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2024-08-24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精选12篇)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1

机械制造类专业是我校的省示范专业之一, 有30多年的办学经验, 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一整套成型的教育教学系统, 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设置的专业。本文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 紧跟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针对现阶段的机械制造类专业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东北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地区之一, 尤其辽宁省是重工业、石油化工重工业基地, 更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老大, 辽宁省的环渤海经济圈更是为装备制造业奠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 辽宁汇集着沈阳机床、鼓风机, 大连造船、机车制造, 鞍山本溪钢铁, 抚顺、辽阳、盘锦的石油、化工等, 聚集了大量的机械及相关企业, 同时传统制造业在辽宁迅猛发展, 振兴了东北老工业基地, 目前能够适应这方面需要的人才缺口很大, 尤其是高中级技术人才, 为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岗位。

二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

职业学校要坚持“更新教育理念, 强化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质量, 服务区域经济”,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开展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实践环节,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能力强、会创新、能创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学生的学习现状

现在职校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 还有不少由于初中教育缺陷, 心理不健康, 文化课程教学很困难。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与很多学生探讨学习过程, 发现很多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很头痛, 很多学生无法提起对专业课的兴趣, 实践课程也不愿意操作实习。除了厌学以外, 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所学的知识没有多大用, 出现以上情况, 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家长听说机械制造类专业好就业, 没有考虑到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初中毕业生对职业学校专业只是模糊认识, 被家长硬性推荐来上学。 (2) 在学习的前期没有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模式不同, 以至后面的课程愈发听不懂, 对所学的专业课产生逆反心理。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做好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 让他们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基本知识, 教学模式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参观学校的实习实训车间, 介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聘请我校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成长经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

五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第一, 精选好教材、备好课。现在专业课各种版本的教材较多, 任课教师要精选教材, 不能只选好讲的教材, 要结合本专业要求和学生益于学习的教材作为主讲教材。首先要研究教材备好课、分析课程重点和要点, 然后写好授课教案、做好课件是上好一堂课必备条件。

第二, 组织好教学。怎样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也是一门艺术, 不同的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也不同, 不能教条式地“满堂灌”。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内容重点和要点, 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授课。最后要对本次课的重点和要点进行小结, 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留思考题。

第三, 做好课后辅导和答疑。辅导和答疑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 由于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 因材施教, 要耐心地给学生辅导, 用最简单的方法扎扎实实讲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 请进来, 走出去。尤其是机械制造专业课难度有点大, 都是工厂中的生产实例, 让学生走出去到工厂实习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把工厂有专业技术人员请进来, 指导学生实训,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掌握专业基本知识。认识提高, 有学习积极性, 才能取得进步。让学生认识到机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并结合企业案例, 结合就业实际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 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五, 紧密结合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要求, 工学结合, 按实际内容讲解相关课程, 而不是完全围绕课本进行教学。实用性强的内容精讲细讲, 在教学过程对学生灌输一些企业文化和实例,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 这是我们教学中必须强调、始终贯彻执行的重点。

第六, 重点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教育。要求指导老师不但技能好, 还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校现有86台各类机床: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 让学生先在普通机床实训, 熟练掌握操作方法, 然后在让学生到数控机床实训, 扩展学生的技能,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本专业知识掌握。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优势, 分配到企业后, 经过简单的培训可以直接顶岗生产操作, 成为生产技术骨干。

第七, 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 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重点内容, 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

六根据学生的特点, 多方面培养人才

学生到企业工作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生产, 就业稳定性好, 有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全国多家企业到我校招聘毕业生, 不少学生慕名而来到我校学习专业知识。我校学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技能大赛, 多次取得一、二等奖。鼓舞了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检验了我校教育教学的成果。对于参加升学班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专业课程辅导, 参加升学班的学生今年全部考入高等院校学习。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让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顺畅。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有用之人,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坚持追求的理想目标。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机制制造专业教育教学模式, 探索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制造,教育教学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2

10数控4 班:黎国彪

本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本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了宽松式教育。总体来说还算正常,和上学期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懂事,所以本学期的工作基本不费力;班风呈继续保持积极、活跃及较强的学习氛围;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将一期来的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耐心细致、严格要求是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学生刚进入中职阶段,如果按普通学生那样去要求他们,肯定会使班级工作受到影响。所以,要做好中职教班工作就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绝不意味着放松对他们的管理。在管理与教育上我利用早自习及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热爱劳动,讲文明讲礼貌,教育他们向雷锋学习,帮助他们培养热爱劳动的观念。积极配合学校政教处的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其不断提高认识,端正思想。树立学生中好的典型,一旦发现好人好事便即时给予奖励,以个别的典型事例教育全班、带动全班。让班级快速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同时,又制订出相应的惩罚措施。对那些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人给予严惩。

二、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对后进生耐心教育,但不能迁就。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 “ 与人为善 ” 的爱心和班集体 “ 普遍的友爱 ” 倾注 1

给班上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尤其是本学期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合班,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在吸收这些后进生 参与班级管理时,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严爱优等生。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我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博爱中等生。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他们是班级体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露面。对这类学生我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

三、加强学生品质、素质教育。

面对学生即将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们的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处事,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加强学生全方面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学习,尤其是像我们年轻人。班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模具制造技术 专业建设

据笔者了解,广西很多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出现了招生严重萎缩的现象,不但影响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力量浅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开设专业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二是专业建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与本区域经济发展严重脱钩,专业建设没有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无法适应企业实际需求,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其专业建设。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专业建设目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和行业的用人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来明确专业建设目标。通过对广西和广东两地区模具类企业以及广西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深入调研,确定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初次就业岗位为数控操作员、机械绘图员、模具装配员生产线操作员、冲压模设计员、注塑模设计员等,发展岗位为生产班组长、模具设计师、主管等。结合两广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用人需求,以行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模具制造、设计、管理的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生产第一线的中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准确设立专业方向

准确设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方向,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就业基础,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能力,增大毕业生的发展空间。笔者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本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符合行业的用人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准备设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通过对广西和广东两地区模具类企业以及广西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深入调研,在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设立了四个专门化方向: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模具钳工装配技术、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根据当前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把教学方案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采用“宽口径”培养。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校企合作提供的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组合,把每一门课整合成一个专业能力模块,通过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通过这样的“宽口径”的培养和前段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后段专业方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后段的四个专业方向之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养。通过准确设立专业方向,为毕业生提供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后续的发展动力。

三、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为了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学校邀请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召开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明确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依据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及相关知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完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现所学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知识能力相对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完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与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原则,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做中学”专业训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真理。通过“做中教”和“做中学”,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规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教学设施,夯实专业建设硬条件

完善的教学设施是专业建设的硬件保障。因此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设施。学校的教学设施如下。一是金工车间,主要有通用机床,比如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刨床、磨床、钳等实训设备,供学生实习,以掌握金工的基本技能;二是现代制造技术实训车间,设备主要有注塑机、线切割机、电火花、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现代技术加工设备,培养学生掌握模具加工现代化机床设备的实际操作;三是模具模型实训室,学生可进行拆装练习,以了解、掌握各种模具的结构;四是模具拆装室,提供企业常用的模具,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拆装,以掌握模具的装配、维护与调试;五是模具CAD/CAM实验室,配备若干计算机,学生可以进行模具设计以及仿真加工。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学业务能力,也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和丰富的企业实际生产经验。因此,笔者学校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一是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取得相关学历学位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重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深入模具企业进行定岗实践;三是聘请有丰富实践生产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四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教师培训活动,有条件地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兼职,让教师及时把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动态、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等。

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帮助学校先后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冠德科技(北海)有限公司、冠捷显示科技(北海)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众多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平台,通过学校—企业两者之间的学习循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校企合作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尽早了解行业实际情况和体验企业文化,能清楚知道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明确学习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八、夯实校企合作成果,构建优质的就业平台

专业建设的成果就是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因此,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夯实校企合作成果,共同构建优质的就业平台。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要重点关注就业企业的优劣,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平台。

九、小结

学校的专业建设要办得有特色,要办得有核心竞争力,要培养出合格乃至优秀的中等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企业的用人需求得到满足,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理所当然,学生在企业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达到三赢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郭晓梅,丁明明.高专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08(9).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4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 但它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就目前来看虽然从总体数量上我国的工业水平很高, 但是从创新能力来说, 我国的工业水平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 机械制造业也是如此。

为此, 事实上早在2005年, 胡锦涛就提出, 要把我国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工业的基本战略, 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大力发展相关的教育产业。这样的社会需求使培养相关人才的重任落到了高等教育的高校和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身上。这其中高校负责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 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负责的就是培养具备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机械制造专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需求下, 在职业教育中发展一直备受重视的专业。但是, 就目前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来看, 一些问题的存在也制约着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 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那么, 哪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呢?

1. 教材资源知识不足。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作为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我们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走出学校之后马上能够走上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 因此, 学生学习知识的实用性就非常重要了。但就目前来看, 我们很多职业学校所应用的教材, 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同一版本的教材应用的时间太长, 有些科目的教材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资料, 严重地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第二, 社会实际需求变化太快, 而我们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现实意义来说, 很多企业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设备和技术的更新上的节奏是很快的, 但是我们学校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有些是陈旧的知识, 这就导致学生学无所用, 学生在走进企业后还要重新补充知识, 造成了学生对工作的不适应。

2. 教师资源存在不足。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力量, 是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的质量。但就目前我们职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来说, 首先, 教师待遇长期得不到改善导致部分教师被一些企业挖走, 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流失, 从而导致在某些专业上教师数量的不足。其次, 我们很多学校因为受政策的影响, 人才引进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导致很多教师超工作量教学, 无法抽出时间来提升自己, 而从我们专业自身的发展来说, 学科发展速度很快, 教师没有时间及时充电, 往往会导致知识更新速度慢, 甚至部分教学知识落伍, 无法应对新时期教学的需求。

3.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当前的机械制造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它不仅包含着原有的内容还融合了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学科的内容, 已经向综合性学科发展, 但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 这一新的教学体系还未形成。同时, 对于实践课程设置来说, 所占的比重有待调整。

4.实践环节继续改进。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所以在校阶段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需要重视实践环节, 特别是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 目前我们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时间这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一方面实践车间相对紧张, 不能保证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实践。另一方面, 实践机器设备老化现象严重, 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换代, 导致有些技术虽然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处不大, 因为更多的企业已经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

从这样的现实可以看出, 在时代的需求下我们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创新,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紧跟时代需求, 调整教学内容。作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来说, 本身发展速度就比较快, 所以我们学校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 结合社会的需求, 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教学。

在学校专业学科教学中要抓好两部分即文化课,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课像语、数、外、计算机等课程, 同时抓好专业课。在课时设置上要结合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安排课时, 本着“按需施教、够用适度”的原则, 狠抓专业课程, 同时要跟踪当前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向, 对一些新技术要及时地向学生予以渗透, 保证学生所学技能的实用性。这里需要我们关注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也不能放松, 要予以正确、科学的引导, 保证学生的人格健全。

2.引进人才, 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基, 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教育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 作为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 要充分地重视人才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要重视人才的引进。重视人才的引进要求我们学校要和相关的高等院校加强联系, 密切注意其学生的发展状况, 尤其是优秀的毕业生, 要提前下手, 保证质量。

同时, 我们学校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要给学校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创造“充电”提升的机会, 鼓励教师走出去, 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 提升专业教学技能, 努力向专业化优秀教师迈进。

3. 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用来形容军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 中职学校教员的人才流动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员水平资历的高低,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

因此, 为了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抽调有经验、有技术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 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这样, 若干年以后, 职业技术院校不仅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更可以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或专业特色。

4. 确定正确培养目标。机械专业是按“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设置的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该专业覆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电子工程, 材料成型及模具制造与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 必须在市场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为该专业确定好专业方向。根据通常的划分原则, 可以分为以下4个子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机械电力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

5.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只是有限的构成部分, 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空洞的语言描述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应该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等。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可以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 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前关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CAI课件很多, 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已经具备的条件。

6. 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 职业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 注意一方面要在资金上保证实践车间的规模和实践器材的质量, 注意及时地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 要加强校企合作, 为学生实践广辟途径, 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

职业教育的发展, 需求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付出, 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要: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求进一步做好职业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本文就机械制造专业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了其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机械制造,问题,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成明放, 周丛姣.机械制造.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5

姓 名:所在部门:挂职岗位:机加工挂职单位:郑州市中原豫纺机械厂

企业挂职锻炼总结

根据《郑州市关于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的实施办法》的文件和学校的动员,7月7日,我和机电部机焊教研组其他专业课老师一道,到郑州市中原豫纺机械厂车间生产一线,与普通工人、技术人员,一起生产。这次挂职锻炼为期三十天,主要挂职岗位是机械加工车间的机加工岗位。现将锻炼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与车间生产实践,提高自身动手实践水平

中专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所以我决心踏踏实实在生产一线参与生产。不放过动手操作,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自己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一切机会。我参与了车间的机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加工设备故障检修等工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对自己以前所教理论课程中的理性知识有了更进一层的概况和总结,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攀升,提高了指导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熟悉车间工艺流程,把握机械加工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中原豫纺机械厂的机加工车间实践生产期间,我再认识了机加工车间生产工作流程,了解了与自己所教专业相近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中,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不至于让学生走出校门,与行业实际脱离太远,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

三、经过生产实践,改进自己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学习技能积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定理、总结、结论都必须在实践中认证和改进。一味守在课堂上,只注重精通理论知识,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得教学失去经济效益。“知行合一”是硬道理,尤其对于一个中专教师来说。自已下车间与普通生产工人交流后才知道自己动手能力往往不如一线操作工人,并被工人师傅的精湛技艺与敬业精神所折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观念,激发自身学习专业技能积极性。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心得 篇6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以技能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这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在机械类专业中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一套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满信心顺利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值得思考。

关键词: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绘图读图能力;CAD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19-01

《机械制图》课程对中职学校钳工、数控、电焊等专业尤为重要。工程图样是机械加工的技术语言,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技术工人,看不懂图,在生产实际和技术交流中就会处处碰壁。因此《机械制图》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从事机械加工的能力信心和以后的发展。

《机械制图》课程是学生进入中职学校首次遇到的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初比较好奇,但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不认真、学不懂,认为太难等等情况,有个别学生在第二学期存在放弃的想法。因此,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让他们充满信心与兴趣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一、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

《机械制图》一向是许多学生畏惧的学科,不但需要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投影规律,更需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如何更容易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上课中常常只有教师讲,单一沉闷的课堂教学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坚持下来,理解记忆不深刻,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作业也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抄袭作业现象很多,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使教学在轻松、愉快活泼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思想情绪和学习气氛互补、互相调节,互相促进,使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在制图室中实践画图,让学生讨论,各抒已见,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增强,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这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也最有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开展其它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制图课程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巧妙运用教具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是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画大量的图,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采用图物结合来进行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模型、示教板、挂图等教具能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教师对这类教具的选用尤为重要。学校也应给予大力的支持,购进一批好的教具好的教学课件,如果有好的教学用具,教师在教学中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学校都提出教师自己做课件,但是高质量的课件有多少老师能做出来,而且教师有没有精力去做,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好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尤其很多学生喜欢看动画,我们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投其所好。 课件,模型不仅具有较强表现力,可以用来直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视觉、听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知识的获得同时能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更突出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把细致入微之处,关键转变点充分突现出来。对重点、难点可重复播放,加长停留时间、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短时记忆容量,促进长时记忆。此外利用预先设计的多媒体习题库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多举实例,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较多练习。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交互,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三、结合实际图例培养学生实际绘图读图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形成。实践绘图课堂化就是将绘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到具有优化环境的制图室去面对实物进行实际绘图。教师仅提出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可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三视图、剖视、剖面、零件图、本专业准件等章节都可进行。绘图是《机械制图》特有的实践教学。通过绘图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应用过程。学生只有经常不断地练习,才能在绘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还可促进知识的发展,发生飞跃的认识,培养起创造能力与个性品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来实际加工零件图纸,将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零件的结构以及形状尺寸,位置尺寸。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才能达到制图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即绘制图,读懂图。

四、开展计算机软件绘图课程,升华《机械制图》课程知识体系

计算机在现代人们生活生产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绘图也越来越普遍和重要。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绘图知识,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和成长不可或缺。同时我们应该在课时量方面做适当的调整,将手工制图的比例减小一些,增大计算机绘图的比例。这样学生的知识量即实用又全面。邓小平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样才有更好的发展道路,才能与社会同步,我们的教育更有价值和意义,学生也更有热情。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7

一、专业发展导向

1. 以行业为先导。

职业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在行业的需求基础之上, 教与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必须是紧贴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要求, 能力标准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材料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者能力的确认等环节也都必须服从行业需求, 以行业需求为先导来开展。

2. 以学生为中心。

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的原则是:师生互动, 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锻炼, 在活动中发展;教学设计中要求减少坐在课堂讲授的时间, 增加现场实作时间和学生讨论的时间;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教师以学生的需要为转移, 让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均应围绕学生而进行。

二、模块式教学的确定

“宽基础”指以培养学生具有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 主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 强调学生发展后劲, 既有文化课, 也有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活模块”指学生根据自己所报专业选择学习的模块, 将被动学习学校指定课程变为主动学习所选课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技能”指以技能训练为主, 以“适用”为原则, 只要学生动手操作, 做出合格的产品, 哪怕学生笔试很差也视为合格, 鼓励学生多拿“技能等级证”, 多提供给学生拿技能证的机会, 培养学生具备多种职业岗位的技能;“工学结合”指将学校和工厂学习相结合, 为了学生一进厂就能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 从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时间到厂里去学工, 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适应:工厂, 到就业时就能很自然的接受企业里的制度, 融入到企业中去。该模式体现了一切以就业为主的教育特色。

模块式教学课程模块设置分为6大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机模块”、“电模块”、“车模块”、“学工实践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小模块, 每个小模块由一门课程组成。

三、模块教学的实施

1. 学分制模块教学课时分配。

为督促学生学习, 模块教学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 必修课占总学分的70%, 选修课占总学分的30% (其中限选课占20%, 任选课占10%) 。学分制给予学生很多方面的自主权:学习专业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层次与规格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选择、辅助工种与课程组合自主选择等。这样起到促使学生自主选修感兴趣的、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帮助的课程和工种。形成学生择课而修, 教师挂牌上课, 学生择师而学的局面, 充分调动了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根据学生自选的专业、工种调用以上模块作为必修模块和限选模块。以上所设模块中的课程不是每门都要求学习, 而是根据需要选定。任选课更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一切又都在学校的控制管理之中。这种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 每人至少掌握两门以上的工种专业知识, 多数学生可以考取四五种技能等级证, 成为能掌握多种技能的技术工人。

2.“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工学结合”。

进入职高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本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多种技能的技术工人, 这个定位是较适合现行职高生的。因此提出“宽基础”的改革思路。由于现行职高生的基础差, 很多学生有的文化基础课无论怎么学也无法达到教委的规定 (如数学、外语等) , 而作为普通技术工人重点应在技能上, 因此放宽基础课。学校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层次提取模块, 模块运用不能死, 要灵活。上述的模块中还可以分解出很多小的模块, 这就要根据学生所选专业而定。如车工的学生对汽车维修感兴趣, 就可以选修汽车维修专业的实习操作课, 与此同时, 校方就限选汽车维修专业的汽车构造理论知识课来与之匹配。当然以学生自选的为主, 校方限选的作为补充。如果车工的学生考取了汽修等级证, 而汽车构造没考好, 也认定该学生该项合格, 也能拿到该项的学分。“工学结合”更是对“重技能”的补充。如果学生在“学工”中得到厂方的认可, 学生做出的产品得到厂方的认可, 那么学校就认为该学生所有与本次“学工”有关的课程为合格。由于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是相当灵活的, 所以模块的确定也将随之灵活。只有模块活了学生的自选专业、自选课程才能活起来, 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技能, 这也就活了学分制。因此“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工学结合”在学分制中是相互渗透, 不可分的。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8

1 以就业为导向, 进行分层次教学

众所周知, 中职的生源主要是初中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或者上了高中也无望考上大学的中下生。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 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 而成龙的被认为唯一途径是读普高考大学。有的认为上不了普通高中去工厂当学徒也比上中职强, 把中职看成纯粹是混日子的, 甚至还有些家长在家里管不了孩子, 把中职当成了托儿所, 让中职的老师帮他们管孩子。总之, 中职给相当大的一部分家长的感觉是最后没有选择的选择, 想上学实在没学校上了才上中职。而中职也随着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给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负担, 特别是专业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专业开设的课程, 基本是大专学习的课程, 再加上学生总体素质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本来就不爱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更因为基础知识跟不上, 听不懂, 更加没有心思学习。这样就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机械专业对学生来说更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 要办好机械专业, 分层次教学实施势在必行。

就我校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来说, 总体还是比较好的, 这其中主要是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的总体氛围决定的。离真正的“适销对路”, 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整体办学与社会的沟通不够, 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当然这其中学校也有点闭门造车, 未处理好当前的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关系。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很多中职学校仍然依据旧的教学模式运行, 而不是依据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目前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 即操作工; (2) 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 即技术员; (3) 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也即专业销售员。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要求, 采用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合作,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带着目标, 怀着激情去学习,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综合素质为目标, 实施专业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服从市场需求, 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依据, 以职业技能为特色, 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 以适应市场需求。而工学结合模式是应运市场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培养生产、销售、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将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 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生产, 让学习与工作直接对接,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把握现在才能展望未来。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现行的教学模式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上, 重理论、轻实践, 重老师、轻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 机械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学时安排, 要从学科地位出发, 第一阶段主要完成公共基础和职业基础模块的教学, 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不断潜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这部分占的比例小一些;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 进行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这当中主要是以实践为主, 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验证理论。而机械专业教学改革除了加大实习、实验设施的投入外, 还要全面开放实验室, 多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比武活动。比如我们学校每年一次的技能节, 要求全员参与, 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技能比赛或技能表演, 节前训练学生热情高涨, 这样对学生加强技能训练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在技能节表演项目上也获得表现自己, 认识自己的机会。每一年的市赛、省赛、国赛更是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因此, 笔者认为中职的学生急需一系列新的学习机会, 去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而技能训练、技能表演和各类竞赛正好能给中职学生展示才华、体验成就感的机会, 促其由不愿学向愿学、乐学转变。

3 以实践为核心,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有在学校, 有在实验室, 有在企业, 但总体是注重教学成果。教学成果要突出, 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由于机械专业的知识对中职的学生来说有点枯燥、有点难, 而怎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我们机械专业教师必须要探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3.1 组织现场参观教学, 增加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

机械知识的特点是专业性强, 而机械产品的特点是直观性强, 其生产过程也同样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始前, 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 先组织学生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 这其中可以用观看影像资料或现场参观企业生产。让学生对相关的课程有个感性认识。为以后学习本课程时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打下基础。如笔者在上《钳工工艺学》时就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工厂参观毛坯的铸造、零件的制作、产品的装配等工艺过程, 参观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毛坯的生产方法、零件的制作加工的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及产品装配等过程, 分析产品的市场行情及技术瓶颈, 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这样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就有了总体的认识, 能从活生生的加工现场中获得感性认识, 激发了学生投入课程学习的愿望, 为以后的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注重师生间情感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学生如果喜欢哪个教师, 那么这个老师的课就容易学好。因此我们教师首先应做到为人师表, 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 一切为学生考虑,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要让学生喜欢老师, 不是一味地讨好学生, 它不仅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心里敬佩老师。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 设身处地地为每个学生着想, 投其所好地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学生, 把专业知识寓于趣味新闻故事当中, 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从心里喜欢你这个老师, 自然地也就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程。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是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加强创业教育必须要着力考虑的。创业是每个学生的梦想, 单枪匹马已被证明不适合时代发展。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团结协作, 共同提高。如我们在教学发动机的拆装实验中,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通过团结协作的学习活动, 形成了团队精神, 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也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学生今后创业意识。

3.3 加强融会贯通的能力

机械中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 比如要做个模具, 从选择材料开始, 材料的尺寸、硬度、切削性能等等, 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而每一个专业都有很多相关的课程, 这些课程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所以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学好每一门课, 保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对专业技能水平也应重视, 如锯、锉、铣、刨、磨、钻的操作也应熟练掌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看教学录像,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 在实践中看, 在实践中学。教师在重、难点的地方要反复强调, 让学生感受、理解、体会。同时, 教师要多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讲解, 比如笔者在上《工程力学》约束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 讲课时, 首先在教室里或生活当中找各种约束物, 如灯绳对灯的柔性约束, 门之所以能转动就是铰链约束在起作用, 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的约束等等, 这样就把现实中的学生置于约束的这个环境中, 然后引入本节要讲的新课题“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 这样可以先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听起来亲切, 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4 实施考核与考证一体化

实施考核与考证一体化的考试方式, 实行等级制考核, 并将理论考试与技能鉴定考证结合起来, 技能证书上有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 实行一体化的考评体系。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难以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校采用过程考核, 并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到机械类专业课的考试中来, 增加了实践技能的考核。理论主要考核专业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主要考核业务操作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理论与实践的成绩给学生打出总评成绩。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一直充满动力。

总之, 上好中职机械专业的课程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学计划、教学改革等再多, 关键还是实施。它受到教材、学生素质、教学条件、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限制, 但笔者认为只要按照上面的几点去努力, 对整个学习或实践过程实施发动、监督、解惑、控制和评估, 教学效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 还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积极开拓创新教学模式, 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 切实把机械专业教学目标同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合理地向学生灌输创业的理念,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中职教育的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 2006 (, 18) .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9

1.1 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下,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逐渐深入到大多数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去。然而就当前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发展来看, 不少中职模具专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 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这一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疑又给那些本身就无心向学的中职学生徒增厌学情绪, 极易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对模具专业基础知识一无所知, 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片迷茫。

1.2 实践性教学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模具制造技术是一门逻辑性和实操性较强的学科, 在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中, 实践性教学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阶段,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 我国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实习设备越来越齐全, 许多中职模具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实践性教学对培养模具制造业人才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 不少教师仅仅将实践性教学用以对模具专业理论知识的佐证, 即便是对于专业中需要实操的项目, 也只是简单地进行书面的讲解或以多媒体辅助方式展示出来, 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极易导致本专业学生在以后就业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实操能力而无法适应企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 实践性教学在中职模具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兴致不高等特点, 加之模具专业较强的逻辑性, 教师如果仍旧采取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 则很难激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 善于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开展实践性教学, 以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 更好的促进中职学生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课程《模具拆装与测绘》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采用对照模具零件实物边操作边讲解的方法, 以使学生能够对模具的典型结构及零部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从而为后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模具的设计奠定基础。其次,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操, 在此过程中, 可针对模具如何拆装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做好模具拆装前的准备工作, 并向学生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模具不可用铁锤直击, 以免模具变形;在拆卸过程中, 切忌损坏模具, 对于明确指出不能拆卸的部位, 不能强行拆卸;有少量损坏的零件应及时修复, 严重损坏的零件应更换;导柱和导套不要拆下, 以防难以还原等,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与教师形成互动,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2 重视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模具制造技术作为一门逻辑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 实践性教学在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模具制造业对模具专业人才要求的严格以及学生在校外实习困难的特点, 中职教师在模具专业实践性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 加大对校内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 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设备, 力求为学生打造现代化的制造技术实验室, 提供充足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进而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自信心。此外, 基于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考虑, 中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从实际工作中真切体会到学好模具制造技术的重要性, 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在《塑料模具设计制造》一节的教学中, 首先, 针对模具与塑料模具这一基本概念的教学, 教师可借助实物教具,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其次, 对于模具发展历史、塑料成型的分类方法、塑料的性能等, 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 必要时可借助模具动画, 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 对于塑料的用途、塑料的成型收缩以及导致塑料成型收缩的因素等内容, 教师可为学生安排实训周, 利用从工厂中搬来的模具,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这样一来, 不仅为学生树立了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效果和自信心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 伴随社会对模具制造业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大, 在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极为必要。基于模具制造技术专业逻辑性较强的特点, 中职模具专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只有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学习状况, 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模具制造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相继被提出, 其中, 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 逐渐被应用到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去。在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中, 开展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深入了解, 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然而现阶段, 受传统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等的影响, 不少中职学校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现状并不乐观, 本文即结合当前模具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实践性教学在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应用策略加以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传.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具制造专业建设探索与研究——以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为例[J].科技资讯, 2013 (21) .

[2]冯夏夏.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5 (07) .

[3]郁岩.关于中职模具专业建设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 2013 (11) .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10

首先是课程设置比较落后, 国家虽然一直倡导实行教学改革措施, 但部分中职学校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知识系统也没有得到有效更新, 知识的滞后性严重阻碍了机械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 多数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实训课程设备也比较陈旧, 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机械专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但学校死板保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 也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其次是缺乏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缺乏具备高技能水平的专业教师, 以致阻碍了机械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最后是缺乏完备的教学实训设备, 机械专业要求学校具备完善的教学设备系统, 没有设备学生便无法顺利的完成实训课程。但多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实训设备陈旧且数量严重不足的现象, 加之实训课程内容比较死板落后, 以致无法培养出专业水平较高的机械型人才。

2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问题的改进措施

2.1 及时更新知识系统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中职学校传授的机械知识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 且与新技术要求严重脱节, 没有满足当前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也没有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此, 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并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至实际生活中去,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及时更新知识系统, 掌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以便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机械知识, 并使学生初步了解当前我国机械专业的发展状况, 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 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传统的机械课堂往往是教师讲解,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 授课模式比较单一枯燥, 且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还会产生厌学心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学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全面更新, 为此教师应时刻紧跟时代的发展, 并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 为机械课堂增添更多的乐趣。比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机械知识, 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 将死板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实现静态内容的动态化, 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 加深课程印象, 从而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

2.3 提升机械教师的素质水平

当前, 多数中职学校缺乏技术性的师资力量, 部分优秀的人才被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 以致专业教师出现严重紧缺的现象。机械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因而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学校应致力于打造一支素质水平较高的尤教师队伍, 并加强教师机械技能的培训工作, 开展各种素质教学活动, 以充分提升机械教师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 学校还应加大投资力度, 为教师提供优渥的工资待遇,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学校的机械教学队伍, 为此后的机械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完善教学设备

目前,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设备并不齐全, 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异, 为此, 学校应加大对机械设备的投资力度, 以充分确保教学质量水平。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这要求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 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不同于其他学科教程, 机械专业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 为此教师应在遵循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 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 要在保证具备一定挑战性的基础上,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机械应用知识, 确保学生充分体验到机械课程的先进性与技术性。除此之外, 学校还应选择部分优秀教师进行课程的构建工作,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建立适合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 以便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

机械专业是中职教育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核心因素, 为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教育机构应不断加强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 并致力于打造一批应用型的专业人才队伍, 确保制造业可以顺利稳定的发展。为此, 机械专业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适时总结经验, 优化课堂结构并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提升中职学校机械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申琳.当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先出版) [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09) .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11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观念认识不足

当前中职学校里的教学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相对较差的,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都相对较弱,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反复不断的讲解。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这个专业,怎么样去学这个专业以及学这个专业到底有什么用。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接受能力较弱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2.教学模式陈旧,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传统的《机械基础》教学中,理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教学,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教学内容。一时的不理解便会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若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不积极与学生产生互动,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更可怕的是学生的自我否定,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率随之下降。

3.教学实践设备缺乏

由于经费缺乏等各种原因,学校的教学实践设备不足。《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只有实实在在的教学设备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思考其中的结构原理,才会有求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切切实实学到知识。教学效率才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

面对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应当敢于面对,结合新时代的科技产物,进行一些改革探索,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摆正观念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了解机械专业能解决的问题,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摆上一辆自行车,和同学们探讨自行车的发明和逐步改进过程、各结构的设计原因和方法、自行车的驱动原理以及为什么容易掉链子等现实问题。因为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易于理解,也愿意去积极思考。虽然学生的基础差,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帮助同学摆正观念,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并能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就能帮助同学建立起信心,产生探索机械世界的好奇心。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的学生,大部分没有进入工厂工作或实习过,对于机械基础学习中提到的很多机械设备不了解,课堂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教学中,老师总是以“到时自然会用到”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应当转换模式,先从“用”到“学”。学校应增加经费用于增添教学设备,让同学先去工厂或车间参观,或实地操作。学生在惊讶各种机器强大功能的同时,便会主动去思考其中的原理,捉摸不透的时候,便会求助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再从“学”到“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可以再回到实践中,去思考怎样完善已有的机器设备,或者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机器。在“学”与“用”的结合中,学生兴趣能得到极大激发,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3.运用多种手段,完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板书以及少量的教具模型的教学方法颇为枯燥,课堂气氛一般也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可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比如可以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来丰富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利用挂图和模型来比划机械零件的构造、作用和机构运动、传动的原理。虽然老师讲得很卖力,但因道具的局限性,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而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用三维动画将各种零件的结构以及各种机构的运动演示出来,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这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

4.和谐师生关系,加强相互协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制造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易于接受老师所讲知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此外,教师要学会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按照适合他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分享各自的心得,让学习从个人模式转变为互助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之,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任教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乐于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新的科技产品,改进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处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教学效率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 篇12

一、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职学校对机械知识的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与新技术发展脱节的滞后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不能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限制机械专业发展。其次,教学目标制不合理是限制机械专业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薄弱的师资力量和匮乏的实验设备对机械教学具有很大影响。社会发展日益市场化导致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对中职学校而言十分稀缺。部分优秀人才被待遇优厚、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导致中职学校中专业教师的紧缺。另外,教学不能适应机械专业自身更新迅速的特点,没有开启“订单式”培养、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基础课程教学力度不够等是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专业机械人才,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锻 炼师资队伍 ,完善教学设备 。

针对机械专业自身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系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能够做到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最新鲜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对目前我国机械专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机械课上得到锻炼。其次,为了锻炼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首先,可以对原有教师进行强化机械技能培训,开展各种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培训活动,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帮助教师更新陈旧的知识系统,还可以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加大投资力度,吸引外来人才加入中职学校机械教学队伍,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注入新鲜活力,推动机械教学发展,从而形成中职学校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需要注意的是, 机械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不能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论实际相结合,实现机械专业的发展和突破。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实操机会,确保教学质量,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实现一体化教学 。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支配整个教学过程,要实现高效机械课堂教学就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实现订单式培养。教学目标需要知识性、技能型、综合素质相结合才能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状况,通过精心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机械专业的知识性,其次,要体现机械专业的技能性,开发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力,使学生精准展示产品信息,并且创新学习新技术。最后,教学目标要体现素质性,即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合作互助精神,实现共赢目标,同时要保持竞争状态, 实现自身进步,同时还要有服务社会意识,树立为国家建设努力的责任感。中职生面对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的双重压力,实现一体化教学是发挥其就业优势和技术操作优势的有效途径。以往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机械化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在“一体化”改革中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打造成“主导课堂的思考者”。可以通过丰富课堂开设场所, 开展任务教学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

3.加强基础课教学 ,提 高专业素养 。

中职机械专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学生基础课的教学,包括机械制图、电工、机械装配、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机械制图”这一课程的教学为例,由于机械制图这一课程有很强的理论实践性, 内容很难与工程本身联系,十分抽象,因此让学生充分理解并且把握利用这种特殊语言,需要教师对照规定的课程标准合理制定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制图基础模块、制图原理模块、机件表达方式模块、机械图样模块等教学模块, 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分类总结教学成果,教学中注重制图册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绘图步骤等重要知识点,并要求学生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载体设计活动,融合理论知识、实际技能、社会实践进行学习。此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自身知识结构,配合计算机绘图、三维数字空间等相关科学操作方式,对学生进行最高效、最先进的教学, 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提高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要不断完善机械专业的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摘要: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需要以机械制造为基础,机械制造的发展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说,机械专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机械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主要专业是制造业的基础与核心,要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就要加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混合型多电平变流器下一篇:脊柱外科护理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