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

2024-06-21

如何拓展(精选12篇)

如何拓展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仅仅让学生会读一本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

一、课前渗透,激发兴趣

拓展阅读是指围绕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有见地地学习。所以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显得尤其重要。

布置预习作业时,有目的地让学生查阅课文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作品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如学习《窃读记》前,我到学校图书馆给孩子们借阅了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当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 时,让学生查阅《中国奇观·世界奇观大全集》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介绍;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搜集周总理的故事;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 搜集居里夫人的故事;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时,引导学生了解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鼓励学生读其原著。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 补充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线索, 对廉颇、蔺相如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学生在表演课本剧时,突破了剧本的局限,挖掘人物内心活动,补充了对人物的认识理解,更加丰富了剧本的内容。

二、课中交流,深化主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主体内化的精神,注重阅读品位,以教材为蓝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领悟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从而引导启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为此, 教师要懂得借“题”发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如在学习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向学生介绍李贺的《马诗》 共二十三首,课本选用的是第五首,可以再补充两首,让学生阅读时互相对照,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马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或表达的感情,我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是冷眼旁观做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入情入境。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呢?”当时我并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全班同学通过查资料去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说:“对我们来说,地球看上去极大,但是,如果能越过广阔的太空注视地球,它就像一个小黑点。”有的同学说:“太阳和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中有上千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和大量的星际物质。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宇宙中约有60亿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它们共同组成了整个宇宙。”同学们纷纷用他们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论证“地球是渺小的”。

三、课外延伸,拓宽视野

教师可以利用一篇课文快要教完的时机,及时推荐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或是主题思想相同的读物,或是写作特点相似的读物。

例如学习了《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寓言两则后,我让学生去学校的图书室去借阅《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让他们充分地体会短小精悍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上了《只有一个地球》 这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一些天文知识书籍,让学生感到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极大兴趣。学习了古诗《泊船瓜洲》后,我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维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 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这些课外阅读,既促进学生对课内教学理解得更深刻、更丰富,又达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目的。

此外,为了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人一条新闻”“午读读书交流会”等, 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读的大事要闻、 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 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真正掀起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高潮。有了这种风气, 就可以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讲的:“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起别的同学好学。”

实践证明,学生运用各种方式,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使之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已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意义深远。

如何拓展 篇2

“作文如何拓展思路”,这是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问题,在实际写作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写作思路狭隘且偏一隅。

穆老师认为,要想拓展写作思路,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穆老师在此只探讨记叙文写作)一【结构上拓展思路】

记叙文常规结构思路是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故事情节,从“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最后到“结局”的顺序展开。

【思路拓展】 a.倒叙、插叙

打破常规,可以按开篇“倒叙”或中间“插叙”的形式展开写作,这样就避免了文章结构平铺直叙,没有波澜。b.设置线索人物

例如,《幸福的玫瑰》一文,“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能够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小城人的有爱品质。c.铺垫(伏笔)、照应等结构手法的应用 二【内容上拓展思路】

一谈到记叙文写作,让大多数学生犯难的不是审题立意,而是选材!

一写挫折就写考试没考好;

一写助人为乐就写公交车让座;

一写母爱就写母亲的白发或夜雨背我去看病……

反观这些素材,老套没有新意,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思路拓展】 a.反弹琵琶

例如,由“公交车给奶奶让座”反弹为“公交车上老奶奶给我让座”,从而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

b.留意身边小事,不起眼的小事,以小见大

例如“修车的老大爷”、“煎饼摊老奶奶”、“美丽的清洁工”等等,都可以成就满分作文。

c.不局限于写人,以物代人更有创意

例如“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奋力挣扎的大公鸡”、“挣脱束缚的猪”等,也可以成就满分作文。

穆老师为大家例举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头猪的“宿命”》,希望对大家有所

。2 三【写作手法上进行拓展】

在记叙文写作中,很多同学都不会或者想不到用“写作手法”,这是非常致命的错误。

阅读理解和作文是密切相关不分开的。谈到阅读理解,学生们可以侃侃而 【思路拓展】

a.联想想象法,丰富文章内容 b.象征手法

例如,《两个鸡蛋》这篇文章,鸡蛋象征着父爱。c.欲扬先抑手法,使情节产生波澜

如何拓展产品市场 篇3

[关键词]拓展;产品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55-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反映在产品价格、交货期、质量、售后服务上。市场竞争虽然没有剑拔弩张、血肉横飞的惊心动魄场面,但无硝烟的你死我活的产品市场竞争冷酷无情,犹如战场。在世界金融危机风起云涌、竞争激流汹涌澎湃的今天,企业如何中流砥柱度过难关,如何稳步快速发展而独占鳌头,务必需要管理者运筹帷幄、加强营销战略管理,否则名落孙山默默无闻,或者一蹶不振偃旗息鼓。在这样残酷的大气候下,作为以销定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没有客源,没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企业就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怎么谈得上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拓展产品市场,使企业能快速稳步的发展,就成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头等大事,也是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信息灵通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层出不穷。很多企业为打开产品销路,不惜花费巨资投入宣传广告。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非终端产品,虽然没有像某些终端产品一样做大肆的宣传广告,但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获得更多的客户,做适当的宣传广告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利用产品展销会、利用互联网、利用专业杂志或寄产品说明书等各种渠道来介绍自己企业的产品,让一些客户知道,以赢得客户。另外更重要的要主动的收集与产品有关的客源,如利用互联网查询,参加产品展销会收集,或关注专业杂志上有关客户的信息等等,然后进行分析筛选,主动与客户取得联系,以赢得客户。

二、报价合理

市场竞争,第一步是产品价格的竞争,谁的价格高谁的价格低直截了当。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价格战异常激烈,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能保持微薄的利润已经不错了,它不具备高科技产品的优势,你所拥有的别人照样也拥有,同一种产品,生产厂家众多,性能差不多,客户采购有很大的选择空间,随时可以“东家不买买西家”。你说自己企业品牌比人家强,自己产品质量比人家好,但客户说,人家的产品照样可以用,也没有出现质量异常问题,因此,报价就成为竞争的第一步。谁的价格低谁就具备了价格上的优势。

营销人员为了争取到一个新客户,有时废寝忘食,煞费苦心,但客户说已经有正常的供应渠道了,不须再增加供应商了;有时到了客户处往往吃了闭门羹而怏怏返回;有时不辞劳累长途跋涉,努力征得客户的同意,把产品图纸或样品拿过来报价,那你就要格外的小心核价了。盲目报价,危害巨大。定价低了,无利可图,劳命伤财,白忙一场,有时甚至倒贴,不利于拓展产品市场:报价高了,客户不同意,失去市场,前功尽弃。故此就要准确的核算或评估,选择合理适中的价位。

有这样一家企业,专门成立了报价小组,从表面看来,经过了测算,但由于缺乏总体的管理知识,大局没有抓住,出现了道道测算,道道误差,结果报出的价格与同行比相差甚大。同行能做的价位,该企业由于工资和管理费用核算过高而不能做。有一次,用产品图纸及样品分两次相隔一星期时间拿去报价,按同样的原材料价格,结果报出的产品价格相差好几毛,总共才二元多。又如,同一类型产品,有的工资成本与管理费用占30%多,有的占40%多,让人难以置信。由于不合理的报价,导致客户跑了,最终是企业损失。大家知道,价值是由社会的平均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价格随着价值的轴线上下波动,所以要关注同行业的水平和价格。盲目的抬高工资成本和管理费用,报出的价格显然会比同行厂家的价格高,结果在价格上败下阵来,失去了客户,很不利于拓展市场。所以在报价时千万不要认为客户是傻瓜,其实客户个个是行家,因为他们货比三家甚至更多。知道了这一点,才能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努力做到准确合理的定价。

要做到准确合理定价,第一步要求技术人员在设计时要根据客户的要求,精打细算,用什么材料能达到要求成本最低,不能敷衍了事,如果材料成本比人家高一点,那么报出的价格就会高一大点。第二步,要合理的评估工资成本和管理费用。劳动密集型企业,同类产品的工资成本和管理费用要参照企业历年来尤其是上年度的实际指标,不能盲目的提高,如果上年度的工资成本、管理费用与税收等之和是30%的话,你报出几项之和达到40%多,显然是不合理的。目前产品市场的价格透明度高,务必要做到准确合理。否则,营销人员的辛勤劳动,结果会因盲目的报价而功亏一篑。一旦报出一个不合理的价格,想更改就显得被动了,有时客户会感到你不诚心,存在着宰他一把的味道,有时会感到你企业的管理不如人家。因此,要赢得客户,务必要了解市场,而且各项的费用要基于事实的基础,准确合理的核算,然后加上利润,报出让客户能接受而本企业又有利润的合理价格,这是拓展产品市场的第一步。

三、送样及时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生产周期即交货时间的竞争同样重要。故此,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把合格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迅速打入市场。同一种产品,你用二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而别人用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把样品送到客户手中,那么人家的样品早已测试了,你远远落在人家的后面,步人后尘,如果别人的产品测试成功了,你送的样品很有可能被闲置、再不作测试了,因为试验要花时间、精力和费用。所以,现代企业出现了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的现象。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行动务必要突出个“快”字,以快制慢。在与竞争对手较量时,必须比他们先行一步,先发制人。谁赢得了时间,谁就会有主动权,谁就会赢得了市场。所以敏捷制造、按时交货是拓展市场的第二步,尤其是生产管理人员,务必要有这种观念,才能发挥领导应有的作用。

四、质量可靠

同一种产品,同样的价格,毫无疑问,谁的质量好,就会用谁家的产品。要打开市场,务必要以质量作保证,没有质量的价格再便宜也没用。谁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合理的报价和按时交货这二点,但由于产品质量出现异常,性能不能满足要求,那么最终也会被淘汰掉。只有质量作保证,客户增加一个算是一个,这样才会逐步打开市场、扩大生产,企业才得以发展。因此,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是拓展产品市场的重要部分,也是关键。要提高产品质量,关键要加强产品过程控制,防患于未然。如果某工序出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只有道道把关,才能提交优质的产品。客户用了满意的产品后,自然而然的会下订单。如果你粗制滥造,提交不合格的产品,那怕你时间最快,价格最低廉,也没用,照样会失去客户,所以质量保证(即品牌建设)是拓展产品市场的第三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五、服务周到

任何一种产品,从投产到客户使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除了作好制造过程控制外,还要时刻关注客户的使用情况,如果客户有什么要求,务必要及时的给予解决,即要及时处理信息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满足顾客要求,那么就会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互惠互利,企业才能稳步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售后服务,不及时的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就会出现“大意失荆州”一失去客户,这样对拓展产品市场很不利。

有这样一个管理者,由于缺乏“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或者存在着其它方面考虑,当客户认为你送的样品达不到要求,要求你改进重交样品时,他爱理不理不作改进、甚至停止再试制,大家想想,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和基础,拒绝了客户,等于慢性自杀。所以售后优质的服务,也是企业拓展产品市场必不可少的部分。

如何拓展、取舍教学资源 篇4

一、拓展补白, 回应文本, 张扬主题

(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买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6~15节, 讨论一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我们读懂了这个少年很热情, “我”不能带大象墩回国, 他特意送来一个拳头大的小象墩。

生:我们读懂了少年把中国人当朋友, 才想方设法送这个小象墩的。

生: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 特意送小象墩, 还不收钱?

师:问得好!是啊, 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 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朋友呢?读书贵在有疑问。有疑问不要紧, 我们来读读这些资料。出示拓展资料四份: (引用这四份材料时要编辑, 表述尽量简洁) 援建坦赞铁路的;派遣医护队;派遣救援队的;其他经济援助的。

师:阅读了这些资料, 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国家给非洲人民许多帮助, 他们把我们当朋友。

师:现在,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第9小节, 能说说这两个“遗憾”的不同含义吗?

生:我知道“我”的遗憾:象墩让我爱不释手, 可是行李已经超重, 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象墩带回中国。

师:是啊, 这个遗憾有点“可惜的味道, 有点不舍得的味道”。

生:现在, 我明白了少年为什么遗憾了。他想起了有这么多的中国朋友无私地帮助过他们, 今天, 一位中国夫人很喜欢他的象墩, 却因为象墩太大, 太沉了而无法满足她小小的愿望, 他感到有点自责, 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位中国夫人。

师:老师觉得你好像就是这位卖木雕的少年, 他的心理你揣摩得很正确。少年望着失望而归的“我”, 他怎么想, 怎么做?请描述一下这个情景。

(教学反思)

什么样的课外资料才能成为课程教学资源?我觉得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课文中的空白之处, 不详之处的拓展补白内容, 而且必须是可以与课文形成回应, 完全可以张扬文本的核心之处的。也就是说, 当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或者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内涵很单薄, 学生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难以理解, 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时, 这时就需要我们适当拓展相关资料。

课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热情, 没有阐述少年为什么会这样, 正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 特意送小象墩, 还不收钱?如果不拓展补充相关的资料, 学生不仅会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 单单认为非洲人们很热情好客。拓展补充中国支援非洲的四份材料, 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非洲的无私援助, 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我们中国无私地支援、帮助非洲人们, 才赢得非洲百姓的尊敬和热爱。就像感悟、理解《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朝之间的友谊一样。这样, 学生的描述才会言之有物, 合情合理, 显得有血有肉, 如一学生这样描述:听爸爸说, 由于中国人无偿援建坦赞铁路, 我们镇才兴旺起来, 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多了, 我们家也开始卖起了木雕, 生活改善了很多;想那年, 我妈妈得了重病, 幸亏医术高明的中国医生抢救, 否则, 我们就永远失去了妈妈。可是, 今天, 我却无法满足一位中国朋友的一个小小愿望, 难道真让这位夫人带着遗憾回国吗?不, 不行, 我得想办法满足她的愿望!可怎么办呢?……对了, 邻居家不是有个拳头大的象木雕吗?我去跟他们要, 他们肯定会答应送给中国朋友的。

这段补白描述不仅很好地回应了隐含在课文背后的空白情景———少年如何想方设法搞到小象墩以满足“我”的愿望, 而且还丰满了文本, 张扬了“中非之间的国际友谊”这一主题, 达到了拓展资料真正服务于教与学的功效。

二、旁征博引, 发展语言, 厚实文本

(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片段

在整体感知课文第3、4、5节的基础上

师: (出示几张描绘钱江大潮的图片和一个录像资料) ,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语句为这些图片配上介绍语, 并读好这些语句, 读出大潮的气势。

生:读课文中的对应语句。

师:多么令人震撼的钱江大潮啊!自古以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来, 我们来读读这些诗句。

出示:描写大潮的名诗句: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滔天浊浪排空来, 翻江倒海山为摧。海面雷霆聚, 江心瀑布横。天地黯惨忽异色, 波涛万顷堆琉璃。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海阔天空浪若雷, 钱塘潮涌自天来。

师:谁能为这些诗句找到相对应课文中的语句, 并结合课文语句大致解说一下这些诗句。

生:我为“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找的课文语句是“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意思是说, 白色的浪潮横贯江面, 像一堵白色的墙, 又像一条白色的玉带, 很是壮观!

生: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 翻江倒海山为摧”找的课文语句是“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着这句诗, 眼前好像有汹涌的大浪铺天盖地涌来, 让人心惊肉跳。

……

(教学反思)

钱塘江大潮, 气势磅礴, 闻名遐迩。从汉魏六朝起, 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教学资源引入, 不仅可以很好地渲染钱塘江大潮奔腾咆哮, 山崩地裂的恢弘气势, 丰富“天下奇观”的感性想象素材, 丰满文本, 而且又能让学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涵泳;同时这些铿锵凝练, 韵味十足, 极富美感的古诗句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范例材料, 对启迪想象, 促进理解, 发展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当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大潮时, 个个激情荡漾, 语言丰富、饱满。如一学生描述的钱江大潮:当海潮从远处海口出现的时候, 就像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 白链似的潮峰慢慢逼近, 白浪立于江面, 像白玉砌成的城堡, 又似白雪堆成的山岭, 汹涌澎湃, 铺天盖地, 似乎要吞没了太阳, 冲洗了蓝天。一眨眼, 奔至眼前的潮峰, 像被什么挡住了似的, 奔腾而去, 但轰鸣声依旧震天动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吟诵起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滩似雪堆”。

很显然, 引入的这些课程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拓宽了文本资源, 促使学生披文入境, 把眼前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 既创造出丰满的意境, 又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涵养, 厚实了文本。

三、文体相符, 难度适宜, 拓展有机

(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此话也传到了廉将军的耳朵里———生接读“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 就不顾国家的利益, 真不应该”。

师:课文写得比较简单。来, 咱们把它扩容改编一下, 来听一听廉将军自己的想法![播放京剧片段 (时间约两分钟) ]

京剧中廉颇的唱词:廉颇闻一言暗自思忖, 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 将相不和难抗强秦。我好比禁地之蛙多愚蠢, 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 怎见满朝文武臣!

独白语:哎呀!倘若秦贼乘虚而入, 我这无谋的老朽死不足兮。可叹那千千万万老百姓哪!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难免遭受刀兵之苦, 问心何安, 于心何忍?

师:从这段唱词和独白语你读懂了什么?

生:将相不和, 难抗强秦。

生:将相不和, 就会导致秦国入侵, 老百姓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生灵遭受涂炭。

师:“生灵涂炭”这词用得真好。是啊, 原来自己的言行关乎国家和百姓的存亡, 廉将军认识到了。所以他唱词、独白时是那么的———

生:难过、懊悔。

生:很后悔, 很自责, 很愧疚。

生:很自责, 很内疚, 十分的后悔。

师:体会得不错呀!这是一段京剧的独白语, 独白时要字正腔圆。来, 小廉将军们, 带上刚才体悟到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段京剧的独白语。

师:深深的愧疚, 声声的自责啊!读得真不错。廉将军明白了这个道理后, 就———

生接读:“于是他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中国古典历史故事, “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虽然呈现了“和”的结果, 但这部分内容文本叙述得比较简单单薄, 本课拓展补充了“廉颇内心独白”这段京剧录像资料。其实能扩容这部分文本的内容挺多的, 比如《战国策》中的一段话也可以, 但文字太晦涩, 学生难以读通读懂;而京剧有声有色, 唱词和独白语的文字也接近现代文, 通俗易懂, 而且京剧的语言和文本的语言风格很吻合, 有其适合根植的土壤, 因此拓展资源与文本衔接自然流畅, 把它整合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比较合理了。

这段唱词和独白很直观地展示了廉将军知错就改的直爽性子。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 深深地体会廉颇明白道理后的这种自责、后悔、羞愧的心情,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到廉颇也是位以国家、百姓利益为重的好将军, 这是将相和好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原因。再通过有感情地读,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再说学习是一个费神费力的过程, 课间插入一段京剧欣赏的片段, 让孩子适当地触摸一下中国国粹, 来一个挺有趣的京剧独白的尝试, 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愿望, 调节课堂气氛很有好处。但如果把蔺相如的京剧唱词也引入进来, 把学习的核心文本替换成京剧材料, 那我认为就是败笔了。如果是现代文, 引入京剧也可能会很不协调了。所以说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做到文体相符, 难度适宜, 拓展有机。

如何给学生拓展数学思维 篇5

知识内化即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运用,对学生成就的分析,对知识检查和评定、对智力发展水平的了解。运用已有信息导析出新的信息,是创造性过程,要注意知识的抽象性。学习内化环节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练习、理解记忆或解题研究、探究训练。思考练习可灵活采用相互订正、小组订正、板书订正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理解记忆或解题研究,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强化。

探究训练,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让学生在课后去进行思考、讨论研究。理解记忆是对学习的内容用图、表、符号或韵律化语言进行缩略、整理,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对解题的规律、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同中求异,一题多解。探索训练在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该环节题目智力成分较多,解答较难,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研究,注意循序渐进,把握分层教学的原则。

展开想象,锻炼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得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2怎样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组织课外实践,培养思维兴趣

数学产生于客观世界,反过来又为客观世界服务。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理论知识用于课外活动来实践和应用,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如我在教学“相似形”时,曾组织两次课外实践活动,一是利用成比例线段,就地测量操场上的旗杆和树木的高。

二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这些活动操作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又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兴趣,巩固发展了他们的数学知识。 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我们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取得成效。这样,我们数学教师才会在新课改中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建树,有所收获。

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维

古人云:“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才能产生认知需要,才能产生积极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质疑来引发学生思维,有时也可“故设陷阱”将错误暴露给学生,让学生产生疑虑,这种“欲擒故纵”的办法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而且可预防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拓展迁移 篇6

一、反弹琵琶式。打破传统思维,反向立意,允许学生发表另类观点。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一个地位卑微、逆来顺受、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他让人可笑,又让人可悲。换一个角度思考,范进有没有闪光之处,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这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学生就会得出范进有毅力、有决心、执着专注、持之以恒、不怕打击、不畏艰难等答案。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来阐述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那么顺境是否更有利于人才成长呢?孰是孰非,就看学生怎样理解。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某个人物或审视某个问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探究质疑、理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放飞思绪式。在课终时,巧妙地利用语文内容中的“空白”之处,诱发学生的想象,纵向延伸,补充完善课文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当《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后,小弗郎士下课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举动?《紫藤萝瀑布》文末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加快脚步去干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时空任我行,思绪驰骋天宇,因为想象,所以精彩;因为精彩,所以快乐。想象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增强了主体意识。

三、比较异同式。将教学内容中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如学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就可以和他的另外一篇作品《小石潭记》相比较,体会两篇作品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侧重。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和当代作家阎连科的《父亲》比较阅读,两位父亲性格上的迥异并没有遮盖住两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让学生感悟到父爱的伟大,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自陈心曲式。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文快终结时,让学生谈谈是否有课文中同样或类似的体验和感受,谈谈有何收获或看法?《哨子》一文中谈到许多人为了哨子付出太高的代价,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有过为“哨子”付出代价的事情吗?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反映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主题,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言为心声,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出谋划策式。人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酸甜苦辣的经历。在人生道路上避免不了急流险滩、杂草荆棘,让学生为作品中的人物想办法、出主意,让他们轻松应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摆脱困境,走出人生的漩涡。某类动物或自然景观即将面临灾难性的打击或破坏,请学生为它们提供一把遮风挡雨的伞。《藤野先生》中作者在仙台医专看电影时听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拍掌欢呼,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请为鲁迅先生献计献策,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有伤民族感情的尴尬事情发生。再如《死海不死》在文末作者不无遗憾地谈到死海海水将会消失,死海真的要死了。请学生以死海湖边长大的一位居民身份,向巴勒斯坦和约旦政府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这个神奇的湖泊消失在世人视野中。通过出谋划策,学生和课文面对面交流,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六、改头换面式。1.撰写病历。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灵魂扭曲、人格不健全的人物形象。如范进、孔乙己、菲利浦夫妇、奥楚蔑洛夫等。从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药方等方面为他们把脉诊病。2.填写审案报告。学生设立虚拟法庭,过把法官瘾。原告、被告、案由、审案经过、结案评述构成一份审案报告。狩猎队追杀斑羚、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郑屠强抢民女等可成为案件的主角。3.整理人物档案。从姓名、年龄、职业、身体状况、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着手达到对文章的解读。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书信体、剧本、墓志铭,将文言文改写为白话故事,将通讯改为消息等形式进行拓展迁移。变换形式阅读文章,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七、喜闻乐见式。1.以乐配文。根据文章意境、情感、主题让学生配上相同或相似旋律的音乐,用听觉艺术阐释,解读文章,增强感染力。2.以歌颂情。即用歌声抒发情感。如学完魏巍《我的老师》后,就可以让学生演唱有关歌颂老师的歌曲。3.以画表意。通过绘画的形式描述作品的某一个景致或某一段情节。不必考虑是否有绘画基础,只要以心来画即可。另外还可以采用相声、小品、舞蹈、辩论等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灵活处理教材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初中语文如何进行拓展式教学 篇7

一.拓展式教学需要遵从一定的规范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课改的进一步深入, 语文的拓展式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但是语文教学改革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许多的改革和探索需要进行。因此, 拓展式教学必须遵从一定的规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必须强化教学主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文教学课堂内容,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和认识, 深化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相联系的方面。

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 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语文教学活动和拓展是教学必须围绕课文展开, 而不能背离课文而进行, 否则便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因此, 拓展教学不能离开课文而孤立进行, 课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语文教学目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1、语文拓展教学必须在语文范畴内进行教学

任何知识的拓展一旦脱离了主体, 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语文知识的拓展必须在语文范畴内进行, 否则便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也就失去了语文拓展式教学的意义。任何课程改革的目的都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脱离了课文的改革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将学生引入歧途, 无法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乐趣和心灵上的启迪。因此, 必须以课文为中心, 深入探索课文潜在的观点和与社会相关联的方面。切忌抛开课本漫无边际的胡乱探索而失去拓展教育的真实意义和目的。

2、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必须针对初中生的实际需求

初中语文不同于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 它处在一个中间地段, 必须把握好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初中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而初中语文在这一阶段难度加大,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明显提高。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优化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拓展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拓展点,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具备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飞速提高的特点。

3、语文教学拓展要重视教师的作用

尽管初中语文教学拓展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初中学生, 目的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但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灵活转换自己的角色, 把握时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可以根据课程类型以及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展开。在进行教学拓展之 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拓展, 预习课文, 搜集作者信息, 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当前社会的结合点, 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先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在正式学习时便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 更好地与现实接轨。除此之外, 在课堂教授时, 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在课堂中呈现新信息、新认识、新思维, 激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比较、消化、吸收。从而能够使知识之间相互渗透、转化、补充, 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学生把握课文。课后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文章或相关题材的课外读物, 使阅读不仅局限于课堂之内, 而是走出课堂, 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初中语文教学拓展要与实际相结合, 融入社会, 融入生活

语文实践拓展不仅要植根于课本, 更要结合实际, 融入生活。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语文、进行语文教学拓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为进入社会服务。拓展教学乃是由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 能够拓展学生视野, 使学生理解多元文化。为了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 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拓展要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 如此才能给语文学习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课文是时代特征的反应, 与现实生活相关联, 用现实进行注解更能引发学生共鸣, 达到语文学习所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拓展阅读 篇8

一、课前指定阅读, 熟知文本背景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文章涉及到的时代背景较复杂深刻, 若还像在小学、初中时那样, 仅仅就文本本身阅读, 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对此类文本的教学, 一定要要求学生去搜寻相关文本背景, 或者指定相应篇目的文章去阅读。在熟知文本背景的基础上, 再去阅读、教学,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笔者在教学《想北平》一文时, 如果仅仅从思乡角度来谈, 很难将作者那种对北平的赤子深情讲透彻, 而不深入了解, 这一点文章的写作背景就难以理解, 特别是对当下的高中生而言, 更是无从去分析。于是, 我结合文章的写作时间, 把“何梅协定”、日本侵华、“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等几则素材放在导学案上, 作为背景材料。文章创作于此时, 作者自然为华北危急、北平危急的局面而百感交集、忧心如焚。学生通过对这一背景材料的阅读, 也就明白了文中作者将北平比作母亲、思念北平欲落泪的情感来自何处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 在对背景的普及阅读后, 学生普遍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深入的理解, 而不再是仅仅将其作为普通的思乡散文来看, 也更能理解作者的一腔爱国热忱和忧患意识了。

老师们都明白文本背景对于文本教学的重要意义, 但很多人都习惯于只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其实, 这既浪费时间, 也不合乎阅读规律。将文本背景相关资料提前指定学生阅读, 好处多多。一方面, 可以提前让学生熟知背景;另一方面, 也能让学生在预习中深入理解文本。这样在教学中, 可以少花时间在背景介绍上, 而更多地分析背景与文本写作的关联, 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和有效的。

二、课上对比阅读, 深化文本内涵

对比阅读的好处在于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相似文本的对比阅读, 可以互通有无, 勾连认识;风格迥异文本的对比阅读, 可以理性思考, 强化认识。在具体教学中, 对比阅读文本的选择很重要, 不能为对比而对比, 而应该选择确有必要, 有明确教学意图的文本, 否则既浪费时间, 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种对比, 可以是内容上的、风格上的、语言上的、手法上的, 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笔者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 在讲到史铁生对其母亲的内疚情怀时, 发现这种复杂的情感及其根源很难言喻, 作者在文中只是通过几个侧面的小细节进行点染, 并没有细细描写, 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 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笔者选择了对比阅读。找来史铁生另外一篇著名散文《秋天的怀念》, 作为对比阅读、深化理解的辅助文本。当笔者读到文中作者母亲要带儿子去看菊花, 却最终吐血而亡时, 学生眼中闪动的泪花证明他们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也理解了文章中深深的愧疚何来。因为在《我与地坛》中, 作者较少写到自己和母亲的生活场景, 更多的是写自己的追悔, 是一种间接的写作方法, 而《秋天的怀念》中是直接抒情, 自然更加清晰易懂, 也更加煽情。通过这两个文本的互通、勾连, 就成功地帮助学生理解到原文本背后的内容, 有效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再如教学李商隐《锦瑟》一诗时, 针对李商隐诗歌“意象朦胧、典故繁多、情感复杂”的特点, 笔者摘录了二十多对李商隐诗歌中的名句, 以诗解诗, 将李商隐其他诗歌中的情感、意象与《锦瑟》中相同情感、意象对比阅读、分析, 取得了较好效果, 同时也大大深化了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整体认识, 课堂结束后, 有同学感叹, 以后遇到李商隐的诗歌再也不怕了, 因为从哪些方面去理解李商隐的诗, 这堂课基本上都已经涉及到了。

三、课后延伸阅读, 提升文学品位

课堂文本教学只是文本阅读的一部分, 并非全部。课后延伸阅读, 既有利于对文本内涵的巩固、深化, 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最终“反哺”到文本阅读上来。课后延伸阅读文本的选择, 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和课堂文本有着近因联系, 即延伸文本与课堂教学文本在作者、内容、手法等方面有突出联系;二是延伸阅读文本短小精悍, 便于理解, 否则就会打击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如笔者在执教《老王》一课时, 明确了要尊重底层人, 维护他们的尊严, 看到他们身上散发的光芒, 这样的主题对于学生而言, 看起来容易, 其实未必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于是, 我在文本教学结束后, 给他们下发了课后延伸阅读资料———不到1000字的小小说《尊严》, 作者吴培利在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老铁, 本来个子高大魁梧, 是篮球好手, 女儿生病了需要医治, 所在公司捐献了10万元, 在捐款仪式上, 公司宣传部要拍摄厂长将钱款递给老铁的镜头, 但老铁个子高, 厂长个子低, 不能凸显厂长威仪, 于是宣传部小记者要求老铁弯腰、低头, 并最终一脚踢到老铁腿弯, 让他跪下来, 才拍好镜头, 在这种场景下, 老铁的尊严丧失殆尽。在接受公司捐款后, 老铁却不辞而别, 让公司人既感到诧异也很愤慨, 但最终有人看到, 老铁跑到其他单位去做了个看大门的, 而且低头弯腰再也不复雄壮魁梧了。小说不长, 但揭示的有关尊严的内涵很深, 并且作为小说, 其表达方式比较直白, 理解起来比较容易。通过延伸阅读, 学生很容易就能认同, 人穷志不短, 底层人也需要尊严的内涵, 反馈到《老王》中, 就能理解老王在临死前拿东西送到作者家中, 作者却没有让座还给钱“侮辱”的内涵, 也就能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何由而发了。还有不少同学, 据此写了读后感, 自己也创作了几篇有关尊严的小小说。

常规听课,如何实现功能的拓展 篇9

基于以上理解, 笔者认为, 学校常规听课的组织实施, 不应仅仅限于学校行政或业务主管部门的成员听取一线教师的课, 还应该形成一种一线教师间常态的听课交流方式。实践中,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常规听课功能的拓展。

一、主题式常规听课, 指向于“具体教学问题”的解决

主题式常规听课, 是指针对于某个“教学问题”研究、主题比较鲜明的教师日常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它是学校常规听课的基本方式之一。实施主题式常规听课的意义在于, 能够让学校行政、业务主管部门以及一线教师在一段时期内, 集中视角, 对某个教学具体问题共同进行研究, 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问题。

如2007年12月我校进行的“如何上好复习课”的主题式听课活动。当时围绕“怎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如何体现复习课既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又能有新的收获的功能?”等问题, 听取了不同学科教师的十多节复习课。这次活动不仅了解部分教师复习课的教学状况, 同时也梳理了一些颇有成效的复习课教学策略, 为一线教师上好复习课提供了一些的经验。

主题式常规听课的基本特点是有主题。通过实践, 我们知道听课的主题需要在教师实践中产生, 一般是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然后由学校业务部门 (如教导处) 统一确定, 以便听课的领导、教师能够围绕相关主题听课。这样的听课活动一般目标明确, 研讨和指导的针对性比较强。

二、延伸式常规听课, 指向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延伸式常规听课是指在连续跟踪听取某位教师执教同一节内容的听课活动。它往往是实施于某次随堂听课后, 当听课教师与被听课教师对课堂上出现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后, 有意识进行的课堂教学再实践。

延伸式常规听课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自我反思与课堂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力, 是提高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延伸式听课, 能够引导教师及时反思教学过程, 帮助教师第一时间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分析思考, 从而加以改进;二是通过延伸式听课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及时跟进, 有助于教师切实体会改进后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恰当与否, 真正领会调整后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如在06学年第一学期的一次随堂听课中,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了一节“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 课中“小棒操作活动”的组织出了问题, 教学效果不太好。课后听课老师与上课老师就“如何用好小棒操作”这一问题进行了研讨, 把小棒操作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 并再次进行教学实践, 该教师真切体会了“小棒操作”的价值与应用策略。

三、联动式常规听课, 指向于发挥教研团队的研究功能

新课程倡导教师主体发展, 注重学科团队的整体建设。因此, 以教师团队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科团队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我们知道, 在学校里, 教研团队的组成主要有教研组和课题组两种方式。因此, 教研组及课题组之间的联动式听课研讨活动同样可以作为学校常规听课的基本方式, 以增强年级组、教研组等学科团队之间的交流。

作为教研组和课题组两种人员构成不相同的教研团队, 其联动听课组织策划与实施的主体也是不同的。教研组联动是教研组之间的听课交流活动, 组织策划者一般是教导处, 具体实施者是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联动式听课, 因为由各教研组为主体自我确定主题, 其关注的点一般比较切合教研组自身的实际;同时, 因为由教研组自主设计活动过程, 有利于教研组呈现个性化的教学问题和研究过程, 有利于教师相互汲取成功的经验。

课题组联动是以课题组成员为主体的听课交流活动, 组织策划者一般是教科室, 具体实施者是课题组。因为课题组有研究的课题作支撑, 一般研究的问题相对较为深入, 有利于教师间研究成果的共享与交流。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无论是教研组联动, 还是课题组联动, 学校行政或业务管理部门需给相关团队以业务层面上的指导与帮助, 以保证活动高质量的开展。

四、互访式常规听课, 指向于建设教师自主教研的氛围

互访式常规听课是教师间自发进行的, 是一种基于教师自由交流的随堂听课方式。笔者认为, 因为互访式常规听课源于教师间自由的交流, 所以活动更具“草根”性, 更具灵活多样的特点, 是学校行政或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常规听课的补充。当然, 在对互访式常规听课的要求上, 有时需要学校管理层对每位教师每学期的听课节数作相应的规定, 这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实践表明,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规听课, 由于其功能的拓展, 关注视角的转移, 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原上级与下属的关系, 转变为合作者、互助者。他们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进行探讨, 有效消除了学校行政、业务部门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对立情绪, 降低了教师的心理焦虑。同时, 由于常规听课中关注的重心从教师个体教学行为转移到了日常的“教学问题”, 使一线教师对听课的压力减少了, 听课者与被听课者共同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提升, 促进了学校良好教研文化的形成。

阅读教学如何引领学生向课外拓展 篇10

(一) 抓好学生与课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促成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能让学生与课文一见钟情、一见如故, 课也就成功一半了。所以, 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 不能只机械地着眼于熟读课文, 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 给予他们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时间。这样抓住了学生对课文的第一次整体感受, 所以学生就很容易地回想起以往的生活经验, 产生共鸣而丰富阅读体验。学生刚接触课文, 新鲜劲很足, 感情也很充沛, 老师也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等为切入点, 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

站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角度看, 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能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和兴趣,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这样的铺垫, 学生再进一步深入领悟课文内容时就不需要教师的大量讲解, 教师只要顺势导之即可。笔者认为这才是第一课时所应该真正完成的教学任务。要想完成这个任务, 只需要教师时刻记住这样一句话: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说点什么吗?再留出些时间, 让学生的感情静静流淌, 娓娓道来即可。比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 学生读完后都很动情, 教师便顺情导之,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他们在交谈中联想到了自己喜爱的动物, 表达出自己对彭德怀的理解, 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出他们已有的情感体验, 还因为没有按程序读词而隔断学生的情感, 使得再学课文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收获颇丰。所以, 第一课时的学习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第一印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本人对课文的理解更充实。

(二) 指明课外阅读方向, 有效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1.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所选文章的作者资料。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思想, 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写作原由等, 了解这些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因此, 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先摆作者的资料, 其呈现方式一般是学生无重点地阅读, 然后进入课文学习。这种做法不能全盘否定, 因为这样能为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 但有时这种过于程式化的做法不但会破坏整个的课堂氛围, 同时由于资料的针对性不强导致对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的帮助也就不太明显了。对于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作家,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作者资料时就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2.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提示学生阅读前, 老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挖掘、分析, 以便找出最有价值的课内外连接点, 启发学生阅读, 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课文。

3.借助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老师应在课堂上遇到一种文学形式就相机介绍一种, 并建议学生针对这种形式拓展阅读。比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 用浅显的语言介绍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的大概内容, 激发学生对《水浒传》和小说的阅读兴趣。

(三) 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具体表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指学生能通过想像从各个角度联系生活, 扩大思维的空间, 使阅读变得饶有趣味。在教学古诗《村居》时, 这一想法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古诗本来就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同时该诗所描写的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根据这两点, 可以诗中的字作为投向学生脑海中那激起千层浪的小石子,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草”字让学生想周围的环境;由“莺”字让学生想天空的景象;由“散学”让学生联想自己放学时的轻松愉快;由“纸鸢”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这样学生在想像中领悟了诗的意境, 在想像中训练了发散思维, 在想像中联系了实际生活, 在想像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课本中许多意味悠长之处都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极好素材。比如, 《孔子游春》一课中描写泗水河畔春景和孔子论水的两段内容, 含义深刻, 形式整齐, 很能触发学生想像。教师可顺势导之, 让学生用“……是她……”的形式把大自然当作母亲, 发挥想像进行仿写;又让学生学习孔子论水, 用“水……它好像……”的形式发现水的其他特点仿写, 训练发散思维。这样,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

如何在动态生成中拓展文本 篇11

对于这些问题,于永正老师也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课堂上要“举一”,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课内尽量不要拓展,因为时间有限;课外一定要拓展,否则不能形成语文能力。这话值得玩味,应该给我们许多启示。

我认为,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要在动态生成地对话中把握时机,恰到好处进行必要的文本拓展。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而课堂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变数,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动态地确定拓展的内容,把握好拓展的尺度。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并找到切入点而进行恰到好处的拓展呢?

一、在动态生成中立足文本

在动态生成的对话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各种想法层出不穷,因此肯定有不少想法偏离文本。这时,作为导航者的教师应该及时纠偏,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凡是与目标不一致的要大胆删除或者延伸至课前或课后。因为离开文本目标的拓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要点进行了接触之后,通过教师的引领展开积极对话,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例如,有一次我上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1.问题导入,感受“母亲”。2.深情感悟,体味“母爱”。3.拓展延伸,回报“母亲”。我自以为这三个环节应该是很好把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感受母亲”这一步,我先谈自己的母亲,讲得很动情,触动了学生,学生也纷纷谈自己的母亲,课堂气氛很好,不知不觉时间竟用去了约8分钟;第三步,回报“母亲”气氛更好,我放了相关的歌曲和影视片断,学生也大谈各种回报的方法,共用去16分钟。这一节课,我确实充分注意到了拓展,并且能贯穿在动态生成的每个步骤,但这是一堂失败的课,是一堂效率不高的课,是一堂未能解决教学任务的课。反思这一切,我深深体会到动态的拓展更需要围绕目标进行选择。因此教此文,第一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宜简,第二个环节宜繁,因为第二个环节正好是本文最重要的目标。

二、动态生成的拓展应该是合理而且必要的

现在的一些一线教师,潜意识里常常有这样的想法,若就本教本,容易被人诟病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还有些教师由于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并借新课标的拓展要求之东风,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分解和拓展。我以为,我们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应该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合理”强调拓展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数量要精。“必要”强调拓展的内容一定是非要不可的。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可拓展的地方相当多,但教师要选择最必要的。此文是涉及审美的文艺评论,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维纳斯双臂残缺,反倒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他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复原维纳斯那两条已经失去了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而维纳斯失去的只能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他任何部位。对于这个观点同学们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更深入理解,就必须进行拓展。我以为,教学此文,除了要理解作者观点、写作的逻辑关系和文中难句之外,很有必要从审美理论中的整体美和残缺美或者空白艺术和虚实相生这几个方面加以拓展,而且在课堂上也只能就其中的一点进行拓展,这样,才见深度,也才适度。如此有针对的拓展方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这才是厚实的课。

三、动态生成的拓展应该是自然的

因为课堂对话是师生双方精神的敞开,本身就是动态生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地方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会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这就必然要拓展文本,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自然产生的过程。“自然”讲究水到渠成,师生对话到某个地方,必须要补充相关内容才能让对话进行下去,这时就非拓展不可。只是,这要求教师能在纷繁复杂的对话中独具慧眼,适时拓展。例如,在教学余秋雨的《道士塔》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对王道士、统治阶级、外国文化强盗三类历史罪人的形象进行比较,有学生对王道士这个形象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很无辜,并谈出了不少理由。我觉得这是一个绝佳时机,这对培养学生的多元解读有极好的导向作用。我借机给学生介绍了雒青的《也说王道士》一文,此文的观点与余秋雨的观点截然不同,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我趁势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此文,写一篇读后感。后来,学生感觉在思想上收获很大。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对话中,拓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但一定要注意:顺其自然不是说只要能拓展就拓展,而是要做精心选择。

当然这里所说的三方面并非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综合使用。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加以牵引,就能够培养出一群视野开阔、精神丰富的学生,也必能拓展出一方新的天地。

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人文内涵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内涵,拓展方法

众所周知, 语文没有数据, 不可统计;没有公式, 不可推理、演算。它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 由量变引起质变, 做到厚积而薄发。但考试明确着前进的目标, 教参规定着教学的方向, 面对现实, 语文老师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无奈。于是现在有许多语文课是急功近利的、忽视人文性的、目中无人的, 片面强调其实用功能, 偏重显性的目标, 立竿见影的目标, 最终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人文素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一.师生同构, 享受人文精神乐趣

人文素养是现在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人文素质就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的基础之上, 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 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 简单的说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人。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还没有定型, 可塑性很大。因此对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来说, 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只强调书本, 只灌输知识, 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 最终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 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科学体系, 又是一种价值体系, 人文科学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 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科学必将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 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我们培养的人才, 又有几个像蒋昕捷那样能写出《赤兔之死》这样的满分作文, 又有几个象韩寒这样能频频发表文章, 著书出版?更何况, 他们的成就又岂是语文课上练就的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是不是过多地强调字词句的分析, 而忽略了对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今天, 对语文的认识已渐趋统一, 尽管具有“工具性”的一面, 但说到底还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理想色彩, 任何形式的人文教育都应该是以理想主义作为基本气质的。所谓理想, 那是一种想象与希望。因此, 要想做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 那么, 他最起码的语文素养———自由思想的精神不能丢。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 我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点的训练与掌握, 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这种风干语文教学的做法, 语文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师独立思考和自由批判精神的丧失, 是语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虽然束缚语文教学的规定还很多, 在这种种限制之下, 我们可不可以有独立的精神空间?我想, 答案是肯定的。如在教学《故乡》时, 既要让学生了解杨二嫂性格中的爱贪小财, 尖刻泼悍, 自私自利等, 也要启发学生思考:杨二嫂二十年前与如今判若两人, 是什么让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让学生了解像杨二嫂一样的小人物也有让人心酸和叹息的一面。要能做到这一点教师没有自由批判的精神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立的个体审美体验, 这样才能带动学生探索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同样, “一个真正热爱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师, 他首先是一个具有自由批判精神的个体, 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人”。因此, 对语文课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是对我们自身负责。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 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虽然有许多困难, 有较大的阻力, 但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成长、对他们的未来负责, 为了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 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对人的重大意义。可能前面的道路是山重水复, 但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对此,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结合学生的实际作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

二.立足教材, 挖掘人文思想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材会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描绘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有的展现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这里面负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显示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忠君爱国的屈原, 淡泊名利的刘禹锡, 毅然归国的钱学森, 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光芒, 它们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 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在阅读教学中, 应积极地把语文教材当作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 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首先, 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 养成对语言的浓厚兴趣, 塑造爱美的灵魂。那“吹面不寒”的风, 那“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的雨, 那接天的莲叶, 映日的荷花……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让学生的想象驰骋, 再现五彩斑斓的画面。而“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些对人间至情的讴歌, 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体会。其次, 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重, 压力大, 部分学生生活枯燥, 缺乏情感, 对生活少发现、少感动。在学习《甜甜的泥土》的时候, 应启发学生领悟生活不都是如糖似蜜, 在不幸的生活中还是有人在苦苦的挣扎的, 他们是“弱势群体”, 应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再次, 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主题, 引导学生开始思考社会、人生。

三.走进名著, 拓展人文环境外延

教材始终只是引子和例子。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 学生终究会“营养不良”的。因此, 课外拓展性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认真阅读“名著推荐与阅读”的书目以外, 还要利用好手边的《语文读本》, 更要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 把他们带进文学的殿堂。一本著作往往就代表着一个时代, 一本著作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特色, 当然更代表着一个作家的风格。鲁迅刚正不阿、言辞犀利, 他的文章针砭时弊, 因此说他的杂文如投枪、匕首。沈从文的小说又似乎为他的家乡———湘西, 在唱一曲曲的牧歌、怨歌与挽歌, 让人领略湘西独特的美的同时, 又为这个地方落后、闭塞而感到的难过。只有走进《边城》, 才能感受湘西, 才能认识沈从文。因此, 在教学《端午日》之后, 可向学生推荐《边城》。阅读名家的书籍, 对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 创作个性, 客观、公正的评价作家, 增进自我人文素养是大有帮助的。读这些书, 可以追寻大师的足迹, 触摸先哲的脉搏, 受他们思想、智慧的浸染, 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灵魂的净化, 自我的超越。

四.融入社会, 增添人文素养底蕴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很重要的一点还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这一本大书, 走进社会大课堂。多角度, 多层次地利用社会上的一些人文现象、景观以及人文遗迹来引导、启发学生, 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学生的思想单纯幼稚, 生活阅历肤浅, 常常“跟着感觉走”, 流行歌曲为他们喜闻乐唱。我们可以利用流行歌曲来相机诱导, 这样能避免空洞的说教, 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教《七子之歌》时, 唱的效果明显比分析课文的效果要好, 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在配乐唱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的感觉到西方列强的霸道, 落后要挨打的道理;唱《我是中国人》《我的中国心》, 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唱《爱拼才会赢》《水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听一些经典的CD, 观一些优秀的M TV, 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分一样充溢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发现, 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身边的丰富的人文材料, 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人文熏陶。可以让学生调查、收集、整理家史, 村史以及地方史, 使学生从中汲取民族精神, 民族情操, 民族审美情趣, 让作品中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言行。“总而言之, 人文、人文文化、人文素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兴旺之根, 民族之根本取决于人文文化与素质。”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考察, 登山探险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 认识祖国的山山水水。如我们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爬茅山, 在游茅山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我国的宗教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了解新四军浴血奋战的经历, 体悟爱国情怀, 珍惜幸福生活。

上一篇:学习与探究下一篇:问题情境教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