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拓展

2024-05-29

国际拓展(精选12篇)

国际拓展 篇1

过去10年中, 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的BPO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活动, 迅速成长为具有一流实力的跨国公司, 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并购正成为国际BPO企业迅速发展, 抢占市场份额, 进入新行业、新市场, 获取专业技术和经验提升研发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BPO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很多企业从事的是简单重复的数据处理业务, 产业链和附加值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BPO企业要想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和市场份额, 首要的就是提升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人力资源水平、技术和科研实力, 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关键性资源, 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全球BPO行业发展阶段和并购的历史来看,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市场。美国BPO企业并购的第一阶段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 美国一些发包企业周边的中小BPO企业之间的并购;第二阶段, 随着IT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使远距离的数据和信息传递成本和时效性大大提高, 美国本土范围内并购开始活跃, 并形成了一些中型的BPO企业;第三阶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目前, IT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成本降低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全球企业的想象, 在美国BPO企业加紧并购和形成规模生产的同时, 一场更广泛的海外并购正在萌发, 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与美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较为接近, 能够更好的适应美国的商业惯例和文化, 来自印度和菲律宾等国的海外并购更具市场竞争力。

从世界BPO行业发展最成功的印度来看, 印度BPO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并购的历史。如果印度ITO的发展是以infosys这样的企业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海外提供模式为主轴, 对外通过Body shop等低端形式不断取得客户信任, 通过Y2K, Internet发展不断取得大型项目, 攀升价值链为发展过程的话, BPO产业6年达到60亿美元, 占到35%全国出口份额, 这样快的发展本身就是并购的过程。在2003年印度BPO行业大发展时有574起并购案, 2004年有353起并购案, 每年平均并购金额5亿美元。2006财年印度企业在美国共完成48项并购案, 投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目前收购金额越来越大, 价格却越来越便宜。

国际化大公司进入印度从事BPO行业也是通过收购完成的, 如IBM通过对Dakesh的收购, 将其发展到3万人。另一方面, 印度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是以收购完成的。这是由BPO的特点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决定的。BPO重要的是对客户行业和业务的了解。无论印度如何先进, 它对客户行业的理解仍然是有差距的, 这就要求通过收购获得快速进入。例如HCL是印度第5大软件出口公司, 年产值逾10亿美元。在2002年5月通过对英国电信位于爱尔兰的共享中心Apollo Contact Centre的收购, 获得了今后三年总计3100万美元的订单, 进入了欧洲市场, 获得了当地提供能力。

印度BPO公司海外并购还呈现出如下特征:并购不是大公司主导的, 有许多中小企业冲向国际市场, 也是通过并购进行的。例如并购有许多是500万美元以下的;随后并购金额越来越大, 进入白热化, 过亿美元的并购案越来越多;并购的价格越来越低, 随着转移的开始, 美国的当地供应商已明显地感觉到竞争压力, 大量的当地外包服务供应商压低价格, 快速抛卖。

国际并购的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得BPO发展的战略性资产, 主要包括品牌、先进技术和高端业务的经验等;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快捷的国际扩张通道, 有三个突出的优点, 首先是绕过了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使得本公司产品通过内部交易进入外国市场, 其次是跨国并购继承了东道国企业原有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和商誉, 节省了市场推广的时间和成本, 另外, 通过跨国并购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合理避税的作用;跨国并购BPO企业可以迅速获得市场份额, 直接从发包企业 (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企业) 很难获得业务, 跨国并购BPO企业可以迅速获得市场份额, 本土BPO企业在运用流程分解技术, 将业务分解成若干个模块, 将这些模块转包出去。

近期, 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金融资产大规模缩水。资产价格迅速下降是全球资源重组的一个重要时机, 中国应当抓住这个时机, 加快欧美国家BPO业务向中国转移的速度。抓住本次金融危机, 从事BPO海外并购对我国BPO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 由于金融危机之后, 贸易保护抬头, 海外并购可以绕过贸易壁垒, 迅速打开美欧等国家BPO市场, 快速获得市场份额, 实现国内BPO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其次, 可以获得品牌、关键技术、高端业务经验和高端人才等战略性资源, 塑造BPO产业的国家品牌形象;再次, 快速增长的海外业务可以大量解决国内劳动力就业问题, 尤其是新毕业大中专学生的就业困难;最后, 恰逢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爆发, 资产价格大幅缩水, 海外并购的成本已大幅下降。

国内BPO企业也要意识到, 海外并购并不是只有益处, 同时也蕴含着风险, 这就需要从事海外并购的企业在并购前做充分的调查研究, 在整合过程中积极应对和处理可能发生问题和风险。并购是否能够成功, 关键是前期的准备工作。首先, 要判断本企业是否适合和有能力从事海外并购。海外并购最主要的风险是并购后的整合, 这就需要并购企业拥有相对专业化的运营能力, 最好是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从事的业务相同、相似或者存在上下游关系。并购后的整合对管理团队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并购企业拥有管理跨国企业的管理能力, 同时, 并购企业还要在管理人员储备和人员扩张方面做好准备。其次, 要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降低并购后的风险。要寻找适合并购的企业, 主要从业务类型角度, 在与本企业业务相同、相似或者存在上下游关系的同时, 其业务最好还能够顺利地转移到本土, 使并购后业务和客户流失的可能性比较小。被并购企业的规模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初期规模不宜太大, 主要以中小规模的BPO企业为主, 积累海外并购的经验。要了解被并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防止出现法律风险。要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结构和人员情况做充分了解, 尤其要注意企业的负债情况, 包括某些隐性负债和人员遣散所要支出的成本。然后, 根据被并购企业的价值, 采取灵活的支付条件获得满意的价格。再次, 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两个公司在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稳定团队, 形成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是关键。最后, 由于国内BPO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小、实力弱, 独立完成海外并购的难度还比较大, 需要政府在资金、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BPO海外并购的汹涌发展, 必将大大推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战略进程。

国际拓展 篇2

*华为的国际化进程:

农村包围城市: 1.香江: 1996年,华为承接了香港和记黄埔电信的订单,正式开始了国际化之路。2.俄罗斯: 1996年,华为开始进入大独联体市场。3.亚非拉:进入亚非拉地区,华为带去的是低价的核心技术,削减了西方产品的价格,促进当地电信产业的进步。4.欧洲:2001年开始,以10G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5.美国:由于价格低,威胁到美国本土企业,以及华盛顿针对华为间谍门,安全门等事项,华为始终难以进入美国市场。

细分:

(1)公司层战略,设立目标体系

(2)跨国战略

(3)加强战略联盟,合作和合资经营

(4)紧跟国家外交路线

(5)国际化业务职能层战略

国际市场拓展经营总结

1.把握国际市场进入的规律,明确国际市场的战略投资对象,并避免短期行为,对目标市场予以持续性的投入。

2.按国际公司的标准优化海外市场的运作方式,以此减少拓展国际市场的进入成本。

3.扬长避短、逐级渗透、渐进式地发展海外市场。

4.借助融资伙伴、强化资本监控、刚性货款回收、保障市场拓展最早。

国际板拓展人民币使用空间 篇3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1年陆家嘴论坛上,关于国际板的话题引起极大关注。推出国际板的一个有益之处,就是拓展人民币的使用空间,给资本提供一个疏通渠道,进而促使国内资产估值回归理性水平。

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1.8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有人把中国人手中的人民币比喻成“笼中虎”。只有不断拓展人民币使用空间,才能化解风险。

过去两年,由于国际热钱涌入以及国内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加上投资渠道狭窄,导致资本市场投资标的普遍存在较高溢价。投资人手握大量货币不知投往何处,于是四处乱撞,导致各领域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

由于国际板是以人民币计价,国际板的推出将有效提供泄洪通道,将巨额人民币引向全球化投资。

国际板尚在设计之中,就“点燃”了多家欧洲银行的热情。可以想像,一旦国际板推出,巨量资金就会汇聚到国际板,给近年来宽松货币政策所累积的“高水位”人民币打开一条通道。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资本市场可以看作一个大的连通器,如果地区市场之间没有阻碍,游资就会像水一样在其间流动,排除时滞影响,则各单元高度(长期投资回报)大致相当。如果某一单元水位偏低,游资迟早会从其他地方涌进来把它抬高。不过,由于A股市场开放性很差,相当于阀门封闭的单元,它的水位与外界无关。

而国际板的推出,犹如打开了人民币流向海外的闸门。这可以参考2001年B股与A股价差缩小的实例。

B股对内地居民开放之前,A-B股之间存在着巨大价差,在消息公布前的最后一天(2001年2月19日),深圳股市42家可比公司的A-B股比价是4.3∶1(简单算术平均);到全面开放的2001年6月1日,相关A-B股的比价缩小为1.46∶1倍,部分实现了接轨。这期间深成B股指数上涨了170%,深成A股指数上涨了2%。

当然,在初期,由于国际板规模不会很大,资金流出的影响还不显著。随着国际板当中超大公司的扩容,国际板市值与A股市场的比例会逐渐加大。A股估值难免受到国际板的压力。

要拓展人民币使用空间,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至关重要。当前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在资本项下、人民币没有完全可兑换的情况下开展的,通过贸易流到境外的人民币不能够进入到国内的资本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人民币贸易结算,就需要解决流出境外的人民币的流通和交易问题,使流到境外的人民币可以在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上进行交易,使持有人民币的境外企业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融通资金、进行交易、获得收益。

人民银行支持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人民币存款正在迅速增长。

国际拓展 篇4

中央商务区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城市转变的进程中, 中央商务区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区域, 拥有什么样的中央商务区品质, 就有可能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城市建设的竞争力。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发展与建设将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在向世界城市转变过程中必然承担着探索者和先行者的角色。

国家或区域之间的竞争聚焦于人才竞争, 有效聚集人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作为人才聚集强势区域典型代表的北京中央商务区, 在产业规划与调整的过程中, 影响该区域人才聚集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依据区域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 促进人才聚集?

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作为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 发物于20世纪70年代, 伴随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功能结构的提升, 而逐渐成熟起来的。目前, 现代服务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 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中央商务区的国际化气息已成为吸引人才的首要影响因素;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人才政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北京落户”却并未受到中央商务区企业人才的特别关注, 说明对北京中央商务区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工作群体, 户籍管理制约的影响程度并没有通常人们认为的那么大。北京中央商务区研究者通过开放式问题询问人才“期望政府提供的服务”, 以了解人才相关的公共服务需求。结果表明, 政府服务应首要侧重“信息沟通”, 31.04%的被访者对该问题以“举办专场活动, 大力宣传推介并促进与国内外企业和团体的信息沟通”作为第一选择。其次, 企业人才的培训需求较高, 尤其是中青年人才。对于“建立培训基地, 培训中央商务区专业人才以及为中央商务区员工的技术职称考试等提供培训”选项, 有27.49%的被访者将其作为政府应第一侧重的服务, 其中35岁以下者选择比例为30.09%, 而35岁以上者为17.59%。而户籍、工作居住证、出入境签证等方面的需求仅排在第三位。

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功能特征

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功能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完善的贸易政策和交易规则;二是开放、稳定的金融市场和商业环境;三是良好的人文与生活气息;四是国际化高层次的人才储备、教育功能;五是便利发达的通讯信息网络, 不断完善的信息网络设施, 构筑统一开放的公用业务平台, 为企业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和保障;六是建设现代化、立体化的交通体系;七是具有显著的边缘辐射效应等。

目前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匮乏

为使北京的中央商务区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潜在的资源效用和功能价值, 应当重视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的发展;挖掘北京中央商务区独特而潜在的资源优势和价值为发展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提供广阔的发展潜力。同时, 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需要在各项资源比较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地运用战略性的优势资源和潜在价值。使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前瞻性。

中央商务区的教育功能的发展关系到中央商务区是否能持续发展。

要将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 对中央商务区的教育功能发展的要求。应该通过对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几个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内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发展的考察, 探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和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发展的关系, 特别是要将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成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对外部环境、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要求。在总体上挖具掘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发展的具有一些规律性的共同特点。

纽约、伦敦、东京等顶级世界城市的经验表明, 中央商务区是金融体系建设的核心, 强化中央商务区国际金融服务功能是有效提升世界城市辐射力的关键。作为世界城市的重要增长极, 中央商务区在吸引金融机构、聚集国际资源、推动要素流动、释放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金融机构集聚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加快国际金融机构和服务在中央商务区集聚, 是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中央商务区的建设, 对北京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引领作用的世界城市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 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需要高素质的一流人才作为支撑点。而高素质的一流人才除了引进、集聚以外, 最终还是需要一流的教育培养获得。

在研究国际大都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上, 以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拟从国际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比较的角度研究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 探索国际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发展, 借鉴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教育功能发展经验, 探析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发展的潜力和现存问题, 从而推动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的创新, 为北京中央商务区实现国际化大都市之梦提供强大的人才后盾。探讨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发展的策略。具体包括:

(1) 使馆区教育资源研究。

(2) 中央商务区的高端培训研究。

(3) 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国际化资源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曾提出过“能力贫困”的概念。探讨影响北京中央商务区人才聚集的因素, 揭示收入并不是唯一的衡量因素, 还要看中央商务区各层次人才是否具有自由发展的“能力” (capabilities) , 比如健康状况、教育水平、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等。虽然收入同这些“能力”也有联系, 比如收入高的人也许会得到更好的健康、教育、居住环境和政治地位等, 反过来似乎亦如是。但也并非绝对。“能力”的贫困或富有还取决于先天的个人禀赋以及后天的地理、社会和政治环境等。将提升中央商务区各层次人才的自由发展的“能力” (capabilities) , 作为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对北京中央商务区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和人才环境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发展的策略建议。

北京中央商务区教育功能的未来路径

国际拓展 篇5

2011年11月21日在国旗下的讲话

阳安中学朱永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吉祥!

今天是2011年11月21日,我讲话的主题是《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展望世界:天下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317年前的今天,法国伏尔泰诞生,诞生了一个启蒙运动的旗手和“欧洲的善良”。84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苏维埃成立,“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给中国指明了另一个选择方向。

34年前的今天,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和解,翻开了两国关系包容与共存的新篇章。4年前的今天,第三届东亚峰会发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这是为解决全球问题的共同协商。

这些事件无论是新思想、新政权、新关系,还是新宣言,需要的是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全球化,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当今时代,大批学子海归或移民,他们说看到了西边的太阳。更多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民族观念、现代意识和宗教信仰。

一位中国孩子的父亲说:“先让孩子有了世界的眼光,自然就有了中国的眼光、家乡的眼光。”有人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人说世界的才是世界的。你看我们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明,德国洪堡大学研究无为老庄。

从中国看世界是一种角度,从世界看中国是一种态度,我们有了这种态度,我们不再迷茫。伯明翰的一所中学的校长史密斯说:“我想让我的学生具有全球思维,考虑问题时不要只着眼于英国,因为世界很大,超过他们的想像。”

高度决定视野,才有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言。因为你站得更高,就看得更远,想得更长。视野就是一种力量。同学们: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绿橙黄”。

挂幅世界地图,展开世界的胸膛。

旋转地球仪,拨动世界的心脏。

多掌握一门语言,多理解一种文化,多一种世界的交往。

链接万维网、英特网、互联网,国际大事尽在网中央。

我们远处内陆,我们面朝海洋;

我们深陷盆地,我们仰望上苍;

我们封闭自守,我们需要阳光;

我们迷失太久,我们端正航向;

我们挣脱束缚,我们生命怒放;

我们迎接潮流,我们展翅翱翔;

我们破除迷信,我们自由唱歌;

我们独立精神,我们个性飞扬;

我们一个世界,我们七彩梦想;

我们还是我们,我们奔赴远方!

谢谢!

拓展国际视野 树立世界眼光(1049字)

2011年11月21日在国旗下的讲话

阳安中学朱永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吉祥!

今天是2011年11月21日,我讲话的主题是《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展望世界:天下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317年前的今天,法国伏尔泰诞生,诞生了一个启蒙运动的旗手和“欧洲的善良”。84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苏维埃成立,“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给中国指明了另一个选择方向。

34年前的今天,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和解,翻开了两国关系包容与共存的新篇章。4年前的今天,第三届东亚峰会发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这是为解决全球问题的共同协商。

这些事件无论是新思想、新政权、新关系,还是新宣言,需要的是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全球化,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当今时代,不少父母,送子留学,学成后或海归发展,或移民海外,他们说看到了西边的太阳。更多理解了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背景、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

一位中国孩子的父亲说:“先让孩子有了世界的眼光,自然就有了中国的眼光、家乡的眼光。”有人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人说世界的才是世界的。你看我们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明,德国洪堡大学研究无为老庄。

从中国看世界是一种角度,从世界看中国是一种态度,我们有了这种态度,我们不再迷茫。伯明翰的一所中学的校长史密斯说:“我想让我的学生具有全球思维,考虑机遇时不要只着眼于英国,因为世界很大,超过他们的想像。”

高度决定视野,才有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言。因为你站得更高,就看得更远,想得更长。视野就是一种力量。要知道你在未来取得多大的成就、能有多大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视野是否足够宽广。

同学们,将来无论是出国还是留学,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大事一桩。但我们可以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做起,从关心这个世界开始,你将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棵栋梁。同学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绿橙黄”。

挂幅世界地图,展开世界的胸膛。旋转地球仪,拨动世界的心脏。

多掌握一门语言,多理解一种文化,多一种世界的交往。

链接万维网、英特网、互联网,国际大事尽在网中央。

我们远处内陆,我们面朝海洋;

我们深陷盆地,我们仰望上苍;

我们封闭自守,我们需要阳光;

我们迷失太久,我们端正航向;

我们挣脱束缚,我们生命怒放;

我们迎接潮流,我们展翅翱翔;

我们破除迷信,我们自由唱歌;

我们独立精神,我们个性飞扬;

我们一个世界,我们七彩梦想;

我们还是我们,我们奔向远方!

国际拓展 篇6

一、2012年5月份外贸景气指数呈现小幅回升走势

1、纺织行业出口依然严峻。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的运行呈现趋缓走势,主要产品产量增速减缓,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行业利润增速回落。纺织行业继续面临较高的外部风险,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和应对能力将是今年中国纺织业的首要任务。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主要运行指标增长放缓明显,生产保持低速增长。中国纺织行业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其中,中国对日本、欧盟、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在三大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而对欧盟出口的形势最为严峻。

2、纺织行业出口仍有一定困难。2012年,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仍待考虑的影响,纺织行业的出口仍有一定困难,销量下滑仍较为明显。纺织企业一直处于开工不足的境地,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开工率一直不足,对欧出口依然面临压力。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压力和不确定因素仍较多,这些将影响行业出口增长。原料市场的波动等将是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3、多类因素制约出口。国际经济复苏仍将处于较为艰难的时期,欧美形势均不乐观,市场对未来的国际贸易环境依然信心不足。人力、生产和融资成本的明显升高,各地的招工难对纺织服装行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因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国际采购商将部分纺织服装订单继续向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也是目前出口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的重要因素。

4、绍兴县外贸出口逆势开拓。因国际市场需求依然疲软、国际采购商将部分纺织服装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以及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的不确定,给绍兴县出口企业带来一定困难,今年5月份绍兴县外贸出口形势总体呈现逆势增长态势,较4月份有所提振。

5、借春季纺博会东风,绍兴纺企转型升级步伐有所加快。2012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春季)于5月6日至8日在中国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为期3天的春季纺博会于5月8日圆满落幕,共实现交易额40.6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合同成交12.82亿元;有2万多名专业客商惠顾,同比增长5.3%,其中境外客商超过3400人。柯桥已经成为国内产业集群地以及创意产业争相效仿的典范。为支持发展创意产业,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绍兴县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创意,创意机构不断涌现,纺织企业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6、“全球化”加速推进扩大外销份额。中国轻纺城“布满全球”系列对接活动为市场带来了持续客户资源。不少企业出口逐渐从欧美市场转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以全球营销策略,巩固东盟、中东、东南亚、南非、西非市场份额,开辟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市场份额,拓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新兴国际市场份额,中国轻纺城外销份额局部拓展。与之配套的市场仓储物流中心的国际物流业务快速增长,其“内陆直通关”已成浙江省业务发展最快的内陆口岸,助推着市场扩大外销份额。

7、部分纺织品出口环比回升。本期棉及其混纺面料、麻及其混纺面料、刺绣品、日用家纺面料、窗帘帐幔、针织钩编物和浸、涂、包覆纺织物外贸景气指数不等量回升,拉动总类外贸景气指数环比回升。

二、2012年5月份外贸价格指数呈现小幅下跌走势

1、多类因素致使出口单价小幅下跌。从接单情况来看,5月份出口规模比4月份略有扩大,绍兴部分规模型纺企创意产品优势继续显现。但全球经济复苏仍较为低迷,短期内国内出口企业经营状况难以得到明显好转,汇率、劳动力成本仍趋上行,企业融资成本也仍处高位。因国际油价下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稳下调,国内上游聚酯原材料和棉花价格下跌,致使5月份外贸价格指数小幅下滑。

2、东南亚国家争夺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国际市场竞争继续加剧,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保持较强竞争力的成本优势继续明显削弱,行业利润增速有所回落,纺织业在全球的格局仍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土耳其等国正以远比中国低廉的成本优势,争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市场。在东南亚等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挤压下,绍兴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和轻纺城纺织品公司大众产品只得以降价承接部分外单,大众产品利润空间仍相对压缩,拉动5月份外贸价格指数环比下跌。

3、部分纺织品出口单价呈现下跌走势。本期化纤长丝面料、刺绣品、日用家纺面料和浸、涂、包覆纺织物外贸价格指数不等量下跌,拉动外贸总类价格指数呈现下滑走势。

预计2012年6月份外贸景气指数呈小幅回升走势。今年上半年可能行业的出口和效益下降的幅度会更加的明显,而中小型加工企业面临的困难也会更加的突出。未来纺织业要积极应对市场的挑战,大企业应从规模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小企业则应向做精、做强、做专的方向调整转型。未来纺织行业的竞争日益体现在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创造力上,这对产业要素的构成和质量提出新要求,以知识和技术为依托的创新性劳动,创意、时尚导向力等将成为中国纺织行业未来能否赢得先机的重要方面。随着各种新型贸易保护和发达国家绿色标准门槛的提高,部分绍兴规模型纺织服装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通过探索和创新来寻求发展,整个行业呈现出区域布局调整加快、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态势,开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扭转长期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尴尬地位。

国际拓展 篇7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少,创新速度慢。

目前中资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形势比较简单,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创新速度较慢, 主要表现在:新产品少有推出,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融资产品主要集中于进口开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票据融资等形式,对进出口保理、福费廷等国际上新兴的业务品种发展缓慢,而为专门针对进口商设计的结构贸易融资更鲜有开展。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一些跨国公司由于在中资银行得不到相应融资服务,就跑到外资银行寻求相关服务,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准入门槛高,发展后劲弱。

国内商业银行过多地强调抵押、担保的作用,却忽视对客户业务进行综合的量化分析和考察。而中小型企业、贸易公司普遍存在无财产、无担保的特点,与授信标准发生严重冲突,很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方面裹足不前。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商业银行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业务系统和运作流程来支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银企之间缺乏贸易信息共享,亦未能建立一个能够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流动实现实时数据传递和动态分析的信息技术平台,导致融资期限与贸易周期的匹配性较差。银行往往仅针对整条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单个环节提供融资业务,而不能提出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的整合方案。同时,国内的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引进和运用方面一直比较滞后,核心业务处理系统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变化。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标准不一,工作效率低。

尽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鲜明的自偿性特点,并在额度确定、融资期限等方面与一般贷款具有显著区别,国内绝大部分中资银行仍然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处理,即主要按照授信主体是否符合贷款发放标准来评估业务风险。融资对象的财务及资信状况仍然是决定国际贸易融资能否发放的主要因素。例如,打包贷款在操作程序上按照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处理;出口应收款融资是一种国内新兴的融资产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的工具,绝大部分银行设置了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在对贸易真实性及贸易连续性进行调查之后,还要求融资者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或担保作为还款的第二保证。还有的商业银行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来核定国际贸易融资规模,而缺乏科学的依据。另外,国内商业银行授信融资审批环节多,流程烦琐,效率较低。如未列入低风险范围的授信融资业务,无论金额大小和风险大小,审批程序和模式均相同,这与结算业务实效性强的特点相悖离,有时甚至出现货款已收回,融资申请仍未批复的尴尬局面。相对外资银行来说,他们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产品流程设计也较为科学。

(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手段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人员匮乏,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基层分支机构更是缺乏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现有的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办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技能,尤其是对新兴金融工具知之甚少。另外,由于专业人才匮乏和部门设置不合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措施较为落后。国际贸易融资所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进出口商资信风险、代理行资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相关部门间的紧密配合。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方法实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控制,银行对融资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会计等部门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的目的。

(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种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但是目前我国对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法律上却没有相应的规范。因此,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措施,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单据与货物的权利问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问题,进口押汇业务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止付等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措施和建议

(一)积极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

国际上先进银行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有一个重要理念,即:贸易融资业务是一种交易性银行业务(T r a n s a c t i o n Banking),银行应该从整个贸易周期(即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到买方最后销售货物为止)来关注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仅为一两个贸易环节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贸易单证服务。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借鉴国外这些先进的业务发展理念,积极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在产品创新和扩展中,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开发信贷额链式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其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多样化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和快捷的服务,可以带动贸易融资业务量的扩大,使我国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在开发贸易融资新产品的同时,要努力挖掘传统产品的发展潜力。尽管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同质化的趋势,并不代表这些业务没有创新机会。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口业务有很大一部分仍然依赖信用证这种模式。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信用证业务的绝对额仍然每年在向上攀升,因此,传统的信用证、托收等业务仍然具有市场潜力。但是,要加大对传统产品的业务创新力度,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可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改进处理流程等方面提高传统产品的吸引力。

(二)推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标准。

选择从业时间长、信用良好、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客户提供融资,是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最佳途径。由于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为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公司的利润积累只是第二还款来源。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作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的依据。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同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提高产品的操作效率。

(三)建立科学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有效控制风险,是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应树立理性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国际贸易融资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有关国际业务和信贷业务知识以及相应操作技能,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辨别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风险,洞察国际市场的变化特点。

(四)建立健全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

建议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的研究,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应收集近年来我国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案例,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据此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产品设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规范化的业务操作程序和有关合同文本格式。由于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因此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一定要及时掌握、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规避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摘要: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上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根据《巴塞尔协议》 (2004年6月版) 的定义, 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 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 基于商品交易 (如原油、金属、谷物等) 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因此, 与一般的贷款不同, 一方面, 它具有周转快、流动性强、收益率高的特点, 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 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国际贸易量飞速增长。2007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达到21738亿美元。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大量增加, 银行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 目前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还不十分理想, 还大多局限于提供传统的国际结算服务, 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适应。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

参考文献

[1]、徐延春.企业涉外金融实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刘姝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商业银行, 2003 (4)

国际拓展 篇8

一、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差距比较

1、发展规模比较

从规模上看, 近年国内银行中间业务虽然发展较快, 但由于没有作为一项主营业务来经营, 中间业务在银行的整个业务规模中所占比例小, 难以形成相应的规模效应。根据2007年商业银行年报,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均处在20%以下, 其中工商银行为13.53%, 建设银行为14.27%, 中国银行为15.21%, 被称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招商银行也只有15.72%, 这与发达国家大型商业银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25%以上, 各大银行甚至已超过了5 0%, 如德国商业银行6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 美国各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均在50%至80%之间, 且呈上升趋势。

2、种类与结构比较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目前仍仅局限在一些传统的中间业务上, 种类较少, 如结算业务。结算方式主要有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结算工具有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而银行本票、电子货币、电话银行等结算工具甚少。另外, 各类担保业务、投资承诺、外汇买卖及投资等一些新兴的中间业务未得到全面的开展。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银行盈利能力低下, 专业经验积累有限。相比之下,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 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 实行混业经营以来, 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 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外资银行所使用过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 分布均匀, 来源广泛, 对某一业务的依赖性小, 可以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

3、技术服务手段的比较

中间业务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电子智能和服务质量为一体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业务, 它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服务手段则显得比较落后, 科技化程度低。尽管也建立了电子银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 但系统覆盖面有限, 速度也有待提高。比较之下,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要高得多, 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 网络技术普及、发达, 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 大大降低了成本, 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

4、战略管理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的领导层更加重视传统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 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开拓较为轻视。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发展进程中, 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 各地分支机构各行其是, 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 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无章、无制、无标准可循, 缺乏规范化管理, 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而鉴于中间业务在银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西方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重视程度就要高的多。在西方银行内部, 虽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对中间业务进行管理的部门, 但是无论制度建设、资源投入还是产品开发都向着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方向倾斜。西方银行普遍重视客户的需求, 在人员配备和营销拓展方面以客户为中心, 开发新产品, 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 西方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策略和管理手段。

二、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瓶颈分析

我国的中间业务之所以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 这与我国的政策环境, 市场环境、人才储备以及技术本身等有较大关联。

1、政策法规因素

我国自2001年起陆续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文件侧重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要求, 将商业银行办理的中间业务界定在一定范围内, 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间业务发展, 但也必然会制约中间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对中间业务等服务业务收费进行了系统、具体、明确的规范, 顺应了商业银行费率市场化潮流, 但是仅仅赋予商业银行一部分中间业务的定价权, 对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成本管理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还未形成与中间业务相关的投资银行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期货法、投资基金法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2、市场需求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缺少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目前, 各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的代理业务并未成为银行的主营性日常业务。咨询类、承诺类、管理类及衍生工具类等新兴中间业务开展很少, 而这些业务却是国外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非利息收入来源。其原因一是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尚缺乏开展这些新兴业务的能力。二是缺乏良好的社会基础。一方面由于体制原因形不成买方市场, 一些企业非常想获得信息咨询、现金管理、投资理财等服务, 但又不愿意把这些服务当作商品、作为生产过程的要素来对待, 很多企业认为已给了银行存款, 对于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服务, 银行就不应该收费。另一方面, 我国企业目前对于银行更多的是资金需求, 在管理咨询、现金管理、投资顾问等方面的需求还不充分, 而且客户对银行能够提供哪些中间业务服务项目也比较模糊。私人理财在许多地方才刚刚起步, 市场发育水平较低决定了商业银行许多中间业务的市场需求有限, 也很难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出很好的业务需求。

3、人力因素

在人员素质上, 缺乏高素质从业人员, 致使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人才在中间业务方面短缺。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职工队伍素质与中间业务的要求相去甚远。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 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 是知识密集型业务, 它的运作是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这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 同时又需要一批懂业务、懂技术、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需要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资产评估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会计师等中高级人才。我国这方面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匾乏, 影响到中间业务创新的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 这己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

4、技术因素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需要强大的技术为后盾, 计算机的网络化水平、电子通讯的速度质量、银行外部的技术支持等对中间业务的开展都具有较大的制约。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 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 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 导致高科技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应用程度低下。目前仅限于电算化和电子化的初级阶段, 部分资源严重浪费, 给中间业务经营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 针对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借鉴国内外同业的经验, 不断创新, 以期有效地改善银行业务收入结构, 不断提高收益水平, 强化整体竞争力。中间业务创新发展可以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出路:

1、中间业务发展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主要表现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快机制建设。

一是要健全产品研发和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 整合业务部门产品需求, 有效衔接前、后台部门的部门职能, 超前研发骨干性、综合性、系统性新产品, 加强对产品的综合管理,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二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定价策略。商业银行必须依据产品的综合成本、利润目标、市场目标、风险大小和竞争力等多种因素, 灵活采取各种定价策略, 优化中间业务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

三是要健全考核激励与利益协调机制。加大中间业务在综合经营计划中的考核比重, 把中间业务收人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 与人力费用分配挂钩, 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入管理会计方法, 将中间业务成本收益核算到具体业务、产品、单位和个人, 实现精细化管理, 并有效解决业务协作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四是要加强中间业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通过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加快优秀人才的引进, 为银行全面开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要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 全面提高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满足中间业务多方位发展的需要。

2、中间业务发展的营销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利用管制放松、利率市场化和银行服务收费为契机,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整合营销资源, 以中高端公司和个人客户为目标群, 做大做强盈利稳定的中间业务产品。大力发展成长性高的中间业务产品, 努力培育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中间业务产品, 形成中间业务有层次、梯队型、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格局, 促进中间业务超常规发展。

3、中间业务发展的科技支撑创新

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需要有先进可靠的科技网络为依托, 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的进程, 才能为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平台。为此商业银行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电子化水平, 实现中间业务运行、数据采集、汇总分析、风险监控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加紧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的功能升级和整合, 构建种类齐全的电子银行产品框架, 优化现有ATM和其他自助终端的布局, 开发各种服务功能, 提高设备的服务产出率;努力构建产品齐全、功能完善的电子化网络系统框架, 拓宽中间业务服务领域和分销渠道, 发挥电子银行渠道高效、便利的服务优势, 使其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营销渠道。

4、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创新

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全面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对信贷、中间业务、资金业务、客户交易等各项业务活动全过程实时监控, 自动识别潜在风险。具体而言, 一是在产品研发中注重制定完善的中间业务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程序和服务标准, 制订完善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分离不相容的岗位职责, 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监控;按照品种、风险程度高低、金额大小、操作程度难易等标准来界定相应权限, 完善相应的授权制度, 从源头上杜绝中间业务风险的发生;二是要规范收入核算, 加强收费检查监督。对一些由柜台手工操作扣收的收费项目, 要加强事后监督, 避免少收漏收, 减少差错, 要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规范核算, 及时入账, 防止截留转移;三是要建立健全中间业务风险监测和报告体系, 科学选取关键风险指标, 明晰报告路线和责任人。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体制的逐步完善, 中间业务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起到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差距比较着手, 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比较,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盛丽.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J].统计与决策, 2007 (24)

[2]、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国际拓展 篇9

1 在我国开展外双语教学的目的

国外的双语教学开展的比较早, 但几乎都是针对少数民族和移民而开设的[1], 西方主流语言是英语, 其目的是使一些少数民族和移民通过接受这种主流语言, 进而解决就业、发展等问题, 这样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和谐共处。我国的双语教学是针对长期以来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应试教育的趋向, 采用英语这个媒介来学习专业课程, 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水平, 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其目标是针对所有英语学习者 (包括少数民族在内) , 旨在“习得双语能力, 理解多元文化, 培养全球意识”。

2 中国医科大学双语教学的现状

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要在高等院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 中国医科大学坚持在七年制本硕连读生中进行双语教学, 2005年中国医科大学又开设了国际留学生班, 招生规模由几十人扩增到百余人, 随即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亦逐步步入正轨。国际留学生班采用全英文进行授课, 自开设以来一直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一家承担, 从而为该校的国际留学生教育以及七年制医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以及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国际留学生教育资源的优势,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综合能力, 解决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呢?同时, 也要求相关教师要更新观念、完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创新传统文化等以促进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材因素的作用

研究表明, 目前制约我国双语教学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有师资、学生以及教材三个方面。教师能否正确自如的借助英语手段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 进而达到中文授课甚至是超越中文授课的教学效果;学生 (七年制本硕连读生) 能否通过双语学习, 真正的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并以英语作为一个应用能力, 广泛的汲取专业知识, 进而搭建国际专业平台来开拓自己的视野;能否找到适合中国医学教育体制以及与大学生学习和思维习惯相匹配的教材, 对于双语教学人才的培养也起着重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充分利用国际留学生教育资源的优势, 解决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培养医学精英是一项多赢的且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3.1 双语精英师资是关键

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引导者, 而双语教学的开展, 要求教师必须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更要具备过硬的英语运用能力。有些教师为完成双语教学任务, 勉强采用双语授课, 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 甚至会将许多错误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 教师素质和双语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 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双语教学往往弊大于利。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通过各种途径, 尽量给教师提供英语学习机会, 现有未来人才培养计划, 每年公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 在医疗、教学、科研等主要领域培养了大量的全英教学师资, 成为教学骨干, 这些骨干教师承担了全部的全英教学以及部分的七年制课程讲授。派出教师参加教师发展培训。学院定期组织举办英语口语培训班, 重金聘请外籍教师培训英文师资,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严格把关全英教学师资资质获取, 该学院在每个学期新学期开学之前, 都要进行严格的全英试讲, 邀请国际教育学院的外籍专家担任评委, 试讲通过者方可担任全英授课任务, 截至目前, 已有212名教师获得全英授课资质, 占教师职称系列总人数的20.44%。

国际留学生的教学, 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全英文授课, 这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是大的考验。留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回国或者是到其他国家参加医师资格等考试, 这些学生在国际上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平和临床能力, 都将直接影响这些医学院校乃至整个中国的医学教育水平在国际医学界的评价。通过对留学生的教学, 可以使我国的教师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获取最前沿的医学知识, 并力求用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来与国际教育接轨, 进而逐渐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成为推进双语教学的“瓶颈”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大部分学生重语法, 轻应用, 导致虽然学生过了四六级考试, 但仍然无法自如的进行英语交流。学生一旦落课, 很难补上, 影响学习兴趣, 且增加教师课上组织教学的难度, 进而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当今全球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是以英文形式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杂志或在国际会议上交流[2], 医学院校进行双语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英文能力, 其最终目的仍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两者不能脱节,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汲取知识。

作者及所在团队对七年制本硕连读生一直采取的是精英教育模式, 力求经过七年的医学教育, 使这些学生能够在医学的各个领域有更大的造诣。在授课方式上采取双语教学, 遵循的授课模式课件100%英语, 讲授要求50%以上英语口语, 课上及课下的交流鼓励用英语, 该校招收的国际留学生分为北美医学班和国际英语医学班两个班型, 特别是来自北美的北美医学班留学生可以操地道的美语, 两国学生的交流将是彼此最为受益的。第二临床学院有效整合了留学生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和七年制第一次临床实习 (相当于五、六年制的最后一年毕业实习) , 实现了国际留学生与七年制学生一对一的实习帮带, 既帮助克服了国际留学生与病人交流时的汉语言障碍, 又使得七年制学生得到进一步的英语规范性反复练习, 尤其是在和北美医学班的留学生结对子的时候体现的更为明显。另外, 教师们在给留学生上课时, 会自然进入一种国际教育的“仿真课堂”,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经验, 能够很好的移植到七年制的双语教学中去, 使学生们在英语互动教学和国际化的授课模式中受益。

3.3 双语教材的制定和甄选

国外的原版教材更注重实际应用和综合素质培养, 能够提供最新科技动态, 启发性强, 但是由于语言水平的差异, 留学生课堂上的原版教材可能并不能与中国学生目前的英文水平相匹配, 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直接使用原版教材的程度, 机械的使用会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书中晦涩繁杂的专业词汇, 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 不仅达不到预定的双语教学的效果, 反而可能也会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另外, 原版教材价格不菲, 也不容易在教学中进行广泛的推广, 所以如何打造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是双语教育能否顺利长期开展的重中之重。

给留学生上课的教师由于要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备课,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点的把握授课的思路和英文表达方式, 可以进行再加工和编辑, 进而在对七年制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凸现出来的差异进行比对和总结, 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 有针对性地自编或改编课程教材, 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 下载最新的资料和信息, 不断更新和制定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

4 结语

制约双语教学在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推行开展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我国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努力探索改进双语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应积极调动国际留学生教育的优势, 来自英语国家的国际留学生不仅把语言带进校园, 还把不同的多元文化带进来, 增加了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及文化的多样性有所了解与体验, 通过建立学生之间的交流纽带,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同时教师能够在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教学差异中, 更好的把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泉, 徐蓉.分析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差异探索本土化双语教学的道路[J].长江大学学报, 2009 (6) :102-104.

国际拓展 篇10

随着二十一世纪工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 使企业对产品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 机器加工逐渐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加工方法。码垛作为物流自动化领域一门新兴的技术,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集成单元化的思想, 将一件件物料按照一定的模式堆码成垛, 以便采用单元化的物垛实现物料的存储、搬运、装卸运输等物流活动。其实在很早以前, 就采用人手搬移的形式完成码垛作业, 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促进了码垛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直朝着成为“智能化产品搬运领域最受尊敬和最有价值的供应商”而努力的荷兰西赛工业集团公司 (CSi Industries B.V.) 于2015年在广东佛山建立了西赛中国公司 (CSi China) , 将其产品与技术带到中国。西赛是一家怎样的企业?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提供哪些产品?……带着种种疑问, 本刊记者在第23届中国国际包装工业展览会 (Sino-Pack 2016) 上采访了西赛集团国际业务拓展总监柏安东先生 (Mr Antoon Brok) , 他为我们一一做出了解答。

历经风雨话“成长”

西赛 (CSi) 公司成立于1964年, 其总部位于荷兰。起初CSi仅为一家主要从事机械传输机业务的小公司, 在转型工程业务后企业开始蓬勃发展。柏安东说道:“20世纪80年代早期, 西赛被荷兰斯托克 (Stork) ——在世界各地拥有业务的成熟公司收购, 借助斯托克的网络, 西赛将业务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从90年代开始西赛的业务遍布欧洲, 同时在非洲、美洲、亚洲等地也有业务往来。”自此, 西赛开始了与国际顶级公司的合作之路, 并于2005年在原有为大型企业量身定制产品业务的基础上, 拓展了标准化产品业务,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业务分支——即定制化产品与标准化产品。

发展至今, 西赛已经成为了具有500多人规模的跨国公司, 能够提供一整套集成物料搬运系统, 从最初的咨询和设计, 到生产、组装、运送、安装和调试, 并提供整套设备在使用周期内需要的所有相关服务。柏安东表示, “西赛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 通过听取客户的想法, 确保充分地了解项目。一旦方案被确定, 我们会使之更符合规范, 并且找出最好和最具成本效益的生产方法。一旦项目启动, 所有的项目都由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团队和系统工程师提供支持。”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 西赛与快速消费品生产商、经销商和包装工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更加稳固了自身的市场地位。

作为全球范围内一家先进的智能码垛解决方案- 交钥匙工程公司, 西赛遵守当前所有的健康和安全法规, 并且提供最高标准的项目现场健康和安全协作。在不断提高各个方面业务的同时, 西赛也更加专注于主要目标的建设——为客户提供最具成本效益及最智能化的物料搬运方案。

创新理念拓市场

如今, 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升, 快销品市场快速发展, 食品行业对智能化码垛的需求更加突出。在Sino-Pack 2016上, 西赛展出了2005年设计推出的标准化码垛设备——i-Pal, 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柏安东介绍说:“西赛的标准化码垛产品十分稳定, 而且经济效益较高、使用时间越长其所占成本越低;价格亲民、质量可靠、稳定耐用。i-Pal采用欧洲技术和质量标准, 并在中国本地组装生产。因其具有优于同类型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水平, 所以运行稳定性和客户的信赖程度更高, 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该产品操作容易、装配简单, 工人可以在一天内完成现场装配的过程, 避免企业因设施复杂的装卸程序而头痛。同时, 安装时间的缩短, 对生产线的影响更小, 对于客户而言更具吸引力。”

2015年西赛进入中国, 并同步开始对西赛产品的宣传和服务。“i-Pal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反响很好, 其在简易包装码垛和生产线后端颇具影响力。”柏安东继续说:“虽然西赛尚未全面打开中国市场, 但是正在努力接近目标。在中国市场开拓的过程中, 我们希望根据客户需求推出租赁和购买两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企业除了可以购买产品外, 也可选择租赁的方式进行使用。虽然智能化码垛设备的租赁模式在中国还不成熟, 但是我们采用了灵活的措施, 不仅向企业租赁设备, 还会提供产品服务和维护、以及现场支持。西赛可以按照客户需求选择租赁服务商、选择租赁期限来签约, 也可以和专业租赁公司进行合作, 租赁期满后会对设备进行回收。”设备租赁模式在中国并不盛行, 西赛希望成为推广此类模式的先行者, 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享受智能化的便捷。对企业而言, 租赁模式能够在减少固定资产成本投入的同时享受到产品服务, 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如果在租赁时限内企业希望能拥有设备产权, 也可转变为购买。财务手段灵活多变,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具吸引力。

诚挚用心绘蓝图

中国的码垛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企业的需求也依旧停留在节省人力的范畴, 对生产效率并未做太多苛求。伴随着市场的发展, 行业、企业对码垛设备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和传统码垛市场比较, 西赛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大型跨国集团, 而中国的市场大多由本土企业构成, 随着业务的增长, 预计对码垛自动化的需求会也有较快的增加。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 西赛并没有针对中国市场对设备进行特殊的设计, 但是会针对不同国家推出对应语言的操作系统。柏安东表示, “不同国家对设备的需求有所差异, 但是操作方法基本相同, 不论泰国、巴西、智利或是中国, 企业员工都具备操作产品的基本条件。西赛也会对企业操作人员进行考评, 如果员工还无法胜任对设备的操作, 我们不会将移交设备给该企业,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西赛生产的设备在出厂前均进行了严格调试。 虽然质保期为3年, 但是有很多投产二、三十年之久的设备仍在正常使用。柏安东说:“不久之前, 我们与工程师及某安全机构一起进行了全球产品维护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们的设备投产两年内都只需要细微的保养工作;5~7年内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保养;维护等级依使用年限而递增。此外, 租赁业务也证明了我们对自己产品的信心——确信在客户租赁一段时间后收回的机器还可运行如新。对于面向全球销售的产品而言, 我们设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重视其高可靠性和高灵活性, 以确保品质与质量。”

自2015年进入中国开始, 西赛便积极开展了针对终端码垛设备的项目, 而且公司发展的重心也在于此。“通过设备项目的进展, 西赛累积在中国了的经验知识;通过终端码垛设备的使用还可以提高用户的生产与服务效率。”柏安东如是说道。在中国建立生产码垛设备基地的同时, 西赛也已经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2016年, 西赛将在佛山基地生产30~40套码垛设备, 同时也借助该基地扩展自身的知名度, 建立企业信誉、发掘潜在客户。

柏安东表示, 西赛近期在墨西哥建立了同样的生产基地, 业务辐射整个美洲地区, 并且在巴西成立了销售办事处, 这些都是集团发展蓝图的一部分。西赛将出口设备改为出口技术, 实行本地化生产的流程, 让西赛的产品与服务更接地气。

作为全球范围内一家先进的智能码垛解决方案-交钥匙工程公司, 西赛遵守当前所有的健康和安全法规, 并且提供最高标准的项目现场健康和安全协作

拓展国际人才交流的民间主渠道 篇11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1985年,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全国性的专门从事人才交流的民间机构。其宗旨是通过国际间人才交流活动,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工业、农业、财经、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协会的主要业务包括:聘请各类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组织外国友人到中国考察、培训、实习;实施针对中国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境内外培训项目;组织各类国际间研讨、交流活动,为中外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经贸合作提供中介服务。

协会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目前,协会已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建立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24年来,协会积极挖掘国际智力资源,筹集引进国外智力资金,开拓国际智力引进渠道,通过组织派出和引进工作、举办重大国际人才交流活动等形式,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重要渠道和窗口。由其承办的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项目(哈佛大学培训项目)”、“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计划”、“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培华项目)”、“SIDA项目”、“AOTS项目”以及与以色列外交部国际合作中心开展的合作项目等已成为引进国外智力的知名品牌。

“政府引导下的民间形式”

《国际人才交流》: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作为政府引导下的民间引智机构,从成立之初就以民间机构的身份开展了人才交流工作,请万主任回顾一下当年的历史。

万:我国新时期的引智工作奠基于邓小平同志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七·八”谈话。“七·八”谈话在强调引进海外人才工作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同时,也确立了政府在新时期引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1983年9月,即“七·八”谈话之后两个月,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成立,姚依林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其下属的办事机构中央引智办负责。至1985年,通过中央引智办渠道引进国外专家1100多人,派出培训3100多人。但中央引智办在开展对外交往和联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引智产生的效益逐渐被重视,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开辟引进和派出的渠道,出现多头对外、口径不一的问题;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对等”,而国外从事人才交流的主体多是中介组织、企业或个人,以中央引智办名义出现,很难找到相应的合作机构;当时一些未建立外交关系的“特殊国家”(如以色列、韩国、南非等)拥有我国急需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外交关系,政府无法出面开展对这类国家的引智工作。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央引智办提出成立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以协会名义统筹对外,中央引智办主要负责对内协调。在政府引导下的民间国际人才交流格局由此形成。

《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成立后,是怎样以民间机构的身份开展工作的,非政府的身份又如何推动了人才交流工作的开展?

万:以我们与以色列开展人才交流工作为例,自1985年协会成立至1992年中以两国建交,通过协会这个非官方的渠道开展了大量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1985年5月,以色列农业部规划局局长波哈瑞里斯以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教授的身份来华,推荐以色列外交部国际合作中心(MASHAV)作为中以两国智力交流的渠道。1992年中以建交后,MASHAV与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开始合作交流。

MASHAV是以色列为向世界推介其优势领域的先进成果而设立的。成立半个世纪以来,该中心培训了140个国家的近20万名学员,同时面向全球在以色列较先进的领域进行许多示范项目。

《国际人才交流》:时至今日,协会与以色列MASHAV的合作深入而广泛,请总体介绍一下双方的合作历程,和一些具体的培训项目。

万:1992年中以建交后,MASHAV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开展合作交流17年以来,有60多位以色列专家来华讲学,中方有200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班;中国技术、管理人员赴以培训的有600多名,专题涉及“奶牛饲养”、“污水处理”、“水资源管理”、“西部地区旱作农业”、“流沙固定与节水技术”、“防风治沙”、“特殊教育”等众多领域。黔东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的杨汉远曾于2007年6月赴以色列参加了为期14天的荒漠化治理培训,这对他所做的关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石漠化的课题颇有助益。同时,MASHAV项目也带动了中以两国在相关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与经贸合作。

2007年10月,我们双方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了合作15周年纪念会,时任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齐皮·利夫尼参加了纪念活动并致辞。以方对双方多年的合作也给予了高度肯定。2008年11月5日至9日,中以两国在陕西杨凌农高会期间举办了中国-以色列农业合作周。

服务三支队伍建设

万金发主任介绍,一些传统特色项目,具有合作机构层次高、形式内容有特色、外方资助力度大等特点,历来是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服务引智的重要手段和自身事业发展的主要基础。协会一直积极服务于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国际人才交流》: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项目(哈佛大学培训项目)已经成为引智系统的品牌项目,请万主任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背景、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果。

万:1998年,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的引荐,时任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与香港新世界集团郑家纯董事总经理签署了“中国政府高级公务员培训计划合作协议”,由新世界集团每年出资30万美元,资助中国内地12名高级公务员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培训。2008年,新世界集团将每年的资助经费增加到80万美元,学员名额增加到20名。

这个项目要求学员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学员需要参加哈佛大学的面试,由哈佛大学最终确定录取人选。从1998年开始截至2009年 9月,共有135位高级公务员参加本项目,其中省部级领导35人。

现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于2003年参加了哈佛大學的高级行政管理项目,他高度评价了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案例教学,说双边和多边的模拟谈判让学员学到了应对复杂局面的方法与技巧。

《国际人才交流》:培华项目,即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的学员主要来自内地“老、少、边、穷”地区的决策层领导干部,请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背景、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果。

万:1982年4月26日,李兆基、霍英东、郑裕彤等一批香港各界爱国人士投资兴办了香港培华教育基金有限公司这一非营利性培训机构,以协助内地培训专业人才。培训内地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决策层领导干部是培华基金和协会在合作中产生的共识,也与国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一致。自1994年7月至2009年8月,培华项目已经举办了57期,共培训学员2280名。其中部分班次为少数民族班,曾经参加过培训班的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巴桑顿珠对项目评价很高。

在这些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协会不断结合实际开展新的培训项目。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中央部委高级公务员培训(VISA)项目第一期的赴美培训,这个项目针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对策开展深入研究,对我国金融体制建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国际人才交流》: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班专门针对内地工业企业的高、中级管理、技术人员,请问这个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班选择香港作为培训地点,有怎样的着眼点,成效如何?

万:截至2009年7月,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班已举办75期,培训学员2700名。培训班由协会、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联合举办,管理类培训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全面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另外还有技术类培训班。

赴港培训主要是为了可以尽快地实现学以致用,时间短、见效快。如重庆川仪流量仪表分公司的董兴华就针对公司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并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生产效率提高了44%,流动资金周转率提高了33%。

《国际人才交流》:在专业技术类人才的培养方面,协会还有哪些项目?

万:SIDA项目是典型的专业技术类培训。SIDA即瑞典国际开发合作署,SIDA项目每年有几十个子项目,包含了建筑、环境保护、能源、电力、水利、交通等诸多领域。从1988年我们开始合作,协会负责为每个项目推荐2-4名候选人。这个项目是一个国际化项目,要求学员的专业对口,英语水平较高。

连续3年实施的“百名矿长”出国培训项目直接为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服务,先后派出百余名矿长、安监人员分赴南非、澳大利亚培训,并组织9批55人次外国煤矿安全生产专家到我国各煤炭生产大省进行技术交流,3000余名矿长和管理技术人员参加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一些煤矿的伤亡事故率明显减少。

多种形式活动服务引智

《国际人才交流》:开展各个领域的专门研讨会是协会引智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如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等,请您介绍一下研讨会的情况?

万: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简称中工会)是协会承办的一个品牌项目。中工会邀请美国知名企业的专家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的专家进行交流研讨,以拓展中美在工程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自1993年以来,中工会已举办了7届,与会美国专家479人,中方专家1386人,共提出846条政策性和技术性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美方专家蔡焕堂提出的“转炉溅渣补炉技术”以提高炉龄的建议在宝钢、武钢、鞍钢等企业实施后年创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

2003年非典疫情凸显了政府应急机制和经验的欠缺,协会自2003年开始已组织了5届政府应急管理研讨会,邀请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主席Harvy L.White教授、美国休斯敦市应急中心主任Donald K. Hollingsworth先生等专家24人(次)来华,全国从事应急研究与管理的學者、政府官员等约2300人参加了研讨会。

《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在积极开展智力引进的同时,近年来也开始了智力输出方面的工作,请问进展怎样?

万:配合国家总体战略,协会在智力输出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2006年,应斯里兰卡官方要求,在北京先后组织了两期(每期14天)专题研讨班,为其财政部预算司培训了28名司、处级官员,获得圆满成功。斯里兰卡驻华大使亲临研讨班,并在亚洲博鳌论坛期间向斯里兰卡总理汇报了该项目情况。

从2007年开始,协会为尼日利亚中央银行和空军系统分别组织了3期电子支系统和信息技术改革的研讨班和培训班,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中国银联等多家机构的专家为其进行了课堂授课,尼日利亚驻华使馆公使Awosanya先生还亲临培训班的结业仪式。

《国际人才交流》:马可·波罗奖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与美中人才交流基金会共同主办,旨在表彰为中美人才交流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以及一些著名国际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曾获此殊荣,请问这个奖项对协会自身的意义何在?

万:自该奖项创立以来,已有50余人荣获该奖。近年来,先正达公司全球董事会主席唐耀廷(Martin John Taylor)、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戴颐安(Ian Davis)、亨氏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孙博廉(William R.Johnson)、固安捷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凯泽(Richard Keyser)等企业界人士先后荣获了该奖项,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奖项感谢他们在人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贡献。而且这个奖项也有益于协会寻找更多的智力资源,寻求更多的支持,扩大影响。

市场化的作用

《国际人才交流》:截至2009年6月底,由协会负责管理、建设的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已拥有地方市场25家,人才市场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万:协会作为政府引导下的国际人才交流中介组织,主要是引导人才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业务,这是对国家引智工作的重要补充,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力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近两年,人才市场的国际业务有了新进展,人才培训、国际交流、人事服务等业务不断拓展。

《国际人才交流》:今年4月,协会“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实施方案得到国家公务员局的批转,请问协会“参公”后在工作职能和工作重点上有怎样的变化?

国际拓展 篇12

关键词:青少年,素质教育,国际文化交流

一、天津市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天津市市区及各区县校外教育单位 (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 、媒体单位 (电视台少儿频道) 及商业文化机构组织开展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统计与观察, 调查结论如下:

1.总体思路

1) 受众定位。

活动人群主要集中于6~18岁的中小学生。

2) 最新理念。

提高创新意识, 提升主题内涵, 挖掘后续活动,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注重活动的延展性。

3) 活动动态。

活动的主题为互动、交流和友谊, 侧重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学访, 并依托政府等多方资源力求与诸多国家建立友好交流关系。

2.活动架构

1) 从内容上, 大体分为三类

(1) 文化之旅。

主办方组织学生到其他国家、地区参加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一般以一个专题为主, 或考察某地风俗文化, 或了解一门学科, 或学习一门语言, 或参观高等学府等。活动侧重“修学”字, 主要拓宽学生的新境界、新视野。

(2) 艺术专题。

为应国外文化艺术团体机构邀请, 参加在他国组织举办的文艺活动, 使各国青少年在艺术交流的平台上相互沟通和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中外中小学生才艺展示、举办具有本国特色的联谊会等。主要范例如由团市委、市教委主办, 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海河·易北河”中德青少年合唱音乐会、华夏未来举办的“心手相牵中外儿童大联欢”等。

(3) 异国体验。

主要带领青少年走进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 亲身、切实地体会和融入别样的异国文化, 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活动形式以寄宿家庭为单位, 以国际游学、冬夏令营为主。

(4) 开设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

主要为邀请大学对外汉语、历史等专业的教师、志愿者或相关团体进行汉语推广学习。此类项目目前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2) 从年龄上, 大体分为三类

(1) 6~15岁的小学生、初中生。

面向此年龄段人群的认知特点, 主要提供时间较短的以游览、参观为主体验学习为辅的冬夏令营服务, 时间一般在一周之内。

(2) 16~18岁的高中生。

针对此年龄段特点可以组织欧美游学, 时间为两至三周。与留学机构合作, 组织家长、学生寻访世界名校的系列活动。

(3) 大中专学生。

针对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与大学的明星团体如合唱团建立合作关系, 率领合唱团赴国内外参加国际合唱比赛。针对外籍青少年 (包括留学生) 开展的语言类比赛。

二、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典型案例分析

以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办的青少年暑期“赴日修学”为例, 一百多名师生赴日本进行了参观学访。因为参加者主要为十一、二岁的青少年, 所以按照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在线路制定及交流环节设定上, 我们安排旅行团参观了日本著名的文化娱乐景观, 同时在东京创价学园、菊池市立北中学校还安排了两市的青少年就书法、音乐、器乐、体育等方面进行了技艺的切磋与交流。在创价学园里, 我市青少年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尤其是他们的一首手语歌曲《感恩的心》受到日本学生的特别喜爱。最后, 日本菊池市市长亲自为每一位参加演出的天津学生颁发了荣誉状, 对该学生的才艺予以了充分肯定。

这次活动在日本当地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地方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中国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及爱国热情给日本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 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 日本国民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给了中国孩子以很大启发。

赴日修学结束后, 一位赴日学生更是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日本和日本的人民以及他们的民族文化、人文精神, 都令我们警醒, 而他们为事业奋斗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 和天马行空、敢为人所不为的大胆构想, 又无不让我们深感惊叹。”可见, 我们的活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作为此次的主办方之一, 首次举办这样大型的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 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次尝试。但实践证明这套交流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并且此次修学旅行受到了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当然在这个活动案例中, 我们也及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这批赴日学生中, 大部分品学兼优、多才多艺, 并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但此次的日本之行, 却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出了考验, 很多天津学生在日本马虎大意、不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财务。旅行团回国后, 日本当地政府把学生遗留的物品通过旅行社给我们邮寄了回来, 经过清点, 这其中包括相机、手表、日元在内的物品总共有十余件之多。也许这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 他们这种随随便便、马虎大意的生活习惯不会影响工作生活, 不会对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透过表象的背后, 不容我们掉以轻心。

三、“走出去, 请进来”是最好的人才培养的实践机会

长久以来, 校外教育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有些校外教育机构仅仅把素质教育的目光瞄准在弹琴、唱歌、跳舞、画画等单纯的技能培训上, 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拓展。校外教育的本意是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成长, 寓教于乐, 在体验中受教育, 它不光传播知识, 培养技能, 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人格, 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从青少年自身角度出发, 虽然这个时候的他们在分辨力、认知力、判断力上相比成年人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辨别能力, 而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又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及可塑性。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他们更喜欢亲身接触新鲜的事物。

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假期教育十分盲目, 因为工作原因, 无暇顾及孩子, 更不知如何安排孩子度过一个充实、愉快、丰富的假期。家长们呼吁学校、青少年机构、体育场馆、公益事业机构、街道和社区等单位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让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更何况目前天津市民的生活水平已经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了精神消费, 他们有能力也愿意承担孩子的文化、娱乐消费。而这种消费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隐性投资。此外, 韩国、日本等国家已对中国学生到本国旅游采取了免签政策, 这无疑是对青少年国际交流的又一种支持与鼓励。

今后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需要探索更多的形式, 尤其要进一步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 进一步扩展其范围和途径。因为毕竟修学旅行的高额费用将很多孩子拒之门外, 而这恰是与我们的) 初衷相违背的。因此在今后的活动组织中, 我们会考虑接受国外学生到中国来参观学访, 在修学旅行中增加外国学生到中国家庭中体验生活等交流环节, 让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也有机会走出国门, 同时也可以开展英、美游学路线, 将招募对象定位为高中以上与出国留学的学生。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模式。

校外教育在不断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如何争取获得团委、关工委及教委等市级部门的支持;如何在学校、社区间开展服务以及如何开展国内、国际交流活动提供服务, 总之, 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 令他们有所收获,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 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既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这也正是校外教育阵地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先浪.国际化城市建设与青少年素质现代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 (01) .

[2]孙玉琴.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怀化学院学报, 2005, (01) .

[3]高洪.现代校外教育论.

上一篇:食品贸易安全机制分析下一篇:高中物理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