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造服务

2024-08-11

现代制造服务(精选12篇)

现代制造服务 篇1

摘要:从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企业的服务和制造企业面向客户的服务两方面, 对现代制造服务的内涵和主要类型进行了论述, 分析了现代制造服务的三种典型运营模式:服务外包、制造商与服务商合作服务以及制造商自营服务, 并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 最后提出了官产学研联合推进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制造服务,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服务业的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全球经济发展正向服务经济转变。在此环境下, 全球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加强,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成为保障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关键。

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快, 其产值已占到GDP的70%以上[1], 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最大组成部分, 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2], 并且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盈利性。全球著名制造企业 (如IBM、通用电器、惠普等) 均在拓展服务领域, 由实物制造转移到制造与服务相结合上来, 经济活动以制造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 一方面服务业总量不足, 2000—2006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39%—41.5%之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 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0%的水平[1];另一方面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围绕制造企业及其产业链的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效率低、服务增值能力弱,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 这不仅影响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也阻碍制造业的发展[3,4]。因此,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由于目前对现代制造服务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和认识, 因此, 本文拟对现代制造服务的内涵进行定义, 再结合典型案例对现代制造服务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进而从官产学研角度提出推进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以期对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1 现代制造服务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1.1 现代制造服务的内涵

根据世界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笔者认为现代制造服务的内涵包含两方面:“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企业的服务”和“制造企业面向客户的服务”。前者主要是指制造企业为打造核心竞争力, 将其不擅长的业务外包, 因而需要围绕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服务, 如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管理咨询与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人力资源与人才培训等, 即需要围绕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后者主要是指制造企业对产品售前、售中及售后的安装调试以及维修维护、回收、再制造、客户关系等活动更加重视, 开始把注意力从实物的制造转移到制造与服务相结合上来, 甚至一些制造企业由“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 经济活动以制造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中心, 即制造业服务化。

1.2 现代制造服务的主要类型

1.2.1 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企业的服务

制造企业生产系统价值链由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及回收处置等活动构成, 在这些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多种服务需求, 为了满足这些服务需求, 制造企业需要服务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支持。针对制造企业的价值链, 图1列出了各个活动中所需的主要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分为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管理咨询与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人力资源与人才培训服务等六种基本类型。

(1) 技术服务:

主要满足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客户需求调查、可行性论证、产品设计、产品与工程分析、工艺设计与改进、工业造型设计、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流程设计、设备改造、生产设备、运输设备及其它设备维修与维护, 以及产品售后服务中的安装调试与维修维护等。

(2) 信息服务:

为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过程提供信息调查、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信息平台支持等服务,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与咨询、通信服务、电子商务、第三方信息支持平台等。

(3) 物流服务:

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料及产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 并且还可能涉及企业的销售计划、库存管理、订货计划、生产计划等生产经营过程, 主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配送、仓储、产品分销配送以及废旧品的回收等服务。

(4) 管理咨询与商务服务:

为制造企业的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新产品研发管理等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以及与产品的贸易销售相关的商务服务, 如广告宣传、营销策划、国际贸易服务等。

(5) 金融保险服务:

为制造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提供金融、投资及保险服务等, 主要包括风险投资、资金配置、保险服务、会计服务、审计服务、税收服务、资金转账、网上支付等服务。

(6) 人力资源与人才培训等其它服务: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交流与咨询服务 (如猎头服务) 、技术培训、销售培训、会展服务、售后服务培训等。

1.2.2 制造企业面向客户的服务

针对产品的生命周期, 制造企业面向客户的服务可以分为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回收/处置/再制造服务等四种基本类型。

(1) 售前服务:

主要是指企业在顾客未接触产品之前所开展的一系列刺激顾客购买欲望的服务工作, 主要包括提供产品信息、市场调查、产品定制与配置、技术咨询、接受电话订货和邮购等服务, 其主要目的是协助客户做好工程规划和系统需求分析, 使得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 同时也使客户的投资发挥出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如IBM下辖的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就专职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行业专家咨询及系统集成服务, 为客户提供一系列整合、快速、创新的业务解决方案以及方案所需的行业领先的中间件、硬件和服务, 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也为其硬件产品的销售创造了先机。

(2) 售中服务:

主要是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为顾客提供的服务, 其与顾客的实际购买行动相伴随, 是促进商品成交的核心环节。售中服务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性能价格比最优的解决方案。如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推出的“Educate”培训项目就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临床操作演练等培训服务, 该服务贯穿于其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 帮助临床人员的操作技能与技术同步发展, 使客户能够充分利用投资, 获得最大的回报, 同时又使西门子能够不断改进系统功能, 丰富专业知识。

(3) 售后服务:

主要指制造企业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后为客户所提供的培训、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保养、产品美容、客户俱乐部、客户知识与交流网等服务。如摩托罗拉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全质量服务中心”, 推广全质量服务计划, 服务中心集快速维修、配件销售、增值服务和服务咨询于一体,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摩托罗拉对客户承诺, 在特约全质量服务中心, 所有产品的保修从受理到完成, 可在1个小时内进行完毕。

(4) 回收、处置、再制造服务:

主要指制造企业将客户废弃的产品进行回收处理, 以及对旧产品进行再制造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等服务活动。如惠普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回收再利用计划, 把以旧换新、翻新和回收、再利用等多项计划结合起来, 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资产恢复服务, 帮助客户方便且环保地处置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计划降低了IT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从产品中回收的塑料和金属材料将被用来生产新的惠普产品或制造车身零件、衣架、塑料玩具、栅栏柱、托盘和屋顶瓦片等。

2 现代制造服务的运营模式

从制造企业角度看, 现代制造服务主要有服务外包、制造商与服务商合作服务以及制造商自营服务等三种典型运营模式。

2.1 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制造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服务外包出去, 由外部服务提供商来完成。采用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制造企业可以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在核心竞争力方面, 并且可以获得外部服务提供商低成本、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该模式也可以促进专业服务提供商的发展。

在这种方式下, 制造企业将现代制造服务全权交由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就形成了对服务提供商的依赖。因此, 制造企业必须处理好与外部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 并注重各种生产性服务的整合、集成等问题。

联合利华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商之一, 其在中国的分公司联合利华 (中国) 将其在中国所有的信息服务外包给HP, HP为其提供的服务包括:IT热线响应中心与现场桌面支持、IT资产管理、多厂商基础架构管理、IT设备维护等。联合利华通过实施IT服务外包, 借力HP, 已成功打造了覆盖中国每个省市的支持服务网, 可以提供7×24的专业服务, 这有力地支持了联合利华在核心业务上获得持续的客户满意度, 集中力量于其品牌产品的管理与建设, 并进一步提高其拓展市场的能力。

2.2 制造商与服务商合作服务

制造商与服务商合作服务是基于特定的目标和利益, 建立在信任与合作机制基础上的一种模式, 通常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间的交流、保持彼此间合作的一贯性等, 以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合作服务, 可以实现制造企业与服务提供商资源、技术、能力方面 (即资源技能库) 的整合与管理, 利用资源技能库的互补优势为制造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制造商在生产中需要多种服务, 采用合作服务的模式, 制造商需要与多个不同类型的服务商合作, 合作网络关系会变得庞大、复杂, 因此要求制造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另外, 该模式的运营对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要求比较高, 机制健全是实现合作服务的重要保障, 所以, 采用该模式的制造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的信任与合作机制建设。

科龙电器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家电企业之一, 在制冷家电市场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起, 科龙参股安泰达物流, 与之合作实施物流服务。安泰达为科龙提供物流优化方案, 并负责计划调度、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费用结算、质量保证等物流业务的具体实施;而科龙的物流管理部负责拟订物流需求, 协调与安泰达的业务对接并监督服务的实施。科龙利用合作服务节省了物流成本, 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水平;而安泰达也在为科龙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

2.3 制造商自营服务

制造商自营服务是指制造企业内部设立自己的生产性服务职能部门, 满足生产过程中的服务需求。采用自营模式的优势在于它不必考虑制造企业与外部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沟通、协作、集成等问题, 完全依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生产与服务运行的协调来促进服务与生产过程的融合。

制造商自营服务对制造企业自身的要求比较高, 它要求制造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资源与技能优势 (包括人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 才能建立企业自己的服务职能部门。另外, 任何企业的资源都不可能包罗一切, 因此自营的服务范围限于企业具备资源和技能优势的领域, 而对于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的制造企业或领域, 不适合采用该模式。

康明斯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柴油机制造商和领先的电力系统提供商, 其发电机组和配套产品销售覆盖全球。2000年, 康明斯的电力事业部成立了独立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部门 (ESB, Energy Solution Business) , 目的在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可行性研究、投资分析与融资等售前服务;政府政策优惠的获取、发电机组设备与外围设备的销售和租赁等售中服务;产品设计安装、运营维护、托管和代管等售后服务。在过去几年, ESB的总体收入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 在2007年达到了1.55亿美元。

3 推动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目前, 我国相对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应该走官产学研联合推动的发展道路, 从政府、服务企业、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四个方面, 合力促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3.1 从政府角度, 应进行战略规划, 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政府应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如:应制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战略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完善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和保障体制;加大资金投入, 设立专项发展资金, 增加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财税、信贷等政策优惠引导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集聚发展;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设立应用示范项目, 鼓励企业间经验交流, 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服务企业。

3.2 从服务企业角度, 应注重专业化、集成化、规模化发展, 为制造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服务企业应抓住当前服务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 分析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 找准企业的服务定位;根据企业的服务定位,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集成企业内外部服务资源,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利用所整合的资源,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开发新的服务产品, 为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专业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对于大型服务企业, 可以选择与一家或者几家制造企业合作, 为其提供技术、信息、物流、管理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制造服务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服务;而对于中小型服务企业, 则可以考虑与其他服务企业构建服务联盟, 共同加入制造企业的产业价值链, 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 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

3.3 从制造企业角度, 应积极开展制造服务, 推行服务化经营战略

制造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 努力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增强服务意识,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服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增值能力;分析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特点, 选择要重点发展的制造服务的内容;根据服务内容的拓展方向和拓展方式的不同, 制造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运营模式来发展现代制造服务。如:对于大型制造企业, 可侧重实现制造和服务的融合, 选择自营或合营服务, 逐步实现业务向高附加值和高赢利性的价值链两端的扩张;而对于中小企业, 则侧重发展服务外包, 借助外力来发展服务, 以便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4 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角度, 应发挥特长, 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持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充分利用其在理论研究、技术服务、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作出贡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跟踪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 引进国外先进的制造服务发展模式, 进行相关理论研究, 建立现代制造服务业的理论体系;其次要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支持;还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输送具有先进服务理念的各类专业人才。

4 结论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联合服务企业、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 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庆新.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及趋势[J].经济研究与参考, 2008 (2) :43-48.

[2]李刚, 孙林岩, 汪应洛, 等.制造战略回顾与中国问题的展望[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7) :3-7.

[3]欧新黔.服务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J].求是, 2004 (21) :38-40.

[4]李京文.转变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9) :17-19.

[5]赵一婷, 刘继国.制造业服务化:概念、趋势以及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30 (7) :45-48.

[6]陈凯.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外部环境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8) :31-33.

[7]但斌, 刘利华.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及其运营模式研究[J].软科学, 2007, 21 (3) :34-36.

现代制造服务 篇2

育 部、劳 动 保 障 部、国防科工委、信 息 产 业 部、交

部、卫

部文件

教职成(2003)5号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

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防科工委(办)、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交通厅(局、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各计划单列市有关部门,有关学校、有关单位: 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我们决定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为基本依据,进一步引导职业院校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造就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目标任务

适应我国现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际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优先确定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在全国选择确定500多所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效加强相关职业院校与各地推荐的140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扩大基地培养培训能力,2003-2007年相关专业领域共输送毕业生 100万人,在相关专业领域共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0万人次,缓解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发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在探索新的培养培训模式、优化教学与训练过程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反应能力,促进整个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各地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确定当地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优先专业领域,并在职业院校确定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作,培养大批当地劳动力市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基本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实施措施

(一)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

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拟在相关专业领域分别确定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另行文)。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要充分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应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职业技术院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行业与企业要支持相关职业院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建立主要由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二)认真组织实施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

为了适应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要求,教育部组织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职业院校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护理专业领域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另行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组织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按照指导方案的要求,积极推进相关专业领域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机构要支持职业院校根据实现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必要调整。相关职业院校有权自主决定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专业的学生是否参加文化课程统一考试。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时,要按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确定考试科目和考试标准,要有利于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训练目标,防止把职业教育办成应试教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利于满足就业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有利于办出专业特色的原则,完善对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要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

(三)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扩大相关院校的自主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支持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院校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支持院校针对生源状况和工作实际需要,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对于相关专业领域各个年级的在校学生,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尽快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要努力扩大专业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四)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

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委托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与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和单位合作,在2004年将相关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轮训一遍。积极创造条件,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要关注相关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按照职业院校国家规划教材的管理原则,组织开发和编写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各地和职业院校要注意在现有教材资源中选用适合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的教材,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和编写实验教材、校本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多样和实用的教学材料,丰富教材形态,建立具有明显特色的教材体系。

(二)加大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

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为“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改善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训练条件、支持教师培训和课程教材开发等工作。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投入。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职业院校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等,在经费安排上要向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倾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资助,也要向相关专业的学生倾斜。相关的职业院校要优先保证技能型紧缺专业的经费投入。

(三)加强领导,促进“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顺利实施。

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切实加强对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工作的协调和领导,并与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相结合。要加强对当地相关院校和专业的宣传、支持和安排相关专业优先招生,并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要发挥专家咨询组织的作用,开展相关领域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指导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保证各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质量。要及时总结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经验,并及时推广到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领域,推动职业教育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教育部

劳动保障部

国防科工委

信息产业部

交通部

卫生部

现代制造服务 篇3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竞争力;协同发展

国内外许多的学术研究表明,服务业与工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当今所有形式的商务活动(服务和制造)中,服务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而且它提供了形成巨大竞争优势的潜力,许多传统意义上属于制造业的公司都以各种形式投入到服务业中,服务业已经成为制约或促进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双向互动关系

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服务业构成工业生产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

所谓生产性服务,是指那些为进一步生产或者最终消费而提供服务的中间投入,这一投入不断出现在生产的各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产业服务化理论”,认为工业生产将变成“服务密集”,这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中间投入中服务投入的增加,使服务业和某些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

现代的工业生产已经不再依靠体力劳动为主要投入方式,而是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方式,劳动分工向远离体力劳动的方向发展,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可能多于一线的劳动工人。服务活动同样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与物质产品无关的经济活动。据统计,中国工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大体占中间消耗的10%-23%,完全消耗占中间消耗的比重约为这一比值的3倍。这说明,经济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商品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对服务的中间需求的扩展所带动,即在商品生产体系内部展开。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因此,这种需求所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导致工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一些服务环节将随着服务业效率的提高在专业化基础上从工业生产体系中分离出来。

(二)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带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企业活动外置指的是企业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是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行为。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规律性的趋势。即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演进。以前,生产性服务业是由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非市场化”方式来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提供诸如财会、营销、咨询等服务的专业公司日益增多,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市场来购买所需的各类服务,包括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一个公司或企业现在可以不设置咨询机构,它可以拿这部分开支或成本在市场上购买咨询公司的咨询服务,效果或许更理想,这一市场化过程被称为“企业活动外置”。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服务业的独立化,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和容量,促进了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这些又反过来推动整个经济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企业活动外置由于可以将一些自身本不擅长的事交给专业机构完成,而专业机构因为经验丰富和存在外在竞争,收费较低,企业也因此节省了费用,降低了成本;企业活动外置还可以使企业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也就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盈利性和发展潜力也就越来越好。

二、青岛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策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青岛市凭借地处环渤海湾的区位优势,依靠自身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提出了“建设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青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讨论中,有很多是基于制造业而论制造业竞争力,忽略了服务业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未来制造业的“制造”指的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随着制造业结构形式的不断革新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界限变得更加模糊,未来制造业将拥有更加广泛的内涵。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必须和相关服务业协同共生发展,形成整体合力,进而保持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一)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一个区域性制造系统,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要求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强与系统内其他主体的合作互动

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是一个青岛市范围内的区域性制造系统,该系统不仅是制造业企业在青岛市地域内的集聚,而且是青岛市内制造企业与各服务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迈克尔·波特根据新经济时期信息和其他传统资源发展变化的特点,提出了集群(cluster)的概念:集群是特定领域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包括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基础设施提供者、渠道和客户、相关科技行业、政府和其他机构。随着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日益密切,企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技术与信息机构、其他中介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和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效应。“孤立地就制造业而规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必定会因为只看到事物的一半而忽视另一半,进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进入到纵深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产业向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服务业对建设与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源匮乏、经济发达”的特色,决定了青岛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将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外部供给;市内外良好的需求环境,将推动基地制成品的大量输出。目前青岛制造业竞争力最弱的部分不在制造过程本身,而是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同时,青岛市是国有经济市,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需要依托雄厚的民营经济基础与富有活力的众多民营企业。然而,资金一直是困扰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大问题。

(二)要长期保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成本优势,除了现有的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外,还需拥有交易成本低的优势

“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和泛化,必然导致生产者之间所交换的商品数目和规模的扩大,为此也会带来各种交易费用的直线上升”,将分工提高效率的利益抵消了。因此,社会分工越细,交易成本就越高,就越需要中介组织提供生产性服务来帮助降低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最重要的功能是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降低信息成本。

青岛市制造业的交易成本并不低,企业的总成本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原因是:商业信用差导致的交易费用高;很多企业存在“自力更生”的小农意识,许多生产性服务活动选择在企业内部自我完成;第三方物流的不发达、金融保险业的落后、法律服务水平不够高等生产性服务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效率,导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生产性服务部门大部分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那些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将趋向于出口内含高度熟练劳动的知识产品,它们体现了更高的附加价值和比较利益,而那些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匾乏的企业,就只能出口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物质密集型产品。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的竞争焦点正逐渐由降低经营运作的变动成本,转向挖潜固定成本优势和争取制造与销售的时间优势。因此,成本竞争正整合于时间竞争,实现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发达的物流服务业,柔性顺畅地将整个区域制造系统与产业价值链上的外部环节,高效地整合起来。

(三)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其先进性之所在,而知识服务业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据主导要素地位

“随着产业高级化的演进,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向软性要素如科技、信息、人才等转移。这些要素的瓶颈不像交通、能源等会形成感觉强烈的硬约束,但它们对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升级关键阶段的青岛制造业所造成的阻滞作用完全不亚于交通、能源等硬约束”。知识经济时代无数工商企业成功的案例说明,那些在竞争中能够获得超额价值的杰出企业,其竞争优势大多来自于专业化的服务。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人才层次、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等的相对落后,与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研发服务、信息产业等的落后直接相关。

高层次的制造业需要更充分的服务业供给,而高层次服务业的供给保障了制造業的高层次和竞争力。先进制造业基地本身具有知识经济的特征,相关服务体系不仅配置传统资源要素,更重要的是提供和配置知识要素。

1、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根本上需要知识与技能都具备先进性的人员来支撑。青岛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能够发挥千百万知识分子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体制。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来吸引国内外优秀制造业人才,而且要根据基地建设与发展需要,着重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业的配套发展,注重培养掌握先进制造技能的工科专业性人才。

2、制造业基地的先进性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目前青岛的大多数工业产品仍属于附加值低、替代性高的阶段,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占据市场,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更谈不上自主知识产权。故应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的各类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基础和信息等优势,建立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技术创新咨询服务、法律服务等服务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3、制造业基地的先进性需要有高效的信息作为支撑。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等特点。青岛市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过程中,要积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紧紧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进程。尤其要突出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以信息服务业为基础、通信产品和信息家电产品为龙头、电子信息材料和新型元器件为特色、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信息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郑吉昌.基于服务经济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

3、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J].经济研究,2001(12).

现代制造服务 篇4

2010年4月1 2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举办的“工程机械现代制造服务业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近年来,一批以经销机械零部件为主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工程机械配套零部件企业在广州形成产业聚集。会议就如何在此基础上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提高其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实力进行了讨论。据悉,黄埔工程机械与基础零部件专业市场将于2010年6月18日正式面向行业全面招商,届时将为广州机械制造业发展发挥巨大促进作用。

黄埔工程机械与基础零部件专业市场拟打造目前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整机及基础零部件交易市场,集展示、贸易、仓储、物流、信息、培训及技术交流于一体,并配备商业、生活、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

现代制造技术读书笔记 篇5

一、概述:

现代制造技术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现代管理等最新技术成果,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能,达到当代制造先进水平的技术。

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加工方法更精密、更高效、更灵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超精密加工

微机械制造

超高速切削

特种加工:(电火花、线切割、激光)

(2)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由计算机控制的制造新技术。

数控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

集成制造技术

快速原形技术

二、先进的制造技术

超精密加工:加工精度可以达到0.1~0.01μm,Ra0.03~0.05μm;典型的工艺包括金刚石镜面切削、超精密镜面磨削、研磨与抛光加工;主要应用在镜面、精密元件、计量标准元件、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上。

微机械制造:精密程度可达10μm~1mm;主要利用半导体工艺的硅微细加工技术。多用于医疗、汽车运输、航空航天、环境、测量分析、制造系统、军事等,尤其以其在生物医学、环境、交通和国防领域。

超高速切削:用超硬材料刀具(涂层硬质合金刀具、陶瓷刀具、立方氮化硼、聚晶金刚石刀具)和高速设备,以常规切削速度5~10 倍以上的切削速度来加工。目前主要用于飞机、汽车及模具工业。

特种加工:将电、磁、声、光、热等物理及化学能量或与机械能组合,对材料进行加工。

常见的特种加工方法:

三、计算机控制制造的新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E/CAM 技术)利用用计算机直接绘制产品设计,结构分析和辅助生产制造的技术。是实现零件“无图加工”的关键。

数控技术(CNC):如数控机床、数控铣床和数控钻床、加工中心等。

举例:

数控机床:工序自动化程度高,对加工对象的适应性强,生产效率高,加工精度高、质量稳定,其加工精度一般在0.005~0.1mm之间,且不受零件复杂程度的影响。

加工中心(MC):是一种功能较全的数控加工机床。常见的加工中心一般分为两类:镗铣类加工中心和车削类加工中心。镗铣类加工

中心集中了钻床、铣床和镗床的功能,主要用于加工箱体类零件,如变速箱、气缸体、气缸盖等。这类零件往往重量较大且形状复杂,加工工序较多。使用加工中心可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中自动地完成铣端面、钻孔、螺纹、镗孔等大部分工序。有的机床还有自动转位工作台,不但可用来保证各面各孔间的角度,而且可进行“掉头镗”,保证箱体零件相对的两个面上孔的同轴度。

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简称FMS)是由数控加工设备、物料运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的自动化制造系统。

能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自主地完成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任务。

由于柔性制造系统要求技术水平高,投资巨大,造价昂贵,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发达国家。据统计,日本、美国和德国所拥有的FMS的数量,大约占了世界拥有总量的70%左右。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制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各种孤立的自动化子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现整体效益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制造系统。

快速原型(RP)快速原型技术是用离散分层的原理制作产品原型的总称,其原理为:产品三维CAD模型→分层离散→按离散后的平面几何信息逐层加工堆积原材料→生成实体模型。

该技术集计算机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于一体,依靠CAD软件,在计算机中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其切分成一系列平面几何信息,以此控制激光束的扫描方向和速度,采用粘结、熔结、聚合或化学反应等手段逐层有选择地加工原材料,从而快速堆积制作出产品实体模型。

柔性制造系统概述

随着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需求多样化、竞争差异化,传统的制造系统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需求。迫使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批量生产时代正逐渐被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生产系统所替换,这就使制造系统的柔性越来越重要。柔性 制 造 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集成管理和控制、高效率地制造某一类中小批量多品种零部件的自动化制造系统。能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以适宜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当制造对象发生变化时,它通过简单地改变软件、工装、刀具就够制造出所需的零件。

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多台数控加工设备;

(2)可以在装夹工位、加工设备、交换工作站之间运送及储存工件的运储系统;

(3)相应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同时还可以配置切屑收集、工件清洗等配套设备。柔性制造单元FMC的应用

(1)带棒料输送器的柔性加工单元(QTN200M/500U)

棒料输送机将一根长棒料通过中空卡盘送人机床,车铣复合加工机床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加工,加工完的工件由工件收集器收集并放人储物箱或传送带。棒料输送机根据机床数控系统发出的动作信号继续送料,开始第二个工件的加工。

(2)带自动下料机的柔性加工单元(INT200SY)

机床本身配有切割机与机床并列错位摆放,机床将一根长棒料按照已经编好程序,切成需要的原材料,自动送进机床,然后机床按照已经设好的程序进行工件的加工(车铣复合、利用主副双主轴多工序同时加工),全部加工完成后切割机的上下料装置再将加工完成的工件取出,放到传送带上送出,并再送人原材料,依此类推,实现连续自动加工。机床的自动加工效率较高,机床开动率可达75%,无人运转时间8h以上。柔性制造系统FMS的应用

(1)FH6800平面FMS柔性系统

系统由5台MAZAK公司生产的FH6800型卧式加工中心、52个交换托盘、1台清洗机、1台自动上下料机器人,通过MAZAK公司的INETLLIGENTMAZATROLFMS主控单元控制实现系统控制(目前实际配置4台机床)。单机刀库106把刀。最大工作直径1050mm,最大工作高度1m,最大工作重量1500kg。主要担负中小零件的自动加工。具有刀具破损检测功能、红外线测头机 内检测功能。5台机床刀具配置相同,采用冗余控制原则进行控制,系统自动安 排加工任务至空闲机床。可同时实现72h连续运转,24h无人运转。

(2)FH8800立体FMS柔性系统

系统由3台MAZAK公司生产的FH880型卧式加工中心、36个交换托盘、1台两位置自动上下料机器人,一台清洗 机,通过MAZAK公司的INTELLlEGNT MAZATROL FMS主控单元控制实现系统控制(目前实际配置1台机床)。

最大工作直径250mm,最大工作高度1250mm,最大工件重量2200kg。控制原理、特点同上一条线相同。主要担负中型箱体类零件的加工。但此条线交换托盘分上下两层立体放置,同样数量的交换托盘立体放置将大大节约柔性系统的占地面积。与传统的交换托盘平面放置系统相区别,此类FMS被称为立体FMS。系统可实现72h连续运转,24 h无人运转。

四、体会:

通过对现代制造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和相关知识的梳理,初步认识了现代制造技术在当前的发展和应用价值,采用现代制造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质量,但也会带来短时期内投资巨大、运行成本高的现实问题。然而,要想实现产品质量、档次的提高,作为大型的科技企业或者说具有成型产品的企业,必须实施传统加工手段和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尽可能提高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水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也深刻体会了所从事的行业以及所采用的加工制造手段与现代制造技术存在的差距,这可能与目前许多企业发展模式有关。我希望,在不远的未来,在农机加工领域,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能大量出现。

目前,轰轰烈烈的MADE IN CHINA 说明了什么?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是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表现在各行各业„„光纤制造设备100%依赖进口;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85%

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智慧转身 篇6

众所周知,随着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服务”往往更能提升品牌力与客户的满意度。更为重要的是,产品制造常常是整个产业链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且易被抄袭仿制,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以“服务中心”取代“制造中心”,可望为产业链带来较快升值,能够以较少的成本帮助企业及客户实现更多的价值、功能与福利,传统的“多产多销”赢利模式也将由此让位于“少产多效”模式。

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也就是说,制造=生产+服务。从“产业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产业链利润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却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利润约占整个产业链利润的1/3,而服务所创造的利润约占2/3。在当今跨国企业的产业价值链条中,服务业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IBM曾是一家老牌的纯硬件制造商,但如今已成功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2011年,在IBM的全球营收体系中,大约有55%的收入净利来自IT服务,其每年的利润增长率高达10%以上。苹果则是最新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功范例,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苹果公司赢利路径主要有两种:一个是靠卖硬件产品来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二是利用网络商店和ipod组合,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该部分利润占比高达58%。

当前在我国,制造服务业仍处于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发展阶段,但陆续已经有一些企业明确提出从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例如,近几年来,一汽大众、宝钢、武钢等大企业集团原有的信息化部门,逐步发展成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在IT服务、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时下,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变发展思路,尝试将制造业服务化,这种介于二产和三产之间的企业被称为“2.5企业”,并走上了由2.0升至2.5的转型新路径。

信息技术成为制造服务化助推器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转型?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能够创新研发设计的工具和手段,优化开发流程,加快产品的开发周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成都飞机集团公司为例,利用PLM、ERP等信息化手段,其新型飞机的设计周期已经从原来的46个月缩短为现在的15个月,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化支撑我国传统产业改变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得企业物流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紧密结合,能够加速企业内部及企业间所有物流活动和所有商业活动的集成,从而提升产品流通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并大大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企业利润。2005年,世界知名的家电制造和销售厂商惠而浦将搅拌器组装业务外包中国,2011年又重新转回了美国工廠。因信息技术和设备革新,美国新生产线所有工序仅需6人,效率却提升了25%,利润骤升了30%。

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已成为当前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兴企强邦的催化剂与助推器。“两化融合”为企业制造服务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企业制造服务化的发展也反过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与不断发展。当前,借助于“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和产业都得到了快速、深入的发展。比如,CAD/CAM、ERP及ERPII、PDM及PLM、协同制造、网络制造、云计算、电子商务、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及零售业供应链的整合等信息技术被大量广泛应用,而业务外包、系统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维护与故障诊断、制造资源维护、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等得到大量推广,而金融保险业、管理咨询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基于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协作等产业也同时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化。

加快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

如何让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过程中起到催化剂和增速器的作用?

一是加快关键性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从源头上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掌控制造产业链上的高额利润,主要是转移了传统制造业,不断推动着科技创新、信息化进步,始终掌握着关键性产业的核心技术,并借此推动制造业不断服务化。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关键性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芯片等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国产化、产品化、产业化。

二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丰富加强企业管理软件建设并创新其内容与应用。企业信息化要重点向前端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以及向后端的物流配送、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延伸、推进。首先,需要企业信息化综合系统增加CRM的服务功能,或引进CRM系统,以便能在产品销售出去后进行全过程跟踪,解决诸如服务人员怎么考核、售后怎么维护等问题。同时,为适应制造业服务化,企业应大力引进ERP管理系统,或将现有ERP功能更好地扩充、引用,能提供相应的设备管理计划和库存管理等功能,以保证产品生产出来后在提供增值服务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计划与运营。另外,企业制造业服务化,还要求IT供应商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或定制系统,这就要求软件的架构要足够灵活、经济、便捷。

三是构筑集群式供应链业态,推进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发展,打造支撑制造服务业的坚实环境。现代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但传统供应链从原始供应商端向最终客户端多层传递时,由于难于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并逐级放大(或递减),难于准确反应、掌控整个产业链库存,库存成本、物流成本就以令人难于想象的空间提升。当前,中国服饰企业高库存的困境就是由此造成的。这表明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信息系统虽已得到应用,但这种单核的供应链系统仍难以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效应”。因此,在推进服务型制造时,单核的供应链系统就必须发展为多核的集群式供应链网络。集群式供应链是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之间的耦合,从而不但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条平行、单链式供应链,同时还有跨不同行业企业的关联、竞争和协同。这种供应链网络具有大规模、高效益、节约资源、快速敏捷等优势,是典型的制造服务业所需。

而在发展方向上,制造业信息化也要将重心从面向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向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发展。产业集群不只有同一产业的一批企业,还有与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甚至可能包括多种产业。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也表现为从相对单一的信息系统演变为信息化服务综合平台,从强调无缝集成发展到耦合的协同,典型的如早期的ASP模式,近年的SaaS模式,现在最为流行的就是云计算服务平台。基于目前的技术及市场发展水平,服务平台较理想的信息化模式是采用服务总线架构,实现异构OA/CRM/ERP/SCM/CRM等多个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及共享合作。

当然,发展制造服务业,并不是单纯强调要从制造业转向到服务业,更不是要放弃制造环节去只做服务环节,而是要注重制造与服务的相互渗透,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通过服务使制造增值,使制造更有品牌效应。这之中既要防止服务空心化,又要防止闭门造车,力求制造与服务的完美平衡。

现代制造服务 篇7

在全球化压力、环境/资源压力、高技术压力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等的驱动下,一些制造企业逐渐剥离并外包一些非核心业务以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将产品服务附加到物理产品上销售给用户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制造业呈现服务化趋势;同时,一些服务企业越来越向工业界渗透,为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产品流通和使用过程提供专业化与个性化服务,提升了产品制造和产品服务过程的专业化程度。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两大产业体系逐渐呈现交叉化的融合趋势[1,2]。

制造服务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2年,Fritz[3]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产出的行业。1966年,Greenfield等[4]提出生产性服务是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1975年,Browning等[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等。Grubel等[6]、Coffer[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的,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中国国家统计局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房地产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科研等6个行业。上述定义的共同点是生产性服务是一种面向多个行业的生产过程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从产业学的角度来分析的,是面向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生产辅助服务;然而,单纯的卖物理产品利润率越来越低,只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消费型服务,企业才能取得更多利润[2]。因此,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向用户提供产品的消费增值服务,即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 system,PSS)的研究。PSS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文献[8-15]分别给出了PSS的定义,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PSS是一种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服务”综合提供系统。实施PSS的本质目标是产品的价值增值、节能与环境保护,产品/服务系统中的产品服务是价值增值的载体。

中国学者提出的“制造服务”概念从生产性服务和产品服务两类服务演化而来,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和产品服务的集合体[16,17]。笔者在文献[2]中指出,现代制造服务强调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交互与体验,企业采用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活动进行辅助性服务,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满足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从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制造服务是面向制造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服务,包括产品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面向生产者及生产过程的服务和面向消费者及消费过程的服务。前者称之为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后者称之为面向制造业的产品服务,两种服务之集合构成了现代制造服务[2,18]。目前,制造服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期,系统地总结国内外制造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和策略,对于促进我国制造服务业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制造服务业务模式研究与应用现状

1.1 现代制造服务业务模式研究与发展状况

当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制造服务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导方向[19]。美国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大量的科研投入,坚持外贸型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外生产性服务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性服务出口国。英国采取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金融业已形成以伦敦为核心的区域集群和以南苏格兰区为中心的卫星产业平台集群,商务服务、创意文化产业等在英国也呈现明显的集群特征。日本采取有效的行业组织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20]。韩国政府提出实现服务业“高附加值化”,撤销了阻碍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限制,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中心的形成,通过加强立法、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以及改善人才培养体制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香港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开展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21]。新加坡通过总部经济建设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定系列国家中长期计划,大力推进信息、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重视人力资源培训,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优惠的税收政策等[22]。

国内,从2005年开始,国家先后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规划》和《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规划和意见,均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与互动发展。目前,在国家和省市政策的推动下,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多个地区已建立了具有区域优势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培育了一系列公共实体服务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了生产性服务在该地区的快速发展[23]。

2005年以来,若干学者针对国内的制造服务业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模式与策略。谢鹏寿等[24]认为,应从提高对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认识、发展新型的网络服务模式、建设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搭建社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标准体系等方面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张旭梅等[18]分析了现代制造服务的三种典型运营模式:服务外包、制造商与服务商合作服务和制造商自营服务模式,提出从政府、服务企业、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4个方面促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但斌等[20]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该选择重点产业与优势地域,引导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创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升级,积极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丰志勇等[25]提出的发展模式有服务外包模式、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认为应该积极进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产品。

综上所述,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多年的制造业服务化实践,已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与推进方法。自从我国大量引进外资和外资企业后,制造业与服务业应融合发展的理念已传入我国并推广实施。虽然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学者对制造服务的研究与实施有了一定成果,但尚属起步阶段,仍以跟踪学习国外模式为主,尚未提出中国特色的系统理论框架体系与实施方法,区域性的产业集群模式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大部分集群大而不强,效果不太明显。

1.2 现代制造服务的应用现状

国外制造企业在制造服务方面的应用较早,如西门子集团IT解决方案和服务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它提供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服务等已成为制造服务领域的典型案例。IBM实施“产品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战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主动式服务、设备远程服务等,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提供商。卡特彼勒和小松开展的融资租赁服务、设备租赁服务、设备回收服务和再制造服务等引领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方向。康明斯成立了独立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部门,为柴油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包括可行性研究、投资分析与融资、政府政策优惠的获取、发电机组设备与外围设备的销售和租赁、产品设计安装、运营维护、托管和代管服务等。通用电气实施了新服务战略,“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70%,所属的资本服务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设备出租公司,还拥有美国第三大保险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并不直接向用户出售发动机,而以“租用服务时间”的形式出售,并在规定的租用时段内,承担一切保养、维修和服务。波音公司、三菱重工、惠普、耐克、沃尔沃卡车等众多行业巨头都是本领域制造服务的标杆企业。

国内企业应用方面,制造领域的许多领先企业认识了服务增值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并大力推进服务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价值增值。如海尔集团提出制造业务外包,提供主动式服务,提出由“卖产品”到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青岛捷汽提供旋转机械远程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服务;三一重工提供工程机械在线实时监控服务;陕西鼓风机集团提出并应用了项目总承包服务;柳工集团研发了智能型工程机械故障诊断和远程服务系统;杭氧集团提出从卖制氧机到供气服务商战略;徐工集团提出了“从工程机械产品提供商向工程机械方案提供商转型”;华为公司提出“产品化服务”战略,协助客户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和增值服务的需求;东方汽轮机提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制造服务价值链。

关于生产性服务与产品服务,大量的应用案例分析表明,国外几乎所有的一流企业均提出了服务化战略,并通过占领服务化战略行业的制高点成为行业的标杆。越来越多的国内骨干企业已经意识到发展现代制造服务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开始推动企业制造服务业务的开展,目前已有多家企业成为国内发展制造服务的标杆,但服务水平、意识和能力与国外一流企业差距较大。

1.3 制造服务发展模式与策略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制造服务发展模式与我国的发展策略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可以发现:①并没有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来开展制造服务模式和发展策略的研究;②没有考虑产品类型区别、企业规模层次区别和地域区别,但这些因素决定了政策的差异性和企业选择发展模式的差异性;③国内学者对于服务制造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仍以跟踪国外研究为主,大部分学者提出的模式和建议均是松散型的,尚未提出完整、系统的框架体系。

国外制造业服务化的背景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明显差异,决定了现代制造服务业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等都与国外有所差异[26]。本文在系统地总结各种发展模式及其结构的基础上,考虑上述因素和中国国情,提出了现代制造服务模式与中国的发展策略,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制造服务提供思路。

2 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的归纳总结

2.1 制造服务业类别——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服务包括生产性阶段的服务与产品阶段的服务,如图1所示。

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阶段是物理产品的规划、设计并形成的阶段,也包括产品运输流通阶段。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这个阶段的制造服务包括企业面向其他企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和企业接受其他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企业也可以提供对外的生产性服务,从而提高企业利润率。

在产品服务阶段,企业向用户提供产品服务以提高服务品质,拉长利润链,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值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向客户提供并完善基本服务,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企业通过向客户实施转型升级服务,可加快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在整个业务收入中的利润率。

2.2 制造服务业务类别——企业转型角度

从企业转型升级角度,企业可开展的业务可划分为基本服务和企业转型升级服务。

定义1基本服务。基本服务是指围绕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制造企业需要开展的产品配套服务,是维持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基本要求,如制造外包、制造外协、采购服务、运输服务、安装指导服务、调试服务、操作培训服务、备品备件服务、检测服务、维护维修服务、回访服务等。基本服务是大部分制造企业都必须开展的产品服务。

定义2企业转型升级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是指企业在实现基本服务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更高层次的服务来提高产品利润点,拉长企业价值链。这些服务的实施对促进企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企业转变成系统服务提供商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服务的范围不同,如变压器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服务有:主动式服务、设计服务、安装服务、设备租赁服务、金融租赁服务、全责绩效管理服务(即保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回收再制造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等。

3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3.1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模式分类

(1)按照服务提供对象划分。按照服务提供对象来分,企业的制造服务分为外包型服务和提供型服务。外包型服务主要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或服务成本而采用的外包服务,如零部件外购/外协服务、生产外包、运输外包等;提供型服务是企业为了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或利润而提供给客户或其他企业的服务,如企业提供给客户的安装服务、培训服务、大修服务、回收服务等。

(2)按照服务阶段划分。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不同服务阶段来划分,现代制造服务包括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和产品服务。由于两种服务针对的对象不同(生产性服务的对象是制造商,产品服务的对象是用户),其组织方式也不一样,应该分别从生产性服务和产品服务两种不同类别进行归纳总结目前的基本发展模式。根据业务对象和服务分布状况来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有:区域集群服务模式、生产服务提供商模式、分散型中小企业动态联盟服务模式和大型龙头企业服务模式,如表1所示。

3.2 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发展模式

3.2.1 区域集群模式

区域集群模式是一种区域集中服务模式,与某一行业相关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城市或城市的特定区域内进行集群式。区域集群的业务对象分布集中,包括原生型、外生型和嵌入型三种[23],其优势是能够低成本、短时间地实现区域资源和服务共享,可以快速提高该区域的行业知名度和竞争力。按照服务分布来细分,区域集群模式包括区域型龙头企业的集群服务模式和区域型中小企业集群服务模式。

3.2.1. 1 基于区域龙头企业的集群模式

区域型龙头企业的集群模式的特征是服务向内集聚,如图2所示。区域型的龙头企业的外包任务和服务大部分由区域制造企业和区域服务企业提供完成;同时,区域龙头企业也向本地区的制造企业提供自己优势的生产性服务,形成以区域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服务链协同与优化系统。

3.2.1. 2 基于中小企业群的集群模式

区域型中小企业集群服务模式是一种服务发散模式,如图3所示,典型的表现形式为针对某一类产品,众多该区域的中小企业群围绕产品的咨询、研发、设计、装配等环节开展业务,形成生产性服务集市,共同完成这一类产品的生产,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3.2.1. 3 区域集群模式的应用实例

区域集群模式的服务模式在国内外均有大量案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酒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区,意大利萨梭罗地区的瓷砖行业生产性服务集聚区。上海目前已经认定了19家生产性服务集聚区。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被称为“中国塑机螺杆之都”,现有塑机螺杆制造与服务企业400多家,是一种典型的中小集群企业服务发散模式。舟山扬帆集团的船舶配件服务企业主要向本地企业船舶配件制造和管业制造服务,成为领跑舟山船舶配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与服务企业,是典型的区域型龙头企业集群模式。

3.2.2 生产服务提供商模式

3.2.2. 1 生产服务提供商模式的系统结构

生产服务提供商模式是一种业务对象分布分散、服务集中(向外发散)的模式,其优势是能打破地域限制,企业通过生产性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平台可较容易发现所需的资源,也可降低服务采购成本,快速完成企业的特定生产性服务需求。因此,制造企业可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生产服务提供商,降低制造过程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生产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模式表现有:(1)软件平台,如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服务提供商(ASP)、软件即服务(SaaS)、云制造服务平台等;(2)实体平台,如专业的科研院所(如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高等院校、专业的服务提供企业(如专业性的原材料采购服务企业、产品设计企业、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化学药品管理企业等)。生产服务提供商模式的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3.2.2. 2 生产服务提供商模式的应用实例

生产服务提供商模式的典型案有位于浙江绍兴县的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该研究院拥有纺织品质量检测、纺织技术推广、创新花样艺术设计、流行面料设计、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研究、家居艺术设计、数码印花、印花分色制版、轻纺科技培训等10个服务窗口,组建了纺织信息技术、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纺织装备及控制、纺织新材料等4个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了聚合纺丝、纺纱纺织、印花染色、服装家纺等中试生产基地,向轻纺城经营者提供纺织品开发设计、分析、测评、质评、病疵分析等生产性服务。另外,当前的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服务提供商服务平台、云制造服务平台等都属于生产服务提供商模式的服务平台。

3.2.3 分散型中小企业动态联盟服务模式

3.2.3. 1 分散型中小企业动态联盟的系统结构

分散型中小企业动态联盟服务模式是一种业务对象分布分散、服务分散的模式。如图5所示,分布式的企业通过契约或合同形成动态的服务提供和使用模式,实现异地的资源和服务共享。分散型中小企业动态联盟企业通常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或咨询中介机构发布相关产品与服务信息,找到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服务企业,形成多企业动态联盟的中小企业制造服务网络。

3.2.3. 2 分散型中小企业动态联盟的应用实例

分散型中小企业动态联盟服务模式非常普遍,中小企业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或查询相关信息,如浙江省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宁波模具网、中国纺织机械网、浙江船舶工业网等各种行业的动态联盟平台,通过该类平台可以快速地找到合作企业,并形成动态的价值链,实现产品的快速制造。

3.2.4 大型龙头企业服务模式

3.2.4. 1 大型龙头企业服务模式的系统结构

大型龙头企业服务模式是围绕龙头企业,多家分布式的服务商为其提供咨询、协同设计、零配件加工等服务,特征是业务对象分布分散、服务集聚(向内集聚)。服务企业向龙头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同时,龙头企业也向制造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全球化产业链协同网络。大型龙头企业服务模式的系统结构如图6所示。

3.2.4. 2 大型龙头企业服务模式的应用实例

典型案例如IBM发展战略,IBM的发展路线是硬件→IT服务→服务产品化。为了实施差异化战略、提高反应速度和高效率,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服务产品化”的概念。IBM实施“服务产品化”战略的具体做法是:将应用于传统的产品开发和交付原则引入到服务业中,IBM全球服务部全力打造10条服务产品线,主要分为IT基础设施服务和IT基础设施支持服务两大部分,包括了IT策略与基础架构咨询服务、中间件服务、网络服务、数据与存储服务、企业IT安全服务、服务器服务等内容,涵盖了IT服务领域中从规划咨询到管理控制再到运营维护这一整个链条,形成了典型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全球化产业链协同网络。

3.3 面向制造业的产品服务发展模式

根据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形式划分,产品服务发展模式有面向产品的产品服务、面向使用的产品服务和面向功能的产品服务。根据服务企业组织形式划分,产品服务模式分为制造商延伸服务模式、用户自我服务模式、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和集成运营模式[27]。在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形式方面已经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模型,本文仅讨论根据服务企业组织形式划分的产品服务发展模式。

3.3.1 制造商延伸服务模式

3.3.1. 1 制造商延伸服务模式的系统结构

制造商延伸服务模式是指制造企业内部设立自己的产品服务职能部门以满足产品服务的需要。采用制造商延伸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它不必考虑制造企业与外部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沟通、协作、集成等问题,完全依靠企业内部部门就可以实现产品的维护和保养与服务,有助于延长企业产品的价值链,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制造商延伸服务模式的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

3.3.1. 2 制造商延伸服务模式的应用实例

制造商延伸服务模式如三一重工的工程机械租赁业务。三一重工企业控制中心具有设备运行监控、故障远程诊断、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估、就近派工、专家指导、设备保养维护提示和操作手远程培训等功能,无论客户设备在哪里,都可获得三一重工提供的服务。控制中心可对三一重工全国各地设备进行监控,随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和服务车辆的地理位置。服务人员可利用控制中心的视屏会议功能联系到技术专家与服务工程师一起会诊。设备故障排除后,控制中心将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同时在服务系统中报完工。控制中心在服务完工后立即对此次服务的满意度、真实性和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回访,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公司领导,以便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3.3.2 用户自我服务模式

用户自我服务模式是指用户拥有自己的产品服务部门,负责产品的运行、维护和小故障的维修,保证产品在一般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该种模式主要针对技术复杂度和维修复杂度相对较低的产品,并且设备的正常运转对用户的生产非常重要。

用户自我服务模式应用案例比较普遍,如较大规模企业的车间普通机床保养、维护与维修,大部分企业都设有设备维修部门,一旦设备出现简单故障,企业内部的设备维修部门即可完成维修。一些生产连续性企业,某些重点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对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必须要设置专门的设备运行服务机构来保证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

3.3.3 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

3.3.3. 1 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的系统结构

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是指制造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服务外包给其他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用户能够低成本、高效率、高稳定地应用这些服务。采用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制造企业可以将优势资源集中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可以获得外部服务提供商的低成本、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根据服务所占比重来划分,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可以细分为面向产品的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面向使用的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和面向功能的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27]。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的系统结构如图8所示。

3.3.3. 2 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的应用实例

产品服务提供商模式如西门子集团的节能服务模式,该服务模式向客户提供能源效率分析、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节能量监测、培训、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赢利和滚动发展。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双方确认节能量和节能效益。节能项目完工后,节能服务公司从节能经济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合理的利润;客户在合同期内获得部分节能经济效益,合同期结束后获得全部节能经济效益。有些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长期的节能服务合同,以保证客户的能源需求。

3.3.4 集成运营服务模式

3.3.4. 1 集成运营服务模式的系统结构

集成运营模式是一种制造商、用户和服务商合作服务的模式,是制造商自营与制造服务提供商相互结合共同完成制造服务的模式。模式基于特定的目标和利益,建立在信任与合作机制基础上,通常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间的交流、保持彼此间合作的一贯性等,以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多主体的合作服务,可以实现企业与服务提供商资源、技术、能力方面(即资源技能库)的整合与管理,利用资源技能库的互补优势为制造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面对制造企业生产中的多种生产性服务需求,采用集成运营模式,制造商的合作网络关系会变得庞大而复杂,因此要求制造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另外,该模式的运营对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要求比较高,机制健全是实现合作服务的重要保障。所以,采用该模式的制造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的信任与合作运营机制建设。集成运营模式的系统结构如图9所示。

3.3.4. 2 集成运营模式的应用实例

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汽轮)的产品服务属于典型的集成运营服务模式,如图10所示。目前,杭汽轮在工业汽轮机维护方面的服务分两种情况:(1)在保修期间内,由杭汽轮负责产品维护服务和大修服务,部分用户聘请了保运公司来维护日常设备正常运转;(2)在保修期间外,由用户自己负责产品维护,部分设备由设备安装公司或保运公司维护与保养。杭汽轮公司主要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和其他大修服务,设备维修所需的零配件由杭汽轮机械设备公司(独立子公司)提供维修备件。

4 中国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4.1 分阶段推动策略

4.1.1 政府主导的分阶段推动策略

在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状况下,要大力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战略,必须采取“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策略。

政府部门应建立制造服务战略规划,分阶段研发、推广和实施企业制造服务,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升级。可将推动阶段划分为政府推动阶段、快速推广阶段和服务成熟阶段,每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推动目标,多主体共同推动制造企业的服务化。在政府推动阶段,主要依靠政府和行业协会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文件,通过政府规划、专项资助和政策倾斜等形式来推动,科研院所进行业务模式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与科研院所的联合推动,扶持和树立若干制造服务示范企业;在快速推广阶段,通过示范企业的完善与总结,将典型业务模式与关键技术在制造企业推广应用,促进制造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在该阶段,政府与行业协会强力推进,企业将发挥重要角色,制造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通过实施服务化战略来进行转型升级;在服务成熟阶段,企业变成市场推广的主体,大多数制造企业开始主动实施服务化战略,提升企业制造服务的层次和管理水平,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大量服务企业将出现,服务差异化战略逐渐显现。分阶段发展策略具体内容如图11所示。

4.1.2 企业开展服务的分阶段推进策略

由于基本产品服务对企业的技术基础、产品服务人员队伍、企业组织结构要求较低,一般的制造企业均能实施。而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则对技术基础和人员队伍要求较高,有的转型升级服务如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等会占用企业较多资金,一旦实施对企业影响较大。因此,实施企业转型升级服务会有较大风险。

对于开始实施制造服务的企业,应采取分阶段的推进策略,树立先发展基本产品服务、后应用推广企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策略。做精做优企业的基本产品服务,做到“人有我优”。在企业具备实施企业转型升级服务的情况下,实施一部分转型升级服务,在已有的服务成功实施后,开展新的制造服务业务模式。当企业发展到领域龙头企业并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充裕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可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4.2 企业外部环境的营造策略

4.2.1 政府和行业协会政策引导扶持

加快专业性协会建设力度,积极吸收块状经济内龙头骨干和特色优势企业进入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企业诉求,引导企业贯彻落实好产业政策。

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根据每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制造服务重点发展行业规划,采取优先发展主题或项目的策略,在税收、项目资助、融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制造服务补贴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土地房产等优惠政策的引导下,通过试点企业的示范应用,加快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变。

具体案例汽车零件再制造产业的推进政策。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汽车零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及有关对策措施建议的报告》,国务院同意以汽车零部件为再制造产业试点,探索经验和研发技术。2007年1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成立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研究”课题组,开展汽车零部件试点研究和配套政策法规研究工作。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选择确定了14家整车(机)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在政府和行业协会政策的驱动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4.2.2 政府推动行业制造服务功能区和产业带建设

(1)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基础设施、土地供应、政策措施、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的配置力度,引导制造服务业从“块状经济”向“产业聚集区”的方向发展。以聚集区为着手点,以点带面,注重行业资源整合,形成一些具有各自特色的制造服务业聚集区,构建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

(2)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制定产业集群的促进政策时,往往主要针对的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而相对忽视了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实际上,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必备配套,而且其本身也适合采取集群式的发展模式。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吸引服务业关联性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

(3)充分发挥制造服务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形成省、市、区联手、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市负责制定全市制造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功能布局、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认定功能区域,统筹协调解决本市制造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中的碰到的重大问题。

具体案例2009年,浙江省出台了《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全省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六大竞争优势,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2008年,上海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09年,上海市向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和市环保局联合认定的19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授牌,大力推广生产性服务业。

4.2.3 加大科研政策引导与经费投入力度

制定制造服务专项规划,或在科技规划中将发展制造服务作为优先资助主题,并把企业示范应用作为验收必备条件。通过资金和政策投入,以项目为纽带,加快制造服务的理论体系和技术的攻关,促进企业的示范应用。

4.2.4 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新闻媒体、会议研讨、专家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和公众关注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让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改变传统制造企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外部环境营造,提高企业领导层的忧患意识和服务增效意识。

4.3 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策略

4.3.1 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策略

不同类型的企业发展制造服务采取不同的策略。大型龙头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关注点在品牌经营管理、供应链优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制造服务链,将有利于龙头企业更好地整合全球或国内资源,带动相关企业群的发展。因此,在大型企业分阶段推动制造服务的过程中,在开展并做好基本服务的同时,主要致力于开展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如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很快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制造服务链。

国外知名企业如波音、通用、ABB、西门子、Dell等都是各自行业的市场领导者,这些公司均建立了以本企业为核心的制造服务链;我国的海尔集团公司、联想集团公司等龙头企业也开始逐步建立以本企业为核心的网络化制造服务链。

4.3.2 中小型企业发展策略

在全球化制造中,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处于服务链的末端,由于制造水平、核心技术、资金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一般难以发展技术密集型加工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制造型的中小企业,要依托大型企业的业务合作或者开展中小企业动态联盟服务形式,专注于自身的独特技术、服务和核心竞争力。对于服务型中小企业,应该加快服务型产品的研发,加入区域制造网络或全球化制造服务体系,向大型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中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根据企业自身在支持产品协同商务的制造服务链上的节点定位,在保证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扩大业务范围,拓展附加值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制造服务。

4.4 不同类型产品的发展策略

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使用寿命、市场寿命不同,如图12所示。对于大型数控设备、飞机、发电设备、汽车、船舶等装备产品来说,其使用寿命和市场寿命都较长,而数码相机、MP3等类型的产品寿命较短。使用寿命和市场寿命的不同,导致了产品价值增值点的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产品寿命特征,分析不同产品的制造服务策略[1,28]。

对于使用寿命较长的产品,价格较贵的产品,应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产品系统整体方案服务和产品的后期服务,拓展运行、保养、维护、维修、回收等服务价值链,可持续地获取产品高额附加值。

对于使用寿命较短的产品,价格较便宜的产品,其售后服务价值链相对较短,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客户参与的个性化设计、品牌经营、市场开拓和销售服务方面,取得客户重复使用该产品的信任,可持续地获得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利润。

4.5 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

在发展制造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协调各市县的产业发展重点,尽量避免多个地区同时竞争发展同一类型产业的局面。不同的地区应将注意力放在如下方面:重点培育特色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提高企业的整机和成套产品制造能力,强化配套协作体系建设。

例如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杭州市应致力于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和仪器仪表产业的制造服务,宁波市应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塑料机械和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产业的制造服务,台州市应关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服装机械等产业的制造服务,金华市应提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制造服务,绍兴市应大力发展纺织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产业的制造服务。这些城市应立足于各自的产业优势,充分培育和扶持本地优势产业的服务型制造企业,这样就可以扩展产业链和价值链,避免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快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5 结语

在我国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背景下,政府部门需要采取合适有效的政策和推动策略来加快制造服务业的发展,而企业需要采用积极稳妥的服务模式来实施制造服务,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本文提出了生产性服务发展模式和产品服务发展模式,分析了不同服务模式的特点、体系结构,给出了应用案例。针对当前的中国经济体制和企业现状,提出了发展制造服务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总体发展策略,给出了详细的发展策略和案例。本文提出的制造服务发展模式、系统结构和发展策略等,对于指导我国企业健康、持续地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现代制造服务 篇8

黑龙江省制造业在前三个五年计划的支持和拉动下, 已形成规模, 其中以大型重装制造企业为核心及其配套中小企业的产业化集群已经形成稳固的产业链条。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异地化产生了新的需求, 主要趋势是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管理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和企业协作网络化。在“十一五”期间, 黑龙江省制造企业信息化进行了“两甩”示范工程的实施, 使重装配套产业集群企业信息化具有了一定基础。但随着大型、龙头企业服务化转型和产业链集群协作, 整个产业集群也要向服务化和集群协作转型, 以提升企业快速响应及服务能力, 适应因信息化技术革新带来的市场经济转变。在进一步的经济转型与产品、产业升级, 服务化转型与产业链协作过程中, 黑龙江省重装配套企业以及企业集群存在着产业链整合的参与能力弱、信息系统频繁变化适应性差、“资源过剩”与“资源瓶颈”和严重缺乏专业服务型机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急需采用新的技术, 创造新的模式, 建立新的机制来解决和促进。现代制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现代制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内容规划

现代制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针对我省装备制造、石化、电站设备、汽车等重装备行业及其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需求, 利用成熟的计算机网络、集成协同和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化技术, 在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基础上, 进行改版升级, 全新研发, 打造“黑龙江省现代制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平台将整合省内服务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哈大齐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息资源, 集成黑龙江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中的技术成果和软件产品, 以政府扶持, 专家指导, 遴选大型企业、知名高校和服务机构进行联盟运营和维护的方式, 为企业集群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技术服务;通过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系统服务和互动, 为企业全面规划业务流程, 提供信息化建设方案;为企业提供管控一体化设计, 改造企业管理网络和设备环境;开展模型驱动的企业构件化/服务化软件开发技术研究;面向软件企业提供软件开发、测试、部署等平台服务;研制企业信息化软件产品和服务工具集, 使平台具有完全整合的, 集成一体化的、模块化的、智能的工具平台功能, 增强平台的服务支撑能力;面向重装配套企业集群的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及应用示范, 加强平台服务协作功能, 建设为一个具有交互、协作、跨地域等特点专业性较强的制造业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平台最后根据重装配套企业集群的特色, 开展咨询、培训、推介、协同制造等方面的现代制造服务。

三、关键技术、创新点的规划及管理

1.关键技术

(1) 平台与地市不同数据库、不同服务平台之间进行数据整合与功能集成。

各平台之间数据集成与功能整合是在平台与“六网”之间进行数据的交互获取与访问, 实现各平台数据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同时在各平台上开发同类功能, 以达到相互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统计。整合后的平台上可以进行跨越地域、行业和技术的限制, 广泛开展合作, 进行技术交流, 海纳百川般地汇集制造业信息化的各方力量, 进行优势集成, 以应对制造业企业千差万别的、复杂的个性和需求。另外, 在本平台上还可以实施进行各平台进展情况的调查, 上传和下载相关检查文件, 随时掌握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成果。

(2) 建设专业技术数据库

集成省内高校、服务机构、大型企业的服务平台资源, 形成海量的各类专业数据库,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如咨询服务、人力服务、技术服务、应用服务、工具集等;提供企业门户、网络化制造及电子商务服务等;为企业的管理部门提供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以及综合业务分析和决策服务;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为政府机构提供科学性的辅助决策报告。

(3) 资源的虚拟化与服务化及资源的调度技术

针对重装配套产业群中的物理资源, 研究其分类策略和分类方法, 给出相应的分类模型;研究每一类物理资源描述模型, 包括描述方法、内容和结构等;研究每一类资源的在服务平台中的虚拟化及接入方法。相对于计算资源, 研究其描述模型, 包括描述方法、接口、内容以及使用方式等;研究计算资源与服务平台的集成及接入方法。

(4) 研制信息化服务工具集

研制信息化服务工具集, 使平台具有完全整合的、集成一体化的、模块化的、智能的工具平台功能, 增强平台的服务支撑能力。工具集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业务应用软件、企业产品设计应用软件、软构件、嵌入式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5) 产业链服务整合及其与现实企业私有信息系统的互操作

现实企业可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借助服务平台整合的资源与服务, 实现产业链服务整合, 提升竞争力。在利用服务平台进行产业链服务整合时, 并不是要废弃原有的信息系统, 而是要充分地利用现有信息化软件。

(6) 全新服务模式下的管理创新

企业信息化软件产品的服务模式及开发技术与传统的信息化软件产品的服务模式相比较, 基于物联技术的信息化软件产品在服务模式上有了创新, 需研究该服务模式的应用环境、运作机理;研究该服务模式下的软件协同模式、服务价值创造机理;研究服务结算模式、结算方法等。

2.创新点

(1) 服务模式创新

不同于传统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新型服务模式, 即企业既可做服务消费方、服务提供方, 又可做服务第三方的工业企业众包服务, 即以构建、运营和监管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

(2) 技术创新

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标准规范, 并充分利用已有863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 研发出基于集成协同、物联网、SOA架构、Web 2.0等新思想的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企业信息化软件及服务工具集。

(3) 服务平台创新

扩展传统的服务平台功能, 由单纯的中介服务信息服务, 发展为可基于核心竞争能力, 整合平台聚集起的资源, 建立协同服务机构, 实现产业链整合的综合服务;集成地市服务平台, 与省内行业服务机构、高校、研究院所进行资源整合、共享, 开展协同服务;实现跨地域企业互动, 解决大型企业及配套产业集群间的供求问题。

(4) 服务应用创新

在应用创新方面能够有力促进黑龙江省信息化协同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由单一的服务机构使用服务平台扩展为园区/基地应用推广, 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利用服务平台, 有效地解决“资源瓶颈”与“资源过剩”的矛盾, 带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现代制造服务 篇9

江苏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目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逐步建立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内在联系, 显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 既可以提升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让企业集中力量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 又可以促进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服务业将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中间投入, 提升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服务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制造业发达是江苏经济的显著特色, 江苏拥有基础雄厚的电子、机械、汽车等大型制造业和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高度市场化的加工制造业, 以及大量外商投资兴建的新型制造业。但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薄弱, 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 服务业之间服务质量的差别并不大。认识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揭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律, 探索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对实现江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江苏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水平的提升。江苏的制造业发展较早, 已初步形成了制造业结构体系。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显示了江苏省服务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江苏服务业比重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左右。这表明, 当前江苏只是服务业大省, 还不是服务业强省。

生产性服务业对江苏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薄弱。在江苏服务业总量中, 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体地位, 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较小。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比重偏低, 结构也有待优化提升。地区发展不够平衡, 区域统筹仍待加强;规模经济效应不足, 开放程度有待提升;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进程。同时, 影响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收费、融资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还不够完善。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历来都是相互独立的单位, 都有自己多年已形成的经营模式, 如果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而采用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 短期内必将增加成本的投入, 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融合以后的市场前景存在变数, 风险依然较大。二者以前对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享有绝对的控制权, 生产什么及生产多少都是企业自主决定, 另一方面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缺乏信任与了解, 二者的真正融合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走上正轨, 障碍了企业的短期发展。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是, 未来市场的竞争并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并不是临时的合作, 而应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盟, 实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对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有的企业领导在思想上不是十分重视, 也没有意识到二者融合后会给双方带来双赢的结果。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规划的引导力度不足, 近年来, 江苏省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但是, 从江苏省现有的产业政策来看, 基本上是引导自我增强型的产业内循环发展, 没有明确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及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受行业管理体制的制约, 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 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变得难以协调。

江苏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对策

国际经验表明, 产业发展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 即“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服务化经营——现代服务业 (将制造部门剥离出去) ”。江苏发展先进制造业应认识到这样的规律, 引导先进制造业企业重点关注核心产品的生产制造, 而将生产制造以外的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和产成品流通领域的加工、配送等业务有效分离出来, 将这些业务委托专业物流公司承担, 同时,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资金周转使用等服务, 逐步扩大服务收入, 为企业创造条件逐步将制造部门分离出去, 演化为现代服务企业, 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

江苏省作为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龙头之一, 先进制造业对服务业项目的需求数量和档次不断提升。按照江苏省“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将重点发展以下几个行业: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支柱行业和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以及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潜力行业, 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强化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行业的改组改造, 振兴传统服务业, 建设一个与先进制造业基地有机对接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使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群对群”的最佳协调发展模式。

应从江苏省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 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苏南地区要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城市公用、房地产和文化卫生教育等服务业, 围绕提高城市等级, 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发展服务业;苏中地区应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交通运输仓储、商业餐饮业等服务业, 围绕拓宽城市服务功能, 以提高工业化水平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苏北地区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商业、农业服务、交通运输等目前比较薄弱的基础和传统的服务行业, 扩大发展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以规划为先导、以集聚区为抓手、以政策为支撑、以体制机制为保障, 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使集聚区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服务功能的新载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综合运用土地、财政、金融等多种举措, 适当增加对服务业的扶持倾斜力度。

目前, 江苏的制造业基地主要位于南京、苏州、盐城、扬州等地, 服务业的发展应从江苏省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 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工业园区, 真正实现业务外包。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制造企业必需设法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应该定位在新产品开发、设计和组装生产及市场开拓上, 把除生产以外的企业附属工作委托第三方物流去做, 从而简化产前准备, 加快生产速度。

现代制造服务 篇10

产业间的外溢效应是产业之间关联带来的对彼此的影响,工业与服务业间的外溢效应是通过彼此的产品和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实现的。

1、制造业的溢出效应。

20世纪下半叶,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大,在制造过程的前端、中端和后端的附加值分布比例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总体趋势是中端的附加值比例在下降。相对于20世纪50~60年代,近年来的“微笑曲线”的曲率更大,即表明在产业链中,设计、研发和品牌、服务的作用在急剧增强。在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把低附加值的生产工序委托给发展中国家,但仍然将转移产品的品牌和设计保留在发达国家国内,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要走出“微笑曲线”的低端,除自主创新和创立品牌外,还必须大力发展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制造业对服务的中间需求的扩展。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信息的搜索、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例如,交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等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提高这类作为基础设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 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从而降低分工成本推动分工深化, 进而会促进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性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性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业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能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制造业发展对服务业形成正溢出效应。

2、现代服务业的溢出效应。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一般具有“三高一强” (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强辐射) 的产业特征,主要包括金融、会展、文化、信息、物流以及会计、审计、评估、法律、代理等中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现代服务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润滑剂”和“推进器”,具有正外溢效应,具体表现为:

(1)现代服务业为各种知识、技术资本等专业化的中间产品进入生产过程提供桥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品生产环节专业化,或发明了新型的中间投入品种类。这就意味着生产过程包含了更多更先进的生产环节,在外生的资源禀赋优势之外产生了内生比较优势。

(2)现代服务业是产品价值增殖的主要源泉。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中,加工制造活动已经不再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取而代之的是产品的设计研究、市场开发等生产性服务活动。所以保持各个阶段服务的优势是一个生产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3)现代服务业拓展了工业品销售市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品市场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会直接拓宽生产资料型工业品的市场,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可支配收入,扩大消费型工业品的需求,为制造业企业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供可能。

(4)现代服务业成为制造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缓解制造业企业冗员问题,只有寄希望于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恰恰为制造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渠道,从而解决了制造业企业深化产权改革的最为重要的瓶颈限制。

由此可见,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溢出效应来看,现代服务业 (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物。现代服务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二、关于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溢出效应,立足于优先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针对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存在的矛盾,本文提出如下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1、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制造业服务化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制造业服务化包含两种模式:(1)业务主题转型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进入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产业,成为本行业品牌、设计、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的供应商,甚至可以将服务的范围拓展到业外,逐步实现产业服务化,例如IBM、西门子等大型制造企业逐步转变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2)价值链转型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上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培育核心竞争力,然后逐步把制造业剥离出去,转移到中小制造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把制造外包,而自身发挥品牌、市场网络和创新设计方面的优势,实现价值链升级。对于鼓励制造业服务化,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项引导基金,对大型制造企业的重点服务化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或者通过对制造业收入和服务业收入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等政策措施来实现。

2、鼓励“非核心业务剥离”,促进服务专业化发展。

鼓励制造企业进行合理定位,保留和发展制造业部分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将混合在制造企业中的服务支持活动分离出来,如物流、会计等非核心价值环节,鼓励其让渡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业,或内部设立服务业专业公司,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业分离。

3、创新商业模式,构筑服务业运行基础。

创新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创新商业发展机制,即立足商业模式的高端,研究和建立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型的市场体制、管理机制、盈利模式和配套政策,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二是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即改变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即“遴选项目→资金注入→吸引人才→企业孵化→产业发展”,转而采取以创新的商业发展机制,来吸引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高智力”,通过“高智力”来捕捉现代服务业项目,进而形成资金追逐项目、促进新型服务企业孵化与发展的新模式。

4、强化智力引进,形成现代服务业的“智力高地”效应。

在现代服务业的初期或成长阶段,通常会具有高风险,同时由于机会成本、子女教育等问题会影响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因此,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早期和中期阶段,江苏应该做到一方面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宽松的“智力引进”模式,减少高层次服务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实行逐步扩大智力吸引的强度,形成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智力高地”效应,最终实现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集聚。

5、建立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构建第三方指导服务体系。

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应是基于政、产、学、研合作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非实体机构,是政产学研结合的“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致力于“以大学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信息高效流动为特征,围绕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政企现实问题为载体的高深知识创新孵化器”。通过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来构建江苏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第三方指导和服务平台。

6、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吸纳力”。

鉴于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向, 江苏应该在动态把握全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的基础之上, 结合江苏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契机,做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智力和项目储备,研究应对策略,抢占竞争先机,主动应对挑战,为国内外高端服务业企业进入江苏创造发展条件,以更加和谐开放的环境,吸引包括企业总部、地区中心、外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大企业、商贸中心、研发中心。对成长性好的软件及创意企业,要创造优良条件,吸引其进入江苏的各个城市。

7、注重网络化信息体系建设,

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无缝式对接”。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运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溢出效应,整合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资源,调动技术开发、中介服务、人才培训、软件和系统集成等多层次互补的专业化技术力量,建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信息化工程网站、信息化服务平台、区域性网络化协作设计平台及特色行业动态联盟等,逐步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环节的“无缝式对接”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速度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层次。

8、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标准

体系,完善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市场规范。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惯例和准则,组织力量研究并制定江苏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测度评价指标、标准、技术和方法,以便能够正确测度和评价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符合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状况的预警管理系统,运用种种有效手段识别、评估和预先报警,以便寻求最佳的预控对策。注重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市场准入和运行体制等产业制度的研究,建立能够加快发展江苏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格鲁诺斯著, 吴晓云等译.服务市场营销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A Payne.The Essence of services Mark-eting.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93.

[3]罗勇, 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变动趋势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5, (8) .

用现代化流程制造娱乐 篇11

什么是现代化的制作流程?这又要提及电影《阿凡达》。这部3D电影不仅应用了3D技术,也采用了现代化的制作流程。Stig Gruman认为:“电影产业进入新世纪后,电影数字制作流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它已不只是一条线性的制作生产线,更影响着整个电影的生产流程。比如从电影前期策划到拍摄、置景、道具、表演,再到后期的合成、剪辑,每一个环节都是密切联系的。”

这其中有三个发展方向值得注意。首先,虚拟化制片越来越多,主要是利用设备实时捕捉动作,并将这些动作连成动画,大量采用虚拟摄像头的结果。其次,3D成为电影行业又一个革命性的技术。美国影院从去年年初只有1000块3D屏幕发展到目前3000块,翻拍二维电影从1200万美元降到了500万美元等这些数字均宣告了3D技术的成熟性。而采用3D技术的电影均成为票房良药。最后,可视化预览正成为主流。表现在CG角色和CG环境可实时互动,让导演清楚虚拟制片的最终结果。

为了适应这种趋势,欧特克计划在9月发布娱乐创作套装,面对企业用户以及个人用户。这些套装整合了欧特克娱乐行业的产品,如Maya、3ds Max、MotionBuilder等软件,旨在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帮助他们建立一整套的数字娱乐创作解决方案。

现代制造服务 篇12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 关于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作发展引起了各省市的重视。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区域合作上, 目前已有很多区域签署合作的文件, 但仍有很多区域的合作不尽人意, 起初合作的意向很强烈, 但慢慢的地区间出现了“合而不作”的倾向。

其实很多情况下, 问题的关键是: (1) 行业内部业务不规范。有些服务业内部业务不统一、不规范, 导致很多企业选择了一家服务业的设计, 而在以后其它市场拓展、营销机制等部分的服务都要花费很大成本选择与其配套的服务, 例如, 会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研发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50%以上都是企业内部自行完成的。 (2) 企业内部发展的阶段不同。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国际相比仍然很滞后, 但近些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却高速发展, 完全没有被服务业的滞后而影响, 其关键是, 目前, 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制造业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阶段, 制造业能否顺利转型升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相配套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高度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 在区域间共同协作下, 如何使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真正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在借鉴区域合作的研究基础上, 本文主要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圈内的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2 京津冀区域经济圈内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竞合机理分析

服务业合作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京津冀区域经济圈为本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北京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河北、天津, 而河北、天津的制造业比重又远远高于北京制造业的比重。但由于北京能源匮乏、地理空间有限, 因此制造业发展受到限制, 进而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河北、天津的制造业为其发展提供了平台;河北、天津不具有北京的信息、文化、科技和人才优势, 进而限制了河北、天津制造业发展升级。因此, 区域内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间合作使其达到双赢的局面成为可能。

3 京津冀区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间进化博弈模型构建

有限理性博弈方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 而会在博弈过程中学习博弈, 通过尝试寻找较好的策略。有限理性的复制动态博弈分为对称博弈和非对称博弈, 本文主要研究京津冀区域整体内部的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博弈分析, 每一次博弈都是前一个群体一个成员与后一个群体的而一个成员的博弈, 制造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大, 两类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群体, 因此两大群体成员之间的随机配对是非对称的博弈。

进化博弈论所关心的是种群结构的变迁, 而不是单个参与者的效用分析。关键是找到“进化稳定策略 (ESS) ”。复制动态是描述某一特定策略在一个种群中被采用的频数或频度的动态微分方程。当一种策略的适应度比种群的平均适应度高, 这种策略就会在种群中发展, 即适者生存体现为这种策略的增长率大于零。

假设博弈方1表示整个区域的制造业, 博弈方2表示整个区域的现代服务业, 博弈方1有两种策略“服务外购”和“自行提供”, 博弈方2也有两种策略“规范服务”和“非规范服务”。此处的“规范”主要指行业内部的协同, 例如, 银行间跨行的转账成本低说明“规范”, 跨行转账成

站在博弈方1的角度考虑:如果博弈方2采取“规范服务”, 企业如果与其合作没有转移成本, 企业采取“服务外购”, 收益记为 (A) , 如果企业采取“自行提供”, 需要投入一定的固定资产成本C, 并且与同行业参与“服务外购”的企业相比, 会降低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损失为d, 此时收益记为 (A-C-d) ;如果博弈方2采取“非规范服务”, 企业如果与其合作, 会使企业以后的转移成本记为β, 收益为A-β。采取自行提供的收益为 (A-C) 。

站在博弈方2的角度考虑:如果博弈方1采取“服务外购”, 博弈方2提供“规范服务”的收益为B, 提供“非规范服务”, 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垄断收益b, 总收益为 (B+b) , 如果博弈方1采取“自行提供”, 博弈方2 的收益都为0。

经以上分析得出结论:策略组合为 (服务外购, 规范服务) 时, 收益为 ( (A, B) ) ;策略组合为 (服务外购, 非规范服务) 时, 收益为 ( (A-β, B+b) ) ;策略组合为 (自行提供, 规范服务) 时, 收益为 ( (A-C-d, 0) ) ;策略组合为 (自行提供, 非规范服务) 时, 收益为 ( (A-C, 0) ) 。

假设博弈方1位置的博弈群体中采取“服务外购”的策略的博弈方比例为x, 那么采取“自行提供”的策略比例为1-x;同时假设在博弈方2位置群体中采取“规范服务”的策略的博弈方比例为y, 采取“非规范服务”的比例为1-y。

博弈方1位置的博弈的“服务外购”、“自行提供”两类博弈方的期望得益u10 、u1i和群体平均得益undefined1分别为:

u10=yA+ (1-y) (A-β) -A-β+βy;

u1i=y (A-C-d) + (1-y) (A-C) =A-C-dy;

undefined10 (1-x) u1i=A-C-dy+ (C-β) x+ (d+β) xy。

博弈方1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undefined。 (1)

博弈方2位置博弈的“规范服务”、“非规范服务”两类博弈方的期望得益u2g 、u2f和群体平均得益undefined2分别为:

u2g=xB+ (1-x) *0=xB;

u2f=x (B+b) + (1-x) *0=xB+xb;

undefined2g+ (1-y) u2f= (B+b) x-xtb

博弈方2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undefined (1-y) 。 (2)

分析博弈方1的复制动态方程 (1) ,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始终为0, 这说明说有的x是稳定状态;当undefined时, x*=1、x*0 是两个稳定状态;当undefined时, x*=1是ESS, undefined时, x*=0是ESS。

分析博弈方2的复制动态方程 (2) , 当x=0 时, undefined恒等于0, 说明所有的y都是稳定状态;当x≠0 时, y*=1、y*=0 是两个稳定状态。因为x非负, 所以y*=1 是ESS。

令undefined, 其中β 为企业接受了不规范的服务以后的转移成本, C为企业自行提供服务需要注入固定资产、资金的成本, d为企业放弃专业化服务同行业接受服务时, 企业本身受到的损失。

讨论: (1) 令undefined时, 即d<-C 时, 其中C为企业自行提供服务需要注入固定资产、资金的成本, 由经营管理费用和资金成本利率构成, 其值必定大于0, 要使d<-C, 即d为负值, 说明企业放弃专业化服务同行业接受服务时, 没有收到损失, 反而收益。有两种可能:①制造业非常发达, 目前的服务业落后, 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要企业通过兼并整合自行提供服务更有利。②制造业过于落后, 服务业发达, 二者发展脱节。这种情况下, 本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为x*=0、y*=1, 说明企业都采用“自行提供”服务, 没有合作的可能。

(2) 令undefined时, 即d>-C 时, 本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为x*=1、y*=1, 说明制造企业都采用“服务外购”, 现代服务业采用“规范服务”, 两者合作达到双赢。因此, 为了使两者更好的合作, 企业放弃专业化服务同行业接受服务企业本身受到的损失d大于制造业自行提供服务的费用时,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经过长时间的试合作, 最终会达到稳定的长期合作共赢状态。

4 总结

以上分析结果说明, 在京津冀地区政府之间合作的基础上, 只有京津冀区域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区域合作, 最终能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任何一方过度超前都会影响二者的发展。因此为了使地区间的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更好的发展, 河北与天津应该充分利用北京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自身制造业的发展, 缩小二者层次上的差距;北京的现代服务业应着眼于区域内的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 提高区域内制造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 完善北京现代服务业自身的结构, 尤其是在生产服务业方面。

摘要: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基础上, 根据当前区域的发展状况, 利用进化博弈理论分析了在区域内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竞合过程, 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地区政府之间合作的基础上, 只有京津冀区域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区域合作, 最终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进化博弈

参考文献

[1]王小平, 李素喜, 马新立.区域服务业合作条件的联盟博弈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 (3) .

[2]李素喜, 王小平.京津冀服务业合作博弈分析与机制设计[J].商业研究, 2008, (1) .

上一篇: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下一篇: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