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勤工助学

2024-09-02

校内勤工助学(共3篇)

校内勤工助学 篇1

一、勤工助学及高校校内勤工助学实体的界定

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 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的勤工助学, 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根据实践的场所不同, 勤工助学分为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勤工助学。

校内勤工助学一般是指高等院校提供校内的工作岗位, 组织本校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学生从中取得相应报酬。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安排, 主要包括校内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后勤服务等, 此类岗位属于传统的勤工助学形式。本文旨在探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兴岗位形式———由学校出资并提供场地, 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实体, 以店面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 更具市场化和挑战性的经济组织。

二、当前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六条均规定了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五章专门对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进行了规定, 但只对传统岗位作出了规定, 对高校校内勤工助学实体的规定尚处于空白。

三、关于高校校内勤工助学实体的法律地位的设想

法律地位, 是指法律主体在其参与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资格。只有确定了高校校内勤工助学实体的法律地位, 才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笔者就此提出以下设想:

(一) 具有独立的商主体地位

商主体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参与商事法律关系,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行为, 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现代各国商法的一般理解, 构成商主体的实质性标准在于商人必须从事营利性的商行为, 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商主体持续地从事地某一特定的营利性商行为; (2) 商主体是商行为权利义务的实际承受者; (3) 商主体须以特定的营利性活动为其职业或者经常性营业。

赋予校内勤工助学实体独立的法律地位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关键。若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具有独立的商主体地位, 则该类实体能以自己的名义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直接地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

(二) 作为接受高校行政管理的行政相对人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一条分别规定:“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下设专门的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 具体负责勤工助学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加强领导, 认真组织, 积极鼓励校内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作用, 在工作安排、人员配备、资金落实、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及助学岗位设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筹措经费, 设立勤工助学专项资金, 并制订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可见, 高校在开展勤工助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中, 实质上是经国家授权, 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 对其进行教育行政资助, 保障其受教育权。从本质上来说, 该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给付行为, 或称行政物质帮助行为, 即行政主体在公民失业、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下, 依法赋予其一定的物质利益或与物质利益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设立的教育法人单位, 作为行政法规的授权组织, 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对勤工助学实体的组织与管理应当列为公法范畴, 形成的是基于行政权力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勤工助学实体是该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 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互有权利义务的作为相对一方的个人和组织。

四、结论

通过以上两种设想的分析与比较, 可以发现, 高校校内的勤工助学实体, 具备一定的经营形态, 有相对固定的经营场所, 进行经营行为, 提供特定的产品或者服务, 因而与商主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实体是出于为校内学生提供实践岗位的考虑而设立的, 并非以特定的营利性活动为其职业和设立目的。而且根据相关的规定:“各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 作为对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实施管理和提供服务的专职机构, 具体负责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管理;负责勤工助学专项经费的筹措、管理。为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提供必要的办公场地和相关设备, 保证其正常有效运转。”由此可见, 高校校内的勤工助学实体的设立、组织和管理, 都带有高校对其强烈的行政管理权的色彩。因此, 认为校内勤工助学实体是接受高校行政管理的行政相对人, 不具有独立的商主体地位更为适宜。

只有确定了高校校内勤工助学实体的法律地位, 其他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行政管理和高校对其的内部管理, 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探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石佑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漆小萍.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实用指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3]杜黔, 艾志花.试论高校在校外勤工助学管理中的法律地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 .

[4]徐志强.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法律性质辨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 (3) .

[5]陈建华, 徐莉莉.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6) .

校内勤工助学 篇2

甲方:(校内用工单位)

乙方:(应聘学生)

为保证校内勤工助学活动顺利开展,根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实施办法》,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经学院推荐,乙方参加甲方(岗位名称)工作,工作内容是,工作要求是,报酬标准为元/小时。

第二条甲方的权利和责任

1、甲方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须是无毒、无害、无危险、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适合学生从事的岗位。

2、甲方须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按时做好勤工助学学生考核工作,及时报送考核结果。

3、指导和监督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认真履行协议规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对在勤工助学中违反校纪校规的,甲方有权调整或终止其勤工助学活动,情节严重的可建议学校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触犯法律法规的,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处理。

4、在乙方正式工作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并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合理安排乙方的工作时间,乙方每月总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

5、甲方不得随意解除与乙方的协议,但若乙方不适合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甲方可在通报乙方后,调整该岗位勤工助学学生。

6、乙方在参加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导致意外伤害事故或财产损失的,甲方需根据有关部门(机构)责任认定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条乙方的权利和责任

1、乙方有根据实际工作量和本协议约定的报酬标准按时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2、在勤工助学协议执行过程中,乙方的合法权益神圣不可侵犯。

3、乙方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和用工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劳动纪律,须服从用工单位的管理和考核,并根据岗位要求和用工单位的工作时间安排,认真做好勤工助学工作。

4、乙方不得擅离职守,不得迟到早退,若有特殊情况者,应提前向用工部门请假。

5、乙方不得擅自终止与甲方的协议,有特殊情况需终止协议者,应提前7个工作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

6、乙方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因非工作原因损坏劳动工具或公物的,须承担赔偿责任。

7、乙方应以学业为重,参加勤工助学不得占用学习时间,不得影响正常的学习秩序。

第四条若甲乙双方在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出现劳动纠纷,由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调解,调解不成功的,按有关法律规定程序处理。

第五条本协议未尽事宜,有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功的,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六条本协议一式三份, 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另一份由甲方报送至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第七条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

校内勤工助学 篇3

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奖、贷、助、免、减”以及入学“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勤工助学, 特别是校内勤工助学非常受学生欢迎。校内勤工助学是指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校办产业的生产劳动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劳动, 学生从中取得相应报酬的助学活动。近年来, 我国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研究逐渐增多, 例如, 薛浩探讨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1]段徐等对杭州市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2]袁琦分析归纳了美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特点。[3]但总的看来, 关于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关于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现状的全面调查也相对较少。广州不少高校比较早开展学生校内勤工助学工作, 但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相关研究。为全面了解广州地区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工作, 我们选择广州地区对两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研究以广州地区两所公立高校 (教育部直属高校1所, 省属高校1所) 正在参与或曾经参与校内勤工助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2010年4月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546份, 回收率为91%, 其中有效问卷为544份。调查对象所学专业分布比较广泛, 有一定的代表性, 此外, 我们还通过访谈来拓展调查的深度和广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与其他学生资助的方式相比, 勤工助学最受学生欢迎

调查显示, 38.9%的学生最希望的资助方式是勤工助学, 32.2%的学生最希望的资助方式是奖学金, 分别有15.6%和11.2%的学生最希望的资助方式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 仅有0.7%的学生选择了最希望的资助方式是社会捐助。关于最有效的资助方式, 选择勤工助学的学生比例也最高, 占38.8%, 其次是助学贷款, 占20.4%, 选择社会捐助的也有18.0% (图2-1) 。无论是最希望的资助方式还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 排在首位的都是勤工助学。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这就需要高校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对于目前所在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方式, 被调查的学生还比较认可。70.7%的学生认为现在勤工助学岗位上的学生属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 77.2%的学生认为学校评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是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非其他, 但也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也发挥重要作用, 认为部分学生获得认定并不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而是与老师的关系好或与同学的关系好等原因。可见, 两所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虽得到多数学生的肯定, 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 与一般的勤工助学相比, 校内勤工助学更受欢迎, 而且男女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调查表明, 勤工助学虽整体上是大学生最喜欢的资助方式, 但校内勤工助学更受学生欢迎。在本次调查中, 期望勤工助学地点在校内和期望勤工助学地点在校外的学生分别占58.3%和15.0%, 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26.8%。目前勤工助学地点在校内的学生占50.1%, 在校外的学生占23.1%, 校内校外都有的学生占18.8%。41.7%的学生喜欢的勤工助学形式是校内岗位, 29.9%的学生喜欢企业兼职的勤工助学形式, 24.7%的学生喜欢的勤工助学形式是家教。但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勤工助学时, 影响其选择的因素差别较大 (表2-1) 。女生对于勤工助学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男生, 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女生还比较看重能否从工作中获取经验, 且男女差异显著。而对于工资发放状况、工作复杂程度, 女生的总体重视程度也高于男生, 但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对于男生, 女生更加看重校内勤工助学。原因是她们比男生更看重人身安全、上班近不误学习等因素, 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女生还比男生更看重工作环境状况和占用时间的多少, 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分别是比较显著和显著。女生也比男生更认同校内勤工助学的工资发放及时且不无故克扣, 但二者的差异不明显。

注:*表示p<0.005, **p<0.01, ***p<0.001, 以下各表同。

至于不选择校内勤工助学的原因, 两者存在性别差异。较多的女生认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太少且难于申请”, 其次是“校内勤工助学多为劳务型工作锻炼性不强” (表2-2) 。相比之下, 较多的男生认为“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没面子”, 男生的均值明显高于女生, 且差异显著。虽然多数男女生都认为“校内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占用时间影响了学习, 合适的岗位较少并且报酬偏低” (均值都高于中值2.5) , 且女生的这种态度更加强烈 (女生均值大于男生) , 但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三)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普遍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 同时, 这些岗位与学生专业脱节难以满足“以工促学, 学以致用”的期望

校内勤工助学虽然很受学生欢迎, 但高校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能否满足学生需要?调查显示, 有60.1%的学生认为目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只满足了小部分同学的愿望或认为目前校内勤工助学工作难申请, 39.9%的学生认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至少满足了半数以上学生勤工助学的愿望。学生是如何获得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呢?调查显示, 51.6%的学生是通过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获得勤工助学岗位, 19.0%的学生是通过老师同学介绍, 13.5%的学生是通过专门的学生中介组织获得勤工助学岗位。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情况如何?调查显示, 43.2%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从事的校内勤工助学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毫无联系, 25.3%的人认为与所学专业有些联系, 仅有7.0%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从事勤工助学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和非常紧密。女生更认为自己目前从事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与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但与男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学生所在的岗位性质有关。调查显示, 54.6%的学生所在的岗位是服务型岗位, 32.1%的学生所在的岗位是劳务型岗位, 12.6%的学生所在的岗位是智力型岗位。这可能还与学生从事勤工助学的目的有关。关于勤工助学最重要的目的, 在本项调查中, 42.9%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35.1%的学生是为了培养能力, 16.1%的学生是为了接触社会。

(四) 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的实际收入普遍偏低, 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校内勤工助学酬劳情况如何?调查显示, 48.2%的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的月酬劳在300元以下, 41.5%的学生在300~400元之间, 8%的学生在400~600元之间, 600元以上的仅占2%。可见, 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的收入并不高, 89.7%的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的月酬劳都在400元以下。也有一些同学既从事校内勤工助学也从事校外勤工助学, 但收入也不高。调查显示, 90.5%的学生校内外勤工助学月酬劳总额在600元以下, 6%左右的学生在600~800元之间, 在800~1000元之间和1000元以上的均占1%左右。总的看来, 广州高校学生依靠勤工助学获取的收入不高, 校外勤工助学获得的酬劳在整个勤工助学月酬劳中所占的份额度也比较低。

广州高校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取的收入起什么作用呢?调查显示, 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数据表明, 从事勤工助学的学生目前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就业以及各种开销, 分别占57.2%、54.9%和51.5%。勤工助学的收入主要是弥补生活费的不足, 难以用来缴纳学费。在本次调查的从事勤工俭学的学生中, 有61.2%的学生的学费来自家庭, 19%的学生学费来自助学贷款, 仅有1.8%的学生学费来自勤工助学。从事勤工助学的学生其生活费用来源于家庭的占66.7%, 来自勤工助学的占20.3% (图2-2) 。

(五) 学生对勤工助学相关政策并不熟悉, 但女生的熟悉程度要高于男生

对勤工助学相关政策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 目前高校中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于勤工助学的相关政策和制度都不是非常了解, 相对而言, 女生对勤工助学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远高于男生, 并且与男生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从事勤工助学工作, 有些学者建议高校可采用“弹性学制”, 但学生对这一建议的认可度如何?调查显示, 男女生对于这一建议都持否定态度 (男女生均值都大于中间值2.5) , 相比之下女生对此观点否定的程度更高, 且男女生在此问题上的差异十分显著。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述5个方面的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 校内勤工助学最受学生欢迎, 但目前高校所提供的岗位并不能满足需要。在所有的资助方式中, 被调查学生最欢迎勤工助学这种资助方式。相对校外勤工助学, 校内勤工助学由于具有上班近不误学习、能保障人身安全等优点更受到学生欢迎, 女生尤其看重校内勤工助学。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部分原因是学校所提供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部分原因则是学校所提供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质量不高。由于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大多是服务型和劳务型岗位, 智力型岗位较少, 致使部分学生由于得到锻炼的机会少而不愿选择校内勤工助学。

第二, 校内勤工助学的收入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有限, 只能部分弥补学生生活费用的不足。广州两所高校大学生通过校内勤工助学获得的月酬劳大多在400元以下 (占调查总数的89.7%) , 通过校内外勤工助学获得的月酬劳总额大多在600元以下 (占调查总数的90.5%) 。在生活费用高昂的广州, 这些收入满足勤工助学学生的日常消费都非常困难, 即使多数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消费水平处于中低水平, 也很难用来缴纳学费。除少数学生外, 大多数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的收入只能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 部分缓解其经济压力, 学费及生活费用还需通过其他途径 (最主要的还是家庭) 解决。因此,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 仅靠勤工助学, 特别是校内勤工助学还是不够的, 还有必要结合其他资助方式, 例如, 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以及社会捐助。高校在努力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 还要完善其他资助方式。

第三, 部分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广州两所高校贫困大学生最希望的资助方式和认为最有效的资助方式, 都是勤工助学, 但仍有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愿进行勤工助学, 包括校内勤工助学。他们不愿勤工助学的原因主要是, 有的学生认为进行校内勤工助学, 特别是从事劳务型岗位工作会使自己没有面子, 容易被人看出是贫困生, 因而不愿进行校内勤工助学。男生比女生更看重“面子”。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多为劳务型岗位而得不到“锻炼”, 因而不愿进行校内勤工助学, 其中, 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能否从中获取经验。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勤工助学所得的经济收入不如助学贷款、困难补贴等方式来得快和多, 因而不愿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担心勤工助学占用时间影响学习而不愿进行勤工助学。

(二) 建议

针对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高校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以更好地完善校内勤工助学工作。

第一, 重视勤工助学工作, 提升管理水平。近年来, 高校贫困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给不少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减轻经济压力, 高校也日益重视勤工助学工作, 如设立勤工助学管理机构,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等。有的高校虽付出不少努力, 但学生对其工作满意度并不高。我们认为, 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勤工助学工作。高校首先应结合自身的特点, 对现有的有关勤工助学的规章制度查漏补缺, 使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其次, 还应根据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部分贫困生由于对勤工助学存在认识上的偏见, 积极性不高, 不愿进行勤工助学, 包括校内勤工助学, 即使参与勤工助学, 工作也不积极主动, 甚至敷衍了事。高校除对他们进行教育, 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外, 还要加强管理, 以提升他们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还显示, 学生对勤工助学的相关政策并不熟悉, 在获取勤工助学信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 高校应加强勤工助学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及信息的发布工作, 除通过传统渠道外, 还可充分利用网络。

第二, 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方式, 首先确保贫困生得到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按照国家的要求,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应优先安排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以体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但怎样才算是贫困生, 还需要进行认定。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一般是生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学费交纳情况以及在校的月消费情况等。具体的程序主要是:学生自己提交申请或由班干部推荐, 之后由辅导员了解情况上报学校, 由学校审批。如果辅导员工作不深入或班干部有私心, 就会出现部分贫困生得不到认定而非贫困生却骗取资格等问题。我们的调查发现, 虽然广州两所高校的贫困生认定比较规范, 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上的学生也多属于贫困生, 大多数被调查的学生也认为学校贫困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 但也有部分学生 (占调查学生的20%以上) 认为认定的依据主要是人际关系等。因此, 在目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足的情况下,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方式, 首先确保贫困生得到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第三, 进一步挖掘校内勤工助学的潜力, 增加岗位数量并提升质量。当前高校贫困生面临的主要压力, 除了学习紧张、就业难外, 就是各种开销增大带来的经济压力。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贫困生的社会状态及精神状态。通过勤工助学, 包括校内勤工助学获取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他们的经济压力。但目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实际上, 不少高校还是有不少勤工助学的潜力待挖掘。如高校可以将学生能够完成的临时性、突击性的校内工作优先安排给有勤工助学意愿的贫困生;将部分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后勤管理服务工作, 转化为可由学生承担和完成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将专业性要求不是很高的秘书、助理等岗位转化为勤工助学岗位;将学生可以承担的校园、宿舍保洁等工作优先安排给勤工助学的学生等, 以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高校还应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多设立一些助教、助研等既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 又能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岗位等, 以提升勤工助学岗位的质量, 增加吸引力。

注释

1[1]薛浩.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工作[J].江苏高教, 2004, (2) :113.

2[2]段徐, 等.杭州市大学生勤工助学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 :79.

上一篇:外贸B2C模式下一篇:美国现代派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