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服务领域

2024-06-25

拓展服务领域(精选12篇)

拓展服务领域 篇1

摘要:目的 阐明了医院图书馆为患者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医院图书馆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内容以及其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意义, 深化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患者,服务

1医院图书馆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人们文化素质及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医院各项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代, 图书馆将患者纳入服务对象, 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

1.1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知识的普及,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 自我保护意识也明显增强。被动的就医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医疗模式, 让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是多数患者的愿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自身病情以及获得有助于他们身体康复的知识和医学信息, 以便对自己进行最有效、最经济、最合理的治疗。而医院图书馆有条件为患者提供众多的服务内容, 便合理地成为了患者满足其医学信息需求的基地。

1.2可行性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图书馆已具备了一定的为患者服务的基础, 在馆藏、人员、馆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规模, 特别是医学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多方面的医学信息需求。

2医院图书馆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内容

2.1设立患者阅览室

医院图书馆设立患者阅览室, 向患者开放是扩大医患沟通和交流的很好的形式。患者通过这条渠道, 不仅有助于身体获得治疗, 得到康复.而且还可以获得和增加相关的一些医学医疗知识。这种获得信息的可能性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和理解他致病的原因, 表现的典型症状, 以及治疗的过程, 增强医患沟通基础的科学性。也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学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的了解, 增加对医务人员理解。患者阅览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患者及家属。医院图书馆可根据患者的阅读需求, 有选择, 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藏书, 增加一些医学科普读物以及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期刊, 如《大众医学》、《家庭医生》、《老年保健》、《读者》、《故事会》、《健康报》等, 再补充一些平时患者最心的健康教育资料, 如《术后患者的护理》、《高血压用药》、《就医指南》等, 让非危重患者在医院能读书、看报。这种于本院读者分隔开的患者阅览室的优点是易于管理, 便于集中消毒处理, 避免了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2..2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保持良好情绪

患者在生病期间, 病痛的折磨以及离开家庭和工作单位都会让患者感到压抑, 情绪受到影响。而良性情绪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 使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保持积极的情绪, 可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大为改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 通过阅读既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修身养性, 又转移了患者的注意力。

2.3服务方式多元化

服务方式除了借阅有关疾病防治的书刊资料、专家推荐、专科特色介绍之外, 还可通过新书展览、科学知识讲座、宣传橱窗、简报、小册子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普及医学知识以及医院概况和特长, 使患者充分利用医院的文献资源, 加强对医院面貌的全面了解。在专区周围设置宣传栏, 报道医院的好人好事, 例如医生主动为患者垫付医药费、为经济困难患者捐款等事迹, 大力宣传救死扶伤的典型, 并介绍科室的专长和特色, 塑造良好的白衣天使形象、科室形象和医院形象, 不断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公众对医院的认知度及信赖感。

2.4与患者交流, 增进感情

图书馆馆员也可与患者或家属面对面的交流, 因为临床医护人员比较忙碌, 除抽出时间解答患者有关病情的咨询外, 可能不会像聊天一样的解答患者或者家属的疑问, 图书馆的馆员可以和患者或者家属放松的讨论, 同时还可向患者宜传有关的法律法规, 以及基本医疗政策和保险制度, 并适当的调节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样也有利于避免因医与患双方互相不理解而造成矛盾发生的可能。

2.5设立医学答疑和投诉专栏

在患者专区的电脑上设立医学答疑和投诉专栏, 对于患者提出的医学问题由图书馆员进行分科, 然后每周2次由相关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答疑, 对于电子投诉, 每周2次由医务处和护理部领导进行答复。此举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2.6环境优雅舒适

患者图书室在布局和装修上应以舒适和色彩鲜色明亮为主体, 让患者产生不是在医院的感觉, 在阅览室周围安放绿色植物, 增设饮水机和一次性纸杯等, 采用舒适的软座椅, 让患者感到放松、舒适、温馨。

3医院图书馆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意义

3.1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目前, 在医患关系中, 患者对医学科学的特殊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期望值过高, 他们需要医务人员有更多的责任心和耐心, 多关注患者的感受和需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医生重技术, 轻沟通, 认为只要技术好了, 不出现医疗事故就不会发生医疗纠纷, 主要表现在讲话生硬, 缺少语言沟通。部分医生不愿意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对患者的咨询经常是只言片语, 解释、回答不到位, 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表情冰冷、动作生硬、行为简单急躁, 让患者产生距离感、疏远感和疑虑感。通过医院图书馆为患者开展服务, , 能够架起医院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使患者掌握了一定的医疗知识, 能够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理解医务人员的劳动并默契配合医生。同时, 这样亦会促使医生更加敬业, 增强医生的责任心。

3.2有利于加深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为患者带来信任感和安慰感, 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有助于强化医院自身的美好形象和吸引力, 丰富患者住院期间的文化生活, 提高医院的声誉和知名度, 增强医院在社会和公众心目中的吸引力, 从容应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

总之, 医院图书馆为患者提供服务, 不仅能体现人类关爱, 深化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更能树立医院良好的公众形象, 扩大知名度, 对于增强医院的竞争活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晓莉, 黄珍娟.医院图书馆为病人服务探析[J].医院信息管理, 2002, 11 (1) :35~36.

[2]廖艺文.医院图书馆为病人服务的做法和体会[J].医院信息管理, 2002, 11 (2) :35~36.

[3]裘雅贤.论文献信息为病人服务的辅助治疗作用[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2, 25 (3) :260~262.

[4]孙丽, 李牧, 刘伟.医院图书馆为病人服务的偿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15 (S) :457~458.

[5]袁先鸣.从医学信息功能的转化看图书馆为病人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医学图书馆通讯, 1997, 6 (1) :35.

拓展服务领域 篇2

燕山大学

【核心提示】燕山大学以源于军工、情系军工、回归军工、服务军工为办学理念,以委省共建为契机,发挥学科传统优势,瞄准国防军工科研的需求,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发展国防特色的学科,使学校的国防军工科研任务的规模和水平较以前有长足的进步。2011年科研任务到款达到3000万元。

燕山大学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1998年,由原机械工业部划到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2006年,国防科工委和河北省共建燕山大学。2009年,工信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河北省共建燕山大学。

学校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防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和材料科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秦皇岛燕山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2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研制、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并联机器人理论及技术、流体传动及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大型锻件锻造工艺及热处理技术、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0余项。

我校承担国防军工科研任务的历史比较早,但早期是零星的,体量很小,最近几年,尤其是委省共建以来,不论从规模还是水平,跟以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领域覆盖了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导弹等领域,项目规模从几万、几十万,发展到上百万和上千万。学校自共建一来共承担完成1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2项军品配套项目,1项条件建设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阶段,预计国家投资近3000万元。还有与军工企业的合作项目,2011年的国防军工的科研任务达到3000余万元。

一、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新的突破

在国家强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的背景下,学校领导层敏锐捕捉到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将过去服务机械工业行业和河北地方经济的发展的理念进行了深化,提出了学校发展的新理念:“源于军工、情系军工、回归军工、服务军工”。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建立了国防科技学院。同时争取省政府和省科工局的大力支持,于2006年签署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原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共建燕山大学(国防科技学院)的协议,于2009年签署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工信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燕山大学的协议,并于201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协议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共建燕山大学,为学校更好地服务国防军工科研和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校是我省唯一一所和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院校,我们要珍惜这一机会,努力为国防科技的发展作贡献。

二、发挥学科优势,构建创新平台

机械、材料、电气和信息是燕山大学传统优势学科,都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家的学科排名中都排在30名之内,其中机械工程16名、材料科学与工程23名、控制科学与工程28名、仪器科学与技术15名,超过了一些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985学校的相关学科。这些学科在保持原有领域优势的基础上,瞄准国防军工科研生产的需求,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具有国防特色的学科,为此原国防科工委批准我校建设这4个国防特色学科,并投资900万元进行条件建设,结合服务国防军工科研项目的背景,国家和学校的投资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提升这些学科军工科研的水平,扩大了所承担的军工科研的规模和水平,使这些学科在一些领域进入国家队的水平。

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有良好的科研平台支撑,我校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建设。学校先后建立了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较为完整科技创新体系平台。根据国防科技发展需求,依托我校机械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材料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6月原国防科工委批准我校成立了“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为全国38个此类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主要以电磁轨道轨道发射系统、航空飞行器关键传动系统、空间飞行器总装自动化平台技术、海洋生物行为控制技术等应用背景研究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等问题,已凝练出包括极端条件下机械设计及理论、极端条件特种摩擦学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极端条件下特种零部件服役性能与可靠性,以及极端条件机电集成与监测控制等在内的多个研究方向,带动了我校出机械、材料学科以外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实验室建立了多个实验平台,为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验证提供有利的条件。我校在众多的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例如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原来在并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该学科在“七五”攻关中,在国内率先完成并联机构的试验样机,取得了众多的理论成果。根据602所的需求,我校科技人员将该理论应用到直升机轴承工作条件的模拟上,结合我校机械设备设计的优势,完成了多种国内首台套的模拟测试设备,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在某新型机种的主轴承上机前的评价上得到很好的应用。该项理论和技术还在某运载车的加载模拟实验平台和某机型的关键部件地面加载力的模拟和受力测试上击败国内众多好手,该项技术还与54所成功合作。我校控制学科在复杂系统的鲁棒控制方面曾经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显示强大基础研究实力,依据该理论,结合国防科研的需求,成功地应用于某新概念装置的控制系统中,提高了控制精度。材料学科在某类材料的基础研究中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这类材料重量轻、强度高的优良特性在航天飞行器的关键部件中得到了应用。

三、注重团队建设,拓展服务领域

高水平的科研需要高水平的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单打独斗的研究模式已不再可行,学校出台鼓励政策,根据研究方向和承担的项目,打造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有能力承担国家的重大和重点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原国防科工委授予我校一个团队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该团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极端条件下的新材料和机械结构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由于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前沿技术,该团队持续得到国家的项目支持。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委省共建”以来,学校有大批各种层次的毕业生分配到国防军工科研生产企业和研究院所,他们利用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服务的单位做贡献,逐渐成为相关部门的骨干,通过这些校友的工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挥学校在一些领域的优势,扩大了学校服务国防军工科研的领域。例如某研究院某型号装备的加工中由于设备水平存在不足,影响了该装备的精度,该研究院本身没有能力解决该问题,该单位毕业我校的研究人员,在不违反保密的原则下跟学校的老师咨询,发挥了我校相关学科的老师的技术优势,成功地解决该难题。

四、推进以点带面,提高服务层次

一直以来学校在总装备部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十一五”及以前主要集中在新材料的研制上,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窄,参加的人员不多。在“十二五”启动之前,学校积极组织人力,在强化新材料研发的基础上,发挥我校在机械、控制和信息优势学科的优势,积极跟踪国外的新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符合当今发展潮流的建议,并得到资助,使得我校在多个领域有所斩获,并新增了2位863专业领域专家,扩大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为我校持续在该领域承担任务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多年的积累,学校在总装863的资金的支持下获得批准了3项国防专利,显示出了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很好应用前景。

五、保证“三证”有效运行,确保科研工作安全 随着学校承担的国防科研任务的规模逐渐不断提高,从事国防军工科研的人员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大部分项目都是由在校的学生完成的,保密的任务非常艰巨。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保密工作,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制度,设立了军工保密办公室,定期对相关课题组成员进行保密教育。每年学校有一定的保密经费预算,确保保密工作的进行,为承担军工科研任务提供可能。为了确保质量和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我校设立了军工质量办,配备专门的质量员,认真贯彻国军标质量体系,从合同签订、原材料采购、生产和实验过程监控以及最后产品和实验报告的提供全面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受到用户的好评。

拓展服务领域 篇3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重温我党90年的光荣历史,颂扬党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进一步弘扬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本刊特设“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栏。本期推出的《早期向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报刊》为大家展示了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各种报刊,再现了我们党创建前后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第一代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提高服务能力,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焦点。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以服务体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以服务塑造档案部门的良好形象。“本刊专访”推出的《依靠档案建设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一文为大家展示了丰台区档案部门主动服务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信息依托,为灾后救援提供人才信息保障的新方向及其重要作用。同时,“业务研究”栏目选登的《浅谈建立房屋征收补偿档案的意义与方法》、《城市房屋拆迁档案如何管理》、《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档案质量的控制》、《北京老字号档案的特点和价值》、《浅析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知情权》等文章阐述了档案工作在服务城市拆迁、轨道交通建设、商业发展、文化延续、人权保障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档案工作者为拓展服务领域所做出的各种努力。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灵水村古民居》将带您去探访灵水村保留至今的明清古民居,感受灵水村的“仕者风范”。同时《老地图上探寻京城地名变迁》、《什刹海的功能演变》将带您走进时光隧道去探寻历史积淀的深厚魅力,感受历史变迁的伟大。

拓展服务领域 篇4

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爆炸、科学发展是当前国际经济纵深发展的特征。随着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独特区域经济圈的形成, 加之网络信息化的推动, 有力地改变了展览业单一办展的传统模式, 纷纷利用网络链接办展这一平台, 将古今艺术珍品、现代生产产品的展览信息、产品的质量、营销状况、资金力量、科技含量等, 展示在需方面前, 通过不同艺术精品、生产产品的展示发布, 可以在不同区域引导不同行业在不同的空间发展, 继而引发市场劳动要素的合理分配和资源重组, 因此, 展览业已成为检阅各行业发展状况、指明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场所, 被誉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网络展览信息传递速度更让人们刮目相看。

那么, 网上展览有哪些益处呢?一是利用网络办展,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 参观者可以及时在互联网上浏览, 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二是由于区域经济成分的构成不同, 各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底蕴的差异, 同类型在不同区域的重复展览越来越多, 无非是办展的规模、档次不同而已。通过互联网不但可以了解艺术藏品、精品的年代、价值以及产品技术含量、科技发展水平, 而且还能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不必要浪费;三是利用互联网信息链的功能作用, 有利于办展单位、参展企业的决策者慎重作出安排, 降低办展成本。温州市群艺馆 (展览馆) 是一家公益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当时政府是按举办高品位艺术类展览功能的要求而设计的, 展区由两个相隔的层面组成, 面积仅2050平方米, 随着城市化建设规模的加快和不断拓展, 区域特色经济的迅速发展, 展览区域凸显出低而小, 硬件设备严重滞后的特点, 举办大型艺术展、大型商贸展就显得力不从心, 很难满足展方需求, 要求借用展览场地展示文化成果和名特优产品的单位 (企业) 的呼声愈加强烈, 如何突破展区场所低小之桎梏, 按照科学发展、同时制定办展为民的工作思路, 是巩固传统展览业, 开发利用网络展览平台, 采取优势互补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展览业。2002年我馆与温州赛特网络公司签订网上展览合作合同, 购置数码相机等设备, 建立独立展览馆网站, 在继续发挥传统展览业的优势基础上, 不断拓展办展视野, 大力推介本地的产品、树立品牌、拓宽市场, 担当起介绍当地艺术精品、生产产品的重要场所之重任, 迎合了区域经济发展之需要, 使展览的内容更具广泛地方特色更浓, 显示出更具顽强的生命力, 也为本馆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服务宗旨是在遵循《广告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按照需方要求, 利用数码摄相技术成像后, 扫描输入电脑, 在网上发布艺术精品、生产产品以及展会的图片文字信息, 全方位多层面地在网站上再现艺术品的欣赏保存价值、历史沿革、科技水平、技术含量、市场销售及发文化。村落艺人传承着民间艺术原创, 保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组织着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队……他们是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 我们应当十分珍惜, 应当积极主动去辅导去帮助这些农村文化骨干的成长, 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作用。同时要精心策划和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互动、互补活动, 发展和共享城乡文化成果。

繁荣业余文艺创作, 要求我们必须花大气力抓好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活动。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在整个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 占据地位十分重要, 所起作用不可低估。我们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易于传播的方式来促进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文艺活动的开展, 适时组织调演、会演、比赛, 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 让当地业余作者的作品首先在当地群众中扎根, 取得社会效益;并不断深耕细作生成一展状况等要素。从2002年至2005年, 共在网上举办展览20多次, 内容涉及古迹艺术精品及现代名家书画、绘画、摄影等等, 将温州的艺术成就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名特优产品通过网络技术传送到国内外, 据统计, 观众点击率共7万多人次,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但是, 网上展览毕竟是通过网络虚拟构成的文字图像, 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见的, 它的功能作用虽能解决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也为观展者或经营者长途跋涉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出, 但它毕竟不是直观的、感性的, 即人们常说的直接感官认识, 主要表现有:网上展览除了了解艺术品、产品的信息功能外, 没有人际的直接交流、交易来的真实可靠, 网络虚拟空间无法直面观众 (客户) 的真实时空, 在一定程度上, 对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展览的发展带来颇多影响;另者, 电子商务、网络虚拟空间的快速发展尚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即网络的安全性及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也使众多办展需方不敢大胆涉足的隐忧。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信息自动化时代的浪潮, 电子商务正以随需应变的态势, 将其触角伸展到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 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未来实现买卖交易活动的主流渠道。优势日益凸现:一是拥有一套网页编辑程序, 或付少量的钱租用网站空间, 人们就可以用低廉的成本, 经营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并将自己的产品通过互联网介绍给大家;二是信息化的电子商务模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节省了展览的不必要费用支出, 通过网络技术保密, 又能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及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消除企业的隐忧, 使客户双方建立一对一, 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垂直接触, 还能长时间地建立往来, 有利于更深刻更细致地了解对方, 占领区域营销市场;三是网页设计以其特有的功能, 表现出设计精美, 更新及时, 且增加了许多实用性功能, 如网上签约、下单、链接贸易伙伴等, 其作用是其它媒体而无法比拟的;四是较传统会展, 网络会展具有参会者不受地域限制、交易成本低、组织工作简单等优势, 且各网站均设有英文版、繁体字版, 适用面广而大, 构筑了跨国界、跨地区的展览平台。

温州是国内最具活力城市之一, 也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 以其特有的地理优势和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 区域经济发展迅猛, 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经济格局。温州群艺馆 (展览馆) 由于受展馆场地等硬件设施的限制, 举办大型展会如承接国际性会展业务或地方大型商贸展存在诸多客观上的困难, 如果将传统会展业与网络展览有机结合, 采取优势互补, 就可以挖掘出内在巨大潜力, 要十分明确发展网络展览不但能提升现有展览的层次, 而且也是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客观要求, 我们尝试开辟网上展览所取得的成效, 足以验证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展览业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 在巩固发展传统展览业的基础上, 大力培植网络会展业, 使展览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优势更明显、空间作用更大。

批特色品牌、拳头产品。如我县“非遗”申报的“顺昌齐天大圣信俗”“畲族民歌”“畲族婚礼习俗”“畲家青草茶”, “仁寿灌蛋制作工艺”“洋口油纸伞制作工艺”等带有浓厚地域性特色传统项目, 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创作素材。

文化馆免费开放, 为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前景, 是文化馆群文工作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文化馆人应该牢固立馆为民理念, 围绕中央“免费开放”的精神, 进一步加强建设以克服薄弱环节, 进一步繁荣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把文化馆办成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化馆。

作者简介:

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篇5

周 波翦 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逐渐成为国家间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发挥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激励、凝聚、整合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可以说,在我们身边的未来,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事实上,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力量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彰显民族文化张力,地方志有自己的担当和作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速度和力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科技优势、营销手段,特别是背后的政治推动,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是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西方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文化的发展正受到各种威胁和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息,长盛不衰。这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方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长期以来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贵矿藏,需要经过人工开采、冶炼,在承继与发扬中不断与时俱进。从单纯的志书编纂到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把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接续下来之后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自信是首要前提。要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的文化好,把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变成世界普遍认知和欣赏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从“内生”到“外溢”,促进文化相互借鉴。

我国保存至今的志书有8000余部,10万余卷,占古籍总量的十分之一,还不包括在战乱中流失海外的。如美日两国藏有我国明代方志孤本40多种,900多卷。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我国地方志3000余种,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保存了我国5400余种地方志和数千种家谱。方志是如实全面记载一方史实,因而方志文化自存在之日便具有客观平和性,不对其他领域产生威胁、侵占。这项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显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兴趣,并对其进行研究,希图通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来了解中华传统的精髓。这对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效应。

二、方志文化的开发与应用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方志文化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

机遇。

方志文化建设理念日渐成熟。

近年来,方志文化建设的理念日渐成熟,特别是《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以后,方志领域逐渐发展完善了自身的理念与文化。各地大力发展地方志事业,树立“大方志”、“大事业”的观念,将其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决策中的重要实践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涵,加深了地方文化的底蕴。方志绝不仅仅是指编修志书,方志文化的广义包含人们在方志编纂和应用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方志文化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层面,指地方志事业发展中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包括各类地方志书、年鉴以及经过深化加工开发整理所产生的附加信息资源产品。制度文化层面,指方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原则、规范、法规、制度等。精神文化层面,指方志工作者及研究者的精神,包括方志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方志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大文化概念,促进方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协同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方志的定位应由为官员服务的“官书”调整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明载体。充分发挥方志在对外文化交流协作的作用,通过方志文化产品的对外推广,进一步推动中国方志走向世界,扩大方志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使方志文化产品成为境内外了解中国国情、区域地情主流信息的主渠道,志书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使流散海外的旧志书回归本土,充实和丰富本土地 方志机构的方志文化积累,夯实地方志查阅利用的基础。

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方志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读书看报等文化生活方式,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许多城市积极发展旅游业等文化产业,也是市场经济需求所导向的。目前,北京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0010。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

方志部门可以主动积极作为,利用方志文化特别是通过对新旧志书和有关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天文、地理、气象、人文等资料,加以提炼,筛选出经典的有开发价值的内容,综合利用,比如石刻、雕塑、文化墙、主题场馆等形式,融合到公园、广场、街头、旅游景点中去,让人民群众、过往游客都能了解到我们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俗、人情特色。

方志文化与旅游事业、文艺创造有着极深的关系,在各地方志中,一般都载有本地的名胜和故迹、古城、园林及其建筑、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资料。唐代,韩愈南过韶州时,利 用当地图志导游山水,这是古人利用地方志记载的史实作为游览山水、观赏名胜的指南。直到今天,方志的这个功能仍然发挥着积极效用。

方志工作在为发掘历史名产、开发本地资源、规范地域边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订区域发展规划、进行投资项目论证等服务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是文化名城建设的题中之义。

常德是中华道德文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承荆楚文化余绪,下开湖湘文化新韵,历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独具文化魅力的地方。

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城”,发掘出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古稻田(6500年)。远古尧舜时期,善卷归隐枉山,善德积彰,山以人显,改名德山,从而有了“常德德山山有德”美称。2000多年前,屈原在这里行吟,“沧浪濯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桃花源,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神往......推动文化名城建设是推进常德发展的应有之义,开发与利用方志资源则是建设文化名城的题中之义。常德要提升形象,离不开自身的文化底蕴。要树立“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文化品牌形象,更需要深入发掘其人文精神、文化气质和文明底蕴,赋予其更多更深更广的内涵。

志书作为“一方全史”,是一个地方历史的重要载体。许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需要通过方志来充分了解、研究,需要研究常德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常德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方志文化主动地,有机地融入文化名城系列工程建设,既是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两轮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实践证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修用并重”,以至于用志成为方志文化建设中的短腿。因此,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站位要高,要把方志文化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形态加以利用。我们要就方志文化如何在信息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多加关照;要把地方志工作作为21世纪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方志文化的厚重积累,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地方文化服务;要注重方志文化对重塑民族文化、增强综合国力、提供智力支持上的巨大影响;要注重方志文化体系的自身建设与完善,使之更成熟、系统,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于此,在方志文化建设中导入“创新思维”理念,从而拓展志书应用领域,真正实现“修志为用”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紧迫。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多种思维形态综合发挥作用,以致产生创新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以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为基本方式,以调查研究为实践基础。

近两年来,常德市正是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从实现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带战略性、方向性的大课题、全局项目为抓手,自觉关注方志文化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围绕全市文化产业大发展格局,建设常德方志馆。

常德要建设文化名城,无疑也应有一座方志馆。这座方志馆不应只是一般的大楼,而应该建设成为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常德甚至湖南方志事业发展的标志。如清朝修成《四库全书》,又照本誊抄6部,特建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盛京故宫文溯阁(“北四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南三阁”)来收藏,以示尊崇。这“北四阁”“南三阁”就成为清代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最近几年,常德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名城”,并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空前给力。先后上马了“三馆三中心”、“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等大的项目。2010年4月,市方志办提出建设常德方志馆的意见。7月,市委常委会议同意将该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2011年,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常德方志馆建设规模定为5000平方米。4月,市政府副市长刘进能带领市方志办、市规划局、市信息化办等单位负责人前往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方志馆建设经验,形成了常德方志馆建设方案。常德方志馆建成之后,设置成果展示、志书查阅、典籍收藏、办公 咨询、市场服务五大功能区,并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布馆。如此一来,有利于实现修志工作、志书产品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扩大其公众知晓度,必将极大的拓展方志文化应用平台。我们以方志馆建设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方志馆的文化功能,使方志馆成为方志文化成果展示、普及、服务、方志与外界沟通联系、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也不断提升方志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

二是以旧志整理保护为核心,建设常德文库。常德文库规划50部,分10年完成,内容涵盖历代旧志、重要古代文献、稀有著作和名族家谱等。该课题已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列入“文化名城”系统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境内古籍普查工作。下一阶段,将实施“古籍回家”工程,通过影印、复印、收购、交换等多种渠道,将遗存古籍归拢。既可以丰富常德方志馆馆藏,又为建设文库占有资源。2011年启动的《明嘉靖常德府志校注》是“常德文库”

系列工程的第一部项目,经标点、断句、正字、注音、辨讹、释义等工作已于2012年初正式出版发行。“常德文库”作为一个长期项目,一方面延展了我市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路径,一方面增加了常德文化底蕴厚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智慧支撑。

三是以部门志书续修为推手,扩大方志文化影响力。2006年开始,经市政府同意,市方志办选择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常德电业局等单位进行部门志书续修工作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两办于2010年9月发出《关于做好部门志书编修工作的通知》,启动新一轮部门志书编修工作。2011年3月1日,全市部门志书编修工作动员会议召开,并成立了常德市部门志书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新一轮部门志书续修工作全面铺开。在部门志书续修工程中,各单位纷纷主动与市方志办联系,提出接受指导的意愿。方案、篇目制定后,都及时送市方志办审查。市方志办精心准备关于方志基础知识和志书编纂业务知识方面的讲课稿6课时50000余字,已经受邀讲课30余场次。市方志办退休的修志专家成了抢手货,各单位争着聘请他们进入本单位修志班子。通过开展大面积的部门志书续修,市方志办作为地方志工作专门机构的职能权威性进一步树立,修志专业人员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方志业务知识也得到了一次普及。真正达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志书编纂与读志用志是修志工程的双翼。编纂志书是读志用志的基础,读志用志是修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修志为用,是对史志工作深化和延伸的事业。正如李铁映同志所说,读志用志“是在新一轮修志基础上开始第二轮修志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承认,方志文化建设是层次相对高一点的精神活动,其受众有一定特殊性。不需要就不接触,不接触就不知晓。所以,方志文化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志工作机构应该主动作为,需要立足本职,以修志行为推动读志用志,从而确立机构权威性和志书影响力。方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之

一。在坚守地方志公益性文化事业阵地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发展方志文化产业的潜能,将方志文化事业与社会大文化产业相链接,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与延展空间,有利于市民人 文精神的培育,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提升,区域健康风貌的发扬。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史志办 邮编:415000)

3D打印向多个领域拓展 篇6

突破1:打印速度、尺寸及技术日新月异

在打印速度突破上,2011年,个人使用3D打印机的速度已突破了送丝速度300mm每秒的极限,达到每秒350mm。在体积突破上,3D打印机体积为适合不同行业的需求,呈现“轻盈”和“大尺寸”的多样化选择。目前已有多款适合办公室打印的小巧3D打印机,并在不断挑战“轻盈”极限,为未来进入家庭奠定基础。

在维也纳科技大学的一个研究项目中,该团队设计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小的3D打印设备,并且降低了打印设备的制造成本,使其有望未来进驻家庭。 在“大尺寸”方面,德国的3D打印公司发布了4mX2mX1m的3D打印机,该款大尺寸3D打印机使打印大尺寸物品一次成型成为可能。

3D打印技术本身也在进步,去年Lexus对外发布了新3D打印技术,该技术基于高科技循环编织技术,使用激光进行3D打印,能够以编织的方式制作复杂的3D模型。

突破2:3D打印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3D打印的优势在2011年被充分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利用3D打印生物组织日益受到推崇。比较典型的包括Open3DP创新小组宣布3D打印在打印骨骼组织上的应用获得成功,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人类骨骼组织的技术已经成熟。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则成功研制了一款可以实现生物细胞打印的设备。另外,3D打印人体器官的尝试也正在研究中。而在3D打印材料方面,Objet 公司相继推出新型生物相容性3D 打印材料,以用于医疗和牙科解决方案。

3D打印不仅在传统的制造行业体现出非凡的发展潜力,同时其魅力更延伸至食品制造、服装奢侈品、影视传媒以及教育等多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比如,在2011年11月,《铁甲钢拳》中为了让片中的主角机器人看起来更逼真,特效公司使用3D打印机制作了1:5大小的模型。高精度的3D打印制作呈现出了活灵活现的主角们。

利用3D打印技术改善艺术及生活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荷兰时尚设计师Iris van Herpen 的服装作品全部使用3D打印机一次成型。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的服装,突破了传统服装剪裁的限制,帮助设计师完整地展现其灵感。而在Cornell大学的一个项目中,研究团队制造了一台3D打印机用于打印食物,展现了烹调的独特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精确控制食物内部材料分布和结构,将原本需要经验和技术的精细烹调转换为电子屏幕前的简单设计。

创新突破3:设计平台革新

3D打印民用化普及趋势明显,3D打印的设计平台正从专业设计软件向简单设计应用发展,其中比较成熟的平台有基于Web的3D设计平台——3D Tin,另外,微软、谷歌以及其他软件行业巨头也相继推出了基于各种开放平台的3D打印应用,大大降低了3D设计的门槛,甚至有的应用已经可以让普通用户通过类似玩乐高积木的方式设计3D模型。

拓展服务领域 篇7

一、拓展注册会计师新业务领域的必要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注册会计师行业赖以为生的只是法定审计业务, 而伴随着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 注册会计师行业即便在这种单一、粗放的业务模式下, 发展速度仍然能够以每年20%甚至更大的比率增长。然而, 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同时, 中国经济也在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中, 迎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第一, 拓展注册会计师新业务领域, 是贯彻落实国办56号文件、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 拓展注册会计师新业务领域, 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 拓展注册会计师新业务领域, 是缓解当前行业过度竞争、竞相压价问题的必要途径。拓展包括非审计业务在内的各类新业务, 增加市场容量, 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当前过度竞争、竞相压价的问题, 有利于把注册会计师和从业人员的注意力引导到开发新业务上来, 从根本上转变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结构, 迅速形成行业新的增长点, 进而缓解行业过度竞争压力和竞相压价问题。

第四, 拓展新业务领域任重道远, 需要全行业不懈努力。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发挥首创精神, 既不能超越经济环境, 也不能坐等市场机会, 要形成行业与市场协调互动的双赢局面。

二、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社会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位于服务产业的高端, 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社会责任所在。数据显示, 2009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非鉴证业务收入占业务收入总额的比重仅为16%多一点, 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说明新业务领域拓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当前, 拓展新业务领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服务。不少事务所在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总结经验, 将专业咨询贯穿于投资前可行性分析、成本控制方案设计、工程项目内控制度建设等日常管理和服务中。此外,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等改革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也大有作为。

二是为企业产业升级、管理创新服务。广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企业并购重组、流程再造、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三是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和跨国经营服务。企业“走出去”, 要了解当地文化、法律以及市场, 注册会计师要发挥引路作用;企业“走出去”, 要向当地提供报表, 注册会计师要发挥国际鉴证作用;企业“走出去”, 要面临国际市场的摩擦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约束, 注册会计师要发挥协调作用;企业“走出去”, 要面临法律、汇率、信用等风险, 注册会计师要发挥风险规避作用。

各事务所应充分挖掘潜力, 抓住机遇, 不断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实现事务所做大做强、做精做专的战略目标。

三、进行动态的培养和人才储备

面对新经济业务领域, 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和储备人才也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首先, 在进行人才需求决策时应考虑人才结构和业务结构的动态关系, 要随着事务所业务结构的变动调整人才需求结构, 也要根据现有人才特长去拓展新的业务;其次, 要处理好既定业务, 市场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关系, 在保证做好现有的业务需求外, 要考虑为潜在的市场需求储备人才, 与其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最后, 处理好保持传统业务和拓展新业务、做好审计业务和拓展咨询服务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新业务领域的拓展, 标志着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范围已经由事后服务向事前、事中服务的拓展, 从传统的审计业务向相关的专项服务、特色服务、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拓展, 也使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创新转变发展模式, 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的机遇, 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储备好相应的人才以顺应市场需求。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拓展, 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会计师事务所应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管理, 完善人才储备结构, 打造有力的人才梯队。会计师事务所只有重视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才能在新经济业务领域的拓展中抓住机遇, 创造机遇, 实现价值。

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业务的意义不仅十分重大而且非常深远, 它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履行使命的需要, 更是拓展行业自身生存空间和服务范围的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实际, 认真分析市场环境, 挖掘潜力, 抓住机遇, 确定新业务拓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不断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实现事务所做大做强、做精做专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拓展注册会计师新业务领域服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人民日报, 2010年

拓展服务领域 篇8

作为中国广电行业知名的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中科大洋今年上半年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动, 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大洋公司为什么会进行高层人事调整?调整后的大洋有哪些变化?公司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和思路是什么……带着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 笔者在BIRTV2015大洋展台, 对大洋公司新的领军人物、公司执行总裁李江先生进行了专访。

李幼林: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大洋公司人事变动的相关情况?

李江:大洋公司的控股母公司为上市公司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占有大洋54%的股份。大洋公司的人事变动起因于大恒公司自身发生的一些变化, 即大恒的大股东发生变更, 新的大股东与大洋公司原董事长、总裁姚威先生在经营思路和理念上存在一些分歧,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 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 为此, 姚总主动辞去了公司董事长、总裁职务。

4月10日, 公司召开第五届董事会, 选举大恒董事长、总经理鲁勇志先生兼任大洋董事长、总裁, 我作为常务副总裁具体负责公司业务发展, 原有几位副总裁仍分管各自的本职工作, 同时有新的业务骨干进入核心管理层, 让年轻人有机会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 使他们新的想法、思维、干劲能体现到高层管理上, 增加了核心管理层的新鲜血液。

李幼林:人事调整后的大洋公司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

李江:我们现在经营的是新大洋, 新大洋和老大洋有很多不同之处:

第一, 战略上的调整。新大洋仍会深耕广电, 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优质的土壤, 公司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原本擅长的产品做得更好, 打造全新“TV+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和业务平台, 帮助用户实现面向互联网的融合、转型, 此后再步步为营, 涉足更多行业, 助力不同行业用户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融合发展——在这一点上, 大股东和我们是有共识的, 大股东将在资本层面为大洋提供大力支持, 帮助大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获得更大发展。

第二, 新班子、新面貌。新班子最大的特点是年轻化, 年轻代表着朝气、希望、勇气和干劲, 与过去几年相比, 新班子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整个公司的运行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因为公司的战略目标明确了, 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大洋公司不提倡为了钱加班, 提倡的是为了共同的事业努力, 这件事在很多公司只能说说而已, 而我们现在真正实现了。

新大洋把自己定位为创业型企业, 我们有品牌、有资金, 有经验, 更有支持、关注和信任我们的用户, 我们没有躺在过去的光荣榜上睡觉, 而是即将重新出发、层层突破, 未来我们希望在更大的市场获得成功, 做到百亿、千亿的规模……在这一目标的激励下, 大洋人产生了强烈的创业感, 这是很大的不同, 新大洋正在一个新的道路上进行二次创业, 甚至于三次创业!

第三, 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其实这些年来, 有些用户跟我们坦诚地沟通, 大洋公司规模大了, 效率低了, 对客户的需求、客户的痛点和客户关注的东西逐渐疏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近期, 我们的产品经理、研发经理大量赶赴用户一线, 了解用户需求, 变工程师思维为产品经理思维, 这也是巨大的变化, 很多老员工感慨这段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大洋公司“小时候”, 这让我们感觉特别欣慰——我们又走在创业的道路上了, 过去所有的优势都已经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

李幼林:那么, 请介绍一下新大洋公司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和思路。

李江:从大的方向讲, 我们主要做互联网视频+。目前国家鼓励发展新型战略产业, 鼓励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 因此我们要积极拥抱互联网, 把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视音频技术不断地融合和升级, 通过融合、升级建立新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体系, 这也是大股东对我们的要求。

一方面我们可以为广电打造新的运营平台, 帮助他们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 我们会在资本层面的支持下, 向广电以外的市场进行探索, 因为各行各业都有互联网+的需求, 无论是教育、医疗、安防、公安以及政府的文化产业, 都有大量跟互联网结合之后的视频需求, 而目前我们没有看到完全满足这些需求的成熟解决方案, 多数还是在相对基础的平台上实现。

因为广电对视频质量、效率和安全性的要求是各行业中最高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立足广电、深耕广电,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并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 将大洋的优势抽取成一个个的云服务、互联网视频+服务, 为其他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这是我们现在的总体发展思路。

李幼林:作为业内领先的研发公司, 大洋公司近期有哪些新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技术创新?

李江:目前我们专注于提升能力、整合产品和解决方案, 其中大部分解决方案已经成型, 有些已经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广电和互联网+的融合是几个层面的, 如节目内容生产过程中的融合、发布域的融合等, 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平台来支撑。BIRTV2015上, 大洋展示了全媒体融合资源环境, 该环境为广电铺设了新的平台, 使编导时刻处于全媒体平台之中, 您可以通过我们的信息汇聚系统, 利用大数据技术第一时间汇聚全球17万个网站的热点信息, 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内容, 并通过该平台上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智能筛选、归纳和推送, 这样, 无论是大事小情, 都可以时刻展现在您面前。

在制作领域, 我们推出了云非编等新产品。以前做节目需要专程到机房, 现在使用办公电脑就可以实现整个节目的采编和制作, 利用一系列的移动客户端、全媒体记者工具包, 甚至可以在手机、Pad上进行节目制作;制作过程和融合资源环境互通, 互联网的内容和专业记者的内容都在同一平台上, 这就是我们的融合资源环境, 它可以和任何移动工具对接, 节目需要的所有资源、工具都在平台中, 用户可以在家里、火车上甚至采访现场完成新闻、综艺等各种节目生产。这个平台就好比一个“中央厨房”, 厨房的料是提供给西餐厅、川菜馆, 还是给涮羊肉的, 最终不管要什么样的东西厨房里的料永远是最全的, 实时都可以推送过去, 目前我们大的平台已经搭建起来了, 并开始在内蒙台、湖北台、河南台和苏州台等电视台落户部署。

至于内容发布领域, 就更有意思了, 大洋的全媒体平台支持各个渠道的发布, 包括电视、IPTV、OTT、手机、微博、微信等, 都是一键式发布, 实时投放。

在发布域, 我们已经帮助多家电视台建立了网络电视台, 而这次展会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推出了“叮当”APP自助生产平台, 并伴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敲响移动互联网之门。“叮当”可以让任何没有专业背景的人, 在几分钟内生成自己想要的APP, 它是广电发展自己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平台——我们认为, 广电要保持自己独立的运营属性, 不被互联网湮没, 就必须要做自己的运营平台, 用自己的APP吸引粉丝,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提升电视收视率, 但这些大的平台其实不是你的, 而是独立的媒介, 是不会给你客户和统计信息的。当然, 这个工作需要一系列的手段和工具, 而“叮当”平台恰好具备这一属性, 它可以使任何一个栏目甚至任何一个编导快速拥有自己的APP, “叮当”的用户管理和后台管理是透明的, 精准营销、广告投放、电商链接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

“叮当”在今年的BIRTV展会上大获成功, 目前已经有《花儿与少年》等栏目用它组配系统, 栏目组无需单独配置技术人员, 无需招标;它还有一个好处, 其技术平台采用云服务, 可以及时升级, 因为互联网是瞬息万变的, 各种业务形态不断变化, 我们必须紧密联系用户, 了解用户痛点, 并对软件进行快速迭代, “叮当”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所有的升级都在后台统一进行, 所有技术的问题均由大洋解决, 用户只要关心业务问题即可, 这使得用户应对变化的周期大大缩短, 业务可以快速上线、快速迭代, 真正体现了互联网思维, 与广电的思路、构架完全不同。

“两微一端” (微信、微博加客户端) 中, “端”是广电必须要抓住的, 在“端”上, “叮当”可以为广电用户提供帮助, 目前“叮当”提供了一个试用版本, 已有五万个客户端用它组配系统, 我们相信“叮当”未来能够在广电行业快速得到大规模应用;当然, “端”不能完全取代“微”, “两微一端”是自己的生态环境, 是移动端的大平台, 缺一不可, 故而在“微”上, 我们也在帮助用户做微运营, 通过微运营平台提供服务, 微运营平台和CRE融合资源平台打通, 电视台所有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统一进行运营和管理。

除“叮当”外, 我们还为中小用户提供云服务, 因为对于中小电视台而言, 单独建设网络电视台成本非常高, 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中小用户难以承受, 而大洋可以帮助中小用户在“云”上开展类似的服务, 服务所需的CDN、带宽等问题均由大洋解决, 电视台只需上传内容, 甚至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客户数量足够多时, 我们还可以进行后期营销, 由大洋和电视台共同经营, 成果大家分享, 将云服务扩展到运营领域。

李幼林:在其他的新业务领域, 大洋还有哪些创举?

李江:BIRTV2015上, 不少用户觉得大洋展出的产品跟以前大不相同, 因为几乎80%的产品都是以前没有展出过的, 比如我们新开设的云服务“智慧城市”, 目前已经有50个城市跟经营该服务的团队签约。

未来, 大洋将在媒体领域大力推广“智慧城市”项目, 使电视台以官方媒体的身份协助政府提供民生服务, 完成相关的互联网运营, 该项目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事情。以“智慧无锡”为例, 作为一个综合信息门户, “智慧无锡”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目前已经拥有200多万用户, 使用者只要打开“智慧无锡”客户端, 就能查水电煤气、交通状况、停车位, 还能享受医院挂号等多样化服务, 与此同时, 党的宣传等很多主旋律的内容也通过“智慧无锡”平台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到达率比传统广电的覆盖率要高很多, 这是有“面子”的事儿, 是惠民工程;再说“里子”, 当客户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 我们还可以将运营商的客户导入、将互联网的流量变现, 可以真正地运营它。互联网是讲羊毛出在猪身上, 当客户基数足够大的时候转换率即使很小, 市场规模也很可观。比如200万用户, 我在上面卖油、卖水, 即使只有1%的用户购买也有2万户, 这是一个虚拟的商场, 可以开电商, 可以营销广告, 可以有其他多种玩法……

拓展服务领域 篇9

绿色建筑, 一个我们现在已经耳熟能详的词汇, 曾经也只是默默无闻, 后来在设计者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现在好像已经变成了社会中的流行词, 就如同前几年众人口中的“节能减排”“低碳”一样, 越来越具象化, 生活化。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绿色”的含义, 也许在生活中我们并不知道哪一个是绿色建筑, 但是它已经普遍的出现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 许许多多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已经走在了绿色建筑的路上,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而工业建筑, 这个普通人都认识也能看得懂的词汇, 却好似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因为它不可缺少, 又好似在我们生活之外, 因为它并不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紧密相连, 曾经的岁月中, 它甚至布满了我们生活的整个天空, 但在现代, 它只是一个我们不需要看到的必需品。或许, 它与很多人眼中高大上的“绿色建筑”所共同的仅仅是建筑这个词, 但是我要说的是, 绿色建筑的理念, 也会在“傻大黑粗”的工业建筑领域生根发芽。

事实上, 建筑所从事的活动, 与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曾经的原始社会也好, 封建社会也好, 现代社会也好, 都让建筑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甚至前无来者, 经济的发展表现在物质的极大丰富上, 而物质的丰富又催生了精神层面的发展, 精神又反作用在物质上, 如同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绿色建筑理念,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 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并如波浪般传导到各型建筑的设计中。

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屋面绿化、墙体绿化的简单表现, 它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共存方式, 减少从环境中对资源、能源的获取, 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却又不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来源于自然回归自然。随着世界绿色建筑思潮的发展, 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建筑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则标志着绿色建筑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 则预示着我们的工业建筑领域“绿色的希望”。截至2015年12月10日住建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公告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总数已有3 636项, 其中2015年新增1 098项, 创历年同期新高。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 则是代表了我们在为了生活的更美好的道路上, 所做的努力。

2 绿色建筑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其实传统的工业建筑一直所采取的模式, 在一定层面上契合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工业建筑的具体类型很多, 给人最多的印象是功能简单, 造型刻板, 色调灰暗, 有时候甚至是千篇一律, 不过换个角度看, 这些特点意味着高效率、低成本, 无论从经济效应还是从社会效应考虑, 都实现了经济与适用的最大化, 虽然一度抛弃了美观这一需求, 却很有几分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VanderRohe) 所说的“少即是多”的风范, 不过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 作为设计者的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更多, 这就是绿色工业建筑。

与绿色建筑中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一样, 绿色工业建筑的主要内容也是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场地,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外环境, 室内环境, 运行管理等各方面, 但具体内容又不完全相同。在实际的实践中我们也充分考量这些内容, 以之为指导, 并将其运用到建筑实践活动中。

2.1 绿色工业建筑在选址方面的体现

绿色工业建筑在选址用地方面除了满足相关规划要求外, 还要求不选择影响环境的区域, 以节约优良土地资源, 不选择不适宜建设区域, 以节约生产资源, 从远期近期结合层面考虑建设场地的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上则是发挥创造力, 采用联合厂房、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地下建筑或利用地形高差来做阶梯建筑, 以达到提高场地利用系数, 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要求;发散思维, 利用没有其他用途废弃土地来配合生产建设。现在很多重型工业建筑, 大部分采用联合厂房, 不但节约了用地还缩短了生产环节, 如钢铁冶炼厂房、垃圾焚烧发电厂房等, 都是各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不仅有良好的生产效果而且减少了占地;而很多轻型厂房则是往高度方向拓展, 如纺织、服装、光学、食品等行业都是以多层厂房为主。在区域位置选择上, 则是尽量考虑临近生产资源或社会运输资源, 如公路、铁路、码头或空港, 以节约生产资源的损耗, 这个因素在工业建筑中几乎是必须考虑因素, 所有厂址基本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在场地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保留可用植被和适于绿化种植的浅层土壤资源, 不破坏场地和周边原有水系, 合理确定场地标高和建设土方量。这些都要统筹考虑, 充分权衡, 才能真正做到节约用地。

2.2 绿色工业建筑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的体现

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 主要是控制绿色工业建筑能耗指标, 这些能耗主要表现在对电、煤、汽、水、气的消耗上。而其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则分为节能、能量回收、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工业建筑本身的节能要求与民建一样, 主要体现在对围护结构传热性能, 以及内部的通风, 用电, 采光等方面所作出的明确要求。虽然国家并未出台对工业建筑中的建筑节能规范性要求, 但是在实践中都会给予充分的考虑, 例如屋面采用保温隔热材料调节室内温度, 墙体采用热阻性能优良的材料保温隔热, 考虑门窗的气密性、传热、遮阳对建筑的影响, 采用合理格局自然通风, 尽量采用自然光满足照度要求, 这些都是基于节能所进行的措施。在节约就是效益的工业建筑中, 能量回收、可再生能源利用本身都是不会被忽视的, 例如垃圾焚烧发电及沼气发电等工程中就采用了余热回收系统, 很多项目中采用的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 地源式热泵, 风冷式冷却塔都可以相应节约大量的电、水等。

2.3 绿色工业建筑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体现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控制单位产品的取水量指标, 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来衡量, 很多具体的措施及设备已经在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在节水方面, 很多工程通过工业废水再生回用系统节约了大量的新水, 而通过合理的设计绿化树种, 以及采用喷灌、微灌的灌溉系统, 则大量减少了绿化用水的量;在有的项目中, 通过设置蓄水的景观水池, 来收集屋面和地表水径流, 不但可以进行雨水的综合利用, 还可以美化环境, 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小环境;大部分的清洗或冲洗工器具都已采用节水或免水技术。水资源利用则主要表现在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例如按照水点、水质和水量要求采用分系统供水, 生产用水、景观、绿化、冲洗水、消防用水、建筑施工用水考虑非传统水源等, 这些综合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与水资源的节约是相辅相成的。

2.4 绿色工业建筑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的体现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这一项可以说在绿色工业建筑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工艺、建筑、结构和设备一体化设计, 土建与室内外装修一体化设计, 造型要素简约, 装饰性构件适度, 这些都是现代工业建筑的特点。现代的工业建筑基本告别了原有的建筑形象, 取而代之的是简洁、现代, 给人们带来的是与以往所不同的视觉感受。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不仅是现代快节奏的经济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也是低碳环保的需要。很多高性能材料, 复合性能材料, 工业化生产的建筑制品都是首先应用于工业建筑之中, 由于工业建筑的复杂性、多样性、规模性, 决定了这些材料都是应要求而生, 并慢慢普及。利用原有的建筑、设施材料, 使用可再生循环的建筑材料以及利用当地材料, 一直是工业建筑设计中在做的事情, 很多老厂房的改造, 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 而像钢结构、玻璃等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也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建筑中。

2.5 绿色工业建筑在室外环境营造方面的体现

室外环境由于其外在可见性, 一直备受关注, 现代的工业建筑早已摒弃了旧有的模式, 不再是或空旷、或硬化的场地, 而是综合考虑了环境、人以及建筑的关系, 做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控制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排放和处理, 采用室外噪声和减震隔震措施, 控制建筑玻璃幕墙, 灯光设置, 外墙饰面材料产生的光污染, 控制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 控制使用和产生的温室气体和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排放, 这些都是要一一考虑的问题。每一个项目都应该着力于内部小环境的营造, 力求创造一个有着良好的空气、阳光、水的环境, 人可以身处其中, 仿佛回归自然。

2.6 绿色工业建筑在室内环境营造方面的体现

室内环境品质直接影响用户的舒适、健康以及工作效率, 在这之中我们不但要满足人的需求, 还要满足物的需求, 这些需求大致集中在室内的空气质量, 温度、湿度、风速, 照度, 噪声污染和隔声上。如何用更少的消耗来满足这些需求, 是在设计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实践中采用的方式或措施并不复杂, 甚至都不会增加消耗, 却可以带来更优秀的建筑体验, 如在场地中根据风环境考虑建筑布置, 并在室内通过良好的空间组织引导气流, 则会让我们获得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 更适宜的室内温度, 而建筑物中对自然光的充分利用, 直接提高了对照度的水平, 也满足了人们在与室外交流的情感需求, 并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电力。

3 结语

绿色建筑也好, 绿色工业建筑也好, 它们的出现、发展, 其实都是代表了人类对自然以及人类自身需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绿色建筑不是单一方面的考量, 也不是简简单单几个节能措施的集合, 而是从本质上人与自然的新型共生关系拓展而来, 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 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 让人们感受到这种共生关系已经真真切切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应该相信, 在未来随着绿色建筑理论的不断发展, 建筑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 人类社会必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基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从建筑选址、节能、节水、节材、环境营造等方面, 阐述了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对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壮大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业建筑,节能,环境营造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GB/T 50878—2013,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S].

[3]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业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4]GB/T 50908—2013,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S].

拓展服务领域 篇10

2014年末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49.9万亿, 达到了历史新高, 较2013年增长11.5%, 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社会及民间资本中的三分之二是存放于银行金融机构的, 照此推算我国的社会及民间资本规模在75万亿至80万亿之间, 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对应着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及民间资本成为我国政府及经济、金融学界再次讨论的重要议题。早在2005年前经济、金融界就展开了对引导社会及民间资本合理有效投资的讨论, 2005年起国家也陆续出台了有关社会及民间资本投资的相关政策。

针对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老36条) , 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新36条) 及2012年实施细则的出台, 民间投资社会反响不大等存在的诸多问题, 2014年10月2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明确指出扩大社会资本重点领域投资, 加大力度进行投融资机制的创新。2014年11月26日, 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显然, 投融资机制的创新是此次扩大社会资本, 特别是民间资本有效投资的突破口。

二、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点

2014年10月2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加大投融资创新机制, 使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向水电、核电、基础电信企业、铁路、港口、环境、生态建设、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等重大领域投资。同2005年的“老36条”和2010年“新36条”相比, 2014年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点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 投资创新重在扩大、细化及强化社会民间投资

2005年“老36条”明确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电力、电信、铁路等垄断领域, 虽然, “老36条”对于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是,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 民间资本依旧被排除在垄断领域的大门之外, 民间投资垄断领域成为了空话。

2010年“新36条”将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扩大到了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建设、兴办金融机构、投资商贸流通产业, 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虽然, 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新36条”的实施细则, 但是, 因为各种“玻璃门”、“弹簧门”的存在等诸多原因, 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社会反响并不明显。

2014年国务院关于扩大社会资本及民间投资领域的决定是在2010年“新36条”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对社会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及范围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几乎涵盖了能源、电信、铁路、机场、卫星、民用航空、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同“新36条”相比, 其创新点在于社会资本, 特别是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进一步得到扩大、细化及强化。

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的新增内容包括: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电、核电等项目, 建设跨区输电通道、区域主干电网、分布式电源并网等工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可交由社会资本运营管理;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投资生态建设项目,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运营农业、水利工程, 与国有、集体投资享有同等政策待遇。

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细化内容包括: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 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运营, 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等国家民用空间设施建设, 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加快实施引进民间资本的铁路项目,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港口、内河航运设施及枢纽机场、干线机场等建设, 投资城镇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

社会资本投资的强化内容包括:积极落实社会资本支持政策, 吸引社会资本并进一步强化对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的投资。

(二) 融资创新重在用好PPP模式

会议明确指出, 要大力创新融资方式, 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 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 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融资模式。PPP是政府与企业长期合作一系列方式的总称, 包括BOT、PFI、BOOT、BT、BTO、ROT、DB、DB-FO、BOO、BBO等等。其基本要求是政府给予投资者特许经营权, 并给予风险担保、利息贴补等优惠。为了吸引社会资本, 此次会议中明确指出政府要为社会民间投资者出让一部分排污权、收费权等权利, 提供投资补助、基金资助、担保补贴、贷款贴息, 并允许政府认购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

(三) 金融服务重在提高社会民间资本的融资能力

为了增强社会民间投资者的融资能力, 此次会议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将从不同层次给予社会资本, 特别是民间资本以信用支持。一是, 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排污权、收费权、购买服务协议质 (抵) 押等担保贷款业务;提供工程供水、供热、发电、污水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给予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农业保险等, 以增强其融资能力;二是, 政策性金融机构为重大工程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体现政策性金融资金使用周期长, 利息低的特点;三是, 证券市场做好为重点领域建设项目提供股权和债券融资的服务工作;四是, 二板市场为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做好服务工作。

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点在于融资机制的创新, 投资领域向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开放, 并不意味着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大举进入, 其前提在于政府如何有效地保障社会及民间资本的权益不要受到侵害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获取投资收益, 那么, 政府有关部门只有在管理模式升级、综合绩效升级等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的前提下, 才能切实带动社会资本及民间资本的大量投资。PPP模式的推广, 不仅是融资模式的升级, 更重要的在于可以推动管理模式升级、综合绩效升级, 并实现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变革, 只有这样, 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才会水到渠成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

三、政府落实投融资机制创新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以来, 全国各级政府积极响应, 山东省、石家庄市、重庆市等纷纷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重点内容是政府如何简政放权, 给社会、民间资本让利。目前, 政府已经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700项, 2015年我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 采取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中涉及投资体制改革的内容有: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2014年本) 》, 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制定并公开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及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进一步简化、整合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制订《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创新投资管理方式, 抓紧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推动国务院有关部门主动协同放权、落实限时办结制度, 督促地方抓紧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加快建设信息共享、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推进落实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加强政府投资支持引导, 探索建立完善“使用者付费”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领域项目建设, 在同等条件下, 政府投资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建立投资收益合理回报机制, 对于社会资本参与承担公益性任务的项目, 对建设投资、维修养护和管护经费等给予适当补助。允许通过分享周边土地增值开发收益、与经营性较强项目组合开发等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各级政府将打破不合理的垄断和市场壁垒落在实处, 着力解决投资领域对社会资本及民间资本设置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 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 让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真正进入到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社会事业等创新的投资领域之中。

四、金融机构推动投融资机制创新

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投融资机制创新政策, 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抓住资本市场新“国九条”的政策机遇, 大力推动企业上市, 开拓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全面引入债务融资工具, 加快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 积极推动企业并购重组, 扩大融资规模。金融机构积极尝试开展抵押、质押物创新, 海域使用权、蔬菜、花卉大棚、畜牧活体和农村“三权一房”等抵押、质押物融资创新, 发展壮大普惠金融组织, 积极引导权益类和大宗商品类交易市场发展, 深入探索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大力发展私募市场, 推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 重点发展民间资本管理机构,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 尽快出台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出台民间融资机构监管细则和分类评级办法,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 只有政府归位尽责, 转变职能, 投融资改革的措施能够真正实施,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会逐步形成, 投融资的效率才会提高。

摘要:2014年10月2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加大投融资创新机制, 使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向水电、核电、基础电信企业、铁路、港口、环境、生态建设、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等重大领域投资。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为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提供了非常广泛的投资领域, 对于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投融资,机制创新,社会资本,民间资本

参考文献

[1]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把握好国企改革节奏力度[N].东方早报, 2015-5-17.

[2]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N].国务院办公厅, 2014-11-26.

[3]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老36条) [N].国务院办公厅, 2005-9-12.

拓展审计领域 尝试村财审计 篇11

一、由来

1、市领导摸清村底的初衷。2007年,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了摸清税改后村级财务底细,给市政协出题进行专题调研。于是,由市政协牵头组织了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对全市21个乡(镇)场、街道的村级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研结果表明,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白条抵库严重;(2)无手续借支公款;(3)虚开发票报账,用非正规发票入账;(4)村务公开、村民理财没有落到实处;(5)项目工程竣工结算未经审计而报账;(6)村级招待费用过多,资金使用不合理;(7)村级债务负担沉重。

2、市政府另辟蹊径的安排。针对村级财务存在的诸多问题,市政府另辟蹊径,摒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由农业局经管站负责的传统做法,下发专门文件,授权市审计局对码头等4个村2006~2007年村级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调查。

3、审计局拓展领域的探索。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面越来越窄,拓展审计领域是摆在基层审计机关的新课题。在对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审计过程中,发现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我们把审计监督的目光转向关注村级财务上来,利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平台,把审计的触角延伸到村级财务管理领域,我们的思路正好与市政府的决策合拍。

二、作法

1、在认识上突破两个误区。在安排年度计划项目之初,局部分干部甚至少数班子成员对村级财务审计也心存疑虑,在“能不能审”和“有没有审头”两个方面并未形成共识。对此,我们组织大家反复钻研《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虽然现行法律法规未对审计机关进行村级财务审计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审计机关受政府的授权,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监督,是履行自身职责的行为,符合《审计法》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和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同时也符合中办、国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关于“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以及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中关于“农业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审计业务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的规定精神。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不言而喻,从而使大家在“能不能审”的问题上消除了疑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反复分析我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学习市政协的村级财务状况调查报告,使大家认识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各种矛盾的焦点、审计监督的盲点,坚定了大家对村级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有没有审头”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2、在定点上选择三种类型。如何定点,我们主要选择了“大、活、多”三种类型的村。“大”就是集体收入大。这类村的村干部财大气粗、花钱大手大脚,违纪违规问题就在所难免,审计发现问题的几率就比较大,审计成果也就容易体现;反之,集体经济来源少的村,仅靠转移支付资金,就只能支付村干部的基本工资和保持低水平的运转。“活”就是经济交往活。这类村往往地处城郊,与市里有关部门、单位、企业乃至外商交往频繁,尤其是城市扩展,征地拆迁、土地补偿和房地产开发收入较多,审计从这块资金切入,最容易发现问题,“多”就是群众反映多。这类村往往在村级财务管理中问题突出,群众积怨太深,群众强烈要求我们进行审计,以期给广大村民一个明白。

3、在内容上突出六审六查。一审现金存款,查账款是否相符。在对四个村库存现金进行盘库时,发现都存在白条抵库现象,个别村白条抵库现象严重,有的是几年甚至是十多年前的条据。二审各项收支,查是否符合规定。抽审的四个村,村干部借支公款时,均未履行借款手续,有的虽有借据,但既无审批人,又无证明人,出纳只得私下用笔记本逐笔记录,以备查对。三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在审计肇陈镇华坊村账物时,通过走访群众获知,该村砖厂的一幢旧房屋变卖4000元没有入账,我们查实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应处理。四审各项往来,查债权债务是否落实。抽审的四个村都存在一定债务,至2008年8月份,四个村债务平均达14.32万元。五审专项资金,查是否专款专用。抽审的四个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六审基建项目,查是否漏缴税费。在审计码头村往来账时,发现该村下属经济实体从事了房地产开发,延伸审计后发现其工程结算中有偷漏税收和多支付工程款等情况。在税务部门的协助配合下,责令其补交了偷漏的税款,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处罚,收缴违纪资金13万元。

4、在方法上注重两个结合。在使用传统的查询法、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的基础上,我们特别注重了两个结合。一是查访结合。在着力查深查透会计资料的同时,我们通过召开会议、个别走访、鼓励举报等形式进行调查取证,广泛发动群众尤其是老支书、老村长、老会计参与审计,鼓励大家提供审计线索,摸清经济交往和财务往来的真相,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真实资料,为正确定性和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审慑结合。在审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真凭实据的基础上,对隐瞒事实真相、编造假账、设立账外账、收支不入账的当事人,讲清政策法规、说明处理原则、分析利害得失、告知最终移送检察机关的后果,使当事人亲身体验到审计的威慑力,变被动接受询问为主动提供实情。码头村基建及土地开发漏税问题,就是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力而查清的。

5、在处理上把住三道关口。一是事实关。初步发现问题后,我们还反复调查、研究、核对被审单位(或人员)以及村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依据事实真相来敲定发现的问题,模棱两可的东西没有列进审计报告。二是定性关。依据事实和情节,划清界限、分清责任、依法处理。对于业务工作中的疏忽和差池,允许自行纠正,不予追究;对于一般性的违规和错误,恰当处理,治病救人;对于贪赃枉法和民愤难平的责任人,绝不姑息,坚决依法处理。三是执行关。在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同有关乡镇进行了反复协商,多次听取了当事人的意见,使之口服心服。决定作出之后,我们毫不动摇地执行,有力地维护了审计决定的严肃性。

6、在善后上搞好三项服务。一是帮助摸清家底。做到每审计一个村,就摸清一次家底,协助建好一套完整的资产、财务台账。二是指导健全内控制度。做到在查出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又指出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指导建立一套较为严密的内控制度。三是培训财务人员。做到每审计一个村,都要对该村财会人员甚至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系统的当家理财、财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我们的帮助、指导、服务,给被审的村留下一个常驻的审计组。

三、体会

1、领导重视是保证。村级财务审计,审计机关过去从未涉猎。如果没有市政府领导的重视,我们就师出无名、无法介入;如果没有乡镇领导的支持,我们的审计也可能陷入“查账时轰轰烈烈,处理时静静悄悄”的尴尬境地。为此,我们的村级财务审计计划,争取了以市政府的名义专门发文;对每个村的审计情况都与所在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部门配合是关键。村级财务审计过去由农业部门负责,民政部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对此也有一些创新,他们积累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注意虚心向他们请教,争取资源共享和成果利用,少走了许多弯路。在处理阶段,我们又争取税务、财政部门的配合,确保了违纪资金及时足额入库。

拓展服务领域 篇12

(一)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采用“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为主题检索期刊,共得到289篇文献。为保证研究文献的有效性,剔除会议讲话、专题报告等非研究性文献,得到270篇有效文献。对270篇有效文献进行题目、作者、期刊、年代、关键词的剔除操作,并保存为TXT格式文本。对有效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处理,如将“农职”“农村职教”等规范为“农村职业教育”,从而得到研究资料。

(二)统计方法

研究以BICOMB软件和SPSS19.0软件为研究工具。基本步骤为:第一,在BICOMB软件系统中建立一个新项目,编号自定,格式类型选定“CNKI自定义.<TXT>”;第二,将文献的TXT格式文本输入“选择目录”进行提取;第三,统计文献年代、期刊、关键词等并导出相应的Excel表格;第四,抽取词频≥6的39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建立词篇矩阵;第五,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19.0中,采用系统聚类,得到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概况

1. 文献年代分布

通过BICOMB软件的统计功能,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文献在年度发布量进行分析。根据文献年代分析发现,2000年之前,文献年发表量较为平稳,2000年至2012年间文献年发表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2012年达到文献年发表量高峰。但之后文献年发表量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热度历经起伏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2. 期刊载文量分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270篇有效文献来自140种期刊。关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较为高产的期刊有《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教通讯》,共计高达73篇,载文量约占总数的27.04%。《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农业经济》的载文量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7种期刊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期刊,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中起到领头羊作用。另有179篇文献分散在133种期刊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文献的质量有待提升。

(二)高频关键词确认与分析

关键词频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献研究热点的形成和变化。通过对270篇有效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获得关键词总频次是1367次。根据Donohue,J.C.在1973年提出的高频词与低频词的临界值计算公式[1]及我国学者孙清兰提出的高频词与低频词的计算公式最终确定高频低频词阈值为6[2],统一同义关键词,得到39个高频关键词,频次之和为725。其中,农村职业教育出现频次为181,在高频关键词总频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占比例达到24.9%。另外,政策支持(53)、职业教育(51)、三农问题(36)、农村剩余劳动力(30)的词频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初步反映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重点所在。

(三)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和聚类树状图分析

1. 共现矩阵分析

为明确探析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将关键词词篇矩阵导入SPSS19.0中,通过系统聚类OCHIAI系数进行聚类分析获得相似矩阵。在相似矩阵中,数值越接近1,表明关键词之间的相似性越大,联系更为紧密,反之则愈远。高频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高频关键词的相近度由近到远的顺序为政策支持(0.379)、新农村建设(0.244)、农村职教发展(0.231)、对策(0.210)、农村剩余劳动力(0.203)、新型职业农民(0.169)、三农问题(0.150)、职业教育(0.124)。这说明我国学者在研究农村职业教育时,较多地将农村职业教育与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新型职业农民等结合起来论述。

2. 聚类树状图分析

通过SPSS19.0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可以计算出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并将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为一类,形成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由聚类分析可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分为四类,即四个研究领域。根据每一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构成集合,将其分别命名为:第一类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及国外经验研究;第二类为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及影响因素研究;第三类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第四类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政策研究。

三、问题与讨论

农村地区是我国最庞大的人口聚集地,同时也是文化素质低下、生存技能薄弱的代表群体的生存地。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供给当地发展所需人才等重要任务,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与“三农”的联系最为切近的教育类型。随着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的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也繁荣起来并形成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及国外经验研究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这一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得到极大的关注,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也备受重视。一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一种必然趋势[3],同时也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产生诸多问题。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办成“离农”教育,基本上转变为城市输送劳动力的“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及规模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4],社会大众的认知“偏差”所导致的参与度不高、资金的缺乏及师资队伍不足[5]等都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制约。实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改革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其次,建立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统筹使用政策,加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序流动和均衡配置[6]。再次,形成多渠道教育资金投入机制。最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立法,健全完善法律保障制度[7]。二是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借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改革与建设,还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简单地讲,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通过立法来调整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并保障人力、财力、物力的供给;政府大力扶持且实行基本免费的教育和培训[8];农村职业教育有效地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且有效防止教育腐败现象等。同时,认真、严格地评估、监控农业职业教育的质量,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是发达国家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9]。因此,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10]。

(二)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及影响因素研究

新农村即在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农村新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参与,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主要包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两大类型。当下,各地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来说还存在诸多问题。两类培训都存在重视力度不足,培训经费欠缺,培训内容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的特点[11]。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还存在农民工的有效需求以及培训的有效供给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目标与实践存在矛盾等特点[12]。针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不足,学者也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效果受到制度性因素,当地经济、文化和资源条件因素,农业发展的水平与方向及人员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制约[13]。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效果还受到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14]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配套的政策缺乏等(主要是指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等)因素的影响。

(三)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和培训者素质既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已有很大的提升,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首先,师资队伍基本来源于公招,师资引进渠道单一[15]。其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16]。师资队伍成长外在环境缺乏;对农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政策性支持欠缺。只有对现有的问题进行解决与调整,才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成长,进而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成果。第一,促进学校内部教师的合理流动[17],给予农村职业学校一定的用人自主权,实现教师来源多元化。第二,创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机制。建立教师成长的培养平台,促进教师成长的基础工作[18]。第三,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政策制度倾斜。制定有利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政策、教师聘任制度、编制政策,提高教师的待遇、工资、福利,尤其是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相应的比例[19]。

(四)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政策研究

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能够顺利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性因素,更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出台一系列规范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政策,形成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经费投入模式,实际上构成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模式新的框架[20]。另外,中央政府与地方财政形成合力促使农村职业教育实现“生活费资助+免学费”的资助模式[21]。但目前来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依然薄弱,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投资模式。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与投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国家或政府的直接性财政投入。在国家颁布的法律或法案中直接规定或明确国家财政投资的比例与数额,涉及配套的各项事业经费和专项使用经费。二是政府部门要求企业或私人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领域[10]。

四、研究展望

近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不断成熟,但研究内容更多侧重于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本身内容的研究以及对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与建议,而对于如何制定有关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及对政策本身的论证、评价,政策本身的价值,政策与农村经济的适应性,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等领域研究依然略显薄弱。因此,未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探讨。

(一)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设计及其评价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设计必须考虑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设计研究基本集中在招生政策、办学政策、财政政策、教学政策方面等[23]。由此可见,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设计研究更多集中在政策内容上,而对政策设计的人员构成、政策设计的过程、论证的过程等都未做出详细的研究。另外,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评价研究,这类研究文献中显示出的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评价更多是从政策本身文本内容来谈及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积极性[24],而非从政策实施结果、人才培养结果以及再就业农民的薪资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贡献来论证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积极意义。有关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弊端简单地表述为“政策中一些命令式的表达、缺乏计划性和可操作性的监督措施,削减了政策的执行力,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24]。文献中所论述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弊端或消极影响依然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未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实施结果来进行研究,如此评价则过于简单、单薄,缺乏科学性与信服力。

(二)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研究

在CNKI文献库期刊栏目下,设定“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并含“价值”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3篇文献,对文献内容进行甄别,只有一篇文献内容论述到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由此表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价值的文本分析研究相当匮乏。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在改革开放以后,先后经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的价值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26]。但是,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并不只有如此唯一的出发立场,例如,农村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当地城镇化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寻求政府干预与市场介入的适当平衡,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构建适应当地经济变化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等。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加大对政策价值研究的力度,扩大价值研究的方向,不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成熟。

(三)关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所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和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27]。为此,必须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推动农村文明建设;开发农村人力资源[28];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27]。另外,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政策支持[30]。可以说,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是农村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动力。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困难”。在如此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新农村建设又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做出如何的调整与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果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贡献之间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当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此才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长足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深化农村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针对性建设研究

上一篇: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下一篇:人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