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通用12篇)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篇1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的国际化进展, 要求将生产性服务融入到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中, 并且让传统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并且在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出更具有实际性的作用以及效果。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一定的作用, 很多专家和学者对于此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伴随着生产服务的内容增加, 让农业生产有更多的服务部门, 提升农业效率。基于此, 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现代化,效率,影响
在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当中主要是依靠农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占据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农业之间的服务业也更能深化分工。伴随着生产和服务的不断深化, 提升服务业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有效投入, 并且让服务业和农业连接在一起, 让1+1大于2的效果在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得以有效的实现。
1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效率的影响讨论分析
农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服务部门的深化, 并且让农业的分工更加明确, 以此培育出更具差异化的优势, 这就是对传统农业发展类型的改变, 也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综合体的实现, 改变传统的交易类型, 向着服务方面专项。生产服务业发挥着一种粘合剂的作用,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加工以及专业化加工方面形成高效的产业链, 这是农业生产和农业投入的主要关键性要素, 能够增加农业获利的能力, 并且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性服务也需要进行人工资本的综合, 并且累积起农业的资本类型, 让农业有多方面的不同性发展, 途径更加宽广。农业差异化和低成本之间有更多的竞争性优势可以发掘。在此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关联性, 即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农业和服务之间在空间的分布上存在一种协同性的效用。产业的深入发展, 生产的深入发展, 如果两者能够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起到相互的反哺作用还能够让农业资源在服务业之中有更好的体现, 让农业系统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和稳定的发展, 不断的让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有所提升。农业生产服务也能够给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有更多的融资以及物流渠道, 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这是农业生产的加速器, 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独有的优势。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有较多的资源和技术以及信息成本, 因此农户在此过程中也更加关注自己的意愿[1]。在关乎到农户意愿的基础上, 需要建立起更多层次的, 更加多元化的供给体系,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服务业的水平正在稳步性的提升, 只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文化之间的繁荣发展。比较利益比较低, 这是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首要的途径就是发展乡镇生产性服务业, 这是动力所在, 更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途径, 更是走城镇化道路的步伐之一[2]。
我国的农业生产服务业在当前所消耗的各种资源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当中, 一些发达的国家相对比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性, 因此重视生产性服务, 能够让农业生产的协调性作用更加突出, 让现代化服务能力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有效的实现。因此以下就对此进行更为一进步的分析和研究, 以此对农业现代化效率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多的了解[3]。
2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效率模型的构建
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面临诸多的难题, 并且此过程中的矛盾也非常突出。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文化程度还是非常低, 因此在现代化建设当中队伍的专业性不强。对于农业技术还有管理等不是非常熟悉, 创新性程度较低, 这样就难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市场竞争力也不足。在传统的方式上, 一般都是使用松散的小户经营方式, 这样对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就非常不合适,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多方面需求, 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经济会有阻碍性的作用。更多的农户是依赖于机器和农药化肥, 并且生态环境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负担性, 很难走上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道路。生产性服务业给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诸多的思路和发展的路径, 生产服务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秀, 因此在技术、知识技能以及信息方面有强化。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加, 农业生产更多的环节倾向于外包性, 这样就能减少因为信息不全面所导致的成本提升问题, 还能够更有效的应对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技术, 对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也有较多的促进性作用, 对于农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增加生产的迂回程度有促进性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能够给农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以此让传统的发展模式被打破。但是我国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过程中, 倡导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主要代价, 不能走传统路径的道路, 因此为了提升劳动生产效率, 为了能够让农业生产和现代化服务相结合就需要引导农业走上一条绿色和高能以及产业化低能耗的道路[4]。
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属于垄断性行业, 产品之间具有对称的属性。按照垄断竞争的主要模型, 可以使用不变代替弹性函数, 以此对生产服务业的供给量S有所展示。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投入要素, 如果生产单位的农业茶农在资本上和土地的数量上是确定的, 并且价格是能够发生的一种变量[5], 这样农业产品的生产函数就会有以下表示:
F (La, S) =La1-bsb, LA是农业部门生产的劳动性投入。在竞争和垄断性的模型当中, 每一种生产性服务行业的产品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定价, P=mc/1-1/q, 在这个公式当中, mc是边际成本, 每一种市场都是可以进行自由的进出, 成本的均衡性就需要将企业的利润化零处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效率是对农业发展基本水平的主要标准, 能够在农业部门的机械方面、电力方面投入更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效率需要使用代数公式表示, 这也是农业传统发展手段向着农业现代化转化的一种表示, 要更进一步的推动农业部门产品的增加, 这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路径, 也能够给农业劳动生产之间提供衡量标准。可以说, 农业劳动生产率对于农业现代化效率有衡量性的作用[6]。
3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效率的实证结果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农业额部分企业以及其他的辅助性机构还有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清晰的划分, 所涉及到的领域有物流唱出还有技术以及金融支持, 咨询管理, 仓储等等。零售和批发业, 金融业和租赁业都属于服务行业的内容。因此在科研领域当中还需要进行更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从笔者对2012年-2015年21个省市的调查数据分析过程中进行分析能够看到, 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效率, 这个指标是在非导向的模型中测算出来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基本水平也需要从专业化的角度上进行研究和分析, 让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形成以及农业竞争之间更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以此不断的推动整个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还需要从中东西部进行提升, 这个结果需要有人性化和专业化的促进性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也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要素, 专业性分工能够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主要效率, 规模化经济以及其他的生产要素都是生产服务的主要方面。对生产进行服务的行业有物流的供应还有金融方面的支持以及技术的提供, 另外咨询管理还有仓储等等也贯穿于整个农业发展链条当中, 能够让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最大的降低, 让农业生产成本也得到有效的提升。市场的竞争力有所转变, 组织结构有所转变, 推动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也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效率提升是否明显还需要从我国农业散户经营的效果上上看。在当前阶段当中, 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方面比较少也非常小, 并没有形成一个健全和统一以及完善分工的农业产业链。很多农户都是在自主性生产经营以及自行销售的方式上开展的, 这样就不能形成有效的, 具有规模性的经济产业群, 这些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效率提升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7]。
4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效率的建议分析
首先, 促进生产性服务产业和农业之间的生产结合在一起。农业生产和服务业结合在一起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主要不法, 还能吸引更多的生产服务产业, 不断的让农业现代化程度更加完善, 不断的推动农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 让两者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让生产也能够打破以往的垄断性地位, 以此市场竞争能力更强, 更好的发挥出服务业和农业结合的优势。
其次, 关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生产性服务业当中, 属于人才以及知识和技能非常密集的行业, 人才的存在也能够决定社会的进步。因此要想提升产业生产和发展效率就需要关注人才的培养, 提升人才的作用[8]。
结束语
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未来的农业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结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探索出更多的路线, 选择更多的额有效途径, 以此让生产和服务都更加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叶佳语.农业服务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14 (34) :289-290.
[2]郭庆海.吉林省农业服务业发展探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11 (5) :505-511.
[3]胡亦琴, 王洪远.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耦合发展路径选择——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 2014, 22 (4) :25-33.
[4]陈俊红, 陈慈, 王铭堂, 等.以服务业的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 2015, 22 (3) :7-9..
[5]刘籽宏, 张颖, 谭秋, 等.“互联网+”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形态[J].中国商论, 2016, 22 (26) :161-162..
[6]陈凯, 刘煜寒.中外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 2014, 14 (5) :92-97.
[7]郭庆海.以农业服务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 2015, 25 (4) :1-3, 62.
[8]秦德智, 邵慧敏.农业知识服务业的概念、特征与现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5, 37 (9) :55-58.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篇2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区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产业升级,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作为市辖区,我区交通和区位条件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我区金融担保业、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正式营业,潍坊银行完成选址,2013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共交纳税金***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区同期税收****%。从行业纳税 1
情况看,纳税数额仅低于石油加工业,列所有行业第2位,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现。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君邦担保等社会融资机构规范发展,英大财险、浙商保险等新引进保险公司业务拓展良好。
2、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城市外环线物流加速布局,银河物流、宇航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运行良好,积极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陆港物流园区积极招商洽谈,加快规划散货、煤炭、石化产品的货场、仓储及配套设施。以企业门户、网上店铺、移动营销为主要形态的电子商务逐渐兴起,成为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内生动力。鲁滨黄金、滨农科技等20余家企业依托自建电商平台,积极开展国内外贸易;淘滨州、0543团购网、乐马购物等生活服务网站进入成长期。与之联动的城市快递业迅速兴起,顺丰、圆通、申通等全国十强快递企业均实现本地落户。据统计,目前滨州市在册快递企业46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快件业务量年均增长达30%,成为新兴服务业重要力量。
二、我区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1、行业间发展不平衡。金融、担保和物流业发展迅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科技研发、等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
2、金融业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我区作为市辖区,是大多数银行、保险机构市级总部所在地,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一定的短板,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当前我区的农信联社尚没有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严重影响了农信社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我区中小企业及三农的信贷需求。主要体在以下差距指标:一是资本充足率现仅3.59%,与不低于10.5%的准入条件差距达6.91%;二是不良贷款占比为7.90%,与低于5%的准入条件差距为2.90%(2013年7月底数据)。除农信社外,我区在村镇银行的设立、企业上市工作的破题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
3、物流业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一、科学规划,直至现在我区没有一个物流专业园区,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资源,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4、二、三产业剥离困难。多数工业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产品销售网络上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的有效拓展,致使制造业成本很高,效益降低。如很多的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队伍,有自己的原材物料储备仓库等。同时在建的物流园区也以企业自有物流为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现代物流。
5、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缓慢。顺畅、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点,大的物流企业和档次较高的物流站场(园区)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或信息中心,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物流信息门户网站、平台很多,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能互相兼容,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成本,严重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我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建议稳步推进滨城区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制定政策,支持消化历史包袱,尽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新设1-2家小额贷款公司,努力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有序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切实增强融资增信提级功能。借鉴邹平、博兴等地经验,尽快筹建村镇银行。
2、加强现代物流业统筹规划。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机遇,以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通车为契机,建议尽快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事宜,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引导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3、引导二三产业剥离。鼓励先进制造企业通过科技进步,将研发、设计、实验室等核心业务改造升级,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从初级的服务外包开始,逐渐过渡到高级的供应链外包,改变制造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激活地方财力。
4、培育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及龙头企业。根据全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滨城区规划、产业布局建设的情况,科学选址,规划建设滨城区东城铁路枢纽物流园区、秦皇台物流园等,依据各物流园区地域优势及周边产业发展状况,对园区进行功能定位;以滨州货运量发展预测数据为基础,确定各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批发代理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延伸服务功能,逐步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加快向第三方现代物流转型,可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依托现有场地、人才和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组建联合经营集团或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尽快形成多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龙头物流企业。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49-05
收稿日期:2014-12-12
作者简介:张劲珊(1970-),女,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广东 广州/510091)
卢小锦(1983-),男,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物流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广东 广州/51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基于模糊聚类的教学效果监测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编号:2011TJK109);广东省高等教育管理专业教职委2013年度教学改革项目:构建“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编号:YGL2013043)。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教学、科研、培训、生产等多功能的实训场所,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之一[1][2]。然而,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实训基地存在盲目性建设与规模扩大,重量不重质。建设过程以数量、面积、设备总值等硬性指标为导向,为了达标、检查的需要,忽视实际需要;实训基地使用效率低下,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不匹配,需求调研不够科学合理;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经费不足。大部分基地建设单纯依靠学校自身投入以及财政投入,资金来源不广,缺少社会投入[3]。对于资金的规划,基本集中在建设期,而对运行期的经费规划不足;实训基地功能单一,只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无法满足社会服务需求,无法拓展收入,无法形成资金良性循环。
在如何建设实训基地这个问题上,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些思考方向。在实训基地性质划分上,可分为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实训基地侧重教学功能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强调院校与行政、企业或社会团体相结合,即可满足教学需要,又可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形成基地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4]。在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上,实训基地应该具备教学实训功能、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产品生产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技术研发功能;在实训基地建设原则上,基地建设应该遵照投资主体多元性原则、市场性原则、产学研结合原则、效益性原则、先进性原则、适应性原则[5]。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体现在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6]。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上,走多样化道路,可通过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办学收入、投资收益、银行贷款、校产收入等方式[7]。
一、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背景
随着现代服务业产业在我国兴起,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有着迫切需求。物流、电子商务属于现代服务业大类中的生产和市场服务范畴,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立足于服务产业,培养电商物流专业群产业人才,建设适应现代服务业产业专业群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学生创业实践、社会培训需要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基地建设存在以下几个大背景:
(1)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物流、电商人才缺口超过600万,广东省物流、电商人才缺口达60万。通过项目建设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区域、行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提升专业办学水平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实训基地的建设。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并进一步落实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贯彻到实训教学工作中去。其中包括实训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实验实训室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改革;包括构建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心,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3)培养高技能电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目前,国内外物流、电商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其发展的特点为:物流、电商行业的信息、运作、经营、管理等流程正在逐渐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物流、电商信息管理方法正在逐渐科学化、标准化、模式化;物流数据传播与应用正在逐步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因此,在应用层面上,物流、电商行业专业人才需要综合掌握多种新型物流仪器设备和应用软件系统;在理论层面上,物流、电商专业人才需要利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软件系统,完成物流作业和电商运营。因此,无论应用还是理论层面,专业群人才都需要充分的实践能力,基地的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商物流人才的一个关键。
(4)提升专业群技术服务能力的需要。通过基地建设,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科研开发实践平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群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员工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服务,为企业行业、社会提供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服务。
二、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目标规划
1.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践基地的3个建设目标
(1)建成一个集教学、科研服务、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物流专业群实训基地。
(2)建设校内、外学生创业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开展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服务、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服务、科研项目合作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项目。
2.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践基地构建建设思路
(1)专业群联动,以物流、电子商务专业为主线,联动相关专业。我校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包含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市场营销、投资理财、产品造型设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并应现代电商物流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要求,以现代电商物流新技术为主线,以物流工程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建设能进行现代电商物流运作、经营、管理、设备操作,设备维护等流程实训的实训室;以服务电商物流产业链为特色,以项目课程为载体,加强电商物流专业群联动,建设了一批能满足人才培养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训室。
(2)校企共建,发展校企联盟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吸引行业企业的支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争取企业以资金、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等方式捐助建设基地。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求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深入企业一线,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由学院来提供场地、管理和部分设备。学院现有一批生产性设备,欢迎有合作意愿的企业前来洽谈,完善设备设施,共建“校办工厂”。
三、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内容
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实训基地能满足专业群内教学、科研、职业资格认证及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创业实践、技术服务等需要。主要建设内容有三个:电商物流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现代服务业创业基地建设与创业人才培养项目;现代服务业技能培训及社会服务项目。
1.电商物流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满足电商物流专业群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技能培训需要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1)硬件建设。建成规模达18个实训室,满足现代电商物流技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要求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2)功能建设。
1)教学功能建设。一是开展实习实训项目、课程教学的功能。基地能为物流工程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主要实习实训项目、核心课程的教学提供所需的模拟环境及实训设施设备;二是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服务的功能。基地能为专业群内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服务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服务;三是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服务的功能。基地能为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以及专业群内各专业岗位提供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服务;四是推动专业内涵建设的功能。以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以基地建设为推手,推动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省级教改项目申报、校级教改项目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共建课程。
2)研发与技术服务功能建设。基地建成后,能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科研开发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助教师在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中取得突破。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争企业进行应用技术开发项目、技术服务项目。
3)资源共享功能建设。基地建成后,将延伸它的功能,扩大它的影响,实现资源共享目标。首先,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提升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其次,面向企业,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与企业分享基地优势资源,以吸引优秀企业加入到基地建设中,加深校企合作深度,优势互补,增强基地造血功能。如图1所示。
2.现代服务业创业基地建设与创业人才培养项目(如图2)
图2现代服务业创业基地建设与创业人才培养项目(1)创业基地建设。一是校外创业基地建设。与知名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运用成熟开放的平台,整合现有的资源,校企共建电商物流创业基地。通过校外创业基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把未来的求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与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并且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平台。二是校内创业基地建设。依托电商物流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物流管理实训基地、邮政物流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创业基地。校内创业基地将大力开展引商进校,吸资入校,整合现有资源,改革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方式,完善学生校内创业实践平台。
(2)创业基地功能建设。一是创业项目开发。举办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展,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组织大学生创业比赛,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广泛征集可以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二是大学生创业辅导。指派创业导师,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形成有效的教育与教学模式。三是大学生创业孵化。择优孵化学生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孵化服务。帮助创业大学生充分享受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由专人代办工商、税务、银行、人社、科技等相关手续。组织创业大学生申请创业资金、小额贷款及科技三项资金扶持,简化申请程序,提高申请成功率。同时,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对企业的商务合同等商务文件给予法律指导和规避法律纠纷的服务。
(3)创业人才培养。一是以技能竞赛推动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以教育部全国技能大赛、大学生网络商务大赛、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为推动,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团委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示范,以电商物流专业群实训基地为依托,利用校内、外创业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推进现代服务业创业基地建设与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二是以服务电商物流产业链为特色,以项目课程为载体,通过电商物流专业群联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针对电商物流产业链(如图3)主要工作岗位,开发项目课程,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满足用户真实需求和项目真实需要,将职业资格标准和商业实战的成绩纳入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使教师真教、学生真学。基地对外承接业务,对内为相关专业对应的不同岗位提供生产性实训项目,实现专业之间、专业与产业关键环节的有效对接。帮助学生消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3.现代服务业技能培训及社会服务项目
一是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服务。依托基地,建成14个职业资格认证考点。为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提供包括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电子)、助理营销师、CNCIW网页制作设计师、秘书、通用管理能力、维修电工、助理物流管理师、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工程师、物流信息管理工程师、高级商务单证员在内的职业认证培训服务及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服务。二是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服务。能为物流工程技术专业物流设备管理员,物流信息管理员,物流管理员(物流主管),物流管理员,物流单证员等核心岗位,以及网店运营专员、电子商务客服专员、网络营销员、报关员、港口箱务管理、港口物流管理、港口物流客户服务、生产管理员等专业群内各专业岗位提供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服务。三是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响应国家对现代服务业“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与企业建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从事职务发明创造,通过研发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提供支持服务。
四、现代服务业创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资金筹措
高职院校是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实体,高职教育有着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在民事活动中,高校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由过去对政府得依附关系转变为自主的法人地位。这些身份的转变,决定了在其资金筹措上要从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方式。
现代服务业创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学校投入、省级财政投入和企业投入三个方面。在建设期前期,资金以学校自筹方式筹措,建设期中后期,通过企业投入以及申报省级财政支持项目筹措。目前,该项目已获立项为2013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项目。在运行期,资金筹措主要通过学校投入和经营创收两个方式。通过开展社会服务,通过培训、技术服务、技术研发项目等创收,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有投入,有产出,激发基地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开源”,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五、预期效益分析
1.办学效益
第一,提升专业群整体办学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内涵建设。紧扣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推动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龙头专业带动专业群内专业联动发展,全面提升专业群办学水平。一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通过该项目基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既给学生带来创意、创新、创业的动力和压力,又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业态、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激发了学生的创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二是提高教师技术研发能力。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通过真实运营相关项目,真正了解到行业企业发展的生态和所面临的问题,提高了专业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专业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改善实习实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项目涵盖现代服务业专业群核心课程,主要用于实习实训项目的综合性实训基地,提供数量充足,能提供学生实操训练需要的实训岗位,大型设备;构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的,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结构合理的专业群教师团队。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第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学生创业。深化校企合作,开发企业、社会资源;依托基地,整合资源,打造学生创业平台。探索创新创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通过以赛促训,开发创业项目课程,提供创业指导,创业项目孵化服务,促进学生创业。
2.社会效益
第一,增强学校对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能力。以基地为平台,设立现代服务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点,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向社会提供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服务,提供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服务。校企合作,共建现代服务业相关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通过研发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企业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掌握。
第二,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通过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构建水平优秀、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改善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大量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朱晓明.现代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18-123.
[2]王召鹏,徐通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27):174-176.
[3]魏仕腾.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285-286.
[4]白翠兰.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07,9(11):71-72,110.
[5]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9(5):111-113.
[6]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职生“四种能力”的培养[J].高职论坛,2011,07:116-120.
[7]李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筹措的方式及路径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57-59,65.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篇4
全球价值链是指产品在全球范围内, 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 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和服务等, 指在经济全球化下, 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产生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全球价值链侧重的是各个功能环节之间的关系。价值链诸多功能散落在全球各地, 各自集聚成群, 由此形成了一个按附加价值尺度衡量的具有典型等级特征的空间等级体系。本文中我们通过微笑曲线 (smile curve) 区分全球价值链中如此众多功能环节中的核心 (高附加值的关键) 功能与非核心 (低附加值的非关键) 功能。
微笑曲线说明了产业集群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 (功能环节) 与获得的相应附加值之间的关系。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进入障碍不同, 附加
值的减少也就不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与附加值之间的“U”型关系。 (如图1)
二、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情况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功能环节直接决定了其在该产业获得的附加值。发达国家之所以可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 主要从事非实体性活动从而取得非对称的全球利益分配, 在其产业结构调整中, 不断地投入现代生产者服务所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 使产业结构不断趋向于“软化”。
而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 我国多数本土企业并不追求依靠高级要素投入来构建高端竞争能力, 而是竞相追逐下以代工等方式, 依靠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 通过压低成本来切入到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并且基本上都切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或加工环节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 因此影响了我国本土制造企业出口的持续提升。
同时, 我国本土制造业不仅面临来自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 在产业集群内部也存在着由于产品同质化所引起的企业间的残酷的价格竞争;集群内部以企业间互相“挖人”为特征的生存竞争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利所带来的模仿和侵权的竞争。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使本土制造业企业陷入恶性循环链:制度不合理———企业行为短期化———热衷于模仿而缺少自主创新能力———规模取胜———价格战———盈利能力被消耗———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进一步模仿…。这种不注重研发支出, 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定位于低级要素的制造业集群的整体性衰退, 并持续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要从根本上转变这种情况就要在制造产业升级过程中引入生产者服务业, 增加生产各环节的附加值,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转型, 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攀升到占据高附加值的顶端。
三、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 通过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实现我国制造业集群的升级
1、生产者服务业的专业化特点有利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生产者服务业本身蕴含于制造业企业内, 是企业内部活动, 这种脱胎于制造业母体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在降低服务业投入成本和提高品质的同时, 也有利于制造业的专业化与精细化, 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下, 产业升级不再表现为整体的升级和完整的产品链升级, 而是表现为某一产品全球价值链的某一功能、某一环节的升级, 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的生产者服务业恰好通过“高级要素”的嵌入来优化调整制造业结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者服务业所体现的各种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隐含性知识, 通过软件嵌入硬件, 提高了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性能, 以及用其所制造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生产者服务业所围绕的各种产品研究与开发服务, 研发中的设计服务、创意服务、模具服务等, 生产中的工程技术服务等, 营销中的物流服务、网络品牌服务等, 都具有增强产品差别程度和区分竞争对手的作用, 从而强化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控制市场能力。 (3) 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中的各类生产者服务, 如金融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等, 对于提高企业的战略清晰度、增加市场份额、收购兼并成长等, 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协同效应有利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具有下同定位的效应, 有利于我国产业集聚格局的形成和集聚的升级。由于现代服务业对成本比较不敏感而对技术知识高度敏感, 因此企业往往将其配置在高度发达的城市, 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世界性城市的生产要素, 也可以发挥这些城市对周边地区制造业的辐射功能, 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
四、加快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对策启示
1、促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深化
现在生产者服务业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密集型特征决定了人才是其发展的生命线。所以要加快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必须要解决人才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利用国际化机遇, 建立人才引进、开发和共享的国际通道, 以缓解国内高素质生产者服务业人才的紧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国内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生产者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我国现阶段就是因为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和这些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 而是过分依赖资源、能源和简单劳动力这些初级生产要素, 才不能在技术升级和转型上取得根本性突破。
2、利用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定位作用, 扩大生产者服务业的“辐射”作用。
(1) 在某些有条件的地区, 要以城市为中心和依托, 建立专门为制造业集群服务或吸引制造业集群形成的城市商务服务区, 以形成城市经济圈和强化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
(2) 我们必须在已有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或附近, 尽快建立起各种为其服务的公共平台, 以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 优化投资环境。
(3) 在高技术园区或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集群内部或者附近, 要建立各种为其服务的研发平台以及法律、融资、信息、物流等制成体系, 以增加其知识含量和产业竞争力。
总之, 要贯彻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的生产力配置原则, 避免制造业与服务业单一发展的孤立格局。
3、继续积极吸引优质外国直接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 (FDI) 不仅是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的重要手段, 更是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和协同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产生的协同定位和协同集聚力量可以使集群产生“自我强化”效应, 进一步成为吸引FDI和企业的运作载体和具有巨大“磁场”效应的平台。因此, 我们要在保证外资高质量的基础上, 继续进一步贯彻积极吸引外资的政策。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 对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把能够促进制造业全面迅速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因素找出来, 这就是生产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可以通过深化人力资本、培育产品竞争优势以及增强自主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等途径与方式, 支撑制造业升级。在此过程中, 充分考虑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升级中的融合和互动, 实施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制造业摆脱现状进入差异化生存和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轨道, 并最终站上全球价值链的顶端。
摘要: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 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情况上, 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和分工不断深化的环境下, 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沿全球价值链攀升, 占据高端位置, 增加产业的附加值, 促进产业集聚格局的形成和集群的升级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谢名一, 王季.全球价值链内集群产业升级研究综述[J].产业观察, 2007, (30) .
[2]高春亮.文献综述: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11) .
[3]刘志彪.基于制造业基础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经济学研究, 2006, (5) .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模式论文 篇5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可用“双中高”来表述,一是中高速增长,二是中高端水平。只有“减”到中高速增长而没有“增”到中高端水平,其实不是真正的新常态。依此来看,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所谓新常态就是要求上水平、攀高峰,探索切合实际的新发展模式。
在新常态下,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大量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创新涌动势头,许多企业勇于探索并实践多种发展模式。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业态创新型发展模式。全面深化改革催生着经济发展中的“新元素”异军突起,带动原有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升级,在业态层面纷纷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攀升。例如常见的货物运输企业发展成为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企业,单纯做代理记账的发展成为综合型财务顾问公司,原先拥有一般性人力资源信息的发展成为人才猎头公司等。“浙江制造”近年来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转型升级趋势向好,其动力支撑之一也是重视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投资等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研发设计向“中高端水平”大幅度创新提升,仅就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已达到150家,大大改变了原先低端而又散弱的业态面貌。
二是“互联网+”型发展模式。依靠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率先布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化企业。例如伴随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顺丰、圆通、申通等快递企业完成全国布局后,已开始向全球输出服务;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则构建和扩展服务框架,高效整合内外资源,将市场价值最大化。例如第四方物流,就是凭借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向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物流提供规划、咨询、信息咨询、供应链管理等服务,而自己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
三是外包定制型发展模式。有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制造企业研发设计外包、信息管理外包、人力资源培训外包、产品销售外包等,根据制造企业的需要提供各种定制化服务。例如上文提及的华为集团,随着企业的业务增多、规模扩大、员工增加,便委托IBM研究提出信息化解决方案,由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还找到了新的商机。
四是园区配套型发展模式。在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被定义为软件建设而日益获得重视,例如科技研发服务、金融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工业设计与创意设计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软件和信息化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已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工业园”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发展体系,利用“退二进三”、“退三优三”政策收储厂房,或新建办公楼宇,建立众创空间,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搞好园区建设提供良好服务。
五是专门区域型发展模式。一些地区政府直接以发展某一类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专业化色彩浓郁,例如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临港物流园,以机场为中心的`空港物流园、金融商务区、企业总部基地等,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上海陆家嘴金融商务服务区和洋山港物流园区、北京中央商务区等。这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有的被国家批准建设自由贸易园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新窗口;更多的则为市场需求内生形成,在政府规划引导下发展成为某一类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园区。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3;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4
气象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主要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而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丰富的气象服务业务,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县的四级机构组成,提供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天气预报、人工增雨、防灾减灾、农业专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工作方法、途径,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气象需求。
1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业务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精细化水平、时效性及预警能力都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水平。当前气象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以提供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及作物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农业来讲,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所以提高农业气象基础业务水平,提高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以及异常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
近些年,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水平提高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到气象台站,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各地的情况有千差万别,需要改善的地方仍很多,同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虽然能掌握大量的气候资料,但在同步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许多地方还存在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仍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
1.3 创新研究方面发展不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农业气象研究时不能孤立的只研究一个方面,而是要把诸多因素进行通盘考虑,突破学科限制,进行大胆的创新,跨学科研究,在业务服务方面要进行大胆拓展,避免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全方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进行各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
2.1 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
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2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气候的变化对于粮食生产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粮食的稳定又影响到的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对于气象变化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做出分析和评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气象工作还要深入研究气候的变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极端天气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要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2.3 加强农业灾害的综合减灾能力
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的气象条件,但是近些年由于气候的变化,一些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气象、生物、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影响到农业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业气候条件异常。所以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测报,为综合减灾提供服务。应积极开展干旱、霜冻、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对于重大农业灾害进行预警与评估,及时传递气象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加强气象监测点建设,及时获取有效的气象信息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篇7
集团化办学是指具有集团特征的组织机构,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 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各方面力量, 而进行的集约化、规模化的教育办学行为。1
2006 年5 月,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启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 (简称“新网工程”) 。“新网工程”旨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经国务院批准后, “新网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现已取得了重大成效。
2012 年2 月27 日, 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讨会在南昌举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教育部副部长沈青、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农村教育处副处长陈亚伟、总社科技教育部教育培训处处长阮茂荣等领导与会。国内多所供销系统院校参会。2
供销系统内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围绕农村现代流通市场开设了农产品质量检验、农资连锁经营、冷链物流、合作金融等专业, 充分利用系统内教育资源, 组建供销合作职业教育集团, 促进系统内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资源互补、深度融合。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 定期发布行业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信息, 举办人才供需见面会、校企对接会、集团论坛等活动, 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需求对接与信息共享。3鼓励集团内职业院校承担农村培训任务,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培育计划”,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 提高未升学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农村青年和返乡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十二五”期间, 重点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任务。4
可以发现, 供销系统的集团化办学和“新网工程”的建设具有极强的联系。通过集团化办学, 可以改造旧的产销网络, 提升新网工程的质量, 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2 集团化办学与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的相关影响分析
“新网工程”包括4 大网络, 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对“新网工程”建设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在此, 本文以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对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为例, 分析其对“新网工程”的影响。
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是以经营农资的企业为依托, 通过连锁经营方式, 以企业总部、配送中心和门店为主体构建起来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资源共享、规范有序的现代经营服务体系。5整体来看, 目前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网络以相关的农资企业为主导, 由农资企业通过在乡镇或者农村开设加盟店或者代销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其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销售人员大部分来自本乡镇的附近农村, 对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专业知识只有较为初级的了解, 对于营销管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2.1 人才培养
供销系统的集团化办学以系统内的高职院校为重要载体。对于市场营销、医药营销、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与现代农村流通市场拓展及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 特别是供销系统内高职院校的此类专业应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整合资源, 提高此类专业的招生数量,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进行师资队伍培养, 从而为培养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增加企业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比重, 并发挥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训中的作用, 是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的应有之义。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是本科教育的压缩, 过度强调了理论的作用, 而这恰好与高职教育的定位和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和应用, 因此传授给学生一些适用性较强的知识至关重要。在专业调研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供销社基层联合社的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人员缺乏最基本的沟通礼仪、促销技巧方面的知识。大部分的销售人员从内心也不重视这些东西, 缺乏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商业形态, 沟通礼仪、促销技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实习中, 老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业练习, 而且这种练习最好放在真实的环境中, 这需要对口企业的大力支持。
通过调研发现, 许多销售人员仅仅知道农资产品的价格、生产日期等最为基本的知识, 但较为深层次的产品使用方法、产品保养和注意事项, 很少有销售人员能够对答如流。农民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过程中, 整体来看是比较理性的, 一种产品, 尤其是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 没有销售人员的积极推广, 销售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当然销售人员充满信心的大力推广是建立在对于产品知识较为了解的基础上, 否则, 必然产生消极的效果。
2.2 智力支持
由于集团化办学需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各方面力量, 因此, 在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构建过程中, 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运营主体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服务。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关乎农业发展, 责任重大。加强农资质量的管理, 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依据体系, 并形成有效执行、补充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应出台农资市场规范管理文件, 依法规范市场秩序, 严打假冒伪劣产品, 确保农产品市场井然有序。建立应对农资质量突发事件指挥机构, 制定应急预案, 防范和妥善处理农资质量突发事件, 把影响控制在最少范围, 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关于加强农资市场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中, 供销社农资经营主渠道的地位得已明确, 并赋予了供销社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的任务职责。
从行业的层面来看, 行业协会应该做好企业联系的对接工作。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应该选择那些和公司关联度高或者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的连锁企业进行沟通。沟通主要就如何结合受众的产品开展加盟活动, 加盟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如何让加盟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加盟事业中来等问题。参考行业内优秀企业的做法进行企业的运营, 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生产资料研发的科研院所, 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资产品的创新与技术研发,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业产品质量,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及专业知识匮乏等方面的制约, 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的推广存在一定时滞。针对此类情况, 科研院所可组建产品推广顾问团提供技术支持, 结合实际进行产品知识普及, 让销售人员真正了解这种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从职业院校的层面来讲,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可以通过聘请教师专家到企业指导、组织员工到职业院校进行短期集训等方式进行专业理论提升, 例如沟通技巧、商品陈列技术、物流配送实务等方面的知识。以商品陈列为例, 众所周知, 相同的商品摆在不同的位置会给消费者不同的视觉冲击, 商品摆在A位置可能不会给消费者太强的感受, 而摆在B位置则会使得消费者产生冲动型购买。对于具有互补关系的产品来说, 将它们摆在一起则会比较容易形成关联销售。这些内容的培训将会对提升员工销售技巧、增加销售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合作方面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可以和职业院校达成实习协议, 一方面, 学生的可塑性较强, 绝大部分学生会严格执行公司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 用工成本相对较低。例如山东乐多收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和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第4 学期会有10周的时间分配在乐多收在全国的诸多办事处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的宣传和销售工作, 实习期间, 对学生采取双导师制, 即企业和学校各配备一名导师, 关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从多年的合作来看, 合作双方对合作的形式和成果都非常满意, 都通过合作促进了团队的发展。
如上所述, 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 因此纷纷在这方面进行了投入。例如上述乐多收农资公司还与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联合成立了乐多收培训学院, 对乐多收全体员工进行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执行力、阳光心态等多个专题的培训工作。
综上可见, 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这一大趋势对“新网工程”中的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要求在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 积极顺应集团化办学这一大趋势, 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网络建设好, 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
注释
11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
22 .资料来源: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网站 (http://www.jxlsxy.com/) 。
33 .资料来源:关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意见。
44 .资料来源:关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意见。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 篇8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特征
一方面, 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是典型的创新型产业。Gruble&Walker (1989) 指出, 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那些厂商, 它们是高技术人力以及科学与技术知识的主要使用者。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不是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生产过程的唯一渠道, 但它却是现代经济中实现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转换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是专业性的服务, 其发展高度依赖人才和知识。从行业分布看, 生产性服务业所从事的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 (如金融业、猎头、培训等) ;产品和流程的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 (如研发、设计、土程等) ;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 (如信息咨询、信息处理、财务、法律服务等) ;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 (如质量控制、维持运转、后勤等) ;与产品的推销和配销相关的活动 (如运输、市场营销、广告等) , 均特别依赖于专门知识和专业技术, 创造的附加值也更多地是体现在设计和营销等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活动, 而这类附加值更是主要依靠人才和知识的创新所获得的。因此, 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与知识密集型的, 是典型的创新型产业。
另一方面,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创新溢出性。生产性服务业既是技术和知识创新的主体, 也是创新向外溢出的主要媒介。按照新增长理论的观点, 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被看作是市场外部性和市场网络功能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当企业不具备内部生产性服务功能的知识技术资源, 或者企业拥有的专业化知识技术不能达到生产性服务功能的要求时, 只能选择外部化。外部性导致经济产生了报酬递增式的增长, 外部效应的主要创造和传导部门恰恰是由生产性服务部门来承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一方面, 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提高了专业化的效率;另一方面,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扩张了市场的网络效用和知识的溢出效应, 即各种信息、技术、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的联系更加紧密且从整体而言构成了一个更加有机的大系统, 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溢出作用还具有不断扩大, 不断积累的特点。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路径
(一) 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
生产性服务类企业是生产性服务产业创新的主体, 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以及非正式的相互影响是企业之间知识流动最主要的形式, 是生产性服务业获得知识, 进行创新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 生产性服务业业内的企业创新不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 还要依靠与外界的合作。技术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流动, 企业之间通过各自知识、技术的交流, 在相互学习、共同创新中, 一个企业的知识扩散到另外一个企业。这种知识的流动是在某种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合作带来了丰富的技术源泉, 获得了由人力资源和技术财富互补而构成的协同效应, 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创新。
(二) 研究机构向企业的技术流动
研究机构, 特别是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是技术创新源和知识库。研究机构大量地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其研究成果是生产性服务业内企业创新的主要知识来源, 这些研究不仅为企业提供基础科学知识, 而且还为企业提供了新方法、新仪器和有价值的技能。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开展研究活动等方式进行合作交流, 能够促进技术的快速流动, 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商业化, 从而有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创新能力, 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 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是技术的传播过程, 创新技术主要以扩散源为中心向外扩散。由于技术商品是一种知识商品, 从技术扩散的要求看, 如果采用者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技术转移就难以实现。因此, 技术水平越高的潜在采用者越容易获得创新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型服务业, 其从生产过程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 其具有对技术创新的强烈愿望, 也更容易通过承接技术转移, 通过消化吸收的学习方式以较小的成本应用新的技术, 使技术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四) 人才流动
人才是知识与技术活的载体, 人才流动必然导致知识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对于创新而言, 有时候重要的不是特定知识的转移, 而是创新的一般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富有弹性, 服务内容的提供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的应用, 对人才的要求也高于其他产业。现实中, 生产性服务业往往是大学或研究机构人才流动的主要聚集地, 大量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汇集在生产性服务业中, 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 拥有大量人才的生产性服务业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也在不断地推进深化社会分工, 在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发展
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是现代知识和技术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技术、咨询、金融、法律等众多专业性知识型服务机构本身就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同时在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创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向生产性服务业内的企业和社会提供自身的创新型知识, 并帮助企业实施主要由企业自身开发的新知识, 不仅是创新的载体, 更是创新的推进器。因此, 需要加快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的发展, 要抓住科技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时机, 为知识服务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促进一部分科研机构向专业性知识服务企业转化, 促进民间各类专业性知识服务企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的创新行为, 壮大专业性知识服务企业实力。
(二)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学研联系
加强产学研联系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有条件下, 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特别鼓励民间借助各种非正式的平台和机会,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需求, 鼓励和支持民间各种非正式的交往, 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合作, 特别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建立健全以生产性服务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打造产学研联系的平台, 进一步密切企业之间和产学研之间的有效合作, 打造企业创新联盟和企业—科研机构创新联盟等创新网络, 形成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技术服务等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
(三) 加快促进各类人才流动
人员流动的目的是知识流动和促进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特别需要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动, 吸引高水平、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入生产性服务业, 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 开展创新活动,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水平。同时, 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除吸引产业外部的人才外, 人员采取合作研究、兼职、咨询服务、顾问等各种方式, 在产业内部的、短期的、非正式的流动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 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流动不是单向流动, 而是双向复合流动, 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在鼓励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人才向生产性服务业内的企业流动外, 更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企业员工向相关研究机构流动, 如合作研究和进修实习, 这将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员工掌握科技最新动向、开拓知识面、学习研究方法、运用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工具, 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的长期可持续提升。
(四)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软硬环境建设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分析 篇9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国际国内的看法基本一致,即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但是,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究竟包括哪些行业,国际国内长期以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对于我国来说,这种争议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自理论上的讨论,即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从其本身含义上来看应该包括哪些行业。还有一个方面是由于实践上的现实困难,即我国长期以来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不足,统计数据严重缺失,因此很多生产性服务无法统计。而且,这些年还多次出现国家行业统计的变动,如2011年我国发布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伴随着每次行业分类发生变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划分也要随之改变。我国各地方政府这些年尝试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方法,如北京市于2009 年、上海市于2013 年都发布了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方法。在大量理论探讨与各地尝试制定分类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国家统计局于几个月前(2015 年6 月)发布了《生产性服务业分类》,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标准。但是这个分类也有一些不足,有待以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完善。从理论探讨上来说,例如,长期以来我国的大量研究都把房地产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国外也有许多这样分类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但是我国国家统计局把房地产业完全排除在生产性服务业之外。从近期看,这样划分有一定道理,因为我国的目标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但不能要求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这样,就必须把房地产业排除在生产性服务业之外。可是从长期来看,这样划分是否合适?从实践看,有些划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快递服务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服务形式,国家统计局把快递服务分为两类:生产性快递服务、非生产性快递服务。其中生产性快递服务的定义为“仅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快递服务”,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确定一项快递服务是否属于为生产活动提供的服务。比如,许多公司的公务活动的快递收件人都是具体办事员工,这时,怎样确定他收到的快递究竟是为了公司的公事,还是为了个人的私事?更极端的例子是,很多小型公司把公司办公地点开设在居民楼里,这时快递员甚至连区分送达地点究竟是公司还是居家都很困难,再区分这项快递是生产性服务还是非生产性服务就非常困难了。
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把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列为生产性服务业。现在考察自1995—2013 年近20 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2014 年缺失部分数据,所以没有列入该年统计)。由于不同年份的数值不能直接比较,因此,本文首先根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值,换算出以2013 年为不变价格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然后根据这个平减指数统一将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换算为2013年不变价格的实际值,结果如下。
从表1 数字看,长期以来我国的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的产值都明显高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在1995 年时GDP为113 千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的产值为53 千亿元,占GDP的比例为46.8%;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为21 千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8.4%,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例为39.3%。在其后的几年里,我国GDP一路上升,从1995 年的113 千亿元,增加到2001 年的185 千亿元,在短短的6 年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增长幅度高达64%。我国的第二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也一路上升,分别从1995 年的53千亿元和21 千亿元上升到2001 年的89 千亿元和38 千亿元。这期间相比较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的上升速度比第二产业的上升速度更快,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例从1995 年的39.3%上升到2001 年的42.9%。在以后的几年里,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一直在快速发展,但相对于第二产业来说,发展速度减缓。在2005 年的时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了相对低谷,该年GDP为272 千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28 千亿元,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为47 千亿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47%,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17.3%,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例从2001 年的42.9%下降到36.7%。在以后的几年里,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开始不断上升,尤其是近几年不断登升新台阶。在2013 年时GDP为588 千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为258 千亿元,占比为43.9%,生产性服务业为124千亿元,占比为21%,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例也达到空前的47.9%。综合近20 年的发展看,我国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有所上升,二者一升一降,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例也从1995 年的39.3%上升到2013 年的47.9%。
单位:千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产值来看,似乎这20 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得还算可以,但是有许多问题仅从产值数字上是看不出来的。首先一个问题是,在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中,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研发设计及其他技术服务,而我国恰恰这类行业非常落后。对于制造业来说,利润呈现微笑曲线形状。也就是说,一项产品的完成包括上游、中游、下游诸多环节,上游环节包括市场调研、创意开发、产品设计等环节,中游主要是生产与制造,下游环节包括市场推广、品牌营销等环节。这些环节往往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往往占据两端的环节,即上游环节与下游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居于中游。通过占据上游环节,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独占生产的核心技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通过占据下游环节,他们垄断市场,独享品牌效应的超额利润。例如,众所周知的一些世界知名运动鞋,是在中国制造的,中国工人付出了极为辛苦的劳动,可是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和中国工人获得的工资都极为微薄。中国企业要想获得较为满意的利润,就需要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需要创立自己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但这些恰恰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的。中国企业往往集中精力于降低成本,低价竞争,结果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再难扩大市场;而且由于低价竞争,利润严重摊薄。现在政府部门、理论界、业界一致公认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前途在于从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而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正是提升企业价值链地位的关键。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我国长期忽视科技成果转化,忽视应用研究。一个表现是理论研究人员、科技研究人员往往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轻视技术研究。我国的科技水平本来在国际上就不占优势,再加上长期忽视应用研究,使得我国技术研究力量极为薄弱。尤其是在应用研究很薄弱的情况下,对已有的科技成果忽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使得一些很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与生产脱节。
我国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往往大包大揽各项社会服务,严重的情况是企业办社会,从婴儿出生在企业办的医院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教育都可在企业内完成,还有电影院、商场、饭店、旅馆等各种服务部门,甚至一些企业还有自己的警察派出所。虽然经过多年的去社会化,我国企业的社会化功能已经大大消减,但是大量企业还是在企业内部保留大量的生产性服务,由本企业自己完成,而不是交由相关的专门企业完成。这样做的结果固然是提供方便,但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自己没必要做也做不好的事务上。
三、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国务院于去年7 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纲领性专门文件,对我国下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个文件毕竟是政府文件,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可能有些问题没有进一步说明或讨论。作为学术研究探讨文章,有些意见可以说得更明确一些。要想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需要首先解决一个问题,即应该使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愿意发展、能够发展,而不是别的行业需要它们发展。这是一个根本的观念问题。或者说,不是因为国家需要它们发展,它们就应该发展,而是它们自己本身想要发展,而且凭借自身的能力可以得到发展。从目前来看,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首先考虑国务院《指导意见》里首要发展的研发设计服务,这是决定我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以后发展步伐的关键因素。但是作为研发设计者们,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吗?固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但是这些鼓励支持政策有多少能落到实处,又有多少能落实到研发设计者们个人头上。作为研发设计服务,最核心的因素是人,是具体的研发设计者。但是在国家的相关政策里,对研发设计者们的政策几乎没有具体措施,即使有一些,也基本上无济于事。以我国的现状来看,最强的技术力量往往不在企业里,而是在科研院所与各高校里。但是我国对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管理,存在着大量的严重的弊端,其中最致命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行政化领导。现在许多高校的普通教师都在暗地里诉苦,大学已经不再是学术机构,而是办成了衙门,办成了宣传表演文工团。科研院所的许多普通科研人员诉苦,科研经费的分配、科研奖项的评比,就看谁有关系有后台。在这种情况下,发几个大力发展的表态文件,给点税收优惠,增拨一些经费,又有多少作用呢?因此,想要真正发展我国的研发设计水平,就要从源头做起,从我国研发设计背后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研究者们做起,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做起,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由衙门改造成学术机构、技术研究机构。
要想真正发展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还要改善社会政治与法律环境。比如,社会成员与企业必须诚实守信,恪守合同,违约者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就以《指导意见》在11 项想要着重发展的生产性服务的第9 项“服务外包”为例,企业之所以喜欢耗费大量资源由本企业承担各种生产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职能,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服务外包不放心,实际上这是双方不放心。作为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方企业来说,担心服务外包后得到的服务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如果对方未按合同履约,除了不续签以后的合同外,很难从违约的对方那里得到的足够的赔偿。而且,正由于很多种类服务的服务外包不普遍,因此一旦对方违约,就很难及时找到合适的服务供给方企业来救急,从而可能给本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作为服务的供给方也有顾虑:买方找各种借口不按时付款怎么办?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因此,服务的供需双方都顾虑重重,大大降低了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仅仅发文件、给税收优惠、拨一笔资金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并切实执行,打造尊重法律、诚信守约的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条件是建设廉洁公正的政府。以《指导意见》11 类大力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中的第6 条“检验检测认证”为例,该条第一句话就是“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但这在我国目前很难做到。因为现有的那些有权做检验检测认证的机构,相当大部分都是由政府相关权力部门直接或间接开办的,比如,由相关专业协会开办,而专业协会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派出、决定领导人选的。这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按企业化服务收费,可是大量收入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相关政府部门或领导的口袋中。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发展第三方服务,所谓鼓励不同所有制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简直就是从相关政府部门或其领导那里虎口拔牙,实现起来极为困难。因此,要想真正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放弃私利,廉洁公正。
参考文献
[1]张士运,李功越.生产性服务业与研发服务业关系探讨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9,(6).
[2]刘志彪.国际外包视角下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济问题,2009,(1).
[3]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与重点[J].财经科学,2008,(5).
[4]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篇10
1.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各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视角出发的:一是从投入产出角度研究, 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依附于制造业存在的, 并为其提供服务, 它扮演中间连接者的身份, 主要满足中间性需求;二是从产业属性的角度研究的, 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是知识性产出的产业, 其中包含大量的人力资本, 以提供科学的、专业的和技术性的服务为主。
2.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生产性服务业不是面向最终消费者, 而是面向制造业, 属于中间性产业;第二,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技术、人力高度密集型产业;第三,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性投入与制造业紧密相连, 具有非常高的附加值。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调整, 加速工业化的进程, 使得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较之以前有所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年鉴, 服务业产值占GDP的百分比, 由1978年的23.9%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44.6%。截止到2012年, 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52万亿元,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为6.66万亿元。服务业就业人数2012年达到2.77亿人, 占总就业人数的36%。
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不断发展, 但是, 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以及吸纳就业情况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以美国为例,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87年的33.4%, 上升到2012年的37.7%。从2007年到2013年,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每年都达到了7万亿美金以上, 占GDP增加值的49%左右。截止到2010年, 生产性服务业吸纳美国将近3千万就业, 约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50%, 占整体行业总就业人数的22%。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对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领头作用, 对促进美国充分就业也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 我国固有的发展模式已经给我国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 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 导致经济发展不能健康平稳发展。因此, 我国当务之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这就要求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 尤其是要着重发展能够提高生产率, 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 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用较大的篇幅具体安排了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这意味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最主要的内容。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注重人才培养和加大科研投入。我国虽然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 但是人力资源优势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和产业密集型的服务业, 因此其对高素质劳动力有大量的需求。因此, 我国必须加大教育投资, 对劳动力进行专门的技术培养, 以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同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生产力服务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2.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机制。生产性服务业是依附于制造业存在的, 贯穿于制造业发展的始终。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互动, 才能使生产性服务业更好的为制造业服务, 从而拉动就业。因此, 必须加快构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环境, 打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建立专项资金。
3.我国应继续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 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内部的一个亚产业, 其自身发展和就业增长必须要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强大支撑。我国仍然是以消费性服务业和政府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滞后。因此, 各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例如, 实施诸如减免税费、用地保障、落实要素 (如供电、用水、燃气等) 使用价格的“国民待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扶持力度等。同时, 要研究制定有关指导规划,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功用, 使扶持政策更加有效的倾向于我们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市场空间加大,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国际分工日益细密, 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发达国家发展的重心。在服务业的发展中,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调整, 加速工业化的进程, 使得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较之以前有所发展。但是,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仍未取得理想的发展成果, 并且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 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 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 例如环境污染严重, 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等。因此, 我国当务之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其次, 将主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最后, 对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淑兰.生产服务理论与经济发展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 篇1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集聚的特征也开始在服务业中出现,如曼哈顿模式、伦敦金融城模式、东京新宿模式、上海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贸易服务业集群。由于服务行业包含的内容庞杂,其提供的服务产品功能和服务对象存在差异,影响其布局的因素也不同,因此服务业各行业的集聚特征也不同。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社会物质生产提供各种非实物形态且不直接参与生产或物质转化的服务业性行业,其具有中间投入、高度专业性、高资本密度、高产业关联度、信息与知识密集等特征。正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这些特征要求其在空间集聚的趋势更明显。中间投入意味着不需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紧密结合,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工具、虚拟空间等现代信息手段部分代替面对面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要求的专业性程度越高,生产就越集中,越容易向最具有发展条件的区域集中,获取规模经济;高资本密度需要资金的大量集中投入,资金的集中投入也容易形成产业集聚;高产业关联度需要相关联行业紧密结合,形成产业链,为了节约运输成本,产业链往往在地理空间上进行集聚;知识和信息只有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才能形成共享和创新效应。而集聚又能给服务企业带来一定的正外部性、规模经济效应以及范围经济效应。
本文主要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和区域集聚程度两个角度较全面测算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现状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显著。1996~2005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从401.79亿元增长到1852.07亿元,增长了3.61倍;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30.92%增加到34.42%,提高了3.5个百分点;从业人数从141.42万人增长到210.59万人,增长了48.91%。从各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情况看,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经营规模不是很大,但企业盈利能力较强。2004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各省市第4位,占全国的6.42%;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利润总额居全国各省市第3位,占全国的9.68%;从企业平均利润看,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全国的近1.2倍。
在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当地国民经济比重最高的是杭州、舟山和温州市,其次为宁波、丽水和金华,其余地市所占比重均较低。但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来看,除了杭州市仍为最大以外,其余依次为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金华市、嘉兴市、湖州市以及丽水、衢州市和舟山市。其中,杭州、宁波、温州是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中地,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几乎占到全省一半以上。反映在从业人数上,2004年,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仅城镇单位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员就占全省城镇单位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52.1%。
此外在浙江“产业集聚”或“块状经济”是一大特色。截止2004年,浙江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4个,其中工业区块601个,农业区块3个。浙江的服务业是随着块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是为企业提供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服务、流通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等配套企业和中介机构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终端企业+配套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的网络化生产体系。2004年,在285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中,配套企业占企业总数30%以上的85个,其中50%以上的34个,原材料、中间产品本地配套比重30%以上的91个,其中50%以上的48个。按照配套企业占企业总数30%以上的、各类中介组织比较健全等标准衡量,2004年在285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中,约50个块状经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网络化生产体系。
二、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与分析
结合浙江省服务业数据的可取程度,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和区域集聚程度两个角度测算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本文选用了赫芬达尔指数(H)测算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内的企业集聚程度以及区位商法来测算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分布特征。
1、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
行业内的企业集聚是指某一行业内的市场份额逐渐集聚在少数企业而获得集聚经济优势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就是行业内垄断的形成。本文试图利用赫芬达尔(H)指数来描述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企业的集聚程度。赫芬达尔指数(H),亦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 Hirshman Index)(HHI)。它是国际通行的反映专业化集聚效应的指标,实证分析经常用其反映专业化的程度。它是某行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为第i城市的某一行业产值,T是全省某一行业产值总和。一般来说,一个行业在全省越集中分布在某些市,集中度越高,指数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该行业在浙江11个市完全平均分布时,指数值等于0.091。利用浙江省各市《统计年鉴》中服务业各行业数据,对2005、2006年浙江11个服务行业地理集中度进行了计算(见表1)。
根据表1的计算结果,2006年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赫芬达尔指数平均达到了0.1544,比第三产业整体的赫芬达尔指数高出0.0129,验证了理论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特性,也表明了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较高。同时,生产性服务行业内企业的集聚程度呈现出细微的差别。其中,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指数达到0.1699,而最小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指数仅为0.1265。
利用赫芬达尔指数的平均值0.1544,把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两类,一类高于平均值,另一类是低于平均值。结果显示,高于平均值的行业有2个,依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金融业;低于平均值的行业依次为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从中可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中不同行业企业集聚程度的差异。高于平均值的二个行业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聚程度高可以验证产业集聚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外溢,因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创新,而企业聚集在一起更有利于传播和交流新主意、新知识和新技能,引发知识扩散和学习效应。金融行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依赖性很高,经济越发达,其发展业越快。此外金融行业和通信行业的集聚程度高还与我国对这些行业的垄断经营有一定关系。房地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这与当前土地规划和城市生产生活需求相关联,表明浙江省房地产的集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此外,交通运输业低于地理集中均值,一方面该行业提供的是接触紧密型服务,服务的提供点需要尽可能的靠近服务对象,既方便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又有利于节约企业成本。另一方面该行业竞争激烈,浙江的物流企业又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不象美国四家邮政公司(UPS,DHL,联邦快递,美国邮政总局)几乎垄断了整个美国邮政、包装和货运业,因此浙江的交通运输业集聚程度较低。
上文赫芬达尔指数虽然揭示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企业的集聚程度,但是忽略了其在浙江的具体布局。为了解决这一不足,本文利用区位商分析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2、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区域集聚程度
行业的区域集聚是指某一产业在特定的地理区域集聚形成竞争优势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就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平衡性。本文利用区位商法来揭示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集聚特征。区位商是用来衡量区域内部的某一部门专业化水平的系数,是对区域某一产业现对集中程度的度量。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i为某市服务业i部门产值,et为该市服务业总产值,Ei为浙江省服务业i部门产值,Et为浙江省服务业总产值。Li为区位商,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市该产业在浙江具有比较优势,区位商大于2,则优势十分突出。通常,只有区位商值大于1才能说具有产业集中倾向。
本文使用浙江省各市《统计年鉴》中服务业各行业产业数据,对2005、2006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地理分布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可知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大多集中在0.7~1.2之间。 2006年宁波、嘉兴、湖州、衢州、舟山、台州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中呈现出集聚优势。其中舟山的交通运输业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主要是其海洋运输的优势使然。杭州、温州、湖州、金华、丽水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形成集聚优势。杭州、宁波、绍兴、丽水在金融业形成集聚优势。杭州、宁波、湖州、绍兴在房地产业形成集聚优势。表明浙江各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正在形成中或初步形成,其地理分布不均衡。
从图1可以得出,服务业各行业区位商大于1形成集聚优势最多的城市是杭州、宁波、绍兴、湖州,有3个行业;其次是丽水有2个行业;最后是温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为1个行业。该结果与浙江省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表明浙江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促进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较高,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在浙江各市正在形成中或初步形成,其地理分布也不均衡。为了进一步提高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高物流产业集聚程度。根据上文分析可知物流行业已经成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薄弱的行业之一。当前浙江交通运输仓储业集聚程度低,很大程度是由于该产业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无龙头企业支撑。同时这些中小企业无法共享物流整体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从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有利于物流业资源配置,发挥集聚优势。
第二,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浙江金融业和通信业的集聚程度高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平均水平,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行业以国有垄断为主。因而这些行业民间资本进入比较困难,市场透明度不高,竞争能力偏低,信息不对称。要获取更有效的集聚优势,就要允许外资和各种民间资本参与更多领域的服务竞争,有更多形式的企业进入这些行业的市场。
第三,搭建服务业集聚的平台——城市化。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主要追求企业间各种信息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补性,以及高度熟练的劳动市场等。能够满足服务业这些发展要求的往往是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因为城市聚集了人口、资源、信息和市场,创造出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需求量和经营的规模效益。作为人口高度密集、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对金融、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需求巨大,对服务产品供给的拉动大大强于非城市地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城市化不仅仅指城市空间的扩大,而更是市场氛围、文化影响等城市软性条件的提升。因此浙江要充分合用城市基础资源,加快城市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服务业集聚的奠定基础。
第四,注重政府在服务业集聚过程的导向作用。从国内外服务业集群的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自发型的产业集群还是引导培育型的产业集群,政府的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对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或多或少都起了一些关键性的作用。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发展需要构建有效载体,政府的作用就在于规划和引导服务企业,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锋,等. 2005. 开放条件下江苏产业集聚现状与形成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4).
[2]李秀文,谭力文. 2008. 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4).
[3]吴志鹏、汪全立. 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EB/OL] .http://www.zjeco.com.cn:88/ReadTxt.asp?id=000590
[4]徐强. 2004. 产业集聚因何而生——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5]郑健壮. 2006.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及其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
[6] 张文忠. 1999.大城市服务业区位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3).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 篇12
纵观“十一五”以来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 主要呈现了以下四个特征:
(一) 规模持续增长, 发展速度加快
2010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总产值8770.3亿元, 是2006年的2.16倍, 年均增长21.29%, 比同期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平均增速分别高出2.43和5.88个百分点。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占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15%, 比2006年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 占GDP比重达到22.39%, 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和地位不断提高。
(二) 内部结构有所改善, 传统产业仍占优势
“十一五”期间,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传统服务业 (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呈现出较好的产业集聚态势, 占比基本稳定在70%左右, 较“十五”期末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他四个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行业, 各自占比保持相对稳定, 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三个行业增速较快, 发展势头良好。
单位:%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2011年) 》
(三) 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税收贡献度突出
“十一五”期间,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由807.6万人增加至1045.5万人, 年均增长6.67%。2010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首次超过一半, 达到51.2%,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16.3%, 较2006年分别上升5.4和2.7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增加地方税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五部类 (扣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7%, 实现地税收入365.52亿元, 占全部地税收入的27.9%。
(四) 载体培育初见成效,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 山东重点抓好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四大载体”培育, 并取得显著成效。服务业载体建设过程中, 形成了青岛市市北区、泰安市泰山区、滕州市等一批综合实力强劲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城区;培植了齐鲁软件园、青岛香港中路综合服务业集聚区、金兰物流中心等一批集聚功能较好的生产性服务园区;建设了一批带动作用较大的生产性服务项目, 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时, 山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积极改革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贯彻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为服务业的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与先进省份的比较分析
广东、江苏、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进省份,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其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并位于全国前列。与这些省份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
(一) 总量与人均的比较
2010年广东、江苏、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2551.4亿元、10160.5亿元、7329.89亿元。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8770.3亿元, 略高于浙江省, 分别低于广东、江苏省3781.1亿元、1390.2亿元。从人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看, 2010年, 山东为9203.80元, 而广东、江苏、浙江均已突破万元大关, 差距明显。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看, 2010年山东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6.62%, 列四省最低, 分别比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低8.39、4.73和6.90个百分点。山东服务业总量的偏低, 进一步拉低了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 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单位:%
数据来源:2011年四省统计年鉴
(二) 内部结构比较
内部结构是指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构成及相互比例关系。一般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视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将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视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看, 2010年山东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高达71.01%, 分别比广东、江苏、浙江高出19.44、9.84、20.22个百分点。2010年山东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为22.47%, 分别比广东、江苏、浙江高出7.93、5.07、7.78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山东占比也列四省最高, 2010年达到48.54%。由此可见, 传统行业仍是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看, 2010年金融业在其他三省中占比一般在20%左右, 浙江高达31.74%, 而山东仅为15.52%。“十一五”期间, 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仅提高1.29个百分点, 而同期全国平均提高4.98个百分点, 广东、江苏和浙江则分别提高6.85、6.29和7.40个百分点。总体来看,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传统行业所占比例过高,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三) 产业集聚度比较
产业集聚度是指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进程中会呈现空间集中与集聚的趋势, 且集中的地点大都是大城市的某一区域。目前, 广东、江苏、浙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 并与当地制造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如江苏形成了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在内的重要产业聚集区———宁沪信息产业带, 以宁沪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动脉, 以沿线7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5个软件园为载体, 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信息产业产值, 成为国内领先的重要信息产业基地。而与之相比, 山东服务业重点园区虽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但发展质量与特色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由于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不成熟, 与制造业协作程度不深, 即集聚效应层次较低, 另一方面山东服务业园区仅在有限范围内实现与制造业的联动, 即集聚效应辐射范围小。此外, 广东、江苏、浙江均建立了多个层次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且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各自具有不同的定位, 功能各异。而目前山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方向雷同较多, 集聚区之间缺少错位发展和异质性, 这极会引起区域间的恶性竞争, 不利于集聚区形成长远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单位:%
数据来源:2011年四省统计年鉴
(四) 经济外向度比较
2010年山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74.5亿美元, 其中出口80.6亿美元, 进口93.9亿美元, 半数业务集中于运输服务业。同年, 浙江服务贸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出口121.7亿美元, 其中旅游、建筑、运输和信息等服务产业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在利用外资方面, 2010年山东生产性服务领域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89个, 大大低于浙江 (706个) 、江苏 (1303个) 和广东 (2953个)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2.67亿美元, 仅为江苏的1/3、广东的1/4左右。2010年山东服务外包执行额仅为6.4亿美元, 而同年浙江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达到18亿美元。由此可见,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外向度不高, 贸易层次低。
(五) 固定资产投资的比较
“十一五”期间, 山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14万亿元, 为四省中最高,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55万亿, 略高于浙江省, 但分别比广东、江苏少700.43亿元、414.88亿元。“十一五”期间,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507.43亿元, 低于广东省, 而高于江苏、浙江两省,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0.45%, 略高于江苏省, 而低于广东5.7、浙江3.91个百分点。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投资状况看, 山东在批发和零售业上投资优势明显, “十一五”期间共投资34.84亿元, 是广东省的3.6倍。而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服务业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上, 广东省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 特别是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资上, 广东省是山东省投资额的4倍。由此看出, 山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偏低, 投资结构也存在偏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对比分析, 当前, 加快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落实已出台的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广泛调研、博采先进省市经验, 增强政策的突破性和含金量, 尽快形成一整套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适时增设或扩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 充分发挥服务业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进一步明确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扶持的重点, 主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共性技术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 奖励自主创新成果, 奖励品牌塑造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梳理现有税收政策, 消除重复征税, 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在落实现有扶持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产业、金融业及新办服务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对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实行税收优惠, 赋予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待遇。在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和“营改增”试点改革的背景下, 进一步评估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改革对生产性服务业, 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企业税负的影响, 避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税负的增加。三是加快二、三产业分离政策的实施, 促使企业内部服务资源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轨道。把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 纳入财政资金支持重点, 对新剥离出的物流、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业项目, 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对剥离组建的服务业企业跟踪服务, 提供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四省2007-2011年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二) 搞好规划引导, 突出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 其发展依托于地区间的产业融合。结合山东实际, 在突出对全行业规划引导的基础上, 要促进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发展。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从政策上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 大力推进金融、物流、中介、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努力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二是提升传统与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是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主体, 要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经营方式, 着力解决“不高、不新、不强”的问题, 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互动。把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与扩大消费需求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产业, 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
(三) 立足潜力优势,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发展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 在工业拉动、立体交通、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资源基础等方面, 具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必须立足于发挥优势,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一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以建设济南、青岛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为抓手, 着力搞好金融生态环境优化, 吸引各类新增金融机构集聚, 培育壮大地方金融和相关服务机构, 加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带动金融保险业实现新突破。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山东港口、陆路交通优势, 积极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扩大陆港建设, 发展口岸贸易和运输服务, 着力构建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 打造立足山东、服务全国的物流集散中心。三是以信息、科技、法律服务为重点, 实现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突出抓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骨干中介机构建设, 推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形成立足本地、辐射全国的商务服务体系。
(四) 加快改革创新, 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实践表明, 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积极引入竞争, 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针对山东市场化程度偏低的问题, 应进一步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一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市场取向改革, 按照“非禁即入”原则, 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 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二是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高新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强技术、管理和服务。三是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 大力提升山东服务外包层次水平。支持建设服务外包基地, 突出济南、青岛两市的“核心”作用, 推动烟台、威海、潍坊、淄博等市“多点”发展, 依托中心城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打造高水平的现代服务外包园区。同时,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吸引境内外大型跨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山东省投资设立分公司或接包中心, 加大对具有地区总部或区域分部功能的服务外包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 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杜在娟, 高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生产性服务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2) .
[3]高传胜, 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业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J〕, 上海经济研究, 2005 (8) .
[4]格鲁伯, 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3.
[5]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 2006 (6) .
[6]蒋昭乙.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变迁及启示——基于江苏2000年、2002年和2005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 (2) .
[7]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6: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8]郭怀英.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08 (2) .
[9]韩德超, 张建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 2008 (6) .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荐阅读:
现代化生产10-12
现代化机械生产07-31
现代轧钢生产技术08-18
现代生产型企业09-26
现代化生产管理07-12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07-23
现代生产方式--绿色制造浅析12-10
现代化煤矿的生产管理12-07
现代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模式08-24
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论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