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2024-07-2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通用11篇)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1

近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在稳步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更加注重方式方法, CAD课程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 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图像的处理和制作, 是一款制图软件, 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好这一软件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实际的应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 需要利用CAD软件按照实际的施工图纸来绘制出相应的图纸,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软件的应用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 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够使学生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一、教学内容要进行改革创新

在传统教学当中, 教师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讲解, 虽然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但是并不能作为唯一。特别是在CAD软件教学当中, 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软件的性质、命令以及一些使用的方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看教师进行操作示范, 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理论教学的内容过多, 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内容来说几乎是没有的, 在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内,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几乎没有, 完全是听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很大的缺陷性。因此, 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入一些实践操作的部分, 让学生能够进行操作练习, 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 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扎实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并学会实际的运用。另一方面就是教学实训内容的安排上, 要强烈的体现出学科的专业性,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主要就是利用这款软件来进行机械制图, 那么在课堂中进行实际训练的内容也应该偏向这方面, 教材中的内容只是起到一个指引方向的作用, 在保持和教材内容同步的前提下, 进行适当的专业性质学习内容的安排, 适当的补充一些课外的延伸资料。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CAD软件主要就是将纸质的图纸转化成电子形式的图纸, 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三维模型的创建,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悉电脑做图的各种指令信息, 熟悉软件界面, 了解基本的用途, 能够快速准确的绘制出相应的图纸和模型, 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还是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不当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畏惧和厌烦排斥的感觉, 所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 由于CAD是一款和计算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软件,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板书教学的形式已经不适用了, 而更多的是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进行演示和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实际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一边给学生展示操作的方法一边讲解原因, 在讲解的过程中每个命令都会得到相应的实际演示, 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知知识从理论转化成实际操作的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示范讲解一段时间, 然后留出时间来交给学生对刚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在这段时间中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如果只是追求讲解的速度, 从课堂开始一直讲到结束, 这样其实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追求速度不追求质量, 那么学生到课堂结束的时候也只是掌握了那么一小点内容, 之前学的基本上也就忘了, 让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够有效的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 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化的讲解, 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制图习惯以及方法, 只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 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讲解和练习交替进行的教学方式, 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体现, 将教师之前讲解的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作为一个内容, 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同时课堂学习也不会显得那么枯燥乏味,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提升能力。

三、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

为了提升CAD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 本身学好这一学科的要素就是要有足够的资源。首先就是要有硬件资源, 也就是有配备专门的多媒体教室, CAD是一门计算机画图软件, 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演示那么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辅助下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除了要有教师演示的计算机之外, 还应该给学生配备多台学生机,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其实就是软件方面的资源, 也就是一些教学资料的提供, 除了教师以纸质形式提供的学习资料以外, 学校还可以专门建立校园内的局域网, 建立服务器, 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余时间内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阅相关的资料信息, 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平时学生只需要登录相关网站, 输入查询的关键字, 就能够找到相关方面的资料信息, 这给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巩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外教师还可以组建班级内的QQ交流群, 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操作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都可以在群里进行询问, 因为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的跟随着自己, 课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 所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会更加的方便快捷, 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和分析, 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还能够建立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而言之,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CAD课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和学生共同互动学习的形式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 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能够随时对地的方便快捷的查询到想要的信息,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增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共同学习才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根据CAD教学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这款软件, 为今后的学习和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2

一、教学内容要进行改革创新

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讲解,虽然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并不能作为唯一。特别是在CAD软件教学当中,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软件的性质、命令以及一些使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看教师进行操作示范,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理论教学的内容过多,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内容来说几乎是没有的,在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几乎没有,完全是听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很大的缺陷性。因此,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入一些实践操作的部分,让学生能够进行操作练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扎实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并学会实际的运用。另一方面就是教学实训内容的安排上,要强烈的体现出学科的专业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主要就是利用这款软件来进行机械制图,那么在课堂中进行实际训练的内容也应该偏向这方面,教材中的内容只是起到一个指引方向的作用,在保持和教材内容同步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专业性质学习内容的安排,适当的补充一些课外的延伸资料。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CAD软件主要就是将纸质的图纸转化成电子形式的图纸,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三维模型的创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悉电脑做图的各种指令信息,熟悉软件界面,了解基本的用途,能够快速准确的绘制出相应的图纸和模型,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还是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不当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畏惧和厌烦排斥的感觉,所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由于CAD是一款和计算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软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板书教学的形式已经不适用了,而更多的是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进行演示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实际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一边给学生展示操作的方法一边讲解原因,在讲解的过程中每个命令都会得到相应的实际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知知识从理论转化成实际操作的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示范讲解一段时间,然后留出时间来交给学生对刚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在这段时间中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如果只是追求讲解的速度,从课堂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这样其实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追求速度不追求质量,那么学生到课堂结束的时候也只是掌握了那么一小点内容,之前学的基本上也就忘了,让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够有效的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化的讲解,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制图习惯以及方法,只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讲解和练习交替进行的教学方式,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体现,将教师之前讲解的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作为一个内容,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同时课堂学习也不会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三、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

为了提升CAD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本身学好这一学科的要素就是要有足够的资源。首先就是要有硬件资源,也就是有配备专门的多媒体教室,CAD是一门计算机画图软件,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演示那么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辅助下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除了要有教师演示的计算机之外,还应该给学生配备多台学生机,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其实就是软件方面的资源,也就是一些教学资料的提供,除了教师以纸质形式提供的学习资料以外,学校还可以专门建立校园内的局域网,建立服务器,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余时间内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阅相关的资料信息,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平时学生只需要登录相关网站,输入查询的关键字,就能够找到相关方面的资料信息,这给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巩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外教师还可以组建班级内的QQ交流群,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操作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都可以在群里进行询问,因为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的跟随着自己,课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会更加的方便快捷,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和分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还能够建立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3

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市属高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05-2009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和调研 (见图表1) 、1992-1995届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及分析、部分用人单位的调研访谈, 从毕业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数、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反馈、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看法和要求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期望分析结果能为今后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一、2005-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直接访谈法, 主要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工作单位性质和专业对口情况等内容。首先我们统计分析了最近五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果显示:

第一, 该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地点为北京城近郊区, 且比例逐年提高, 2009年达到了70.3%, 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科技园、大兴工业开发区、怀柔雁栖工业区等大型工业区。

第二, 到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下降, 到非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2009年已达到64.2%。

第三, 生产制造企业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每年都保持在86%以上。

第四, 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比例较高, 平均在85%, 但近年专业不对口率略有上升。

二、1992-1995届毕业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同时走访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较早的四届 (1992~1995届) 毕业生50位。选择1992-1995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主要是考虑他们参加工作时间长, 岗位相对稳定, 信息有一点的参考价值。访谈结果显示:目前在生产企业工作的占多数, 为71.8%。设计开发岗位占14.1%、生产技术管理岗位占38.2%、市场开发工作占9.3%、行政管理工作占10.2%;与专业相关的人数比例达76.6%。

在征询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时, 毕业生对学校拓宽专业口径、计算机应用、工程实践活动等教学改革措施有较深印象, 多数学生从中受益。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学校教学工作需改进的方面, 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等方面。希望学校加强学生自我设计、综合应用和实践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三、用人单位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 0家企业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北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公共交通控股 (集团) 有限公司等) , 访谈了15位企业领导、部门主管或人事经理。访谈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最看重的是个人品行和学习能力, 而对工作经验、学习成绩看得较轻。从下面访谈的汇总表可以看出, 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责任心、敬业精神、进取心、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 企业需要毕业生在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同时, 能加强人文修养, 灵活应用计算机、外语这两个工具。

用人单位在肯定毕业生基础知识较扎实, 接受新事物快, 思维活跃的基础上, 也提出了毕业生在敬业精神、自我评价、人文素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建议学校加强学生知识面, 加强敬业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实践环节, 进行项目式综合训练。建议学校可以请企业的工程师去讲课, 使学校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的毕业设计最好到企业去做, 增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促进毕业生的社会化进程, 为就业做准备。

四、毕业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

我们对2007-2009届毕业生从工作环境、薪酬、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考虑的是今后个人发展空间, 认为只有从事的行业有发展, 个人才有发展。

五、工作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 与整个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密切相关, 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是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针对目前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金融危机对毕业生的影响。

第一, 我们应面对市场经济, 以就业为龙头, 转变办学指导思想, 树立新的发展观, 人才观和质量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越有竞争力, 学校的社会声誉就越好, 生源就越好, 专业发展就越快。要改变办学理念, 一改以往的那种对用人单位的“等、靠”形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企业需求, 并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二, 加强就业指导建设。我们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采取四年一贯制, 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 就给他们讲解就业的重要性。采取就业指导、讲座、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第三,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课程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变化。重点突出机械专业的特色, 按照市场经济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深入思考, 推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摘要:毕业生调查分析表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生产一线就业, 用人单位主要看重学生本人的素质和能力。加强能力培养、拓宽知识面、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应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毕业生,调查分析,就业研究

参考文献

[1]郁秋亚, 吴倩.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9) :4647.

[2]陈春溶.利用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量[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2, (4) :2628.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篇4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 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学科,是一切加工业之母,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通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和特色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设 计及制造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 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 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英语、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 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理论与工程、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测试技 术、经营与管理、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数 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机电一体化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模具设 计与制造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培养特色: 本专业以力学和机械工程为主干学科,设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机械制造 及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三个专业方向。拥有山东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践训练中心;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和精密仪器及机械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两个工程硕士点。高分子材料 加工机械专业方向在国内、外同行中颇有影响。本专业与德国、韩国等知名高校 进行合作,采用与国际接轨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和办学模式,教学中涉及的知 识面广、信息量大,注重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 重理论联系实际。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就业深造: 本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工学学士授予权。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 部分继续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部分学生可到日本株式会社 ALPS 技研工作,实 行国际化就业。毕业生择业面宽,主要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橡胶和塑料等高分 子材料制品加工业及相关的研究设计和管理部门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 研究和生产管理贸易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市场需求大,就业情况良好。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原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设立于 1958 年。现为山东 省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和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中德联合办学及联合培养研究生 对口专业。该专业是大型生产工艺过程的装备基础,是实现先进生产工艺的前提,是对现代化装备及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及开发的学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 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主干学科,培养具 备机械工程、过程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机械、石油、化工、能源、轻工、环保、制药、食品及劳动安全等部门从事 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 械设计、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学、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过 程机械、控制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为适应强基础、宽专业的培养 要求,开设了较大比例的选修课和专业模块课,增强了工程实践、实验及创新设 计内容。整个课程体系便于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且专业面宽,工 作能力强。培养特色: 本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处于省内同类学科的前列。培养的 学生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大型石化、化工、医药、能源等企业中发挥了骨干作 用。本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单元系统、计算机与自动控制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以本科、硕士、博士为 基本教学体系;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互派硕士、博士及访问学者的国际学术交流 体系;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注重工程技术和实践、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研 究。形成了具有过程工业装备设计、制造及管理的专业特色,又具备机械工程所 有的理论基础,并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 才的要求。就业深造: 本专业具有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工学学士授予权,并与德国帕 德博恩大学合作,可互派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时,部分学生可到日本株 式会社 ALPS 技研工作,实行国际化就业。随着国家及山东半岛机械加工和大型 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建设,本学科必将发挥更大作用。本专业的毕业生依靠扎实 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国际就业,出国留学、考研

深造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且在机械、石化、化工、能源、轻工、环保、制药、食品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专业对口,就业情况良好。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材料成型加工 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学科是国民经济 发展的支柱产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分两个培养方向:

(一)、焊接成型及控制专业方向: 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掌握焊接成型的基础理论、材料焊接的性能、焊接检 验、焊接方法及设备、新材料的焊接、焊接生产过程的控制等全面知识的高级技 术人才。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 掌握材料塑性成型的基础理论、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CAE)材料塑性加工生产过程的控制等全面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材料分析测试 技术、材料性能学、工程材料学、表面工程学、焊接冶金学、金属材料焊接、焊 接方法与焊接设备、焊接检验、焊接结构失效分析及质量控制、塑性成型理论、橡塑材料成型工艺学、橡塑材料成型模具设计、金属冲压成型模具设计、模具 CAD/CAM、模具制造技术、塑性成型设备等。本专业在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加大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使学生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 特长。培养特色: 本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使学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另外还注重 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业深造: 本专业具有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学士的授予权。学生毕业后可到机械 行业、汽车制造行业、橡塑行业等相关科研单位从事与焊接成型、模具设计与制 造等相关的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 以继续攻读研究生。本专业择业面广,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形势良好。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是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学科,涉及船舶与海洋结构 物的设计、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是以力学为基础、机电为两翼、全面应 用信息技术的工程学科。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技能和管理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及应用能力,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 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 人才。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船舶 结构与制图、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设计、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理论、船舶原理、船舶设计原理、现代造船技术、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微机与接口技术、计 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船舶电气与通讯、有限元分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培养特色 以面向企业培养特色人才为办学思想,既重视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又注重拓 宽专业知识面,与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发展相适应;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 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就业深造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可以到有关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工 作,亦可到与船舶和海洋工程有关的公司及国家各部委机关,以及沿海沿江各大 船舶设计院、研究所和造船骨干企业就业。可以在船舶检验、航运企事业单位、造船厂、船舶贸易公司、机电产品贸易公司从事研究开发、船舶贸易、船舶制造 以及经营决策等工作,择业面很宽,就业形势好。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油气和城市燃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高 新技术学科。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掌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油气储 运和城市燃气输送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开发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 人才。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开设机械制图、物理化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 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油气集输、管道设计与管理、燃气输配、油库设计与管理等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另外还设置了较多的选 修课。该课程体系的设置使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同时具有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和系 统控制工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设立在机电学院,实行大类招生,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专业课 侧重于石油、天然气及城市燃气的储存、输配与管理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从事 油气储运规划、设计、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在充分利 用机电学院已有的雄厚师资和外来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已形成了起点高、知识面 宽、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就业深造: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授予权,学生毕业后可在石油、燃料、能源、城市燃气 管道输送、交通运输、油库、民航、机械等部门从事油气储运规划、设计、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随着全国多个千万吨级大炼油基地和四大国家石油 储备基地的相继建成及城市燃气用户的增加,本专业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就业 前景良好。

工业设计专业(理工类)

工业设计专业是融工程技术、艺术美学、人机工程、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 的交叉性、综合学科。工业设计专业涵盖三大领域,即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 计和环境设计。对最广泛的以工业化手段生产的产品进行规划和设计,创造 “人——机(物)——环境”系统的最佳匹配与和谐关系。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产品设计开发战略。掌握具有为广泛的造型艺术、科学技术、人机工程、生产 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扎实的设计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外语、计算机、画法几何及机械制 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三维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机械设计 基础、电工电子学、工程材料及机制工艺基础、综合设计表达、人机工程学、设计方法学、基础素描与速写、色彩与平面构成、产品开发设计、工业设计史 论、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广告与展示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系统设计、环境设计、标志与字体设计、产品摄影等。培养特色: 工业设计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学生熟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工程科学、美学等,并具备较强的形象与逻辑的思维能力。学生接受现代设计技 能的基本训练,有较强的艺术素养,具有从事创意、设计管理、设计过程展开、在产品设计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设计实 践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致力于有助于引导健康合理的消费与生活方式的 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就业方向及深造: 本专业拥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适应当前工业设计发展的新潮流、可从事 产品开发与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环境设计创作。可就业于机械设计、展示设计、结构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装潢设计、信息传播等领域,本专业就业面宽,需求 量大。可报考机械类、设计艺术类硕士研究生。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热能与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改革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需求

国家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本科课程教学主要以应用为主,在教学体系中,高校结合各自学院或者各行业特点形成鲜明的专业方向,以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拥有石油机械现代设计技术部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向石油、石化行业培养输送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机械行业产业链包括研究开发、原料采购、设计生产、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维护服务等。高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涉及机械行业每条链条,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与市场经济相接轨,培养行业综合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科技进步在不断地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人才要求将变得越来越高,对综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反观高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机械专业就业市场的情况,高校中依然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与社会经济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社会经济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素质高、岗位技能强的机械工程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内涵

高校对机械工程类本科生教育,主要应是培养其能从事机械行业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及产业链内工程技术人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岗位技能为关键,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的原则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与科技领域交叉越来越紧密的新形势下相比,传统的注重“专而扎实”的培养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厚基础”是指重视基础学科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教育以夯实基础为主,强化其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与知识更新;“宽口径”是随着工程实践中综合性知识和交叉类技术发展而决定的,要求学生懂机电、懂数控、懂管理、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搞实际操作。“多方向”是指机械工程类有4~6个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专长,精通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强应用”是机械工程类本科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所在,要求培养的学生在实践操作生产中接受快,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强,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一)课程体系构建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是适用于工程类专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为以后继续深造提供基础,主要是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一般由文化类课程、工具类课程、素质培养类课程构成。其中,文化类课程包括政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用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提高文化素质。工具类课程一般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用于提高学生在当前国际化形势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的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既不能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也不能仅仅注重专业技能的精深,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合理安排课程,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等基本技能模块。专业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注意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内容相对应,又要考虑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即按照设计、制造、测控、数控四大模块进行规划。设计模块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新设计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制造模块以拓宽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知识面以及加强学生的工艺设计能力为重点;测控模块重点放在机械信息的测量、识别和处理技能上,从而实现对机械系统的控制,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数控模块以计算机语言融合到设备材料的操作应用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二)教学方式研究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强调,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上应加强研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1.启发式教学。用于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习能力。着重讲授专业领域重点、难点内容,对辐射性知识以讲授分析思路和方法为主。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在实践中解决理论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

2.对比式教学。对比国内外优秀教学经验以及机械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一方面把各种不同的机械设备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比拟,另一方面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以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消除部分知识的抽象化,进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及立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压缩学时、丰富信息要求的有效手段。在制作多媒课件时,可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将课件的内容按类封装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对象单元,同时精选大量机械产品的应用实例照片和录像,精选企业生产实例,设置课题鼓励学生参与实例讨论,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立体教学是为了解决机械结构复杂、平面视图缺乏立体感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模型与部分实物零部件相结合的方法。

4.企业内组织教学。主要是把教学地点安排在企业工厂内集中时间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时间贯穿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阶段,一般选取大二、大三学习阶段,在企业内优选人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培训,并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组织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技能。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紧跟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动态改革。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校体现专业特色、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各高校可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加以优化,并在教育过程中跟踪评价,从而促使高教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参考文献:

[1]王生泽,吴良,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1(2):77-79.

[2]王春海,陈明.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14(3):50-52.

[3]陆萍,宋可总,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9-5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6

一、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代中职学校的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中,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有着“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的论述。因此, 中职学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时, 应当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 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同时明确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相关要求, 注重教师结构的优化, 并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 推动我国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不断发展, 为社会培养更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性人才。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时, 应当结合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 对专业的发展需求和教师结构与特点进行仔细分析。一方面, 中职学校应当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进修, 不断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应当不断完善教师制度和工作制度, 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指导年轻教师的发展, 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提高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即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目的, 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 面向社会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各大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时, 应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专业理论技术知识与知识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中职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件时, 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注重研发实习设备和实验设备, 为中职学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提供服务, 同时注重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为中职学校培养实践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提供基础保障。此外, 中职学校应当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为学生提供社会型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 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重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 在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性人才。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时, 一方面, 应当根据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自身特点, 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中职学校在设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时, 应当注重课程群的建设, 将专业课程进线管系统分类, 以实现“培养大型施工祝艟盼没计、制造与使用管理人才”的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应当注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动态调整, 及时根据市场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调整, 使中职学校培养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更加适合社会的需要。此外, 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时, 应当融入当今社会先进的科研项目, 及时更新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确保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具备学科前沿性。

四、完善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和优化时, 应当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 结合中职学校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同时借鉴国内其他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游戏经验,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一方面, 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时可以采用分段式宽口径教学方式, 在前期注重对学生进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后期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 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另一方面, 学生应当制定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总体培养目标, 并围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日常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 不断提升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

五、落实实验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 应当对教学服务意识不断进行强化, 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倡导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研教学, 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实力。中职学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 也应当大力推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实验式教学, 并加大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不断丰富和完善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 在提升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学质量的同时, 使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学具有专业特色。

中职学校开展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优化时, 还应当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中职学校应当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全方位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制度, 同时完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评价体系, 不断提升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培养更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社会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因此, 中职学校在培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时, 应当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 同时完善教学体系, 并不断落实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 使中职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学根据专业特色, 提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更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 推动我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古莹奎, 何学文, 黄开启, 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优化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8) :38-39.

[2]汪建华, 袁新梅.《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版) , 2011, 08 (10) :119-121.

[3]郑夕健, 罗继曼, 袁从启, 等.基于项目的工程机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 (2) :29-32.

[4]邹光明, 杜敏, 孔建益, 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 2013, (2) :17-19, 2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7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 问卷调查内容的拟定。

结合机械类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际, 设定如下的调查题目:大家认为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如何?大家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时, 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大家认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最难理解的是哪些知识点?大家的自动控制原理作业是如何完成的?大家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时, 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大家希望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大家学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家自己是采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请大家列出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收获?请大家列出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上这些调查题目, 针对不同内容, 有的给出了选项供学生选择, 有的是让学生自行根据实际填写, 通过问卷调查, 充分挖掘学生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二) 问卷调查的发放和回收。

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三个机械类专业已经学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班级发放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不记名的形式, 由学生自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三个机械类专业各发放30份调查问卷, 一共90份调查问卷, 教师督促学生全部交回调查问卷。

(三) 问卷调查的分析。

1. 课程重要性认识方面。

大部分学生都明白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都懂得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控制类课程的基础, 都能从心底里引起足够重视, 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感觉该课程理论性太强, 感觉好像在学数学, 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这些学生来说, 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甚至对该课程有抵触情绪, 总的来说, 大多数学生能重视这门课程, 有学好该课程的强烈愿望。

2. 课程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大部分学生表示, 该课程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课程对数学知识要求很高,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 必须先要翻阅数学课本, 重新温习微分方程、函数、向量、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反变换、傅里叶变换、复数、矩阵等数学知识, 所以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 往往由于数学的问题, 导致该课程上课时听不懂, 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久而久之, 就放弃了该课程。还要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 在该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有结合图形分析, 该课程的教学中, 很多知识要通过图形讲解, 分析问题也要涉及到画图, 很多学生厌烦画图, 所以学生感觉图形分析也是本课程的难点之一。

3. 课程最难的知识点。

大部分学生表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根轨迹分析是课程最难的地方, 因为根轨迹分析法比较抽象, 概念不好理解, 首先要画出根轨迹图才能进行分析, 画根轨迹图必须要熟悉大量的绘制根轨迹的规则, 学生对这些绘制法则比较模糊, 理解不透彻, 导致很难画出准确的根轨迹图, 会影响对系统的分析。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该课程另外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是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设计的步骤学生好理解, 关键是系统设计中用到校正, 学生不易理解校正的具体应用。

4. 课程最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普遍对该课程中自动控制的应用最感兴趣, 学生普遍关注的是自动控制系统如何运行的, 如何发挥出自身优势, 如何能减轻人的劳动力。学生对自动控制的应用充满无限遐想, 心里想着, 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想办法引入自动控制, 以提高效率, 减轻人的劳动。

5. 期望采用的教学方法。

考虑到自动控制原理的图形多、公式多、分析方法多等特点, 学生们普遍表示, 该课程的教学中不能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地讲概念、推导公式、介绍各种系统分析方法等, 必须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普遍表示, 教学中要多举实例, 每章结束后要及时总结, 希望教师把每章的知识点能进行梳理, 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对每章知识点进行视频表述, 方便学生业余时间观看学习, 在该课程的实验中, 要改变单一的传统实验模式, 可以在实验中引入仿真, 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课程学习方法。

大部分学生表示, 学习该课程主要靠课堂上听老师讲解, 大部分学生课后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作业完成以后就不再看书, 对该课程的学习投入不够。将近一半的学生能进行课前的简单预习, 极个别学生课前根本不预习。课程作业基本都是按照教师讲的解题方法或者参阅教材上的例题, 按部就班完成任务, 很少深入思考, 极个别学生作业不会做, 也不认真思考解决, 为了完成任务而抄同学作业。

7. 学完课程的收获。学生普遍表示, 学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 懂得了自动控制的概念、组成、类型、应用、要求等, 明白了自动控制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 非常有必要学好自动控制原理课程, 因为很多的机械设备在工作中离不开自动控制, 所以必须了解自动控制的最基本内容。学完该课程, 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步骤, 也学会了基本的判断自动控制系统能否稳定的方法等。学生在脑海里能把机械工程实际和自动控制联系起来, 树立了机械工程背景。

8. 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大部分学生建议该课程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讲课本理论知识, 要多介绍自动控制在机械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要把该课程与机械工程实际结合起来, 要多讲解自动控制案例, 在课程教学中要利用好板书和多媒体, 两者要良好结合, 在课程实验中增加最新的仿真软件, 来学会用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把自动控制系统的前言知识和科研成果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 扩展视野。

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针对在问卷调查中分析总结的问题, 结合教师从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经验, 对机械类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进行教学改革, 以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学好该课程, 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一) 课堂教学采用案例讲解和微课教学模式。

在该课程教学中, 教师多查找机械工程实例, 把课程知识与案例联系起来, 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机械工程背景, 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和学习热情。针对学生对每章知识点把握不准,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辅助, 把每章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 学生对微课很感兴趣, 除了在课堂上每章结束给学生通过微课总结, 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课视频, 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 要针对学生学习该课程中遇到的困难, 对难的内容要反复讲解, 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补充复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方法上, 要给学生正确引导, 要让学生每次必提前预习, 特别是涉及到数学知识时, 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先预习回顾数学知识, 做到课堂听课时心中有数, 能跟上教师的讲解节奏。要重视课程的作业, 及时布置典型作业题, 及时批阅, 及时讲解作业题中发现的问题, 使作业成为检验学生所学的重要依据。

(二) 实验教学中增加系统仿真。

要改变传统的实验台接线验证实验原理的简单实验模式, 在自动控制实验中增加计算机仿真, 给学生提供新颖的实验模式, 提高学生实验兴趣, 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仿真来进行系统仿真分析和设计。

三、结语

通过在机械类三个专业学生中进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问卷调查, 能更好地发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以此来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切为了学生,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学好该课程, 为学生后续的机械专业课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摘要:为了更好地摸清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现状, 也为了征求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通过在机械类专业学生中进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问卷调查, 揭示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为此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学好该课程。

关键词:机械专业,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买买提热依木·阿布力孜.民族班“自动控制理论”课程问卷调查及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 2:23~24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 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必需的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从事机械制造工艺, 一般复杂程度的机械设计及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维修, 模具设计与制造, CAD/CAM应用等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 能扎根基层、受地方欢迎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通过对黄石行业构成、机械制造职业岗位面向、机械制造职业岗位能力基本要求的调查分析, 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政策与要求, 确定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热爱祖国,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良好的文化素养, 优良的职业道德, 健康的心理素质, 较强的创新意识。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电工学和材料学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熟练地进行机械工程运算的能力。

3、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 具有常用机床的操作技能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 数控机床的编程与调试等能力, 并掌握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4、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 具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计算、文献检索、使用技术标准的能力, 具有工艺装备设计和模具设计的初步能力。

5、学习工业企业中必须的专门知识, 了解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状况, 具有适应企业第一线工作的能力。

6、学习一门外语, 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7、具有计算机使用、维护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8、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专业基本技能。

三、岗位 (群) 和职业标准分析

四、结束语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优势, 加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职业行动领域及职业标准分析。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职业行动领域,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9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机械高级技能人才所需的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面向应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而课程是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为根本要求,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需求为取向。

二、存在的问题

国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过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有关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比重相对较小,不能适应制造技术发展的要求。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性应用环节弱。教学还是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老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考试考一本书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三是实验条件、设施落后,实验、实践环节少。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也不深,动手能力不足。四是计算机教育落后。目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五是考试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改革热点。许多学生仅凭考前的突击复习便能获得高分,而其真正的水平却不高。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略实践,最终导致与实际脱节,眼高手低。

三、教学改革的探究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职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专业整合与分流的要求,结合黑龙江职业学院对一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通修的课程改革方案,针对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在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专业限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能力的培育,提供后续所需,培养高素质人才。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内涵是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和技能基本训练,能从事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即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据“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重基础”是指重视学科基础,如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要加强,只有这些基础夯实了,才能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且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与知识更新。“宽口径”是由现代工程实践呈现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交叉性所决定。就制造技术领域来看,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先进制造技术不是指某项具体技术,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与基础科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产生的适应未来制造的前沿技术的总称。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敏捷性、可持续性等特征与丰富内涵,并将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的发展要求现代工程师的知识宽口径。“多方向”是指每个专业有多个以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专长,人人都有精于某道的“看家本领”。“强应用”是高职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上手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首先,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一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周边地区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市场需求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对毕业生的择业意向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技能教育,科学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工作,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第四,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教学改革应以学生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承瑞, 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0 (6) :90~92.

[2]宋奇慧.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职教研究, 2011 (3) :33~34.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10

关键词 机械制造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1 21世纪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行业人才的需求

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装备制造业要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该专业的专业背景是装备制造业,加强该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已不仅仅局限于拖拉机和耕耙播收等田间作业机械,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的总称。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任何先进的农业技术要大面积推广、高效率规范化实施,都必须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农机服务业象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并呈快速发展态势。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性能不断完善,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设计制造技术相对落后,普及应用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几十年。在农机行业中,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偏低,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人才接续困难。此外,专业不对口,知识老化,学历层次低等现象也很严重。许多农机企业迫切期望大学毕业生前去工作。

2 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优势,突出机械学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牢牢把握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学科有机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了以“机电结合为核心,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机械CAD、CAPP、CAM、CAT、CG有机交叉模块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凸现出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特色。从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现有的学科水平、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农机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态势可以看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基础在农业机械,专业的学科优势也在农业机械。因此,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仍应坚持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为本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成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出高质量的、独具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

3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柔性专业方向课(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等。课内总学时为2520。实践性教学环节37周,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优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中,以机为主,机、电、液、气、材相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是核心,是从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工作的知识基础。专业课时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既要体现专业特色,也要体现淡化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为: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农业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

在专业任选课中,设置有关农学、生物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适度拓宽专业面,体现专业特色。这种适度扩大选修课种类和数量,适度放宽柔性专业方向选择权的做法,有利于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增强素质培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仍保留2周的农业机械生产实习,为农业机械及其装备的使用、维护、性能及结构设计奠定实践基础。尤其在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可根据学生所选柔性专业方向,分农业机械、农用运输机械、通用机械和其他一般机械进行设计与实践。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条件,发挥了办学优势,又突出了专业特色,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改变了相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千人一面的状况。

总之,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和较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及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人类的发展繁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树珍.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5):57-58.

[2] 陶秀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5:91-93.

[3] 喻九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04,3(81):17-19.

[4] 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5] 张锁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59-61.

[6] 余历军.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功能与基地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4,6(58):95-98.

[7] 郝惠娣.浅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4,5(57):122-126.

[8] 刘雪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12:66-69.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11

结合课题组成员对省内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研究, 发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的需求有明显差距。一是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毕业生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初步适应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需要;二是课程设置模式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为主, 缺少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思路和经验;三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虽然也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 有些院校也引入了大量的企业资源, 但未能进行校企深度融合, 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难以很好地解决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衔接问题;四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学生入学要求较低, 因学生理论基础较差, 则出现学习能力较低、思路僵化、后劲不足等问题。

2 构建符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

2.1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设置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正确全面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在此基础上实施课程体系改革。近年来, 课题组所在专业积极探索与周边企业合作模式,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先后与郑州日产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立了由机械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兄弟院校骨干教师、本校教师、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 每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 找准专业定位, 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 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本专业主要培养机械制造及其相关工作岗位的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模具制造与设计等工作。次要就业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机电设备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生产管理等。能够以职业岗位行为技能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并合理调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职业岗位任务需求设置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 把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学生素质及技能培养有机融合。

2.2 校企深度融合,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支柱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对机械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分析, 结合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原则, 重新组合课程内容, 重点建设一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项技能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 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实施教学实践。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市场人才需求调研, 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将行业、企业生产的主要技术环节和关键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生产部门的各工作岗位过程作为教学过程, 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 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技术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2.3 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 构建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为宗旨,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就业为导向,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 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 改革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施有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的订单培养计划, 构建并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 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双主体”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成立企业冠名班, 其课程体系将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而构建, 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 探索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课程体系新模式。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 以实验、实训、生产为载体, 突出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岗位要求, 通过对职业岗位 (群) 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 (群) 专家及有关的人员进行调查, 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综合, 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 整体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及素质课程教学体系, 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 实施效果分析

3.1 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不断完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课程设置体系,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整体提升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建设水平, 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3.2 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课程及课程教学资源

通过不断开发、创新、完善课程体系, 有针对性地建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从而有力地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模式, 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 工学结合更加紧密, 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3.3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实施, 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具有能吃苦、敢创新、爱岗敬业的高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 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 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职业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同行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上一篇:动物卫生行政复议下一篇:支架手术术后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