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环境

2024-07-19

地区环境(精选12篇)

地区环境 篇1

投资环境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 其核心是投资环境评价,而其最终目的之一是为地方的投资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指导。由于地方的投资环境的优劣对其引资效果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如何调控地方的投资环境以取得更好的引资效果是地方政府迫切关心的问题。对地方的投资环境进行调控是很复杂的,它主要涉及投资环境调控的理论、目标和措施。

一、投资环境调控理论基础

投资环境调控理论基础是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依据,它在投资环境调控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同时, 对其进行探讨也是服务于投资环境优化调控。为此,我们有必要阐述投资环境调控理论问题。

1. 投资环境的定义

投资环境具有二重性,即对于投资者和受资者而言,投资环境具有不同的定义。基于此,同时也是为了使投资环境的定义更能服务于投资环境优化调控,本研究认为投资环境也相应的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对投资者而言,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影响和决定投资项目运行的各种因素的组合体。对于受资者而言,投资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能吸引投资的现在和潜在条件系统。

2. 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

实际上,可以说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是源于对投资环境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等的。邓宏兵在其著作中对投资环境的分类进行了总结,依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影响各分类的各投资环境的因素即为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学者从一般投资环境因素和项目特殊因素两方面来考察投资环境影响因子。这与本文即将讨论的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较为接近。但也只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的,难免有失片面。

这些分类都已不能满足在现时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的需要。为了本研究的需要,在此将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分为公共影响因素、专业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公共影响因素是指在短期或长期内对所有投资项目都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的环境因素的总和。记公共影响因素的总和为θ1。专业影响因素是指只与特定投资项目相关或对其影响特大的多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与公共影响因素不相同,它只是对特定投资项目有影响,而对其他投资项目可能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不同的投资项目因为涉及不同的产业,其专业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记专业影响因素的总和为θ2。地方因素是指某地区潜在的或已显示出来的优势。如某地因交通原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未能得出开发,则此矿产资源为其地方因素;某地优质的地下水资源、没有开发的旅游资源、土特产等都是地方因素。记地方影响因素的总和为θ3ㄢ

这三类投资环境影响因素成立如下的关系:

(1) θ1∩θ2=Ø,并不总是成立的。如:大多数企业都是需要一定的水的,对一般的企业而言,水资源是公共影响因素。但对钢铁工业而言,若不能满足其对水的大量需求,则此钢铁企业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和生存下去,因而水是钢铁企业投资的专业影响因素。

公共影响因素与专业影响因素是分不清孰轻孰重的,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影响因素都是错误的。一个明显的例子,一个地区的公共影响因素很好,但对一个棉纺企业而言,其若不能得到所必需的原材料,则该地的投资环境不是为优的。同样,我们不能忽视公共影响因素而只重视专业影响因素。某地有大量的优质铁矿资源,但该地的政府对该铁矿的开发是禁止外资投入的,则该地不能视为投资环境优良之地。

(2) θ1∩θ3=Ø,并不总是成立的。对地区而言,公共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之间也是不能绝对地分出轻重的。

对于企业而言,对公共影响因素的评价和对专业影响因素的评价不具有可加性。对于地区而言,对公共影响因素的评和地方因素的评价也不具有可加性。其正确关系应为:

其中, FIi (θ1, θ2)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的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的综合评价结果;FIi (θ1)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公共影响因素的单项评价结果;fIi (θ2)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专业因素的单项评价结果;FIi (θ1, θ3) Da表示投资Ii对区域Da的公共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WI1+WI2=1, WI1、WI2分别为对企业而言,Fida (θ1) 和Fida (θ2) 的权重;WD1+WD2=1, WD1、WD2分别为对地区而言,Fida (θ1) 和Fida (θ3) 的权重。

对地方而言,它在提高企业对其投资环境的专业因素的评价方面所能做出的努力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的丰缺度是不能通过改变公共影响因素如交通设施、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来改善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公共因素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对专业影响因素的利用,从而间接地提高企业对专业因素的评价。

对企业而言,只要地方因素不是在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的考虑之列,对地方因素的评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有纯粹的数学意义,而不具有经济意义。地区的地方因素的评价只能作为一个潜在的条件而已。在从地区的角度来评价投资环境,进行横向比较时,才考虑地方因素。

3. 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关于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邓宏兵在其著作中对其进行了总结,在此不一一列示。这些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区际对比而忽视了区内差异性研究,没有提出投资环境的空间衰变规律; (2) 注重综合性评价而忽视了不同投资主体对投资环境的不同要求; (3) 注重现状静态评价而忽视了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预测; (4) 强调宏观一般因素,忽视微观具体因素; (5) 针对投资者普遍性强,特殊性弱; (6) 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难以资源共享,可比性较差; (7) 不能兼顾地方和企业的要求。鉴于此,根据前述投资环境定义和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我们以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的评价为从企业角度的投资环境评价,以公共影响因素和地方因素到评价作为从地区角度进行的投资环境评价以解决上述诸问题。

4. 地方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设, 对投资者而言,地区符合要求的概率为n,在各种条件下的得益情况如下。前一个数为投资者的得益,a, b, c, d>0, 0≤n≤1对投资者而言,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其得益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会选择投资: (a+c) n-c≥0,即n≥。

对地方而言,若它符合条件, 则其在理论上只能得到bn的投资.若信息透明, 对博弈双方式信息完全的, 则可得其纳什均衡为 (a, b) 。地方可得到b的引资,大于bn。这说明,信息不完全让符合条件的地区损失了部分引资效果。而发布信息,使博弈双方信息完全则可以挽回这部分损失。当然, 若地方不符合条件, 则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得益为d (1-n) ,大于在信息完全情况下的得益0。不符合条件的地方没有发布真实信息而使信息完全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可以把信息的忠实发布当成判定地区的投资环境优劣的标准。

二、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目标

对于某项投资而言,其最终必将落在一定的区域,设为区域Da,则这种投资活动发生的充要条件是:

其中,F﹡Ii (θ1) 表示投资Ii所需的公共因素评价的下限值;FIi﹡ (θ2) 表示投资Ii所需的专业因素评价的下限值;FIi (θ1,θ2) D表示投资Ii对所有地区Dj (j=1, 2, …, n) 的投资环境评价的最高值。

这个充要条件表明,地区Da若要能吸引投资Ii,则它的投资环境的公共影响因素和对投资Ii而言的专业影响因素的单项评价要高于投资Ii所需的公共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评价的下限值,而其综合评价在所有地区的投资环境的评价中是最高的。因此,地区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目标就主要涉及公共影响因素和专业影响因素。地方优化调控投资环境主要是为了在将来引进外资,然而未来外资的专业影响因素是不可知的,因而地区优化调控专业影响因素是不切实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优化投资环境是无的放矢了。对于地区而言,它优化投资环境影响因素中的专业影响因素不会涉及投资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等,而只会涉及投资项目的产业因素方面。

我们设:DI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产业的集合;GI为愿意到本地区投资的产业的集合。

则I﹡=DI∩GI

因而只有I﹡中的产业才是目标产业,只有影响I﹡的投资环境因素才是地区投资环境优化调控的目标。

三、优化调控措施

为了实现优化调控目标, 就必须在调控理论的指导下, 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而使投资环境的优化调控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1. 优化公共影响因素

公共影响因素的提高,可以间接提升地方因素, 从而间接的提高本地区的投资环境。根据各公共影响因素对引进外资的影响力度, 在首先优化”瓶颈因素”之后, 下大力气改善那些影响力度大的公共因素, 以更快的提高引资效果。

2. 优化目标产业的产业影响因素

针对目标产业的需要,优化其产业影响因素。这不但包括优化公共影响因素,更主要的是优化各产业的产业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专业人才的供给等。

3. 提高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加大调控力度

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的保持是受资方和投资方都非常关心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目前投资环境的可控性差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 (1) 按照“管理者推动”的途径建立起一个能提供和反映地区投资环境质量成就的投资环境质量体系。 (2) 为保证上述措施的实施, 建立投资环境数据库。随时跟踪投资环境影响因素, 以便能随时了解其变化, 并对其进行调控。惟其如此, 调控才不会流于空言。

4. 增加地区投资环境信息的透明度,获得全部的引资效果

从地方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的不完全使得投资环境符合条件者损失了部分的引资效果。只有使地方的投资环境信息更加透明化,才能挽回损失部分的引资效果。为此,应建立地方的投资环境信息网,及时发布投资环境信息及其最新动态。

5. 改善生活质量,吸引优秀人才

优秀人才乐于前往具有舒适生活环境且风景优美的地区定居。而大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它们工作,将办公室和研究室也设置在那些风景胜地。地方为吸引大公司就必须改善生活质量以吸引优秀人才。为此应注意以下问题: (1) 从信息社会高层次视点上,更新传统的投资环境观, 重视生产物资的人的发展。 (2) 要重视对具有潜在高度舒适生活环境地区的保护与开发。 (3) 吸引投资项目,要重视与地区的投资环境层次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丰:外商直接投资与聚集效应.经济学动态, 2001.6

[2]邓宏兵;投资环境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杨德新:海外投资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地区环境 篇2

1地表水污染工作区地表水以松花江为主体。次支有呼兰河、阿什河和高低河漫滩上的水泡、牛轭湖等及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季节性断续的溪水、人工养鱼池等地表水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或受污染威胁。具体地表水污染情况见(表1)。区内地表水污染的污染源、污染途径及污染变化可归纳以下三种途径。

(1)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不处理,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松花江中,至20世纪末,开始污水处理,逐渐停止到现阶段全面停止向江中排污,江水水质近几年得到全面改善,水质全面升为三类水以上,江中生物繁衍迅速,水产丰富。

(2)垃圾直接倾倒江河中,岸边垃圾洪水时期被冲入江河中和垃圾滤液流入江河中,是地表水污染的又一个途径。

(3)富营养化污染,处于滞水状态的地表水体,如牛轭湖、水泡、江湾等,因区域性气候变暖、便干燥,水中生物的繁衍,大部分封闭的地表水体都呈逐渐萎缩的状态,水中营养成分逐渐增加促进水中藻类的繁衍,致地表水自身的富营养化污染愈加明显严重。

2水土流失2.1河流凹岸冲刷水土流失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在区内总长度约110km,河岸即220km,仅城区松花江岸实施了石砌护坡,两岸总长约30km,尚有近200km的河岸的凹岸处受河流冲刷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引起塌岸,冲淤及河流改道等系列工程地质环境问题甚至灾害。

2.2高平原岗坡地水土流失松花江南,工作区西北部和呼兰河东的高平原区,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在有坡度的地段均可发生面蚀水土流失,局部发生沟蚀水土流失,致使表层黑土逐渐变薄,降低土地肥力。

3资源不合理开发

3.1地下水资源过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于对哈尔滨市江南区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最

大开采量达55x104m

3/d,造成了严重地下水环境后果。

3.2砂、粘土的不合理开采随建筑业的发展扩大,砂、粘土的开采量不断增加,由于规划性不强,甚至滥采现象时有发生,开采地点与方法不科学不合理,不顾及环境的保护。区内因砂、粘土开采而遗留和破坏环境问题。

3.3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内具有优等的地下空间资源,但因无整体长远全面的利用开发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和限制开发地下空间资源的规定,所以在哈尔滨市主城区因以往的开发,形成了遍布全城的废弃地下洞室,并种类繁多,规模不等,破坏了工程地质条件,留下了时会发生塌陷的隐患,给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带来麻烦,增加了施工难度和经济投入。4城市热岛效应

区内大型城市哈尔滨市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多源释热,发生明显愈加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及所带来的危害。城市密集多源释热主要有四方面:(1)工业生产用煤、燃油、燃气、用电释热;(2)冬季取暖用煤、燃油、用电释热;(3)汽车尾气和机体释热;(4)灯饰释热。5内源尘源

寒冷地区农村民居热环境调节策略 篇3

摘 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和能源问题,建筑节能设计成了重中之重,热环境调节是其设计重点。本文通过对农村民居建筑现状调查,分析了农村民居现存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民居建筑热环境调节手段的研究,总结了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热环境“被动式”设计策略。

关键词:热环境;农村地区;调节策略;被动式

1 农村民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提高的也有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及生存环境的要求,但是其中能耗问题是不可忽略的。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住宅面积占全国建筑总面积的46.7%,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4.8%。热舒适差,资源能源浪费等问题普遍存在在缺乏节能环保意识的农村地区。

首先,大部分农村民居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由于农村民居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建造模式上,没有经过合理规划,建筑的建造习惯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没有技术含量,导致占地面积大且零散分布,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

最后,在缺乏节能环保意识,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农村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处于初级的阶段,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农村存在大拆大建现象,进一步增加了资源能源的浪费。

2 农村民居建筑发展趋势

近年,人们比较集中研究民居建筑热环境技术设计检测上,集中在不同地域条件下如何实现传统民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本文重点是民居建筑热环境如何进行“被动式”设计。

为了营造室内热环境不同区域内的民居建筑各有独特的设计手法。运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方式,选择本地适宜的建筑材料,合理的组织空间布局,充分运用当地气候资源能源,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特色的民居。

在绿色环保节能方面,被动式调节方式比主动式调节方式有着的明显环境优势,但被动调节方式存在室温波动较大、调节的准确程度无法精确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被动技术加以改造和完善,室内舒适度是可以满足居民需求的。本文重点研究民居建筑热环境如何进行“被动式”设计的问题。

3 民居建筑热环境调节手段

3.1 自然通风与建筑气密性

风压通风:比如穿堂风就是运用风压作用的自然通风手段。房间的迎洞口进风、背风洞口排风产生自然通风,强度主要与室外风速、通风口的朝向等因素有关。

热压通风:很多传统民居都运用天井来增强通风。由房间的下部洞口进风、上部洞口排风形成的自然通风,强度主要与室内外温差、室内余热量、上下通风口高差有关。

冬季,减少室内热量流向室外是建筑热环境调节的主要方法,而冷风渗透和门窗开启通风造成房间温度降低,热量损耗。因此,在北方寒冷地区为了减少能耗损失主要通过增加维护结构的气密性,降低自然通风量等手段。

在民居建筑成长过程中,对应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形成的通风手段也各具特色。南方,民居院落的围护结构普遍通透,门窗宽大,如干栏式民居、雅安民居、丽江民居和江浙民居等,夏季开启门窗,利用穿堂风进行室内外热量传递,热量从室内向室外流动。北方寒冷地区的传统民居院落多封闭四周围合,门窗面积小,增加房间的密闭性,如藏族碉房和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土坯房,冬季运用增加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

干栏式民居以竹、木为支撑结构,建成下层架空的阁楼,建筑四周通透,各个方向都可以形成自然通风。

雅安民居和丽江民居利用热压形成的自然通风原理,房门高大,上设通风椋,顶部建有通风阁楼。

江浙、皖南传统民居多依水而建,不封闭,开窗面积多并设有阁楼,同样运用热压作用将水面上的冷空气引入室内,增加空气流动使室内温度降低。

北京、山西、陕西关中等地的四合院民居院落封闭,是由建筑四面围合而成,院落内部形成稳定的气流,并且内外维护结构的开窗面积及尺寸不同,减少了风压作用,降低室内能耗的损失。

藏族碉房院落的外围护结构多为石墙,减少冷风入侵;房间低矮平整,降低受风面积,外墙很少开窗或开窗面积小,或减少冷风入侵导致室内温度降低。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的土坯房与藏族碉房相似,围护结构由土坯建成,有些外窗为双层窗。

3.2 建筑遮阳与太阳能利用

阳光通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造成室内温度过高。所以,遮阳是防热最直接而有效的办法。民居建筑常见的遮阳措施如下表。

冬季,北方室外温度低,由于热传递作用导致室内热量流失从而造成房间温度下降,所以北方地区民居尽可能充分利用太阳能源。利用措施:通过调整建筑的朝向,增加接受太阳辐射的围护结构面积;在阳面外墙上设置面积较大的外窗,阴面不设外窗或减小窗户面积;为减少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尽可能地调整屋檐的出挑尺度等。

南方民居建筑的屋檐一般都挑出比较长,减少太阳辐射造成的室内温度过高。当屋檐出挑长度增加到一定尺度形成缓冲过渡空间,遮阳效果更加明显,室内热环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少。

某地域的传统外窗上设置支撑式遮阳板和平开式遮阳外扇,夏天正午撑起遮阳板,形成水平遮阳;当平开式外扇打开时起到垂直遮阳的作用。冬季夜间,为了提高房间的保温性能,降低热量散失,此时遮阳板和遮阳外扇关闭形成双层外窗。

居民在院内种植花草树木。夏季植物枝叶既可以对太阳辐射形成遮挡,又可以运用自身的蒸腾作用在院内形成了小型的微气候环境。在北方冬季,植物叶子落下只剩枝杈减少对太阳辐射的遮挡,有利于建筑接受太阳辐射。

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中,为了降低传入室内的热量,通风屋顶多为阁楼形式,通风屋顶的顶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通风间层通过自然通风形成的气流带走顶面吸收传递下来的热量,大大降低了传入室内的热量。

南方地区的院落尺度较小,建筑物高度相对较高,所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天井,由于天井尺度小,所以建筑外围护结构因为四周建筑的相互遮挡受到太阳直射作用很小,既形成了缓冲空间又减少了太阳辐射。

3.3 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

南方地区,为了改善传统民居建筑的室内环境舒适度,就要降低太阳辐射热的吸收,所以需要提高围护结构的表面换热系数。北方地区,室内温度比室外高,热量由室内向室外流失,所以通过增加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吸热系数控制围护结构热量由内向外散失。

增大围护结构的传热热阻能有效地降低室内外的传热量,增加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可以保持室内的热环境相对的稳定,降低其受室外环境波动的影响。

南方民居建筑为有利于围护结构散热,可增加坡屋顶的表面换热面积,前提是不增大太阳辐射接受面积。干热地区和寒冷地区都普遍采用厚重的具有良好蓄热能力或者导热性能差的材料作为外围护结构,室内热环境不会受到室外环境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影响。

3.4 被动蒸发降温

在炎热地区,水蒸发吸收周围的热量,因此,液态水气化可以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在南方多雨、多水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运用被动蒸发作用调节建筑热环境。因此,在南方许多民居依水而建,或在住宅旁、院落内人工创造水体。在炎热季节,水体蒸发需要热量,所以周围空气温度降低,建筑周围的环境温度也随之降低,所以室内环境温度得到了有效的调节,温度不会过高。

4 寒冷地区农村热环境调节手段

4.1 冬季保温策略

减少外围护结构的表面积;采用的围护结构材料需保温性能良好;建筑朝向多坐北朝南,增大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在朝阳面的外墙上设置大面积的外窗,背阳面不设外窗或减小窗户面积,增加窗户之间的距离;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

4.2 夏季隔热策略

建筑周围多种植绿化,并且需要有高有低,达到降温的目的;运用建筑外檐出挑的方式遮阳或者加建阳光间;外围护结构的建筑材料要隔热性能良好;注意建筑朝向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江亿.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4[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5-26.

[2]张继良.传统民居建筑热过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3]夏伟.被动式设计策略的适用性研究[J].建筑学报,2009(S1):9-11.

[4]石峰,王绍森.被动式建筑热环境调节策略分析[J].新建筑,2014(01).

[5]郝瑞生.中国传统古建筑对北方寒冷地区气候适应性探究[J].建筑技艺,2014(06).

作者简介:朱赛鸿(1962—),男,河北承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太阳能建筑与低能耗建筑等。

苏珊(1990—),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太阳能建筑等。

大庆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篇4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在北纬45°46′~46°55′,东经124°19′~125°12′,总面积2.12×104 km2,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春秋季干旱多大风,平均风速≥7.8 m·s-1的超过100 d,≥1.7m·s-1的为18~22 d;夏季温热多雨,平均气温21℃气温日差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内可达11~14℃,气候的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冬季寒冷有雪。全市年平均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39.2℃,极端最高气温39.8℃,平均≥10℃的日数147 d,积温为2 871℃。年平均降水量为427.5 mm,但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自然降水高度集中且变率大: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290 mm,春季(4~5月)只有49 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2%,年际间降雨差值最大可达年平均降水量。年蒸发量1 613.7 mm,高于降水量3~4倍,3~5月平均蒸发量高于同期降水量12.8倍。总体来说,本区具有大陆性强、温差大、季风性明显、降水量少的特点。自然植被为草甸草原,土壤为碳酸盐黑钙土[1,2,3]。

2 大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大庆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由于石油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本地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进而生物多样性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2.1 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据1982年普查资料统计,全市天然草场面积84万hm2。草场质量较高,草群结构较好,生产力较强,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近二十年来,由于油田的开发,人口的增加,不合理的开垦草地及超载放牧等诸多因素,草场面积急剧减少:净减少15万hm2,退化总面积47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71.8%。并伴随有草场质量下降:草场植物群落中丛生禾草、羊草及药材等有益植物种类减少,贝加尔针茅、野大豆等10多种珍惜植物濒临灭绝,有害植物种类增加,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化;牧草群落高度由50~60 mm 降到10~30 mm,盖度由70%降为20%~30%,产干草由2 250 kg·hm-2降到现在的不足1 000 kg·hm-2 [4,5]。草原植被片段化、破碎化现象比较严重:荒滩碱斑随处可见。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破坏,已经变得极不稳定。

2.2 耕地受到威胁

大庆地区耕地总面积49.8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2%,人均耕地0.2 hm2,主要位于该区南部,嫩江下游。过去垦殖率较高,农田分布广、面积大,草原植被也有一定的保存。但是,近年来却表现出了受污染、质量下降和受毁损严重等现象[6]。

首先,随着油田的开发建设,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施用农药,化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环境受到污染,性质变劣,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其中,使耕地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7]。其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化肥、农药,忽视了较耗费人力的堆肥、绿肥等有机肥料,引发了N、P、K比例失调,有机肥和无机肥比例失调,土壤肥力下降,致使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结构破坏和土质下降等现象,形成了农业生产越发依赖化肥、农药的恶性循环,使耕地质量进一步退化。最后,由于油、水井设施与耕地交织在一起,加上工业和城市规模化建设的加快,耕地被永久性占用、毁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每年因打井和城市建设等永久性占地达300多hm2,600多hm2耕地因井架整体搬迁、铺设油水管线、试油、修井排放油水等原因而污染。

2.3 土地荒漠化加剧

全市212万hm2(包括所辖四县)土地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103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48.6%。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70万hm2,盐渍化面积33万hm2。近20年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58万hm2,沙化还在以每年500 ~1 000 m的速度推进[8]。

在荒漠化的同时,土壤还受到了“落地油”、钻井施工中的化学泥浆、含油废水、农药化肥等的污染[8]。地质环境状况恶劣。

如此惊人现象得以产生的原因,莫过于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部分原生植被遭到破坏[9],使本区缺少了草地与森林防护体系。另外,年雨水蒸发量远远大于下降量也是上述现象恶化的原因之一。

2.4 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大庆全市地表水域面积42万hm2,地下水可开采量每年为9.6×108m3。由于采油过程中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7],在大庆长垣附近已经产生两个区域性水位下降漏斗,漏斗面积分别为:4.50× 103 m2、1.60× 103m2(包括林甸、杜蒙、安达部分),中心水位下降分别为36.00 m、44.00 m。由于漏斗范围内承压含水层压力较小,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现已发现了输油管道扭曲破裂和油井井管断裂等现象[10,11]。

此外,浅水层污染严重。表现为有机物、氨态氮、石油类严重超标,基本失去了饮用价值[8]。报废油井由于缺乏监督管理,也对地下水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最后,城镇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加之大庆地区地处闭流区,地面泡沼水径流条件较差,致使地表水遭到严重的污染。

2.5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工业、生活污染防治任务繁重

大庆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物排量巨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还出现了建筑用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对耕地、草原、森林和湖泊等生态系统侵蚀的现象。因此,对工业生产、生活污染所引起的污染的防治任务异常繁重。

3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措施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庆人继承和发扬了“苦干、实干、敢干”的老一辈石油工人精神,首先正确认识和分析了大庆生态环境现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作为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于1998年初开展了创办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活动,积极进行污染治理。水利治理工程建设、草原改良、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工程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2]。

3.1 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

近年来大庆市投资数十亿元进行了百区改造和百个生态园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使这座油城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1年8月成为中国内陆城市中首家地市级城市中第十五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已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并于2006年荣获“CCTV中国魅力城市”称号。

为了保护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2005年大庆市共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和3个管理站,进行了百湖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果,使大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百湖之城”。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甚至对大庆湿地估价每年生态价值840亿元!

3.2 建立龙凤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龙凤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龙凤区境内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5°07′~125°15′,北纬46°28′~46°32,总面积5 050.39 hm2。年均4月中下旬解冻开泡,11月上旬结冰。无霜期149 d,结冰期176 d,年平均降水量为435 mm。湿地内地势低洼平坦,泡沼相间,自然坡降小于千分之一。土壤由草甸土和沼泽土组成,其中沼泽土是主要土壤类型,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区域内鸟类共有7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9种;鱼类45种;有维管束植物314种。

龙凤湿地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是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处城区之中,对调解区域气候、减洪降涝、调节雨水径流、降解污物、美化城区环境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生态修复建设

2006年,大庆市投入29.12亿元巨资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建设:建设城市绿地530 hm2,主城区退耕还林230 hm2,义务植树130万株,70万hm2草原全面实施禁牧,新建生态园34个;城市空气优良日数全年达350 d,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到2.08%,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两项环保指标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韩英.大庆地区气候变化与气象服务[J].大庆社会科学,2005(3):54.

[2]刘玉梅,费云霞,邵光,等.大庆市汛期特征分析[J].辽宁气象,2004(4):16-17.

[3]刘玉梅.大庆市云水资源开发潜力估算[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61-63.

[4]项忠南,刘玉梅,费云霞,等.大庆地区天然草场气候生产潜力估算[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3):52-53.

[5]徐爱国.大庆市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5):9-10.

[6]李蓓蓓.大庆市耕地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3):99-102.

[7]崔磊.大庆油田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应采取的措施[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1):43-44.

[8]乔志和.大庆边缘沙地界面的沙漠化极其脆弱特征[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4):107-112.

[9]周方录,王文键.大庆市南引水库生态环境治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6):74-75.

[10]刘丽佳,余龙江,何峰,等.油田回注水管道微生物杀灭装置及杀菌试验[J].材料保护,2006(1):70-72.

[11]于鸿玉,刘鸿雁,苏春东.大庆生态环境建设[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1):59-60.

西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论文 篇5

一、农村环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的意义

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的重大问题之一,而相对于城市人口较少的农村,环境问题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已形成我国环境保护的瓶颈,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的关键,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部农村地区既包括普通农村地区又包括民族农村地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解决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团结,同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已形成尖锐矛盾。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对环境的保护作出一分力量,笔者作为大学生、作为法律人更有责任对这问题进行探讨,做一个负责任的环保人。同时通过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究能更好的锻炼我们融入社会的能力,增强我们热爱西北,扎根西北,奉献西北的意识。同时作为第一手调研材料我们还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发展意见和建议,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及经济建设贡献一己之力。站在公民的角度,这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主人翁意识,锻炼我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同时也是为百姓代言,为自己代言。

二、西部农村地区环境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处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落后地区,但是西部农村地区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天然屏障之一。在当今我们的美丽中国的建设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环保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从法律层面上看也一直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暴露出不同于城市的特征,例如畜禽养殖,地膜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地区的环保问题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早在国务院就曾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电视电话会议,并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农村环保政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有多位人大代表为农村环境保护建言献策,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环境保护部未来将联合多个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到要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但从总体看,我国农村地区环保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我国西部农村环境保护保护中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是必要的和必须的。

三、西部农村地区调查情况

西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民族地区,本次调查将重点选取甘肃省、青海省、陕西省等民族地区进行抽样调查,揭示西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立法现状,同时综合调研材料对西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发现的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的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尽一己之力。

(一)基本情况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立法情况、环境保护建议等三大部分。共计走访二十余处农村、十余处政府机关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其中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具有一定法律常识的人员占72%,法律职业等了解法律的人员占19%,不太了解法律相关知识的人占9%;全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对目前环境保护不满意的人员占67%,对目前环境保护一般满意的人员占15%,对目前环境保护满意的人员占18%。

(二)主要影响环境保护的法律因素调查。除了农村中个人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观念存在偏差,缺乏主人翁意识,某些公民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看待环境保护问题,未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们生存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没有把环境保护摆到较高的位置,导致经常破坏环境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将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局限于自己的思维之中,并没有想为公共环境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及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关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不能有力的开展环境保护,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之外。其中与法律相关的因素有以下四点:

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依据不足,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包含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条款,但是在这些法律中对农村的`规定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这些法律不足以用来支撑农村环境保护活动的运行,最主要的是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环境保护诉讼法律体系,导致较难的处理环境保护问题,甚至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案件遇到起诉难、立案难、惩罚难等问题,导致较难开展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审判法庭司法实践遇到困境。

2.法律执行力差,农村地处较为偏远,而绝大部分环境保护的行政机关在县镇上,并且由于执法机关人力不足、设备落后、查找责任人难等问题,导致难以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处罚相关破坏环境的个人以及单位。另一方面,多职能部门执法时,一些重叠区域会被忽略掉,导致一些盲区的环境破坏问题无人去管。

3.缺乏相关的法律体系,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体系尚不完全,公民进行环境公益诉讼难度较大。月21日,《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修改为“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进一步限制、缩小了环境公益诉讼活动中原告主体的范围,使得一些公民被挡在环境公益诉讼大门之外。

4.环境保护案件举证难度大,环境诉讼案件不同于其他诉讼案件,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度的坚定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认定都存在较大的难度,需要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比如北方长期出现雾霾天气,这必将跟环境的污染有关,但是有多大的关系无法确认,另一方面,比如北京较长时间的雾霾天气,可能由于北京市内一些生产排污、汽车尾气等原因,也可能由于临近北京的河北、山西等地污染飘散到北京造成,给环境污染的责任划分造成了困难,给举证带来了难度。

四、推进西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措施

(一)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制。针对我国已经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污染的对象不同、规模不同、影响不同等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以网络投票、听证会等形式多渠道的听取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制。从而,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公共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增加对于农村地区的工作的部署,扩大执法部门的编制、引进先进设备、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对环境破坏的个人以及单位进行相关处罚,使得环境破坏者的违法成本增加,进而教育环境破坏者。另一方面,要对农村地区的责任进行系统的划分,避免出现盲区、无人管理的现象发生。

(三)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目前一些人民法院设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如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法院等设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厅,推进了环境公益诉讼。但是,相关的善环境公益诉讼体系尚未完善,应在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上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使得公益人士和社会公益组织参其中,全员参与,共同治理,共创良好的环境。

(四)设立环境保护奖励机制。由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建立“区域性的环境保护基金”,对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个人以及单位给予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奖励。目前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了12369环保热线,也开通了网上举报渠道,促进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环境保护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们生存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把环境保护摆到较高的位置,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的建设,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办法,避免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过于老化,导致生活、生产垃圾污染,使得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规范化。

五、结束语

农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支柱,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将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于环境保护法律的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的推动,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实践。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农村地区的环境会得到改善,法律也将会日益完善。

地区环境 篇6

关键词 农村污染;环境保护;绿色农业;苏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52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源由点及面相互叠加,既包括农民的生活污染,也包括传统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及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但农村缺少必要的环境处理设施,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并不健全,民众的环保意识也较差。农村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威胁农民健康及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在新常态下,让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农产品供应继续改善,农民生活继续向好,生态环境继续恢复,解决环境问题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源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文艺表达,却是在农村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提出的,只有解决了农村的环境问题,才能够记得住乡愁。笔者曾参与了苏北某市的镇村布局规划,摸排过该市域农村每个乡镇的现状,深入调研了目前存在的农村环境问题,本文以苏北农村地区为例,阐述目前农村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初步思考的解决措施。

1 农村污染现状

1.1 水污染严重,对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危害

目前,较多农村地区还没有纳入整体的供水系统中,许多村庄用水以井水或者村庄内部小型水厂为主,主要水源为地下水和村庄内的小型河流及水库,多数当地农村并未构建完善的排水系统,且存有许多采石厂、水泥厂等重污染企业,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当地地面水源[1]。可以说,解决水污染是目前农村需要最急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1.2 垃圾乱堆乱放、缺少环卫和污水处理设施

目前,农村内垃圾乱堆乱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田园式的生活被垃圾包围着的村庄所取代。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垃圾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其中许多垃圾不可降解或难以降解,持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虽然苏北许多农村已经有了沿村庄主要干道的垃圾池,也有“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措施,但由于农村人口相对城市更显松散,垃圾收集人力不足,服务半径不能覆盖全部村庄,许多村民还是会就近处理垃圾,久而久之,污染土壤、地下水及空气[2]。垃圾处理问题成为农村环境日趋恶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肥力缺失

通过苏北某市的调研,当地的耕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农药污染、工业有毒有害物质、和水土流失的困扰。导致农业土地的肥力下降和生产安全问题。农药与农药的利用减轻了农民的劳作强度,同时提高了耕地产出,但同时增加了土地的有害物质,降低了土地品质。部分耕地周边存在着部分有污染企业,加大了土地的污染程度[3]。在苏北丘陵地区,虽然每年都有一些植树造林工程,使水土流失量有所减少,但尚未全面解决20世纪中期乱砍乱伐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2 农村污染原因分析

2.1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

目前,环境法律体系主要适用于城市污染,对于农村污染考虑较少,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缺少规范、长期、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农村污染主体既可以是小型的工业,也可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具有极大的分散性和隐蔽性。这让农村污染比城市污染更加难以掌握和监控。相关法律对于农村污染的具体细节的考虑并不充分。

2.2 盲目发展工业,缺少科学规划。

目前,在建设中,财政、政策和优良产业都在市区或者城关镇、重要产业发展园区等重点发展地区优先考虑,对于乡镇的扶持力度较少。所以在工业的产业门类选择上一些乡镇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财政收入的提高,对于产生污染的企业过于宽容,对环境考虑的较少;同时,在产业布局上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偏向于考虑选址成本,可操作性等经济问题,而忽略了选址周边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和主要风向等非常必要的环保因素。

2.3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农民在生产农产品的过程中科学生产意识淡薄。目前,农业生产基本以短期利益为主要导向。农民迫切地需要增加收益,以至于超标使用化肥农药,缺乏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3]。同时,对于农业生产后留下的塑料薄膜、秸秆等缺少主动处理意识,塑料薄膜属于难降解材料,任由其残留在土壤中将降低土壤的生产力,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农民也乐意采取最为方便的方法,就近处理,遗弃在宅前屋后、或者直接倾倒在河流中。在乡镇的街道路面上,乱丢、乱扔和乱吐现象严重,每逢集市都遗留下大量的垃圾。

3 农村污染的解决措施

笔者针对苏北地区农村污染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3.1 科学规划布局乡村工业

在充分考虑当地工业发展诉求的同时,对当地工业进行科学的引导,逐步关停环境污染严重的粗放式企业。在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指导下,改造乡村工业,重视工业选址的布局,将工业转入集中园区,远离居住区,便于降低污染的危害和发挥综合利用设施的效益与规模。

3.2 引导绿色农业

解决农民增收与农业生产的矛盾,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的新型农业。由政府牵头,推进生态高效农业,逐步转变原有的种植结构,将原有粗放式的稻米和常规蔬菜种植转变为种植适合苏北当地土壤条件的水果、特别是经济作物种植,成立合作社,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引导下科学种植。同时,改变原有禽畜养殖模式,以集体或者政府为主体牵头建立建中养殖,农户作为入股方参与,生产过程中强化环境意识。

3.3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加大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环保、农林、建设和水务等相关部门、各乡镇及各个新闻媒体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农村环境宣传活动的力度,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深深地印到每个村民的头脑中,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4]。

3.4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体系的建立

应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政策,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使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聚居点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同时,应加大排污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体现对受害者的补偿。对于农村面源污染这样涉及面广的污染,应将治理资金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调配;对于农村聚居点的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方式和方法,应逐步建立农民自主决策机制。

4 结语

农村环境问题是一个有着长期历史背景问题,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去逐渐解决。目前,环境问题已经逐渐的深入人心,党中央国务院也陆续出台的许多相关政策,在全体国民的努力下,未来中国农村定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Brandes, Julia.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Rural China[D].Kansas :University of Kansas, 2013.

[2]Z Zhang.Consideration on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Z].Environmental Science & Management,2009.

[3]许洁,徐志华,吴慧芳,等.江苏省农村水源地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西南给排水,2012(2):16-19.

[4]江新,李小漫.江苏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5(8):37-39.

民族地区环境审计制度创新研究 篇7

关键词:环境审计制度创新,经济学分析,民族地区

当环境问题成为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立斯剑”,开始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工具,比如制定各类规章制度、征收环境税、使用“环测”等方法来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制约关系。用制度来治理环境,需要强有力的第三方监管,审计的本质属性即为控制,没有比审计更有力的监控工具了,我国的环境审计实务工作始于1998年,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实施了近二十年的环境审计现状如何,我们又将如何以理论出发从制度层面对环境审计进行创新呢,这就是本文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

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民族地区,我国的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属于我国第6类生态脆弱区,即“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承载着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服务任务,肩负着重要的生态保育使命,是名符其实的生态屏障区。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审计的治理功能的矛盾在这里也显得特别的突出,这就意味着在这里为环境审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

一、民族地区环境审计制度现状

当前环境审计工作主要围绕现阶段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进行,比如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审计、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资金审计等,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审计学术研究也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就1999~2011年期间在“中国期刊网”检索到的712篇相关环境审计的论文数据显示而言,对环境审计概念、意义等表层研究居多,占到论文总数的81.79%;而针对具体环境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仅占所有理论研究中的13.45%。

由于我国民族地区不仅属于生态屏障区,还属于非优先和重点开发区域,生态极其脆弱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村扶贫、生态保护等多种任务使得我国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环境审计特有的监督、控制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在民族地区开展并强化环境审计是很有必要的。但笔者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环境审计制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一)环境审计制度经济环境缺失

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年代,国民经济核算和GDP产值,以及各单位计算收入、成本和盈利,多以直接付出的材料、工资、费用作为产品成本,而忽视了环境成本,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成本,对环境污染破坏所付出的代价。这也就造就了在考察环境审计制度的设计理念时,不仅要考虑审计以收抵支的当期盈利,还要考虑审计的长远利益,乃至子孙后代的利益;不仅要审计单位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益,还要审计其他单位,乃至社会经济效益;不仅要审计本单位微观经济效益,还要审计国家宏观经济效益,所以经济环境的变迁是环境审计制度缺失的一大特征。

(二)环境审计制度自然环境缺失

自然环境与环境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自然环境形势是比较严峻的,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性影响。现在我国已对企业的“三废”排放及空气质量制定了标准,禁止对自然森林采伐,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对这方面的管理监控与核算提出了要求,这意味着环境审计的制度设计除了考虑经济环境的变迁,还应该考虑自然环境因素。

(三)环境审计制度政治法律环境缺失

就审计数据而言,通常情况下审计机关得到的数据大多仅限于财务数据,而环境审计特殊的历史使命注定了环境审计人员要关注更多的数据,比如环境业务数据、政策制定执行追踪数据等,在这些数据的获取过程中,需要赋予审计机关更多的权限才能顺利执行环境审计工作。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还先后加入了一些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协议和议定书。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四川省审计厅仅在2004年发布了《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尚未对藏区等区域制定环境审计指南和准则,没有操作性强的指南进行引导,环境审计人员只能借鉴一些以往的审计案例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执行环境审计工作。当然,由于审计人员大多专业背景以财务、会计专业为主,而拥有环境管理、环境经济、政策分析、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较少,这也使得四川民族地区环境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环境审计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环境缺失

通过笔者对我国民族地区环境审计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品质的问责制会带来更优质的环境审计报告。众所周知,没有足够、可靠、及时的数据做支撑,就难以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自然也就很难在一个缺乏知识和信息环境系统的领域中做出科学客观的管理决策。此外环境方面的一些指标的不可量化,将使得审计机关在获取环境审计数据方面需要花费更大的审计成本,而且往往还得不到全面的环境审计评估数据。譬如我国民族地区的许多天然资源(国家森林、生物多样化、鱼类种群和淡水等资源)数据不够准确,再加上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造成据此得到的环境审计数据缺失,使依据环境审计报告体系做出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环境审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经济学告诉我们,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经济因素,即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期望。因此,假如环境问题没有经济指标的存在,那么这仅仅是生物学和化学的研究领域。

(一)环境审计制度的经济学原理

环境经济学理论应该是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多学科交叉的特殊经济学理论。环境审计作为特殊的审计模式,关注于污染治理及环保资金监控等审计问题,环境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是环境审计据以产生、完善和发展的制度理论体系,随着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掌控,客观研究环境的变化,环境审计制度的理论也会呈现动态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属于特殊的公共物品,因此环境审计制度存在的经济学原理可以从以下三个经济学角度得到合理诠释。

1. 不完全竞争。

当市场机制无法正常发生作用,就会出现市场失灵,这时需要政府来进行干预。环境审计制度存在的一个角色就是防止市场上过度的力量集中,因为出于谋利的目的,环境这样的公共物品污染很有可能会加剧。再加上环境质量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很难对其进行费用化,企业和个人对此无法获取利润,因此市场机制也就无法激励其自发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换取干净的清新空气这样的公共物品。所以我们认为当自发的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政府审计的存在可以确保一家特别企业的垄断地位(限制新企业进入),并且环境审计可以控制其价格,在垄断定价的情况下保护消费者。换句话说,没有得到环境审计许可证的企业,是不可以进入市场的。

2. 不完全信息。

显然环境这样的公共物品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所以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摄取中的“搭便车”行为,从而滥用环境资源。经济学家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时政府的介入对不完全信息进行补偿被认为是正当的,应运而生的环境审计制定出相应的环境责任规则来鼓励提供保护环境安全的控制体系,这里承担的角色就是“不插手”类型的干预。适当的环境审计制度的制定,比如环境保护责任规则等的制定可以引导企业在整个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在有效水平上提供安全的环境保护质量。

3. 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当整个市场上存在“公共性”的元素时,市场失灵,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制度和规则来规定这样的公共厌恶品的提供。环境审计此时的角色就是提供一套环境保护的管制规则来限制污染生产,一旦企业触犯了污染排放的法律法规,除了受到应有的行政、民事及刑事处罚外,还将失去环境审计报告的许可证,政府可以通过赋予环境审计报告更多的权利来确保这一方案的实施力度。

(二)环境审计制度的经济学模型

环境审计是政府管制控制的工具之一,其目的是政府引导制造污染企业从社会的角度选择合适的行为,这从表面上并不符合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但政府不能对生产企业施加精确的控制,政府只能控制企业所能制造的污染水平在什么程度是最佳的。污染过程中存在政府、企业、消费者/市民共同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图1中政府分为三个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计机关和司法机构。人大通过法律规定审计机关在控制污染的过程中的任务,审计机关承担人大制度的细节执行,审计机关的活动同时也受到司法机构的管控。

有学者认为经济外部性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且,经济外部性更为关注的是环境效益与环境费用的计量,它对环境审计制度的构建将产生直接影响,故它也就是环境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

三、我国民族地区环境审计制度发展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的环境审计是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其复杂度远远超过单纯的财务审计工作。具体来说,依据经济学理论,笔者认为我国民族地区环境审计制度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推进民族地区环境审计问责制的法制化建设

完善和健全环境审计问责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环境审计有效实施的保证。“不完全信息”原理建议增强现有法律之间的协调性,修订省级《环境保护条例》和《审计法》,使其相互协调一致。立法过程中充分重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包括各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等参与,弱化部门在立法中的作用,减少各法规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建议出台“环境审计问责制”,针对我国民族地区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不仅要追究相关区域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依法追究政府部门和责任人的监管责任。

(二)完善环境审计制度的协调机制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原理告诉我们,环境审计制度的机制协调应该着眼于如何协调部门矛盾和地区矛盾。在机构和法律改革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前,环境审计的机制建设可以作为解决跨行政区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举措和优先行动。

首先确定领导人的目标环境责任,然后审计领导人目标环境履行情况。在实施环境政策审计的过程中,对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效率效果进行全程的追踪监督,即跟踪审计。此外,审计我国民族地区改善生态状态的各项措施,关注生态系统的时时变化,同时全程跟踪我国民族地区各项目和工程的环境效益效果审计,以期实现环境审计工作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独立的环境审计信息自我完善和对外合作机制

通过完善机构设置,制定政策和法律保证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采取手段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完善我国民族地区环境审计的准则体系和指南体系,加强与各省、自治区政府和审计厅的协调合作等措施,增强我国民族地区环境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提高环境审计能力和水平。

贵州地区猪舍小环境控制技术要点 篇8

1 贵州地区气候特征

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高原气候或温热气候只限于海拔较高或低洼河谷的少数地区。境内包括省之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在内的占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而其余少数地区计有省之南部边缘的河谷低洼地带和省之北部赤水河谷地带,为18~19℃,省之东部河谷低洼地带为16~18℃,海拔较高的省之西北部为10~14℃。各地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就全省大部分地区而言,7月平均气温为22~25℃,1月平均气温为4~6℃,全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4.0~36.0℃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6.0~-9.0℃之间,但其出现天数均很少,或仅在多年之中偶尔出现。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中心部位的贵阳市在四季划分上具有代表性,四季以冬季最长,约105天,春季次之,约102天,夏季较短,约82天,秋季最短,约76天。根据贵州的气候特征,很适宜猪的生长。

2 猪舍内的小环境及其控制技术

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大小猪都不耐潮湿,还需要洁净的空气和一定的光照,因此,规模化猪场猪舍的结构和工艺设计都要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考虑。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如,在冬季为了保持舍温,门窗紧闭,但造成了空气的污浊;夏季向猪体和猪圈冲水可以降温,但增加了舍内的湿度。由此可见,猪舍内的小气候调节必须进行综合考虑,以创造一个有利于猪群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2.1 温度

温度在环境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仔猪怕冷,低温对新生仔猪的危害最大,若裸露在1℃环境中2h,便可冻僵、冻昏甚至冻死,即使成年猪长时间在-8℃的环境下,可冻得不吃不喝,浑身发抖,瘦弱的猪在-5℃时就冻得站立不稳。同时,寒冷是仔猪黄、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的主要诱因,同时还能诱发呼吸道疾病。试验表明,保育猪若生活在1℃以下的环境中,其增重比对照减缓4.3%,饲料报酬降低5%左右。在寒冷季节,成年猪的舍温要求不低于10℃,保育舍应保持在18℃为宜。2~3周龄的仔猪需26℃左右,而1周龄以内的仔猪则需30℃的环境,至于保育箱内的温度还要更高一些。春、秋季节昼夜的温差可达10℃以上,易诱发猪的各种疾病,因此,在这期间要求适时的关、启门窗,缩小昼夜的温差。成年猪耐热性能较差,当气温高于28℃时,体重在75kg以上的大猪可能出现气喘现象。若超过30℃,猪的采食量明显下降,饲料报酬降低,生长速度缓慢。当气温高于35℃、又不采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个别育肥猪可能发生中暑、妊娠母猪可能引起流产,公猪性欲下降,精液质量差,且在2~3个月内都难以恢复。猪舍内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猪舍内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在无取暖设备条件下,热的来源主要靠猪体散发和日光照射的热量,热量散失的多少与猪舍的结构、建材、通风设备和管理等因素有关,在寒冷季节对哺乳仔猪和保育猪舍应添加增温或保温设施。在炎热的夏季,对成年猪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加大通风,给以淋浴,加快热的散失,减小猪只密度,以减少舍内的热源,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肥育猪、妊娠母猪和种公猪的生产性能。

2.2 湿度

湿度是指猪舍内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猪的适宜湿度范围为65~80%,试验表明,温度在14~23℃,相对湿度50~80%的环境下最适合猪只生存。生长速度快,肥育效果好。猪舍内的湿度过高影响猪的新陈代谢,是引起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可诱发肌肉、关节方面的疾病。为了防止湿度过高,首先要减少猪舍内水汽的来源,少用大量水冲刷猪圈,保持地面平整,避免积水,设置通风设备,经常开启门窗,以降低室内的湿度。

2.3 空气

农村地区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 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污梁治理

1 前言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 “十三五”是建设小康的关键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没有实现农村的小康, 不是真正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 就没有全国的生态文明。可见, 建立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 我国农村地区环境现状

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 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收集系统、学校、医院等都由财政投资建设, 全国10个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城市拥有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 201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左右, 而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 不足财政收入的1%, 远远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我国农村地区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尚未有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没有集中的燃气供应系统, 大多采用烧柴和罐装液化石油气相结合和的能源方式;没有集中的供水系统, 农村地区饮用水均抽取地下水, 涉及饮用水安全问题;没有完善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处理设施。农村地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 产生了以下环境问题。

2.1 大气环境

焚烧秸秆、生活垃圾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 同时也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

由于我国农业的相对落后, 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有限, 我国农民习惯焚烧秸秆来提高土壤肥力。但是焚烧秸秆产生大量烟尘、二氧化碳。颗粒物是雾霾组成例子之一, 进入大气, 降低大气能见度。二氧化碳, 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

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农民的生活垃圾临时堆放在门前屋后或村道傍边的空地上, 积累3~5天垃圾量, 村民就地将这堆垃圾烧掉。生活垃圾中大部分为塑胶材料, 这些垃圾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臭味、烟尘, 甚至可能产生二恶英、呋喃等致癌物, 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焚烧秸秆、生活垃圾点分布广, 形成大气污染面源。

2.2 水环境及饮用水安全

农村地区房屋建造没有经过合理科学规划, 没有完善的生活污水排水管道, 也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生活污水与养殖废水混流, 未经处理排入周围江河溪流, 污染周围水体, 甚至可能污染地下水。动物粪便常常会堵塞排水渠道, 使混流污水囤积形成死水潭, 发酵产生臭气, 影响周围居住卫生环境、景观环境。

农村地区大多数抽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而大量使用农药, 有可能污染地下水, 涉及饮用水安全问题。

2.3 声环境

地处偏僻的农村地区、未有工业涉足, 不存在噪声污染。

2.4 固体废弃物

农村地区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有:生活垃圾, 动物类粪便, 植物类废弃物 (秸秆等) , 农业生产产生的农药瓶、化肥包装袋以及养殖产生的饲料包装袋等。而其中的动物类粪便、秸秆等作为生物质资源, 均可回收利用, 却并未被最大化利用。

目前, 生物质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作物秸秆。在这些可开发的生物质能资源中, 农作物秸秆有40%作为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 尚有60%可用于能源用途, 约2.1×108t标准煤;禽畜粪便除少部分作为肥料外, 大部分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 约有0.6×108t标准煤的资源量;至于生活有机垃圾, 特别在农村、小城镇, 至少可以从中获得0.8×108t标准煤的资源量[1]。

2.5 土壤环境

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肥、农药等带来高产稳产, 以及一定程度的增产。化学肥料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酸化, 土壤板结、通气性不好, 不利于作业生长。

综上所述, 农村地区首要环境问题为焚烧秸秆、生活垃圾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 农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未经处理混流排入江河溪流污染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秸秆禽畜粪便处理不当, 造成污染大气环境、资源浪费。

3 农村地区的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确定环境质量 (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污染源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 对于农村地区出现的上述环境问题, 并没有完善的环境监测制度。而早在2009年, 环境保护部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加强对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出文《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指导意见》 (环办[2009]150号) 。文中提出工作目标:基本建立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制度, 逐步完善农村环境质量报告和信息发布制度, 出台农村环境监测相关技术规范。实施以城市带动农村战略, 加强县区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 确立以县区级环境监测机构为主的工作模式。我国应以该指导意见为准则, 加快做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针对农村地区的首要污染问题, 环境监测应因地制宜, 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 对农村地区的环境进行监测, 确定环境质量。

4 农村地区污染治理

农村地区的污染治理, 单一依靠社会财团投资是不可能的, 需要靠政府。社会财团都是追求利润的, 而农村地区的污染治理是没有丰厚的利润可言。农村地区的污染治理, 关键在于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 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需从以下方面努力: (1) 环保环境, 人人有责。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并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 (2) 建立农村沼气基础设施。建立沼气发酵池、沼气综合利用项目、秸秆回收做沼气发酵原料、猪粪猪尿等回收发酵沼气, 减少秸秆的焚烧。农村沼气基础设施包括改厨、改厕、改圈。

4.1 兴建沼气基础设施有以下好处

4.1.1改变农村原有能源利用方式, 达到节省资源目的, 减少大气污染。沼气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农村提供廉价优质的燃料, 结束原来烧柴做饭、烟熏火燎的历史。沼液还可以用作农药、肥料、饲料等, 大量畜禽粪便加入沼气池发酵, 产生沼气, 又可以沤制出大量优质有机肥料, 扩大了有机肥料的来源, 减少化肥的使用。减少秸秆的焚烧, 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4.1.2改变农民旧的生活习惯,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将沼气池和厕所、猪圈建在一起, 不易滋生蚊虫、没有臭味。随着原料进入沼气池的病菌、寄生虫卵等, 在密闭发酵过程被杀死, 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

4.1.3促进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沼气池发酵完毕产生的沼液和沼渣, 可以用作农药添加剂、肥料、饲料, 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危害, 有利于生产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

4.1.4完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 建立生活污水处理厂, 收集生活污水、禽畜废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并实施中水回用, 节水灌溉。村镇污水处理关键不仅仅依靠市场化运作, 应以政府为主导;村镇污水处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更在于商业模式的选择。村镇污水处理厂要真正落到实处, 为改善农村地区水环境, 还应完善健全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法律, 确保得到法律的保障。

4.1.5 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回收系统, 将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将可沤肥的用作发酵沤肥, 不能沤肥的, 填埋处置, 使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

4.1.6 提倡使用农家肥,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改善土壤性能, 实行生态农业。

5 结语

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 可以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集中处理, 秸秆、禽畜粪便等用于发酵沼气, 减少农村地区污染物的排放, 改善农村地区环境。农村地区污染物集中处理, 也便于环境监测。

参考文献

清代辽沈地区文庙的庭园景观环境 篇10

1. 文庙建设及沿革

辽沈地区建设文庙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后汉书·陈禅传》记载:陈禅“拜辽东太守,禅于学行礼。”《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郡县道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是辽东至后汉已祀孔子。”《新唐书·礼志》上记载:“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当时的辽阳属玄菟郡,古称襄平,而陈禅行礼的地方在辽东郡制下的襄平,也就是现在的辽阳,在这里建设了东北地区最早的文庙用于祭祀孔子和周公。由上文可知,辽沈地区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儒家文化思想的浸润,其文化历史也是十分悠久。

根据《奉天通志》记载,辽阳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末被毁,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再次被毁,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乡绅捐资恢复重建。辽阳文庙位于城内东南角,南北长七十七丈五尺,东西宽十二丈,建筑群呈南北走向,当时建有戟门、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忠孝祠、贤良祠、泮水池、碑楼,以及一些附属建筑。院内有古松十几株,树干大可数围,正殿后有东山一座,高三四丈,上建启圣祠[1]。从以上的描述可以了解到,辽阳文庙建筑雄伟、殿堂巍峨,庭院幽深,有着浓郁的园林化氛围(见图1,图2)。

盛京(沈阳)的文庙历史也很悠久,据《全辽志》记载:“沈阳中卫儒学,正统三年(1438年)都御史李濬奏设。”清代盛京文庙位于沈阳方城的东南隅,建于清天聪三年(1629年),是与清代盛京都城同时期建设的。其整体建筑布局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清代康熙和乾隆时期,儒家文化备受重视,盛京文庙得到多次的增建与扩建。从康熙五年开始增建学宫及启圣祠、东西庑、明伦堂、仪门及东西角门、学署等建筑;至康熙四十九年,已将三间圣殿扩建至五间,并增建大成门、启圣门、照壁,义路礼门各一座,修建了二百丈长的围墙,并在学宫外设立下马碑,同时增建名宦祠、乡贤祠[2]。至此,一座布局严谨、疏密有致、规模宏伟的文庙呈现在世人面前。

清代辽沈地区不仅在较大城市建设文庙学宫,在一些较小的府县也有建设。例如,沈阳地区的新民县虽是一个小城镇,但文庙学宫的设置一应俱全。据《奉天通志》记载,新民文庙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县城南段,占用地基东西约二十丈,南北约十五丈,大成殿三间、崇圣祠三间,东西庑各三间、棂星门一、泮水池一、池上建石桥如半规形。东西戟门二,照壁长七丈四,围垣墙。”这座小县城的文庙虽然在规模比不上辽阳和沈阳的文庙,却也是规制整齐、布局严谨,学宫内的书声朗朗,呈现出一派浓郁的文化气息。

2. 学宫与文庙

文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与文庙紧密相依的学宫往往位于文庙之内或附近,并常与于与文庙同时落成。例如,铁岭最早的文庙就建在银冈书院内,后来才另建文庙,和书院分开祭祀孔子[3]。(见图3)沈阳文庙最初便是分为东西两院,东为圣庙、西为学宫,俗称左庙右学的布局,这种布局是明清时期常见的文庙型制。新民县的文庙建筑群也是左庙右学,即东庙西学,故而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短的总体布局,这也是由于学宫与文庙共存,以东为尊的原因。而辽阳文庙布局却是正好相反,西为圣庙、东为学宫,是参照曲阜孔庙的形式设置的,这种布局在南宋时期比较常见,由此也可看出辽阳文庙建设历史的悠久。

一般来说,随着文庙的落成,众多官办民办学校也会纷纷在文庙周围建校兴学,形成以文庙为中心的教学与文化区域。闻名全国的辽东三大书院:铁岭银冈书院、沈阳萃升书院、辽阳襄平书院,就是与当地的文庙相邻,共同成为城市的文化象征。

3. 文庙景观环境的特点

从严格的意义来说,由各种殿堂建筑和树木、碑碣、泮水池组成的文庙庭园景观环境,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原地区文庙景观环境相比较,显得粗放而简单,很难被称作园林。然而,学庙殿堂的雕梁画栋,泮水池内的清波荡漾、荷叶田田,加之泮池上的古朴石桥,学馆书舍间掩映的杨柳青杨与苍松翠柏,使整个庭园景观呈现出一番别样风景,更显示出关外文庙学宫的景观环境粗犷厚朴,别具一格。

据史料记载,辽阳文庙历史上曾“拓其南方垒土为山,凿泮池,……筑台增建尊经阁五间”,在日俄战争之后重新恢复的辽阳文庙,院内尚有“古松十数株,大数围,盖前明遗物”,并且在“正殿后有东山一座,高三四丈……”通过这些记载可知,当年的辽阳文庙内设有人工构筑的假山、水池,其环境布局颇合风水堪舆形势。而其院内枝繁叶茂的巨大松柏所形成的苍郁幽深的空间景色,更是将辽阳文庙的整体环境渲染得秀美典雅、古朴庄重。十分可惜的是,辽阳文庙如今已完全消失,当年的古朴与清幽只能任凭后人想象了。

盛京(沈阳)的文庙在整体形制上与辽阳文庙相同,但在规模和建设内容方面,成为了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文庙,自康熙到乾隆年间都有增建。盛京文庙规模宏大,曾有九位清朝皇帝为之题写匾额,每年两次的祭孔活动,盛况空前。从现存的清末沈阳老照片中,可以一睹当年这座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文庙景观的风采:殿堂建筑巍峨庄严,亭台楼阁装饰华美,庭园布局工整严谨,院内古木参天、松柏苍翠(见图4),文庙山林之庄严尊贵气质风度令人肃然起敬。

新民的文庙与上文提到的两座文庙相比,建设规模上就差得相当多了,然其规模虽小,却规制完整,不失庄重典雅风韵,特别是在文庙的景观环境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新民文庙有“泮池一,池上建石桥如半规形……照壁长七丈四……”短短几句描述,便将这座小县城文庙的景观环境勾勒出来。新民民间有凿池养鱼种荷花的习惯,这里的泮池自然少不了荷花莲叶摇曳其间,而一座“如半规形”的石桥飞架其上,更增添了古朴雅致的风度,与绿树掩映下的殿堂、亭舍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处幽静雅致的学庙园林。

遗憾的是,上述的三座文庙均于日俄战争时期被毁,其后虽有部分修复,但都难以恢复当年的繁盛情景了,到了民国后期,文庙的建筑也都已损毁殆尽。如今在辽沈地区能够看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建筑群是兴城文庙(见图5),但其在规模型制上仅相当于上文提到的新民的文庙规模,而辽阳和沈阳的文庙在规模则要大出兴城文庙许多。不过,倒是可以从现存的兴城文庙园林中,一窥清代东北地区文庙景观环境的一斑。

4. 文庙园林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清代辽沈地区的园林景观,大多表现为园林风格粗犷奔放,较少刻意经营的园景。因此,这一时期辽沈地区的文庙和书院园林,更多的是建筑与庭园绿化所形成的园林化的景观环境。文庙园林属于寺观园林范畴,森严殿宇、高大松柏、袅袅香火、古碣残碑,构成了文庙园林庄严肃穆的景观环境。然而,当年文庙庭园内外的景观环境具体情况如何,史书上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唯有从有限的一些文字记载,以及现存的部分清末民初老照片中获得当年文庙园林景观构成的情况和信息,并以此作为辽沈地区文庙园林景观研究的佐证。

由现有资料可知,辽沈地区的文庙园林景观中,植物景观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盛京通志》中所记载的辽阳文庙院内“古松十数株,大数围,盖前明遗物”“正殿后有东山一座,高三四丈……”等内容可知,文庙内的园林景观以植物景观为主,而植物的主要品种是枝干苍劲挺拔、四季常青的松柏类植物,其间也穿插有槐树、杨树或柳树的种植,但仍以松柏植物景观为主体,这也寓意着孔孟之道如松柏长青、万代流传之意[4]。从一些沈阳、辽阳的老照片中,以及现存的兴城文庙的景观环境现状,都可以看到文庙庭院中植物景观以苍松翠柏为主体,形成了既显得庄严肃穆而又幽深雅致的园林景观环境。

在文庙庭院中,一些小型建筑具有着园林建筑的特点,与绿化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园林韵味的环境。在辽沈地区的文庙中,常常设有记录文庙历史和功德的碑亭、记载先贤或名人故事的劝学廊、更衣亭、祭品亭等建筑,这些建筑不同于文庙内主要殿堂建筑的高大森严雄伟,而多是采用小木作建筑的形式,造型轻巧活泼,以绿化景观稍加点缀便可具有园林意趣,因而文庙园林化景观氛围的形成,与此大有关系。

泮水池与状元桥虽是中国传统孔庙内固定的规制,但这二者的形象却是文庙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泮池虽然面积较小,但池内碧波荡漾,反映出天光水影;如彩虹般飞跃其上的状元桥,雕栏古朴、意蕴深长。有些泮池内还育有游鱼、青萍或荷花,为幽雅肃穆的文庙庭园景观加入了清新活泼的气氛。而一些有意无意间形成的建筑形象或装饰也成为了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例如,为节省用料而形成的带有花砖洞的围墙、主院与跨院间的圆洞月门,具有满蒙风格的建筑与梁上彩画,都为辽沈地区的文庙园林增添了浓郁的东北文化风韵。

5. 文庙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

辽沈地区在历史上多是作为塞外边陲地区而存在,文化底蕴难以和关内的中原、江浙等地区相比。尽管沈阳曾作为清初的首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5],但由于其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较为薄弱,再加上气候的影响因素,中国古典园林许多形象特征难以充分体现,容易令人产生辽沈地区缺少园林的观念。事实上,辽沈地区的园林景观有着独特的景观形象和地域文化特点。

东北地区严寒气候特点对园林中植物品种的选择影响较大。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景观“岁寒三友”——松、竹、梅,在辽沈地区能生存的只有其中的松树类,而中原地区常见的园林常绿阔叶植物品种,无一可在东北种植成活,因此,东北地区的园林植物景观略显单调。然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使得这一地区植物季相特征鲜明:春日繁花似锦、夏日绿荫如盖、秋日山叶灿烂,冬日银装素裹。特别是冬日庭园青松瑞雪交辉的情景,展现出东北地区特有的既粗犷豪迈而又不失典雅清幽的园林气质(见图6)。

辽沈地区园林特有的风格鲜明、色彩艳丽的建筑彩绘,用于驱散或减弱冬季园林中的凋零气氛。郝浴建银冈书院园林时,将草亭的“圆户亮格”涂成朱红色,目的就是在冬日万木凋零、白雪皑皑之时,用亭廊的亮丽色彩振奋观览者的心情,形成园林中轻松活泼的可观赏景点[6]。因此,北方建筑上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彩绘,弥补了冬日绿色植物景观的不足,形成了严寒季节北方园林中的亮丽风景。从现存的一些珍贵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辽沈地区文庙建筑彩绘,其色彩丰富艳丽的程度,几乎不逊于世俗建筑,故而能够在冬日寒风凛冽的时节,与纷飞瑞雪、挺拔苍松共同勾画出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寒地园林图景。

辽沈地区民族众多,满、蒙、回、汉、朝鲜、锡伯等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在此融汇交流,形成了关东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即使在宣扬儒家文化的文庙中,地域文化特点依旧非常鲜明。不仅具有东北地域特点的建筑形式,在建筑彩绘方面,大量吸收并融合了满、蒙、回、汉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鲜明的图案、色彩和符号。彩绘内容既有民间常见的、具有吉祥寓意图案,也有汉族文人喜爱的山水花鸟和名人典故,这使得文庙建筑的彩绘图案色彩变化丰富,内容生动活泼。这也反映出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生活上和睦相处、文化上相互交融的特征[7]。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园林植物的地域特征鲜明,园林骨干树种多采用高寒地域常绿植物,如松、柏、杉科树种,形成庭园常绿植物景观。

二是园林建筑彩绘丰富,色彩艳丽,意在以鲜艳的建筑色彩丰富冬季北方园林的视觉观感,这也是北方园林建筑常用的造景方法。

三是虽也有一些亭廊等园林建筑的建设,但数量较少,大多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小木作的附属建筑可起到建筑景观小品的作用,如文庙的碑亭、碑廊、泮池、泮水桥等等。

四是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具体表现在建筑格局、园林风格、以及园林建筑的彩绘图案形象方面。

6. 结语

辽沈地区的园林属于中国北方园林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组成部分。尽管清代辽沈地区的园林历史和园林文化的积淀较为薄弱,园林景观的内容和形式显得简陋和粗放,但其所表现出的地域与文化特色却十分独特,既有北方寒地园林的景观特色,也显示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与东部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

辽沈地区的文庙景观环境,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简单粗放,但总的来说仍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风韵。在东北地域气候、地域文化的影响下,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特点的园林建筑与装饰、代表地域特色的园林植物、季相景观和当地建筑材料等要素,其所构成的清代辽沈地区寒地园林,受到了中原地区传统园林文化深刻影响。

摘要:清代辽沈地区在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方面的积淀较弱,但所表现出的地域与文化特色却十分独特,既有北方寒地园林的景观特点,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风韵。文庙的建筑与装饰、具有地域特点的园林植物、季相景观和当地建筑材料等,这些要素构成的清代辽沈地区园林,深受中原地区传统的建筑与园林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显示出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辽沈地区,文庙,庭园景观,文化背景,地域特点

参考文献

[1].(清)吕耀曾等修、魏枢等纂、王河等增修.(乾隆)盛京通志48卷[M].

[2].(民国)王树楠,吴延燮,金毓黻.奉天通志[M].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3].(民国)黄世芳,陈德懿.铁岭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

[4].辽沈书社编.辽海丛书[M].1985.

[5].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编.沈阳城建志1388-1990[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6].沈阳市图书馆编.沈阳地方文献书目总览2013年版[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3.

地区环境 篇11

关键词:江苏方言;南北差异;历史地理;地理环境

1、江苏的地理历史

江苏省东部沿海,中部位于长江、淮河下游,北接山东,南接上海、浙江,西临安徽。纬度30°46′—35°07′,经度为121°55′—116°22′,位居我国东南沿海中部,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为经济文化发达之区。地理位置与语言的分布和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江苏境内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四五千年前,全境分布着许多部落,当时的文化已相当发达,与中原地区文化并驾齐驱。

商代末期,吴国以今天苏州为都城在江南建立,势力不断扩大,逐渐统治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今江苏省境内主要属吴国和楚国,原先境内的氏族部落,随着领土被吴楚吞并,其语言文化也逐步被同化。

秦时江苏分隶会稽、东海、九江、四水等郡。汉属吴、楚。汉武帝时属徐、扬二州。东晋南北朝时期,定都建康(今南京)。唐时江苏境内相对较为安定,语言文学方面有相当成就。南宋时期南北对峙于淮泗,战争和人民的流徙加速了语言的融合与发展。明清时江苏范围与现代相当[1]。明清以来本省经济发达,崇尚学术,名家辈出,在语言文学和方言研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2、江苏地区方言的历史沿革

2.1人口的大规模的迁徙

江苏最早的人口纪录始于西汉平帝开始二年,当时人口270余万。唐玄宗天宝年间超过300万。西晋末年,五代时期和南宋初年,北方战乱,历史上出现两次自北向南人口迁徙,江苏人口增长较快。清代乾隆年间达3000万,道光年间突破4000万,居全国之首。

1853年至1868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和外国侵略者作战,江苏省为主战场,人民大量死亡或外逃,1874年人口锐减到1704万人。此后,江苏现代工业兴起,人口增长较快,1949年建国后,江苏人口增长更加迅速。人口迁进有利于语言的融合。

2.2方言区的逐步形成

从商周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向东向南发展。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殷商之际诸侯国文化已经与华夏文化相融合。周初,周向东吞并东夷,向南今江苏、安徽境内遇徐夷、淮夷,经800多年,到春秋时期被吴国征服,敌对双方多次互相攻伐,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东部接受华夏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楚国中心向东移,江淮地区的语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就更大了。

两汉时期,楚语已扩大到长江下游,今江苏境内语言已被华夏方言同化,即后来的吴方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侵,中原人南迁至江苏省境内,江南为难民的主要停留地区,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后来宋朝为躲避北边女真侵略,北人再度南迁至江淮之间。战争和人口变动使语言发展,江淮语言和吴方言逐步形成。

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旧都洛阳为中心南来的人迁于建康,并成为都城的主人。这些人带来洛阳话并逐步成为建康的官话[2]。

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南京又成为帝王都邑,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话也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也就是全国性的通语。

虽然明清以来,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话为官话并成为普通话的前身。但是,就汉语的传统和历史地理的地位而言,南京话始终有其重要的地位。

2.3江苏地区方言的种类

江苏方言主要受吴方言、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影响。错综复杂、南北差异大,这是江苏方言的主要特征。

2.3.1吴方言

吴方言主要影响江南地区,其核心分布区是苏南太湖流域的苏锡常三市[3]。吴方言和江淮方言的分界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之间横亘着重要分水岭茅山山脉,因此也可以说茅山是这两种方言的分界线。

2.3.2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主要包括南京、通泰和海泗等小片。南京小片方言易懂,是最接近北方方言的江淮方言。通泰小片即南通和泰州,由于本片成陆较晚,在古代又是交通闭塞之地,所以方言保留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最为复杂难懂。海泗小片位于淮河以北,很多发音和一般的江淮方言不同,是江淮方言向北方方言的过渡区。江淮方言其内部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方言区,人们彼此也不能很顺利的进行语言交流。

2.3.3北方言

北方方言在江苏的范围相对较小,主要以东陇海线南北区域。包括徐州、赣榆、宿迁、沭阳等地。

3、自然环境对江苏地区方言的影响

3.1地形条件

江苏平原面积辽阔,地势低平,河网稠密。这些因素有利于历史上的人口南北迁徙,并定居于此。江苏既有水乡泽国,又有山川江海,既有清和柔美,又有壮阔浑厚。吴音的婉转、北音的凝重,南北汇聚在此相融,丰富多彩。

3.2区位条件

江苏东部沿海,中部位于长江、淮河的下游,北接山东,南连上海、浙江,西邻安徽,滨海扼江,位居中部。

人们以长江为界线把汉语方言分为“南方汉语”和“北方汉语”。江南为南方汉语区,江北为北方汉语区。这一界线本身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因为对于不同的方言来说,其间的界线未必是截然的“线”的概念,而常常是一个沿其领域延伸的狭长的“面”的概念,界线附近会有或大或小的中间地带。江苏恰是处于这一过渡面上,方言种类多样。

3.3两大水系的影响

在古代,山脉、河流阻隔了人们的交流,人们在各自的生活区域内形成了各自的地方语言,这些山、河也就成了方言的分界线。长江、淮河,把省境分为三块。在历史交通不便利的条件下,成为了人们南北迁徙的天然屏障。

nlc202309032345

大体说,长江以南是吴方言,淮河以北是北方方言。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地区,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中部,全省遂成三大方言区。

4、交通的交汇促进文化的交流

4.1长江水运

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江苏金三角“苏锡常”代表了江苏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来自江苏中部、北部以及安徽、江西的大量劳动力,人们在此汇聚交流、流动增强了吴方言的影响。

4.2京杭大运河

江淮方言以淮东运河为中心,依次向南北方向延伸。在古代又是交通闭塞之地,对外交往有限,运河为江淮人民在经济交流上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方言的交流。所以,江淮方言最为复杂难懂。

4.3铁路网络

北方方言的在江苏的范围较小,主要是徐州。以东陇海线为轴,向南北扩散,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被陇海线穿过,交通便利,便于南北交流。

5、对江苏方言研究的意义

方言是人们在一个地域长期生活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一个地域与另一个地域文化差异的体现。中国文化需要多样化,需要互动和竞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经久不衰。

江苏地区方言种类多样,北方言接近普通话,但是南方方言生涩难懂,很多方言文字拼音拼不出来,这给社会交流造成极大的困难。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融合的今天,江苏省是全国经济的前沿,对江苏地区方言的研究有利于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方言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M].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96-153頁

[2]刘沛林.文化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关系[J].衡阳师专学院报(社科版),1995年4月.

[3]张广宇.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J].中国语文,1994年6月,409-418.

[4]李如龙.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4年4月,139-148.

[5]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木铎出版社,1982.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1-22页.

[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25页.

地区环境 篇12

(一) 空气污染严重。

我国2007年空气质量达到和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比重达到60.5%, 劣于三级的比重下降至3.4%, 城市空气质量相比2001年已有所好转。但据资料显示, 我国平均每天能源消费量除燃料油在2006年的12.0万吨减少到11.2万吨外, 其他的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都从1990年到2007年逐年增加, 这些燃物的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都给我国城市的空气带来严重的污染。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几大城市的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分别是87%、81%、82%、73%、72%, 而整个四川省和重庆市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完全能够促使这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更加好转。2008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1, 991.4万吨, 而西部十二省的总排放量为706.0万吨, 占全国的34.46%,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西藏地区在2008年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1万吨, 从而可以推断出其他省份的排放量相对值较大。如, 内蒙古为125.9万吨、四川为96.9万吨、陕西为80.7万吨、重庆为62.7万吨。同时, 全国生活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29.9万吨, 西部就占43.13%, 为142.3万吨。西部城镇居民, 尤其是处于工业聚居地的居民的空气环境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四川省L县城中央有条鹅江河, 但是在河的上游地带建有许多厂矿, 最为严重的是一座棉纺厂, 该厂每天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气, 致使在该城的居民每天饱受恶劣空气的影响。2007年的四川省统计年鉴显示, L县的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53天, 只占全年的69.3%, 其数字相当低下。该县近年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量分别是2004年9.5%、2005年20.3%、2006年19.2%、2007年85%。

(二) 水体污染严重。

目前, 全国各种规模和性质的小城镇已近48, 000个。随着众多小城镇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提上议事日程。据统计, 小城镇污水年排放量为270亿吨, 日排放量达到7, 400万吨, 到2010年, 小城镇污水年排放量将增加到420亿吨, 日排放量达到1.15亿吨。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居民相对比较分散, 所以设置的县镇数目较多, 他们在综合治理污水的基础设施和技术等方面都比东中部落后, 同时又缺少相互的协调, 致使西部地区的大江、大河污染得不到彻底的清除。

西部地区城镇水体污染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用水造成的污染, 一方面是工业用水造成的工业水污染。2008年全国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78.2升, 其中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人均日常生活用水量分别为197.3升和253.6升。两地区都处于长江上游地段, 人们的生活用水多必然产生更多的污水, 如果处理不当, 不仅影响本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还会给下游的人们带去不便。西部地区小城镇企业数量众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 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 使污染危害变得非常突出。2008年西部二氧化硫的总排放量为848.5万吨, 占全国的36.55%, 排放量的前十位中, 西部有三位。

L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30, 000吨。该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 于2004年7月开建, 2008年3月建成。此项基础设施是针对江河水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实施的, 过去每年夏天河里的污水都会造成水里的鱼类出现反常现象, 大量鱼类死亡, 居民更不敢食用河内的鱼。虽然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缓解了严重的城市水污染, 但是河岸两侧的休闲娱乐场所每天自由排放到河里的污水也未减少, 上游的工业厂, 如棉纺厂、新建的“川渝合作试验工业基地”工厂排放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这样, 即使再好的污水处理厂也难以承受这种循环的污染。

(三) 城镇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

全国城市每年产生垃圾1.6亿多吨, 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 且仍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累计堆存量超过70亿吨, 占地5万多公顷, 200多个大中城市已被垃圾包围。俗话说:“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城镇工业固体废物如果能经过处理利用, 不仅保护了生态, 还创造了价值, 实现“生产-产品-垃圾”到“生产-产品-垃圾-产品”的转变。西部各省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偏低, 有8个省份的利用率低于80%。

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9.91%, 西部有8个城市未达到平均水平, 而且综合利用率的前十位中, 西部只占两位。对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方面, 全国的平均水平为66.8%, 西部省份中有4个低于其平均水平, 而且最好的北京市与最差的甘肃省相差65.4%。总体来说, 西部主要城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相对于东部发达城市偏低。

二、我国西部地区城镇环境污染现状危害及原因

(一) 环境立法不足。

《宪法》是我国制定各项法律法规的根本原则, 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 造成对环境问题上的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宪法规定出现一定的偏颇。如, 宪法对环境问题强调防治污染, 而忽视资源保护;宪法关于环境问题中强调国家对环境的保护, 而忽视普通公民的参与等等。

地方环境保护法是在中央环境保护法即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下, 针对地方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在于保护地方环境不受侵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侵权纠纷中存在着群体受害者, 由于受害对象大多是许多单个的人或单位, 单个受害者往往认为自己只是众多受害者的极小部分, 势单力薄, 又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往往不愿参加诉讼。而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问题上只是呼吁相关部门对污染环境的责任人负起责任, 实际效果确实可想而知的。西部地区各省都有环境保护条例, 这些法律都有效地保护了西部地区的环境,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为什么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还在加剧呢?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环境立法的不足,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环境立法逐渐增多和完善, 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相互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够。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主要围绕环境与资源保护和发展为主旋律的西部开发。

(二) 环境执法不力不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是我们依法办事的原则, 我国相关环境保护法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执法体系出现问题, 环境污染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环境执法成为保护环境的关键。由于环境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环境执法既包括司法机关执法, 又包括环境行政机关执法。我国环境执法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保护的艰巨性。从目前我国法律实践看, 有80%以上的环境法律是由环境行政机关执行的, 80%以上的环境纠纷也是由环境行政机关处理的, 所以,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是环境法实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环境行政执法不力的客观原因在于, 地方政府与所辖企业在经济利益方面捆在了一起, 地方政府将不得不倾全力维护企业的发展, 而对企业的环境损害行为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甚至出现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主观原因在于, 政府官员政治创租和抽租, 政治创租就是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企业的利润, 人为地创造租, 诱使企业向他们“进贡”, 以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抽租则是政府官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 迫使企业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与政府官员分享。

任何一项环境执法工作都有可能会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被叫停, 地方各级环境执法部门对污染行为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的做法加剧了我国城镇的环境污染。西部地区参与环境执行队伍人员的素质相对比较低, 对环境保护执法这一关键环节的作用认识不深刻, 所以执法中带有主观性, 随意执法, 随意忘法。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竹立家认为:“虽然中国有很多的环保法律和法规, 但是执行是个大问题。环保部门利用他们的职责和权力来谋取福利, 中国环保方面的贪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挪用或滥用治污资金;另一种是利用权力接受贿赂。”

(三) 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范围狭窄。

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 2009年广州市一些居民在市政府前抗议在他们的居住地附近修建一座垃圾焚烧炉的计划。该地政府2006年提出选址修建一座焚烧炉, 但是居民2009年才知道这项计划。基斯先生曾提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具体参与是环境权的真正体现, 它不仅使个人行使他所享有的权利, 还使他在这方面承担了应承担的义务。而且, 公众因此不再是消极的权利享有者, 而要分担管理整个集体利益的责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行动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自身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也是给相关政府部门提醒, 对现在的环境污染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 从而引发政府信任危机。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根据本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条例》, 详细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序, 使美国形成了以“一法一条例”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制度。我国环境治理的重大挑战之一是, 一个项目从始至终资金的使用都不透明, 另外还包括缺乏环境影响评估, 项目监管等大众参与监督问题。

三、我国西部地区城镇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一)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众多有关城镇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律, 但就整体而言, 城镇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 也缺乏协调性, 这样会造成执法中法律法规的“打架现象”, 而且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制定出来的, 随着情况的变化, 原有的一些法律条文已不适应变化后的情况, 对这些不适应新情况的法律法规应及时修订。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都在西部, 西部地区天然的自然生态占全国的大部分, 保护这些资源免受污染是全国人民特别是西部人民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机构执法程序法》等都有利于保护西部环境, 望这些制度早些提上日程。

(二) 环境执法必须坚持法制方针。

城镇环境污染的防治离不开环境执法, 环境执法是实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环境执法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 各个执法机关必须严格遵照我国法律的要求,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执法过程中不可将目光落到某一点或某一个阶段上, 而应该实行全程监管, 改革传统的工业化那种“三高、两低”的发展模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放弃过分的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 这种超出国情的“冒进式”城市化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城市相较于农村具有更高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和人均废弃物集中产生量;抛弃以GDP增长为唯一政绩的政绩观, 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条例规定的办法, 如《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并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定期考核。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应作为考核单位领导实绩和企业升级、评选先进、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

(三) 完善环境保护监管体制。

保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独立性”, 避免外界干扰监督执法, 党的十七大就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总思路。首先, 要提高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的素质, 逐步形成“无缝隙管理”的整合模式;其次, 优化环境监督标准, 以全国甚至世界的环境监督高标准来衡量各城镇的环保效果;最后, 完善环境监督信息检测发布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统一协调和权威的环境监督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以便让公众能及时地了解环保部门的监管情况。

(四) 建立公众参与城镇环境管理的畅通渠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西部大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西部科教文卫的全面发展, 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正在逐渐加强, 而我国城市的环境治理职能几乎由政府承担, 导致了政府负担过重、行为短视和公众参与不足。特别是治理污染的资

提要旧城改造 (又称城市更新、市区重建) 是当代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国家, 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 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花园城市, 其旧城改造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文主要分析新加坡旧城改造过程中有关概念规划、旧城改造管理、融资、城市保护等方面的经验, 并得出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启示。

关键词:旧城改造;新加坡;概念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独立前的新加坡 (20世纪五十年代) 大量的失业、社会动乱等问题的存在, 其城市问题已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 面临着艰难的转型, 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工作迫在眉睫。为此, 新加坡政府从概念规划开始做了一系列使土地使用最优、保持经济和城市发展之间平衡的工作, 到目前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城市国家, 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开始迅速增长, 1971年人均GDP为1, 972美元, 到2003年上升为39, 270美元 (1995年不变价格) 。尽管新加坡的建筑物占到国土面积的50%, 加上占国土面积11%的道路, 但其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使用面积) , 且空气洁净, 环境良好, 是人们心目中的“宜居”和“花园”城市。

新加坡旧城改造的成功, 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结合旧城改造项目的难点, 从新加坡旧城改造管理、概念规划及其执行、融资等方面来介绍其经验。

金和环境执法监督等方面压力较大。2000年以来, 全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污染治理投资均由政府承担, 企业自筹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占环保投资总额比重不足18%。应发挥公众的力量, 集结社会自足筹资, 争取NGO的大力支持, 其中团体诉讼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利用团体诉讼的法律知识、专业知识较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等优势, 来改变单个受害者的弱者地位和帮助受害当事人。印度《环保法》第19条规定了公民诉讼, 其含义是任何受到私人、公司侵害的人, 可以依法寻求适当的法院予以补偿。这意味着任何人均可以对违反环境法的行为起诉, 包括一些地方政府保护下的污染企业。

四、结语

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及启示

□文/贝贝1李刚2

二、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分析

(一) 城市更新管理部门。

新加坡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其城市更新管理部门经历多次的演变, 从SIT (改良信托局) 到URA (城市更新局) 。其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由国家发展部主管, 具体职能部门是URA, URA通过定期出售土地给开发商, 来落实每十年修订一次的发展指导蓝图计划。

1、1960年之前, SIT (改良信托局) 根据

1952年通过的新加坡发展条例进行初级岛屿规划及诊断调查, 制定总体规划和开发方针。

2、1960年HDB建屋发展局综合二次开发

(重建更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住宅) 和规划局制定中长期的规划, 承担SIT的规划职能。

3、1964年URA (城市更新局, 属于HDB) ,

1966年随着前殖民地政府土地征购法案的修订, 升级成为征购私有土地的城市更新处, 承担了中心区外围区域的国有土地上两个先导项目 (南1号和北1号项目) , 来安置因中心区核心区域拆除受到影响的家庭;1974年URA从HDB脱离。

我国西部城镇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型的问题, 它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公民、NGO等主体共同的努力下才能达到效果, 从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监督再到公众的参与监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影响到环境保护的全局, 因此西部城镇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4、1989年9月, 新的URA (原有URA与

MND的规划部门、研究统计中心合并) 以更有效的方式对全岛进行综合和整体规划, 是国有土地用途的策划部门, 其任务是确保新加坡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并树立其世界城市的形象, 确保各项发展计划的条理性和合理性, 使之符合URA的策略和规划指导原则。

可知, 为能更好地实施旧城改造, 有效管理改造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 新加坡不断完善其部门职能,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旧城改造。

(二) 概念规划。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新加坡原先的城市规划已不能满足其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 需要变革指导了其城市发展30年的规划系统。为使城市发展顺利进行, URA实施两级计划。第一级:修订概念规划, 从策略上提出城市长期发展的愿景;第二级:55个DGPs, 在1991年修订概念规划实施的基础上, 对每一块土地进行更详尽的规划。

1、修订概念规划。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从1987年就开始修订全岛的概念规划。新URA成立后, 修订了1971年的概念规划, 达到以下

参考文献

[1]于峰, 林建光.我国小城镇水污染治理措施探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9.27.9.

[2]李翔等.垃圾包围城市的“怪圈”[J].中国城市经济, 2007.3.

[3]任凤珍, 徐强盛.西部开发中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立法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 2002.20.4.

[4]董险峰, 李宇兵, 高学敏.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创新的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0.16.4.

[5]秦芳.环境执法不力的原因及对策[J].法律园地, 2009.9.

[6][法]亚历山大.基斯.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 2000.21.

[7]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J].中国城市经济, 2007.10.

[8]金贤锋, 董锁成.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J].城市问题, 2009.9.

上一篇:素质教育下导学下一篇:助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