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法

2024-08-11

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法(精选12篇)

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法 篇1

摘要:共用性设计是无障碍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本文就公共设施共用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共用性设施较之无障碍设计更有利于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生活, 更经济适用, 并且人人都能够从中获益。它将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方向, 而且还将成为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共用性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一、共用性设计理念概述

共用性设计 (U niversal Design) , 或译为通用性设计, 是由美国学者R on M ace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提出的一种设计理念。目前, 对于共用性设计较权威的定义是指:在有商业利润的前提下和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 产品 (广义的, 包括器具、环境、系统和过程等) 的设计尽可能使不同能力的使用者 (例如老年人、残疾人等) , 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能够安全、舒适地使用的一种设计过程。

共用性设计是在无障碍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 (当人们发现无障碍设计的缺陷) 时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 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人机工程学。

尽管无障碍设计的出发点是关怀照顾特殊人群, 但其主要考虑的对象是特殊人群, 因而容易下意识地把整个人群根据功能 (残疾与否、残疾种类和残疾程度) 分为不同的群体, 然后根据不同群体确定不同的设计准则和要求, 设计出对应的专用产品或辅助装置或专用空间。而这样的专用产品或专用设施, 在为特殊人群克服生理障碍的同时, 也剥夺了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享受现代文明的权力, 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心理障碍。

共用性设计则把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健全成年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而不是分别作为独立的群体来考虑。共用性设计 (U niversal Design) 的最大特征就是满足特殊人群需求的同时, 方便普通人群。在其设计上掩饰其专为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 消除特殊人群的自卑心理, 使他们能够以与普通人群同样的心态接受这种产品。共用性设计强调所有人群的共同使用, 没有区别、偏见或歧视。

无障碍设计的前提是弱势群体与健全人的区别, 而共用性设计是要消除特殊人群和健全人在产品使用上的差异。共用性设计是对无障碍设计的发展和完善, 它包含了无障碍设计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同时弥补了无障碍设计将特殊人群与大众分离的不足。

二、公共设施的共用性设计

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在户外活动场所的休息、活动、交流等生活需求, 还具有改善城市环境, 点缀美化环境的作用。它增加了城市空间的设计内涵与时尚品位, 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载体。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 随着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开始重视周围的公用设施, 也逐渐对公用设施的应用形式和视觉心理感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共用性设计理念是人机工程学“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最高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北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产品设计、环境设计、通信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公共设施作为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设计领域, 在我国尚处在初始阶段, 无论是设计的指导思想还是设计开发的深度、广度都与国际前沿的发展水平有一定距离, 它作为一门完善城市功能、造福于市民的设计门类, 在其设计理念或设计的指导思想上也应该有必要积极导入更为人性化的共用性设计的观念。

共用性的公共设施强调在环境设施安全、舒适的基础上, 考虑弱势群体的在使用时的心理感受, 并为所有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施设计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避免为残疾人、老年人、儿童设计专用设施, 事实在证明, 这些设施利用率相对较低却造价昂贵, 相反, 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能与健全人共同使用的环境设施的利用率却很高。如图1、图2。

三、共用性设施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共用性设施的设计原则

⑴公平使用原则;

任何使用者都能从共用性设计中获益, 避免有区别的对待不同的使用者。

⑵灵活柔性使用原则;

共用性设施应该考虑到广大使用者各自不同的习惯与能力。

⑶信息容易获得且易懂原则;

不管外界条件和使用者的感知能力如何, 共用性设施必须有效的传递必要信息, 并且使使用者容易理解。

⑷空间尺寸合理性原则;

公共设施应考虑适当的大小尺寸和合理的空间结构, 使操作者无论其身材、姿势和怎样灵活性怎样, 都能方便的使用和操作。

这些原则既可以用来评价现有的设计, 也可以用来指导设计过程, 而且有助于设计师和使用者了解使用性能良好的产品和环境的特征。

共用性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

共用性设计是一种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实现这种理念的手段就是所谓共用性设计方法。共用性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两类:可调节的设计方法和感官功能互补的设计方法。

可调节的设计方法是指共用性设施考虑到广大使用者各自不同的习惯和能力, 因此公共设施操作力量、姿势和速度等, 都尽量提供操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选择的机会。比如自动购物机的高度一般是在880mm~910mm左右, 正好处于直立的正常人腰部位置。这个高度可以避免健全人弯腰操作, 同时又可以方便轮椅用户。

某些公共设施之所以对特殊人群形成障碍, 是因为特殊人群的某一 (或某些) 器官功能的衰退或丧失, 消除这种障碍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其它健全器官的功能来弥补, 从这种角度考虑的设计方法就是感官功能互补设计。

这些采取感官功能互补方法的共用性设施对于健全人来说就提供了利用两种或更多器官使用或感知的方式, 这样既为特殊人群克服了障碍, 也为健全人提供了方便。比如日本一些城市街道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 这些信号灯在用红绿视觉信号传递交通信息的同时还发出有声信号。当绿灯亮起时, 还伴随着悠扬的音乐, 这种为盲人或色弱者扫除障碍的设计, 对于视力正常人而言, 也能提供有效的提醒和帮助。

四、共用性公共设施的发展前景

B enktzon在1993曾提出“使用者金字塔” (user py ramid) 的观念, 其中包括了设计所有可能的使用者:使用者金字塔的最底层部分, 包括正常人及能力轻微不足者, 比如儿童和一般性活动能力减退的老年人;中间层部分包括因为疾病或年老造成的中度能力缺陷者, 比如行动必须依赖助行器或视力严重缺失者;使用者金字塔的最上层部分, 是重度能力缺陷者, 比如坐在轮椅中的人, 手或臂部肌力微弱、活动能力相当有限的人。

共用性设施的使用群体广泛, 它包括了使用者金字塔的三个层面, 设计并使用共用性设施将使整个社会受益。

首先, 共用性设施将整个人类视为完整群体, 它提供给特殊生理人群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实现了弱势群体与社会的一体化,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 共用性设施节约了设计、生产特殊人群专用设施的资金积累。

第三, 从儿童到老年, 每个人在一个完整人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中都会从共用性设计产品或环境中受益。

共用性设计理念就是消除对部分人群造成障碍的不良设计手段与方法, 它较之无障碍设计更有利于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生活, 更经济适用, 是社会群体的福祉设计。共用性设计将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方向, 而且还将成为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日) 小原二郎, 康明瑶, 等译.实用人体工程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2]王继成.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Benktzon, M., 1993, Desig ning for our future selves:the Swedish experience, Applied E rg onomics, Vol.24, No.1, pp.19-27.

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法 篇2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规律和设计流程,尝试运用不同的形式,设计美观、实用的公共设施。通过学习,了解公共设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增加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审美品位。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课件展示风格多样的公共设施设计,引起学生对公共设施的关注。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众多的公共设施设计,找出自己喜爱的公共设施设计,并且分析喜欢的原因。

提示讨论:什么样的公共设施设计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生活的小区需要哪些公共设施,什么造型、风格、色彩的公共设施能与小区的环境相协调。

提示:根据公共设施的功能,分析其造型、材质设计的.特点,并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和地域等特点。

鼓励学生将作品展示出来,组织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

通过分析讨论,基本掌握公共设施设计的相关知识。

分析并总结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引导学生将公共设施的设计与本学科进行更好的联系。

结合生活,设计与环境协调的公共设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小组经过短暂讨论,确定设计方向并进行设计,同时撰写设计说明

考虑到各个因素,用丰富的技法尝试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教后反思

谈感想,提出疑问。

郑州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分析 篇3

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是户外空间环境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它不仅是连接人与环境的重要文化要素,也能展现不同城市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通过以郑州城市公园中的公共设施为研究对象,调查城市公园公共设施的现状,分析其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郑州市;公园公共设施;景观设计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满足物质方面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城市主要的户外开放空间,城市公园不仅是市民首选的休闲游憩场所,也是展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环境的重要窗口。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要素---公共设施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让人们在户外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人性关怀,如何让一个城市更好地满足市民大众对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如何让一个城市从细节中体现其文化特色,全面展现城市风貌等问题成为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

公园设计规范中对公园的解释: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对公园的定义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

(二)城市公园公共设施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环境设施是将环境设施的设置空间限定在城市公园这类有场域限制的户外公共空间中,为游人提供满足户外活动相关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具有其他类型的城市环境设施所应具备的功能及社会价值,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规划和设计定位。

主要包括:休息设施系统、游憩设施系统、卫生设施系统、照明设施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商业设施系统、管理设施系统以及无障碍设施系统。

二、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现存的问题

(一)从功能角度分析

功能性是公共设施具有的最基本属性,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设施、空间环境三者的关系。然而有些公园的公共设施因为缺乏合理性、整体性的设计,导致城市公园在设置公共设施后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在户外环境中,公共设施需要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不只是大多数人的需要,特别是要为残疾人、弱势群体、行动不便的人提供方便的户外活动设施。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真正需求和心理感受,才能设计出适合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怀程度。

(二)从审美角度分析

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而且还要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公共设施作为公园景观环境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其中每一个座椅、路灯、雕塑、甚至包括信息牌,都要展现出艺术性。如果设计缺乏美感,造型粗糙单调,对于城市公园环境和城市居民来说,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园整体的景观效果,也满足不了大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三)从人文角度分析

现在的很多城市中,城市公共设施往往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设施的生产过于批量化,导致公共设施的设计无法展现这个城市的特色,因为它没有很好的和城市的文化相融合,更不能提升该城市的形象。成功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是与该城市文化相融合,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脱离城市文化而独立存在的。

(四)从设计角度分析

公园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商业迅猛开发下,公园公共设施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导致我国公园中常用的公共设施与公园整体环境产生不协调感,这往往成为公园整体景观中的瑕疵。通过调研发现公园公共设施整体缺乏对城市环境、地域特色的体现。表现为设施风格各异、色彩各异、新旧共存, 设计风格不统一的特点,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园整体的景观效果。

三、公园公共设施设计建议

(一)系统性的设计原则

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园环境设施由于缺乏系统性设计,导致城市公园环境设施设计和实施往往滞后于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设计,这样就会出现城市公园环境设施与所在环境产生明显的脱节,不能和周围环境、建筑风格相协调。对此,城市公园环境设施的设计应该力求与公园景观环境设计同步进行,使设施更好的与所在环境相协调,更加完善城市景观效果。

(二)艺术性设计原则

城市公园公共设施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应该起到美化周围环境、供人们观赏的作用,它体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对造型、材料及颜色的合理搭配,来提高原有城市公园中公共设施的审美性。

(三)地域性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是体现城市文化的载体,地域性原则在景观设计中主要是涉及到了环境背景和历史背景,前者指的是地理条件,后者指的是时间。因而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应充分考虑郑州当地的环境背景和历史背景,通过造型和材质的选取来体现出郑州市的发展和地域文化内涵的特征,来体现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

(四)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不仅要满足单一人群的使用,更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每一个公共设施时,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还要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到在以人为本的经济利益前提下,满足舒适、环境优美的各种不同要求。

(五)合理性的设计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务必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设计中,合理性是一个多方面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来自单方面的一个概念。它包括使用材料的选择、设施摆放位置选择、设计风格的选择,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体现人性关怀上,根据不同公园的功能、人流量、主题风格来选择相应的材料、摆放位置等,既要保持设计风格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又要展现出不同公园的主题特色。

四、结语

我相信,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设计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户外生活品质要求意识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城市公园环境设施的设计。虽然它只是整个城市景观中的一个设计元素,但是却起着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城市品位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公共设施,通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客观的去发展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

[2]安秀编.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

[3]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7.

[4]邹立坤.城市公园环境设施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篇4

一、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概述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路牌、邮筒等,如果把整个城市几何形式化,公共设施就是几何图形中点的元素,公共设施的色彩就是城市整体色彩中的点缀色,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一些纯度高的色彩,满足市民视觉色彩心理平衡的需求。每一类的公共设施都应有其独特的色彩规范,城市公共设施的秩序感很重要而色彩通常是最好的表现方式,这种公共设施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及设计风格是从微观体现城市公共设施的独有特色和与城市设计共鸣。

城市总色调体现了城市的整体色彩规划,整体色彩主要包括重要建筑物色彩、公共设施色彩和自然色彩等,其中公共设施是点睛之笔,人们对城市色彩的整体感受在于各种色彩经过调和所呈现出的整体色彩特征。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设施色在彩设计上仍然不够规范,例如色彩污染问题在很多城市仍然存在,主要是由于设计者不重视整体协调性,色彩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公共设施色彩与城市的整体色彩不搭配。完美的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应该满足合理性、美观性和协调性。

一是美观性:就是说设计美的,同时体现出该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特色;二是协调性,整体协调是说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和色彩都要有人性化;部分协调性是要保证城市局部要保持的连续性,色彩和文化,时间和空间。三是合理性,即公共设施不仅要求色彩搭配合理,还要求建筑物本身设计符合各项要求。

二、城市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的分析

1)规划原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设计理念,从设计高度到设计色彩都要有区分,休息空间的设计和办公空间的设计是不同的,要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适当调节。

2)整体保持协调性的原则。城市公共设施和色彩都隶属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整体色彩与公共设施色彩及造型是相互影响和互相融合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城市的整体色彩基调,公共设施要在这个基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建设。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有医药卫生系统、交通、照明、休息设施等几个大的系统,每个系统根据其功效和作用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色彩,体现出个性化和人性化。

3)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城市内公共设施的设计风格不同,色彩各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古城古镇,也有很多最近些年新兴的城市,公共色彩在设计风格上也体现了该城市的整体文化底蕴,城市文明程度和特色,实际上色彩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传递信息这个基本功能,同时起到发扬城市文化和文明的作用,因此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色彩可传递这座城市信息,延续整座城市的整体特色。城市公共设施色彩在美观的同时,还传承着整座城市的思想和观念。

4)美学性原则。公共设施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性,同时设计上也尽量采取美学的原理来设计制造,不同的颜色设计,其作用也不同。如儿童座椅的设计,从颜色上都是红、黄、蓝、橙等鲜艳颜色,在细部设计上会针对儿童的特点适当降低座椅高度、减淡颜色,便于儿童识别;对于成人使用的时尚座椅,可以选择稳重的黑色,给人们带来高尚、可靠的感觉;而城市街边的LED路灯,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颜色,例如在空间较大的公路边,应该选择白色,给人们带来辽阔、空旷的感受,而对于公园或者小区的路灯,应该选择绿色,会让居民眼前一亮,而木质建筑和设施旁应该使木漆色或者黑色的路灯,与木质建筑和设施的色彩相照应,凸显出和谐的情调。

三、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策略

1、完善色彩标识系统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色彩标识系统都不够完善,有很大局限性。城市标识色是整个城市的宏观色彩,一座城市色彩标识系统不仅可以冲击人的视觉功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们心理暗示,不同的公共设施带给人们不同的印象,看到这种风格就会想到这座城市。城市色彩就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特色。

2、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

城市标识色可以分为现代标识色和历史标识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色彩也有了历史文化色彩,因此要做好色彩规划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城市来确定城市标识色,城市的标识色彩可以表达出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但是标识色不是城市的整体色彩,城市的的整体色彩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设计上要进行充分全面的思考。

3、色彩标识系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色彩可以分为节点色彩、界面色彩、流动色彩、标识色彩和分区色彩,例如河流、廊道和道路系统属于界面色彩,节点色彩是在城市中公共设施实际上的一个个节点,城市标识色与节点色彩密切相关,但是色彩的连续性和辨识度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束语

城市的公共设施就是家中的家具,不仅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还体现着城市的细节。合理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提高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是该设施的亮点,也是这座城市的亮点。综上所说,城市公共设施整体建设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该城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色彩和公共设施的色彩的设计与融合,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前提条件。

摘要: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其室外活动与城市的公共设施联系紧密,城市公共设施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活动,提升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品位,完善城市的各项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色彩的识别,就是城市色彩识别,是对城市色彩系统的综合感知,对于规划者来说,要将城市个性凸现出来,确保城市形象更加丰满完善,就应该构建橙色色彩识别系统。本文将就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雪青.城市色彩营造的多维视角[J].城市建筑.2015,(20):67.

[2]舒平.城市风貌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研究[J].城市建筑.2015,(24):85.

浅谈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 篇5

对于“公共设施”众说纷纭。“公共设施就是指公共场所用于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的要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广场、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从历史上看,公共设施最早可追朔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排水系统,古奥林匹克竞技场等都属于当时的公共设施。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城市兴起以后,公共设施变得更加普及,如图十六世纪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蚀刻版画所表现出来的景象。但是在人本主义理论兴起以前,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很少考虑到人的特殊需要,也没有从人文关怀的深度去考虑。有的公共设施仅仅考虑了实用和经济,有的只是彰显了对王权和神权的崇拜,它们很少关注人,更谈不上人性化设计了。当20世纪50 -60年代在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心里学派兴起以后,人们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开始逐渐认识到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为人而设计。

公共设施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欧美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因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力量比较强大,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的投资比较大,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比较完善;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公共设施的发展比较落后。我国的公共设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古代的神庙、集市,封建社会的城市、庙宇、码头等公共设施,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公共设施的建设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通过兴建广场、步行街、城市绿地、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公共设施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公共空间、城市环境、现代人三者的关系,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公共设施设计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公共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作用,帮助人们相互间清新自然的交往,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公共设施设计还可以协调城市内各个建筑单体存在的不和谐,使城市空间变得亲切并适宜居住。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内容,充分考虑到它们的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艺术性,还能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布局合理、设计周到的系列公共设施能使居民和游客切身体会到来自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赋予该城市以与众不同的都市形象和魅力。适宜的公共设施形象对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更具人性化的设计可促使人们比以前更依恋和热爱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让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

在为杂乱无章的环境与紧张节奏的生活所累的今天,人们对富于人性的设计是迫切需要的。注重人性化的公共设施更为人们所称道。那么什么是人性化设计呢?人性化设计即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设计出尊重人关怀人的产品。公共设施是当地居民的活动设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公共设施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就是包含着人机工程的设施产品设计,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就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建立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保护人的健康。作为公共设施在设计制造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也就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以人性化的最大需求为主。

影响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人性化的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因此我们可从以下四个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来分析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一、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例如:济南黑虎泉的公共设施设计,就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了人性化设计。黑虎泉属于旅游区,现在开发成开放式的城市公园,道路几乎保留了原来的原貌,电话亭、书报亭等公共设施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体现着泉城的深厚历史文化;垃圾桶的造型设计成天然的树桩形,标志醒目;景观雕塑雄伟壮观,色彩与环境和谐统一,这些设计既巧妙的利用了自然环境,又方便了游客。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这些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南方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

二、人文环境因素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差异,不研究民众心理与人类社会学、就不能在设计出符合人文环境的人性化公共设施。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人文环境主要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等,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地区安臵公共设施时,为了不破坏当地建筑的风格,设计公共设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去。由此看来,建筑形式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影响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公共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公共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设施就是城市景观。总之,公共设施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设施应当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居民的人文精神。

三、地域文化因素

文化是历史的传承,蕴涵在历史的发展中,融汇在人们的思想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型大都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非常快,需要公共设施和产品为他们提供便捷而舒适的服务;而像北京这样的文化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要处处体现其文化的内涵,让人们时常受到文化的熏陶。公共设施在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各地自身的传统特色的人性化的设施,这样才能使公共设施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四、人的因素

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在入口楼梯两侧开辟轮椅通道,这些都是考虑到残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如何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们在使用设施时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是设计师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如何更好的进行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还要关注设计师这一重要因素。人性化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设计师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能够自觉关注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关注残疾人的需要等。其次,要求设计师熟练掌握人机工学等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出设施功能的科学与合理性。如垃圾箱的开口,太高和太低都不便于人们抛掷废物,太大则又会使污物外露,既不雅观又孳生蚊蝇,同时还要考虑防雨措施以及便于清洁工人清理等。再次,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具有审美的眼光,通过调动造型、色彩、材料、工艺、装饰、图案等审美因素,进行构思创意、优化方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外,还要体现其装饰性和意象性。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虽然体量大都不大,却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并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

浅谈公共设施的通用化设计 篇6

关键词:公共设施;通用设计;无障碍

一、公共设施相关问题概述

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属于社会的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劳务。按经济学的说法,公共设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从社会学来讲,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公共屋等。公共设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诞生,并因循城市文化和机制的要求发展变化。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一方面它表现出自身的功能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它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政府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人文关怀。

二、公共设施设计中通用设计的体现方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在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公共设施设计起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媒介作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设施,因此,公共设施设计在实现其功能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它与人、环境的关系,兼顾艺术效果、文化内涵、经济效益、安全环保等方面,遵循通用化、个性化、文化、安全、环保等诸多设计原则,其中公共设施设计中兼顾通用化的原则能够将设计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关注使用者心理感受的非物质层面,满足人们的较高需求层次。公共设施中有差异的使用者,生理和社交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或不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最渴望的就是尊重的需求,公共设施中的通用化设计原则能够通过设计方式,关怀需要关注的群体,营造一个充满关爱、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公共设施通用化的设计原则体现在,公共设施区别于私属性产品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公共设施更多的强调参与的均等与使用的公平,主要表现为公共设施应不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被所有使用者公平的使用。西方设计中的这种理念被表述为普适设计(universal Design)原则或广泛设计(1nclusive Design)原则;在我国这种理念原则则被表述为“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g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事实上公共环境中无障碍设计的含义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公共设施中设置盲道、坡道,这种设计原则应贯彻到所有的公共性产品之中,包括在任何一件公共设施中,设计者都应具体、深入、细致的体察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使用者的行为差异与心理感受,而不仅仅是对行为障碍者、老年人、儿童或女性人群所表现出的“特殊”关照。将公共设施设计通用化的设计原则提高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从具体国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循序渐进,把无障碍环境建设成符合自己的特色,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公共设施设计中体现通用化设计的无障碍设施发展状况

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即无障碍设计。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国际上对于物质环境无障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在瑞典、丹麦等国家就建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无障碍设施是为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闲娱乐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时,能够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所建设的物质环境。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娄)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信息交流等其他相关生活的设施。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我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从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提出与制定开始的。1985年3月,在“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北京市残疾人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发出了“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北京市政府决定将西单至西四等四条街道作为无障碍改造试点。虽然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沈阳、青岛等大中城市比较突出。在城市道路中,为方便盲人行走修建了盲道,为方便乘轮椅残疾人修建了缘石坡道。建筑物方面,大型公共建筑中修建了许多方便乘轮椅残疾人和老年人从室外进入到室内的坡道,以及方便使用的无障碍设施(楼梯、电梯、电话、洗手间、扶手、轮椅位、客房等)。部分城市还相继建设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无障碍设施,如南京的盲人植物园、大连的野生动物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等,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我国的无障碍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人们无障碍意识不强,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没有很好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系统、规范,使用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等等。

四、我国公共设施设计通用化原则的设计要点

公共设施中通用化设计原则的考虑须同我国国情相结合,承认公平性同時也必须承认通用性。在我国现有的基础条件下,兼顾好普遍人群和特殊人群的通用情况,做好基础性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工作,目前,通用化的设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瑕疵,根据特殊人群的需求状况,应该对相关的设施环境如盲道、交通标志、坡道、楼梯、信号系统、台阶等进行升级优化。尽量做到每一个设施、每一个环节既要满足障碍人群的同时,也要满足其他人群,要降低甚至消除障碍,方便需要帮助人群达到目的地。通用化设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共建和谐社会前提准备。无障碍通用化设施应该做到可达性,障碍人群可以借助无障碍设施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无障碍通用化设施应该做到人性化,为各种障碍人群提供舒适的环境并且也要满足其他人的需求,最大可能的为社会上所有人群提供方便;无障碍通用化设施应该做到安全性,要能保证障碍人群使用无障碍设施时,安全二字放在首位,还必须最大限度满足通用人群的安全需求。

寒地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探析 篇7

1 当今寒地校园公共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地处寒地的校园来说,冬季漫长、气候相当严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的规划和发展,近年来寒地校园的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对于校园空间的设计都是盲目的模仿温带校园的设计手法,忽略了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且在景观设计及空间形态上差异性不大,无法体现寒地校园独有的特色。另外,校园内部的建筑之间不存在必要的联系,彼此没有连通性,不仅如此,校园建设时还存在盲目的攀比行为,求大求宽、追求气派的不正之风也屡见不鲜,这对寒地校园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1]。寒地校园内常有的景象是草木枯萎、景象萧瑟,当存在大尺度的空间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空旷感,况且较为零散的建筑建设还会使建筑物无法对寒风形成有效的阻挡,这也不利于校园内师生的停留和活动,对空间使用率的影响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对寒地校园的长久发展将会十分不利,因此需要建筑师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使寒地校园的建设更具个性、实用性、经济性。

2 寒地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进行寒地校园建设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规划好现代建筑与规划发展的大方向,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建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绿色校园。在具体实施时,建筑师可采用注重生态、营造小气候的设计手法,为师生户外活动的发展提供舒适的空间,增加使用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2.1 校园布局规划

校园布局对校园的整体规划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的校园布局多是采用分散式布局,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特色,但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凸显了集中式校园布局在寒地校园建设中的优势,如相对紧凑的校园空间形态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减外部交通线路的距离,这样可以改善冬季路面结冰积雪问题,同时道路及技术管网的缩短也使能源消耗量显著降低[2]。此外,集中式布局对于学科间的交流、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实验设施的利用率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集中式布局为校园的长久发展节省了很大的校园空间。

2.2 细节上的改善

寒地校园建设需要考虑到长期的大风天气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冬季强烈的西北风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在进行校园设施的规划时,可以利用风屏障设计原理,将建筑布置在主要动空间的西北向,这样可以有效阻挡西北风的侵袭,对于微观气候的良性发展以及改善校园冬季活动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在进行寒地校园设施规划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日照的因素,冬季较为寒冷,要想使师生感受到良好的舒适度,就必须加大阳光的辐射量,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合理布局日照间距以满足室内的日照条件,除此以外,还需要特别重视室外活动场地的日照条件,力求更多地获取阳光照射,创造出更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3]。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在建筑物的南侧保留更多的室外空间,以此获取更多的校园交往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学习阶段主要的活动场所,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应尽可能多地体现人性关怀,提升校园空间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接触,在保证足够室内研讨活动的同时增大室外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量。但寒地校园地处严寒地带,对此影响较大,在进行校园基础设施规划时可以采用创造多层次、多功能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方法改善现状。从具体实施层面上讲,寒地校园建筑日照间距较大,很容易给人带来冷清的感觉,这对校园环境微气候是十分不利的,设计师可以在校园中的空旷空间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限定不同领域,增加空间领悟感,将空间进行二次甚至更多层次的划分,使空间更具舒适感,保证在校师生校园活动的舒适度。不仅如此,设计师还可以通过灰空间的创造使学生感到舒适。为了营造出更为舒适的交流氛围,体现当代校园的核心精神,校园建造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灰空间并以此遮风、避雨雪,与休息设施或展览布置更为恰当的结合。

3 结语

寒地校园由于文化、地域的特殊性在建造时更应凸显自己的特色。在当前大环境下,对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寒地校园建设时,只有将寒地特色与自身文化价值相结合,将寒地地域和校园文化合理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更有吸引力的寒地特色校园。

参考文献

[1]刘德明.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1998.

[2]吴松涛,贾梦宇.寒地城市设计对策简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1.(1):63-64.

浅谈公共设施的系统设计 篇8

目前公共设施的设计并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人们迫切需要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在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能够美化环境, 体现城市特色并具有统一、和谐空间环境的公共设施。于是,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 对公共设施所在的空间环境的系统性、协调性的研究也十分必要。根据目前公共设施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与系统化设计的区别

日本景观设计师平松清房坐在某公园的长椅上曾发过这样的感慨:“我现在正坐在一个公园的长椅上, 这是出自日本一个中型园林设施生产厂的普通长椅。这个地方和这个长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个长椅放在这儿。而理由也许是由于推销员的努力, 将厂商的产品目录分发到每一位公园设计者的面前。即使一个单独的长椅也要与整个景观有明确的关系……”平松清房先生所提及的问题, 是目前城市公共设施大多未经过系统设计的原因, 它们各自以其自身的孤立相貌占据着独自的空间。这就是规格化、量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观点是将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 而非文化, 这是因为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合理化的必然结果。单个个体存在的公共设施不同于一般的家用产品, 它们是从属于城市特定环境相互协调的系统中, 可现在我们不管走到哪一座城市, 看到大多数的座椅、垃圾箱等设施都是一种形态, 包括色彩都一样, 缺乏特定的城市文化及其人们的审美文化。这就比如吃饭, 味道的好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吃饱。这种批量化的教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受到极大的挑战, 这就要求设计师将设计和文化有机结合, 发挥自己极大的个性, 使按计划生产、按计划销售企业的意志和战略发挥正面作用, 将系统性、协调性的设计意识和形态、功能达到完整的和谐, 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使公共设施完美、合理的融入到特定的城市环境中去。

现代公共设施设计需要系统的设计思维原则。系统设计是要将有机秩序的系统思维方式通过设计的连续性、协调性和多样性以及特定符号的统一性、使用方式的统一性来塑造城市品牌识别的特征。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针对每一座城市或区域所处的位置、经济地位、产业特征、居民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时期是不一样的。经过系统化设计的公共设施在城市中会形成一张独具匠心的网, 将整个城市有机联系在一起, 烘托出城市的特色和风格。

二、公共设施系统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系统设计的原则主要体现在设施功能和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设施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方面, 从整体设计目标出发, 运用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和系统优化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公共设施系统设计的原则主要有整体设计原则、区域文化原则、体验互动原则等方面。系统设计原则是维护生态平衡、解决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是实现公共设施功能的有效方法。

整体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也不是单纯的单一个体, 是与环境相互渗透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空间的局部, 有着不断变化的特性, 能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所以具有平衡性特征;公共设施所形成的空间环境, 直接影响人类的活动, 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环境, 所以具有联系空间环境的作用;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环境中的单独个体, 要研究整个环境, 必须要研究各个部分的个体, 所以公共设施具有一定的整体包容性。所以在公共设施系统设计中, 要协调单个公共设施与整体关系, 激发在整体环境的活力, 体现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处理好公共设施与环境的关系, 使公共设施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合成统一的设计思想, 只有考虑到与各方面的环境相协调, 才能营造和谐统一的城市环境, 体现每个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 才能使人类户外生活的质量得以提高。

区域文化原则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 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城市价值的体现。在我国有“千古中国, 万种民性”之说, 区域不同, 民风相异, 同样, 城市所在的区域不同, 就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城市文化, 塑造了一座座城市的个性化形象。这就决定了处于不同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是必要与该城市文化特征相关联。客观分析, 同功能的公共设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现形式;反之, 同形式的公共设施也只适合于特定的城市的文化特征。城市文化通过城市形象传达给人们, 人们则通过城市形象认识城市文化。所以说公共设施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的载体, 传承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基因, 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组成要素, 起到延续民众生活传统的文化功能。在公共设施系统设计中, 要重视、研究并发掘不同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特征, 其目的就是将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的媒介和功能的承载物, 使城市民众所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延续并被现代化。这样, 有利于拓宽公共设施的功能实现, 有利于丰富公共设施设计的形式特征。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可提取城市文化, 体现在建筑领域的形态、色彩等隐含因素, 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去。这样, 城市公共设施才能与城市文化相和谐、相统一, 将整个城市有机地连在一起。

体验互动原则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作为公共设施系统设计的属性也逐渐朝着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向转变, 这里的人性化、情感化更多的表现在互动性上, 这种互动性主要是从人心里得到的感情流露。设计师只考虑使用功能, 忽视人精神心理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随着时间的前移, 愉悦人精神的体验设计更能贴近人的心理, 更能激发人内心的美妙感觉, 更具有体验价值, 更能引领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要抓住最容易被感知的部分, 充分融合视觉、听觉、触觉与味觉等感觉, 利用其特性设计, 从生活与情境出发, 塑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认同, 使公共设施更具有吸引力, 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在特定的环境中, 人们对一个公共设施的体验是递进的, 首先是感官 (公共设施看起来如何) , 其次是行为 (也就是公共设施使用的感觉) , 最后是反思 (对公共设施的满意度, 就是公共设施能给人们留下什么) 。体验设计在广场这样一个环境中的运用, 所隐含的意思是, 比方说公共座椅, 人们第一眼看上去形态如何?其次能不能满足休息的愿望?最后是座椅所处的环境是不是能给人们留下什么?所以对公共座椅设计的思考, 重要的是我们要提供一种“座”得体验。这种体验主要来自于人们尽可能多的利用公共设施, 享受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所以说, 公共设施系统设计体验互动的原则尤为重要。

结语

公共设施系统设计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具体表现, 是城市硬件环境设施同软件设施表达的有机结合, 以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服务着城市的功能, 提高着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表达着城市的形象和魅力。利用系统设计的思维方式及其系统设计原则要本着“人——社会——自然”的系统规律, 使公共设施的设计真正从人的需求出发, 营造能使人的美好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的城市空间环境规律。

参考文献

[1]厡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6

[2]鲍诗度, 王淮梁, 孙明华.城市家居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焱.我国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区域文化差异性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法 篇9

首先, 这个了解是建立在理论的细致梳理之上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用多达百分之六十的篇幅, 言简意赅的叙述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历史与现状”, 朴实无华的书写了公共环境设施的“自然生态”属性, 亲和热情的介绍了环境设施的“人文性”, 求索严谨的论证了设施与“城市地域”的密切关系, 并把“人性化设计”和“设计的构成要素”清晰阐释出来。于是, 全书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上述的叙述又是建立在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历史归纳与中外比较之中, 并格外重视中外城市在公共设施建设上的社会理念, 由于“审美”的不同, 形成不同的设计体系。因此, 这一部分的理论抒写,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 更把集合中外的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优长, 放在当代性的视野中间。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本书的作者所强调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理念, 既讲究中国式的“整体意境”, 又重视西方的“在秩序中表达个性”。他们认为:环境与人是公共设施设计的核心, “健全”、“个性”、“人文关怀”和“关照历史文脉”是今天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着眼点, 而与自然, 与社会, 与经济, 与城市各方面的“和谐”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艺术的全过程。显然,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 不是一般的城市设计的专业著作, 而是一部反映着中国当代关于公共环境设施领域里的较高层次的理论总结, 并且是集工程、研究、教学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人文学术作品。

由于本书的叙述语言和设计语言是在既要学术性又要大众性的维度之中, 所以它也是一部深入又生动的讲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具有科普特征的著作。这是应当提倡的。学术专著要以一定的高度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还要以科学的热情活跃在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当年裴文中教授的《北京猿人》就是科研与科普的结合,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青年。今天城市发展快速而高效, 公共设施设计急需深度普及, 这既是城市文化的需要, 也是提高城市市民宜居素养的需要。《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从一开始就把调研与撰写结合起来, 力求系统全面。这就表现出它的知识的综合性, 阐述的明确性和介绍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科学性, 并把文化的审美贯穿到全书。可以说, 每个生活在公共环境中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著作, 以提高我们对公共环境的认识, 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理解, 和城市建设者、设计者一道去维护城市环境的绿色发展。

其次, 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了解还是建立在实践的调研中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 有两章关于天津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调查报告。以详尽的数据, 尤其是对设施细节的有层次又有序列的记录, 把天津近年来的公共设施建设实践收入到研究成果之中。同时配以图片, 使全书尤其是调查报告栩栩如生。由于调研是为理论的梳理做前导, 而且以此为典型事例, 让全书具有全局的概括意义。所以, 这一部分的叙述一方面举一反三, 另一方面注重特点的示范力量。例如, 调研突出了天津地域特色。古文化街的明清韵味, 五大道的域外风情和滨海新区的中国当代神采, 都被作者凸现出来, 并阐释了环境特点和公共设施设计的互相依托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审美既是当代国际的, 又是发掘历史传统的。把天津的中外交汇, 个性共存, 河海通津, 近代绚丽等等, 从公共设施的文化表现上一一调查分析出来。同时, 指出不足, 提出更为妥贴完善的设计举措, 这些既前瞻又可操作的建议, 和本书的理论阐述相互印证。使《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城市建设者、城市管理者, 尤其是城市的环卫职工, 大家都亲切称之为“城市的美容师”。看了钟蕾和罗京艳撰写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这本书后, 我的脑海忽然蹦出了一个“城市理论美容师”的称呼, 并想把它刻成铭牌, 送给这个团队, 以及所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

城市在发展, 对公共环境的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们面对快速变化的城市, 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绚丽, 总是在获得某种满意的同时, 还需要人文的浸润和精神的提升。这种浸润和提升是可以表现在载体上的, 像琳琅满目的城市公共设施, 大到立体交通的道桥, 小到街巷两侧的垃圾桶指示牌, 无不折射着某种惠民的思考, 而且其中的舒适方便, 甚至雄浑和巧妙, 都无不注入着精神的伟力和美的魅力, 无不体现着公共设施设计者、实施者的拳拳心灵和辛勤的奉献。居民从中也会享受着情感和爱心的抚慰。而这些, 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也关乎着城市的发展内涵。

当然, 这一切来源于参加城市美容的人们, 而理论美容的努力, 使城市环境建设有了深入, 有了悠远, 有了隽永。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作为一部有理论构架, 有周密调研的专著, 必定会在中国城市快速又高效发展中, 起到良好而理性的助推作用。希望本书的作者再接再厉, 为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理论在铺了这块基石的基础上, 把“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理论美容, 推向更高层面。

书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作者:钟蕾

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工业设计,城市公共设施,人文关怀,地域特色

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公共设施已经不仅满足功能单一、使用性强等特点, 也要在品味与品质上追求完美, 这是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写实。但是也与其现状和现实发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冲突, 如在建设决策、规划、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了严重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症结就是在其设计理念中缺乏创新和科学管理。因此, 结合国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 本文基于工业设计的视角, 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价值、特征、理念、方法等进行研讨, 希望对于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价值

各国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价值都有比较成熟的认可度。有的学者认为, 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了城市所有的设施, 人们通过感知对其外形和质量进行评价, 可以得到美学感受;也有的学者认为,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可以将公共绿地、广场、道路等很好地搭配和呈现, 使其具有功能和视觉的完美统一效果;还有的学者认为, 不仅是公共绿地, 还有巷弄、庭院等, 都应包含在公共设施内。综上, 首先应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涵义给予明确的定论——即包含了向社会开放的文化、交通、体育、办公、金融、商业等, 涵盖在公共场所范围内的所有设备和设施。

公共设施与人们的户外活动紧密相连, 随着城市活动日益丰富, 就连桌椅板凳等细枝末节都已成为公共设施中的重要内容。例如, 公园内的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休闲, 还能够用来休憩、娱乐。诸如废物箱、饮水器等的外观设计都有了明显改观, 成为人们既可使用又可欣赏的服务设施[1]。新的信息技术, 如触摸式多媒体、数字咨询服务及大屏幕数字电视等的演进, 让街头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数字化, 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也完善了服务功能, 展现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提升了城市建设的品味, 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经济水平、社会福利的综合体现。

公共设施的设计水平与城市空间环境、形态等息息相关。艺术的处理、合理的规划, 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利用和人们的活动方式。这是对城市大多数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领域。优秀的公共设施建设和设计能够将原有的不和谐、不合理元素加以协调和整合, 让城市公共空间变得舒适, 让城市真正成为宜居城市。

随着城市文化建设加快, 城市的环境逐渐成为动态发展的巨大载体, 内含巨量的物质、精神层面的变化, 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 公共设施要考虑的不仅是使用, 还有精神文化的追求, 以及城市特有的精神面貌和人文高度的体现。

2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的功能是由在人们在活动时从公共场所获得的所有需求的意念中体现的, 因为功能性原则是设计原则中最重要的内容。功能性的完善设计可以让人们在享受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的过程中, 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城市公共设施在利用工业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设计时, 应从城市建设、市民需求、文化品味、信息技术等多方面, 如公共设施的形态设计、施工技术等, 还有材料采买、成本核算等加以考虑, 并且针对工程建设的风险进行安全方面的设计, 图1所示为城市公共设施环形设计层次。

城市公共设施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 因此任何设计思路均要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强调的是为人的需求服务, 这是设计的最初目的, 也是根本要求。将设计与功能性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是工业设计中融入人性的突出特征。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 本着工业设计思想的设计思路, 加以人的思维的创新, 是理想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

运用工业设计思维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要遵循形态美的原则, 是要遵循的基本规律。用美来指导设计创作活动, 运用美的法则, 创造美的产品。

3 城市公共设施的工业设计特征

3.1 融合性

工业设计并非等同于工程技术设计。应用于城市公共设施中工业设计, 是运用机械技术的手段实现美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科技手段不断发展, 工业设计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产品、视觉、环境等几大领域, 加入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 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予以介入, 将人的需要、美感等融入到其中, 使其成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产物, 并给人方便、舒适的感觉。

3.2 协调性

作为城市公共设施, 产品一般都是以独立的形式呈现的, 相互之间具有协调关系。例如街道设施应围绕街道的商业、文化、交通等系统进行设计, 相互应具备内在联系[2]。这需要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杜绝各自孤立的现象。最终设计的理想效果是将公共设施与整个环境有机联系在一起, 烘托出城市整体风格和特征, 用色彩和风格征服每个看到它们的人, 让城市显得魅力无穷。

3.3 功能性

运用工业设计的理念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要注重功能的特性, 满足不同活动和不同需求。明确公共设施的功能是为了人的活动而设置的, 首先要对人的活动需求进行调查, 确定公共设施类型;其次, 在使用功能、工学要求等方面要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 例如垃圾箱的开口设计, 如何才能便于人们抛掷废物时不会由于开口太大而影响污染物的储存, 同时又能够防止蚊蝇侵害, 以及防雨、美观、清洁方便等。

3.4 强化性

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就是将产品进行美化和功能的加强, 通过造型、色彩、工艺等技术加以构思、创意和实现。对于城市公共设施中城市景观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让设施发挥功能, 还具有装饰效果, 将城市整体空间的品质加以创新和提升。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共设施就十分注重美化, 有的装饰甚至出自名家之手。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对街区、局部等进行设计和探索, 将重新构建出一个集都市特征、文化、品味于一身的新型现代化都市的优美环境。

3.5 经济性

工业设计的最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赋予的是产品的生产创造力, 因此出于对材料的再造和制造工艺的把握, 部分可以通过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 是工业设计给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优势。例如将汽车站分级设计时, 一类站拥有起点、终点等, 二类站是客流量较小的站, 三类站是不重要的站, 按照等级进行相应建设, 还可为广告投放留下足够空间, 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3,4]。

4 城市公共设施的工业设计理念

4.1 注重相互协调

首先要注重与整体环境的协调。要从视觉要求出发, 对公共设施的位置、尺度、造型等进行设计, 务求融合于城市景观环境中, 衬托城市独特风景;第二要与建筑物相协调。不要分割建筑物的造型与基调;第三要与市政设施相协调。如与候车亭、电话亭、道路指示牌等相协调, 起到艺术点缀的作用;第四要与城市绿化相协调。注重视觉效果, 按照公共设施的功能配备不同的绿地景观, 隐喻时代精神, 表现城市气质, 体现市民文化。

4.2 融入人文关怀

为公共设施注入人文关怀, 也是将工业设计理念引入城市设施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形式和功能的设计, 将人性化的因素注入其中, 使其能够为人所用, 具有个性、情趣和生命。除了实用和经济, 人的特殊需要应在设施的功能中得到充分体现, 尤其要展示城市公共设施对普遍人群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需求的满足, 帮助人与设施之间建立和谐关系, 使得公共设施达到布局合理、充满人文关怀的境界[5]。

4.3 尊重地域特色

根据地形地貌、地理环境等, 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这是公共设施设计时需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巧妙运用地域特色和自然资源, 为公共设施增添趣味。一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发展历程、人文景观、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均有不同, 公共设施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上述要素, 深入挖掘城市的本土特点, 根据地域化特征, 将居住、建筑等进行有机结合。图2所示为结合某市特色, 将公共设施与街道进行有机结合的示意图。

综上, 将公共设施与环境协调一致地加以设计, 使公共设施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而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与城市环境相呼应, 充分体现城市魅力。力求整体风格统一、协调, 让城市公共设施成为城市的风景线, 给予城市人文、自然、文化的韵味, 并迎合城市品味, 在基调上做相应调整[6]。

5 结语

我国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的大发展, 使得公共设施设计和建设成为重要内容, 并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基于工业设计视角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对于创造美好城市形象、营造城市优雅环境, 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 追求人性化和完善的功能, 是公共设施前所未有的发展方向。完美的设计将为城市带来更美好的空间, 也为人们带来更加舒适和便利的公共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宜信.从工业设计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J].商情, 2013 (27) :283.

[2]李咛, 岳邦瑞, 张楚梵.以工业设计为视角探析城市住区公共设施[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3, 27 (4) :452-456.

[3]薛文凯, 张雅涵.以城市主题文化为背景的公共设施探究--以北京公交站台为例[J].设计, 2016 (11) :158-160.

[4]马杰, 吴祐昕.基于社会属性的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方法[J].设计, 2015 (5) :100-102.

[5]任新宇, 关惠元.生态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思考[J].生态经济, 2015, 31 (10) :189-193.

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法 篇11

本土元素是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设计符号,在以本土元素为出发点的公共设施设计中,系统观的设计方法和情感化设计是设计思考的两大要点。文章—方面从产品设计的整体性、城市意向形成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方面,针对公共设施设计的系统性展开探讨。此外,以情感体验为起点,探讨了以本土文化为特征的公共设施设计在营造城市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公共设施 系统化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078-02

城市公共设施在提供城市居民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其设计的本土化是众多城市及城市街区在塑造城市特色统一形象时使出的一张王牌。本土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是该地区、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习惯和思维特征的结晶,是一种独创的文化形式。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合理地融入城市文化要素,对于形成城市良好的视觉形象和鲜明的城市文化印象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公共设施种类众多,在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公共设施设计中对于用户情感体验的关爱也成为设计师所必须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以本土化设计为背景,以系统观和情感体验为研究出发点,分别对涉及功能关爱、城市印象、城市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探讨。

一 基于系统观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系统观是从整体、全局、相互联系上研究设计对象的有关问题,强调设计的整体性及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协调。系统观的思想衍生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传统模式的产品设计从战术提高到了战略层面,公共设施的设计亦不例外。城市公共设施主张以城市生活的“人一事一物一场”为系统研究的交互界面,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分别从“人物”之间的相对微观系统和“物一场”之间的中观系统展开探讨。

1.公共设施产品开发的本土化思考

公共设施是服务于公众生活的功能性产品,其设计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随着地域差异关注度的提高,不同地区的同类公共设施的功能与形态差异化设计也逐渐体现,如产品功能形态、材料选择、尺寸确定、色彩搭配等。而针对不同种类的产品,在开发设计中思考内容与方向的差异性应更加明显,以下研究从具有较强共性的三个方面进行。

功能形态方面,我国南北气候条件差异大,南方潮湿多雨,北方则相对干燥,因此公共设施设计的差异化也应有所体现。以公交候车亭为例,公交候车亭包含顶棚、立柱、休息座椅、站台、站牌等部分,在设计中主要针对其结构形式、顶棚形态、休息设施等方面进行设计思考。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在公交候车亭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出现了如表1中所示的区别。

尺寸方面,我国卫生学专家唐锡麟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马立广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我国不同行政区域的人群身高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马博士的研究中提到,随着地理纬度的升高,我国成年人身高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近些年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男女身高最低与最高的省份,平均身高差至少在6cm以上。基于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涉及确定高度上下限、适宜作业高度等人机尺寸时,设计者应在参考“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的区域性数据差异,进行适当调整,以体现公共设施设计的地域服务性。

色彩方面,众所周知,我国各民族有明确的色彩使用爱好与禁忌,古人云:“入乡问禁,入境随俗”,在本土化的公共设施设计中,合理的色彩选择与搭配是对当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尊重,并能有效地推动该地区特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直观地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

2.城市意向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体现

十八大以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中也提到,新型城镇建设要“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对城市化建设的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公共设施设计在推动城市文化传承方面有其独到的功能,尤其在城市形象的整体塑造方面。如何让用户在城市里能“记得住乡愁”,设计者必须探寻能引发“乡愁”体验的视觉要素。中国诸子百家提出了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以长江文明、黄河文明及北方草原文明为源头,发扬并传承开来。(图1)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找准城市或某个街区的视觉意向尤为关键。为提高设计的针对性,广泛的用户和地域文化研究势在必行。比如图1所示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公共设施设计,分别针对太极发源地河南焦作、园林城市苏州、北京前门大街的城市或街区意向展开,有效地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地域生态特征的可持续性体现

城市是人与生态环境矛盾的突出所在,正如上述提到,城市居民有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需求。公共设施与自然环境应遵循和谐相处的原则,顺应自然发展趋势,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

2013年12月,国务院首次界定全国的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衰退型城市有67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对本地资源的合理化使用与保护有了更强烈的意识。各种生态能源的运用呼之欲出,我国各区域城市都有相应的生态特征与优势,其能源特色也已经运用在当地公共设施,尤其是路灯的设计中。然而包括太阳能、水力资源、风力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并没有广泛推广。图2所示是一种高速公路路灯的设计,凭借汽车快速行驶过程中形成的风力带动灯具自身旋转实现发电,根据高速公路的环境特征进行了针对性较强的设计。

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城市生态能源的运用,对于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大大地减少城市建设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伤害,在城市发展、公共设施建设、自然保护三者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 基于情感体验的公共设施设计体系

1.公共设施设计的安全与安全感体现

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公共设施安全问题”,得到了四百多万条相关结果,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已然成为社会关注话题的一大热点。

安全性设计方面,结构的稳固耐用性、适合区域居民行为习惯的操作方式、能够被用户准确翻译的标示符号、基于各种身高人群的合理尺寸设计等是解决公共设施设计的生理安全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安全感是人类心理对安全的需求,是一种感性体验,安全感的获得基于生理安全的基础之上。调研发现,城市居民的安全感获得主要与城市整体治安水平、社会保障、生活便捷性、信息公开程度等要素相关。因此,能够带来安全感体验的公共设施设计,要考虑居民的隐私保护需要、信息获取便捷性、人际交际空间合理化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设计实践中对于产品形态的结构、产品易用性、人机数据、行为方式、特殊群体关爱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展开深入研究,一方面满足用户对安全感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解决公众在情感需求上存在的矛盾。

2.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表达

心理学上讲,认同感是归属感的前提,认同感会帮助人产生归属感,而归属感则会让人想留下来。调研发现,城市归属感的获得与人、事、物等多重因素相关,而“物”则包含了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社区社会学研究者张佳蓉教授曾提出,“居民对所处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某种意义上表现的是对社区设施的认知和满意度”。而同样作为城市组成部分的城市街区设施的设置与设计也具有相似的功能。

就地域化的公共设施设计而言,归属感的获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态设计,“物”归属感的激发是基于对“人”与“事”的认知,设计者需从具有深刻影响的“人”与“事”入手,从各个维度找寻出可以物化或形象化的视觉元素,并合理地运用在相应的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中,以体现其主题性的内涵;二是设施设置方面,公共设施的服务类型、管理办法需要因地制宜,给用户以温暖的体验,让用户有强烈的被信赖感。如我国以杭州为首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一方面使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合理限时内免费使用的政策让用户感觉到了城市如家的态度。

3.以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为目标

幸福感是人类基于各类需求满足之后而产生的愉悦情绪。让居民幸福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高频词汇。我国自2007年开始举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比,“幸福感”也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与社会发展水平的软测量指标,在历年评比榜单中,杭州以绝对有优势的出现率和频繁高居榜首的姿态被称为“幸福感升级”的城市。杭州自1990年开始就出台了《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此后依据新形势的发展多次修改完善,对居住区的文化、体育、养老设施等配套建设条件加以调整。以服务居民为目标,提升居民幸福感为己任,体现了政府层面对城市公共设施投入的积极态度。

城市幸福感取决于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安全感等要素,而正如前所述,本土化的公共设施设计对于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具有直接的影响。“家”的体验是幸福的体验,而与“家印象”有关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呈现,对于提升居民的城市幸福感意义非凡。

三 结论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验设计研究 篇12

自古以来, 人类不断地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改造, 公共服务设施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形成, 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同时担当者公众与城市环境的纽带, 在整个社会结构和设计范畴内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给城市居民带来众多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带来了种种消极的影响;人们在享受城市的繁华、现代科技的便利同时, 也遗弃了人性的纯朴和人与人之间的融洽, 城市问题层出不穷。人们不得不对城市进行严肃的反思。怎么和我们的环境之间建立起更好的联系?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 但这些急功近利的发展, 却给城市带来许多问题, 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种类繁杂, 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 存在着很多弊端: (1) 视觉缺乏美感; (2) 盲目引进照搬, 缺乏本土性; (3) 过于程式化, 缺乏与人文、环境、建筑的协调性; (4) 人性化设计不足。因而无法融合到城市文化与环境中。

二、体验设计

在这里可以将体验设计理解为: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环境中, 设计师把城市为“舞台”, 公共设施作为“道具”, 环境作为“布景”, 使用者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根据马斯洛的层级需求理论, 体验模式将传统模式对人的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关注扩大到对消费者的自尊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思考。

环境是人获取信息反馈的来源, 而人又对获取的信息结合以往的经验作出判断, 并以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作出反应。人与环境的这种双向关系都是依赖于人对环境体验而产生的。因此将体验设计作为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研究方向, 设计师应该在以“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问题, 满足人们的身体的需求和情感与精神的寄托, 从而提高公共设施的“认同感”。

例如许多城市公园设计的空廊, 其作用:一方面起到美观作用, 另一方面则满足人们逃避现实, 寻找虚拟空间的需求;再比如盲道, 实际上是盲人和周围环境的交互, 盲道的凸凹的平面本身是一个界面, 又可以作为城市的一个界面, 这些研究趋势在未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三、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内涵及意义

公共设施的设计主要致力于研究公共空间, 城市环境和人群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宜人舒心的公共设施, 对综合空间的整体性, 提高使用效率, 增加视觉心理效应, 丰富环境语言和城市人文气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城市体验角度出发, 修复破损的城市环境, 改造和利用原有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新型空间, 吸引公众能积极参与其中, 在改善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居民而言,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对加强公共生活、促进交往等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许多社区把公共空间的设施设计看作是增进居民归属感、场所感的重要手段。

四、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研究方法

以UCD的观点对目标人群进行聚焦, 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 收集并分析他们的生活形态 (消费者的价值观, 意见, 活动, 兴趣的综合表现等) 。建立相应人群生活形态模型。通过总结分析, 从认知, 情感到环境要素分析, 全面探讨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构成要素和内容。

环境—行为研究是城市公共设施人性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是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进而为人类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理论指导。从环境行为学角度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可以使用行为观察法, 系统地注意人们如何利用他们的环境, 根据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的理论依据, 观察者也同样置身于相同的环境中, 体验相同的环境条件与现场氛围, 观察、分析并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 构建使用者—行为—环境—技术的交互体验系统。

五、研究思路

1. 城市公共设施的分类

目前关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这些分类方法侧重点各不相同, 但大多是从设计者的视角进行分类的。而公共设施是为人服务的, 从用户体验角度考虑, 满足人与公共设施, 城市环境三者间的信息传达与交流体验的需求, 有助于更好服务于人, 建立和谐城市。因此按照人的需求可分为卫生安全服务设施 (如公厕, 路灯等) , 休闲服务设施 (如座椅, 书报亭等) , 信息传达设施 (如路牌, 公交车站等) , 艺术服务设施 (如花坛, 景观等) 几类。

2. 城市公共设施中体验设计的特征类型

根据派恩 (Pine) 和吉尔摩 (Gilmore) 对于人的参与程度以及与环境相关性的不同将体验分为为娱乐、教育、避世、审美四种体验。

(1) 娱乐体验型:公共设施可以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趣味、猎奇和冒险, 以达到设施引起使用者的精神愉悦和乐趣。

(2) 避世体验型:公共设施从人的两种心理感受——逃避城市喧嚣给人带来的不安和寻求一种自我和隐私感, 以达到心灵暂时的慰藉。

(3) 审美体验型:公共设施注重精神层面的审美追求, 设计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 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4) 教育体验型:公共设施把教育体验和娱乐体验相结合, 达到寓教于乐目的, 使人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领会学习的快乐。

3. 环境行为研究

(1) 环境认知论 (2) 需求层次论 (3) 人的行为特性

4. 城市环境设施体验计的方法与对策

(1) 体验要素

感官体验;思考体验;创新体验;行为体验

(2) 策划体验主题

(3) 解决问题 (价值表现)

改善交通品质;注重人性化设计;协调生态环境;置换场所功能;完善服务设施

六、小结与结论

通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体验设计, 达到人——设施——环境的和谐, 产生设施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增加其趣味性和内涵;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场景故事, 营造出富有特色体验的空间场所和设施, 吸引公众能积极的参与互动, 满足公众的多样需求, 实现价值回归, 是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5) :9-12.

[2]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6) :9-15.

[3]夏敏燕.体验设计和故事主题[J].江南大学学报, 2004, (12) .

[4]段金娟.公共环境设施体验设计[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1) :2-15.

[5]李世国.交互系统设计——产品设计的新视角[J].装饰, 2007 (2) :12

[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现代制造服务下一篇:课外网络材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