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制造服务

2024-06-03

专业制造服务(精选12篇)

专业制造服务 篇1

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全日制中专, 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办于2007年, 现已成为辽宁省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多年来, 该专业发展以人为本,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 不断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 提升了专业文化内涵的建设, 构建了具有企业特色的“以企业文化做强专业, 以企业文化培育学生, 以企业文化服务社会”的专业文化体系。

1 用企业理念构建专业精神文化

企业的文化理念就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物流企业从所遵循的经营哲学和管理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企业文化理念都是围绕“敬业、诚信、规范、合作、创新”这些核心价值观拓展出来的。因此, 作为直接服务于物流企业一线岗位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理应接受和认知物流企业这些文化理念的核心价值观, 并将其作为本专业的一种精神文化, 将其融入到自身专业的学习和专业发展之中。

1.1 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教育教学全过程, 精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同物流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并主动遵照物流企业的价值观来提升和深化自身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自觉维护物流企业的形象, 形成专业习惯, 这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归属, 也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经过长时间的摸索, 探索出了“听、看、问、行动、反思”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 深化课程改革,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自觉成为专业文化的践行者。

“听”是学校在认真调研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开展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 通过开设企业领导讲座、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等方式, 增强学生对物流专业的了解, 让学生明确专业素养发展目标和专业学习目标, 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看”是学校加强同相关物流企业的合作, 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组织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让学生切身感受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境, 通过实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强化学生对专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问”是指学生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口头咨询和网络交流等形式, 随时向教师询问, 以便能够及时获得职业生涯、专业等方面的解答。

“行动”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对照专业学习行为规范的要求, 不断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并逐步养成专业行为习惯。

“反思”是学校针对学生学习、实训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观摩专业活动等方式,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思考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从而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断按照专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纠正自己的行为。

1.2 深度校企合作贯穿于专业建设全过程, 精细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

扩大校企合作范围,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提升办学理念, 实现物流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让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深层次地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结构创新的全过程中。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要准确把握培养方向, 明确培养人才层次的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就业岗位的基层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素质要求上, 紧紧依托企业文化理念的内涵, 如严明的组织纪律、良好的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实效的工作效率等。把企业这些文化理念的精髓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让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同时也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恪守职业道德。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调研、归纳、排序、重组、设计了“三系统”融合的项目体系。目标是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 满足不断发展中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构建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服务专业教学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形成学生良好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基本素质、创业意识等德育拓展体系。实现理念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价值取向上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方式上由“教师、课堂、书本”老三中心向“学习者、职场环境、教育资源系统”新三中心转变。

(3) 课程结构的创新, 通过“七步法”构建专业项目教学模块。以活动项目为主线,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向导, 以岗位任务、工作流程为核心, 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 设置若干工作任务, 形成13个教学项目, 并将每个项目模块具体实施内容划分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包括操作技能、实训基地使用情况、职业素养及配合的讲座、职业资格认证) 、考核方式、项目进程、文化素质项目、德育教育等。打破了专业课、文化课、德育课的界限, 进行项目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同时进行职业素养、文化基础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教育。

2 用企业形象构建专业物质文化

物流企业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打造优秀的企业形象, 目的就是要展现企业的内涵, 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在专业建设上吸纳企业文化精髓, 吸收企业文化元素, 以此来增强专业文化的韵味, 营造企业性文化氛围, 也是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个重要方面。

2.1 构建专业的实践环境, 打造逼真的职场氛围

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企业形象和工作环境, 我们在专业实践环境的布置上, 因势利导地融入了企业文化元素, 精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首先,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教学楼、宣传栏、走廊等处张贴各种企业文化宣传展板, 处处体现企业文化的氛围, 让学生时时感知企业严谨规范、爱岗敬业的工作环境。

其次, 在实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积极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莅临指导, 尽可能贴近企业工作实际, 营造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模拟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 把企业工作流程、生产顺序、操作要领、安全规程、注意事项、管理制度等制成图表悬挂在显著位置, 时刻提醒参加实训的学生按照规定的要求操作, 加深学生对物流定义及内涵的认识, 依据岗位职责进行模拟岗位实训, 接触实际物流企业的相关使用设备及业务流程, 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业务操作, 熟悉出口商、进口商、海关、银行等多个角色的业务操作流程,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平置仓库、全自动仓库、货架仓库、电子分拣库操作实训, 深入了解物流作业流程, 明晰职业岗位的标准和要求, 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缩短就业时的适应期。实训室内张贴实践操作要求、优秀师生的图片、学生实践成果等, 以此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热情、产生专业学习的动力, 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物质保障。

2.2 模拟企业的岗位任务, 贴近实际的工作评价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设计实训任务, 指导实训技能点, 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实训教学, 将课堂搬进实训基地,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穿着工作服, 按照实习岗位的不同教师教授不同的知识,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 边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指导教师在旁进行适时指导, 一旦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问题, 教师立即帮学生查找原因, 指导学生如何避免错误的发生, 这样的教学环节丰富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方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生几个人一组, 有问题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 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 面对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实践能力不一等诸多因素, 指导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尽量贴近实际生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程序, 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在实训教学中要采用全过程动态评价模式,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情感体验、身心发展的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变教师单独讲授为师生互动教学、变传授知识模式为激励学习模式、变释疑教学为设疑教学、变普通课堂教学为创设情景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创优创新的精神, 极大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

3 用企业制度构建专业行为文化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根基, 借鉴企业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汲取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 是规范专业行为文化的依托。

3.1 采用先进的“5S”管理模式, 规范学生专业行为

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中, 除了传统的针对实习训练的有关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要求之外, 还应在教学实践的管理中, 提倡和采用企业的“5S”管理模式, 模拟企业的现场环境, 进行仿真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行, 对学生的行为、心理素养等的培养, 都是行之有效的。

实践证明“, 5S”管理模式的借鉴,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地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 使其焕发出一种强大的活力, 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 并带动改善了意识形态。真正实现了“人人积极参与, 事事遵守标准”的行为约束力。

3.2 引能工巧匠进课堂, 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

专业行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理念, 只有经过教师的反复教育实践, 才能逐渐形成行为习惯, 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形成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群体文化, 最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熏陶和感染学生。走进课堂的能工巧匠们用自身积累的工作经历和经验, 用自觉形成的行为规范, 让学生感知专业成长的魅力, 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熟知企业的管理模式及评价体系, 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吸引力, 让学生从主观上提升自己, 从根本上增强自己对专业的归属感。

4 结语

总之,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是把握一个专业发展方向的基本方法, 更是打造一个品牌专业的有效途径。将企业文化的精髓注入到专业建设中, 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重视学生的职业价值。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还将在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上继续探索, 继续完善, 以期与企业共同培养出价值共守、情感共流、思想共通、命运共担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占德千, 张炳林.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对四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与分析[J].管理世界, 1996 (05) .

[2]马呁.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07) .

[3]黎永泰.试论企业文化的两种基本类型[J].经济体制改革, 2001 (01) .

[4]李永平, 吕玲.融入企业文化构建高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 2009 (18) .

[5]屈智敏.企业文化类型与创新[J].企业经济, 2003 (12) .

[6]赵常林.企业文化的五种基本类型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 1999 (04) .

[7]吴清华.企业文化融入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0 (09) .

[8]庄梅兰.浅析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渗透[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8 (8) .

[9]高狭.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企业家, 2011 (18) .

[10]袁卫忠.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10) .

[11]宋威.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1) .

专业制造服务 篇2

无疑,航班准点率是衡量航空公司准时交付服务的最有效KPI指标。美国一家追踪实时和历史航班信息的机构FlightStats网站公布的世界主要航空公司航班准点率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航空业航班的平均准点率为78.31%,其中日本航空公司(Japan Airlines International Co., Ltd.,简称“日航”)的准点到达率为90.95%,位居全球之首。根据目前该网站公布的5月15日到7月15日这两个月各航空公司的准点率比较来看,中国主要航空公司的航班准点率都在60%至70%之间。反观其他主要国际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公司在这两个月的航班准点率达到了88%,美国西南航空达到了80%,澳大利亚航空达到了79%。

由此看出,中国航空公司的绩效需提升50%左右才能达到目前日本航空公司的水平。虽然国内各航空公司宣称延误不是他们的原因造成的,是天气等客观因素所致,但以上数据显然推翻了他们的观点,

与制造业的全球化相比,服务业的全球化显得要迟缓得多,国内的服务业还没有明显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对于制造业来说,价格、质量和时间是必须满足客户要求的三项基本要素:在需要的时间交付客户所需要(恰当的成本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服务业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非常之少,要不就是价格过高,超出客户能承受的成本,如移动、电信和能源;要不就是质量不佳,如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出租车公司等;要不就是时间上无法满足,如航空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

对于制造业来说,精益制造正在或已经成为一项必须实践的管理思想和原则,这个趋势也正在向服务业进行传递,精益服务必将成为服务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优势。很遗憾,国内还没有一家航空公司努力把航班准点率当做他们的竞争优势来对待,定期公布他们的航班准点率,做出服务承诺,完善自身的计划调度体系。虽然今年全国民航业累计实现利润91.6亿元,为历史同期新高,其中7月份盈利达20.6亿元,刷新民航单月盈利最高纪录。与此同时,7月的全行业航班正常率创下今年新低,盈利最高的航空公司航班准点率也最低。

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智慧转身 篇3

众所周知,随着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服务”往往更能提升品牌力与客户的满意度。更为重要的是,产品制造常常是整个产业链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且易被抄袭仿制,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以“服务中心”取代“制造中心”,可望为产业链带来较快升值,能够以较少的成本帮助企业及客户实现更多的价值、功能与福利,传统的“多产多销”赢利模式也将由此让位于“少产多效”模式。

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也就是说,制造=生产+服务。从“产业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产业链利润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却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利润约占整个产业链利润的1/3,而服务所创造的利润约占2/3。在当今跨国企业的产业价值链条中,服务业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IBM曾是一家老牌的纯硬件制造商,但如今已成功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2011年,在IBM的全球营收体系中,大约有55%的收入净利来自IT服务,其每年的利润增长率高达10%以上。苹果则是最新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功范例,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苹果公司赢利路径主要有两种:一个是靠卖硬件产品来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二是利用网络商店和ipod组合,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该部分利润占比高达58%。

当前在我国,制造服务业仍处于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发展阶段,但陆续已经有一些企业明确提出从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例如,近几年来,一汽大众、宝钢、武钢等大企业集团原有的信息化部门,逐步发展成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在IT服务、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时下,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变发展思路,尝试将制造业服务化,这种介于二产和三产之间的企业被称为“2.5企业”,并走上了由2.0升至2.5的转型新路径。

信息技术成为制造服务化助推器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转型?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能够创新研发设计的工具和手段,优化开发流程,加快产品的开发周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成都飞机集团公司为例,利用PLM、ERP等信息化手段,其新型飞机的设计周期已经从原来的46个月缩短为现在的15个月,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化支撑我国传统产业改变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得企业物流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紧密结合,能够加速企业内部及企业间所有物流活动和所有商业活动的集成,从而提升产品流通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并大大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企业利润。2005年,世界知名的家电制造和销售厂商惠而浦将搅拌器组装业务外包中国,2011年又重新转回了美国工廠。因信息技术和设备革新,美国新生产线所有工序仅需6人,效率却提升了25%,利润骤升了30%。

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已成为当前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兴企强邦的催化剂与助推器。“两化融合”为企业制造服务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企业制造服务化的发展也反过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与不断发展。当前,借助于“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和产业都得到了快速、深入的发展。比如,CAD/CAM、ERP及ERPII、PDM及PLM、协同制造、网络制造、云计算、电子商务、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及零售业供应链的整合等信息技术被大量广泛应用,而业务外包、系统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维护与故障诊断、制造资源维护、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等得到大量推广,而金融保险业、管理咨询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基于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协作等产业也同时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化。

加快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

如何让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过程中起到催化剂和增速器的作用?

一是加快关键性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从源头上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掌控制造产业链上的高额利润,主要是转移了传统制造业,不断推动着科技创新、信息化进步,始终掌握着关键性产业的核心技术,并借此推动制造业不断服务化。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关键性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芯片等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国产化、产品化、产业化。

二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丰富加强企业管理软件建设并创新其内容与应用。企业信息化要重点向前端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以及向后端的物流配送、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延伸、推进。首先,需要企业信息化综合系统增加CRM的服务功能,或引进CRM系统,以便能在产品销售出去后进行全过程跟踪,解决诸如服务人员怎么考核、售后怎么维护等问题。同时,为适应制造业服务化,企业应大力引进ERP管理系统,或将现有ERP功能更好地扩充、引用,能提供相应的设备管理计划和库存管理等功能,以保证产品生产出来后在提供增值服务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计划与运营。另外,企业制造业服务化,还要求IT供应商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或定制系统,这就要求软件的架构要足够灵活、经济、便捷。

三是构筑集群式供应链业态,推进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发展,打造支撑制造服务业的坚实环境。现代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但传统供应链从原始供应商端向最终客户端多层传递时,由于难于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并逐级放大(或递减),难于准确反应、掌控整个产业链库存,库存成本、物流成本就以令人难于想象的空间提升。当前,中国服饰企业高库存的困境就是由此造成的。这表明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信息系统虽已得到应用,但这种单核的供应链系统仍难以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效应”。因此,在推进服务型制造时,单核的供应链系统就必须发展为多核的集群式供应链网络。集群式供应链是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之间的耦合,从而不但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条平行、单链式供应链,同时还有跨不同行业企业的关联、竞争和协同。这种供应链网络具有大规模、高效益、节约资源、快速敏捷等优势,是典型的制造服务业所需。

而在发展方向上,制造业信息化也要将重心从面向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向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发展。产业集群不只有同一产业的一批企业,还有与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甚至可能包括多种产业。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也表现为从相对单一的信息系统演变为信息化服务综合平台,从强调无缝集成发展到耦合的协同,典型的如早期的ASP模式,近年的SaaS模式,现在最为流行的就是云计算服务平台。基于目前的技术及市场发展水平,服务平台较理想的信息化模式是采用服务总线架构,实现异构OA/CRM/ERP/SCM/CRM等多个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及共享合作。

当然,发展制造服务业,并不是单纯强调要从制造业转向到服务业,更不是要放弃制造环节去只做服务环节,而是要注重制造与服务的相互渗透,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通过服务使制造增值,使制造更有品牌效应。这之中既要防止服务空心化,又要防止闭门造车,力求制造与服务的完美平衡。

专业制造服务 篇4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产业集聚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由于不同区位的限制条件存在差异, 导致同类或者关联企业在选址的问题上出现了趋同, 从而生产某种产品的产业链中若干配套的企业及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集群在一起而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网络。它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生产服务业对应于消费者服务业, 是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分析框架对服务业所作的一种分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生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 是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并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而发挥中间功能, 随着商品生产链条的拉长, 生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和主导性力量。

产业集聚与生产服务业存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 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 必然会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的生产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 或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集中。这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集聚, 还包括相关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可以说, 产业集聚促进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专业化生产带来的生产服务业的扩张。专业化和产业集群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分工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产业集群形成以后, 又可以通过其集群效应促进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是与分工演进的水平与知识累积相联系的。在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 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有的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公司, 形成上、下游等多种企业分工合作, 并且和中介机构的合作日益加强。大量的专业化企业的集聚实现了规模生产, 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空间, 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许多原来内化在制造业里面的生产服务会逐步外部化, 或与制造业实现垂直分离, 从而形成许多专业化的服务型组织。

生产服务业有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专业化程度。生产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 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是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 一方面通过提供较为周到全面的生产者服务而降低地区内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创业门槛, 极大地提高制造业的创业能力。一方面通过知识、信息以及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贡献而提升地区创新能力。相对于企业内部提供的生产者服务而言, 外部提供的生产者服务由于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 因而成本通常较低, 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外购生产者服务的重要原因, 可见, 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集聚和专业化生产具有强大的作用力。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及专业化分析

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 辽宁装备制造业取得的重大突破, 装备制造业已凸现产业集聚现象。2003年, 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97户, 主营业务收入1666.84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5%;2004年, 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151.53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5.9%, 增长29.1%;2005年, 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710.30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5.1%, 增长26.0%;完成增加值739.56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6%, 增长20.9%, 拉动工业增长6.4个百分点;2006年, 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55户, 主营业务收入3639.41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5%, 增长34.3%;完成增加值983.91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6%, 增长24.8%, 高出全省工业平均水平4.8百分点。2006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比2003年增加126.8%,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8.3%。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84亿元, 高于全省工业4.8个百分点, 首次超过石油加工业和冶金工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全省新增工业利润的一半以上来自于装备制造业。可以说, 一批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积聚地正在形成, 要素聚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然而, 在装备制造业逐步集聚的同时, 生产专业化水平没有同步提升, 甚至下滑。对比2003年, 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由10.09%下降到4.17%;装备制造业务行业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 其他各行业增加值比重下滑幅度都比较大。如, 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由2003年的22.33%下滑到2006年的7.8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18.41%减少到3.39%。随着增加值比重的下滑, 各部门生产专业化系数也在下降。辽宁装备制造业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专业化系数均高于1。但与2003年相比, 辽宁装备制造业2003年为1.11, 2006年为0.92, 生产专业化水平下降, 各行业中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由1.23上升为1.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由0.65上升为1.14, 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除了这两个行业外, 其他装备制造行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都在下降。特别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下滑程度最严重, 由2003年的2.0208减少到2006年的0.5130。

专业化和产业集聚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专业化分工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装备制造业专业化系数下滑, 说明我省产业集聚没有形成上下延伸的产业链条, 尚未形成产业高地, 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 这必然滞后我省装备制造业未来的产业集聚和发展。究其原因虽然较多, 但我省产业分工体系不合理, 生产服务业没有同步发展是一重要因素。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表明, 生产者服务由于具有许多独特的经济功能, 因而对制造业集聚和专业化提升具有独特的作用力。纵观世界产业发展经验,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 生产性服务业正加速向制造业的生产前期研发、生产中期设计、融资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渗透, 这自然能提升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和生产的专业化。

三、发展辽宁生产服务业的政策思考

生产者服务脱胎于制造业, 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其发展的基础;反过来, 生产者服务又以其强大的支撑功能而成为 (下转第52页) (上接第44页) 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制造业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竞争力。可见, 必须大力发展我省生产服务业以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和集聚度。

1、借助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契机, 实现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辅助性活动, 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 没有制造业的发展, 它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所以, 辽宁省发展生产服务业要立足于已有的产业基础。由于我省的装备制造业多数具有技术含量高、投资成本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这些产品的现代化升级改造、远程监测、维护与故障诊断等增值服务, 都有巨大的需求市场亟待开发。发展生产服务业要抓住这一契机, 延长上下游产业链条, 将生产制造与服务功能逐渐融合, 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核心业务。

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进行组织创新, 即坚决避免原先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经营模式, 专注于自身的优势与强势环节, 注重核心技术的培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并通过将生产者服务业环节外包化来整合外部专业分工优势, 推进产业链条企业优势互补, 形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互补, 确保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动态的契合, 不断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进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3、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推进服务领域产业化和社会化。

工业制造专业自我评价 篇5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制造型企业如何卖服务 篇6

制造公司要从服务业务中获取利润,并非易事。

我们来看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例子,该公司在医疗设备、信息技术、汽车装备和运输系统领域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早在2003年,该公司旗下销售收入达50亿欧元的信息技术事业部就意识到,自己的产品日益同质化,净利润率仅为3%到4%。相比之下,它提供的安装和培训等与产品相关服务的净利润率却要高出一倍。因此,该部门决定斥巨资发展为大客户服务的能力。管理人员估计,这种定制化服务的利润率很快会达到15%。

然而,管理人员的估计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2005年,该部门报告的净利润率为-10%以下。新服务业务亏损严重,仅此一年给整个集团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6亿欧元左右。造成巨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后台部门提供服务所遭遇的困难大大超过公司的预期。这是因为服务非常复杂,而且每个客户都有高度定制化的服务要求——这就意味着,公司几乎无法借鉴它在为其他客户服务时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其次,销售人员原来在推销带有基础服务合同的产品时,都是跟目标公司中职位较低的人打交道,而这些人对价值高达数百万欧元的解决方案合同没有决定权。第三,有关服务的许多知识都必须从外部获取,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该公司负责服务业务的董事坦率地承认了这些问题:“我们太急于求成,其实一切都还没准备好。”

正如上述这家公司的例子所示(该公司后来在服务业务上扭亏为盈),许多公司未能成功的开发服务业务,都是因为它们试图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转型。成功的公司总是有步骤地完成转型。一开始的时候行动比较慢,它们先确定自己已经在提供哪些简单服务,并对这些服务收费,在激发起客户兴趣后再增加更为复杂的服务。接着,它们会将服务流程标准化,使其与制造流程一样高效。随着服务的复杂化,它们会确保销售队伍的能力跟上发展要求。最后,管理层会将关注的重点从公司的流程和结构转向客户问题的本质、客户流程给公司增添新服务提供的机遇,以及公司提供这些服务所具备的新能力上来。如图“通向工业服务利润之路”所示,这一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表1)。

认识你已经是一家服务公司

要开拓服务能力,公司首先要让管理人员和客户意识到现有服务的价值。

对于太公司来说,它们只要比较旗下各个运营部门采取的计费方式,就能弄清目前提供的哪些服务能够赢利。精明的公司会委派一位高管查看各业务领域的做法,找出其中未被发现的服务。在取得初步成效后,这位高管就可以着手设计前瞻性的服务战略。这种在初期阶段就指定专人负责开发服务业务的做法,能够确保服务举措不仅仅是单个业务部门的偶然性创意,而是成为公司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并可以将某个业务领域的最佳实践推广至整个公司。

实现后台运营的工业化

制造商习惯于稳定和可控制的生产流程。当它们开展增值服务时,可能会发现定制化服务带给它们的是一场成本奇高的噩梦。如果他们不能够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增值服务就很难赢利。

海德堡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是德国的一家印刷设备制造商,它就遭遇了制造公司开展服务业务时可能出现的后台运营问题。其法国的客户在维护印刷设备时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现收现付式(pay-as-you-go),即每当服务技师应客户要求提供现场服务后,海德堡公司就向客户开票收取零部件和劳务费用;另一种是订立全套服务合同(fulI-service-contract),为客户提供及时技术支持,远程监控和预防性维护服务。公司遇到的问题是,选择第二种服务的客户寻求帮助的频率常常是第一种客户的两倍。而且,由于第二种客户无需为服务费用操心,海德堡公司的服务技师会更勤快地为他们更换印刷机部件,更频繁地造访他们,也更可能在制定上门服务计划时过于草率,造成造访次数无谓增多。(服务技师们往往认为公司收取的全套服务费已涵盖了全部成本)所有这些都会侵蚀海德堡公司全套服务合同的利润,导致这种服务方式不如现收现付方式赚钱。

公司有三种方法可以防止服务成本侵蚀服务利润。首先他们可以基于通用的服务流程,构建灵活的服务平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

其次,我们研究的许多成功公司都持续监控他们的服务流程成本,找出导致利润流失的因素。

第三,成功的公司会迅速利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流程创新。瑞典轴承制造商SKF公司通过一种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浏览器,实现了远程电子监控,帮助客户延长其设备的使用寿命。

建立一支精通服务的销售队伍

如果公司准备从提供简单的产品相关服务变为提供更加复杂的客户解决方案,管理人员就必须重新审视销售管理战略了。服务销售的周期更长,而且销售过程往往更加复杂、更有战略性,这就意味着客户方通常会让职位较高的人来做决策。

很多公司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一挑战而陷入了困境。例如海德堡原有的销售商谈对象往往是客户公司的采购人员或者内部维修负责人等较低级别人员,前者关注的是每个部件和每项服务的成本,而后者可能认为这些服务会威胁到自己的工作。海德堡公司需要建立一支善于和客户公司的生产经理打交道的销售队伍,因为这些经理能够看到新服务对公司总体成本削减的意义。

产品销售人员往往极力反对这种销售战略的变化。他们认为,公司的传统产品业务已经有足够高的利润率,而且公司在目前的产品市场仍然有增长的空间。服务业务则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将会占用大量的财务资源,而且如果公司没有兑现服务承诺,可能会对产品销售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研究的所有成功的制造公司都花大力气重新培训销售队伍。虽然大多数成功提供服务的公司都对产品和服务销售人员进行了一定的区分。但仍然有问题出现。

公司只有给销售人员以物质激励,他们才会积极地向客户推销服务,而不仅仅是注重产品销售。当产品收入远高于服务收人时,销售人员就更难改变他们的关注重点。为了减少服务销售人员和产品销售人员的冲突,法国液化空气公司建立了一种双积分系统:每做成一笔交易,产品和服务销售人员将获得相同的佣金。

最后,要向客户销售服务,公司需要开发一些工具,证明这些服务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并让客户了解其价值。

注重客户流程

一旦制造公司学会了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销售和提供服务,它们就可以开始全面地解决客户的问题、优化其流程。这意味着它们要将重点从自身转向客户,全力关注客户的流程、激励机制和组织机构。

当制造公司不再局限于提供与产品相关的辅助性服务,还向客户提供一些复杂服务时,他们就需要重新审视定价的依据和衡量成功的方式。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注重的衡量指标一般以投入要素为基础——如设备使用小时数和销售量。只要他们提供的服务比较独立,与产品相似,而且出问题的风险有限,注重这类衡量指标就没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公司的前台还是后台,都将服务视为产品,这就意味着投入成本是重点关注对象。

但是,如果服务更加复杂的话,公司就需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当公司承诺为客户解决问题时,它承担的风险要大得多。

一旦公司高管以解决客户问题为中心重新界定了价值主张,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缺少处理相关流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位于匹兹堡(Pittsburgh)的工业涂料专业生产商PP G公司提出接管菲亚特(Fiat)都灵汽车厂的喷漆车间。在这项交易发生后,菲亚特将按照PPG完成的无缺陷喷气的轿车数量,而不是自己购买的工业涂料量,向PPG支付费用。为了控制喷气流程的结果,PPG就必须懂得喷气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同样,当SKF公司开始围绕其核心产品——轴承—开发服务时,它研究了可能导致客户设备中的轴承发生故障的原因,然后设法获得了有关专业知识帮助客户控制这类故障。在过去的十年里,SKF通过内部开发和收购,在设备状态监测、工业密封、润滑系统和振动分析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专业制造服务 篇7

一、服务型制造的内涵

服务型制造是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全面融合的新生产方式, 是基于制造的服务, 面向服务的制造。服务型制造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 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活动 (包括市场研究、开发与设计、制造装配、销售、运行维护、回收等) 、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 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 达到高效创新的制造模式。

服务型制造是生产性服务与服务性生产的有机统一和高度融合的先进制造模式。其中, 生产性服务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 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间不可缺少的活动。而服务性生产是指那些将实物形态产品生产作为实现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具体手段的活动, 其产品制造是为出卖生产性服务而“服务”;特别指面向制造业中间产品需求的客户的生产活动, 其产出将作为服务型制造商或服务业向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有形产品。

服务型制造的目标是为最终顾客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广义产品 (产品+服务) , 即产品服务系统 (Product Service System, 缩写PSS) 。根据企业竞争优势对有形产品依赖程度以及有形产品的所有权是否转移给顾客, 产品服务系统可以分为4种形式:面向产品的PSS、面向方案的PSS、面向应用的PSS、面向效用的PSS。了解顾客 (包括最终消费者、终端用户、供应商和分销商) 价值的内生过程, 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生成过程的一整套产品, 成为制造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二、服务型制造模式

服务型制造模式更多地是要求企业消除与外界、客户之间的隔膜, 通过更深入地与客户进行接触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以获得自身竞争优势的提升, 真正将制造系统看作开放的动态系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整体解决方案模式的内涵是指, 制造商不仅销售产品, 而且提供给用户应用此产品的一整套解决方案。这就将产品和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提供给顾客,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制造企业的销售模式。整体解决方案要求制造商和用户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制造商和用户只有经过充分沟通, 才能成功提出并不断完善解决方案, 任何单独一方都无法独自做到这一点。这种合作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之中。

三、服务型制造在企业中的应用

服务型制造在具体企业中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由以产品输出为导向的盈利模式向以拥有更高附加值的服务输出为导向的盈利模式的转变。具体说, 根据服务型制造的定义, 它在企业中的应用包括:企业供应链整合、企业销售行为、作为支持体系的设备可靠性分析与安全评估。

1. 企业供应链整合:构建服务型制造网络

制造视野下的供应链整合, 包括上下游两层含义, 即 (1) 上游:企业识别自身的核心资源和功能, 接受其他上游企业在非核心资源和功能上的服务 (业务流程外包) ; (2) 下游:企业识别、挖掘下游企业的相关需求, 提供它们所需的高价值服务。

2. 销售的转变:由销售产品转为提供方案组合

目前的销售, 主要是以产品为主, 通过提供满足下游企业需求的产品来获取利润。这产生了两个问题: (1) 上游企业利润微薄, 仅仅依附在产品上的价值空间很有限, 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又不大可能提高产品价格, 因此需要通过提供服务组合来开拓更多的盈利空间; (2) 下游企业的资源浪费, 由于对上游企业产品组合不熟悉和其自身需求识别的模糊, 上游企业产品不易发挥最大功用和效用, 导致其对下游企业价值贡献能力弱和资源浪费。

服务型制造解决办法是将现有的产品销售方式转变为面向下游企业提供量身制作的、基于上游企业产品的服务组合。一方面, 可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 节约客户成本, 另一方面, 还可实现上游企业价值利润的最大化和长期化。

上述解决方法,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实现: (1) 顾客需求的定位和采集; (2) 客户需求的代为运营; (3) 实现向客户提供单个产品, 满足客户的系统需求, 创造客户需求的转变。

3. 支持体系:设备可靠性分析与安全分析

无论是面向企业内部的生产, 针对客户需求的方案的提供, 还是全寿命周期的运营支持, 都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 即设备体系的可靠性分析和安全分析。

设备可靠性分析包括: (1) 对企业生产设备的监控和分析; (2) 对与客户交互的产品组合的分析和替代方案选择; (3) 连续性的安全性评估和全寿命周期维护; (4) 主动的支持和维护, 尽可能延长设备的连续工作时间。

安全分析包括: (1) 对企业的生产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2) 对与客户交互的产品组合的安全性分析、操作评估和规范化; (3) 对企业和客户的连续性的安全评估和系统修正; (4) 建立在安全分析基础上的客户方案代为运营。

四、服务型制造对企业的价值

首先, 服务型制造战略有利于制造企业在产品制造价值链的高端创造更大价值。发展服务型制造会促使企业把资源集中于最具有竞争力的环节, 把握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控制点, 为此必须将非核心环节外包以降低成本, 强化核心竞争力、提高收益率。

其次, 服务型制造战略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绩效。产业深化、分工细化、市场细分需要灵活的、柔性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制造方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服务型制造正是能满足客户对产品定制要求的、柔性的生产方式。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中, 服务型制造商发挥核心竞争力,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利用服务型制造整合、增值、创新的特点, 带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制造业形成劳动力专门化、社会化、横向一体化的规模效益, 从而带动整个制造业绩效的提升。

服务型制造战略有利于制造业的节能减排, 有利于环境保护。制造企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服务系统是产品的功能或结果, 即产品的效用, 用户可以不拥有或购买物质形态的产品。附加于产品的服务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其寿命周期内的生产效率, 产品的使用量减少, 降低了原料与能源的消耗。产品的服务化则增加产品的使用频率, 提高产品对客户的可获得性及其在技术过时之前的总产出。企业不转移产品的所有权, 可以促进企业采用耐用的原材料和设计, 促使企业改进产品的维护和操作, 延长产品的寿命;既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也能让企业更有动力研发更加环保的产品或采用更环保的使用方法。制造企业负责废旧产品的回收, 降低了环境的污染并且具有回收处理的规模效益。因此服务型制造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五、结论

服务型制造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由服务和制造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的先进制造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依托产品, 将生产性服务、服务性生产, 以及顾客全程参与制造及服务过程引入传统的制造价值链, 扩展价值链的涵盖范围, 通过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实现资源整合、价值增值和知识创新, 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构建服务型制造系统, 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 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通过对制造与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分析, 引入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和特点, 对二者高度融合的制造模式进行具体阐述。构建服务型制造系统, 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 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以及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先进制造,服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孙林岩, 李刚, 江志斌等.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J].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8 (19) .

[2]胥军, 杨超, 李金.后发优势下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5) .

[3]郑吉昌, 夏晴.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 (2) .

“服务”与“制造”同行 篇8

2007年3月, 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 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 推进业务外包, 加强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 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首先, 现代制造技术越来越成熟, 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附加值相对较低, 因此要想追求更大的利润, 就不能仅关注生产制造环节, 还要关注围绕生产制造而展开的服务, 比如研发设计、市场调研、维护维修、备品备件、物流配送、咨询服务等诸多环节, 这也是产业链附加值较大的环节。其次, 围绕服务化转型的过程而形成新的服务产业, 例如研发设计, 设备的维护、维修、大修、改造等, 企业自己不做, 而是外包出去, 这个过程会产生新的公司, 而这些外包公司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公司, 从而将产业链进一步分工、模块化。另外, 通过服务还可以提高产品制造质量。现在很多产品卖出去后, 因为没有深层次的服务和跟踪, 产品质量的闭环反馈没有形成, 反馈不及时, 所以生产者不知道怎样才能进一步创新产品、提高质量。而用户实实在在的使用恰恰是产品最好、最真实的"实验"。通过服务能发现很多问题, 有的就是产品本质的问题。有了问题也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这就是服务的价值。

当然, 设备外包服务也同样存在风险, 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他们资金有限、融资困难、生产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差、技术水平低, 因此这些企业在采取设备外包服务之前要认真做好科学的决策, 有效规避外包服务的风险。

专业制造服务 篇9

信息技术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覆盖以及智能终端普及率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正在加快推广,这就为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推进提供了条件。例如,青岛红领集团借助互联网搭建起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互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出智能裁剪系统,做到了以制式成衣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定制西装服务,在实现零库存的同时,定制业务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大幅度增长。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有利于发挥网络效应。我国的互联网行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企业规模还是商业模式的发展水平都处于世界前列。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支撑他们内部业务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云服务和大数据能力,这些技术的对外商业化进一步优化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环境,同时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的高端人才,为制造业企业的“互联网+”和服务化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相对于以大规模生产为特点的传统制造业,服务型制造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不明显,其中一部分还是针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业务,因此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规模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服务型制造有典型的地域色彩,每个国家、地区的市场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跨国公司不如国内企业熟悉国内需求,且业务主要多聚焦于大城市,这就为我国制造企业提供了用服务弥补技术差距的空间。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服务型制造能力难以模仿和复制,有望形成我国制造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来源。

目前,我国的服务型制造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我国制造企业在通过技术创新拉高“微笑曲线”底部制造环节利润的同时,也在向两端的研发和服务环节发展。以华为公司为例,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2015年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推动华为的通信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开发出的麒麟系列芯片,解决了跨国公司对智能手机芯片的垄断;同时华为向应用服务领域大力拓展,为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云数据中心、企业网络、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对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生产型制造的升级为服务型制造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

专业设计制造 篇10

市政配套系列:井壁弧形模块、井壁矩形模块、雨水井、沟盖、窨井盖、水表盖、侧石、平石、植草砖、树围、工艺护栏等。

水利配套系列:生态连锁块、挡墙、空芯实芯六角护坡、渠道砌块、驳岸块等。

高速公路配套系列:路缘石、路肩、拱型骨架、人字型骨架、边沟板、蝶型边沟、踏步板、护坡等。

高速铁路配套系列:步行板、电缆槽、盖板、桥栏、路基护栏、拱型防护等。

现已自行设计开发1000多种产品,欢迎各新老客户垂询!

弧形模块

排水槽

挡墙矩形块

路缘石图纸

扬州国路塑业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高邮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内电话:0514-84623050

总经理:王春新手机:13801449811

制造技术快速响应服务平台 篇11

1.设计

设计的范畴较广,制造领域的设计主要包括概念设计和CAD技术,CAD技术是先进制造技 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速工程和产品开发、缩短设计制造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 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它的 发展和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反求工程(RE)

反求工程是将已有零件(模型)的几何形状信息通过扫描测量方式获得点云数据,再进行 产品几何特征等数据的重构,得到零件的数据模型。主要应用在复杂曲面产品的设计中,如 汽车、工艺礼品、家用电器等产品,其曲面造型非常复杂,二维数据难以表达其物理特征, 此时概念设计转化成数学模型的最佳途径是首先制作实体模型(油泥型、石膏型),再通过反 求工程建立其三维CAD模型。反求工程的另一个用途是在产品的改型设计中,即产品原型对 其整体或局部进行结构或几何形状上的修改,以便设计出功能更加完善、外型更加美观的新 一代改型产品。另外,反求工程还被一些厂家用于生产验证,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产品,模 具制造完成或产品加工完成后,通过反求工程对模具或产品进行检测,分析最终产品精度是 否达到质量要求。

3.RPM

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造技术,它集激光、数 控、精密机械、计算机、CAD/CAM、新料、新工艺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于一身,能够按照设计 要求快速、准确地利用分层叠加的方法制造出产品的原型。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经历 了技术消化、吸收、跟进、发展等阶段,也经历了技术推广、市场培育、应用普及等过程, 目前已被生产厂家、科研机构和贸易行业广为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 了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降低了新产品的开发风险和费用,也为医疗、科研等行业的特殊用 途提供了一种事半功倍的途径和敏捷的服务。

4.CNC手板制造

CNC手板制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产品的样品加工技术。主要利用加工中心加工模 具的方式,用工程塑料加工产品的正反面,再通过表面处理后,进行喷漆及丝网印刷,可以 较快地得到一个尺寸精度很高、材质较好、外观甚至优于真实产品的样品。所以,CNC手板 制造技术很快地被广大厂家用于新产品开发过程。

5.RT

作为柔性制造技术,快速模具(RT)是一种快速、小批量的零件加工方式。结合CNC、RP 成型技术、RT技术可以急快地以较高精度复制出产品的样品或替代品,用于指导新产品开发 、模具制造、产品审样及实用零件替代品的制造等。

6.虚拟制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新产品开发阶段的各个环节必将更多地应用到信息技术。虚 拟制造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是计算机网络对产品制造的整个过程进行模拟,以便验证设 计中存在的不足、实际生产过程将会出现的困难或产品本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其二,是由出 在核心地位的中间机构,承接市场委托,再向制造厂家发出生产指令。其优势就是充分利用 核心地位的信息资源,将市场与生产厂家有效地结合起来。

7.网络制造

网络制造是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响应来自世界任何地方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的需求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公司已经在其企业经营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地好 处,不用出差、无须见面,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要制作产品的图纸、数据、产品的开发生产的 意向及要求传给下家,下家将会按照要求尽快地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这样将会有效的节 省开发费用、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人员的精力,使开发过程处在事半功倍的良好状态。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 篇12

近些年来, 很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目前, 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已经有14000多个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 我国在海外投资企业的员工已经超过了100万。“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发展需要中国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如金融、交通运输、物流、商贸等。这就要求中国现代服务业中的优秀企业走出去。但是, 面对国门外别人已经制定好规则的市场, 中国企业出去单打独斗面临很大困难。所以, 中国企业走出去, 必须是国家战略, 并且应从政策、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在本土市场经历着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市场都更为激烈的竞争, 经过这种竞争洗礼的优秀的本土零售企业更有能力走向世界。

上一篇:表层特征下一篇:高中班主任工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