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运动护理

2024-08-19

早期运动护理(共12篇)

早期运动护理 篇1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中青年人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脑卒中已成为重要的致残疾病之一,居我国城市居民死因的首位,约有3/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1],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治疗水平提高、病死率降低,卒中后的早期护理干预对卒中后肢体康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2]。我科2012年2月~2014年1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8~77(63.64±10.48岁。本组42例患者均经CT、磁共振诊断为脑卒中。

2 康复护理程序

第一阶段:患者处于卧床期。在此阶段争取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移动动作并能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第二阶段:训练重点为站立及步行训练。第三阶段:训练重点是步行训练及作业疗法。

3 康复护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3.1 病情早期

采用床上健肢卧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

3.2 良肢位的保持

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将整个上肢放在,个枕头上,见外展50度,内旋15度,屈40度,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下肢为屈曲位,髋膝关节于中立位,背屈90度,伸髋膝,足下放置垫袋.防止髋内外旋。

3.3 按摩和被动运动

对肢体进行按摩,尤其要注意患侧手指和下肩的按摩,达到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褥疮和静脉炎,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对瘫痪肢体予以按摩揉捏,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按摩,使其放松,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自我按摩效果更好。

3.4. 病情稳定期

(1)肢体康复训练。(2)翻身训练。(3)坐位、立位平衡训练。(4)步行上下楼梯的训练

3.5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3.6 基础护理中的舒适护理

(1)环境舒适护理。(2)饮食营养舒适护理。(3)预防并发症的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做好呼吸道的护理,防止尿路感染,护理上做到五勤,防止压疮的发生。

3.7 心理康复护理

我们在脑卒中患者心里护理中注意到,肢体及语言的康复与患者的情绪有关。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有充分的信心。观察组根据病人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家属、同事对病人的安慰,树立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缓解肌肉紧张。

4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范畴不再仅局限于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是十分有意义的。此文中我们提到的康复护理是护理学中的一门新学科,是帮助护理对象重建健康的护理。急性脑卒中的偏瘫治疗不仅需要采用医疗手段,更需要护理人员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早期的康复以被动运动为主,以后逐渐过渡为主动运动的训练,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枝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急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多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再发展时开始。患者出现偏瘫时.运动系统若制动超过3天肌原纤维就开始缩短.并逐渐萎缩;超过2周,关节周围致密结缔组织增可致关节挛缩[3,4]。同时由于骨组织失去了机械应力的作用,骨细胞活性增强,骨组织被吸收,易发生骨质疏松综合征。因此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和心率,并常询问其感觉[5]。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患者进行静态、被动的体位治疗,无论对出血型,还是缺血型者均是安全的。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以康复医学理论为依据,对42例脑卒中患者加强监护和指导,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采用按摩、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等。结果 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55%;减少了并发症。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必不可少。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早期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慧芳.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291.

[2]庄桂英,张道平,王澎,等.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脑梗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27-28.

[3]黄雪.早期护理介入对预防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7,6(21)3277.

[4]郭彩.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10(2):181~182.6(11):165-167.

[5]樊玉杰.脑血管病40例的早期康复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09,33(2):281.

早期运动护理 篇2

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

齐成恩

摘要: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适应社会,自食其力。智障儿童智力和学习能力低下,言语和运动能力差,感知觉速度慢,注意力不集中。对其尽早开展康复教育,无论是从经济开销、成本预算方面,还是从收获康复实效方面都势在必行。其中运动干预是其他有效干预方式的基础,有助于补偿矫正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差、行为不足的缺陷;有助于改善智障儿童的情绪行为,矫正过渡行为;有助于培养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提高认知水平。

关键词:智障儿童

运动干预

行为矫正

情绪调控 认知发展 正文:据WTO的统计,全世界约有1.8亿智力残疾人,占世界人口的3%。根据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智力残疾人总数55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6.68%,14岁以下的儿童为322万人。因此对于智障人群的教育不容忽视。

一、智障儿童的概念和其表现出的普遍行为特点及归因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是指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形成认知活动的障碍和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作为从事特殊教育基层工作的教师,本文认为智障儿童是指在智力功能和社会适应性行为上存在显著限制的儿童。通过日常教学观察得知: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出现情绪不稳定、对抗、不良的言语表达习惯、古怪行为等问题,自伤行为、刻板行为、破坏行为、不顺从行为、攻击行为等是经常困扰老师的难题。分析其原因,一些研究理论认为智障儿童的行为问题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主要指遗传、生物学因素;后天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和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而大脑器官的损伤导致严重的认知障碍,引起家庭和社会相互的难以理解和沟通,从而呈现出一系列的不良行为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先天因素是导致智障儿童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关于早期运动干预的研究

早期干预在特殊教育领域,主要指对学龄前缺陷儿童所提供的治疗和教育服务,是根据不同儿童的智障差异所采取的多种在儿童入学以前及入学初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且及时地干预手段,以弥补儿童的缺陷,促进适应行为的发展。生物学提出脑机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器官发育的敏感期理论;心理学提出儿童心智发展的关键期理论,对早年的回忆提出早期经验说等,均为智障儿童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同时在干预的若干形式中,运动干预是其他干预形式的基础,采取多种形式的运动训练是发展智障儿童能力、补偿矫正缺陷、促进身心发展比较有效的一种措施,只有孩子能够运动自如,才有机会学到各种知识和生活技能,才能融合社会。

三、运动干预在康复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运动训练对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进行调节,可以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帮助智力发展,改善智障儿童的情绪行为和完善心理,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等。下面谈一下运动干预在具体教学中起的几种主要作用。

1、运动干预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多动行为。

智障儿童多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活动过多,注意力涣散,并伴有学习困难和行为障碍等特征,多动症的弱智儿童由于对视、听、触、嗅、味、平衡等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不能进行很好的组织与分析,从而出现整个身体不能协调运作的现象,即感觉综合失调。基于多动障碍是由于大脑组织协调功能不良的认识,教学中加强对感觉器官的训练,准确评估出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感觉综合失调程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训练计划。如串珠练习、拧瓶盖、捡豆子等精细动作练习,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手部肌肉灵活程度等,孩子注意力集中于一项活动中,相应的就减少了其他多动行为。

2、运动干预提升智障儿童行为能力。

融合学科教学内容,游戏引导学生参与运动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训练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大肌肉群的能力等,使智力障碍儿童运动能力差、行为能力不足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和矫正,适当满足社会生活中对行为能力的需求。

3、运动干预促进智障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

认知教学可以融合在游戏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不断变化的具有适度竞争性游戏中穿插认知教学。如进行看图识物教学,让学生在识物游戏中边唱歌边做取物动作,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运动不仅体验了快乐,同时认识物品名称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字教学时,可做具有适度竞争性游戏让学生参与运动,将学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按要求跑到指定地点尽可能多的取小球,再按图片上的相应颜色放到相对应的篮子里并数小球的数量等等。不配合老师教学的孩子也受到了感染参与到游戏中来,既提高了孩子认知水平,同时让孩子主动遵守秩序。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保护意识在活动中逐渐增强。

4、运动干预培养智障儿童集中注意力

智障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完成。跳绳、拍球、抛接球、踢球、滑滑梯、绕圈跑等运动训练对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很有帮助。如进行顶小球练习,孩子注意力转移小球就会掉下来,他们就自然而然的保持注意力集中。

5、运动有助于改善智障儿童的情绪行为

智障儿童频繁哭闹、依赖家长、时常随意发笑。如有的孩子无故发脾气,将玩具狠狠的摔在地上,不停的大力开关灯、门等。他们对行为的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又不会表达,常常发泄,由哭、闹等行为发展到攻击、破坏、自伤等。对这种不良行为采取惩罚的方法效果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运动,让孩子动起来,相应的不良情绪就会减少:如绕圈跑步、手指操游戏、丢手娟游戏、七步猫、抢板凳、做做唱唱等,他们边口中念着儿歌边做运动。在学生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调控其不合理情绪,增加快乐体验。

个案探究:XXX,男,7岁。2012年9月入班,该名障儿发育智商在40—54之间。刚入学时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不停的大力开关灯、门窗等;将海洋球扔的满地都是,无故摔玩具,劝阻不听;在与伙伴游戏中将其他小朋友推到在地,有吐口水、踢打老师的行为。使用惩罚、奖励的手段进行教育,有一定效果,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出现相类似的其他不良行为。日常教学中发现其对球类运动感兴趣,于是对其开展了球类互动。首先,让其与妈妈一对一进行抛球、踢球练习;在接、传球过程中,情绪表现愉快、兴奋,愿意听从老师的指令。其次,用小伙伴顶替其妈妈,并找两名运动能力强的障儿组成对照组,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并给予奖励;他开始自我约束,服从老师的安排,主动遵守秩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逐渐延长。最后老师带着他进行单训课,随意哭闹、发笑等行为基本消失,逐渐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其他活动,如串珠、画线、走迷宫、滚圈、操场上50米往返跑等训练内容。独自在单训室坐独角凳能够保持15—20分钟。

智障儿童感知觉速度慢、识记慢、遗忘快,因此要进行间隔复习,循序渐进,经过长期不断变化运动内容,学生的运动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行为不足才能得到较好的补偿和矫正。

总之,通过适合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运动训练,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发展能力,有意义学习,促进身心发展,使其掌握生活中实用知识,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运动干预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教育手段,虽然运动不可能改变每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但却可因孩子感觉统合的改善,使自身的面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能为智障儿童将来回归社会、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小满等。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特征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54-59 [2]潘春燕。基本运动能力训练队智障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 54-57 [3]刘历红、宛祝平。运用体育游戏预防和治疗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早期运动护理 篇3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运动功能脑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多发病,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年轻化的其发病率和致残率,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恢复期长、致残的基本表现为肢体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能力降低或丧失。本研究以Orem自护理论为指导基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活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及分组

研究对象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50例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部神经内科住院疗区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入组标准:①初次发病,并存在肢体功能障碍;②经颅脑CT或MRI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③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恶性肿瘤、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患者;②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③不愿意配合检查者;④居住无法随访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组时考虑非处理因素包括年龄、病变、就诊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等,每组各30例。干预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 53. 08± 7. 15)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 56. 98± 8. 05)岁。两组资料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状况的基本情况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 05)。

1.2干预方法

1.2.1两组首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和运动功能的测量。两组患者均给予院内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常规治疗和护理。(1)干预组。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无进展后48h开始进行护理干预,住院期间分三个阶段进行护理干预,在疗区床旁为辅、康复室为主、康复室和床边同时进行,60min/次,两天1次,如患者出院,则进行电话或入户的出院护理,90min/次,一周2次,共5周,护理干预实施由专业康复师、专职护士承担。(2)对照组。入院后与干预组进行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等。以上两组患者5周后用量表再次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

1.2.2评价方法。使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来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量表一共包括50个项目,每一项进行三级评定分为0级、1级、2级。“0”代表不能做某一动作;“1”代表部分能做;“2”代表能充分完成。其中,上肢30项,共60分,下肢 20项,共40分,上下肢合计100分。当评定结果为:<50分时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时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时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时为轻度运动障碍。本研究 Cronbach'α值为0.85。

1.2.3护理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干预内容包括:(1)体位变化,关节主动及被动运动。(2)住院期间,患者病情稳定,功能逐步恢复。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进行康复护理活动。包括:床上一般活动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大、小便训练、进食训练、跪站平衡训练、行走训练、穿衣训练、梳头训练、洗浴训练等。随着患者病情稳定和好转,训练程度逐步增加。(3)在出院后的护理指导中,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康复技术指导,鼓励患者家属帮助和监督患者进行连续的康复锻炼。(4)指导患者提高患病后的家庭适应性,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指导患者家居环境等。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资料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进行护理干预5周后,随访两组患者,随访率达到100%。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无统计学意义( P>0. 05)。护理干预5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都有明显改善,但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1;见表 1)。

3讨论

人们生活中常称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为“脑血栓后遗症”,患者体征多为“手挎筐,脚画弧”,这种运动障碍并不是瘫痪所致,而多数是因为没有早期地进行康复护理,或者康复护理的方法不正确,致使肢体痉挛、关节畸形挛缩等肢体运动障碍。因此早期的康复护理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通过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院内及出院后的康复运动,患者心态中不接受、悲伤、无奈、无助的情绪有良性效应。

现代的康复理论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所导致的瘫痪,药物和生理系统恢复可以帮助患者运动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合理的运动能够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功能重造。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得分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患者出院后参加社会活动、家庭活动及自行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功能有关,但其均数变化显著低于干预组,说明康复护理干预更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快速恢复,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通过进行康复护理干预,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入院及出院康复训练方法,进而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军,陈立德.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障碍自然恢复研究[J].现代康复,2000,(07):992.

早期运动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6例神志清醒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2007年3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 其中男127例, 女39例, 年龄43~58岁, 入院时间为发病2~8d, 全部病例以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 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 均为脑卒中患者, 其中脑梗死118例, 脑出血46例, 混合性卒中2例。将16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从发病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病情、治疗方法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治疗 (包括控制血压、降颅压或抗凝溶栓等) ,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定48h后即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卧位护理

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2]。疾病早期采取治疗性卧位[3], 为神经康复做准备。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 上肢应保持为轻度外展及外旋位, 手掌心朝上, 下肢轻度屈曲, 足背置于背屈位, 防止足下垂。同时患侧手足应抬高, 利用重力作用加快血液回流速度, 可使浮肿患肢得到缓解。

1.2.2 情绪障碍的康复与常规治疗相结合

卒中后抑郁 (PSD) 可发生于脑卒中后各个时期, 严重者可伴自杀倾向甚至自杀行为[4]。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早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对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很有必要。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 神经抑制解除, 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5]。

1.2.3健康教育系统全面

在评估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后, 制订计划, 确定教育内容 (脑卒中基础知识、饮食原则、康复知识、家庭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等) , 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 随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

1.2.4 肢体运动功能锻炼

及时发放由我院康复科编制的《中风患者康复流程手册》, 使患者及家属初步了解脑卒中相关知识。同时针对患者病后不同发展阶段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康复护理训练。训练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 应及时终止, 对症处理。出院后转为家庭维持性康复, 定期复查。1年后回医院进行综合康复评定, 由康复师、医护人员共同制订后期训练计划, 并定期随访。

1.3 评定方法

采用Brunstromv6期评定法评定肢体功能, 运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 由相同的康复师、医护人员共同进行评定。≥61分为回归社会家庭顺利, 41~60分回归家庭有困难, ≤40分不能回归家庭, ADL全部辅助。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2。

注:χ2=32.99, P<0.01

注:χ2=19.72, P<0.0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 Gcs>8[7]。有资料证明, 90%神经元上的恢复出现在脑卒中3个月内[8]。早期对患者进行运动治疗等有利干预可使损伤中心区的周围神经元细胞复活, 有助于激活早期部分基因使病变局限,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94.

[3]高少茹, 林惠卿, 林秀兰.卧位护理在偏瘫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10) :517-518.

[4]张庆元, 王耀光, 黄建平, 等.103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理障碍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6 (1) :83-84.

[5]张棒玉, 荀凤阁, 周群拉, 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8, 13 (6) :252.

[6]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1:28-32.

[7]黄东锋, 丁明辉, 陈少贞, 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1, 23 (5) :273-274.

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篇5

吉林省德惠市市医院

【摘要】 目的:肢体恢复护理有利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或消除患者功能残陷,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

。方法:本文通过对30例脑出血患者瘫痪肢体采取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可促进其瘫痪肢体的恢复。结果:开展系统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可提高患肢的肌力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可以减轻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信心;同时消除或减轻患者某些功能上的障碍,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对疾病的控制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 脑出血;肢体康复护理;效果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有些患者抢救虽幸免不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5年至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脑出血患者,均按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而确诊

[3]

并行头颅CT诊断为脑出血。随机将患者分为康复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年龄为57.5岁;平均住院天数28.94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出血的类型和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按Lovett Kw 1966年提出的LOVETT手法,即神经内科肌力检查方法,肌

力共分为六级:0级,未见肌肉收缩;Ⅰ级,有稍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Ⅱ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Ⅲ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Ⅳ级,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Ⅴ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与病情轻重有直接关系,如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继发性偏瘫或轻度偏瘫以后逐渐加重,提示颅内有继发性出血或引流不畅[4]。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开始早期瘫痪肢体的功能练习[5]。

1.2.1 对脑血管病导致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越早越好[6]。

1.2.1.1 合理使用床垫 床垫不宜太软和太硬,太硬易使关节突出部位发生褥疮,太软易使患者身体下陷,不易变换体位,易发生股关节屈曲挛缩。

1.2.1.2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患者应每隔2 h~3 h翻身一次,则卧位时多向健侧卧位,防止患侧上肢及肩关节牵拉受压,防止关节挛缩、变形、痉挛。仰卧位:将头放于正位或患侧位,患侧上肢肩胛骨尽量向前伸,肩关节外展、外旋,以防肩关节半脱位;上臂与躯干间放一浴巾卷,以防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保持伸展位并在其下垫软枕,将骨盆与髋关节前挺;膝关节垫以软枕使稍屈起,以防止肌痉挛;踝关节背屈90°,以防止足下垂与足内翻。侧卧位:应鼓励患者每日侧卧一定时间,由于患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微循环不畅,患侧肢体受压易导致缺血坏死,故提倡健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翻身时间以1次/1 h~1次/2 h为宜。患侧与健侧交替时,以健侧为主,防止长期仰卧位带来伸肌紧张,患侧卧位不宜过长,30 min后可转至健侧或平卧位。

1.2.1.3 肢体按摩 肢体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每次功能练习之前进行,以激发其功能活动[7]。按摩方法:治疗时应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速度先慢

[8]后快,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柔和、力度适中。

1.2.1.4 被动运动 从患病当日起,只要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在不影响患者抢救的同时,康复练习应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由受过练习的护士为患者做肢体的被动活

动,肢体康复训练时应先从肢体远端至近端,幅度由小到大,从被动变为主动循序渐进[9]。每日1次~2次。活动时肢体应放松,活动范围应为正常活动的50%,每次活动时要向患者解释早期康复练习的益处,并与患者进行必要的交流,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0次,但以不引起患者劳累为宜。1.2.1.5 床上运动练习

1.2.1.5.1 翻身 采用 Bobath手位(将患手拇指放于健手拇指上方,十指交叉握手),肘关节伸展,上举上肢至肩前曲90°位,向健侧翻身时,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用健腿抬动患腿即可转向健侧,护士站在患者背侧轻扶患者臀部即可顺利翻身。

1.2.1.5.2平移 先将健足插入患足下方,用健足勾住患足向健侧移动,再用健足和肩支撑臀部将下半身移向健侧,后将头顺移至健侧。

1.2.1.5..3 搭桥运动练习两下肢屈膝,使两膝屈起并拢,两脚心朝床面而立,双手支撑床面,嘱患者抬起臀部,形成桥形,可反复进行。

1.2.1.5.4 躯干活动练习两下肢屈曲成90°,膝部并拢,足低下立于床面,然后轻柔有节奏地左右摆动,当摆向左侧时,患者头肩向右;当摆向右侧时,患者头肩向左。

1.2.1.5.5 起坐练习将健腿伸于患腿下方,将患腿带至床侧,患者转至侧卧位并以健侧前臂支撑躯干,将头抬至竖立位时,用健侧上肢推动支撑使躯干竖立,坐于床边。

1.2.1.5.6下床练习从床上到床边到下床活动循序渐进,时间5-10min开始渐至每次3-45min,如无适可2-3次/d[10]。如熟练后可进行站位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11]。

1.2.1.5.7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病人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根据病人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疏导其家属、同事对病人的宽慰,树立力索能级的生活目标,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12]。

1.2.1.5.8肌肉松驰训练

以心理疏导和被动活动的方式缓解肌肉紧张[13]。1.2.2 实施过程 本科11名护理人员,分成两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1名组长,4名组员。

当班护士负责完成患者的入院指导,住院期间的康复练习由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共同完成。出院时,出院指导与恢复期康复练习由主班护士和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前的1 h~2 h完成,每组护士与主管医生合作,形成医护一体的患者责任关系,使患者得到全面的照顾和关心。医护间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可以共同商讨,共同完成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效果评价 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每日进行查房,随时了解患者的动态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欠缺和不足,针对个体差异与接受能力的不同,及时调整练习强度,并不断完善康复练习计划,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2、结果

康复组15例患者治疗前的肌力:0级6例,Ⅰ级2例,Ⅱ级~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2例。康复护理后肌力:Ⅴ级8例,Ⅲ级~Ⅳ级4例,0级~Ⅱ级3例;其中12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3例患者肌力较住院时有明显的改善,且未发生肌肉挛缩。对照组治疗前肌力:0级~Ⅰ级11例,Ⅰ级~Ⅱ级1例,Ⅱ级1例,Ⅲ级~Ⅳ级1例,Ⅳ级~Ⅴ级1例;治疗后的肌力Ⅴ级3例,Ⅲ级~Ⅳ级2例,0级~Ⅱ级肌力10例,并有1例患者由入院时Ⅳ级肌力降低到Ⅰ级;其中仅有3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其余11例患者未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表明: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3、讨论

3.1早期进行肢体康复治疗 随着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康复练习在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脑出血后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最快[14]。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时间缩短,独立行走人数增多,回归家庭的病例数明显增多。本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患者的偏瘫,在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康复练习,可显著提高患肢的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早期康复可以减轻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3.2 降低致残率 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需要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改

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15],降低脑出血患者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减轻偏瘫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3.3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成效。当病人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接触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16]。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病人对康复的信心。4.结论

早期采取积极的正确康复护理训练,是提高脑出血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有力保证,但完全康复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训练,采用床上和床下,被动与主动,健侧与患侧相结合并可结合康复器械、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17]。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5.[2]陈晓江,李远新,床上体操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8,8(8)11-1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4]黄小惠,陈伟娟,邓桂芳,血肿抽吸术加冰盐水循环灌洗治疗脑出血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21(2)上半版27-29。

[5]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6]马英峰,陈晓,脑出血管病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增刊16-17.[7] 王静,徐孟雅.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练习及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2(3):9394.[8] 王凤华,周凯.1例重型脑挫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康复护理[J].华夏医学,2003,16(5):740.[9]尹丹芳,高芝金,郝玲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5(10): [10]刘雪珍,脑出血的临床护理.中华现代执理杂志,2006,8(3): [11]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4.[12]刘岩,李友莲.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训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1-12: [13]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4.[14]陈晓红,李远新.床上体操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0,8(8)12.[15]赵凤春,冀秀芳.脑卒中偏瘫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2,16(4):195.[16]张俸玉,苟凤阁,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

浅谈少儿运动员篮球的早期训练 篇6

关键词:少儿;运动员;篮球;基本功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6-02

国内篮球运动改革步伐,随着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在不断深化。我们从中国篮球CBA与CUBA看到了中国篮球运动的希望。篮球运动的激烈环节就是近身攻防与对抗拼抢,这一环节需要运动员脚步的动作,奔跑速度要跟上,摆脱与滑步和跳跃动作复杂变化,需要注意如何合理冲撞。追求投、传、运、突的动作的准确性。对于抢打、封、断等,技术水平要求稍高些,运动强度大的动作,由于在能量消耗上稍大,需要运动员在力量与速度和耐力与弹跳的高强度的训练。可见,结合少儿身体发育特征,针对篮球运动员在速度与灵敏度和弹跳能力上的训练很重要,这些要素影响着少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表现,在少儿身体素质训练实践中,科学地安排训练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成效。

一、少儿运动员篮球速度训练

在篮球比赛中,争取时间的快速运动能力被称为速度。反应速度与短距离的移动速度,是少儿运动员篮球速度素质训练的关键。在训练的过程在,需要加强下肢的步幅和频率训练,同时加上起动与急停的反应训练。在篮球运动中,步伐速度的训练是基础。

1.步法训练。少儿运动员篮球训练,需要控制身体重心变化与平衡。笔者为了提高少儿的小步快跑、高抬腿、后蹬跑等篮球步伐技术时,坚持每一堂课都进行练习,尤其是左右交叉跑、原地快跑、滑步、交叉步等綜合篮球技能素质的训练。

2.起动跑法训练。根据比赛变化情况,提高少儿运动员篮球反应速度与动作的灵敏性训练。笔者在训练过程中,先让学生在原地或移动跑,然后突然给出信号,快速做出说要求的反应的快跑训练。接着给出徒步或运球信号,对学生进行起动变向、转身冲刺、急停等跑法训练。并排两人距球2米待令,笔者给出信号,学生进行抢球练习,并穿插快速过人的切入动作训练,让学生熟悉多种起步跑法。

3.跑中的观察与控制能力训练。在篮球比赛中,选择合理位置很重要,笔者在课堂赛场的教学过程中,对少儿运动员的观察力进行训练,通过在赛场上占据合理的位置来进攻对方。选择适合的位置摆脱防守,切断对方进攻路线与自由。在5米折回变向跑,30米往返跑,50米绕障快速折线跑、曲线跑、侧身跑等训练。同时培养少儿运动员的篮球意识,绕场地做跑动中球的自抛与自接训练,提高进攻速度和防守质量。笔者对高度与速度提出要求,球不能落地。限制时间,让学生从端线快速传接球,三次后闪速投篮。

二、少儿运动员篮球力量素质训练

篮球比赛是身体、技术与智慧的竞争,更是力量的较量。在赛场上突然变向、跳跃投篮,身体在攻守中的冲撞,运动员没有较好的力量素质是难以应对的。这种力量是指肌肉迅速伸收缩的快速爆发力。学生必须精神集中,在篮球对抗赛中,技术动作要快速灵活。

1.上肢力量训练。手臂控制球、夺球能力,需要手指手腕爆发力的训练。笔者在对少儿运动员上肢力量的训练,是通过课上做指卧撑,快速屈伸手指来实现的,并配以轻杠铃进行卧推抓举练习。

2.腰腹力量训练。协调用力,保护、控制球,需要少儿运动员身体重心保持平衡,提高腰肌与腹肌力量训练。笔者对学生是通过仰卧举腿、体前屈伸、俯卧挺身来实现训练的,同时让学生练习跳起空中传接球训练。

3.下肢力量训练。少儿运动员篮球力量主要其实的下肢的爆发力训练。下肢力量的训练主要依靠动力练习,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在主要安排学生通过跳来实现的,如蛙跳、立定跳、纵跳摸高等来进行少儿运动员下肢力量的提升。力量素质训练中,笔者在加强少儿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同时,注意他们轻、快、灵敏、弹跳的力量素质的训练,再加上篮球技术的配合,真正实现力量中见活力。

三、少儿运动员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

笔者有目的的对少儿运动员进行较系统的篮球战术意识培养。在训练中,培养少儿认识客观事物在变化中的状态与过程,根据篮球运动项目原理,使得到的初步认识在具体行动中得到升华。加强少儿运动员的篮球战术意识训练,注重经验的积累,对于篮球基础训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组队初,笔者首先对篮球队员注意进行了解,摸清每一位少儿运动员的个性和气质。然后,在尊重少儿运动员个别差异性存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同时,对少儿运动员要进行战术思维的训练。灵活而敏捷的战术思维,是培养篮球战术意识的核心。这就要求少儿运动员用脑灵活,保证战术的配合与应用同时机和方位保持高度一致性。通过模拟训练法与有效的情绪控制训练,帮助少儿运动员消除紧张情绪,同时增强必胜的信心。

总之,篮球比赛其实是一场身体与技术的竞争,篮球队员在思想智慧和各种力量的比拼,比的是全面的技术水平,不仅要有较强控球能力和对篮球的支配能力,更多的是良好的战术意识与机智冷静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较量。只有对少儿运动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他们对篮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在篮球比赛中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

参考文献:

[1]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孙明志.现代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2.

[4]赵豫.试论篮球核心后卫的培养和训练[J].体育学刊,2005,(5).

[5]隋福安,贾方业,等.篮球后卫队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7,(4).

早期运动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9例为我科2003年1月—2008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首次发病偏瘫病人, 男48例, 女21例;年龄48~65岁;出血量30 mL~50 mL;发病1 h~2 h入院;住院时间35 d~42 d。

1.2 入选标准

严格限定高血压脑出血首次发病, 经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出血的病人, 半身瘫痪肌力为0, 无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较轻在24 h内意识转清的病人, 其他部位出血及意识障碍严重者, 有心肺功能不全者, 有痴呆病史者, 恶性进行性高血压病人排除在外。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将两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25例, 女10例, 年龄63.05岁±10.03岁;对照组:男23例, 女11例;年龄62.04岁±11.10岁。两组接受相同的内科保守治疗、相同的基础护理 (创造安静环境、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情监测, 防止压疮等) 、生活护理 (做好大小便护理, 注意口腔卫生, 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等) 、心理护理 (消除恐惧、紧张心理, 保持乐观情绪, 医护患相互沟通取得病人理解和信任, 配合治疗等) 。实验组病人入院72 h病情稳定, 意识清楚, 开始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不做康复护理干预。

2.2 康复护理干预

2.2.1 正确的卧位姿势

康复护士2 h给予病人翻身、叩背1次, 侧卧与仰卧交替, 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2]。仰卧时头抬高10°~30°, 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将整个上肢放在一个枕头上, 肩外展50°, 内旋15°, 屈40°。患侧下肢伸直位:伸髋、膝, 足下放置垫袋, 防止髋内外旋, 可用软枕帮助。侧卧时患侧下肢髋、膝关节略屈曲, 踝关节于中立位, 背屈90°。

2.2.2 按摩和被动运动

康复护士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 尤其要注意患侧上下肢的按摩, 达到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的目的[3]。按摩应轻柔、缓慢、循序渐进, 对瘫痪肌肉予以按摩揉捏。按摩后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 先大关节, 后小关节, 每天做2次, 每次15 min~30 min。

2.2.3 翻身练习

康复护士指导帮助病人进行翻身训练, 开始先做双髋向两侧摆动, 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 转动躯干时健手握住患手配合头的转动同时翻转。

2.2.4 功能锻炼

幅度和次数随着身体的康复逐渐增加, 鼓励病人自主功能锻炼。上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站在病人患侧, 一手握住患上肢手腕, 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 将患肢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 另一手做各指运动。下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一握住患下肢踝关节, 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 做髋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 膝关节屈伸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 另一手做跖趾关节运动。

2.3 评估指标

两组病人均在住院35 d由住院医师对偏瘫下肢肌力进行评估, 肌力1级以上为有效, 肌力1级以下为无效。下肢肌力评估以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1995) [1]为标准。0级:不能动;1级:水平移动, 不能抬高, 2级:抬腿离床不足45°;3级A:抬腿45°左右, 踝或趾不能动, 3级B:抬腿45°以上, 踝或趾可动;4级:不能抵抗外力;5级:正常。

3 结果

4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存活的病人中, 大多数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因此, 提高脑出血的整体治疗水平、降低致残率是重要任务。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 康复治疗对提高脑血管病的整体治疗水平很重要, 强调早期规范化治疗及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于洋等[4]研究指出, 卒中单元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具有良好作用, 特别是早期全面康复治疗的介入, 可提高卒中病人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 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 (ADL) 能力, 缩短病程, 提高生存质量, 促进早日回归家庭, 回归社会。金妹等[5]研究表明, 强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尤其是ADL的恢复, 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运动疗法及作业疗法的内容包括肌力训练、维持关节活动训练、耐力训练、身体转移训练、平衡训练、运动协调性和灵活性训练等, 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既能促使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又缩短病程, 减轻后遗症。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偏瘫的机制主要是由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丧失而致低级中枢的活动被释放, 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脑出血偏瘫病人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 功能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 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皮质功能重组, 皮质的大部分脑区被激活参与功能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具有以下积极作用。①针对性地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②发病初期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 减少错误运动模式;③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积极的翻身、按摩、坐起、被动运动等训练可减少长期卧床引起的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④科学的功能训练方法“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模式, 全面分析的整体情况, 促进疗效的提高。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提高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早期康复治疗应采取个性化的方案, 循序渐进。实验组病人观察表明,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在急性期住院规范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明显提高, 对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护理,偏瘫,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

[2]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

[3]范秀珍.内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

[4]于洋, 张琳英.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1) :30-32.

早期运动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中风急性期患者80例, 其中脑梗死43例, 脑出血37例。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CT和MRI检查确诊, 排除意识、精神障碍和原有心、肺、肾功能障碍或合并神经、肌肉、骨骼等严重并发症者。

1.2 分组

将80例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康复护理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外, 对患者进行早期针对性康复护理;对照组因经济等原因只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一般护理。康复护理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47~73岁, 平均 (63±10) 岁。对照组40例,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8~76岁, 平均 (60±8) 岁。治疗时间平均2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变性质等大体一致。

1.3 方法

1.3.1 常规护理

按照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实施。根据病情或医嘱定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采取预防感染和防止意外等措施, 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出入量。

1.3.2 康复护理

①功能锻炼。卧床期间功能锻炼以体位变换、保持良肢功能位为原则进行翻身等被动运动和主动训练[1]。随着病情好转, 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即可进行各种移动练习, 但仍要坚持自主运动配合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渐让患者独立完成。②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促通术。常采用Rood法、Bobath法、PNF和Brunnstrom法[2]。促通术对恢复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具有重要意义。③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功能锻炼中穿插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刷牙、洗脸、进食、穿衣、如厕等基本训练, 注意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训练。④健康教育。康复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有吸烟、酗酒和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 通过讲解中风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应帮助患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学会与医护人员共同探讨自身疾病与治疗的相关问题。

1.4 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 (FM) 评价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法[3], 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2 结果

2.1 ADL能力和Fugl-Meyer评分比较 (表1)

康复护理组ADL能力和Fugl-Mey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11.864、29.436, P<0.01)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康复护理组出现并发症9例 (22.5%) , 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外科并发症、褥疮各2例, 内科并发症3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27例 (67.5%) , 其中运动功能障碍6例, 外科并发症7例, 内科并发症5例, 褥疮9例。康复护理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364, P<0.01) 。

3 讨论

中风以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特征, 多数患者留有运动、感觉、语言、心理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以往对中风患者的早期护理重点是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和意外损伤, 虽可挽救患者生命, 但其最佳运动功能恢复不满意。报道显示, 对早期脑中风患者进行静态、被动的体位护理, 无论对出血型还是缺血型患者均是安全的[4]。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发表的资料显示, 60%的脑中风患者经早期康复治疗后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水平, 这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可预防或控制继发性障碍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结果显示, 通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开展促通术, 可增强肌肉收缩力, 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得到恢复, 使ADL能力和运动功能明显提高, 明显降低了脑中风后常见的肩手综合征、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运动系统和内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冯爱仪, 陈容.脑卒中偏瘫早期综合康复的护理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9) :698-700.

[2]刘淑云, 李道平, 王俊慧.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09, 8:120.

[3]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03.

早期运动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脑梗死临床病例, 共抽取86例, 其中有男47例, 女39例, 年龄45~82岁, 平均 (67.4±8.27) 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后实施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入院后5 d开始实施康复护理, 持续6周的时间。护理措施主要有: (1) 心理康复。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与掌握, 采用适当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倾心交谈, 对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疏导, 给予患者鼓励, 增加其治疗的信心, 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2,3]。 (2)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依照患者的个人特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首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对患者的行走、更衣、个人卫生以及进餐等能力进行训练, 指导患者独立完成生活自理, 降低患者的依赖性[4,5,6]。 (3) 认知功能训练。在康复早期可以让患者多听些舒缓的音乐, 指导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通过语言以及音乐对患者躯体感觉进行刺激, 提高患者的觉醒能力以及环境辨认能力。在中期对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进行训练。后期对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行进一的训练, 提高中期训练的技巧, 将其在日常生活进行灵活运用[7,8,9]。

1.3 护理效果评定

在患者入院后6周, 采用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对认知功能情况进行评估[10]。

1.4 统计方法

该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时的Barthel指数为 (15.83±8.253) , 经治疗和康复护理后6周, 其Barthel指数为 (53.74±17.463) ;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的Barthel指数为 (16.48±8.623) , 经治疗和护理后其Barthel指数为 (27.93±15.68) 。显然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的Barthel指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在6周后, 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较入院前升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6周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认知能力恢复情况

观察组入院时记忆力评分为 (11.82±5.58) , 定向力评分为 (3.28±1.42) , 6周后记忆力评分为 (18.02±8.31) , 定向力评分为 (9.13±3.12) 。治疗后较入院时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与观察组相同, 各项指标评分入院时与治疗后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6周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发现, 给予脑梗死患者合理的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能使以及认知能力[2]。该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后, 其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 显然这一结果对以上结论得以印证。曾有学者[11]指出, 康复护理的介入越早, 患者的恢复效果就会越好, 因此, 当脑梗死患者入院后, 待病情得以稳定便开始实施合理的康复护理, 对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将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对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9年3月—2012年3月间该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临床患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早期系统化的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 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给予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其运动以及认知能力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值得推广。

关键词:康复护理,系统化,脑梗死,运动功能,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段青梅, 严兴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19 (12) :914.

[2]韩林, 王和平, 徐军, 等.患者早期自我意识的损害[J].国外医学 (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 2005, 25 (1) :12-13.

[3]荆满华.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3) :83.

[4]李庆平.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08, 20 (4) :861-862.

[5]沈彩虹, 苗春鸿, 苗九龄, 等.应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评估实施康复护理前后脑梗死患者的智能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2) :157.

[6]李亚华, 胡桂玲, 齐亚杰.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5) :212-213.

[7]赵红梅, 张淑军, 于海燕.脑梗塞偏瘫老年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11) :3325-3326.

[8]曹云凤.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的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1 (9) :650-651.

[9]李秀珍.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 2007 (6) :4-6.

[10]江敏, 邱根祥, 周江文.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 2006 (5) :350-351.

早期运动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偏瘫脑梗塞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患严重肾肝与精神疾病者排除, 且均和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 (第四届) 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合[5]。根据护理时所用不同护理方法分成对照组 (38例) 与观察组 (52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 年龄40~75岁, 平均 (55.25±2.38) 岁, 偏瘫部位:15例右侧肢, 23例左侧肢;观察组男女比例28:24, 年龄40~76岁, 平均 (55.27±2.40) 岁, 偏瘫部位:20例右侧肢, 32例左侧肢。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 包括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给予心理安慰与支持, 每隔2 h予以一次拍背与翻身, 将床头抬高一定高度 (约30°) , 并提醒患者3 d后活动肢体, 取得家属支持与帮助。在对照组基础上, 观察组行早期运动护理, (1) 医院成立护理小组, 由专业医护人员组成,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早期运动护理计划, 且设咨询电话, 方便患者和家属咨询, 并完善血管超声检测。 (2) 护理人员借助小枕垫将患者脚后跟垫高, 使小腿和床面约成30°, 且先深呼吸, 再实施膝关节与踝关节屈伸、被动拓屈运动和背伸内外翻, 20次/min, 且每项动作反复进行20次;护理人员和家属强化对患者的按摩, 由患者肢体远端朝近端对机体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等进行按摩, 每侧5 min。 (3)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臀大肌、股二头肌与股四头肌收缩练习, 每项动作先收缩5 s, 再行5 s放松, 连续重复24次, 且由经验丰富护理人员协助指导家属以帮助患者练习, 从入院后4 d开始, 3次/d (上午、下午、睡前) , 持续训练10 d后开始评估护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股静脉血流 (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 及疼痛、肿胀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和运动功能评分法 (Fugl-Meyer) 评定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 前者满分20分, 得分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成反比;后者满分100分, 得分与运动功能成正比[6,7]。

1.4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 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t值行组间、组内比较;[n (%) ]表计数资料, χ2值行组间比较, 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对比

护理后, 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效果均比对照组优 (P<0.05) , 详见表1。

注:组间比较, a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流对比

护理后, 两组血流峰速度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优 (P<0.05) , 详见表2。

注:组间比较, aP<0.05。

2.3 两组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脑梗塞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病, 常出现说话不清、肢体麻木与偏瘫等症状, 临床治疗时间较长与治疗费用高, 易使患者出现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且给家庭与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临床于疾病早期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患者康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8,9]。为寻求偏瘫脑梗塞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护理方法, 该研究对行常规护理对照组与行早期运动护理观察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股静脉血流及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对比分析。

医院组成护理小组, 由专业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早期运动护理计划, 由专门人员接听患者与家属咨询电话, 且针对性对患者关节与股二头肌等进行训练等, 可提高机体血流速度, 逐渐恢复患者关节功能, 有利于患者康复, 从而改善神经功能与提高运动功能[10,11]。该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NIHSS、FuglMeyer评分和血流峰速度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护理后Fugl-Meyer评分 (68.86±23.80) 分比对照组 (38.80±22.70) 分优, 血流峰速度 (25.98±4.50) m/s比对照组 (23.82±4.20) m/s优, 表明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具有显著效果, 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 提高机体血流速度与运动功能, 与金晓琼等[12]人文献研究结果相似, 进一步验证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能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运动下肢为促进患者机体静脉血流一种有效方法, 从而有效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膝关节与踝关节训练, 注意运动频次, 并充分发挥家属作用, 强化对患者患侧进行按摩, 有利于促进患者机体下肢血液流动, 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人员实时对患者下肢血管进行超声检测, 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 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且选择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指导家属对患者加以练习, 可取得显著护理效果, 减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77%、7.69%与1.92%均较对照组34.21%、39.47%与26.32%低, 表明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可有效缓解疼痛、肿胀症状,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起到预防作用。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 关于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满意度的评分情况,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补充。

综上所述, 偏瘫脑梗塞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较常规护理效果更佳, 其为一种安全有效护理方法, 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促进机体血流速度与运动功能提高, 而且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预防作用, 促进患者康复, 可被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凌妍妍.延续护理对脑梗塞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12) :2011-2013.

[2]武化云, 李娟, 牛会娟, 等.颅脑创伤单元模式在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18) :2180-2183.

[3]谢立娟, 田素斋, 宁文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理念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30) :3714-3716.

[4]骆岚.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1) :31-32.

[5]程蕊琼, 梁喜芳, 颜玉贤.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4) :381-383.

[6]唐桂华, 马荣, 丘东海, 等.急性期吞咽障碍系统管理对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4, 4 (5) :15-18.

[7]林艳容, 姜华奋.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25) :3223-3225.

[8]高中华.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9) :221-222.

[9]彭汉玲.应用自制枕摆放良肢位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8) :875-876.

[10]陈小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7) :795-797.

[11]王慧英, 刘荣荣.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5) :845-846.

早期运动护理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 排球 选材 训练质量

随着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科学地进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和培养,把最适合打排球的好苗子从小就准确挑选出来,早期进行科学系统训练,避免盲目性、减少淘汰率,使我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领先发展,層出不穷。

1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早期选材

现代排球正朝着速度快、技术娴熟、战术多变、对抗激烈的方向发展,对优秀排球运动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对运动员进行发育程度、形态、机能、心理等综合评定,还需要教练员在日常和与运动员接触过程中不断加以观察,使科学选材与教练员经验相结合,做到边选拔、边培养、边观察,避免对运动员运动能力极其潜力估价的失误。

1.1 遗传学方面

排球运动员选材时,遗传因素是首要考虑因素。在运动能力遗传中,子代中有50%的人会具有优秀的运动才能。遗传学的理论已深入运用在体育运动中的很多项目,在我国运动实践中,也早以证明了这一点,举重的陈氏家族就拥有三位世界记录创造者。因此,应用遗传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选材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1.2 人体形态方面

世界排球运动已趋向“大型化”,因此身材高大,指距长,已成为排球运动员的主要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身高、体重、指距长、下肢长、小腿长等。一般来说,肌腱长肌腹短有利于收缩的速度,爆发力好。实践证明,足弓高,踝关节细的运动员,速度快,爆发力强,对于在排球竞赛中争夺空中优势是个有利条件.

1.3 机能类

肺活量/体重指数,它是间接反映肺功能的简易指标。从目前排球运动发展趋势看,比赛愈来愈激烈,比赛时间也较长,要求肺功能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它是保证长时间运动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肺功能,就无法承受紧张的训练与比赛。

1.4 身体素质方面

运动员掌握运动技术的快慢及其合理程度与运动素质有密切关系。身体素质是选材中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练员经常采用的指标,在选材中经常采用的指标包括:60米跑、36米移动、助跑摸高、20次仰卧起坐计时),心理指标1项(被动反应)。

1.5 心理素质方面

心理素质在排球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心理状态与技术水平的发挥更是心理状态对人体的体力活动影响十分重要。运动员的自控能力与心理稳定性,是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证。尤其在水平比较接近的情况下,心理品质就更显重要。

2 如何提高排球训练质量

如何提高排球训练质量,使运动员在有限的训练时间里能够较快较好地学到更多的技术、技能和战术,这是我们教练员在排球训练中经常考虑的问题。

2.1 发挥教练的主导作用,严密组织,严格要求。

在排球训练中运动员如果出现乱哄哄、乱踢、乱发、乱扣、乱掷等情况是无法进行正常训练的,更谈不上提高训练质量。

首先,抓好训练作风和组织纪律,这是上好每一次训练课的保证。训练开始,首先向运动员提出纪律和训练作风等方面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其次,严要严的合理,言则必行。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安排,而教练的要求和安排,也必须符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要敢于严格要求,也要善于严格要求,要从实际出发,绝不能超越实际,过高地要求运动员。第三,训练要有“质”和“量”的要求。训练中不但要在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方面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在技术动作的“质”和“量”方面严格要求,两种要求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和质量。

2.2 正确处理好“精讲”和“多练”的关系,坚持“多练”的原则

在排球训练中,为了让运动员在反复的练习中体会技术动作、改进动作,提高“手感”能力,教练必须坚持“多练”的思想,“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精”和“多练”的关系。具体做法是:

2.2.1 要合理掌握讲解的形式。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全队集合、小组集合、个别讲解的形式,还有全队停止训练不集合的讲解和一面训练一面讲解等形式。例如安排新技术的训练,新的训练方法和总结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普遍存在问题时,一般采用全队集合讲解的形式;某个练习小组出现的思想作风和技术问题,应采取个别讲解的形式。

2.2.2 要合理地掌握好讲解的内容和时间。讲解时首先内容上不要贪多求全,必须抓住最关键、最基本、最本质的去讲,语言简练、生动。在学习新技术时必须讲清技术名称、作用、动作要领、重点和难点及所进行的训练方法和要求,使运动员听完之后有一个明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在训练中,教练该讲的还是得讲,“精讲”不等于“少讲”,“少讲”了使教练传授知识不完整,破坏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影响了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

2.2.3 必须贯彻“多练”的原则思想。排球训练,教练员要牢固树立使运动员“多练”的思想,只有“多练”才能掌握技术,离开了“练”一切都是空谈。排球技术动作较细,熟练地掌握任何一种技术关键在于“手感”能力,即对球的控制能力。只有“多练”才能有手感能力,球性才能熟练和加强,“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2.3 训练方法多样化,不断调动运动员学习的积极性。排球技术、战术的训练,要根据排球运动的规律和训练的规律去正确地合理地安排训练方法,其关键在于训练方法的多样化。首先只有训练方法多样化才是符合比赛实战要求,使运动员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进行练习,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和技能。其次,能够不断地调动运动员学习的积极性,使运动员在练习中保持精神饱满、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如果训练方法单一,经常固定不变,就会使运动员感到枯燥无味,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学,因此训练就没有积极性。但是安排训练方法必须符合运动员的实际和实战要求,不能为训练方法的“多样化”而多样化,变成华而不实,脱离实际,则毫无训练效果。

优秀排球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细腻而漫长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选材的准确性,训练的持续性,都决定能否培养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所以,对于教练员而言,既要眼亮又要具有高水平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二平.《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之我见》[J].《教海探航》总第582期.

[2]白如娇,刘宏坤.《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探讨》[J].《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早期运动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伴有不同程度神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且发病时间<24 h。排除标准: (1) 以往有神经、肢体运动、精神功能障碍的患者; (2) 伴有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者; (3) 行手术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 (42例) 和常规护理组 (4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疾病类型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前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颅脑损伤常规护理, 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两组干预疗程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1) 心理护理: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常存在烦躁、焦虑、精神紧张等心理障碍,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耐心解答其疑惑, 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 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 康复护理:早期要使关节及肢体于功能位, 以肢体的被动运动康复为主, 活动强度应逐渐增强, 起到放松痉挛肌肉和预防关节肌肉挛缩作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被动活动锻炼逐渐转为主动活动锻炼为主, 可对患者进行进餐、穿脱衣服、坐位、立位、平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训练以及听说功能的锻炼。干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 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7]。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7], 包括上肢、下肢、平衡、四肢感觉恢复和关节活动5个项目。

1.3.2 生活质量评估标准[8]

采用生活质量测评量表 (QOL) 进行生活质量评价, 包括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4项, QOL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4周后,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Fugl-Meyer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 (P<0.05或P<0.01) , 且康复护理组改善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 (P<0.05) 。见表2。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0.05, **P<0.01;与常规护理组干预后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4周后,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或P<0.01) , 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 (P<0.05) 。见表3。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0.05, **P<0.01;与常规护理组干预后比较, ▲P<0.05

3 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神经科常见的损伤, 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 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9]。创伤性颅脑损伤经抢救治疗成功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功能障碍, 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尽早使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能自理, 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已成为患者和家庭的迫切要求。以往对颅脑损伤治疗上存在着重视抢救生命, 忽视患者功能恢复的倾向, 使许多患者得不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 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较高[11,12]。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 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病后尽早进行护理康复训练, 可促进患者部分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 实现中枢神经功能代偿及运动反射的重建, 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减轻患者的残疾, 改善其生活质量[13,14]。

近年来国内外对早期康复护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大多研究认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15,16]。李水清等[17]研究发现,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颅脑损伤可促进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加速康复, 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 减少后遗症发生, 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颅脑损伤残疾率。谭爱娇[18]研究发现,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颅脑外伤患者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降低残疾率,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 干预4周后, 康复护理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的幅度及FuglMeyer评分上升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早期康复, 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 减少致残率。同时本研究还发现, 干预4周后, 康复护理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生活质量项目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其预后[19]。

总之, 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早期康复, 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 减少致残率, 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 (n=42) 和常规护理组 (n=42) 。两组患者均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颅脑损伤常规护理, 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两组干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干预4周后, 两组患者NIHSS评分[ (21.06±4.31) 、 (16.72±3.87) 分]均较干预前[ (25.52±4.87) 、 (25.13±4.65) 分]明显下降, Fugl-Meyer评分[ (80.62±8.12) 、 (86.47±8.92) 分]较干预前[ (74.29±7.24) 、 (74.05±7.12) 分]明显上升 (P<0.05或P<0.01) , 且康复护理组改善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 (P<0.05) ;两组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或P<0.01) , 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 (P<0.05) 。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可促进其脑功能的早期康复, 改善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 减少致残率, 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上一篇:现代制造技能下一篇:监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