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理论

2024-11-04

现代服务业理论(精选10篇)

现代服务业理论 篇1

“现代服务业”是近几年在中国出现的新概念, 1997年9月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 是我国特有的提法。近几年来,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发展意义等角度,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有关现代服务业概念研究综述

英国经济学家Allen Fisher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1957年, 克拉克在其专著《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以“服务业”代替了“第三产业”, 自此服务业才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年的发展, 目前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定义, 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 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按照加拿大学者格鲁伯和沃克 (1989) 的定义, 生产者服务 (producer services) , 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者服务相对, 是指“那些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朱春明 (2004) 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黄海梅 (2008) 指出:“所谓现代服务业, 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生产与生活服务产业。”

另一类观点认为,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和高科技结合的服务业。OECD (2007) 对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 (KISI) 的定义为:“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指的是在制造业或服务业中, 企业和公共部门所从事的服务活动的提供和集成, 它们可以与制造业的产品相结合, 也可以是单独的服务活动。”谭仲池 (2007) 指出, 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安体富、刘翔 (2011) 指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可以借鉴国外关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阐述去界定。”

本文作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依托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组织形式等而发展起来的面向社会的具有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服务业。

二、有关现代服务业分类研究综述

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针对服务业相关发展政策需求提出了不同的现代服务业分类范围:

1. 世界贸易组织分类。

依据世贸组织对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 按照宽泛的现代服务业界定标准, 有9个部门, 主要包括:金融服务;通讯或电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旅游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环境服务。

2. 国家行业分类。

参照联合国2002年新订的国际标准, 按照宽泛的现代服务业界定标准, 以下行业可归入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业;教育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国际组织。

3. 我国学者分类。

肖丽 (2010) 将现代服务业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服务业中经过新技术、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后的服务业形态, 如现代金融业等;另一类是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 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移动通信服务等。王法成, 姜国军 (2011) 指出, 现代服务业主要分为基础服务、生产性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

三、有关现代服务业特征研究综述

朱晓青等 (2004) 指出:“现代服务业具有五大特征, 即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新兴性。”熊尚鹏 (2007) 指出:“从产业性质看, 产品具有无形态性、中间消耗性以及经验性商品而非搜寻性商品的特征, 是现代服务业的3个重要产业特性。”周利丽 (2007) 认为, 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特征。安体富、刘翔 (2011) 指出:“与传统服务业相比, 知识密集型服务 (KIS) 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的密集型和管理的现代化。”胡怡建 (2011) 提出:“现代服务业具有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分工精细化、产业融合化、业态新型化、业务国际化四大趋势特征。

四、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意义研究综述

李江帆 (2004) 提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主要表现在服务型生产资料、服务消费品、GDP贡献份额、就业贡献份额等6个方面”。骆祖春 (2008) 指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是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减少经济增长中的资源能源消耗、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也是缓解就业压力和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王冬梅 (2009) 指出:“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 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 对于调整地区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早日实现小康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是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胡锦涛 (2012)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先后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苗圩 (2012) 在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文章中指出:“必须腿的服务员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因为“服务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涉及领域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少、拉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

参考文献

[1]A.G.B.Fisher.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Material Progress[J].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1935 (06) :24-38.

[2]M.A.Colin Clark.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 Company, 1957:493-494.

[3]肖丽.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0.

[4]胡怡建.推进服务业增值税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J].税务研究, 2011 (06) .

[5]安体富;刘翔.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国际比较与借鉴[J].学习与实践, 2011 (02) .

[6]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7]苗圩.“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十八大报告辅导材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现代服务业理论 篇2

【关键词】实践    多媒体     现代农艺专业

职业中专现代农艺专业科目多、知识面广,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中职学校现行的课程结构是,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模式上理论课与实践课是分开的,这种教学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与束缚,主要表现在: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理论的讲解,轻技能的形成;重课堂教学,轻现场训练。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笔者认为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应将教学方式改为融理论、实验、实习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职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特色,提高质量,这才是根本的出路所在。通过对近几年现代农艺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总结,笔者认为职业中学现代农艺专业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各学科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多媒体教学将各种多媒体信息引入教学,以完善和改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促进整个教育思想、理论的根本变革。多媒体教学模式改变了现代农艺专业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近年来流行的农产品农药超标、轻视农家肥的施用、滥用化肥、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科学的现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现代农业生产将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中职学校的现代农艺专业是为农业生产等相关行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这就需要我们农艺专业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与研究。

二、实践操作加强专业理论

专业理论课教学是中职学校各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不仅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提供了将来在专业技术方面继续提高和深造的可能性。可以说,专业理论学习得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职毕业生的素质。跨入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加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素质较差,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使中职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经济生产一线的技能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又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知道”,更要教會学生“会干”,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需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专业课程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课堂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对中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现代农艺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要求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农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注重对其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践为主线”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以达到满足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虽然实践教学是办好现代农艺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受场地、设备、经费、操作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实践教学较弱,特别是农村的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生无出路,该专业呈冷淡趋势。要改变这一现状,办好现代农艺班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操作能力

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形成,其实是属于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前者是知识学习过程,属认知过程;后者是以操作技能学习为基础的较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但二者也有共同的特点和联系,它们都是以信息处理和加工为基础,理论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实践技能又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即与理论和与实践相关的授课内容由同一位教师担任,让理论与实践教学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同步进行,实验室即课堂,课堂即实验室,理论与实践交替融合,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即理论与实践同时发生,使两者相互促进,二者彼此支持。

现代服务业理论 篇3

关键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问题,发展对策

进入“新常态以来”,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经济的飞速增长登上了国家经济繁荣大发展的舞台。全球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传统生活型服务业向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转化,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已然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黑龙江省服务业也快速地从工农业分离出来,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日益增加的现代服务业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渐显现,现代服务业的供不应求不仅仅影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还会导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滞后。

以供给方的独特视角探究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不仅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欠发达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服务行业的繁荣不仅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切实改善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经济全面高速发展提供可能,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有效供给理论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有效供给的含义、社会总产品的有效供给、出口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决定和创造需求、有效供求均衡及其实现、有效供求失衡及其宏观(社会)控制。虽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于“有效供给”给出确定的概念,但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于商品供给有效性的前提给出了详尽的揭示。马克思认为有效供给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如下:有效供给的商品必须具有一般使用价值;有效供给的商品必须具备社会使用价值;创造有效供给商品的劳动要代表社会必要的劳动;有效供给的商品必须是品质有保证的商品。

有效供给决定和创造需求是本文进行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供给决定需求、生产决定消费,但是只有有效供给才能够决定需求。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有效供给不仅能够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更加能够凭借供给的有效性而创造需求。生产的终极目标是完成消费,而消费者能否进行消费则取决于供给的产品是否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吻合。在市场中,供需失衡是供给和需求共同造成的,但是,有效供给的不足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和其他地区相比较低,即是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的结果。

二、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产品存在的问题

1. 服务产品定价不合理。

个别商家以谋取更多利益为目的,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掠夺性定价,不合理的掠夺性定价会实现短期的盈利,但是对企业品牌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一些短期或营销地点不固定的供给者往往不考虑远期发展策略,对商品进行不合理的定价、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诸如此类服务产品定价不合理的现状比比皆是。

2. 服务产品品质不达标。

服务产品品质是影响消费者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但因为供给者无限制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服务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等原因,导致供需市场中的服务产品品质屡屡出现各种问题。

3. 服务产品缺乏多样化。

由于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的限制,服务产品的需求还没有达到一些发达地区的需求水平,相对较低的需求水平致使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受到严重的制约。

4. 服务产品信息的披露不透明。

健康的市场运行的条件之一即为产品信息披露的透明化,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在市场中往往造成“逆向选择”,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浪费。服务产品的信息披露不透明使得消费者无法全面地了解产品进而无法实现对服务产品的消费,造成服务产品的无效供给。

5. 服务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会使得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黑龙江地区售后服务不到位、甚至是对消费者提出的售后服务要求“不闻不问”,长此以往的售后服务态度造成服务产品的无效供给。

(二)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

1. 市场营销策略不合理。

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产品销售的条件与保障,现今黑龙江地区市场上存在的不合理营销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使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环环相扣的消费陷阱等等。不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衍生出大量的以过分追求不合理利益为目的、违反商业行为准则与道德、扰乱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市场营销不正当行为。

2. 企业管理规章不完善。

良好的服务态度、人性化的服务管理等是衡量服务产品的重要标准,而这些服务方式都有着规范化、标准化的必要。黑龙江现代服务行业的企业管理松散、规章制度不完善,对于服务态度和人性化战略方面的规范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3. 相关法律知识的匮乏。

服务产品供给方的行为不规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匮乏,虽然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日渐建立和完善,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相关法律意识还没有形成,另外,一些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薄弱也给不良供给者的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供给行业存在的问题

1. 技术升级创新遭遇瓶颈。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较为落后,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条件使得产业技术升级的条件不达标,科技资源和资本达不到升级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另外,供给者对于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使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创新能够给相关产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现实意义的意识还没有形成。

2. 现代服务行业信用体系不健全。

当今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行业企业信用体系的健全和成熟是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黑龙江地区现代服务业供给者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缺失使得消费者对于相关企业和行业失去信心,造成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信用体系不完善还使得交易成本增加,降低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消费者得到了不充分透明的信息后无法实现交易,降低了市场的销售量,使得黑龙江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3. 现代服务行业管理规范不完善。

现代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健全的管理条例和法规来规范,黑龙江省现代服务行业的管理规范还没有得到健全和完善,虚假的宣传信息、不合理营销策略、欺诈性推销方案、不完善的售后服务等由于管理不规范所引起的问题比比皆是。

(四)供给环境存在的问题

1.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即为供给环境中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由于黑龙江省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发达的水平,还没有遇到经济发达时行业市场环境会出现的问题,所以相关的法律条例还没有形成,供给方钻法律漏洞、违反相关条例的情况比较严重。

2. 政府管制的力度不足。

对于供给环境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例如:虚假宣传产品信息、采用不正当营销策略、应用欺诈性推销方案、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国家虽正式颁布了相关法律制度、管理条例,但是地方执行的力度还不够。

三、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促进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一)提升服务产品供给水平的对策

1. 全面控制服务产品成本及利润合理定价。

服务产品的价格主要由生产成本和营业利润两个部分组成,在保证产品品质的条件下,严格控制服务产品的成本是服务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根据服务产品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合理的价格是增加服务产品销售量的主要手段。

2. 调查了解消费者意见提升服务产品品质。

降低产品品质以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策略是不利于企业长足发展的,良好的产品品质会为供给者保留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需求不尽相同,例如:不同使用功能的侧重以及产品的核心优点,调查与分析消费者对于品质的不同要求是提高服务产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3. 增加服务产品品种扩大适应人群。

现代服务行业中,服务产品的类别非常之多,但是针对的消费群体多为年轻人和有经济条件的中年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消费者的需求都在日益增加,为了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服务产品的品种是十分必要的。

4. 真实全面的披露服务产品信息。

服务产品信息的披露不仅是为了消费者能够更好的了解服务产品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供给方的商誉、完善了供给方的信用体系,对于服务产品的多方面信息应该详尽地向消费者进行披露和介绍。

5. 建立健全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售后服务是商品销售不可或缺的,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否是消费者是否进行消费的考虑因素之一,售后服务对于实现消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应该建立完整和完善的相关标准和条例,标准化的售后服务不仅仅能提高服务效率,更能够成为消费者选择该服务产品的主要原因。

(二)规范服务供给主体行为的对策

1. 应用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不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会带来一时的经济利益,但是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一次性”消费的产生短期内会减少供给方的商誉,长期会使企业走向倒闭的不归之路。采取正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从各方面提升服务产品的品质,才是长期立足于现代服务行业的最佳发展战略。

2. 完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都需要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这样才能使得产品的规模化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应当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落实国家对于现代服务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为前提,制定详细和人性化的企业管理规章。

3. 深入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伴随着经济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化,现代服务行业相关法律的普及是十分必要的。供给方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不仅仅能够更好的鞭策自己的行为,也能够通过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三)完善服务供给行业规范的对策

1. 克服瓶颈条件制约坚持技术升级创新。

黑龙江省的经济虽然较发达地区较为落后,但是近年来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服务业消费需求的增加促使现代服务行业升级成为一种必要。现代服务业供给方应了解创新对于产业技术升级、拉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地投入资本进行产业、产品的技术升级。

2. 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信用体系。

伴随着经济的契约化,信用程度成为衡量企业服务品质的标准,所以完善行业的信用体系是实现消费和交易的前提条件。健全的信用体系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充分、完整、透明的产品信息,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得市场内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积极促进黑龙江经济迅速增长。

3. 完善现代服务行业管理规范。

健全的行业规范是现代服务业能够长足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地政府应积极落实国家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管理规范,针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详尽的现代服务行业管理规范。

(四)提供良好服务供给环境的对策

1.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保障现代服务业健康运行的中坚力量,国家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关注程度在逐年增强。政府应设置对应的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对于供给环境中的违反乱纪现象进行严厉地稽查和管理。例如严格控制市场准入标准、及时监测市场内产品的价格、监督供给方的营销活动等。

2.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伴随着现代服务业对地区经济拉动效果的显著提升,国家应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6-216

[2]胡培兆.论有效供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20-240

[3]景跃军,杜鹏.中国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143-148

[4]吕实,赵雪虹.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2(6):4

[5]于巧玲.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13(3):13-14

现代发展理论 篇4

发展理论的核心实质上是现代化问题,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二十一世纪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国家,在还没有搞清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之时,就已经在大干“现代化”了。有人以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同义语,因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事实却说明,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进步,因为并非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能排在社会发展程度的最高次位;也有人以为,现代化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却没有预料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来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副效应;还有人给现代化蒙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色彩,认为现代化能为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和谐、幸福和安宁,却对现代化必然导致的一个熟悉环境的解体毫无准备。这说明人们对现代化真正含义还没有十分的理解。本书对上述对现代化的误解一一进行了澄清和拨正。同时,对国外发展理论中现代化概念普遍包含的四种前提性假设: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传播、扩散与模仿性发展,趋同论,结构功能论的系统分析,多有訾议。本书编者把现代化的内容归纳为工业化,它是现代化起步的首要内容;城市化,它从社会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关系形式;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它从基础结构方面为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世俗化和理性化,这是现代化包含的文化内容。虽然不能说这种概括完全准确,但它却在今天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又吸收了各家理论的精华,描述出了在现代化过程中广泛出现而又重要的趋势。

由于发展理论包括了广泛丰富的内容,它涉及哲學、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所以,很难在一本专著中进行这样的综合性探讨。而本书立足于社会学的视角,从宏观的理论探讨到微观的事实描述,对国外发展理论的几个主要形态,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系统地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对其固有的缺陷、困惑和伪科学性客观地加以批评。这当然旨在为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价值。

现代服务业理论 篇5

一、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

产业集群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典区位理论和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研究。古典区位理论最后形成了产业综合体模型,它在实证及规划研究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马歇尔的产业区研究最终形成了理论经济分析中的产业集聚模型。弗雷德·马歇尔是第一位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现在的产业集群研究大多以马歇尔理论为基础。马歇尔发现了集群这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且研究了集群企业之间的客观协作行为、聚集经济表现形式,并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为之后集群研究奠定经济理论基础。

二、嘉兴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嘉兴市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2010 年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3.5%,比同期GDP增速约高出1.1%。如表1 所示,2014 年嘉兴市服务业产值同比增速为8%,达到1396.3亿元。2011—2014 年,全市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36.95%增加到41.65%。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全市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得到逐步提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这表明嘉兴市经济转型升级初见成效。2015 年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717.1 亿元,增长9.5%。

(数据来源:嘉兴统计信息网。)

三、南湖区基金小镇项目调查及分析

1、南湖区基金小镇项目的发展现状

(1)项目背景

2010 年12 月,南湖区成功申报为浙江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以此为契机,南湖区政府规划南湖区2.04 平方公里的土地打造成南湖基金小镇。南湖基金小镇的规划是借鉴美国西部sandhill road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小镇和美国东部greenwich私募对冲基金小镇的发展规划,依托上海地理位置优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计划未来5年内实现集聚500 家以上的机构,管理资本超过3000 亿元。2014 年,南湖基金小镇核心区一期建设全面启动。一期启动区位于“基金小镇”的北侧,总规划面积约200 亩。小镇的一期招商目标以私募PE基金、私募地产基金及私募证券基金为主。

(2)政策支持

嘉兴南湖金融区的开发建设,得到了嘉兴市政府及南湖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财政优惠方面,对于新注册或新迁入到南湖金融区的投资类企业自纳税之日起,六年内可享受地方财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70%的发展奖励;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员工按不超过总人数的40%,按其个人当年所得部分所形成的区级所得,给予70%的奖励;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投资于本地的企业或项目,由财政部门按项目退出或获得收益后形成的区级所得部分80%给予奖励。

2、南湖区基金小镇项目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作用

根据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9 月底,南湖基金小镇已引入有限合伙企业928 家,认缴资金1308.2 亿元;有限责任公司182 家,注册资本36.4 亿元。根据南湖区金融办提供的数据,南湖基金小镇2012 年实现税收700多万元,2013 年税收已达到4000 多万元,2014 年实现税收1.53 亿元,占南湖区总税收的3%左右。税收额每年平均增幅超300%,预计2015 年可突破2 亿元甚至3 亿元。今年1—5 月,南湖“基金小镇”就已实现税收8880 万元,达到去年全年税收的二分之一,同比增长63%。

四、南湖区基金小镇项目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1、南湖区基金小镇项目的SWOT分析

(1)S(优势)

南湖基金小镇所在的嘉兴市地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中心位置,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在沪杭同城的概念下,嘉兴到上海、杭州的高铁只需20 分钟车程,开车也只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嘉兴市南湖基金小镇对于进驻企业还提供高铁接送服务,以进一步为金融人士提供便利的交通。总体来说,嘉兴的区位优势较明显,能为金融精英的工作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

(2)W(劣势)

嘉兴作为国内三线城市,在吸引高端金融人才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弱。由于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中,金融服务业并不是嘉兴经济中的领头羊,相对于北上广深等金融业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嘉兴在高端金融人才的储备及引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是人才的孵化器,也能为当地提供专业的人才。嘉兴本科院校较少,目前就以嘉兴学院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主。相对于北上广深的众多一流高等院校,嘉兴本土高等院校在金融人才输出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总体而言,目前嘉兴的高端金融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南湖基金小镇未来发展的需求。

(3)O(机遇)

嘉兴科技创新的底子很好,不仅拥有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这些重量级科研龙头,还聚集了大批的高科技企业。这些科技企业需要金融来帮助其提供融资以支持进一步的发展壮大。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核心金融资源就是私募金融工具,传统金融工具只能发挥小部分作用。2014 年年初,嘉兴被正式列为浙江省唯一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创业投资为代表的私募投资产业在科技金融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嘉兴市需要将南湖基金小镇与科技城创新平台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广义上的大科技城和科技金融产业园,使之成为嘉兴乃至浙江省创新驱动的引擎。

(4)T(威胁)

目前,北京、杭州等地都已经启动类似的基金小镇项目。2015 年5 月30 日,北京首家基金小镇项目在北京房山区进行了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北京基金小镇将吸引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冲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相关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以及辅助支持部门入驻。截至2015 年5 月20 日,北京地区私募基金公司备案的已达2505 家,资产规模8423 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此外,杭州上城区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在2015 年全球对冲基金西湖峰会上被正式授牌。这些一二线城市的基金小镇项目的启动对于嘉兴南湖基金小镇来说是潜在的威胁。

2、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策略研究

(1)大力引进高端金融人才

南湖基金小镇应以此项目为契机,在本地区建立一个吸引高端金融人才的长效机制,在政策及发展机遇各方面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就业环境。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南湖基金小镇应与入驻企业进行协调,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引进相关的高端金融人才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此外,南湖区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企业及南湖基金小镇的人才需求,为金融人才的引进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全方位网罗金融人才。

(2)打造自身特色

面对北京、杭州等大城市基金小镇项目的威胁,南湖基金小镇应认清现实,找准自身定位,同时集中精力寻求错位发展,以鲜明的特色吸引相关的私募基金。国内私募基金市场十分庞大,北上广深的定位各不相同,各自都有意识地进行错位发展。作为三线城市的南湖基金小镇项目,必须根据本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及各方面的条件,明确自身的定位及发展目标,同时在各类招商活动中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地吸引目标企业。

五、结语

作为嘉兴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项目,南湖基金小镇项目对于嘉兴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首先,南湖基金小镇所处行业为金融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行业能给实体经济提供各种投融资机会,从而为实体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因此,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产业间的连带互动作用,重视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其次,南湖基金小镇属于金融服务业集聚区,能在人才及设施等方面带来规模效应,从而产生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更多地利用产业集聚区作为载体,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规模及集群效应。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最早起源于到古典区位理论和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嘉兴市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重点。南湖区基金小镇项目作为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项目之一,能有效地为嘉兴市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对于周边地区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目前,大部分已经通过注册入驻的企业并没有将实际办公地点转移到基金小镇,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很多类似的基金小镇项目。嘉兴南湖基金小镇必须寻求更合理的定位,打造独具特色的吸引力,以求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产业集群,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南湖区基金小镇

参考文献

[1]胡刚:产业集群理论中的产业组织学内涵与制度文化基础[J].中国经济问题,2002(6).

现代企业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 篇6

一、交易费用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交易费用理论是由科斯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的出现”, 并运用“交易费用”来说明“什么是企业”和“什么是企业的边界”这两个基本问题。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产权经济学认为, 所谓交易费用是个人交换他们所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确定其排他性权利所需要的费用。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 它是订立和履行契约的费用。

然而, 交易费用的本源在哪里?契约经济学家认为, 其根源就在于契约的不确定性。根据哈特的观点, 交易成本的来源在于:一是在复杂的、无法预测的世界中, 人们很难预测未来事件, 无法根据未来情况作出计划, 往往是计划不如变化;二是即使能够对单个事件作出计划, 缔约各方也很难对这些计划达成一致协议, 他们很难找到一种共同的背景来理解、描述各种情况和行为, 过去的经验往往不起作用;三是即使签约各方能对未来计划达成一致协议, 也很难将其写清楚。比如, 在出现纠纷时, 法院不能明确这些契约条款的意思, 而无法执行。哈特还认为, 一个不完全契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修正, 并需要重新协商。重新协商的过程会产生许多成本, 有些可能是事前成本, 有些可能是事后成本。其原因:一是各方可能会对修正契约条款争论不休, 它既耗费时间, 又浪费资源, 所以是无效率的;二是不仅事后讨价还价过程是有成本的, 而且由于各方具有不对称信息, 可能达不成协议;三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 缔约各方都不愿意作出专用性投资, 这种投资的最佳效率与事实上的投资不足之间的效率损失, 是一种重要的成本。

□文/朱传杰

威廉姆森也对交易成本与不完全契约的关系做了系统研究。他直接把“契约人”作为他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假定条件。威廉姆森认为, 现实中的人都是契约人, 他们无不处于交易之中, 并用各种或明或暗的契约来规范他们的交易。他认为, 交易费用经济学采纳两个重要的行为假定:一是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 缔约者要想签订一个包括对付未来随机事件的详尽的契约条款是不可能的;二是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 仅仅相信缔约者的口头承诺是天真的, 现实中的契约人时时刻刻会损人利己。威廉姆森认为, 所有复杂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作为对付契约不完全手段的可操作的、连续性的决策模式是可观察到的;得不到可履约支持的“许诺”使当事人面临不履约的危险;采用一种市场化和非市场协商的保证条款有助于交易的进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交易和契约都是非常复杂的, 不同的交易需要不同的契约关系。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充满机会主义的世界中, 面对这种类型的交易, 新古典契约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交易关系, 只能有三种选择:一是放弃这类交易;二是将这些交易一体化为企业内部交易,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匹配的条件下进行交易;三是设计一种不同的契约关系。为了解决现代经济关系中复杂的交易关系, 需要设计交易专用性程度高且能够持续的交易关系, 这就是所谓关系契约。这种关系契约是随着交易时间的延续和交易的展开, 而不断修正的契约关系。

在具有专用性资产安排的契约关系中, 产生了一种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 即使用市场机制的一种特殊成本, 进而出现一种后契约的机会主义行为, 也就是道德风险问题, 或称“敲竹杠”问题。如何解决“敲竹杠”问题, 许多契约被经济学家设计出来, 比如收益分享契约、成本分享契约以及第三方仲裁等。但由于信息成本过高, 或由于信息不对称, 而无法实现次优结果。由于有限理性、不确定性、机会主义交易费用的存在, 在专用性投资中, “敲竹杠”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法院促使当事人进行谈判以减少“敲竹杠”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有必要创立一种自动履约机制, 使交易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契约是依赖习惯、诚信、声誉等方式完成的, 付诸法律解决往往是不得已的事情。根据这种情况, 一个自动履约的契约就可以利用交易者的性质和专用关系将个人惩罚条款加在违约者的身上。这个惩罚条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的内容是终止与交易对手的关系, 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的内容是使交易对手的市场声誉贬值, 使与其交易的未来伙伴知道其违约前科, 以致不相信该交易者的承诺。当然, 如果交易者发现在这个自动履约的范围以外, 还存在一个比施加的个人惩罚条款损失还要大的收益时, 自动履约机制就失灵了。如果个人具有无限的履约资本, 缔约当事人对所存在的潜在“敲竹杠”现象, 是不在乎的。但是正由于个人履约资本的有限性, 才限制了自动履约的范围。

二、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无论从本质上看还是从形式上看, 都是一种契约关系, 代理经济学可以说是一种契约关系学。詹森和麦克林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 一个人或更多的人 (即委托人) 聘用另一个人 (即代理人) 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 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在公司治理中, 委托-代理制的建立过程, 从本质上分析, 就是“交易”活动的过程。自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后, 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必然是委托-代理制。如果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交易费用, 那么委托-代理制不管以什么契约来建立, 都将是效率最高的, 其结果都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即资产所有者、股东、董事、监事、经理人员和其他相关利益人的福利会达到大家都满意的结果。这就像物理学上没有摩擦力的“永动机”一样, 会永恒地转动。但是这是理想中的事情, 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 公司治理必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委托-代理制来运作, 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委托-代理制难以十全十美, 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只能进行帕累托改进。

委托-代理关系建立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主要有寻找交易伙伴的费用、谈判费用、签订契约的费用以及保证契约条件的履行而进行监督的费用, 即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实施费用和监督费用。这些交易费用的存在, 会降低组织制度的运行效率, 而影响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是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是产生代理成本的基本原因。从规范委托-代理角度研究契约关系, 又可从实证和规范两种角度来研究。从规范的方面看, 主要是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监督的条件下, 如何构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包括补偿性激励, 从而为代理人提供适当的激励, 促使其选择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行动。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 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 企业完全是一种法律假设, 是一组个人契约关系的一个链接。运用这个理论, 一是可以研究在一个既具有债权又有外部股权的混合融资结构的企业中, 企业家为什么让企业的总价值低于他是唯一所有者时的价值, 而且这一结果与垄断体制还是竞争体制无关;二是可以研究为什么企业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失败与企业效率的损失完全一致等问题。

三、产权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对契约的研究是产权研究的核心。哈特和格罗斯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契约是不完全时, 没有在契约中详细规定的那部分权利, 即剩余权利应该归资产的所有者所有。这就从契约角度说明了资产的控制权到底应归谁所有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说, 在现实世界中, 产权的分配是绝对重要的。

在现代复杂的经济关系中, 契约理论必须解释现代各类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偏爱发行股票?企业的内部债务和外部债务是什么关系?阿洪和博尔顿利用契约的不完全性发展了一个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他们指出, 随机状态控制是一种举债筹资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他们认为, 一个缺少资本的具有能力的企业家与一个富有的投资者之间的不完全长期契约被看作是“纵向一体化”, 由于企业家所关心的是名誉和收益, 而投资者只关心利润, 双方的目的是有冲突的, 即初始的契约结构能否以及如何使当事者的目标达到一致;当初始的契约不能达到一致时, 控制权应如何配置。当重要的变量不能在契约中写明时, 控制权的分配就变得非常重要。不同的控制权会带来不同的资本收益。

四、企业家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市场上, 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中心的企业理论———企业家理论或企业管理者理论, 也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奈特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在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伯利和米恩斯又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的企业管理者理论。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均是对企业契约理论“只见物不见人”提出了挑战, 将企业看作是一种人格化装置。张维迎认为, 如果说企业契约理论关心的是对企业的“需求”, 那么企业家理论则偏重于企业的“供给”。企业家理论将企业看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装置, 没有企业家 (精神) , 企业就不能生存。奈特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在进行了讨论, 他指出, 在不确定性下, “实施某种具体的经济活动成了生活的次要部分, 首要的问题或功能是决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干?”这“首要的功能”即指企业家的功能。因为不确定性是无法保证的, 企业家不得不承受不确定性。关于企业家的特点, 许多经济学家都做过不同的描述。熊彼特认为, 企业家是创新者, 能够“改变和革新生产的方式”。卡森认为, “企业家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决断的人”, 是一个“市场的制造者”。鉴于企业的特殊作用,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 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择一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 并让具有不确定性的市场竞争将他造就成为企业家。

正由于企业契约是不完全的, 企业家市场, 即通常所说的经理市场, 不但要考虑对企业的激励问题, 而且应同时考虑对企业家的控制 (约束) 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控制市场”概念, 这种市场既不同于经理市场, 也不同于资本市场, 而是一种新型市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 既要给企业经理以适当激励, 包括利用股票、股票认股权、影子股票、股票增值分红权、奖金、长期绩效计划、“黄金降落伞”、声誉激励等, 又不能使企业被内部人控制, 以避免丧失控制权。同时, 又要防止被其他企业收购, 尤其是恶意收购。要研究对经理的控制问题, 就要考虑企业经理的主要约束变量是什么, 换言之, 经理的目标函数是什么, 控制能力在经理之间是如何分配和安排的, 激励是如何提供的, 如何识别能力, 如何再分配控制权。罗森的研究表明, 将控制权分配给有能力的人越多, 这种控制权就越有效率。在有能力的经理的边际生产率大大超过无能力的经理的情况下, 最有能力的经理占有最大公司的最高职位。另一方面, 在控制权分配一定的条件下, 对经理的支付结构会在激励和保险之间达成妥协。霍姆斯特姆从约束的方面分析了依靠限制而不是奖励来控制经理人员行为的重要性。实证研究表明, 要设计一个多任务目标的代理链, 使激励方案的重点转移到对代理人所有活动进行平衡的激励方案上来, 对代理人任务的组合可以降低激励成本。

现代服务业理论 篇7

关键词:西方现代理论,语言学,语言理论模型

一、西方理论语言学是形式化模型理论, 应该把形式化语法与真实语法区别开来

西方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建立于19世纪上半叶, 索绪尔被称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 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的主要贡献是第一个把语言作为代码或系统和对系统的运用区别开来。在其影响下, 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学派。西方语言科学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就西方语言学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关系而言, 我们认为更值得一提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两个学术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推崇直接成分分析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称雄西方几十年,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崛起, 才打破了它一统天下的局面。转换生成语言学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 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 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 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 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 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 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 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 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上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 在其他学科 (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 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过去, 语言学界从别的学科领域“输入”新观点、新方法。现在, 语言学的一系列成果可以“输出”了。

二、西方现代语言学严格区分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语言能力”这一概念是乔姆斯基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转换生成语法时提出来的。乔姆斯基认为, 在语言研究中应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本族语者所习得的语言知识, 这种知识往往是隐含的 (implicit) , 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者则指本族语者的实际语言运用, 也即本族语者具体的说话和听话行为。语言能力是语言行为的基础, 语言行为则反映语言能力。然而, 我们知道,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并不总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实际语言运用并不总是他的语言能力的确切反映, 因为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 (如疲劳过度、注意力不集中、过于激动或过分紧张等) , 人们往往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失误现象。例如一个会说英语的人可能会因某种原因把句子“I took the book home.”说成“I took the hook home.”这类语言运用中的失误显然不能表明人们不具备这方面的语言能力。因此, 乔姆斯基等转换生成语言学家们主张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区别开来, 并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而不是像结构主义的描写语言学那样仅仅满足于对语言行为作出描写和分类。

三、要以认识解释性的普遍语法, 而不要按描写性的个别语法去理解西方现代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研究是描写性研究, 而西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是解释性的研究。这一根本目标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研究方法和方式的根本性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整个语言的世界就好比是一个地球, 而我们则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居民, 因其浩瀚复杂, 无法窥其全貌。进行描写性研究的人好比盲人摸象, 各个研究者从自己的语言直觉出发, “摸”向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或某些语言现象, 并根据自己收集的语料首先尽量细致地将它们描写清楚, 然后再得出自己的规律。然而, 由于他们摸到的都只是语言地球的一个部分, 而且即使是某个语言现象的语料也是无法穷尽的, 所以他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得出的规律也或多或少地会有反例出现, 概括力不强。当然这种研究依然有其价值, 它的价值就好比我们通过局部地质勘探能够发现某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并找到某些矿藏一样, 它描写出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某些问题, 并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然而, 仅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们的先辈千百年前就能绘制地图, 发现矿藏, 但是千百年里他们却一直错误地认为地球是平的。解释性研究也许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应运而生的吧,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关联性的研究。从事物现象的关联性中发现问题, 首先构想语言的整体框架, 然后在这个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再进行研究。这就好比我们虽然依然无法见到地球的全貌, 然而我们根据环球航行最终回到起点、行星的运行等各个事物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地球是圆的, 然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更正确全面地发现地球的特点。

四、结语

在现阶段, 语言研究可以说刚刚从描写性研究进入解释性研究, 所以现阶段的目标主要还是建立理论框架, 这主要依赖于从各个语言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中来寻找发现。可以看出, 西方现代语言学家基本在认知系统框架中进行语言研究的, 虽然对于各个子系统中的内部模块和各模块中的规则应是什么的看法不同, 但这些理论在语言的语法外模块的关系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样, 现代西方语言学都接受这个外模块系统。西方语言学把句子、语言事实看成是一个物理感知的和意识的共时事件, 并且把两者统一归因于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 从而通过对语言事件的物理属性和过程和事件的意识属性和过程以及两者的共时联系的研究, 推断出人们不可经验实证认识的那个认知系统的结构和属性, 这确实是西方现代语言理论有别于传统语言理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现代公司理论述评 篇8

一、现代公司理论学派述评

1.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费用概念最早由科斯在1937年提出, 科斯认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价格机制, 而企业则通过计划和权威来配置资源, 这两种方式可以相互替代, 企业的作用在于降低交易费用。但他并未对此深入研究, 也没有对交易费用进行明确界定。其后, 威廉姆森修正了经济人假设, 并指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了交易费用。威廉姆森还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此外, 威廉姆森 (1980) 指出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的专用性是交易成本的3个主要维度。但他并没有为交易费用的量化提供依据。阿尔钦和德姆塞斯 (1972) 并不赞同市场和企业间的相互替代关系, 他们认为企业也是一种市场, 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张五常 (1983) 认为企业是一种高级的市场关系, 即要素市场关系。

2. 现代产权理论

现代产权理论的创始人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论文中将交易成本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 论述了产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科斯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 产权无论如何界定, 通过市场交易所达成的资源配置都是最优。在交易费用为正值的情况下, 不同的权利安排会产生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德姆塞茨 (1989) 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他之所以有意义, 就在于它是人们在与别人的交换中形成了合理的预期, 产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此外, 费尔德 (1986) 重点研究了产权的排他性, 考特和尤伦 (1988) 则论证了存在国家和法律的现实世界中产权存在的合理性。

3.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源于伯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提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命题。委托代理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 (委托人) 委托其他人 (代理人) 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 并相应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 (詹森和麦克林, 1976) 。罗斯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问题。阿罗 (1985) 将委托代理问题分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逆向选择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詹森和麦克林 (1976) 提出了代理成本的概念, 并指出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具有不完全性, 从而产生了代理成本, 包括委托人监督支出、代理人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三部分。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目标偏差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 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便成了该理论的核心问题。

4. 团队生产理论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于1972年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论文中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 而团队生产结果无法精确的衡量, 因此, 团队生产就需要一个监督者, 并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使其具有监督的积极性。霍尔姆斯特朗 (1982) 的研究表明促使团队成员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帕累托均衡的有效途径, 即引入一个团队之外的委托人作为剩余索取者, 并由他来设计和执行团队的激励安排。这就揭示了委托人并不仅仅是监督者, 而且是团队激励方案的设计并有效实施的组织者。按照团队生产理论的观点, 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是决定企业代替市场的根本原因。

5. 企业能力理论

彭罗斯 (1959) 提出的企业成长理论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将企业成长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 突破了规模经济对企业成长的理解, 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成长经济”概念, 将企业成长的源泉聚焦于管理资源角度。沃纳菲尔特在1984年首次提出并论述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发表的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中率先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知识理论认为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正是企业所拥有的难以模仿的知识。因此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最终都汇聚到了企业知识理论这一观点。

二、现代公司理论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新技术群落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企业网络理论开始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Brass等 (2004) 将网络定义为节点的集合以及代表节点之间某种关系的集合。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对象只是单个企业, 网络理论将企业的边界进一步扩大, 关于网络联盟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以及与市场的边界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企业网络关系不仅使得资源共享, 还可以通过网络声誉来降低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间网络关系的发展拓宽管理理论和公司理论的思维方式, 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自从科斯在1937年提出“交易费用”概念以来, 众多学者开始从契约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组织制度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梳理并述评各公司理论学派观点的基础上, 展望了现代公司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公司理论,现代公司理论,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维迎.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J].经济研究, 1994 (11) :70-81.

[3]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1937 (4) :386-405.

现代会计理论特点分析 篇9

关键词:会计理论基础分析

1现代会计理论基础的特点

1.1动态性发展性会计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前者要求会计充分发挥其反映的职能,不断地将新的、变化了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自身的内容、性质等发生实质性变革,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求,便于广大信息需求者准确作出决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促进会计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全面发展。会计理论基础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充分地吸取新的学科理论养分的同时,也摒弃了一部分不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陈乏的、过时的理论。

1.2内容多样性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学、信息博弈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电子商务以及基因技术、纳米科技等尖端学科理论广泛地渗透于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共同支撑着日益发展、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模式,比如,企业再造工程理论(将主要绩效指标定位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以及员TT作效率等)、虚拟企业理论(主要强调组织虚拟化、功能虚拟化和地域虚拟化,实现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的动态联盟)、学习型组织理论(主要从系统基本模型角度阐述团队学习效应和系统思想理念)等都将广泛地融入到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促使会计理论基础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

1.3虚拟性会计理论基础并不像实体组织那样具备有形的。规模化的根基,它是通过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科的经济资源迅速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网络手段联系和统一协调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客观存在的无形的根基。这里的虚拟性有两层含义,即一是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的虚拟化,主要是指会计领域内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纯会计理论基础的虚拟化:二是会计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之间交互渗透关系的虚拟化,即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动态联盟式的虚拟组织系统。

1.4质量性会计理论基础作为会计理论的根基,其质量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而言,具体表现在稳定性、安全性和品质性三个方面。就稳定性而言,尽管会计理论基础在整个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动态性和发展性,但是就某一时间段、期间而言,会计理论基础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否则会计理论根本就无从发展;就安全性与品质性而言,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保证会计理论基础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为缺乏安全性、品质性的会计理论基础根本就不具备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能力。

2现代会计理论基础的的内容

2.1经济学在与会计理论基础进行交互渗透时,经济学理论将许多经济学的思想、观点大量地引入到会计理论之中,为广大的会计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会计问题,寻求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改善会计信息以及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思路。比如: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和委托一代理理论等这些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同样,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相结合而成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也是会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和预测经济政策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会计人员面临的是非常庞大的经济业务及非常繁杂的经济数据,而这些信息、数据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才能为人们所使用。因此,通过充分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构建经济模型,预测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的经济发展趋势,模拟会计政策执行的经济效果,使得广大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得到更加准确、有用的财务信息资料。

2.2电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学是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科技领域,它既包容了通信系统的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光纤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同时兼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交互性以及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等领域独特的优点。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其影响范围包括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系统集成理论、多媒体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应用法则包括了穆尔法则(Moore'slaw)、基尔德法则(Glider'slaw)和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law)。

2.3司法诉讼学司法诉讼学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是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诉讼”会计(ForensicAccounting)这一特殊的会计发展分支。它是针对于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由会计人员对于特定的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反映,对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专门服务的一种特殊会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广泛地在网络上进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们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纠纷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由会计人员对经济案件中涉及到经营财务事项和经济损失部分加以计算,并进行正确的会计分析,为法庭的裁决提供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诉讼会计既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也不同于一般审计,它通常涉及到财务证据的调查和分析、运用电脑进行分析和陈述、以财务呈报形式进行说明以及在必要时在法庭上以专家的身份出庭作证等。

3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分类,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分为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前者强调应用规范性的方法,即运用演绎推理(Deductivereasoning)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会计问题,它主要主张会计理论的发展不应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理论应当高于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后者则是在规范推理(Inductivereasoning)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在一定的经济假设条件下研究有关会计问题,它主要强调会计实务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由上述对两种研究方法的阐述,可以看出二者的优缺点是: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在先假定会计目标继而再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再加上它缺乏有关的数据、模型来支持其观点、论断,这种会计理论研究模式的有效性已经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挑战和怀疑;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则过分依赖于有关的经济假定条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假定条件往往是木存在的),而且现阶段虚假的信息资料、经济数据充斥会计市场,再加上经济计量方法或经济模型自身就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局限性,因而利用虚假的信息资料,借助于不完善的经济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结果,确实有待于广大的学者和专家进一步深思熟虑。

4小结

现代西方激励理论及其发展 篇10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 如何提高企业效率, 如何研究企业的激励问题更是成为管理学家挥之不去的情结, 激励问题和激励机制的设计也就成了企业制度安排的永恒主题, 激励机制便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国有企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冲击, 与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一起参与到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去。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将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人员是企业最大的资产, 一个组织同另一个组织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人员的成绩不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 它要求使用它的人有独特的品质。”可见, 如何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 有效地激励员工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 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中, 凡是重视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 都建立了富有效率的激励机制, 把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联系起来, 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和长期的发展动力。反之亦然。

通过对西方激励理论的研究, 对于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激发企业活力, 保持竞争优势, 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西方激励理论的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组织对员工的心理认识不断加深, 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 进而设计出提高管理水平的激励机制, 形成了不同的激励理论。在传统管理阶段, 基本上不关注人, 西方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科学, 是以20世纪初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为标志。该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 认为工作就是为了取得报酬, 提出激励员工的计件工资制, 强调可以通过金钱等物质刺激来满足人对经济物质的需求, 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20世纪20年代前后, 美国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社会人”的假设, 认为激励不能只局限在金钱利益, 而是应该放在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 要重视人在组织中的作用, 让员工能参与管理。自此, 管理科学开始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到20世纪40年代末, 西方盛行“自我实现”的假设, 其核心思想认为人都有一种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沙因提出了“复杂人”的假设, 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在的欲望都是各种各样的, 并随着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所扮演角色的变化及所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 不能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 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人及人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宜的激励方法。在同一时期, 西蒙提出“决策人”的假设, 决策理论提醒管理者必须重视员工的比较决策思维, 探索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这些理论都认为激励因素的有效性都是通过人的认知态度来决定的,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状态来调整人的行为, 从而影响激励的有效性。这一时期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或称需要型激励理论, 属认知派激励论。即从人的动机、行为之源头———人的需要出发, 试图阐释引起、维持并指导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的人的种种内在因素, 这是动态研究中的静态分析。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其中尤以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的理论为代表。它们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激励理论, 不仅指导着个人激励手段的创新和实践, 同时也涉及到了组织激励的多个方面;不仅包括物质激励, 也涵盖了精神激励的层面。

2.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用动态的、系统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激励机制。它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是一种以“外在的目标”去激励员工的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 状态型激励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过程结束后是否公平、是否有挫折, 以及由此产生对人行为的影响, 旨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公平或挫折对人的行为的负面影响, 以保证人的积极性继续得到充分发挥。状态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挫折理论。

二、现代西方激励理论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1996年出版的经济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爱德华·拉齐尔 (EdwardP.Lazear) 的《人事管理经济学》, 创造了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管理学理论之先河, 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进行了全新整合, 开辟了管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的全新领域。Lazear的论文构筑了职业生涯 (Worklife) 激励理论, 随后又与罗森 (Rosen, 1981) 发表了关于锦标赛模型的论文。此后20年, 从职业生涯激励理论和锦标赛理论衍生出了大量文献。其中对经济理论贡献较大、得到了实证检验的相关理论有:职业生涯激励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以延期报酬 (Delayed Payments或Deferred Compensations) 作为激励手段, 这个理论旨在说明倘若企业在开始的时候支付员工以低于其价值的工资, 而在工作的末期支付高于其价值的工资, 就可能起到积极激励效果;锦标赛理论 (Lazear和Rosen, l981) , 认为与晋升相联系的工资增长幅度, 会影响到位于该工作等级以下的员工的积极性, 该理论主张企业通过晋升激励员工。

从激励理论的发展状况看, 随着多学科的介入、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不断丰富, 各学者的研究视野也得到大大的延伸和扩充, 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三、现代西方激励理论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来,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激励理论的应用在管理领域越来越广泛, 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数量分析、博弈论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管理理论与实践。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以下趋势:

1. 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使激

励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展。激励理论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 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 形成创新。两要素理论、专门投资理论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为员工持股等激励手段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激励理论向数量分析倾斜,

数量分析能更有力地证明哪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数量分析人们能最直接地找到答案, 例如通过收入分享、锦标竞赛、目标激励、加强监督四种不同激励方式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 通过数量分析, 锦标竞赛是较好的一种激励方法。通过博弈论分析有效证明了在团队工作有搭便车的现象, 用最优效用分析法探讨年薪制和现代代理制激励哪种方式更好, 使用何种方式能激励代理人在各方面都能尽最大努力。

3. 长期激励计划特别是股票期权成为热点关注问题。

20世纪80年代, 自美国推行股票期权计划以来, 各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目前, 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 有89%的企业对高层管理人员都实施了股票期权计划。可见, 对于对产权制度改革所形成的产权激励, 不仅在理论上得到关注, 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很好和广泛的应用, 这是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后激励理论又一轮创新与发展。

4. 群体激励和跨文化激励成为激励理论的另一热点问题。

随着企业组织架构趋于扁平化、虚拟化、组织边界模糊化, 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符合企业发展模式的激励方式。因此, 激励理论中跨文化激励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5. 薪酬激励研究成为激励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薪酬这一概念与工资发生很大不同, 薪酬主要研究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经济, 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工资, 揭示经理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对应关系。

6. 约束机制的研究成为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上一篇:户外旅游发展论文下一篇:二手车市场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