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设计说明 文字稿

2024-10-14

公共设施设计说明 文字稿(精选8篇)

公共设施设计说明 文字稿 篇1

苏州城市标识设计说明:

苏州是一座非常有魅力的旅游城市,更是人间天堂。有人来到苏州,主要欣赏的就是苏州的古典园林,苏州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古典园林。所以在苏州城市标识的设计上,采用亭子的基本形态,亭顶用一个“人”字来表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亭身用一个打开的“扇子”来表现,用以体现苏州给人带来的舒适,静谧的感觉。扇面用苏州古典园林的“八边形”门和方形景窗,以及园林中的窗饰纹样来表现,更加直观的给人一种“苏州印象”的感觉。色彩运用上,用苏州印象色:黑和白来表现,体现出苏州古城特有的城市意蕴,同时在视觉给人一种恬淡素雅,小家碧玉的苏式印象感。

公共设施设计说明:

公交站台是道路系统中的节点设施,设计的此公交站台既要满足基本功能要求,又要有其自身的艺术性,成为街道上的景观亮点。

构件设计上采用玻璃顶板和漏空的侧板,可减少街道景观的障目感和繁杂感,方便候车的人对外观望。玻璃顶盖向后方有2%的倾斜角,利于雨水和一些落果物的排除。

前后通透的空间设计,使公交站台的小环境与周围大环境融为一体,既可保障候车人的视线通畅,又可美化整体城市环境。

外观形态设计上,采用苏州古典园林窗饰的经典纹样来表现侧板,既能保证视线的通透感,又能体现苏州文化底蕴,再加上材料的使用上,用一些高分子纤维玻璃和金属钢材,更赋于苏州城一种时代感。

另外,结合一些攀爬类植物,即能在夏天遮阳,舒适凉爽,冬日给人充足光照,而且没话了城市环境。是的整体的景观效果更加自然,生态,环保。

休息座椅设计说明:

此休息座椅的设计是一种放置式的公共座椅,外观形态的设计上采用苏州古典园林的窗饰的经典纹样为基本元素,加以艺术的沉淀,呈现出一种简洁大方而又美观的形态。

色彩设计上采用代表苏州的经典色彩(经典黑和经典白),是座椅既能突出自身的色彩感觉,又能融入到整个苏州的城市色彩中。

材料设计上采用高分子树脂材料,此材料耐久性强,且质地柔软,废人一种亲和力,也更能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公用电话亭设计说明: 公用电话亭是城市的聆听者,标志着一个城市生活的节奏和效率,通过固话的交流,沟通,是整个城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在构建设计上,吧亭基抬高十公分,在雨雪天可以起到防雨水的作用,亭顶的设计采用玻璃材质,可满足白天的采光要求,再抬高十公分,使亭中的通风更加流畅,向后倾斜2%的角度,利于排水和杂物。

外观形态的设计上,采用方形,简单,大方,墙面的处理,采用苏州古典园林的窗饰纹样为基本元素,使电话亭的设计更具有地方特色。(门前的斜坡设计更能体现无障碍设计)。

色彩设计上,采用苏州的经典代表色,灰白黑,一方面是整个物体的色彩能自然融入整个大的环境中,另一方面,是来此的游客更能加深对苏州的印象。垃圾箱设计说明:

城市的环境卫生,关系到环境的质量和人的健康。城市垃圾箱的配置,反映城市生活品质,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

此垃圾箱的设计采用固定箱式的形式,外观形态的设计上采用简洁大方的方形,使整体上显得洁净,卫生。细部纹样的处理,采用苏州古典园林窗饰的经典纹样,给垃圾箱赋予一种苏州的地方特色。

色彩设计上,采用经典黑白,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洁净,卫生的感觉;同时也比较低调,更符合其配角的身份。

另外,吧此垃圾箱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箱,使垃圾分类更加便利,顶部的设计结合烟灰盒,使垃圾箱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使人的实用更加方便。道路灯具设计:

1.高杆路灯设计:高杆路灯的设计运用简单的直线来表现灯柱,整体上给人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

2,中杆步行灯设计:中杆步行灯的设计,色彩上运用苏州的印象色,黑白灰,以及苏州古典园林木建筑的粟色,时期外观色彩上更能融入到整个苏州城中。外观形态上,采用方形柱式,既能满足夜间照明要求,又能在白天给人一种形态上的美感。灯光设计上采用荧光灯,使夜间的灯光更加柔和,营造一种苏式唯美的意境。

3草坪灯设计:外观形态上,运用简简单单的正方形,方体的面上采用苏州古典园林窗饰的经典纹样,再把其设计成漏空的形态,使其外观简约而不简单。灯光设计上,采用柔和的荧光灯,使夜间人们经过时不会刺眼。

导视牌设计说明: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好的导视系统,更能增加游人对此城市的好感。此导视牌的设计,在外观上采用方块的堆积,产生一种雕塑感。内部设计上,结合灯光,使导视牌在夜间起到其导视功能,同时也能很好的装点城市的夜景,到时拍的够阿杜与正常成人的身高相仿,更能增加与人的亲和力。

公共设施设计说明 文字稿 篇2

一、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概述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路牌、邮筒等,如果把整个城市几何形式化,公共设施就是几何图形中点的元素,公共设施的色彩就是城市整体色彩中的点缀色,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一些纯度高的色彩,满足市民视觉色彩心理平衡的需求。每一类的公共设施都应有其独特的色彩规范,城市公共设施的秩序感很重要而色彩通常是最好的表现方式,这种公共设施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及设计风格是从微观体现城市公共设施的独有特色和与城市设计共鸣。

城市总色调体现了城市的整体色彩规划,整体色彩主要包括重要建筑物色彩、公共设施色彩和自然色彩等,其中公共设施是点睛之笔,人们对城市色彩的整体感受在于各种色彩经过调和所呈现出的整体色彩特征。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设施色在彩设计上仍然不够规范,例如色彩污染问题在很多城市仍然存在,主要是由于设计者不重视整体协调性,色彩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公共设施色彩与城市的整体色彩不搭配。完美的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应该满足合理性、美观性和协调性。

一是美观性:就是说设计美的,同时体现出该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特色;二是协调性,整体协调是说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和色彩都要有人性化;部分协调性是要保证城市局部要保持的连续性,色彩和文化,时间和空间。三是合理性,即公共设施不仅要求色彩搭配合理,还要求建筑物本身设计符合各项要求。

二、城市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的分析

1)规划原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设计理念,从设计高度到设计色彩都要有区分,休息空间的设计和办公空间的设计是不同的,要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适当调节。

2)整体保持协调性的原则。城市公共设施和色彩都隶属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整体色彩与公共设施色彩及造型是相互影响和互相融合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城市的整体色彩基调,公共设施要在这个基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建设。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有医药卫生系统、交通、照明、休息设施等几个大的系统,每个系统根据其功效和作用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色彩,体现出个性化和人性化。

3)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城市内公共设施的设计风格不同,色彩各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古城古镇,也有很多最近些年新兴的城市,公共色彩在设计风格上也体现了该城市的整体文化底蕴,城市文明程度和特色,实际上色彩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传递信息这个基本功能,同时起到发扬城市文化和文明的作用,因此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色彩可传递这座城市信息,延续整座城市的整体特色。城市公共设施色彩在美观的同时,还传承着整座城市的思想和观念。

4)美学性原则。公共设施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性,同时设计上也尽量采取美学的原理来设计制造,不同的颜色设计,其作用也不同。如儿童座椅的设计,从颜色上都是红、黄、蓝、橙等鲜艳颜色,在细部设计上会针对儿童的特点适当降低座椅高度、减淡颜色,便于儿童识别;对于成人使用的时尚座椅,可以选择稳重的黑色,给人们带来高尚、可靠的感觉;而城市街边的LED路灯,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颜色,例如在空间较大的公路边,应该选择白色,给人们带来辽阔、空旷的感受,而对于公园或者小区的路灯,应该选择绿色,会让居民眼前一亮,而木质建筑和设施旁应该使木漆色或者黑色的路灯,与木质建筑和设施的色彩相照应,凸显出和谐的情调。

三、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策略

1、完善色彩标识系统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色彩标识系统都不够完善,有很大局限性。城市标识色是整个城市的宏观色彩,一座城市色彩标识系统不仅可以冲击人的视觉功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们心理暗示,不同的公共设施带给人们不同的印象,看到这种风格就会想到这座城市。城市色彩就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特色。

2、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

城市标识色可以分为现代标识色和历史标识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色彩也有了历史文化色彩,因此要做好色彩规划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城市来确定城市标识色,城市的标识色彩可以表达出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但是标识色不是城市的整体色彩,城市的的整体色彩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设计上要进行充分全面的思考。

3、色彩标识系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色彩可以分为节点色彩、界面色彩、流动色彩、标识色彩和分区色彩,例如河流、廊道和道路系统属于界面色彩,节点色彩是在城市中公共设施实际上的一个个节点,城市标识色与节点色彩密切相关,但是色彩的连续性和辨识度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束语

城市的公共设施就是家中的家具,不仅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还体现着城市的细节。合理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提高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是该设施的亮点,也是这座城市的亮点。综上所说,城市公共设施整体建设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该城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色彩和公共设施的色彩的设计与融合,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前提条件。

摘要: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其室外活动与城市的公共设施联系紧密,城市公共设施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活动,提升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品位,完善城市的各项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色彩的识别,就是城市色彩识别,是对城市色彩系统的综合感知,对于规划者来说,要将城市个性凸现出来,确保城市形象更加丰满完善,就应该构建橙色色彩识别系统。本文将就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雪青.城市色彩营造的多维视角[J].城市建筑.2015,(20):67.

[2]舒平.城市风貌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研究[J].城市建筑.2015,(24):85.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设计要素探讨 篇3

【关键词】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立意;形象;发展方向

0.前言

在过去,我国园林公共设施相当贫乏,很少修建和设置公共设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公共设施日益增多,越来越受到大众和专业人士的重视。现在很多园林都是设施齐全,园内一般都设置圆桌、园椅、花架等,并将其有机组合,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息环境。同时也使这些场所更具有活力。

1.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立意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立意是内在的,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的塑造离不开公共设施设计的色彩、质地、造型等基本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结合才能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塑造环境氛围。同时还可以利用人的感官特征来表达某种意境,如通过公共设施中水流冲击材质的特殊声音来营造一定的自然情趣;通过植物的自然芳香、季节转变带来的色彩变化营造生命的感悟。这些在利用人的听觉、嗅觉、触觉、视觉的感悟中,营造的气氛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形象设计

2.1色彩

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冷暖、浓淡之分,对颜色的联想及其象征作用可给人不同的感受。暖色调热烈、让人兴奋,冷色调优雅、明快;明朗的色调让人轻松愉快,灰暗的色调更为沉稳宁静。公共设施色彩处理得当,会使园林空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中式园林公共设施所选用色彩强调要“时遵雅朴”,善于表现材料本质的美,不在木材上乱施油彩,不在砖木上任意雕镂而流于庸俗。

2.2质地

园林公共设施随着技术的提高,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将园林公共设施的质地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人工材料。包括塑料、不锈钢、混凝土、陶瓷、铸铁等。这些人工材料可塑性强、便于加工、制造效率高,并且色彩丰富,基本可以适应各种环境的要求。

天然材料。例如,木材的触感、质感好,热传导差,基本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易于加工,但保存性、抗耐性差,容易损坏。而石材质地坚硬、触感冰凉,夏热冬凉,不宜加工,但耐久性强。天然材料纯朴、自然,可以塑造如地方特色,风土人情风格化的公共设施。

人工材料与天然材料结合。将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结合使用,特别是在植物造景上,别具一格。木材与混凝土、木材与铸铁等组合材料。这种材料多可以表达特殊寓意,用材料的对比加强个性化、艺术思想的表达,另外在使用上可以互补两种材料的缺陷,综合两种材料的优缺点。中式园林中的公共设施就要多选用天然材料,就地取材,但考虑到其形式多样性,也可用仿自然材料的人工材料,提高其可塑性,降低成本。

2.3造型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造型设计很难用一定的标准来规范,但仍然有一定的设计线索可以追寻,一般的艺术造型有具象和抽象两种基本形式,无论是平面化表达还是立面效果都是如此。任何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通过点、线、面和统一造型设计创造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造型设计不能脱离意境的传达,要与周围环境统一考虑,塑造合理的外部艺术场景。以颐和园公共设施设计为例,其造型设计在意境传达上一定要符合皇家园林的气势,在形式上要与其中的园林建筑相统一,如在传统造型中提取符号。中式园林公共设施单体造型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3.1巧于立意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作为园林中局部的主体景物,不仅要有形式美,还要具有深刻的内涵,要表达一定的意境和情趣。这就要求设计者巧于构思,力求将物境、情境、意境融为一体。设计中必须做到先“立意”,就是先有构思,只有做到“意在笔先”才能表达出一定的意境来。

2.3.2精在体宜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作为中国园林景观的陪衬,在景观中所占面积不大。一般在体量上力求与环境相适宜,根据环境空间选择相应的体量与尺度。如在大广场中,设巨型灯具,有明灯高照的效果,而在小的林阴曲径旁,只宜设小型园灯,不但要求体量小,造型更应精致。

2.3.3突出特色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应突出地方特色、中国园林特色及单体的艺术特色,使其有独特的格调,切忌生搬硬套,产生雷同。

3.中式园林公共设施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在设计中式园林公共设施时,我们需要把它放在更大尺度的景观中加以考虑,在追求变化的前提下必须统一于整个环境设计的格调之中。每个园林公共设施都应和其他所有的景观联系在一起,都应与环境相融,而不是对立抵触,从而避免其过于独立,从环境中脱离出来。其与环境相和谐应遵循以下原则:

3.1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体量比例与环境设计

比例与尺度是协调的重要因素。英国美学家夏夫慈博里曾说过:“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适度的。”在园林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园林公共设施本身的功能比例,又要考虑到园林公共设施与环境设计构图的比例关系。

3.2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内容形式与环境设计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再好的内容必须由适合的形式来表达。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设计在追求变化的前提下必须统一于整个环境设计的格调之中,起到点缀环境、丰富空间、烘托气氛的作用。园林公共设施在追求新颖、别致的同時也要使公共设施与园林风格相一致。处理好“主”与“从”、“藏”与“露”的关系。

3.3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文化含意与环境设计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文化含意是指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表面塑造,达到感受其隐含的意境。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文化内涵更能提高其观赏价值和品位,它也是构成现代城市文化特色和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景观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个性化的园林公共设施会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受,会给城市环境注入新的活力,无形中增强了城市环境的文化品位。

4.中式园林公共设施发展方向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4.1人性化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的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同时,越来越追求人性化的发展,比如小品的造型、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使园林设施更加人性化,充满人情味,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的热情。公共设施设计考虑方便更多不同人群的使用,或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性能等。如公厕的标志考虑到文盲、色盲人群的辨别使用而设计得更为合理。

4.2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文化的交融互通,园林设施的材料、色彩、造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比如园椅的材料可用石材、木材、金属、塑胶混凝土等,颜色、造型也日趋丰富。将科技产品融入公共设施中,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打破了传统设施的使用率和便捷度,使得设施更持久更耐用。

4.3艺术化

中式园林公共设施同建筑、街道、广场等一起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以及市民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道德标准等。现在的园林公共设施的设计将更个性化、艺术化,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表达新的精神内涵,丰富园林空间。设计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美学原则,将园林公共设施设计得更为华丽、个性。同时设计既要尊重、继承和延续历史文化,又要促进文化的发展,使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在园林设施上得到充分释放。在进行设计时要尽可能地运用石材、木材、土、水、植物等材料来体现设计意图,同时在形式、结构等方面,也要与自然建立联系,采用环保的施工方式,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出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4.4综合化

公共设施设计说明 文字稿 篇4

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光临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血液病检验技术》精品课程。我是课程建设负责人侯振江,自2002年开始担任本课程的教学,经过教学团队8年的不懈努力,该课程日渐成熟和完善。下面我从课程背景、课程开发、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训条件和实训场景、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等十个方面介绍本课程的总体设计。

一、课程背景

《血液病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建设经历了传统教学、教学改革探索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三个阶段。

2002年9月-2005年6月为《血液病检验》传统教学阶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05年9月-2007年6月为改革探索阶段:根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插图)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修改,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紧密结合临床,淘汰了过时的检测项目,增加新的检测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病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交替,初步形成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2006年《血液病检验》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008年至今为《血液病检验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阶段: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教师与实训室一体化。

二、课程开发

通过对河北、河南、山东、江西、重庆、天津、吉林等7省市(插图)11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及需求知识的调查(插图),确定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插图)【基层医院检验科、输血科、疾病控制中心、中心血站、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实验室、仪器和试剂公司】。

确定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11个岗位组成的岗位群(插图)。

尿液检验、体液检验、输血检验、血液病一般检验、血液病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细菌检验、免疫检验、寄生虫检验、真菌检验、病毒检验。

通过分析岗位工作过程,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课程,以血液病检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血液病检验》更名为《血液病检验技术》。根据职业特征分析学习领域,确定该课程的位臵,设计学习情境,编写《血液病检验技术》课程的项目教材,使之集知识性、应用性、实践性于一体,为掌握血液病检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插图1、2、3)

三、课程定位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具备从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及相关职业群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检验专业人才。

2.本课程对人才的培养作用:

熟悉血液病检验技术常用仪器的性能、原理、基本构造、操作技术及日常维护保养;学会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流程、检测项目的操作程序;掌握血液病检验技术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设计

以岗位需求为中心、“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院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用任务驱动,建立以行动(工作)体系为框架的职业课程结构,重新序化课程内容,做到显性的陈述性知识与隐性的过程性知识并重,将陈述性知识穿插于过程性知识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同时兼顾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需要,以实现双证制。

1.以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血液病检验技术》的实际工作任务和检验项目为载体,将血液病检测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排列,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过程,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并贯彻于实践之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医院见习视频)

2.在仿真的血液病实训室进行细胞形态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校外见习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项目的流程。校内实训、校外见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学校和医院交替进行。学生实训的标本来自于患者,考核项目也是临床常用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实现了“学习在就业岗位,就业于学习环境中”。(图、录像)

3.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感受到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内容 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与医院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血液病检验技术》学习领域分成四个单元,18个项目,40个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设计(插图)。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 《血液病检验技术》是一门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直接对应的课程,其操作过程与临床的检测项目操作过程一致,为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与实践,通过模拟的项目教学、真实的技术操作及顶岗实习,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按照岗位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即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检验技术确定教学目标;按照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程序确定教学流程——即以血液病的筛查步骤作为教学过程;根据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以贫血、白血病的骨髓象和凝血象检查等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核心;按照实际工作环境模拟教学场景——学习场所由多媒体教室转移到血液病检验技术的实训室。

1.将工作任务转移到课堂 教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病例、一张骨髓细胞学检查申请单、3~5张未染色的骨髓涂片和2张血涂片,同学们可根据工作流程,先进行涂片的划线、染色、风干,再进行显微镜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和显微镜检查结果得出初步结论。这是临床上真实的工作任务,将它转移到课堂上,保证了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2.任务驱动法主导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讲授将学生带入未知领域,《血液病检验技术》,学生面对的是要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中的若干工作项目,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老师只作一般的介绍,给定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思路和有关参数,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确定操作流程,在实训室独立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训室的一体化,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职业性,3.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之间的工学交替 在本课程的教、学、做过程中,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与完成工作任务的不断交替,尤其是体现在三年的学习周期中,多门课程和实习项目的交替。通过模拟血液病检验技术的工作任务、真实的操作流程、顶岗实习,校、院共同考核,实现了课程教学与真实工作项目的交替。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的模拟场景中完成的是“假项目假做”,而在医院的见习和实习中完成的是“真项目真做”,实现课堂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重视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医学检验技术的特点和我校的教学资源,采用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法、病例分析法和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目标)的热情。1.项目教学法

在《血液病检验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红细胞疾病检查”、“白细胞疾病检查”“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查”四个单元、18个项目、40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学习,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预先将学生按5人左右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完成每个各种任务的操作,遇到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咨询老师,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的项目。

2.PBL(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

通过为师生进行PBL教学法培训、教师们进行PBL教学法的问题情境设计、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小组讨论和发言、教师指导与总结评价完成教学过程。(视频)

PBL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合作,因此双方评价能客观反映教师和学生对PBL教学效果。首先是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及各种技能的发展进行自评,组内成员之间互评。其次是指导教师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发言内容和质量、复习资料和书面报告,以及小组学习、相互合作等进行评价,结合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第三是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含量、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引导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还要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学习兴趣以及合作精神进行主观评价。3.多媒体教学(插图)

本课程注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各种任务的基本流程,强化知识要点,分析实际案例。如根据细胞图像,讨论其具备的形态学特点,再通过实训进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4.病例分析法。通过病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血液病检验项目的理解和应用。这是主讲教师王娟副主任医师利用病例分析进行教学。5.网络自主学习法

网络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以网站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库,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例如学生可以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发到网上,通过论坛讨论或老师网上答疑等方式,第一时间找到答案。老师也可以将作业或试题发布在网上,学生进行在线自我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还可以将各种新知识、新方法、新病例发布在网上,学生可及时更新知识、开拓视野。网络教学的运用,突破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学生能更及时、更全面、更主动的学习。

(三)网络资源和硬件环境

(1)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血液病检验技术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czmc.cn);精品课程内容全部上网,且随时更新。(2)学习资源丰富。包括网络教材、骨髓细胞图库、教学课件、病例讨论资料、自测题等,拓宽了教学信息的传播渠道。插图:学习资源、学生在多媒体互动教室上课情景。

七、教学团队

本课程教学团队共计10人,其中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5人,专兼教师比例为1:1,具有职业资格的副主任医师2人 占主讲教师的50%。高级职称教师5人(50%)、中级职称4人(40%)、初级职称1人(10%),这些教师分别来之于山东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张家口医学院、河北省职工医学院等。

八、实训教学环境、教学场景

几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外22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保证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沧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为《血液病检验技术》的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校内实训基地

(1)血液病检验实训室1个,多媒体血细胞分析系统、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动态血沉仪等,能进行血液的一般检查,骨髓细胞检查,应用多媒体进行细胞形态学的教学。

(2)多媒体互动室1个,拥有双目镜奥林巴斯显微镜50台(3)临床检验实训室1个,配有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仪、血沉仪等,能进行血液病一般的体液检查。

(4)生物化学检验实训室1个,有生化半自动和全自动分析仪、电泳仪、电泳扫描仪,分光光度计等,能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5)免疫学实训室1个,有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可以进行血液病免疫指标的检测。

(6)微生物学实训室1个,可以进行血液病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7)精密仪器室1个,有各种贵重的医学检验仪器,供同学们实验操作。

(8)实验准备室2个,供血液病检验等专业课实验的准备。

九、教学效果

(一)校外专家评价

河北省医学检验学会原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李顺义教授,华北煤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冯福民教授和河北北方学院郑文芝教授对我校血液病检验技术课程给予高度评价:教学资源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训条件优越,尤其是院校合作、工学交替,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校内教学督导评价

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室和兄弟院校有关专家多次组织观摩血液病检验技术教学,课程以血液病检验项目为导向,教学内容适合岗位需求,教学方法选择得当,尤其校院结合、工学结合,使教、学、做一体化,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这种以“学习在就业岗位、就业于学习环境”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课程组教师大多来自一线,临床经验丰富,授课生动、实训仿真,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利用临床实际标本,较好地体现 “边学边做”的特点,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三)学生对教、学、做一体的学习方式和来自临床一线的专业课老师非常认可,由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平均分在96.0分以上。

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姓名

04上半年

05上半年

06上半年

07上半年

08上半年

平均分 侯振江

95.6

95.8

96.2

96.2

96.1

95.98 王娟

94.8

94.1

94.4

94.8

95.6

94.14 苏国宏

94.3

94.8

95.2

95.6

95.2

95.02 李吉勇

94.2

94.6

94.4

95.4

95.5

94.82 李红岩

94.1

94.4

94.6

94.4

94.31 张瑞兰

94.8

95.2

95.4

95.2

95.6

95.24

朱一堂

95.1

95.4

95.8

95.1

95.28 陈洋

94.8

94.1

94.2

93.2

94.26 吴雅峰

94.1

94.8

95.7

95.8

95.8

95.24 李洪志

94.2

95.1

94.8

95.4

95.2

94.94 2005、2006、2007年新生报到率分别为92.9%、95%和97.2%。2007届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92 %。2007届用人单位满意率:95 %。

2007届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优秀率75%、良好率25%。

十、课程特色

城市公共设施的模块化设计论文 篇5

1、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的现状

居住区公共设施是居住区公共空间构成的重心,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居住区公共设施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以及文化品质上升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居住区的品味,为居民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从城市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居住区公共设施设计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力的作用巨大。因此,成功的设计可以让城市具有强烈的地域感和认知感,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加大了城市的影响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兴起。

在国外,对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进行设计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在我国是在近现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较晚一些,但与他们一样是走工业化道路,设计中追求的是设计的实效性,以及现代科技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随之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人们对居住区公共设施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设计的形式和功能上,更重要的是看设计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如今,现代居住区公共设施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合理的设计结构以及功能上的不健全,“模式化”设计造成的设计雷同以及设计材料的滥用等等,均造成了视觉上的污染和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导致了部分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

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作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其经济发达程度及城市化水平均为中等,是可作调查研究的典型城市。同时,选取城市的三个典型居住区进行调研,即绿色智慧城、鞍钢花园、永缙学府,它们均建于左右,公共设施的建设基本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比较准确反映我国绝大多数居住区的公共设施水平。随着城市的发展,目前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设施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但是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现有的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缺乏监管、维护,公共设施遭到损坏得不到修缮,无障碍公共设施不完善,缺少人性化、先进的公共设施,居住区公共设施的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居住区公共设施功能不健全、缺乏整体科学性规划

在鞍山市高新区调研的三个居住区中,有许多道路上的具有导向功能的设施、交通标志等,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规划。虽然在居住区交通主干道上有路障、地面分道线、盲道等,但存在规划分布不完整的问题;在次要道路及小径的规划中,服务设施不健全,如路灯、垃圾筒、公共厕所等,一些导向牌的设计指示性不明确也时常给居民带来困惑。部分居住区内规划设计对于停车需求估计不足,造成停车库或停车位规划建设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况,车辆只能占用道路、绿化、人行道、娱乐场地等,对于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诸如此类,这都是由于功能设施不健全,公共设施没有经过整体系统的规划所导致的问题。

2.2、城市居住区环境质量差

部分居住区环境质量较差。有的一味的扩大建筑面积而将绿化面积大幅度缩减;有的则忽视道路的合理规划盲目照搬其他设计方案,在狭窄的道路上也设计了绿地,无形中加大了道路的疏通压力;部分道路规划不合理也造成了草坪人为的践踏,同时缺损的绿化植被不能够及时得到补植。再者,雕塑单一化的样式往往与整体的居住区环境存在不协调的情况,降低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此外,卫生设施设计不够全面,没有多方面思考,如垃圾桶的日常清洁以及使用的耐用性等问题。以鞍山市为例,在调研的某居住区,由于垃圾桶的位置设置不合理以及数量不足,导致居民无法就近扔垃圾,而且也没有做到合理的垃圾分类,造成了垃圾随地乱扔,影响了该地区周围的.环境质量,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居住区辅助公共设施滞后

居住区建设缺乏行人服务辅助设施,如在室外的公共座椅应部分设置避雨的装置;一些楼梯扶手的尺寸没有考虑到儿童和的老年人使用标准,使他们使用起来非常的困难等等,还有一些设计不利于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使用,无障碍设施匮乏。这些设施的设置忽视了人的行为特点,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考虑这些因素,增加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2.4、缺乏个性和文化内涵

由于过去经济基础薄弱,长期以来产品设计相对单一,导致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缺少文化内涵和个性化设计,给人的总体印象比较呆板。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公共设施相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有一些公共设施根本不考虑其地域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盲目的去模仿,直接照搬照抄,千篇 一律的设计没有考虑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与城市环境是否相协调,反而破坏了城市居住区的整体效果,无法来体现该居住区的个性。在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不应该一味的去复制,应该根据本地的区位分析来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内涵,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生活方式的富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的公共设施。

3、结语

公共设施设计说明 文字稿 篇6

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关键词: 大学城 公共绿地 方案设计

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

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一、项目背景分析及概况(一)地理位置

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上,小岛东毗长洲岛,西邻洛溪岛,北对官洲(生物)岛和琶洲岛,南与番禺新造举目相望,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番禺区中心——市桥约13公里。(二)项目概况

标段一由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综合发展北区、综合发展南区组成。面积约80.39公顷。其中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绿地约62.83公顷,综合发展南、北区绿地约17.56公顷。

信息与体育共享区总体布局环绕“知识湖”展开。“知识湖”居于三条轴线的中心位置,南北主轴线分别是中心图书馆、3万个座位的体育馆;东西主轴线分别为体育休闲中心、酒店会议中心。包围该区域的道路称为“内环”道路,路中心标高由7.9m至18.0m不等(广州高程系)。

综合发展北区集中了大部分研究活动,内有实验室、孵化空间、研究机构以及交流空间,通过规划中的隧道和轮渡与北部生物岛相联系。

综合发展南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设置大学城最重要的共享设施,大学城管理中心;主要的商业娱乐中心以及文化艺术综合体,以总协调和分特点的功能分布其间。

二、设计理念(一)绿地定位:

大学城中心区公共绿地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既是各座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展示多种学术风格、思想方式的公众舞台。因而必须既具备大学城中心绿地的特殊性,又具备社会公共绿地的兼容性。(二)我们的理念: 1.完整的生态理念——自然

(1)尊重现实的自然观。“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采取的态度,我们的生态理念也源于这一朴素的自然观。

(2)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在继承先人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融合了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采用综合的、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在各绿地所处位置、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绿地的要素设计均考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对生态最大程度的改善。2.独特的文化理念——沟通与超越

(1)“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的设计依托“沟通”和“超越”理念。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自身以及整个团体得到提高。其后,终将实现自我的超越,这也是人类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最佳体现。

(2)我们希望这种对环境景观的体验与实践,能让莘莘学子们获得源于自然,超越自我的一种感悟。(三)功能结构组织

1.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的公共绿地设计在结构组织上强调了“一点、一环、两轴”的形态轮廓。

一点——以“求知塔”为全园景观控制点。

一环——以沿“知识湖”外围7m宽的景观路为各建筑组团的景观“空间联廊”。

两轴——南北向的轴线,景观空间上强化,以“实”为主。东西向的轴线,景观处理上弱化,以“虚”为主。一强一弱、虚实对比、突出重点。

2.另外,内环路外侧南、北综合发展区在中心区内的景观收头处,以两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广场空间——“清歌如烟”景区;“似水年华”景区为收景节点,使其轴线影响力不延伸至内部空间,而只在外部产生控制作用。(四)景区划分及重要景观节点

绿地景观序列构成宛如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每一乐章是对景观空间序列展示的一种演绎。

“清歌如烟”景区:作为第一乐章快板;“沉默是金”景区:作为第二乐章慢板;“心如水蓝”景区:作为第三乐章小快板;“海阔天空”景区:作为第四乐章快板(高潮部分)。(五)植物配置说明 1.绿化的分区

本标段的公共绿地是广州大学城公共景观的核心部分。其位于整个小谷围岛的中心部位,地块呈长条状,分为信息与体育共享区(中央公园)、综合发展北区与综合发展南区三个部分。

2.渗透“以人为本”的主题

大学城公共绿地的设计应当以“绿盈水绕,生态学府”的绿地系统规划总体目标为指导,适应“一心两轴、三环八园、放射网络”的大学城(小谷围岛)绿地系统结构的特点,构建开放式绿地系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绿色校园城区,力求成为21世纪生态园林学府的典范。

植物配置中所谓的“开放式”,充分体现了1标公共绿地的共享属性,这是一片从功能和形式上都必须考虑其使用主体(广大学子以及教工)的热土。3.绿化配置

(1)信息与体育共享区(中央公园)

围绕规划中的“清歌如烟”、“沉默是金”、“心如水蓝”等八个景区进行植物配置,将整个信息与体育共享区装点得清丽不俗。a.清歌如烟景区

“清歌如烟”景区是香花植物的天堂,赏植物的芳香气味能使人宁静和谐,也能够杀灭许多致病的病菌、有效地净化空气。广州地区有许多观赏价值高、同时又能够散发沁人心脾芬芳的园林观赏植物,如鸡蛋花、九里香、茉莉、夜来香、米兰、狗牙花、桂花、含笑、黄栀子等,在道路两侧适当点缀、在建筑周围种植,使校园呈现出视觉美外,也为味觉提供一个新的天地。

其中蝶园景区是为吸引蝴蝶而特别设计的,种植各种引鸟诱蝶植物,如:樟树、构树、台湾相思、人心果、海桐花、黄槿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b.沉默是金景区

拥有灿烂的百花园和曲线流畅的白色沙滩“艺海晨韵”。

广州地区适合园林种植的“花”通常指开花灌木和宿根地被,如黄素馨、大红花、黄虾花、美人蕉等,还有许多荫生灌木和宿根植物如蜘蛛兰、文殊兰、黄金鸟、白蝴蝶等,其花叶均有很高的观赏性。这些美丽的花木一般都种植在与人接近便于观赏的区域,如道路的两侧、视觉的焦点、建筑物的周围、水面的附近。百花园景区突出表现了这些美丽的开花和色叶植物,令人心旷神怡。c.海阔天空景区

坐拥整个知识湖、背山面水的“海阔天空”景区是整个中心景区的视觉焦点,大王椰子、蒲葵的运用为亲水平台提供了良好的线性背景,同时背部的乔木林和山林更提供了丰富的景观,使景观具有连续性。

在中心湖区北面的主观景台周围,有蜿蜒的道路和树叶状的亲水平台,两侧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高差的水生植物种植池,将其定名为“菖蒲海”,种植以菖蒲为主的水生植物,因其成片种植产生的宽阔、优美、郁郁葱葱的美感,类似海水,令人心荡神移,目不暇接。主要种植黄菖蒲、花菖蒲、石菖蒲和其余一些类似的植物,如水葱、德国鸢尾、鸢尾、千屈菜、紫娇花等。由于广州地区的温度比较恒定,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这一片人工湿地呈现的美景,非常适合学子们在此流连观赏。d.似水年华景区

“似水年华”景区位于中心景区的西北入口,轴线关系明确,视线收于精致的膜亭,这一区域以高大美丽的木棉树为行道树,经过整形修剪的垂榕柱下配以色彩鲜艳的杜鹃,强调了轴线的完整。两侧美丽的花木自然素雅,引导着人们渐渐步入这一静谧的区域。越是走近膜亭广场,色木的布置越是丰富,鲜艳灵动的颜色让人不仅赏心悦目,更对未来的景观充满期待。(2)综合发展北区:

由“火树银花”、“百鸟归巢”、“硕果归根”、“孕育新生”等景区组成。(3)综合发展南区

寒地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探析 篇7

1 当今寒地校园公共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地处寒地的校园来说,冬季漫长、气候相当严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的规划和发展,近年来寒地校园的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对于校园空间的设计都是盲目的模仿温带校园的设计手法,忽略了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且在景观设计及空间形态上差异性不大,无法体现寒地校园独有的特色。另外,校园内部的建筑之间不存在必要的联系,彼此没有连通性,不仅如此,校园建设时还存在盲目的攀比行为,求大求宽、追求气派的不正之风也屡见不鲜,这对寒地校园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1]。寒地校园内常有的景象是草木枯萎、景象萧瑟,当存在大尺度的空间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空旷感,况且较为零散的建筑建设还会使建筑物无法对寒风形成有效的阻挡,这也不利于校园内师生的停留和活动,对空间使用率的影响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对寒地校园的长久发展将会十分不利,因此需要建筑师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使寒地校园的建设更具个性、实用性、经济性。

2 寒地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进行寒地校园建设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规划好现代建筑与规划发展的大方向,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建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绿色校园。在具体实施时,建筑师可采用注重生态、营造小气候的设计手法,为师生户外活动的发展提供舒适的空间,增加使用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2.1 校园布局规划

校园布局对校园的整体规划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的校园布局多是采用分散式布局,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特色,但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凸显了集中式校园布局在寒地校园建设中的优势,如相对紧凑的校园空间形态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减外部交通线路的距离,这样可以改善冬季路面结冰积雪问题,同时道路及技术管网的缩短也使能源消耗量显著降低[2]。此外,集中式布局对于学科间的交流、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实验设施的利用率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集中式布局为校园的长久发展节省了很大的校园空间。

2.2 细节上的改善

寒地校园建设需要考虑到长期的大风天气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冬季强烈的西北风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在进行校园设施的规划时,可以利用风屏障设计原理,将建筑布置在主要动空间的西北向,这样可以有效阻挡西北风的侵袭,对于微观气候的良性发展以及改善校园冬季活动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在进行寒地校园设施规划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日照的因素,冬季较为寒冷,要想使师生感受到良好的舒适度,就必须加大阳光的辐射量,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合理布局日照间距以满足室内的日照条件,除此以外,还需要特别重视室外活动场地的日照条件,力求更多地获取阳光照射,创造出更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3]。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在建筑物的南侧保留更多的室外空间,以此获取更多的校园交往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学习阶段主要的活动场所,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应尽可能多地体现人性关怀,提升校园空间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接触,在保证足够室内研讨活动的同时增大室外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量。但寒地校园地处严寒地带,对此影响较大,在进行校园基础设施规划时可以采用创造多层次、多功能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方法改善现状。从具体实施层面上讲,寒地校园建筑日照间距较大,很容易给人带来冷清的感觉,这对校园环境微气候是十分不利的,设计师可以在校园中的空旷空间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限定不同领域,增加空间领悟感,将空间进行二次甚至更多层次的划分,使空间更具舒适感,保证在校师生校园活动的舒适度。不仅如此,设计师还可以通过灰空间的创造使学生感到舒适。为了营造出更为舒适的交流氛围,体现当代校园的核心精神,校园建造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灰空间并以此遮风、避雨雪,与休息设施或展览布置更为恰当的结合。

3 结语

寒地校园由于文化、地域的特殊性在建造时更应凸显自己的特色。在当前大环境下,对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寒地校园建设时,只有将寒地特色与自身文化价值相结合,将寒地地域和校园文化合理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更有吸引力的寒地特色校园。

参考文献

[1]刘德明.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1998.

[2]吴松涛,贾梦宇.寒地城市设计对策简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1.(1):63-64.

浅谈公共设施的通用化设计 篇8

关键词:公共设施;通用设计;无障碍

一、公共设施相关问题概述

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属于社会的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劳务。按经济学的说法,公共设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从社会学来讲,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公共屋等。公共设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诞生,并因循城市文化和机制的要求发展变化。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一方面它表现出自身的功能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它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政府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人文关怀。

二、公共设施设计中通用设计的体现方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在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公共设施设计起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媒介作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设施,因此,公共设施设计在实现其功能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它与人、环境的关系,兼顾艺术效果、文化内涵、经济效益、安全环保等方面,遵循通用化、个性化、文化、安全、环保等诸多设计原则,其中公共设施设计中兼顾通用化的原则能够将设计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关注使用者心理感受的非物质层面,满足人们的较高需求层次。公共设施中有差异的使用者,生理和社交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或不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最渴望的就是尊重的需求,公共设施中的通用化设计原则能够通过设计方式,关怀需要关注的群体,营造一个充满关爱、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公共设施通用化的设计原则体现在,公共设施区别于私属性产品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公共设施更多的强调参与的均等与使用的公平,主要表现为公共设施应不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被所有使用者公平的使用。西方设计中的这种理念被表述为普适设计(universal Design)原则或广泛设计(1nclusive Design)原则;在我国这种理念原则则被表述为“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g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事实上公共环境中无障碍设计的含义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公共设施中设置盲道、坡道,这种设计原则应贯彻到所有的公共性产品之中,包括在任何一件公共设施中,设计者都应具体、深入、细致的体察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使用者的行为差异与心理感受,而不仅仅是对行为障碍者、老年人、儿童或女性人群所表现出的“特殊”关照。将公共设施设计通用化的设计原则提高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从具体国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循序渐进,把无障碍环境建设成符合自己的特色,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公共设施设计中体现通用化设计的无障碍设施发展状况

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即无障碍设计。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国际上对于物质环境无障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在瑞典、丹麦等国家就建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无障碍设施是为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闲娱乐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时,能够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所建设的物质环境。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娄)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信息交流等其他相关生活的设施。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我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从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提出与制定开始的。1985年3月,在“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北京市残疾人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发出了“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北京市政府决定将西单至西四等四条街道作为无障碍改造试点。虽然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沈阳、青岛等大中城市比较突出。在城市道路中,为方便盲人行走修建了盲道,为方便乘轮椅残疾人修建了缘石坡道。建筑物方面,大型公共建筑中修建了许多方便乘轮椅残疾人和老年人从室外进入到室内的坡道,以及方便使用的无障碍设施(楼梯、电梯、电话、洗手间、扶手、轮椅位、客房等)。部分城市还相继建设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无障碍设施,如南京的盲人植物园、大连的野生动物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等,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我国的无障碍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人们无障碍意识不强,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没有很好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系统、规范,使用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等等。

四、我国公共设施设计通用化原则的设计要点

公共设施中通用化设计原则的考虑须同我国国情相结合,承认公平性同時也必须承认通用性。在我国现有的基础条件下,兼顾好普遍人群和特殊人群的通用情况,做好基础性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工作,目前,通用化的设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瑕疵,根据特殊人群的需求状况,应该对相关的设施环境如盲道、交通标志、坡道、楼梯、信号系统、台阶等进行升级优化。尽量做到每一个设施、每一个环节既要满足障碍人群的同时,也要满足其他人群,要降低甚至消除障碍,方便需要帮助人群达到目的地。通用化设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共建和谐社会前提准备。无障碍通用化设施应该做到可达性,障碍人群可以借助无障碍设施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无障碍通用化设施应该做到人性化,为各种障碍人群提供舒适的环境并且也要满足其他人的需求,最大可能的为社会上所有人群提供方便;无障碍通用化设施应该做到安全性,要能保证障碍人群使用无障碍设施时,安全二字放在首位,还必须最大限度满足通用人群的安全需求。

上一篇:门庭若市的反义词下一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