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理念

2024-10-15

拓展理念(共11篇)

拓展理念 篇1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 补偿机制改革是关键。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 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 推进医药分开, 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此, 人们普遍担心财政不可能给予足够的补偿。面对庞大的医疗体系特别是日益膨胀的医疗需求, 财政也无力给予足够的补偿。这就要靠医疗服务细分来解决。

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是无限、资源是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是有限、责任也应是有限的。因此在购买医疗服务时, 要有选择, 有的买, 有的不买, 使享受者得到基本医疗保障, 购买那些治疗效果较好、风险较高且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疾病的核心医疗服务。对于不同阶层对医疗服务的特殊需求可通过商业保险创造不同医疗保险产品来实现。

为了便于管理, 政府可将医疗服务机构分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康复医院、长期护理等。以公益为主的医疗机构主要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以家庭医生的模式提供服务, 完成门诊就医服务;区域医疗中心经营向危急重短期住院患者提供住院服务。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通过购买服务支付上述机构的运营费用, 政府在基建、设备、培训、信息等方面给予补偿和补助。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补偿与支付制度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烙印, 方式较为单一, 主要采用项目付费制, 且价格管制;医疗机构仍然以药养医, 靠薄利多销, 门诊量增长越来越明显;费用结构变化趋势越来越背离社会成本效率规律, 药品和耗材比例达到68%, 加上检验检查这些非核心的资源消耗, 超过80%。可见, 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并不是资源的绝对不足, 而是补偿机制不科学所致。因此, 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支付制度, 原则上能用总额预付的, 就不用定额付费;能用定额付费, 就不用项目付费, 避免滥用, 防止过度医疗。

在医保调整了支付制度后, 尽管医疗机构的补偿得到部分解决,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 不可能完全对医院的成本进行补偿, 难以实现医院财务平衡。这就是要创新公立医院的经营理念, 拓展经营渠道, 由医疗服务一种模式向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和综合服务三种服务模式发展。提出这一思路, 有国际经验和地区经验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都采取延伸服务的路子, 允许医院选择健康服务或综合服务模式。

但是, 医院实施健康服务和综合服务模式, 需有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一方面要尽快实施支付制度改革, 按病种组合定额给付, 保证基本医疗;另一方面要放开高端人群特殊需求服务的价格管制, 使公立医院能够通过延伸服务所得, 来弥补财政补助的不足。应该看到, 这种所得看起来是对医院的补偿, 实际上可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使弱势患者得到相对公平的服务。■

拓展理念 篇2

一、团队理念

游戏是什么?智者说:游戏就是人生的抽象。从小我们就是从游戏中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适应社会,为期二天的拓展培训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团队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此次拓展培训的始终。对于“什么是团队精神,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我有了更新的认识:

1、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统一的领导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从最开始的团队领取矿泉水到盲人方阵,从信任背摔到穿越地雷阵,我所在的“飞天”队越做越好,在团队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队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有条不紊,逐步确立了这样的工作方法:第一步,集思广益;第二步,确立统一的领导;第三步;确定完善的方案;第四步:分工明确;第五步:认真实施。集思广益,才有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才可能产生较完善的方案;统一领导才能统一认识,平息争论,协调指挥;高瞻远瞩的拍板才可以让真正完善的方案浮出水面;根据各人的性格特点来组织分工,各司其职才能有效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程序,反思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特别是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我们都要有一套既可处理复杂问题又可处理简单问题的流程,不能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就乱了阵脚。只有合理组织安排工作,才可能有高效率的工作绩效。

2、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成功的团队不也是如此吗?如我们的高尔夫球接力活动,面对着长约3、4米的长龙阵,如何将小小的高尔夫球从我们每个队员的手中缓慢的穿过,最终落入杯子中?显然靠个人能力是不行的,我们搭成了长蛇阵,有人做支持,大部分人都通过这个由人建立起来的强有力的“长蛇阵”才使任务完成,试观当今社会,没有这种精神,又怎么会有“我托你一把,你帮我一下”的团队精神呢。

3、相互信任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在“背摔”活动中,刚开始我心里不免有些紧张。经过短暂的心理调整后,一句“我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大家齐声回答“我们准备好了”,想着背后有大家坚实的臂膀,身体只需往后一倒,任务便完成了;而当自己为其他队员做保护时,也能尽心尽力。这既是一个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也是奉献与回报的过程。就象工作中我们要把事情托付给别人,一定要信任他。正是有了相互信任,在两天的训练中,我们互相鼓励,积极达成每一个目标。通过彼此之间不断的沟通和交流,短短两天,大家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二、有为理念

背摔、盲阵、电网,几乎所有的项目,我所在的“飞天”队每个成员都在积极的出谋划策、都在为完成一致的目标而努力。大家没有任何的隔阂和本位主义而是相互帮助和协作,每个人都觉得应该为这个团队做点什么。虽然在“盲人方阵”活动中,大家叽叽喳喳、七嘴八舌,有人认为影响团队的效率,但是我认为这正是大家强烈的责任心和团结一致求取胜利的表现,也是大家群策群力的表现,如果每个人都一言不发反倒说明这个团队完全没有发掘自身的潜力。全身心地投入当然会大声说出的自己的想法,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才能挖掘出团队最大的活力与竞争力。当然应当制定好执行纪律,在讨论的时候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我想在执行的时候才能获得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像在“盲阵”中一样,手紧紧握住、相互扶持组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最难忘的是,在“背摔”中,让我真正体味到同舟共济、相互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一定以这种心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为什么在训练中大家都能如此的团结?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因此我们在团队的管理中应该突出大家一致的目标和利益,突出鼓励为团队做出具体贡献的个人,而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三、能动理念

此次拓展培训揉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大家都能在个人和团队的层面,可透过危机感、领导、沟通、面对逆境和辅导的培训而得到提升,每个学员都通过实际的游戏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讲。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比枯燥课堂讲学效果要好的多,能更加有效地将资讯传授给学员。同时,我们在活动中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游戏折射人生。短短两天的游戏生活磨练

了我们意志,也更加熔炼了**工商这个团队,让我们认识了自己,每一个游戏、每一次游戏之后的沟通,都会让我有新的收获,带给我无穷的启迪,启迪我们每个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融入到团队中。我也相信,通过本次训练,将自己的心得体会逐步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我们的团队将充分发挥力量,向成功不懈的迈进,**工商实现工

美国科学教育理念的拓展 篇3

摘 要 美国发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展示了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理念的重大拓展。第一,面对今天广大的人造世界环境,新标准强调“工程技术”不仅仅是科学的应用,而且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项系统化实践,因此,即便是在低年级阶段也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第二,用“实践行为表现”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第三,落实科学教育与数学、阅读等其他学科教育标准的融合;第四,从教育公平角度明确提出为超常学生提供与其学习能力相应的学习机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教育标准 基础教育

鉴于美国学生在国际评价中科学与数学成就排名落后的现象[1]、美国高科技产业全球市场份额的降低[2]、民主政治社会的需要以及日益复杂的科技带来的社会问题[3],美国社会各界对科学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简称NGSS)在2013年4月正式发布。

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技术教育的地位提升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开发已经使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工程技术带来的人造世界在地球表面,尤其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因此,在21世纪,人类的下一代对人造世界(the human-built world)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与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控制同样重要。过去,人们对工程和技术常常存在两个误解:第一,认为工程设计就是对科学原理的简单应用,“技术”无非是人们用以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一些方法;第二,误将技术与计算机或电子设备这些具体的科技产品等同起来[4]。实际上,“‘工程这个术语广义上指任何通过设计来获得特定的人类问题解决方案的系统化实践;同样,‘技术一词广义上包括所有类型的人造系统和产生这些系统的工作流程。”[5]由此可以看出,“工程技术”概念含有三个特点:强调系统性、突出人类环境、囊括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等各种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所以,工程技术包含着工程师们进行设计活动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对自然世界和人类行为的理解[5]。其含义远远超过我们通常的误解:将“工程技术”等同于“操作”和“科技产品的使用”。

NGSS提倡学生亲历工程设计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该具有这样一些学习经历:当他们面临一项改变现实的实际任务时,要能够识别关键问题所在,并能够在给定的条件和标准下,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既定方案着手构建模型并测试,最后拿出优化的方案,这些经验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解决未来几十年将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和环境挑战。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应懂得“工程”事关人们改变现状的问题,能够使用工具和材料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问题,能够比较不同的工程方案哪个更好。在高年级阶段,学生应有机会参与探讨事关社会和全球的复杂问题,能够将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逐步解决,能够根据确定的标准和给定的条件,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角度权衡利弊、评价方案。NGSS在教育内容上提出了“科学教育核心理念”、“科学和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三大板块。为了达成工程与技术的教育目标,在“科学教育核心理念”板块中,“工程、技术和科学应用”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并列为“四大学科领域”,同时“工程设计”又作为次一级的内容出现在“科学和工程实践”这个板块中。可见工程技术在NGSS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即便是一直备受重视的“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在新标准中也没有单独成为教学目标的一项内容,而是被包涵在“科学和工程实践”和“跨学科概念”两个板块中,被看成是对探究与实践环节的补充,因为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才有机会和能力来思考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和“为什么做”等事关科学性质的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他们可以了解每项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进而发展出一种精细的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欣赏,进而激发他们继续在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学习深造或者成为具有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素养的合格公民。

二、以“实践行为表现”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指标

用“实践行为表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而不是过去使用主观陈述性动词(如“知道”、“了解”等)加“科学概念”的陈述,这是NGSS的又一发展。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这三个学科领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习评价环节是以实际的工程实践问题作为考核学生科学核心理念的载体。学生要通过工程实践展示他们对科学的全面理解,尽管随着学段的升高这个比例略有减少,但到了高中阶段仍然占有1/4。这就是说,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上,NGSS将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参与科学实践、工程设计整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真实世界中利用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三年级“天气和气候”主题下的评价标准为例:“做一个关于减少天气自然灾害的设计方案并阐明其可行性”。构成它的学生能力基本要素包含学科核心理念维度中的对“天气”和“自然灾害”概念的理解,还包含科学与工程实践维度中的“工程设计”和“参与基于证据的辩论”,以及跨学科概念维度中“因果关系”的掌握。

由此可见,科学和工程实践的结合不仅事关教学的内容、策略和方法,它还是学生成就的考核指标。“在未来的科学教育评估中,不会单独评估学生对核心理念的理解,而是将核心理念的理解与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在一起评估,显示学生不仅‘知道科学概念,而且可以利用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来探究自然界,或者通过工程设计手段解决人造世界的问题。”[4]NGSS采用“工程实践行为表现”的可操作的显性评价方式,可以对因不同教师对标准理解不同而导致的评价误差和困难的问题有所改善。

三、“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

如前所述,工程技术在NGSS中的定义强调系统性,突出人造环境,囊括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等各种要素及其相互联系与作用。因此,对教育者来说,确保学生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一致性和有机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以数学为例,自然科学是一门定量的学科,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应该掌握许多强大的定量分析工具,这些工具在科学实践中的应用,将远远超出纯粹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不同情境下应用这些工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更深入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4],又可以提高学生科学实践的深度。语文的读写能力对科学学习也至关重要。科学文献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学科有关规范的理解、对使用证据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对复杂争论的评判能力,对复杂信息(如科学概念的图表和数据)的综合能力等[4]。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则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提出论点和捍卫论点的主要手段。通过准确表达他们所经历的、构想的、思考的以及学到的内容,展示对于某个科学概念他们究竟知道了什么。具体而言,NGSS在其每个主题下都列出了与数学和英语学科一致的考核标准。例如,三年级的“天气与气候”主题就包括了五条读写能力标准及五条数学能力标准。其中读写能力标准包括:比较不同文章对同一主题而呈现的核心观点;实施短期的研究项目,构建关于主题的知识;回忆自己的经历或从书本和电子化资源中收集信息,记录证据来源并进行分类等[6]。数学能力标准包括:抽象及定量分析、数学建模、使用合适的工具等[6]。这样,在教学中,针对“地球和人类活动”这一科学核心理念,教师提供了学生使用连续变量以及表示和解释分类数据的机会。例如:作一个统计图或柱状图来表示在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最高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天数,然后总计这个冬天有多少天低于摄氏零度?[4]

四、强调为超常儿童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

教育公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教育公平有两个涵义:第一个涵义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证公民不因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妨碍其达到自己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涵义是覆盖(inclusion),就是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7] 。NGSS中,一方面包含了所有学生需要知道和能去做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所有方面的标准;另一方面,虽然NGSS没有给出超前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但它通过多种方式确保学有余力的超常学生奠定学习高级课程的基础,使得他(她)们有可能通过学习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或者其他高级课程提前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在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CLB)》和《中小学教育法(ESEA)》文件中,专门讨论和研究的群体是“经济上弱势的学生”、“少数族裔学生”、“残疾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而NGSS则把研究拓展到了包括“超常儿童”在内的七个群体,通过提供各个群体科学学习特点的研究资料,为课程、评价和教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超常儿童群体的关注,实际上是NGSS对“公正”给出的新诠释和拓展。

五、总结和启示

综上所述,NGSS展示了美国科学教育理念的新拓展。面对今天广大的人造世界环境,NGSS所强调的工程技术,不仅仅是科学的应用而且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项系统化实践,因此具有重要教育意义;而用“工程实践行为”作为评价科学学习“输出”(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学生掌握真实世界中利用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有力的促进。鉴于我国没有科学理性的文化基础[8],当然不可直接照搬美国新标准,实行所谓的“跨越式发展”,而应在考虑中美两国国情和文化的重大差异前提下选择性地借鉴与吸收,以避免导致中国的科学教育落入“将工程技术实践等同于工匠操作”的教育误区。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地域广大、区域差异显著的特点,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大城市的环境,学生们生活的世界已经进入以人造世界为主的环境,因此可以考虑在发达地区结合中国本土特色,将科学教育与工程技术融合。

参考文献

[1]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Results From PISA 2012 [EB/OL].http://www.oecd.org/pisa/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US.pdf, 2013-12/2014-2-26.

[2]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Why K12 Science Standards Matter-and why the time is rig-ht to develop Next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EB/OL]. http://www.nextgenscience.org/sites/ngss/files/Why%20K12%20Standards%20Matter%20-%20FINAL.pdf, 2012-5/2013-9-20.

[3] 万东升,张红霞.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新标准制订过程的政策透视[J].外国教育研究,2011(9).

[4]NGSS Lead States.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For States,By States.Volume 2:Appendixes.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3.

[5]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s,Crosscutting Concepts,and Core Idea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2.

[6] [11]NGSS Lead States.Next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For States,By States.Volume1:The Standards-Arranged by Disciplinary Core Ideas and by Topics. 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3.

[7] Simon Field,Malgorzata Kuczera,Beatriz Pont.No More Failures: Ten Steps to Equity in Education [EB/OL].http://www.oecd.org/edu/school/nomorefailurestenstepstoequityineducation.htm,2007-11-14/2013-9-20.

[8] 万东升,张红霞.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美国的经验[J].教育科学,2013(4).

[作者:张殷(1978-),女,广西黎塘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红霞(1959-),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罗星凯(1958-),男,湖南新邵人,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拓展理念 篇4

在台湾期间, 我们先后听取了台湾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台湾教育大学教授以及中小学校长的报告, 涵盖中小学校长的甄选与培养、教育制度与现状、国民小学教育、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现等方面;参访了新北市江翠国小、台北市永吉国小、博爱国小、龙门国中、南投县普台国小等5所学校。

宝岛之行, 让我们了解了台湾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概况, 学习感知了台湾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开阔了教育视野。同时, 也感受了宝岛台湾美丽的风光, 亲身体验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人民的热情, 加强了汉台两地教育的交流和联系。

下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谈谈我们赴台学习的体会。

一、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在学校参访期间, 全团成员普遍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台湾中小学的管理者, 无论是校长还是中层管理人员, 他们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都非常现代化, 对于学校管理的思路明晰、分工明确, 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教师教学的指导讲究策略与方法。

究其原因, 台湾学校管理者综合素质较高, 大部分校长为教育学博士, 台湾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也较高。据统计, 台湾小学教师中4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初中教师5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很多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台湾学校下到教师、上到学校的管理者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学历呢?

一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台湾很好地继承了尊师重教的中华文化传统, 教师在台湾是一个非常受尊重的职业。教师的工资待遇要高于同等条件下公务员约20%的工资待遇, 使得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令众多高素质人才愿意到中小学任教, 实现了“优者从教”。

二是教师选聘程序严格。在台湾要想成为一名教师, 必须经过考试、面试、长达半年甄选、培训和一年的试用期, 因此成为一名正式教师过程很难辛, 竞争非常激烈, 难度相当大。在台湾有很多的“流浪”教师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校长入职门槛较高。在台湾, 要想成为学校的校长须通过初选、复选、储训、实习、候用、鳞选和专任这七个过程。台湾的行政管理层在选拔校长时的理念是:“不是为校长找一个合适的学校, 而是为学校找一个合适的校长。”在一个懂管理、高素养校长的带领下, 学校往往就能朝着一个健康、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朴实易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指明方向

在参访学校过程中, 我们领略了台湾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 感受到了办学者的教育智慧和风采。在普台国小, “对上以敬, 对下以慈, 对人以和, 对事以真”的校训言简意赅, 富于哲理, 师生易于接受。龙门国中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在设计、建设新校舍时, 把位于新校园中的百年老式民居建筑完整地保留下来, 并完美而和谐地溶入学校整体建筑之中。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时, 身临其境, 不需要老师太多的宣传和教育, 学生就能体验和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江翠国小的“体验、学习、内化、行为”道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学校每层楼的水龙头上都有“洗手五步骤”:“按、搓、冲、捧、擦”, 简单易学, 小学生通过几次操作, 就能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 从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博爱国小更是将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教室、走廓和楼道都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 学生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浓郁文化的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上学校每种举措的施行都来自学校对自己育人目标的认真分析和准确定位。尽管每个学校的特色不一样, 但他们在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传播上有着不约而同的共识, 而且都注重在这一方面的关注和投放, 这些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更多精神空间。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为学生教育成功提供有力支撑

在台湾, 学校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其中, 家长对学校办学发挥的重要作用, 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家长会的会长是在家长委员会成员中推荐产生的, 一般由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士担任, 学校的重要活动, 会长必须参加。家长会内设机构齐全, 有活动组、公关组、服务组、财务组、夜辅组、文书组和爱心义务组等。

在家长委员会会长的领导下, 各组成小组有序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评教活动、学生申诉与奖惩等。家长委员会的委员随时可以参加学校的行政会议, 提出意见建议, 大到学校的决策, 如征地、新建校舍、购买大型设备, 小到作业本的采购数量、校服款式等。家长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 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2015年元月13日我们有幸参加了江翠国小期末志工感恩活动, 了解到家长会不仅在经费上给学校以支持, 而且还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 为学校做义工。家长们根据自身的特长, 十分踊跃参与家长会内设的各种服务活动组, 成为志工爸爸、志工妈妈, 参加爱心行动, 义务为学校做事。例如:到学校义教, 到校门附近义务维持交通秩序, 到校图书馆义务工作等。家长会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高质量的教育为社会营造出良好的风气

中国是礼仪之邦, 在2500年前, 孔子就教育他的学生“不学礼, 无以立”。民族文化的弘扬渗透于台湾社会的每个细胞中:台湾的街头满是摩托车, 但很少看到闯红灯的现象, 路面秩序井然;台湾满是禁烟提示, 只要见到屋顶的地方就不能抽烟;台湾街头书店林立, 或站或坐, 店里满满的都是静静的看客;台湾垃圾按类别存放且不落地, 即使是乡村, 每家每户门前都保持干净整洁;台湾人热爱生活, 即使是破旧的木屋前, 也能看到怒放的花儿。台湾满是居民筹钱搭建的庙宇, 最中国化的建筑, 穿插在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里, 却感觉不到突兀;台湾人很是谦逊有礼, 所到的公共场所, 听到最多的是人们礼貌地说着“不好意思, 借过一下”……7天的台湾之行, 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是对台湾的文明、环保、热情和感恩油然而生出的一份敬重和感慨。我们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要归功于台湾高质量的教育。正是由于台湾有这么高质量的教育, 才造就了高素养的台湾人民, 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

拓展理念 篇5

内容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课程是艺术基础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保守的教学模式易导致“单一化”的技术型人才,文章认为以素描材料语言为突破,把“实验性”引入课堂,用当代艺术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创造型的艺术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材料语言 实验性 素描教学

一、国内外素描教学的现状

(一)保守的素描教学模式与艺术发展存在“代沟”

艺术院校正统的素描教学沿袭的是欧洲客观写实的传统道路,这种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研究和表现自然物象的客观造型为目的,本身有着严谨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但弊端是过分偏重于写实训练,“同一性”的教学手段易导致“单一化”的技术型人才。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负面影响也确有显现,如素描训练缺乏激情,作业千篇 一律,概念化程度严重;学生知识单一,不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甚至对学习素描的目的和意义感到迷茫。这种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多向创造意识的发挥,素描基础课程与艺术创作的衔接存在“脱轨”的倾向。在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今天,传统素描教学与艺术发展存在着代沟,并引发了我们对素描基础教学的反思。

(二)素描在当代艺术中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素描教学应与多元化的艺术形态接轨

当今国内各大艺术院校都致力于对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尝试调整教学方案,完善教学措施,强调素描教学的融合性、开拓性,致力于以开放的“大基础”教学理念来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力、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使之成为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

从20世纪末开始,传统的审美观念彻底发生了改变,素描也需要以新的模式来陈述, 其形式语言和表现媒介都有了新的拓展。当今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学强调素描与多领域、多专业的融会贯通,素描在内涵的界定上更加宽泛,形式与媒介方面有着广阔的实验空间,素描是一种非常自由、灵活、多元的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以当代艺术理念拓展素描教学的外延

(一)深入解读素描语言的基本形式元素――点、线、面

要打破传统素描教学的局限,首先要摒弃传统写实素描教学中存在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突破保守的教学理念,扭转一些学生在素描学习中“照抄、描摹”的被动局面,摆脱只会单纯模仿或再现的束缚,把素描从对“光影”“调子”等技术性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开放素描的形式语言系统。

鉴于此,就要深入解读点、线、面。摒弃以往教学中概念性的认识与训练方法,深刻理解作为素描基本语言的点、线、面不只是用来描摹客观对象,更是一切绘画形式语言的基本元素。让学生认识到绘画作品中的每一个点、每一根线、每一个面都是艺术符号语言,具有符号的形式和指代意义,体现着画家的思维、情感和观念。训练学生把点、线、面作为画面的形式元素进行理性的组织、构成和关照,以“有意味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研究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切实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与审美知觉。

同时,要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加强素描课程中对美术史论、艺术批评及当代艺术现象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观念、艺术原理、表现形式及其与时代背景的联系,教学内容由窄变宽。学生最终会认识到,无论是何种绘画形式,无论是点、线、面的何种表现形态,都来源于对物象的深入观察,带有客观对象的形象特征,并非凭空捏造也不是盲目的描摹,而是画家有意“艺化”的结果。只有开放素描的形式语言系统,尝试不同的造型手段,才能让素描基础课程真正成为融会贯通的视觉艺术的“大基础”。

(二)用材料语言的“实验性”突破素描教学

结合当代艺术理念,以材料语言训练为突破,把“实验性”引入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开放素描表现媒介的研究和运用空间,以此拓展素描教学的外延。摒弃素描工具只是“纸和铅笔”的媒介概念,使素描的表现材料从过去的简单化、固守化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在材料媒介和表现技法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从材料语言上挖掘素描的表现魅力。强调素描表现方式的宽泛与综合,拓展、创新素描的表现语言,为素描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材料的选择是美术创作的开始阶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用材料启发艺术思维,把自己的审美力、创造力倾注在物性材料上,将其转化为素描语言。学生一旦在创作中找到了与物质媒介特性相适应的表现方式,那么他的艺术创作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物质材料具有广阔的实践空间,在素描训练中应致力于对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以及对各种综合表现手段的挖掘和研究,以此推动素描艺术语言的演进,为素描的发展开拓新的方向,扩展新的空间,使其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扮演包容、积极的角色。

(三)用当代艺术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对新材料、新技术“实验性”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兼容、多元、开放的教学理念,丰富的课程内容,有益于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尊重学生的审美取向,鼓励张扬艺术个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追求个人审美趣味和创作方向,自主确立审美主张和艺术语言,让学生切实深入到艺术创造的实践中去。

众多当代艺术家都是通过对材料媒介进行实验性的研究,发掘了新的视觉图式和艺术方向,在艺术领域中显露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如波普艺术画家劳申伯格在艺术生涯中始终追求自由的、实验的技巧与材料方法。他把废品、实物、照片及手绘等综合手段结合起来构成画面,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媒介,从而创造了“混合绘画”,在艺术史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而抽象表现主义先驱波洛克则利用技法来表现。他在画布上大胆地泼溅颜料,把绘画本身的行为转化为一种实现自我的探险。这种全新的绘画形式体现了画家惊人的创造力,产生了神奇的画面效果,形成了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正如其所言:“绘画是一种自我发现……的状态,每一位好的艺术家都是在画自己。”

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突破传统模式,把素描教学与培养创造性艺术人才相结合,从而实现素描教学真正的厚基础、宽口径,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也正是素描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所在。

(注: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教改课题《以当代艺术理念拓展素描教学的外延》的论文成果。)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拓展理念 篇6

关键词:素质拓展理念 高职课堂 研究与实践

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当今的高职学生,他们的意志更需要磨练、人格更需要完善、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培养,如何在高职学生课堂上寻找一种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值得我们高职教师思考。素质拓展训练可以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高职课堂中纳入素质拓展训练理念,对进一步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素质拓展理念纳入高职课堂的现状研究

(一)目前,国内同类项目研究现状分析

1、侧重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素质教育,忽视了(第一)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自从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以来,教育家及学者开始研究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但更多侧重的是在第二课堂中如何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在(第一)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2、侧重课堂中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忽视了素质拓展理念的渗透

在我国,目前随着人们对素质拓展活动的体验和深入理解,部分现行性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在大学课堂中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孟月婷教授等人撰写的《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之初探》一文中提到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的组织与实施问题,但是他们更多注重的是将社会上提到的素质拓展活动如何一成不变地搬到大学课堂中来,侧重在素质拓展活动在课堂中的开展,忽视了素质拓展理念的渗透。

3、笔者对本项目研究的创新之所在

笔者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通过对素质拓展理念内涵的深入探讨和理解,研究一条如何将素质拓展理念纳入高职课堂的新型教育教学改革路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为高职的选修课、必修课提供可行性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二)素质拓展理念概述

拓展训练(英文名Outward bound) 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战争结束后,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然可以保留。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风魔全球半个世纪的素质拓展训练,1995年融入到我们中国市场。

经过研究,素质拓展的显著特点有:(1)综合活动性;(2)挑战极限;(3)集体中的个性;(4)高峰体验;(5)自我教育。

通过组织者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参与者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拓展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为互动式教学提供依据,对高职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及现实可行意义。

(三)当今高职课堂现状及高职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题。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收效并不十分明显。纵使已经在实施的方案,也仅仅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上加以改变,而在关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上仍没有显著的进步。我认为应该结合当今高职课堂及学生素质现状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

1、当今高职课堂现状分析

20世纪末我国的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口号,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无论上至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下至教师的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至今似乎仍就是一句口号,本人经过仔细研究,总结出当今高职现状如下:(1)教育者认为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本专业的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生发展的本领和能力,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2)教育者把职业教育片面认为是一种培养目标十分简单、突出实用技术培养的就业培训,而削弱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

2、高职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好,已经具备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但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更需要的是技术、能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经过分析发现当今高职学生素质现状如下:

(1)部分学生的意志力不够顽强,做事的信心不足;部分学生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决心不够。(2)部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够,部分学生对将要踏入的社会缺乏认识,没有生存危机感,仍然认为只有一技之长就行。更甚者仍然沉溺于“靠关系、走门路”的糊涂梦中,因而没有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愿望和动力。

种种误区已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在高职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将素质拓展理念纳入高职课堂的必要性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重要文件,文件中强调了素质教育对当代学生的重要意义,在高职课堂中纳入素质拓展理念是服务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改变高职课堂现状的需要,是适应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将素质拓展理念纳入高职课堂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通过将素质拓展理念纳入高职课堂的实践操作,将使高职院校参与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将有利于建立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向导,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对改进传统式教学模式提供可行的依据。

2、将素质拓展理念纳入高职课堂是改变高职课堂现状的需要

当今高职课堂教师大部是通过书本知识的说教方式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对于真正实现对学生意志的磨练、人格的完善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意识不够,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应该尝试将素质拓展理念融入到高职课堂的教学中去。

3、将素质拓展理念纳入高职课堂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关键的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人才,从而缩小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校大学生有为把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还必须有一个好的机制来保障、激励大学生朝着方面努力。将素质拓展理念纳入高职课堂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是一个比较好的机制。

二、将素质拓展理念纳入高职课堂的实践及现实意义

1、收获

同学们通过参与拓展项目的训练,感受到了传统教学课堂上没有过的体验和训练,让参与者在意志上、合作意识上、美好人格培养上均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概括起来收获主要有:(1)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2)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3)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5)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2、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导方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在课堂中融入素质拓展理念,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增强自信,心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综合能力;(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培养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开朗的性格;(4)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5)选修课、必修课提供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重视人才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在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及高职教学模式的现状条件下,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纳入素质拓展这一先进理念势在必行,希望笔者对该问题的粗浅探究对各位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拓展理念 篇7

绿色建筑, 一个我们现在已经耳熟能详的词汇, 曾经也只是默默无闻, 后来在设计者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现在好像已经变成了社会中的流行词, 就如同前几年众人口中的“节能减排”“低碳”一样, 越来越具象化, 生活化。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绿色”的含义, 也许在生活中我们并不知道哪一个是绿色建筑, 但是它已经普遍的出现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 许许多多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已经走在了绿色建筑的路上,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而工业建筑, 这个普通人都认识也能看得懂的词汇, 却好似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因为它不可缺少, 又好似在我们生活之外, 因为它并不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紧密相连, 曾经的岁月中, 它甚至布满了我们生活的整个天空, 但在现代, 它只是一个我们不需要看到的必需品。或许, 它与很多人眼中高大上的“绿色建筑”所共同的仅仅是建筑这个词, 但是我要说的是, 绿色建筑的理念, 也会在“傻大黑粗”的工业建筑领域生根发芽。

事实上, 建筑所从事的活动, 与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曾经的原始社会也好, 封建社会也好, 现代社会也好, 都让建筑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甚至前无来者, 经济的发展表现在物质的极大丰富上, 而物质的丰富又催生了精神层面的发展, 精神又反作用在物质上, 如同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绿色建筑理念,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 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并如波浪般传导到各型建筑的设计中。

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屋面绿化、墙体绿化的简单表现, 它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共存方式, 减少从环境中对资源、能源的获取, 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却又不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来源于自然回归自然。随着世界绿色建筑思潮的发展, 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建筑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则标志着绿色建筑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 则预示着我们的工业建筑领域“绿色的希望”。截至2015年12月10日住建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公告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总数已有3 636项, 其中2015年新增1 098项, 创历年同期新高。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 则是代表了我们在为了生活的更美好的道路上, 所做的努力。

2 绿色建筑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其实传统的工业建筑一直所采取的模式, 在一定层面上契合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工业建筑的具体类型很多, 给人最多的印象是功能简单, 造型刻板, 色调灰暗, 有时候甚至是千篇一律, 不过换个角度看, 这些特点意味着高效率、低成本, 无论从经济效应还是从社会效应考虑, 都实现了经济与适用的最大化, 虽然一度抛弃了美观这一需求, 却很有几分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VanderRohe) 所说的“少即是多”的风范, 不过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 作为设计者的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更多, 这就是绿色工业建筑。

与绿色建筑中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一样, 绿色工业建筑的主要内容也是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场地,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外环境, 室内环境, 运行管理等各方面, 但具体内容又不完全相同。在实际的实践中我们也充分考量这些内容, 以之为指导, 并将其运用到建筑实践活动中。

2.1 绿色工业建筑在选址方面的体现

绿色工业建筑在选址用地方面除了满足相关规划要求外, 还要求不选择影响环境的区域, 以节约优良土地资源, 不选择不适宜建设区域, 以节约生产资源, 从远期近期结合层面考虑建设场地的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上则是发挥创造力, 采用联合厂房、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地下建筑或利用地形高差来做阶梯建筑, 以达到提高场地利用系数, 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要求;发散思维, 利用没有其他用途废弃土地来配合生产建设。现在很多重型工业建筑, 大部分采用联合厂房, 不但节约了用地还缩短了生产环节, 如钢铁冶炼厂房、垃圾焚烧发电厂房等, 都是各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不仅有良好的生产效果而且减少了占地;而很多轻型厂房则是往高度方向拓展, 如纺织、服装、光学、食品等行业都是以多层厂房为主。在区域位置选择上, 则是尽量考虑临近生产资源或社会运输资源, 如公路、铁路、码头或空港, 以节约生产资源的损耗, 这个因素在工业建筑中几乎是必须考虑因素, 所有厂址基本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在场地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保留可用植被和适于绿化种植的浅层土壤资源, 不破坏场地和周边原有水系, 合理确定场地标高和建设土方量。这些都要统筹考虑, 充分权衡, 才能真正做到节约用地。

2.2 绿色工业建筑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的体现

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 主要是控制绿色工业建筑能耗指标, 这些能耗主要表现在对电、煤、汽、水、气的消耗上。而其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则分为节能、能量回收、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工业建筑本身的节能要求与民建一样, 主要体现在对围护结构传热性能, 以及内部的通风, 用电, 采光等方面所作出的明确要求。虽然国家并未出台对工业建筑中的建筑节能规范性要求, 但是在实践中都会给予充分的考虑, 例如屋面采用保温隔热材料调节室内温度, 墙体采用热阻性能优良的材料保温隔热, 考虑门窗的气密性、传热、遮阳对建筑的影响, 采用合理格局自然通风, 尽量采用自然光满足照度要求, 这些都是基于节能所进行的措施。在节约就是效益的工业建筑中, 能量回收、可再生能源利用本身都是不会被忽视的, 例如垃圾焚烧发电及沼气发电等工程中就采用了余热回收系统, 很多项目中采用的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 地源式热泵, 风冷式冷却塔都可以相应节约大量的电、水等。

2.3 绿色工业建筑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体现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控制单位产品的取水量指标, 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来衡量, 很多具体的措施及设备已经在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在节水方面, 很多工程通过工业废水再生回用系统节约了大量的新水, 而通过合理的设计绿化树种, 以及采用喷灌、微灌的灌溉系统, 则大量减少了绿化用水的量;在有的项目中, 通过设置蓄水的景观水池, 来收集屋面和地表水径流, 不但可以进行雨水的综合利用, 还可以美化环境, 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小环境;大部分的清洗或冲洗工器具都已采用节水或免水技术。水资源利用则主要表现在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例如按照水点、水质和水量要求采用分系统供水, 生产用水、景观、绿化、冲洗水、消防用水、建筑施工用水考虑非传统水源等, 这些综合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与水资源的节约是相辅相成的。

2.4 绿色工业建筑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的体现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这一项可以说在绿色工业建筑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工艺、建筑、结构和设备一体化设计, 土建与室内外装修一体化设计, 造型要素简约, 装饰性构件适度, 这些都是现代工业建筑的特点。现代的工业建筑基本告别了原有的建筑形象, 取而代之的是简洁、现代, 给人们带来的是与以往所不同的视觉感受。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不仅是现代快节奏的经济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也是低碳环保的需要。很多高性能材料, 复合性能材料, 工业化生产的建筑制品都是首先应用于工业建筑之中, 由于工业建筑的复杂性、多样性、规模性, 决定了这些材料都是应要求而生, 并慢慢普及。利用原有的建筑、设施材料, 使用可再生循环的建筑材料以及利用当地材料, 一直是工业建筑设计中在做的事情, 很多老厂房的改造, 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 而像钢结构、玻璃等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也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建筑中。

2.5 绿色工业建筑在室外环境营造方面的体现

室外环境由于其外在可见性, 一直备受关注, 现代的工业建筑早已摒弃了旧有的模式, 不再是或空旷、或硬化的场地, 而是综合考虑了环境、人以及建筑的关系, 做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控制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排放和处理, 采用室外噪声和减震隔震措施, 控制建筑玻璃幕墙, 灯光设置, 外墙饰面材料产生的光污染, 控制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 控制使用和产生的温室气体和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排放, 这些都是要一一考虑的问题。每一个项目都应该着力于内部小环境的营造, 力求创造一个有着良好的空气、阳光、水的环境, 人可以身处其中, 仿佛回归自然。

2.6 绿色工业建筑在室内环境营造方面的体现

室内环境品质直接影响用户的舒适、健康以及工作效率, 在这之中我们不但要满足人的需求, 还要满足物的需求, 这些需求大致集中在室内的空气质量, 温度、湿度、风速, 照度, 噪声污染和隔声上。如何用更少的消耗来满足这些需求, 是在设计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实践中采用的方式或措施并不复杂, 甚至都不会增加消耗, 却可以带来更优秀的建筑体验, 如在场地中根据风环境考虑建筑布置, 并在室内通过良好的空间组织引导气流, 则会让我们获得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 更适宜的室内温度, 而建筑物中对自然光的充分利用, 直接提高了对照度的水平, 也满足了人们在与室外交流的情感需求, 并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电力。

3 结语

绿色建筑也好, 绿色工业建筑也好, 它们的出现、发展, 其实都是代表了人类对自然以及人类自身需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绿色建筑不是单一方面的考量, 也不是简简单单几个节能措施的集合, 而是从本质上人与自然的新型共生关系拓展而来, 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 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 让人们感受到这种共生关系已经真真切切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应该相信, 在未来随着绿色建筑理论的不断发展, 建筑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 人类社会必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基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从建筑选址、节能、节水、节材、环境营造等方面, 阐述了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对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壮大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业建筑,节能,环境营造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GB/T 50878—2013,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S].

[3]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业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4]GB/T 50908—2013,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S].

拓展理念 篇8

1 传统新闻采访理念的关键

1.1 采访活动中的经验性特征较为明显

传统意义的新闻采访注重采访活动中的基本环节、原则和方法。早期的新闻采访大多是依照自身的采访经验进行一定的加工而成, 因此其中的精辟论述可能会受到业界的推崇。纵观优秀的新闻采访理念书籍, 大多是对采访活动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并对新闻采访记者有着一定的帮助、指导作用, 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1.2 传统的采访理念回避了一定的理论问题

在传统的新闻采访理念中, 对新闻具有的准确、客观以及新闻价值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争论问题, 但争论的关键又是新闻界始终坚持的基本性理念和原则。例如, 对新闻的客观性争论, 主要是对新闻职业道德和报道的准则, 其中李良荣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他认为客观性是记者要完全不到任何偏见进行事实的选择, 使新闻只提供事实, 意见是在有评论的情况下才提供。这是对新闻事实的基本尊重, 同时也是一种正确的具有盖度责任感的新闻传媒的态度。但在实践当中, 新闻的客观性受到诸多因素的挑战, 同时还会受到采访记者自身主观性的限制, 从而造成对客观事实的歪曲或误读。但对于这一问题, 传统的新闻采访理念没有进行深层探究。

对新闻的价值与准确性来讲, 在实践当中也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在现代化社会中, 新闻的时效性很重要, 因此在新闻的实践活动中会存在牺牲新闻准确性来实现其时效性的现象。在传统意义的新闻采访价值中, 新闻的价值要素存在一定的缺点, 因此容易导致新闻发展的异常, 新闻报道极易偏向暴力、战争或饥荒等等。可见, 正是由于新闻采访理念的问题与缺陷, 因此也得不到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

1.3 传统采访在理论上具有内向微观的特征

传统新闻采访的理论体系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际研究再来进行新闻采访的阐述和探究。无论从采访对象、采访案例, 还是到采访者自身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都对其环境条件、时代背景以及自身修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但都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当中的, 并对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 从而使传统新闻采访的理论具有实用性。但采访是新闻活动中的环节之一, 而对其他学科或传播活动却没有有效的涉及或参照, 因此还不够系统完整。根据研究发现, 新闻采访的理论研究受条件的限制, 因此很难在众多领域中有所突破, 所以呈现出明显的内向微观性特征。

当然, 传统新闻采访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概括性、总结性和指导性的优势, 但同时也具有微观性和封闭性的弊端, 缺乏宏观与系统的视角。

2 现代采访的理念突破及活动变化

2.1 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进步

现代新闻采访在理念上有效突破了传统的视域, 吸收了大量的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与统计学等学科研究成果, 同时也广泛吸收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从而使新闻采访在手段和方式上有了新的飞跃。正是众多学科优秀成果的有效导入, 因此才使得现代新闻采访能够在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 有效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 在采访理论和实践中都能够有所突破, 进一步开拓眼界, 而不仅仅限于新闻采访中的个人体验。现代新闻采访需要将视野建立在当前众多学科背景之下, 思维也逐渐从单一走向立体多元化, 拥有更加宏观的研究视角。

2.2 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会认为, 没有对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就不能成为新闻采访, 同时也被禁止和批评。例如QQ采访、网络意见到发表等, 只是因为这些交谈都没有真正深入现场。而在现代化社会中, 新闻采访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1 采访对象与环境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社会构成变得更加复杂, 但媒体却相当活跃。因此, 采访作为新闻会活动的前方阵地, 不再以社会政治背景作为单一的采访环境, 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的社会背景。这包括经济、社会、社会舆论及科技等背景。例如, 2011年的重大动车事故既有相当复杂的背景:工程建设抢进度来赶工期, 科研部门在审查、监督上的缺失, 铁路部门在技术的使用和审查上的缺失, 还有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等背景。但对于这种重大新闻, 如果对采访的环境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就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 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新闻报道在采访对象上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 而且还会存在很多顾虑, 有很强的保护意识, 也会出现消极的态度。同样是2011年的动车事故, 其采访对象有目击者、当事人、救援人员、施工管理者以及事故调查人员等, 但每个采访对象都会考虑从到自身的利益与目的, 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会有所保留。因此, 新闻媒体在对事实进行描述的时候会在事件真相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 进而给新闻记者的正确报道和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2 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有偏差

在现代社会中, 媒体的话语权比之前有很大了开放性和自主权。再加上, 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媒体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 媒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对于2011年的动车事故, 多家媒体进行了尖锐犀利的直接性提问, 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接近事故现场, 也不断提出质疑。正是媒体可以对事故从不同角度、场景、视点的切入, 为媒体的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3 记者采访的主题、目的及技术上有所变化

在新闻的报道中, 采访记者对新闻继续有效的辨别, 将信息性新闻放在首位, 要直奔主题, 只报道事实不发表任何评论。而需要刨根问底的新闻则应坚持预测性和分析性的原则进行深层挖掘, 进一步接近事情真相。

在新闻采访技巧上, 可以通过资料收集。网络以及众多现代化通讯设备等进行采访, 为了时间和操作上的便捷, 这是当前记者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一种全新采访样式。但这不等于对创痛采访形式的否定, 而是将现代与传统有效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现代社会在新闻采访中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3 新闻采访的新视域

在当今社会的息传递中, 传递形式上要尽可能灵活处理, 以便对信息进行提炼或延伸。信息的提炼就是由于社会和媒体的快节奏, 要对报道事件进行高度的浓缩, 间断概括;而信息的延伸就是要借助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普及, 从而为信息延伸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然而, 观众对信息的关注是发展变化着的, 因此新闻媒体与记者需要关注人们的真实诉求来处理信息, 从而获得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

4 总结

综上所述,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前提, 只有存在采访才会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 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在逐渐认识和探究新闻采访理念, 并且不断付诸实践, 充分发挥新闻活动的价值, 保证新闻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不管是从业务操作上还是从理论上, 当代新闻采访都在逐渐突破新闻采访理论传统意义上的结构框架, 改革创新了很多新的方法和观念,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生成和改革创新。本文旨在对现代新闻的采访理念进行有效的阐述和探析, 并对其实践应用进行深层研究, 不断拓展新闻采访的新视域。

关键词:现代新闻采访,理念,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赵颖.怎样当好基层记者[J].记者摇篮, 2009 (11) .

[2]王立凤, 谢雷.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 2009 (11) .

[3]杨韬.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法律错误[J].新闻窗, 2011 (1) .

拓展理念 篇9

关键词:拓展训练,理念,体能教学,警察,研究

警察学院体能教学是警察学院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体能教学需要新的科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做指导,本文从教学理念的层面对警察学院体能教学进行探讨,希望为体能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警察学院公安类专业学生的体能测试项目800m(女)、1000m(男)耐力跑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在体能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理念)和对照组(传统教学)两组各有男、女生各15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等组教学实验法。据研究目的、要求,在吉林警察学院进行为期两个多月(2013年下半学期)的拓展训练理念下的体能教学等组实验,共计10课时。相同的体能教师、在同一教学环境、运用相同教学练习内容和测试法,实验组在体能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理念,对照组运用传统教法,对比两组体能教学的效果。

3 研究结果

3.1 拓展训练的起源发展和理念

3.1.1 拓展的起源和发展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Outward Bound的管理培训。拓展训练,字面解释为船要离港招集船员的旗语,一艘小船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抛锚起航,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没有未来的挑战。1970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1994年,刘力创办了国内第一所专业体验式培训机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并命名为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引入国内后迅速商业化并服务于企业团队文化的建设和员工素质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3.1.2 拓展训练理念

拓展训练理念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具体包括:投入为先,要求学员全情投入才能获得最大价值;挑战自我,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素质的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心理极限”;熔炼团队:体验团队的伟大力量,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心与参与意识,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训练项目要求以后。自我教育:培训师只会在训练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将拓展训练应用与体能教学环节将给传统的一项枯燥的体能教学注入活力。

3.1.3 拓展训练理念与传统体能教学

拓展训练理念强调团队、强调挑战、强调体验、强调分享,这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所没有的,传统的体育教学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并且基本部分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拓展训练理念下的体能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准备与感知—活动与监控—反思—分享与整合—运用。

3.2 拓展训练理念下警察体能教学实验设计

3.2.1 实验内容设计

本研究10次课时中,传统体能——800m、1000m教学和拓展训练理念下教学的内容、练习手段基本相同。具体内容都包括:上下肢力量练习、持续跑、间歇跑、重复跑、核心力量等等体能练习内容。实验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拓展训练理念,让学生不断处在情境和任务挑战之中,例如:在进行长跑训练时,可给学生设置如下的团队挑战任务:可将30名学生平均分配为两组,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垫场小游戏(让每个小组叠掌,喊三声加油、加油、加油,让小组每位成员体会到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然后通过合理的情境导入(比如完成某次情报任务、或者恐怖分子中的间谍行动等),让学生心理生处于情境之中,然后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本组先跑多少圈(300圈)者“活命”。课后教师在对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整合、分享对学生的挑战意识和团队意识进一步升华。

3.2.2 实验步骤设计

研究前测C1→拓展训练理念下警察学院学生体能教学1、2、3、4、5、6、7、8、9、10(警察学员学生体能教学1、2、3、4、5、6、7、8、9、10)→研究后测C2。

3 . 3 拓展训练理念在警察学院体能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根据吉林警察学院2012年公安类专业800m(女)、1000(男)体能测试标准:分为以下几档(单位:m):男:≥4′02"、3′41"~4′02"、3′26"~3′41"、3′15"~3′26"、3′03"~3′15";女:≥3′55"、3′35"~3′55"、3′21"~3′35"、2′58"~3′10"四档分别对应:及格、一般、中等、良好、优秀;并赋予分值分析:60、70、80、90、100分。(见表1)

在实验开始前、后我们分别对两组学生的800m(女)、1000(男)成绩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作图对照二者的教学效果。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女生800m(女)、1000(男)平均成绩为:3′56"、3′54"、3′39"、3′40",二者相差不大,都处于及格档次。经教学实验后,对照组、实验组男、女生平均成绩为3′31"、3′12"、3′29"、3′13",其中实验组均处于处良好档次,对照组均处与良好档次,实验组比对照组男女成绩平均高出0.17s。也就是说,实验组学生平均成绩从及格档上升到良好档,而对照组平均成绩从及格档仅上升到中等档。故拓展训练理念的运用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警察学院800m(女)、1000(男)教学成绩和效果。采用拓展训练理念的警察体能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试验组男、女生800m(女)、1000(男)成绩有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得出:无论是从实验的过程看,还是从实验结果看,拓展训练理念更能稳步提高警察学院学生的800m(女)、1000(男)教学的成绩,提高警察学院体能水平,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 拓展训练理念用于警察学院体能教学,学生进步较快

在拓展训练理念的激励下学生一般处于“深深的情境之中”,把枯燥的体能练习,当做一次特定的任务来完成,并从中体会、思考,痛并快乐着,牢记自己团队一份子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全新地投入团队中,暂时忘记或者忽略因为缺氧或者乳酸导致的身体上的疼痛。

4.1.2 拓展训练理念用于体能教学可激发潜能、实现超越

拓展训练的首要理念便是“挑战自我”,教师通过特定的小游戏(1min击掌),学生明了本来看似完不成、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正如学生的体能仍然有进步的空间,首先要在心理上相信自己的潜能仍有进步的空间,进而才能挑战自我不断进步。

4.1.3 拓展训练理念用体能教学,效果好、成绩进步幅度大

从上面数据看,经教学实验后,实验组比对照组男女成绩平均高出0.17s。实验组的学生每个人要比对照组快0.17s,故拓展训练理念下教学效果更好、体能成绩进步幅度更大。

4.2 建议

4.2.1 将拓展训练理念同其他体能教学手段灵活结合

拓展训练理念下的体能教学不能以为拓展训练理念而固守拓展教学的环节模式,源自商业模式的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有很多不符之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特点具体分析将拓展理念同其他体能教学手段灵活结合。

4.2.2 要注意解决好课堂环节的时间控制和练习密度

拓展理念 篇10

关键词:拓展训练理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前言:基于拓展训练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是在基本教学模式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 面向学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计划。该种教学模式的推出, 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弊端, 对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同时该种教学模式在推动教学改革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原则

1.1、以人为本

高校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 是在实际的拓展训练环节中, 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 能够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学习特点、运动习惯、专业等因素进行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 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 通过有规划、有目的教学能够将学生的体育潜能激发出来, 并积极投身于体育训练。

1.2、安全训练原则

高校体育训练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学生难度以及训练量, 在实际训练中学生的体能提升是最关键的。 体育训练中需要将注重学生训练的安全, 很多教师为了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 开展很多危险性较高的教学活动, 如攀岩、天梯、求生墙等。这些体育活动处理不慎将会带来风险。 因此在高校体育训练中应该保证学生的安全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教学活动。

1.3、创新性原则

教育发展逐渐向着提升学生的能力方向发展, 单一形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因此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式教学。创新性原则是发展高校体育拓展性教学的关键, 教师只有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才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

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缓慢, 虽然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与高校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活动单一、教学设备短缺以及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都是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在课堂活动设计上不能进行更新, 学生的对于墨守成规的教学活动, 缺乏积极性, 时间久了就会阻碍其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在缺乏相应的体育设备以及场地的基础上, 学生难以针对相应的教学设备进行体能训练, 教师只是对新颖的体育教学进行纸上谈兵, 教学效果差;在课程安排上, 基础训练时间安排比较多, 而拓展训练比较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停留体育理论基础上, 并没有实际的具体操作, 在教学手段上有所缺失, 高校只是片面的重视教学理论, 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带来阻碍。现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严重畸形, 与根本的教学目标有所偏离。

2.2、课时安排比较少

高校体育教学在实际课程安排上比较少, 据调查, 很多热爱体育的学生表示, 在高校教学中的课堂设置比较少, 基本一周一次, 而且体育教学场地主要在外面, 容易受到环境以及天气的影响而难以开展课程。这样使得课程设计就更少了, 例如轮滑教学遇上雨雪等天气都不能进行。从轮滑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分析:高校体育教材的编排, 主要按照相关运行项目动作的难易程度进行分解, 教材结构比较典型。但是这种教材结构, 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比较模糊。因此说无论是从课程时间安排, 还是课程内容上安排都对高校学生学习的促进效果不大。

3、基于拓展训练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3.1、建立拓展教学目标

基于拓展训练理念的高新体育教学改革, 首先需要从教学目标上进行改革。教学目标是决定着教学方向的关键。在拓展教学模式下, 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中,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主体,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后, 学生就是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其次需要对主体对象进行调查, 只有明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兴趣方向, 才能够为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第三, 定位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开放性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以体育竞技的模式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3.2、教学形式拓展

在拓展训练模式下, 高校体育教学形式发生改变,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 校内场地训练模式。在校内场地进行训练, 教师根据高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但是由于实际训练缺乏户外训练模式, 并且在一堂课上难以对多组学生进行教学, 因此该种拓展训练模式效果不佳。第二, “校内+ 户外”模式。该种模式中需要对高校在校外开办训练场地, 实际拓展训练中的基础部分可以在校内完成, 而技术含量比较高且场地需求比较严格的时候, 可以在户外专业场地来实现。在户外场地中, 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培训, 由于户外不定性因素比较多, 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培训中应该将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然后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该种教学模式形式多元化, 能够在勘测、水利、地质等专业中进行拓展应用。以该种教学模式为核心, 打造出特殊体育教学课程, 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潜能激发出来。

3.3、教学内容拓展

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进行拓展, 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体育教学内容是在实际教学内容基础上, 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基于训练拓展理念, 需要从教学结构上进行拓展。一般情况下, 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为四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础部分以及结束部分。

在一般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体操以及慢跑形式开启体育教学, 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 能够调节学生生理机能,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长期在课堂上被利用, 在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疲劳, 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阶段, 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制定出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课程设计。 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在以上四部分中所产生的状态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分析, 总结出一些针对性的游戏教学模式。以高校户外武术教学为例, 高校武术教学布置形式丰富, 形式比较新颖, 能够将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在高校体育武术教学中, 体能方面的训练强度比较大, 学生容易在高强度的训练中, 失去耐力。因此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游戏教学, 充分利用游戏教学使得教学课程顺利完成。

当学生在开始上课时, 身心状态比较轻松, 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精神状态不一致, 对待事物的兴奋性也不尽相同, 若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课程得不到拓展, 学生的消极学习情绪会对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此时, 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 可以通过加入一些武术游戏, 来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例如“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游戏, 在高校体育拓展课堂上的应用, 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并与武术学习相结合。

3.4、营造体育拓展训练的氛围

高校中营造出良好的拓展训练教学氛围, 需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第一, 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优化;第二,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只有在体育课程设置十分优化的前提下, 加之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注意, 在学生中赢得拓展体育教学的口碑。当在一所高校中, 谈起拓展性体育教学, 学生都给以好评时, 学校内的体育教学氛围就养成了。在高校体育拓展课程设置优化上, 首先需要解决课程安排时间比较短的问题, 一般的高校体育课程只是安排在大一学期, 而在大二到大三学期, 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因此需要据将这样的教学课程安排改变, 建议高校开设两到三年的体育课程,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大四年级开设体育拓展选修课程。用充分的教学时间, 将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最为主要的是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3.5、拓展教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 如, 在高校篮球、排球等教学中, 可以在期末对学生进行素质考核。但是在拓展教学体系下,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 还未建立比较成熟的教学评价体系。由于拓展训练教学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创造能力以及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力等, 而这些能力是很难在传统的体育评价体系下体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建立拓展训练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该体系的建立关注的是学生内心的素质培养,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从多角度将学生的能力提升。同时在该体系下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能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3.6、拓展训练理念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借鉴与发展

第一, 对于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认可。无论是高校体育教学还是其他方面的教学, 对于我国的先进教学理念, 我们不同排斥与否认, 而是积极吸取其中与我国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部分, 并逐渐形成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在国际教育上, 不同流派的理念之间是相互冲突, 同时也是相互竞争的, 为了扬长避短, 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 需要综合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中美国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融入产生了直接影响, 推动了我国教育发展。此外, 我们还不能忽视日本的教育理念融入, 为了适应国际发展, 在日本中进行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以教育为主体,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等理念, 对我国的高校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先进的经验无疑对我国高校体育模式发展带来动力。

第二, 国际上对于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带来希望, 该种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在于, 摒弃了传统大班教学的模式, 以小班教学形式, 不分学生年龄结构, 促进不同年龄层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互相学习下, 提升学生的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同时在该种教学模式中, 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效果显著。

4、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对策。 新时期教育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良好,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基于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体育潜能激发出来, 并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 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希望基于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能够将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双双.体验式培训理念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肖潇.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3]何灿斌.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李帅许.户外拓展训练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分析[J].运动, 2015, 12.

[5]蔡腊香.拓展训练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中华少年, 2015, 24.

[6]谢贵勇.安徽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 2015.

[7]代新林.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0.

拓展理念 篇11

关键词:乐学有才,立体拓展课程,课程定位,实践策略,成果反思

一、明确课程定位, 寻找根源, 为制定策略奠定基础

1. 以“乐学有才”的育人理念作为立体拓展型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

“乐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 他们自主地学, 合作探究地学, 自信地学, 并从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受和成功的体验。

要让学生积极, 那么课程设置的形式就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形式要丰富多彩, 要不局限于课堂, 要更加有趣味性, 让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 激发探索的欲望。

要让学生乐观, 那么课程设置的内容要有弹性和可操作性, 不重知识量, 不重深度难度, 而重独立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与方法兴趣的培养, 要有层次性和梯度, 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学习, 并抱有进步的希望。

要让学生自信, 课程设置要有阶段性的目标, 每个目标搭配有相应的奖励与适当的挑战, 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成功的体验中积累自信的能量, 迎接后面的挑战。

“有才”是指在学习中学生潜在的才能自然地被激发, 并展现出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它表现为不同才能上各有所长的学生都能获得自我的肯定与他人的尊重、认同。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可持续发展, 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有生命力, 不能是死板的、停滞不前的, 而必须与时俱进, 灵活变通, 不断调整, 不断适应, 而且这种生命力要深深地扎根于学生, 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的收获与体验、他们的失败与反思都为课程的调整指引方向。要让学生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肯定, 课程的实施必须能培养团队凝聚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尊重与被尊重, 让每个人在团队中都能发挥一份作用,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都应遵循“乐学有才”这一指导思想,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调整、不断优化。

2. 以立体拓展课程的实施和实践作为实现“乐学有才”育人理念的手段和推动力

首先, 要抓好教材研究。由于特色课程分类更细, 比如体育课程中包括篮球、国际象棋、排球、跆拳道、飞盘, 这些内容根本找不到现成的教材, 即使大学有这类教材, 也不适合中小学学生特点。因此需开发校本教材, 同时对师资的要求也更高;同时该课程从本质上讲, 应从学生成长发展、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出发, 开发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 同时也适合学校实情的特色课程。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细, 要实, 要使学生有收获。

第二, 要抓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有了可行的教材, 还需要有胜任的教师。拓展课程门类多, 范围广, 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补充更多的知识养分。学校也要给老师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去学习, 去收获。

第三, 制度要跟进。拓展课程中, 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教室和班级, 而走班制、小组制、选课制、淘汰制、晋级制等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生活, 接触更多样的教学形式, 这就给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 要完善和跟进管理制度, 让学生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要使学习有规范。

3. 结合其他学校拓展课程实施的经验, 取长补短

在国内, 上海和北京已经开始了特色拓展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 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应做到门类完备、活动 (科目) 品种丰富, 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较强的选择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提出按“最佳发展期”设课的理念。这些自成体系、自具特色的实践探索, 为我校拓展型课程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也参考了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北京东城区回民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借鉴了他们设置拓展课程的经验。

我们发现, 以上每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非常丰富, 但是对于我们一所寄宿制学校而言, 学生每周只回家一次, 材料、信息、时间和空间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所以, 我们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自愿申报、家长自主推荐等形式确定了结合学校实情、满足学生家长需求、适合教师开展教学的一些课程作为本校拓展课程。

二、制定并实施策略, 让实践成为检验和调整策略的风向标

1. 策略一:集思广益——乐于听取形式:访谈与问卷调查

(1) 学生兴趣爱好的调查。我们根据已开设的各类拓展课学生报名的情况, 结合学生的兴趣调查表, 不断地优化课程体系,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上到自己喜欢的课程。

(2) 拓展课程开设申报。由任课教师填写开课的目标、开课内容、开课要求和场地设施要求、学生基础要求等, 我们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还要考虑在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专长。

2. 策略二:毛遂自荐——乐于展示形式:招募令与招聘会

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海报的形式发出招募令, 挑选学员进行特长的训练, 如软笔书法;学校也可以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某一项招聘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

3. 策略三:八仙过海——乐于分享形式:主题活动

4. 策略四:奖罚分明——乐于担当形式:学分制与奖学金

5. 策略五:与学科节、艺术节相结合, 展示拓展课程的成果

如每年的语文、数学、英语活动月及科技节、艺术节等大型节日的文艺汇演。

6. 策略六: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与拓展课程相关的赛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生活数学创新空间设计比赛、长沙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跆拳道比赛, 长沙市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小荷杯作文比赛。

三、收获与反思, 让策略不断完善

1.“乐学”渐成, “有才”可待

(1) 促进了学校校本教材建设。在实施拓展课程的过程中, 老师精心选材, 备课, 制作课件, 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并在授课之后对之前的备课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比较完整的拓展课教材。相信经过几个学期的反复实践、修正、完善, 必将形成一套完整的教材体系。这为学校的校本教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原始积累, 而且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校本教材改革意识不断增强, 教师更加善于钻研, 善于发现。有的老师还将在拓展课程中的成功经验嫁接到常规课程,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件常规课程与拓展课程并不是两条平行线, 经过教师的钻研与有机融合, 它们也有交集, 也可以相互促进, 实现共赢。

(2)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开设拓展型课程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 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与考验, 对老师的专业要求更高、更精, 所以每个教师都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接受培训。一方面学校鼓励老师们自动自发地学习, 提升技能;另一方面, 学校也为老师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学校多次专门聘请学者和专家来校讲课, 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 也频繁派老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研讨, 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交流研讨和观摩活动。为了加大教师学习力度, 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特长和爱好, 学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策略, 让教师不断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提升理念, 形成了以自培为主, 教研员、专家定期或不定期来校予以指导和帮助的教研常态。

(3) 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在拓展型课程中, 受益最大的应当是学生。一部分在平时学习中缺乏成就感的同学通过选择自己喜爱的或擅长的课程, 在特色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他们越来越自信, 越来越被别人所肯定和接受。一部分本来就很优秀的学生通过选择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的课程, 在拓展课程中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 接触到了更多、更深入的内容, 他们变得更沉稳、更踏实, 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应用起来更加灵活, 他们越来越睿智, 越来越被别人崇拜和仰慕。在学校开展的拓展课程展示活动中, 学生各展所长, 演绎了许多精彩。很多学生突然发现, 身边那个不起眼的他 (她) 突然变得多才多艺起来, 大家看待别人的眼光不再是挑剔, 不再是简单地看成绩;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看待问题, 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拓展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彰显个性的舞台,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舞台上, 学生演绎着自己的快乐与成长、自信甚至张扬。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激情绽放的生命、快乐舞动的青春。

2. 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 教学管理。由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跟不上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速度, 所以学校很多“更精”“更专”的课程只能聘请外面的机构、专家进行指导教学,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获得更加专业的学习, 但是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2) 中小学拓展课程没有建立好有效的衔接。如小学的管乐队、湘绣、合唱队的学生进入中学后, 由于中学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导致半途而废。

参考文献

[1]肖川, 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 (4) .

[2]王智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12) .

[3]吕立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4) .

[4]向晶.学生幸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人生处处皆风景下一篇:企业应收账款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