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造技能

2024-08-19

现代制造技能(通用2篇)

现代制造技能 篇1

钳工实训是学生技能学习的基本功, 动作单调, 内容枯燥, 学生极易疲劳, 实训效果不理想。另外, 由于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实训课课堂教学环境欠佳, 实训课管理难度相对增大。针对这些情况,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对教学措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讲清实训练习要求,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学”还不够, 还要清楚“我要学和学什么”。因此, 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掌握钳工技能的愿望, 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的内容, 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要求和掌握程度制定一个目标。通过适时制定出每个训练阶段计划, 让学生对比找出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具体来说, 在开始练习前, 先展示历届干得好的工件给同学们看, 从工件的形状、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配合精度、加工的方法与过程、加工工时几方面给学生进行现场分析讲解, 先让学生初步对他们要练习的钳工技能有个总体了解, 然后把从开始实训到参加技能考试之间的时间进行分配, 指出在每个时间段内要掌握的技能程度。比如:第一周的课是锯割练习, 学生要做到基本掌握正确的锯割方法, 保证锯割尺寸误差小于正负一个毫米, 锯缝与基准面垂直度误差小于正负一个毫米。第二周锯割练习要控制尺寸误差小于正负半个毫米, 并向学生指出, 如果锯割尺寸误差不能控制在公差要求之内, 过小导致工件报废, 过大则增加锉削工作量和劳动时间及体力消耗, 对工件精度控制有直接影响。

二、训练感觉技能, 提高应变能力

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 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在钳工实训中, 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不够。钳工的操作主要用手工来完成, 培养出一定手感非常重要。感觉是否正确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和速度, 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以锉削为例, 学生需要了解当自己分别采用大板锉、中锉与细锉、油光锉时, 每次锉削的锉削量的大概值, 以免下手不分轻重, 开始尺寸超出, 忍不住用力连锉几下, 就把工件尺寸锉小了。这就要求学生多锉、多测, 多思考, 多观察, 多总结, 通过科学训练,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一般情况下, 熟练的学生锯割后留下约0.2mm的余量, 使用 (10—12寸) 大板锉连锉十次左右, 将余量减少到0.1mm左右, 然后使用中锉 (6—8寸) 再锉削十余次, 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 最后用细锉和油光锉修整, 达到尺寸、技术要求。

三、强化单项基本功操作技能训练, 打好坚实牢固的基础

构成钳工技能的基础动作练习起来相对比较简单。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对动作要领的讲解, 让学生从简单机械的模仿, 逐步过度到熟练地掌握。在学生开始练习时, 老师要及时巡视, 多注意观察学生操作姿势动作的正确性, 及时纠正指出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中锯割和锉削是重中之重, 以锯割来说, 许多学生刚开始并不是太重视技术要求, 凭着一股子冲劲, 一口气锯下来, 锯条顿了不说, 一会儿就累的胳膊困、手发酸, 锯缝歪歪扭扭。而正确的锯割动作, 从工件划线、装夹、锯条的安装、起锯的方法、锯弓的握法、恰当的站立位置、身体与上肢的运动配合、用力的大小与速度、眼睛的注视部位等都有着密切关系。掌握正确的动作, 可以使操作者节省很多体力, 才能进行长时间的练习。刚开始学生要对这些要求进行反复练习, 逐步加强动作协调性, 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锉削加工时, 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位置与姿势动作的协调性、锉削时两手的用力、锉削方法等几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锉刀是否端平, 是锉平的关键, 更需要用心去认真仔细体会, 通过反复观察锉刀的运行轨迹、反复正确检测工件平面度、垂直度等、反复纠正调整前后两手用力的情况, 并加上自己一定能锉平的意识后, 通过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复系统练习后才能端平锉刀, 锉出平面。

四、注重综合课题训练, 全面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单项技能操作后, 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进行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 这是钳工实训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 制定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训练课题。这种训练应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加工水平, 促进学生技能迅速提高, 做到熟能生巧。

如:钳工技能训练中多数都要制作的一个扁嘴方榔头, 虽然个头不大, 但包括的练习项目很全面 (划线、锯、锉、錾、钻、扩、锪、攻丝) 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技能考核的要求, 钳工的针对性练习课题很多, 如“凹凸T形配“”单角配”“方孔配”“八卦配”等。每个课题都包括: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扩孔、锪孔、铰孔、攻丝等基本操作, 很全面。

五、结语

总之, 只要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分解钳工实训目标, 做到心中有数, 打牢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基础, 训练感觉技能, 注重综合操作训练, 就能搞好教学工作。

摘要:钳工技能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但要学好、掌握好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基于此,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钳工技能实训教学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钳工技能,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金属工艺学教研室:《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2]孙洪军、李仁强:《机电专业钳工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职教论坛》, 2002 (10) 。

[3]吴道坚:《钳工实践教学法探索》,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4 (4) 。

现代制造技能 篇2

制造业企业技能型人才供求研究――以广州为例

王 越

一、广州制造业企业技能型人才供求现状

1.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宏观环境

(1)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广州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对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广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来,广州市财政连续三年投入10亿元以上用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了广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并取得了实效。到,广州市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剔除交叉部分)已占加工贸易出口总规模的七成,占全市同类产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63.66%和85.21%,为广州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也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为了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强化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广州市将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在继续做大做强核心产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基础好、成长空间大、引领广州产业高端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整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将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发展产业。

(2)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产业背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下,广州劳动力需求出现了相应变化,普工需求不断下降,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幅增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下降。广州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11个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合计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从的20.0%下降到20的16.1%。相应地,劳动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成为未来广州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预测,未来五年,高新技术、汽车和船舶制造业等三大行业的技能人才最紧缺。尤其是以下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将面临巨大缺口: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高端信息化产业、下一代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二是汽车电子电控、汽车模具、动力传动、电控集成系统等;三是船舶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

2.制造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转型升级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技术含量、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企业的用工重心从廉价的普工向技能型人才转移,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为细致的关注。调查发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项。

(1)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本网网 )企业转型升级首先面对的就是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功能更加齐全,操作工艺更加复杂,对操作工人的技术适应能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技术工人不仅要学习和具备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质,还需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基础,能够将技术原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迅速学习适应设备的技术升级和新的操作技巧,才能有效配合企业的生产发展。

(2)具有娴熟的设备操作能力。生产效率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操作能力娴熟的技术工人则是保证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要求技术工人实操能力强,进厂后不必进行深度岗前培训即可投入工作。据企业反映,技术工人,尤其是刚毕业的技校学生,由于在校实操资源紧缺,普遍存在实操能力差的问题,加上各个企业的生产设备存在差别,入职后,技工一般需要接受1――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本无法即时满足企业的用工短缺,企业效益也受到影响。

(3)具有稳定的职业发展预期。目前,广州以及珠三角地区的技工流动较大,呈现不稳定性,对企业的长期生产规划造成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外来工人比例较大,劳动力供给呈现短期和季节性;另一方面,企业争相提高薪酬吸引工人,使工人跳槽意愿更加浓厚。事实上,企业更青睐能够长期在稳定的工作岗位为企业服务的技工,保证生产线的流畅运作,稳定生产效益,也保证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得到有效回收。

3.广州技能型人才市场面临的问题

(1)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广州劳动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技能型人才供给出现严重短缺,无法满足企业转型升级、扩大生产的人才需求。以第二季度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为例,高、中、初等各个等级技术工人的供应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尤其是初级工的求人倍率高达1956.71(见右表)。广州目前有29所技术学校,在校学生10.7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2万多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广州技术学校来连续扩招,如年招生规模是3.3万,是3.7万,20招生规模达4万人。相对地,普通技校就业率超96%,技师学院达98%,机电专业等热门专业甚至达100%。但人才缺口仍然庞大。官方预计,十二五期间,广州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在200万左右,而目前这类人才总量大概150万人,缺口约50万。未来五年,广州高技能人才缺口年均5万人,每年至少补充5万人才能满足需求。

(2)技能型人才企业间流转度过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由于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企业争相抬高技工薪酬,在技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市场环境下,技工在企业之间的流转频率也越来越高,缺乏稳定性,导致企业的正常生产效率无法得到保证。

二、导致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因素

1.技术教育内在因素的限制

制造业技工岗位大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国家规定需持证上岗的职业岗位,接受技术教育是必经途径。技术教育普遍采用学制式培养方式,具有周期性、高成本等缺陷,产能有限,人才生产速度远远无法赶上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广州在读的技校生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人,较以往有很大发展,并且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旺盛,每年的增长率达10%,致使高技能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2.国家教育体制因素

按照政府部门职责,教育部门承担学历教育,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则负责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技术教育长期游离于教育部门统管的教育系统之外,生源、经费、文凭等级等发展都由于体制的限制举步维艰。长期“重学历,轻技术”的教育体制发展使社会上形成了对技术教育的偏见,把技能型人才看成低层次人才,严重限制了技术教育的优秀生源招录。另一方面,农村生源没有财力和渠道接受技能培训,无法满足教育投入要求。广州人力资源市场20曾对6000名求职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有证书的仅为20%,技术人才缺口巨大。

3.人才培养操作策略因素

处于人才培养一线的技术学校、职业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操作层面也具有一定的策略失误,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企业结合不足,导致毕业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脱节。二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盲目跟随市场,形成人才培养的“扎堆”“撞车”现象,不仅没有形成学科特色,还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比如很多职校办学,他们只从各自的小集体和眼前利益出发,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条件开设某些专业,也不管这些专业的前景如何,只要眼下能吸引学生,就“一哄而上”,这样,势必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三是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多层次的终生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技术教育也属于学历教育的一种,必然以学制式教育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模式上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例如中、短期培训,专题培训等等,以供应不同层次技术工人的需求。

4.人才需求的企业制度因素

面对用工结构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没有进行相应调整,依旧使用对待普工、季节工的短效的管理策略,对技术工人没有长效的吸引力。在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上调薪酬是企业吸引技工的必然手段,却不是唯一的方式。技术工人在自身能力的培养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他们的职业需求必定不能以一次性的薪酬上涨为满足。但是当前广州乃至珠三角企业仍然以“价格战”为主吸引劳动力,方式单一原始,导致技工在不同企业的薪资波动下迅速流转。

三、促使技能型人才供求平衡的对策1.政府层面

(1)加大资源投入,提高对技术教育重视程度。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技能人才的充分供给是企业技术升级发展的有力支撑。技术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需要比普通高中高得多,据国际有关测算,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投入一般应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目前政府对技术教育的投入远不如普通高中。克服教育体制的缺陷,提高对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技术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政府要加大资源投入,尤其是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专业必需的实训耗材。同时,加大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面和资助力度,畅通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渠道,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2)完善信息平台,促进人力资源供求双方高效对接。政府能够发挥信息整合优势,完善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平台,确保用工信息的准确、及时、有效、畅通,促使技能型人才供求双方的无缝对接。政府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跟踪产业、企业发展及相应的劳动力需求动向,发布技术人才的培训策略参考,引导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发展,以便提供更多更合适的人才。

2.学校层面

(1)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技工核心素质。技术学校要克服硬件不足,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利用工厂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学生进行实习教学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科设置、培训科目设置与社会生产项目衔接的力度,增强技工的实操能力。

(2)改进专业设置,打造技工学校办学特色。技工教育的优势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技工学校应发挥好这一优势,有针对性地选取和依托产业发展,搞好专业建设,形成办学特色,避免“扎堆”现象,培养适合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学校专业设置要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和社会需求,因时因地而异。可根据城市就业的形势和行业特点设置专业、与行业联合办学,增强岗位针对性;打破原来专业设置的程序和限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按照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层次的差别,学制宜长则长,需短则短。

(3)调整招生策略,吸引优秀生源和扩大农村生源并重。技术教育城市生源的争夺中不仅面临着学历教育的强势竞争,技术教育学校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技术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调整招生策略。一方面,要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建立社会声誉,提高教学质量,严格学生管理,从而吸引城市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加大农村生源的招生力度,发掘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潜在受教育群体,作为城市生源的有效补充。

3.企业层面

(1)建立合理的留才机制,提供稳定的职业预期。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才是企业留才的关键途径。具体地说,企业可以在提高起薪点的同时,改革薪酬制度,依据技术等级细化薪酬等级,激励员工提高技术;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为技能型人才预留充分的上升空间;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鼓励员工参加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塑造企业文化,增加员工集体活动等员工福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等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

(2)积极与学校沟通合作,开发技工资源的后备力量。企业可以积极与学校对接,将人员招聘和培养起点前移,探索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直接与学校合作培养适合企业岗位和企业文化的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培养稳定的技工后备力量。

上一篇:水质测定下一篇:早期运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