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2024-09-13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精选12篇)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1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点, 贯穿于产品生产的上游、中游、下游, 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吸引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口服务业通过增加服务多样性和技术外溢等渠道促进整个经济部门的发展, 研究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在本国的竞争力、服务业的进口结构是否合理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关于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的研究有很多。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用面板数据得出, 在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1];刘书瀚、张瑞、刘立霞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显著关联效应, 但仍处于低水平[2];高觉民、李晓慧运用面板数据研究得出, 两者有互动促进的作用[3]。

1产业关联实证分析

1) 进口和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结构的比较见表1。从表1来看, 本国生产性服务业对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化学制品制造业, 造纸印刷出版业这样的资源密集型和通用、专用设备投入比重大。从动态上来看, 2009年也为一个拐点, 在2009年之前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比重下降, 2009年之后逐渐上涨。但从总体态势来看, 2009年之后本国服务投入率呈现下降趋势, 相反, 进口服务投入率表现出上升趋势, 这说明我国需更加侧重向附加值高的制造业部门提供服务, 这样才能在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2) 制造业对进口与国内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结构的比较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制造业对本国的水上运输、路上运输、批发贸易和经济贸易、零售贸易中间需求比较高。从动态的角度分析, 2007—2011年间, 除陆上运输业呈持续下降趋势以外, 其余生产性服务业均符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制造业对本国航空运输业的中间需求率没有排在前8位, 对进口航空运输业的中间需求率却排在第1位, 这说明国内的航空运输业中间服务性较差, 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小, 航空运输业的进口在制造业的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弥补了国内的不足。

2服务业支柱产业的比较

(%)

进口与本国生产者服务业支柱产业的比较见表3。

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对制造业形成很强的间接波及效应。陆上运输业则呈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 这可能与制造业对陆上运输的中间需求不足有关。进口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力较大的部门除了与文中相同的几个, 还有邮政和电信这样的运输、通信部门。邮政和电信部门即服务于民生也服务于生产, 在制造业的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 都需要邮政电信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制造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 加快自身的转型跨越升级, 邮政电信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3结束语

我国幅员辽阔, 制造业产品种类丰富, 需要制造业有很强的流通性和营销网络, 因此, 在本国生产性服务业中, 尤其是国内的水上、陆上运输业、批发贸易和经济贸易、零售贸易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器”作用。强大的资金后盾, 蓬勃发展的金融业也可在制造业转型发展方面贡献力量。

摘要:运用2007—2011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研究了我国国内与进口两部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租赁、研究与发展以及其他一些商业活动对制造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产业关联,进口结构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2

【内容摘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制造业也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代的制造业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基于地区差异,各国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以及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产业协作互动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之初基本都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带来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优化程度也对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产业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引起社会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各国的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定义、范围界定、与制造业的关系、产业布局、区域产业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较为繁杂,本文就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综合评述。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生产性服务业,也称为生产者服务业,是伴随着制造业发展起来的,本质上还是一种服务业。诸如金融、猎头、培训、研发、设计、咨询、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行业,涵盖企业的产品设计、流通、生产组织、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格鲁伯、沃克(1993)对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那些被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行业。[1]李江帆、毕斗斗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并非面向最终消费和个人消费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制造企业、商业企业的中间需求的行业。也有学者试图通过服务资本品率大于50%这一具体数值来界定生产性服务业,比如江静、刘志彪等。还有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存在产业内化和产业外化两种形态,内化是企业相关专职部门,外化是从事具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集合,但不管形态如何,本质上都是为生产或商业而服务的。根据学者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具备了如下特征: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润滑剂;制造业的成本表现;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辅助与补充转变为提升产业价值的间接投入,从润滑剂作用转变为催化剂的功能,成为类似某种资源禀赋的投入,尤其是知识的投入。所以,不管对生产性服务业定义如何具有差异,但核心内容基本形成,具备中间特性,具备知识特性,具备服务特性。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中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具有很大差异,同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或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从服务业中衍生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分类业各不相同。我国在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也是从粗糙到具体细化的过程,而且由于分类无法统一,以及数据的不完整,OECD把商业与专业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以及房地产行业统一规定为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在英国标准产业分类中,包含批发配送业、废弃物处理业、货运业、法律服务、金融保险、协会组织及其它专业服务业。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越来越明显,我国也开始着手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来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进行界定,近年来,一些地区如北京、上海等统一出台了比较明确的分类标准,虽然在大类上大同小异,但是一些小类还是具有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统计和研究的困难。6月,国家统计局出台了《生产性服务业分类()》,范围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3]这为界定生产性服务业范围,建立各地区、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监测体系提供了依据。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综述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

1.制造业主导观点。该观点认为,制造业在二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支配权,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从属地位,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前提和基础。陈宪()认为服务业就是附属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处于从属地位。张世贤()认为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且具备一定的规模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形成市场和需求,获得更多的要素投入和回报。江小娟(2004)通过对我国在20多年的经济发展研究发现,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并没有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负面影响,由此说明服务业市场还没有发展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刘培林、宋湛()从机会成本角度研究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成本要高于制造业的投入成本。

2.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观点。该观点认为高度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Pappas&Sheeha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部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江小娟、李辉(2004)也在研究中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因素,对制造业创新和突破发展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这种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了各行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推动力量。

3.互动观点。“互动论”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无所谓主次,不分是否从属地位,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发展,对运输、金融、贸易等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扩大,极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要素投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自身发展。一些学者也认为,在经济高度发达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处于相互卷入,高度相关、高度补充的关系。顾乃华()在对我国经济转型期研究中,认为除了应该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外溢生产效应”外,还应关注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外溢改革效应”。[4]尤其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推动力量,不仅为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发挥作用,也要为制造业企业的改革发挥作用。

4.融合观点。“融合观点”主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学者认为,两者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各种文献来看,普遍比较能够接受的是“互动论”的观点比较实际和研究价值,制造业主导观点与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论都过于片面,只看到单一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没有全面的分析;而融合论反映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缺乏数据和实证,目前难以进行研究。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内在互动机制论述。

1.分工理论。Riddle(1986)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其它行业部门发展中充当了“推动剂”的作用,降低了经济交易成本,提高了产品生产、流通等效率。郑吉昌、夏晴(2005)在研究中引用了Riddle的经济交互模型阐述了,服务业在采掘业和制造业中发挥的黏合剂的作用。格鲁伯、沃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智力资本,为制造业的发展传送了资本、人才等资源,增加了制造业各部门的中间投入,这符合奥地利学派生产迂回学说关于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更多的生产迂回活动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力和智力要素。薛立敏(1993)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更像一个行业专家的集群,这个专家集合体为其它产业提供专业知识、资本等生产要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传统观点认为生产效率取决于自身的活动效率,而现在,产业活动的相互关联度和迂回度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根据社会分工的观点,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分工不断的细化和深化,原来属于企业生产、运输、营销甚至管理的企业内部职能,将由更加专业的社会部门所承担,企业效率将会大为提升。

2.基于竞争策略理论的机制研究。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从企业分散风险和集中资源以提升效率出发,从竞争策略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外购、分包等方式在企业界中的应用。美国的服务业在经过业务外包给更专业厂商,提升了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与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郑吉昌(2005)研究指出,既然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基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生产性服务业在企业价值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产品价值和企业差异化战略的.主要来源。格罗鲁斯从服务营销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和途径来自于顾客关系的长久维系,而要取得顾客的忠诚度更多是依靠于更多的具有生产性服务业特征的服务项目。

四、结语

关于论证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的方法,主要从投入产出的观点来研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生和依赖关系。李冠霖()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尤其在运输业、通讯、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中,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具有高度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台湾学者薛立敏(1993)比较台湾制造业与服务业后发现,在台湾制造业快速发展并且向外输出的过程中,那些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具有服务性质的部门和行业,发展成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第三方厂商来提供,并积聚成行业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制造业向外输出,扩大了区域范围。[5]20我国经济迎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能够带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优化发展,对一国的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质量和品质提升都是非常有益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应当更加着眼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融合的研究,着眼于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全面的衡量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2]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5~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Z].2015,6

[4]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2:9~13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3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 产业发展 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Industry Relation of Hunan’s Production

Services and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WU Yan1,2

(1.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China;

2.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complete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and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Hunan’s production services and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were calculated. The studies show that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s consumption intensity is greater than production services’, but the consumption intensity average of them is far lower than tha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tudies also show that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makes great demand impetus and influence to production services, and producer services’ traditional sectors makes strong development thrust to all the industries. Another phenomenon shows that capital and knowledge intensive production service sectors are making a more obvious role in the society,and innovative sector i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roduction servic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vice versa.

Key words production services;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relation research

1 引 言

尽管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带动湖南装备制造业跑在了全国的前列,然而,低于30%的零部件配套率、关键技术的缺乏、研发投入的不足,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延缓了湖南朝向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业快速迈进的步伐.产业发展经验表明,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彼此间产业升级和转型以及取得共同快速发展[1-3].2013年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为此,在《湖南省“十二五”规划》及《湖南省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中,均提出了以生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附加值和配套能力的发展目标.

装备制造业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从世界经济史来看,先进装备制造业亦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与核心,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国际装备制造业出现了分工全球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服务网络化的重要特征.美国民间企业在海外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多达182个,美国硅谷和128公路是典型的电子产业群,电子商务和IT技术在贸易领域的应用引起了消费、流通方式的巨大变革,IBM、GM正以制造服务化诠释着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的全新商业模式.与东北老工业制造基地、沿海大规模制造相比,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先进装备制造与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关系,通过这两大产业的有机协调发展,是促进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升级与转型,生产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关键.

2 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及其与生产服务业发展关系置辩

2.1 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湖南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经济增长、技术创新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方面,2010年全省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 324家,产销规模超过4 000亿元,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达到全国总量的25.8%,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南车株机等知名企业奠定了装备制造企业的领军地位.经济增长方面,行业规模工业总产值达4 287亿元,年均增长38.79%,工业增加值由216亿元增长到1 315亿元,年均增长31.13%,主营业务收入由634亿元增长到了4 075亿元.产业创新能力方面,拥有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联重科吸收CIFA技术研制出了国际首创的碳纤维臂架泵车,随着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迁往中联重科,其技术和标准制定话语权得到了大大提升.虽然湖南装备制造业正由“散、小、差”转向“专、精、特、新”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但仍存在着一定问题.

一是生产服务配套体系不完善.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低,生产服务业发展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运作、投资融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水平不高,导致先进装备制造业非生产性成本偏高.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够.我国现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装备制造业处于生产价值链附加值低端部分,行业增加值率仅为30%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7%~48%.

三是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随着市场需求个性化发展,国际装备制造业正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相继出现,力求满足多品种高、小批量的柔性生产需求.单台设备与成套设备的交替需求、售后的优质服务要求如今的制造商不仅能快速高质量的生产,还能集成产品设计、信息系统、供应商快速响应客户从产品生产到后期服务的全过程需求.

2.2 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辨析

Park[4]、Chan[4]、Shugan[5]、Bathla[6]认为,随着制造业部门扩大,对服务的中间需求会增加,制造部门效率会提升,服务业部门与制造业部门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贺正楚、吴艳、蒋佳林(2013)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服务业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的根源研究,通过对产业互动融合内在动力的探讨,通过对产业互动融合的宏微观分类,得出了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逻辑关系[7].譬如硬件制造商IBM、HP朝向软件服务商的转变,软件生产商微软抗衡苹果发布了“Surface”.中联重科和三一收购的CIFA和德国普茨迈斯特意在拓展海外市场,但并购成功之后,对方品牌仍在沿用,反观国外并购国内公司都是以消灭国内品牌为目标,其原因就在于品牌并购商务服务这一生产性服务出了问题.所以,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工业化已经到了一定阶段,具备一定物质和技术基础情况下,应该并重发展,促进产业的互动融合性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先进装备业虽然拥有了高端技术,但并未实现应用,中低端制造仍占优势,由于体制关系,生产服务业垄断性较强,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价值链的重心在先进装备制造业上,具体表现为制造而非创造;随着产业发展,生产服务业得益于制造业需求,资金、信息、知识、物流方面的服务专业化程度提高,与先进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交互协作,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慢慢转入下一阶段.互动融合阶段:工业化进程后期,生产服务业得到了高速发展[8],产业价值链升级,高附加值产品由生产服务业提供,金融业提供金融创新服务,科学研究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商务、信息、法律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低端制造业转移至低端价值链地区,存留下来的是拥有核心制造部门和提供先进技术、金融、信息服务的先进装备制造部门,制造、生产服务实现真正的边界模糊.

3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湖南生产服务业

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

赫连志巍(2013)、原毅军(2012)、王竹芳(2011)等学者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路径、如何服务化进行了定性分析[9-11].郭晓丹与肖兴志(2009)、王泽宇(2008)等学者采用投入产出法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2,13].贺正楚(2013)研究表明[7],湖南省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融合程度不高(投入融合均衡度为2.873 9;需求融合均衡度为2.348 5),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生产服务业融合力较强,而生产服务业囿于自身的产业投入和需求.为此,本文侧重于对产业关联的研究,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指标从两大类产业、分行业来研究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14].

3.1 投入产出模型与指标选取

依据论文对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层面的分析,采取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分析法,由货币统一计量的投入产出物品进行研究.该投入产出表均衡模型为

里昂惕夫逆矩阵.当Tj>1时,表明第j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水平,反之,则低于行业平均影响力水平,且Tj越大,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越大.

3.2 实证分析

论文以2007年湖南省投入产出表为计算基础,结合上述模型及指标测度湖南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关系.根据国家行业分类标准、《湖南省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行业划分,借鉴文献[15,16]对新兴产业的划分:先进装备制造业统计范围包括金属制品业(记为A),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记为B),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记为C),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记为D),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记为E),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记为F);生产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记为G),邮政业(记为H),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记为I),金融业(记为J),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记为K),研究与试验发展业(记为L),综合技术服务业(记为M).

1)直接消耗系数

先进装备制造业对自身产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290 29,对生产服务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050 11;生产服务业对自身直接消耗系数为0.136 52,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051 91.所以,就总体而言,两类产业对自身价值消耗比较多,而对于另一方产业消耗则过少,特别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比重只有5%左右,这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消耗比例.可见,就物质消耗层面来说,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制造都未给对方产业形成有效拉动和消费,产业互动情况较差.结合表1可知:

1)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都对自身产业物质消耗比较多.也有部分是对提供中间投入超过自身产业的关联产业消耗比较多,譬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E)对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B)的直接消耗比重就比较大;邮政业(H)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G)的直接消耗比重比对其他生产服务产业都要大,这一方面归结于邮政局本就属于交通运输部管理,再者与邮政自与储蓄分家后其承担的物流、出版发行、国际邮件寄递等功能不无关系.

2)在对其他产业消耗方面,先进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记为G)消耗最多,这与目前我国生产服务业功能尚不够发达,更多承担直接的物质传递角色有关.但值得关注的是,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K)、金融业(J)的消耗相较其他生产服务业明显比重偏大,这说明我国生产服务业渐渐融入了先进制造业中,对生产服务业的消耗在朝资本、知识密集型发展.生产服务业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消耗多体现在跟本产业物质需求投入相密切的产业,譬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K),由于其服务性质,需要对外租借成套、配套的、昂贵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D)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E),对二者的直接消耗就比较多.

2)完全消耗系数

就两类产业而言,先进装备制造业对自身产业完全消耗系数为0.514 60,对生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149 10;生产服务业对自身产业完全消耗系数为0.140 00,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全消耗系数为0.109 50.与直接消耗系数类似,两类产业都对自身产业消耗比较多,说明产业间的互动、推力并没形成一定效应;与直接消耗系数相比,完全消耗系数明显增大,这说明除了直接的物质消耗外,各类产业对双方产业都具有潜在的、间接的经济推动力.

从表2可知,产业对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与表1有所不同,这是由于间接消耗频率、消耗方式不同造成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分行业对先进装备制造业消耗系数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F)对金属制品业(A)的完全消耗系数排名就高于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E)的直接消耗系数(0.282,0.042)排名,这说明F产业与A产业在整个投入产出过程中联系更为紧密,A产业相较E产业提供的物质消耗更为基础、广泛.反观生产服务业分行业对生产服务业的消耗系数,除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G)完全消耗系数仍为最高外,其次就是金融业(J)的完全消耗系数比较重:这一方面与湖南省重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在投融资上获得的金融支持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柱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的扩大生产规模、调整生产结构也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扶植.

3)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此前研究表明,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感应度系数(1.299 4)、影响力系数(1.088 5)都高于生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0.724 0)、影响力系数(0.865 5),这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程度比生产服务业要强.论文对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分行业进行了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的计算,见表3.

从感应度系数来看,金属制品业(A)、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B)、交通运输及仓储业(G)的系数大于了1,说明这些产业所受到的需求引力是比较强的,满足其他产业的需求能力较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I)、金融业(J)的感应度系数接近于1(0.900;0.928),说明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对湖南省产业发展是具备了一定推动力的.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L)、综合技术服务业(M)的感应度系仍比较低(0.494;0.594),说明对其他产业需求引力不强,这与我国产学研尚处开发阶段,科学研究与市场脱轨的现象比较契合.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先进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业(L)的系数都大于1,说明这些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力是比较强的.湖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政府鼓励发展新兴制造业,市场、基建对制造业需求亦比较大,故先进装备制造业渗透到了各行业中.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L)、综合技术服务业(M)的影响力系数比较高(1.086;0.906),这说明湖南省科研创新类行业正逐渐渗透到其他产业,这与湖南省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注重生产与创新结合有一定关系.

4 湖南省发展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政策建议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及指标对湖南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实证分析,发现两类产业互动融合现象不明显,但先进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推动力、影响力明显高于生产服务业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推动力、影响力,所以,湖南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重工业、轻服务”的发展之路中.但根据研究亦可发现,湖南省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正日益明显,特别是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推动,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型、研究型行业有待发展.如今的产业发展态势,不再只是制造技术的时代,服务理念,制造领域的服务革命正悄然发生.为推进湖南“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论文对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4.1 以生产服务业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生产服务业体制机制的完善.位于中部的湖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生产服务业随着一、二产业的带动有所发展,但整体市场化程度偏低,竞争力不强,提供的服务类型多为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或是近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可以看到,生产服务业受政府严格进入管制、深度干预等体制性因素限制,垄断经营、管制经营或限制经营模式比较多,服务模式僵化、种类少、缺乏活力也不足为怪.由生产价值链也可以分析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后期,所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是品牌经营、产品设计、服务维护等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即为制造服务化阶段.所以,要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势必要完善生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这就涉及到了生产服务业体制机制的完善.应该简化合法资本进入生产服务业领域的手续,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解决投资主体单一、市场竞争不规范的生产服务行业部门,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服务业竞争机制不灵活、服务模式僵化的局面.

提供特色生产服务.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缺乏创新竞争优势,但选择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方法在劳力成本日益上升的现在显然不合时宜.要想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还是得走创新之路.生产服务业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特点就决定了所能担当的创新角色.首先,以产业价值链为导向,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建立精密铸造、零部件热处理、精密机械加工和设备再制造等配套协作服务中心,开设零部件外协加工中心,提高产业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其次,湖南省制造类企业仍处于“小、散、乱”的局面中,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多种中介式服务,努力的使中小企业转向具备特色制造功能的企业.

4.2 以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生产服务业布局.湖南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仅长沙麓谷生态科技产业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就达5 000家.高新技术园区模式获得了一定成功,而随着产业链的不断衍生,相关服务业的对接日显重要.以长沙麓谷高新区为例,方正证券、湘财证券、华菱财务、中国移动电子商务项目等生产服务部门正驻入该产业集群基地,实现制造与服务的对接.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实现制造专业化、规模化的良好模式,也是生产服务业实现为制造业服务专业化、精准化、集成化的良机.政府应该合理引导和规划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与生产服务业集群的布局,实现以制造带动服务、服务促进制造发展的集群对接模式.

由制造服务化剥离出生产服务部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承接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多种产业转移,上述国家将产品设计、研究开发、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产业保留在了国内,而将低端制造转移到了拥有廉价劳动力国家.高附加值国家价值链不可能永远是低端制造的局面,制造服务化是一种趋势.IBM从20世纪90年代PC制造商转向现在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便是高端制造服务化的最好例子.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的加深,产业环境的完善,制造核心技术产业链逐渐成熟,来自企业内部的核心研发技术部门、品牌营销部门、维护部门、资金运作部门可剥离出企业成立专业化的生产服务部门,实现制造的服务化.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2]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65-76.

[3] 魏江.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以浙江省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Sehark PARK , Kenneth S CHAN. 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World Development, 1989,17(2):199-212.

[5] Stephen M SHUGAN. 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ices[C]//RT, Oliver RL Ser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sk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4:72-94.

[6] S BATHLA. Intersectoral growth linkages in india: im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liberalized reforms.[DB/OL].http://ieg.nic.in/dis_seema_77.pdf.

[7] 贺正楚,吴艳,蒋佳林,等.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的推演、评价以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3(5):129-143.

[8] 贺正楚,吴艳.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2(12):177-178.

[9] 赫连志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服务创新路径[J].河北学刊,2013,33(1):145-148.

[10]原毅军,任焕焕,张蒙蒙.装备制造业的耦合网络分析及升级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9):58-61.

[11]王竹芳,缪文清.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设计方案[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4(4):315-318.

[12]郭晓丹,肖兴志.生产型服务业:突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30-35.

[13]王泽宇,韩增林.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3):140-148.

[14]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55-61.

[15]张良桥.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以生物医药为例[J].经济数学,2010,27(3):79-84.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4

一、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

生产性服务, 又称为生产者服务 (Producer Service) , 是围绕生产者而进行的, 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投入发挥着中间功能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一般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 主要包括工业设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物流、管理咨询及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提高了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 是有形产品创造差异化优势和增值的主要源泉。

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价值链分析模型中指出, 每个企业都是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竞争优势来自于整个产业链条上游的研发、设计, 中游的零件制造与组装, 下游的广告、品牌、包装、促销、分销以及售后保证等诸多环节。这每一项活动都影响着企业的相对成本, 为造就企业独特的形象奠定基础, 而维持上游、下游的优势对构筑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台湾宏基的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 更形象地展示了生产性服务对打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贡献。在产品的附加价值链中, 由研发创新、设计到制造加工, 乃至销售等的各项活动, 其附加价值曲线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 左端是上游的材料、零部件、研发、创新等, 基本上属于高科技产业, 其附加价值较高;右端是下游的品牌、渠道、促销、物流、金融等, 多属于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中间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加工、组装工序, 其附加价值较低。 (如右上图所示) 制造企业只有选择向附加价值较高的两端发展, 才能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及制造业发展现状

1. 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在产业结构中呈波动增长。

从行业上看, 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由商流与物流所构成的行业, 即由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及金融保险业组成。按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应该是伴随着工业产值增加的同时, 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价值总额也同步增加。从2000年到2006年这7年的增加值来看,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出现先接近后疏离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先是缓慢上升到64.27%, 从2005年开始下降, 到2006年, 下降到56%。其中, 交通、邮电、运输业占工业的比重到2006年已经降到13.55%, 而金融保险占工业的比重则一直在6%左右徘徊。单位:%

资料来源:辽宁历年统计年鉴

另外, 按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律, 生产性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应逐渐提高。数据显示,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近50%, 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至少在60%以上, 平均在70%左右。2004年辽宁三产生产总值构成中, 服务业所占比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为42.1%,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只占12.5%。此后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下滑, 到2006年, 下降到38.3%。相比之下, 辽宁制造业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稳定性差, 使工业与服务业难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2. 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比例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比例。

截至2006年, 辽宁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6402户, 投资总额945亿美元。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数为10541户, 而生产性服务业只有4345户。制造业与外商签订的合同项目为1366个, 生产性服务业为785个, 其中房地产业占将近1/3。辽宁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数额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数额 (见下表) , 且外商对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中, 房地产业占65%以上, 与制造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信息传输、金融业等所占比例则逐年下滑。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辽宁历年统计年鉴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辽宁历年统计年鉴

3. 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辽宁省开发区建设有了相当基础, 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辽宁省围绕沈大工业带内的开发区,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产业集群。华晨金杯、华晨宝马、金杯通用等整车厂所在的沈海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为沈阳东部产业集群, 中顺—松辽汽车所在的南部区域为沈阳南部产业集群,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沈阳西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海城的纺织工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另外还有大连的造船产业集群以及钢铁产业集群等。

辽宁虽然也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但大多集中在金融业、商贸业等行业。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研发、物流等行业集群尚不成熟, 将严重影响制造业产业提升的能力。

三、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辽宁制造业竞争力的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以其拥有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高度效率倍增性和深度产业关联度的优势, 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辽宁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 大力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

1. 有选择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的具体行业较多,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 其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研究开发、科技支持服务等有利于增强创新环境, 而信息、物流等服务有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 要根据辽宁的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企业状况等有选择地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地区政策, 如税收、规制、环保政策等应集中在地区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上, 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对当地制造业结构变化较为敏感的, 在制造业快速发展时期, 能够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2.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辽宁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和完善交通、通讯、信息和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 通过改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 注意招商引资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招商的比例, 吸引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投资;另一方面, 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 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地理集聚, 进而通过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 促进辽宁制造业集群的发展。

3.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集聚经济效应, 辽宁也在部分地区逐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态势, 像沈阳的太原街商务服务业, 大连的物流业、软件业, 都已初具规模。尽管产业有自身的扎堆倾向, 但仍然需要政府在集聚区规划建设上加以推进, 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引导更多的具有协同效应和学习效应的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

4. 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与融合。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5

http:// 制造业的生产现场管理之维持与改善

经常有人问我说:“罗老师,什么叫现场管理?我怎么感觉不到它的必要性?” 的确,现场管理的范围是在是太大了,只要是发生现场、制造现场、施工现场都叫现场,而我们这里指的是制造业的制造现场,也叫生产现场,现场管理在这里也称之为工厂管理。他所管辖的范围是指一切为产品制造服务的工作现场,包含仓库、生产车间、办公室、人事、后勤等一切以4M1E(人员、机器设备(设施)、材料(半成品、成品)、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工艺流程、汇报流程、指导书、改善方法)、环境(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等)为对象的管理活动。简单地说:管理=维持+改善的活动过程。

即维持优良传统,改善现有的问题及防止问题的发生。

那么如何来界定管理水平的高低呢?下面我教大家一个简单评估的方法,就是当维持>0,每个阶段或每个人的维持水平相等时,使用于以下的公式:

当维持>改善时,属于初级管理水平。此时现场管理者不太着急,员工悠闲自在。

当维持=改善时,属于中级管理水平。此时现场管理者着急,优秀员工跟着着急,但大部分员工无动于衷。

当改善>维持时,属于高级管理水平。此时现场管理者在策划并思考,一线员工也在琢磨改善,现场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改善气氛。什么叫维持?

维持即维护保持,就是将以前的成果(或自己的研究实践成果)维护好并将之代代流传下去。也称为日常管理或被统称为现场管理。

站在巨人肩膀上能快速到达目的地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推翻前任的优秀成果和作法,因为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现通过自己努力数十载的东西,其实别人早已经验证过,每个管理者首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优点,并将自己的观点容入其中,使以前的经验成为自己的财产。维持什么?

维持不等于什么事务都值得维持下去,所以维持哪些方法和手段,需要分清楚现状方法和手段的价值,是完善它还是废除它?不要盲目地维持和盲目地改善,任何政策规定以及方法都经过了不同时期和问题才出台的,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可参考性,而且这些原因背景可以给我们新方法、手段提供很多参考的地方,有助于我们新方法的可实施性。如何维持?

当我们筛选出一定维持下去的制度和方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对他们采取以下

谷唐咨询----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http:// 几种方法:

1、实施日常监查活动

对现有的工作标准及方法,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查活动。这时应对这些方式方法进行分类,哪些是属于每月普查的内容,哪些是属于重点的需要每日进行的,哪些又属于发生时进行监查的内容,需要进行方法的大盘点。一般监查工作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的频率多以月为单位进行,内容多为平常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或每个月(12月/年)不同的内容进行循环检查。不定期监查的频率则根据问题的发生频率或重要程度,由主管人即时发出指令进行监查,内容多以市场投诉、QA问题、重大问题发生时,水平展开调查的监查管理活动。

2、异常管理及变化管理

异常管理是一种号召全员关注我们生产活动的一种手段,当发生与平常或正常不同情况时,规定一种途径进行管理的手法。异常管理能有效地防止问题发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从而使工厂减少损失,是属于日常维持工作中较高的管理手段。

变化管理是指当4M1E预定发生变化或者突然发生时,规定相应的对应措施的管理方法。变化管理能防止因4M1E发生的变化而导致异常甚至不良、事故等问题发生,是属于日常维持工作中防患于未然的最高管理手段。

……

如何进行异常管理及变化管理,有其的系统性和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不同而不同的方式方法,请继续关注后续介绍。

3、教育宣传及考核

现场常用的教育模式主要分座讲、辅导、纠偏、自习四种。

座讲是指传统的教授方式,将相关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

辅导是指一对一或一(人/团队)进行方法实践的一个教育方式。培养接班人时、改善专项人员时应多采用此种方法。

纠偏则指的是当员工出现与规范要求出现偏差时进行即时纠正的一种方式,在现场管理中,纠偏的方式方法非常的重要,是现场管理中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最容易被企业忽视的一种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法。特别是新人入厂时、人员岗位变动调整时、问题发生时更应即时教育和纠正。很多时候,管理者在现场看到某些员工行为不符合规范,就是不去纠正他,久而久之被员工形成这规定和标准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我不按它做也没有问题的麻痹思想,最终导致标准化的失败。

自习就是将一些简单的方法,通过发放资料的形式让员工自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参考性、宣传性的内容,或者是通过座讲中讲授重点,然后发行参考资料给予巩固的内容。对于已经标准化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宣传和教育,以免重复发生问题而导致管理者的信心丧失。

……

如何建立有效的动态教育体系,请继续关注后续介绍。维持常用的工具:

谷唐咨询----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http://

SDCA(标准化—)实施—〉检查、监督—〉处置/反省/改善)

将良好的工作方法及顺序,进行标准化是对改善者最好的赞扬。也是积累企业知识财产的一个方法,以使企业健康发展。应标准的内容包括工作流程,信息流程及改善方法等各种值得流传的东西。但是要注意标准化的意思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成为教条化的条款,有些东西是值得参考,但不应僵化员工的行为。

PDCA(策划—)实施—》检查、监督—》处置及反省、改善)

4M1E(人员、机器、设备、设施、材料、半成品、成品、工艺流程、管理方法、改善方法、信息流程、工作流程、工作环境、人文环境)

QC7工具

SPC 什么叫改善?

经常有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是他(我)应该做的事情,怎么是改善呢?”“你说他把现在的位置从东边挪动到西边,是改善吗?”“你说他将垃圾篓改成垃圾箱,怎么是改善呢?”“我原来用了铅笔,现在用钢笔防止检查单的填写模糊问题。是改善吗?”

其实改善就是对现有的4M1E的状况重新审视,对不符合现定要求的任何东西进行合理的改进,这一发生动作过程就叫改善。确定其是否属于改善首先要确认其是否发生思考这一过程,而不是靠改善的结果来判定。改善可能会发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失败,一种是成功。就以上述事例,我们首先要肯定其是进行改善活动,但根据不同成果应给予不同的激励,作为管理者我们首先要懂得认可别人的行为再认可行为的结果。如何改善?

有一客户现场是脏乱差的杰出作品,但是一听外面ERP宣传得热闹,便认为自己要上ERP了,就与国际接上了轨。结果花了500万美金买了一套简单的物流系统,自己不懂如何改善。有些老总说昨天我听了6sigema,觉得很不错,决定让他给我们企业做这个项目,结果做了3个月后,宣告流产。还有一家企业因为没有良好的规范现场,盲目引进精益生产,也只能做了简单的5S规划部分,就草草收兵。这都是没有找到改善的切入口的原因。

作为企业,我们现状怎么了?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能力条件怎么样?这些都应进行评估后再做相应的改善或改革,而不应盲目引进项目,最终只能导致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结果还让自己受到挫折,使员工失去信心。

当前最突出或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我们改善的切入口。例如:我们现场脏乱差严重,是因为我们的员工根本不知道5S的概念及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引进这方面的指导或培训。而不应该去引进ERP,因为我们的员工没有规范性行为,也肯定没有改善意识和方法,如何在这个时间引进ERP系统,因为不知道如何要求开发商,而开发商对我们企业的管理流程不熟悉,就只能给予简单的通用的ERP模块,并且在选择什么样的咨询公司可能也很难判断优劣。如果说现场管理退步,是因为人员激励不够,组织内部沟通不畅通,则应引进人力资源专家进行现场诊断。等等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对应方案,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

通用改善的7大步骤:如图所示,分现状把握、寻找问题、问题原因分析、谷唐咨询----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http:// 有效对策探讨、有效对策制定、对策实施、改善总结7个步骤。首先将现状情况了解分析,对现状的不足进行排列,将最严峻的较为严峻的问题找出来。然后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采取有效的可实施的对策方案,并有步骤地有时间控制地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问题,这时候应根据问题原因及时调整改善手法及推进方向。在当前改善完毕后应做总结,将好的和应继续改进的方面整理一下,紧接着进行下一轮的改善工作。

改善常用的工具:

PDCA(策划—)实施—》检查、监督—》处置及反省、改善)

SPC

5现2原(现场、现实、现物、现金、现认、原理、原则)

3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的追究根源)

QC7工具

及NEW QC7工具

之常用工具

812浪费理论

4M1E

5W2H(为什么、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做、多少成本(钱/时间))

ECRS(取消、合并、重排、简化)

作为管理者,这些思维模式是不可忽视的,当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时代,尤其重要。当一个管理者不断滚动自己PDCA模式,在选择改善中多思考4M1E的全方位问题,分析问题中多采用5现2原、3问,整理问题的时候把QC新老7工具带上,在解决问题中请ECRA原则来帮忙,在组织策划中常运用5W2H及其他策划工具,会使自己的工作更加轻松和有条理,而且卓有成效。不但做好了工作,使自己的团队有了统一的步伐,也为自己的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为提高个人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不管你是什么型的领导者,维持和改善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选择不

谷唐咨询----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http:// 同的人来担任不同性质的工作,也是作为管理者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通过不断学习和充实,并持之以恒加以实践,您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谷唐咨询,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专家

东莞市谷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电话:0769-21680411 传真:0769-21680405 邮箱:gt16@gutung.com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效应 篇6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嵌入效应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关联协同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技术效率则能较好地综合反映这两种能力。为此本文选择制造业技术效率为因变量,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部门嵌入制造业的效果。结果表明,目前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效应尚不明显,没有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较大的助推作用,今后应从加快推进制造企业“外部化”、生产性服务企业“市场化”、企业融合发展“平台化”等方面,促进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嵌入效应 实证分析

一、问题提出

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指在功能上直接嵌入生产过程而独立市场化营运,为企业产中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系列服务的模块,如信息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制造维修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为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这些服务必须有效嵌入到制造企业的价值链中(芮明杰,2010),与制造企业保持良好的融合互动,方能显著提高制造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关联协同创新能力(王兴莲, 2011),逐步实现区域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目前就宁波区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效应到底如何?存在的问题又是什么?本文对此展开了实证分析与讨论。

二、理论与文献综述

生产服务业被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方面。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具有天然、内在的关联性(唐志良等,2010)且之间的关联效应主要体现为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马龙龙,2011)。直接效应主要反映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的直接贡献,中介效应则指来自生产性服务业内含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的影响。一个地区如果缺乏生产性服务业,或者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不足,则会阻碍当地制造业的效率、竞争力和运作,进而破坏区域产业升级的进程(Farrell and Hitchens,1990)。

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内在的有机协调发展须借助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有效嵌入”才能实现(芮明杰,2012),而生产性服务业能否有效嵌入到制造业价值链中,其效率不仅来自于服务外包获得的规模经济效果,也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形成的嵌入关系网络(芮明杰,2011)。对此,刘明宇(2010)、张琰等(2013)等从服务外包角度进行了探讨,并从产业组织关系的视角,提出了关系性与结构性嵌入;唐志良等(2010)则从基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机制、产业集群的共生机制与行业协会协调机制, 提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有效嵌入制造业体系的构想,并指出(刘明宇等.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8)),由于存在嵌入性依赖 、学习失败、网络失衡以及信息失效(林竞君,2005),会使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有效嵌入难以真正实现,因此,政府必须予以有效支持。

很多学者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如程大中(2008)、黄莉芳等(2011)等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关系和价值创造能力展开了深入研究;陈林兴(2010)等则采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法进行了实证。尽管他们的研究方法各异,但总体上都是以两大部门为着眼点,且较少对两大部门分门别类,从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视角进行研究。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具有高度异质性,本文主要在两大部门分门别类的基础上,来探讨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部门嵌入制造业的效应。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嵌入效应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关联协同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技术效率则能较好地综合反映这两种能力,为此,本研究主要以制造业技术效率为因变量,采用双对数回归模型,分别从总体与细分行业角度,对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效应进行分析,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宁波统计年鉴。

(二)行业分类

主要在中国第三产业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宁波统计口径与文献借鉴,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四大类别: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其中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和租赁业务;知识服务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教育等;物流服务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制造业共有30个行业大类,这里主要结合宁波发展特点,选择在宁波经济发展中占比较高且发展较快,近几年排名一直保持在前几位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草帽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六大行业进行考察。

四、主要结果与分析

(一)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总体的影响

以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四大部门产值为自变量,制造业总体技术效率为因变量,基于宁波统计年鉴数据与EVIEws软件,得到如表1结果。

结果表明,方程整体效果显著,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在嵌入制造业价值链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物流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最大,且这种效果在统计意义上较为显著,其次是知识服务业和资金服务业,但这种影响在统计意义不显著,这说明目前宁波技术研发、咨询、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类等服务行业还不发达,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与转型升级的作用上没凸显出来;相比之下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程度最小,这说明目前宁波工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程度还较低,未来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的发挥仍有较大空间。

(二)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的影响

以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四大部门产值为自变量,制造业六大细分行业总体技术效率为因变量,采用EVIEws软件,结果如表2。

表2显示,从不同类型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影响看,金融类服务对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及专业设备三类制造业细化行业技术效率影响最大,而信息服务则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塑料制品以及纺织服装草帽制造业的影响最大;物流服务对各制造业细化行业的影响基本处于中上程度,而知识服务的影响无论对那个行业都排在最后;从各个影响系数的显著性效应看,除了金融服务对塑料制品与金属制品、信息服务对塑料制品的影响系数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外,其余系数均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总体来看,目前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已从相互联动的“种子期”进入到“成长期”的发展阶段,但尚处于初始期,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效应尚未凸显,制造业升级无法获得有效支撑。具体表现在:物流与金融服务的嵌入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效果还不明显;信息与知识服务发展滞后,对一些行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没有发挥出积极地带动作用。这一方面表明宁波整体制造业目前还是以某些低端技术形成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嵌入全球价值链,其发展对商务与知识服务的依赖性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宁波商务与知识服务发展滞后,服务水平与创新能力较低,在竞争中只能承接附加值较低的低端服务业务,供给难以高端市场需求,制造业升级无法获得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支撑。

(二)主要建议

首先是深化制造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密集以及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加速专业化发展。目前宁波制造企业多表现为“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形态,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应加快引导制造业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组织再造,优化生产组织方式,鼓励与支持制造业通过外包方式等方式强化生产服务功能,推进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在分工深化的基础上加快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分离”。

其次是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取消行业管制和垄断、降低进入壁垒,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加入参与竞争;要通过政策引导、集聚发展、竞争与产业整合等措施,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经济效益,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迅速发展和升级,加快形成形成产业间良性互动的“垂直联合”。

第三是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行业组织,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加快培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急需的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学研究、研发、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人才;要以更加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加完备的激励保障措施,吸引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宁波发展,全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高地”,提高整个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明宇,芮明杰. 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0(8)

[2]唐志良,刘建江.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机制研究[J]. 商业研究,2010(4)

[3]顾乃华等. 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先王兴莲.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嵌入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J]. 改革与战略,2011(1)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宁波加快‘嵌入式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12-ZC10)、宁波市科技局软课题“云时代背景下宁波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于创新驱动的视角”( 项目编号:2013A10030)阶段性成果〕

(樊丽淑,1963年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与区域经济创新。贾蓓璇,1993年生,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沈莉炜,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表2显示,从不同类型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影响看,金融类服务对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及专业设备三类制造业细化行业技术效率影响最大,而信息服务则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塑料制品以及纺织服装草帽制造业的影响最大;物流服务对各制造业细化行业的影响基本处于中上程度,而知识服务的影响无论对那个行业都排在最后;从各个影响系数的显著性效应看,除了金融服务对塑料制品与金属制品、信息服务对塑料制品的影响系数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外,其余系数均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总体来看,目前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已从相互联动的“种子期”进入到“成长期”的发展阶段,但尚处于初始期,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效应尚未凸显,制造业升级无法获得有效支撑。具体表现在:物流与金融服务的嵌入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效果还不明显;信息与知识服务发展滞后,对一些行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没有发挥出积极地带动作用。这一方面表明宁波整体制造业目前还是以某些低端技术形成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嵌入全球价值链,其发展对商务与知识服务的依赖性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宁波商务与知识服务发展滞后,服务水平与创新能力较低,在竞争中只能承接附加值较低的低端服务业务,供给难以高端市场需求,制造业升级无法获得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支撑。

(二)主要建议

首先是深化制造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密集以及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加速专业化发展。目前宁波制造企业多表现为“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形态,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应加快引导制造业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组织再造,优化生产组织方式,鼓励与支持制造业通过外包方式等方式强化生产服务功能,推进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在分工深化的基础上加快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分离”。

其次是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取消行业管制和垄断、降低进入壁垒,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加入参与竞争;要通过政策引导、集聚发展、竞争与产业整合等措施,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经济效益,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迅速发展和升级,加快形成形成产业间良性互动的“垂直联合”。

第三是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行业组织,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加快培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急需的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学研究、研发、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人才;要以更加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加完备的激励保障措施,吸引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宁波发展,全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高地”,提高整个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明宇,芮明杰. 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0(8)

[2]唐志良,刘建江.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机制研究[J]. 商业研究,2010(4)

[3]顾乃华等. 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先王兴莲.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嵌入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J]. 改革与战略,2011(1)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宁波加快‘嵌入式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12-ZC10)、宁波市科技局软课题“云时代背景下宁波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于创新驱动的视角”( 项目编号:2013A10030)阶段性成果〕

(樊丽淑,1963年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与区域经济创新。贾蓓璇,1993年生,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沈莉炜,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表2显示,从不同类型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影响看,金融类服务对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及专业设备三类制造业细化行业技术效率影响最大,而信息服务则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塑料制品以及纺织服装草帽制造业的影响最大;物流服务对各制造业细化行业的影响基本处于中上程度,而知识服务的影响无论对那个行业都排在最后;从各个影响系数的显著性效应看,除了金融服务对塑料制品与金属制品、信息服务对塑料制品的影响系数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外,其余系数均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总体来看,目前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已从相互联动的“种子期”进入到“成长期”的发展阶段,但尚处于初始期,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效应尚未凸显,制造业升级无法获得有效支撑。具体表现在:物流与金融服务的嵌入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效果还不明显;信息与知识服务发展滞后,对一些行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没有发挥出积极地带动作用。这一方面表明宁波整体制造业目前还是以某些低端技术形成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嵌入全球价值链,其发展对商务与知识服务的依赖性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宁波商务与知识服务发展滞后,服务水平与创新能力较低,在竞争中只能承接附加值较低的低端服务业务,供给难以高端市场需求,制造业升级无法获得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支撑。

(二)主要建议

首先是深化制造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密集以及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加速专业化发展。目前宁波制造企业多表现为“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形态,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应加快引导制造业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组织再造,优化生产组织方式,鼓励与支持制造业通过外包方式等方式强化生产服务功能,推进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在分工深化的基础上加快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分离”。

其次是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取消行业管制和垄断、降低进入壁垒,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加入参与竞争;要通过政策引导、集聚发展、竞争与产业整合等措施,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经济效益,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迅速发展和升级,加快形成形成产业间良性互动的“垂直联合”。

第三是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行业组织,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加快培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急需的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学研究、研发、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人才;要以更加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加完备的激励保障措施,吸引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宁波发展,全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高地”,提高整个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明宇,芮明杰. 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0(8)

[2]唐志良,刘建江.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机制研究[J]. 商业研究,2010(4)

[3]顾乃华等. 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先王兴莲.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嵌入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J]. 改革与战略,2011(1)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宁波加快‘嵌入式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12-ZC10)、宁波市科技局软课题“云时代背景下宁波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于创新驱动的视角”( 项目编号:2013A10030)阶段性成果〕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7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制造业,竞争力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本分, 它与消费性服务业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生产性服务业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方式给出了自己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也得理解。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 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工程设计、产品维修、通信、物流等。集群制造业是制造业中特殊的单元, 是指特定的产业集群中制造企业, 是产业集群中的主要的构成元素。

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相互作用, 互惠发展。两者的作用机理主要从分工理论、价值链、生物群落理论和共生理论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通过国内外关文献的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关系研究概述

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作为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个体, 为了各自的利益, 获得同类共享资源和异类资源互补, 使两者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

1. 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集群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

Geo指出, 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技术缺陷促使企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必须通过外部购买来实现, 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Grubel和walker、Dnnie1s和Hitchen研究认为, 有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刘志彪指出, 现代生产者服务业是现代制造业竞争力的基本源泉。王保伦研究表明,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提高。顾乃华进一步指出, 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越突出,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越有利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唐饪岚认为, 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上海制造业产.附加值具有决定性作用。高传胜研究表明,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能够实现国内其它地区难以实现的集群制造业大量积聚与良好发展, 是由于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2. 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的互动关联研究

Francois、Diaz指出, 技术变化引起的“垂直分离”促使服务在新的社会地域分工中独立出来, 增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依赖。Hansen认为, 制造企业的生产创新引发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创新, 生产性服务需求又引致制造企业的生产创新。吕政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阶段划分为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探讨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陈宪、郑吉昌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分工关系, 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内在联系。于惊涛, 李作志, 苏敬勤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外包共生关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运用共生理论研究了制造企业与其重要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受到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本地中介机构能力、本地技术支持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的影响。唐强荣, 徐学军从生态学共生的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共生, 建立了“紧密工作”和共生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张长森等从专业分工与服务外包、价值链角度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 可得到两者互动共生关系, 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提升集群制造业竞争力方面, 从理论研究到定量的数量研究, 已经有深入的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的互动关联方面, 研究还比较少, 特别是基于共生理论的研究, 基本停留在定量分析阶段。就一步的研究可以从共生理论视角, 研究两者之间协同共生, 进一步探讨两者共生模式的演变, 定量地不同的共生模式下, 哪些因素影响两者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Geo W.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sorting through the externalization debate[J].Growth and Change, 1991 (22) :118-141

[2]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 2006, (5) :47-55

[3]王保伦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7) :11-15

[4]唐钮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11) :64-65

[5]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8) :35-42

[6]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8) :5-12

[7]于惊涛李作志苏敬勤: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外包共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 (4) :117-122

[8]张长森杨振华: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2010, 41 (3) :71-74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8

1 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互动影响因素和互动过程等方面对两者的互动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在两者的互动关系方面, 汪应洛[1]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概括, 他提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服务型制造。何哲等[2]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 对服务型制造的产生和政府管制的作用进行研究, 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的新产业融合形态。Mothe等[3]基于创新视角, 从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2个产业在市场营销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方面具有相似性。Damien[4]则从出口产品角度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研究, 指出制造业产品出口与服务业产品出口间存在着互补性关系, 其相关性达到60%左右。

在两者的影响因素和互动过程方面, 魏江等[5]基于产业链视角, 以低压电器装备制造业为例, 从产业链提升价值环节的价值与增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两大方面, 深入剖析产业链上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的互动过程;孙林岩等[6]基于对装备制造业企业陕鼓的案例分析指出, 服务型制造是新兴的制造模式, 是一种融合产品与服务的新产业形态;从战略转变、需求管理、能力管理、企业网络、风险管理5个方面, 详细分析了陕西鼓风机集团的服务转型过程。Doytch等[7]研究了FDI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制造业FDI的增长能够明显促进制造业自身、服务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服务业FDI, 尤其是非金融业FDI会刺激服务业的增长, 但是会对制造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FDI有从制造行业向服务行业转移的趋势。赵勇等[8]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驱动力、服务化过程以及服务化保障进行了分析, 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市场环境、高层管理者、顾客需求与参与。Olausson等[9]从复杂产品角度研究了信息因素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影响, 指出制造业研发与服务业研发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但研发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 提出应跳出二元思维模式, 加强研发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以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

可以看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层面, 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成体系。在已有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之中, 缺乏基于装备制造业产业特征的研究。所以本文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 系统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动因、互动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从而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更好的发展。

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动因分析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动因可以基于分工理论、价值链理论和生态理论等多视角进行分析。

2.1 基于社会分工的分析

装备制造业的制造活动是由车间工作一直延伸到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 这些制造活动的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息息相关。装备制造业产业功能的实现需要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通过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 装备制造业可以提高生产率, 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空间。使装备制造业出现比较优势, 从而改变因分工而引发的利润不断降低的状况。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这必然会导致交易成本持续上升。为了降低因分工所产生的交易成本, 需要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发展机制, 从而形成两大产业的互动发展。

2.2 基于价值链的分析

价值链是由一系列连续的价值环节所构成的, 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具有的价值显然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微笑曲线”理论, 装备制造业所处的价值链中间位置的价值水平较低, 而包括研发、市场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则处于价值链两端的高价值位置。因此, 装备制造业为了提高其在价值链中的价值水平, 需要实现与价值链高端产业, 即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2.3 基于生态群落的分析

生物群落是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群的有规律的组合, 具有复杂的中间关系。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不是随意的拼凑在一起而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与生态群落相同的是, 经济群落在其内部有着一定的规律, 内部的各个亚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特定的关系。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群落的亚群落显然是相互交融的。在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过程中, 分工、服务的外部化和产业链的丰满等都是有利的促进因素。由于装备制造业亚群落提供了具有这些要素的环境, 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得到了必要的生存环境。同时装备制造业亚群落需要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为其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技术等的资源, 使装备制造业群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为装备制造业亚群落提供资源的同时, 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从而达到装备制造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发展关系。

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相互依赖, 互动共存的。装备制造业通过发展和社会分工, 在产业链越来越丰满、不断衍生而形成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作为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 也带动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分立阶段、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阶段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阶段。

3.1 生产性服务业分立阶段

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工业结构调整阶段。发达国家结构调整表明:当经济处于工业中期化阶段的同时服务业也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生产性服务业分立阶段又可以细化为意识阶段和行业形成阶段。

(1) 意识阶段。在意识阶段, 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 在生产经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产品的服务环节不断增多。伴随着社会分工, 在装备制造业内部有意识的形成服务观念, 从产品的设计、概念、财务、交通等多方面形成。与生产活动关联不大的服务活动逐渐形成有意识的专业化社会服务;但这阶段的服务是松散的组织结构, 服务对象向单一、确定, 一般只针对自身, 绝大多数服务还是在装备制造业内部的部门中。

(2) 行业形成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专门性服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也受到装备制造业的重视, 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装备制造业的中间需求, 开始出现相对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开始多样化、细致化, 此时出现单一生产性服务业为多家装备制造业服务, 与此同时, 装备制造业也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

3.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阶段

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国际营销网和生产网络的建构, 而该过程就是聚集人才, 进行研发、运输、储存产品与广告、保险、法律服务等来开发市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延长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链条、降低运行的经济成本, 从而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又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拉动。随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作用的不断加强, 装备制造业越来越倾向于将其非核心生产性服务环节的进行“服务外包”, 从而实现互动发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互动发展阶段可以有效克服产业内部服务部门缺乏改进商品和服务动力的问题, 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源的整合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3.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阶段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焦点化, 装备制造业的价值链得到延伸和扩展, 开始提供实物产品的完整配套服务, 也就是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功能不断加强。另一方面, 为了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已开始向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渗透, 在产业管制政策放松的条件下, 产业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进入了产业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阶段,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拥有了良性的资源共享的机制。生产性服务在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前期对产品的研究、生产;中期的设计和后期的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过程开展了全方位的开发, 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作为中间投入的金融、管理、开发、设计、创新、运输、广告、售后的各个环节, 使得其在装备制造业行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 相互之间融合成密不可分的新生产体系, 从而完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 如图1所示。其中:S11等为生产性服务环节, S1等为生产性服务业;Mp等为装备制造业环节;MSi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

4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动因及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受到多角度、多层次众多因素的影响。按照这些因素对两大产业互动的影响机理和水平, 本文将其分为互动基础因素、互动条件因素和互动环境因素3个方面。

4.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基础因素

(1) 从业人员结构。产业内人员结构影响产业间的互动水平, 高素质人才储备带动产业进行高水平互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化水平, 决定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力, 及产业链上价值的增值。技术人才的储备也是技术创新的最根本条件, 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位置;随着装备制造业对于技术要求的提高, 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不断嵌入, 使得两者互动更加明显。高素质人才集聚, 有效保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上共同的攀升。

(2) 技术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着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水平是产品价值增值的源动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企业利润分配逐步改变。装备制造业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水平帮助增强作业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促进规模化生产的支撑循环架构体系。同时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中环节不断增加, 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 行业发展模式。世界制造业基地已经逐渐向中国转移, 中国的很多制造业企业在走“国际代工”的路线。这种路线是主要承接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企业的生产和加工、装配的制造环节, 这些制造业企业大多数是外商投资, 而不是中国本土企业投资。他们只是利用中国的廉价人力资源优势, 没有真正的科研, 而只是从事简单、重复的低技术加工。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参与环节少、技术低,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4.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条件因素

(1) 服务外部化。装备制造业为迎合市场需求, 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促使产业发展规模随之壮大。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 生产性服务环节外部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性服务外部化是专业化和市场化的体现。服务外部化把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 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在发展过程中, 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反映其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业务的数量。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加, 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获得更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 中间需求规模的扩大间接地降低了装备制造业外购生产性服务的交易成本, 进一步加大了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形成了需求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4.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环境因素

(1) 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基石。良好的经济环境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载体。信息化网络平台就是良好经济环境的一项体现, 是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构, 可以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 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互通的良好环境, 有效的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2) 政府政策。政府优化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的措施能够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良好发展软环境。实施有效的政府政策, 发挥“有形的手”政府政策的积极作用, 营造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平衡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程度。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财政支出, 直接和间接的扶持工业化发展、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服务。装备制造业的行业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发展都强列的依托于科技与信息化的发展。两产业间的互动, 也由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科技的发展作为必要条件。政府的财政和税收等的政府行为, 也都是影响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因素。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的研究, 揭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过程、动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其互动发展分为3个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分立阶段、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阶段。

(2) 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的分析得出了影响其互动发展的因素, 包括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基础因素、互动条件因素和互动环境因素。其中互动基础因素包括从业人员结构、技术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模式;互动条件因素包括服务外部化和中间需求扩大;互动环境因素包括区域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3) 基于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提出促进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加强人才储备、增加科技投入, 完善行业发展模式;鼓励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 促进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增加;搭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平台, 加快信息化进程, 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完善政府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提供保障。

摘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 两大产业高度相关、深度互补, 互动发展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展开系统研究, 从社会分工、价值链和生态群落等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从分立、互动、融合3个层次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从互动基础因素、互动条件因素和互动环境因素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影响因素, 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汪应洛.创新服务型制造业, 优化产业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 2010 (5) :2-5

[2]何哲, 孙林岩, 朱春燕.服务型制造的产生和政府管制的作用:对山寨机产业发展的思考[J].管理评论, 2011, 23 (01) :103-113.

[3]MOTHE C, THUC U N-T.Non-techn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s:do services differ from manufacturing?An empiricalanalysis of Luxembourg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2, 57 (4) :227-244.

[4]DAMIREN B.A note on the links between manufacturing, goodsand services exports[J].Amfiteatru Economic, 2012, 14 (6) :600-620.

[5]魏江, 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以乐清低压电器产业链为例[J].科学学研究, 2010, 28 (8) :1172-1179.

[6]孙林岩, 杨才君, 高杰.服务型制造转型:陕鼓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1, 4 (4) :257-264.

[7]DOYTCH N, UCTUM M.Does the worldwide shift of FDI frommanufacturing to services accelerate economic growth?a GMMestimation stud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Finance, 2011, 30 (3) :410-427.

[8]赵勇, 齐讴歌, 曹林.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其保障因素:基于陕鼓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 (12) :108-117.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9

一、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具备产业融合互动基础

2000-2009年间,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由115.4亿元增加到827.9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43.3%提高到47.7%, 装备制造业比重的上升, 揭示了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和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产品已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升级, 特别近五年装备制造业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29.4%, 快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年平均发展速度3个百分点。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引擎。2000-2009年间,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由269.5亿元增加到1242.9亿元, 占第三产业比重由55.5%提高到65.1% (见表2) , 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的上升、消费服务业比重的下降, 客观上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而优先发展起来, 同时, 也有自身发展的需要, 揭示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其中, 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近五年平均发展速度快于生产性服务业, 而科技服务发展相对滞后, 说明大连市在科技投入方面相对不足, 这是因为大连属于外向型城市, 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的外资企业居多, 处于上游的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 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

二、运用计量经济模型, 分析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关系

通过对2000-2009年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见下表) , 得到两幂函数回归方程。

数据来源:大连统计年鉴, 2009年统计快报

方程1:以x为自变量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 y为因变量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 得方程:y=8.35x0.734 (r2=0.99) , 弹性系数εyx=0.734, 大连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 就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加0.734个单位, r2为拟合程度。方程2:以x为自变量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 y为因变量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 得方程:y=0.061x1.348 (r2=0.99) , 弹性系数εyx=1.348, 大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 就能带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加1.348个单位, r2为拟合程度 (表3) 。通过以上回归分析, 可以得出,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密切关联, 两者互为融合。

1.按照全球生产性与现代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每一元现代制造业增加值需要一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这意味着大连每一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至少0.266元的供需缺口, 这种供需缺口使本地装备制造业所需的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业不得不依赖于发达国家或地区进口, 这就是所谓的“两头在外”的产业分工格局。但从发展的角度看, 则为大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基础。

2.从现阶段来看,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大于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因此, 应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并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向“产品附加价值曲线”的两端发展, 才能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 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升级。

3.运用投入产出模型, 从投入产出相关系数看, 大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程度。

(1) 从投入产出模型看,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拉动程度。

应用投入产出模型, 对大连2007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A、装备制造业初始投入1个单位, 由中间消耗所引起的最终需求, 将直接拉动整个社会增加值1.726个单位, 其中, 拉动第二产业增加值1.4845个单位, 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0.222, 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 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0.1645个单位,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74.1%, 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中, 对流通服务 (0.0608) 和金融服务 (0.0413) 拉动最大, 即,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直接带动流通服务和金融服务快速发展。B、同理, 生产性服务业初始投入1个单位, 将直接拉动整个社会增加值0.6301个单位, 其中, 拉动第二产业增加值0.3059个单位, 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0.2844个单位, 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 拉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0.1273个单位, 占第二产业增加值41.6%, 在装备制造业中, 对金属制品业 (0.0456) 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429) 拉动最大, 即,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直接带动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说明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仍然是大连的支柱和主导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从属地位, 对经济的贡献相对较小,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 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留下了广阔市场空间。

(2) 从大连2007年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看,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已进入渐次融合阶段。

2007年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明:1.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渐次融合阶段,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装备制造业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消耗较大, 而对生产性服务业消耗较小 (0.0306) , 这说明大连市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 低附加价值的中间生产环节, 对“产品附加价值曲线”的两端高附加价值投入少。2.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 (0.1285) 的消耗系数较大, 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除了对汽油、柴油、水、电等能源消耗外;还主要购买通讯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办公用具等硬件设备 (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表) , 用于生产性服务业设备的更新换代, 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综上分析: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步入相互促进融合阶段, 随着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构建, 物流、金融、高新技术、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在造船、汽车、核电、风力发电机组、半导体照明、光伏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而广泛应用, 一方面, 为了加快推进产业向高级化转型, 物流、金融、高新技术、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等产业在装备制造业价值链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应用高新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 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所以, 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产业化和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制造业服务化的共同作用下,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 构筑起经济社会“两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 2008, (1) .

[2]徐从才, 乔均.生产性服务业是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保障[J].中国流通经济, 2006, (2) .

[3]傅京燕.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未来与发展, 2008, (3) .

[4]叶振宇, 宋洁尘.国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滨海新区的启示[J].城市, 2008, (9) .

[5]包晓雯, 曾刚.北美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 2008, (12) .

[6]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 2007, (9) .

[7]2007大连投入产出表.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10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间的互动关系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理论:一是“需求遵从论”。其认为装备制造业是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服务业是装备制造业的补充。二是“供给主导论”。该观点认为,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装备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降低中间服务成本, 进而提高装备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三是“互动论”。该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随着装备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将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提高装备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四是“融合论”。该观点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两者彼此依赖加深, 进入高度相关和补充阶段, 出现了融合趋势。

近些年, 一些学者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张洋 (2006)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发现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规模竞争力较强, 但是效率竞争力较低;黄立秋 (2010)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发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的特征, 资金是第一推动力, 劳动力贡献率呈递减趋势。宋帅官 (2010) 从理论角度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间的互动发展, 结果发现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小、市场化程度低, 其与装备制造业间是低效平衡关系。本文从实证角度深入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间的互动发展关系。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增加, 但是装备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溢出效应较小。“十一五”期间, 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 其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983.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61.7亿元, 其增长率从2006年的25.6%增加到2010年的31.8%。这一期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385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684.7亿元, 其增长率从2006年20%下降到2010年的16.8%。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明显大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率, 同时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25.6%增加到2010年的31.8%, 这一方面表明辽宁省“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 技术实力较强, 竞争能力较大, 基本上达到了做大做强的目的;另一方面表明辽宁省工业企业中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利用效率降低, 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效应还没有产生很好的“溢出效应”。

装备制造业内的各个行业的发展差距较小。从增加值的增长率看, 在装备制造业内的七大行业中, “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最高为29.18%, 最低为18.84%,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发展趋势看, 通讯设备、计算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较快, 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 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大,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使其增加值的增长率下降36.7个百分点。

(二)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的下降而下降,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很不均衡。“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其产业增加值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44.3%下降到2010年的35.2%;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15.98%, 波动下降到14.61%。这说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从辽宁省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率看, “十一五”期间全省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7%和14.6%, 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不但小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 也明显小于装备制造业24.9%的增加值增长率。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各组成成分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看, 金融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最高 (25.7%) , 其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8.7%) ;再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以及软件服务业 (16.8%) ;最低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2.5%) 。这一方面表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也表明提高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附加值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服务业的贡献较低, 也说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较低。

三、基于VAR模型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选取2006-2010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数据 (数据来源为2005年以来的辽宁省统计公报以及统计年鉴) 进行分析。为了控制异方差影响, 对数据取对数处理, 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xt表示生产性服务业;yt表示装备制造业。

从模型 (1) 中可以看出, 上一期的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对当期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有显著影响, 说明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即可以当作生产性服务业变动的原因。但是上一期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对装备制造业产值的影响不显著, 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对策建议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11

信息化极大地提高工业化的生产力。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生产出大量性能更高、质量更好的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在我国制造业转型期,一方面要提高设计的水平和价值,逐渐转向高端产品,另一方面要向后方的服务延伸,扩大制造服务的比例。这样的情况下,市场逐渐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数据管理也应该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循环利用以促进低碳经济成为重5要趋势,MR02作为支持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核心系统,成为解决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

信息化给制造业带来新挑战

丰富的现代物质导致人类的消费能力和享受欲望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随之而来地球资源面临严重的挑战,人类生存空间开始出现危机。

人类一方面享受信息化时代产品提供前所未有的美好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产品发生故障造成更大损失的风险。为了减低高性能产品发生故障带来的风险,产品开发人员极尽所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智能性。然而,再可靠的产品也离不开人的使用。一旦使用产品的人发生错误,同样难以避免发生灾难性的事故。性能越是强大的产品,事故造成的损失越大。因此,开发人员越来越重视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真实表现,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的性能。

信息化还有一个附带效应。随着现代通讯、设计、仿真、数控加工,综合测试等一系列信息化新技术发展,任何新产品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供各种深度透视能力面前都无密可保。尽管有各式各样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依然杜绝不了山寨产品,从而导致产品制造环节的利润急剧下滑。制造业为了摆脱上述困境,仅仅依靠不断开发新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改善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水平,有效抵御山寨产品的侵蚀,牢牢守住自己的阵地,并不断扩大具有忠诚度的市场。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人类在地球上长期安全地生存,制造业必须实现从单纯注重创新开发逐步向创新开发和创新使用并重的战略转移。制造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前期的设计和制造,更要加强产品生命周期中期科学地、合理地和绿色地使用与维修,最大限度发挥产品的使用价值和重复利用它的剩余价值。

信息化时代提供新技术

自从计算机出现以来人类便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经过半个多世纪,信息化给人类带来了数不尽的惊喜。从一开始的科学计算发展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辅助制造,大幅度提高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从简单的会计计算发展到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信息化技术在新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两个方面拉动工业化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造就现代制造业的辉煌。

伴随上述技术发展并值得制造业关注的还有以下信息化新技术:

智能传感器: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制造的体积小、功耗低、精度高,具有一定程度智能的传感器能够随时随地探测和判断关键零部件的工作指标及其健康状态。

嵌入式软件嵌入到产品内部的软件是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收集智能传感器发出的信息、分析和控制整个产品正常运行、保持对外联络等重大责任。

物联网:利用廉价的无线或有线通讯技术可以把全球任何角落的信息传送到需要它的地方。通过物联网将智能传感器获得的关键零部件信息传到产品的控制中心,实现对产品全天候的自动监测。若信息被传到用户控制中心,则可以实现优化调度控制。若信息被传到制造服务中心,则可以实现优化服务调度,成为产品更新换代的源动力。

上述三项信息化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新产品的性能,更重要的是为提高产品使用水平创造条件。

产品生命中期出现新问题

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前期的设计与制造、中期的使用与维修、末期的回收与报废。

现代化的飞机、铁路、汽车、船舶、发电设备等产品的性能在前期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成倍地增长。同时,这些复杂产品在中期发生事故的代价也越来越高。没有可靠的维护维修保障系统就不能保障产品的正常运行。产品维护维修从过去的辅助地位逐渐转变为与运行并列的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维护维修技术面对信息化的复杂产品遇到一系列的新问题。

维修计划不科学:事后维修的代价迫使采用计划维修来避免产品发生故障。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习惯对产品运行带来不同的影响,传统的按照设计制订的计划维修规范不一定能够涵盖全部实际运行状况,于是不可避免地在条件较好的环境下造成过渡维修带来的浪费,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造成维修不足埋下事故的隐患。

维修标准不到位复杂产品的寿命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在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经过多次的维修。产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对于没有改变和被替换的零部件不应该采用相同的维修策略。对与全新的和修复后的替换件也不应该采用相同的维修标准。在成百成千的复杂产品身上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的维修是一项严重的挑战。

盲目的维修信息化产品的复杂度远远超过历史上同类产品,特别是嵌入式软件通常属于保密的知识资产,不可能交给最终用户。用户在缺乏完整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单纯依靠计划维修指导书进行维护维修,常常把正常的产品修出毛病来。

知识资产发现与保护: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类型的知识。特别是使用和维修的海量数据通过挖掘可以发现大量未知的知识。只有提供足够的知识资产保护的技术手段,才能获取和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备件成本高:越是复杂的产品,其备件成本越高。在不同地域产品的使用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各地备件利用率相差很大。传统的计划维修备件给产品运行企业带来沉重负担。

维修人才短缺,复杂产品包含高附加值的知识资产。能够担负起复杂产品维护维修的人才开始制约产品的正常运行。用户培养自己的专业维修人才成本高、稳定性低、风险大。

维修成本高:制造企业发现复杂产品维护维修是一片利润增长的新天地,利用自身知识资产的优势完全可以占领维护维修业务。由于产品遍布各地,按照计划必须来回奔跑,到处救火式地服务,结果没有获得预想的效益。

回收报废困难: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前期生产出大量的产品,在中期没有给予有效的跟踪管理,到了末期只能全部报废,造成大量的产品垃圾,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

制造业结构转型新机遇

制造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新技术,在产品中增加智能传感器和嵌入式软件,实时监测和控制产品的运行过程,并通过物联网将产品运行状态及时传送回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化系统来判断每一个产品的当前状态和未来变化趋势,结合用户使用规划、维修资源、备件配置、人员位置等因素制订经济可靠的维护维修结合,以最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保障。这种主动维修模式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提高产品无故障率,制造企业利用掌握的产品知识和实际运行状态,正确判断产品性能变化规律,从而大幅度减少故障发生率,增加产品运行价值。

减低维护维修成本:用户把产品保障任务外包给原厂商或专业维修服务商,将专业维修人员、维修备件和维修业务等成本转变成服务保障外包合同后还有结余。用户可以更加关注提高运行管理效率。原厂商或专业维修服务商面对大量的用户和产品开展综合性服务保障业务,充分利用知识、人才、备件和地域管理优势,以远低于用户自己维修的成本提高更好的服务保障。

预测维修和绿色维修:利用产品生命中期维护、维修与大修(Maintenance,Repair&Overhaul,MRO)管理系统可以跟踪每一个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内进行的全部维护维修和大修的过程,详细的履历表记录下每一次维修的原因、维修的内容、结构的变化、今后维修判定的依据等,能够做到个性化的维修,大幅度节约维修资源,为回收报废提供完整的历史资料。最近清华软件学院提出将产品运行状态监测和状态分析集成到MRO系统中,称之为维护、维修、大修和运行(Maintenance,Repair&Overhaul/Operation,MRO2)管理系统。该系统除了保留事后维修和计划维修的功能以外,增加了面向各种复杂产品运行的状态监测和状态分析功能。对与关键零部件除了按照计划进行保养以外,主要依据实际运行的状态及其衰变趋势分析制订预测维修计划和相应的维修内容,真正做到该修的修,不该修的不修,最大限度节约维修资源。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 篇12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VAR模型,江西省

0 引言

纵看中国产业发展的过程, 制造业转型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即:需求、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江西单一的生产结构, 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显得薄弱,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也没有很好的体现。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 本文利用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关系, 建立VAR模型, 通过Eviews8.0软件发现了这个阶段江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 并预测当冲击发生时对每一个变量、对自身和对方反应的程度的贡献度。

1 VAR模型的概念及条件

Christopher最早提出向量自回归过程的概念, 此概念已成为模型预测、数据描述、结构预测和政策分析的必备工具。VAR模型假设所有变量是内生联合, 并用自回归平稳过程表达式作为其基本形式。在一个P阶VAR模型中, 向量X的每个分量都是线性依赖于自身及可变延迟滞后P周期。

一般以K维随机过程X为例考虑一组时间序列分析。一个P阶向量线性动态模型可表示为:

式 (1) 中, m维内生变量向量用yt来表示;d维外生变量向量用xt来表示;A1…Ap和B1…Br分别表示待估计的参数矩阵内生变量变延迟滞后P周期及外生变量变延迟滞后r周期;随机扰动项为εt。

2 基于VAR模型分析

2.1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生产服务可以被描述为:其他商品或服务为扮演角色服务的生产过程。此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显著特征, 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考虑到江西省的特点, 数据来源2002—2014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其中, PS表示生产增值服务, TI表示制造业增加值, FI表示金融行业的增加值, MI表示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的增加值。首先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服务子行业的影响, 再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在数据处理中, 用江西制造业增加值代表工业增加值, 用江西省运输、仓库及通讯业、信息传输、金融、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生产全部工业增加值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所有时间序列数据对数处理, 消除异方差使得数据更加平稳。

2.2 实证分析

2.2.1 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以江西省生产性服务子行业为例)

建立基本回归模型, 来研究江西省生产性服务子行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解释变量ln TI, ln FI, ln ST和被解释ln MI是固定的, 使用OLS估计以避免伪回归出现。方差修正后采用广义差分来消除自相关, 结果如下:

方程的拟合度R2、F统计量和DW检验值分别为:

可以从解释变量的系数看出,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子行业有积极作用, 包括运输、仓储、邮电等行业受影响最大, 房地产及批发零售业在制造业的影响中占比例最小。

具体而言, 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假设下, 交通运输、仓库及通讯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2.924292%的增长;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每增加1%, 制造业将增加0.00530%;在金融部门增加1%, 制造业将增加0.097938%。

2.2.2 江西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关系

建立两个变量的VA (p) 模型, 探究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关系。

式 (3) 中, 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p, 第i个变量待估计的参数矩阵为, 随机扰动项为ut。式 (4) 中, ln MI与ln PS同时是解释变量又是被解释变量, 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t期的产值水平为Yt,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滞后P期的产值水平为Yt-p, 滞后阶数不相关于随机扰动项。

2.2.3 平稳性检验

从表二的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变量ln MI和ln PS的原序列是平稳的, 但基于该VAR模型却不平稳, 因此, 通过Eviews8.0第一阶微分的原始序列分析, 发现满足I (1) 即一阶, 满足建模的条件在5%的显著性水平。

根据AIC和SC最小值准则, 最大滞后项为2, 故建立VAR (2) 方程为:

基于VAR (2) 稳定性试验, VAR模型获得相应的在单位圆内的所有特征根, 所以VAR模型是稳定的, 可用于分析冲击脉冲被施加到模型特征方程时造成的影响。

2.2.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指变量的平滑函数, 冲击后最终将返回到其平均值。VAR模式获得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一所示。其中纵坐标指的是解释变量的变化, 横轴是指冲击作用下的滞后相位, 虚线用来表示范围内标准差偏差, 设预测期为20。

由图一 (a) 可见, 制造对其影响更大, 正向反应的影响, 滞后, 和第一个达到最小的标准偏差, 然后缓慢上升, 缓慢增加的影响, 这表明江西省目前不具备制造业能力的自我调节。图一 (b) 表明,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一个标准差的冲击, 不反映在1期, 但有逐渐变大的趋势, 说明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从长远来看有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力有拉大的趋势。从图一 (c) 中可以看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冲击的结果, 第5期开始反应, 随后提高反应, 表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江西省有积极的刺激作用。图一 (d) 显示, 生产自己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服务, 没有立即做出响应, 并第一个变成零, 然后再慢慢增加的响应, 持续时间长, 表明江西生产性服务业自律性比较好, 行业和行业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2.2.5 方差分解分析

使用VAR模型动态特性方差分解模型。主要思想是在系统中, 根据产生的原因与变量相关联的方程分解各内生变量的波动, 以便了解内生变量的新生模型及其相对重要性。

根据VAR (2) 模型导致每个变量VAR的进一步分析 (2) 模型的内生变量的重要性。本文模型方差分解, 贡献的影响分析在结构变化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图二所示为方差分解结果。

图二 (a) 表示, 预测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自身引起的扰动增大, 从第4个周期开始增加, 方差预测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在20%左右扰动。相比制造业对自身的制造业, 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的贡献也有一定的作用。由图二 (b) 可得, 1~10在预测期内, 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的贡献约50.9%, 随后显示下降的贡献率。开始时制造业快速增长, 跌幅在第4期, 第5期上升, 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被制造业拉动增长。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结论

(1) 对制造业而言, 生产性服务业子行业的发展对其有积极作用, 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是运输、仓储、通讯等行业, 对制造业影响最小的是房地产、批发和零售贸易。

(2) 从长远来看, 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持久和稳定的平衡是存在的。

(3)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冲击由负得正, 从长远来看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服务将为生产服务业提供长期而积极的影响。

(4) 江西省制造业结构性受生产性服务业影响越来越大, 遗憾的是方差贡献低。江西制造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而言,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2 政策建议

(1) 制造业发展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技术进步、需求、市场机制都会对制造业转型造成影响。在推动这三个因素中, 制造业的增长和结构也发生变化。因此, 要利用好资源, 有选择性的发展生产服务业。从模型分析的结果看, 每个生产性服务业子行业对制造业贡献度是不一样的, 江西省资源不足, 难以实现对每个细分行业做到均衡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期间, 应合理利用资源, 专注于开发和制造相关的运输、仓储、邮电通信、金融等行业。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再结合资源、电信和信息产业等手段, 使其转化为现代制造业, 随着金融业为客户提供实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选择, 也为江西带来更多的就业条件和机会。

(2) 淘汰原有的思维定势。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不仅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加速资金流及信息流的速度等方式对制造业外部条件提升, 它还提供了对制造业而言最关键的“技术流”。因此,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跳出片面追求数量扩大的思维定式, 将加速行业创新组织形式设为重点。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并不需要两者在空间匹配。

(3) 要加大资金投入。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模式的比例。在这个阶段, 制造业在江西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 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某种情况下, 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江西省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 支持工业制造, 加速制造业发展成果的转化, 给制造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增强及规范生产服务业。

(4) 选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和方式时考虑不同类型地区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江西省在全国属于欠发达地区, 有重点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有利于开拓市场, 支持合适的产能扩张, 节本增效和转变增长方式, 实现规模经济, 提升专业生产性服务业。江西大中型企业要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积极试点及示范活动, 优化和推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04, (02) :18-32.

[2]杨洪焦, 孙林岩, 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4) :64-72.

[3]古艳红.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14.

[4]汪斌, 金星.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与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基于发达国家的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 2007, (01) :44-47.

[5]董晶晶.大连市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1.

[6]周孝坤, 刘茜.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03) :89-96.

[7]杨洁, 孙超, 辛灵.唐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J].唐山学院学报, 2015, (06) :76-79.

[8]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 of carbon market[EB/OL].2009

[9]Alonso.W.Location and land Us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上一篇:规模猪场的科学管理下一篇: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