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形式

2024-06-19

载体形式(共4篇)

载体形式 篇1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瑰宝, 又是植根于民族民间土壤中的活态文化, 其文化内涵及习俗事象都是随着社会文化的演进而变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就是因其具有万古常新的文化精神和与时俱进的传承活力。中国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活态流变性, 决定了我们对它的研究不能仅仅固守于对其源流和古老节庆习俗的考据, 更要关注它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语境下的呈现状态, 关注广大民众对传统节日的心理诉求和过节方式。所以, 关于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非常重要, 有助于我们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传统节俗在当代的演变、发展情况, 了解和认识当代民众的节庆文化需求, 进而更好地引导广大民众以他们喜爱的方式过好传统节日, 并使传统节日在与时俱进的传承发展中, 永葆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引人参与的魅力。

当代中国,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迅猛推进,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让位于都市化社会。在这个过程中, 传统节日中的一些农事节庆习俗已经悄然退出节庆文化舞台, 一些古老的节庆事象、仪式活动、节日符号已魅力不再。然而, 在周而复始的传统节日中, 人们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时, 又能巧妙地利用新载体, 不断地创造出了一些过节的新形式和新习俗, 使传统节日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

围绕本课题, 我们对一些民众进行了访谈, 同时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传统节日的书籍、论文和相关报道。但发现有关本课题的材料不多, 民众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也比较简单。基于我们掌握的情况, 对于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的调研进行如下综述、评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传统节庆活动中出现的新形式、新载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 不可能全面顾及, 只能用解剖麻雀的方式, 以调研春节为主, 兼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现将这四大节日呈现出的过节新形式、新载体的情况, 做一简要的综述。

(一) 当代民众中流行的过节新形式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 传统节庆活动的方式与农耕时代已有了越来越多的不同。人们在继承传统节庆文化时, 不断地创造出一些与现代生活相交融的文化元素和新的过节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是传统节日的过节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了。

春节, 人们不再以满足物质享受为期盼, 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精神或文化的盛宴。因此, 对于吃喝穿戴的欲求已不是春节的时尚了, 追求身心放松、精神享受成了过年的主要目的。近些年, 每逢春节前夕, 许多单位都要组织团拜活动, 大家欢聚一堂, 畅叙友情, 喜迎新春。在除夕阖家团聚时, 人们除了包饺子、吃年饭、游戏聊天外, 又多了一项“除夕团坐看春晚”的新风尚。自从1983年诞生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后, “央视春晚”便成了年年除夕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盛宴。时至今日, 收看“央视春晚”几乎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大型的、收视率极高的集体性过节的形式。2010年央视广告部公布的数据显示:“CCTV-1、4、7、9频道, 以及湖南卫视等23个上星频道同步直播了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国网络电视台、CCTV手机电视和IP电视直播, 中国电视长城平台转播了晚会实况。中国网络电视台还通过台海宽频、CCTV手机电视与台湾网、台湾移动运营商合作, 成功在台湾落地, 覆盖台湾网民及400万手机用户进行春晚直播。”[1]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又创新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 对1705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 今年央视春晚的收视率为86.1%, 地方卫视春晚为33.3%, 网络春晚为28.7%。在评论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时, 《纽约时报》称, 中国这台长达5个小时的豪华演出, 其观众人数轻而易举地超过美国收视冠军“超级晚”橄榄球赛, 甚至能与2010年世界杯决赛一较高低, 堪称真正的“超级晚”。[2]

在农村, 传统“年味儿”更浓, 舞龙、耍狮、扭秧歌、跑旱船等古老的欢庆方式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在城市, 年轻人更热衷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年, 利用年节假日去健身房健身、去图书馆畅游书海、去电影院看大片, 或约上朋友去泡网吧、玩具吧、酒吧、咖啡吧等, 以追求自由、快乐。众多的人走进互联网看影视剧、交流感情、玩网络游戏等。朋友相聚不再满足于古老的游戏, 而是唱歌、溜冰、滑雪、跳舞, 等等。春节期间, 许多城市兴办的庙会非常红火, 反映地域文化的各种花会、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古老的民俗文化中又融有现代文化元素, 因而, 逛庙会依然是广大市民喜爱的过年方式。2011年2月10日BTV《北京新闻》报道:据统计, 今年的大年三十儿到初六, 全市参加庙会、灯会、展览展示、民俗活动的人流量达到711万人次, 表演队伍1157支, 表演人数21840人, 表演场次1992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83项。其中, 十二大庙会入园人数累计398万人次, 与去年持平;庙会营业收入4137万元, 同比增长3.5%。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当代人过传统节日越发重视娱乐休闲、轻松愉快。为了节省时间, 免除劳累, 并能品尝到更丰盛的美味, 许多家庭的年夜饭由自家宅室挪到了宾馆饭店。为了放松身心、开阔视野, 人们利用年节假日到异地他乡欣赏新奇的景物, 感受不同的过节风俗已成时尚。每逢春节, 不少城里人选择到郊区过年, 年轻人则喜欢以出门旅游的方式过年。一项针对网民春节去向的问卷调查显示[3]:2010年春节选择出行作为过年方式的网民比例为32.5%, 比2009年增长12.3%, 旅行过年已经成为新趋势, 其中高收入、高学历人群, 成为旅行过年的核心群体。见下图显示:

在调查中, 家庭月收入20000元以上的网民, 近六成过年选择旅游。高学历网民, 旅游出行比例高达66.7%。2010年网民的春节出行平均花费高达8065元, 比2009年高出近2400元, 同比增长42.3%。2010年, 近7成网民春节出行费用在5000元以上, 27.2%的网民出行费用超过10000万元。根据调查数据我们不难看出, 传统节日的旅游选择人数在逐渐扩大。尽管其中“走亲访友”仍占主流, 但比较2009年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并且过年旅游费用增长近50%。

清明节, 城市人祭祖扫墓的形式变化较大。现代社会实行火葬后, 逝者的骨灰盒存放在“公墓”, 清明时节人们到公墓祭奠, 不需维修坟墓, 不再挂纸烧钱, 而是敬献鲜花, 以示怀念。祭奠方式趋于简单、文明。身在异乡或无暇去墓地扫墓的人, 可在互联网上设立“网上墓园”, 可以进行虚拟的献花、祭酒、留言等。时下, 数以万计的人已在网上为逝去的亲友筑起了一座座网上灵台。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 饮水不忘掘井人, 祭奠的对象扩展到先烈英杰、先贤名士。清明节, 许多中小学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或墓地扫墓, 到英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 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同时, 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活动也已形成规模。每年清明, 在黄帝陵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海内外华人到此汇聚, 在庄严神圣的祭典中,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端午节, 围绕纪念屈原的主题, 文化娱乐活动不断得以拓展。其活动开展得最隆重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等。2005年, 在汨罗江畔建成一座国际龙舟竞渡中心。此后, 一年一届的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在汨罗江畔定期举行, 开幕式文艺演出、龙舟拓展训练营、龙舟文化寻根游、屈原文化研讨会等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 每年都吸引了近20万民众参与。宜昌市秭归县每年举办“秭归端午文化旅游节”, 通过举办龙舟竞渡、祭祀屈原、端午诗会、民间文艺调演等文化活动, 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发扬光大。2010年6月12日至7月6日举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节庆活动包括公祭屈原大典、全国龙舟邀请赛、2010年端午诗会暨2010年荆楚文化研讨会、2010年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节目展演、“传承端午习俗, 弘扬屈原爱国精神”校园系列活动, 以及端午民俗情景表演、龙狮巡游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动, 吸引了几十万民众参与。

中秋节, 在亘古不变的阖家团聚的主题下, 生发出许多富有浪漫格调与狂欢精神的月下活动, 并由小家的阖家团圆, 延伸到民族大家庭的凝聚与欢乐。近年来,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重视挖掘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秋节庆活动。如北京市2010年中秋节期间就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月圆、团圆”游园赏月活动、第三届“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兔儿爷”形象发布及其推广活动、“我的北京我的家—文化国门”中秋节展演活动、“全家福”中秋联欢活动、“感悟中秋节俗、共享文化遗产”中秋民俗游园会、网络中秋晚会、多样化网络中秋互动活动、“中秋团圆共享天伦”为主题的宣传片及专题片放映活动, 等等。这些富有创意的节庆活动, 大多采用的是新形式、新载体, 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人们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并充分感受中秋团圆和谐的意蕴, 有效地弘扬了中秋节文化。

(二) 新载体带来的新节俗

进入20世纪后, 整个人类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一转变和发展的潮流中, 我国也步入了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催生出许多新的过节载体和习俗, 使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新载体带来的节俗变化主要体现在节庆中人际间沟通与交往方式的变化和节庆活动的多样化、个性化。

首先, 新载体的运用, 使人际间的交流与交往更加省时、便捷。中国传统节日都是以人为主导, 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为目的的。每逢年节, 人们要互送祝福、沟通信息、交流情感, 以融洽关系、促进和谐。自古至今, 拜年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民俗礼仪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载体的变化, 民间拜年的形式也不断变化。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 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到了宋代, 出现了投递拜年贴的风气, 叫“送门状”、“投飞贴”, 各家在门前挂一红纸袋, 上书“接福”, 用来装外人送来的拜年贴。明代人也以投谒代替拜年。

进入新时代后, 拜年的新载体、新形式不断涌现, 拜年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存在, 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新载体拜年。20世纪80年代, 寄贺卡、送挂历是贺年的主要方式。90年代随着电话、寻呼机在我国城乡的普及, 电话拜年、寻呼机短信息问候成为春节拜年的时尚。到了21世纪, 寻呼机被手机代替, 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 短信拜年脱颖而出, 成为拜年方式的绝对主力。人们拇指轻按, 寥寥数句, 即可传递新春祝福。基于网络视频等通讯方式的迅速发展, 对远在异国的亲朋而言, 由于国际通讯费用较高, 视频拜年颇受青睐。如今, 随着网络微博的盛行, 微博拜年又成为继贺卡、电话、短信后最新潮、最低碳的拜年方式, 发一条微博即可将祝福送至亲朋好友。网友们还通过微博晒自己和家人的照片, 进行“过年直播”, 晒各地过年习俗等。全国各地不少党政领导也利用微博这个火爆的网络传播阵地给广大民众拜年。但微博用户群尚未完全覆盖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范围, 还只是其他拜年方式的一种补充。据《环球时报》的网上调查, 截止到2011年2月5日, 参与网上调查的59.4%网民表示, 选择以发送手机短信的形式拜年, 其数据远远超过了登门拜年 (19.8%) 和打电话拜年 (17.3%) 。理由是“方便, 又不繁琐”。在北京地区, 三大运营商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2011年2月2日, 除夕当天, 北京移动手机用户共发送短信近7.7亿条, 比2010年增长12.86%;彩信发送量2200万条, 比前一年增长84.55%。WAP站点访问用户数超过4亿。北京联通的数据显示, 除夕早8点到大年初一凌晨1点, 用户短信量共计1.43亿条。若再算上北京电信用户的短信发送量, 除夕之夜, 北京手机用户拜年短信发送超过10亿条[4]。

如今, 传统节日中利用互联网进行贺年、祝福, 已经成为愈来愈流行的新方式。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拥有自己的虚拟联系身份, 并喜欢使用QQ、MSN、博客、邮箱等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传统佳节中, 为亲人或朋友发去幽默风趣、视听兼备的精美电子贺卡, 送上一份虚拟的礼品, 以表达富有个性化的祝福。今年中秋节期间, 北京邮政在全国范围内首创推出了3D“中秋贺卡”, 此卡植入3D动画技术, 登录“邮乐趣”官网页面按照相关说明操作, 就可以在线进行“快乐兔接月饼”3D掌上游戏互动, 可谓新颖、别致。

其次, 新载体的运用, 丰富了传统节庆活动的形式。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后, “春晚”成了全民过年的一道精神盛宴。如今, “秋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华人的眼球。中秋佳节历来是全球华人寄托思念、表达美好感情的节日。今年的中秋节,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秋晚会通过中央1套、4套、9套面向全球进行了现场直播。与此同时, 2010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网络中秋晚会更是新意迭出, 晚会以“团圆、和谐、亲情、友谊、爱家、爱国”为主题, 以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多种直播手段, 着力打造出《天涯共此时·月上紫禁城》、《天涯共此时·月圆青春梦》、《天涯共此时·月洒万家情》三台晚会, 在9月20日至22日连续三天在BTV北京、BTV文艺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并在各大网站、手机上实现电视的同步播出。国内最大的网络电视直播媒体PPTV推出了“花好月圆”中秋直播系列活动, 其中囊括了最新的电视中秋晚会以及各大网络中秋晚会, 通过网络直播集锦的方式与广大网友见面。这种网络直播的形式, 免去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为网友们送上实时网络观看的完美体验。

影视媒体的发展, 也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新的过节形式。寻求快乐、放松, 是民众过节的普遍心愿, 因此, 轻松、幽默的喜剧片和动作片一度成了人们的挚爱。自1997年导演冯小刚拍摄我国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 内地贺岁片市场越来越红火。每到春节前, 就会有数十部影片与观众们见面。这些贺岁片题材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的生活与习俗相关, 风格轻松、幽默, 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深受大众的青睐, 吸引了许多人走进电影院, 年年观看贺岁片成了春节里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活动。还有更多的民众会选择买回一些贺岁影片的光盘, 用高清播放机在家播放, 与家人共同观赏。2011年春节前后, 国内贺岁片市场异常火爆, 精彩纷呈的贺岁电影不仅刺激着票房, 也给传统的新春佳节增添了特殊的年味儿。《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赵氏孤儿》、《大笑江湖》、《新少林寺》等国产贺岁片, 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票房一片飘红。据不完全统计, 从去年12月初正式拉开序幕的贺岁档持续至春节后, 共有40余部影片陆续上映, 总票房约在30亿元左右[5]。

互联网的普及,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彩的世界。每逢传统佳节, 喜欢宅在家里的人可以在网上过节。足不出户就能和朋友聊天, 可以畅快地看动漫、玩游戏, 观看期待已久的影视大片, 可以学习各种知识, 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能充实愉快地度过佳节。

清明节的扫墓祭奠活动, 近年来也出现了网上祭奠的新形式。一些网站设立网上墓园, 网民可以在这个虚拟墓园里为死去的亲属设置墓穴;有些墓园的管理者将实地墓园与“网上墓园”互动, 所有在实地墓园中安葬的死者, 都可以在“网上墓园”得到一块网上墓地。死者的亲朋好友, 可以在这个属于死者个人的网上专页中, 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或留下祭文, 也可以经常在网上墓园给死者写信。网上祭奠既可免去车马拥堵, 又避免了焚烧纸钱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等问题。同时还可以跨越时空, 让被祭奠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精神融入永恒。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 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新颖、文明的网祭方式, 必将大大减少传统清明祭祖给环境、交通、安全带来的压力。

二、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是中国传统节日演进的必然趋势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发展的活态文化, 每个传统节日都经历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演化。由于历代统治集团的参与提倡, 儒释道等文化的渗透, 历史人文因素的积淀, 民族精神情感的融合等,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节庆习俗不断丰富, 节庆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如起源于古代“蜡祭”的春节,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祭神祀祖、驱鬼避邪是其主要活动内容。到了汉代以后, 春节习俗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在朝廷“纵吏饮宴”, 民众“美服盛饰”, 并开始了拜年活动。此后, 在宋代, 又相继出现了投递“拜年贴”的风气, 叫“送门状”、“送飞帖”。而到了明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扩大, 门神画中便出现了财神爷。人们避害趋利的心态自然发展, 表现在春节习俗中的各种民俗事象也变得丰富起来。之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 春节的节庆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 古人燃竹庆贺新年, 后人则以烟花鞭炮代之;先人以桃符避邪, 后世则以对联迎春;过去拜年是当面叩头施礼, 如今则是电话短信贺之, 等等。这足以说明, 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是中国传统节日演进的历史必然。

发端于远古的中国传统节日, 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律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后, 我国社会也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也随之开始瓦解。与这个过程相一致, 传统的纯粹农事节庆习俗也逐渐退出节庆的文化舞台。如在一些已经率先实现都市化的地区, 往昔“请皇历”、“占气候”、“打春牛”、“添仓”、“祭神”等节庆事项已经消失。往昔春节各宗族普遍进行的庄重肃穆的祭祖仪式, 曾经是整合族人的重要礼仪。但当代社会, 宗族势力的影响已逐渐弱化, 导致旧式的春节礼仪削减了许多。消失了许多旧有的节俗, 而新节俗、新形式又不够丰富, 传统节日在现今时代显得有些残缺不全, 致使人们感到“年味儿淡了”。

当代社会, 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的演变尤为突出。往昔的传承主体是农业文化背景下的广大民众, 而当代社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镇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 农业人口在逐渐减少。于是, 在城市新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中, 在新的传承群体中,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 是我们面对的新课题。当代社会, 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耕社会, 由于生产力低下, 物质极度匮乏, 人们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尽情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 在过年时“吃好饭, 穿新衣”, 曾经是数千年农耕社会中广大民众的享受期盼。现如今, 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平常生活中的物质消费与享受和传统意义上的“过年过节”时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因此, 过年节时物质享受退居其次, 精神享受上升为主导地位。倘若人们对节日的物质享受期盼弱化后, 精神文化享受又跟不上, 就会有人感叹“过年过节越来越没有意思了”。文化能够自新方有活力。要使传统节日之树深深地扎根于当代社会的沃土之中, 并在广大民众生活中开花结果, 就要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元素、新内容和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活态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传统节日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目前, 传统节庆中虽然出现了一些新载体、新形式、新节俗, 但离全面振兴传统节日的目标、离民众心中对过好年节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 有的专家依然认为, 民众缺少的并不是对传统节日的感情, 从人们一声声“年味儿淡了”的抱怨中, 便可窥见“年”的情结一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现如今缺少的是能使广大民众充分享受年节的无穷乐趣, 过好传统年节的新方式与新载体。传统节日传承中的演变与发展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机制与活力、社会的转型、科技的发展、民众的自主选择等, 但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还显不足。2008年, 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同春节一起纳入法定节假日, 为这些传统节日提供了时间要素。然而, 有了时间保障并不意味着就能过好节, 如何使传统节日从民众生活中的必不可少, 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如何使传统节日走出“吃喝节”、“购物节”的怪圈, 产生更加文明健康的节日效应?传统节庆活动如何应时而变, 在传承发展中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使广大民众自觉参与、乐在其中?等等, 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首先, 政府相关部门对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学校教育等手段, 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提升广大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使广大民众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历史及文化精髓, 引导大众积极参与传统节庆活动, 使其在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从而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盛宴。要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创新的自主能力, 以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存在的意义, 以科学保护与传承的原则, 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载体和活动的创新及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

其次, 传统节日在传承中的创新发展, 应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应当在保持固有文化底蕴和功能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在固本守正的基础上, 发展创造出与现代生活相交融的节日文化元素。这种节日文化元素, 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意, 必须能体现出传统节日内涵的生命基因和文化精神, 如和谐的理念、浓郁的亲情、善与爱之人性美、道德良知的激励、奋发向上的追求等。在探寻传统节日新载体、新形式时, 绝不可偏离传统节日的内涵精神去另辟蹊径, 也不能简单地搬用某些洋节的做法。要根据时代特征及民众的需求, 进行节庆载体和活动的创新。如当代社会强调“环保节能”, 在进行节庆活动创新时, 就应考虑这一理念。为此, 葛剑雄教授提出, 将中秋与环保、节能等活动结合起来。如果中秋之夜天气晴朗, 不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将城市的多数电灯关掉, 让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月色, 这样的赏月会更吸引人。对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继承, 也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对传统节日中的一些陋俗应进行合理的扬弃, 如春节不能看病、正月里不能剃头、崇信鬼神等迷信活动;对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符的旧节俗, 如折柳、敬香、烧纸等, 可加以适时革新与改良, 进而推出一些既能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精神, 又能符合时代要求的节庆表现新形式;对那些具有保护与传承价值的古老的节庆民俗要给予扶持和弘扬, 并使其融入到当代百姓喜爱的文体娱乐民俗活动之中。

三、传统节日创新发展的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的创新, 是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的基础上, 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演化。传统节日文化载体和形式的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 具体而言,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 节庆活动气氛与空间的营造与创新

浓郁的节庆气氛, 是节日的重要因素, 它能使人们融入到喜庆欢乐的氛围中, 并感受到浓浓的年节意味儿。为在复兴传统节日中, 营造出红火热闹的过节气氛, 全面装点节日文化空间, 首先,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采用“民间办节, 政府支持”的作法。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财政资金上的保障, 鼓励民间以多种方式营造节庆气氛。可恢复一批过去曾繁荣热闹的老年货市场, 兴建一些年货商品一条街, 满足百姓寻求“年味儿”, 置办年货的意愿。号召和鼓励商家, 每逢传统佳节都利用与之相应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符号布置店堂和环境。其次, 通过举办民间大型的节庆活动, 营造节日气氛。可办好春节的新年联欢会和传统庙会、元宵节的大型灯会展、清明节的公祭、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游园赏月活动等。

在节日活动空间的创新上, 除了提供家庭团聚的各种方便之外, 应当引导人们走向社会, 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节庆活动。为此, 应当努力搭建社区节日活动的平台。如冬季的各个节日, 人们需要在室内娱乐、游艺、健身和交流沟通, 就需要提供室内活动的条件和空间。倘若需要开展室外节庆活动时, 又应有一定的设施、场地等硬件的支撑。为此, 国家应该重视民众节庆活动空间的建设, 增加硬件设施投入的力度, 为人们提供充裕的活动场所和文化空间。对此, 乌丙安教授建议:“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和审批工作中, 应该把关注保护的重点向各民族、各地方民俗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项目倾斜, 特别是应当把早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海内外著名寺庙的300多个庙会, 以及其他密切联系着亿万民众生活和心理愿望的大型文化空间列为保护的重中之重。”[6]

(二) 节庆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每个传统节日都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需要, 不断丰富发展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政府相关部门应研究和规范各个节日的具体理念、标识、礼仪活动等。虽然某些含有封建迷信因素且繁文缛节的旧式节日仪式不可沿袭, 但重构适当而庄重的民族节日仪式、礼仪是非常必要的。因为, 它是传播和强化一定社会理念的载体, 是民族精神家园赖以形成的平台, 也是形成节庆氛围必不可少的要素。各级政府部门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系列的社会性节日活动, 实现传统节日过节方式的转换, 由家族式的封闭向社会性的开放转变;由关爱亲友, 延伸到关爱社会;由小家的团聚和睦, 延伸到民族大家庭的凝聚与团结。让人们在参与节庆活动中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深刻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要因节不同而有异。可采纳一些专家的建议, 端午节, 可以从卫生、体育、文艺三方面发展节俗:可以从原来的消灾驱疫的活动, 发展为全民的卫生活动, 把爱国卫生日设在此日;以举办各种层次、各个地区的龙舟比赛为核心, 推动民间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激发节日热情;可以从吃粽子、纪念屈原发展为设立诗歌节, 推动诗和歌的创作、唱诵。中秋节, 不仅家庭团聚、吃月饼, 更多的应发展为富于浪漫格调与狂欢精神的月下活动, 如歌舞、饮酒、赋诗、游园、赏灯、逛夜市等, 以增强和拓展其浪漫格调与娱乐功能。清明节, 组织开展文明祭奠活动, 推广敬献鲜花、种植纪念树、网上祭奠等文明健康的现代祭祀礼仪。举办好大型公祭活动。倡导学校组织青少年, 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 在烈士墓前, 可安排入队、入团、入党宣誓, 召开主题队会, 组织演讲比赛等。清明节期间, 街道社区可组织居民集体文明祭扫, 召开缅怀会、座谈会、家庭追思会等。建立与清明节配套的文化活动, 如组织踏青郊游、体育比赛等, 还可把红色旅游节、先烈纪念日、植树节与清明节相结合, 丰富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 要突出敬老的内涵, 弘扬敬老、尊老、优老的社会风气, 可组织系列的重阳文化活动, 如登高游山会、游园赏菊、老年书画展、重阳诗歌大赛等, 使更多的老年人回归自然, 强身健体, 陶冶情操,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七夕节, 要继承和弘扬乞巧节俗。有些地区的做法值得推广, 如广州已举办了多届乞巧文化节, 将民间传说“拜七夕”演化为“摆七夕”, 女子们巧手做出的工艺品, 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供案, 既娱神更娱己, 并深受民众的喜爱。广州举办的“乞巧文化创意大赛”, 吸引不同年龄的参与者, 发挥聪明才智, 创造乞巧工艺品。同时七巧节俗进校园, 在小学开设民间手工艺课, 不仅有利于传承发展民间文化, 而且能有效地开发少年儿童智力,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 有些学者主张把七夕节中两情相悦之事进行再造, 提出创建“中国七夕情侣节”, 使中国人有一个表达和抒发爱情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中, 应为青年人开辟社交和活动的场所, 组织舞会、联欢会、文艺演出、情歌大赛等。还可开展评选“模范夫妻”, 举办“金婚”、“银婚”等纪念仪式。

(三) 节庆文化符号、文化产品的创新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系统非常丰富, 不仅有时间与空间符号系统, 而且有仪式与娱乐符号系统;不仅有服饰与饮食符号系统, 而且有语言与艺术符号系统, 等等。这些符号或符号系统各自都有独立的形式和意义, 都能开发出特定的纪念物或产品。而节庆用具、用品、用语等, 又是表达节庆精神的符号, 是节庆表现形式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所以, 节庆产品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传统节日文化符号和用品的推陈出新, 要在保持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取向, 才能广受青睐。最近几年市场上热卖的中国结、灯笼挂饰、鞭炮挂饰等, 便是将传统吉符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结合的商品, 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 本着这样的原则, 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多开发、制作一些美观大方、富有情趣的节庆文化产品;多生产一些安全卫生、健康有益的节日食品;多创作一些易于传颂、富有真情实感的节庆用语。传统节庆新产品应具有鲜明的符号性, 即具有特定节日的指意性和象征性。传统年节产品的开发创新, 应从“细节”抓起。冯骥才先生曾举例说, 大的门神画不好贴了, 可以做个小门神牌, 在门上挂起来, 有点艺术性, 装饰性, 既美又雅, 还去掉了迷信色彩, 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情感的寄托却留在了人们心中。可以想见, 这是人们乐于接受的。此外, 节庆新产品的开发, 应树立产品系列化意识, 并使其产品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高, 能满足当代人的节庆文化需求。节庆新产品的开发, 还需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其产品应达到广大民众买得起, 家家户户都想要, 男女老幼都高兴。

总之,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能绵延至今, 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如今, 大众依然有着对传统节日浓浓的依恋之情, 欠缺的是过好传统节日的新方式、新载体。为此, 政府相关部门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时, 应注重研究如何推进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 并以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的精神, 不断建构传统节日文化, 使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摘要:全球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也唤起了我国艺术界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创造的重新审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只有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也许本栏目可以助您思考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广告部2010-2-23: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圆满落幕:收视率38.26%, 收视份额81.74%.见:http://ad.cctv.com/special/news/20100223/107277.shtml

[2]《纽约时报》评论春晚堪称真正“超级晚”.见:法制晚报, 2011-2-6

[3]旅行成为假日生活新趋势春节在线旅游增长迅速.见:旅新社, 2010-3-19

[4]新春三大看点.见:北京青年报, 2011-2-16

[5]贺岁片繁荣背后的隐忧.见:北京日报, 2011-2-17

[6]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见:民间文化论坛, 2007 (01)

载体形式 篇2

工程资料可采用以下两种载体形式:纸质载体和光盘载体;

工程档案可采用以下3种载体形式:纸质载体、缩微品载体和光盘载体,

(1)纸质载体和光盘载体的工程资料应在过程中形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工程音像资料。

(2)缩微品载体的工程档案

1)在纸质载体的工程档案经城建档案馆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持城建档案馆发给的“准许缩微证明书”进行缩微,证明书包括案卷目录、验收签章,城建档案馆的档号、胶片代数、质量要求等,并将证书缩拍在胶片“片头”上,

2)报送“缩微制品载体”工程竣工档案的种类和数量,一般要求报送3代片,即:第-代(母片)卷片1套,作长期保存使用;第二代(拷贝片)卷片1套,作复制工作使用;第三代(拷贝片)卷片或者开窗卡片、封套片、平片,作提供日常利用(阅读或复原)使用。

3)向城建档案馆移交的缩微卷片、开窗卡片、封套片、平片必须按城建档案馆的要求进行标注。

(3)光盘载体的电子工程档案

1)纸质载体的工程档案经城建档案馆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进行电子工程档案的核查,核壹无误后,进行电子工程档案的光盘刻制。

一种能力两个载体多种形式 篇3

其实,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除了2015年两套新课标卷试题的形式外,还有更多的载体与形式……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载体

载体一:以文字为载体

(一)具体事件型。具体事件型即试题材料往往是近期社会上发生的引起较大轰动的某一具体事件,这个事件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亦可以是充满争议的。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任务解析】

本题试题材料为一具体的社会热点新闻,材料对事件主人公小陈的行为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故考生可赞同、可反对,亦可辩证分析,但无论从何角度上切入,必须紧扣写作任务——“如何看待小陈举报老陈”完成写作。

(1)给小陈写信。从肯定的角度评论就是制度至上、大义灭亲,对父亲及他人生命具有极强的责任意识;从否定的角度评论就是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父亲,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些“极端”。

(2)给老陈写信。可从应遵守交通规则,理解女儿此举是对自己的保护,做中国好司机等角度评论。

(3)给交警写信。可为其严格执法,及时发布信息,为弘扬社会正能量点赞。

(二)焦点话题型。焦点话题型就是试题材料往往不是近期社会上发生的引起较大轰动的某一具体事件,而是从面的角度上来审视这个时代所提炼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某个焦点话题。

【2016浙江卷】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标题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任务解析】

试题材料给考生提供了一个世界——虚拟世界。对于这个虚拟世界,材料又提供了三个评论角度,一个是拥抱,一个是远离,一个是与它保持适当距离,所有考生就着这三个方向选取任一角度或辩证分析均可。

(1)赞同我们应该拥抱这个世界,可从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等角度切入来评论这个世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赞同我们应该远离这个世界,可从网络诈骗、网络游戏的毒害、手机控、低头族等角度切入来评论这个世界“异化”了我们的生活。

(3)赞同我们应该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可从虚拟世界的“利”与“弊”的角度上辩证分析。

综上所述,无论考生从哪个角度上切入,一定不能偏离试题的写作任务——评论虚拟世界,而对这个世界的评论正是我们的时代焦点话题——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对这个世界的评论实质也就是对互联网、科技的利与弊的思考。

(3)发展反思型。发展反思型就是试题材料既不是某一具体热点事件,也不是某一焦点话题,而是从动态的角度上对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某一特有现象进行的反思。

【2016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任务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但时至今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沦丧、精神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现象不断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可以说大都与文化的传承力度不够有关。由此可见,北京卷这两道作文试题从表面上看是在阐释“老腔”与“书签”的,但稍作思考便会发现其背后的话题是文化的传承,而老腔与书签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而已,所以考生紧紧围绕写作任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展开写作即可。

nlc202309090314

(1)阐释传统文化为什么需要传承。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铭刻着民族的记忆,携带着民族的基因,传递着民族精神的火炬,涌动着民族的热血和豪情。

(2)阐释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古为今用”,即将传统文化充实、壮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才会“薪尽火传”;“与时俱进”,即更新、开拓传统文化、在超越中锐意前行,走扬弃升级之路。

载体二:以漫画为载体

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创作漫画,以达到讽刺、批评社会现实中的某些人或事的目的,因此,漫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强烈的讽刺效果。

漫画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材料作文,其与一般性材料作文的区别是,一般性材料作文的试题材料大都为文字材料,而漫画类材料作文只不过是将一般性材料作文试题中的文字材料换成漫画而已。故考生必须将漫画内容转化成文字材料,才能理解漫画的寓意,然后紧紧围绕漫画所批评、讽刺的某些人或事展开评论即可。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任务解析】

漫画中,左侧同学,考试满分,被亲吻一口,但稍有下滑,便被打了一巴掌;右侧同学,不及格时被打了一巴掌,但稍有进步,便被亲吻一口。亲吻与巴掌代表着什么,显然是奖励与惩罚,退步2分就受惩罚,进步6分就受奖励,奖与惩对比如此鲜明,何故?唯分是论也!所以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漫画的寓意:讽刺了唯“分”是从、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与教育体制。

(1)评论目前存在哪些不良教育。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盲目攀比;重智商而轻情商;教育功利化;教育超前化;等等。

(2)评论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关爱、期望有度;尊重孩子的兴趣;呵护孩子的个性;打破以分定命运的评价模式;等等。

2016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启示

打击套作,鼓励考生关注现实生活,自由表达,抒发真情实感,这可谓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重大方向。在此理念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就是针对某一事件或焦点话题、焦点现象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考生写作的核心要领就是“就事论事”,所以只要是考查考生这个写作能力的试题均属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至于具体到以什么形式呈现试题材料大可不必限定。所以,对于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命制的漫画类材料作文真的没必要大惊小怪,其只不过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另外一种形式而已。明白了以上问题,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漫画试题一点也不在意料之外,而是在情理之中,更是在全国上下以2015年两套全国新课标卷试题为模板掀起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备考热”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反押题命题思维”的智慧结晶。

一种能力,两个载体,多种形式,在未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有可能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广大师生只有不局限于某一题型,全面备考,才不会再次出现“意料之外”。

载体形式 篇4

xx镇在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中,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为防止“坐不下来、学不进去、深不下去、高谈阔论、空对空”现象,采取务实有效办法,以“六个结合”的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加深领悟体会,切实把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有效增强了党政班子成员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增进了党群感情。

一是学原著与学基层相结合。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坚持学党章、学原著,在提升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同时,不忘向基层同志学习。学原著。镇党委中心组召开4次专题理论学习会,通篇研读党章,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和《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三本原著,学习领会总书记提出的作风建设“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和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重要讲话等。学基层。4月17日借助“xx市民大课堂”学习交流平台,镇领导干部认真聆听来自居委会、窗口单位、“两新”组织的3位基层干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经验交流,学习他们好作风、好经验、好办法。

二是自主学与交流学相结合。对于中央要求研读的3 1 X本原著,镇党委采取自主深入学习与集中交流学习相结合,在自学中储备知识,在交流中点亮出思维。自主学。镇领导干部除研读中央规定学习的3本原著外,拓展阅读《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陈云群众工作论述》、《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以及中央、市委、区委关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文件及讲话精神,通过自学现已撰写34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学。中心组集中专题学习开展心得体会交流,共同探讨学习感悟,加深思想认知,至今已开展9次学习交流活动,共13位领导干部进行交流发言。

三是学伟人与学历史相结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向伟人学精神学胸怀,向历史学经验学教训。学伟人。3月12日,组织领导干部参观陈云纪念馆,聆听关于陈云生平事迹的专题讲座,向伟人陈云学理论学观点,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思想、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树立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识。学历史。从历史中学教训,学反思。3月18日,组织班子人员和科级干部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警示教育片,清醒认识到执政党和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严重危害;3月26日、27日分别组织班子、机关科级干部参观青浦看守所等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开展廉政警示教育,使领导干部引以为戒,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四是学前辈与学青年相结合。学前辈。很多老党员退休不退岗,兢兢业业联系服务群众默默奉献。镇党委以退休老党员服务群众先进事迹为主题,拍摄专题教育片《风烛之光》和《美在角里》,于5月8日组织镇领导班子及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共同观看,共同学习老党员的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经验。学青年。结合五四青年节活动,组织青年后备干部开展“践行群众路线,放飞青春梦想”主题演讲比赛,镇党委中心组以学习会形式,向青年干部学习闯劲、拼劲、巧劲和韧劲。

五是联组学与解难题相结合。中心组联组学习是践行群众路线,为民解忧取得共识的有效载体。镇党委通过联组学习聚焦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勤沟通、共商议,携手破解实际问题。3月6日与新城公司,4月17日与水务局、交运局分别联组学习。因镇区南北广场开发建设,面对群众对于镇区文体活动场地的强烈诉求,新城公司、水务局沟通协调,拟将xx水厂置换后改建成活动广场,解决了镇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的难题。同时针对农村污水处理问题以及张马村创建“美丽乡村”相关问题达成解决共识。4月25日与旅游局、交运局、食药监局的中心组联组学习会,就开设泰安公寓到青浦汽车站线路及增设车辆、另设站点等相关事宜,与交运局达成可行方案;就创国家5A景区、新建停车场等问题,交运局、旅游局表示支持和帮助;就东井和西井街经营整治事宜,同食药监局议定了解决方案。联组学习破解难题已初见成效,5月1日起,xx1路和3路公交车均更换大容量的公交巴士,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乘车难。

【载体形式】推荐阅读:

原核载体07-15

服务载体07-22

创新载体10-16

设计载体10-17

手机载体05-23

故事载体06-05

良好载体06-30

载体选择07-03

传播载体07-13

陶瓷载体07-26

上一篇:Windows下操作下一篇:生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