了一遍发现:住在坡上的住户条件相对比沟里的条件好一些。坡上的住户基本上都是新盖的房子, 有的还盖了暖棚;而住在沟里的住户的房屋有些看上去很破旧, 没有暖棚。

2000年该省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庄子因为离市郊不是很远, 所以响应政策比较早。2001年庄子里原来共有耕地面积410亩, 现在退耕还林后约剩了200亩。庄子里几乎家家都有退耕, 有的农户干脆把自己家里所有的田全部都退了, 不再从事耕种业, 改去城郊以打散工为生。当调查小组问这些把耕地完全退回的家户, 放弃祖辈的生计到城里打工的主要原因时, 他们说:因为庄子是住在山坳里, 远离水源, 没有用来浇灌田地的水, 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所以每年种的地都不能保证收成。有时候一亩地收成340元, 但成本就要用去240元, 这还不算自己的人工。如果退耕还林, 国家一亩地补助160元, 可以解放自己的人工, 出去打工一天能收入20、30元 (这是指体力劳动的小工, 非技术工) , 比以前的收入要好许多。

2 地区教育状况及村民教育观念

在了解了庄子的基本状况后, 我们开始重点选择了有子女的住户进行了访谈, 主要是了解子女上学的情况及家长的教育观念。

2.1 地区教育状况

庄子里因为人口较少, 加上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教书, 所以没有自己的学校。村里的学龄儿童都去山那边的一个大的庄子的小学上学 (以下称这个大的庄子为总寨) 。每天来回都要翻山, 单程要走近一个小时, 有的孩子太小需要家长护送上学, 尤其是天气不好的时候, 一定需要家长护送上学。调查小组在村民的带领下去了总寨小学, 因为正值暑假, 学校还没有开学, 我们从调查的学生口中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总寨小学是庄子附近较大的一个学校, 像X村社这样没有自己学校的庄子附近还有几个, 他们庄子里的孩子也都是送到总寨去读书。这个学校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 小学六年制, 每个年级都有二、三个班级。

庄子里现有的适合上学年龄的儿童有8个 (9月份就要去学校报到上学) , 其他的学生也比较小, 基本上都在念中、小学。中小学基本上都去总寨那边读, 相对城里而言, 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 不用托人就可以正常入学, 费用低, 不存在城乡差异, 或者择校费用。到了高中就比较困难了, 因为总寨的高中, 教学质量不高, 将来考上大学的希望不大, 但由于费用高, 户口限制等原因他们很难进入其他比较好的高中。即使有机会能够进入城里高中, 因为城乡的差异也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整个庄子如今有一名大专生, 是庄子里学历最高的, 其次还有两个在读的高中生。因为唯一的大专生在西宁市打工, 所以我们的调查小组只访谈了两名在家的高中生小兰和海明, 他们分别在两个不同地方的高中念书, 小兰是个女孩家里条件一般, 在总寨念高中, 小兰说在学校的学生基本上和她一样是农民的子女, 所以感觉亲切, 她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和睦, 老师对待同学也是一视同仁。而海明是家里仅有的一个男孩子, 家里条件在庄子里属于中上阶层, 托西宁市的姑姑帮忙, 他在西宁市城南的一所高中念书。因为是上高中才转到城里去上学的, 学校对他来说是个新环境, 那里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熟悉。平时放学他就在亲戚家暂住, 放寒暑假才回自己家。他说城里的孩子到了高中会上很多补习班, 或者家里请家教补课, 但自己家里条件一般, 请不起家教, 只能靠自己学习, 城里同学有很多自己没见过的新鲜东西, 当问到他是喜欢在城里还是农村上学时, 他说:“虽然城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比农村好, 但他仍然喜欢在乡里读书, 可以和父母天天在一起, 学习环境也更适应一些。”当我们问到两位高中生对于将来的想法时, 他们都说要好好学习, 希望可以考上大学, 将来到城里去工作, 不想重复父母的生活, 有时候还受人歧视。现在自己接受了教育, 将来有条件可以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但现在升学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 他们对于未来虽然充满希望也同样觉得很茫然。

2.2 村民教育观念

庄子里所有村民祖祖辈辈是农民, 已经习惯了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 但在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后, 生存方式发生了改变。在国家实施“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以来, 不仅农村孩子上学免学费, 国家还补助一定的书本费。面对国家的好政策, 家长们都愿意送小孩去学校学习, 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考上大学, 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长其实也很想把孩子送到城郊教学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去接受教育, 但因为是农村户口, 且到城市的学校就不能享受“两免一补”优惠政策了, 所以多数的农民还是选择孩子在总寨上学。他们看到附近有村子整个村子迁移到近郊的地方, 他们也都希望迁移, 这样孩子上学更方便些, 有机会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担心迁移后的生活问题。因为迁移后家庭的各项支出都会增加, 吃、住、行、就医等都是问题。打工毕竟工作不稳定, 再没了地耕作, 生活很容易陷入困境。访谈小组另外还访谈了家里有正在上学的孩子的农户, 尽管这些农户的家庭条件不一, 有的是自己有手艺做闲杂工, 有的是依靠土地为生, 但是他们都表示希望子女接受教育, 其中还有部分农户表示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受教育已经打算自己搬到交通方便些的近郊去。

3 思考及建议

在调查的基础上, 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有了大致了解后, 总结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庄子里的村民普遍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并且都期望通过教育改变子女的生活状态, 以及给整个家庭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孩子就学的条件是希望能有所改善, 但是又因为家庭本身的经济条件而无力改变现状。对于这一点, 我们认为如果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升,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 不用专门开支去为子女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将减轻了很多的负担。另外一方面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了, 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提高, 也必定会加速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部门本着教育的公平原则, 保障农村贫困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使更多的农村子女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2) 通过访谈我们看到这一代的农村群众基本上除了耕种外, 多少都会出去打一些零工来补贴家用, 但是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 多数的人只能去作体力劳动。如果政府机构能够适当开展一些培训课程, 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 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这不仅可以保证社会平衡发展, 同时也让这些农户能够有一些富裕的资金来提高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有利于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农民的法制教育, 增强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政府也应当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的政策法规, 完善法制法规,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3)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 所以访谈的农户家庭普遍都比较支持子女上学, 但也都有统一个愿望就是:子女能够考个好学校, 将来去城里上班, 不用像他们一样吃苦了。能够支持子女接受教育是好的, 但是希望子女接受教育后都不要再回农村了, 这样农村建设就缺乏了后断力量, 造成了人才分布的不平衡。因此, 政府、学校应当分别对家长和学生加强宣传, 让农户及其子女认识到并不是只有在城里才有好的发展, 要爱家乡, 建设家乡, 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建文.青海省化隆县民族教育发展状况及思考[J].基础参考, 2007 (12) :79.

[2]卓玛草.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5) :125-128.

[3]张秀琴, 刘军, 朱韶晖, 等.对青海现行《藏语文》教材的一项研究报告[J].民族教育研究, 2004 (6) :36-43.

[4]马应福.化隆县东部四乡藏汉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J].青海教育, 2004 (Z1) :10.

[5]《加强藏汉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双语教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民族教育, 2002 (2) :22-23.

[6]才让吉.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思考[J].青海教育, 2006 (11) :17.

[7]范忠雄.西北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数学教育专业建设二十年评述[EB/OL].全国高师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http://www.docin.com/p-150141225.html.2012-08-11.

[8]李延福, 拉本, 项青朝加.文化的多元性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J].青海民族研究2002 (3) :94-97.

[9]才让措.青海省同仁地区藏族小学生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报告[J].中国藏学, 2000 (3) :29-37.

[10]何波.藏汉双语教育政策的基本内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6) :1-6.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篇2

1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财教〔2011〕405号)精神,加快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支持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基二〔2011〕5号)要求,积极稳妥地实施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支教点的设置与管理

1.巡回支教点应设在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不具备独立办园条件的行政村。一村只能设置一个支教点。

2.巡回支教点可设在农村闲置校舍、农家书屋、妇女活动中心、村党支部活动室等场所,应坚固、安全、实用,布局合理,有必要的室内外活动场地。

3.巡回支教点的卫生、消防、安保等方面要符合相关规定,周边无污染和高强度噪声干扰,做到安全卫生,清洁美化,满足组织幼儿和家长开展保育教育活动的需要。支教点应根据幼儿的数量和年龄特点,配备必要的桌椅、户外游戏设施和玩教具。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自

制安全实用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

4.每个巡回支教点志愿者数量与覆盖地区适龄幼儿数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0。适龄幼儿总人数在30人以下的混合编班,总人数在30人以上的可以分年龄编班。

5.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负责巡回支教点的设置与管理。确定支教点所在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或临近村幼儿园具体负责管理各支教点,指导巡回支教志愿者制订具体支教计划和时间安排,因地制宜安排适宜的教育活动和内容,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教点所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维护支教点的治安和安全,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支教点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

二、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

6.巡回支教志愿者实行公开招募,协议管理。

7.招募工作由省级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原则,按下列程序进行:(1)公布需求;(2)自愿报名;(3)资格审查;4)考试考核;(5)体检;(6)录用公示;(7)集中培训;(8)签订协议;(9)上岗支教。

8.招募对象和条件: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2)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中等专业学校学

前教育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持有幼儿园或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非在编幼儿园和小学教师。

(3)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4)报名者应同时符合所在地区招募岗位其他要求。

9.志愿者的管理与培训:

(1)各试点省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成立有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园长和优秀教师组成的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负责编制巡回支教点保育教育指南,对试点县提供业务指导和监测评估。

(2)各试点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组织志愿者进行岗前集中培训,重点开展以师德师风、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科学保教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

(3)志愿者每年巡回支教工作时间及工作量由各地参照当地幼儿园教师工作时间及工作量确定。

(4)志愿者巡回支教要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科学设计支教点的保育教育活动安排,要坚决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志愿者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面向家长开展科学育儿指导,普及幼教知识,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5)试点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巡回支教志愿者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巡回支教志愿者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科学保教能力。

(6)试点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建立巡回支教志愿者信息库,及时更新掌握动态信息。要建立健全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工作。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协议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经考核认定不适合继续支教的,予以解除协议。

(7)巡回支教志愿者服务期限为2年。

三、试点工作的相关保障政策

10.各试点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志愿者签订志愿服务协议书,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志愿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11.各省份试点工作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巡回支教志愿者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参照用人单位所在地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试用期满后的工资水平确定。中央财政对巡回支教志愿者在岗期间的工作生活补贴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给予补助,对新设立的巡回支教点给予一次性补助,用于支教点购置教具和相应的设施设备等,12.地方财政负担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必要的工作经费、志愿者体检、培训费用以及工作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不足部分等。负责为巡回支教志愿者缴纳社会保险。负担支教点日常运转,玩教具和相应设备的更新维修费用。

13.各试点县(市)要为巡回支教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四、其他有关事宜

14.服务期间,巡回支教志愿者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管理,由各试点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15.相关省(区、市)应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

加快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篇3

1.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在高等教育“两级办学”管理前提下,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投入制度。建议中央即将设立的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适度向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倾斜,逐步解决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跟不上在校生规模的增长,造成西部高等院校大规模举债建设和发展的问题。

2.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上向西部地区适度倾斜。建议即将出台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将在西部地区布局国家重点建设的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作为重点。可以考虑从西部高校中遴选一批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实力较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地方高校,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高校,在经费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加大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工作的力度。建议设立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对西部地区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的高级专家,进一步提高津贴和奖励幅度。为鼓励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建功立业,建议设立“国家西部专家奖”,以奖励那些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并吸引发达地区科技领军人物到西部地区工作。进一步加大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等。

4.加大对西部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议将西部高校能够承担的风能、太阳能、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科技创新问题列为国家级项目予以支持;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力度。

5.进一步加大发达地区高校对口援助西部地区高校的力度。以现有的对口支持和交流为基础,制定发达地区高校对口援助西部地区高校的政策措施,从国家政策层面要求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落实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的措施。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国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其具体权限包括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权;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制定权以及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权;组织维护本地方治安公安部队的自治权;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的自治权;管理本地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自治权;配备民族干部和培养民族人才的自治权;以及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等。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 自主发展和管理本地方的教育事业, 是我国宪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一项权利。

一部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政策和立法的发展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世界各国纷纷通过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来推动教育的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支持和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和政府的重大历史责任。这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而言,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 才能保障和推动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 不断缩小与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 全面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建国五十多年来,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工作伴随着新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不健全到较为健全, 开始奠定初步的基础的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民族教育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其范围基本涉及了我国民族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构筑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框架的雏形。根据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这些政策和法规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主要包括《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条款以及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意见、建议、决定、指示等, 如《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费的指示》《关于从民族地区补助费中适当安排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建议》等, 其内容涵盖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民族教育经费、少数民族师资、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惠、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和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等各个方面。二是少数民族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根据其自治权所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根据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当地民族特点所形成的变通和补充规定。就云南和宁夏两省 (区) 而言, 地方性教育政策和法规的主要形式包括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以及其通知、讲话、决定等其他规范性文件, 内容涉及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等若干问题。如《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若干规定》《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暂行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分级管理规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实施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实施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细则 (试行) 》, 等等。

从上述已出台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内容及其分布可以看出,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是当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重点关照对象。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建设和立法工作以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 纵观我国民族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民族教育法规建设总是落后于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 导致民族教育政策所确定的各项优惠措施难以落实, 民族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得不到保障, 极大地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现有的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逐渐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现有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之中, 零散的法律条款和专门性的规范性文件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些条款和文件往往是工具性的, 旨在帮助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追赶并达到全国平均的教育发展水平, 然而它们在强调问题针对性的同时却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必要衔接和有机联系, 缺乏整体和全局性的设想, 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工作还没有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如何处理中央政府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问题, 如何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完善。从国家层面来看, 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法规散见于《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之中, 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现有规范性文件多为民族教育行政规章及规章性文件, 且多用“意见”“决定”“通知”等名称, 立法名称庞杂混乱,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从地方层面来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法规也呈现出明显的模仿性和应景性。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广泛的政策和立法自治权, 然而在现实中, 这些自治权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既有的地方性民族教育政策法规, 在制定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考虑和长远规划, 未能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特殊情况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补充和变通, 大多只是模仿性地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 因而造成政策和立法对于现实问题的敏感性缺失, 未能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规定, 造成了某些地方、某些问题至今无法可依的局面。

再次, 现有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也呈现出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一方面, 我国现行的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中很少有关于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其他重大问题, 如政府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职责、民族教育经费和师资等, 或忽略不言, 或言之甚少, 言之不明。另一方面, 现有政策法规之中原则性规范多, 对政府责任的规范比较空泛。这一立法特点直接导致了现有的民族教育政策法规脱离现实、针对性差、特色不鲜明。例如新《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能力普遍不足, 如何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入学, 法律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这一问题在目前仍以“普九”为主要任务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严重, 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最后,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法规的适用性还存在缺陷。由于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原则性条款较多, 不能使法律规范与少数民族教育相关各方主体及其权利义务之间建立起具体的、实际的联系, 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法律在保障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确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政策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立法者进行政策立法活动的理论依据, 是政策法规的灵魂。而政策立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政策立法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主要准则, 它是政策立法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立法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及《教育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 全面贯彻超常规发展、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教育与一般教育同等质量要求的科学发展思想。[1]民族教育政策立法活动除了遵循国家政策立法活动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教育实践既是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源泉, 又是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基础。只有根据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地区自身的特点和实际, 把民族教育政策立法建立在民族教育实际状况上, 才能确保政策法规内容的创新并具有针对性。

2. 坚持民族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国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各民族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民族教育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点, 其发展必须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 民族教育是我国完整的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与我国整体教育具有共同性, 离开这些共同性去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问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但是由于脱离了与民族教育互为一体的全国整体教育体系, 容易出现失之偏颇的情况。

3. 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

在我国《宪法》和《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 均有大量的条款涉及民族教育问题, 它们是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总原则。少数民族教育法是教育法的下位法, 它和《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同属于教育专门法律, 共同构成了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民族教育立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 不得违背上位法, 亦不得与其他平行的法律相冲突。

三、完善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如前所述,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完善是当前制约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 只有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才能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率, 避免政策法规之间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叠, 从而较好地发挥每一项政策法规应有的作用及由此产生的整体作用。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定性以及教育学和法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应是在《宪法》和《教育法》的指导下, 以“少数民族教育法”为龙头, 以“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促进法”“少数民族教育经费保障法”“少数民族教育师资保障法”“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待与学习辅导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为骨干, 由众多民族教育规章、地方性法规所组成的法规体系[1], 是与从国家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横向到纵向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所组成的政策体系共同构成的政策法规体系。在这一政策法规体系之中, 民族教育基本法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一个层次, 是调整民族教育内外部关系的民族教育法律, 是规定和调整民族教育根本性、全局性的民族教育总法。其法律效力仅次于教育基本法, 高于其他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 是其他民族教育法规的立法依据。民族教育单项法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民族教育单项法是民族教育基本法以外的法律, 是调整民族教育某一方面关系的民族教育法律。民族教育单项法, 在我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其法律效力次于《教育法》、民族教育基本法, 高于其他民族教育行政法规和规章。民族教育行政法规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三个层次, 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其他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涉及全国范围, 有助于教育法、民族教育基本法和民族教育单项法的具体实施。民族教育行政规章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四个层次, 是由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 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的有关民族教育的规范性文件。较之民族教育行政法规, 民族教育行政规章更为具体, 直接对民族教育某方面工作产生作用。地方性民族教育法规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五个层次, 是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的人民代表大会, 在自己的权限内制定的民族教育规范性文件。这类法规是为贯彻国家的民族教育法律和民族教育行政法规而制定的, 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 其效力要低于民族教育法律和民族教育行政法规, 并只适用于本地区。

四、教育政策法规应就少数民族教育实践中若干重大问题做出规定

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律规范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它包括民族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基本任务是规范民族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 以形成一个合理的、符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民族教育体系, 保证民族教育事业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立法实践看,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应就以下少数民族教育实践中几个重大问题作出规定。

1. 确定少数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政策和立法必须确定中央政府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必须确定各级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职能和权限划分。

2. 确定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来源。以法律形式明确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来源, 确定少数民族教育经费拨款、集资及使用管理办法, 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等。

3. 必须以法律形式确定少数民族学校的地位、性质、组织原则、职权、任务及建立和撤销的原则;确定包括经费、校舍、生源、教学质量等办学基本条件。

4. 根据民族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教育教师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来源、资格要求、权利、义务、培养培训的渠道、特殊的优惠待遇等作出具体规定, 用法律形式规定少数民族师资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优待方法, 以稳定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5. 明确少数民族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对牧区、居住分散的山区以及其他特殊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应采取特殊的措施和办法, 对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以及其他特殊教育对象采取教育资助办法, 保障这些地区和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

参考文献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篇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05-0184-05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持续加大、尤其是随着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热络,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多。结合未来一个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强化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拟就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存在的症结问题以及加快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西部民族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按照百度的词条解释,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级人才。”西部民族地区涉及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等12个省区,其中“省一级的自治地方全部分布在西部;州一级的自治地方占全国30个民族自治地方的27个,为90%;83个县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集中在西部,占全国民族自治县总数的69.2%;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到西部总面积的85. 9%。”全国8 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80%以上分布在西部。截至底,西部民族地区共有各类高职院校291所,约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趋势日益明显,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高职人才显得迫在眉睫。

1.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西部民族地区跨越赶超的客观需要。随着西部地区对外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双边或多边之间已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你来我往的人员交流或项目互动中,急需大批具有国际化能力素质的高职技能人才,让他们起到累积互信、夯实经济基础的纽带或桥梁作用,这是西部民族地区跨越赶超的现实需要。一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从矿产资源来看,全国39.4%的煤炭、87.5%的原油、50%以上的锰、铬、钛等储量均在西部,青海的钾盐、镁盐等储量居全国首位,云南、贵州的磷矿占全国的40%以上。从农业资源来看,西部民族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28%,草原面积占55. 9%,森林面积占36 %,水能储量占82. 3%,为我国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从旅游资源来看,西部民族地区有6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西双版纳、内蒙古大草原、青藏高原以及珠穆朗玛峰等无数美景。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技能人才极其匮乏。比如,云南“每万名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有专业技术人才90名,比全省平均值少53人……一些民族自治地区,如楚雄、红河、德宏等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更加明显偏低。”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站在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抢抓优势资源转化升级的政策机遇,逐步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力推进旅游产业,使西部不但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重化工、煤炭等生产基地,而且促进了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业的多元发展。适应一体化经济跨越赶超的提升需要,西部民族地区既需要大批熟练掌握石化等相关产业技术的高端人才,又需要掌握现代种养殖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掌握现代旅游管理与服务技能的高精人才。二是围绕实施“走出去”或“请进来”战略需要大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随着西部民族地区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出于互利共赢的经济动机,许多国外高精人才来到这里参与项目开发或经济建设,中外高端人才的互动交流次数越来越多。如若没有坚实的外语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熟练的实战能力相配合,国外专家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就难以发挥作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很难得到贯彻落实。另外,随着西部各省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诸多资金雄厚、技术一流的大企业开始勇闯国外市场,或者承接相应的经济合作项目。实施运作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有一大批外语精、业务强、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从事研发、创新、设计、品牌、制造、营销、维修、售后服务等基础工作,并以专业视角对国际市场的运作机制等进行全面把握。如若没有相当数量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文化、具备创新能力的高职人才做后盾支撑,国内企业将很难在国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三是适应西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战略需要。培养国际化的职业教育人才,既是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层次竞争人才的有效途径,更是民族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院校对外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西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来的,具有起点低、基础差、规模小、知名度不高等弱点。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远考虑,他们结合各自的教育基础和师资力量,瞄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努力实现专业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和教学方法国际化,以此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业资质水平及国际竞争力,逐步满足西部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多点位需要,打造具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及国际化表征的高职院校集群。

2.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需要。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长期失衡,第一产业比重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增加值也不是很高。仅以为例,在西部27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第一产业比重只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自治州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只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23个自治州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只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8个州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余19个自治州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缓的原因之一。与不均衡的产业结构相比,人才分布同样如出一辙,即多数技能人才集中于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则人才匮乏,进而影响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均衡发展。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西部民族地区坚持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主导产业,逐步淘汰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通过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或经济优势,以此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层次的跨越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受此拉动或助推,西部“一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或重点岗位,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高职人才,以承担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对技术人才的技能需求。”加快培养能够适应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显得十分必要。

3.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职毕业生实现就业的现实需要。西部民族地区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规模较小、速度较慢、质量较差”的低位运行状态。其中,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低……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受高校连年扩招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之民营经济不发达,西部民族院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一是高职毕业生能力素质难于适应现有就业岗位需要。按照不成文的升学规律,西部民族院校在校生多是因考不上大学转而接受高职教育的,他们接受高职教育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无奈之举。在校期间,许多大学生不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相反把主要精力用在消遣娱乐上,因而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实战操作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弱,毕业后因功底不牢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调查,新疆城镇少数民族家庭“近三年,有67. 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就业率为33. 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二是用人单位选人标准更加务实。随着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吸纳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选人用人过程中,他们不但制定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对达不到录用标准的高职毕业生坚决拒之门外。与此同时,随着新行业、新岗位的陆续设立,同步需要大批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部分高职毕业生因专业不对口,很难在这里大展才华,由此出现“部分毕业生找不到用人单位、部分用人单位又招不到优秀毕业生”的两难现象。比如,随着煤炭精深加工业的快速崛起,新疆自治区十分缺乏煤矿开采技术和煤化工方面的高职人才,特别需要与能源化工、高技术化工、重要矿产等方面的技能型高级人才。由于上述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从而降低了煤炭精深加工业的运行质量。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就是坚持高起点或高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本位,以能力素质为根本,全面培养高职毕业生的国际化意识,让他们具有符合世界潮流的知识结构,一体化的宽阔视野和超强的能力素质,从而能够在西部未来的就业中赢得主动。从这一点来看,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提升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毕业生能力素质的重要保障。

二、西部民族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诸问题探析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具有“传统产业人才多,创新型、专业型尤其是新技术人才少,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等表征,具有国际化眼光的职业教育人才凤毛麟角。经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思想观念严重错位。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的全面改革,尤其是随着大学生就业理念的深刻变化,西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积极心态关注职业教育,这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便如此,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对职业教育仍抱有偏见,并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严重错位。部分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倾其所有让孩子读好书,以便日后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相反他们对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嗤之以鼻,认为是低层次或不正规的,学不学没啥用,即便毕业后也不会找到好工作;部分高中生同样把考取名牌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不枉十年寒窗苦”,相反他们从未考虑接受高职教育,感觉去那类院校学习低人一等。只有在高考成绩较差、理想大学考不上的情况下,才去高职院校接受技能教育。与学生或家长相比,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觉得到这里教书脸上无光,认为高职教育是为高考落榜生提供的“次高等教育”,若有机会必去其他正规高校任教。部分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发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能。”个别地方领导甚至认为,高职教育是地方政府的累赘、财政的包袱。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对职业教育存在上述偏颇认识,这对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2.专业设置不合理。民族高职院校多是通过对本地人才市场的动态分析和前瞻预测自主设置专业的,推进实践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暴露出的问题不少。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专业规模小、布点多、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前瞻性不足、与支柱产业适应性较弱”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本地区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一是专业设置趋同。由于西部各省区经济结构相近,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出明显的同构属性,给人产生大而全、小而同的相似感,相反不能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因专业的同质性太强,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之争异常激烈。二是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受经济的计划性影响,西部民族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动态需求,而是习惯于政府下指令,或者寄望于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招生就业等问题,存在较大的“等、靠、要”思想,致使专业设置长期固定不变,难于与市场需求实现同频共振。三是争办热门专业。对于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既要秉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准入原则,也要根据本院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科学谋划,不能盲目跟进,或者只顾眼前利益,设立诸多“短平快”的热门专业。目前,西部民族院校专业设置恰恰具有“功利主义严重、随意性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缺点。由于专业设置不科学,不但与西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用人需求出现错位,而且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起到负面作用。

3。师资素质亟待提高。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眼光、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从西部民族院校师资现有状况来看,“普通型师资较多,专业型师资较少;具有传统型知识的师资较多,具备新型知识的师资较少。”部分教师存在“学历偏低,观念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知识面窄”等缺点。一是知识结构单一。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点陈旧,科研能力较低,科研水平较差,对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动向知之甚少。比如,在广西自治区36所高职院校中,每年能够发表具有“较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30%左右。”二是师资学历不高。受历史、地域等诸多因素影响,西部民族院校师资学历不是很高,以低学历为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数量不是很多。经对广西36所高职高专院校统计,具有“中高学历、高职称人数占全部教师的8%左右……”这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差距较大。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民族院校师资年龄结构不成比例,呈现老教师多、青年教师多。中年教师少的结构特点,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梯次合理的师资队伍,从而对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四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与工程师或技师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作为复合型教师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集知识、素质、经验和技能于一身,并体现于日常教育过程之中。依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具有“双师型”资格的师资数量应不低于任课教师总数的80%左右,西部民族院校很难达到这一规划目标。五是实战能力较弱。由于民族院校任课教师多是从其它学校合并来的,因而“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学型教师多,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单一型教师多,复合型教师少。”上述教师多擅长知识灌输,相反缺乏相应的企业经历或实战训练,难于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应用,进而实战能力不强,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西部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

三、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强调:“到,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构建具有现代表征的职业教育体系,结合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远景目标,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素质当起关键性作用,架构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无疑具有指标意义。一是面向国内外招聘“双师型”人才。根据西部民族地区“双师型”队伍建设实际,应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广招具有“双师型”资格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并在职称评定、子女安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筑牢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二是面向知名企业引进兼职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人用人原则,有重点地从大企业或跨同公司引进一批“双师型”人才,发挥他们专业知识扎实、实战技能娴熟、操作经验丰富的优势,以兼职教师身份为在校大学生讲授实战技能课程,使国际化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强化校内“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校内师资素质实际,可分期分批地把他们选送到国内著名高校进行知识培训,尤其是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走“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之路,把院校教师选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战经验培训,让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管理流程,不断丰富自身的实战阅历,把知识学习和实战演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2.以调整专业设置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必须根据各民族院校实际设置相关专业,以满足国内外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点位需求。一是围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设置专业:西部民族院校可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针对国内外市场对高级人才的即期需求,及时设立与之相符的高职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大批市场急需的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内外企业对特定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需求。二是设置前瞻性专业。应组织对国内外人才市场熟悉的专家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发达省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或潜在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从中确定一些前瞻性的专业,做到国外经济提升到什么程度,就把涉外技能人才培养到什么程度,哪个发达省市需要高技能人才,就把毕业生输送到哪里。三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设置原则,根据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结合院校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同步设立相关专业,并细化学习课程。对那些已经不适于继续招生的专业,要及时予以裁撤。实践中,只有做到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才能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国内外市场需求顺利对接。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篇6

校外教育 欠发达地区 现状 发展途径

近几年,国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校外教育加大政策扶持,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经济社会和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现状不容乐观,发展还需加力。

一、欠发达地区校外教育概况

从最初的民办体育艺术兴趣班到国家体彩项目扶持的未成年人各种活动场所建设完成,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校外教育事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1.现状及成就

(1)国家扶持的力度大,政策宽松,民间培训机构初具规模;办学内容以学生体育艺术等级评定和各种特长竞赛辅导为主。(2)出现了一些有规模办学实体,主要是体育竞技和音乐、舞蹈考级类兼有学科类竞赛、远程网校领域。(3)社会认知和市场选择趋于理性,家长在项目选择和培养目标上趋于理智和冷静。(4)格局上基本形成以民间为主、官办为辅的局面。内容从单一学科到门类齐全,为今后提升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政府主办的综合类青少年活动中心已逐渐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头作用。国家经过10年5批次的项目投入,县区级活动场所已基本普及覆盖。

2.主要问题

(1)缺乏有规模的品牌项目引领,有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和重复投资现象。民间办学机构因受场地等硬件设施的影响很难形成规模,官办机构受机制体制等因素制约发展进程缓慢,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

(2)办学行为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把应付考级考试和学科补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教育内容,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参与、自由性发展的基本特征,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要求。

(3)办学思想违背教育规律。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当成办学宗旨和目标,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老师成了经营者,学生成了消费者,没有发挥艺术教育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

(4)办学水平低,师资管理和场地设施条件较差。由于没有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多数从业人员和教学人员没有相应的资格证,教学场所不具备办学基本条件,甚至有虚假宣传坑蒙拐骗的现象存在。

(5)项目发展不均衡,实践性教育活动实效不显。科技类项目几乎空白,国家体彩项目扶持建设活动场所公益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部门对民间办学的监管和引导缺失。个把教师,两间租房的辅导班、培训班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整个校外外教育的健康发展。

(2)社会共识的校外教育合力没有形成。校外教育涉及面广、校内外、课内外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作用的发挥,难以形成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实施强有力的教育局面。政府和群团组织、学校和教育主管职能部门协调未能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3)国家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办学许可、师资管理、项目运行和监督考核评价机制都未建立。民办的难求长远,官办的管理者观念滞后,教师专业成长意识淡漠。

(4)校外教育事业政府投入不足,制约活动的开展。校外教育机构经费紧张,公益性原则有名无实,影响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场地建设投入不足,据统计,欠发达地区人均享受校外教育阵地占地面积仅为0.03m2/人。

二、欠发达地区发展校外教育的基本设想和途径

根据上述概况和校外教育规律,按照“学生主体、德育为首、实践体验、开放创新”的原则,结合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在欠发达地区发展校外教育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政府引导、强化监管、品牌带动、官民结合、共建共赢”的发展方针。

教育主管部门成立相关机构,制定校外教育发展规划,统筹管理校外教育工作。对民间办学的监管,无论规模大小,都按民间办学实体予以审批和监管。指导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对民间办学行为的引导。有效整合民间教育资源,利用官办的品牌、地利、场地等硬件优势,按照“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吸引社会师资,探索灵活的办学体制,在经营中发展壮大。

2.构建“以县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为龙头、以城区学校实践教育活动为主体的”活动模式,实现“素质教育双促进、校内校外同受益”的发展目标。

(1)着力办好县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一是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激活管理和监管考核机制;二是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发展和经营为宗旨谋划工作;三是发挥核心的示范带动,中心应为引领本县区校外教育的龙头。

(2)全力发展实践特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可以通过组建单项或综合性的学生校外活动社团,如合唱团、舞蹈队、管弦乐队、棋类联盟,文学社团、小记者协会等,整合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积极承办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书画艺术展等专项活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扩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影响。

(3)积极寻求学校支持。在充分体现公益性的前提下,与周边学校联合把特长培训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延伸德育抓手,逐渐辐射,进而带动乡镇学校的体育艺术教学。

经过努力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体系,形成普及性活动与提高性活动相结合、常规性活动与专项活动相结合、传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素质化活动系列,最终实现素质活动双促进、校内校外同受益的发展目标。

3.努力形成“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校外培养成长机制。

(1)发挥学校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学校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等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责任,而校外教育则为学生的特长培养、潜能开发、终身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确保校外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是确立服务学生的宗旨,把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我们校外教育永恒的主题,特别是让那些有特长、有潜能的青少年在这里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其次,是在开设的专业或项目上,尽量与学校的课程设置互补。第三,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拔高和拓展,确保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实现校外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活动中心的吸引力。学生在学校享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但综合素质的教育结果最终总要拉开差距,究其原因,和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有着直接的关系。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善于开展家长工作是校外教育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3)实现服务育人与经营理念的有机结合,确保校外教育的持续发展。校外教育处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上,在官办充分体现公益性的基础上还要与民间对接,对特专长培训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育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庆.浅谈湘西校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 篇7

一、西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观念落后。

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 对创业观念的认识仍然落后保守, 因甘肃省处于西部, 且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他们创业观念淡薄, 甚至有学生和家长简单地认为, 创业就是经营, 经营活动不管上不上大学都能干, 若让学生毕业自主创业, 家长觉得学生在上学期间学习不好, 没有找到好工作, 甚至有不光彩的感觉。此外, 有些老师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认为学生毕业只要能推出校门就行, 创业教育是多此一举。

2. 缺乏专职创业指导教师。

据调查, 不少高职院校缺乏专职创业指导教师, 不但数量不足, 而且专业性也不强, 教师本身就缺乏创业教育知识和创业经验, 很难针对学生实际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传授和有益的指导, 对市场行情知之甚少, 在创业教学中只能是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无法达到开拓学生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创业动力的教育效果。

3. 学生创业能力不足。

对于西部高职学生来说。两大条件制约着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一是创业能力训练不足。甘肃省尝试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因此对于西部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活动, 仅仅有小部分学生受家庭影响, 参加过小规模的创业活动。二是创业思维活跃程度低。高职学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方面与本科学生存在一定差距, 西部与东部学生也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西部高职学生思维也具有活跃性, 但由于受知识结构和地域限制, 难以运用现有的知识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创新思维, 更难于运用发散思维思考, 进行创新。

二、对西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1. 强化认识, 转变观念, 推进创业教育发展。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教育, 它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源, 以保证创业教育的实施。应更新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点燃学生的创业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必须改变原有的以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的观念, 打破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局限性, 改革现有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方法, 把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评估体系;培养创业人才, 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 转变办学指导思想, 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传授向学习转变, 实现教学制度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转变, 使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准备, 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调整培养目标, 改革教学内容, 设置符合创业教育的课程。

培养创业人才, 首先要清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认识到高职教育办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业者。为此, 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同时, 还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以创业学及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选修课, 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 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改革教学方法, 促成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在教学模式上, 创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固定不变, 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 从强调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 进而提升新的教学高度。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创业教育水平。

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实践和实务, 没有亲身经历, 没有实践经验, 依靠理论教育无法深入创业的精髓和实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缺乏有实践经历的指导教师, 使得创业教育常常是纸上谈兵, 严重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必须把培养和选拔创业教育师资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上, 首先要为教师创造培训机会, 鼓励和支持教师带动学生进行创业实训。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意识和能力, 使教师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能够“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浅谈西部地区职业教育 篇8

一、影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影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教育的生源相对较差

很多来自于西部地区的学生, 在进入职业学校后, 所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 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磨合。受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农村学生在进入城市的学校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职业学校学生一般来说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 学习能力较差。与此同时, 还有部分家长对于职业院校在观念上有偏差, 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就读职业教育学校, 这就使学校缺少生源, 入学率偏低。当前,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辍学率始终居高不下, 严重者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

(二) 职业教育的资源较少, 学校布局不合理

在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学校中, 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 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更是严重缺少, 在开展一些必修课程的时候非常困难。很多的教师年龄较大, 思想较为陈旧, 知识和教学方法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阻碍。很多职业学校在设计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 未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状况, 一味地追求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统一, 这就导致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和本地区发生了脱节, 教学不合理。

(三) 经费不足, 办学困难

和东部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在经费上有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经费的缺少导致职业教育在教学设施设备上严重不足, 甚至有的地方连基本的图书资料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尽管西部地区通过各种渠道申请经费, 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仍是捉襟见肘。

(四) 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能力欠缺, 专业和岗位不对口

受到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限制, 西部地区的很多职业学校和企业在对接上仍然不足, 类似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这种形式很难开展。毕业生个人的技能不娴熟, 就业时薪酬较低, 导致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大多较为单一, 很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就业的岗位不吻合, 岗位需求较少。另一方面又受到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限制, 西部地区的教学水平无法和东部地区的企业标准结合, 所以导致学生在东部地区就业困难。

二、对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 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还需要从自身出发。

(一) 对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状况, 对于其专业和课程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 制定一系列科学的课程和教材规划。根据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经济水平, 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 使之与当地的社会状况、语言环境相结合。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应该具有西部地区的特点, 适当开办专业的民族专业, 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

(二) 对于现有人才的培训和再教育进行强化, 完善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

对于当前现有的一些教学人才进行培训和再教育, 选派他们到高校内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教学技能, 在经过实践之后再开始任教;设立相应的学历奖金激励措施, 鼓励教学人才不断提高自己;鼓励应届本科生回家乡建设, 培养更高层次的职业学校教师。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引导社会力量资助办学, 设立分校等。比如, 低年级在当地就读, 高年级到外地交叉学习等, 促进西部地区人才的培养。

(三) 提高职业教育的培训和帮扶力度

一方面, 非西部地区的优秀教师可以到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进行指导, 该教师在原先学校的一切待遇保持不变, 并在评定职称的时候给予优先考虑, 鼓励教师的交叉交流;另一方面, 各个市县政府为此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 定期组织一些年轻的教师到外地进行培训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维军, 李文瑞.西部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5.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篇9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困境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情况一直处在一种低级循环的状态, 也就是落后的教学配备、落后的教学资源以及落后的教学水平, 有些情况下, 即便是有一定的教学硬件配备, 但依然缺少优秀的教师资源。具体的师资困境表现如下:

1、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这是西部农村普遍存在的师资问题, 经常是一个老师带多门课程, 或者是一名教师带多个班级, 更有甚者, 一个小学只有一名老师, 由于缺少教师, 很多农村学校只能招收一二年级的学生, 想要上高年级就得去更远的乡镇上去上学, 或者几个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 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西部农村教师的结构方面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地域分布结构的不合理、英语教师不足的现象。在年龄结构方面, 年轻教师少, 即使有一些年轻教师, 也处在不太稳定的工作状态, 大部分希望能够换更好地工作。在职教师大部分都是本地出生的年龄较大的老师。在职称结构方面, 西部农村教师队伍中高级教师所占比例小, 大部分都是初级职称的教师, 高级职称分配名额少, 直接影响了教师努力工作、辛勤钻研的积极性。在学科结构方面, 西部农村地区以语文和数学作为主要科目, 而像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思想品德等科目由于教师的不足, 常常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 或者是形同虚设。

3、教师教学综合水平不高。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存在着很多非专业教师, 比如一名老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语文老师, 但是还需要兼任数学、英语等课程, 这样的教学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另外有不少教师是中专、大专毕业, 而真正大学毕业的教师不多, 导致整体的教学水平不高。

二、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困境原因分析

1、教育资金和投入不足。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产生了实际的财政困难, 财政资金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分配到教育方面的资金不足, 也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建设, 而与此同时, 教师待遇方面的不足也直接影响了教师是否愿意到西部农村工作。

2、编制上的不合理。

西部农村地区很多老师的代课教师, 没有编制, 拿着低廉的工资来工作, 而编制岗位却无人问津, 没有编制的代课教师也容易因为待遇问题离开教师岗位。

三、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策略

教师是农村地区教育提升的主要资源, 是关系西部农村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资源。从当前的问题来看, 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策略主要可从以下四点着手:

1、国家应从政策上向西部农村教育倾斜, 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资金投入是解决西部农村师资困境的主要举措, 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直接影响着西部农村教师的生活, 鉴于西部农村地区条件艰苦, 为了能够留住更多优秀教师, 国家应给予西部农村教师相应的补助, 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保证教师能够得到相对较好的待遇,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难的问题。

2、对现有的师资进行整编和培训。

对于西部农村各省市地区的教师进行统一整编, 解决非编制教师的编制问题, 提高教师待遇, 对于编制空缺岗位, 可以采取措施进行社会招聘。同时对现有的农村教师进行培训, 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当地师专院校毕业的学生, 给予一定的编制分配, 鼓励学生回到家乡从事教学工作, 这一方面解决了教师的流失问题, 又解决了很多地区双语教师不足的问题。

3、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度或者对口支援体系。

在西部地区, 城镇和农村支教的教学差距也比较大, 因此, 为了提高当地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 可以形成城镇支持农村的教学形式, 让城镇学校的教师定期轮岗来帮助补充农村地区的教学师资, 或者是到农村学校对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 来尽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辅助以对口支援体系, 组织一支志愿队伍, 由志愿教师定期到支援学校来实施任教。

4、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进行支教。

当前, 大学生支教项目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支教, 有一些相应的鼓励政策, 可以让大学生无后顾之忧, 在支教前, 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学习科目以及家乡情况, 还要多听从大学生自己的意见, 不能盲目进行规定式的安排, 当然, 大学生支教还应考虑到大学生的身体状况。

四、小结

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是一个存在了多年的问题, 近些年来, 我国对于西部地区的教育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西部地区农村师资的困境依然存在, 国家和相关省市还应继续加大教育方面的关注和投入, 建立一支完善的、强大的西部教育师资队伍。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区建设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 尤其在教育方面, 西部整体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而西部农村的教育情况就格外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困境中。在师资方面, 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极大影响着当地农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就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困境和产生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问题,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森.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革新.2009 (08)

[2]胡勇.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 (04)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篇10

关键词:师资稳定性,教育公平视野,幼儿教育,西部地区

一、引言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发展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然而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在幼儿教育资源上一直相对落后, 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理念更不相适应。在教育公平视野下,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西部人才均衡发展的源头, 也是西部幼儿教育获得公平教育起点的最根本保证。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有关师资稳定性问题是影响师资发展的核心因素, 也是师资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维持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国教育改革的长期不懈努力。

二、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现状及后果分析

1. 师资流动大, 队伍建设缓慢。

师资稳定性是幼儿教育完整性的基本保证, 也是幼儿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教师资源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通常师资流动较大的群体分布在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中, 因此严重影响着我国西部幼儿教育的发展。其次, 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核心队伍资源流失以后, 不能保证充足、及时地人力资源补充, 使得西部幼儿教育出现短期的师资短缺, 甚至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

2. 师资流动大导致的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西部地区幼儿教育的典型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师生比例与全国平均比例相差悬殊, 甚至部分偏远农村的幼儿教育完全缺失, 致使大多学生的教育历程中失去了幼儿教育的环节, 从家庭直接进入小学, 其主要原因是当地办学条件艰难, 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有限的教师队伍基本分布于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阶段, 而且对现有的师资队伍不能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 故而流动性较大, 使得大多有经验的幼儿教师流向更加发达的地区。

3. 师资流动频繁, 导致师资队伍综合素养低下, 专业背景匮乏。

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 大多机构存在老师身兼数职、一人多用的现象。主要由于具备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在对口专业的执教期较短, “一人多能”导致幼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而且在专业教育素养上相对低下, 没有综合教育的理念作为支撑, 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需求, 公平教育视野角度上已经使得该地区的孩子失去了公平的教育起点。然而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 师资队伍没有稳定的资源, 大多幼儿教师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上相对低下, 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因素分析

1. 薪资福利水平低, 生存条件恶劣。

西部农村教育的典型现状是教育经费的缺乏, 幼儿教育也不例外, 因此薪资福利水平成为幼儿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 西部农村超过50%的幼儿教师薪资水平在2000元以下, 可见教师工资总体偏低, 甚至执教多年的高教龄老师也缺乏基本的福利保障, 直接后果是这些具有一线经验的教师资源不得不放弃现有岗位, 寻求可观薪酬的岗位。其次, 某种程度上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编制规划忽视了幼儿教师的地位, 大多该地区的幼儿教师不具备正式编制, 该现象不符合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发展模式, 也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的直接原因。

2. 培训、进修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执教积极性。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师资队伍教学素养的高低, 包括教学模式、学前视野范围以及对后续教育接轨的铺垫作用等。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严重缺乏职前技能培训和引导, 大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习惯性模式, 存在较浓的个人主观性, 某种程度上缺乏幼儿教育的正规理论作为引导,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无论在职前还是任职过程中教育机构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进修机制不完善, 没有将教师的任教技能实践化, 而且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 长期缺乏培训或者进修机会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对现有岗位的职业憧憬, 挫败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 一旦遇到更加合适的机会就会选择离职, 导致西部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

3. 职业规划不清晰, 缺乏专业化成长平台。

职业规划是每个人走向职业生涯的基本设想和憧憬, 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启发员工的工作灵感和积极主动性。西部贫困地区在岗幼儿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匮乏, 尤其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识较为浅薄, 自己对未来幼儿教育的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 使得教龄较短的教师对现有岗位失去依赖感和归属感, 因此具有较强的流动趋势, 间接危及到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稳定性。此外, 学校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年轻教师在岗成长的平台, 教育公平视野下对幼儿教师的成长也必须考虑到在岗职工的未来规划个人成长辅助设施建设。

四、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1. 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现状。

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大多还未纳入国家正规编制, 从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缺陷。该现象成为幼儿教师最为关心的因素, 因此某种程度上成为西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直接原因。传统农村教育的观点认为, 教育体系应当具备国家正规编制, 这样才能给幼儿教师从个人情感上提供保障, 促进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 国家对西部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相对薄弱, 尤其对幼儿教师的薪酬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幼儿教师的薪资福利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甚远, 甚至不能满足日常家庭生活的需要, 因此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不得不放弃西部农村的幼儿教育生涯, 导致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稀缺, 从根本上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可见, 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是保证师资稳定的最有效的措施。

2. 构建新型培训、进修机制, 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趋于多元化模式, 幼儿教育也不例外。西部贫困地区构建新型进修机制是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也是保证幼儿教育阶段师资稳定的基石。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的新形势下, 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 学校可以在每学年不定期地举行在岗幼教技能进修以及相关的实践评估, 使得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际培训目标相符合, 根据实践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同时在进修机制的建设中, 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拓宽教学视野, 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教育意识, 无形中增强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积极性, 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专业化人才, 巩固了幼儿教师的师资稳定性。

3. 建设现代化激励体系, 增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竞争意识。

教育公平视野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平衡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其中对师资成长的公平性要求是其主要内容。现代教育理念下, 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发展必须具备符合人本发展的现代化激励制度, 尽可能将幼儿教师的产出成果指标化,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下的KPI绩效考核模式, 促进幼儿教师的竞争意识, 从根本上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自身素养, 对该地区师资稳定性起到间接帮助作用。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多变, 教育公平视野下对西部幼儿教育师资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 现阶段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中由于教师所处的生存环境、薪酬水平以及相关的培训机制等因素, 导致幼儿教育中师资稳定性较差, 使得幼儿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为此改善该地区幼师福利现状、构建新型进修机制以及现代化激励制度是维持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长期稳定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韩震, 莫美芬.公平视野下西部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 2011, (6) .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篇11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这一观念已是深入人心。鉴于此,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在西部地区尤为严重。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再加上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更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后。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这是提升整体人口素质的重要机遇,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当紧跟时代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高职教育中,只有思想政治课和体育课具有明确的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定,而其他课程则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有统一要求,这导致各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时普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根本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认同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过去,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其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是以增加就业率为目的,所以当地高职院校也普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当尽快树立起这种理念,在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结合西部地区文化特色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也有其不同之处。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实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来看,无论是教材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按照当下所流行的普适性教材来进行的。诚然,普适性人文素质教材基本涵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内容,也在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在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等方面略显不足,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来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西部地区地处偏远,人口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文化,这些都应当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当中。所以,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应将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入教育内容之中,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从而做好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三、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一般只有三年,在这短短三年时间里,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重要时刻。由于高职专业课程内容很多,要在这三年时间里完成全部教学内容,难免会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才能既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按时保质完成,又确保人文素质教育不落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科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可以通过设置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等方式来进行课程设置,并根据各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适当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从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开展。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升级而成,受办学条件限制大,基本没有文学、艺术及哲学等院系,所以无法像普通高等院校一样统筹调配各类教学资源,给学生开设规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在师资力量这一块,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目前非常缺乏,专业课教师都不足,更遑论人文素质教育。现有的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大多学历较低,知识水平有限,甚至自身素质都不高,又如何能教好学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鼓励更多的高素质师范类学校毕业学生到西部支教,并对现有的教师开展深层次的培训,以使师资条件尽快满足教育需求。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效,就需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结合西部地区文化特色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海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策略探析[J].广西教育,2014(23):19-20.

[2]李玉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研究[J].职教通讯,2014(19):60-65.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篇12

一、西部民办中小学教育对社会的贡献

1.满足了社会多层面选择教育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要求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也在不断增长。而民办学校的发展正是适应了人们选择教育的需求,它满足了人们对教育选择的权利和选择的机会。它在包括办学形式、办学条件、特色教育等方面所具有的多元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种需求。

2.弥补了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不足

发展民办教育,打破了政府单一教育投资的体制,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实现了教育投资的多源头、多渠道,既增加了教育投入,扩大了教育资源,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不足,又减轻了地方财政的负担。

3.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

民办学校充分利用大量社会闲置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聘用离退休教师、干部,为他们提供了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机会,也为一些大学毕业生等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为难以升入公办高中的学生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

4.为教育创造了一个更具竞争性的环境,为地方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

民办中小学教育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包揽教育的单一办学体制,使办学体制多元化。多元化办学带来了民办学校之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竞争,增强了民办学校的效率和服务意识,也促进了公办学校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民办教育新的办学体制和教育观念为地方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他们创造的许多办学经验和教学经验值得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学习借鉴。

二、制约西部贫困地区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1.对于发展民办中小学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民办中小学教育到底是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中拾遗补缺的补充者,还是属于地方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存在体制性歧视,导致地位上的不对等。当下,部分民办学校不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没有自己的特色,盲目地与公办学校进行同质化攀比,错误定位,寻觅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丧失了自身优势,从而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

2.民办资本投入教育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由于经费来源单一,在前期投入之后,大多靠收取学费滚动发展,使其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质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地处西部的贫困地区,由于投资方在教育的公益性和资本的逐利性上找不到契合点,民办教育的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金的再投入,从而影响了民办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3.缺乏法律和地方行政法规、政策和公共资金的有力支持

民办学校作为投资者的董事会与作为办学者的校长权责不明晰、责权不对等,校长有责无权,校长及教师在心理上有一层浓厚的“打工者心态”,致使民办中小学境遇窘迫。

4.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质量、稳定性及与公办学校教师地位不对等问题

目前,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审、资格证、评先、教育科研、社会活动、“四金”等问题难以落实;从社会层面上或多或少地存在“厚公办、薄民办”的现象,社会对民办学校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公办、民办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机制也未确立;从民办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水平偏低、年龄偏小偏老、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老龄化、兼职化、流动性大;教师普遍缺乏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职业倦怠严重。这些都成为制约西部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

5.民办学校的教学效率低

一些民办校教研活动少,对课程教学改革关注少,教育教学手段落后,仅有的一些现代化设施也只是摆设,是为了让人参观的。教育家吕型伟有句形象的比喻,说中国民办学校的电脑有如机关枪当了烧火棍——没有发挥作用[1]。

6.民办学校的社会认同感低,生源普遍较差

伴随着公办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及办学质量的提高,民办校的生源环境每况愈下。再加上教师队伍水平偏低、老龄化严重等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而质量不高反过来又影响生源,步入不良循环圈之中。

三、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民办中小学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改变观念,消除民办学校即是高收费、低生源学校的误区

媒体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面引导,宣传《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重新认识民办中小学在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民办学校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社会对民办学校的认同感,使社会办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2.加快促进地方民办教育发展方面的法制化进程

使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不仅有法律法规、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资金上的支持,确立在建设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规范和适度加快、适度放宽的民办教育发展原则,为地方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创设良好的外围环境。

政府和社会在宏观政策层面必须为民办教育创设一个鼓励创新、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宽松发展环境。如健全的管理制度、优惠的扶持政策、合理的发展机制、宽厚的制度环境等;健全在招生、评优、教学活动、师资管理(如职称评审、人事档案管理等)、民办学校教师的“三金”、公办校与民办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等方面的制度保障措施,使民办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民办教育相对发达的一些大城市首开先例,政府每年拨专款数千万至数亿的资金予以资助[2,3]。甘肃省临洮县对育霖中学(民办)实行的“民办公助”政策实质上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当然,作为贫困地区,不可能过多地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但从现实出发,政策上的衔接与扶持更显得重要。就办学形式而言,还可以探讨“公办民助”、“公”“私”合作、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形式。只要是能促进当地教育发展,只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切形式都可以试验。政府要做的只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师资已成为民办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要务。如何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精良、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民办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民办学校,要始终把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石,更多地从培养提升教师专业品位的角度考虑。教师的专业品位不是静态的,而是存在一个发展提高的过程。因此,民办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并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教改研究与考核评价机制,依托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制度管理和专业品位提升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同感、知名度、美誉度。

4.加强民办学校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民办学校必须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现代教育制度。

(1)依法办学。依法办学不仅是政府和社会对民办学校的要求,也是民办学校自身健康发展的要求。如果存在制度设计上根本性的缺陷,将会对民办学校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

(2)加强学校董事会及校长队伍建设。学校董事会要切实行使集体决策权力,作为办学者的校长要落实日常教学的决策地位和执行力。董事会与校委会要权责明晰,尽可能防止越位、缺位和错位。

(3)推进校务公开,支持学生及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力争把学校的招生、教学、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及后勤服务等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求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4)加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注重内涵发展,追求适度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投资效益,形成优势,突出特色,增强学校竞争力。

(5)加强学校发展决策过程的科学性、民主性、严密性,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防止决策过程中的独断专行、家族式管理等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要通过充分的论证与理性的思考决策,防止拍脑袋决策和以狭隘的、过时的经验决策。更多的时候,不妨还可以请“外脑”或中介机构等来进行决策咨询和发展策划。

5.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实施素质教育

民办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能仅以中考、高考、升学率等为目的,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从这个意义讲,就要求民办学校要突破狭隘的、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在特色办学和个性化办学上下工夫,树立大的教育质量观。

6.民办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明确的教育思想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校长、教师要对学校发展的近期目标、中长期目标有一个明晰的理解,而且要将这一目标内化于自己的思想、行动之中。作为学校主体,在思想上要有共同的愿景和凝聚力,要使全体师生对学校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教师、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总之,就目前来看,西部贫困地区民办中小学在管理体制、教师保障体系、学生来源、教育资源优化、社会认同感等问题上,仍然困扰着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政府的参与和扶持,有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民办学校自身的努力和拼搏,西部贫困地区的民办中小学教育一定可以展现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发挥特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慧琳.浅析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电大学报.2006(2):76.

[2]赵锋.民办教育整体走弱[J].上海教育.2006(01A):20.

上一篇:唐代绘画与对外交流下一篇:创伤负压封闭引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