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体系(共9篇)
助学体系 篇1
农村素质教育倡导已久, 课程改革推行多年, 但从实际状况看, 许多农村初中的教师依然高压、强制、灌输式地教, 这势必造成学生被动、沉闷、应付式地学。叶圣陶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其实, 教即一种辅助, 自觉、自主、自励学习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三维助学”体系正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三维助学”体系分为“课堂三步助阵”“课外三字助推”和“策略六法助力”。该体系旨在对学生的课堂、课外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资料辅助、方法扶助、组织协助,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的有效帮助为依托, 遵循“学生需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终身发展”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教师观,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的教学观。[1]教师是“帮助者”的角色, 既不能采取散放式, 袖手旁观, 也不能越俎代庖, 一味填鸭。“助学”既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又能有效发挥教师“平等中首席”的应有价值, 提高教师“助”的有效性。
一、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生成背景
(一) 灌输式教学瓶颈掣肘
农村传统讲授式教学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其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 学生主体地位被严重忽略的缺陷变得日益突出。这种填鸭式教学, 最大的问题在于教与学的悖谬: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教者大教特教;学生自主发展的瓶颈, 教者无应对策略。教师只管教, 教案不变, 教法不变;学生面对灌输式教学, 往往不是逆反, 就是应付。
(二) 名校示范魅力难挡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如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山东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馈”等一批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名校教学模式的共性特色在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先, 小组互助合作为主, 教师必要的协助为辅。课堂教学流程简练易控, 学生学习兴致得以有效激发, 其教学效果的示范效应魅力无限。然而在向名校学习的一波又一波热潮中, 许多学校出现了三种偏颇。一是习其形而失其神, 华而不实。例如, 重视了课前预习, 但缺失预习反馈与跟踪;倡导自主学习, 但不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分层教学, 实际仅仅是题目多做与少做的差别;建立学习小组, 只是满足于课堂讨论表面的轰轰烈烈;等等。二是心血来潮, 碰壁便回。课程改革绝非易事, 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往往需要多年的坚持才能见到显著效果。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题与瓶颈, 甚至种种非议。如果时冷时热, 遇难就避, 肯定前功尽弃。三是依葫芦画瓢, 全盘照搬。实施中, 不能结合地方教育文化背景, 不能凝聚全体教师的共识, 不能联系学生实际, 致使先进模式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机械模仿则不利于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素质教育形势逼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举措, 规范办学行为, 推进课程改革。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 办学改革, 特别是推进人文化、人性化课程运行体系的革新已刻不容缓。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正是在摒弃传统教学陋习、汲取名校教学经验、适应与时俱进的教改形势基础上, 充分结合农村教学实际, 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后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该体系重在淡化硬性设计, 强化学习协助;简化环节掣肘, 深化交流反馈;着眼自主学习, 突出合作探究。我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
二、“三维助学”体系的运作
(一) 课堂三步助阵
1. 学案辅学
充分预习、主动自学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而“学案辅学”则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各学科的“学案”是这样形成的:由主备人拿出“学案”的初稿并在集体备课前打印, 分发给备课组的每个成员进行修改, 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进行集体会商, 形成“学案”的正稿, 其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学习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参考学法、阅读提示、预习练习、互助探究、问题反馈等。学案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 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 并产生困惑, 提出问题, 完成首轮学习。同时, 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助点拨, 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自主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决, 共性问题再反馈给教师。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对问题进行汇总, 以增强课堂活动的针对性。
2. 互助探究
课堂互动设计内容包括知识梳理、学法指导、成果共享、问题共研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努力实现有效教学。课堂上生生、师生合作探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其中, “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平台与渠道。为了实现顺畅、深入而有效的交流探索, 教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 对主讲、补充、质疑、听讲的学生进行全面关注和调控, 学生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拨正, 调动学生、激励学生, 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人人体验, 个个收获。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 讲学生不理解的, 讲方法规律;“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 学生没问题不讲, 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
“助学”课堂重在交流, 交流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探索方式的灵活性。有效交流倡导灵活的交流方式, 从交流行为遵循的逻辑看, 它既可以是纵向的, 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 也可以是立体交叉的。
二是互动过程的和谐性。互动过程的和谐是理想课堂的追求。外在的, 它体现为尊重交流主体地位与促进互动的统一, 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统一, 高参与度与合理监控的统一;内在的, 它能够激荡起和谐的心理体验, 形成张弛自在、乐在苦中的愉悦感、怡然共鸣的成就感。
三是探究结果的深刻性。合作探究要完成预期的任务, 形成对主体较高的发展度, 即主体通过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在心理和行为上有较多的正向变化。有效的交流要真正能够在交流主体之间架设起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桥梁。
3. 反馈巩固
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检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课堂助学的效果、学习的质量, 不能仅凭形式的轰轰烈烈, 必须要强化及时反馈和有效检测。教师可以通过质疑、释疑、提问、追问和微型训练等形式进行及时反馈, 也可以利用每节课的最后时间进行反馈练习:现场小组成员间互改, 教师汇总批改情况, 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补充。训练反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优化训练设计, 拓展启思。教学效率低下, 在很大程度上是训练设计的粗糙化。教学训练是需要设计的。从内容上看, 包括基本训练、变式训练, 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应选择不同能级的训练内容;从方式上看, 包含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另外, 我们还必须注意训练的密度与时间, 注重情境的设计等。
(2) 突出当堂训练, 及时评点。冗长、烦琐的讲解, 过量、重复的练习只能使学生厌倦。因此, 教师需要整理学习内容、筛选课堂所提的问题、编制必要的随堂练习, 力求使课堂练习科学而精要,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 再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进行完善, 从而提升课堂目标的达成度。
(二) 课外三字助推
课外作业是课堂助学的延伸。课外作业要减负增效, 立足于“活”“精”“趣”。“活”, 首先是灵活选择。教师提供两种不同难度、不同情境的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好自由选择。其次是灵活运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 注重知识情境的变化, 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多设计实践作业,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例如, 语文进行名句背诵竞赛、随笔展示、口头作文交流等;数学进行实践应用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英语进行单词默写竞赛、语法小讲座、英语演讲竞赛等;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生活实践调查等。“精”指精要, 各学科严格控制作业量, 每科每天课外一般只选做一项作业, 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味, 对新知识进行巩固。“趣”, 指课外作业要有趣味性, 增强知识的亲和力, 减轻学生的疲劳感, 消除他们对知识的畏惧感。
(三) 策略六法助力
1. 双标引学
贴近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立“基础目标”与“挑战目标”, 基础目标要求人人达标, “挑战目标”鼓励“学优生”努力达成, 启发“学进生”努力尝试, 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学习方向, 感受“我能行”的成功。
2. 情趣激学
教师在助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以关爱之情、信任之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在教学设计中, 不断创设趣味情境,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让学生在人文与意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3. 生疑启学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预习产生的共性困惑, 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引导启发, 使学生在小组交流、集体互动、教师点拨中释疑。在此基础上, 努力促进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4. 小组推学
课堂、课外以合作小组互补、互助探究为主, 教师讲解点拨为辅。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实施教学, 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 畅谈感悟与疑惑, 倾听别人的见解和建议。教师主要进行适时与适度的点拨、点评, 并及时表扬鼓励。
5. 精练强学
备课组要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严禁照搬教辅资料, 远离题海战术, 精心分层设计适量和适度的随堂训练、课外作业, 及时批改、反馈、讲解、矫正。以学生个体自主研学为主体, 以学习小组结对帮扶为主力, 以教师课外个别辅导为协助, 形成“基础目标”人人达成、“挑战目标”多数学生跃跃欲试的生动学习局面。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实践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锤炼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收获和创新的快乐。
6. 励评促进
明确进步就是成功、进步就是发展的理念, 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发展的驱动器, 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中, 激发内驱力, 提高学习信心, 提升学习能力, 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三、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实践反思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建构, 关键在“助学”。一是小组帮助。小组学习是助学的主要依托, 为使学习小组真正发挥作用, 不仅要给小组活动提供舞台和机会, 还要加强督导、评选与激励, 让互助学习成为学生进步成长的不懈动力。二是教师辅助。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辅助,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保姆式”包办教学的做法, 真正学会在幕后欣赏学生, 在身旁激励学生, 助推学生成长。三是教师互助。要整体推进助学质量, 教师间特别是同备课组内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根本保障, 否则就无法在全校有效推进助学体系的运行。因此, 学校管理者就要摒弃排斥性、贬斥性的考评机制, 努力将备课组进行结对帮扶、捆绑考核:骨干教师重点看帮带作用, 后进教师着重看进步。为了避免备课组陷入集体平庸, 还可以设立助学过程与目标考核的标准, 以此来推进全校各科助学体系的深入实施。“三维助学”体系的建构与高效运行, 必须走出“换汤不换药”的教改误区, 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深情守望与执著坚守, 凝聚全体教师躬身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2:256.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39.
[3]严卫林.追寻学校管理的原生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84.
助学体系 篇2
今后,各全日制公办和民办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含独立学院)的借款新生和在校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后,均会持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受理证明》和《借款合同》到高校注册报到。各高校资助管理机构经核对无误后,登录生源地贷款系统,查找学生借款记录,为学生录入回执信息,导出回执并加盖公章后交借款学生寄回国家开发银行分行。
台湾高校2011年对内地开放
台湾相关机构前不久通过三部法律修正案,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目前暂定本科只开放私立院校,硕博私立和公立都对大陆学生开放)。
台湾教育部门预计在今年9月公布实施“大陆地区学生来台就学及停留办法”,12月前由学校提报招生计划,包括师资质量、图仪设备、校舍建筑面积等有关学生受教权益项目,送教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才能招收大陆生。预计在明年7月前由大学筹组“联合招生委员会”,下设3组,分别为学士班组、硕博士班组和技专校院组,负责发售招生简章,受理报名并由各校进行甄选,决定录取名单,核发录取通知。
台湾教育部门人士称,学士班拟参采大陆高考成绩,联合招生会以大陆高考成绩统一分发,并且统一公告录取结果。硕博士班成绩采计则是交给各大学自行决定,由各校单独进行考务及审查作业,汇报给联合招生委员会统一公告录取结果。
据了解,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的学费将不低于台湾私立学校向台湾本地生收取的费用。实际收费金额依各校公告为准。
河北:自2011年起,不再统一组织编导类和播音主持类专业联考
在近几年河北省艺术类专业联考中,报考编导类和播音主持类专业考生的数量大,录取率低,且各高校对编导类和播音主持类专业要求差异较大,大部分院校还要对这两类专业的考生,在该省专业联考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测试,致使近几年使用该省联考成绩录取的高校逐年减少,考生考试负担逐渐加重。全省统一组织这两类专业联考的作用已不明显。因此,充分考虑到这两类招生、考试的特殊性,在征求部分招生院校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河北省招生委员会前不久决定,自2011年起,该省不再统一组织编导类和播音主持类专业联考,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专业测试。
四川:高中新谭改9月实施得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于今年9月1日在全省同步实施。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以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按规定,高中学生三年须获得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据介绍,新课程改变了以往结构单一、缺乏选择性的弊端,分为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其中模块又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分别满足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按规定,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和28个选修学分方可毕业。
数字
2010年高考录取已经结束,各省(区市)陆续公布高考录取率。下面,我们来点击部分省(区市)的情况一一
甘肃:6个批次共录取178935名考生,比原计划增招17285名,平均录取率为61.5%,与去年55,2%的录取率相比再创新高。
辽宁:1448所普通高校在辽宁省录取了考生22.3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了87.5%,高于2009年。
江苏:全省共录取新生423316人,比原计划410857人多录取12459人,高考录取率达80%以上。
浙江:1400余所普通高校在浙江省共录取约25.3万余新生,录取率为83.8%。
福建:已有231187名考生被高校录取,录取率超过78%。
新疆:实际录取考生118106人,总录取率为71,77%,比去年的64%高出7.77个百分点,为历年最高。
山东:本专科共录取考生515744人,本专科录取率达到79.72%,比2009年高出5个多百分点。
湖南:1527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湖南省共计录取新生33.4万人,录取率为81%。
院校
华中科技大学:高调走红网络录取分数线大涨
今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大涨。去年,华中科技大学高出一本线50分以上的省份有15个,而今年理科录取线高出当地一本线50分以上的省份累计有23个。
今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进行了一次演讲,这次前卫的“演讲”倾倒众生,众多学子潸然泪下。此次毕业典礼也被誉为“最牛毕业典礼”。此后,各校校长掀起学习根叔演讲方式的潮流,“华中科技大学”高调走红网络。虽然“根叔”演讲与2010年的录取未必有关联,但是华中科技大学因“根叔”声名大噪,已成事实。
中南民族大学:创59年纪录,56民族学子首度大团圆
中南民族大学今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共招收6006名新生,在校学生的民族成分达到56个。这是该校自1951年建校以来,首次在同一年内实现56个民族的学子大团圆。
据介绍,建校59年来,全国56个民族都有学生在中南民大就读,但从未在同一年度实现56个民族学子齐聚校园。今年招生时,学校依据相关招生政策,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实现了56个民族大家庭的同年大团圆。
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自立门户”招生迎开门红
今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书法系正式“自立门户”,招收书法专业的学生。该专业今年的招生名额为11个,报考人数为400多个,比去年多了近100个。
“书法系成了正规军,引起了社会上以及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申请设置该专业的副教授邓宝剑表示,以后招生的情况会更加火热,而由于招生人数保持11个不变,报考的难度也将提高。
武汉理工大学:获得湖北省首个中外合作学士学位教育
前不久。教育部批准武汉理工大学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合作举办艺术设计专业学士学位教育项目。这不仅是湖北省首个由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学士学位教育项目,也是全国艺术类专业中的惟一一个项目。双方将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进行课程教学,培养复合型动画设计及交互媒体设计专业人才。考生们在该校完成4年学业后可获得英国高校学士学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将增加40余个语种学科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新闻发布会上,北外校长陈雨露透露,北外将在现有的49个语种基础上,未来十年增加到90个语种左右。
目前北外有49个语种的教学,其中欧洲语种全部建立。北外准备在未来十年大幅度增加语种数量,平均每年增加4个左右。具体的学科正在教育部的批复过程中,所增加的语种多为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如南亚、中亚、非洲、拉美地区的语种。
四川大学:两年内有望招首批“灾难学”人才
前不久,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我国首个针对自然灾难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研究的学院——“四川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据了解。该院将于2011年年底建成,拟建在双流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内,招生将主要实行全国高考统一录取制度。这意味着,参加2012年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有望报考相关专业,成为国内首批专业的“灾难学”人才。
声音
高考录取应多元化
自主选拔录取何去何从,高考改革走向何方——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高校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是必然趋势。在高考门前,不同的学生要过的也不再是“独木桥”而是“立交桥”。择优录取、自主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化选择,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的选拔。前提是用科学透明的制度建设保驾护航,高考改革才可能走得更远。
一一新华视点
高考加分。摈弃功利
高考加分没有错,错在功利行为——每年高考前后,“三模三电”加分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高考加分政策本身并不错,“三模三电”加分也没有错。首先,“三模三电”竞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高考加分,而是国家为了推行科技体育进校园而开展的、针对学生成长和特长培养等富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其次,高考加分的目的,也只是对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的一次科学修补和完善。其目的在于发现特质人才。
——腾讯教育频道
金融专业太“吃香”的隐忧
近年来,许多优秀考生只报经济管理、金融专业。这即便不是我国出不了科技精英的主要原因,起码也是原因之一。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很多年都在北大、清华之上,原因在于,在“科学的春天”里,人们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崇敬、景仰。今天,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国人追求科学技术的热情却不但没见长,反而减了不少,这实在引人深思。如果科教界、产业界员工的待遇高过财经金融业的员工,还会有那么多的优秀青年削尖了脑袋往金融堆里扎吗?
——人民日报
助学体系 篇3
一、高校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逐步开展, 让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坚强意志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得到提升和锻炼, 他们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也得到加强。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工作, 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求实作风以及勤俭节约的美德都能得到培养;勤工助学活动还能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大, 能力得到提升;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成果, 学生的时间观念会得到增强, 工作效率会得到提高;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得到缓解, 学生就可以安下心来, 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高校, 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 还能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一般情况下, 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往往是内向的、自卑的和孤傲的, 在他们身上, 凝聚着全家人的希望, 面对这些家人的期望, 他们要面对经济、学业以及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这些压力让他们的精神长期保持在高度紧张的状态, 他们的心理承担着别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使得他们的心理经常呈现出焦虑、精神压抑以及郁郁寡欢的不良状态, 他们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后, 他们在经济上的压力会得到缓解, 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贫困处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可以解决这些困难, 进而他们会在人际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奋发学习的精神, 能够对社会和生活有一个积极的认识和评价。
二、目前勤工助学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岗位设置少, 信息渠道有待拓宽
从高校目前总体情况看, 勤工助学岗位的供需矛盾普遍比较突出。从校内勤工助学角度看, 由于在勤工助学发展初期, 存在规模偏小、体制不健全, 校内岗位有限等诸多原因, 客观上也使得勤工助学活动只能满足部分贫困生。从校外勤工助学角度看, 面向社会较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家教, 数量有限, 信息渠道窄, 难以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要。这样不仅造成了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持续增长, 且制约了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另外, 社会参与和支持力度不够。目前除政府、学校外, 还有少数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助学基金, 而其它方面参与、支持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力量不够。
(二) 勤工助学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 我国高校大多都建立了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 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实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但是, 有些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等都还不够健全, 不够专业, 导致勤工助学工作始终停留在基础劳动阶段, 整体效益较差, 可持续发展性差, 无法扩大对困难学生的帮助面。
(三) 对勤工助学的认识侧重于济困而忽视了育人的功能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勤工助学工作与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联系起来, 但是绝大部分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还是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工作上, 把学生当作了廉价劳动力, 而单纯的劳务工作很难与学习、能力培养和成才需求相结合。
(四) 勤工助学的负面效应也不断凸显
虽然勤工助学工作可以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消除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对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指引, 而且提供的岗位多是低层次的劳务岗位, 使得有些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不仅没有减弱, 反而更加凸显。
产生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学校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成才方式来认识, 没有与学校的育人工作紧密联系, 而更多的是为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这就往往导致我们不能把勤工助学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 即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放到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考虑, 因此实际工作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相吻合。
三、树立新理念, 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正确的理论能更好的促进实践的发展, 勤工助学活动也需要以正确的理念来引导。勤工助学活动发展的过程中, 组织者和学生都要树立勤工助学新理念。
(一) 助困与育人并重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兴起的最初目的是以“勤工”来“助学”。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勤工助学的内涵与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新时期, 勤工助学活动是以学生改善学习条件为目的, 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 使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发展接轨, 教育学生讲诚信, 重诺言。树立勤工助学活动由单纯的解困向助困与育人并重的发展理念, 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 把它作为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是当前勤工助学的组织者应有的思想。
(二) 扶贫与扶志结合
经济困难是暂时的, 拥有自信却能使人终身受益。在勤工助学中, 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 注重艰苦奋斗, 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扶志是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志,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 自强自立的精神, 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消除“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为此, 学校要大力开展自强自立的宣传教育和树典型的活动, 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贫困生中, 有些同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省吃俭用, 在交往中谨小慎微, 觉得低人一等。长此以往, 会导致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 渐渐失去信心, 进而自我封闭, 不愿交往。勤工助学要让他们感到社会的关爱, 国家的厚望, 从而在心理上做到“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度过生活难关, 顺利完成学业。
(三) 挣钱与成材并举
学生是勤工助学的主体, 只有学生的思想转变了, 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勤工助学中, 有些同学对勤工助学的认识不足。他们的主要动机是“减轻家庭负担”, 实质上就是为了赚钱。不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这大大降低了勤工助学的意义。应该看到勤工助学与自身素质的提高, 自我发展的实现的密切联系, 注意培养劳动观念, 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评价优秀学生的标准不仅仅看其学习表现即智力因素, 也相当重视非智力因素 (思想品质, 心理素质, 动手能力, 组织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 通过勤工助学活动,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对于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有很大帮助。
四、完善体系, 强化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一) 规范勤工助学制度
高校应制定贯穿勤工助学活动全过程的有关政策, 统一协调, 规范程序, 制定详细的岗位责任制、考核标准、跟踪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的制度, 使高校勤工助学真正做到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 勤工助学工作信息化网络化
促进勤工助学工作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网络化, 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为广大学生搭建一个网上交流信息的办公平台。如建立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网页, 以沟通社会, 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网页设计以关怀, 温暖为主调, 起到“家”, “港湾”的作用。在网站上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库, 将每一名勤工助学学生的基本信息录人数据库, 根据其专业、特长、爱好, 分门别类的加以管理。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 方便用人单位在网上添加兼职信息, 查询报名情况, 确定面试和录用人选等一整套服务。建立勤工助学岗位信息库, 设置岗位安排, 需求时间, 素质要求等栏目, 从而更加规范岗位的管理, 也有利于大家进行监督。还可以开展网上咨询活动, 可以让学生消除顾虑, 敞开心扉, 与老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这相当适合性格内向, 不愿与人交往的同学说出心声。
(三) 把“勤工”与“专业”结合起来
勤工助学不仅是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解决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 也是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以提高自身素质, 锻炼能力, 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和环境适应性, 进行心理调适, 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目前, 高校勤工助学的岗位都是以学生从事低层次的劳务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为主, 虽然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 但对于学生本人而言, 发展空间有限, 素质提高作用不大, 更别说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起作用。”对于企业来说最缺的就是人才, 而对于各高校来说, 最不缺的就是专业人才, 如财务类岗位更需要学财务管理或会计的同学, 人力资源岗位更需要学人力资源或行政管理的同学, 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将勤工助学工作同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室、就业指导和创立校企联系起来, 开辟和提供长期稳定的岗位, 打造自己的品牌, 建立自己的企业, 使大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学习、能力培养和经济支助三重功效有机统一, 同时作为半企业化方向的勤工助学工作, 更有利于学生提早接触社会实践工作, 对以后就业、创业非常有帮助。
(四) 注重勤工助学实体建设
勤工助学活动大部分都面临岗位紧缺的问题, 学校可以开辟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基地和实体。在学校里, 可以减少一些临时人员,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 如提供场地和设施, 建立学生书报亭, 自助商店, 打字复印店, 家电维修, 洗衣物等有偿服务, 获得的收入一部分归学生所有, 一部分重新纳入勤工助学基金, 滚动发展。这既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的理念。以及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还可以使勤工助学基金保值增值。
五、结语
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进行育人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积极探索构建校内勤工助学育人模式, 健全高校勤工助学体系, 强化并发挥好其育人功能, 让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 逐步成长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老文献]
[1]叶晓丽.育人视角下完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探析[J].
职业时空, 2010 (9)
[2]左海静.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新之我见[J].思想政治
工作研究, 2011 (4)
[3]李融.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太原
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责任编辑:潘洪志]
摘要:目前, 各高校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困难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随着勤工助学主体范围的逐步扩大, 越来越多的非困难学生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来,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当前的问题是高校时勤工助学认识还待深化, 应该将勤工助学活动与育人功能紧密结合。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与不足, 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勤工助学新理念, 积极探索勤工助学与育人并举的新范式, 强化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叶晓丽.育人视角下完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探析[J].职业时空, 2010 (9)
[2]左海静.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新之我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4)
助学体系 篇4
[关键词]“和而不同” 和谐校园 助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建业(1971-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国家助学贷款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盐城22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参与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运行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6AIS009008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41-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部署,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高等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和重要基地,应当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和谐社会的楷模。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学校的发展目标,也是党和人民对高等学校的一种希望。构建和谐校园是衡量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
“和而不同”哲学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理念,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谋求和平崛起的时代,树立一种社会发展层面上的“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和谐校园的构建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我国的“和”文化与“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述的是当时的社会和谐之道,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解析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发掘出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内涵。
《论语》中有很多讨论君子与小人的章节,从其性格、为人、处事等多方面做比较,凸显君子与小人的本质不同。“和而不同”便是其中的一项。孔子及弟子们重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做君子,不做小人;另一方面是希望与君子交。“和而不同”,在儒家看来是区分君子与小人本质的标准之一。简单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
“和”与“同”的区别,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国语》和《左传》中记载了史伯与晏子对“和”与“同”的看法,史伯的话很典型。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找“和”的过程。史伯进一步阐述了五行变化与具体事物的变化,提出五行变化与具体事物变化不同,虽然五行变化相同,但形成具体事物有可能不同;反之,具体事物表象相同,五行变化不一定相同。史伯和晏子从自然物与五行上来讲“和”与“同”,孔子把它引申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当中。何晏《论语集解》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则同,然各争利,安得而和?”这样便把“和”与“同”彻底地归于人的不同上来,君子的看法相同,但他们所做的不一定都一样,如在教化上,有些人认为要出仕做官,有些人认为要教书育人等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为了教化。小人看似相同,那是为了利益,如果同伴中损伤了他们的利益,很容易生成内讧,如鸟兽散。宋儒十分注重义利之辩,一般的认为义和利是水火不容的。在北宋文人党争和南宋党锢之患中经常为文人所用。宋儒结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用“义”和“利”解释了“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一直影响到清末,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和而不同”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特别是现代学者的传承、阐述和发展,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并在社会实践中广泛得到运用。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架构做出了新的探索,对“和而不同”思想进行了新的阐述,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总结:“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客观辩证法的两个对立面矛盾统一的局面,就是一个‘和’。两个对立面矛盾斗争,当然不是‘同’,而是‘异’,但却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又是‘和’。”
二、“以人为本”和谐校园的建构呼唤贫困生助学体系建设
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学校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高校全面实行缴费入学制度,但高等教育的收费对那些低收入学生家庭来说,已成为了沉重的负担,高校中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己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教育部财务司的有关调查统计,目前在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贫困生人数约40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特困生人数约2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15%。关心和解决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贫困生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当前,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何种渠道、遵循何种规范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如何实现财政投入的最大效益;如何实现资助权益的社会公平。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建立一个统一、公平、高效的资助制度体系,使之既能满足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资助的规范性需要,具有很强的操作功能;同时又具有能够不断进行内在扩展的能力,能够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长远要求,并且能够与世界主流教育制度接轨。
三、“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对和谐校园贫困生助学体系建构的启示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理论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和谐校园贫困生助学体系建构的目标是“和而不同”,“和”是共性,“不同”是个性,“和而不同”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和”指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和谐校园贫困生助学体系建构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天下事物,多元多样,可以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一)“和而不同”哲学思想为多元化的助学体系建构提供思想保障
和谐校园,是公正与民主的校园。公平和正义赋予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活动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学校坚持公正,就是要做到机会均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在鼓励先进、激励少数的同时,应充分照顾到弱势群体,特别是要加强对经济贫困学生的资助,建立和完善“以勤工助学为主导,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勤、补、减五位一体的助学工作体系,坚持“助贫”与“育人”并举,帮助学生自立自强。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应加以完善和规范,规范管理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发挥各资助项目的最大效益,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帮助,使每一笔资助都能发挥助学、助人的作用,使每一位贫困家庭学生都能正视困难、珍惜学业、自助助人。
在工作实践中要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不能只强调补助金额总量的增加,而是要优化扶困助学体系的内部结构。合理地确定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社会助学等各项扶困措施的比例关系。如规定勤工助学的最高工作时间;对于普困生,可以鼓励他们申请助学贷款;而对于家庭特别困难、负担特别重的同学,适当减少其贷款的数额,多发放一些助学金等。要针对不同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协调、合理安排各项助学措施,提供最有效的“扶困一揽子”方案。
(二)“和而不同”思想在助学扶困主体责任分工中的运用
政府应成为资助主体。政府首先应该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扶困助学以充分的保障,并且在经费渠道上要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帮困助学。另外,国家还应建立应急措施和基金,以便及时对遭遇重大意外事故或疾病的学生给予补助;增强对学生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建立比较规范的学生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及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等。
高校应成为实施主体。有了政府的扶困政策和资金作为指导和支撑,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帮困助学实施的工作。通过对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查分析,确定真正的贫困生及其具体的资助方式和金额;建立“绿色通道”,政府将助学经费划拨到高校后,由高校按当地一般生活标准给予贫困生资助;将国家奖学金和各种社会助学金尽快发放到同学手中;在审计部门和舆论的监督下,保证各类助学经费专款专用,结余可结转但不可挪用;加强与财政部门、银行间的协作,为本校贫困生的国家助学贷款提供一定的资金担保,解决贫困生助学贷款难的问题。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政府和高校要积极引导全社会关注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号召全社会都能够尊重贫困同学,关心他们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要广泛开拓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支持,将社会资金引入高校贫困生帮困体系中,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到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不仅可以给予困难同学经济上的资助,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扶助贫困同学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三)助学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层面制”和“层次性”,也可以借鉴和运用“和而不同”哲学思想
高校应严格贯彻相关政策,确保助困的各项经费落实到位。助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借鉴和运用“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建立“层面制”和区分“层次性”。在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勤、补、减”五位一体联动的助学体系的基础上,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国家(省政府)助学奖学金等项助学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建立助学工作体系实施的层面性。其中,减免学费是高校助学工作体系的第一个层面,对勤奋而有才华的贫、特困学生或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在减免学费时要不同程度地考虑;国家助学贷款是助学工作体系的第二个层面,学费减免工作结束后,学校应及时启动助学贷款工作,对未能全部解决学费问题的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费贷款申请。勤工助学和学校及国家(地方政府)奖学金是助学工作的第三个层面,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业上的进步才能最终获得。困难补助经费主要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基本生活问题,则属于助学工作的第四个层面。
(四)“和而不同”哲学思想为整合助学工作队伍、创新扶困助学模式提供组织保障
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贫困体系建设。每个高校都要进一步开发新的帮困助学模式,有效地补充到现有的“贷、奖、补、勤、助”体系之中来,使之更加完善。牢固树立“绝不让一名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助学工作理念。如对于一些比较枯燥、但对国家建设意义重大的“冷门”专业,可以实施低学杂费,以鼓励贫困同学报考;对于目前紧缺的人才,可以和企业联手,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对于毕业后志愿到西部艰苦地区或国防重点单位工作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补助等。扶困助学工作要贯穿到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争取通过更多的方式扶助贫困同学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在队伍建设上,做到“组织健全、职能明确”,本着“专兼结合、相互协作”的原则,明确学生工作部门作为全校助学工作的主管部门,同时要求财务部门、教务部门和各学生所在院(系、科、部)协同,合作意味着能够尊重不同和差异,尊重多样性和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因为不同和差异,是合作之所以必要,也是合作之所以可能的重要条件。
四、结束语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构建和谐校园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它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大学生的努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我们的教育是充满希望的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亚萍.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之和谐[J].学术交流,2005(12).
[2]王宁.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经济师,2006(2).
[3]管华.“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决策与信息,2005(4).
[4]贺祥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J].江汉论坛,2006(1).
[5]白西乔.“和而不同”:古代和谐社会的深层理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6]宋德勇.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求实,2006(1).
[7]李松龄,唐义德.和谐社会的生产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
[8]周青鹏.和谐社会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9]虞崇胜.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J].东南学术,2005(2).
论奖学助学体系与高校人才的培养 篇5
一、当前大学生奖学助学体系的构成[1]
高校学生奖学助学体系共同构成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 目前主要由奖学金、助学金、助学信贷和学费与贷款代偿等四大块组成。
(一) 奖学金体系。
奖学金体系通常包含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社会赞助奖学金等六部分, 其中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由于具有评奖制度完善又稳定, 授奖面广且奖金多、评奖作用显著等特点而成为奖学金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
目前设立的国家奖学金旨在奖励在读二年级及以上的特别优秀的大学生, 奖金为8000元/人·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在于激励在读二年级及以上的优秀贫困大学生, 奖金为5000元/人·年, 两者的奖励面分别约为在校大学生的0.3%和3%。专业奖学金通常指为鼓励报考师范、农林、民族、体育和航海等专业的学生而设立的专项奖学金, 其奖励面为100%, 一般分三个等级。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面常为25%—30%, 一般分三个等级, 奖金为每生每年几千元至数百元不等, 要求获奖者必须品学兼优。社会赞助奖学金是指由社会上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出资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 奖励面相对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明显小很多, 奖金为每生每年几千元至数百元不等。
(二) 助学金体系。
助学金体系主要由国家助学金、学校和国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绿色通道与缓交学费、减免学费、助学贷款, 以及学费代偿与贷款代偿等九部分组成。助学贷款因面向对象广、涉及金额大、作用明显而成为助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家助学金主要用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费问题, 其资助标准从2011起由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提为3000元, 资助面约为在校大学生的20%。当前的国家助学贷款分为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形式, 助学贷款的最高额度均为每生每年6000元, 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两者同为信用贷款, 不需要担保和抵押, 大学生助学贷款在学期间的利息由国家支付, 毕业后开始由个人按规定还本付息, 要求在毕业后六年内还清贷款。学费代偿与贷款代偿政策于2009年开始实施, 政策规定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 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且服务期达到3年及以上的, 或者高校应届毕业生与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 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 两者补偿或代偿的最高金额均不超过6000元/人·学年。
二、奖学助学体系对于大学生成才的功效分析[2]
奖学助学体系通过现实中各高校具体组织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 不论是对于我所在的广东海洋大学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 还是对于其他高校培养各具特色的各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都既有直接的济困解难作用, 又有丰富的育人功能, 还有明显的育才效用。
(一) 奖学金的激励与导向功能。
奖学奖学, 顾名思义其本意在于对在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以积极肯定优秀者并鼓励其更上一层楼, 并引导他人向优秀者学习的一种正面举措。因此, 包含有各种奖学金的奖学体系对于学生的成才有着显著的激励与导向功能。
(二) 助学金的扶持帮助与关爱功能。
助学, 即资助学习与帮助完成学业之义。因为更多的助学行为是无偿地向被助者提供物质资助与精神帮助, 所以助学金主要体现为对学生成长的扶助与关爱功能。
(三) 勤工助学的引导自立与自强功能。
所谓勤工助学, 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 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勤工助学者需要通过劳动以取得报酬而改善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并非不付出即有所获, 这说明勤工助学对于学生成才不仅有着济困解难的作用, 而且具有引导和锻炼其自立自强的功能。
(四) 助学贷款的信用与责任功能。
不论是学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都不需学生本人或其家庭提供任何担保或抵押, 只需学生本人承诺届时按期还贷并与经办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即可。既说明党中央与国务院对于作为国家希望所在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又表明国家推行此项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充分相信贷款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质和过硬的责任心态的。由此可见, 助学贷款政策对于大学生成才与发展, 蕴含着教育与引导其必须注重信用与责任的功能。
(五) 学费和贷款代偿的回报与感恩功能。
所谓学费代偿与贷款代偿是我国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部队军营建功立业或者到西部基层或落后地方去就业与发展, 对参军入伍的大学生或者到西部基层或落后地方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学费或贷款代偿的一项重要助学政策。之所以推行此优惠政策, 一是作为国防事业中坚的部队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才以加强国防力量, 二是西部基层或落后地方因为就业与发展条件较为艰辛而更需要优秀人才予以支持。由此可见, 学费代偿与贷款代偿政策的实施, 在某种意义上蕴含着投桃报李的传统思维与做法, 所体现的正是回报与感恩思想。换言之, 国家实施学费与贷款代偿政策就是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为人处世必须谨记回报与感恩理念。
(六) 奖学助学体系对学生成才的基本效用。
正因为奖学助学体系有着以上育人功能, 所以在落实奖学助学体系即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少具有六大效用: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经济困难, 促进学生安心学习;二是能有效体现学校关爱学生, 促进师生密切关系;三是能教育学生加强道德品行, 促进提升思想素质;四是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加强学风建设;五是能有效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 促进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六是既能保障学校及时收到学费, 又可促进维护校园稳定。换言之, 奖学助学体系特别是助学体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助金、助心、助才的效用, 其中助金是基础, 助心是保障, 助才是动力。[3]
三、改进资助工作以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问题和对策
虽然奖学助学体系的构建与落实, 即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以上功能与效用,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以巩固和提高奖学助学体系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成效。
(一) 落实奖学助学体系即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存在问题。
1. 奖助学金的评审与发放粗放简单欠精细。
一是奖学金评审太重课程理论成绩而过轻实践能力和品德表现;二是奖学金的发放往往只是通过校园“一卡通”或学校财务发到学生个人账户即了事, 没有或者较少举行隆重的颁发与表彰仪式;三是贫困生认定既简单粗糙又不严谨不科学, 甚至出现非贫困生也获得各种助学金特别是国家助学金, 从而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2. 对受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到位欠深入。
一是对各种奖学助学政策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因为对各种奖学助学金评审办法等相关制度的宣传工作既不广泛又欠深入, 以致不论是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还是没得到奖助学金的同学, 都不能或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国家和学校构建奖学助学体系的精神实质与要求, 甚至有些同学不知道或不清楚相关助学奖学政策的基本要求。二是对获得助学奖学金学生的诚信与感恩教育不到位, 以致不少为获得或得到资助的同学出现弄虚作假甚至忘恩负义的现象。三是对得到奖学金学生的榜样意识与责任思想教育引导不到位, 致使不少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思想认识较为狭隘, 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更难以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不少受资助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缺乏竞争意识、存在心理贫困等诸多问题。[4]
3. 对贷款学生按时还贷的跟进工作需加强。
既由于毕业生离开学校后, 不容易随时联系和跟进其就业与发展状况, 又因为目前许多学工人员甚至不少院系领导对贷款毕业生还贷工作的认识尚不充分或不到位, 以致对贷款学生按时还贷的跟进工作抓得不紧, 从而严重影响了助学信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 改进奖学助学体系工作以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的对策。
1. 改进奖学金的评审与发放方法, 大力宣传获得奖学金学生事迹。
对于改进奖学金的评审方法, 首先在制定评审办法时应由侧重课程理论学习成绩, 转为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品德量化考察并减少定性考核。虽然可能会导致某些问题, 但是高校培养人才若解决不了多少实际问题, 或者没有将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帮助他人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 则如此“人才”也不为人才。
在发放奖学金时, 不能简单地通过学校财务或合作银行将钱发给学生或发到学生个人账号上就了事, 应举办隆重的颁发与表彰典礼, 建立优秀学生帮助学习困难者机制, 并通过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和校园网、橱窗、校园广播等新闻媒体等, 大力宣传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先进事迹, 不断地激发、巩固和提升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努力强化获得奖学金学生的自信自尊与自立自豪感, 教育和引导学习优秀者努力带动和帮助学习困难者,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
2. 改进助学金的申评与资助办法, 深化大学生的感恩与回报精神。
当前高校助学金的申评程序一般为学生申请贫困认定, 所在班级与院系评议和公示学生困难等级, 学校根据学生困难程度给予相应资助。这里要着重改进的是贫困生的认定不能单靠或者主要看学生本人提供的贫困评明, 要既广泛听取其同班同学和相关老师的意见, 又充分结合其日常消费表现, 并要求学生本人提供出具其贫困证明材料单位的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以便调查核实。同时, 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出台相应规定以明确地方民政部门等不但要在网上公示所辖地的贫困标准与贫困户名单, 而且要积极配合学校调查贫困生情况。
对于贫困生的资助理念应由大量地无偿发放助学金改为重在通过勤工助学获得有偿资助, 以鼓励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食其力, 进而练就和塑造其自信、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豪的品性与素质, 从而显著地减少或消除某些学生等、靠、要的不良思想与行为。与此同时, 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并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 不断地教育和深化大学生尤其是获得资助者的感恩与回报精神, 使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热心于各种公益事, 比如参加无偿献血或志愿者服务等。
3. 改进助学贷款的申请与偿还办法, 强化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意识。
一是不应由学校既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 又承担协助银行催促学生还贷的责任, 应重点甚至完全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作为办学方的高校在市场经济盛行的社会大背景下, 实在是既无法又不该担负催促学生还贷不力则须支付风险补偿金的责任。二是学校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大力加强广大学生尤其是贷款同学的诚信与责任意识, 教育学生深刻认识诚信立身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以及背信弃义的破坏性与危害性,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勇担责任与逃避责任对于个人成才与发展的关系和利害。
4. 完善学生还贷的激励与处罚机制, 加强师生的领导与使命思想。
对于能按时还清本息的贷款学生, 一方面助学贷款的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考虑给予学生及其所在学校一定的精神或物质鼓励, 另一方面贷款学生所在学校也可对学生予以一定奖励, 比如拿出一些资金并以奖励按时还贷学生的名义设立某项助学金或公益基金, 以回报和帮助其他急需关爱的弱势群体或个人, 如此既能激发和强化贷款学生按时还贷的意愿与行为, 又能进一步调动学校相关老师催促学生还贷的积极性。相反, 对于不能按时还清贷款本息的学生, 首先国家要加强公民个人的征信管理;其次要有步骤有范围地及时通报还贷违约学生的相关情况, 切勿轻易棒杀或封锁还贷违约学生;最后要负责学生助学信贷工作的政府部门要对相应的学校进行适当处罚, 学校也必须对负有协助催促学生还贷责任的相关老师予以一定处罚, 从而做到助学信贷既注重防范管理又讲究奖惩分明, 不断加强相关师生千方百计做好助学信贷工作的领导与使命思想, 确保助学信贷和助学育人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应重在调动贫困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层面力量, 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等根本性问题, 进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5]在资助育人的具体实践中, 应“以服务学习为理念, 搭建以助学金为主载体的感恩教育平台;发挥激励效应, 搭建以奖学金为主载体的专业成才平台;以诚信为本, 搭建以助学贷款为主载体的励志育人平台;孵化创业型岗位, 搭建以勤工助学为主载体的能力提升平台”[6], 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强和改进奖学助学体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奖学助学体系以其所蕴含的激励与导向、扶持与关爱、引导自立与自强、信用与责任及回报与感恩等功能, 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完善的奖学助学体系工作也有需要改进的问题, 比如对受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欠深入和贷款学生不按时甚至不还贷等。通过改进奖学助学金的申评与资助办法, 改进助学贷款的申请与偿还办法, 强化大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促进奖学助学体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功效。
关键词:奖学助学体系,高校人才,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2011年版) [EB/OL] (2011-08-20) [2012-03-06].http://www.csa.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2]邱日梅, 刘金明.大学生资助工作在“三能”人才培养中的成效研究[J].出国与就业, 2012, (2) :38-39.
[3]李凤.助金、助心、助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 (6) :53-56.
[4]李艳, 汪朝杰, 李志明等.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4) :31-33.
[5]曾庆璋.建构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5) :72-73.
构建新的国家助学信用体系研究 篇6
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与国家的投入不足矛盾日益显现, 高等学校只有通过收取学费来弥补教育经费的短缺。但是缴费上学对低收入特别是农村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费用, 许多家庭无法供子女上大学。为了解决上大学难的问题, 国家从1999年6月出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并开始试点, 到2000年9月在全国推广,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不断完善, 体现出逐步放松贷款条件, 扩大贷款范围的趋向。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利用银行体系和金融手段以达到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 并通过创造“政府安排贴息, 商业银行承担借贷运作, 高校负责学生资料初审, 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的分工制度”, 保证助学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
对于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而言, 国家助学贷款是他们完成高等教育的希望。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保证每一个学子不因贫困而无法进入大学校园, 无疑是促进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几年来, 在中央、地方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 这项工作取得了巨大实效, 约有1/2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是, 国家助学贷款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着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市场失灵
始于199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 资助了数百万寒门学子, 却也受困于商业银行惜贷的尴尬。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 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也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 依法经营, 照章纳税, 自负盈亏, 与其他企业一样, 以利润为目标。经办银行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根本原因在于成本过高和风险防范措施的缺失。贷款人数多金额少, 一个学校有几百几千学生贷款, 但就为了这些学生可能就要派驻一个客户经理或者服务人员, 营业成本非常高, 额度不大, 但是工作量非常大, 管理成本过高, 银行没有积极性。并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 学生毕业以后流动性比较大, 经办银行缺乏有效的贷款跟踪管理手段, 大学毕业生的还款违约率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其他个人消费贷款群体。2002年, 第一批申请贷款的部分学生进入还贷期, 贷款风险也首次凸显。2003年, 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高峰, 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 西部一所大学因违约率高达50%, 因此成了第一所被银行叫停贷款的高校。2003年, 高校被停发助学贷款成为全国性的普遍现象。还款风险令经办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望而却步, 市场引导作用失灵。
(二) 政府政策性目标与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相冲突
1. 政府的政策性目标。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速人才培养, 利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学生树立了自立自强观念, 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 有力地推动了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 为贫困公民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 它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 消除或减轻经济困难对不利群体学生在入学影响, 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日常生活费。其根本出发点就是, 实行科教兴国, 让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大学。
为了克服银行助学贷款“惜贷”现象, 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 完善贷款制度, 鼓励银行扩大贷款。2004年6月, 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试图从建立机制层面上去解决助学贷款难题。根据补偿机制, 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出一半作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各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在确认经办银行年度贷款实际发放额后, 将风险补偿资金统一支付给经办银行, 从而形成了“集政策、福利、教育和金融为一体”, 以“政策性为目标, 商业化运作”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但是风险补偿金很难补偿由于贷后管理的艰难存在的风险, 并且银行、借款人、高校的风险责任不清, 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2. 商业化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尽管政府补贴风险金为14%, 但在银行方面认为这一比例的保证金不能补偿银行的贷款风险, 所以银行出台诸多的限贷措施。
一是比例限贷。2003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双20标准”, 即对违约率达到20%且违约人数达到20%的高校, 经办银行可以停发贷款。按当年在校总人数的20%定贷款额度,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超过20%, 特别是西部的一些高校达到30%以上, 贷款额度不能满足学生的贷款需求。并且贷款要求学生附成绩单, 有一门挂科不能贷款。家庭困难学生本来学习困难, 不能按时贷款更是雪上加霜,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恶性循环, 学习成绩更难以保证。
二是办理贷款附带条件。有的银行要求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要求高校把单位的银行账户, 职工的结算账户同时设在贷款银行, 否则不办理贷款, 为能给学生顺利办理贷款, 尽管高校不情愿, 也只能无奈之举。
三是业务人员少, 收贷管理不规范。由于高校由省教育管理部门统一招标, 有的省集中在一个中标的银行, 由于办理贷款的时间非常集中, 银行代理高校的贷款任务繁重, 人员没有增加, 不能及时完成贷款审核业务。同时为了减少成本开支, 许多业务人员是聘请高校的在校学生, 业务不熟练, 收贷手续也不规范, 出现高校报送的贷款资料丢失或甲校的资料放到了乙校;不能及时放款, 贷款资料的审批不能按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经常是学期初办理贷款, 学期结束前才能放款。
(三) 高校担负银行的经营风险
1. 高校为学生违约买单。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4]51号) 规定: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考虑到国家助学贷款特点和我国的具体国情, 为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按照“风险分担”原则,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隶属关系, 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 具体比例在招投标时确定,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风险补偿金一般为14%, 但在招标时银行普遍认为14%的助学贷款风险金比例太低, 2004年9月, 在某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招标开标仪式上, 11家收到招标邀请书的银行仅5家到会, 最后只有3家银行进行了投标。在参与竞标的3家银行中, 有两家银行给出的风险补偿金比例为30%, 另外一家银行给出的比例为50%。而法定的风险补偿比例仅为15%, 银行提出的比例过高, 令省财政和高校难以接受, 同时各竞标银行对高校提出了许多“附加条件”, 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招标在河南以“流标”而告终。并且风险金有的没有与违约率挂钩, 违约率为零, 风险金照付。如果高校的学年贷款金额是1000万元, 就要支付75万元的风险金, 加上没有收取的学费减少的资金, 高校承担的资金压力非常大。
2. 高校分担了银行的大量工作。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 高校设置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与银行联系, 从收集资料到审核, 担负着大量的工作, 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更是需要人力和资金。
(四) 无担保贷款监护人成旁观者
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有关规定, 学生贷款无须家长担保, 学校辅导员和资助中心的人员成为贷款推荐人并承担了贷后管理责任, 家庭监护人没有任何的法律责任。学生毕业后高校已经没有管理学生的责任, 贷后管理完全落到了高校。贷款毕业生有意或无意违约时, 由于学生通讯地址的变动, 学校联系学生比较困难。有的高校贷后管理联系到学生的家庭时, 家长表示不知道或不配合的态度, 银行也感到联系监护人困难, 监护人成了助学贷款的旁观者。
二、构建助学信用新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决定了其发放主体的特殊性。如何使政策性目标与银行商业化经营有效结合, 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与银行的经营目标紧密结合, 尽可能扩大供应市场, 有效防止风险, 使助学贷款信贷品种可持续发展。完全由政府承担风险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政府为此付出严重的代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出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构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并存的国家助学信用体系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 生源地信用贷款
1.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含义。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学生向家庭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入学通知书等材料, 申请办理的无需担保或抵押的助学贷款, 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 学生和家长 (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为共同借款人, 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对象:
考入国家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 在校的学生和新录取的学生都可以作为借款人来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
3.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特点。
第一是风险补偿金全部由财政承担。
第二是延长了还款的期限, 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 最长不超过14年 (比国家助学贷款延长了四年) 。
第三是增加了学生家长共同借款, 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第四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合作。试点地区由国家开发银行负责提供贷款的资金, 由其他金融机构, 受国家开发银行的委托, 负责资金的结算管理, 由县级资助管理机构负责贫困学生的认定、审查, 协助贷后的管理和催款工作。普通高中配合行政管理机构对贷款学生的经济困难进行调查、认定、统计等工作。
第五是增强信用助学贷款效果。一方面能及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的经费问题, 由于是生源地贷款, 大学新生入学前就可以凭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入学通知书到所在地的办理助学贷款, 比到校后再办理较快。目前, 除极少数省份外, 都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
4. 生源地贷款的风险规避。
生源地贷款有效解决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人、监护人、高校、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行政管理协助贷后管理, 增强风险管理有效性。生源地比较容易了解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变化情况根据资料, 并且学生家长 (监护人) 作为共同的借款人, 有责任对借款负责。
5. 生源地贷款对高校的影响。
实行生源地贷款减轻高校担负的学生贷款任务和风险压力。生源地贷款在全国推广, 高校将在入学时收到学生的学费, 贷后管理侧重于诚信教育, 有关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在县一级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减少了高校贷后管理的工作量, 并且减少了风险金的支出。
(二) 生源地贷款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国家尽快出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办法的内容包括:
贷款的性质和条件、贷款有关政策、贷款银行的确定、贷款结算管理;贷款行、政府管理部门、结算金融部门以及高校的工作职责。
2. 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
目前县级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积极性不高, 没有强硬的措施, 生源地贷款不可能落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置在教育局, 此项工作需要有专人管理, 作为教育局经常性工作之一, 要明确工作目标, 考核指标和建立奖惩机制。划拨专款使资助管理工作正常运转, 并利用风险补偿金转为奖励资金与贷款银行共同控制贷款风险。
3.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按生源地的隶属行政管理要求, 建立县级资助管理中心, 由教育管理部门管理, 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汇总高中毕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信用贷款需求信息、联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进行核实、初审生源地贷款资料。接受高等学校、生源地信用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的委托, 建立与贷款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 跟踪贷款学生的信息变化, 与高校共同协助贷款银行及时掌握贷款学生的信息情况。
4. 做好生源地贷款的宣传工作。
生源地贷款包括其他的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应在高中阶段进行,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知道家庭经济困难可以通过助学贷款上学, 上学后可以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解决生活费问题, 全国统一的资助政策宣传, 家喻户晓, 并把生源地贷款的办理地点、办理有关程序及所需要的资料作为毕业班的重点宣传内容, 使学生入大学前了解如何办理助学贷款。当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系贷款银行每年安排统一的时间到高中指导填写资料, 尽可能方便贷款人办理手续。
(二) 国家助学贷款
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应与生源地贷款的衔接, 作为助学贷款的补充。
1.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不能办理或不便办理生源地贷款的普通本科高校,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生。
2.国家助学贷款应与生源地贷款的衔接。实行生源地贷款后, 新生入学凭入学通知书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申请贷款;在校的学生凭所在学校的缴费通知书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可以申请生源地贷款, 也可以在高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教育管理部门同时做好信息的沟通, 建立高校学生贷款信息网, 收集全国高校已贷款学生信息, 各地学生资助中心审批贷款时首先通过学生贷款信息网审查是否已经获得贷款, 贷款银行也可以通过征信系统审查, 已获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能申请生源地信用贷款, 反之亦然, 以保证助学贷款的一次性。
3.利用利息调节引导生源地贷款。在全面实行生源地贷款的同时, 贷款政策规定利率略有不同, 高校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比生源地贷款利率稍微高一些, 主要从贷后管理成本和风险性来考虑, 引导以生源地贷款为主。
(三) 个人消费贷款
1. 消费贷款含义:
个人消费贷款是指我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业务, 用途主要有个人住房、汽车、一般助学贷款等消费性个人贷款。
2. 制度设置适用对象的贷款条件。
A.符合生源地贷款条件, 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具有有效身份证明的中国国籍的自然人。
B.借款人、监护人具有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 能保证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C.能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担保措施。
D.贷款用途符合指定的范围。
3. 个人消费贷款的办理程序为:
借款人申请→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签订借款合同→办理保险、担保手续→贷款发放→贷款偿还。
个人消费贷款的特点是比较灵活、便捷, 但需要担保。政府可考虑将风险金制度运用到用于助学的个人消费贷款中。
参考文献
[1].王楠楠.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4 (3)
[2].钱志刚, 王雪.从高等教育公平视角看待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教育探索, 2007 (9)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4〕51号)
助学体系 篇7
1 当前民办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产物, 同时民办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扮演得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据教育部网站中对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基本情况统计显示, 2013年全国有民办独立学院292所, 其中在校学生2758465人。[2]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 民办高校学生不再只是来自于条件富裕的家庭, 贫困生人数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为了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多年来, 各民办高校也通过国家拨款及自筹资金等方式, 逐步完善了奖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等措施相互补充的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3]勤工助学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助困和育人的双重作用, 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4]
2 民办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现存的障碍
2.1 民办高校勤工助学管理体制有待规范
当前, 各民办高校基本都设置了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机构, 但是由于经费限制、人员编制等问题一般都是挂靠在学生处 (学工部) 下, 由工作人员兼职管理。此外, 各民办高校由于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多、办事人员少、勤工助学制度不完善、学院与勤工助学学生沟通不畅等问题, 常常出现大量管理漏洞, 比如对学生管理不力、考核体系不清晰, 工作人员效率低下等, 这些也都导致勤工助学工作难以得到高效发展。[5]
2.2 民办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少 、层次低
民办高校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热情高、人数多, 不仅是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积极申请勤工助学岗位, 很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 也希望通过校内兼职, 得到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职业意识的机会, 但这样也导致了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以江苏省民办学院JC学院为例, 目前在校学生13200人, 其中贫困学生库中人员总数为1536人, 2015年各系部、职能部门 “职场训练营”计划中可提供岗位数为135个, 但这个数目与有勤工助学需求的学生人数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此外, “职场训练营”的岗位主要为图书馆管理员、系部值班员等, 相对技术难度小、层次低, 而真正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岗位较少。
2.3 民办高校勤工助学款项缺口较大
民办高校学生学费、学杂费较高。以江苏省民办高校为例, 人文社科类专业学费14000元/学年, 理工类专业为15000元/学年, 艺术类专业为16500元/学年, 但是民办高校依靠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的学生比例与公办院校比相对较低。同时, 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各省生源地助学贷款金额均不超过6000元/学年, 这也使得助学贷款申请金额与学费直接差额较大。此外, 国家、省市各类奖助学金额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国家助学金2000元, 江苏省助学金2000-4000元不等, 这些奖助学金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生的生活费用, 但是与民办高校相对高昂的学费比起来, 贫困生的生活费用相对拮据。
3 民办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思路与举措
3.1 完 善管 理办法 , 构建勤工助学教育教学体系
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首先可以按照“立足校园, 锻炼团队的思路”, 积极整合勤工助学资源;其次可以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专兼职教师指导为辅的管理机构, 负责勤工助学的组织和监督;另外各民办高校可以考虑把勤工助学作为考核学生社会实践课的内容, 把勤工助学与评优评奖、入党等相融合, 让大学生重视勤工助学。民办高校可以通过考试、考查等多重方式, 以学分制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 把勤工助学纳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去。
3.2 提 升岗 位内涵 , 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融合
民办高校可以参照学校的管理制度来提升助学岗位内涵。譬如在图书馆、后勤等部门设置“职场训练营”岗位, 把具这些岗位交给具备相应实际技能的勤工助学同学承担, 通过招聘、面试、轮岗等多方位激励形式促进勤工助学的效果。这样使得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在岗位锻炼中提高职业素养, 同时民办高校也可以达到减员增效的效果。
3.3 拓宽渠道建设 , 勤工助学与就业实践相结合
在当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的现实情况下, 民办高校可以推动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民办高校可以积极联系对应的大学生实践、就业基地, 开发校外勤工助学基地, 着力开发具有科技型、智力型、专业性的岗位, 促进勤工俭学专业化建设。
3.4 创新思 想理念 , 建立勤工助学创业教育体系
民办高校可以在校内创业孵化园培育创业型勤工助学教育体系, 这样, 一方面可以由学校解决场地、经济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 可以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主经营, 建立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勤工助学实体。民办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创业型实体, 既可以提升勤工助学的层次, 又可以增加贫困生的劳务报酬, 也可以同技能实践、就业创业相结合, 一举多得。
4 结论
综上所述, 民办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政策性强、教育效果深远。民办高校需要针对自身发展特点, 完善困难生资助体系, 优化勤工助学效能, 建立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勤工助学制度, 能够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 又能锻炼他们的实践、专业能力。同时, 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勤工助学体系在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彰显育人功能。
摘要: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民办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阐述了民办高校勤工助学开展现状, 分析了目前的问题以及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贫困生
参考文献
[1]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N].人民日报, 2007-09-13.
[2]教育部.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基本情况[EB/OL].http://www.moe.edu.cn, 2014-12-14.
[3]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特点及作用[J].科教文汇, 2010 (07) .
[4]帮困与育人相结合, 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研究, 2010 (04) .
助学体系 篇8
关键词:经济困难,就业能力,助学
近年来,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 通过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助学贷款为主体, 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为辅助, 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为补充”的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逐步完善,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及生活需要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证, 解决了“走进来”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走出去”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 愈益突出。
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助学工作的思路和重心, 改变目前“普遍比较重视经济资助而相对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工作现状, 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作为工作导向。笔者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 承担着所在学院的资助专项工作和毕业班班主任工作, 以下即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与体会对此略作检视。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就业能力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逐渐成为欧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们国家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而逐步得到了集中的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 相当多的学者从就业竞争力这个角度作了阐述。依笔者之间, 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按其性质简单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迁移能力, 主要是指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后而获得的专业能力;另一类则是可迁移能力, 主要是指专业能力之外的、在不同行业、企业或者岗位上都可以或者都需应用的通用能力。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比非贫困生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 这其中有家庭、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 这些客观因素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一起, 对其就业能力的积累与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我们可从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这两个方面分开来看。
(一) 专业能力储备不足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核, 是获取就业机会、赢得就业竞争胜利的重要基础。然而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储备专业技能方面出现了不足或者偏颇。
一是基础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其家庭以及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限制, 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只是“一心应试”而死读书读死书, 很少参与综合素质课程教育, 在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能力应用方面十分薄弱, 遑论其他的各种综合能力培养了。
二是观念偏差: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有较大区别, 要求学生自主钻研, 勇于尝试, 开拓创新, 但是相当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者无法及时转变学习观念, 或者出于考出好成绩获得奖学金等的现实动机, 仍然延续以往侧重知识理论学习的思维方式, 忽略专业实践和实操技能的锻炼;另一方面, 则有小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反, 认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意义不大, 于是放松甚至放弃专业知识的积累。
三是现实压力: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四年都要依靠借债、贷款等方式来凑齐学费, 沉重的还款压力以及日常生活开销支出压力, 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得不将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打工兼职等一切能获取收入的工作上, 在学业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
(二) 通用能力较为薄弱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为突出的局限是通用能力较为薄弱,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目标不明晰。首先,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相对而言就已经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其次, 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迅猛发展未能深刻理解和把握, 潜意识中仍然存有“考上大学”就是“跳出龙门”的传统观念, 因此,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仍然像高中阶段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 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把握不足, 不去主动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和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以及今后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都很模糊, 不清楚自己毕业后想干什么, 能干什么, 应该及早准备什么。职业规划意识的淡薄, 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也导致了他们在求职阶段无法清晰地把握和适应社会环境, 职业定位和就业期望值往往出现非理性化的现象, 增加了就业难度。
综合素质能力较为欠缺, 竞争力相对较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在2006年曾联合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 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各种能力的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显然, 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通用能力是企业在人才录用时突出考察的内容, 其重要性超过专业能力, 然而这些通用能力恰恰是许多贫困大学生的“软肋”, 他们或者因为自身思想观念问题, 或者因为经济压力所迫, 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集体活动的时间与精力要比一般同学相对较少, 加入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并在其中发挥领导骨干作用的机会更少。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通用能力与其他同学相比自然稍逊一筹, 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综合素质不强”的印象, 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
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成熟的基本特征, 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其特殊的处境之下, 内心深处往往非常敏感甚至脆弱, 导致以下这些情况比较常见。一是自信不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社会支持, 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 而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不够, 致使其应对实际工作和问题的能力不强, 最终导致很多贫困生不自信, 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二是自卑与自尊相纠结:面对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悬殊,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自卑而过于自封, 同时因为自尊而又过于孤僻;在情绪上既忧郁又焦虑, 对生活状况不满意, 幸福感低;在人际交往上既自我封闭又软性自卫, 融入集体、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心理障碍较为明显。
三、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助学体系构建设想
(一) 更新工作理念
改变以往大学生资助工作侧重经济资助而忽视综合能力培养的现状, 首先需要更新工作理念, 以“发展性”作为根本指针, 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层次需求给予充分的关注。“贫困”并非简单的经济概念, “贫困生”也不仅仅受限于物质的匮乏, 更受限于其在精神、能力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不足, 倘若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 很容易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换而言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仅仅对他们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 他们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更为深层更为急切, 忽略了这些, 就是只见“资助”而不见“育人”了。
(二) 理顺工作体制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涉及贫困生资格认定、奖贷助勤的评定与发放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 更重要的是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和培育。从这个角度来说, 它密切相关于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与服务。目前, 各个高校基本都已建立了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心, 负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进行专项管理;相应地, 各个院系也有专职的辅导员负责本院系的资助专项工作。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目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仍然停留于经济资助和事务管理这个层面, 难以或者无力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工作。
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助学体系, 要求建立全员、全过程和立体化的工作体制, 坚持经济资助与精神援助、学业帮助、心理扶助相结合。相应地, 也就要求学校层面坚强有力的统筹、机关层面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统筹配合、院系层面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相互支撑、班级以及宿舍层面全体同学之间的相互包容和促进。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覆盖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思想教育等的各个方面, 使资助工作真正成为暖心工程、德育工程和育人工程。例如仅从实施主体上来说, 全员育人的大学生资助工作队伍起码应当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从系统内和系统外的角度来说, 需要打破传统的“校园藩篱”, 探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如有能力有热情的校外人士特别是已经毕业的自立自强的学长担任人生导师等;第二个层面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度来说, 需要打破传统的“单级思维”, 充分调动和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 如朋辈引导和自我探索等;第三个层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 需要打破传统的队伍与队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玻璃幕墙”, 真正形成协同配合的工作局面, 如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思想引导与专业指导的相互促进、资助部门与心理咨询部门、就业指导部门之间制度设计与工作决策的无缝对接等。
(三) 创新工作形式和载体
从方法上来说, 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形式。例如新生入校之初以人文关怀为主, 通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次集体聚餐、发放一张亲情电话卡、举办一次中秋文艺晚会、发送一条祝福短信、开展一次素质拓展等形式, 让其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和老师同学们的关爱, 打破心理藩篱, 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一则积极搭建实践平台, 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抓手和载体。例如, 成立校级的自强社和各院系的分社,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立自强;专项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鼓励他们走出课堂、走出书本, 深切感受社会前进的脉搏,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优化勤工助学岗位, 改变以往勤工助学仅仅停留于简单机械的劳务的情况, 探索实行行政助理、科研项目助理等既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机会、又能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统筹能力的助学岗位;优化勤工助学项目, 改变以往撒胡椒式的资助模式, 探索项目制的资助方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项目立意, 实行自主申报, 自我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管理流程;积极拓展校外助困实习基地, 由企业为贫困大学生优先提供见习岗位, 强化课堂所学专业知识, 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二则需要广泛借鉴心理咨询等新的技术, 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与时俱进的工作形式。例如, 由于个体的差异、成长需求的多样和成才标准的多元, 个性化指导越来越成为工作做细做实的基本要求, 小规模的团体咨询、一对一的个体辅导、沙龙、工作坊等形式因而应当被广泛应用起来。
在求职就业阶段, 除了通常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之外, 还应着力培育和凝聚“薪火传承, 自强不息”的精神, 共塑自信自强、团结爱校、共同关注学校发展的母校情怀。例如有的学校设立了独具特色的就业专项基金, 其相比于通常的就业专项基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力求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就业与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为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补助, 帮助他们缓解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和后顾之忧;另一方面, 引导接受就业补助的同学作出承诺, 承诺在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经济自立之后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关心和帮助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种承诺并非带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而是一种发自内心认同的道德承诺。这样的形式毫无疑问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 2009 (1) :30-32.
[2]、卫爱军.高校大学生困难群体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前沿, 2007 (7) :198-200.
[3]、孟庆瑶, 李敏, 赵东等.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 2010 (7) :51-53.
[4]、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1 (1) :78-80.
[5]、张光辉.高校就业指导理想模式的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28 (4) :112-116.
助学体系 篇9
关键词: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起源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 是对自学者进行学历检验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制度, 是一种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新型高等教育形式。全日制自考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历程中的新兴产物, 它把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模式。自学考试经久不衰, 全日制自考助学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然而, 从严格意义上讲, 自考助学只是一种教育服务形式, 其目的是提高考试通过率, 帮助自考生取得文凭, 这也是自考助学的生命力所在。从这个层面来看, 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是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的直接体现, 一套系统、有效的教学督导体系是提高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我国高等院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教学督导机制, 主要对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而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的教学督导工作则相对薄弱, 与其发展规模、社会需求十分不协调。本人希望通过对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实践经验的总结, 探索符合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规律的教学督导体系。
一、全日制高等教育自考助学教学督导实践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教学监控体系的逐渐完善, 其教学督导体系也日趋成熟。在这种背景下, 许多成人 (继续) 教育机构也开始重视教学督导工作, 但发展较不平衡, 尤其是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 由于其“考教分离”的特殊性质, 教学督导缺失或教学督导体系不完善的现象依然存在, 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体系尚在摸索与实践当中。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经贸学院) 对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工作十分重视, 在2007年6月成立了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室, 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督导体系。两年多运作下来, 督导室做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和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所不同, 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过程相对比较特殊。首先表现在督导对象上, 参加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落榜生、职高中专毕业生, 其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都相对较弱, 这就要求在管理上加强督管;其次由于全日制自考助学的特点是“考教分离”的, 这就要求在对教师进行督教的时候, 不能一味追求通过率, 应考虑课堂效果;再者, 由于全日制自考助学是一个助学的过程, 除教师授课以外, 很大一部分时间是需要学生自学的, 自修课占很大比重, 自修课的效率高低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优劣, 因此加强自修课的督学显得十分重要。
基于以上因素考虑, 经贸学院结合本校实际将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室分设为专家督导组、班主任督查组、学生信息反馈组三支工作队伍。
专家督导组主要由本校或外校一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的老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听评课、参与教学检查、进行专项调研, 从专家的角度了解教师授课情况、教学管理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重点对教师的备课、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班主任督查组主要由各专业教学班主任、生活班主任及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组成, 相当于一个管理自查组。主要配合专家督导组进行日常教学检查、作业抽查、听课评教、成绩分析等工作。这主要是考虑到自考助学自愿性、自主性的特点。它不同于普通高校, 有相应的门槛限制, 并有学业终审和颁发学历文凭的权利,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一定的制约性。而全日制自考助学是一种教育服务性质的教育模式, 校风学风的好坏班主任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加强班主任督察制度对树立良好学风, 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学生信息反馈组主要从自考助学学生这个主体出发, 从各自然班级选取若干责任心强、工作负责的学生担任信息反馈员, 定期反映各班级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及其意见和需求, 充当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便于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教学情况, 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促进教学良性互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现行普通高校教学督导体系日趋成熟, 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系列的督导体系尚处起步阶段, 有待进一步夯实和完善。尤其是全日制自考助学, 因其群体数量庞大, 参与机构众多, 构建符合全日制自考助学特色的督导体系显得尤为迫切。现阶段, 绝大多数助学机构都意识到教学督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由于受各种宏观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制约, 能够真正形成一套体系并执行的则凤毛麟角。而已开展教学督导的助学机构, 则存在督导机构定位、督导室职权关系、督导评价标准等问题, 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甚至形同虚设。通过实践总结和分析, 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督导主体不明确
与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督导有所不同, 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涉及教学监控、学生监控和管理监控。因此其督导主体也并非单纯指助学机构本身, 而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负有责任的部门都可以视为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教学督导的主体。目前的监督检查机构, 与真正意义上的督导体系还存在很大差距。所谓督导机构首先应该是非行政权威的监督机构, 而并非由行政职能部门教务处等来承担, 教务部门是教学过程的执行部门, 既是执行部门又是监督部门, 未免有监守自盗之嫌, 是不符合逻辑常理的。再者, 对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教学质量负有责任的部门还有教育部分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职能部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助学处、学生主体等, 他们都应纳入督导主体的范畴。
(二) 督导效力不足
造成督导效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从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组成来看, 以浙江省为例, 公办学校占21%, 民办学校占79%。虽然公办学校在师资力量、管理队伍上相对占优, 但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 其开展全日制自考助学都是自负盈亏的。为压缩成本, 许多助学机构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涉及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去解决的往往持谨慎态度, 而督导部门则对发现的问题又没有处理权。其次, 就督导对象上看, 由于社会力量办学, 助学机构很少有高质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大部分依靠大学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兼课, 他们在行政上不归助学机构管理, 督导专家的意见对他们只是建议性质, 而非强制性的, 是否能够落实取决于教师个人素质和责任意识, 这也给督导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次, 就管理队伍来看, 由于全日制自考助学督导工作不仅涉及教学过程, 还涉及学生管理、招生管理等。而助学机构在遴选管理人员时, 出于生源竞争、管理成本等因素考虑, 往往优先考虑招生能力强、酬劳相对低的人, 而非管理能力强的人员。加上自考助学行业竞争激烈, 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对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都起着消极作用。
(三) 督导范畴界线模糊
谈到教学督导范畴, 首先有必要理清教学的概念。从狭义上讲, 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一系列知识传授、辅导等的课堂行为。从广义上讲, 教学则应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 包括教学活动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类因素的总和。从后者的层面看, 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督导过程应是一个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共同参加的全员性管理过程。而就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现状 (以经贸学院为例) 来看, 大体还是参考普通高校的督导经验, 在督导主体上仅停留在助学机构教学管理部门上, 在督导内容上仅停留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督导上, 在督导对象上仅停留在对教师、学生的督导上。而对助学机构的管理、学生自学的情况、师资管理队伍的建设等都没有有效的督导机制, 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自考助学的教学督导范畴应由助学机构管理过程督导、教师教学过程督导、学生学习过程督导三个方面共同组成。
(四) 督导队伍不健全
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由于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助学机构成分复杂等原因, 其督导队伍相对不够完善。以浙江省为例, 浙江省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达, 全日制自考助学模式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然而, 教学督导队伍完善、督导机制健全的助学机构却也显得凤毛麟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助学机构组成来看, 目前开展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机构主要由普通高校、民办专修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三部分组成, 其中民办专修学校占大头, 这也使得其教学督导队伍的专业性变得先天不足。从教学资源来看, 普通高校明显占优势, 然而资源不足是我国扩招背景下普通高校的软肋, 因此其能够投入到全日制自考助学的资源少之又少。从全日制自考助学特点来看, 由于全日制自考助学是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服务模式, 其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中专职人员的综合水平普遍较低, 兼职人员又存在不稳定、束缚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完善教学督导体系, 健全教学督导队伍, 发挥教学督导作用, 对提高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 促进全日制自考助学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体系的对策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教育形式, 其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考生自学和社会助学的整个教育过程来实现的。因此完善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体系, 对提高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 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一) 构建多层级的自考助学教学督导主体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性的考试, 全日制自考助学是社会性的教育服务活动, 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体系也应具有政策性、制度性、层级性。其督导体系应由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助学机构、助学对象组成的教学督导主体。
教育部相关机构应负责研究并制定符合全日制自考助学特点的教学督导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 并结合实际发展需要, 出台指导性文件, 从宏观上指导各地区的督导工作, 从政策上保障督导体系的实施与落实。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如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助学处) 则负责制定和修改教学督导评估体系、审查助学机构助学资格、检查助学机构教学督导工作落实情况等。有条件的, 应根据本地区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资源和师资情况, 成立专门的自考助学教学督导机构, 组织专家对助学机构进行经常性的指导、监督、检查、评估。助学机构是整个自考助学教学过程的执行者和管理者, 自考助学教学质量的优劣, 自考助学教学督导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关键要充分发挥助学机构的作用。助学机构的教学督导工作主要包括教学环节督导和学生工作督导。教学环节督导包括教学计划过程督导、教学运行过程督导、教学辅助过程督导等;学生工作督导包括学生管理过程督导、学生学习过程督导、学生教育过程督导。助学机构应根据相关制度和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设立独立的、有一定执行力、有绝对监督权的教学督导机构, 以实现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职能。学生是教学督导效果的受益主体, 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具发言权, 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教学督导信息反馈作用。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环节、助学机构管理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等的信息收集和反馈, 以最根本、最直接的方式了解自考助学的教育教学过程, 以便助学机构根据反馈的问题做出准确的更正和改进。
(二) 构建全过程的自考助学教学督导体系
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只是一种考试形式, 并不注重过程教育。但是作为一种教育行为, 必须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 自考助学恰恰填补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欠缺的育人过程。因此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体系也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督导过程, 而应该是一个集助学机构管理过程督导、教师教学过程督导、学生学习过程督导于一体的教学督导体系。助学机构管理过程督导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助学机构办学资质审查, 办学条件、办学设备等硬件设备的检查, 管理制度、师资管理队伍的核实, 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监督等。助学机构管理过程督导是自考助学教学督导的基本任务, 也是整个自考助学教学督导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通过对助学机构管理过程的督导来规范自考助学教育市场, 提高自考助学办学质量, 稳定自考助学发展规模。教师教学过程督导包括教师授课计划督导、教学效果督导、教学态度督导、学生作业批改情况检查、学生自学辅导监督等情况。学生学习过程督导包括对学生上课到课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学生预复习效果、学生自学过程、学生思想状况、班风、学风等的监督和指导。
(三) 构建综合性自考助学教学督导队伍
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督导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涉及管理监督、教学监控等, 相比传统的教学督导具有更高的要求。其督导队伍应包含熟悉全日制自考助学政策法规的教育行政管理专家、有丰富自学考试教学经验的教授、了解自考助学学生心理特征的心理辅导人员、对自考助学有一定了解的学生等。只有这样的督导队伍, 才能满足全日制自考助学管理过程督导、教学过程督导、学习过程督导三位一体的要求, 才能使得督导意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才能使整个教学督导过程顺利运行, 起到提高教学质量, 规范助学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莹莹.浅析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继续教育, 2009, 4.
[2]王纪明.健全函授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0) 126-127.
[3]高惠, 李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8) 82-83.
[4]孔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 53-54.
【助学体系】推荐阅读:
助学金体系06-10
关于助学筑梦铸人助学金征文10-03
南野教育机构助学金及助学金说明07-18
助学系统10-18
助学资源06-15
助学政策09-18
助学自考09-26
助学讲话08-09
助学指导工作05-09
外贸助学网站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