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建设(共12篇)
公共设施建设 篇1
摘要:通过调研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工作现状,总结了此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建议,对保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设施,消防,公共安全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是指为保障国家、集体和公民财产和人身安全所需的消防站、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设施及消防装备等,做好城市公安消防设施建设是维护城市消防公共安全一项重要的工作,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各地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1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工作现状及突出问题
1)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审批、实施滞后现象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对消防规划编制、实施均要求明确,但仍有的城市规划与消防规划编制、审批、实施进度不能保持一致;有的城市编制的消防规划还停留在纲要阶段,编制内容的广度及深度不符合要求,不能作为规范和指导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建设的法定文件使用;有的城市消防规划时间跨度太长,已严重不符合城市发展现状;甚至个别消防规划仅停留在纸上,消防规划的实施缺乏切实有效的机制。
2)城市消防安全布局不尽合理。原城市消防安全规划布局是合理的,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发展扩大,城乡发展布局、功能划分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安全发展要求,原有的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已处于建成区内,其所在位置已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成为制约周围用地开发利用的不利因素,亦已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公共消防安全。
3)消防站布局及建设不符合要求。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要求,城市消防站的位置、数量、用地规模、消防装备等应满足灭火和抢险救援的需要。但是,由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快,消防站建设达不到规定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现有消防站规划数量不足、消防站的布局不尽合理,造成消防站辖区面积过大;b.部分原有消防站建设规模小、建筑功能不能满足要求;c.消防装备相对落后,现代化装备配置数量不足。
4)城市消防供水安全保障不力。消防供水方面多存有欠账,尤以城市老城区问题突出:a.公共消火栓未能与市政自来水管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造成公共消火栓间距大、数量少,甚至缺失、未建。b.在老城区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内市政供水管径小、水量、压力小,仅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满足不了灭火所需的水量和水压要求;部分区域内的消防供水为枝状,无法保证消防供水安全。c.部分供水管道年份久、材质差,故而需经常中断区域供水进行维修,不能满足消防供水要求,导致小火酿成大灾,损失严重。d.维护保养不到位,部分公共消火栓无法正常使用。
5)消防通信方面较为落后,亟待加强。通讯设备亟待更新,火灾现场图像难以即时传输,灭火作战指挥人员与前方作战不能及时有效传达沟通,贻误灭火战机。
6)消防车通道不尽合理,堵塞占用现象常见。堵塞占用消防车通道搭盖临时性建筑或者设置限制车辆通行的固定性障碍物,影响消防车通行;城中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内的建筑耐火等级较低、间距小,现有道路宽度、转弯半径不满足消防车道设置要求,对区域内发生的火灾难以在短时间内实施有效控制和扑救;大型商贸中心市场、城市综合体等及天然水源供消防车取水平台周围,消防车通道设置不合理且无消防车回车场地,消防车因无操作场地无法近距离实施灭火作战或补给水源。
2 立足实际解决瓶颈问题,加快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1)切实做好城市消防规划修订编制工作。城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应立足从源头上预防火灾事故、提高城市火灾防控能力、降低火灾危害后果,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公共消防安全布局的关系,将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吸收消防规划先进理念,组织城市规划、市政、电信、交通、公安消防等有关单位在先期实施城市整体火灾风险评估基础上,修订、编制适合城市发展的长期、近期消防专项规划。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审批消防规划,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组织实施。
2)调整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运用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等科学手段,对影响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等场所进行科学论证,通过技术改造、建筑提高耐火等级或者搬迁至不影响城市公共消防安全的地域等方法予以解决,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消除威胁城市公共消防安全的因素。
3)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设消防站,逐步更新消防装备。严格落实消防规划,保证城市消防站的用地不做他用,在新的建成区开发建设中同步规划建设消防站。在消防规划指导下,通过整体置换迁移、原址改扩建等途径建设消防站,逐步调整现不满足要求消防站的布局,使城市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尽可能达到要求。利用片区、旧城改造等有利时机,对占地、建筑面积小的消防站进行扩建,使其达到《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普通站基本要求。除积极争取政府正常资金保障外,还可通过政府担保利用国际贷款方式、政企联建形式,解决现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设消防站、配备现代化消防装备器材,尤以特种装备配备为主,满足灭火救援和特殊火灾扑救的需要。
4)做好城市公共消防给水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管理工作,满足消防用水的需要。充分利用城市内的湖泊、护城河等天然水源,在适当位置建设消防车取水平台,满足区域内灭火实战消防用水。城镇、城市综合体、大型商贸区等大型建设工程应同期规划建设消防给水系统,满足消防用水水量、水压要求,保障本区域及建设工程的消防用水安全。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要同期设计、安装公共消火栓,确保公共消火栓数量、间距符合规范要求,消除旧账、不留新账。结合市政工程改造,更新消防供水管道,保证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的消防供水安全。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做好消防供水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保证其性能良好。条件允许的城市区域,可充分利用中水系统作为消防用水的有利保障。
5)建设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按照《消防通信指挥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更新完善网络设备及软件建立先进的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使火警受理、通信调度和辅助决策指挥更能够满足日常需要。不断完善消防通信调度指挥中心数字化建设,逐渐实现市政CIS等数字信息共享,完善建立联动机制,满足跨区域联合作战和城市综合防灾救灾的实际需要。
6)保证消防车通道畅通,有效实施灭火救援。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动,解决因违法、违章建设等造成的消防车通道堵塞占用的现状瓶颈问题。基于“城市大交通”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做好城市主次干道环形规划、放射环状的规划建设布局的同时,应通过立体、轨道、隧道交通等形式,着重解决人口密集区域、交通繁忙路口火灾等突发灾害情况下的消防车通行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城中村区域外可规划建设范围内,合理规划道路、停车位,确保消防车能够最短时间到达灾害发生地。根据道路功能,合理规划、严格管理,在大型商贸中心市场、大型居住区、城市综合体以及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周围应当设置消防车通道并保证畅通。
3 结语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基础建设工作,也是各届政府需要长期关注落实的工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从实际出发适时向当地政府提出专业性建议,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S].
[3]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S].
公共设施建设 篇2
作者:钟建辉 蔡海智
产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是园区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快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是园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我区产业园区的基本情况及园区套设施的现状,分析了园区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一、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我区目前的各类产业园区,除市、区政府规划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带4个片区、高桥工业园、现代家电产业集聚基地、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基地、平湖物金融服务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大型重点园区外,还有散布于各街道各社区的众多中小型工业区(数量暂无准确数据)。下面着重介绍市、区政府规重点产业园区情况。
(一)产业带坂雪岗片区
坂雪岗片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已引进华为(通信网络技术生产商)、新天下(全国计算机第二大生产商)、康冠(全国知名的显示器生产商)、算机开关电源专业生产商)、元征科技(世界著名的汽车诊断电脑生产商)、欧威尔公司(全区十大进出口企业)等22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集聚。电子信息制造业是片区第一主导产业。
片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规模大、污染小、产能高、发展快的特点。目前,片区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高达40亿元,居全国首位。2008年辖区内高新技工业总产值达1271亿元,片区全年税收占 区年总税收的40%,被誉为 的“粮仓”。
(二)产业带宝龙园区
宝龙园区规划面积35.58平方公里,现有国有未出让土地约2.23平方公里,其中可用于产业发展的用地约1.42平方公里,同时周边社区还有约0.94的集体未建用地。园区土地存量相对充足,发展后劲十足。
园区是深圳高新区中产业基础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园区,是 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额达180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60亿元。2008年,园区实现了工业总产值198.6亿元,税收2.8亿元。
园区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已初步形成了以IC产业为主导,以电子通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为辅助,以其它产业为补充的产业集群。园区名企荟萃,汇半导体、方正微电子、华润微电子、比亚迪、天马微电子、同洲电子、科陆电子、实益达等一批上市公司及兄弟工业、华强三洋、五洲龙汽车、赛格导航欣安防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根据《深圳高新区宝龙园区整体发展规划》,园区的发展定位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融合设计、制造、交易和应用环节的集成电路产业,深圳市高新产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深圳上市企业集聚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未来,区政府将以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产业为核把宝龙园区建设成为深圳市创新活力强劲、优势产业集聚、投入产出比高、服务配套齐备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特征的科技新城。
(三)产业带葵涌片区
葵涌片区的核心启动区是金涌小区。金涌小区于1997年底被市政府统征收归国有。园区总面积约53.3万平方米,先后引进知己、迅宝、同力、君轩、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涉及手机电池、可降解餐盒、生物医药、电池外壳包装、MP3电子等行业。目前知己、迅宝和同力3家企业已投产,君轩公司的已基本完工。
(四)产业带大鹏片区
大鹏片区占地面积约9.04平方公里,按“统一规划、设施配套、分区建设、一区多园”的开发模式,划分为高新科技生态产业园、出口加工贸易区、生态区和海产旅游观光区等四大功能片区。目前,园区已引进高新项目11个,来料加工及内资企业20多家,企业人数4000多人。
(五)高桥工业园
高桥工业园总规划面积约145万平方米,以教育北路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片区规划面积约67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用地面积约47万平方米,驻企业有深南电路等7家,已用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剩余可招商用地约15.14万平方米。西片区规划面积约78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用地面积约55,为体育新城、厦深铁路和深惠路改造安置返还工业用地。
(六)深圳市现代家电产业集聚基地
该基地是深圳市九大产业集聚基地之一,是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大型优势传统产业项目,位于布吉、南湾街道布澜大道两侧,总规划面积169.8万平方李工业园、联大科技园、金积嘉科技园、联创家电城和金积嘉工业园共5个园区组成。
基地规划范围内绝大部分为建成区,区域内已经集聚了约80家中小型企业。近两年来基地新入驻家电产业项目11个,目前已建成投产的项目有联创实嘉电子、赛兔数码科技和草莆吓围实业4家,在建项目有中海信科技、波音电讯科技、泓亚光电子、金苹果电子、恒特美印刷、巨银诚信投资和新天光电。基地预计5年内总投资约50亿元,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200亿元。
(七)深圳市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基地
该基地为深圳市九大产业集聚基地之一,是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大型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基地位于我区宝荷大道以南,总规划面积50.1万平方米,其目用地20.4万平方米,研发用地12.5万平方米,生活配套用地3.3万平方米。
基地将依托紧邻比亚迪汽车、五洲龙客车、中集半挂车项目的行业区位优势,采取政企共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行业“四个体系”(汽车电子产品生态系、总部经济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国际“采、供、配”体系),将以研发为重点,以产业为支点,充分发挥深圳现有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吸纳国内子产业项目和研发机构集聚,提高汽车电子产业规模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汽车电子产业项目、研发机构和总部企业发展的首选之地。基地预计总投资约40亿元,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50亿元。
(八)平湖物流园区
平湖物流园区是深圳市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市的先导工程,按照深圳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平湖物流园区的开发目标是:发挥平湖交通便利的优势,足深圳、辐射周边及国内外的枢纽型综合物流基地。
园区位于深圳市中部物流组团规划的核心片区,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园区规划控制用地14.75平方公里,具有仓储配送、市场批发、多式联运、四大功能。目前,入园项目20多个,项目实际投资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在业界具有影响力的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中外运物流中心、怡亚通供应链中心、越海全球物流供应链服务基地、深圳市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等大型物流项目在园区的聚集已初具规模,园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凸现。
(九)金融产业服务基地
金融产业服务基地选址于 区平湖街道,规划面积2.24平方公里,总建设规模约380万平方米。园区分三期建设,基地一期规划用地90万平方米,土要集中在山厦社区原华宝农场范围内;
二、三期规划用地134万平方米,二期开发位于辅城坳社区辅城河以南、清平高速以西片区;三期开发区则位于区清平高速以东片区。园区建设工程投资总金额约为80亿元。金融产业服务基地以提供金融高端服务为核心,着重培育八大功能:容灾备份功能、后台、数据处理功能、信用卡服务功能、客户服务功能、业务培训功能、金融创新研发功能、金融外包及配套功能。
(十)精细化工产业园
该产业园是市、区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园区初步确定总投资为60亿元,规划面积为11.4平方公里。该工程将推行石化基地一体化开发模式,大三高一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和低污染)、节能、节水的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和工程塑料系列产品,建设深圳生态型绿色化工产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全面投产后,每年可带来1200亿元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
(十一)中小型工业区
这些由街道、社区及社会投资建设的工业区呈“满山放羊”状散乱分布在全区各个街道和社区,普遍规模较小,无统一规划,档次较低,许多工业区由于建久远已经比较破旧。据区城改办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我区1992年以前建成的镇村旧工业区有215个。
二、产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现状
由于公共配套设施是主要根据区域人口的规模来规划建设的,因此无法区分确定属于产业园区的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准确数量。下面分几类情况,着重政府重点产业园区(含园区内部及周边区域)的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好的园区
1、产业带坂雪岗片区
由于坂雪岗片区是老城区,因此在市政配套设施基本配备,供水、供电、道路、燃气等设施基本覆盖片区,但道路系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共服务配套方面,片区面临城市配套严重落后等问题,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商业配套设施滞后,片区内没有一个公园,没有一个文体活动的场所,没有上档模的商务配套设施,大型商场和高等级酒店还是空白。
2、宝龙园区
市、区两级政府前后投入超过十亿元进行园区开发建设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园区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初具规模。
(1)市政实施逐步完善
园区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园区内建成通车的市政道路有十多条,建成道路超过二十多公里,包括有宝龙大道、清风大道、锦龙大道、高科大道、宝坪一至七路、锦龙一至四路等。另外,南同路、诚信路等道路正在建设中,宝龙一路北段、三路北段、锦龙大道北段等道路建设也已纳入计划。
园区供电配套较为完善。目前由碧岭变电站、宏图变电站、宝龙2#变电站等为园区企业供电。另外,为了保证园区半导体企业的双回路用电需求,经过协调会研究决定,调用宝龙2#变电站作为IC专供变电站,并重新规划园区电网建设。
园区供水基本充足。园区由中心城水厂、同乐水厂为企业供水,基本能满足企业用水需求。园区早期建设供水管网,由于水管偏旧、管径较小、地势高低大等原因造成园区存在水压不足现象。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园区交通主干道,如宝龙大道、锦龙大道等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清风大道、高科大道等电子眼、红绿灯及安全标识等工程正序稳步推进。系统不断完善。已完成天然气管道铺设工作,企业开始使用天然气。
(2)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
设立了派出所、城管所、社区工作站、交警中队等公共服务机构,园区配套有两个生活配套区,消防中队、社区服务中心、临时商业街等在规划中。但总生活配套和商业服务设施仍比较滞后。
(二)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园区
1、产业带葵涌片区
园区共规划有5条路,目前,金葵东路、银葵路、灵海路等三条路已完工,路灯及绿化正在完善中;金涌路和高源南路等两条路已通过方案设计和用地批手续,正在办理环评等其它前期手续。
2、产业带大鹏片区
园区投入7.5亿元进行水、电、路、通讯、排污、征地、赔偿、平整土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现有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
3、高桥工业园区
作为新建设园区,目前园区道路等市政设施在建设中。
东片区:土石方工程方面,两个标段总面积为40.62万平方米,均已全部完工;道路工程方面,坪高路(长度455米)、富祥路(长度670米)、箱水、排污、给水、电缆沟等,也已全部完工。
西片区:主要包括高桥路、丁山河桥梁工程、工业一至六路、沿河东路、沿河西路、白石塘路、丁山河河道整治工程、一期及二期场平工程等15个市政。其中市政道路长度总计约10.5公里,河道治理面积约8万平方米,开发土地面积约90万平方米,累计下达计划投资1.8971亿元。目前15个市政已竣工11个,在建4个,累计完成投资约1.7亿元。其中高桥路及工业六路由于征地拆迁影响部分路段无法实施,丁山河桥梁及丁山河河道改造二期工底前完工。
4、深圳市现代家电产业集聚基地
该基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3.94亿元,截至2009年8月累计投资约1.67亿元,占基础设施总预算投资额的42.26%。甘李工业园已实现“”,具备了企业进驻开工的条件。基地内金田路、进园路已建成通车,甘李二号、五号路和田心二路、金积嘉路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家电总部功能区已完,规划面积约7.8万平方米,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已完成立项,总部功能区项目建议书已编制完毕并报市发改局审批。
5、深圳市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基地
该基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66亿元,截至2009年8月累计投资约421万元,占基础设施总预算投资额的2.54%。园区周边规划有较完善基础设施,园内“三纵六横”共9条市政道路工程将于2009年下半年全面开工建设。
6、平湖物流基地
区政府是园区开发建设的主体,现已投入3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市政府对园区部分主干道路设施的投资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道路方面:园区已建成道路设施包括平新路、平吉大道、富安大道、富安西路、平湖一号路、齐富北街等,在建公共设施有机荷高速公路-平新大道互通计划建设道路设施有平安大道、丹运路、李朗路、生态园路等。
电力设施建设方面:华南城二期面临电力短缺的问题,需要拉电缆专线来解决,正在动工建设的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也面临此问题。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物流工建设、运营,电力设施建设不足将是一个重要问题。
公共服务平台:尚在规划之中。
7、金融产业服务基地
目前基地及配套道路各项拆迁安置工作正抓紧进行。
8、精细化工产业园
目前正进行征地拆迁工作。
(三)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园区
由于历史原因,除市、区政府规划建设的重点园区以外的、为数众多的各类中小型产业园区,缺乏统一规划,公共配套设施普遍较为落后。
三、产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随着入驻各产业园区的企业数量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配套功能滞后的问题也更加显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归纳起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有:
1、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
目前各产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燃气等市政设施规划基本完备,但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征地拆迁缓慢、手续繁琐等原因,某些市政项目建设比较缓慢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园区企业生产和生活需要。如道路交通方面,平湖物流基地、坂田片区、大鹏片区、葵涌片区等园区均面临道路设施滞后问园区公交线路不足。用电方面,平湖物流基地反映电力设施不足将影响园区项目建设。排洪方面,大鹏片区需要增加排洪设施。治安方面,宝龙园区存在设备缺乏问题。
2、生产性配套设施不完善
污水处理方面,各园区没有统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园区内污水管网尚未完善,污水由企业各自处理,导致重复建设。作为IC产业的集中地,宝龙没有规划建设为IC产业配套的危险化学品仓库,IC企业必需的高质量供电系统也有待完善。
3、生活性配套设施滞后
目前各产业园区生活配套滞后,园区普遍缺乏生活、文体和商业配套设施,商业、消费、娱乐等第三产业不发达,这也对园区的投资发展环境造成了较大坂田片区没有高级酒店等上档次的商业配套设施,严重影响了华为、新天下等大型高科技企业的商务活动;大鹏片区和宝龙园区存在有线电视接入问题;告显示,宝龙园区目前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活动中心、商场、医院和菜市场。此外,除少数企业建有宿舍外,产业园区内多数企业目前只能通过由民边民房的方式来解决。
4、服务配套水平较低
一是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物流服务形式单一,企业物流主要依靠自身解决,园区现代化物流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二是劳务、法、广告、设计等中介服务业服务能力弱;三是技术、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缓慢。
(二)造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1、规划滞后
许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都缺乏严肃周密科学的论证,规划的滞后和反复调整导致园区项目前期难以细化,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基础设安排的合理性,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于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2、融资渠道单一
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市、区政府的财政划拨,少部分由街道、社区及部分社会资金投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部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滞后,配套项目推进缓慢。一方面,由于街道及社区一级财力较弱,难以集中财力承担市政及公共服务资,镇、村一级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区财政财力相对有限,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缺口较大,而市级资金投入特区少。近三年来,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的深入以及地铁三号线、大运场馆的建设,市政府加大对 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倾斜,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3、征地及拆迁进度缓慢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园区及周边部分土地征地拆迁难度很大,造成规划中的一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迟迟无法开工,这对园区配套功能建设造成了严重。
4、项目建设手续繁杂
目前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报建审批环节较多,审批时限过长,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按照目前的审批程序,公共配套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码一年多。若是涉及到规划、调整修改等手续,则费时更长,时间最长可达两年多。
5、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园区大多属于开放式管理,园区管理机构只是协调机构,各有关职能部门各自在园区内行使管理职权。这一方面导致园区难以为企业效的行政服务,另一方面也使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容易与产业发展要求脱节,项目协调难度较大。
四、对策及建议
加快园区配套功能建设,必须坚持以现代产业新城的理念为指导,把“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开发为基础,以完善配套功能为重点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努力把我区重大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现代化产业园区。
(一)以规划调整为抓手,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根据园区的各自情况,分类做好规划修订和调整,完善园区功能区块划分及产业空间布局,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产业的组织引导、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功能的完善,突出园区的城市功能,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对精细化工产业园、金融产业服务基地、高桥工业园等新办产业园区,在规划上一点、上档次,要综合考虑公共服务与配套功能;对宝龙园区、坂田片区、家电基地等较成熟园区,重点做好园区提升规划,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园区形多小型旧工业区,做好改造升级规划,提高工业区档次。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1、进一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要强化为园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本配套设施,如园区污水处理厂、截污管中转站、变电站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危险品仓库、高质量供电设施等项目建设,适应园区产业发展需要。要加大投入,工业园区水、电、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做好建成区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树立良好的产业园区形象。
2、加快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强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区政府要加大对园区及周边生活配套区、中心、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民生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为园区企业主和员工解决吃、住、行、娱乐、购物、就医、子女际问题,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
3、加快公共行政服务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园区,可适当扩充园区管理部门的职权;增补充实各职能部门在园区的派驻机构,专职服务于园区的建设和产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在宝龙园区等园区推进无缝隙政府建设,为园区企业打造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三)以机制改革为手段,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1、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的一大瓶颈。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保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迎办大运会的契机,争取市政府投资多投向我区项目。二是利用多种投融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除政府投资极争取银行贷款融资,也可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要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大型商场和高档酒店等商业配套设施。
2、妥善解决“征地难”问题。征地是加快产业园区配套功能建设的先决条件。为妥善解决“征地拆迁难”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拆迁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新成迁事务中心的综合协调作用;明确区政府、规划部门、国土部门、街道办等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形成拆迁合力;建立拆迁安置补偿储备库;规范拆迁服务市
3、提高项目建设办事效率。简化公共配套设施项目办事流程,实行并联审批,缩短项目审批时限,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四)适应园区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与园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体系。
1、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紧密配套服务的新兴产业,是改善投资环境、加深产业链、提高产业一体化程度的有效手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园区创办中介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研究和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信息、人才、广告等方面的服务,使区管理与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
2、要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以满足园区居民消费为目标,积极推动发展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餐饮、商住等消费性服务业,逐步推出商贸,鼓励发展外来工公寓、专家楼等生活配套设施,适当发展中高档住宅,提高园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要积极构筑公共技术平台。积极搭建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加快集成各种中介服务资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五)推进旧工业区改造,提升配套设施档次
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旧工业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升级改造、穿衣戴帽、政府回购、整体改造、环境整治等不同形式,分类、分批实施改造和整带面加快推动全区工业区升级改造。通过改造,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提高工业园区档次。
2010年2月9日,市政府副市长兼公司董事长付万惠主持会议,专题听取市物流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物流公司”)关于阿康中心物流园区2009年工作进展情况和2010年工作安排的汇报。市物流公司副董事长宋永军、政府副秘书长王剑出席了会议,市物流公司经营层班子成员及各部部长参加了会议。会上,总经理马玉清代表市物流公司做工作汇报,付市长及各位与会领导在听取汇报后,既肯定了公司一年来在融资、项目报批、土地征收等方面的工作,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2010年园区建设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现纪要如下:
一、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要与全市整体经济形势和总体规划结合起来,规划要体现高水平和前瞻性,要对园区做准确定位。要在园区的管理、融资、项目筛选上做出效果,力争建成示范性的园区。
二、公司要解放思想,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步伐,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创新思路,迎难而上,确保2010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具体目标任务:一是2010年8月底前要完成除园林绿化工程外的所有市政工程建设任务。所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单位在2010年3月初都必须进场施工;园区的绿化招标工作要在4月初完成。二是园区配套和引进物流项目要完成15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园区配套的学校、医院、酒店、商业和休闲设施项目要在2010年5月初开工建设。在招商选商上,围绕 “两大战略”,筛选出辐射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和税收效益好的项目在园区尽快落地。
三、园区的建设作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建设的重要一极,要在各项工程建设中,紧紧围绕“质量优、进度快、造价合理”的目标,加大管理服务力度,特别对园区内所有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招投标等重要环节都要邀请“三重一大”督察组和市审计局介入,把好资金使用和审批关,打造优质精品工程。
四、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经营层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要解放思想,顾全大局,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努力建设学习型班子。二是要充分调动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督促各部门严格落实各项决策和规章制度。
五、园区建设资金偿还的问题。
要求公司认真测算园区原始静态投资额,从偿还资金来源详细计算偿还资金,做到心里有本帐。
六、近期,宋永军副董事长和王剑副秘书长要专门听取市物流公司对每个项目的筛选,对引进的每个项目,要详细计算其辐射带动能力、辐射半径,集散效应,拉动就业人数,新增税源数量等指标。同时,围绕结构转型“两大战略”,筛选出辐射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和税收效益好的项目,引进的生产和制造的企业要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要盲目引进企业,防止个别企业的圈地行为。
公共设施建设 篇3
让公共文化设施为市民服务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深圳市文化局就对深圳市所有文化设施运营情况及效果做了深入调研,之后,深圳建设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007年2月,深圳市博物馆向全体市民正式免费开放,该馆馆长杨耀林告诉记者:“2008年底我馆新馆正式开馆,市各中小学校学生、广大市民等纷纷前来参观,同时吸引了大批港澳台旅行团和外国友人。在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更好作用,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几乎同一时期,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市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向市民免费开放。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深圳建成和在建的市级公益性文化设施达30多个,总投资约50多亿元。还有各级各类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0个,文化广场200多个,博物馆20多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同时将市属博物馆、美术馆、画院、群艺馆、图书馆等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努力让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享受到真正的精神大餐。
为深圳市民打造“文化盛宴”
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后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同时也激发了经营管理者们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激情。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告诉记者:“我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后,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建立了全国最规范的美术馆文化义工队伍,为前来参观的市民提供讲解服务。除了办好展览外,我馆还组织举办‘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如今已得到深圳市民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深圳市群艺馆2006年开始推出免费艺术培训,3年共举办培训班200余期,免费培训老少学员上万人,极大丰富了市民群众艺术生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以艺术展览、公益讲座、艺术沙龙等形式邀请艺术名家举办讲座,并开展‘周末剧场以低票价或免票方式引导广大市民走进群艺馆。2007年至今共举办120多场,观众达6万人次,极大丰富了市民群众周末文化生活,同时为深圳本土和周边城市艺术社团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推动了民间艺术社团的发展。”该馆馆长刘兴范告诉记者。
与上述场馆一样,其它面向深圳市民的公共文化设施也不断对原有的设施进行改造,并在服务理念和运营模式进行革新,为深圳市民打造真正的“文化盛宴”。
以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而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则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发达程度的尺度。一座好的文化设施本身就是一个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就是根据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征以及馆藏特色,把“当代设计艺术研究和展示”作为该馆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
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探讨 篇4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不是孤立的, 它们与城市特别是其中的居住用地和绿地的分布与组织紧密相关, 因此应通过规划进行有机的组织, 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要成套地配置。配置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整个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应该配套齐全:二是指在局部地段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及性质, 配置相应的设施, 以方便群众。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半径。根据服务半径确定其服务人数的多少, 推算出公共设施的规模, 不同服务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 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 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根据使用性质及交通状况, 结合城市道路系统和地块情况统一安排。城市的改建、扩建, 要充分考虑原有的公共设施, 通过合理的留、并、迁、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和充实。公共设施建设要考虑合理的顺序。在按照规划进行分期建设的城市, 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不同的建设阶段的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过程相适应。这样, 在城市建设时期既能保持必要的公共设施, 又不致过早或过量建设, 造成投资浪费。
2 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1) 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
任何城市的发展, 首先决定于它的经济基础, 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 但是, 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 不仅是它的经济基础的反映, 而且反过来给经济活动以巨大的影响, 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城市, 应当两个文明一起抓, 注重搞好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在世界上被视为民族精神的橱窗、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它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发展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发展得更为迅速更为普及。一个民族, 如果体育不振兴, 就不能成为充满活力、文明健康的民族。在城市建设上, 过去往往忽略体育设施的建设, 许多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 在新建居民区、学校、厂矿时, 没有或很少给体育一席之地。这样,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 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了, 鉴于这种状况, 国家体委要求省辖市和地市县逐步做到“两场一房一池”, 即拥有400m跑道的田径场、带看台的灯光球场、一个训练房、一个游泳池。这是举办运动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小城市, 虽然从客观经济条件上远不如省辖市和其他大中城市, 但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 充分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 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 健全各类体育组织, 普及群众体育活动, 使体育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
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 商业网点就作为实现商业行为的场所而同时存在和发展着。虽然由于城市规模和性质不同, 城市商业方面存在着程度之别, 但商业总是不可缺少的。城市体现商业功能的物质条件就是商品、商业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设施。商业网点设施是商品流通的支撑点, 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商业网点承担着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任务, 是公共设施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设施, 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水平及服务内容, 体现了城市商品流通程度的高低, 也反映了居民消费观念的一个侧面。规划建设好城市商业网点, 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所以, 在城市布局中, 要安排好商业网点的分布, 合理增加数量, 提高质量, 做到行业配合, 布局得当。
3 居住区配套公建规划与建设
居住区配套公建 (也简称“公共服务设施”) , 是居住区配建设施的总称, 它是居住区内配合居民起居、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它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设施。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 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并满足以下要求:
(1) 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即对基层服务设施的要求, 如居委会、综合服务站等;对一套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 如小学、粮油店、综合副食店等;对一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施的要求 (居住区级) , 如百货商场、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 如综合服务站可与组团级人口规模对应, 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一万人左右, 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 主要反映在配建的项目和面积指标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确定依据, 主要是考虑居民在物质与文化生活方面的多层次需要, 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对自身经营管理的要求。
(2) 能与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即组团级居住区人口规模与居委会的管辖规模1000~3000人, 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办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3000~5000人, 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 又利于管理设施的配套设置。
4 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 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 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1) 商业服务与金融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
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 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 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 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 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一般由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等商业服务项目和银行、邮电局 (邮政所) 等金融邮电项目, 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建筑组成。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有的项目要适当分散, 符合服务半径、交通方便、安全等要求, 如医院、幼托、学校、综合基层店、居民存车处等, 对于可兼为外来人流服务的设施宜设置于内外人流的交汇点附近, 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与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组团划分、道路和绿化系统反复调整、相互协调后的结果。为此, 其布局因规划用地所处的周围特质条件、自身的规模、用地的特征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对公共活动中心, 宜将可连带销售, 又互不干扰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综合体内, 以利综合经营、方便居民和节约用地。
(2) 配套公建的规划与建设:
根据各地居住区规划的实践, 为满足3~5万居民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应配建派出所、街道办、综合百货商场、理发店、综合修理部、文化活动中心、门诊所等;为满足0.7~1.5万居民要有一套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应配建托幼、学校、粮油店、菜店、综合副食店等, 为满足300~700户居民要有一套基层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应配建居委会、居民存车处、综合服务站、综合基层店、早点小吃、卫生站等。基本原则是当居住区的居住人口规模大于组团、小区或居住区时,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项目或面积也要相应增加, 当居住人口规模大于居住区时, 可增配医院、银行分理处、邮电支局、豆制品加工等, 以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
5 结论
总之, 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 如不及时配建小学, 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 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 造成管理和使用不便。
摘要:城市公共设施是为城市行政管理及城市居民日常必需的经济、文化、生活服务的各项设施的总称。城市的公共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小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比较小, 所以常把城市有关行政管理、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内容的公共设施综合起来, 布置在城市中心范围内一个较集中的地段, 从而形成城市的公共设施中心, 也形成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中心。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长沙.龙岩市住宅区体育配套设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公共设施建设 篇5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国家和省级、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的原因和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首先要说的便是池塘,由于时间的侵蚀,老一辈建造的池塘以经变浅而且长满水草,蓄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的需要,因此每逢下大雨农作物就会受到雨水威胁,而一旦有长时间不下雨又会产生旱情,农民为了能播下种子要么等天下雨要么花钱买水。其次就是引水渠道,这些也都是由于年久失修造成了利用率的下降和渠道防渗率低下,其中有的急需加固和维修;有的地方则需将农田渠道配套设施完善,
(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刚开始由于水体的污染大多数乡镇就连人畜的饮水没有解决,虽然现在乡镇居民绝大多数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和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池塘、河道,造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农民、牲畜的饮水不安全;这些将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用水安全。
二、缺乏管理和充分利用
在农村里,土地和水、山林地这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本身有限,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因而往往会造成资源得不到科学的充分利用和浪费。如:农民在田间农作物应可以充分利用田间光热水气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混播,在水里种植水生作物、养殖鱼和水禽等。而农民却没能挖掘出这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潜力,从而降低了农村公共设施的资源利用率,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这些正是由于村干部没有落实到实处,造成农民在技术上、好的想法得不到支持、资源得不到承包,造成一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无人管理和充分利用。
三、服务化体系十分薄弱。
(一)农村、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乡镇、农村建设的方案等规划编制工作刚刚起步或者还未制定,由于全县村镇乡镇规划的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为今后新农村及乡镇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大部分农村和乡镇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功能不够完善;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乡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乡镇、农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严重。我想这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乡镇、农村就不会出现了一些情况了。
(二)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制约了各乡镇、农村发展。
生产工具的机械化不光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乡镇、农村的必然发展趋势。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各乡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确保提高各乡镇、农村生产力,促进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的前提和依据。这样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规模开展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各乡镇、农村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乡镇、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乡镇、农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然而正是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才导致各乡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制约了各乡镇、农村发展速度。
(三)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的缺乏。
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如:各乡镇、农村卫生院的落后,缺乏新型高档次的医疗设备和这些设备的操作人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中是需要各类型农村人才,其中包括实用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等.实用性人才如: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经营创业型、转移输出型、技能推广型、传统工艺型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专业性人才应涉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保护、农业、规划、法律等领域。农村实用性人才应集中在农业生产、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规划、法律方面。农村各类型人才的缺乏和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定制和输送各类农村人才。
(四) 、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导各类人才。
由于农村物理条件和物质条件差等原因,大多数都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下去,因此农村是一个极度缺乏人才、技术水平落后的地方。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尽量提高农村物理条件和物质条件,以便吸纳对农村有用的.各类型人才到农村及乡镇工作,其次,就要与相关部门签订各类人才的输送机制,为农村输送大量农村实用型人才。
(五)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公共设施建设 篇6
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公共设施的设计风格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彰显着城市传统文化,引导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以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入手,分析其产品设计的趋势走向,得出影响其设计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其他类的城市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做出指导。
1.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
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最早出现于1819年,是以公共马车的形式出现,这是建立城市交通系统的里程碑。之后陆续出现了轨道马车,地下铁道、电车和公交车等。由此可知,近百年来,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各种积极作用,当前设计的趋势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适应新生活方式的方向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交通设施的要求也不仅只是满足人们代步的需求,还要求公共交通设施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即其设计要适应人们对于生活温馨雅致气氛的追求、对于生活方式的享受。设计师根据这一需求在当前的公共交通设施设计上添加了其他的功能,如当前的公交车的设计都设置了车载电视、收音机,以此来缓解乘坐人旅途的疲惫,打发乘坐人的乘车空闲时间。
(2)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随着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公共设施设计方向。首先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使用,如在一些公交小站点的设计上,设计师仅设计一个停靠点标志,提高了空间使用率。其次是对于绿色设计概念的使用上,如对于各大公交车停靠点,将太阳能运用到对公交车停靠站点的发电上;最后对于绿色设计新概念的实际使用上。如设计师对于公交车的电源的使用上一般会采取节能光源。设计师通过绿色环保理念的层层推进,设计适合城市交同建设的公共设施产品,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3)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安全性能方向发展
城市交通系统是影响人们安全出行的重要因素,酒驾、醉驾、飙车等消极驾车方式数量的提升对人们的出行安全造成了危险。目前,设计师们在对公共设施产品进行设计时,将安全性能归纳到设计元素中。主要表现在对于公交站台前公交车停靠区域的规划,对一些坡度较大、人流较多的路段进行减速、测速带设置。
(4)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当地文化特色发展。
传统文化是现如今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通过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带入到交通设施产品的设计中,不仅仅增加了当地交通的特色,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还可以增加当地人对于文化的认同感。从设计学的角度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有利于突出产品的特性,增加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公共设施的吸引力。如安徽黄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文化保护区,从“古徽州文化”中提取元素,将其运用到对公交站台等交通系统的设计上,使得黄山的交通建设在视觉上产生了整齐性、统一性。并且使人们行走在黄山的每一角落都能感受到璀璨的徽州文化,提高了安徽黄山的文化影响力,从而提升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实力。
(5)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结构新美学方向发展。
结构美学中的解构美学是设计史中的重要指导手法,二十世纪中,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以结构美学为指导理念设计的艺术品被称为现代艺术的杰作,结构美学对于当代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前,运用结构美学对于城市交通公共设施产品进行设计,提高了公共设施产品的“美”的特性。通过结构美学的相关定义,将公交车或是站台红绿灯进行整体美化,通过对多种复合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使公交车内部显示出时尚、科技、创新的味道,并且增加了公交车内部的活动空间,增加了公交车的抗压能力。对于公交站台的钢化玻璃等高新材料的选用,提高了观赏性,方便于文字材料的投射,创造出城市的语言。
(6)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时代元素方向发展。
时代是变化发展着的。每一个时代中的每一个地区所流行的元素是不同的。而时代特点通过公共设施中的各类产品展现出来。现如今,欧洲对于复古的追求,在公共基础产品的设计上也充分使用到了这一元素。同时,中国将一些古城如苏州的公交站台设计成传统平顶式的房屋形状。通过对时代新元素的把握上,城市交通系统在此展示出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特点,不同的景象向路过的人们诉说属于这个城市的历史。
(7)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数字智能化方向发展。
针对于数字化智能设计已经普及到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各个角落,面向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同样不落后与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数字化智能设计提高了道路的有效使用性,并且减少了交通压力。主要表现为对一些红绿灯、路标的设计上。如,在夜晚的时候,路上行人会少于车辆,在设计中会偏向于将行人道上的红灯时间延长,增加行车的绿灯时间。
2.总结
面向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呈现出从传统、现实、审美、技术等各个方面入手的特点,对于城市的交通系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可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未来交通系统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中总结当前设计趋势的优势,发展创新型设计趋势,为城市的各个领域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设施建设 篇7
N以科好, 据说你很喜欢打篮球?
X是的, 其实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 我一直对篮球情有独钟。小学的时候因为在农村就读, 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非常落后, 记得那时村里只有一个泥巴篮球场, 两个木板篮筐, 全校的师生和村里喜欢篮球运动的青年只能轮流在那里运动。后来到了城里念书, 篮球场的数量逐渐多了起来, 而且还是水泥场地和玻璃钢篮球架, 觉得篮球运动的设施比农村有了明显的改善。
N是的, 我也是一个喜好运动的人, 从小就喜欢踢球, 现在工作之余经常跟朋友组队去踢踢球。南宁有几个足球场馆不错, 但场费越来越贵了。我比较怀念大学以前的踢球生活, 记得我在大化县高级中学读书的时候, 当时大化县城还有一个公共足球场, 旁边有环场跑道和看台, 免费开放, 一块大场地常常被人们分成几块小场地, 每天都有很多人去踢球, 每年都搞联赛。但我跟你遇到的情况可能有点不同, 前几年路过县城, 想故地重游, 到那个足球场去看看, 而令我惊讶的是, 那么大一块足球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 是一个所谓的广场, 广场周边是高楼、商铺、KTV娱乐城。说实话, 当时心很凉。
X我觉得我们的经历跟一个地方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有关, “两化”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因为土地资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生存根基和发展要素。由此可知, 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 土地开发利用就需要进行价值评估了, 这样显然就不会空出几块大空地来留给人们免费去踢足球和玩耍, 因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看, 似乎在有限的空地上建起专业足球场、商品房、工业园区或者休闲广场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要比一块没被商业化的土地更高。生活在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城镇, 当土地资源的使用受到限制后, 我们的生活需求空间也就自然跟着被“定格”了。
N我不知道, 这应该令我们感到高兴还是更值得我们去担忧。
你说的没错, 土地资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了生存的根基和发展的要素。
据调查表明, 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50%, 首次超过农业人口。中国正以每天消失100个村子的速度和代价, 快步进入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深入将是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 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经济发展”的这盘棋上, 一切都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服务、让路。但作为发展的平衡, 在经济发展加足马力、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 我想, 应该需要为群众建设一个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保障, 以满足他们越来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掉这一点。很搞笑的一个例子, 有一次, 一个老家那边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想看电影, 让我帮她定几张南宁市任何一个影院的几张电影票, 我问她县里面影院没有票了?她说, 不是没有票了, 是电影院早没了, 原来的电影院现在变成了百货超市。
X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是大势所趋, 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而经济发展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平衡的、科学的发展, 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回归到我们的实际生活, 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精神生活需求往往也就更加强烈, 两者呈正比例关系。你提到的电影院其实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相连, 电影院变成了百货超市, 这样的结果跟政府的服务职能, 特别是文化服务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区内, 我走过柳州、桂林、来宾、南宁、钦州等地方, 其实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相对集中的城乡一级, 都普遍存在电影院消失、文化馆关门、博物馆空壳、图书馆冷清、文化设施紧缺等尴尬的处境, 这跟群众的自我精神生活诉求有关,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缺失, 因为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 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这些跟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N城镇化建设其实遇到的问题很多, 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 文化更是如此。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而包容、有内涵有底蕴的城市, 除了经济上的发展, 还需要一种文化的长期沉淀、积累。但现在遇到的问题是, 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一点点地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这到底是谁之过?
X公共文化投入的不足自然有其本因, 孰是孰非, 暂且不下定论。但有个不争的事实或者共识,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中物质文化范畴的组成部分, 而城市文化又是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元素之一, 综观区内外的城市可以看出, 一个文化软实力较强的城市其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也会随之增长,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得到进一步的满足。
这里谈到了城市文化, 不得不提起有个名叫Lewis Mumford的美国教授, 他写过一本名为The Culture of Cities的著作, 评论界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 是城市发展理论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著作, 跟我们提到的公共文化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是从一名专业规划师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发展问题, 站在城市人文的立场上关注城市的社会问题, 指出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发展是否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 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否促进人 (包含本土和外来居民) 的步行交通和直接交流等实际生活需求。
事实上, 我们大都去过不少城市, 我主要涉足的区外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深圳、哈尔滨、长春、西安、香港、澳门, 区内的城市大多数都到过, 结合我以前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现在党委政策研究部门的工作经历来看, 每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人口结构和现代化程度是不一样的, 那么这个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在起步阶段就应该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发展脉络做好长远规划, 明确好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围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城市文化的三个主要方面着手, 并根据城市格局和人口结构来实施建设, 最终保证城市公共文化找到得以附身的载体和受益的主体。
N是的, 我觉得, 每一座城镇都有每一座城镇的“性格”, 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时, 应该考虑到这些方面。暂且不去说公共文化设施的缺乏, 即使建设有公共文化设施, 装修再豪华、设备再先进, 有的甚至成为城镇所谓的“标志性”建筑, 但没有出于合理的建设需求而建, 没有考虑到大众需求而建, 人气低下, 利用率低下, 那么, 拥有再多的这些所谓的文化设施都只是个无用的摆设, 唯独剩下它们空而大的躯壳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比如, 政府出于土地便于规划、设施容易建设的考虑, 把一些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选建在远离人群的新城区和开发不久的地段, 交通不便, 使得人们享受不到日常的文化服务, 这有悖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属性, 这无形中会让人们对这些东西抱有一种“无用”的心理, 而对它们产生一种拒绝和排斥。这样, 既对不起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文化设施, 更对不起缺少文化服务的城乡百姓。
X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得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内涵谈起, 它的主导者无疑是政府, 直接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体系结构是由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系统和制度组成, 它的功能作用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也是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 又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事实上, 由于主导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或者是受到地方客观要素、城市发展格局、城市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部分城市和城乡都出现了不少“被遗忘的公共厕所”“被冷落的休闲公园”“被漠视的运动场所”“被尘封的展馆剧院”等现象, 表面上看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似乎真的“无用”, 它们只是完成了一个地方公共文化产品建设的任务指标角色, 而没有实现其应有的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功能作用。
说简单点, 如果公共厕所被收费、被关门, 休闲公园超出了人们的生活半径, 公共运动设施建在人流稀少的区域, 各类展馆和影剧院保持高高在上的“富人姿态”, 这些都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征, 即便群众有精神文化需求, 也只可远观而不可共享, 甚至产生一种“他者之物非己所用”的心理误区。这一结果跟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规划、实施、管理等有关, 至于做得是否到位, 我觉得考核标准应该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共文化产品 (包含设施和服务) 的使用效率。
N一些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却遇到了问题。
我们不能把建设只当成表面工程。在城市发展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 误认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建设施, 在他们这些人心目中, 只要设施建设起来了, 相关活动自然便都有了, 工作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就一切都OK了, 就算他们完成所谓的“政绩”目标了。至于建成后的文化设施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和社会效应, 他们往往不会再去持续关注和跟踪追问, 作为管理单位自然也无需再向社会作出使用说明和业绩交代。这些设施往往施建而少用, 阵地活动时有时无, 除开头一阵或重大节假日外, 整个场地设施一年到头用不上几次;有的建而他用, 一些管理单位和个人俨然以公共设施所有者自居, 他们出于利益的驱使, 以各种理由和借口, 任意把公共文化设施出借或出租给他人从事经营牟利活动;还有的建而不用, 只把公共文化设施当摆设, 名义上是文化设施, 而实际上并没有行文化之实, 徒有其名, 形同虚设。所以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管理和维护迫在眉睫。
X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设计与制定等, 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在实施过程中都具有阶段性特征,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了既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标任务, 也就实现了绩效考评的目标要求,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去守护、如何去发展才是关键。公共文化设施的后期管理应该是长期性的、常态化的、公开化的, 因为公共文化设施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这种管理应该也应该符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衷, 即基于实现公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利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一定社会约束力和感召力的规章制度体系, 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做好职能分工, 充分整合各自的权力资源, 不搞“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断层服务行为, 更不搞公共文化场所的“圈地运动”, 这些都有悖于我们的社会公德和服务宗旨。一方面要维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和文化价值, 让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中得以满足。
这样说吧, 公共文化产品的产生好比一个孩子的出生, 孩子出生后, 我们还得继续为他提供衣食住行, 提供社会保障, 提供教育机会, 提供成长环境, 提供服务平台, 只有将每个环节都串联在一起, 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说简单些, 如果把孩子生出来, 然后却弃之荒野了, 后果可想而知。
N你“养孩子”的说法挺有意思, 也就是说不可急功近利。巩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打“持久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情。
最近看一个资料, 西方的一些大城市, 他们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一块的确是在用时间来积累和沉淀的, 比如巴黎, 现在是世界上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城市之一, 它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最开始都是王室私人所有, 法国大革命之后, 随着教育的普及, 逐渐向公众开放服务, 二战爆发前, 在如今的城市中心地带已经有相当规模。二战后, 巴黎文化设施的建设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现在, 这座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多达364个, 其中博物馆134所, 剧院141个, 市属公共图书馆64座。市民出门15分钟即可步入图书馆, 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被看做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家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一个程度?就是因为它能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策略融入城市整体的发展思考当中, 它以一种渐进的过程, 经过日积月累, 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建设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时间跨度的考虑。它的成长经历了开发、翻新、再开发、再翻新和扩张等过程, 这是一种长期的建设;而对于阶段性的新区集中建设项目, 则采用短期的建设方式, 嵌入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并且, 它在交通的便捷性上有着强有力的支撑, 文化设施周边公共交通、地铁等交通方式多样, 可达性极强, 与城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些客观规律对我们的公共设施集中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养孩子”不容易, 养一个有文化有素质有内涵的孩子更不容易, 它需要全方位的整体考虑。
X我再讲一个故事, 大学的时候有个广西的老乡因作家梦而中途弃学北漂, 孤身在北京一边摆地摊卖书挣生活费一边坚持文学创作。有一天, 我接到他的一个电话, 说他在北京被假书贩骗走了身上所有的钱财。我问他下一步怎么打算, 他说只想找个地方猛踢一场足球, 然后找个人迹罕至鸟语花香的地方大哭一场, 以此泄愤。我问他住的地方方便实现这两个心愿吗?他沉默了片刻, 说自己住在北京六环以外郊区的农村平房, 附近没有看到他想找的地方, 偶尔看到个足球场也是按时收费的, 享用不起。我后来给他出了个主意, 叫他去北大未名湖, 因为他一没钱, 二没北京户口, 好歹未名湖是免费公开观赏的。后来他几经周折才到达北大未名湖, 心愿有没有实现只有他自己知道。
从这个真实的故事背后我想说的是, 即使是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 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是存在一定的盲区, 或许六环以内各个区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分布点相对比较广泛和均匀, 这个圆圈内的市民的公共文化权利自然能够更容易地得到实现。而六环以外的郊区农村, 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和延伸的方向也就相对较少和缓慢, 这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广西区内一线二线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近些年也已经在逐日改善, 人们的生产生活半径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分布点也进一步地科学合理, 尤其在城镇和乡村一级, 随着返乡人口的增多和外来人口的涌入, 居民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自然也愈加强烈, 地方政府要聚集人气来刺激经济发展, 就必须要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除了物质生活上的基本保障外, 精神文化生活的供给也必不可少, 甚至成为一个公民去留的决定因素。因此, 政府方面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力支持外, 又实施了“千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等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举措, 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量和质都有所提升, 这就涉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不管是有钱人还是贫困人, 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 每一个公民都有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益权, 每一个地区也都享有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遇, 只有从横向的空间概念和纵向的时间概念同步推进, 如同血脉一样遍布一个充满生命和活力的机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才能绑定一个地方的根基, 才能融入人们的生活。
N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发展及有效使用, 必将会有效地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 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 同时也会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力增强, 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正逐步凸显。人们不再局限于对物质的需求, 更多转向于对精神食粮需求的演变。在空闲之时, 人们更倾向于进行文化活动、旅游、文艺表演、健身运动、看电影等。而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拉动内需、拉动地方经济建设, 还可以满足国民对此方面的需求, 而好的文化活动、文艺表演、旅游项目、健身运动、电影不仅局限于对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 同时也是对国民整体素质提升的一种重要方式。
另外, 据我所知, 广西区内基本上每个市县都办有自己的“文化节”, 这些“文化节”名目繁多, 比如中国名猪 (陆川) 文化节、广西大化奇石文化节、中国都安密洛陀文化节、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百色 (田东) 芒果文化节、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节、桂林山水文化节、天下来宾·红水河文化艺术节、来宾盘古壮文化节、宾阳炮龙节、广西隆安“那”文化节、中国 (横县) 国际茉莉花文化节、北流陶瓷文化节、武鸣“三月三”文化节、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节、东兰板栗文化节、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恭城桃花节暨恭城油茶文化节……这些文化节, 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极高, 比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 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客商, 对当地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对文化旅游、特色文化产品和市场的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当然, 文化节会与其他节会不同, 不能“闹腾”了一阵子完事, 也不仅仅体现为对周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更重要的, 是对整个社会、一座城市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一座城市沉淀下来的文化张力和经济张力。
X不可否认,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刺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 而这个地方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固有的文化资源也为这一可能性提供了载体和资本。
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或者是在一般的城镇和乡村, 我们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进而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以人为本的理想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 除了完成公共文化设施原本应有的功能作用外, 还附带着正能量推动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 激活了当地的文化市场、旅游市场和服务市场, 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一结果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也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证明人们正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 公共文化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向发展, 相互促进。
举办文化节已成为一个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文化节是否成功, 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是否产生社会影响, 这些都跟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事实证明, 一个公共文化设施越完善越发达的地区, 其举办的文化节活动也就能产生更加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为它为地域文化的保护挖掘与市场包装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发展渠道。现在有个问题是, 人们往往觉得自己已经足够聪明, 连“文化”这么抽象、这么客观的东西也可以随手创造, 轻而易举地标杆成为自己的文化符号, 然后明码标价地抛向市场, 这样的方式却往往适得其反, 人们不但没有享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福祉, 而且还会被这“自以为是”的游戏所误导, 对自身的精神世界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即使他们设计加工出了“文化”这个漂亮的外衣, 但忽视了公共文化设施这个必要的“模特”, 导致文化建设投入的功能丧失和市场疲软。
在区内我比较熟悉的一个文化节是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曾获得中国节庆大奖的“中国侗族多耶节”, 目前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 秘诀就在于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 不断创新。这个县城本身就是一个国家4A级景区“大侗寨”, 除了建有一般的公共文化设施外, 他们还注重侗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外移, 把城镇化建设、民族文化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三者绑定在一起同步实施, 5平方公里不足的县城内就建有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长度最长的三江风雨桥、单体木构建筑物规模最大的侗乡鸟巢、世界第一高度的三江鼓楼、中国侗族地区最大的中国侗族博物馆以及民俗风情月亮街和多耶广场等, 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平时除了为人们提供文化生活便利外, 更为“中国侗族多耶节”的举办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今年第十届“中国侗族多耶节”活动期间, 共接待游客25.5万人次, 同比增长13.3%, 旅游社会总收入达8500万元, 同比增长15.2%, 这样一组数据足以折服那些藐视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的地方。
公共财政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篇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就是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它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已任。由于农村区域人口居住密度小,农业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指数相对较低(见表1),农业基础设施的提供主要由政府来完成。因此,承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财政必不可少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融资方式的选择,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还决定着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及其维护等问题。
资料来源: World Bank,1994c: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4:Infrastructure for Developmenr,pp. 11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根据我们的调查,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较快,1994-2006年,中央累计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超过4 000亿元,主要投向农业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在国债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当中用于大农业方面的投资比例也有所提高,目前财政资金正在成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见表2)。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仍然明显不足,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偏低。造成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原因或制约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向城市倾斜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不足的体制性因素。因此,必须构建城乡协调平衡、公平合理的基础设施财政供给新体制。
资料来源:国家财政支农统计
一、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受益范围的大小,通过调整和理顺各级财政分配关系,合理划分农业基础设施的界限,建设基础设施费用原则上由各地方相应层级的公共财政予以提供,中央政府根据公平均衡的原则,按贫困程度予以支持。
2.建立和完善省级政府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于地方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大多具有的正外溢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产品的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因此,建立和完善省级政府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由上级或邻近地区政府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助是必然选择。从目前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来看,不仅要求完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还应建立健全省级以下政府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3.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化与创新。应加快城乡统一税制的步伐,合理确定农村税收,逐步建立起科学、公平、合理、规范、优化的农村新税制。同时,对农村税费体系进行合理重构,尽快形成新的有利于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筹资制度。
二、建立财政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筹措建设资金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1.增加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县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资和支持方向,应逐步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城镇的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要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城镇的垃圾处理设施、管理职能要突破城乡界限,逐步延伸到广大农村。
2.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在农村道路建设、桥梁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可以采取BOT、冠名权等形式,鼓励、引导民营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取以村为单位向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筹措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改革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过去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是一种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谈不上什么资产经营管理。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导致供给越多而需求缺口越大。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就成为有效增加供给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营性或竞争性基础设施要逐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按一般生产企业运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非经营性或非竞争性基础设施实行以价值管理为主、以实物管理为辅的体制,可以是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负担,但是也要讲究经济效益,讲究责、权、利相统一。所有农业基础设施要尽可能实行资本化和价值化管理。农业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明晰产权,按企业化原则经营。
摘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公共财政制度角度分析我国在公共财政制度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财政,现代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何李花,曾福生,向香云.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问题探讨[J].金融经济,2006(4):6-7.
[2]王科.基础设施与西部新农村建设[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3-96.
[3]刘伦武.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0).
[4]马树才,孙长清.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1).
[5]沈明其.WTO“绿箱”政策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J].国际经贸探索,2006(9):28-32.
公共设施建设 篇9
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不仅是我国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也是促进节能减排、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中“两个替代”的重要途径[1,2,3,4]。充电设施作为必要的配套设施在电动汽车推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6]。各地充电设施建设推广工作仍处在探索阶段, 在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场地条件、运营商业模式、相关标准政策等方面均还存在制约充电设施建设和推广的问题[7,8]。
公共机构对全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有针对性地在公共机构中率先推广建设充电设施能有效推动全社会的充电设施建设。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政策和文献分析、专家意见征询相结合的方法, 调研了某大型城市包括机关单位 (两处政府集中办公点) 、科教系统 (三所高校) 、文化体育系统 (两家文化体育单位、两家大型医院) 等在内的各类公共机构以及参与到公共机构充电设施建设中的企业 (电力公司和三家充电桩建设企业) 等典型单位, 掌握各类公共机构充电设施的建设状况, 对目前公共机构中存在的建设运营模式及其特点和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充电设施建设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 公共机构建设充电设施条件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规定了政府和公共机构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 明确了企事业单位要在完善充电设施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有效促进了公共机构充电设施推广建设。截至2015年被调研城市按预期规划完成充电设施建设, 政府有明确的充电设施用户补贴和建设用地支持政策以及充电电价和服务定价等指导性要求, 总体充电设施推进情况较为乐观[9]。但目前充电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主要靠政府推动和少数单位主动探索, 充电设施配备不完善仍是制约电动汽车推广的关键性问题。
公共机构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以下优势:各单位一般具有较宽裕的停车场地和配套电源容量, 充电设施建设场地条件较好;依托各单位场地建设的充电设施已有或将有潜在的使用群体, 能有效规避布点规划不合理导致的使用率低风险;充电设施使用对象较单一, 使用方式较规律, 充电需求较稳定, 管理运营相对单纯;有抓手促进各单位对充电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视。因此, 有针对性地推进公共机构充电设施建设的预期效果是较好的。
2 公共机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现状调查
2.1 充电设施建设情况
(1) 充电设施在公共机构中的分布特点。
根据公共机构的分类和特点, 在五类系统中选取12个典型单位进行调研, 其中已建设或计划建设充电设施的单位9个, 各单位的情况统计见表1。
调研中所涉及的公共机构单位均具有一定建设意识, 但建设情况有所不同。目前, 充电设施以交流充电桩为主, 大多数仅限内部使用。机关和高校中已建单位较多且已建充电设施数量较多, 使用率也较高;卫生系统中充电设施建设数量适中但存在闲置问题;文化系统和体育系统中已建单位较少, 启动稍晚但计划建设的数量不少。
调研中了解到各单位在充电设施建设中有不同的特点。机关单位中公务车辆和高校中私人车辆使用电动汽车较为领先, 与卫生系统单位相比其内部充电需求较大。机关单位和高校停车资源相对充裕, 一些高校具有在满足本单位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将充电设施对外开放的条件。卫生系统单位职工充电需求尚小, 若仅限本单位则使用率低, 而若对外开放则顾虑多种弊端, 是否对外开放仍举棋不定。文化场馆和体育场馆都具有较宽裕的停车场地和对外开放条件, 适合建设对公众开放的充电设施, 但目前已建和计划建的单位较少, 等待建设运营模式成熟的倾向较明显。
(2) 充电设施建设投资模式。
目前, 公共机构中存在的充电设施建设投资模式可分为由使用单位投资的传统模式和由充电设施建设企业投资的PPP模式。前者是目前主要的模式, 后者在公共机构中还未被广泛采用。建有充电设施的8家单位中采用PPP模式的只有3家。两种模式特点对比见表2。
目前, 公共机构采用的PPP模式由充电设施建设企业投资建设并运营, 由使用单位提供建设场地并协助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和日常秩序维持。PPP模式具有节省公共机构开支的特点, 在目前多数单位对充电设施接受程度不够的情况下,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有5家单位计划采用该模式增建充电设施。
2.2 充电设施使用和管理情况
目前, 各公共机构所建充电设施类型以交流充电桩为主, 有少数高校建有交直流一体充电桩。交流充电桩仅可为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充电, 功率等级以7kW居多, 13kW和21kW也有, 充电时间在3~7h之间。充电设施主要依托各单位停车场车位建设, 一台充电桩通过连接线至少可用于两个车位的充电。2015年9月GB/T 20234《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一部分通用要求中3项系列国家标准已经通过专家审查, 充电设施接口的技术问题已经达成共识。调研涉及的单位中稍晚批次建设的充电设施均能与各类常见电动汽车车型兼容。
(1) 充电设施功能及其使用方式。
各单位充电设施由于建设时间和负责建设的企业不同, 因此功能差异较大。如:高校与机关单位中部分早期建设的充电桩仅有充电功能;部分充电桩虽然能刷卡支付, 但是只能使用特制的充电卡;也有充电桩不仅支持充电卡、公交卡、支付宝等支付手段还具有通信功能, 可实现远程监控。
充电设施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其使用方式的差别。在充电桩功能较为完备的情况下, 用户自助充电, 在充电桩上刷卡结算或在停车场收费处结算, 管理人员远程监控充电状态, 必要时才到现场检查。在不支持刷卡充电的情况下, 各单位一般采取安排停车场工作人员引导和协助充电的方式, 由物业或电动汽车租赁企业与用户通过其它方式结算充电费用或不结算。该方式使用单位管理负担重, 用户扩大后恐难以维持。自助充电、支持多种支付方式、具备通信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充电设施是发展的趋势。
(2) 充电设施收费运营方式。
目前, 各公共机构在充电设施具备支付功能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按充电量计费即时刷卡支付方式;在充电设施功能不完备的情况下, 收费方式多样。调研中共有7家单位已建充电设施并投入使用, 收费运营方式及运营方、使用对象见表2。
由表2可知, 按电量即时收费方式具有普遍性。不收费方式在仅对内部公务车辆开放的情况下才较为可行, 曾实行教职工车辆免费充电的高校在充电需求增多、管理负担加重后均计划转为收费。非即时收费方式同样仅适用于单位内部使用。包月收费方式也面临着物业管理方负担加重问题。总体上, 除公共机构中公务车辆外, 对其余车辆适当收取充电费用有利于运营管理单位收回建设、管理成本, 最终也有利于用户获得更便利的充电服务。
3 充电设施建设企业分类和模式
目前, 参与充电设施建设的企业已较多, 国企、民企及合资企业均已积极投入, 包括电力公司、专业的充电设施建设企业、电动汽车租赁企业和电动汽车生产企业, 这有利于充电设施推广。下面简要介绍各类企业充电设施建设模式。
3.1 电力企业
作为最早投入充电设施建设的企业, 电力公司目前在该市已建各类充换电站20多个, 充电桩最多, 但从2014年5月开始, 宣布全面退出城市充电设施建设领域, 未来将专注于交通干道上的充电设施建设。调研中电力公司也介绍将按国网统一部署调整。目前, 电力公司主要实施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和维保, 不参与充电设施运营, 建设重点是大型集中充电站。
3.2 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
调研中了解到的专业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有三家, 目前大多数采用PPP模式与公共机构合作, 在各单位停车场地中建设充电设施并提供运营管理一体化服务。这类企业有专业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平台进行充电数据管理、充电设施状态监控等, 在运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各企业均可通过手机APP向用户提供充电预约、充电状态查询、消费查询、满充提醒等服务, 使用户获得更好的充电体验;同时也通过与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和租车企业合作保障充电设施使用率。
3.3 电动汽车租赁企业
调研中了解到的电动汽车租赁企业也有三家。这类企业将充电设施建设作为电动汽车租赁项目推广的配套支撑, 积极在全市范围内布设电动汽车租赁点并建设充电设施以保证租赁车辆充电, 同时也面向公众车辆提供收费充电服务, 所建充电设施使用率普遍较高。
目前, 各企业间尚未形成合力来共同促进充电设施的建设推广, 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企业对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共建、共赢、共享的预期高并积极促进, 如通过运营平台分享、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合作等形成车、桩、网互联互通互享的良好局面。企业亟需政府指导行业发展, 营造良好竞争环境, 实现合作共赢[8]。
4 公共机构充电设施建设推广的制约因素
(1) 目前, 一些公共机构较早建设的充电设施功能不够完备, 造成充电秩序维持和收费管理复杂化, 增加了安全保障难度和使用单位的管理负担, 降低了建设积极性。
(2) 公共机构充电设施建设投资和管理运营模式不够成熟。目前, 充电需求和积极性仍不足, 主动投资建设使用单位少, 而PPP模式仍缺乏明确的指导规范, 在多方合作、安全保障、运营管理流程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方案, 许多单位开展建设工作也遇到困难。
(3) 部分公共机构未积极利用已建充电设施和可建充电设施的停车场地资源。一些单位自身需求尚小但又未向公众开放, 出现充电设施闲置。也有单位仍对充电设施建设不够重视。
5 公共机构充电设施建设推广建议
根据对充电设施建设推广现状的调查和对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为促进充电设施的建设和推广提出如下建议。
(1) 简化充电设施使用管理方式。为方便使用和管理, 应鼓励新建自助充电、支持多种支付方式、具备通信功能的智能化程度高的充电设施, 推广自助充电、刷卡支付、管理员远程监控。
(2) 创新充电设施建设运维模式。应推进公共机构开放停车场地资源, 与相关企业合作, 试点出结合电动汽车租赁模式、PPP模式等共赢合作模式。
(3) 推进公共机构充电设施开放。推动高校、体育和文化场馆等有条件的单位对外运营已有充电设施, 以缓解社会充电压力, 增加本单位充电设施运营效益。
(4) 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以保障有序为主责从三方面引导支持:对公共机构, 将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奖励体系推进;对企业, 补贴鼓励创新商业模式, 示范优势模式指导其规范化;对公众, 通过各类媒体手段进行知识普及和宣传推广。
(5) 促进充电设施互联、互通、互享。政府应促进充电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推进信息交换协议统一并纳入各类企业共同构建充电服务网络, 为充电设施长远发展提供基础。充电设施数据监测与采集信息还可与交通管理信息融合, 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倡导绿色出行方面发挥作用。
摘要:通过政策分析和实地调研, 总结公共机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现状, 分析不同性质的公共机构充电设施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并对现有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机构充电设施的建设和提高其使用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动汽车,公共机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发[2012]22号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Z]
[2]华中电科院.国内外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发展状况分析[R]
[3]汪晓茜.当前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充电设施规划发展综述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 2015 (1) :107-116
[4]鲁莽, 周小兵, 张维.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状况研究[J].华中电力, 2010, 23 (5) :16-31
[5]国办发〔2014〕3号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Z]
[6]沪府办发〔2013〕19号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暂行办法[Z]
[7]市交通委, 发改委, 等.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暂行规定[Z]
[8]龙强.电动汽车发展陷入充电怪圈:闲置和充电难并存[J].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3 (3) :16, 17
公共设施建设 篇10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是政府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 。 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一直是公共服务工作非常关注的内容 , 为保证整体水平增长 , 满足全民健身要求 , 应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现有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 体育用地方面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很不足 , 较发达国家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 ; 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整体布局还不够合理 , 城乡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还不均衡 。 因此 , 需要进一步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的规模 、 标准 、 比例 , 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效益 , 提升各类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
1、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
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不同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也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最终宗旨就是要利用良性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维护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增强国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促进人民内部需求的合理调节,保证社会和谐进步的绩效。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原则主要表现为:
(1)面向广大群众进行公共服务的提供,满足其在生活中对各类健身活动的参与需求,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健身项目。依照城乡规划的发展趋势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和建设计划, 结合政府管理的职能配置资金投入, 完善内部监管体系和技术准则供给平台。培育、鼓励各类专业化体育组织、机构、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构建结构严整的技术支撑体系。
(2) 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 适当引导学校、 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实现合理开放, 全面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 配合机制创新,保证体育健身活动的长期持续发展。按照管办分离和营利非营利分离要求,积极鼓励民营活动和服务购买的供给,探索政府部门主导、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协同共管和多元利用的机制,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
2、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策略分析
2.1、城乡规划工作的控制
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能力对国家城乡规划建设有着必要的呈现作用,应坚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内容作为强制性指标放入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之中,对城乡规划工作进行系统安排,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建设管理。同时做到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原有基础再规划体育建筑和配套设施,保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合理性。 在对城乡规划建设系统的分析中,积极协助城市人民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严格分级设置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标准规范,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区级和社区级相衔接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根据开展健身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型体育场地的规划和布局,形式可以包括:在居住区内落实健身场地的建设内容,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群体实施适宜的场地和设施搭配,保证因地制宜效益对老旧小区体育场地建设贡献力量。最后,要特别注重公共体育设施维护,保持结构秩序长期稳定,确保体育健身活动能有序开展。
2.2、信息反馈中心的设置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各项建设工作正处于改革的过渡阶段和关键时期,需要利用一切好的创新资源和编制素材进行梳理、补充。城镇化的演进除了建造高楼大厦,更要注意配套设施的完善。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全民健身的物化载体,在城镇化进行的飞跃中涉及设施在城乡中的科学布局,群众需求的满足状况等多方面考量,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利用合理的调整促使公共体育设施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政府承担着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职责, 应该根据相关反馈信息进行建设标准的合理改革,落实住房和城乡基础建设的标准格局模式。 可以采取专题网络论坛、 政府热线电话等形式对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征集和汇总,修改完善不合理的设施结构布局,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这是设立信息反馈中心的主要作用,也是做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应当推广的技术手段。 要注意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需求呈现出的愈发多样和复杂的特色,在融合整改的处理中,应发挥规划工作所富有的全局性和前瞻性优点,合理适度,充分预留发展空间,避免结构性资源浪费,以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为根本目的。
结语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已取得明显的成就 , 大众的娱乐文体环境和身体健康素质也得到了有力补充 , 这是进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良好机遇 。 我们应当认识当前工作中的不足 , 借鉴先进国家 、 地区在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方面的成功经验 , 广泛结合各类资源技术进行全面规划 、 调整 , 最大程度地满足确定的指标和群众的需求 , 落实城乡规划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谐统一的综合效益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大众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加强,整体健身服务需求已相当迫切。当前,直接参与健身活动的人口超过4亿,体育健身活动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合理与否是决定城乡居民健身活动能否顺利实现的评判载体。为了充分保障大众进行体育健身的权益,丰富人民娱乐休闲活动内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已成为当前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系统中必须抓好的重头戏。
开源软件的公共设施 篇11
2007年5月,PHP之父Rasmus Lerdorf来到中国。作为象征开源实践的灯塔(LAMP,指Linux、Apache、MySQL、PHP)之一,他带来的重要理念仍然是开源和社区。Rasmus Lerdorf举了四类人参与开放源代码项目的例子,而每一类都和社区息息相关。
Rasmus Lerdorf的另一个身份是雅虎全球的架构师。实际上,不少开源(Open Source)运动早期的鼓吹者,都已经融入到大的IT公司,成为推动技术和商业发展的主流力量。这有点像当年参加巴黎五月风暴的左派青年,后来都成了社会的顶梁柱。但在中国,开源的味道品起来却还有点生涩。
2007年4月20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这一天,是“微软创新杯2007”颁奖典礼举行的日子。38岁的王洋高擎着写有“Free Software、Open Source”口号的字幅,站在了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的面前。这已是比尔•盖茨第10次来到中国,但却是第1次遭遇这种尴尬。
王洋的口号和字幅一度喧宾夺主,成为会场上被瞩目的焦点。谈及此事,直到一个月后的今天,他依然为当初自己的行动兴奋不已。王洋自称是一名开源积极分子,1999年开始接触开源概念,此后每日为开源鼓与呼,他甚至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王开源”。
但问题是,开源在中国至少发展了10年时间,为什么仍然会落入边缘的地带,以致会有人采取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式?
开源势头
“开源”在中国目前的境况,因此也激发了更多人的思考。除了此前主要应用在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软件(主要是Linux),在应用软件、行业等领域,开源的概念仍然在迂回的被接受和传播。
在我国GIS(地理信息系统)领域,从2007年3月开始引进了开源的概念。中科院旗下超图公司从2002年开始实施“全国高校GIS推广计划”,并在次年举办全国高校GIS大赛。不过,到2007年的时候,“第五届GIS应用开发大赛”转变为“国际GIS高校开源大赛”。
积极参与推动该项赛事的北京大学数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邬伦认为,将“开源”和“国际化”引入大赛,将更加有效推动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的发展和GIS的应用。而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副会长喻永昌表示,对参赛作品开放源代码,便于加强选手之间的交流,从而扩大GIS的应用范围。
在ERP领域,一个叫恩信科技的公司因为全面推广开源ERP受到业内广泛的关注。恩信科技总经理刘有涛,此前有10余年的信息化实施经验。在国内软件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让刘有涛一直难以释怀的难题是,做系统集成及实施正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客户资源的争夺,二是实施效果的不可控。“系统集成的小公司正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刘有涛说,“根本没时间考虑如何将公司做大做强。”
到2006年8月的时候,刘有涛见到了开源数据库厂商MySQL的创始人之一David Axmark。刘有涛印象最深的是开源概念成就了David Axmark。“连他自己都承认,如果没有这个概念,谁会知道一个瑞典小镇里的David Axmark?”这个先例让刘有涛更加坚定了做开源的信心。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开源已经形成燎原之势,但应用软件尤其是ERP的开源还鲜有先例。”刘有涛认为,在目前的国内ERP市场,大型软件公司的ERP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众多中小型企业有心无力。“这不利于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走开源的道路则是ERP行业的明智之选。”
刘有涛也许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在企业级市场,由于开源系统明显的成本优势、安全优势以及适合二次开发,短短几年,已经逐渐在一些企业级应用中抬头。从Linux、FreeBSD等操作系统到MySQL、PosteSQL数据库系统,再到能够同商业公司的专业级中间件产品WebSphere和WebLogic一争高下的JBoss,这些开源软件在不断地进入到政府、银行、电信等部门不同级别的应用中。
社区命题
尽管很多人实际都在使用开源,但是大环境仍然是个问题。中国的开源意识,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起步较晚,这与整个市场对软件的不够重视也有直接关系。“因为政府和企业开始实施信息化时,一个错误的指导思想就是重硬轻软。”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告诉本刊记者,“软件一开始就不被列在支出计划里。”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开源最活跃的地方是社区,但中国的开源社区却极其分散,而且规模普遍较小。“国外的开源社区几乎全部都是基金会进行支持,像红帽这样的公司也直接给社区大量的回馈。”倪光南说,“但在国内开源社区几乎没有人进行支持。”就在不久前, Sun公司开发者网站的注册人数已高达234万人。
这种情况得到王洋的认同。王洋甚至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开源社区”。“国内的开源社区里活跃的板块大都是像IBM这样的公司直接支持的一些项目,按照项目完成的情况付费。”他说,“活跃的大部分人纯粹是出于爱好,连兼职都算不上。不是时间问题,是收入问题。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依靠福利和养老金不用工作也可以很好的生活,但国内的人完全做不到。”对于比较“闲”的学生群体,王洋认为技术积累对他们而言是个障碍。
曾任JavaUnion、BEA Dev2Dev、Sun中国社区等Java交流社区斑竹、Huihoo开源组织成员和WFCChina的创建人胡长城,有超过6年以上的J2EE应用和产品开发及架构经验。他坚持认为,和国外相比,国内的开源氛围并不是非常弱。“国内有很多技术交流社区、组织、团体,如CSDN、JavaEye、Huihoo等等。”但其硬伤在于没有转化出多少“具有创意和实现完美相结合的成果”。这导致一些想从事开源项目的人都“夭折”在“酝酿”阶段。
公共设施建设 篇12
城镇公共设施包括城镇供水、城镇燃气、公共交通等城镇公用事业设施;城镇道路、城镇排水、城镇污水处理、城镇防洪、城镇照明等城镇市政工程设施;城镇市容、城镇公共场所保洁、城镇生活垃圾和粪便的清运和处理、城镇园林绿化等环境设施。城镇公共设施状况是城镇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 是城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1]。但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呈现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公益性强等特点, 也成为影响城镇健康、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瓶颈。
一、城镇公共设施在城镇化中的地位
城镇公共设施是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加快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提高城镇化水平,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1.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是满足城镇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城镇公共设施是实现城镇化发展、进行城镇改造、提升城镇建设目标的基本保障和途径, 不仅会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还会通过建立更加合理的城镇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 通过完善城镇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还会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加优越的教育、卫生、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当今世界, 城镇化水平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主要是因为提高城镇化水平, 不单纯只是城镇数量的增多和城镇人口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城镇要为城镇人民提供生存需要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城镇化进程有赖于城镇建设与发展, 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和环境要素就是要有功能完善的城镇公共设施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一个城镇如果没有城镇公共设施或设施不能正常进行, 这个城镇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所以说, 城镇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是城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2.加快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是有效拉动国民经济的需要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 既是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农业化、工业化由初始阶段进入中期阶段的根本要求, 又是繁荣现代服务业, 扩大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提高城镇化水平, 要扩大城镇的容量和质量, 就必须加大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据测算, 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意味着有近15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就要投入1.26万亿元的资金从事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费用。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虽说接近50%, 但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70%~90%的城镇化水平。这种状况导致城镇发展缺乏后劲, 无法充分发挥城镇经济的“聚集效应”。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后, 这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即要进入增速提升期。专家预测, 到2020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有可能达到60%, 要比现在增加22个百分点。即使按目前的投资水平,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所需投入将是非常可观的。另据世界银行一份权威报告显示, 扩大公共设施建设拉动的投资需求系数将达到3.1~3.8, 即政府对于公共设施每投入1美元, 就能拉动社会投资需求3.1~3.8美元。这样, 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比重, 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 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还能将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居民的收入, 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水平。因此, 推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搞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必将有效拉动内需, 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增长。
3.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城镇公共设施服务功能的强弱, 直接关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群众生活的水平, 因此抓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前提。从城镇发展的历程看, 城镇一方面要容纳大部分经济和社会活动, 另一方面又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城镇之所以能吸引农村人口流入, 主要是由于城镇能够发挥生产要素集聚和增值效应, 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然而, 古今中外不少曾经是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城镇, 由于只注意经济发展, 忽视环境方面的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以致造成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渐衰落, 有的甚至湮灭于大漠。因此, 在城镇化过程中, 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然要求切实加强城镇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招商引资, 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为主线,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餐饮业、娱乐业、房地产业、信息业、金融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产业, 构建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具有辐射功能的大市场, 确保城镇环境不但不能因城镇建设和发展造成破坏, 还应通过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再造适应城镇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越来越舒适的发展空间。事实上, 一个城镇竞争力是否强, 城镇公共设施所造就的硬环境是其基石。所以, 通过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营造符合生态要求的城镇绿化系统、水系统、交通系统以及环境综合治理系统, 就可以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提高城镇竞争力。
4.搞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是助推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城镇对人才、资本、技术和公共设施有吸引和集聚能力, 对农村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集群, 提高经济效能,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是统筹城乡发展, 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推动力,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城镇公共设施既是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也是各级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产品。搞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克服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城镇公共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在助推区域经济起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地区开发获得成功, 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 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建设, 我国公共设施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 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城乡之间的差异, 某些地区和乡村的公共设施建设还很薄弱, 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仍未消除。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这些地区实现新的跨越, 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新格局,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巨大的城镇人口, 实现城镇化的目标, 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抓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各地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骄人成就。基本上解决了“有”和“无”的主要矛盾, 使我国城镇公共设施一直严重短缺的局面得到了基本缓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 部分城镇还把公共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了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上, 使城镇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2]。
1.总量仍然严重不足
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城镇公共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公共设施建设总量有所扩大, 运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城镇公共设施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上得到改变, 仍然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从投资比重看, 我国城镇公共设施投资总量不到GDP的2%。而据世界银行建议, 发展中国家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比重应占到GDP的5%以上。由于投资总量不足, 我国大多数城镇只能把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部分外商投资, 优先用于城镇供水等生产、生活急需的设施建设上。只有部分经济较发达城镇已开始把重点转到了城镇污水、城镇园林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上来。从统计数字也可以看出, 我国现有城镇供水和城镇燃气的普及率相对较好, 分别达到了98%和84%;而城镇道路、城镇公共交通, 以及事关城镇公共环境质量的设施如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垃圾处理、城镇园林绿化等设施的总量却明确不足。近70%的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造成我国绝大部分的地段严重污染;近40%的城镇生活垃圾没有设施处理, 堆放在城镇郊外, 形成垃圾包围城镇, 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地下水污染;很多城镇, 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交通拥挤;绝大多数城镇及其周边的绿化水平很低, 造成城镇的热岛效应严重, 生态环境效应不佳等等。以致很多城镇的人居环境跟不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 尤其与发展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除一些人口多的城市外, 绝大部分城镇公共设施和公建配套不足, 其中尤以文化科技教育设施较为缺乏, 城镇功能发挥不够, 辐射带动能力弱, 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强, 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2.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由于有些城镇的规划没有科学性、指导性、超前性, 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很不相适应。有些区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给排水规划、供电规划、水利规划等专业规划还不尽完善, 这与城镇总体规划相脱节。在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区域, 城市公共设施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城市中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 加上节约用水意识淡薄, 万元产值耗水量平均高达80立方米, 高出发达国家10多倍, 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 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城市生活污水的再生利用, 而我国70%城市污水不作处理白白排放, 就连已经二级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也未加很好的利用;一些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排污管网建设不配套, 污水处理率不高;个别城镇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更落后。再如, 在城镇经常出现一些马路挖了填, 填了挖, 浪费了很多资金和人力等资源。与此同时, 在我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中还严重存在重建轻养的现象, 由此造成的浪费也很严重。如在我国城市已使用50年以上的供水管线13000公里, 加上新建管网没有及时维修保养, 造成城市供水漏失率达15%以上, 这类情况在我国城市中相当普遍。城镇的社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表现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群众需求不相适应, 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小城镇的普通卫生院与村卫生站设备简陋, 人才流失严重。城镇教育资源配置未实现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超大班”现象仍然突出。一些城镇经济发展较慢, 支柱产业没有形成,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许多厂房闲置;城镇框架没有拉开, 城镇集聚效应不明显。
3.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而目前城市公共设施管理面临很多障碍。首先是城镇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具有投资额大, 投资资本沉淀性强和规模经营等特点, 同时又属于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项目。长期以来, 这些项目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与经营, 是典型的行政垄断行业。更主要的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造成政府包袱大, 企业没活力, 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与发展。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我国城市现行供热管理体制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即职工家庭取暖实行“单位包费、福利供热”, 实行由住宅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向供热企业缴纳热费, 由供热企业向居民住宅供暖。其次是管理方式粗放:城市公共设施大多是直接经济效益较差、社会效益和宏观效益较好的项目, 投资大, 工期长, 投资回收期长, 有的投资根本谈不上回收。政府投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形成的这部分国有资产一般没有明确的业主登记, 没有明确的业主去经营和管理。多头管理、各取所需, 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和流失严重。第三, 部门、行业垄断和歧视性准入政策仍然存在。一些低风险、高回报的产业, 如电力、自来水、煤气等领域, 虽然没有明文限制非国有经济进入, 但是由于部门垄断, “系统内”的项目有审批资金等优惠安排, 项目设计、施工、维护等都有倾斜, 非国有经济进入的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落实, 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明宽暗严”的现象十分普遍。
4.资金投入相对缺乏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虽然从全国来看,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投融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但总体上城镇公共设施投资主体仍为财政。城镇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出现巨大缺口的主要成因有:缺乏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意识;特别是小城镇产业集聚小、经济基础薄弱;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融资建设模式已不能继续推行。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大, 见效慢, 资金短缺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现行的城市公共设施投融资体制, 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资金来源有限:目前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种税费, 尽管收费项目较多, 但还是不能满足城镇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近年来, 城镇建设允许地方向银行贷款, 缓解了部分城建资金短缺的压力, 但商业银行贷款大多期限短,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周期较长, 资金占用量大, 这种短期限与长贷款的矛盾, 使借款成本增高, 还贷压力增大。中央政府对地方城镇建设缺少投入, 省级政府靠有限的财力去投入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显得力不从心。市级财政对小城镇的扶持有限, 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 小城镇本身缺乏融资能力和融资主体, 镇一级运作经费不足, 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 特别是供水、污水、垃圾三大设施建设已成为小城镇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是经营主体模糊: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与经营责权不明, 经营主体缺位。政府或主管部门既是投资者, 又是经营者, 缺乏约束机制。城镇建设习惯用行政手段运作, 项目依照资金多少而定, 缺乏长远规划和建设的连续性, 搞短期行为, 结果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质量不高等问题, 城镇的建设档次和建设品位始终徘徊在低水平上。
三、加快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更加发展的时期, 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 我国现有的城市将会朝着现代化城市发展, 也将会诞生一批新的城镇。城镇公共设施的需求量很大, 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 从国情出发, 深化改革,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中的问题, 切实加快我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步伐。
1.突出规划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城镇公共设施起到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助跑器作用, 必须以重大公共设施建设为核心, 围绕中心城市、重点城市、小城市和重点镇的发展, 继续完善城镇公共公共设施建设规划, 在抓好城镇道路、电网、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厕所、居民小区巷路等项目建设的同时, 加快县 (市) 级工业集中区的公共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城镇公用设施功能。
(1) 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
城镇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城镇建设规划与政策供给[3]。为确保城镇公共设施的合理使用, 发挥最佳效益, 要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在各地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 既编制城镇公共设施的专项规划, 还要积极配合项目业主编制多个市政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城镇公共设施项目论证和实施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充分体现政府职能从项目管理转向规划管理, 从微观转向宏观管理的调控方式转变。规划要体现节约土地, 保护农田区、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 妥善安排各行业和各项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 合理勾勒框架。规划建设要分期实施, 既量力而行, 又尽力而为。规划一旦形成, 不仅对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而且对城镇的整个发展具有约束作用, 不能随意变更。
(2) 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
高起点科学规划, 是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前提和基础。城镇建设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应强化精品意识, 使城镇公共设施具有双重价值, 既有使用价值, 又有观赏价值, 使之成为凝固的艺术。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应根据城镇所处的区位优势、产业状况、资源条件、经济规模、发展潜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详划, 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措施, 立足客观实际, 着眼长远发展, 做到适度超前、合理定位。规划要一步到位, 并留有发展余地;规划应体现时代风貌、民族特色、地方特点,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要将城镇土地出让收益全部用于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逐步完善城镇功能, 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城镇。
(3) 要与经济发展等规划衔接
在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后, 应针对中等城市缺位, 小城市数量少这一城镇体系特征, 进一步搞好城镇体系规划, 并做好各类城镇规划与经济发展、交通、土地利用、生态及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规划的衔接, 使城镇体系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相匹配, 形成合理的空间资源, 实现城镇与乡村、城镇与区域的协调发展。要提高城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提高环境质量和绿化水平, 强化城镇功能和区域中心地位。向下起到带动、引导、聚合作用, 向上起到传递、承接、转移作用, 向外起到幅射、吸引作用。
(4) 健全城镇规划的实施机制。
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镇详细规划、街景规划的基础上, 加强城镇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调控和指导, 健全城镇规划实施机制。城镇的基础设计要从塑造城镇整体形象出发, 要把城镇基础设计与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先设计、后施工, 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 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规划、设计和施工的监管。在城镇公共设施施工和管理中, 要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应用新型建设材料, 提高城镇公共设施施工的科技含量, 确保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工程质量。要建立规范的城镇公共设施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 强化城镇公共设施规划的法制地位, 保证城镇公共设施规划的有效实施。
2.切实转变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观念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 是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4]。为了提高城镇公共设施的建设效率必须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向“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方向转变, 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形成有序竞争的格局, 大力实施产业拉动、项目带动、板块推动战略, 深化产业培育, 着力改善民生, 扩大改革开放, 加快城镇基础环境建设。
(1) 转变由政府全部承建的观念
即要坚持依靠改革发展解决困难和问题, 依靠改革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又要依靠改革发展造福于人民, 走出一条富有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特色之路。要放弃“政府有责任提供公共设施, 就等于公共设施必须由政府投资”的传统观念, 政府无须大包大揽城镇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项目。政府的作用应体现为资金先导、政策指导、信息引导, 政府应充分运用各项政策杠杆, 将有限的财力与民间潜在的资金实力相结合, 形成城镇公共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巨大合力。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质量管理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效益。
(2) 发挥积极的市场机制作用
在市场机制能基本发挥作用的领域, 政府要实施维护和促进竞争的政策, 保证各类投资主体公平合理地参与公共设施领域的竞争;在公共性、自然垄断性较强的供水、供电、供气等领域, 政府要根据市场准入、价格和服务等具体因素, 制定约束市场供求双方的规则, 以形成公共设施建设有序竞争的格局。要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扎实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公共设施建设, 开展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企业污染治理, 妥善处置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 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3) 加快经营城市建设步伐
要在争取国家公共设施项目中, 切实向城镇建设区倾斜, 尽快发挥城镇集聚效益。积极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加快经营城镇建设的新路子。通过盘活土地资产、闲置资产, 出租、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冠名权等城市经营的多种手段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创新城镇公共设施资产产权置换方式, 以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收费减免让利置换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经营性城市公共设施的市场化运作, 须破除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必须由政府投资, 城市公共设施运营必须由国有企业承担或由国有企业控股的陈旧观念, 将政府投资逐步退出社会资本和其他国内外资本有投资意愿的经营性公共设施项目, 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各类经济成份和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 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
(4) 积极推进运行机制的创新。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转变管理职能与管理思路的切入点, 要完善这样一项庞大的工程, 单独做好某一方面的工作是不能奏效的。首先是将企业行为引入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和发展中去, 实现建设主体逐步由政府转向企业, 创新运作机制, 做到既有政策引导和政府支持, 又有价值规律与市场杠杆的自动调节, 形成公共设施建设和发展的高平台。其次是资源享用商品化。可将部分城镇资源适度商品化和商业化, 改变无偿享有公用设施和社会资源的状况, 优化资源配置, 创造可持续融资机制, 实现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第三是有偿转让市政项目的经营权。可借鉴BOT (建设、经营、移交) 、BOO (建设、拥有、经营) 、BOOT (建设、拥有、经营、转让) 、ABS (资产收益抵押) 投资模式, 在不改变城镇公共设施原来用途的前提下, 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城镇道路、桥梁、公园、公厕、电力、通讯、自来水、热电等公共设施经营权, 有偿转让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企业的部分股权, 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由福利性服务向经营性服务转变。
3.从功能的完整性出发抓好配套建设
城镇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城镇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服务和保障系统, 它的设施现状反映着城市面貌和经济水平, 其布局结构直接影响着居民出行[5]。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路通、水通、气通, 而应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城镇环境质量, 城镇功能的完整性出发, 抓好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1) 以大型重点项目为龙头带动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要与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整体规划, 同步实施, 抓住综合性的大型城镇改造、城镇开发项目, 以大型重点项目为龙头, 带动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 加速公共设施水平的提高。当前首要的是要加大项目服务力度, 按照“规划一批, 储备一批, 争取一批, 实施一批”的要求, 规范程序、办事简便原则, 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凡需报省级以上发改部门审批的重大项目,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 积极配合投资方做好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并及时加强与上级发改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确保项目顺利审批。其次是要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纳入城市建设的议事日程, 以尽快解决好城市的污水、垃圾问题。
(2) 加强给排水、交通、环卫、信息等公共设施建设
要根据城镇的功能定位和规模, 面向未来、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完善系统, 不断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加强给排水、交通、环卫、信息等公共设施建设。要不断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 实施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 建立节水型城镇,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功能。要以提高城镇路网密度为重点, 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内部路网, 不得将公路主干网作为城镇内部路网, 研究解决城镇道路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要加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垃圾房、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要协调好通信、有线、宽带信息线路建设。
(3) 不断完善城镇的居住功能
强化城镇功能培育, 特别是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社会、文化的辐射功能的培育, 包括城市的集散功能、生产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的培育等。要加快城镇住宅建设, 不断完善城镇居住功能, 改善居住环境, 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要, 实施居住区开发示范工程, 鼓励开发建设特色小区。中心镇住宅要严格按规划建设, 减少耕地占用, 通过集中居住点前期公共设施的配套环境吸引和试点的示范带动不断提高农民住宅的集聚程度。要加强城镇和中心镇的绿地建设, 因地制宜, 合理划定城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 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居住区绿地、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城镇干线和城镇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 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严禁侵占绿地, 实现自然、文化景观的永续利用, 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4) 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
经济发展=劳动×劳动力要素贡献率+资本 (包括公共设施、厂房、机器等) ×资本要素贡献率+土地 (包括各种自然资源) ×土地要素贡献率+管理 (即企业家才能) ×管理要素贡献率+技术×技术进步贡献率。要将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推向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有效竞争机制, 用市场的办法解决所需要的资金等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也只有把从事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与经营的企业推向市场, 企业才能形成作为市场主体所必需的经营机制。只有政企分开, 政府才能从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与经营的垄断者转变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 从而才能真正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
4.以公共设施建设为路径创造优美城镇形象
优美城镇形象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个性、品位和内涵, 丰富了生态化城市建设内容, 是城市生态化形象的直接展示。要把创造优美城市作为城市的重点工程、精品工程和形象工程, 要始终着眼于恢复人与城市、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良性作用, 狠抓城市美化, 改善城市形象, 探模生态化城市建设触角。
(1) 以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为内容, 创造优美的城镇形象
对于一个城镇而言, 形象就是对外的信息, 提升形象就是用外界认同的符号对城镇的综合条件进行规划, 使其成为可以传播的信息。优美的城镇环境和形象, 既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通过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积极利用好国家政策, 注重东西、南北合作, 相互借鉴, 优质互补, 共同发展。同时, 要建设好完善的城镇功能和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在城镇公共设施的建设上, 特别是要抓好绿化、亮化和净化来达到城镇的美化。要结合城镇绿化及旅游设施的建设, 创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高质量的新景点。要通过对不同社区街道空间的合理布置, 从而使不同的社区在一定范围内有不同的识别性, 以为城镇中心商业区创造丰富的城市形象, 以获得不同的空间感受。
(2) 不断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档次
城镇的绿化建设要以园林城镇为目标, 其绿化指标要高于中心城市, 并不断提高园林绿化档次。城市广场、游园的建设, 应做到大小适度, 位置合理, 与环境协调, 周边建筑要与广场、游园的环境、风格相协调。城镇绿化树种要注意利用地方植物, 花、草、乔、灌搭配合理, 应有地方特色。要以生态园林城市的决策界定城镇绿化范围, 包括城镇各单位、居民小区、厂矿、学校、街道、在建工地、周边公路、道路及山地;制定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和绿化、美化、香化有机统一的城镇绿化原则;要提倡拆墙透绿、房顶增绿、盆景扩绿、建台造绿、空隙补绿等新的城镇绿化手段和措施;要增加绿化名贵树种, 扩增绿地面积, 提高人均绿地占有率, 提升绿化水平、质量和档次的城区绿化目标。
(3)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实施光彩工程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都要进一步实施光彩工程, 增添城镇气氛。要重点抓好主要街道、十字路口、公共场所的灯饰及户外广告、店招的设置。灯饰要与城镇基本风格和环境协调, 户外广告、店招造型要精美, 设置要合理有序, 不可太多太滥;重要路口、地段的户外广告应有宣传展示城镇形象的内容和公益性的内容。要将灯饰、广告、店铺作为提高城镇品味、宣传城镇的重要方式, 通过光彩工程美化城镇。
要建一些体育馆、体育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艺术内涵;要认真进行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生态状况调查、污染趋势分析和生态容量评估, 确保不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要对公园、广场以及标志性地段、标志性建筑物实施光亮工程, 做到亮一个地段形成一个景观, 亮一个建筑形成一个精品, 使城镇的夜晚亮起来、美起来。
(4) 加强城镇管理和公共设施建设
要加强城镇管理和环卫设施建设, 保持整洁的城容城貌。抓好市场、停车场的建设, 克服车辆乱停乱放和占道经营、乱摆摊点的现象;搞好城镇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加强公厕改造建设, 城镇公厕要全部达到净化式厕所的标准。要限制建筑体量和高度, 杜绝开发行为对山体、树木的侵蚀, 加强墙面、裸露岩石的绿化, 减少热辐射, 确保城镇气流通畅, 有效消除城镇热岛效应;注重对自然岸线、河流、滩涂、沙地、盐碱地等的保护性开发;要建立公用设施体系、能源供应体系和邮政通讯体系, 畅通城镇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管线下地、雨污分流, 恢复自然水脉, 保护野生动物水源地, 实现城镇地下水的有效回充。
5.加快推进城镇公共设施投资体制改革
我国城镇公共设施总量不足, 原因是投资不足。据相关部门测算, “十二五”期间全国城市市政公共设施投资总额预计在7万亿元左右, 其他资金就要靠直接向资本市场融资和引导社会企业直接投资等办法解决。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公共设施投资体制改革, 加大社会融资力度。
(1)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
要打破民间投资的所有制禁区和行业壁垒, 最大限度地开放城镇公共设施的投资市场。城镇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应大力引进集体和私营企业及个人等各类投融资主体,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集体和私营企业及个人等社会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和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这种新型主体结构有利于拓宽资金渠道, 注入竞争活力, 有利于缓解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打破垄断, 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 有利于降低公共设施生产成本, 提高供给效率以及改善服务。因此, 这种结构是保证城镇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所在, 也是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的关键举措。
(2)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投融资方式
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资导向, 多方争取国家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 通过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资金, 使各类资源、各种资金形成合力, 切实加大对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不断提升城镇综合公共服务水平。要以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为基础, 根据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不同典型, 可以采取以政府先行投入, 引导民间资金后续跟进的“筑巢引凤式”, 政府与企业、个人联合出资的“联合投资式”以及集资等其他方式进行,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符合城镇公共设施的实际, 又能为各类投资主体提供更大的投资方式选择空间, 广纳民间资金参与公共设施建设, 产生汇细流成江海的效应。
(3) 利用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
城镇已有的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是政府长期投资的成果, 是一笔可经营的资产。政府应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收增量,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良性循环。对公共设施在建项目可以边建边售, 或者建好再售, 选择在一定时期内有偿转让于非政府投资主体经营, 将收回资金再用于城镇新建项目。对已建项目可以依据所有权与经营权、收益权, 以便进行直接融资, 实现投资—回报—再投资的滚动式发展。此外, 还可将广场、街道名、路名、桥名、校名、绿地、灯箱、雕塑、公厕、垃圾池等社会公益设施名称向社会招标承包或拍卖冠名权、登载广告等形式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 从而吸引社会闲散资金, 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4) 增强公共设施次项目的投资吸引力
城市公共设施领域所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全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具有竞争性与垄断性并存、公益性与盈利性并存的特征, 非国有经济能否成为投资公共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事业的主力, 取决于公共设施的投资回报率是否具有吸引力。影响投资回报率的基本因素首先是公共设施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其次是公共设施的风险程度, 前者影响民间资金的盈利能力, 后者影响民间资金的投资成本。为了有效吸纳民间资金, 政府可以合理确定公共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价格或收费标准, 通过扩大项目特许经营期限等方式, 增加项目的投资收益, 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6.依法规范城镇公共设施的建设行为
城市公共设施服务的落后, 严重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6]。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违背规划、低水平建设项目, 大多与管理不力有关。依法办事, 加强管理, 始终是城镇公共设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题。因此, 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 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把好建设项目的设计和评审关, 强化质量监督, 确保城镇建设在各个环节上依法办事, 规范建设行为, 促进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1) 建立和完善管理法规
各级政府要把管理的重点转向市场监管, 要从有利于发挥企业能动性的要求出发, 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法规。用法规为从事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与经营的经济活动创造广阔的、自由的运作模式;加快规范政府行为, 保障政府公正履行职能, 使政府真正能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治政。要依照法规综合管理, 对城镇环境卫生、园林绿化、交通秩序、建筑市场等方面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综合整治, 坚决杜绝乱修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摆、乱写乱画等现象。当前重点是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关城镇公共设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技术规范等市场监管依据的法规。把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与经营全面推向市场, 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解决建设和经营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实现公共目标创造条件。
(2) 完善城镇管理机制
实行严格管理手段, 进行全方位管理。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城镇管理领导分工、部门协调、定期考核、监督奖惩等制度, 并对管理队伍定期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严格在规划统一指导下, 实行建设项目审批一枝笔, 不准乱开口子, 杜绝违章建设, 取缔违反规划的随意建设。加强工程设计、施工和质量管理, 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 引进竞争机制, 实行招投标, 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 加强工程质量的督促检查。要转变执法理念、打造执法亮点、完善管理机制、构建和谐城镇, 构建覆盖城乡的大城管体系, 将城市管理职能向小城镇延伸, 解决各小城镇管理执法难的问题。要建立小城镇管理长效机制, 从乡镇富余工作人员和公益岗位人员中抽调一部分力量参与小城镇管理, 组建保洁队伍, 实现小城镇环境卫生管理经常化。
(3) 逐步推行城镇综合管理
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 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旅游重镇。培育特色产业, 着力培育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 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结合起来, 强化城镇综合功能, 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要尽快成立城管综合执法和卫生保洁队伍, 集镇卫生保洁推行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 提高城镇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引入竞争机制, 完成传统住宅管理向现代物业管理的转变。加强城镇管理队伍建设, 接受正规的城镇管理培训, 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强化意识形态管理, 着眼于提高居民素质, 利用媒体、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广大居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 使他们能够服从城镇管理, 积极主动参与城镇管理。
(4) 加强公共设施的科技创新
公共设施的科学建设和合理使用与科技进步密切关联。要突破公共设施“瓶颈”制约, 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是关键, 其路径不外乎“开源”和“节流”。“开源”指开发建设新的项目, 实现替代;“节流”指通过减少消耗, 提高利用效率。因此, 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要顺应现代化的需要, 加快科技创新和攻关, 大力开发、应用和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提高科技含量。要大力推进数字化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 完善信息网络, 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坚持城镇地上与地下空间统筹规划, 合理开发利用城镇地下浅层空间, 逐步扩大城市空间容量, 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 加强地下管网建设, 集中配套建设地下公共管沟, 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摘要:当今世界, 城镇化水平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城镇化的进程有赖于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和环境要素就是要有功能完善的城镇公共设施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务。随着中国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 作为城镇建设工作, 就是要把城镇建设好, 让人民生活好, 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实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本文旨在按照现代城镇发展的要求, 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及城镇公共设施需求发展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城镇发展,公共设施,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绮萍, 张小俊.论政府在湖南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 2010. (13) .
[2]陈相明, 何克祥.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07. (18) .
[3]孔文华, 薛艳萍.对农村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中政府作用的思考[J].经济师.2007, (08) .
[4]吕申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策略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05) .
[5]陈冀霞.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几点思考[J].天津经济, 2007,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