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实训体系

2024-07-14

校内实训体系(共12篇)

校内实训体系 篇1

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培养具有软件开发, 软件测试, 数据库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主要是软件开发程序员、软件支持技术员、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员, 其拓展岗位还有需求工程师、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等, 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但就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情况来看, 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 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层次不清, 造成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受到局限, 可塑性不强;2) 缺乏“实战”性训练, 致使学生无法了解软件工程的相关过程, 导致其对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难以按好的模式和机制开展, 造成就业时的“先天不足”;3) 知识结构不合理, 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不平衡, 对软件开发项目表现出无预算性、无预见性、随意性强;4) 过多强调简单的开发应用, 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使学生仅仅掌握某部分功能, 造成学生只能编写代码而缺乏理论指导, 后天发展空间受到局限;5) 校企合作难, 特别是深度融合、共建共培软件技术学生的模式未形成体系, 造成供需双方对学生素质要求上的不对称, 阻碍了软件技术专业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介绍以“实训软件平台为基础, 项目驱动为载体, 分阶递进”的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体系建设。

一、分阶递进的实训体系

软件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践应该贯穿其整个教学的过程, 故从大一开始, 就需要培养学生对软件的认知、掌握软件相关岗位基础素质技能, 然后循序渐进, 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下图1所示。

二、对应实训软件平台架构介绍

实训软件平台由实训资源和实训管理平台组成。实训资源主要用于辅助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训项目, 通过体验实训, 让学生增长软件见识、了解软件功能与结构设计, 培养软件分析思路, 锻炼学生基础岗位技能;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实训, 让学生在系统详细指导下, 熟悉软件开发过程, 掌握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码技能;通过真实项目实训实战, 让学生在企业开发模式下, 积累实践经验。实训管理平台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 帮助教师管理实训过程, 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进行考勤管理, 制定实训计划, 提交实训日志、总结和阶段实训成果, 让学生在学校就接触企业工作环境, 以便就业时能更好适应工作需要。

(一) 体验实训

软件应用实训:完成软件相应的基本功能操作, 锻炼学生软件应用操作的能力;功能总结实训:找出软件所有的功能点, 并进行分类描述, 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功能设计思路;商业分析及设计:找出软件产品设计特色功能及商业化考虑点, 可以用在产品宣传中, 同时让学生设计一些有用的功能, 锻炼学生商业敏感度;用户手册编写:编写一个规范的用户手册;产品演示制作:通过屏幕录像方式, 制作软件的操作演示;PPT制作:编制产品宣传PPT。

(二) 教学实训

以课程为依托, 将具体实训项目融入到课程中去。主要开设:基于JSP技术的Web应用系统开发、基于.NET的Web应用系统开发、IT项目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SQLs e rve r数据库技术, 通过一个个的教学实训, 培养学生软件项目设计能力、项目编码能力、软件测试能力、软件项目服务能力、文档编写能力、软件项目设计规范能力、项目开发质保能力、项目管理规范能力。

(三) 项目实训

实训平台与行业应用对接, 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实际项目。与教学实训不同, 系统没有提供源码、工程指导及知识点内容, 而是面向项目, 提供了可执行程序、需求及设计文档、相关文档模板、编码标准等。通过项目实训, 学生能够进一步完成贴近企业的工作锻炼,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积累实践开发经验。

三、实训平台功能介绍

实训管理平台为B/S架构, 平台具备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三种角色功能, 用于管理整个实训过程。管理员进行平台数据定义和维护;实训教师通过管理平台制作、发布实训资源, 制定实训计划来组织、安排学生参与实训, 监控学生实训过程, 并且与学生互动、交流, 督促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实训平台参加实训, 提交的项目成果可通过实训平台再次转化为教学资源, 从而达到教学资源重复利用、充分利用的效果。

资源管理用来维护软件项目实训资源, 实训资源要求能进行章节的划分, 支持在线编辑、网页链接、OFFICE文档、视频、配套课件、PDF文档及附件多钟格式, 并可以对实训资源进行预定义阶段的划分。

实训管理用来管理各个实训的学生实践课程, 包括阶段审核、阶段评分、实训通知、奖惩管理、日志管理、总结管理、成果管理、考勤管理、代码控制 (控制指定实训资源的各级源代码是否显示、是否可以拷贝等) 。学生进入实训后能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考勤管理、制定个人计划、参加小组留言讨论、填写实训心得、实训日志、阶段总结等。学生按实训划分的阶段进行实训、学生可以申请进入下一阶段, 后台教师审批或自动审批。资料中心能进行链接资料和下载资料。

四、总结

利用实训平台, 也是目前各高职院校用于解决软件技术专业培养, 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一种很好的尝试, 我校也采用了该种方式。其具备以下优势:1) 实训资源不仅内容详细丰富, 而且全部采用企业真实案例, 按照企业要求, 确保学生完成的实训成果达到企业实际应用的要求, 解决了校企合作不到位的问题;2) 实训过程借助校内实训管理平台, 仿照软件企业管理模式, 融入了考勤管理、实训计划、日志、总结、阶段控制与成果提交等管理功能, 并提供良好的实训师生互动交流, 辅助教师对实训过程进行管理, 实现实训过程的可控性, 确保实训质量和效果;3) 资源集中, 方便取用, 减少了学校投入, 又合理有效地利用了现有资源。

以上, 是对软件技术专业实训管理平台的介绍, 不当之处, 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桂生, 张哲.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 2007.

[2]雷军环.软件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李红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代企业教育, 2014.

校内实训体系 篇2

实训中心整体布局规划合理,安全保障措施到位。有防火、防盗、防爆的基本安全设备、管理办法和防护措施;有满足专业要求的通风、照明、控温和控湿等设备;水、电、气等管道布局合理、规范,便于检修;废气、废液等废材的处理、噪音对周边的影响应符合环保要求;实验实训所需的有毒物品,其使用、存放等务必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实验实训室生均面积能满足学生独立操作的教学要求,与职业活动环境接近。

2.实验实训室安全,无危险隐患。

3.实验实训室的通风、照明、控温、控湿等设施完好。电、水、气管道布置安全、规范。

4.实验实训室环保设施完善,包括废气、废渣、废液以及噪声的处理设施。

5.实训室干净整洁,育人环境良好。

6、不在车间、实训室及仓库吸烟和使用明火;

7、保持通道畅通无阻,消防设备完好无损;

8、定期检查工作场所,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9、用电安全;

(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与经费投入要求

1.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合理,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能满足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的要求。

2.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维修、保养、更新的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和可靠的保证。

二、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管理标准

(一)组织管理机构要求

1.建立系—专业—实验实训室三级管理机构,设专人负责。

2.各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3.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监督、调控、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

(二)规章制度要求

1.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和人员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实践教学标准,各种资料、设备台账、设备运行记录、操作规程等教学文件齐全,并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

3.建立严格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

4.建立严格的实训环境,劳动保护、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等规章制度。

文秘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初探 篇3

关键词:文秘;校内实训;仿真环境

本文着眼于文秘专业的校内教学,初步探讨以仿真办公室为基础,以仿真教学软件为辅助,以“模拟公司”教学法为实现途径的实训仿真环境建设,并就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一般性介绍,冀对文秘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贡

献绵薄。

一、实训环境的仿真建设

(一)仿真一体化办公室建设

文秘人员从业的办公环境就是办公室环境,仿真办公室是文秘专业实训环境的硬件设施和首要条件。为了节约空间和完整地体现办公室功能,我们进行了仿真一体化办公室建设,其构建要融合秘书工作的各项职能,完全按照真实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来进行,内容包括办公材料仿真和空间布局仿真。在建设工作中,我们注重做、学、教相统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建设,在参与中达到锻炼的目的。

1.在办公材料上,仿真一体化办公室完全按照企事业单位办公室的办公材料构建而成。具体操作以现代化公司的办公设备为参照,选择先进的、齐全的办公物资。从满足一般实训需求的角度,这些物资设备主要包括办公桌、屏风、打印机、复印机、档案柜、一体机、电话、电脑、碎纸机、传真机、打孔机等,还一些小型的办公用品,如文件夹、装订机、回形针、印油、材料纸、复印纸、文件袋、文件盒、登记簿等。同时,我们还仿真公文和模拟印章,以在公文处理实训过程中既达到实践性操作的高度仿真,不会产生真实的效力。

2.在空间布局上,为了节约空间和完整地体现秘书工作的各项职能,我们把办公室、文印室、档案室融合为一个仿真一体化办公室。仿真一体化办公室大致分成三个区域,即办公区、文印区、档案区。每个区域都根据现行公司办公室的布局规范进行合理的布局,是真实办公室的模拟再现。

办公区采用的是开放式办公室模式,具体又包括接待区和业务处理区。接待区放置茶座和椅子,设在近门处,以便送往迎来不对办公构成太大影响;业务处理区则设在办公室中央区域,彼此间可用1米左右高度的屏风分隔,所有座位的朝向统一朝向大门,分成两排,双向而坐,办公时可以相互合作又不会相互干扰。业务处理区的办公桌上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文件夹、装订机、起钉机、浆糊、计算器、回形针、印油等日常办公设备和用品,以便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学习文秘工作各项技能。办公区整体采用直线式条块组合,教师桌或领导桌单独出来,放置于业务处理区的右上方,便于纵观全局、指导和监督。

文印区包括先进的复印机、速印机、一体化打印机、扫描仪、碎纸机和各种规格的复印纸,位于办公区旁边靠墙位置,关窗并安装深色窗帘,以防日晒,保护设备,也使布局更加美观。

档案区放置档案柜和档案架,文件夹、文件袋、文件盒若干置于其中,另配一套办公桌和办公椅,以及登记簿、打孔机、白色装订纱线、裁纸刀、香糊等档案处理用品。档案区与办公室区和文印区之间使用高屏风相隔,位于一体化办公室的最里面,以加强档案保密和维护。

(二)仿真网络无纸化办公环境的建设

在仿真办公化办公室环境的建设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还要辅之以仿真办公软件的应用,建设仿真网络无纸化办公环境,从而使实训办公室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实现真正彻底的仿真。

在现代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文秘人员的办公模式也日新月异,新型的网络化办公向传统的“公文往返式”办公提出挑战,方便、快捷的电子政务得以推广,并迅速地在全球兴起一股“无纸化办公”的新潮流。面对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我们积极主动应对,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把自动化、网络、无纸化办公的新知识、新技能引进文秘实践课堂,强化文秘职业技能训练,而在校内仿真实训环境的建设上,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新型的无纸化办公环境,以满足时代给秘书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

实行无纸化办公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办公自动化平台的搭建,安装运用与其相适应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如可安装浙科办公自动化模拟软件。这类软件或系统一般具有信息管理、文件管理、邮件管理、公文管理、网络会议、工作流程管理等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基本能实现办公的无纸化。

我们在校内仿真实训环境的建设上,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平台的搭建,在仿真一体化实训室安装办公自动化模拟软件,积极营造一个真实的新型无纸化办公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和运用办公自动化模拟软件,掌握现代文秘人员无纸化办公的职业技能。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文秘仿真实训环境中的运用

(一)“模拟公司”仿真公司情景环境建设

在文秘校内实训教学中,我们通过办公自动化模拟软件,有意识的把文秘专业按照年级和班级分成若干公司和分公司,设置不同公司之间进行交流和贸易往来,以及同一公司之间进行紧密协作,从而构建一个仿真公司环境。

在这个仿真的公司环境里,每个年级和班级的学生都应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在公司的名称、性质、主要业务及运作方式,在其中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在此进行文秘办文模拟实训、文秘办会模拟实训、文秘办事模拟实训、文秘档案模拟实训。模拟时除货物、资金和印章是虚拟的不发生实体转移和不生效外,其他如收发文、接听电话、会议组织、接待工作、文件打印、档案管理等均按照现实的秘书活动进行设计和运作。

(二)“模拟公司”角色的扮演

按照现行公司的组织结构,对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模拟公司结构进行划分。一般由指导教师担任公司董事长,由董事长根据公司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在每个公司或分公司下设总经理和若干部门,如:秘书部、财务部、人事部、市场部、研发部、客服部、宣传部等,每个部门下面又分部长和成员。此划分结构确定下来后,可在办公自动化软件里的公司结构图上直接设置。

学生明确自己在公司的角色后,应及时登陆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办公自动化软件会自动设置不同角色的使用权限,并且,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角色定位会在办公自动化软件上记录下来,以便人事部门利用软件进行人事的无纸化办公管理。

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进行公司角色的扮演。在学生进行公司角色扮演时,我们对学生提出两点要求:其一,强调着装和语言必须符合其角色。在着装上,要看场合穿服装,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就像其他公司的职员上班一样,办公场合应穿套装、正装,不许穿休闲装、牛仔裤;在语言上,扮演同一公司职员的学生谈话时提及公司应讲“我们公司……”,在商务活动中要使用尊称“您”,在接听电话时注意电话礼仪:“你好!我是××公司的××”,见到领导要有礼貌的称呼“经理”“部长”等。其二,行为、思想符合其角色。如扮演总经理的学生就要有全局的眼光和思想,思考公司的运作和前景,为公司前景作策划,当然行为上要起到领导者的引导作用;而每个部门的成员则要从本部门的性质和主要业务着眼,思考问题,及时收集信息,提出建议,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这些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适应性,对学习场所向劳动现场过渡的氛围环境营造非常有效,學生经过角色扮演可以真实体验“职业人生涯”。这就是“模拟公司教学法”效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自觉进行角色的转变,由学习者转向劳动者,从学生思维转向职业思维。

(三)“模拟公司”项目任务的实施

“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就是项目任务的承担和实施,“模拟公司”的运作就是职员在一项项的项目任务实施中自主的学习过程。

教师,也就是董事长,要给出目标任务;各总经理、部长、职员则要围绕这个任务寻找实施解决的途径,收集资料或将先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完成项目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模仿公司企业中的上下级关系。上司即老师是掌握全局的项目任务的制定和给予者,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任务,给学生一个多向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判断并找出有用的信息,从而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变为自主的学习。

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实质上创造出了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公司交往的仿真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通过反复练习,可逐步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秘书活动要求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而这个过程也符合职业教学原则下的学习情境建设的要求,即符合建构优先原则下的“学生主动存在”、“教师反应存在”以及“情境真实存在”。

校内实训体系 篇4

对于什么是生产性实训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全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曾这样描述:“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在2007年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 (试行) 》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这里都提到的关键字是“企业、学校、设备、技术、师资、实训”, 这是从政策面我们看到的官方定义。专家们认为, 只有具备实现“工学结合”, 实现学生顶岗实习, 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三个要素,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同时, 只有具有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训工作情境化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无论是专家的观点, 还是官方的文件, 归结起来, 都包含企业的参与, 要有生产性设备, 要有产品产生, 要有企业氛围等因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按照企业化的管理、设备和文化, 承担真实的生产任务, 在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多岗位轮动, 完成生产任务, 其成果要按照企业化的标准进行检验, 同时, 要进行成本核算, 有可持续发展力。但生产性实训又区别于企业的实际生产, 不能将它们完全等同起来, 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 而后者以赢利为主要目标。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是指在校内依据企业化的样式对基地进行设备布局和环境布置, 并参照企业要求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员工管理、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教学和生产两大功能, 其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任务、企业化管理, 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养成等要求。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认为, 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评价应从建设理念和定位、实训情境、实训任务、运行管理以及实训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这五项内容是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所必须具备的五个必备因素, 抓住这几个要素, 就抓住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本质和全貌。

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 有关实训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较多, 但针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因此, 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很有必要, 也很有意义。有了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的评价者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评价便有了统一的标准, 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 首先要了解评价指标的内涵和定义。评价指标是评价内容的载体和外在表现, 是评价对象在某个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体现。评价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联系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桥梁, 它既要反映评价客体的本质, 又要体现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需求, 是反映评价对象某个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的行为要素, 是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只有体现评价客体的本质, 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测量;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反映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需求, 才有可能达到评价目的。

就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估来说, 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必须遵循“科学、客观、合理”的原则。本指标体系是在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基础上, 组织有关专家、教师及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制定出来的。本指标体系是二级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指标内涵

(一) 建设理念和定位

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是随便购置几台机器, 引进企业简单组合就能成功, 最终取决于其建设理念是否先进, 定位是否准确。理念是指导, 是灵魂, 没有先进的建设理念, 实训基地建设得再好, 也不会成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是基地建设理念的反映, 体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想和价值追求。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是完全为了生产, 最终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作为整个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基地应根据专业需要和自身条件, 找准自己的位置, 明确在一定时期内基地的发展目标、建设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应该具有全局性、整体性, 基地要有明确的责任, 要有奋斗目标, 以便使基地获得理性指导, 最终形成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基地发展战略目标。

(二) 实训情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按照企业真实的氛围来安排对学生的实训,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训条件和实训氛围, 前者是指要具备与企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设备, 后者是指要具备与企业相同或相似的设备布局和文化氛围。实训设备的配置要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 要做到贴近生产现场、新技术、新工艺;基地设备的配置既要确保大部分设备是目前企业所用的主流生产设备, 也要有部分设备体现先进水平, 以保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生产性实训基地文化的文化氛围应以大学文化建设为主体, 以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为依托。

生产要有真实的环境, 要有真实的产品, 这就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引进企业管理、企业人员和企业产品, 以企业产品为主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要从技术、工艺流程、管理、人员配置和要求、质量标准与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接近或模拟生产环境, 打造企业文化氛围。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环境建设过程中尽可能贴近生产第一线, 环境文化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力求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 让学生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下按照未来职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 得到相关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 实训任务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任务可以来源于企业真实的项目, 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 但对产品的用途、设计、选材、成本、工艺、评价、时间等都要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实训项目的选择坚持实用性与先进性原则, 涵盖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体现当前行业中应用的先进技术, 尽可能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包含在实训项目中。一个典型的实训项目不仅能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 在评价这项指标时, 要重点考核是否在真实的企业化生产环境中生产真实的产品, 是否真正采用工厂产品生产工艺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的职场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训过程中, 要选择具有典型性、递进性的产品, 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岗位具有可轮换性。

(四) 实训管理

生产性实训基地区别于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 因此, 评价实训基地的管理就要有所差异。目前,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校企共同管理模式三种。但不管采用哪种管理模式, 要看这种管理模式是否有利于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是否有利于建立实训基地发展的长效机制, 是否有利于建立实践教学的机制, 是否有利于建立调动企业员工及师生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是否有利于建立“双师”培养机制。要保证管理有成效, 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不仅要对管理人员落实岗位责任, 制定工作目标, 还要对责任目标进行阶段考核, 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要保证生产性实训的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制度建设就显得很重要。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 才能保证基地技术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可以在原来教学管理和实训课程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同时, 在实训或生产环节适当引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比如, 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物资供应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 使管理制度系统涵盖实训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涉及的人员多而繁杂, 既有企业的各类员工, 也有不同班级的学生, 还有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生产性实训基地既要按时按量地完成生产任务, 又要满足学生实训教学的要求, 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完善和合理的考核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 将考核结果与学生的实训成绩挂钩, 与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奖励挂钩, 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

(五) 实训效果

学生实训的成果可以是一个零件、一套方案、一组数据等形式, 对学生实训效果的考核, 要坚持校企共同考核, 其评价办法可参考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及学校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组织相关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审核。考核不仅体现在“产品”是否达到企业的质量标准, 而且要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是否爱岗敬业,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纳入考核体系中来。

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一般实训基地相比, 具有难度大、要求高、投入大等特点, 因此, 对其效益也应作为重要的指标加以考核。既要考核教学效益, 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也要考核社会效益, 建立社会声誉, 同时, 还要考核经济效益,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

结语

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估工作是监督、指导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践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对探索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估工作还在起步阶段, 需要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召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素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5) :205-207.

[2]薛建荣, 王靖, 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156-158.

[3]丁金昌, 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57-58.

[4]李增芳, 朱程, 周明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及策略分析[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79-81.

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篇5

一、校内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实践场所,其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训基地的领导、建设和管理。结合我系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二、校内实训基地是我院教学实体之一。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努力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第二章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与主要任务

四、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学历、非学历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负责专业技术技能鉴定考核工作;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逐步发展为我院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五、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实训教材。

2.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专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要求,制定实训计划和方案。

3.按照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和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和实施模拟专业岗位技术培训。

4.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新生工作岗位的定向,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

5.组织进行专业技术技能资格鉴定工作,颁发国家认可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六、实训基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七、实训基地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八、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突出以下特点:

1.在实训过程上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的仿真性。使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

2.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先进的技术。

3.在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4.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能承担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学校实训基地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

第四章校内实训基地组织与管理

九、为加强实训基地的领导和管理,系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解决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实训基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要根据实训基地的特点和需要建立既具有教育教学特征,又具有社会专业实际工作特征的强有力的实训基地组织管理机构。要选派数量适当、思想品质好、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以保证实训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十、校内实训基地要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有落实的培养师资计划和实施措施,实训基地人员,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合理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十一、校内实训基地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建设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要建立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并具有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并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十二、校内实训基地要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做到帐、物、卡相符,仪器设备维修及时,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作用的研究 篇6

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还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投资效益和运行效果差强人意;二是资源共享度不高、专业群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偏重硬件投入,不重视软件建设,许多学校采购了大量先进设备,新建了实训室,但实训项目开发工作滞后,实训教材和实训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备,实训设备利用率低。

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匹配度不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欠账较多,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有大幅度的增加,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实际投入时间紧、项目多等原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和盲目建设的现象。例如,某些职业院校在自身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就投入大量物力建设实训基地,造成实训基地建起来后却不能充分利用,设备设施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等现象。

2.设施设备过于追求“大而全”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过于追求设施设备的规格大、品种多、功能全,使得投入没有重点,结果导致需要重视的没有得到较充足的投入,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例如,有的院校在没有配置足够数量的教学实习实训常用设备的情况下,就购置高精度、多功能的高档设施设备,造成教学实习实训设备数量不够,而高精尖设备闲置的现象。

3.相关人力资源不足

绩效归根到底要由人员来创造。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技能实训的场所,其环境应具有实际职业场所的仿真性,教学过程应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其管理和教学人员应熟悉企业或行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具有较强的实际职业技能。然而,由于受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具有企业或行业从业经历的专业人才向职业院校的流动渠道不够畅通,许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人员大多数来自于学校内部,缺乏企业生产的实际经验。

4.对实训基地的绩效管理认识有偏差

在职业教育领域,已有一些学校、研究人员甚至政府行政管理方面对绩效管理有所关注。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对绩效管理的概念与实质认知还不够。许多人仍然认为绩效管理只适用于企业管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目的,而学校的实训基地不存在绩效问题。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绩效管理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中的实施。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的场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和创新的平台。实训基地不仅要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要求,还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努力把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办成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应该既是教育教学、生产实习的场所,又是科技推广、经营创收的校办企业。一方面,要按照职业院校的特点,建立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另一方面,作为生产部门,实训基地要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改革现存实训基地的管理机构,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2.构建稳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学校应鼓励教师外出进修、研修,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学校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使实训更有实效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尽快开发实训项目、实训指导书、实训教材等,使设施设备得到更好的利用。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安排一定的生产任务,让教师和学生有真实生产的经历和体验。

4.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

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应把教学、实习、生产三个环节联系起来,专业课教师既要完成课堂专业理论教学,又要参与实习实训指导工作,还要为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把好技术关,使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保证实习效果,还应建立相应的实习管理制度和技能考核评价制度。

校内实训体系 篇7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厂校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建立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 紧紧抓住“生产性实训”这一关键, 将生产性实训典型项目的开发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 从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定位、规划、设计到实施等各环节都切实加以落实, 有效推动了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发展。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之举,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校企合作实施基于工作工程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一种全面革新。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发、设置、实施。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以服务陕西服装行业为己任, 先后与陕西省服装协会、中美合资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校企合作,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上进行了探索。

一、服务区域、行业经济

近几年, 陕西职业服装产业发展迅猛, 陕西已成为国内职业装生产的强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立足陕西, 服务陕西职业服装产业, 为陕西服装业的振兴培养人才。经过调研发现, 职业装大多绣有企业自己的标识, 这些标识往往要用电脑绣花机刺绣到服装上, 学院所在地———陕西咸阳市区附近没有电脑绣花机, 学院就引进了一台日本田岛电脑绣花机, 建立了电脑绣花实训室。与服装企业进行合作, 学生进行电脑绣花生产性实训, 实训内容就是为服装企业生产绣花产品, 为服装企业提供服务。电脑绣花成了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 缩小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了解, 扩大了学生对当地服装企业的认识, 积极地推动了学生就业工作。为陕西服装产业进行服务, 培养了人才。

二、校企合作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典型实训项目

1. 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是校企合作的产物。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企业化生产环境中生产真实的产品, 接受企业化管理, 采用真正的工厂产品生产工艺, 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的“职场环境”中, 综合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而这样的“职场环境”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出来。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能同时接纳150人进行生产或培训的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与中美合资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引入了他们的企业理念、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工艺流程、安全操作规范等, 逐步建立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学生在校内通过生产性实训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真实的企业化奖罚, 学生通过生产实实在在的产品, 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 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 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要有典型性。

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一般安排在校外顶岗实习之前进行, “目的性”非常强。二者要尽可能地对接, 要对接, 就必须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典型的实训项目。

生产性实训项目既要符合本专业的实训课程标准, 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设计原则。校企双方依据服装设计专业所面向的服装职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 经过广泛调研, 共同研讨, 最后, 确定男式衬衫、夹克、西裤为服装设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

3. 校内生产性实训要出成品。

不生产产品, “生产性”就无从谈起,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制定生产工艺、进行操作指导、全面把关产品质量, 实训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管理, 改变过去那种按照专业、年级、班级管理的常规模式, 按照生产要求建立生产组织模式。并且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实际效果等进行多方面的考核、总结、改进。

4. 校内生产性实训要有足够的“订单”保证。

校内生产性实训不是“作秀”, 做给领导看, 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训, 需要一定数量的“订单”来支撑。“订单”当然是主要来自校企合作企业, 但不能“全靠”他们。校企合作企业的“订单”有可能在某一时间段里较单一, 暂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的要求, 需要其他的订单来补充,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近五千名学生入学, 实行公寓化管理, 每年就需要近五千套床上用品和军训服, 及大部分工科学生每人需要一套实训服, 这些正是服装专业学生理想的生产性实训“订单”。另外, 一些校企合作企业之外企业, 有的也找上门来, 要求贴牌生产。有了充足的“订单”, 校内生产性实训就成了“有源之水”, 自然就有活力。

5. 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的关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 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订单”的选择具有典型性、递进性, 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 产品质量、交货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校企合作双方目标上的差异, 往往导致双方合作得不愉快, 所以一定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的关系。

6.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有专业的课程标准要

求体现双证制, 学生获取了本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服装设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就把服装设计定制工 (中级工) 制作部分的内容作为一个实训项目实训。学生考证通过率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7) .

校内实训体系 篇8

1. 认真研读CCAR—147部文件, 找准航空维修岗位技能要求

CCAR—147部文件是申请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的系列文件, 文件规定了培训设施、人员资格、培训大纲、手册编写、申请指南等要求。例如, 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中明确规定了AV (航空电子) 模块详尽的培训课程和实习要求。其中, M7模块 (维修基本技能实践280学时) 和M11模块 (涡轮发动机飞机的结构和系统 (AV) 300学时) 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CCAR—147部要求, 走校企合作路线, 开发实训设备。下面是我院与某航空公司合作开发的实训设备之驾驶舱仪表训练系统。

驾驶舱仪表训练系统是为了满足航空系统教学实训要求而设计的, 主要用于向学员演示飞机的飞行姿态 (纵向、升降、倾向、俯仰、横滚和航向) 以及飞行过程中各种仪器仪表的变化, 使学员对飞机的飞行原理以及驾驶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它包括标准的飞行仪表和发动机仪表。通过模拟飞行仪表和发动机仪表的工作条件, 使之和真实飞机仪表一样, 实现飞行数据的准确指示。如图所示。

主要特点:该系统飞机系统各方面的知识, 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有很大帮助;测试系统结构紧凑, 操作界面清晰易懂, 操作简便;可靠性、维修性高, 各功能块拆装方便。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运行效果

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努力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和广泛联系社会协作实训单位的资源, 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实施, 营造一个真实职业环境, 达到用较少的投入, 见到较大的成效。

2. 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 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考察与实践;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3. 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

为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受到航空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教育。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 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实训师生必须统一着装, 挂牌上岗;实训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和上下班制度;要求学生做到工作环境一尘不染, 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而且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

四、校内实训基地未来建设目标

1. 继续增强, 满足需求

继续改、扩建实训室, 增加实训设备, 建成一个具有教学、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生产实训及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

2. 利用优势, 实现多样化建设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 利用阎良“中国航空城”的区位优势, 根据实践教学的“职业性、技术性、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以及实训基地的个性化要求, 遵循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 从企业需求出发, 找准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合作点, 开拓思路, 探索并实践多种建设方式, 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方式的多样化。

3. 注重运行与管理, 达到最终效果

在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 邀请知名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在实训基地中根据“教学与生产管理合一”的要求, 实行“产学互动, 以产促学”运行模式。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 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认真执行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学院、二级学院、企业三级论证程序, 并制订相关制度、流程及考核制度。加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 开展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得到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方面的熏陶,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教学效果。

摘要: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例, 着重探索, 基于民航行业标准 (CCAR—147部) 的高等职业院校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能力,行业标准,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07)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探析 篇9

一、高职院校实训室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 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 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校内实训室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 高职院校实训室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 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多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形式实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 为使其能快速转变角色, 适应岗位需求, 因此,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应的职业实践和实训, 以满足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二, 高职院校实训室担负着专业课程与岗位课程、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任务, 担负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现场一体化的任务。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高职院校实训室已经从单一的操作型实训室发展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成为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发展的趋势。

第三, 高职院校实训室有助于提升本校社会服务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 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资源优势, 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师资条件, 将教育资源优势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为行业企业提职业技能训练及岗位技能鉴定等方面的服务。

二、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室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经过30余年的发展, 从总体上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还处于摸索和发展,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实训设施设备落后, 实训场地不足。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 轻实践, 在实训方面投资较少。设施设备陈旧落后, 实训场地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 无法正常开展实训项目, 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第二, 专业实训教师队伍落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一般由刚毕业的专科或本科生担任, 没有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 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此外, 实训教师往往作为教辅人员对待, 培训、学习、进修的机会较少, 这样更加剧了实训教师队伍的滞后。

第三, 实训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训室不具备统一的实训室管理制度, 实训室管理松散, 实训经费分配不当, 实训教师约束力差。同时, 实训项目混乱、盲从, 没有配套的实训教材, 无法保障实训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途径

第一, 增加实训室投入, 扩大实训场地, 完善实训室设施设备。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清醒的投入意识, 充分认识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要作用, 加大对实训室的资金投入力度, 扩大实训场地, 配套相关设备设施, 明确实训室各自功能, 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训室。此外, 要以“建以致用”作为基本原则, 做到不浪费、不闲置, 充分发挥实训室的最大职能。

第二,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教师是组织实训教学,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实训教师实行“请进来, 走出去”的管理原则, 大力培养既有理论教学经验, 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实训教师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或到相关企业进行观摩学习, 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及运作模式, 同时还应让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此外, 加大实训指导教师引进力度, 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训教师, 优化师资结构, 让他们直接给学生传授实用、先进的技术工艺, 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缩至最短。

第三, 建立健全实训室管理制度, 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为了逐步改进实训室管理水平, 应当积极进行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实训室日常管理、实验设备使用管理及实训人员工作职责等内容。用制度约束实训室管理人员行为, 由 “人治管理”转到有条不紊“法制管理”的轨道上来。同时要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并列为对实训室工作和实训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 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训项目, 编制符合专业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的实训教材。由教研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市场实际需要,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实训项目, 使学生掌握的专业操作技能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编制与课程配套的科学、规范的实训教材, 教材既要具备专业特色, 满足学生基本的技能训练, 又要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适应行业生产实际需要, 体现出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特色。

第五, 加强与社会合作, 实现双赢。目前, 企事业单位都十分注重员工知识更新, 定期安排员工到各类院校中加强对业务的学习, 或是院校里的老师深入企事业中对员工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 加大实训室对外开放力度, 争取和社会企事业单位一切可能的合作机会。如承接校外培训, 或进行校企科研合作, 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研究开发。这种合作模式既使员工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又为学校带来创收, 提高了实训室的使用效率, 达到资源共享, 实现共赢局面。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实训室建设得好坏直接关系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不断集思广益、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 建设科学、规范的现代化专业实训室,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 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实训室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作用,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 2006.

[2]白福民.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思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9 (2) :3-6.

完善高职会计校内实训教学的思考 篇10

会计实训教学按实训地点不同分为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是指在会计实训教学中完全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和会计岗位, 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对会计校内实训教学进行系统、整体的设计, 进行会计实务的模拟训练和会计岗位的分工操作等业务活动, 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使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独立处理各种会计业务, 最终使学生毕业之后不用经过岗前培训很快就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或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胜任企业会计岗位工作需要。校外顶岗实训是指到企业一线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现阶段由于企业会计岗位的特殊性, 会计专业在校外顶岗实训受到限制, 受各单位保护各自商业机密和财务本身特点的制约, 现有的校外会计岗位顶岗实训常常流于形式, 顶岗实训的人数、实训的内容和时间难以保证, 实训效果大打折扣。校内模拟实训由于在校内进行, 实训中的很多因素能够加以控制, 实训的自主性较高, 无论参加实训的人数、实训的内容还是实训时间都能够得到保证, 从而保证校内模拟实训应有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为研究对象, 揭示当前校内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在新的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会计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技能强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然而, 当前许多高职会计专业在培养理念上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 以理论教学占主导,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

1. 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现不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校内实训内容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任务脱节, 没有按照实际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 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根据教材的文字表述进行账务处理、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等。实训内容简单, 没有形成以企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没有实现工学结合, 不能充分体现校企共育的职业教育理念。

2. 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会计环境欠缺。

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实训教学中没有专门的实训教室, 实训过程基本按照理论教学的思路设计实训教学, 没有体现教与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不能创设企业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 缺乏会计应有的不同工作岗位的分别设置, 如对出纳岗、记账岗、会计主管岗和其他岗等没有分别设置, 实训内容没有涉及与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实训过程中始终都由一人承担全部会计岗位职责, 不能让学生在实训中担任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学生感觉实训课和理论课没有区别, 会计实训缺乏真实感和仿真性, 学生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3. 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仅仅采用全岗实训这种单一的实训方式。全岗实训是指教师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独自一人按照实训的要求完成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直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会计工作流程, 没有会计岗位分工, 没有内部牵制制度。全岗实训使学生整个实训过程中失去了对会计工作所强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刻理解, 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且实训内容多数是以文字表述为依据, 学生只是根据这些文字材料进行账务处理, 不能直观理解各项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真正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单一的实训方法很难保证实训教学质量。

4. 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实训课时不足。

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实训课时占会计专业培养总课时的比重很低, 有的高职院校在三年教育中仅安排了一个月的校内会计综合实训。从对学生的调查发现, 学生们在思想上普遍重视会计实训教学, 希望多开展会计实训教学, 然而会计专业的教学、培养过程却没有像学生所期待的那样对实训教学以足够的课时。

5. 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缺乏。

在校内实训时, 有的教师一人指导60多名学生, 有的甚至指导90多名学生, 实训指导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普遍反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解答, 实训指导老师太少。实训指导教师缺乏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更反映在质量上。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同样缺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是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中直接选拔的, 这些从高校到高校的会计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加之高职院校缺乏对新进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和后续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要求, 许多会计实训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的会计实践操作技能, 实训指导能力严重不足。

6. 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考核方法不健全。

许多高职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训考核形式单一, 只是以实训结束时学生上交的实训作业为考核依据, 考核手段简单, 导致部分学生弄虚作假, 出现相互抄袭的不良现象, 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到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 很快实现角色的转变。而核心竞争力的取得离不开高质量的校内实训, 因此, 各层级领导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 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全面支持。

1. 引企入校, 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体现会计实训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与企业深入合作, 保证校内实训的内容与实际会计岗位任务高度衔接。参照会计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 按照实际会计岗位任务组织实训教学内容, 开发实训教材, 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实训教学, 保证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实现工学一体的实训教学。引企入校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形式, 可以引入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到校指导学生实训;也可以在校内成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学校出场地、企业派相关人员把部分业务到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合作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或代理记账公司, 将会计业务到校内办理, 校内教师在公司兼职, 学生校内实训的同时可以到校内公司或事务所实习, 将校内实训内容与会计职业岗位融为一体。

2. 构建仿真的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环境。

模仿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 模拟设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相应的会计工作岗位、创设相应的会计工作流程, 在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 强调会计业务的牵制、审核、监督过程, 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突出学生在会计实训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在校内实训时构建高度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 创立虚拟业务, 组建虚拟公司, 成立虚拟银行和虚拟税务部门等, 并在虚拟公司内部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 让学生分组到虚拟公司、虚拟银行和虚拟税务部门中担任不同的工作岗位, 并完成虚拟的会计业务。这种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将加深对会计工作业务的理解和认识, 使会计实训内容不再是孤立、枯燥的, 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虚拟公司、虚拟岗位实训时, 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在小组的成员安排上, 改变单一的由同一年级的同一班级为同一小组的做法, 多样化小组成员, 使小组的成员超越班级、年级的界限, 即小组的成员既有同一年级中甲班的, 又有同一年级中乙班的;既有低年级的学生又有高年级的学生。这样会计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相对多样, 在实训中不仅可以实现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激励, 还可以帮助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性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 可以开展以会计小组为单位的会计业务比赛, 通过业务竞赛进一步培养小组内成员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分工意识、协作意识和大局意识。

3. 多元化会计实训教学方法。

在会计实训过程中, 采用全岗实训和分岗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即单人全过程实训和分岗轮换实训相结合。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基础会计实训阶段, 为了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可以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从设立账簿、填制凭证、登账到结账的全过程。到高年级阶段实训时, 采用分岗实训方法, 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分设出纳、审核、记账和会计主管等不同岗位, 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让学生进行分岗实训, 以更好地理解岗位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在完成一轮实训后, 让学生们进行岗位轮换, 在下一个岗位进行实训, 如此反复训练, 直至每个学生都经历所有的岗位轮换。经过多次岗位轮换后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会计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 较全面掌握会计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操作, 加深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 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在指导会计实训时改变过去单一的以文字材料为依据进行指导, 尝试利用声音、图像等手段, 创设相应的工作情景, 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 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实训, 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会、感受到各项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 不断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4. 提高校内实训课时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校内实训, 而要保证校内实训的质量必须有相当的实训课时为基础。不仅要在观念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训”, 更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减少理论课时比重, 加大实训教学课时的比重, 保证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能开展相应层次、相应内容的模拟实训。

5. 加强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

高水平的会计教师队伍, 是保证会计实训教学质量的前提。首先, 加大校内自有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数量并不少, 而是合格的实训指导教师数量少。学校应创造条件使会计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接触会计实务操作的机会, 制定政策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 制定相应标准对会计专业教师加以考核, 对长时间考核不合格、无法达到一定实践标准的教师予以一定处分。其次, 从企业一线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担任校内兼职实训指导教师。请他们积极参与指导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 把企业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既要“走出去”, 又要“请进来”。促进校内教师和校外实践专家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之间的沟通、合作,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会计实训教学团队。高职学生们已经普遍重视实训教学, 这也促使实训指导教师们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中, 全面践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会计专业校内实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打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6. 完善校内实训的考核方法。

构建实训过程考核和实训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重点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考核成员不仅有校内实训教师, 还要有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的参与, 校内和校外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实训成绩进行考核。实训成绩不仅要看最终的实训结果, 更要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前文所提到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训, 在考核时便以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 根据小组的岗位分工、团队合作以及最终任务完成质量给出小组的综合成绩, 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表现情况给出个人成绩。通过完善的考核方法避免学生的弄虚作假行为, 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校内实训结束并不意味着会计实训工作的结束, 本次实训虽然结束, 但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工作仅仅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实训指导教师应持续了解、收集企业和毕业生对校内实训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意见, 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保证实训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参考文献

[1]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6) .

[2]朱葵阳.关于“一体三结合”会计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11, (4) .

[3]李福顺, 孙立华.关于会计实训的认识与建议[J].财会月刊, 2011, (1) .

[4]刘岳兰, 许静.高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会计之友.2010, (6) .

浅谈职业教育的校内实训教学 篇11

一、职业教育的校内实训教学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即培养具备较强动手技能的学生,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则需要在实践中去磨练,因此让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更好地对接企业,一毕业就能胜任相关的岗位工作,校内实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二、职业教育的校内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包含了实训教学课程,但有些专业的实训教学设计并不合理。在实习教学中,实训内容应根据岗位要求的发展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但调查发现,实训内容与市场脱节,教学内容陈旧,实训内容与专业发展严重滞后。

2.职业教育实训师资问题

师资问题是困扰职业院校的主要问题,职业学校教师主要来自学校或企业,来自学校的教师没在企业任过职,对企业岗位不熟,对企业生产流程不清;而来自企业的教师对教学不专业,对教学管理不精。虽能指导学生上岗工作,但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清,对教学方式方法不懂,再加上心理上认为学生不是正式的企业员工,故在管理考核时很自然地就不执行严格的管理与考勤,进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导致实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是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职业教育实训条件不完善

实训教学是职业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实训教学能保证学生掌握真正的操作技能;这将要求学校花费大量精力和物力去调查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购置相关的设备;另外,实训设备的更新也是困扰实训教学的另一重大难题,因为社会的发展太快,许多设备沦为淘汰产品,这就需要学校拥有足够的财力。

4.实训教学考核的评价体系问题

教学考核评估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估能提高教学质量,对教与学都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但是现在的职业院校教学评估没有形成明确的条文体系,许多职业院校中实训教学评估缺少明确的市场需求导向,培训的技能目标定位不清,因此教学评估的导向、原则就不明,从而也就不能准确检测我们的实训教学是否科学,我们的技能培训目标是否前卫。

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教学的发展方向

1.实训教学方案的设计改革

校内实训教学既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对接企业的桥梁。因此,科学地设计实训教学方案,合理地安排实训内容,是当今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实践培养。其次,为实现企业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校内实训教学一定要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与标准,让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的过程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再次,实训方案要达成的效果是学生能从实训中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知识,采用此教学方案能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很好地服务相关工种,达到企业工作岗位要求。

2.推进校内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对来自学校的教师要支持他们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利用寒暑假,让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工艺流程,掌握最新技术,从而增加他们的实操能力。其次,聘请企业专家开办专业技能培训班,在对口职业院校间互派教师进行交流等,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训教学水平。再次,注重长远制订人才的引进计划,为教学不断补充新力量。

3.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校内实训的基础,如缺乏相关设施与设备,学生的校内实训教学将无法开展。首先,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获得国家财政支持来解决。其次,通过建设国家级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实验室,不但满足了考试考证的要求,同时也解决了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再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由企业出资金,学校出师资,建立实训基地。

4.抓好实训课堂管理,提升专业实训效果

首先,规范实训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其次,调整与规范实训课堂上课模式。再次,改革实训课程授课内容与考核标准。

总之,校内实训教学必须要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去设计,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得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医学检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篇12

一基地建设的基础

1. 医学检验实训中心现有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

校医学检验专业实训室承担着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功能。实验室环境优雅、实验设施齐备、先进。主要仪器设备有: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酶标仪、电泳仪、分光光度计、尿液分析仪、显微镜、高压蒸汽锅、电热恒温水浴箱、电解质分析仪、火焰光度计、洗板机等各种中小型设备, 有各种寄生虫、血片、骨髓片标本共计120多种、2500余份。

2. 实践教学

本中心积极承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共六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 可以开展三大常规、细胞形态检查、微生物培养鉴定、寄生虫形态观察、ELISA法检测抗原抗体、凝血四项测定、尿液十一项分析等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强化技能培训, 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实训中心还承担着实践技能培训及操作大赛, 重点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形态观察。通过培训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师资队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队伍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人数10人, 兼职教师4人,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人, 中级职称5人, 助教职称3人。在教师队伍中学历结构为研究生4人、本科10人, 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 达到100%, 特别是部分教师有在医院从事技术工作经历, 这给实践教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建设方案

1. 医学检验专业实训室建设方案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为充分体现训练中心在实践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原则, 医学检验技术实训中心规划为五个实训室, 分别为临床检验实训室、微生物检验实训室、生化与免疫检验实训室、多媒体一体化骨髓细胞室、仪器分析实训室。高度仿真医院检验科的规划,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到医院的氛围, 将来实习时能快速地适应实习医院的环境。

2. 改革实践教学大纲、计划, 建立独具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方案

第一, 在检验专业专家的指导下, 通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论证, 提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和实践技能结构的要求。

第二, 根据实践技能结构要求, 设置实训项目。

三实验教师的培养建设与管理方案

第一, 积极邀请本市三级医院检验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 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改善师资的结构, 利用他们熟练规范的专业技术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来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第二, 公开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 并通过一定的岗前实践培训, 充实教师队伍。

第三, 利用教师课余时间和假期, 组织教师深入临床一线, 参加临床实践, 能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参加本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努力获得资格证书, 实行持证上岗, 使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管理方案

1. 岗位职责制度

制定《实训室主任工作职责》《实验教师工作职责》等岗位工作职责, 使实践性教学相应工作岗位的职责明确。

2. 实践教学场所使用制度

制定《实训室守则》《实训室规章制度》等制度, 使实践教学场所保持整洁、有序开放。

3. 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

制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保养维护计划, 以保证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总之, 我校实训基地建设仿真检验科布局, 使学生较早感受到医学氛围, 为临床实习打下较好基础。多举措提高实验教师教学水平, 规范实验室管理, 提高仪器设备实验率, 使实训室不仅具有教学功能, 还可以用于社会员工的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使之达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实训室已成为医学类高职院校集科研、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实现创新教育的平台。为满足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校医学检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高度仿真医院检验科的布局, 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岗位技能和管理思想, 有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周连起、张舒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搞好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3)

上一篇:佛教旅游文化下一篇: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