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形式

2024-08-17

拓展形式(通用6篇)

拓展形式 篇1

摘要:通过对彼得.库克、科林.福涅尔所设计的格拉茨美术馆进行空间文脉的分析, 试图找到非欧几何形式中传统空间的影子, 来说明建筑师是如何继承前人而又有所创新的。

关键词:美术馆,空间文脉,非欧几何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信息化的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近, 信息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在建筑领域中由于数字技术的影响, 产生了许多新奇的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看起来和我们所熟悉的建筑相差甚远, 但是即便是最为新奇的建筑也是人类在经验的基础上所建筑的, 所不同的是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 使得这一空间形式变得陌生起来。

1 “外星来客”——格拉茨美术馆

这个被竞赛委员会称之为“友好的外星来客” (the friendly alien) 的建筑是由彼得·库克、科林·福涅尔与其他建筑师合作设计的, 这一作品也被看作是阿基格拉姆小组 (Archigram group) 第一座实际落成的建筑 (见图1) 。

这仅仅是让我们睁大眼睛的开始, 让我们感觉到21世纪的真正到来:建筑再也不是老样子了, 而这座建筑正处在转换的关头 (科林·福涅尔Colin Fournier) 。

正如这段话所说, 这种全新的建筑形式考验了我们对建筑形象的理解, 即使是在最为新奇的形式中也隐含着传统的影子。

2 美术馆的空间文脉分析

2.1 从城市历史文脉来看

美术馆坐落于格拉茨市中心, 这个城市被授予“欧洲文化首都”的称号。格拉茨城完好地保留了其历史中心区, 其中建筑大部分建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 在这样一个历史城市中兴建美术馆, 一般性的策略是采用比例比较协调的新建筑与老建筑进行呼应, 而格拉茨美术馆则完全采用全新建筑的做法, 这种在历史街区中以新建筑的方式植入的做法在历史中也是有过先例的, 比较著名的有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同样是在历史建筑面前植入了现代钢和玻璃的建筑。另外, 皮亚诺和罗杰斯设计的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也是在历史街区中放入了全新建筑形式。还有福斯特所设计的德国国会大厦扩建屋顶, 也是在传统建筑上新加建的建筑形式, 所以说这种在传统历史街区中采用全新的建筑形式的做法并不是独创的, 我们无法否定这种建筑形式在这样的环境中存在的现实, 因为前几个例子已经说明这样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

2.2 从空间形式来看

美术馆的设计和建造, 主要还是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由于基地条件的复杂与不规律性, 设计师采用的策略是先进行空间形体的塑造, 然后再把功能摆入建筑当中, 形成包裹的一种感觉 (见图2) 。其实这种由外而内的处理空间的手法之前已经有很多先例了, 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是在蛋壳里面进行空间的分割 (见图3) , 所以这种创造空间的手法也是不足为奇。

另外, 从建筑物空间的承重体系来看, 还是属于传统的框架结构。在主要的负载结构中, 是一层叠一层的两块板的概念, 其中下面一层板主要用来支撑泡状物结构, 而两块板又将荷载通过柱子传递下去, 这种力的传导方式和柯布西耶所绘制的框架承重体系是一致的 (见图4~图6) 。

至于泡状结构主要是采用相互平行的多边形和四边形匣形钢梁, 由三角形式组成的标准方形管, 可以将承重结构转化成壳体形式。所以说在美术馆的结构方面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承重体系。就连内部空间的主要行进方式也和柯布西耶的萨伏依别墅有着种种联系。在泡状体的两层板之间主要采用大坡道来联系, 而萨伏依别墅中也采用坡道来作为交通组织的联系 (见图7) 。当然这种以坡道联系空间的办法现在并不少见。

其次, 作为外围护泡状体主要采用的是有机玻璃, 这也不是新型的建筑材料。另外, 在泡状体顶部上类似于管道的采光口也在柯布西耶的拉图雷特修道院中似曾相识 (见图8, 图9) 。

还有美术馆顶部向外悬挑的供参观者浏览全城景色的观光廊在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中也曾应用过 (见图10, 图11) 。

至于把墙面做成媒体墙的做法在当今也不是稀奇的处理手段。

在格拉茨美术馆中无论在空间营造还是承重以及围护上都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 所以这个“友好的外星来客”其实是地球的产物。

3 数字技术在美术馆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美术馆设计的原型是球体, 通过数字模型的变形完成了从球体到泡状体的拓扑变化, 也是欧式几何空间到非欧几何空间的过渡。

数字工作流程改变了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之间的明确分工, 即使在建筑设计的初级阶段, 工程师也开始借助三维模型来推敲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三维的过程, 二维图纸则是三维模型根据需要进行剖切的结果。

这样一种三维设计的结果通过数字技术对复杂的双曲线几何形式形成数字信息进而传输到CAD-CAM制造工具那里, 最终得以实施。正如非欧几何影响了现代艺术 (亨德森) , 美术馆并不是对欧式几何和理性主义透视空间的极端诠释, 它更接近于格雷格·林恩提出的“形式及其塑形能力的演化”思想。在这个设计中, 重要的塑形能力来源于建筑功能性与数字生成过程的集成, 而泡状物形式的三维曲线特征就是一种对数字设计流程的整体表达。

4 结语

就像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奇异外星人一样, 尽管形状怪异, 但是不难看出地球生物的影子。建筑师也是一样, 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一种空间来, 我们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而有所创新的。只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我们有了更好的创造空间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彼得.绍拉帕耶.当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M].吴晓, 虞刚,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Jose Baltanas.Walking through Le Corbusier:A Tour of His Masterworks[M].Thames&Hudson, 2005.

拓展形式 篇2

【关键词】创新英语 作业布置 主动学习

一、英语作业布置的原则

1.作业总量适度。过多的作业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使其产生厌学心理,从而消极应对,导致效率低下;过少的作业往往达不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也很难反应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确保作业内容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真实高效反馈学生课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注重趣味性与层次性相结合。趣味性是指作业布置要尽可能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灵活敏捷的思维。这种方式不但避免了将同一作业对应各层次学生,导致个别学生抄作业现象,还使作业布置的反馈具有动态效果,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3.具有一定延伸性与拓展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将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能力和交流工具,适应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下的语言交流需要,是当前阶段学习的重点。因此,对作业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横向拓宽专业知识,纵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培养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二、作业布置的种类及具体方法

1.词汇类作业。“语法如骨骼躯干,词汇似血肉万千。”没有词汇作为基础,英语学习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根据中职学生特点,教师在词汇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简单重复抄写。

(1)用新词编写故事。学习生词后,教师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小组,用新词串联故事,从而达到掌握新词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组内可以展开竞争,小组间也可以展开竞争,以此提升学生掌握词汇的效率。

(2)熟词描述生词。这一方法主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所熟悉词汇对新词进行界定,即下定义,训练学生描述事物的能力,体现英语思维。需要说明的是,熟词描述生词不是简单同义词替换,教师需要在前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介绍下定义的方法和描述要点。

(3)画图进行说明。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不但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更能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经常布置通过画图来对词汇进行掌握的应用作业。

2.会话类作业。会话能力是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落脚点。能否用语言进行顺利沟通,直接反应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在会话作业的布置上主要通过表演、改编和描述图片来实现。

(1)表演对话。顾名思义,表演即在背诵的基础上分角色对对话进行展示。这一方法使用较为普遍,既能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又能模拟真实情境。

(2)自编对话。在现有关键句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写对话任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高。自编对话的实现有教师指定和学生自选两种形式。

(3)描述图片。描述能力是中职学生一项重要能力。通过对事物进行恰当地描述,不但可以解决“是什么”这一问题,而且可以解决“为什么”与“怎么样”的问题。教师需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预先布置图片,在班内展示,课后将该图片放在班级空间内,便于学生查找完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对话、故事、报告等形式在班级进行展示,达到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

3.课文类作业。该作业主要针对篇章进行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巩固。对中职学生来说,篇章学习不但需要具有一定词汇量,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因此,中职学校英语课堂的课文作业主要集中在扩展阅读和复述课文两种形式上。

(1)扩展阅读。教师可以课上给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单元背景知识和相关内容,拓宽知识面。也可给学生指定若干网络内容,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自行学习。

(2)复述课文。该作业不同于简单背诵,是基于引导关键词基础上的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可预先给出6-10个关键词,让学生课后准备,课上合作展示。

三、作业布置中的创新

1.“写”和“做”结合。中职英语教学更多地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是落实在书面,甚至可以落实在行动上。

2.个人完成与小组合作合作完成结合。随着合作学习不断深入,学生之间在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又体现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相应地,作业也应由起初的独立完成发展为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学习不再是个体的事,而是小组的事。这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3.注重电子作业与媒体作业的运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布置学生课后进行PPT制作,针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课堂展示;安排学生利用手机录制会话视频,课堂进行播放、展示。将学生从单一的手写作业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利用信息手段参与、体验,实现效率的提升。

拓展形式 篇3

一、学生党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 实践教育是学生党员加强党性意识和提高党性修养的有效举措

学生党员作为一个具有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的人, 要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不仅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还要时刻保持党性意识, 不断提高党性修养, 保持较高的服务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不仅给学生党员提供了参与活动的平台, 同时也提出了对党员更高的要求。它是党员入党后教育的重要手段, 可以促使学生党员自觉加强党性意识, 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二) 实践教育是学生党员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实践活动的选择注重学生党员服务性的发挥, 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学生党员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服务意识和实践水平。实践活动使很多党员养成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自觉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习惯, 在校园生活中, 带动同学, 服务同学。

(三) 实践教育是学生党员深入群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形式

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党员深入社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同时, 群众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党员的工作内容和性质, 有利于党群的良好沟通联系。在校园活动中, 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党员参与实践活动面临的困境

(一) 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特长

目前, 在学生党员实践活动中, 志愿服务性质的活动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可替代性比较强的活动难以给学生党员提供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 难以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 从而出现学生对活动热情不高, 活动开展有效性不强等现象。

(二) 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单一

虽然, 学生党支部的实践活动较以前仅仅停留在校园内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 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仍然有待丰富。如很多学生党支部都与社区取得实践联系, 但是在活动形式上停留在志愿服务、简单开展调研活动的比较多, 真正从社区需求出发, 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少。

(三) 社会实践欠连贯性和深入性

整体来看, 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是比较强的, 不论是在校园还是在社区都会看到学生党员服务的身影。但是, 由于缺乏长期规划, 一些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长久合作的实践基地, 每个活动相互独立;活动存在着很强的阶段性特点, 仅仅是在遇到重大的时间节点时才风风火火地开展一次;活动的形式上更多停留在简单的打扫卫生、发放宣传单等表面层次。

三、创新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形式

如何提高学生党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 是党员入党后教育过程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高校应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 搭建借助新媒体的实践平台

借助新媒体信息量大、快捷等优势, 主动占领学生党建工作新阵地, 在上级党组织与学生团体之间建立一条新的沟通渠道,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平台应用方面, 首先, 可以开设网上党校设立教育板块进行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理论培训;设立党的理论版块, 提供有关党建工作的知识讲解、事例展示等。其次, 开通党员微信平台, 通过微信方便快捷地推送理论知识。通过让党员加入相应年级、班级朋友圈, 让同学们针对入党、学习、就业等各种问题互相讨论和交流。

(二) 成立实现社会化服务的实践基地

高校应加强学生党支部与企业、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的广泛联系, 通过与他们建立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 为学生党员服务社会、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 可以创新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 实现党员教育由课堂型向实践型的转变。通过与各种基层单位的联合, 让学生党员深入到基层当中, 深入到群众当中, 了解基层的实际需求, 提高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能力, 并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联系所学的理论进行思考, 加深对党的先进思想的理解。

(三) 结成服务学生的互助帮扶分队

开展好校园内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党支部实践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应采取多帮扶措施, 实现党员与普通学生的一对一沟通。首先, 党员亮明身份, 接受监督, 在学生党员宿舍悬挂“党员宿舍”标牌。其次, 在宿舍楼成立学生党员工作站, 推进示范工作规范化、经常化的同时, 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党员力量。再次, 采取党支部与团支部、党员宿舍与低年级学生宿舍、党员与普通学生、党员与学业困难学生等多形式对接活动。通过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 帮助学生党员以自身行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拓展形式 篇4

一、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它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儿童的兴趣来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践性活动。

(一) 依托独特的地域资源

在课程资源建设上, 要注重对环境与社会隐性资源的挖掘。如笔者所在区有一所太真乡中心小学, 其地处山区, 校园四周群山环绕, 翠竹掩映, 学生家庭主要收入多以毛竹种植为主。教师就依托学区内丰富的“竹资源”, 把毛竹带进校园搬上品德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学习竹制品的打磨抛光处理。教室里的竹廊桥、畚箕、篮子、竹屋子、斗笠、筛子、道琴、鸟笼等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 虽然看上去有些粗糙, 但学生对竹制品制作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品德教学中把毛竹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 一来丰富了学生的品德课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二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激发了他们的乡情。

另外一所湖南镇中心小学, 坐落在风光秀丽的衢江南部山区, 毗邻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乌溪江湿地是高峡水库的典型代表, 低山区库塘湿地、河流湿地的典型类型。栖息地面积辽阔, 湿地植被较丰富, 生物类群众多, 据综合科学考察, 有维管束植物1193种, 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2种;国家域级保护植物榧树、毛红椿、香果树等7种。有湿地维管束植物93科254属369种, 占浙江省湿地维管束植物种数的33.5%;有水生无脊椎动物51种、脊椎动物277种 (占浙江省脊椎动物种数的27.9%) , 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云豹、黑麂5种, 国家域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鸳鸯、大鲵、虎纹蛙、猕猴等18种, 堪称浙西南的“物种基因库”。

依托这一独特的地域资源, 就可以开展一系列实践性学习活动。例如“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科普宣教活动, 让学生以行动来爱家乡, 让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真正地成为家乡的小主人, 真真切切地感受家乡的本土文化, 享受幸福的童年。

(二) 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

品德课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能够给教师提供的参考是非常有限的, 困难也很多, 仅从学校的角度是难以得到有效改善。此时, 不妨整合一下家长资源。

广大的家长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 他们对各自工作的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我们在组织教学时, 可以根据教材的设置, 适时地邀请一些在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丰富的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 对家长来说是人尽其才, 对学校来说是资源整合, 实乃一举三得。

如家长是交通警察, 在讲到要遵守交通法规的时候, 可以请身为交通警察的家长到课堂上来给学生讲相关的交通知识。因为他们是干这一行的, 对相关的交通知识肯定比教师更丰富、更专业。无论是讲解、示范, 都更准确、细致, 更有说服力。由于是交警亲自来校上课,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积极性也会更高, 自然教学效果比单纯的教师上课更佳。

再如教学《夏天, 我们注意什么》一课时, 完全可以请当医生的家长来学校给学生讲一讲“夏天怎样预防疾病”。由于他们身为医生, 所以他们的讲解肯定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 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性。

请家长参与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 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校品德课程教学“只说不练”“纸上谈兵”“资源单一”等窘况, 更是能真切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所以只要教师心中有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合作者的意识, 把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就能把教学活动真正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空间, 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有机结合, 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 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

(三) 借助充裕的假日资源

构建品德自主实践性学习活动课程, 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充裕的时间资源, 同时也要遵循课程开发的科学理念, 这样才能做到课程改革倡导的“扩展学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要确保活动的常态实施, 必须强调对活动的过程性管理, 笔者根据品德课程对活动的方式要求进行学校、年级 (班级) 、个体三个层面的分类, 并提出实施要求, 具体如下表。

活动主题的选择, 遵循“近”“趣”“行”的原则。坚持做到三点:首先, 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选题的方向;其次,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去研究;最后, 是要充分考虑低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等因素, 确定内容的可操作性。下面是衢江区莲花小学开展的自主实践性学习活动主题方案。

(1) 利用假期时间:结合春节假期, 开展“大眼睛看世界”寻访家乡传统文化活动, 如剪纸、插花等知识;结合暑期时间, “走进绿色军营”, 到家乡葡萄园、西瓜园、蜜奶瓜园参观, 体验采摘的乐趣, 进行“基地小导游”活动。

(2) 利用节日时间:结合植树节、三八妇女节, 开展“校园环境我美化”“爱在春天里”等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 实地考察, 了解家乡养殖户废水排放、死猪处理情况, 开展“美化生活·你我同行”活动;结合感恩日, 开展“感恩于心, 回报于行”活动。

二、活动形式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来搭建教学情境, 借以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一些具有童心、乐趣的生活情境为背景,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 在学习方式上, 注重与品德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强调品德学科知识在自主实践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运用, 强调实践性学习能力在品德学科知识学习中的方法迁移, 强调课程多元构成的综合、知识多元生成的综合、能力多元发展的综合, 将品德学科知识学习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整合在一起。

(二) 在展评方式上, 注重评价的多样化与过程化

以工艺作品、研究文本等物化的形式展示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 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和过程性, 以激励、鼓励为主, 引导学生看谁的发现多、看谁的方法多、看谁的收获多, 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关注学生方法的多样、科学;关注学生过程的收获、思考。

(三) 在课程资源建设上, 注重对环境与社会隐性资源的挖掘

注重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工艺作品。作品应建立在本土的学生生活源泉中, 地方社会性特征鲜明, 有利于学生对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生活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 从而激发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实践性学习活动是真正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适合学生的天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体现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如果说每一位学生是一颗闪耀的珍珠, 那么教师就是那根串起颗颗珍珠的丝线。如何串起这累累硕果, 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广阔平台, 以开放的形式, 尊重学生的天性, 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其中。

摘要:实践性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全面实施多元化教学目标的保证。学生的实践作业不应局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解释客观事物或现象, 从而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信息与交流信息, 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展形式 篇5

1.作业总量适度。过多的作业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使其产生厌学心理, 从而消极应对, 导致效率低下;过少的作业往往达不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也很难反应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确保作业内容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真实高效反馈学生课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注重趣味性与层次性相结合。趣味性是指作业布置要尽可能形式多样,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其灵活敏捷的思维。这种方式不但避免了将同一作业对应各层次学生, 导致个别学生抄作业现象, 还使作业布置的反馈具有动态效果,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3.具有一定延伸性与拓展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将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能力和交流工具, 适应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下的语言交流需要, 是当前阶段学习的重点。因此, 对作业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 横向拓宽专业知识, 纵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培养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二、作业布置的种类及具体方法

1 . 词汇类作业。 “ 语法如骨骼躯干, 词汇似血肉万千。”没有词汇作为基础, 英语学习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根据中职学生特点, 教师在词汇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简单重复抄写。

(1) 用新词编写故事。学习生词后, 教师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小组, 用新词串联故事, 从而达到掌握新词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 组内可以展开竞争, 小组间也可以展开竞争, 以此提升学生掌握词汇的效率。

(2) 熟词描述生词。这一方法主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所熟悉词汇对新词进行界定, 即下定义, 训练学生描述事物的能力, 体现英语思维。需要说明的是, 熟词描述生词不是简单同义词替换, 教师需要在前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介绍下定义的方法和描述要点。

(3) 画图进行说明。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 不但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趣味, 更能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 经常布置通过画图来对词汇进行掌握的应用作业。

2.会话类作业。会话能力是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落脚点。能否用语言进行顺利沟通, 直接反应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在会话作业的布置上主要通过表演、改编和描述图片来实现。

(1) 表演对话。顾名思义, 表演即在背诵的基础上分角色对对话进行展示。这一方法使用较为普遍, 既能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又能模拟真实情境。

(2) 自编对话。在现有关键句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编写对话任务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提高。自编对话的实现有教师指定和学生自选两种形式。

(3) 描述图片。描述能力是中职学生一项重要能力。通过对事物进行恰当地描述, 不但可以解决“是什么”这一问题, 而且可以解决“为什么”与“怎么样”的问题。教师需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 预先布置图片, 在班内展示, 课后将该图片放在班级空间内, 便于学生查找完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通过对话、故事、报告等形式在班级进行展示, 达到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

3.课文类作业。该作业主要针对篇章进行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巩固。对中职学生来说, 篇章学习不但需要具有一定词汇量, 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因此, 中职学校英语课堂的课文作业主要集中在扩展阅读和复述课文两种形式上。

(1) 扩展阅读。教师可以课上给学生阅读材料,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单元背景知识和相关内容, 拓宽知识面。也可给学生指定若干网络内容, 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自行学习。

(2) 复述课文。该作业不同于简单背诵, 是基于引导关键词基础上的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可预先给出6-10个关键词, 让学生课后准备, 课上合作展示。

三、作业布置中的创新

1.“写”和“做”结合。中职英语教学更多地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是落实在书面, 甚至可以落实在行动上。

2.个人完成与小组合作合作完成结合。随着合作学习不断深入, 学生之间在合作中竞争, 竞争中又体现合作,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相应地, 作业也应由起初的独立完成发展为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学习不再是个体的事, 而是小组的事。这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3.注重电子作业与媒体作业的运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 布置学生课后进行PPT制作, 针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 课堂展示;安排学生利用手机录制会话视频, 课堂进行播放、展示。将学生从单一的手写作业中解放出来, 更多地利用信息手段参与、体验, 实现效率的提升。

拓展形式 篇6

关键词:手风琴,手风琴室内乐,表现力

手风琴是在世界范围内最为广泛普及的乐器之一。从诞生到现在已有约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尽管它属于西洋乐器, 但作为簧片乐器其发声的基本原理却源于中国的古老乐器———笙。1777年, 法国传教士彼尔·阿莫依特 (Pere Amiot) 把笙带入欧洲引起了人们对自由簧乐器的兴趣, 促进了手风琴的产生。当今, 手风琴不仅在专业乐坛上, 而且在大众音乐文化生活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乐器制造的改进和演奏技能的增长, 同时也为了拓展手风琴的艺术空间, 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手风琴的演奏形式逐渐丰富起来, 除了常见的独奏、伴奏外, 还有多种多样的重奏、合奏、协奏等。尤其是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的合作更加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手风琴在拥有独奏的个性和风采外, 还展现出了它成为重奏乐器的诸多条件:音值的持续、音量的对比、音色的变化、音域的宽广, 以及多种特殊技巧的表现等, 同时它作为簧片乐器, 与大多数管弦乐器配合时都能达到音色的相合相融。

手风琴室内乐的表演形式在欧洲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室内乐 (Chamber music) , 原意是指在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的音乐, 后引申为在比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合奏人数不多, 各奏一个声部, 总体特点是细致素雅、手法精炼。室内乐一般不设指挥, 所以每个表演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欧洲手风琴室内乐流派很多, 尤其是现代风格的手风琴室内乐和流行风格的手风琴室内乐, 出现了以古柏多吏娜为代表的欧洲现代派音乐家和由探戈大师皮亚佐拉掀起的风靡全球的探戈室内乐, 将手风琴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表演风格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赋予了手风琴新的艺术生命力。近年来手风琴室内乐在我国的出现和开展, 不但得到了手风琴爱好者的普遍欢迎, 而且改变了我国手风琴音乐长期“单打独斗”的表演形式。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 随着手风琴制造工艺的改进和演奏技术的提高, 手风琴的演奏形式逐渐多样化, 各种风格的重奏作品不断涌现, 改变了过去局限于独奏和伴奏的情形, 极大地开拓了手风琴艺术的表现空间。同时, 专业人士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发展手风琴室内乐的必要性, 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新艺术领域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其实, 手风琴重奏形式在手风琴产生的早期就已存在着, 只是没有固定统一的配器形式, 且多见于民间的歌舞音乐中。由于手风琴产生于西方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 因此它具有一种时代性与艺术性相融的特殊气质, 手风琴的加入为当代室内乐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新意。

手风琴艺术在20世纪得到了飞速发展, 从某种意义来看, 得益于这个时代所营造的特殊氛围。20世纪是音乐史上的新纪元,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中, 音乐创造者们探寻着一切新音乐形式, 这种愈发狂热的寻求新奇乐器的演奏的可能性, 主要是由于需要色彩对比和创造清脆的、几乎是金属般的声音, 这种声音是我们时代的特征, 已经逐渐支配了我们的音乐。手风琴技巧也得到了开发, 一些特殊技巧如颤风箱、刮键、微音程、拍打琴身等在现代作品中广泛使用, 为手风琴室内乐在音色和乐器组合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作曲家和演奏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手风琴室内乐已经成为20世纪室内乐中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手风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广泛普及的乐器之一。在当代, 手风琴不仅在专业乐坛上, 而且在大众音乐文化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室内乐的艺术容量是独奏所无法比拟的, 它的精致纯净是交响乐队所望尘莫及的;它不仅包容了个性的光彩, 而且展现了群体的智慧;它虽然源自古老的体裁, 却蕴藏着无限的生机。手风琴室内乐是手风琴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手风琴室内乐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和光明。

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手风琴演奏者们都成立了手风琴乐队, 有纯手风琴组合, 也有手风琴和其他乐器的重奏组合, 乐器种类丰富, 乐曲风格多种多样。这为手风琴艺术美的创造和扩展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条件, 在更多的可能性上堆积和培养了艺术美的土壤。奥地利手风琴家华尔特毛勒建立了三支乐队, 其中的维也纳室内手风琴乐队建于1967年。在多年的演奏教学活动中, 他积累了很多手风琴重奏经验。在美国, 手风琴重奏有很多优秀组合, 他们甚至用电子合成器来完成声音组合。

面对世界手风琴室内乐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也应跟上时代的潮流, 应具有“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精神。我们可以汲取西方发达国家手风琴室内乐发展进程中的有益经验, 为我所用, 来推动我国手风琴室内乐的发展。

目前看来, 在我国学习手风琴的人很多, 但是水平高的却很少。这是由于一直以来, 手风琴都是以独奏的演奏形式出现的。独奏曲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并且能够表现演奏者精湛的技术, 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良好的音乐理解力及非常成熟的舞台表现力。但正因为如此, 就使得大部分演奏水平一般的人望而生畏, 兴趣大减。而手风琴室内乐的出现恰恰能够填补这个空白。室内乐的音乐作品大都轻松愉悦、篇幅短小,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演奏难度, 而且室内乐的演奏更加注重的是演奏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所以人们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从而发现手风琴室内乐独特的魅力。

我国的音乐教育比较专业化, 功利性比较强, 对音乐学习者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每个人都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了, 音乐教育已经不再作为一种目的而是作为一种学习的过程, 一种能提高改善人们素质修养、精神面貌、陶冶身心情趣的过程。室内乐内容丰富、短小精悍, 表现形式活泼多样, 很受学生欢迎并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激起学生的共鸣。手风琴室内乐作品风格清新自然, 由多人共同参与配合, 能更容易地达到音乐教育普及的效果。所以手风琴室内乐这种新的演奏形式的出现也是符合当代音乐教育观念的。

长期以来, 手风琴要么是独奏, 要么是伴奏, 总的来说都是单独出现的。所以手风琴室内乐的出现给人带来一种久违的新鲜感, 曲目不大, 风格清新典雅, 演奏者与听众距离相对比较接近。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手风琴音乐的欣赏习惯, 手风琴室内乐轻、细、柔的特点更能够使听众亲近并接受。

手风琴室内乐艺术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手风琴及整个音乐艺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其艺术形式不仅给作曲家提供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新的创作领域, 而且给手风琴演奏者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发展手风琴室内乐不仅丰富和扩展了手风琴艺术本身,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室内乐乃至音乐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尽管当前它还处于探索和开发阶段, 但随着手风琴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手风琴室内乐终将成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音乐体系, 同其他种类的室内乐一样, 具备专业的创作和演出团体, 形式丰富而有理想的配器组合、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科学严谨的技巧训练、新颖独特的艺术情趣。相信在未来音乐艺术发展中, 手风琴室内乐会成为展现人类智慧和心灵的艺术之窗。

参考文献

[1]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3, 第一版.

[2]陈一鸣, 史汝霞.全国手风琴教学论文集.山东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1.11.

[3]吴守智.中国手风琴探索与思考.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7.4.

[4]殷琪.中国手风琴曲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7.

[5]张亦军.论手风琴的演奏.河西学院学报, 2004, (3) , VOL21.

[6]王佩玲.手风琴演奏技巧的把握及训练方法.辽宁师专学报, 2005, (3) .

[7]余冰.手风琴音乐创作、演奏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大学学报, 2009.9, (5) .

[8]中国音乐网.

上一篇:运营商用户体验下一篇:经费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