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

2024-09-15

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精选8篇)

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 篇1

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

一、家具制造业常见生产计划类型

家具制造业常见的生产计划,按分类标准不同有以下几类:

1.按时间分

生产计划可分为:生产计划、季度生产计划、月度生产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

(1)计划

是对未来一年的工作所做的计划,其中所涉及的有:产值(产量)、设备、工艺、人员、场地、品质、管理改善等方面的内容。

(2)月(季)度计划

是对每月(季)度的工作所做的计划,比计划更为具体,主要包括具体订单的排程、产值目标、人员配置等。生产系统的月计划应当配有生产计划表。

(3)周计划

更为细致的计划,主要明确生产进度,以及必要的人员、材料配合。

(4)日计划

根据月计划和周计划而制定生产的日计划,主要是明确各车间、各班组(工序)的日生产任务,明确每个员工的当日工作量,一般在每日上班前,或前一天下班前在各班组的公告板公布。日计划是其它计划的基础。

2.按部门分

生产计划可分为:生产部计划、车间计划、班组计划。

(1)生产部计划

是由生产部所制定的整个生产系统的总体计划,它包括计划、季度计划和月计划等。是所属各部门制定一切计划的基础,是指导生产的纲领性文件。

(2)车间计划

是各车间在生产部总体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本车间的工作任务所制定的分解性计划。它的各项要求更细致,完成时间更为确切。计划制定时,在人员、设备、物料的配合方面,要留有余地,以备新增生产任务的落实。

(3)班组计划

比车间计划更具体,将计划落实到个人,明确规定每天的工作任务。班组计划中的工作任务分配,其时间跨度不宜超过一个星期。计划要比较准确,应保持其严肃性,没有大的变化,一般不作改动。

3.按类别分

生产计划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进度计划、人员配置计划、设备配置计划、生产管理计划等。

(1)生产进度计划,是生产部所制定的重点计划之一,它大多以表格的形式,详尽的说明各订单的排程情况,各车间交接的时间、具体要求等。生产进度计划一般每月制定一次,于上月末下发,必要时(如插单、订单改期等)进行统一的修改。

(2)设备计划

根据需要而制定,主要包括所需设备的名称、数量、需求原因、需求时间,性能要求等。

(3)人员计划

根据生产需要而制定,主要包括,所需人员的部门、数量、要求,到位时间等。

二、生产计划的制定与管理

1、制定生产计划的基本要求

(1)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可超出企业的生产能力;

◆不可背离材料供应实际;

◆不可不顾资金现状;

◆要与企业工艺技术水平相适应;

◆要充分考虑现场的负荷;

◆要尊重各工序的实际生产速度,不可搞脱离实际的大跃进。

(2)符合企业长期计划的原则

生产计划是在企业的长期计划基础上制定的,它不可背离企业的总体计划。

(3)交期原则

生产计划的制定应该以按时交货为原则,不能按时交货,会使企业失去信誉,失去客户,失去市场。

(4)作业量平衡原则

◆同样时间段的作业量相同;

◆同样生产能力的工序工作量分配相同;

◆同一时期各部门的工作量相同。

2.制定生产计划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分工

◆不同类别的计划由不同的人员去完成比如某综合性家具厂,同时生产酒店家具、办公家具、民用家具,这三大类不同的产品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各类计划分别由专人负责,然后统一综合,这样可以使计划更加准确可行。

◆不同级别的计划由不同的人员去完成企业的生产计划可以分为总体计划、部门计划、车间班组计划等很多级别,高级的计划要全面、概括、指导性强;低级的计划要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不可千篇一律,每一级的计划都不可能是上一级计划的简单分割和下一级计划的机械加和,而应该各有特色,各有重点,一般地说,不同级别的计划由不同的人员去完成,能使计划真正做到实际、实用、实事求是。

◆不同类型的计划由不同的人员去完成计划可以有表格型、可以有图解型、也可以有叙述型,它们在表述上各有特色,应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内容去选用。在计划的制定上,当然也不可能是每个人都十分熟悉这几种不同手法的使用。因此,对于同一计划,由不同的人员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会更加生动,图文并茂,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更能使人明白,并且造就一种计划管理的气氛。

◆不同级别的人员,对计划负有不同的责任

一般来说,生产计划系统中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主生产计划以及综合生产计划和总体计划的制定,而一般计划员负责分解计划以及更为详尽的计划的制定。这主要也是考虑到高层的管理人员更了解全面的工作,而一般计划员更了解生产实际。

(2)全面收集信息

完善的生产计划的制定,信息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信息包括:

◆市场信息

今天的市场现状,明天的发展趋势,竞争者的情况等。

◆客户资料

己订货的,准备订货的,有可能追加订货的等等。

◆生产能力

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车间及班组的生产能力。

◆物料供应

供货周期、总体情况、材料质量。

◆工艺技术

企业现有的工艺技术水平,能否达到客户的要求,是否会因为工艺技术的不成熟而拖延生产时间。◆特殊刀具

特殊刀具应提前订做,以免影响进度。

◆样板确认

是否会因为样板、色板、材料、工艺结构、产品性能等各方面原因而占用时间。

◆品质要求

过于苛刻的品质要求,显然会降低生产速度。

三、“MWD”三级计划管理与“3P”控制模式

1.“MWD”三级计划管理的内容

“MWD”三级计划管理”模式,指的是:“月计划为龙头,周计划为指导,日计划为目标”的三级计划管理。

在这一管理模式中,始终贯穿计划的主线,并且把计划按照时间进行数量上以及细微程度上的分级,更好地体现了计划管理的思想。“MWD”三级计划管理的每一级都有其特有的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只有“三级”计划管理的巧妙结合与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整个管理目的。

(1)及时的月计划(M-MONTH)

月计划是整个生产计划的龙头,所谓“龙头”,指的是月计划是一种比年计划更为具体的,可行性更强的计划,月计划明确了各车间的具体生产内容,又给各车间具体安排生产设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和空间,在计划中起着指引和方向性的作用,月计划应及时制定,因为月计划不确定,其它的周计划和日计划就无法制定,就会影响生产。

(2)完善的周计划(W-WEEK)

周计划除了生产日程安排之外,更加注重各方面的配合作业,以确保计划的按时完成。比如:物料的配置,图纸及工艺资料的发放,刀具、辅料、包装材料的到位等等。周计划可以留有一定的生产变更余地,但一般余地不大,周期计划至少要保证明信80%以上的准确。

(3)详细的日计划(D-DAY)

日计划是一种非常详细的计划,日计划一般在执行前一周至3天内制定,变化不大,所以,日计划在执行时的条件应该已经确定了,在这种情况下,日计划也就更具有操作性,日计划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变动。

2.“MWD”三级计划管理在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1)月计划应该以产品数量为单位进行制定,各车间部门的工作分配应该明确合理,在计划的制定时应该充分考虑产品的配套问题和产品的交接问题,应该考虑车间的实际生产能力,应该注意工作量的平衡分配问题,并应该同时注意各方面资源的协调配置工作。月计划的制定必须符合企业的计划及总体计划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要,库存的情况以及客户的订单,要与相关部门沟通,以切实掌握物料的到位情况,以及客户要求等,使月计划的可行性更强。并且,月计划要给车间留有一定的生产自主空间,以便于车间能动性的发挥。

(2)周计划最好是由各车间根据生产部门的月计划而自行制定,再报生产部审批,这样制定的计划才更为可行和便于落实,因为车间更加了解生产的进程,了解生产能力与生产实际。

作为生产部要做好的另一项工作是,要认真研究各车间周计划的衔接和一致性,要注意产品生产的配套。如果有产品承接关系,车间之间的周计划相差太远,则应该由生产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否则就变成了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生产。

(3)日计划是一种十分明确的计划,也是最为具体的生产计划。日计划要明确到产品的零部件,要明确到日加工量,明确到个人,日计划常常要在生产看板上公布,以便小组成员相互间的工作交接。日计划必须严肃,完成不了应采取加班等方式在当天弥补。采购管理

3.“3P”控制模式

“3P”控制模式,是一种以计划为主线的生产管理模式,指的是:“产前计划、产中监控、产后总结”。它通过生产前周密而精细的计划,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计划对生产进行监控,再通过生产完成之后的详细总结来实现整个生产管理过程。

具体程序:

(1)产前计划

产前计划是生产进行之前所进行的准备与筹划工作。

①制定计划的主要依据

◆上期生产计划完成情况;

◆企业的技术能力;

◆生产能力;

◆材料供应状况等。

②制定计划的要求

◆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

◆生产任务与人力资源的平衡;

◆生产任务与物料供应的平衡;

◆生产任务与技术水平的平衡;

◆生产任务与资金占用的平衡。

(2)产中监控

产中监控是一种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现场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

产中监控要注意的问题:

①不可忘记以计划为主线,每一个监督行为都是将现实的生产状况与生产计划对照。进度的差距与落后的部分就是要通过监控来改进的部分。

②监控工作要制度化,专人负责,要发挥生产部在产中监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产部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车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要特别注意重点工序以及重要工作环节的监控工作,注意问题多发班组,以及难度大的订单,急单的监控管理。

④在监控中要注意阶段检查。所谓阶段检查是指在生产进行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的时间阶段,检查进度的达成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止进度上出现大的偏差而难以弥补。这些“阶段”一般可选在:进程的1/3时间、1/2时间、1/4时间和完成计划的前3天。计划的完成应该和时间的进程对等,或者做到前紧后松,这样才能保证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计划完成前3天的生产监控,是生产计划完成前的最后一次检验,其重要性绝不可忽视。

(3)生产总结

生产总结是对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全面归纳、评估。

生产总结的主要内容

◆订单完成后的总结

详细总结生产过程中的人员投入、工资投入、材料成本、品质问题、工艺问题、人均日产、合格率等。

◆月计划总结

详细总结月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

◆各部门工作总结对所在部门的工作进行分析。

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 篇2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充分综合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金、材料、设备、技术、信息和时间等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决策、计划、控制、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管理平台。生产计划管理是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计划管理将ERP系统中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连接成有机整体,在推动生产计划目标落地方面起着承上启下、连通内外的作用,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生产计划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品种、产出速度、产出时间、人力和设备等资源配置以及库存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资源优化管理。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计划管理重点跟踪和监控项目执行情况,确保项目高效顺利执行。对于现代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的科研生产活动非常复杂,缺乏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混乱无序,更严重者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包括自主生产任务、合同任务和上级单位研制任务,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基于合同任务。计划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包括计划管理处、科技处、质量处、采购处、市场部等。经过多年市场化发展,形成了以研发部门为科研主体,产品制造部门承接基础生产任务的生产模式。近年,企业主营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横向合同生产任务艰巨,外协、外购量巨大,生产负荷动态起伏明显,同时上级相关部门的纵向研制任务繁重,科研产品多型号并举、多任务交叉,科研产品小批量、多批次订单驱动被动生产的特点尤为明显。在自主生产任务方面,该企业滚动制定年度和季度生产计划,以产品预先生产的管理方式安排生产产品的数量和完成日期,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现执行计划及后续计划。生产计划管理流程见图1。

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根据客户订单或销售预测启动任务,生产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评审后,下达正式计划到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相关项目负责人制定人力、物力、项目进度等基本需求信息,并将其反馈到采购相关部门,采购部门根据需求制定采购计划。生产部门在加工或装配产品时从仓库领取原材料,加工完毕后成品入库。生产计划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 计划管理滞后,管控能力有限。

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产品类型多元化,产品技术水平不一,企业市场订单和科研任务均具不可预知和随机性,合同期限和合同产品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实际计划管理过程,面对不确定合同,整个生产系统经常处于应急的状态,材料配件采购不及时就可能造成延期交货,计划执行时采购部门存在仓促采购情况,且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能力有限。计划管理人员下达任务后,只能被动对宏观的生产节点进行监督与控制,而对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缺乏直接管控能力,且生产部门与计划管理部门信息渠道有限,计划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详细的生产情况,经常造成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与原定计划节点脱节,合同拖期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公司整体经营计划控制—乏力。

2. 计划管控脱节,生产秩序混乱。

计划制定方面,一方面销售研发部门在提出自主任务采购计划时,可能过分夸大需求量,进而造成库存原材料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要求交货期尽可能短;而生产制造部门则希望订单单一合同量愈大愈好,交货期越长越好,造成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冲突;另一方面计划制定过程对生产设备的产能评估不足,不合理生产计划安排通常导致库存物资积压较高,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企业运作成本高。

计划管控方面,计划制定和管控脱节严重,从企业经营战略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生产计划能力不足。计划考虑不充分,缺少替代计划,以至于生产过程中任何环节的一点小问题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生产计划拖期现象时有发生,生产计划粗放的特点比较明显,质量问题经常出现,在客户中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损害企业声誉。

3. 信息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目前,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虽初步实现了物资管理和销售(合同管理)功能,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中的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管理模块尚未纳入生产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不完整,数据资源不能及时共享传递,更不能提供决策参考。

监管不到位,部门协作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问题难以发现或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快速解决。在生产计划做出调整时,信息共享缓慢,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响应,影响生产计划的执行。尤其是产品制造部门多任务多项目并行生产时,基于不同诉求,生产活动秩序混乱,人为干预项目计划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生产经营产生消极影响。

二、某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提升对策

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是:生产计划合理、均衡,库存管理优化,设备利用充分,质量管理全面,成本控制有效,财务分析及时等,满足产品的品种、质量、产量、成本和交货期等各项要求,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实现科研生产管理顺畅需求,必须在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提高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水平。

1. 管理理论创新,深化管理内涵。

生产计划管理理论包括传统的生产计划管理理论,MRPⅡ理论,约束理论、准时生产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生产计划进行指导。基于企业科研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将MRP(Manufaeturing Resourees Plannin)Ⅱ理论、约束生产理论与能力需求计划有机结合。第一以MRPⅡ理论为指导,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统筹配置企业各种制造资源,明确企业计划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生产多少。第二以约束理论实施管理监控,通过瓶颈识别准确关注生产能力、资源安排和现场控制,充分追求零库存或者库存最小化,寻求需求和能力的最佳结合,使系统产销率最大。第三关注能力需求计划,通过计算测算出物料加工占用产品制造的负荷小时数,平衡各工序的能力与负荷,解决设备闲置与超负荷生产之间的矛盾。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集成模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2. 管理实现模块化,提升管控协作效率。

先进的生产计划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应该及时准确反映成品半成品及原料库存、企业生产能力、实际生产销售水平和新品研发情况,预估市场形势和潜在风险,合理安排生产、采购、经营等计划,并跟踪生产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建议根据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块化管理需要,推动建立销售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出入库及发货管理模块,分阶段逐步纳入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打造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多项目集成管理平台,积极推动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协调高效率运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综合服务,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成本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功能见图2。

3. 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程序化。

积极推进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集成销售模块(包括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包括发货管理)模块等模块,建立覆盖各业务流程的生产计划管理大系统大数据,推进完善计划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同时建立科研生产项目信息数据库,并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改变现有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中计划管理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数据分散情况,最大效率的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将实施重点放在企业内部提质增效上,将计划管理与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库存管理、工艺文件管理紧密结合,打造多项目基层管理平台。通过计划管理工作程序化,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三、结论

本文结合国内外生产计划管理的最新理论,提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改进对策,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实现模块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和计划管理系统开发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摘要:文章以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计划管理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生产计划管理现状,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产计划管理的最新理论,提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管理模式,问题分析,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1-22,[中小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林志坚.日本企业MRPⅡ实施的特点.www.ynceo.cn,2005-3-3

[3]肖智军,党新民.精益生产方式JIT.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4:57-60

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 篇3

关键词:物料管理;ERP;管理工具

现代企业经营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效益取决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生产成本、销售手段。在生产成本方面,一般企业的生产成本主要来源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ERP英文全称是E 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资源。

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已经成为诸多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ERP是以供需平衡为目的,以计划为中心,在数据基础上将各管理职能紧密集合,实现跨职能地通盘规划、达成供需平衡,并有效地执行和控制。

ERP系统的管理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的思想,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这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其二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三、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设备点检与修理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企业是否按计划作业能够从各领域及时反映出来,企业因而能够做到适时调整,达到事中控制。

四、体现了物流与资金流同步跟踪的思想划

ERP系统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适时做出决策。

五、体现“扁平化”管理思想

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实现企业管理从“高耸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机构的转变,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

ERP是一种管理工具,不同的企业对ERP系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企业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ERP系统,应针对本企业的特点,建立相应的ERP系统。一些企业由于对ERP欠缺了解,误把ERP系统简单理解为信息系统,忽略其管理作用。经常出现把系统全盘委托制造商建立,或安排计算机管理人员与制造商联合建立的情况;这样的系统经常出现与实际管理脱节现象。那么,企业如何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ERP系统?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首先是管理目的;从物料管理来看,首先是计划准确,计划者就要充分掌握合同情况、生产排程、仓储情况、资金状况,系统就要达到这样功能。其次是跨部门的管理在一定权限范围内达到正常业务往来状况,减少部门间的繁琐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系统要达到业务管理流程有序,简而不乱,准确真实反应实际情况。

2.由于ERP系统带来新的管理理念,所以根据ERP系统特点,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机构进行调整,重新划分管理职能与管理权限,制定完整的物料管理流程。

3.基础数据是支持ERP系统工作的保证,数据的建立要统筹考虑,不仅要满足物料管理系统的要求,还要考虑适应其他管理系统的要求·数据的建立要严谨,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便于查询和统计。

4.物料管理在ERP系统中是由几个分系统共同完成的,涉及到几个管理部门,建立系统时应由一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共同完成系统的建立。如由采购部门牵头,销售、生产、仓储、财务等管理部门配合。企业ERP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无论所有分系统一起建立还是先建立某一分系统,都应全盘统筹考虑,以免影响功能扩展。

5.对于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如生产制造商、供应商、客户等有条件的都应纳入系统中,无条件的要建立资料库并适时更新。

6.对于ERP系统制造商的选择,应选择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制造商;企业配备的系统建立人员应是业务管理人员为主,计算机管理人员为辅。

7.建立系统前,企业要对资产全面盘点,以免录入错误或无价值的数据,影响系统正常运转。

企业在建立ERP系统时,首先是管理流程的建立,ERP系统要服从和服务于管理系统,当然,企业要结合ERP系统特点合理和改进管理流程,使其更符合企业管理需求。

采购成本信息已进入财务系统生产部门时刻掌握采购信息和物料配送信息,能够做到合理排产,使生产更加有序,而生产过程成本也随时反馈到财务系统。在这个生产环节中,由于ERP系统的存在,使得计划性更强,无论是工作次序还是工作效率都得到极大地提高;财务系统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财务分析,及时调整财务偏差及生产过程各环节产生的偏差,降低制造成本,为企业带来极大地效益。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宏观的生产流程,就一个部门来看,存在各级管理人员,以往跨部门的业务都要经部门领导审批,这个审批环节往往制约工作效率;如果不走这个审批环节,又有可能出现问题,这是目前企业无法解决得两难问题。由于有了ERP,这个问题迎刃而解。ERP系统对每个管理人员都设有权限,对于一个管理部门,只有重大的和关键的业务由部门主管负责,其他业务均放权给一般管理人员;而一般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部门主管在系统上是随时可以查看,行使监督职能,工作效果得到极大改观。

通过引入ERP系统进行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在处理业务方面能够计划性更强,在业务过程中响应更快,纠偏效果更好,因此能做到事中控制;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制造流程还是质量监督、能源消耗都时刻在掌握之中,并能與制造商、客户随时沟通,以便随时根据客户要求做出必要调整,达到精益生产。

ERP系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要取决系统建立,除了合理的管理流程,基础数据的建立非常重要,从物料管理角度看,每一种物料都应有代表自己的唯一编码,编码是有规则、有逻辑性的,编码下要编制该物料的特征数据,如:规格、型号、材质、单位、单价等。物料管理的仓储管理,对库房、货架、货位都有唯一编码,货位上的货物的基础资料都应录入系统,而且还要编制管理数据,如:储备上、下限,采购周期,数量,价格等。如果制造商能进入系统中,制造商的相关数据要编进系统中;如制造商的生产能力,产品目录,库存情况,产品价格,配送情况等。本企业的设备能力、生产能力等基础数据都编制在系统中。正因为ERP系统存储了大量共享数据,以及迅速的业务信息反馈,才使得业务计划有的放矢,计划的准确性得以保证。

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 篇4

FAS也是一个实际的生产制造计划,它可表达用户对成品项目的、特定的多种配置需求,包括从部件和零配件的制造到产品发货这一部份的生产和装配,如产品的最终装配。测试和包装等。对于有多种选择项的项目,采用FAS时,可简化MPS的。可用总装进度(FAS)安排出厂产品的计划,用多层MPS和计划BOM制订通用件、基本组件和可选件的计划。这时,MPS的计划对象相当于X形产品结构中“腰部”的物料,顶部物料是FAS的计划对象。用FAS来组合最终项目,仅根据用户的订单对成品装配制定短期的生产计划。MPS和FAS的协同运行,实现了从原材料的采购、部件的制造到最终产品交货的整个计划过程。例如,电脑制造公司可用零配件来简化MPS的排产。市场需求的电脑型号,可有若干种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可选择的零配件包括:6种CPU、4种主板、3种硬盘、1种软驱、2种光驱、3种内存、4种显示器、3种显卡、2种声卡、2种Modem、5种机箱电源。基于这些不同的选择,可装配出的电脑种类有6*4*3*......=103680种,但主要的零配件总共只有6+4+3+......=35种,零配件的总数比最终产品的总数少得多。显然,将MPS定在比最终产品(电脑)这一层次低的某一级(零配件)比较合理。经过对装配过程的分析,确定只对这些配件进行MPS的编制,而对最后生成的103680种可选产品,将根据客户的订单来制订最终装配计划。这种生产计划环境即是面向订单装配。实际编制计划时,先根据历史资料确定各基本组件中各种可选件占需求量的百分比,并以此安排生产或采购,保持一定库存储备。一旦收到正式订单,只要再编制一个总装计划(FAS),规定从接到订单开始,核查库存、组装、测试检验、发货的进度,就可以选装出各种变型产品,从而缩短交货期,满足客户需求。

生产制造部成本管理制度 篇5

成本

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生产制造部成本管理制度

编制:向远燕、丁能、李治波、杨林、谢淼波

审核:

批准:

日期: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生产制造部成本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耗费,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结合本公司组织形式,管理工作现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内容:为响应公司“流程再造,成本革命”节能降耗目标,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加监督,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使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根据公司消耗定额指标,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组织各工段开展成本预测,制定成本计划,组织成本核算,考核成本水平,分析成本升降原因等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制造部。

第二章成本管理的内容及目标

第四条生产制造部成本管理内容:

(一)根据公司成本革命的指导精神,科学分析成本分布的内容,为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并从生产管理的方向求发展,通过实施成本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全员节约意识,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费用管理格局,努力节支降耗降成本、全面完成公司的预算指标。

(二)科学调度、控制生产环节工、料、费附加成本,考评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成本核算,正确及时反映各种生产耗费及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并实时对其进行监督控制。

(三)通过进行本部门成本费用考核,明确各工段成本费用职责。

(四)针对生产工段制定技改节能降耗目标、计划;努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挖掘设备潜力,正确反映产品成本构成情况,提供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

(五)定期检查生产系统统计工作,目标成本完成情况,反馈信息,提交工作建议。

第五条成本管理目标:安全、高产、优质、低消耗。纳入部门生产成本控制的主要消耗指标有:

(一)主要能源电、天燃气的单耗,包括每公斤多晶硅的综合电耗、天燃气单耗。

(二)各工段的单项考核指标(见“生产物料消耗定额编制及管理办法”)。

第三章成本考核指标的制定及数据统计

第六条成本考核指标原则:电、天燃气的单耗参照2009年水平,制定3个月为考核结算周期的考核指标。

第七条生产制造部生产成本数据统计:

(一)生产成本数据统计时间:

1、年 1月1日~12月31日为年统计周期。

2、月 本月26日~次月25日为月统计周期。

(二)各工段以月生产周期为统计周期,按月将直接生产成本(物耗)数据完整、准确、真实上报生产部调度,并对相关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负责。

(三)生产部将每月(季度/年)消耗数据及时报送相关部门。

第四章具体的考核指标及成本考核的具体办法

第八条具体考核指标表格

(一)考核周期:按照公司管理要求,成本费用考核周期分为:

1、月度考核:以每月26日至次月25日为月度考核周期。

2、考核:按照自然进行考核,于次年1月1日前完成。

(二)考核实施:根据分解到月度成本费用目标,生产制造部按成本考核目标,分解到生产各工段。

第九条成本考核具体办法:

(一)绩效工资:公司对生产制造部进行成本指标考核,生产制造部根据公司考核结果,根据各工段成本考核分解指标、各工段月度综合管理工作完成情况,按以下系数分解至各工段。

绩效工资分解系数表

注:整理工段公司继续实施现有的工效挂钩考核办法。

(二)各工段建立对工段各运行班组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实得考核数进行分解,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共同为控制并不断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而努力。

第五章成本控制

第十条成本控制:

(一)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尤其是设备运行、工时消耗、物料消耗记录和各种定额标准以及计量工作,为准确核算成本、制定节支降耗措施提供资料。

(二)定期检查生产工段原始记录、计量、定额等基础工作制度执行情况,处理存在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部门接到公司下达的正式成本计划后,应将其费用按其性质分解落实到归口管理工段或班组,由其负责控制。各工段应抓好成本费用的日常控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如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等。

第六章成本分析

第十一条成本分析:

(一)成本计算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对成本进行分析,可以考核企业成本、节约材料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通过对成本的分析,可以揭示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水平。

(三)成本提供的实际成本、费用,可以作为企业的价格和利润的预测,制定有关的生产经营决策。

第七章生产制造部对工段成本考核

第十二条生产制造部根据公司“关于以成本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对工段考核办法(见《生产制造部成本考核办法》)

生产制造部

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 篇6

目录

一、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2 1.1 专业定位及专业建设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人才培养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师资队伍…......................................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生师比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专业带头人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专任教师结构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校内实训指导教师情况....................................12 2.6 兼职、兼课教师情况......................................13 三、教学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图书.....................................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实践教学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校外实习基地.............................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专业教学和建设经费.......................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素质培养和就业前景.............................................17 4.1 专业核心能力............................................17 4.2 职业资格证..............................................17 4.3 学生就业前景............................................18 五、相关专业建设情况...............................................18 5.1 数控持术专业情况简介 18

附表一:

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课教学计划进度表................20

附表二:

2013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新增专业检查指标...............22

一、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1.1 专业定位及专业建设规划

广东省是全球重要的机械电子产品产业制造基地,产业规模连续多年居

全国首位。2011 年,广东省机械制造业工业增加值 4599.47 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产值 21886.14 亿元,同比增长 15.7%。据有关部门的行业数据统计,2011 年广东机械行业从业人员已达到 3 百多万人。随着《广东省发展高端新型产业行动计划》的推进,广东全省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员每年新增人才需求近百万人,仅肇庆地区就需达数万具有制造和管理基本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近年来广东机械产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广东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机械产业制造基地。

我院本着高职教育应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精神,根据学院专业长期发展的规划,全面完善关联专业群建设战略的思想,已经具备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的能力,决定新增设“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过走访周边同类院校及生产企业,设置该专业的学校较少,即使设置了同名的专业,大多实际上培养方向不同。生产企业中,生产技术人员大多也是非专业对口,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因此,设置“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是完全可行的。

我院坚持以工科为主,围绕机械制造类为核心建设相关专业群,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办学思想。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培养从事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检验、品质控制和管理的技管结合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计划以三到五年时间,建立包括教学、考核、实验实训、实习、创业等完备的、系统性专业教学实践体系,逐步向制造管理技术等专业方向延伸,以适应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要。用两到三年时间,建设一支有过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有实际工程经验,具有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习和进行创业指导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抓住目前发展的良好时机,建设具有实验教学、实训教学、项目实习、创业体验和科研等功能为一体的实验实训室,使之成为专业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在五年内,使专业的方向增加 1~3 个,所有这些相关专业和方向的招生规模达 80~150 人/年,在校人数达 200~400 人。

1.2 人才培养方案 1.2.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制造行业从事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技管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并获得本专业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2 基本要求:

基本素质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制造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机械管理、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具有分析、开发新系统、新技术应用、整体设计的初步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初步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和技术交流能力;(2)能正确识读机械工程图纸;

(3)能熟练使用常用机械制造行业仪器和工具;(4)能熟练使用机械 CAD 软件;(5)掌握机械制造业的一般机械加工方法;(6)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7)掌握心理学知识、学会沟通管理,具有团队合作和较强的协调人际关

系能力;(8)掌握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9)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1.2.3 培养方法:

采取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产品引导、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过程,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努力做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规格相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训条件和环境与产业实际条件和环境相对接。

1.2.4 学制:

三年

1.2.5 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尽可能采用一体化教学形式,实时对理论的验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分析、排除故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

课程实训:通过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巩固和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基本掌握常用机械制造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各种仪器的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应用能力。

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通过上岗实习,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提高学生在机械制造生产管理、质量检验

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获得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就业、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生产专业课教学计划进度表(见附表一)。

1.3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本专业的设置,以职业为导向,服务地区经济为宗旨,突出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培养从事机械制生产管理及品质控制和机械设备运行、质量控制,机械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等岗位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具有本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1.3.1 职业能力要求和培养途径 能力与素质

具体要求

培养途径

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动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技术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 政治理论、军事教育、形势与政策、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体育、计算机基础、科技讲座等

能力与素质

具体要求

培养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 具有初步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和技术交流能力;能正确识读机械工程图纸; 能熟练使用常用机械制造行业仪器和工具;掌握机械制造加工的一般方法;能熟练使用机械CAD 软件;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心理学知识、学会沟通管理,具有团队合作和较强的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掌握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机械制图与 CAD 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 数控编程与操作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 生产计划与控制 专业英语等 辅助职业能力 具有车间生产和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机械企业管理、认证实习及毕业实践。

1.3.2 职业岗位能力定位表

序号 号 工作岗位 岗位描述 专业能力 职业素质 1 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管理

车间生产组织与生产调度、车间技术组织与管理; 机械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与改造; 机械零件制造工艺方案的实施

机械产品生产的组织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具备机械产品生产的计划与控制; 具备机械零件生产工艺的分析及制1.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具有较强的政策和法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崇尚诚信; 4.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序号 号 工作岗位 岗位描述 专业能力 职业素质

5.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

6.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具有终身学习和受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7、具有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能力 2 机械产品生产、检测及销售、服务 根据要求生产产品并对其进行合格检测,以及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

具备图纸及生产工艺分析 能够使用数控机床熟悉机械产品的检测方法 具备机械制造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

二、师资队伍

2.1 基本情况 现有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 10 人。

职称结构:副教授 1 人,高工程师 1 人,高级讲师 1 人,工程师 4 人,高级技师 1 人、技术员 2 人。

学历结构:本科 8 人,专科 2 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 7 人。

2.2 师比情况 比情况 目前工程技术系设数控技术、汽车专业和建筑三个专业,有专任教师 28 人,在校生 598 人,师生比 1:21。

针对本专业,学院计划近两年引进 5 至 6 名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强的专职教师通过引进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2.3 专业带头人情况 马学友,机械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 38 年,曾任武汉工程学院教务处长,机电系主任,武汉市优秀教师,学院教学名师。现任广东信息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系主任。

介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1 姓名 马学友

性别 男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第一学历 本科 出生年月 1951.11 行政职务 系主任 最后学历 本科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1973.9~1976.7 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系机制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3 篇;出版专著 1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4 项;其中:国家级

项,省部级 1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2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项,省部级项目 1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6 万元,年均 2 万元。

近三年给专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 1300 学时;指导专科毕业设计共 20 人次。

最具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 位次

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1 大型铁水罐无损探伤项目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2001 年 第 1 位 2 发动机活塞连杆压装模设计研究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国家专利,2012 年 第 2 位 3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2013 年 第 2 位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 本人承担工作 1 发动机活塞连杆压装模设计研究 广州科技职业学院 2012-2014 5 万 调研,实验,数据;采集与整理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项目 省教育厅 2013-2014万 调研,数据采集与整理等 3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 学时 课程 性质 授课 时间 1 机械设计基础 模具 2011级 35 72 专业 2013.2-7 2 机械制造技术 数控 2011级 40 60 专业 2012.9-2 3 工程力学 机电 2010级 40 72 专业 2012.2-7 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签章: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2)

姓名 刘德润 性别 男 专业技术职务 高工 第一学历 本科 出生年月 1945.7 行政职务

最后学历 本科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毕业时间、学1964.7 毕业放於东北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

校、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国内外机床大.中,小修和模具设计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项;其中:国家级

项,省部级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项,省部级项目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万元,年均

万元。

近三年给专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

学时;指导专科毕业设计共 人次。

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 位次 1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 本人承担工作 1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 学时 课程 性质 授课 时间 1 机械制造工艺 模具 2010 90 12 专业 2012-2 2 金属加工机床 模具 2011 22 112 专业 2012-9 3 车工工艺学 数控 2011 68 4 专业 2013-2 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签章: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3)

姓名 何线萍 性别 女 专业技术职务 机械高级讲师 第一学历 大专

出生年月 1958 年 4月 行政职务 教师 最后学历 大专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1984 年 7 月毕业于陕西 408 厂职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项;其中:国家级

项,省部级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项,省部级项目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万元,年均

万元。

近三年给专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 1200 学时;指导专科毕业设计共 30 人次。

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 位次 1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 本人承担工作 1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 学时 课程 性质 授课 时间 1 特种加工 模具 50 72 专业课 2011 年 3 月 2 企业管理 机电一体化 62 72 专业课 2012 年 9 月 3 液压传动 机电一体化 58 72 专业课 2012 年 9 月 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签章:

2.4 专任教师结构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

第一学历毕业学校、专业、学位

最后学历毕业学校、专业、学位

现 从 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 /

兼职马学友 男 62 副教授 福州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福州大学、机 械 制 造工 艺 与 设备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 械 设计 基 础及 课 程设计,工专职 2 刘德润 男 67 高 级 机械 工 程师 东北工学院机制专业 东 北 工 学院 机 制 专业 机械制造模具设计 机 械 制造基础、生 产 计划 与 控专职 3 何线萍 女 55 高 级 讲师,工程师 陕西 408 厂职工大学/机械加工工艺 陕西408厂职工大学/机 械 加 工工艺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 械 制图、质量管理,人力 资 源专职 4 赵宝艳 女 47 工程师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锻压工艺及设备 太 原 重 型机械学院/锻 压 工 艺及设备 机械制造模具设计 现 代 制造 技 术概论、生产 运 作专职 5 李文辉 男 31 工程师/高 级 技师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广 东 白 云学院、机械设 计 制 造及 其 自 动化 数控技术 机械制造 机 械 工程 材 料及 成 型工艺 专职

刘强 男 29 工程师 大 学 专 科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与大 学 本 科

佛 山 科 学技术学院

机 械 工 程及自动化

数控技术

计 算机 辅 助绘 图AutoCAD、计算机辅 助 工专职 7 罗伟斌 男 27 自动化 自动化 工学学士学位 自动化 工 学 学 士学位 机电一体化 互 换 性与 测 量技术 专职 8 胡兵开 男 35 高 级 技师

湘潭大学机械设计及其

湘 潭 大 学机 械 设 计 模具设计数控技术 数 控 编程 与 操作、设备及 生 产专职周李波 男 27 技术员 本科 茂名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本科 茂名学院 机 械 设 计制 造 及 其机电一体化 电 工 电子 技 术基础 专职 10 罗绍兵

男 44 机 械 工程师 株洲化工学校 湖 南 省 轻工 职 工 大学 机电一体化 电 工 电子 技 术基础 专职

2.5 校内实训指导教师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

第一学历毕业学校、专业、学位

最后学历毕业学校、专业、学位

现从事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 /

兼职罗永灵 男 24 无 肇庆学院 肇庆学院 数控实训 数 控 加 工中 心 和 机械 设 计 基专职

梁添辉 男 22 无 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实训 数控车工 数控铣实训 专职 3 胡兵开 男 41 高级技师、本科 本科 电路、电子技术实电路、电子技术实验 专职 4 卢国华 男 53 高级实验师 本科 本科 电气自动化 电源与检测技术 兼职

2.6 兼职、兼课教师情况 校外兼课教师情况

校外兼职教师情况 序号

专业

工作单位

职称

年龄

学位

承担课程

周学时林名升 自动化仪表 肇庆动力配件厂 副教授 63 学士 质量管理 ISO9000 2 2 范

羽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肇庆学院 讲师 30 硕士 电子电工序号

专业

工作单位

职称

年龄

学位

承担课程

周学时林维勋

自动化仪表 广东仪表厂 高工 64 学士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2 梁永忠 控制原理与控制工程 肇庆中导光电设备有限公司 工程师 28 硕士 质量管理3 裴

磊 材料物理与化学 肇庆中导光电设备有限公司 工程师 30 硕士 现代制造技术概论4 潘国辉 材料物理与化学 肇庆中导光电设备有限公司 工程师 28 硕士 自动检测技术 4 5 王丹 机械制造及 肇庆中导光电 工程 28 硕士 工程制图 4

三、教学条件

3.1 图书 学院图书馆纸质藏书总量为 161900 册,电子图书 1500G,生均年进书量 5册,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目前图书馆藏书量 3000 册,2014 年计划投入 10 万元购买图书,以后逐年增加,确保教学条件需求。

3.2 实践教学条件

专业名称 机械制造生产管理 开办经费 100 万 申报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在岗)人数 1 其中该专业 专职在岗人数 10 其中校内 兼职人数

其中校外兼职人数 5 可用于新专业的 教学图书(万册)

2.8 万 可用于该专业的 教学实验设备(千元以上)

223(台/件)

总 价 值(万元)

550 序 号 主要教学设备名称(限 20 项)

号 规

格 台(件)购 入 时 间 1

电脑 方正 153 2009 2

多媒体教室 组装 12 2009 3

普通车床 CA6132A 19 2009 4

普通铣床 摇臂万能普通铣床 11 2009 5 数控车床 YHL-360

系统:华中数控世纪星HNC-22 4 2009 其自动化 设备有限公司 师

数控车床 YHL-320

系统:SIEMENS8012009 7 数控铣床

YHW 600A SIEMENS 数控铣床

GSK(ZXK-32D)2009 8 数控摇臂铣床 KND

CNC 5 2009 9 加工中心 YHC600A 法兰克(FANUC)

大 森(DA

SEN-3i)2009 10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鑫泰 5 2009 11 教学模具

若干 2009 12 钳工台 70 工位 台钳 70 2009

3.3 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与肇庆亚洲铝厂有限公司;肇庆匹思通机械有限公司;肇庆宝信金属实业有限公司;广东奥马电器有限公司和东莞市律奥过滤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了学生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教学、实习和科研方面的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本着产品方向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对应、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环境的原则进行建设,为顶岗实习提供了大量岗位,提供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环境。聘请企业专家做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规划

基地个数 可接纳实习生人数(个)

校企合作建设项目 2013 年 3 150 洽谈合作项目意向 基 地 年 度

2014 年 3 150 聘请学院客座教授 2015 年 3 200 为企业培训技术骨干 2016 年 5 300 为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员 2017 年 8 400 机械制造加工技术项目 2018 年 10 500

3.4 专业教学和建设经费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造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学院针对电子设备及整机装联设备制造方向专业建设计划,到 2015 年 8 月,本专业建设总投资为 500 万元,其中:

2013 年投资 170 万元,2014 年投资 180 万元,2015 年投资 150 万元。

(1)

2013 年投资 170 万元,主要用于:

投资 130 万元用本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增加,为实践“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其生产性教学环境达到国内高职院校领先水平。

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投资 10 万元,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产学研能力,对外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培训和提高。

用于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的投资 10 万元,完善、改进和研究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和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面的体系建设,并研究改进实践教学的管理方法、过程控制方法,以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并对校内的实验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配置 4 名实验实训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

(2)

2014 年投资 180 万元。主要用于:

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模拟实训室等设备;投资 30 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

(3)

2015 年计划投资 150 万元,其中:投资 30 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其余用于本专业金属材料试验和淬火设备等实训室建设

四、素质培养和就业前景

4.1 专业核 心能力 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学生继续学习及掌握相关就业岗位能力的基础,并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和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充分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肇庆地区机械产业的发展现实,提出了高职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是:

具有初步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和技术交流能力;能正确识读机械工程图纸; 能熟练使用常用机械制造行业仪器和工具;熟练标准化管理;能熟练使用机械 CAD 软件;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心理学知识、学会沟通管理,具有团队合作和较强的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掌握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专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专业主干课程和主干技能训练来培养。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确定的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有《机械制图与 CAD》、《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

同时,确定的主干技能训练有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金属切削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实训与数控铣床实训和毕业设计等。

4.2 职业资格证 职业 核心岗位资格证书

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管理 车间生产组织与生产调度、车间技术组织与管理 ISO内审员资格证书 机械产品检测 机械产品的质量检验与监督; 质检员 数控编程员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和技术指导;机械零件制造工艺方案的实施 数控机床编程员

机械产品营销与服务 机械制造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

机械绘图员 机械产品的图纸绘制与设计 CAD绘图员证

4.3 学生就业前景 广东是全球重要的机械制造产业制造基地,产业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随着《广东省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推进,广东全省机械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每年新增人才需求近百万人。从人才结构看,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肇庆地区每年需新增相关人才约一千人左右。

因肇庆地区乃至整个广东重点发展各种产业的趋势,以及逃离“北上广”的状况,所形成的相关人才需求缺口,给“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造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未来,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五、相关专业建设情况

5.1 数控技术 专业 情况 简介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典型数控设备及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掌握常用数控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掌握运动控制基本理论,具有现代机电设备的应用、操作、管 理、维护等技能,适应现代化先进制造业生产、管理一线需要,能够在模具制造业、自动化与自动线行业、先进设备制造及应用行业从事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设备原理与系统、数控仿真加工与实训、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CAD/CAM 软件应用、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UG、PROE)、特种加工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机床接口与 PLC 应用、数控设备操作实训、等项目化课程。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模具制造业、自动化与自动线行业、先进设备制造及应用行业等相关企业从事数控及其他自动化设备的调试、维护、检修,数控设备的编程与操作,数控及其他自动化设备的应用、管理和营销等工作,可在上述行业生产部、质量管理部、工程部等从事技术员、售前售后服务工程师、设备及生产管理工程师等岗位的工作。

职业资格证

计算机等级证、CAD 中高级绘图员证、数控加工中高级证等。

5.2 机械制造生产管理 专 业 建设思路

1.我们将专业建设的目标分解基本建设层面、主体建设层面、过程建设层面、教学评价层面、成果特色层面。重点抓了这五个层面的建设。使专业建设这一工程既是一个整体建设工程,又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建设工程。

基本建设层面:我们主要抓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料建设。

主体建设层面:我们主要要抓专业建设负责人和专业建设团队建设。

过程建设层面:我们主要抓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课程教学组织过程建设。

教学评价层面:我们重点抓包括教学内容的总体评价(教材)、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在内的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建设。

成果特色层面:我们重点抓教师群体的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质量的提高,当然,专业建设成果方面的特色,需要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发展和积淀,但是我们已经注意到要从抓特色专业建设出发,到逐渐形成专业建设成果特色。

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 篇7

1 EP R 环境下的企业生产规划概述

在ERP系统中, 计划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计划: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 可以划分为五类:经营规划、生产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这其中生产规划在企业的经营战略计划过程和详细计划执行过程之间起到关键的连接作用, 它管理着企业中所有其他的计划, 并把经营和财务规划与主生产计划连接起来, 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ERP系统的主要输入数据。

在ERP系统的五个层次当中, 经营规划和生产规划环节具有非常明显的宏观性, 它通常是对市场的具体预测和经营目标的分解过程。生产规划需要较长的时间, 整个过程大致需要一年的时间, 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制定不同族生产率水平, 生产计划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比较大的变化,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生产规划, 就能有效的提高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的和谐。

生产规划通常就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规划的细化和分解处理, 同时它也是对一个产品族制定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生产率水平的过程, 在生产的过程中三个问题得到了答案, 一个是在计划展望期内某一个产品族在分解之后, 不同产品产量分别是多少, 一个是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的资源总量是多少, 最后是生产车间和工作中心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能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怎样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不同计划生产方式下, 还要充分的考虑到销售的规划和供应商供货的计划, 这样才能对当前的库存量和未交货订单量有一个较为充分的了解。

2 制造企业的不同生产计划方式

根据生产制造的目的和对客户响应的提前期不同, 企业的生产计划可以分为面向订单生产 (ETO) 、面向库存生产 (MTO) 、面向订单设计 (MTS) 和面向订单装配 (ATO) 四种。大多数制造企业既有面向订单生产又有面向库存生产。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产品的供需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开发初期, 一般是针对某个用途或用户设计的, 属于ETO生产方式;当产品逐渐发展, 用户数较多时, 可以采用了MTO方式;当产品形成系列后, 品种多样, 可供客户选择的余地较大能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时, 将以部件和组装件生产为主, 最后组装销售, 形成了ATO方式;产品成熟后, 需求旺盛, 企业来不及生产时, 就要逐渐转变成MTS方式;最后当产品进入衰退期, 就又回到MTO方式。因此, 同一类产品, 不同的产品阶段和不同的客户服务策略将导致企业选择不同的生产计划方式。

3 MTS 和 MTO 生产规划策略

在MTS生产计划方式下, 企业会根据仓库的库存量水平来确定生产率水平, 生产规划量可以表述为:生产规划量=销售规划量+期末库存量-期初库存量。

在MTO生产计划方式下, 根据当前和所期望的客户订单交付率来控制生产率水平, 生产规划量可以表述为:生产规划量=销售规划量+期初未交付的订单水平-期末未交付客户订单水平。

按照上述公式, 可以确定计划展望期内生产规划总量, 确定每月或每个季度 (每个时区) 的生产率, 从而确定生产规划所采用的策略。

3.1追逐策略。追逐策略通常就是指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早较短的时间之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一直在随着需求数量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这种方法就叫做以需求确定产量, 在采取这种策略的过程中, 企业一定要有比较强的生产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满足高峰时段的生产要求, 而一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在高峰时段雇佣和培训员工才能满足生产, 而在淡季的时候, 企业需要解雇员工,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频繁的加班现象, 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企业生产运行的过程中成本不断的提升, 但是其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使用这种方法使得企业的库存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 库存管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也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

3.2均衡生产策略。均衡生产策略通常就是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 按照时区之内的平均值去编制生产的计划, 该生产策略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使得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一直处在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水平, 但是这种策略在需求相对较为旺盛的时候会使得企业出现比较明显的库存积压现象, 这样也就使得库存的管理成本大幅度提升。

3.3混合策略。混合策略实际上就是追逐策略和生产均衡策略的有机结合, 实行这种策略实际上就是为了要更好的满足未来生产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在MTS生产模式之下。制定一个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生产规划是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内容的, 开始的库存量, 和计划期望的库存量水平等等。在MTO生产模式之下, 生产的计划量要按照最初制定好的生产和服务水平进行执行, 同时对订单量也要予以十分严格的控制,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将库存的水平和制定好的采购计划联系在一起, 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生产率。

4 MTS 和 MTO 生产计划方式下生产规划的编制

4.1 MTS环境下的生产规划。在MTS环境下编制生产规划, 目的是使生产满足预测需求并保持一定的库存量, 以此来确定月生产量和年生产量。若库存水平比上一年度高, 则应在每个时区内增加生产规划量, 反之, 则要减少时区的生产规划量。

4.2 MTO环境下的生产规划。在MTO环境下编制生产计划大纲初稿, 生产率水平与客户未交付订单水平相关。如果要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降低未交付订单数量, 则要增加生产规划量, 使生产能够满足预测需求量和拖欠的订单量。

结束语

ERP制造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生产模式, 所以其制定生产规划的方法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 企业一定要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的完成企业的生产目标。

摘要:生产规划实际上就是有针对性的对每个产品族制定合理的生产规划的整个流程, 同时它也是一个企业从宏观的规划到微观规划层次的非常重要的过渡过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ERP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主要分析了ERP环境下不同计划方式的生产制造规划,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ERP环境,生产计划方式,生产规划

参考文献

[1]鲁少勤.论ERP环境下企业采购管理机制的变革[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 .

[2]卢馨, 王乔菀.精益化物流成本管理在体育用品行业的应用——以A公司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试论工业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 篇8

关键词:工业;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143-03

1  概  述

自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以来,美、英、日、德、法等国纷纷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口号,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再生等均是在此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却因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等因素使制造业的业绩纷纷下滑,且出现了工业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外迁的现象,这表明了我国工业制造业方面依然处于劣势,尤其是以代工为本的制造业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情况下,导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为了更好的重振企业雄风,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创新,其中加强生产现场的管理便是一项重要工作,以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善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的目的。

2  生产线产管理的概念

所谓生产现场管理,即是指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度、标准、方法,实现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管理,促使每个环节都能够在有计划、有组组、有流程协作的前提下,达到安全高效、低耗生产的目标等。

在生产现场管理中,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材料管理等,通过一个科学、有系统、有组织、有效率的管理方案或者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对这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对于工作整体环境的营建、制度方面的人性化管理等,以此来提高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水平。

3  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分析

在工业制造企业中,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可以划分为五大方面,根据我国现在大多数制造业来看,多采取此划分,即人员、设备、原料、规范、环境。

但由于在不同的制造业领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而且差异比较大,因此为了更为集中的说明问题,将各个制造业中易于发生的普遍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与综合,然后,归纳为带有普遍性的生产现场管理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后,可以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以便为各制造企业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综合而言,对应的问题有如下述。

3.1  在人员管理方面

①组织机构庞大、员工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低;

②在设备管理方面,设备运行的安排存在不合理因素,故障频繁、保养差;

③在原料管理方面,浪费严重、保管不善、物料使用比较混乱;

④在规范管理方面,生产周期控制松散,易于失控,成本管理不明确且生产中存在无序现象;

⑤在环境管理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安全隐患多、现场脏乱等。

3.2  从原因方面分析

在不同的制造业领域内,会因管理者的方法不同而暴露不同的问题;

以我国的普遍性为例,可以认识到,大多数企业在生产现场管理方面经验比较缺乏;

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在美国首次因“实验与参与”而获得了成功,并得到了大规模推广,然而,我国大多数工业制造企业因其企业性质、或者管理层缺乏对这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的研究,缺失了提高效率的途径,只是单一的停留于“从量到利润”的追求,却不知在生产环节方面的调整与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可以更好的提升生产效率。

认识方面的误区比较明显。

另一个原因,集中体现在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与战略部署缺少规划性,也就是说,大多数工业制造业有进军世界五百强或者上市等发展雄心,但在实际上,走的却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或者不断的增加数量或者选择多元化经营来提高利润的外延性生产扩张之路,缺乏技术升级、生产转型、先进管理等系列强企举措的内涵,结果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是一条错误之路;

3.3  认识不足

造成生产现场管理措施比较匮乏的原因,在于对产业发展或者产业链的分析能力不足,对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不足,对于员工参与和利益分配认知不足,而是仅仅停留于雇佣关系、按劳分配等基本层面上,未考虑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福利是促进企业得到持续性发展与推进的动力。

因而未能在很大程度上、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企业向着一个良好的运转速度和质量提升。

4  提高工业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措施

4.1  设计方案前的分析

首先,根据上面的问题介绍与原因探析可以看出,在工业制造企业中,管理者对于生产现场管理在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或者反应过慢,因此,应该积极学习一些新型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但要求对自身制造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现实情况作为基础,避免生搬硬套,并且根据行业的性质来反思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另一方面,应该通过战略上的部署与计划,按照系统性的思维来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生产现场管理体系,也就是说,要面面俱到的对生产现场管理中的生产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如上面所说的五大方面就是一种划分方式,但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行业性质间的差异,应该认识到不同行业中的比较优势,从而找到重点与关键点,分层次的进行分析,然后,再确定制定何种管理路径与体系。

其次,对于全球的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管理水平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也就是说,对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的生产现场管理的概念、内容、方法及其发展有一个评估,然后,针对与自身行业相同的行业进行经验分析与理念辨析;

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并对发展的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另一方面,就是循序渐进式的进行转型与革新,不能全盘推倒重来,因为在我国的企业中,已经发展出了一些管理模式,并且多以经验为主,所以,推倒重来的做法不科学,应该予以摒弃,最好是一方面分析自身的模式,另一方面,对其它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再制定修正方案,进行一系列的缓慢的渐近式的革新,这样更容易被员工接受,也易于得到支持,尤其是在改革的效率不断突出的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工作推进。

第三,以专业化作为基础,因为纵观全球各大企业的发展,虽然诸多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事兼有多种业务,但是对于工业制造业领域而言,其前身均以专业为主,也就是说,只有在专业化的方向与层面上,才能实现有效的生产现场的管理。

一方面,应该注重先进经验的复制和应用,另一方面,应该积极的进行一些实验尝试。

另一个层面就是以专门化的管理方法来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效率,即禁止以多样化的手段来实现分别性的管理,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在一个大的框架内,实现对各个部分的有效把握,从而实现对各个部分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因为在生产力的提高方面,只有透过对其各个要素的功能的最大发挥与最合理的优化配置才能完成其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

4.2  具体的管理措施

以下就从五大方面,即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规范管理、环境管理方面展开具体的说明。

4.2.1  从人员管理方面看

一方面,企业应该将企业中的所有人作为核心要素,积极以人为本,突显出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在生产现场的管理中,要符合人的本性,使人的主动性得到发挥,让原来生产中的被支配的人,变成一个主动参与的人,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效率。

那么,这一点怎样才能办到?

一方面,要从思想上进行统一,也就是说应该对员工设定一个统一的思想,并做到说一不二,树立起权威性,建立起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托责任”;

要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突出骨干、提高整体发展,即通过生产中的优秀人员来带动整体人员素质的提升;另外,就是通过激励制度、人文关怀与具体的福利来巩固这些有益的成果。

积极关心员工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措施,能够让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个人也获得发展,即让员工与企业共发展、共同进步、一起享受企业利润增加所带来的红利。

归纳起来,就是在人员管理方面,通过评估制度、激励机制、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等共同协调下,让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获利。

4.2.2  从设备管理方面来看

应该对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中各种设备的功能、作用、效率进行细致分析,然后,增加设备的养护工作,即在管理中,加强包括制度方面的建设、措施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工作,如保养、巡查、闲置现象的处理、更换等;

另一方面,要针对故障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与处理措施设定,尤其是对于常见故障的及时处理措施要做到有流程、有速度、有效率,确保设备在工作时段内能够安全有效的运行;

对于大的故障应该有一定的预期,并做好备用处理方案,减少可能性的大故障造成的减产等问题;这方面,可以通过责任制度、岗位制度来实现具体的约束;

另外,就是对于设备的细致化管理的问题的解决,这方面,应该根据使用功能、可改进程度、提高效率的其它因素的联合来具体研究与分析。

4.2.3  原辅材料的管理十分重要

在制造业生产中,除了设备,最为重要的就是材料这一基础,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管不力所造成的鱼龙混杂现象比较普遍,所以,材料的采购、市场调查、入库、保管、出库、试验、废料管理等都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来实施,以此保障其有效、合理的得到利用,从而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就是对于生产现场材料的管理方面的堆放与利用问题,这方面,最好选择“零堆放”的方法,在材料应用的流程上,尽可能做到计算周密,现料现用,不拖延,以此来提升材料的应用速度;这要求有制度保障,有流程管理与技术性的监督共同发挥效力。

4.2.4  从管理制度方面看

模式要求现代化,也就是说严格按照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与生产管理的流程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减少人为因素的过多掺杂;

一方面,具体的制度要有系统性、构建成为一个管理体系,包括各个机构、管理层级、管理流程;

然后,再制定对应的具有约束能力的各项机制,如责任机制、评估机制、奖惩机制、技术管理机制、竞争机制等,通过表格法的细致性,一一进行技术指标评估,从而让管理有监督、有执行、有技术指标、有数据,做到细致、精确、透明。

这样,才能透过评估机制让所有的机制得到有效的联动,从而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

4.2.5  从环境方面看

要求卫生、干净、清洁,给予生产者一个安全健康的生产环境,保障其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在环境的营建方面应该考虑到地理、气候、工作性质、工种、岗位,实现差异化的针对性安全环境处理方案,使所有的生产都在一个安全、可靠、稳定、适宜于工作的大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作用显现;

另外,应该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以食品、产品、情绪、营养、思想、知识、文化、经济、舒适性多种因素作为考虑,全面改善现有环境,以此来不断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满足其需求,使企业有一个好的发展与重要的推动性。

5  结  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就要坚持与进俱进、因时制宜,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指导原则。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因为生产现场管理的模式、方法不科学,过于粗放等,未能通过对管理的优化来实现整体生产方面的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

另一方面,在比较了发达国家工业制造业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后,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现状与亟需解决的管理方面的问题,综合应用了诸多方法中对于我国企业有益的部分,因为在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发展中的特色,所以,需要在克服教条与照搬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借鉴与学习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立军,李哲林.装配型制造业生产现场的三维图形仿真建模[J].华南   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2] 陈伟伟.生产现场管理与服装企业裁床产能的提升——以某服装企   业生产实践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2).

[3] 张剑红,张宝明.借力生产现场管理,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J].企业    文化(下旬刊),2015(7).

[4]  吴明华.试论抓好工业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

报,2016(16).

[5] 刘长顺.提高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2015(19).

[6] 马洲引.人性化管理优化生产现场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

[7] 刘永丽.机械加工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

(17).

[8] 宗志霞.浅谈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策略[J].中国市   场,2016(34).

[9] 田旭,张劢.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在学生宿舍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   商贸工业,2015(11).

[10] 冯元.基于9S的沧州华辉电子配件公司现场管理的改善方法研究[J].

上一篇:守押员试题下一篇:《荷塘旧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