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实训基地

2024-07-26

生产性实训基地(共12篇)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1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民航维修专用吊具检测实训基地为例,介绍了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与广州市翼群地面设备检测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做法和经验。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合作新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共同培养人才。学校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进行必要的科研指导和技术改进,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任务,企业与学校一起在生产过程中共同培养学生。

三、生产性实训教学的过程

(一)项目简介。由学校牵头,企业配合,设计制造出一套满足民航行业标准要求的全新自动传输液压加载式综合静力试验机(专利号ZL201220647121.1)。项目完成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建造、测试、资质审批、生产应用和教学开发全过程,并利用该试验机实验系统进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将吊装工具的静载荷检测过程融入到实训教学实践中,建成了一个校企合作共建共用的民航维修专用吊具检测实训基地。

(二)教学对象。飞机维修专业大二、大三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过程。在飞机涡喷发动机吊装作业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该基地,将民航维修吊装作业深入其中,通过让学生们实际参与各类吊装工具的静力检测,了解到各类吊装作业的工作特点,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在民航维修过程中,吊装作业实际上贯穿于维修工作的几乎所有部件拆装过程,进而加深对这种专用工具的认识。通过这种“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多重循环和“学校-企业”双向互动来实现工学交替。

四、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成效

(一)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已经在2011级至2014级四届学生近80个班级实施,学生亲临生产、建设、管理工作一线,亲身参与生产实践。由于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是根据民航维修吊装类工具静载荷实验规范MH/T 3006-2011的要求设计而成,主要用于各类民航维修吊装工具的静载荷检测,故在该设备的实际生产使用过程中,通过参与大量各类民航维修专用吊装工具的静载荷检测工作,学生有大量机会了解到各类民航维修专用吊装工具的使用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相关专业的行业工作经验来说,都收获颇丰。

该实验设备已经投入使用多年,我们也在涡喷发动机吊发的实训课程中让学生们实际参与到各类吊装工具的静载荷检测工作中,并在实际工作中讲解吊装工具的使用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直观的看到各类吊装工具的使用过程,所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教师的影响。我院与广州市翼群地面设备检测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一开始整个基地建设方案的制定,到实训设备的设计研发,到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再到实际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参与其中,同时我们的教师在广州市翼群地面设备检测有限公司接受业务培训,进行科研攻关、产品开发等,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生产技术应用能力,有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对教师个人和学校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对企业的影响。该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以及共同培养人才。学校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进行必要的科研指导和技术改进,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任务,企业与学校一起在生产过程中共同培养学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企业直接拥有了学校提供的免费场地和相对廉价的“员工”,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五、对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几点思考

(一)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方式需要创新。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方式也不应相同,要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制定针对生产性实训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

(二)生产性实训要与校外实习形成系统。校内生产性实训要与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找到相同点和差异性,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

(三)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机制需要完善。让学生承担力所能及又不会直接影响到安全以及生产质量的一些工作,既能提高工作效能,又可以满足学生掌握最新技能的要求,但学生参与的程度,生产过程管理,成绩评价等具体问题需要再进一步商讨。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构建。我们需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主动征求行业专家、企业人员意见,让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实际联系更加紧密,搭建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林奕水.高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

[2]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3]卢兵.抓住核心内涵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4]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

[5]孙诚.股份合作视域下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推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19).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2

甲方: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有限公司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甲乙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双方经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在甲方设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甲乙双方紧密合作,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二、合作方式

1、甲方提供位于 三明市三元区新泉路8号(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校区内)面积约为 740平方米的场地(详见附件一)和现有的用于产品生产的教学仪器设备(详见附件二)及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项目部分设备,乙方出资建设标准钢结构厂房(设计图见附件三)并提供部分生产设备、技术和实训岗位,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2、基地名称命名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实训中心”。

3、由甲乙双方共同成立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学、经营、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与措施,确保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序运行。

(1)管委会机构设置:

管委会主任:2人(校企双方各1 人)

管委会副主任:2人(分管实训教学副主任和分管生产经营副主任各1 人)车间主任1 人(由企业人员担任)

实训项目主任若干人(由校方教师担任)

(2)管委会职责:

A、负责基地人员管理与调配。

B、负责协调教学与生产的安排。

C、定期召开基地例会,商讨相关事谊。

4、校方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自负盈亏,企业参与校方的实训教学过程,当教学与生产任务有冲突时,甲乙双方应该协商解决。

四、实训基地固定资产的权益、使用与维护管理

1、实训基地固定资产指由甲乙双方投入的用于生产与教学的厂房设施和仪器设备。

2、企业投入的厂房设施在合作期限内产权归属企业(乙方),合作期满后产权归属校方(甲方)。

3、乙方投入的仪器设备产权归属乙方,甲方投入的仪器设备产权归属甲方。

4、甲乙双方投入的仪器设备,甲乙双方均有使用权和管理权,甲方用于实训教学,乙方用于生产经营。

5、用于生产经营和教学实训双重功能的仪器设备由乙方负责维修管理,用于教学实训单重功能的仪器设备由甲方负责维修管理。

6、甲乙双方合作期限内,甲方除投入的现有仪器设备和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项目部分设备外、原则上不再投入新的用于生产方面的仪器设备。乙方因扩大再生产和产品生产需要必须由乙方自己投入新设备,投入的新设备原则上必须与甲方的实训教学任务相关。

7、基地内仪器设备分台分类建档,实行规范化管理。

五、甲乙双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负责建筑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并承担厂房施工前建筑图设计和地质钻探产生的费用。

2、合作期满后,实训基地厂房及附属设施做为甲方收益部分,产权归属甲方,乙方不得随意拆除和转移。

3、因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双方无法履行协议,实训基地厂房及附属设施按合作期限年数平均作价,甲方返还乙方未能履行合作期限年数的价值。

4、甲方在协议履行期内,因城市规划或校园规划原因需重新选址建设新的机电实训中心,所有建设费用及搬迁费用由甲方承担,并继续履行甲乙双方协议。

5、甲方应保证场地的水、电等基本设施完整,确保场地主体结构的安全及水电主线管道、下水道的正常运行。甲方如需对上述设施进行正常维修,乙方应予积极配合,不得阻挠施工。

6、甲方有权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到乙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具体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

7、甲方应从符合教学规律、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生产周期的角度,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8、甲方应加强在基地内实训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安全纪律教育,严格遵守乙方各项管理制度和劳动制度。

9、甲方成立专项指导小组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协调乙方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10、聘请乙方技术人员作为外聘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协助甲方做好实训教学工作。

11、为乙方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考试、执(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提供培训与方便。

12、根据乙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援助和项目合作研究。

13、在基地内与生产无关的教学实训耗材费用由甲方自行承担。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负责实训中心原有旧建筑的撤除、设备搬迁及安装、土石方及基础建设、钢结构厂房建设工作,所发生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2、乙方必须按照甲方设计图进行建设,所用的各种建筑材料及建设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3、乙方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电等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按教育用水电费价格每月向甲方结算一次。

4、乙方有权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对场地进行装修或改造,费用由乙方承担。

5、基地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由乙方负责,经营收益归乙方所有,乙方应合法经营,自负盈亏,并独立承担有关的法律责任。

6、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供足够的生产任务或生产岗位用于安排甲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同时协助对甲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与考核。

7、充分利用乙方人力资源,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和管理人员担任甲方兼职教师,采取“师徒制”方式指导甲方学生的实训过程。

8、乙方必须按生产需求自行不断完善设备,配合教学,满足生产的同时更好的提高实训条件。

9、乙方应保证基地内所有设备的正常使用,因在生产和教学实训过程中仪器设备损坏产生的维修费用及与生产有关的教学实训耗材费用由乙方承担。

10、乙方应遵守甲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乙方员工未经甲方许可不得随意进出甲方校园,同时加强对乙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

11、乙方应加强基地的生产与教学安全管理工作,生产安全事故由乙方自行承担责任,实训教学安全事故由甲乙双方各承担50%的责任。

12、乙方应向甲方提供一定数量岗位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

13、乙方在合作期内不得将实训中心转租或转包第三方。

六、违约责任

1、合同签订后,甲、乙双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合同,任何一方违约,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承担违约责任,造成守约方损失的,还应当赔偿损失。

2、乙方若逾期有关费用,则除应补交所欠费用外,还应向甲方支付逾期缴纳部分每日千分之五的违约金。

七、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为年,从年月 日至年月日。双方以互惠互利为原则致力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合作期限届满,经双方共同协商,可延长合作期限。

八、合同变更或解除

双方在合作期间,因不可抗力、国家政策调整或者城市规划等原因,导致合同部分或全部无法履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可变更或解除合同。

九、其他条款

1、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协商一致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本合同附件、以及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补充协议、会议纪要、备忘录等,均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争议解决方式: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首先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3、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4、本合同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人:代表人:

年月日年月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实训体系

G712.4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衡量职业教育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当学生具备了就业和创业能力,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而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来实现。

以往实训基地建设以学校为主,不但投资过大,并且实训环境缺少真实性,实训内容“学科性”和实验性强。不少中职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面对学校与企业的各方面差异,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学生角色转换慢,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延长。实训基地建设怎样适应就业的要求,如何与企业对接,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題。

一、基地建设主要目标

以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基地为切入点,从“企业化”仿真实训环境、构建实训教学体系、校企互动育人与创收合一,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多方位深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企业适用性”。

二、基地建设实施过程

(一)规划基地建设,营造“企业化”仿真实训环境

1.建设仿真化实训基地

近几年,随着我校汽修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使新建基地的功能布局、设施设备能与生产企业对接,我校从湖南汽车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内,遴选了企业全程参与基地的规划建设。从施工图的设计、设施配备、设备采购、基地功能布局等全方位予以指导。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为参照,引入行业标准规范,按照行业标准的具体要求选择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设备,不但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降低了费用,更有效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配置基地功能区,主要根据企业的生产操作流程来进行规划。新建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发动机实训车间、底盘实训车间、汽车电气实训车间、车身修复车间、喷涂车间、零配件和工具材料领用区、修理车间。对外服务车间是由学校提供场所并参与管理,企业增配所需设备并提供技术人员、运行资金,按一类整车维修企业标准配备的。实训基地通过对外服务区面向社会承接生产性服务,为学生提供了符合职业氛围的实训条件,还方便了专业教师的顶岗实践,形成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

2.营造“企业文化”育人环境

(1)在实训基地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参照汽修企业维修车间的布置风格。设置学习生产任务工作看板,悬挂、张贴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利用图片、警句、标语等努力营造职业氛围,将“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严谨态度贯穿实训始终,使学生一走进实训基地,就能受到浓郁的职业环境的熏陶。

(2)基地采用“4S”规定,强化教学、生产现场管理,按照工作流程,课前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分组领用实训材料和用具,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技术规范、操作规范、安全规范进行操作,而且在作业过程中应养成严格按工艺流程生产、工量具摆放有序、设备及时维护保养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要求学生按照企业一线技术人员那样准时上下班,进入实训场所必须着工装;每天的实训要像企业一样,有班前会布置任务,结束检查公布,班后会激励。教师的行为就像是师傅带徒弟一样,又像是车间主任管理员工一样,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素质像企业员工。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体系

1.建立凸显职业性的“五段递进”实训教学体系

在汽修专业实训教学实施中,遵循“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五段递进”实训教学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践操作的特点,将实践项目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组织教学。

2.坚持“七结合”的实训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素养

(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专业课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是业务的工作室。

(2)学生与学徒合一。在生产性实训基地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一定有形或无形产品的学徒。

(3)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师傅。

(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在生产性实训中,教学的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即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

(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爱护教学设备就是爱护生产设备。

(6)作业与产品合一。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

(7)育人与创收合一。通过汽车维护保养和美容清洗等生产性实训,既让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进行了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工作获取劳动报酬,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3.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汽修实训基地打破传统的学习考核方法,实训工位学习实行与生产相近的多元化、多样化考核。一是单项技能合格考试,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对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重点考察对零部件的认知、总成的结构、主要技术参数及生产用表填报等。二是双人考核,如汽车的二级维护考核,以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考核。三是班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学生的技能应用和技术拓展能力。如整车诊断与维修工位,教师设置故障后,由全组同学探究完成。四是企业考核,由企业按照生产流程规范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将企业的工作规范告诉学生,不仅要有完成任务的数量要求,还应该有质量要求;不仅要考核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应用,更要考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情感、责任、合作、创新等软指标。

(三)加强行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培一体化运作机制

1.发挥汽车职教集团的桥梁作用

我校汽修基地依托职教集团的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成果链和信息链等资源优势,开展人员培训、开放实训基地、组织课题研究等,同时利用职教集团成员地域分布优势,发挥其在非学历教育中的作用,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学生校外生产性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安排等。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

汽修基地先后和30余个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还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使汽修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得到了质的保证,同时也是汽修专业教师接受实践训练和学生的就业基地。

3.推广新技术

學校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将学到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通过举行的各类培训班将其传授给相关企业和教师。如车身无损修复、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动汽车检修等,新技术在区域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产品质量和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三、体会与反思

1.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的实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产、学、研、培方面的系统性不够强,“教”与“学”、“模块”与“岗位”的对接研究目前做得还不错,由于生产性实训基地才刚刚起步,对于“教”与“产”的研究没有深入。下一步,要把教、产、学、研、培五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升学校和企业的效益,实现基地持续发展。

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虽然属于教学部门,但兼有教学与企业经营的双重属性。在工作中教学与生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利益冲突,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进一步搞好校企双方的合作还有待于在机制上进一步探索。

实训基地是教学与生产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生产经营的需要,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李显贵 中职教育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轻工科技》2010.26

[2] 刘付金文 如何建设中职三年制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交通职业教育》2009.2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 篇4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校区) 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我院新校区建设规划, 电子类专业实训场所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 通过“筑巢引凤”, 学院与苏州凯士达电子电气厂共建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 学院提供场地与管理服务, 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企业将四条价值400万元生产流水线迁入学院, 主要生产节能灯配套产品, 该流水线融插装元件及波峰焊为一体, 是环保型的无铅流水线。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在生产经营的同时, 能为学院提供80-100个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岗位和8-10个教师的研发岗位, 每年能够容纳近千名学生顶岗实习, 实现了“学做合一”。这种合作方式使企业和学院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为加强流水线生产与实训管理, 学院成立了领导管理小组, 由电气工程系主任和企业厂长担任正副组长, 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负责具体的生产及实训。通过“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自动化设备维护”、“产品修补线”等项目实训,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通过研发项目实践, 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建成的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具备了开设电工、电子等多门实验、实训课程的能力, 涵盖了从基础训练到实战训练教学体系的全过程, 满足了全校区机电类基础课程和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化、供热通风与空调等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为使生产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院重视生产实习过程的每个环节, 改革生产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电子专业学生直接上流水线虽有难度, 为了保证生产质量, 提高实训基地的实效, 电气工程系在保证教学秩序稳定的前题下, 学生进入流水线前, 利用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岗前教育与培训。电气工程系与该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教学计划灵活调整的机制, 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与企业的生产安排尽量相一致, 以缓解校内实训基地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二、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稳定持续运行的要点

为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 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要以服务求发展, 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 主动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服务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 实现资源社会化, 提供多方位社会服务。学院以此实训基地为基础, 成立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中心, 与企业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和进行技术服务。

2. 强化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要建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力求做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对接, 使学生在生产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掌握基本职业技能, 争取就业后能免去试用期。为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系将学生按照流水线上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分成若干项目团队, 由公司技术人员和教师带领参与实际项目设计, 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 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 是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的根本保障。现已制定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岗位职责, 按生产管理的流程建立并完善电子流水线各种管理制度, 实行实训基地项目负责人制度, 制订《关于加强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 使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既具有生产功能, 又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企业真实的生产运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 完善真实实训环境

进一步完善真实的实训环境建设, 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通风、照明、温控等设施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执行, 使设备完好率保持较高水平。按生产工艺流程设置实训室内部布局, 明确安全质量标准, 划分实训作业区域, 规范标识警示用语, 达到真实的职业活动环境要求。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5

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教量不足、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实践教学组织水平较低等问题.必须“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增强软实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年,卷(期):9(5)分类号:G710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引企入校 引企入教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6

一、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

在很多地区,政府部门不太重视职业学校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中职院校提出的建设诉求也不能及时回应。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虽然重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发展,但是由于与中职院校缺乏沟通,对校外基地的建设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不能因地制宜地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来支持其发展,这都会导致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缺少发展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先进的实训设备,导致学生及家长不信任实训基地,阻碍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

2.缺乏管理

对于身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中职院校的管理存在疏漏。学生身处校园有老师管理,在家里有父母管教,但是出了家庭、出了校园,学校对他们的管理远远不够。学校认为在实训基地老师会管,而实训基地却认为学校会管,从而造成在实训学生管理上的真空,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实习实训。

3.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中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目标不一致,中职院校希望企业能够帮助实训学生提高技能水平,最大限度地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企业的目标却是利用学生的劳动力来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企业的实训中,企业会提供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来培训学生,在这些岗位上,学生除实现劳动价值外,学不到更多的技能实践的经验。这也完全违背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同时充分说明了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运行机制不完善,没有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4.实训师资缺乏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师资比较缺乏。一方面,担任实训教师的企业员工虽然是技术能手,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仅限于讲解具体的实践实例,做不到实践联系理论,降低了实训的质量。另一方面,实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不是太高,缺乏职业院校教师对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学生的实训,他们或多或少有应付心理,导致实训效果不佳。

5.实训流于形式

首先,由于中职院校与企业对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认识的不同,双方不能做到通过实现彼此的目标来达到双赢。其次,企业提供的岗位与中职院校学生的专业不对口,即使参加实训,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多大帮助。最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课程设置也相当不科学,即使设置独立的实训课程,也是流于形式,仅用来应付上级的检查。

二、如何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1.完善相关政策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中职院校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推动其发展。同时,适当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看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提升家长和学生对中职教育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信任感。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中职院校与企业应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和目标,健全合作机制,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尽力满足对方的要求,实现双方共赢。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实训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岗位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实训基地也根据合作协议,负起责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不是纯粹利用学生来提高其生产效率。

3.强化师资,落实课程

首先,应该对实训教师加强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其次,帮助实训教师提升责任心和使命感。再次,要对实训教师定期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激励他们不断学习进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最后,学校和企业一定要把实训课程落实到位,根据每一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合理利用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7

一、中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缺乏岗位针对性

大多数中职教材不能体现工作过程的真实情况,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缺乏系统分析与精准设计,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脱离工作实际, 教育效果大大降低。学生对工作岗位群所需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并不十分清楚, 对技能的学习缺乏科学的认知, 没有真正认识到生产性实训教学对他们学习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影响了实训的效果。

2. 技能培养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

中职教育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 实训重点放在技能训练, 并允许实训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业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不仅在时间上要求紧, 还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消耗。学校与合作企业效益目标的矛盾在生产性实训实施过程中尤为突出。

3. 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的心态问题

生产性实训引入了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和管理模式, 是按照产品的工艺流程来布置实训任务的。开始几天学生由于新鲜、好奇, 兴致较高, 能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实习。但一段时间以后, 面对重复性工作, 有的同学对实训失去兴趣, 在实训中牢骚多、不认真, 有些岗位的工作不愿做, 甚至部分家长对此也不理解, 传统讲授式的学习方式与真实生产任务式的学习方式矛盾突出。

4. 学生经济权益保障问题

生产性实训因为有生产性特点, 必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必须给予学生适度的报酬,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制度保障,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也会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

二、解决学生生产性实训问题的对策

1.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组织专业教师, 协同合作企业方的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生产任务进行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驱动为基础, 构建合理的课程群。首先, 根据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 (群) , 确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以此作为项目;然后, 通过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按照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的逻辑关系, 从基础到技能, 从简单到复杂, 从专项到综合, 参照国家与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要求, 开发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最后形成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 积极协调企业解决利益冲突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就是承接外部企业订单, 为企业提供加工服务。在订单生产过程中, 实训基地一方面按真实产品的生产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工艺,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尽量避免原材料的损失和浪费。另一方面, 学校自购一部分原材料, 补充培训和生产中的原材料消耗。对于加工时间问题, 与外部企业进行协商, 强调学生所进行的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生产时间要比企业长, 在与企业签订加工合同时交货时间相对长一些。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实训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比熟练某一个岗位技能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更加重要。因为生产性实训的目的就是在生产真实产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为使学生保持良好心态进行生产性实训,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保护学生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

校方与合作企业方应共同保护学生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 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

(1) 对于产品符合工艺标准, 且在实训过程中没有产生原材料浪费的学生, 以计件的形式与实训基地的技术工人同工同酬。

(2) 对于产品符合工艺要求, 但在实训过程中产生了原材料浪费 (出现次品) 的学生, 从其既得利益中象征性地扣除20%-30% (其余部分由校方承担) 。

中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 为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 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经过近三年的生产性实训实践与探索, 紧密贴近社会实际, 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动了中职学校“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形成了学校里面有工厂、工厂里面有教室的工学结合办学格局,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也为同类中职学校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引领辐射作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结合中职学校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8

对于什么是生产性实训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全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曾这样描述:“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在2007年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 (试行) 》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这里都提到的关键字是“企业、学校、设备、技术、师资、实训”, 这是从政策面我们看到的官方定义。专家们认为, 只有具备实现“工学结合”, 实现学生顶岗实习, 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三个要素,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同时, 只有具有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训工作情境化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无论是专家的观点, 还是官方的文件, 归结起来, 都包含企业的参与, 要有生产性设备, 要有产品产生, 要有企业氛围等因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按照企业化的管理、设备和文化, 承担真实的生产任务, 在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多岗位轮动, 完成生产任务, 其成果要按照企业化的标准进行检验, 同时, 要进行成本核算, 有可持续发展力。但生产性实训又区别于企业的实际生产, 不能将它们完全等同起来, 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 而后者以赢利为主要目标。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是指在校内依据企业化的样式对基地进行设备布局和环境布置, 并参照企业要求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员工管理、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教学和生产两大功能, 其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任务、企业化管理, 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养成等要求。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认为, 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评价应从建设理念和定位、实训情境、实训任务、运行管理以及实训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这五项内容是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所必须具备的五个必备因素, 抓住这几个要素, 就抓住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本质和全貌。

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 有关实训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较多, 但针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因此, 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很有必要, 也很有意义。有了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的评价者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评价便有了统一的标准, 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 首先要了解评价指标的内涵和定义。评价指标是评价内容的载体和外在表现, 是评价对象在某个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体现。评价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联系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桥梁, 它既要反映评价客体的本质, 又要体现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需求, 是反映评价对象某个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的行为要素, 是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只有体现评价客体的本质, 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测量;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反映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需求, 才有可能达到评价目的。

就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估来说, 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必须遵循“科学、客观、合理”的原则。本指标体系是在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基础上, 组织有关专家、教师及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制定出来的。本指标体系是二级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指标内涵

(一) 建设理念和定位

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是随便购置几台机器, 引进企业简单组合就能成功, 最终取决于其建设理念是否先进, 定位是否准确。理念是指导, 是灵魂, 没有先进的建设理念, 实训基地建设得再好, 也不会成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是基地建设理念的反映, 体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想和价值追求。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是完全为了生产, 最终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作为整个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基地应根据专业需要和自身条件, 找准自己的位置, 明确在一定时期内基地的发展目标、建设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应该具有全局性、整体性, 基地要有明确的责任, 要有奋斗目标, 以便使基地获得理性指导, 最终形成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基地发展战略目标。

(二) 实训情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按照企业真实的氛围来安排对学生的实训,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训条件和实训氛围, 前者是指要具备与企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设备, 后者是指要具备与企业相同或相似的设备布局和文化氛围。实训设备的配置要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 要做到贴近生产现场、新技术、新工艺;基地设备的配置既要确保大部分设备是目前企业所用的主流生产设备, 也要有部分设备体现先进水平, 以保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生产性实训基地文化的文化氛围应以大学文化建设为主体, 以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为依托。

生产要有真实的环境, 要有真实的产品, 这就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引进企业管理、企业人员和企业产品, 以企业产品为主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要从技术、工艺流程、管理、人员配置和要求、质量标准与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接近或模拟生产环境, 打造企业文化氛围。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环境建设过程中尽可能贴近生产第一线, 环境文化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力求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 让学生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下按照未来职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 得到相关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 实训任务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任务可以来源于企业真实的项目, 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 但对产品的用途、设计、选材、成本、工艺、评价、时间等都要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实训项目的选择坚持实用性与先进性原则, 涵盖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体现当前行业中应用的先进技术, 尽可能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包含在实训项目中。一个典型的实训项目不仅能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 在评价这项指标时, 要重点考核是否在真实的企业化生产环境中生产真实的产品, 是否真正采用工厂产品生产工艺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的职场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训过程中, 要选择具有典型性、递进性的产品, 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岗位具有可轮换性。

(四) 实训管理

生产性实训基地区别于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 因此, 评价实训基地的管理就要有所差异。目前,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校企共同管理模式三种。但不管采用哪种管理模式, 要看这种管理模式是否有利于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是否有利于建立实训基地发展的长效机制, 是否有利于建立实践教学的机制, 是否有利于建立调动企业员工及师生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是否有利于建立“双师”培养机制。要保证管理有成效, 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不仅要对管理人员落实岗位责任, 制定工作目标, 还要对责任目标进行阶段考核, 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要保证生产性实训的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制度建设就显得很重要。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 才能保证基地技术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可以在原来教学管理和实训课程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同时, 在实训或生产环节适当引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比如, 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物资供应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 使管理制度系统涵盖实训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涉及的人员多而繁杂, 既有企业的各类员工, 也有不同班级的学生, 还有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生产性实训基地既要按时按量地完成生产任务, 又要满足学生实训教学的要求, 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完善和合理的考核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 将考核结果与学生的实训成绩挂钩, 与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奖励挂钩, 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

(五) 实训效果

学生实训的成果可以是一个零件、一套方案、一组数据等形式, 对学生实训效果的考核, 要坚持校企共同考核, 其评价办法可参考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及学校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组织相关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审核。考核不仅体现在“产品”是否达到企业的质量标准, 而且要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是否爱岗敬业,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纳入考核体系中来。

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一般实训基地相比, 具有难度大、要求高、投入大等特点, 因此, 对其效益也应作为重要的指标加以考核。既要考核教学效益, 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也要考核社会效益, 建立社会声誉, 同时, 还要考核经济效益,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

结语

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估工作是监督、指导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践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对探索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估工作还在起步阶段, 需要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召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素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5) :205-207.

[2]薛建荣, 王靖, 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156-158.

[3]丁金昌, 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57-58.

[4]李增芳, 朱程, 周明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及策略分析[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79-81.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9

关键词: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资源,实训基地建设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单一、政府统筹乏力、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实训工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又不稳定,基本是“合同式”松散型合作关系,仅能依据合同安排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年度间基地单位变化较大,不利于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与柳州市最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中海迅)建立的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模式,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大胆探索。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突破了以往很多职业院校与物流企业共建物流实训基地的传统模式(几乎都建在校方且规模都不大),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

1 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背景

依托企业优势共同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发展自我的目标。汽车业是柳州市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十大行业之一。此次共建的大型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汽车零部件配套物流实训基地,就是专门从事汽车零部件配套物流服务的综合性实训基地。桂中海迅是一家面向全社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为机械制造企业供应链提供一体化物流配送为核心业务,公司发展迅速,用6年不到的时间,成为全国行业翘楚。企业高速发展遭遇人、财、物发展瓶颈,而作为全国重点职业学校的柳州第二职业学校,在发展中也遭遇到场地限制,实训资源不足等困扰,此次校企联动、深度合作,依托企业建设项目共建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一方面解决了我校实训资源不足和难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困难,同时也给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机会,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为企业高速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储备。

2 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及目标

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是:将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成集“产、教、研”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总体目标为“技术先进,示范共享,工学结合”。

2.1 高标准的建设起点,向世界物流水平靠拢

校企双方在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中达成共识:瞄准世界物流发展的先进水平,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重点,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成为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或转化的孵化基地。

2.2 成立物流科学研究所,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现代物流涉及多门学科,并涉及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综合性研究应用领域,已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声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企业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因而对于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突出课题。

成立物流科学研究所,运用双方优势开展物流科研研究,打破了以往职业院校与企业在行业发展研究中相互分离,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了强强联手,共同研究和开发物流科研项目的良好势头,实现了生产、培训、科学研究一体化。

2.3 确定实训基地的组织机构和运营管理的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中,双方明确了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职责与权力,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了实训基地使用与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实训基地由桂中海迅按“第三方物流”模式对外运营和管理,我校参与企业管理,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教学培训计划,并参与学生在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岗前培训、技能考评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3 实践与探索

3.1 编写物流实训教程,实现专业培训岗位化、系统化、规范化

完善的实训基地不仅包括先进的设施设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专业师资队伍,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训教材、实训计划和实训方案。由于物流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现有的教材偏重理论知识,其适用性、应用性和可操作的实训内容少之又少,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组成了由企业首席运营官、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的技术骨干为成员的《物流实训教程》编写组,制定了详细的编写方案,并对参与教程编写的专业教师采用轮训方式安排到企业挂职,进行专业实践操作培训。

《物流实训教程》是以行业(企业)岗位操作规范为标准,依据物流实训基地的工作流程、岗位设置和技能要求进行编写,使学生实训岗位化、系统化、实训操作规范化,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缩短了上岗时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2 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学生考评标准化、企业化

不同的岗位操作技能要求和考核标准也各不相同,如运输作业岗位以货物的准时到达率和货物的安全完整为考核要求;仓储作业岗位以货物出入数量的准确率和堆垛的规范性为考核要求;配货作业岗位则以分拣配货的准确性和配送货物的及时性与经济性为考核要求。因此,我们依据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制定了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和综合技能考评标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有章可循,树立自信心。

对学生的考评,以专业技能考核为主,以企业岗位考核指标为标准,既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评价,同时也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与引导。通过学校考评与企业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从而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

3.3 初步形成了“三阶四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阶”即人才培养分三阶段进行,“四环”即四环培训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物流知识认知能力的培养阶段。通过学生在校内系统地学习物流基础知识,使他们对物流及物流行业有完整的认知和了解。第二阶段为物流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提高就业的适应能力。第三阶段为物流规划能力的培养阶段,旨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四环培训法”即采用“ 目标—策划—实施—检测”四个步骤培训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

3.4 共建共享,辐射周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对接产业、面向企业一线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不仅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具备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服务一线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必须在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职业岗位高端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重要手段。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中对应理论教学、为训练专业技能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职业而设置的硬件场所, 包括设施设备、教学指导人员、教学计划等, 是实施职业技能的基本保证, 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遵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 积极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校内之间的合作,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途径、内容, 建设具备职业环境的实训基地, 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实施“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全面提升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层次上, 显得尤其迫切而重要。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有两种方式: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顾名思义, 校内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建在校内, 专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性生产实践训练场所。它以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建设标准, 主要满足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训练。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是提升专业内涵发展水平的重点。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职业能力培养规律, 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 是积极贯彻理实一体、产教融合高职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对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及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意义重大。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教育部明确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基地建设新途径和新模式。

1.投资主体为学校的校企共建型。专业通过多年积累、建设, 拥有了数量较多、装备先进的实训条件, 设备操作与维护的专门技术人才却严重不足, 校企协商合作, 企业提供相关技术人员,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和实训, 实训工作与教学内容、生产经营与实训活动有效对接, 滨州职业学院就是就是通过这一模式建设并运作的。

2.投资主体为企业的校企共建型。企业享受学校提供的优惠政策, 主动投资入驻学校, 充分发挥自购设备的作用, 开展自主生产、经营活动, 并承担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和学生实训教学。如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基地, 可以服务广大师生员工, 降低实训教学的成本, 还能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真枪地训练, 提升了专业技能, 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3.共同投资的校企共建型。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 或提供生产设备, 或提供技术力量, 资源共享, 共同建设并运行实训基地, 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 就是学校提供教师和场地, 企业提供设备, 共建共享, 基地除进行培训、满足学生实训、客户培训外, 还面向社会, 承接相关短期培训。又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湘绣城集团公司校企共建的湘绣设计研发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与学校开展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订单”培养, 按企业用人标准培养人才, 并分别发挥了学校和企业的学历教育环境和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 有效改善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形成了合作育人的最佳模式。

基于互惠互利、友好协商原则, 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 通过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实现优势互补, 并建立科学、实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既能保证教学效果, 促进人才质量提升, 还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校企双赢, 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建立在企业的实习场所, 是对学生直接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实习过程中, 通过真实项目, 学生可以“零距离”感受生产一线项目开发、制作流程、实施要求和最后的效果, 有效补充了校内基地的不足。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 打破了足不出户、脱离实践的教学困境;依托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优势, 既可解决职业院校自身经费不足、基地建设困难的难题, 有效提升了专业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又使企业充分借用学校人才和智力的支撑, 开展科研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加快企业发展进程。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一) 基地的职业环境性。应邀请企业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计和建设, 装配现代化先进设备, 营造与企业真实环境相匹配的良好职业氛围。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湘绣设计研发中心, 按照职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 着力营造湘绣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 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确保实训的效果。

(二)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以企业需求为引领, 以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均衡发展为目标, 对接本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将人才培养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将学生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证书) 与学校教学考核相结合, 统筹安排实践教学,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如湘绣技法课程就是通过技法基础实训、花卉、山水、动物、人物等项目实训、通过毕业设计与制作、寒暑假的顶岗实习, 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要求,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形成一个能力提升的系统。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形式, 实训内容与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 将企业的质量标准与课程实训标准对接, 工学交替组织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保证项目开出率100%, 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课时总数的50%, 并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

(三) 实践教学考核办法。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专业技能, 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办法也应社会生产实际一致。与学生毕业前的职业技能鉴定对接是最好的方式, 学生完成技能模块后, 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的考试。

(四) 基地的管理。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中, 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 建设科学、规范、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 完善实训设备的操作安全规程, 制定各实训阶段的技术标准, 制定齐全的安全操作规范, 完善实训车间的管理制度, 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并进行定期检查、督促, 实现实训基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企业化管理之路。建立企业文化氛围, 坚持对实训条件建设和企业文化氛围建设齐抓共管。在基本实训条件建设的同时, 也同时强化对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引入企业文化和职场箴言、企业项目开发、工艺流程, 将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企业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 润物无声地接受着职业素质养成的潜性教育。

(五) 教师队伍建设。要使实训基地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还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实训教学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和效果。实训基地教师应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具有技师以上职称的能工巧匠为骨干, 同时还应聘请来自企业的管理、技术骨干、技术能手作为实训基地的兼职老师。

三、结语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根据行业特点、学校实际, 拓宽建设渠道, 拓展功能, 推进管理及运行机制建设, 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服务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2006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11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校内 生产性实训基地 思考

一、前言

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对实践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内容,有利于提升该专业的实践水平,从而优化综合教学效果。本文从介绍实训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的必要补充。一方面,教学性实训通常以模拟实训室为主,虽然能够完成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但存在真实性差、实训环境缺失、练习因子呈样本状、情境非立体化和过程断链等弊端,容易造成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片面性,影响实训效果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尽管酒店管理专业都非常重视校外实训环节,也和校外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如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与上海宝燕集团、三亚凤凰水城凯莱酒店、天域度假酒店、珠江花园酒店、福朋喜来登等多家酒店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喜达屋亚太酒店与度假村国际管理集团、上海宝燕集团等建立了长期而又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通常情况下,实际的实习效果和预期的实习目标之间还是会存在某些偏差。如学生实习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实习生角色转变慢,不能很快适应酒店的工作节奏。

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较好地克服上述两个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围绕着酒店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场所,包括校内酒店、奶茶吧等。一方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克服校内实践环节以模拟性为主的局限性,将传统的“模拟式教学”提升为“体验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稳定、真实的实训场景,使教师和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岗位,深度体验酒店管理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相对校外企业来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初识职场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学生不仅可以深度学习和体验酒店服务和管理的程序及技巧,并且能够从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为日后校外实训及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可供借鉴的“洛桑模式”

1.贴近真实的酒店环境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是按照星级酒店的模式精心规划设计的,酒店的各种服务设施应有尽有,教学楼实际上就是一座酒店,处处体现着真实的职业环境。

2.贴近真实的实训

学校所有的服务设施都既是教师讲授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的教室、课堂,同时又是提供真实服务经营的场所。餐厅和咖啡厅都由学生自己经营,学校没有一名食堂职工或厨师,所有的操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旁指导与授课。服务的对象就是其他的同学和到访的客人。每一位学生都要轮流充当顾客、服务员和管理者的角色。

3.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实践

一般情况下,学生学完一个门类的课程,就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校内实践,通过实践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在实践中接触服务实务,培养管理意识。学生的校内实践分成多次完成,根据体现了洛桑“理论结合实际要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的办学理念。

4.真实环境中的实训考核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有个传统——每学期末要进行实践考试时,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社会人士在学院的餐厅用餐。参加考试的学生们根据各个餐桌客人数量的多少、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提供不同的餐饮服务。监考教师在一旁观察并记录着考生服务过程的一举一动,由此对参加考试的学生评分。评分的标准有待客态度、服务和清洁程度、营销态度、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和桌面特殊服务等六大项18款,是对学生的一次全面实践考核。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目的

1.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合一。本着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课程的理念,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行动领域归纳,参照酒店服务类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包容的关系,并分别涵盖相关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某一项工作任务,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一项项具体的、形象的工作任务,激发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2.实现学生与经营者合一。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我校“午后阳光”奶茶吧实训基地,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学生通过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活动实践的切身体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得到迅速提升。

3.实现课程考核与工作表现合一。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的课程学习其考核与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成果考核和过程评价。以“餐饮服务”课程为例,工作成果评价主要考核“餐厅服务流程及标准制定、餐饮促销活动方案编制、餐饮成本核算”等的质量。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工作安全和保护意识以及工作岗位的卫生习惯等方而,可选择采用观察、专业答辩与交流等方式。

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目的

1.完善配套制度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学实训,为保障其不偏离主要目标,合同或章程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同时,要建立、健全基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机制,落实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

2.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合作

企业和学校应该加强合作,寻找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契合点。在实习计划制定过程中,制定者应同时征求三方意见,并将这三方利益进行整合。在三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实习计划制定者,应该起到调节和调和作用,在利益冲突双方或三方之间尽量说和,使三方能够互相妥协、互相合作、互相配合。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三方合作中,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利益,因为,学生实习后所得所获是检验三方合作是否有效的标志。如果一味地牺牲学生利益,学生就会对实习采取不认真的态度,在实习过程中不遵守实习纪律,甚至对实习产生反感,加剧三方合作困难,从而无法获得好的实习效果,最终损害各方利益。

3.实习酒店档次要高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至少要在四星级以上,才能做到与外部实践活动相衔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有可能,在校企合作相对成熟后,可将实训基地某一楼层作为校企合作专用教学楼,由合作企业(一个或多个)出资,根据酒店特点与要求进行装修,使设施设备与酒店一致,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酒店文化、酒店服务标准和要求。

六、结束语

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训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有关人员不断提升对实训教学的认识。从教人员应该从酒店管理专业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科学合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开展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萍.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探讨[J].科教文汇.2012(13):80-81.

[2] 邓清南.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55-58.

[3] 罗清德.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旅游论坛.2010(5):625-628.

[4] 饶雪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业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师.2010(7):128-134.

生产性实训基地 篇12

一、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分析

目前高校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学校自建、企业援建和校企共建型。但总体来说, 还是以学校自建为主, 由于资金、技术的缺乏, 对市场反应不及时, 导致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训基地建设数量与质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和技术升级, 企业需要大量适应技术产业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和学校办学经费短缺, 高校生产性实习条件还比较落后, 教学设备台套数与学生人数严重不匹配, 教学设备陈旧与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不协调, 改造或新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数量有限, 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低,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制约产业快速发展。

2.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功能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目前高校在汽车类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只注重实训教学功能, 忽略技术改造与推广、职业鉴定与社会培训等功能, 功能单一, 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较弱, 无法满足汽车售后市场发展需要。究其原因, 一是学校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清, 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二是学校缺乏统筹协调解决学生综合技能实训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机制, 导致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

3. 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水平较低。

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管理组织水平与教学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实习项目设计主要源于自身考虑, 没有按照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实训项目。实训设备管理不到位, 经常出现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损坏严重, 不能及时更新和维护, 无法满足正常生产实习实训。

4. 实践基地规划与建设缺乏前瞻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规划缺乏前瞻性, 基地建设缺乏系统考虑, 与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不协调。教学场地规划和设备购置仅满足学生单一的实训环节, 无法满足完整工作过程中的生产性实习要求, 影响生产实习效果。

5. 专业教师远不能适应生产性实习教学建设的需要。

随着汽车新技术快速发展, 校内专业教师, 适应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 远离生产一线, 脱离生产实践, 特别是一大批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大学生, 更是缺乏应该具备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素质, 极不适应以职业动手能力为主“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缺乏实效。同时, 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实习教学需要, 既懂实做、又懂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二、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思考的几个问题

高校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生产教学真实性原则, 统筹规划实习基地, 拓展基地功能, 满足生产、社会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功能。

1. 加强校企合作, 共建互惠互利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随着技术快速发展, 市场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但受制于办学经费短缺和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生产性实训基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人才培养质量需求, 这种供需矛盾严重影响了行业企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 共建具有适应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解决了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生产性实训条件。学校将更多人力、财力投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可满足企业员工岗位技能培训, 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和技术开发等功能。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既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困境, 也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和节约员工培训、技术推广等经费。

2.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用机制。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满足区域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 校企合作建立生产实习基地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成立校级校企合作委员会, 负责校企合作事务, 制定相关政策, 在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保障校企合作良好运行, 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指导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和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稳步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3. 以教学功能为中心, 发挥基地功能。

校企合作建立生产实训基地应主要满足生产实训教学需要,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不是以生产和盈利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 引进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等主要是满足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 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衔接。坚持教学功能的中心地位不动摇, 拓展实训基地功能, 集生产、实训、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于一体, 发挥实训功能最大化。

4. 构建“工学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引进生产企业, 按照企业生产特点和学校教学特点, 构建工学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接企业生产任务、参与企业生产, 把学校教、学、研融入到生产过程中。按照“工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的“五个合一”建设思路, 构建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5.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具有超前性。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快速发展, 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持。建设生产实训基地必须考虑汽车快速发展因素, 否则很快会被淘汰, 造成资源浪费。基地建设应考虑当前市场技术发展需求, 生产实训基地场地、设备、技术等要基于当前专业最新领域, 同时还要规划未来发展领域, 主动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

三、校企共建汽车生产实训性基地建设与实践

我院通过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合作, 本着“共建、共享、共管”原则,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用车、专用工具和诊断设备、技术资料、DIM操作系统等价值200多万元的教学设备, 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通用工具合作建立“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重庆工商职业培训中心”。同时企业免费为学校培养汽车销售顾问、服务顾问、机电维修专业教师, 其目的是满足当前西南地区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销售维修企业人才需求和员工能力提升, 并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 开展订单班培养, 这些举措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跟踪近两年学生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得出, 毕业学生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企业领导评价毕业学生在动手实践、专业理论、对企业忠实度等方面明显好于以前。在长春参加2012年、2013年全国高校技能大赛中汽车营销和检测维修都取得三等奖以上的好成绩, 这些充分证明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

2. 实训基地功能明显提高, 取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

企业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和技术培训科学规划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并提供大量教学设备和仪器, 增强实训基地功能和现代化。学生按照生产要求进行实践实训, 同时还可以满足企业员工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推广,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3. 教学团队实力明显增强。

当前高校教师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企业经历, 对市场不了解, 动手能力差。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 企业为学校教师设计培训项目, 提供岗位让教师参加生产实习,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同时企业选派技术专家到学校指导生产实训, 保障生产实训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多年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学校和企业目标有时不一致, 企业注重眼前利益, 学校发展是按照教育规律长期规划,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期规划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 企业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中, 积极性不高。 (3) 企业投入与企业当年的利益相关, 不能按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科学投入设备和资金。

总之,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践与探索, 按照“基地共同建、责任共同担、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的原则, 实训基地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上, 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文权, 沈宏毅.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的策略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校学报, 2011, (6) .

[2]李倡平.高校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与建设原则探析合作[J].教育与职业, 2010, (24) .

[3]刘家枢, 徐涵.高校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 (17) .

[4]李焕峰.高校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 2004, (2) .

上一篇:风险指引下一篇:健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