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领域

2024-10-12

现代服务业领域(共12篇)

现代服务业领域 篇1

21世纪以来,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知识经济”、“服务性经济”的迅猛转变。现代服务业正在快速兴起和成长壮大, 已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智慧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目标、推进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现代服务业经过十余年的战略定位、理论研讨、概念设定、范畴界定和重点领域凝练, 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投资热点, 对于改善工农业生产、提升社会生活品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一批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相继涌现。在未来发展中, 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值得借鉴。海峡两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若干战略合作机遇。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 再次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 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3年6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启动, 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作为特定的专题进行战略研究。2006年2月,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 提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 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 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 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随着工农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伴生发展, 各国经济的繁荣与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规模和增量, 更多体现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 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比重达到51%;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美元左右。并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当实施“一体两翼”的行业发展战略, 即以“加速发展”为战略主体, 以“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为两翼;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面向市场, 务实创新, 重点跨越”。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总体上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 如通信业、金融业等;二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 如移动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

《规划纲要》指出, 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是:建设以“普遍服务、人人受益”为目标的面向服务业的先进信息网络综合平台, 是发展现代服务体系的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 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学习体系, 是长期战略重点, 优先服务于生产, 提升国民经济质量, 发展现代金融业、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现代传媒、现代医疗, 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并提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示范工程、现代金融服务与金融监管系统示范工程、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网络化教育示范工程、现代传媒服务示范工程、现代医疗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 做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 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现代服务业科技战略规划研究课题, 组织国务院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编写并提出实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 (简称《行动纲要》) 。指出:在“共性支撑、横向协同、模式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下, 四项主要任务是:1.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 包括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与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与平台;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2.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推广, 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区域协同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八项服务示范工程。3.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 包括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性服务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以及相应的国际标准、测试工具和认证机制。4.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 包括组建若干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培训基地、测评认证中心、中介咨询机构;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等。

“十一五”期间, 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产业形态趋于明朗, 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06年, 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 正式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 随后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开展了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 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 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 有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期间, 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重大、重点项目, 共投入国拨经费10多亿元, 支持的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及空间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生殖健康服务、电子工商服务、药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以及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等现代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十一五”这五年的主要发展成就包括:突破60余项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服务共性支撑技术;50余项带动性、战略性的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了30多项第三方共性服务;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数字教育等典型应用领域开展了近160项共性技术和共性服务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 创新了20余种新型服务模式。共研究制定了91项现代服务关键技术标准, 其中行业标准32项、国家标准52项、国际标准6项。科技部认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组建了若干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导向

为全面推进《行动纲要》四大任务的实施, 国家科技部提出八项政策措施:1.建立了跨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机制, 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和地方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2.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 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3.建立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4.推进现代服务业产学研联盟的形成;5.加强现代服务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6.加强服务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8.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精神, 落实《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 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重点领域, 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 推动传统服务业提升和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培育,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门设立了现代服务业领域, 继续组织实施相关项目和课题。2012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重点支持的方向与内容包括:

*数字文化方向。主题: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向。主题:公众保险一站式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新一代电子支付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方向。主题: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数字化教育服务方向。主题: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方向。主题:第三方专科影像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社会化公共服务方向。主题: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

*科技服务方向。主题: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近几年来, 文化产业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针对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之一的数字文化、文化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6月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倡导全社会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 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全面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全面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并提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五项主要任务 (包括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 和政策保障措施。2012年7月, 按照《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总体部署, 科技部等六部委开展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度预备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2013年度支持重点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科技服务等六个领域。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荐的基础上, 已审核立项支持近300项重点课题任务, 国拨总经费10亿元。

*网络文化领域。主题:网络影视制作与传播;网络音乐制作与传播;网络监督与互动服务。

*文化旅游领域。主题: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

*文化艺术领域。主题: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文物知识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广播影视领域。主题: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立体视觉系统研发集成与内容服务。

*新闻出版领域。主题:数字出版资源投送服务。

*文化科技服务领域。主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基于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的科普产品与服务;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应用。

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部级科研项目, 其实施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2013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以下七个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

*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

*艺术创作与表演;

*艺术人才培养。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现代物流、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现代物流、物联网的发展, 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现代物流领域, 工信部、财政部自2011年起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财政拨款5亿元, 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推广和标准编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项目:

*技术研发类项目: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 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 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

*产业化类项目: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块/节点/网关、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

*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应用示范, 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支持物联网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电子商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 是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 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其中, 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企业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20%。并明确提出九项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任务。

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主管部门, 商务部于2011年9月发布《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提出, “十二五”期间, 中央及各级财政将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 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将对电子商务科研创新、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明确, 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海外市场, 开展国际合作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有条件的省 (区、市) 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广州市、宁波市、成都市、郑州市等地相继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数字教育在行动。2012年4月, 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据教育部科技司透露, 国家拟尽快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 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 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其中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五项行动。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 建设高校数字校园, 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 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 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 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 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 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 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数字医疗在行动。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 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离不开信息化。新农合系统, 跨地区、跨县的即时结算也离不开信息化。“十一五”期间, 各地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两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已经展开了多方探索, 但试点项目多数仅涵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业务信息系统。2010年中央财政专款支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总计投入27亿元。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由于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有效衔接, 将有助于消除各家医院独立发展造成的“信息孤岛”瓶颈。鉴于此, 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已在逐年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卫生部正在研究医保卡的信息化问题, 将有助于实现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社区管理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更已上升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的战略高度,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已批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 涵盖近200座不同规模的城市 (区) 、县 (镇)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 已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并于7月下旬报请国务院发布。《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 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

网络出版、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电子图书即时发行。

微博、微信、微电影 (电视) 走进每个用户身边, 深得用户青睐。

数字家庭、数字旅游创新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 并成为现实……

“十八大”报告提出:未来中国要走“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径。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必将为现代服务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充盈的市场活力。

现代服务业领域 篇2

硅溶胶在科学研究和现代工业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1、硅溶胶在精铸上的应用

硅溶胶主要用于精铸涂料的粘结剂,可用作型壳的面层涂料和加固层涂料。将小粒子硅溶胶应用于精密铸造,代替硅酸乙脂,不仅可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改善劳动条件。用于薄壳精密铸造时,可使壳型强度高、尺寸精度高、铸件光洁度好,造型比水玻璃质量好,又比硅酸乙脂价廉。对大型铸件,表面光洁度要求高的铸件以及要求无余量或少余量的铸件尤为适用。把硅溶胶用作铸模的耐高温涂料,可使涂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磨性,可以减少高温下熔融金属对模具的损耗,并有助于脱模。

2、硅溶胶在纺织上的应用

在纺织工业上,通过硅溶胶处理过的织物强度高,织物尺寸稳定,回复弹性高;硅溶胶和合毛油并用,增加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增大的抗张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能纺出高支数的产品。

羊毛纺织过程中,硅溶胶作为径纺上浆的助剂,以减少羊毛纤维的断头率。在涂层中含有钛酸纤维,硅溶胶可以增加无机纤维材料的表面抗热强度。硅溶胶的用量一般掌握在2~5%。最佳加入状态,就是在羊毛和精短毛,首次开始时加入,但硅溶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要计算到上机回潮之中。

在径纱上浆中加入硅溶胶,可以减少断头和节省浆料;在采用细纹滚压或绞卷上浆时,把硅溶胶加入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天然淀粉和油脂等料浆中,可使径纱分离容易,防滑不断纱,织成的尼龙丝渔网的网结牢固,不易滑动松开;用硅溶胶处理过的尼龙绳能够增加单丝之间的摩擦力,即可防滑,又可减少其伸长率;用合成纤维制作的被褥材料,一般比较爽滑,若使用经过硅溶胶处理的纤维,则可得到蓬松,弹性好且无滑爽感觉的被褥。用硅溶胶处理化学纤维,还可以获得消光效应。

硅溶胶还可在织物染色中使用。因为它具有粘结性,又可以形成优良保护液,帮助颜料粘附在织物表面上,增加染色的均匀度和牢度,防止颜料凝聚;把颜料量60%的硅溶胶添加到淀粉胶中,用来处理织物,如地毯等处理后,即可防滑、防尘,又可防止静电,不粘尘土。尼龙丝在5%硅溶胶溶液中浸渍,织成的袜子,可防止或减少毛刺的产生。总之,可用硅溶胶处理的织物范围极广,无论各种纺织品和针织品,也无论尼龙粘胶纤维、聚酯、醋酸纤维,聚丙烯等制成的织物,用其处理均有良好的效果。

3、造纸

在生产人造纤维和玻璃纸时,用硅溶胶作粘结剂,可以防止薄膜间的粘结与卷进;感光纸用硅溶胶与感光液混和处理,可使感光纸面平滑,影像鲜明,并增大曝光范围,制作一步成像纸;用于晒图纸、复印纸和胶印的予涂层,可使纸面平滑,图像造影清晰,对比度好。牛皮纸和瓦楞纸表面用硅溶胶处理后,可以提高纸的防滑性,减小运输和堆存中的滑动,提高纸品的耐温性和强度;在非炭复写纸制造中用硅溶胶代替粘土、滑石粉和二氧化硅粉涂层,可使其显色更

加鲜明;塑料薄膜和玻璃纸夏季容易发粘,如用硅溶胶和单硬酯酸甘油脂混合液处理,就可以圆满的得到解决。电子计算机使用的穿孔纸,用硅溶胶涂复后,可使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防滑性,且打印性好。

4、催化剂

在催化剂生产中,硅溶胶在一定的条件下,作为载体来加速催化速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它的优点是没有其它副产物、盐类等,而且可以得到一定的比表面积,同时SiO2含量高,加工率高,在选择性和活性方面都很好。SiO2浓度40%的硅溶胶,已被成功的用于生产丙稀氰催化剂C-41的载体。其它还有苯氧化作顺酐载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炭氢化合物的氯化;醇类的脱氢等均可用其作载体。工业生产对催化剂载体的粒度,比表面积、孔径、孔容及刚度的要求,往往各有不同。例如,在固定床反应中,由于受流体阻力的限制,要求使用大颗粒载体;在硫化床中,要求用细粒子载体,以提高效率;用于丙稀氨氧化的钼铋催化剂,要求载体粒径在50微米左右;用于石油馏份催化裂化的微球催化剂,要求粒径在60微米左右。

5、硅溶胶做硅球

在尿素和甲醛混合物中有硅溶胶的无机粒子(SiO2),由于有机物尿素和甲醛的共聚作用,导致着尿甲醛共聚物和溶液中的胶粒共聚而成球状颗粒。

6、石油

在芳氰类生产中以硅溶胶作单体的催化剂,对提高芳氰回收率,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在我国引进的几套石油化工联合装置中都使用硅溶胶。在石油工业中,用硅溶胶做粘结剂和催化剂。

7、涂料

硅溶胶广泛用作外墙建筑涂料,它具有耐水、耐候、耐火、耐污、耐高温、涂膜硬度大、色泽鲜艳、不褪色等优点。还可用于耐酸、耐碱、防火、放水涂料和红外线辐射涂料。

8、搪瓷

在搪瓷器制造中,加入硅溶胶后可降低膨胀系数,以改进对四氟乙烯的粘合性。在玻璃中掺入25~30%的硅溶胶,可以得到优质的硅酸硼玻璃。

9、电池

铅蓄电池的电解液硫酸,在汽车、坦克等机动车急转弯时容易溢出,若向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硅溶胶,使其胶化,可以防止硫酸渗漏和溢出,并能延长电瓶的寿命。

10、金属

硅溶胶可做镀锌板白绣的防止。电磁钢板的绝缘皮膜处理,防腐蚀铝的封孔处理,表面研磨处理,热处理时的氧化防止剂。

11、轧钢

在涂层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硅溶胶后能改善绝缘涂层外观,绝缘性能、耐热性能,并降低涂层材料的膨胀系数,改进矽钢的磁性。

12、广播器材

硅溶胶可作电视机的显像管粘结用涂料;做变压器磁芯时,用其做粘结剂把矽钢片粘结成一体,并起绝缘、耐高温,提高熔点的作用,效果很好。

13、用硅溶胶作远红外线辐射涂料的粘结性好,耐高温、不影响辐射。

14、用硅溶胶作陶瓷纤维的粘结剂,把硅酸铝纤维毡用硅溶胶浸渍,加促凝剂,做成温毡,用作保温绝热耐火材料,做高温炉的耐火砖的表面粘结剂,粘结强度高,耐高温(1000℃以上)、节约能源,对炉子改造既节约、又方便。

15、半导体原件抛光剂

将大粒硅溶胶作单晶硅抛光剂,不仅效果好,而且抛光速度快。

16、增强泡沫橡胶

天然橡胶和绝大多数合成橡胶,如丁苯橡胶、氯丁胶及混胶等,都可用硅溶胶增强。在干橡胶中加入5%硅溶胶,就可使多孔泡沫橡胶增强20%;对一定体积的橡胶而言,因为弹性提高,可节省20%的橡胶,并且在打浆操作中加入硅溶胶,还可改进泡沫性能,产生更稳定的湿态泡沫。此外,也可以先制取泡沫橡胶,然后用硅溶胶处理。

17、硅溶胶可作为酱油和米酒的澄清剂,而且不影响色、香、味。硅对人体无毒害,还有一定防癌抗癌作用。

18、用硅溶胶处理的炭素制品,可以减少因表面氧化而产生的损耗。

19、用硅溶胶处理的化纤装璜物品,可使其抗污染性提高二倍,可见硅溶胶也是壁饰布等表面的有效防污剂。

20、用硅溶胶制取的防滑地板蜡,在工业和民用中已负盛名,细小的SiO2粒子粘附在地板表面的蜡膜上,防滑效果好,且不影响光泽柔和。

21、硅溶胶是极佳的净水剂。它混加硫酸铝后,可使水中金属盐和悬浮浊物凝聚除去。

商用车领域的“现代奇迹” 篇3

商用车企们似乎都嗅到了以中国车市为代表的亚洲市场的新机会。

在《汽车观察》记者看来,商用车企业升级产品也好,更新换代也罢,用户首先关注的还是产品的价格,综合使用成本往往是重复购买的依据,毕竟购车成本是硬生生的写在年度预算表格上的,也难怪商用车主们在选购车型时往往“看价估值“——根据车辆售价经验性的判断产品的技术品质,更难怪用户在北京车展上对四川现代创虎价格的竞猜五花八门甚至到上百万。

近年来,重卡江湖风云再起。在经历两年调整后,重卡市场再次迎来强劲的增长势头,不断增大的蛋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降临中国这片最具活力的市场,这也让本就白热化的市场江湖更加充满变数。在今年上市的新车中,四川现代创虎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新晋品牌之一。

继4月在北京车展发布之后,四川现代旗下高端重卡品牌创虎先后在全国22个区域上市,卓越的产品实力让其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亦在终端市场收获众多订单。在名利双收的同时,创虎这款高端重卡不仅在中国市场迸发出令人惊羡的强大竞争力,更助力四川现代实现了虎啸山林,初战告捷的开门红。

区域上市一鸣惊人

自北京车展发布之后,四川现代“创虎”重卡凭借着欧式雄壮的外观、轿车化的舒适配置、动力与燃油经济性兼得的动力配置,在国内重卡市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不仅重新定义了中高端重卡的价值标准,同时也成为终端市场上的明星车型,在全国22个区域上市历程中,收获了极高的人气。

区域上市的成功让《汽车观察》记者想起了四川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炳旭的一段话道出了企业的观点:“创虎品牌寄托了四川现代在商用车市场开创新篇章的梦想,更表达出四川现代以世界尖端重卡技术为用户创造全新价值的承诺。没错,得用户者得天下,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更应该深入挖掘用户的潜在使用需求”。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区域上市活动中,“创虎”的国际品质与高性价不仅给众多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四川现代也为购车用户提供了三重大礼,不仅订购“创虎”的前1000位客户可以享受到现场交2万元定金,提车时返10,000元现金,即交两万定金抵30,000元车款的超值优惠,同时四川现代还为这1000位客户提供了免责服务与5,000Km和10,000Km的两次免费保养服务,让他们不仅购车马上有钱,而且一路畅行无忧。此外,在各经销商处购车的前10名购车客户,也将获赠价值5,000元的纯金钥匙一把,助力他们开启创富新未来。

7月3日,四川现代高端重卡“创虎”在西安国辉4S店上市。在上市会上,西安华中快运公司负责人表示:“2014北京车展中,公司部门经研讨确定订购创虎520匹马力自动挡车型,这也是西北地区购买的首台创虎车型。使用至今创虎已经征途2万余公里,其表现让公司非常满意。运输需要长途跋涉,创虎人性化的设计避免了驾驶员的劳累,简洁的功能按钮便于驾驶员的操作,极大程度减少了因疲劳驾驶发生的事故率。

创虎的自信

随着近年来中国重卡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让越来越多的车企将用户价值摆在的产品竞争力的首位,而作为四川现代秉承韩国高端汽车血统打造的具有现代概念的重卡产品,“创虎”重卡以韩国现代最新的Xcient重卡为原型,不仅在外观、内饰、配置、动力四大方面重塑了重卡产品的品质标杆,同时也以基本车型30多万,豪华车型60多万的超高性价比创领国内重卡市场格局,在商用车领域再度上演了“现代奇迹”。

在产品品质方面,四川现代汽车有限公司销售本部本部长金基成对《汽车观察》杂志表示,现代汽车以差异化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四强地位,现代汽车日益增强的设计能力、出众的品质控制能力以及领先的燃油经济性已经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在韩国现代汽车的商用车和乘用车是同步布局的,我们会尽全力吸取现代汽车在乘用车领域的成功经验, 持续不断开发以顾客为主的产品并确保及时供应。以高品质、高性能、高价值的产品重新定义了中高端重卡的价值标准,希望能够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一步步实现四川现代“进军中国商用车领先行列”这一中长期目标。

品质创领格局

在产品品质方面,四川现代“创虎”的发动机、变速箱、后桥、车架等关键部件全部采用现代品牌装备,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其外观设计采用宽比例的线条设计,在勾勒出雄壮有力、风格干练的车身的同时还确保空气动力学最佳,配合宽敞的室内空间和储物空间,为驾乘者提供更加舒适自由的环境。而驾驶舱内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按键操作、舒适可调冷暖座椅加热座椅、冰箱、大型卧铺等高级配置,则为驾乘人员带来了最为舒适的驾乘体验。

在动力层面,“创虎”重卡搭载的韩国高端动力总成系统采用了领先的Powertec12.7L发动机,通过第三代电喷柴油机技术配合高性能涡轮增压器,创虎能够在短时间内迸发出最高520马力的超强动力,最大扭矩达到2502牛·米。为了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和提供充分的耐久性,“创虎”重卡不仅采用了符合欧洲安全法规的新标准,而且在车身四角地区配备了安全保护装置,其驾驶室50%使用了高张力钢板,车架采用780 MPA 超高强度材料,配合16吨级后桥,有效保障了产品的可靠性。

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分析 篇4

从我国社会产品供给情况来看, 在大多数物质商品都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我国服务产品却处于明显供给不足的局面。服务业不仅总量供给不足, 而且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业起点低、基础差, 具体表现为传统服务业比重高、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低、与其他产业联系弱等。运输、仓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方式上, 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在传统服务业中的运用还有待加强。金融、研发、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发展程度上都满足不了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需要。

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 服务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 服务领域狭小, 服务水平不高, 服务性企业分散、规模小, 服务性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 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业如不加快发展, 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瓶颈。因此, 加快服务业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将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 工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 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 还远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工业发展状况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 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 产品的供、产、销、宣传、售后服务等过程越来越细化, 也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服务, 所以, 工业化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往往能够促进服务业迅速发展。目前, 中国还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阶段, 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和加速发展的工业并存。而工业中的制造业主要还是加工制造业, 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工厂、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 围绕生产企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还停留在简单的为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企业产业链两端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物流、咨询、品牌服务等虽然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距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这也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 消费需求不足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居民的服务性消费需求会逐渐增加, 但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居民消费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消费环境制约等因素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水平是影响服务需求的一项重要因素,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限制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 这表明, 总体上我国现在正处于贫富差距较大的阶段。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二是居民消费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表现为 (1) 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商贸等产值比重偏高, 而新兴服务业如旅游业、信息咨询业、文化娱乐等的比重偏低; (2) 高档服务供给过多, 需求却不足, 而低档服务供给过少, 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要; (3) 服务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沿海地区快于内地, 城市快于农村。三是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近些年基本维持在3%左右, 教育投入的不足, 导致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未能接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是公益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业, 需要以国家较大的投入作为支撑, 而国家财政性医疗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不足1%, 这个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虽然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但仍在11%上下徘徊。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 基本投入主要用在体制内, 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方面。四是消费环境的制约。消费环境的便利性、服务质量、消费政策等诸多因素造成消费者缺乏消费意愿或有消费意愿却难以实现, 影响了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使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 人口集聚能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 尤其是服务需求。同时, 城市化的推进会带动投资需求进一步增长, 尤其是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 包括“经济性基础设施”, 即公路、铁路、机场、通信、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 以及“社会性基础设施”, 即教育, 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所以城市化为服务业创造了重要的需求基础。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 低于与我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国家的平均水平, 也滞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 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 但相对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的城市化仍然滞后。2005年, 日、韩等国同等工业化率对应的城市化率也都在60%以上, 而当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则刚刚超过40%。相对于工业化进程,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滞后的。我国城市化与非农化的进程并不“协调”, 与非农就业水平相比,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滞后的, 也就是说, 大量人口已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 却未真正转化为城市人口, 反映在现实中的情形, 便是大量的“农民工”依旧迁徙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一方面, 进城的农村人口还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各种就业、福利等政策;另一方面, 市场交易活动效率低下使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中间服务业的外部化。

(四) 行业垄断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这些行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 其发展远远适应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需求。很多领域实行垄断性经营, 一些行业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运作, 主要由公共机构直接生产和经营。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路、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 由于垄断经营, 服务业企业一般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拥有独家垄断经营权, 没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 因而也没有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的动力, 企业内部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 服务效率低。由于行业准入限制多, 垄断现象突出, 这些部门垄断难以被打破, 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主要由政府制订和管理, 而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 于是在这些企业往往是政策性亏损掩盖了经营性亏损, 管理薄弱和经营不善的问题也被掩盖了, 从而导致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低下。

垄断性服务业领域实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制度, 如铁路、航空运输等服务业领域。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还没有拓宽。民间资本要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还面临诸多限制, 这些领域还没有引进竞争、推进投资多元化, 社会投资的正面效应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与完善, 一些垄断经营的行业开始引入竞争, 一些行业开始破除壁垒, 尝试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市场体系。但是, 由于市场体系很不健全, 政府对其缺少有效控制, 一些竞争主体受利益驱使, 盲目竞争, 以致我国服务业在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体系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五) 税费收取亟须改进及融资问题

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的税收过重, 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服务业用电、用水的价格比工业用电、用水价格高, 还没有形成科学与合理的定价机制。另外, 在用地、工商管理等方面还有过多的限制。

服务业缺乏一个专门为它服务的金融体系。在融资制度安排方面, 我国银行的融资制度是以固定资产为抵押的贷款制, 而服务业更多是以服务、无形资产等非实物为主要特征的。在融资方式上, 我国的融资以银行融资为主, 而服务业尤其是研发型服务业以其高风险性、高收益性等特点, 更适合以股权或风险投资的方式实现融资。在金融机构方面, 还没有专门为服务业提供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服务业中主要是大量的小企业和个体户, 它们需要的流动资金规模非常小, 在中国目前的银行体系里, 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对象都是大企业、大项目, 服务业中的小企业和个体户得不到流动资金的贷款支持。缺乏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六) 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人们对发展服务业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改革开放前, 由于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国经济走的是一条“重重轻轻”的发展道路, 即过分重视发展重工业, 轻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结果是大量社会产品在重工业内部循环, 而人民生活中急需的消费品却严重匮乏, 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改革开放之后, “重重轻轻”的状况虽然有所缓解, 但是对制造业生产部门依然非常重视, 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重视不够, 甚至认为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所以, 长期以来, 对服务业的发展大多采取的是歧视性的政策。

近些年来, 虽然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但是,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发展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部分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传统的居民消费性服务业, 比如商贸、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业, 而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关注和投入则严重不足, 这造成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这同时也抑制了制造业向更高阶段迈进, 没能充分发挥这些产业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服务业企业尤其是公用事业企业不同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主体, 比如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服务领域, 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 却被当做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 这些公用事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市场利益的需求被忽视了, 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负担, 弱化了企业的竞争力, 影响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还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 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业性机构分开还没有得到切实的实行。

三、服务业在我国发展的重点领域

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 在转变发展方式、服务民生、解决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和比较优势,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进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步伐, 积极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 提高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在整体推进的同时, 也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要加快金融、信息、咨询、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也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社区服务等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消费性服务业.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壮大服务业的综合实力。

当前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完善金融体系, 为各级市场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 一方面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另一方面, 也要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 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生长,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共同发展。制造业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是服务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只有依托制造业这个产业链的基础环节, 金融、研发、物流、咨询、会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才能存在。制造业的升级, 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 附加值大,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小等特性, 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工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多的个性化要求。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 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有利于企业产品升级换代, 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加快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助于有效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以需求为导向, 巩固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 复杂性日益提高, 这引发了对中间服务的大量需求。要从适应全球产业分工和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角度,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 由此带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反过来,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支撑作用。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中心等落户中国。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软件、研发服务、移动增值服务、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形成制造与服务功能融合的产业链, 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 但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推进制造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 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以外的业务剥离出去, 由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企业去完成, 使工业企业将主要力量集中在竞争力的提升上。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产业链集聚。鼓励规模大、信誉好、服务质量好的企业, 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规模化。这就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从长期来看, 现代工业的发展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的变大。

(二) 金融服务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调整, 涉及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自主创新、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各个领域, 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有高效率的金融体系作支撑。为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这对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 应发挥金融的杠杆优势,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有效扩大内需, 加快调整结构, 提升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金融服务业对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引领、支撑与促进作用。一方面, 金融服务业在支持其他行业的发展进程中, 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金融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金融服务业既消耗其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也向其他行业提供金融服务。要实现金融服务业支持其他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形成金融服务业与其他行业互相促进, 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努力形成有利于金融服务业推动其他行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我国金融业已取得长足发展:金融调控机制不断完善, 汇率形成机制日渐成熟,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银行业改革成果卓著, 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并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不良贷款继续“双降”;资本市场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 迎来了飞速发展, 并成功推出创业板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从国际比较和对国内服务两个角度来看,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一是金融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实体经济明显滞后。金融产业的规模总体上仍然较小, 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 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明显滞后。三是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明显滞后。四是银行结构中中小银行的发展与大银行相比明显滞后。五是保险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明显滞后。六是在融资体制、运营体制、监管体制等体制机制方面还要大力完善。由于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不协调, 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 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也降低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发展各类金融市场, 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提高银行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通过加快改革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 通过创新金融运营模式,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产业, 增强金融领域抗御国际风险的能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金融支持。

(三) 公共服务

发展社会事业、增进群众福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共服务业, 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发展公共事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又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要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切实解决好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基本民生问题。社会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水平较低。个人消费品领域基本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但是, 在公共服务领域, 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 整体上是供给不足。长期以来, 这些领域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社会资金进不去, 以致在公共服务事业上的投资总体上比较少, 公共服务满足不了居民需求。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中, 应把扩大公共服务消费作为一个重点。要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 需要扩大公共服务消费, 重点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消费。

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收入差距短期内很难大幅度缩小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支出, 特别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的均等化, 使全体人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享受到大体平等的服务。

要完善服务基础设施, 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消费环境。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口进入城市, 需要相应的市政公用设施与其相配套。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 改善居民出行条件。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 家用汽车已走进居民家庭, 城市地铁网络也在大城市中逐步形成规模, 城市间轨道交通设施也初步形成规模, 居民的出行方式已发生明显变化。今后需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加快地铁建设和城际轨道建设步伐, 提高家庭消费中的交通支出比重。

拓宽网络信息服务范围。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个人电脑的广泛使用、手机普及率的提高, 现代化的通信服务已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 不断开发新服务项目, 逐步普及宽带网络, 开设网上远程教育、网上各种信息服务等项目, 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不断提高居民的通信服务消费能力。

(四) 杜区服务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 为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 以基层街道、社区为依托, 由各类社会主体提供的, 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性、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它是以社区全体居民参与为基础, 以自助与互助为主的社会公益活动, 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据民政部的统计, 目前中国已有城市社区83413个。社区服务不仅对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而且可以使社区成员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希望减少家务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让人们从沉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 享受更多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 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以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家务劳动社会化成为必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变为城镇杜区居民。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退休职工将被移交给社区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变化, 城镇社区需要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和服务项目将越来越多, 社区在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目前, 社区服务业虽然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 其产业化、社会化程度都较低, 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也很不健全。社区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服务收费标准、人们获取服务的便捷性还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社区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 社区服务的提供主要还局限在一些传统的居民日常生活领域, 如便利店、修理服务等, 而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教育、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服务需求还远没有发掘出来。社区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休闲、娱乐等提升生活质量的活动越来越多, 这就需要增设文体娱乐场所及设施, 为居民健康的日常文体活动提供新的休闲、娱乐场所, 以满足居民体闲娱乐的消费需求。为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要大力发展中介机构, 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行业指导, 提高其服务水平, 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同时相关行业要形成规范的管理市场, 根据居民的承受能力、服务水平及管理成本, 形成合理的服务价格体系, 为居民家庭增加服务性消费拓展更大的空间。

(五) 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使全体人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发展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具有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特点, 它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要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需要完善扶持政策, 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结合文化产业内容广泛的特点, 当前要做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八项重点工作。

在中国,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发展潜力巨大。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国家扩大内需和文化领域改革的有利契机, 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 要加快振兴文化产业,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繁荣文化产业、创作优秀文化产品、扩大文化消费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文化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现阶段, 文化产业企业还没有成为市场主体, 产业发展的政策依赖性大, 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要在竞争中激发企业的活力, 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扩大、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相对较晚, 产业链短小, 以传统的单向化经营模式为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统一的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 将资源条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实现文化产业的跨领域融合, 增加产业关联度。推动文化产业与创意、旅游、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融合, 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价值, 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除了培养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外, 还要探索和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 降低准入门槛, 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 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

(编辑:王露)

参考文献

[1]崔荣会.把服务纳入产品价值链[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8, (5) .

[2]夏杰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J], 经济研究参考, 2008, (45) .

[3]郑新立.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 经济日报, 2010-06-28.

[4]郑新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J], 宏观经济管理, 2010, (8) .

[5]郑新立主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0.

现代服务业领域 篇5

优化方案(试行)

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市委、市政府优化服务业领域投资发展环境的改革精神,结合我市服务业项目审批工作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的要求,着力解决服务业领域审批事项过多、管理职责分散、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整合流程、并联审批、事后监管、限时办结”等系列举措,确保实现“流程通畅、审批高效、服务优质、便民利民”的目标,推动全市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各区(含开发区,下同)政务服务中心为服务业企业办理工商税务注册登记、建筑装饰装修、开业验收事项等。凡涉及市级部门审批的,按市政府第221号令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

三、改革方式

(一)整合流程。认真梳理服务业企业开业前涉及到的审批部门和审批事项,在削减审批环节的基础上立足各审批事项的关联度,推行阶段化、模块化管理,将审批流程整合为企业注册登记和建筑装饰装修两个阶段。

(二)并联审批。在各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并联审批服务专窗,由服务专窗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向企业申请人告知一个阶段所涉及的审批事项、条件、申请材料目录等内容。对需要现场勘查的,由服务专窗与申请人约定时间,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集中勘察。针对有前置审批条件的情况,构建联合审批平台,牵头部门负责发出联审制式通知,汇总联审制式意见,协同部门依据法定程序限时出具书面结果或批准文件。

(三)事后监管。可以由企业自主承担责任或者可在日常执法检查中解决的事项,改为事后监管。将新办服务业企业开业前的环保验收、明码标价检查和计量器具强制检查均后置到企业开业后进行,纳入日常监管范围。

(四)限时办结。各部门优化整合内部流程,以同类城市审批时限最短、审批程序最优为标准,最大限度压缩各环节审批时限,并在公共场所进行公示。各审批部门一经受理,凡申请人手续完备、资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

四、审批流程

(一)新办服务业企业注册登记审批流程(4—14个工作日)

1.无前置条件新办服务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审批(4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工商部门、质监部门、税务部门。审批事项:各类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

审批流程:企业申请人通过工商窗口直接领取或登录工商红盾网自行下载申报表,按规定填写完整后提交,工商部门于1个工作日内进行企业名称核准。名称预先核准后,申请人准备开设银行专用账户、会计师事务所验资等相关手续,备齐必备资料,报送工商窗口,工商部门于3个工作日内办结营业执照。企业申请人再将所有资料递送到质监、税务窗口,当场办结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企业申请人在办理注册登记过程中,如有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在完成企业名称核准后,即可开始装饰装修手续申报,实行注册登记审批流程与装饰装修审批流程并行。

2.有前置条件新办服务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审批(14个工作日)

牵头单位:区级政务服务中心。

协同单位:相关前置审批部门、工商部门、质监部门、税务部门。

审批事项:各类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相关前置审批结果或批准文件(市级权限内审批事项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

审批流程:企业申请人通过工商窗口直接领取或登录工商红盾网自行下载申报表,按规定填写完整后提交,工商部门于1个工作日内进行企业名称核准。名称预先核准后,申请人按照并联审批服务专窗一次性告知的内容准备相关资料,申请人备齐资料后,报送并联审批服务专窗。并联审批服务专窗组织相关前置部门按照“统一受理、抄报相关部门、分头审批、限时办结”的要求,进行并联审批,涉及多个部门现场勘察的,由并联审批服务专窗组织,于1个工作日内完成联合勘察。并联审批完成后,工商窗口按承诺时限办结营业执照,质监、税务窗口即时办结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企业申请人在办理注册登记过程中,如有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在完成企业名称核准后,即可开始装饰装修手续申报,实行注册登记审批流程与装饰装修审批流程并行。

(二)新办服务业企业建筑装饰装修审批流程(18个工作日)

牵头单位:建设部门。协同单位:消防部门。

审批事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或备案、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消防竣工验收或验收备案、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许可、建设工程竣工档案验收。

审批流程:企业申请人备齐相关资料报送并联审批服务专窗,并联审批服务专窗于1个工作日内组织消防和建设窗口完成工程报建手续。属消防设计审查范围内的项目,消防窗口于8个工作日内完成消防设计审查,在完成施工招标(工程造价超过2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和消防设计审查后,申请人持建设窗口要求的相关申报资料,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建设窗口于两个工作日内发放施工许可证。属消防设计备案范围内的项目,在完成施工招标后,建设窗口直接发放施工许可证,公安消防部门对备案类项目进行网上抽查,抽中的项目于8个工作日内完成消防设计审查,审查合格的发放•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抽查结果告知书‣,不合格的下达•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消防违法通知书‣,企业停止施工,复查合格后出具•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消防复查意见书‣。

企业装饰装修工程完工后,属消防设计审查范围内的项目,消防窗口于4个工作日内完成消防竣工验收。属消防设计备案范围内的项目,公安消防部门实行网上随机抽选,被抽中的项目在4个工作日内完成消防竣工验收,检查合格发布网上公告,检查不合格的出具•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违法通知书‣,企业进行整改,复查合格后出具•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复查意见书‣。消防竣工验收后,消防窗口于两个工作日内发放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之后项目业主组织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将验收资料及消防部门验收认可文件送建设窗口报备。

旅店、美容美发、洗浴、餐饮等行业,其法定设立条件对项目选址、建筑装饰装修有明确要求的,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应在装饰装修报建之前出具预审意见。

(三)新办服务业企业开业后的监管流程 监管单位:环保部门、物价部门、质监部门。监管事项:环保三同时验收、明码标价检查、计量器具情况检定。

监管流程:企业申请人开业后,备齐相关资料报送并联审批服务专窗,由环保部门、物价部门、质监部门完成各自专业检查验收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工作。涉及到的相关审批部门要对内部分工进行调整,对审批职能进行整合,设立行政审批处(科),把行政审批职能纳入行政审批处(科),将行政审批处(科)集中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区政务服务中心办公。

(二)开展重点项目督查代办服务。在市、区设立投资项目审批督查代办中心,对总部型企业和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对市、区职能部门审批事项进行督查代办,对上级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提供协调服务。同时,督查代办中心也可接受其他企业的代办申请。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信息系统。以市行政服务中心、区政务服务中心审批业务系统为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实现窗口之间、窗口与本部门之间、市和区之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并与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接,接受监督。

(四)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监察部门对优化后的流程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协调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执行本•方案‣不力的,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对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的通知‣(武办发„2011‟11号)及其他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及其领导的责任。

六、有关要求

(一)本•方案‣在执行期间,因法律、法规变动等原因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审批事项的,由市治庸问责办拟定调整方案报市政府核准。

(二)各区结合工作实际,清理并对外公布无前置条件的新办服务业企业类型参考目录、有前置条件的新办服务业企业类型参考目录、装饰装修需取得相关部门审批结果或预审意见的企业类型参考目录,制定办事指南,方便申报人办事。

(三)服务业企业如有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按照•武汉市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优化方案(试行)‣要求,执行新的审批流程。

(四)本•方案‣自2012年2月14日起试运行。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篇6

一、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体系

我国目前基本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无论是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情况,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人口老龄化压力最大的日本,也是如此。日本厚生劳动省老健局所做的全国老年服务需求调研显示,无论是老年人本人还是其家属,希望在家接受服务的比例都最多,分别占70%和76%,希望入住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机构的比例不足一成①。在我国,根据规划,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满足97%左右的老年人在餐饮、物品采购、日托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日常护理、休闲娱乐、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生活服务业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尤其吸纳了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参与,比如,北京有数万家加盟服务商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提供服务,社区内的小型托老所也是供不应求;广西柳州市社会服务中心吸收了300多家服务商加盟,为两个城区的老人每年提供2万人次的服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范围内的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志愿慈善类、为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驻地内的学校、小型托老所等机构以及家政服务公司、餐饮机构等各类服务性企业等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引入企业和机构,开发和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各地市普遍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或老年热线等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二是通过扶持政策措施,培育和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加盟。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和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各地市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摸清城乡社区老年人的重点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扶持覆盖和辐射若干社区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日间照料、心理咨询、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养老服务需求量大的社区,由街道、乡镇为中小型服务企业提供联系运营场地、租金优惠等扶持。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质量。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居多,大多属于劳动力净流出地,农村留守老人多,所以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增强护理功能,提高运营效益,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将之纳入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的统一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向农村社区定时输送专业的护理服务培训和指导、心理疏导和咨询等服务,加大政府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的专业运营管理岗位的购买力度。

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大财政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并保证持续、稳定、逐年递增,通过向特殊困难老人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券等形式引导消费习惯、促进市场竞争。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向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和家政服务企业购买服务,实现养老服务体系内资源互通,满足社区居家老人急需的居家送餐、上门护理、心理疏导等需求,活跃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二、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专业护理机构

2013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2300万,到2025年每年将增长100万人;2013年,失能老人3750万人,每年约增加150万人,慢性病老人和空巢老人持续增多,2013年均突破1亿人。高龄老人高血压、心脏病、骨科病、支气管炎、中风及脑血管疾病高发,且病后康复过程较长,对于高龄空巢的患病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患病导致半失能、失能的老年人而言,最具有刚性需求的服务就是老年护理服务。护理服务是介乎于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之间的服务类型。《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从发展医疗服务的角度,提倡发展护理服务,提出“各地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此外,还专门从“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的角度整节论述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二级医院床位周转率低,占床现象频发。这说明二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可以实现转型。

大力发展专业护理服务,应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并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合理推进存量医疗资源向养老护理领域转型。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在人口居住密集、医疗资源过盛的城市地区,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整合发展,一般不批准新增医疗资源,适时适量地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转型成为老年护理院,或者将部分医院床位调整为养老护理床位,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管理团队和医护人员向养老护理机构流动,强化临床护理岗位责任管理,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稳定护理人员队伍的长效机制。endprint

二是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相互配合。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老年人享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档案、健康管理、一般性体检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三是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对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新办养老机构申请要提供医疗设施配套情况证明,鼓励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的设立及管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在符合同等条件情况下给予优先审批。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以及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聘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在科研立项、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同等的待遇。

三、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产业

我国养老服务业一直存在着人才瓶颈,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均严重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岗位将达到1000万个”,到2015年末,我国共需要培训养老护理员100多万人。但目前,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数万人,以现有的培训设施和能力,全国每年培训和鉴定人数仅几千人,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人才和团队的培训更是极为缺乏。为此,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各种档次的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教学、实地培训和职业鉴定等服务,不仅能够解决本地养老服务业人员匮乏的问题,还能够为周边地区储备技术、培养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点发展:

一是发展养老护理专业教育、培训、认证、就业一条龙服务。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和运营管理相关学科专业,引导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加强护理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医院等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实现教育、实训、认证和就业一条龙服务。探索借鉴师范学院培养机制,免除护理专业学生学费并实现定向就业,为偏远、农村地区留住专业人才。具有执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和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二是推动形成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基地。依托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的设立,在多个地区打造若干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综合基地。创新发展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娱乐、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示范培训基地,培育若干融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品牌。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定期在岗培训,对服务规范、优质的养老机构授予行业培训资质,允许从事护理员培训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率先开展远程护理培训业务。为解决“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民政部2013年开始开展全国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工作。配合这项工作,鼓励各地具有行业资质的企业和机构,在配合教育培训和在岗实训的前提下,开展远程培训业务,将护理知识、教学视频等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广泛传播,并配合政府开展职业认证社会化综合测试,选拔自学人才。鼓励行业龙头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培训,为一线服务机构输送管理人才。

四、大力发展老年产品用具市场

与老年人相关的用品,既包括与老年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用品,也包括与老年人最关心的健康养生息息相关的医疗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养生保健品、康复辅具等。长期以来,老年用品市场并没有被市场重视,这是由于市场对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行为预期不高,并没有开发出针对性的市场门类。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年人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符合需求的老年用品。为此,应着力从基本生活用品和生活设施、食品药品、康复辅具、金融产品等几方面加大老年用品市场的开发。

一是着力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文化娱乐等需要,支持和激励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政府引导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宜居城市等适老型公共环境和设施,对企业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行为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监管,要求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是引导和规范老年养生健康产品市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引导保健品市场进行有序竞争。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加快康复器具国产化进程。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康辅用具和产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人家庭采购必要的康辅器具,引导国产用具的推广和普及。endprint

三是引导和规范老年金融产品市场。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五、探索发展与旅游业结合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业

健康长寿是老年人的最大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意识显著增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养生主要是追求健康、少生病,除了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以外,旅游度假、文化休闲、绿色生态、医学保健、养老地产等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为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建立起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服务本地、辐射全国及海外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具体而言,可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努力打造多个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在长寿之乡、养老服务和旅游服务可以捆绑发展的地区,多元化打造一批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基地,推广康复理疗、中医食疗、休闲养生、艺术鉴赏、文体表演、商业餐饮等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老年人分时养老和旅游度假。推动发展老年旅游产业,在各地旅游景区推广为老、助老服务设施,加强爱老护老宣传,开发适合老年消费者的中医药特色养生游、健康体检游、绿色生态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各地政府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打造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

二是积极发展围绕科学养生的中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大科技支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引导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实施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干预等保健养生工程。充分挖掘中药材主要产地的资源优势以及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医药文化,培育依托中草药等进行保健护理的特色养生服务产业。

三是推动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养生保健协会在市场推广、健康教育、观念普及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老年宜居社区、养老地产建设,推广为老、助老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营造方便宜居的生活和公共氛围。鼓励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或者在养老服务机构周边开发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地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注:

①这一数据基于日本具有养老护理保险制度的前提。数据来源: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部一秘西川昌登在2013年12月13日召开的“应对老龄化中日企业对话会”上的发言。

现代汽车造型领域油泥模型的应用 篇7

1 油泥模型的历史及特点

油泥模型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它使用便捷、性能稳定,因而被广泛采用。1955年日本首次使用工业油泥进行汽车模型的设计开发,197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将油泥应用到汽车设计开发模型上,使汽车设计摆脱了呆板的石膏、木板的历史。而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应用这一技术。当今,对世界知名汽车公司而言,制作油泥模型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油泥是一种人工制造的材料,与普通水性黏土相比,具有强度高、粘性强的特点。以前用于汽车造型的油泥主要成分是由滑石粉、凡士林、石蜡、不饱和聚酯树脂等根据硬度要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但现在早已用可塑性合成材料取代,油泥是用油脂、填料、改性添加剂和颜料等组成的混合物。合成材料油泥加热(一般采用60℃)后,很容易敷在骨架上,冷却至室温其表面会硬化,但仍可用特制的刮刀、铲刀、锉刀等工具轻易地加工成形,完成后可以得到十分光滑的表面。油泥之所以会成为汽车模型材料的首选,主要是因为油泥具有软硬可调、质地细腻均匀和不易干裂变形的性质,这种材料便于成形、修改和补充,因此尺寸比较稳定,从而成为制作汽车模型的理想材料。

2 汽车油泥模型制作

2.1 油泥模型材料与工具

通常情况下,制作油泥模型主要材料有油泥、泡沫、板材、胶带以及模型检验用锡纸膜、油泥模型用薄膜。主要工具有油泥刮刀和刮片等制作工具。

2.1.1 油泥

工业油泥的特点是性质稳定,色彩一致,质地细腻,受温度影响变化小,易刮削和填敷,展示效果良好。在工作环境温度恒定在20~25℃的情况下,能保持适当的硬度和稳定的形态。在常温下比较坚固,所以需要在专用的油泥烘烤箱中进行加热后才能使用,当加热到50~60℃时,油泥自身会变软,可以在制作好的内芯上进行敷涂作业。等冷却后,可用专业的油泥工具进行手动切削作业。与其他模型材料相比,油泥模型可进行多次敷涂和切削,使造型设计的修改变得更为容易。刮削下来的油泥经过回收加工处理可重复使用。工业油泥常温下的形态如图1所示。

2.1.2 泡沫

高密度的硬质泡沫用于制作模型模芯,是做内芯、骨架的一种理想材料,从而使油泥的利用既经济又充分。制作中常用的泡沫有聚氯乙烯泡沫、氨基甲酸乙酯泡沫和聚苯乙烯泡沫等。优质的泡沫不仅能很好地粘接木芯和油泥,还可以有效地替代油泥作为填充物,起到了节约油泥、减少填敷油泥工作量的作用,如果泡沫模芯制作精细,还可以清楚地展现造型的轮廓。

2.1.3 板材及胶带

木材和铁条主要的用途是制作模型的模芯骨架,再将泡沫覆盖在其上,以承受各种负荷。胶带种类很多,常用的胶带主要包括构思图胶带、自由彩色胶带、和纸胶带(如图2所示)。

构思图胶带由皱纸材料制成黑色、稍有光泽,能柔软地跟随曲线进行作业,用于实物模型或者比例模型的制图胶带也可以贴在油泥模型表面作为切削时的辅助线及部件和部件间缝隙的装饰线条,粘性较强,纸质较厚,表面略显粗糙。彩色胶带也是由皱纸为材料制成用于粘贴曲线的条状胶带。因为粘力比较强,但不伤害其外表,所以比较容易重贴和修正,而且可以弯曲,改型的时候用彩色胶带很方便。和纸胶带以和纸为材料制作的弱粘性胶带,制作油泥模型时,用于拉假设的制图线和形状设定、讨论使用。

2.1.4 油泥模型用薄膜

油泥模型用薄膜是专门为油泥模型的表面检查、装饰等而开发的特殊薄膜。因为具有适度的延展性,所以可根据油泥模型表面的曲面变化而进行检查、粘贴装饰和表面光顺的工作。这种薄膜可替代油漆喷涂工序,这样既避免了油漆喷涂工序中对人体的危害,又可以使油泥能多次重复使用(如图3所示)。

2.1.5 油泥模型工具

刮削工具主要包括刮刀、刮片和刮锯(如图4所示)。

刮刀是油泥进行刮削加工过程中的常用工具,根据尺寸刮刀,可划分为大、中、小型刮刀;根据其形状和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平面刮刀、弧形刮刀和三角刮刀等。用于油泥粗刮阶段的主要工具是平面刮刀,它可以快速地刮出平缓或者带有弧度的曲面,对于平面刮刀难以刮削的曲面或对于凹型的处理等主要用弧形刮刀。而在后期精刮阶段或者因曲面复杂难以使用平刮的地方(如连接窄槽)主要使用三角刮刀,刮片根据形状可分为矩形刮片和异形刮片。如果说刮刀主要用来造型,那么刮片主要用来光顺造型,其最终目的是使造型曲面更加顺畅。

2.2 汽车比例油泥模型制作

比例模型的制作在汽车设计主题确定阶段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师们制定了各自的设计方案,在这些设计方案中筛选出合理的方案用于比例模型制作。在比例模型制作期间,设计师与模型师密切协作,不断地调整设计特征和细节,共同把油泥模型展现出最真实的效果。汽车比例油泥模型的制作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准备阶段→木芯骨架制作→泡沫内芯制作→敷油泥→粗刮油泥→造型精刮→表面处理→最终结果。

下面,以汽车外饰1/3比例油泥模型为例,结合实践经验,分析油泥模型的主要制作过程。

2.2.1 效果图准备

汽车油泥模型的制作严格来讲需要一套制作严谨的图样,通常根据效果图绘制各面视图,标注好主要尺寸,确定制作比例,以供模型制作与设计过程参考。一般打印几个关键视角的三维效果图,这样在制作中对比模型与效果图更加直观。除此之外,胶带图或者轮廓图用于泡沫内芯制作,比例模型结构图如图5所示。

2.2.2 木芯骨架制作

骨架是整个模型的基础,就如人的骨骼一样,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骨架要有良好的承重能力,骨架要有良好的稳定性,注意后续装配工作的空间预留,合理占用空间;骨架的拆卸要方便,可以再次利用,这有利于节省材料,节约成本,缩短制作时间。由于油泥比例模型体积小、重量轻,所以骨架全部用木板制作。

2.2.3 泡沫内芯制作

制作合理的模芯不仅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油泥模型的整体效果,还可以起到有效地节省油泥的作用。在木制骨架基础上制作泡沫内芯,采用轮廓图分块的方法制作泡沫内芯最节省时间(如图6所示)。

2.2.4 油泥造型

在初敷油泥时,要遵循宜薄忌厚的原则,上泥时用力要均匀一致,遵循“平薄宽长”的原则,保证油泥之间不出现裂缝。填敷油泥时先薄敷,再厚敷。敷好油泥后开始粗刮(如果有类似车型数据,可以采用机床铣出来再造型,这样可以节省粗刮时间),油泥粗刮(如图7所示)的主要目的是快速造型,根据准备好的设计效果图,大致使油泥模型显露出基本的形态,先确定轮罩位置(如图8所示),确定轮罩形状,把模型顶部和窗面做好,再依据窗的形状把整个汽车的大致轮廓刮出来。

大的面基本完成后,接下来完成局部的刮削,这个阶段需要不断的修补,注意进行模型车和胶带图的对照。在初步造型结束之后,进入到精刮的阶段。模型的精刮主要目的在于使油泥表面更加平顺和精致,同时还可以处理一些小而复杂的细节。模型的细节部分主要是一些凹槽,如牌照槽、侧边凹槽等。模型整体再次确认无误,各面的光顺度都已达到要求后,开始表面装饰处理(如图9所示),主要包括贴膜、胶带和其他部件装饰。根据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胶带在薄膜上能表现特殊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要在面与面的接缝处贴上胶带,最后放上车轮。比例油泥模型车最终效果如图10所示。

2.2.5 比例模型逆向

完成多个比例模型制作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对设计方案进行最后的筛选工作,最终确定主题方案用于全尺寸模型的制作。把比例模型转换成全尺寸模型需要使用逆向扫描设备,运用逆向设备采集比例模型数据,通过相关CAD软件,建立全尺寸的数字模型,逆向处理后的数据将用于后阶段的全尺寸模型制作。比例模型逆向如图11所示。

2.3 汽车全尺寸模型制作

在比例模型阶段可以按照设计师需要制作6个、9个或者更多模型,在这些比例模型中,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1或2个方案进行全尺寸模型制作;比例模型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可以快速、比较准确地反映设计效果,全尺寸的模型制作周期长,却更为真实地把设计比例尺寸、设计特征效果展示出来。汽车全尺寸模型制作流程如下:骨架设计制作→泡沫内芯制作→油泥填敷→CNC铣床加工油泥→手工修改造型→更改模型逆向扫描→CNC铣床验证加工→最终硬质零件装饰模型→VDR数据验证模型。

2.3.1 骨架设计制作

全尺寸油泥模型一般为1~2 t,骨架必须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才不容易发生变形,要用一定厚度的方钢材料制作;骨架设计包含轮胎安装机构,安装机构要方便轮胎的前后、上下调整及装卸工作;根据平台的定位要求,制作相应的支撑定位结构;模型车如需要转移别处评审,骨架底部设计支撑卡勾结构要方便转移设备。骨架结构如图12所示。

2.3.2 泡沫内芯制作

油泥最终是直接填敷到泡沫表面,因此使用的泡沫要硬度高,机械加工耐久性好,以保证油泥敷在其表面牢固可靠;为了降低整套模型车质量,采用的泡沫质量越轻越好;在泡沫及骨架之间,制作木板底座(如图13所示),把泡沫内芯(如图14所示)用强力粘粘到木板上,利用铣床设备把大概的模型形状加工出来,完成泡沫内芯骨架制作。

2.3.3 CNC加工油泥模型车

CNC设备在汽车油泥模型制作领域越来越广泛,基于它成熟的编程系统和易上手的操作步骤,CAM工程师及油泥模型师都可以熟练操作设备。在各大主机厂及设计公司,三轴悬臂式铣床(如图15所示)、五轴龙门式铣床(如图16所示)使用比较广泛,三轴CNC设备加工场地空旷,便于加工反复修改的模型,加工便利。五轴设备主要为封闭工作场地,切削效率及加工质量高,可快速完成整个模型车的铣削工作;目前大多厂家把三轴与五轴设备结合一起,形成效率高、加工灵活的模型加工系统。

在准备好的泡沫模型车上,进行一定量的油泥填敷,油泥厚度一般在30~50 cm之间,把利用扫描所得数据建立的全尺寸模型车CAD数据输入给CNC设备,再电脑编程、机床操作对敷有油泥的模型车进行铣削工作;在拥有CNC设备的辅助下,模型师拥有充足时间,可根据设计师的设计想法对模型车进行造型设计,同时油泥模型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

2.3.4 手工更改造型

油泥模型师对加工后的油泥模型车进行处理,去除残留碎泥,设计师对模型车造型进行评估,对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造型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将模型观感效果优化完善,这一过程需要油泥模型师与设计师沟通协作,油泥模型师采用整车模型半侧手工方式进行修改(如图17所示);为节约时间,能快速地看到更改效果,经油泥模型师和设计师沟通协商后,选定修改半个模型车,察看前脸与尾部的修改。为了体现模型车整体效果,在车头和车尾中心线位置放置一定高度的镜子,完成本主题方案优化,在通过评审以后,利用逆向设备把更改侧的造型进行扫描(如图18所示),再将扫描数据交给数据师,根据工程要求数据师对模型数据进行优化调整,并且完成一版初始数据发布。

2.3.5 最终硬质零件模型及验证模型

利用更改后的数据把整个模型车加工出来,油泥模型师精刮油泥模型车表面,完成及局部细节处理后,对整车进行装饰。装饰的主要内容包括贴车身使用膜或者喷涂车身漆,把灯具、格栅、把手等样件安装到相应位置。配合设计师,把相关的分逢线用专用胶带体现,让油泥模型车更具真车的感觉。评审人员将对模型车进行最终的评审。

在装有硬质零件的模型评审完成后,数据师基于这个模型数据进行进一步优化,比如各种分线细节。完成数据评审后,可以进行最终数据发布(VDR)工作;油泥模型师在这个阶段将不再用手工更改模型特征,而利用设备把VDR数据加工油泥模型车出来,在模型车上体现细节;产品工程师及相关人员一起查看VDR数据模型车后,可以提出小范围的调整;最终数据发布用于钣金开模具,在每个主机厂,冲压模具是非常大的成本投入,为了避免模具返修甚至报废,所以VDR数据验证模型车是非常必要的。

3 油泥模型制作在汽车设计开发中的作用

油泥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在汽车造型设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一方面,它是连接设计与工程的媒介,即将二维的平面视图、效果图转化为真实的三维实物,能够有效弥补平面表达中不能解决的许多空间问题,使设计对象更直观、更具体。通过对油泥模型的刮削修改,将设计师的创意概念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也是对设计方案可行性的论证和优化处理。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将借助油泥模型对汽车造型的空间尺寸数据进行测量并应用于汽车模具生产、加工。油泥模型正是创新思想的最终体现,所以这项技术值得重视及推广。

在国内、外,油泥都是汽车模型制作的首选材料,是工业造型专用的黏土,我们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研究油泥造型、功能、生产、使用的有关问题,从而使产品造型、设计更加合理、完美。通过对油泥模型特点和制作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油泥模型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雷.汽车油泥模型制作[J].装饰,2001(6).

[2]陈震邦.工业产品造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现代服务业领域 篇8

1 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手段, 它是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以及各种传感信号信息进行获取后加工、处理, 再将信息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性技术, 它的根本核心是信息学[1]。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了ERP、GPS、RFID等。

2 水文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2.1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深入改善水文勘测的条件, 解决水面涨落或是河道受冲淤等影响的勘测问题。

2.2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善水文控制条件, 将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手段相结合, 更好地给人们活动或工程施工带来影响的区域进行水文勘测, 降低自然对人类活动的不利作用。

2.3 对信息化大背景下的水文勘测手段和设备结构的变化及时分析, 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作用的水文站点勘测的配置方式与设备应用进行统一安排, 加强数据交互。

3 应用在水文领域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3.1 遥感技术在水文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遥感技术在水文领域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可以实现对水文的基本检查控制, 尤其是在一些洪涝与干旱灾害的应用方面效果显著, 遥感技术既可以实现对近距离的相关土壤干旱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也可以实现对远距离一些水文灾害的宏观控制, 例如在水文有关的干旱以及洪涝灾害中使用遥感技术, 可以进行紧急救灾部署, 灾情的快速反应, 对灾后重建的安排。我国早期就根据MSS数据监测到了三江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 从而进行紧急的应对处理, 有效地减少了这场灾害对人们物质以及生命健康的伤害, 尤为突出的是在灾后重建上, 全方面控制整体结构的布局, 预测结果比较准确, 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性。在旱情的监测方面, 遥感技术的优势更加突出, 通过遥感技术对土壤进行干湿度的检测, 判断检测区域的环境温度、土壤状况、降雨特点。

RS (遥感) 技术在水质监测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遥感监测技术, 可以实时动态地监测地表水质的基本状况, 加大监测力度, 扩大监测范围, 提高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2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水文领域的应用分析

GPS技术具有极大的精确性, 能够自动化地分析处理一些相关的水文信息, 对基本的水文数据进行空间定位, 由于水文领域是在地下, 所以就增加了监测的困难性,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能够实现对地下水的宏观监测, 有效地对一些灾害进行预测防治, 此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具有较高的定位功能, 能够实现对各种水文灾害地区的准确定位, 从而进行救助, 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如果GPS技术应用在报警系统中, 那么就能提前预知, 并且进行相应的应急控制与指导,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还具有一定的无线通信功能, 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即使一些相关的水文领域灾害没有及时准确地检测到, 也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功能对灾害现场进行指挥控制, 及时地安排救资的运送[2]。

3.3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水文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是以人体神经的基本构造进行数字化的处理信息模拟。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水文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一些水文状况进行神经数字化的分析与处理, 多用于洪涝灾害的监测与预防, 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监测地区的降雨量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达到洪水的预报。

3.4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空间信息分析技术, 它是基于实际数据的空间数据库, 不仅能够对基本的数据进行获取、查询、存储、分析和管理, 还能够准确预测, 具有数字化制图系统, 能够在空间查询分析数据信息后进行辅助决策功能。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水文领域中, 能够实现对水文环境的检测, 实现对积水街道以及暴雨的分布情况进行储存和可视化的显示, 并对数据及时进行更新维护和实时管理。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水文环境等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 所以就能够对一些干旱洪涝灾害进行监测和预防, 地信息系统在水文领域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性[3]。

4 现代信息技术在水文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4.1 在水文勘测中的实际应用

水文勘测是水文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要确保水文工作的有效进行就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准确的信息数据、迅速及时的反应能力, 而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满足水文勘测的各个需求。通过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等我们可以实时动态地了解不同水文领域的各种信息, 从而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需要的水文信息。

4.2 在防洪治河中的实际应用

为了达到防洪治河的要求, 就需要我们及时地对气象、雨情、库容以及河床的实时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及时地对水库的淤泥量、气象的变化、河床的突变等问题进行监测, 方便人们的分析研究, 从而达到防洪治河的目的。

5 总结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高科技应用的迫切需要, 其发展异常迅速, 这不仅在于信息技术与我们息息相关, 更是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功能足够强大, 所以在未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更加快速。信息技术在水文领域的广泛应用, 可以及时了解水文信息, 满足水文工作中的各种需求, 除此之外, 信息技术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只有掌握信息技术后, 才能更好地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水文领域广泛应用, 为水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大大提高了水文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促进了水文工作的开展。本文讨论了几种现代信息技术在水文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水文,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世辉, 石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杨胜天.生态水文模型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现代服务业领域 篇9

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 , 制造业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并由此涌现了各种先进制造概念与模式, 如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虚拟样机、动态联盟、企业重组等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其整个过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不仅与设计制造技术有关, 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营管理与决策系统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相融合, 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因此, 必须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方式, 融合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 从系统管理、产品开发设计方法/技术与技术装备等诸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为了支持现代制造业的整个组织管理决策过程, 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新一代的DSS。本文就是在介绍当前DSS发展概况的基础上, 根据现代制造模式的特点, 研究了面向现代制造领域的DSS应具备的功能、结构、协调机制、系统层次与实现方式。

2 DSS发展现状

DSS从其产生以来, 其发展已从最初仅通过交互技术辅助管理者对半结构化问题进行管理一直到运算学、决策学及各种AI技术渗透到其中的各种实用DSS出现, 其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 并成为信息系统领域内的热点之一。但是传统DSS投入应用的成功实例并不多,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基于传统DBMS的DSS只能提供辅助决策过程中的数据级支持, 而现实决策所需的数据却往往是分布、异构的;另一方面是实际中大多DSS的应用对决策者有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专业领域知识也要有较高的DSS构模知识;因此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 提出了多种类型的DSS, 有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组织决策支持系统、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的提出与实现, 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新的决策形势的需求。以下将对当前最主要的几种DSS发展加以概括论述。

2.1 分布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分布决策支持系统 (Distribut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DSS) 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GDSS) 均是八十年代来DSS研究与应用的热门方向, 满足在制造业发展虚拟企业、网络化制造的需求。其中DDSS是对传统集中式 DSS的扩展 , 是分布决策、分布系统、分布支持三位一体的结晶。GDSS则是面向群体活动的, 它为群体活动提供沟通支持、模型支持及机器诱导的沟通模式 3个层次的支持。GDSS与 DDSS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前者是对个体决策支持系统的扩展, 后者则是相对于集中式 DSS而言的, 两者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GDSS对群体决策的支持既可是集中式决策, 又可是分布式决策。但通常情况下, 群体决策是在分布环境下实施的, 这就决定了 GDSS与 DDSS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GDSS大多采用分布式和分散式结构, 系统支持“水平方向”分布式处理, 即支持对数据对象的远距离操作;系统还支持“垂直方向”的分散式处理, 即通过在用户和各应用层之间的接口, 来实现各个应用领域的功能。

2.2 组织决策支持系统ODSS

组织决策支持系统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DSS) 是针对目前的多人规模管理决策活动已不可能或不便于用集中方式进行而产生的, 它要求在更高的决策层和更复杂的决策环境下得到计算机的支持。对ODSS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但可通过其规模与其它类型的DSS区别开来, 并且在要求上也与其它形式的DSS不同, 它支持一个组织中多个不同功能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决策任务, 而非关注于针对一个决策问题的单个决策者或一个决策组。ODSS主要是在分布式环境中, 用户可以通过系统从不同区域独立、并行对其他用户进行访问、交流。

2.3 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

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 (Adaptiv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DSS) 是针对信息时代多变、动态的决策环境而产生的, 它将传统面向静态、线性和渐变市场环境的DSS扩展为面向动态、非线性和突变的决策环境的支持系统, 用户可根据动态环境的变化按自己的需求自动或半自动地调整系统的结构、功能或接口。对ADSS研究主要从自适应用户接口设计、自适应模型或领域知识库的设计、在线帮助系统与DSS的自适应设计四个方面进行, 其中问题领域知识库的建立是ADSS成功与否的关键, 它使整个系统具有了自学习功能, 可以自动获取或提练决策所需的知识。对此, 必须给问题处理模块配备一种学习方法或在现有DSS模型上再增加一个自学习构件。归纳学习策略是其中最有希望的一种学习方法, 可以通过它从大量实例、模拟结果或历史事例中归纳得到所需知识。此外, 神经网络、基于事例的推理等多种知识获取方法的采用也将使系统更具适应性。

2.4 基于数据仓库的DSS

在制造领域中, 产品开发需要全面的、大量的信息, 包括需求信息、竞争情报、管理信息、产品数据等等, 并且很多信息要从分布、异构的海量数据中挖掘而得, 传统的DBMS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基于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 DW) 的DSS应运而生。数据仓库系统作为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在一定周期内保持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 用以支持企业或组织决策分析的数据的集合, 可将来自各个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集成, 从事物的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组织和存储数据, 供用户进行数据分析, 并辅助决策支持, 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信息与知识。数据仓库技术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或软件, 它融合了数据库理论、统计学、数据可视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研究领域, 在大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 用于决策支持和预测未来。因此基于这一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可取的数据组织方式、为决策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工具, 能有力地推动决策的现代化进程。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 DSS研究走过二十几年的历程 , 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结合现代制造业与当前DSS的发展概况, 笔者认为DSS及其相关领域将结合计算机网络、AI等领域的新发展, 向着以下方向发展:

1) 在Inter/Intranet环境下, 体系结构朝着分布、分层、并行的三层结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虚拟企业敏捷度要求并符合合作企业高度自治的特点, 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模型重组能力, 并且各个决策单元可以独立工作, 也可在求解过程中动态组合。系统的知识子系统可对整个系统进行协调、管理、控制和冲突消解, 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修改性。

2) 随着决策环境的越趋复杂, 一方面需进一步提高DSS本身的智能, 另一方面人机合作和人人交流将是进行系统开发的重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 重点应将DSS的基于逻辑和符号处理的理性决策能力与人类的直觉决策能力相融合, 充分发挥人机各自优势来解决复杂决策问题。

3) 鉴于充足的数据源是DSS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 各地分布、异构知识源的获取、表达、管理与应用将成为研究重点。整个系统应支持多种知识表达方法和推理方法, 支持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 将目前基于模型和数据库的DSS从过去仅将“数据”视为数值转移到支持建立基本文档的DSS。需要集成DW、DM与OLAP及其它KDD知识获取方法, 将各类分布、异构的知识源集成起来, 为决策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有效的数据分析, 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人彬, 罗云峰, 费奇.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新阶段.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1:47-49.

[2]徐晓飞, 战德臣, 叶丹, 等.动态联盟的建立及其集成支撑环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1998 (1) :9-12.

[3]董志斌, 吴启迪, 严隽薇.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ODSS的设计与实现.微型电脑应用, 2000, 16 (6) :5-8.

现代服务业领域 篇10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行动的发展目标及其保障支撑,并列出了十一个重点发展领域,现代农业位列其中。

对于“互联网+”现代农业,指导意见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4种结合方式以及发展目标。这成为官方文件对“互联网+农业”的正式肯定。

锐评:自“互联网+”被提出以来,便有人士寻求其与农业的结合。但往往理论分析的多,实践的少,似乎一时间农业中各个领域都能与“互联网+”结合,又似乎没人见过真正的“互联网+”农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很多领域都有互联网化的潜力,但抓住重点需求,做深做精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个命题。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便指出了“互联网+”农业的重点发展领域,相信很多有志于该方向的企业能够从中找到最佳契合点。

现代服务业领域 篇11

【关键词】生物技术 生物制药技术 医药领域 制药

目前全球六成以上的药物都来自生物技术合成,究其原因是因为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制药技术造成的原材料浪费、节约资源,并能更好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确保人类身体健康。

一、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概述

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门综合、系统的内容,它包含了医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多门学科,并充分的利用了分子生物、分子遗传学、生物工程等基础科学。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各种先进制药仪器的产生,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发展最活跃、最迅速的新兴技术产业。目前,我们常见的生物制药技术包含了基因工程技术、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制药产业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道路,为解决人类医药难题提供了最有希望的技术依据。

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

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都应用在医学领域,其中医药制药领域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也引起了医药工业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为此,下面我们有必要就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研究。

1、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活性因子与激素是当今人体生理代谢和机能调节的主要物质,它以活性强、诊疗效果明显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物质在自然界存在很稀少,而不管是从动物还是人类身体中提取,难度都相当大且困难重重,这种有限的来源与无限的临床诊疗需要之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则有效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难题。就拿胰岛素来说,它在糖尿病诊疗方面效果十分突出。在过去,胰岛素主要是从动物体中提取,一方面资源匮乏,而且价格也不便宜,而采用基因工程来提取胰岛素,则不仅减少了因为胰岛素提取而对人体和动物造成的危害,另外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来实现大量的生产与制作。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出,在胰岛素提取中,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的发酵罐中可以提取10g的胰岛素,相当于从450kg胰脏中提取的胰岛素总量。人体中的胰岛素通常都是由脑下垂体分泌产生的,产量非常细小,这种激素在人脑垂体前叶中分离纯化提取,不仅难度非常高,而且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预计,未来工作中业界必然会更加重视基因工程的研究。现如今,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胰岛素提取已成为医药领域的常见手段,这种激素已经广泛的应用在相关临床领域,且很好的满足了临床诊疗需要。

2、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

酶催化技术、微生物转化技术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制药领域,成为制药工程中的常见方法。但是一直以来,这种生物制药技术在药物药性、药物品质方面存在不足,而酶与固定化技术的结合则有效的弥补了这方面的问题,在制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我们常见的犁头霉素生产氢化可的松、乳酸菌转化的蔗糖等药物中经常见到。在原青霉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用聚丙酞胺凝胶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状固定化酶已投人生产,其表面活性为100~150U/g,lkg固定化酶可生产500kg6~APA,能连续反应300次,他们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转化率达到85%~90%,反应次数达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后活力可维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细胞、特别微生物细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药物的合成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用固定化酶的膜反应器分离布洛芬可得到许多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体外试验证明其S~异构体比R~异构体活性高100倍。酶及固定化技术直接用于临床。酶通过微囊化过程固定在0.2~0.3un厚的半透膜内,组成20~1000u,m的人工细胞,再配上固定的氦吸附剂就组成了初步的人工肾。近年采用多种固定化系统组成的人工肾可在体内反复返转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3、细胞工程及单克隆抗体

植物细胞工程培养技术为开辟药物新资源、使微生物原料生产工业化、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临床应用之中,中草药数千种,其中89%来源地植物,初始靠手集野生资源,最后鉴于野生资源有限,及不断开发利用,难以满足需要,许多名贵药材如天麻、人参、当归、黄茂等均采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其所含有效成份较天然植物含量高。由此可知,植物细胞工程将为人类创造一代新型中药制剂造福人类。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主要以植物的微生物难以生产出蛋白质类药品,并实现工业化、商品化。1975年英国科学家通过淋巴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产生的杂交瘤,经体外培养、分离可得到一些无性繁殖细胞株,它们能分泌免疫学均一抗体。这种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一经问世显示巨大生命力,由于单克隆抗体目前在医药领域具有特异性强、操作方便等特点,因此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代替传统的抗血清用于临床诊断。由于单克隆抗体对相应抗原结合,具有高度专一性,因此有人试用肿瘤抗原的抗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携带者,将药物导人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药物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种由单克隆抗体和抗癌药物组成的导向药物为“生物导弹”。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技术的单克隆抗体与同位素结合还可进行体内定义诊断。抗癌药物有阿霉素、丝裂霉索、阿糖胞昔、甲氨喋吟、新制癌素等。

三、结束语

总之,现在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业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传统生物制药相比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其应用价值不可估计。有人预言,在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制药技术将迅猛发展,对开发医药新产品,创造新工艺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钱坤.浅析生物制药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研究应用[J].品牌(下半月),2012(2).

[2]李珂.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8).

现代服务业领域 篇12

关键词:现当代艺术,综合材料,中国现代漆画

从上世纪60年代初为数不多的漆画前辈开始专门从事漆画创作以来, 中国漆画艺术已走过了风风雨雨40余年, 而对于一个画种来说, 这40余年仅仅是一个开端。漆画依托于数千年漆艺的辉煌, 但同时作为一个年轻的画种, 又将遵循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 艺术的观念已脱离了传统美学束缚, 而综合材料的运用几乎是众多现代艺术所共有特征, 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拓展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在中国漆画展中, 除了使用传统材料技术语言的现代漆画外, 各种新型绘画性的或非绘画性的材料也层出不穷, 都以巧妙的构思及技巧很好地将各种材质与画面的造型、色彩结合得更加完美。更有一些摆脱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内容表现、体现材料本身所特有的内在精神的作品, 使材料从载体走向了艺术的自我表现与观念表现。从当前漆画发展的现状来看, 中国现代漆画不像其他画种那样, 有着成熟而固定的语言程式, 也不像其他画种一样困惑于固守或演变的较量, 而是紧密地结合现代艺术发展的开始走向了综合材料艺术领域。一、进入综合材料艺术领域的现当代艺术艺术的发展始终是动态的, 从二十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来看, 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探索, 以取得技术和观念的更新, 已被艺术家广泛尝试。显而易见, 现代艺术在抽离了对色彩、造型最真实的模仿以后, 笔触、结构、各种材料的独立表现力量显现出来, 潜伏的意念表达开始复苏。材料在艺术作品中的主体性不断得到提高, 材质之美提高到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同样高的地位, 艺术实践使材料的物理形态传达出一定的生命意味, 材料从载体走向了艺术的自我表现与观念表现。综合材料既不是艺术的流派, 又不是某种阵营的标志。在国外, 用某种固定的材料来为自己划分阵营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而是进入了综合材料艺术状态, 甚至很难分清它们的界线和属性。而国内, 由于我们过去艺术分类过细过清的原因, 艺术家很多还是停留在画种分界的表层, 往往对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采取一种拒绝的态度, 对所从事的画种美其名曰“纯正”和“地道”, 殊不知他们在捍卫的同时, 已经背离艺术的真正精神。对综合材料艺术的研讨将有助于帮助中国人转变习惯的审美和思维方式, 更好地解读当代艺术和进行艺术创作。而对于新生的中国现代漆画来言, 有并轨于世界当代艺术的直接意义。二、中国现代漆画具有综合材料应用与表现的先天优势中国传统漆艺经历了7000余年的历史演变, 技法和材料应用源远流长, 明代黄大成的漆艺专著《髹饰录》就记载了上百种漆艺的材料和技法。漆艺就是一门综合运用各种不同质感材料的艺术创作, 并且带着很鲜明的东方特色。漆画创作所使用的材料是大漆、合成漆等适合固着于画面的媒材。大漆有着温润的光泽、优雅瑰丽的色彩, 年代越久越能显现出高贵的气质, 材质具有朴实、含蓄、品质的独特之美, 打磨推光后的漆板乌黑铮亮, 本身就是一件绝好的艺术品。合成漆也有着色彩丰富的优点, 两者的美感和表现力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漆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干固性, 可以层层磨显, 幻化出迷离的、斑驳的色层, 这是别的绘画材料所不具备的。美国艺术理论家杜安·普雷布尔在《艺术形式》一书中写道:“一件艺术品是运用某种媒介, 通过人类的技巧构成的某种观念的审美表现, 媒介是艺术创作所使用的材料, 如果某一种媒介使用得非常完美, 把我们的感受扩展到了超越普通的意识, 那么媒介的这种特殊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视为艺术。”乔十光先生的漆画《水乡》以大漆为粘合剂, 用蛋壳镶嵌表现出了江南的白色房子、漆黑的屋顶、银灰色的水天, 使画面呈现诗一般的意境。可以说, 乔先生将漆的材料美、技术美, 用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发挥了出来, 材料在他的手中既是承载艺术思想的媒介, 同时其独特的材料魅力又能成为艺术表现的主体。由此可见, 漆画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运用各种材料质感的艺术, 能很好地对接当代艺术从观念到材料的进程, 具有综合材料应用与表现的先天优势。三、进入材料表现领域的中国现代漆画由于历史的因素, 中国艺术直到上世纪末才开始真正认识到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价值, 但短短20年已取得了不少的进步。画种界限日趋模糊, 开始出现“综合”, 艺术家渐渐地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法, 试图通过材料的综合应用和材料的观念表达, 从常规的画板、画布、纸张中游离出来, 并从平面走向空间, 材质之美提高到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同样高的地位, 材料从载体走向艺术的自我表现与观念表现, 出现大量体现材料本身所特有的内在精神的作品, 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已成为先锋前卫的艺术作品。中国漆画也开始进入综合材料的艺术领域, 传统的漆画创作往往过于注重严谨的漆工艺技法及繁多的漆艺工具使用, 漆画创作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层面上的创作, 它与别的画种所面临的问题一样, 那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材料的美感及材料的内在精神, 使材料由承担内容的载体转变为既是承载体又是表现主体。漆画家和其他艺术家的区分也日趋模糊, 比如旅德艺术家苏笑柏近年来使用大漆在麻布、板面、青瓦等载体上的艺术创作, 有绘画特征和材料表现特征, 又具有装置艺术特征, 界限十分模糊, 画家参展和出版的归属也只能按他过去油画家的身份去划分。而漆画家程向君的漆画作品以大漆为媒介, 大量使用了麻布、图片、纸张等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结合, 采用刮擦、拼贴、堆砌、压印的综合技法, 材料的个性表现特征十分明显, 既是内容承载体, 又成为艺术表现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材质的选用, 绘画技巧、工具和艺术风格逐渐改变。这些年来, 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 为漆画创作提供了广阔之路, 漆画的技术手法、材料与制作程序将更加丰富多样。随着漆画表现形式的日趋多样, 注重材料语言的运用, 在创作中“从材料角度构思”变得极为重要, 它要求艺术家具有材料意识, 善于发现材质美, 体现和利用材质美, 融艺术想象与材料表现为一体。而面对现有的漆画材料, 我们要去把握和挖掘;面对没有被利用的新材料, 我们应该去尝试;面对司空见惯的材料, 我们也可以通过打破重组, 使之成为新的材料, 产生新的精神。不再拘泥于传统漆画技法所要求的按部就班的严谨程序, 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 进行漆材料各种组合的可能性尝试, 体现漆材料的材质美, 让精神穿透材料, 使漆材料具有自身的生命力量感。尝试着从关注材料技法到感知材料的精神内涵, 最终呈现材料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家的观念价值, 将成为漆画创作新的切入点。四、展望艺术的发展始终是动态的, 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 自由和创新才是艺术的主诣精神。古老的传统漆艺因其特殊的工艺材料属性而更具有兼容精神, 从惯常涉及的有形创作方式中脱离出来, 打破造型与色彩的束缚, 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介入。同时也把材料从单纯作为画面载体提升到深化艺术语言的主体地位, 演绎材质本身蕴含的内在精神, 成为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必然方向之一。漆树分泌的神奇液体孕育了无比辉煌的中国漆文化, 而走向综合材料表现领域的中国现代漆画, 因材料本身蕴含的艺术生命力的觉醒, 必将焕发出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画技法与艺术表现.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

[2]张元马路编著.材料与表现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新形象建设论文下一篇:经腹部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