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与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分析(通用2篇)
“引与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分析 篇1
“引与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分析
竺辉
[摘要]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场所。其中,“企业引入”与“学校自建”是较为常见的二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形式。通过对浙江省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这“二种”生产性实训基地比较与分析,提出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路。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式;学校自建式;比较分析
职业学校要实现自己的办学使命,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并能完全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来看,“企业引入”与“学校自建”是较为常见的二种形式。通过对该校这二种实训基地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建设校内高质量、多功能的实训基地提供思路。
一、“引”与“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情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场所,也是显彰职业学校办学活力、体现就业导向和职业性的基本要求。为此,浙江省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以培养具有“人品”和会做“产品”的职业教育理念下,一直不遗余力地加大投入和积极建设“技术先进、环境真实、规模多样并集教学、生产、培训、科研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并按不同培养阶段,在不同层面上积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其中,电子专业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宁波亚茂照明有限公司“引入”的“亚茂车间”,而数控专业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则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由学校“自建”的“数控机械厂”。
1、电子专业部的“亚茂车间”
2006年8月,宁波亚茂照明有限公司因生产需要来校招工,后通过协商,却达成了把企业的“生产车间”搬到学校里来,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利用企业提供的生产车间,做真实产品。为此,该公司投入20万元设备,于2006年9月在校内400多平方米的教室中安装了6条节能灯生产流水线,并命名为“亚茂车间生产实训基地”。每条生产流水线有16个工位,另加6个维修工位、4个测试工位,可以同时满足三个班150名学生的生产实习,包括插件、浸焊、测试、维修、包装等。电子专业部有了这样一个真正企业化的实训基地,促进了校企之间的联系和工学结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运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亚茂车间”建成后,企业派一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定居在校内,负责车间的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和来料进出管理等,而其它技术人员则不定期来校指导。而电子专业部则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和人才培养要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指导,并提出了“实验室实习与教学同步、车间实训与产品生产同步、课堂教学与产品原理同步”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穿插讲解元器件、电源、基本放大、振荡、升压电路等基础知识,并加强仪器、仪表的试用常识和基本维修技能的培养。在各年级的实训安排上,一年级每学期安排2周,主要是熟悉企业机器设备、生产过程以及感受企业文化等;二年级每学期安排一半时间下车间实践,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并制作实际产品,另一半时间依据实习中的问题学习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安排到学校的“亚茂车间”进行生产实习,第二学期则安排学生到校外企 本文为浙江省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工厂化的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及其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SC128]。
业实习。
实训过程中,学生技能进步很快,每月能生产25万只节能灯电路板,一天实习下来,每位学生也能拿到约10元钱的“工资”,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成果,也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目前,“亚茂车间”除生产“节能灯”外还生产宁波奥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的电子产品,使学生实训的内容从单一走向了多样。
2、数控专业的“数控机械厂”
数控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随着数控专业的成长而发展的。2004年9月,在调查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数控应用技术专业。为了办出该专业特色,培养企业喜欢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学校依据“教学工厂”理念和“做中学”的思想,根据“新、高、齐、通”的原则,购置仪表车、普通车、数控车、教室、电脑房等基础设施,在校内建起了可供二个班同时实训的工厂,对外称为“数控机械厂”,占地约1000平方米,第一次投入资金150万,随后每年根据开发新技术需要,投入30万至50万不等,累计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工厂作为实训基地,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生产任务以及开展专业教师技术培训与社会培训、技能考核等任务。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大开“绿色通道”,向企业招聘高级技师、高级工,向学校招收研究生和本科生;二是派专业教师去沈阳第一机床厂及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三是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跟高级技师学技术。目前,数控专业教师整体队伍素质较高,有高级技师2人,高级工程师2位,技师9人,高级工5人,研究生1位,外聘师傅8位。在管理上,实行学校领导下的专业部长负责制。所以专业部长,既是厂长又是任课教师。厂中设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的管理权、生产经营权以及产品开发自主权等;工厂作为法人单位,进行财务独立核算,但不实行自负盈亏,设备投入和教师工资均由学校产支付。
在实训课程安排上,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模块化整体设计,包括“机械加工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应用基本技能和数控技术应用生产顶岗”四大训练模块。一年级以基础训练为主,包括钳工、车工、磨工等,不做真实的产品业务;二年级每班分为A组实训组和B组生产组,按月轮流。A组又分为“外圆总长控制、台阶沟槽控制、内孔锥度控制、三角螺纹、梯形螺纹和锥度螺纹配合件”等实训小组;B组做真实的产品,以宁波伯玛进出口公司的“电机壳精加工”为主,根据生产流程及机器设备,分为普通车、钻床打孔、攻丝螺纹、清洗包装、打铜印等生产小组。因此,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许多生产小组长和实训小组长。在生产过程中,部分经济收入以班级为单位奖励,再由班级根据学生实训状况进行奖励。三年级学生大多到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数控专业把“学校与工厂”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家长与企业的认可。目前,专业发展形势良好,每年招生爆满,且学生的操作技能进步快,技能大赛获奖频频,企业要人供不应求,也为每年给学校创造了30多万元利润。
二、对“引与建”的二种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比较
建立技术先进、环境逼真的校内实训工厂,是培养 “零距离”适应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企业引入”与“学校自建”的这二种校内实训基地形式,实际上代表众多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特点,也体现了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专业建设方向。
1、二种实训基地的相同点
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这“二种”生产实训基地,虽然专业不同、建设主体不同,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一是生产性。两种实训基地与各自的企业进行合作,围绕企业生产任务开展学生实训,体现出“产品与作品、学生与学徒、育人与创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是职业性。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通过工学结合,实现了“专业技术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与生产实践、学校教学与职业生活世界”的紧密结合。
三是企业性。二种实训基地,都有完整的企业功能机构、独立运营能力及企业组织形式,并以企业的制度文化与质量文化来规范生的工作和学习行为。
四是有偿性。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从事有创造性价值的劳动,因此学校为学生从事“生产”的学生设立工作奖,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力求学的精神与热情。
五是实训项目化。实训内容以产品为逻辑线索,分析出产品生产的项目任务,并明确训练项目的性质、目标、内容和课时安排等,如电子专业分为插件、浸焊、测试、维修、包装等为项目,而数控专业从仪表车、普通车到数控车进行递进式项目训练,使学生在实训中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二种实训基地的不同点
“企业引入”与“学校自建”的校内实训基地,因其投入的主体不同,在建设理念、方法、功能和管理模式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
一是经营模式不同。“亚茂车间”是一种典型的“企业引入式”生产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所,并负责生产任务,而企业则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材料等,因此,其经营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双赢。数控专业的“数控机械厂”实训基地,是一种典型的学校“自我筹建”型实训基地,场地、设备、资金、师资、技术均是由学校自我设计、规划和建设的,并要不断寻求企业订单及项目生产任务。因此,这二种生产实训基地,在自主性、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和产品业务征订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二是课程开发力度不同。“自建型”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能面向专业添置设备、征订业务,能兼顾生产和实训,有针对性地开发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实训是从简单到复杂分步进行的,其课程开发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产品生产类型,也可以根据企业业料加工的“业务”来调整课程;而“企业引入”式的实训基地,则以完成是该企业的生产任务为教学的起点,因此课程开发受产品的种类限制,如“亚茂车间”长期以生产“节能灯”组件为主要生产任务,课程开发就会受到限制,学生实训范围相对单一。因此,必须建立其它的实验室或调整流水线上的作业品种,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技能。
三是教师管理方式不同。学生在“亚茂车间”实训时,一个专业课教师,可以管理一条流水线甚至一班学生的实习,而数控专业工厂的实训,指导教师必须面对面,甚至是师徒式的。近几年,“亚茂车间”流水线上的生产业务通过学校自己联系,几扩大到多家,学生的实训范围增多,教师的技能提高也快,在09年宁波师生技能大赛中,数控组与电子组,均取得了好成绩,这与实训内容的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二种实训基地在社会培训、技术开发与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数控机械厂”在社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中发挥了作用,如大学生“回炉”已达几百人。同时,“数控机械厂”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从其业务征订、质量管理、成本核算以及产品销路等过程中,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创业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流水线车间”在社会培训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
三、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议
由上所述,“企业引入”型的实训基地具有“引入产品、引入管理、引入设备、引入企业、引入师资”等优点,能做到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但缺点是学校自主性相对较小,学生实训的技能范围相对狭窄;而“学校自建型”实训基地,优点是学校自主性强,更能面向专业兼顾生产和实训,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缺点是学校资金投入大,包括设备投入、师资引入等,而且这种实训基地如果与校外的企业沟通与合作不多,就会使培养人才培养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因此,对于一个
专业来说,要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树立“引与建、内与外、教与产”的统一。
1、“引”与“建”的结合对一所学校或一个专业来说,校内实训基地必须树立“引”与“建”相结合的理念,这样不仅能解决学校资金、设备投入的困难,而且也能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需求进行统筹安排,并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但在“引”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的选择。引入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要跟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相贴近,并不能仅仅考虑企业的规模、效益和声誉;二是双赢机制的建立。要寻找引入企业合作的切人点和纽带,实现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利益共享机制。学校要针对生产性实训的不同形式,灵活组织教学形式和内容,并采用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2、“内”与“外”的联系
由于校内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职业能力要求和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时,一定把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做到“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校外实训基地为拓展”的格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也应走校企合作形式。无论是政府主导、学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主导还是行业主导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模式,都需要校外企业的参与。如果缺少企业的实质性参与,即使在校内建立起“新、高、齐、通”的实训基地,也很难做到与企业的需求的同步,且会制约校内实训基地多种功能的发挥。
3、“教”与“产”的统一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行业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要把校内的实训基地建成集产品生产、教学实训、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以及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特别是要通过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做”合一,落实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结合。因此,将产品生产的工作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从而实现“工与学”的结合、“教与学”的统一,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零距离”适应。
参考文献:
[1]王志明,马广.“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8,(9):35-37.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3]贺星岳.产学结合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5-46
[4]王良春.学习车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50-52.
“引与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分析 篇2
关键词:汽车专业;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互通
中图分类号: U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44-2
0 引言
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检测、维修及保养等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大批的汽车类专业人才,职业院校虽然加大了汽车专业的招生数量,但培养出的实践操作型专业人才稀少,毕业生仍然存在就业困难问题。究其原因,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符合汽车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的操作环境。为此,职业院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积极构建“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生产型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日后能够快速胜任工作岗位,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1 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构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与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更多的人开始购买汽车作为自己出行的工具,在此形势下,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起来。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汽车类专业人才匮乏,据相关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的汽车维修类人员大约有430万人,但只有30%是经过专业培训且技术熟练的人员。近年来,虽然职业院校一直在扩招生源,但相应的基础硬件设施、实训基地等建设并不完备,学生在校期间未能接受良好的实习实训,导致输送的汽车专业人才不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无法满足实际的岗位要求,因此职业院校构建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为了与企业的发展同步,职业院校应强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有技术、设备与资金的支持下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1]。
2 汽车类专业“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2.1 实施专兼教师互通师资模式
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生产型实训模式,应在学生的具体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并且加强实训教师的培养力度,聘用企业的骨干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增加企业的兼职教师,加强实训基地专兼教师的互通,加快汽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水平和效率。一般企业内的骨干人员需要担负着较重的工作任务,在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约束下,企业兼职教师可能会出现实训上课时间及上课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2]。因此,职业院校内开设的汽车类专业,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专业应分别与汽车生产企业、整车厂和零部件厂、汽车维修企业及汽车行业协会等合作,将专职教师的高级技能证或相关汽车专业工程师资格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校企双方积极探索逐步形成XY互换制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学校的教师要参与到企业的研修实践中,企业有能力的员工要兼职学校的教师,二者形成对极XY(南北极);企业员工是南极X,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中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为北极Y,在企业中参与研修实践。通常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作为磁极位置相互呼应,互动学习,进一步说企业员工指导学校教师的岗位研修实践,学校教师在员工上课或出差时顶替补位,形成XY互换,这种模式下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呼唤进一步实现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有效弥补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专业教师的不足,在确保专业教学时间的同时也增强了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2.2 实施校企高层互通,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汽车学院
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环境里,校企合作应开创新的合作体系,职业院校可以建立企业汽车学院,企业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投入资金和人力,担任兼职教师的企业员工作为实训教学的主体,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实训基地搞进一步开发设计,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3]。例如保定的长城汽车企业与河北农业大学在2008年构建的长城汽车学院,实施了理论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提供理论教学资源;实训、实习以长城汽车员工为主,主要负责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资源的提供的双师制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丰富了学校专兼职教师资源,此模式下的教学还可以实施小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同样多个兼职教师可以分段分内容同上一门课,以此来积极发挥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汽车专业的教学水平,增强汽车专业学生的各项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企业通过与学校联合办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增加社会效益,还可以第一时间留住专业能力强的毕业生,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延长了汽车产业链,有效实现“校企互通、双向流动”。
2.3 构建联合培养师资机制
职业院校与汽车企业应贯彻“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实时管理”的原则,将学校和企业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并建立相应的师资联合培养模式,切实共同提高汽车专业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特别是职业院校必须结合汽车类专业的生源数量、专业知识内容、就业方向等情况制定完善的教学规划,编制好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根据实训需求确定相应的教师数量、学历层次及职称结构[4]。另外,校企还应联合系统性培训实训课教学的专业教师,为教师实践研修提供有利的条件,尤其是深入汽车企业的学习,使其积极构建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兼职教师要定期到学校进行生产实习讲座、实践生产报告,并参与汽车技能大赛和职业规划等汽车类专业创新大赛的训练指导。通过联合培养师资机制,可提高实训基地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2.4 校企联合共建基地机制,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连接
为了保障和推进校企联合共建汽车类专业“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的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应联合构建共建实训基地机制,建立真实的汽车企业生产工作环境,让汽车类专业学生在环境下进行专业及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最终达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现教学生产无缝连接目标。目前,有很多职业院校依托校企合作项目,不断提升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层次和水平。在汽车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与企业协商,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了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注重发挥学校和学科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积极为实践基地所在单位提供科技服务,开展智力咨询、人员培训,努力为企业发展服务,促进了教学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技术及产品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优势互补和教学生产无缝连接[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汽车类专业在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的大环境下,应适时改变原有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本文建议实施专兼教师互通师资模式;实施校企高层互通,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汽车学院;构建联合培养师资机制;校企联合共建基地机制,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连接,进一步实现“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进而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开拓更为广阔的汽车市场。
参 考 文 献
[1] 骆美富,江会平,陈开考,郑尧军.汽车类专业校企互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03:82-84.
[2] 吳伟斌.汽车类专业“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12:90-93.
[3] 黄玲.高职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4,03:67-68+86.
[4] 叶智彪,吴炳理,王翠.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河南科技,2014,18:275-276.
【“引与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分析】推荐阅读:
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论文07-19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12-10
生产性实训基地07-26
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论文07-03
校内实训建设07-10
校内实训基地08-09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12-20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09-30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