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共12篇)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篇1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部, 处在武汉、九江、鄂州等大城市形成的金三角中心地带。近年来, 正在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新能源装备制造、起重运输、矿山机械等产业群, 构筑标志性工业板块。自2008年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业以来, 组织了一批专业教师深入机械行业的工厂企业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获悉很多黄石及周边制造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应用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据劳动部门调查统计, 机械行业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各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中高职学历约占89%, 机械技术人才需求旺盛。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 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必需的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从事机械制造工艺, 一般复杂程度的机械设计及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维修, 模具设计与制造, CAD/CAM应用等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 能扎根基层、受地方欢迎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通过对黄石行业构成、机械制造职业岗位面向、机械制造职业岗位能力基本要求的调查分析, 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政策与要求, 确定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热爱祖国,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良好的文化素养, 优良的职业道德, 健康的心理素质, 较强的创新意识。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电工学和材料学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熟练地进行机械工程运算的能力。
3、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 具有常用机床的操作技能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 数控机床的编程与调试等能力, 并掌握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4、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 具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计算、文献检索、使用技术标准的能力, 具有工艺装备设计和模具设计的初步能力。
5、学习工业企业中必须的专门知识, 了解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状况, 具有适应企业第一线工作的能力。
6、学习一门外语, 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7、具有计算机使用、维护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8、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专业基本技能。
三、岗位 (群) 和职业标准分析
四、结束语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优势, 加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职业行动领域及职业标准分析。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职业行动领域,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吕崇明.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篇2
1.1 管理方面。在管理方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有助于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重视不断的`提高,也推进了生产、机械工程等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面的管理理念,但是企业采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进行管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对管理进行重视,这样才能让企业不断提高和发展。
1.2 设计方面。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逐渐走向高端化。但是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比较,还有很多不足的方面,需要通过设计理念的更新来完善产品,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配合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目前企业能够保证零件在各个工况下有序的生产,将生产与检查进行结合,利用自动化技术进行自动化的生产。我国自动化技术在对机械制造方面的设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设计理念上需要不断的创新,来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浅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虚拟化;智能化
1 概述
机械制造技术是我国国民生产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主要致力于机械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生产、维修等一系列流程的工程学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业对机械制造技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其规模及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保障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成为各企业竞相追求的目标。
2 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是人类为解放劳动力而采用机械或者其他工具代替人类劳动的一项发明,通过机械或者工具能自主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达到减轻人类劳动负担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及广泛普及,现代自动化的概念已经扩展至利用任何机械或者工具来取代人类劳动的范畴。现代自动化技术的涵义相对于传统自动化技术而言,已经有了更多的内容。从自动化技术的功能方面来看,自动化技术代替人类工作只是功能的一小部分,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有机的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可以协调和优化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实现人类生活与工作智能化的目标;从表现形式上看,现代自动化技术可代替人类劳动,代替或者辅助人类的各项工作,协调或者管理生产系统中的部分工作或整个工作系统;从应用范围来看,现代自动化技术不仅应用于具体的生产行业,还可广泛应用于众多的中间产业,甚至是人类的生活。
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
3.1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自动化技术 ①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落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在管理方面也优于我国。发达国家企业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管理方式,为实现精益生产、准时生产、高效生产的全新的管理思想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较晚,计算机普及速度虽然较快,但利用计算机管理企业生产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②机械制造技术落后。发达国家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两次改革浪潮后,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的阶段,且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期也高于我国;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将纳米技术、复合型加工技术和微激光加工技术普及到机械制造技术当中,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的效率。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技术,我国的制造工艺处于落后阶段,大部分制造企业仍采用农间作坊的生产模式;现代化水平低且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尖端技术尚处于不成熟的研发当中。③机械制造自动化程度低。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将计算机集成技术、自动化数控技术和柔性制造系统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业当中,实现了机械制造生产的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而我国大部分私有企业的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刚处于初步使用阶段,生产过程中仍以人工管理为主;柔性制造系统仅在少数大型企业中采用。
3.2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①机械制造的虚拟化。网络制造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在模拟的操作环境中对虚拟对象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通过对虚拟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的模拟,预测该产品的性能及生产成本,以实现企业生产系统中设定的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的目标。首先,网络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企业可通过虚拟的网络软件对各种工程或者产品进行虚拟制造,减少不同部门人员之间交流限制,大大方便了后续的交流与合作。其次,网络虚拟软件能模拟销售过程,利用该功能和检验产品的销售状况。若模拟结果不理想,企业可通过修改实验参数数据来改变实验条件,重新对产品进行模拟销售,以完善實验结果。利用网络虚拟软件,不仅可以节约设计时间,还能有效降低实验成本,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②机械制造智能化。人工智能是由人和机械组成的复杂性系统,通过人与机器设备的合作实现机械制造过程。人工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种缺陷性或局限性,这就限制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将使制造工作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变。智能化制造系统在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判断、构思等一系列智能化活动,提高机械制造的适应性和友好性。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柔性,减少了机械制造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随着社会各行业对机械制造需求的提升,仅靠人力劳动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人工劳动与机器制造的组合方式可大力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社会对机械制造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出现可降低人工的工作强度,从而为拓展人力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另外,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人类智能的延伸,使人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创造性的活动当中,从而产生更多具有价值的成果;最后,人工智能能完成人工无法完成的部分危险性工作,改善了人工的工作环境。③机械制造环保化。机械制造业大力发展的同时,由于制造工艺的落后,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还给环境带来极为严重的危害,引起了社会的各界关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将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提高行业的环保程度,为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保障。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总结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利用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企业可实现生产过程的虚拟化、智能化、环保化,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整个机械制造行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武宾.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08:81+85.
[2]何建立.关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19:99.
[3]张西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3,08:78+82.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篇4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机械高级技能人才所需的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面向应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而课程是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为根本要求,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需求为取向。
二、存在的问题
国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过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有关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比重相对较小,不能适应制造技术发展的要求。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性应用环节弱。教学还是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老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考试考一本书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三是实验条件、设施落后,实验、实践环节少。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也不深,动手能力不足。四是计算机教育落后。目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五是考试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改革热点。许多学生仅凭考前的突击复习便能获得高分,而其真正的水平却不高。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略实践,最终导致与实际脱节,眼高手低。
三、教学改革的探究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职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专业整合与分流的要求,结合黑龙江职业学院对一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通修的课程改革方案,针对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在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专业限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能力的培育,提供后续所需,培养高素质人才。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内涵是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和技能基本训练,能从事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即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据“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重基础”是指重视学科基础,如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要加强,只有这些基础夯实了,才能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且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与知识更新。“宽口径”是由现代工程实践呈现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交叉性所决定。就制造技术领域来看,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先进制造技术不是指某项具体技术,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与基础科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产生的适应未来制造的前沿技术的总称。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敏捷性、可持续性等特征与丰富内涵,并将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的发展要求现代工程师的知识宽口径。“多方向”是指每个专业有多个以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专长,人人都有精于某道的“看家本领”。“强应用”是高职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上手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首先,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一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周边地区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市场需求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对毕业生的择业意向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技能教育,科学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工作,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第四,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教学改革应以学生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承瑞, 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0 (6) :90~92.
[2]宋奇慧.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职教研究, 2011 (3) :33~34.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介绍 篇5
http://访问次数:7390上一条下一条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良好的专业技术训练,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控加工技术,能成为制造企业的设计、制造、管理等部门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专业背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是综合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结合最紧密的机、电两大方面内容,具有实用能力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企业中岗位需求量最大、最容易就业的专业。
三、专业技术能力:具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应用能力;工程材料应用与机构、传动装置设计能力;公差配合的应用能力;机械加工操作与现场检测的能力; CAD/CAM软件的运用能力;机械装配与机械设备的控制能力。
四、主要专业课程: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CAD/CA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设备控制技术、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计算机控制、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设备课程。
五、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 :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 级证书;获得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获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机械制造专业钳、车、磨、铣、数控技术中任一个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技能等级证书;国家中级计算机制图员岗位资格证书等。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是综合性很强的工程类学科。随着信息与自动化逐渐渗入到机械制造技术中,推进了该技术自动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机械自动化系统(FMS)。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依然以工业为主,作为工业支柱产业的机械制造业,要低成本、短时间内获得预期的生产成果,就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将其作为基础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而稳定地发展。
1.机械制造技术现状
1.1 机械制造技术仍处于开发阶段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工业发展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的工业技术是建立在传统制造工艺成熟的基础上的。中国虽然工业制造业发展速度快,但是,仍然处于技术开发阶段,特别是机械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贸易,虽然逐步地摆脱粗放式工艺技术水平,但是,距离工业发达国家所采用的现代化水平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如,目前的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业,普遍采用的工业技术以精细加工为主,渗入高科技含量技术,形成新型的加工工艺,诸如纳米技术、微型机械和微米技术、高精密加工技术、复合加工技术以及精细加工技术等等。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对于这些技术往往局限于结构上的模仿,而无法依赖于自主研发技术生产出具有中国品牌效应的产品。
1.2 机械制造技术没有系统而全面地展开
机械制造业要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特别是核心技术以及发挥着关键作用的机械元件的研发,都要依赖于本国的创新技术。这就需要企业要树立创新意识,以战略性的视角审视创新技术的重要性。此外,还要将计算机信息管理运用于管理中,不仅促进了生产系统等等高效运用,而且还会使生产模式不断地缩短周期,以符合制造业企业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虽然部分企业实施了计算机管理,当时仅仅作为人工管理阶段的一个环节,而没有系统化、全面性地展开。
1.3 机械制造技术没有绿色化方向发展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理念,工业发展国家已经开始生产绿色化的机械制造产品。中国的机械制造业虽然大力倡导绿色化的机械制造,但是,仍然存在着运用低质量材料的企业,以通过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由于产品使用了不符合绿色标准的材料,导致产品难以进入生产。当企业的发展遭遇瓶颈,才会被动地创新技术。中国企业领导者虽然技术创新意识较为淡薄,但是各种新技术的引用,对于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
2.1 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成为自动化系统工程
现代的机械制造技术中,涵盖着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感应技术等等。新材料开发技术运用于其中,使机械产品的设计、管理、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等,都运用现代化技术以系统化展开。当机械制造的传统技术手段与信息技术融合,就意味着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了传统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并逐渐渗入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推动机械制造技术向全新的领域迈进。
2.2 机械制造技术既有较强的综合性
企业要在行业中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就要运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并建立创新理念。机械制造技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品制造本身,而是将与机械制造相关的一系列环节都纳入其中,包括市场调研、机械产品的研发、加工生产和销售,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等,都要做到相互衔接,集中统一地管理,以实现机械制造与销售一体化,提高经济效益。
2.3 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在行业市场竞争中,机械制造技术产品的生产率是获得企业市场优势的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的矛盾问题,已经由原来的劳动生产率问题转向了成本、质量和时间之间所存在的矛盾问题。那么,合理地运用机械制造技术,不仅可以兼顾成本、质量和时间的独立存在,还要促进三者之间的结合,以更好地解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3.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
3.1 中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性
机械自动化技术并不是信息技术的产业,而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就已经被应用于制冷工业中,推进了制冷工业快速发展。随着应用程序的运用,加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被研制出来,并在机械制造业中逐渐推广。鉴于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速度,虽然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在应用程度上尚存在着差距,但是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是极为乐观的。
3.2 中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更为精确
自动化技术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了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就要在系统的智能化开发过程中,将自动化技术融入其中。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虽然存在着复杂性,但是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更具有精确性。
3.3 自动化技术成为衡量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信息技术渗入与机械制造,给机械制造机床硬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高频且多核的CPU、RISC 芯片等等,都促使數字机床质量不断改善,使数控机床的工作精确度有所提高。
3.4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成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机械制造业技术中,采用多轴控制的复合加工业兴起,在实际运营中不仅缩短了周期,而且工序更为简单化。在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对产品制造方案的选择,并非单指多元化工艺的使用,而是与复合化右胸结合,推进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在符合化制造业中展开。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并不断地引进先进工艺技术,但是由于相比较于工业发达国家,中国的制造业起步晚,加之制造业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因此而存在着滞后性。要促进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就要对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有所把握,以推进该领域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田贞.浅谈机械制造业的综合运用发展趋势[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
[2]农应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3(02).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篇7
1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 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 而不是关注毕业生在1~10 年职业生涯历程的工作经历, 这样就导致职业分析时只归纳了学生初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接近中职或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 而不是高职的课程体系。第二, 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许多专业教师试图将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全部解构, 将其完全变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既不符合我国高职专业的宽口径定位, 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的现状。最终只会导致课程改革不成功或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基于上述原因, 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期间,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座谈, 采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 (BAG分析法) 进行专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基于分析所得数据及专业师资、设备情况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2 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 实践专家研讨会
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 对黑龙江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在分析调研情况后, 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BAG) 的方法两次召开了由企业技术主管、高级技术工人等实践专家参加的职业分析研讨会。参加职业分析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毕业于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院校, 研讨会重点分析归纳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历程, 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工作岗位, 以及这些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性工作任务。
2.2 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采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 总结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术和能力;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 序化出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方案,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1 所示。结合课程性质和学院的软硬件条件将专业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性较强的讲授型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一体化课程。讲授型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 不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辅以讨论和实验课;一体化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 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与整合, 一体化课程突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将职业岗位的国家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为主导的包容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模式,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见表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中, 公共课12 门、专业基础课5 门、专业课7 门、拓展课程4 门、实践课3 门, 共计2752 学时。
2.3 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将原有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 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 选择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 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 “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和“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两门课程, 采用企业生产的典型零件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情境。在课程运行期间,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采用微视频、微文本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课堂上, 70%的时间都是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 而另外30%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
3 总结
基于BAG分析法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 使专业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 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较课程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 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型课程学生的听课效果不理想以及由于硬件条件不足造成的一体化课程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孙兵.基于BAG分析法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征稿说明 篇8
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以机电一体化为特色, 突出行业导向性、实用性、前瞻性和编排规范性。主要栏目有:综述与展望、机械制造研究、电气技术与自动化、信息技术、技术讲座、消息与动态等。行业范围涉及机械与仪表, 机床与工具, 石化、通用机械, 农用机械, 重矿、工程机械, 发电及输变电设备, 热工设备与工业炉窑, 电工器材, 汽车与配件, 环保净化设备, 基础件与元器件等。主要对象;机电制造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大专院校, 从事机电产品设计、科研开发、制造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等专业人员。
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按照科技论文标准格式有关规定编排;“量和单位”应贯彻GB 3100~3102-93的规定;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基本上按GB 7714-87的规定, 著录项目 (主要责任者姓名, 文献题名, 刊登的期刊名称, 年、卷、期号和起止页码及下转页码, 或图书的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和出版年份等) 必须齐全。
4. 投稿注意事项和基本要求
4.1 论文应力求完整性:主要包括文章题名、全部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名称、邮政编码、摘要 (50~200字) 、关键词 (3~8个) 、正文部分和参考文献。要求提供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的中英文对照。
4.2 论文如系某研究基金资助或课题奖励项目时, 请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4.3 请通过电子信箱投稿。本刊地址:南京市珠江路280号1903室, 邮编:210018。电子信箱 (E-mail) :editor@njmes.org。联系电话:025-84207048, 84217296;传真:025-8420704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征稿说明 篇9
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以机电一体化为特色, 突出行业导向性、实用性、前瞻性和编排规范性。主要栏目有:综述与展望、机械制造与研究、电气技术与自动化、信息技术、技术讲座、消息与动态等。行业范围涉及机械与仪表, 机床与工具, 石化、通用机械, 农用机械, 重矿、工程机械, 发电及输变电设备, 热工设备与工业炉窑, 电工器材, 汽车与配件, 环保净化设备, 基础件与元器件等。主要对象;机电制造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大专院校, 从事机电产品设计、科研开发、制造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等专业人员。
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按照科技论文标准格式有关规定编排;“量和单位”应贯彻GB 3100~3102—93的规定;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基本上按GB 7714—87的规定, 著录项目 (主要责任者姓名, 文献题名, 刊登的期刊名称, 年、卷、期号和起止页码及下转页码, 或图书的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和出版年份等) 必须齐全。
4. 投稿注意事项和基本要求
4.1 论文应力求完整性:主要包括文章题名、全部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名称、邮政编码、摘要 (50~200字) 、关键词 (3~8个) 、正文部分和参考文献。要求提供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和“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等的中英文对照。
4.2 论文如系某研究基金资助或课题奖励项目时, 请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4.3 请通过电子信箱投稿。本刊地址:南京市珠江路280号1903室, 邮编:210018。电子信箱 (E-mail) :editor@njmes.org。联系电话:025-84207048, 84217296;传真:025-8420704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征稿说明 篇10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以机电一体化为特色, 突出行业导向性、实用性、前瞻性和编排规范性。主要栏目有:综述与展望、机械制造与研究、电气技术与自动化、信息技术、技术讲座、消息与动态等。行业范围涉及机械与仪表, 机床与工具, 石化、通用机械, 农用机械, 重矿、工程机械, 发电及输变电设备, 热工设备与工业炉窑, 电工器材, 汽车与配件, 环保净化设备, 基础件与元器件等。主要对象:机电制造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大专院校, 从事机电产品设计、科研开发、制造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等专业人员。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按照科技论文标准格式有关规定编排;“量和单位”应贯彻GB 3100~3102—93的规定;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基本上按GB 7714—87的规定, 著录项目 (主要责任者姓名, 文献题名, 刊登的期刊名称, 年、卷、期号和起止页码及下转页码, 或图书的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和出版年份等) 必须齐全。
4. 投稿注意事项和基本要求
4.1 论文应力求完整性:主要包括文章题名、全部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名称、邮政编码、摘要 (50~200字) 、关键词 (3~8个) 、正文部分和参考文献。要求提供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和“单位、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等的中英文对照。
4.2 论文如系某研究基金资助或课题奖励项目时, 请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4.3 请通过电子信箱投稿。本刊地址:南京市珠江路280号1903室, 邮编:210018。电子信箱 (E-mail) :editor@njmes.org。联系电话:025-84207048, 84217296;传真:025-84207048。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重要性
随着社会对产品多样化、低制造成本及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趋迫切,FMS发展颇为迅速,并且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与控制设备的发展。
1.自动化机械制造规模
按规模大小FMS可分为如下4类:
1.1自动化制造单元
FMC:的问世并在生产中使用约比FMS晚6~8年,它是由1~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存贮设备构成,具有设置应加工多品种产品的灵活性。FMC可视为一个规模最小的FM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和一种产物,其特点是实现单机自动化,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1.2自动化制造系统
通常包括4台或更多台全自动数控机床及人工中心与车削中心等),由集中的控制系统及物料搬运系统连接起来,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的加工及管理。
1.3自动化制造线
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大批量非自动化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机床,亦可采用专用机床或NC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自动化的要求低于FMS,但生产率更高。
1.4自动化制造工厂
FMt是将多条FMS连接起来,配以自动化立体仓库,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系,采用从订货、设计、加工、装配、检验、运送至发货的完整FMS。它包括了CAD/CAM,并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1MS)投入实际,实现生产系统自动化化及自动化,进而实现全厂范围的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及物料贮运进程的全盘化。FMF是自动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反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它是将制造、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连成一个整体,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的智能制造系统IM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工厂自动化化及自动化。
2.自动化关键技术
2.1计算机辅助设计
未来CAD技术发展将会引入专家系统,使之具有智能化,可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当前设计技术最新的一个突破是光敏立体成形技术,该项新技术是直接利用CAD数据,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激光扫描系统,将三维数字模型分成若干层二维片状图形,并按二维片状图形对池内的光敏树脂液面进行光学扫描,被扫描到的液面则变成固化塑料,如此循环操作,逐层扫描成形,并自动地将分层成形的各片状固化塑料粘合在一起,仅需确定数据,数小时内便可制出精确的原型。它有助于加快开发新产品和研制新结构的速度。
2.2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数学的实际应用是模糊控制器。最近开发出的高性能模糊控制器具有自学习功能,可在控制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并自动地对控制量作调整,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其中尤其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方法更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2.3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智能传感器技术
迄今,FMS中所采用的人工智能大多指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知识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求解各类问题(如解释、预测、诊断、查找故障、设计、计划、监视、修复、命令及控制等)。由于专家系统能简便地将各种事实及经验证过的理论与通过经验获得的知识相结合,因而专家系统为FMS的诸方面工作增强了自动化。展望未来,以知识密集为特征,以知识处理为手段的人工智能(包括专家系统)技术必将在FMS(尤其智能型)中关键性的作用。人工智能在未来FMS中将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目前用于FMS中的各种技术,预计最有发展前途的仍是人工智能。预计到21世纪初,人工智能在FMS中的应用规模将要比目前大4倍。智能制造技术fIMT旨在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借助模拟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或内部激励时能自动调节其参数,以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具备自组织能力。
2.4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fANN)是模拟智能生物的神经网络对信息进行并行处理的一种方法。故人工神经网络也就是一种人工智能工具。在自动控制领域,神经网络不久将并列于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成为现代自支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启动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3.1 FMC将成为发展和应用的热门技术
这是因为FMC的投资比FMS少得多而经济效益相接近,更适用于财力有限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国外众多厂家将FMC列为发展之重。
3.2朝多功能方向发展
由单纯加工型FMS进一步开发以焊接、装配、检验及钣材加工乃至铸、锻等制造工序兼具的多种功能FMS。FMS是实现未来工厂的新颖概念模式和新的发展趋势,是决定制造企业未来发展前途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日本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智能制造系统”frms)国际性开发项目,属于第二代FMS:完善的第二代FMS正在不断实现。智能化机械与人之间相互融合、自动化地全面协调从接受订单货至生产、销售这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活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分析 篇12
1.1 关于制造工艺发展的状况
国内的机械制造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 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虽然国内企业不断将新的技术和设备引进, 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如:电磁、精细、复合、高精密等加工技术早已为发达国家所用, 但在我国这样先进的技术应用才刚刚兴起, 并且还有很多的企业依然使用着传统形式上的加工制造方法, 如:刨磨、铸锻、水刀以及冷打等。
1.2 应用自动化技术的状况
受到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影响, 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自动化技术逐渐兴起, 并在不断的技术改革中得到推动和广泛应用。如:对于那些工业化十分发达的国家而言, 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是十分发达的, 高度的集成化推动了自动化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发展, 如:数控机床、计算机制造集成系统、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以及柔性制造单元等, 在这些系统的应用下使得机械制造的集成化、柔性化以及智能化等目标实现了, 从而也令机械制造业达到了全新的一个发展高度[1]。
2 应用的实际
2.1 应用于网络化
快速发展和普及的网络信息技术, 为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打开了新局面, 无论是机械制造行业相关产品材料的设计、采购, 还是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拓展等环节, 均得到有效促进。网络环境下的产品生产及销售, 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了, 不仅能够从不同的国家购进新技术和材料, 还能够将自家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机械制造业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 使自己与其它企业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得到了促进, 无论是企业经验理念的借鉴, 还是企业产品开发思路的引进等, 充分体现出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2]。
2.2 应用于绿色化虚拟化
所谓虚拟化特指的是机械制造技术之中的, 其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 对现实环境进行仿真模拟, 模拟的不仅是产品, 更是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帮助机械制造业在产品正式开始生产前, 对产品进行模拟, 通过生产模拟能够将其中的问题发现, 如:产品质量等, 并能够实时检验产品加工性能。总的来说, 虚拟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不仅能够使产品资源的消耗率降低, 还能够使产品的最终质量获得确保。
众所周知, 人们以为追求工业化、社会化以及经济化的发展, 忽视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过去传统的企业生产制造中, 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 甚至在某些机械制造加工厂的周围已经发展到寸草不生的状态。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逐渐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同时对机械制造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规范[3], 如:现阶段的机械制造企业所遵循的原则是绿色产品设计、绿色经营管理以及绿色生产等。
2.3 关于自动化的信息系统
通常, 工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产品数据库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共同构成了机械制造有关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其中, 在计算机数值控制的利用下, 辅助制造能够对产品在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工艺有关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是指设计者在计算机内部相关设备以及软件的运用下对机械产品进行设计的这样一个过程[4]。工艺辅助设计则是对产品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 并逐步使产品生产的工艺得到提高。此外, 产品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效果是显示在设计以及生产制造过程当中的, 在计算机的利用下能够对数据系统信息合理的进行分析、管理。
2.4 关于自动化的物资供输系统
该系统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对制造产品进行传输、管理及运送的这样一个过程, 主要的构成部分有自动化软件系统、单机自动组件以及自动输送设备等。对于整个的机械制造自动化而言, 其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时代是在发展着的, 将自动化应用在机械制造业制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科学技术水平进步的重要体现, 除了以上几种自动化应用体现以外, 还有自动化检测系统、自动化的设备装配系统以及自动化的生产系统等。可以肯定的是,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改革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自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以来, 各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产品质量以及工艺技能, 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占据重要位置, 并逐步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英.基于CDIO理念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4.
[2]易飚, 张义平, 胡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0, 21 (2) :67-70.
[3]吴晓明.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研究的认识和体会[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3 (1) :206-207.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推荐阅读:
高职机械制造10-13
高职机械设计06-30
高职《机械制图》课程07-31
高职《机械制图》教学10-06
高职机械制造的优秀论文01-13
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05-11
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论文12-26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09-1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见习报告12-1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职业生涯规划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