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精选9篇)
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 篇1
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两个明显特点:首先,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变革和创新的结果,它根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其次,现代服务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为依托,以知识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在与生产领域的融合中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国际服务业转移,尤其是与生产领域紧密联系的现代服业转移,已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的新趋势,不仅转移速度相当迅猛,而且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截止2003年底,仅美国每年就有几万个服务业的工作岗位转移到国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一项调查预测结果表明,美国到2015年将有330万个服务业岗位转移到国外。从涉及领域看,服务业转移涉及传统的电讯、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领域,也包括新兴资讯技术专业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知识产业等,涵盖客户服务、基础性研发、财务分析、交易处理、网页和数据库维护等服务类型。
当前,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面临挑战,因此,能否在某些地区或省份进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承接,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河南省,在目前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都比较落后,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上存在着明显的比较劣势,因此任重而道远。本文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试图探索出河南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关于国际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绝大多数服务产品都具有不可存储性、生产和消费时间上的伴随性及空间上的不可分离性等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特性,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动因。国际上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本的赤松针雁行发展模式、史蒂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生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它们是对各种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综合,集所有权优势理论、内部优势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之大成,但这些理论多针对工业产品,对服务业国际转移动因的解释能力有限。根据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动力是产业利益差。全球经济客服化和服务流程的网基化使得国际服务业转移产生较高的利益差,推动了国际服务业的转移。随着全球经济大规模客服化,企业组织管理中心从有形生产线转向无形供应链,跨国公司的迅速“链化”直接促使它们考虑企业的全球整体布局,从而引发了跨国公司将一些脑力要求偏低的服务环节向外转移;服务流程的网基化为服务业转移创造了低通讯成本,也减少了服务业转移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产业转移的诱因是成本压力和市场拉力。产业转移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成长过程不同决定了区域间要素价格的差异,即产业经营的成本不同,这是推动产业转移的最主要的诱因。向劳动力素质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对于消费者服务或不可贸易的生产者服务,服务业转移的直接动因是扩大在东道国所占的市场份额,通过为东道国企业提供服务获取利润。
产业转移存在选择,产业向哪个区域转移,取决于产业转移相互比较中的利益导向,而不同的经济体系由于资源禀赋、市场规模、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会不一致。因此,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心是有效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结合本地的市场规模、技术水平等条件,实现与国际服务业的对接。
2 关于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2.1 技术创新与现代服务业互相推动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中成长最快的一个部门,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技术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并反映生产力发展,技术创新有利于服务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比较利益的获得以及现代服务业价值的实现和财富的积累。技术创新使现代服务业的种类增加、范围扩大,促进现代服务业服务方式的转变。
2.2 技术创新日益显示出其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宏观上来讲,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需要,而且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仅靠外界资金和技术的转移和支持,经济的增长要靠自身的努力,必须走创新之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倡自主创新,争取和保持现代服务业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优势。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是服务业获取和维持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竞争优势的获得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形成互动性良性循环。推进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是改善未来经济的关键因素,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知识产权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受到政府、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应充分重视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2.3 现代服务业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现代服务业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河南省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的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应加强创新技术的研究与项目的开发,主动利用知识产权进行竞争,一方面推出现代服务业技术网络,以发展网络增值业务为重点,积极发展电信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广播电视在线(传输)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行业用好专利文献,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另一方面,服务领域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是反映一个地区技术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可以申请省内专利的同时申请省外专利。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以及专有技术与人才的投入,创造形成服务业竞争力的高级生产要素,加强创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其服务水平。
3 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从历年来的河南服务业的统计数据纵向动态分析,和从全国的各个省市的服务业发展横向静态分析来看,总体上,河南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河南省服务业发展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其他先进省份比存在着较明显的比较劣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发展滞后于GDP增长
目前,全球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已达65%,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重也达到42%。作为中等收入的我国经过第一次经济普查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突破40%,2005年这一比重为40.2%。2005年河南省生产总值是10 587.42亿元,居全国各省市的第五位,但河南服务业增加值为3 152.83亿元,仅居全国各省市的第九位。从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河南是全国最低的省,仅为30%,对全国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仅占4.1%,而广东省服务业增加值为9 598.3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9%,对全国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占13.3%。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发展滞后于GDP增长,大力发展河南的服务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增加值比重有所回落
纵观河南省1995年—2006年的第三产业的变化,第一产业在调整中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从1996年的46.6%逐年升高,升至2006年的54.3%,仍是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比重由1996年的27.3%仅升至2003年的31.9%,并且从2003年开始比重有所回落,呈下降的趋势,2004年比2003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2005又下降了0.1个百分点,2006年继续下降了0.7个百分点,降至29.3%。这样服务业比重的不升反降的趋势不利于实现河南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3 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
2005年河南的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这5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48.54%,而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的比重只占全省服务业的5.7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4.51%。从河南省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较高,而现代服务业占的比重偏低,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层级有待提高。
3.4 服务业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高科技服务业利用外资欠缺
2005年河南省第三产业投资有较快增长,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达179.59254亿元,比上年增长36.9%。2005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分投资的行业状况分析,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4年增加192.9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投资增加94.49亿元,批发零售业投资增加42.47亿元,住宿餐饮业投资增加17.88亿元,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比2004年只增加5.1亿元,金融业增加2.32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11.12亿元,并且2005年河南省全社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32.9亿元,仅占全省GDP的1.26%,说明对科学研究和高科技服务业的投入不足。
4 自主创新与河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战略
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一是基础服务,二是生产性服务,三是个人消费服务,四是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涉及面广,千头万绪,不可能齐头并进,在一定时期内要有所侧重,要抓住突破口。我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而发展生产服务业就应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实行技术战略。
在未来若干年内,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当集中在以下行业及服务领域,即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通过鼓励发展这些行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区的产业能级,增强郑州和洛阳等中心城市对区域性经济活动的综合服务功能。
4.1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未来若干年内,重点发展研究开发、产品开发、技术交易、技术评估、测试测量、知识产权、工业设计等服务行业。在实施计划上,全省应以郑州和洛阳两城市为支撑点,推进研发和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1)R&D中心。
对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以一批研发机构为重点,通过相互协作实现双赢,鼓励和引导若干有相当研发实力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尽快转制,鼓励现有市场化的研发设计公司加快发展和提升档次,同时积极引入外资研发机构和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郑州和洛阳建立研发中心,在未来5年内,形成河南具有竞争力的研发优势。
(2)技术交易中心。
加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交流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技术交易的对外合作模式,大力拓展技术交易合作的范围。依托河南科技市场或有关科研院所,重点建设辐射国内外的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使国内外更多的优秀成果为河南省经济建设服务。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难题招标、技术诊断、项目咨询、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技术交易鉴证等一系列服务,推动技术交易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使郑州和洛阳成为全省最有影响的技术交易中心。
4.2 信息服务业
未来若干年内,河南应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数字通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服务、信息化工程策划、计算机服务、承包、监理等服务。在实施计划上,全省应以电子商务建设为主,重点推进面向国内外的工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未来5年内,河南电子商务的工作重心主要是推动以下三大平台建设:(1)重点企业的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平台;(2)各类专业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3)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易平台。具体来说,河南要全面普及计算机应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推进商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的传统业务流程,积极推进企业网和供应商、制造商的网络连结,发展网上采购、网上交易、网上购物和网上服务,整合现行的重点网站,培育和扶持省内商业性强、有盈利的网上购物“示范企业”,力争使河南商业和工业信息化水平在中部城区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4.3 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是指由一方金融成员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它是现代服务业中相对独特和独立的一块,是一个重要部门。结合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形势和经济发展目标,应重点发展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信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专业票据等服务。在未来5年内,河南省应充分利用郑州的金融服务业优势,完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大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和金融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促进金融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努力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中介机构,更好地发挥金融中心的集聚辐射作用。重视发展银行融资业务,保证资金流向效益好的企业发展规范的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市场,形成统一的全国性资金拆借市场;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积极培育金融市场,把金融创新作为金融服务中的重要盈利手段。
4.4 商务服务业
商务服务的发展重点主要包括:广告服务、市场调查、管理咨询、工程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营销服务、会展服务、商业情报、人才培训、公共关系等。在未来5年内,河南应重点扶持一批从事商业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会计审计和法律等服务企业,推进原有的事业研究单位进行企业化运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商务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政策,规范商务服务企业的经营机制。鼓励商务服务企业采用适应不同规模的产业发展政策,规范商务服务企业的经营机制。鼓励商务服务企业采用适应不同规模的经营策略,拓展业务范围,扩大生存空间,加强国际交往,提高执业水平,采用新的科技手段,改变服务策略。此外,全省应重视商务服务业的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努力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高级财务、涉外商务、涉外法律等各类人才,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了解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懂得国际准则,具有相当外语水平,能直接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支撑商务服务业的发展。
4.5 流通服务业
流通服务业在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发展及其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全省应重点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健全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与交易结算功能,加强物流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此外,一些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也应给予重视和支持,如工业房地产服务、工业环保服务、快速服务、租赁服务、安全服务等。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7年,2008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08.
[2]曲凤杰.世界服务行业转移的趋势及中国承接服务转移的条件[J].经济研究参考,2004(8).
[3]潘伟志.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4(10):119-120.
[4]张为付.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基础、规律及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5(3):17-19.
[5]刘殿敏,任滢.加快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3):18-21.
[6]高传胜.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国际化:耦合性与互动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20-22.
[7]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5(6):207-212.
[8]袁敏.发展现代服务业:理念与着力点[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5):45-48.
[9]刘志彪.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00(1):10-17.
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 篇2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开始转向服务业,如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由制造业为主转变到了以服务业为主的时期,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也超过50%,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却长期滞后于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生产性服务业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如此重视,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深化分工和提高效率,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升级具有关键意义;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中国近年来将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由现代服务业具体为生产性服务业。近十年来,全球服务业的增加值之所以能够超过制造业,正是因为服务业内部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服务业之所以落后,也正落后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上。因此,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国服务业的政策着力点日益明确,就是要进一步通过结构调整克服服务业当前的增长瓶颈,实现服务业整体的升级和发展。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 篇3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竞争优势;竞争力模型
全球化浪潮与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使得国际服务外包这一服务贸易新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那么,什么是服务外包,什么是国际服务外包呢?服务外包指的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把由企业或机构内部人员提供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人员或组织,包括在岸外包、近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国际服务外包指的是离岸外包这种形式,即服务的发包方和承包方是不同国家的企业。
近年来,国际服务外包的浪潮为发展中国家重塑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提供了契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乘数效应。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中显示出不俗的实力,中国是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国际领先的外包目的地印度、爱尔兰等相比,在一些服务外包的关键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要素投入程度有关,也与国家经济发展路径有关,重视制造业的传统政策视野为“中国制造”提供了生产力要素基础的同时,也增加了机会成本——挤压了“中国服务”的打造。然而,进一步扩大的发达国家国际服务外包需求以及印度等国出现瓶颈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为我们改变这一领域相对落后状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扬弃立足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参与法则、建立立足于竞争优势的贸易战略提供了一条合理的现实路径: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的培育,大力发展高级技术型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反作用于传统制造业要素,促使其提高产出效率,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飞跃,走上中国制造业向中国服务业的全面升级之路。
一、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
(一)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资源禀赋,若把资源禀赋称作初级生产要素,美国学者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则更强调的是被创造出来的高级生产要素。前者是传统贸易的理论基石,后者为分析当下新型贸易形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波特所构建的基于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继承了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观点,而且揭示了非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即所谓创造性要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认识到,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必要条件,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与高级生产要素结合后的转化形式。
国际服务外包本质是一种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顺应不断纵深的经济一体化潮流而产生的新型贸易形态,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构建理应建立在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而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构建理应建立在转换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转换的关键是,如何培育高新技术、高级人力资本,使其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
(二)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Rupa Chanda(2008)认为,吸引企业的离岸服务投资目的地是那些能够为离岸服务有效供给要素投入和保证最大产出的国家或地区。若暂把外包简译为由内向外的转移,那么,转移与否取决于内部化组织成本与外部化交易成本的高低比较,当外部化交易成本低于内部化组织成本时,企业会选择外包产品模块生产环节或服务环节。在企业选择外包的前提下,外包目的地的选择则取决于产出一定,外部化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从国际服务承包方的角度讲,这是其构建承接竞争力的法则。将此法则与上述基于竞争优势分析视角的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内涵相结合,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影响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因素:低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进一步,通过分析IT-BPO行业特质和总结相关研究学者的实证结果,细化和补充后的影响因素为:劳动力成本、外语人才、软件信息或相关专业人才、高端管理人才、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硬性基础设施、与服务外包相关的软性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
(三)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
基于对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构建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
模型中,低级人力生产要素是指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成本;高级人力生产要素是指外语人才、软件信息或相关专业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基础设施是指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硬性基础设施和与服务外包相关的软性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在这里是指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投资、执法、税收优惠等政策;发展路径是指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虽把政府看作外生变量,但其对模型内要素的优化是提升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来源。
二、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分析——与印度国际外包服务能力的比较
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充分性程度显著提升,因而对竞争力的充分理解需要从国际竞争相对关系上理解。在已构建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模型框架下,通过与国际领先外包目的地——印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现目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状况,抓住传统外包目的地出现瓶颈的所提供的契机,扬长避短,蓄势待发。
(一)从人力生产要素角度看
印度与中国的初级劳动力工资水平都较低,这主要是源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都较丰腴。但在高级人力生产要素方面,两国差距较大,具体来说,中国相对缺乏熟练应用英语的从业人员和承接IT和流程服务外包等与专业对口的从业人员,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的学者都意识到与服务外包相关的高级人力生产要素在竞争力构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增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优势需要进一步向竞争优势转化。
(二)从基础设施角度看
在硬性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制造业所提供的强大物质基础和印度基础设施状况出现的恶化状况凸显出中国在此方面的相对优势,在电信硬件设施以及航空、道路、旅店等基础设施方面发展较快;在软性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电信网络国际联结和信息传输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应对网路意外中断能力脆弱、电信资费过高,降低了要素投入供给效率、增加了服务发包方的交易成本,而印度IT产业雄厚的实力使得这方面的缺陷较小。
(三)从相关政策角度看
与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相关的政策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相关的投资、执法、税收等政策。中印双方在政策环境上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但单从审视中国相关政策的角度看,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通信管制、行业协会制度、税收优惠这几方面还存在制度设计的滞后性。
(四)从发展路径角度看
对于中国而言,对国际服务外包承接能力的逐步重视是符合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从长期来看,现有优势的利用与潜在优势的开发使其拥有与印度等较为成熟的外包目的地抗衡的能力。
三、扬长补短,蓄势待发——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
增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是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考虑:首先,在人力资本上,鼓励学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培养不同层次既懂软件技术、商务知识又具备外语能力人才;其次,在基础设施上,提高软性基础设施实力,比如增强电信网络国际联结和信息传输能力、企业应对网路意外中断能力和减少电信资费,同时,逐渐使投入向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活动所需的软性要件倾斜,为多元化服务外包内容开辟道路;再次,在相关政策上,调整相对滞后的通信网络管制政策;改进与知识产权相关立法和执法;完善税收补贴优惠政策;健全外商投资环境;建立国际服务外包的行业协会;最后,在发展路径方面,在正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寻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机制来构建国际服务外包承接能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2]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7,(9).
[3]卢锋.探求服务外包与服务全球化真谛--读江小涓等著《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9,(12).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研究综述 篇4
1 关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意义和作用
商务部《服务贸易“十一五”规划纲要》认为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措施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这是新阶段中国抓住国际资本新一轮产业转移重要机遇。
王子先[1]认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我国服务业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有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培植动态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第三,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 中国制造”的转型。第四,有利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并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第五,有利于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杨志琴、祖强[2]认为承接服务外包符合新开放观的战略定位,如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外贸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提升、有利于利用外资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李岳云和席庆高[3]认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加速,使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增长,离岸服务外包成为各国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商业行为。发展服务外包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劳动就业、促进国外直接投资和促进技术进步意义重大。
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认为发展服务外包是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的最大切入点,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周启红、袁永友和赵王君[4]认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一是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二是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劳动者服务素质;三是有利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及提升城市品牌。
2 关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和问题
鲁峰[5]认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成绩有:一是相关业务达到一定规模;二是已形成一批初步具备承接较大规模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能力、在某些特定市场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三是一批城市和地区开始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发展的目标产业和新增长点;四是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业内机构和企业合作,推广服务外包的活动日趋活跃。然而,他同时认为,中国参与国际服务外包现实的发展水平无论与中国参与国际制造业产品内分工的深度比较,还是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比较成功的印度等国比较,都存在相对不足和落后。王子先[1]认为目前中国内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鼓励政策和促进措施体系主要分为四大层次:第一,改善商务运行宏观环境,营造外包的商业软环境;第二,行业鼓励和促进政策体系;第三,区域促进政策体系;第四,专门针对服务外包的促进政策体系。王述英和周密[6]认为服务外包接包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印度、爱尔兰和菲律宾是当前的领先者;东亚、中欧和东欧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南美、南非、大洋洲、东南亚正在奋起直追,从而形成了一种全球化分布和优势化发展的区域竞争格局。同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积极参与到服务外包的供应中,与发展中国家一起参与服务外包市场的争夺。
江小涓[7]认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多数业务处于外包价值链的低端。主要特点有:一是从总体规模看,占全球比重低,产业收入略大于市场规模,发展速度较快;二是从业务类型来看,与全球趋势相比,中国ITO外包发展比BPO外包更加成熟;三是从市场需求看,现阶段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以满足本土服务外包市场为主,承接离岸服务外包规模较小;四是从区域分布看,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沈阳和大连等重点城市为中心的华北、华南、华东、东北外包集聚地,同时出现向西安、成都、长沙等第二梯队城市转移趋势。欧新黔[8]认为服务业将是中国的主导产业。同时他认为当前加快服务业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二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则需要服务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为服务业提供了新动力;四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加快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对生产型服务业产生了巨大拉动;五是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善和升级,为消费性服务业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六是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为服务业提供了国际发展的空间;七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何骏[9]认为中国的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至今规模还很小。然而,中国在发展服务外包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对服务外包存在着认知上的偏颇,那就是将服务外包的外延概括笼统化,即将服务外包的重心概述单向化,将服务外包仅仅诉求或演绎为外向型的离岸服务外包,而基本忽视本地域内外包,因而出现了各地着力集聚境外企业的服务外包业务,争相承揽外向型服务外包的偏颇失衡现象。经济导刊与博思通外包研究中心[10]认为印度是服务外包的领军者,菲律宾是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区域,俄罗斯是世界软件外包出口佼佼者,墨西哥迅速发展工厂服务近岸外包,爱尔兰是全球最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捷克是中欧地区最发达的工厂和生物研发外包市场,而中国则在全力争取印度赖以赚钱的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业务。
3 关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
王子先[1]认为,一是要抓住国际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如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培育本地有实力的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政策,全面提高服务业吸收外资水平;进一步办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大力提供全国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有效开展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工作;做好服务外包业务的统计工作。二是要提高国内配套能力,增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辐射外溢效应,如研究探索特殊功能区域开发开放新举措,打造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高端平台;大力推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成为国际性高端服务业集聚中心;加快推进服务业体制和政府管理的创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11]认为应该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具备条件的沿海地区和城市要根据自身优势,研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建立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金融和管理等服务。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国际运输,继续大力发展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从“ 新开放观”的视角,杨志琴、祖强[2]认为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策略应该是:第一培育服务外包高级要素,打造参与国际分工的载体;第二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创造要素集聚条件;第三引导产业集聚,形成承接服务外包的品牌优势。王述英和周密[6]认为我国在服务外包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服务外包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在积极吸收当前国际经验,把握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趋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的现实优势才能提升我国服务外包的国际地位,壮大服务外包产业。具体策略是:①重视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弱化地区间的冲突与分争;②重视基地建设中网络优势的开发与培育;③重视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重视国际认证的规范与把关。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鲁峰[5]给出促进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七条具体措施:一是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看作外向型现代服务部门,取消从电信增值管理角度对这一行业实行的许可和审批手续;建议鼓励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来中国设立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中心或服务基地,建议降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领域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门槛,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列入国家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目录;三是改进和完善相关立法和执法;四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真正由业内企业主导和企业家自行管理的国际服务外包行业协会;五是考虑对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六是鼓励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大力培养不同层次既懂软件和相关技术又具备外语能力的人才;七是重视和加强对国际服务外包的统计工作。
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 篇5
服务外包 (Service Out-sourcing) 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服务外包出去, 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国际服务外包则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境外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外包 (ITO) 、业务流程外包 (BPO) 和知识流程外包 (KPO) 等服务外包业务。进人新世纪以来, 发达国家由于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等原因, 纷纷将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向海外转移。继制造业全球大转移之后, 服务外包蓬勃发展, 成为新一轮不可逆转的全球产业转移趋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江苏省抓住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也带来了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环境和生态成本逐渐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而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 具有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正掀起新一轮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江苏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抓住当前这一轮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的机遇,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 这不仅有利于江苏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还有助于江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江苏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
作为全国开放较早、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沿海省份, 江苏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 “十一五”以来, 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 规模不断扩大,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 江苏省共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7.22亿美元, 同比增长145%;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7.96亿美元, 同比增长177%, 产业规模、载体建设、人才培训等都在全国领先。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已确立了自身优势, 呈现以下特点:
1. 发展速度持续高位。
“十一五”期间, 江苏软件产业收入和软件出口年均增速在50%以上, 迅速成长为千亿元级产业, 提前两年实现“双倍增”目标, 奠定了江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服务外包接包合同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呈现连年翻番的增长势头, 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等居全国首位。
2. 企业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 全省通过资质认定的软件企
业达1457家, 列全国第四位。软件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47家, 其中超10亿元的24家, 有8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全省登记服务外包企业1915家, 其中196家企业通过相关国际资质认证。企业接包能力迅速提升, 年离岸外包收入超100万美元的企业达178家。在2008年全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前50名企业中, 江苏省分别有22家和16家企业入围, 居全国各省 (区、市) 首位。
3. 集聚态势日益明显。
2008年, 苏南五市软件企业数、从业人员数、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业务出口四项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92.2%、97.1%、98.7%和99.9%, 集聚效应显著。在服务外包领域拥有南京、苏州、无锡3个国家级示范城市和6个省级示范城市、15个省级示范区, 在建服务外包载体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南京、苏州、无锡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占全国20个示范城市的38.8%和41%。
4. 产业特色初步形成。
围绕系统软件、文字处理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 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电信、电力、轨道交通等行业系统集成软件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初具规模, 软件研发、动漫创意、医药研发、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和金融后台服务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但江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规模不大。据调查, 外包企业网上登记数已超2600家, 从业人员约30.7万人。外包企业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 离岸外包业务主要分布在IT技术、软件、工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等领域。尽管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 知名品牌不多,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有限。与印度、大连等服务外包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 江苏省有意识发展服务外包业至少晚5-10年, 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截止2009年, 江苏有73.5%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内, 84.7%的企业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 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和技术, 竞争力不强。总体而言, 本土企业规模较小, 力量分散, 开发大型软件产品的能力不足, 直接导致国际影响力低, 很难接到大的外包合同。
2.外包业务领域较窄, 主要以软件开发、软硬件测试、数据录入等基础信息技术外包为主, 在完成的业务中60%多是ITO, BPO占了20%多, 高附加值的KPO比重偏小。
3.人才结构矛盾突出。人才是服务外包业的基本资源, 人才供给水平决定了一个区域外包业的发展水平。江苏省人才资源相对较丰富, 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人才优势逐步显现, 但同时其人才结构问题也逐步暴露。具备一定外语能力、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以软件业为例, 江苏现有软件人才不足5万人, 但要成为全球软件外包中心, 至少要再培养25万~30万不同等级的软件人才。
4.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服务外包是知识密集型行业, 承接地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是发包商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近些年江苏省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企业和人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 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国际法宝企业对此还有些担忧, 阻碍了服务外包的转移。
三、加快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加大政策支持,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更好地发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等途径筹集资金。
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和规章, 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加大打击各类侵权行为的力度。加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 把在服务外包业务中取得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列入政府资金支持范围。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业务指导, 制定服务外包数据保密相关规则, 切实维护发包方的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
2. 依托产业特色, 合理空间布局
针对江苏软件业缺乏国际影响力品牌的问题, 要着力打造江苏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整体品牌, 提升江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围绕江苏优势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领域, 重点打造以南京“中国软件名城”为代表的苏南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带。南京市要以国家级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为龙头, 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尽快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研发中取得较大突破, 奠定南京软件产业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苏州市应依托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太仓软件园、吴中经济开发区等园区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 整合优势资源, 加强产业集聚。以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动漫创意、金融、物流、医药研发和数据处理等产业为主要方向, 充分发挥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发达的产业优势, 主动接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形成特色产品品牌, 建成全国一流的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无锡市应发挥国家级无锡软件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产业集聚和技术优势, 加快建设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 (国家) 工业设计园、江苏基础软件产业园、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园等, 重点打造软件研发、IC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动漫设计、生物医药研发等特色产品群。
3. 加强载体建设, 提升服务功能
在加强南京、无锡、苏州三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相关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的同时, 强化示范区的服务功能, 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政策辅导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按照国际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 在整个江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产业特色的服务外包集聚园区。
4. 培育重点企业, 打造知名品牌
积极探索公司收购、兼并等方式, 鼓励企业实施调整、联合、并购、重组, 形成大型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寻找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自主创新的突破口。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相关国际资质认证, 增强国际业务能力。
5. 重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明确“人才主导型”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 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建立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人才教育培训资源优势, 引入国际领先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模式, 结合企业所需, 针对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岗位需要、不同人才层次, 积极开展学历培训、企业定制培训、委托培训、资质认证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推动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与合作, 建立“江苏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实习基地”, 经过培训后的人才可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同时应引进国外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和江苏培训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一并为企业提供经过专业培训的有一定技能的服务外包人才。
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通信基础建设力度, 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服务价格。重点是建设直通上海国际数据传输宽带,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增强数据传输能力, 优化数据流向, 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服务的质量。
总之, 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抓住服务外包国际转移的机遇, 以服务外包为突破口。提高江苏省服务业发展水平, 推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卫星.江苏发展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J].中外企业家, 2010 (1)
[2]余敏丽.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1) .
[3]赵娜.江苏服务业外包环境与机会[J].北方经贸, 2008, (12)
[4]姚蓓艳.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问题对策[J].江苏商论, 2008.1
[5]武阳.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的思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 2007 (1)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 篇6
1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规模总量迅速增长
中国近年来服务外包持续增长, 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如表1所示, 2010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金额达到198.3亿美元, 执行金额为144.5亿美元;2011年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326.2亿美元, 执行金额为238.3亿美元, 同比增长65.0%;2012年, 我国服务外包的协议金额为438.5亿美元, 执行金额为336.1亿美元, 同比增长41.1%;直到2013年底,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协议金额为623.4亿美元, 执行金额更是达到454.1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为35.0%。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 尽管全球服务外包业发展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但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1.2 中国服务外包业就业规模稳步扩大
截止到2013年, 中国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已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厦门21个城市为国家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我国正逐步打造以服务外包重点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分布格局。随之而来的是, 我国在服务外包产业方面的就业人数迅速提高。2013年,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06.5万人。截至2013年底, 中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4818家, 从业人员536.1万人, 其中大学 (含大专) 以上学历355.9万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6.4%。到了2014年一季度, 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14.2万人。截止2014年一季度末, 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5398家, 从业人员550.3万人, 其中大学 (含大专) 以上学历367.1万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6.7%。
1.3 国际服务外包内容得到不断深化
近年来, 中国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断深入。在我国, 以保持传统的ITO业务的快速增长的同时, 业务流程外包 (BPO) 、知识流程外包 (KPO) 的业务发展也非常迅速, 医药研发、工程设计、软件与信息系统架构设计、金融后台服务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业务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全国BPO、KPO业务执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2.1%和214.7%, 在全部业务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32.6%上升到2011年的38.4%。虽然与服务外包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但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服务外包正逐步从价值链底端向高端延伸。
2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来自其他服务外包承接国的挑战日益加剧
随着服务外包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意识到, 国际服务外包业不仅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且还能推动本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因此, 很多有潜在优势的国家开始进入到国际服务外包行业中来, 并且都立志力争上游, 导致行业竞争愈演愈烈, 中国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比如说印度, 对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来说, 它比中国在欧盟和美国市场上更占有优势, 甚至, 它在美国服务外包业中的市场份额已达到了80%。特别是在软件外包方面, 印度的软件外包已经迈过了初级阶段, 向更高级别发展, 它开始专注于大型企业应用软件和全系列软件外包集成方案等业务开发, 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方案执行、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 承接金融服务、电信设备和制造业的全系列软件工程服务。再比如说菲律宾, 它是东南亚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英语国家, 它能与大多数发包方进行良好的沟通, 同时, 即使和印度相比, 它在运营成本与电信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是占优势的, 所以菲律宾所能承接到的数据处理、财务业务以及呼叫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多, 是发包方优先选择的国家之一。其实, 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服务外包行业中来, 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加入到了此行业中, 想分得一块蛋糕。由此可见,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眼光投入到国际服务外包业中来, 中国面临的对手也会越来越多, 挑战也随之加剧。
2.2 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国际上, 我国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日、韩两国, 又因为地处亚洲, 所以没有较大的文化差异, 从而使得我国承接了日、韩两国市场上大量的服务外包业务。中国和日本自古代就开始了文化交流, 使得两国的文化障碍并不严重, 从而导致我国大量的服务外包企业专注于日本服务外包市场的开发, 致使日本成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一大市场。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承接的有关软件外包业务有超过61%是来自于日本市场, 而且其份额还在迅速增长。除了日本之外, 我国主要承接韩国、香港等亚洲国家或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 比率约为12%;当然, 美国市场份额约为20%左右, 至于欧洲市场, 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约为6%左右。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客户主要市场集中在亚洲, 经营的业务范围非常狭隘, 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开发度不高。
在国内, 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分布也非常不平衡, 大多集中在大连、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而像成都、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 所能承接的业务则非常少, 市场占有率低, 不论是规模或是质量都比一线城市低。总而言之, 每个城市服务外包业的市场占有率有高有低, 差距较大, 发展不平衡, 从而导致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形成规模效应的难度增大, 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2.3 服务外包企业融资困难
一个企业不进行融资, 仅仅依靠自身的资金发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服务外包业也是一样。印度的软件行业就是依靠其政府的各种金融信贷政策的支持才能飞速发展的。首先, 为了保障软件行业的优先发展, 印度政府信贷政策是倾向于IT行业的, 逐渐建立了以传统银行为主要渠道的为服务外包业提供融资支持的信贷体系, 同时, 印度政府也没有忽视服务外包业中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样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使印度整体的服务外包业有着源源不断的资金, 保障自身的迅速发展。中国政府虽然也为本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信贷政策支持, 但是由于中国服务外包业起步较晚, 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的现象, 用于进行金融融资的担保抵押资产少, 再加上服务外包业通常从事无形的服务活动, 使得企业从银行进行融资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当然, 我国不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 缺乏风险投资资金等同样为企业融资增加了难度。中商情报网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 我国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约有120亿元, 只有20%的资金用于IT行业的投资, 大约可以支持300家左右的企业发展, 但是中国国内约有1000多家的IT企业, 就是说只有3%左右的企业可以得到资金支持。可是, 服务外包企业在接受业务时, 前期投资成本较大, 非常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但商业银行不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为企业的融资无形中制造了很多障碍, 抑制了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
3.1 国家加强关于服务外包业的法律法规建设
对于服务外包业的发包商来说, 选择承包方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信息安全。如果雇主不能严格保守发包方在合作中泄露出来的商业机密, 并且不经意间将一些商业信息透露给了合作以外的第三方公司, 这有可能会造成发包方严重的经济损失, 所以发包商近年来更加关注雇主对自身风险的控制能力。
当我国企业开始进行国际间的合作时, 就会不断接触到新的知识产权关系, 这些关系会在我国企业承接业务时因为差异造成一定程度的麻烦,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加大投入研究这些初次接收到的知识产权关系, 不断补充完善它们, 并且不断优化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项目的交易成本。另外, 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存在着许多的国际惯例, 这在以往都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 但是, 现在, 我们必须具备与其相匹配的法律法规, 这都是我国政府应该去做的。同时, 我国政府还可以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本国企业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申请各种专利, 对于其中产生的费用, 相关部门也可以设立专项资金进行补贴, 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建立我国的境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此外, 在我国各种盗版侵权的行为非常猖獗, 所以我国要严厉打击这种行为, 鼓励企业要以信誉为第一, 诚信经营, 坚决保护合作者的商业机密, 对于国际上通用的信息保密规则也要严格地执行, 这样才能建立健康有序的商业秩序。
3.2 增强本国企业实力和积极促进国际合作
在国际上, 许多先进的跨国公司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我国政府可以支持和鼓励本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与这些先进企业合作, 在合作中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 获取他们的客户资源, 从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当然, 政府也要支持和鼓励国内的先进企业, 走出国门,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通过收购或融资他国企业或其他客户内部服务部门的形式迅速站稳脚跟。政府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为快捷便利的融资渠道, 为他们提供各项贷款优惠或担保, 使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发展。
为了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政府也可以在国内建立服务外包的示范工程, 优化创新IT的运营模式, 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当地政府的招商局也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的活动, 创造机会和国外先进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合作, 吸收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
3.3 打造“中国外包”的国际品牌
良好的品牌可以更好地吸引合作者, 我国政府应该鼓励企业注重品牌战略, 并将中国的服务外包建设成闻名遐迩的国际品牌。这就需要政府在国际上的大力宣传, 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国外企业知道我国服务外包业的优势以及政府为其提供的政策优惠。还有, 政府可以建立全国服务外包权威论坛, 这将成为我国实施品牌战略必不可少的平台, 可以起到推动我国服务外包良好形象迅速树立的作用, 同时也为国内外的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有利于拉近彼此的关系。当然, 我国政府也可以在各个国家的驻外大使馆中专门设立一个部门, 派遣专业人员接触各国的服务外包企业, 对他们宣传中国的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此外, 政府也要鼓励本国企业积极与国外先进的跨国企业合作, 依靠他们, 努力提升自己的声誉, 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樊秀峰, 寇晓晶.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纵向技术溢出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 2013 (5) .
[2]毛振华.我国服务外包应走差异化竞争之路[J].中外企业文化, 2012 (05) .
[3]杨帆.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 篇7
一、理论基础
1. 交易成本理论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市场交易中存在着交易费用, 也就是指人们完成一笔交易所付出的货币、时间、精力和体力等各种成本。当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本, 企业就应该选择内部化生产的方式来节省资源, 使交易成本更低;相反, 如果其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外部交易成本, 外包则能够很好地实现成本节约。
2. 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不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将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 归核化战略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这样, 外包就成了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获得互补的核心能力、强化自身竞争地位的一种战略选择。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汽车企业严重冲击美国市场, 原因就在于日本的汽车生产商将非核心的环节如零部件的生产等进行外包而仅仅保留了设计研发这一核心环节, 从而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
1. 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 外包日益从传统的制造领域转向信息技术、金融保险、软件开发、资本资产管理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 目前我国承接国外服务外包增长迅速, 领域也逐步拓宽, 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等, 在上海、北京等城市更是形成了一批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的国际服务外包园区。
但同时我国的服务外包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发展滞后, 服务水平低, 难以承接高端服务外包业务;外语人才偏少;服务意识欠缺;铁路运输、电信等服务业仍然维持垄断性产业组织结构, 开放度低, 外资难以进入;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我国急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承接服务外包国际转移的能力。
2. 面临的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服务业已超过制造业成为产业跨国转移最为重要的领域。随着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经济陷入了困顿, 许多国际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 会加快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 而中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低廉的劳动力、完善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市场等都极大的增强了中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服务外包市场。面对刚刚兴起的服务业国际转移, 参与全球服务业分工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提升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上的国际竞争力。
三、政策建议
1. 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外包, 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和计划
服务外包产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必需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要加强对国际间服务外包的研究, 寻找符合我国实际的服务外包业务, 研究和确定我国服务外包的产业优势和方向, 从战略高度确定发展规划, 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和计划。
2. 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 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
放宽某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软、硬件环境。要积极稳妥地进一步开放运输、金融、旅游、医疗等行业, 借助服务外包国际转移促进我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3. 抓住国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 大力引进国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国际服务外包的领域日益非常广泛, 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复杂, 我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抓住国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 大力引进国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外资流入的不足, 而且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 带动产业升级。
4. 引导和帮助企业发展服务外包
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服务外包是政府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引导它们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 承接外包项目;要帮助外国企业了解我国的投资环境, 增强投资信心;积极推动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 将服务外包转移到我国, 鼓励它们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
5. 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人才, 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
丰富、相对低廉的高素质人才是吸引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真正能够适应知识型服务业要求、既懂技术又熟练掌握外语且通晓国际市场运行规则的复合型、国际型高素质服务业人才仍然短缺, 因此我们必需加快高素质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参考文献
[1]刘重: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6 (04)
[2]王根索: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与我国的承接对策[J].经济纵横, 2005 (04)
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 篇8
服务外包是指依据服务协议, 企业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或开发责任授权给第三者执行, 这样企业通过购买外部服务供应商的专业化服务技能及专业知识来扩大其服务层面, 从外包合作中获得收益, 并促使企业更专注于其所擅长的核心业务。服务外包按照业务的内容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ITO) 、业务流程外包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BPO) 、知识流程外包 (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 KPO) 。按照发包方和接包方所处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在岸服务外包、近岸服务外包、离岸服务外包。在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中, 近岸服务外包还是比离岸服务外包要多占很大比重, 但离岸服务外包在全球经济中广泛展开。
二、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2010年全球国内和国外的服务外包年收益达931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2%, 连续5年以来的复合增长率为5.1%。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的预测,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增长速度发展;该机构研究显示全球1 0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的70%目前还未将任何业务发包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巨大。
(二) 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分布格局在短期将会保持基本不变, 但已经有所改变
美日欧依靠其巨大的国内市场、数量众多的大型公司及科技发达和创新能力强的优势, 仍然是离岸服务外包市场上主要的发包方。欧洲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等缘故, 在2010年全球服务支出比例急剧下降。伴随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 服务外包产业格局正在改变, 2010年亚太地区的新兴国家发包比例占全球17.7%。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其巨大的国内需求市场如果能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就可能会成为新的服务外包的新的发包方。近几年, 亚太地区、拉美等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发展相当迅速。拉美的墨西哥、巴西等也是全球重要的服务外包接包国, 其IT外包市场, 2010年将达到2 300多亿美元, 2011年的外包增长率将达到9.2%。除此之外, 近年来一些落后的中小贫困国家如柬埔寨、斯里兰卡、肯尼亚等, 其国内的服务外包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 全球服务外包模式创新趋势不断加强
尽管ITO在外包市场中占了70%的比例, 但近年来KPO和BPO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未来几年仍然在ITO, 但在地区优势越来越明显、专业技术越来越集中及业务融合越业越加强的趋势下, 外包市场将会由相对分散的ITO业务向科技含量高、涉及领域宽的BPO和KPO发展。后危机时代, 企业更加注重利用财务、研发、金融及运营等方面的外包商来降低其成本, 这将推动服务外包向科技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四) 未来全球接包地区差异化发展势在必行
越来越多的发包企业注重成本预算, 大量的服务外包业务向拥有低成本、高质量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倾斜, 使得承接国数量剧增。但由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科技含量低、劳动力素质较低, 相对集中在承接ITO的低端领域, 从而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 实现自身发展, 承接企业不得不寻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资源, 从而引导整个产业向差异化方向发展。
三、中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外包业整体承接能力不足
首先, 由于中国外包企业获得国际认证的较少, 普遍素质不高, 在争取离岸服务业务尤其是价值链高端的BPO和KPO业务时缺乏竞争力, 国际服务外包发包商首先想到的是印度、爱尔兰等国家, 我国服务外包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其次, 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 缺乏国际化的服务意识和经验, 尚未深刻了解国际市场的操作规范, 缺少健全的研发和营销网络, 未形成享誉国际的知名品牌。再次, 我国目前缺乏一个能代表国家的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对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归类和分析, 国际买家很难了解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及其交付能力, 这些都使得国际客户对中国企业存在很多顾虑, 影响到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二) 服务外包高素质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服务外包业需要具有计算机网络应用、通讯技术等专业技能, 懂营销和管理并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但基本上只能满足外包产业低端市场的需求, 缺乏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如项目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开发员和高级设计人才, 使中国企业在履行合同的效率和质量上力不从心。此外, 中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在外语和与客户互动交流能力等方面均落后于爱尔兰、印度等主要服务外包承接国;文化适应性也带来不少阻碍, 中国的法律、会计、金融体系和英美等国家有所不同, 承接服务外包时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
(三) 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以ITO为主, BPO重视不够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上信息技术外包与业务流程外包比率为1.7左右, 而我国该比率却超过了2.3。目前,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构成上还是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 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外包所占的比重较少, 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BPO的整个行业体系结构建立不够完善。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进程之中, 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巩固和升级他们的系统和流程, 还没有形成真正的BPO行业。
四、中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政府应该创造承接服务外包的良好政策环境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 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吸收外商投资的新方式, 全方位接纳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积极引进国际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强与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的联系, 逐步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 实现对非上市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和担保资金。我国政府应完善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税收体系, 加大税收优惠以吸引服务外包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可考虑免征服务外包企业营业税, 避免重复征税;服务外包企业进口软件、自用设备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创办的服务外包企业, 在工商登记注册、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同时, 创建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交易发布、数据统计、技术研发、培训、项目管理等公共服务。
(二) 培育出具国际经验的大型专业化外包企业
选择和锁定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管理技术水平高、产品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的本地外包企业, 给予政策、资金、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优先支持, 鼓励更多企业获得国际认证, 通过技术领域的突破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提升企业自身核心实力, 并鼓励其参加各类国际活动, 争取各类奖项荣誉, 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进军离岸外包市场。同时, 对小外包公司进行规模化和规范化改造, 形成地区和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化, 有专门做外包的大型服务商, 也有综合的独立外包企业, 可将服务外包业有秩序地推向国际市场。
(三) 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中国在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同时, 由于现有教育体制与市场脱节, 符合服务外包产业高端人才十分紧缺。首先, 政府要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 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 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员工, 除此之外, 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 直接将人才输送到从事服务外包的技术岗位, 以便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实际业务, 能够跨入高层次业务流程处理、技术研发等服务外包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其次, 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包容的企业文化等, 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和海外服务外包专业人士加盟中国企业, 使中国承接外包领域的人才国际化程度得以提高。
(四)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长期以来, 我国盗版、仿制、伪造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使得知识产权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因此, 政府要引导和提高中国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提高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 培养出熟悉知识产权法律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管理人才。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执法体系及具体的实施细则, 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 营造诚信的良好氛围和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鲍务英, 朱晓明.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J].经济纵横, 2007, (11) .
[2]杨波, 殷国鹏.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1) .
[3]王晓红.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跨越发展与整体提升[J].国际贸易, 2010, (10) .
[4]姜荣春, 刘绍坚.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 2010, (7) .
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 篇9
关键词:离岸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因子分析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 在第三次服务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中, 我国面临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机遇与挑战。但离岸服务外包在告诉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障碍因素的制约, 如主要以低端业务类型为主, 离岸承接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 产业整体竞争力不高, 产业结构出现高度分散等问题。在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产业时必须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而这需要对我国承接能力与国际上其他承接地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 以找出我国在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中存在的关键瓶颈所在。
本文有针对性的收集了13个国家相关数据, 其中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发包国, 同时这些国家也是 (在岸) 服务外包主要的承接地, 而在岸服务外包的金额远超离岸服务外包。中国、印度、菲律宾、墨西哥、巴西、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是国际上主要的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地。主要的发包地和承接地的竞争力的比较, 可以使我们更能认清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离岸服务外包的动因。竞争力国际比较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主要是来自《2010国际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公布的2010年数据统计资料。通过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可以对中国承接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清晰的定位, 并能界别出中国在发展离岸外包上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一、有关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指标构建
针对不同国家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 很多国际组织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 (A.T.Kearney) 在2007年提出了全球服务区位指数 (Global Services Location Index) , 主要从财务、人员技能和可用性以及商业环境三项方面考量。而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科尔尼、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和埃森哲咨询公司 (Accenture, 2007) 四方共同研制出了中国服务外包承接地的综合评价则主要是从环境、人员、成本三方面去考核。
我国学者孙晓琴 (2008) 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出发,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 对我国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刘艳 (2010) 从发展中国家出发, 基于2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对影响这26个发展中国家承接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上述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国际科研组织提出的指标体系, 其多能从整体上对某个国家承接离岸外包的水平进行比较排序。但是它缺乏对相关因素影响作用大小的具体解释, 因此, 消弱了对政府制定政策的指导作用。而学者的研究从另一种角度探究了研究一个国家承接离岸外包的竞争力的方法, 这一方法对研究我国承接离岸外包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因此, 本文综合众多参考文献, 罗列出对我国发展服务外包起影响作用的17个评价指标, 并有针对性的收集当下离岸外包发展较好的13个国家相关数据, 应用一定统计方法对中国承接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有所认识。
二、数据收集及指标体系构建
1. 数据收集
根据相关理论研究的结论, 以及王昌林等 (2013) 、沈鹏熠等 (2011) 的研究结论, 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 对离岸服务外包企业整体绩效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的因素为经济与产业基础、政策支撑力度、人才资源、外包服务质量、伙伴关系质量五个因素, 而技术资源与水平、市场竞争能力、文化沟通与协作、运营管理四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同时结合各种相关研究或评价体系曾经使用的指标、考虑不同的分类、兼顾数据可获得性, 选择了企业开业所需办理手续、企业开业登记注册费占人均GNI的比重、电话主线、国际互联网用户、航空运输客流量或吞吐量、人均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服务出口额、服务进口额、投资者保护指数、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人均住户最终消费支出、非农部门雇员月平均工资、人均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教育指数、初中高等教育入学率、第三产业就业率等17个指标构建承接地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由于统计制度并不完善, 尤其是是国际统计口径不一, 致使关于服务外包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不易收集。本文有针对性的收集了13个国家相关数据, 其中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发包国, 同时这些国家也是 (在岸) 服务外包主要的承接地, 这是因为在岸服务外包的金额远超离岸服务外包。而中国、印度、菲律宾、墨西哥、巴西、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是国际上主要的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地。主要的发包地和承接地的竞争力的比较, 可以使我们更能认清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离岸服务外包的动因, 实际上当前服务外包的主要业务还是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因为离岸服务外包只占全球服务外包支出很小比例。竞争力国际比较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主要是来自《2010国际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公布的2010年数据统计资料。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统计年鉴记录原因, 并不是所有指标数据均来自2010年, 企业开业所需办理手续、企业开业登记注册费占人均GNI的比重是2009年数据, 而国际互联网用户、航空运输客流量或吞吐量、人均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教育指数是2007年数据。但是, 本章是对13个国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的横向比较, 因此, 上述数据年份差异对结果影响不大。
2. 指标体系构建
将17个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通过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 所有指标的变量共同度 (Communalities) 均高于80%甚至90%以上, 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
表1给出了初始的样本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 共有4个因子对应的特征根大于1, 因此应提取相应的4个公因子, 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7.245%、18.359%、9.642%、5.830%, 累计贡献率达到91.076%, 说明提出的4个公因子已经包含了解释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采用主成分法计算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说明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 即影响程度。但为了使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分化, 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四次最大正交旋转,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如表2所示:
通过因子分析共有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被提取, 现在需要对这几个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第一个公共因子是一个相对综合性指标, 一是反映在该国实现服务外包的成本, 包括人均住户最终消费支出、非农部门雇员月平均工资、人均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二是反映发展离岸外包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情况, 主要包括教育指数、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学率 (%) 、第三产业就业率。
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行业规模及基础设施情况, 包括反映各国家离岸服务外包行业规模的指标服务外包出口额和服务外包进口额, 以及反映各国家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基础设施情况的指标电话主线 (条/千人) 、国际互联网用户 (千人) 、航空运输客流量或吞吐量 (万人次) 。
公共因子1和公共因子2对最终对象的解释贡献率达到70%以上, 是主要的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服务外包发展国家的政策环境, 体现当地对开办企业的政策支持和便捷情况, 包括企业开业需要办理手续、企业开业登记注册费占人均GNI的比重、投资者保护指数。其可称做政策支持, 对整体对象解释度为9.984%。
第四个公共因子主要是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总收入, 反映的是服务外包发展国的经济发展活力。发展国际外包不仅对行业经济活力有要求, 对承接国整体经济活力也是有要求的。
由此可以得出评估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如表3:
表3只是构建评价服务外包国承接离岸外包竞争力的一种视角, 评价指标还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构建。从上表一级指标的权重可知, 政策支持和经济活力对一个国家顺利承接到离岸外包业务固然重要, 但毕竟只是其辅助作用, 真正对吸引离岸外包其核心作用的是离岸外包的经营成本、人力资源状况和行业规模及基础设施方面的情况。
从上表可知, 成本节约仍旧就是企业选择服务外包的首要考虑因素, 而人力资源状况重要性也日渐凸显。随着服务外包不断由ITO向KPO发展, 服务外包发包国在选择接包国时越来越重视当地的人力资源状况。中国虽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储备, 但是具备国际化事业和实干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却并不多。由此可知在不断通过政策支持来促进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同时, 中国要更加注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同时, 通过激发国内企业从事国际服务贸易意识和能力, 努力的扩大服务进出口规模。
三、城市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
根据计算可得, 各主因子的系数矩阵, 结合各主因子贡献度得出综合评价函数 (Zxi为xi标准化后数据) :
Y=0.297Zx1+0.472Zx2+0.547Zx3+0.537Zx4+0.335Zx5+0.573Z x6-0.440Zx7+0.384Zx8+0.371Zx9+0.484Zx10+0.282Zx11-0.417Zx12-0.496Zx13-0.443Zx14+0.411Zx15+0.356Zx16+0.520Zx17
将标准化后数据带入上述综合评价函数, 得出各国家承接离岸外包竞争力得分情况如表4。
各国家承接离岸外包竞争力得分情况是一个综合性数据, 其考评的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服务贸易规模, 也不是一个国家的单纯经营成本性指标, 而是一种整体情况。某些国家可能在单项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其余项目的低水平也有可能致使整体得分较低。
上表得出的结果是按照各个国家离岸外包竞争力由大至小排序的。从数据可知美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得分高于1, 可列为具有显著竞争力国家, 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得分大于0, 可定义为竞争力较显著国家, 墨西哥、巴西、中国、印度、菲律宾得分均低于0, 被称为竞争力不显著国家。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 目前国际上承接离岸外包竞争力差异较大, 竞争力最强的为美国, 得分为3.732, 而得分最低的菲律宾得分仅为-3.186。同时, 在选取的比较国家中有5个国家的得分均低于0, 为负。
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竞争力在14个国家中处于倒数第三的位置, 仅高于菲律宾和印度, 数值为-2.936。说明目前我国承接离岸外包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 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印度目前在国际上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较好, 但是计算得分却仅为倒数第二, 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了解各个国家在影响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各因子得分具体情况, 来分析导致低竞争力的真实原因。因此, 表5将根据表3构建的指标体系计算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
根据前面计算的综合评价函数, 计算得出各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如表5。
四、总结
从上述分析可知, 目前我国整体的离外包竞争力还不是很强, 政府要想提升承接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可以从一下几方面着手:提升离岸外包人力资源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应充分发挥我国丰富人力资源优势, 从服务外包角度出发,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服务行业人员, 扩充我国离岸外包人力资源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同时, 虽然政府目前我国政府对服务外包相当重视, 在近几年政府投入不少资金、也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来扶持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 但是具体资金、政策落实情况却缺乏相应监督。因此, 应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 来监督资金政策落实情况, 确保资金政策真正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晓琴.我国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2008 (7) :28-33.
[2]闫娅, 曹蕊.基于城市间比较的大连市服务外包竞争力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1) :27-29.
[3]刘艳.发展中国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基于26个主要接包国的面板数据研究[J].经济经纬, 2010 (1) :42-45.
[4]沈鹏熠, 王昌林.中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4) :83-88.
[5]王昌林等.中国离岸服务外包比较优势演化与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11.
[6]陈新业.论服务全球化发展趋势与我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2) :70-71.
[7]周慧.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 2009:77-7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 (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推荐阅读:
国际服务外包承接问题09-20
现代国际金融11-23
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07-16
接轨国际职业教育 打造现代技工体系11-06
加快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_为实现首府现代化建设新跨越而努力奋斗10-28
国际服务12-02
国际产科服务模式07-03
国际货运服务08-27
国际邮轮服务区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