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运用

2024-08-31

载体运用(共4篇)

载体运用 篇1

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网络载体等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用的载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不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学者进行了归纳有八大类四十余种。且不论究竟有多少,但是为什么这些载体运用的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是单个载体的有效性问题,另一方面是这些载体的综合协调性问题,即它们能否形成整体的合力的问题,亦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运用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是指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系统整合,实现载体的相互合作,使之整体最优,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也必须依赖对不同载体操作者进行社会整合,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运用的意义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单个载体的有效性问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往往并不是因为课程的内容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课程的教学方式问题。一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设计运用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如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好。在实践性课程中,教育者将有意识的教育内容隐蔽在活动中,让受教育者在参与中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在活动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自觉性,悄然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间的综合协调性问题。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功能,都各有其长短与针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特别是在当前,新的载体不断涌现,如何正确地处理学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载体的功能优势,形成整体的合力的问题,就十分突出了。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运用的基本要求

(一)各载体教育目标的相互协调。

教育背景的变化、教育对象特征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等,都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但是,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是载体运用的决定性因素。应该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采用何种载体形式,其最终目标都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间建立并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被割裂,教育目标就会失去对载体运用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载体设计和运用都会出现方向紊乱,进而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要实现的直接目标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不同载体发挥作用的目标要相互协调。否则,很难形成教育的合力,甚至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各载体承载教育内容的相互协调。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内在规定的丰富性,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 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横向大致可以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从纵向上也有层次之分:有基础层次的公民教育,有处于中间层次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培养,有高层次的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不同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承载这三个层次、四个方面的内容时,由于有传载方式的差异性,在传载的具体内容上就必然有侧重点的不同,但是,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统摄下分工合作,相互协调。

1.必须克服载体承载内容实质上的冲突。

学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承载内容中任何的不一致,都会削弱或抵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运用的效果。要克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体运用过程中不同的载体相互漠视的现象,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承载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应该实现相互交融。比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常用的课程载体和心理咨询载体就要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理论至上,心理咨询也不能专业技能至上。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承载的教育内容也处于动态发展中,这就要求在保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的相对稳定性中,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年年都有新的调整和变化,就是为了保持这种适应性和与时俱进性。

摘要: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网络载体等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要载体,这些载体的运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系统的最佳运行和综合优化,就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运用。这种整合运用主要涉及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作用的目标相协调、各载体承载的教育内容相协调、各载体运作方式相协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学管理

载体运用 篇2

周幼萍蓝光喜

金华职业技术学校,浙江 金华 321017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多种存在形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新颖性原则,重点把课堂教学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和谈话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客体)的思想实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运动矛盾运动,已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相关联的枢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形态多种多样。怎样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载体促使各要素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好的效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以其表现形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运用,且客体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第二,联结教育主体与客体,使主客体发生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结教育主体育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历史发展划分,思想政治载体可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传统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过程中造就产生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载体,它包括谈话载体、开会载体和理论学习载体等;现代载体是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它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等。不同的载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功能及使用范围,又它们各自存在的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的基本原则

选择与运用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背景下,充分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等要素,遵循大学生身心活动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就是指运用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保持一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坚持目的性原则,一是要求选择和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以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提高大学生大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依据。凡是有利于根本目的地实现的载体,就是好的,给予应该积极运用。凡是不利于根本目的地实现的载体,就是不好的,就因该毫不含糊的舍弃,或加以改进。二是要求选择和运用某一载体或某些载体要达到什么目的,教育者应该新中有数,只有这样,载体的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目的不明确,载体的运用就可能流于形式。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指运用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充分考虑载体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性;必须有效的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要讲求现实性,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决不能从概念、意义出发,而以必须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被大学生所接受。二是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那些不能被主体所操作,或严重脱离大学生实际,缺乏实践性,得不到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摒弃。

3、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运用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充分注意载体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载体系统内部各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坚持相关性原则,一是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与内部环境之间爱女的相关联系和相互作用;二是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各种载体之间的合力,而且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坚持相关性原则,既要运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要注重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家庭、社区等教育环境,发挥载体的综合效应,使载体处于一种良好运行状态,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4、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原则是指作运用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选择和运用形式新颖、寓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激发教育客体的兴趣,增强吸引力。坚持新颖性原则,一是要注重对传统载体进行继承和创新,继承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势,使传统载体焕发生机活力。二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载体,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到载体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三是要按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合理设计载体。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和选择的实践策略

在长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创造并运用了诸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应重点把握以下载体。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媒体

课堂教学载体即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之意,是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课堂教学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专业课教育载体两个主要方面。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载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二是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讨专题教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广大名师打扮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支援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来。通过形成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要深入发掘各种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船首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提高政治觉悟。”为此,高校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充分发挥好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合理利用管理载体

管理载体是指“以管理为载体”之意,是指与思想政治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

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载体,实质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可顺利人们的思想情绪,使管理得到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体现管理的人性化特质,可以防止和克服管理载体中片面地“惩罚主义”倾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手段,可以保证管理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双重实现,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落到“实”处。以管理为载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来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使大学生在反复的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刻苦而又科学学习的精神。三是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帮助学生真确处理各种同学关系,并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麻烦。

3、积极创造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活动载体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在高校,有学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创优争先活动,学习竞赛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等。活动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的一种重要性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优势,一是活动载体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使教育客体能够直接感知它,并将对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育客体在活动中产生直接经验,更好地促进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交流,特别是能有效的调动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客体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收到“无教之教”的效果。三是活动载体能够使教育客体主体化,即教育客体在活动中说道教育、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教育着其他人或者为直接参与活动的众多的人们,影响着、改变着社会风气。运用活动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尽可能地将活动与学校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

4、有效利用网络载体

所谓网络载体,即“以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之意。网络载体是载体系统中的一种最新形式,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平等性等特点。网络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有力的条件:一是网络上丰富的可共享的信息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可用教育资源。二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那个、及时性等特点,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互相沟通,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参与主体平等性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同时,互联网也给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以网络为重要阵地和主要载体,传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和黄毒信息,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此,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罗达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指示,本着”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建设好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二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动权。三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四是政治教育管理。五是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政治工作,有掌握网络技术的专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

5、大力发展谈话载体

载体运用 篇3

一、凸现载体特性,构建主导性德育模式

我们把开展少年军校一系列的活动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改变德育“灌输”局面,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升人格。

1.打造军校文化,环境熏陶,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军人的形象在小学生心目中是高大无比的。所以我们学校在镇高炮团的帮助支持下建立少年军校,努力打造高品位军校文化,鼓励学生争当小军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有位教育家提出“泡菜水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学校的全部工作必须以调试“泡菜水”的味道为核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我校自编《国防教育》校本课程并统一安排教学,将军事基础知识、军事基本技能、各类战斗英雄事迹等编入课本,在学习训练的基础上开展各类表演比赛活动,如“革命英雄故事会”、“军歌对唱”、“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管”,“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战斗英雄(抗洪英雄、航天英雄等)”,“观看庄严的阅兵仪式”等,生动再现军人、英雄的感人形象,使学生置身于军校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中,受到军人风格和气质的熏陶感染,激起学生争当军人,学习英雄的意识和愿望。

2.出操晨练,认识自我,信心激励

运动能使人意志坚定,信心倍增,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军训中晨跑是常规训练项目。军校规定每个学员每天七点钟到校集合晨练。刚开始训练,同学们都觉得新鲜有劲,因为大家是那么崇拜军人,现在自己也穿上军服成了小军人,能不拿出点军人的样子来吗?于是操场上一片热闹,“1、2、3、4”的口号不绝于耳,每个同学看上去都那么精神。其实,每一个孩子的骨子里都是挺要强的。出操完毕,教官马上给予同学们鼓励:“看着大家出操的精神面貌,我对你们接下来的训练更有信心了,你们有没有信心当好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小军人?”“有!”响亮的回答在校园上空回荡。

3.严格集训,自我控制,目标激励

控制和激励看起来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自我控制等于自我激励。心理的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生存的基本条件。这种控制包含迫使自己去实现自我所确定的目标,也包括对自己的情感、行为、动作、语言等控制能力。如在烈日曝晒下进行队列训练,一站就是半小时,任汗滴如雨,衣衫尽湿也要纹丝不动、坚如磐石。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顶着严寒去跑2000 m,在跑步过程中要克服途中所出现的生理“极点”现象,当气喘不过来,腿酸痛得迈不开时,仍需奋发坚持跑完全程。所有这些都需要自身克制生理的本能欲望,以实现预期目标。在我们严格的军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感人的事例:在一次队列训练中,由于天气炎热,训练强度较高,六(1)班小A同学因体力不支,中暑晕倒。班主任和同学马上把他扶进教师。当小A同学醒来,发现自己在教室里时,他说:“老师,我没事了,我要坚持参加训练,刚才可能因为午饭没好好吃,水又喝得少,才会晕倒,我多喝点水就好了。现在全班就我一个人不行,多丢人呀,我要坚强起来,我要证明给大家看,我不是真的不行。”看,学生坚强起来了,变得有力量,有目标了。

4.“官兵”齐心,互帮互助,情感激励

我们常听说“教育无痕”一词,而以情感人的德育方式就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方法。我们学校有很多外籍贫困学生,学习生活上经常碰到困难,但是他们还是积极参加了少年军校。他们积极上进的心,老师和教官都看在眼里。于是,教师、教官带头关心帮助外籍贫困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组织发动“手拉手师生献爱心活动”。冬天训练,天气寒冷,老师们为贫困学员送来暖暖棉衣;军官们把训练早餐省给贫困学员;学员之间,赠书赠物,补习功课,温暖无比。军校成了人人向往的温暖的大家庭。想想,在这样一个温暖大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不充满爱心吗?

5.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激励。

西方哲人说:“唤起人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随着军训的进一步强化和深入,学生的心理逐渐由被动性自我调控向主动性自我调控发展,由自我调控向自我教育发展,开始思考“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等问题,已经开始走向自我激励,自我发展阶段。自我激励是学生主动地通过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应用科学的方法适时地激发和鼓励自己的活动。学员们自我激励,首先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保证每天或每周进行军训的时间,确定相对的训练高度,确立自己的在集体中的角色定位。如:在翻越障碍的比赛中涌现出了一批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队员,他们愿当垫背,愿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牺牲自我,成全他人和集体。他们在竞争性活动中,强项争胜,弱项参与,寻找快乐,创造快乐。其次,通过自我和他人、集体的评判,争当优秀小军人,争当“班长”、“排长”等荣誉、职位,并用已有的成效来进一步增加动力,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在发展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彰显少年军校优势,构建嵌入式德育保障机制

德育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德育工作起着导向性作用,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会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一直在探索德育评价,但传统的德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往往有失片面,已明显滞后于德育工作新形势,其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少年军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切入点,开展《以少年军校为载体,构建农村小学德育高效运作机制的研究》,探索出了德育评价的新方法:

1.摒弃结论型评价,崇尚发展型评价。

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基本上只把德育评价锁定在确认学习效果上。在科学理性思潮的影响下,评价似乎就是测量。如何进行测量,如何将被测量的行为加以量化,如何设计有效的测量工具,保证量化测量工具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2.摈弃重结果性评价,提倡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意义上的学习评价。

载体运用 篇4

一、新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状

励志教育, 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 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 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 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2]励志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即思想性和崇高性的结合,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主体性与示范性的结合。其中, 教育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把握和运用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3]教育的示范性, 是指在教育活动中, 他人的思想、行为等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影响的特质。

首先, 励志教育历来十分受重视。我国古代的尚志理论注重人生志向的确立与坚持。古圣贤们十分重视立志。孔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4]孟子在《文说》中强调人贵立志, “士贵立志, 志不立则无成”。其次表现为意志, 强调人要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和实现自己立下的志向。孔子十分注重坚志,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5]西方国家也重视大学生励志教育。近20年来, 风靡全球的成功学教育就是一个例证。

新时期, 我国大学生励志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诸多不足。目前, 大学生励志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高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轻视励志教育,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有明确的要求, 对励志教育的要求却很模糊。可以说是, 讲教书, 忽略了育人;讲授业, 忽略了传道。尽管大部分高校开展了励志教育, 但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大学生励志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 在教育内容上, 不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解答。其次, 在教育方法上, 不能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专业类别、入学生源差异、家庭环境和性格特质等特点, 开展励志教育。最后, 在组织形式上, 往往是单纯的理论说教, 而不是启发式的互动教育, 缺少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因此, 大大降低了励志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载体选择

载体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客观存在。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同样离不开载体。选择什么载体, 反映教育者对教育主客体现状规律的认识程度。在励志教育中, 载体的选择运用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励志教育过程展开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如果载体选择恰当、运用合理, 就能促使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 使励志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反之, 则会使各要素互相制约, 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由于国防教育的特殊性, 使得国防教育能与大学生励志教育建立起有效关联, 形成完美的结合体。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具有相同性, 都包含理想信念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等等;二是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是人生观教育,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在功能上具有同一性, 都能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 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热情, 培养民族自强和艰苦奋斗精神。国防教育的特殊性, 以及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备受广大教育者的青睐。

国防教育是众多具体载体构成的系统载体。各种具体载体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体现一定的特质, 所承载的内容, 彰显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在选择载体时, 应考虑励志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形式等要素, 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首先, 紧扣励志教育的内容,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载体, 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 培养大学生的意志, 选择军事技能教育载体, 就比革命传统教育载体更恰当。其次, 注重载体的可操作性, 对那些不能被教育主体所运用的载体必须摒弃。例如, 战争是彰显成就意识的最高手段。但我们不能为了让大学生体验自我成就感, 而发动一场战争, 也不能组织一次军事演习。最后, 科学认识载体, 有效把握载体的形式和特征。每一种载体都有其短长, 要准确地掌握各种载体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根据教育主体自身的特点与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

三、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载体运用

在大学生励志教育过程中运用的革命传统教育载体、革命传统教育载体、军事技能教育载体、军事理论教育载体、国防教育活动载体等, 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效果。

1. 运用革命传统教育载体, 坚定大学生信念。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一些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367天的长征中, 红军进行了300多次战斗, 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 翻越了18座山脉, 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 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 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原因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 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6]革命传统教育, 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把握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及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光荣史。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一方面, 要挖掘国防历史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感化大学生, 形成文化认同, 激发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的高昂斗志。另一方面, 借助现代技术, 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与视频, 再现无数革命者和建设者的光辉事迹, 让广大学生领会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涵, 坚定革命信念。

2. 运用军事技能教育载体, 磨砺大学生意志。

对于磨砺大学生意志, 不管采取哪种军训模式, 其所蕴涵的特殊教育价值, 都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单个军人队列动作、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战术、综合训练等, 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学习中, 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主动性。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 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乐于添补新鲜色彩和情感, 使各项单调的动作和内容相应地活跃起来。在组织形式上, 将参训学生视为准军人, 实行军事化管理, 做到统一训练内容、统一训练强度、统一着装、统一作息时间和绝对的服从。这对一名大学生来说, 是对自己的严峻挑战。大学生面对这些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与内心世界的反压力, 实质上是战胜自我的过程, 也是培养意志力的过程。在训练中, 教官为了使参训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就会对一个动作要领进行多次重复。这种教育过程的坚持, 实质上是坚强意志的养成过程。同时, 炎热的天气, 以及训练场地所营造的紧张氛围, 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3. 运用军事理论教育载体, 促使大学生爱国。

第一, 军事教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实践证明, 战争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据统计, 在中国近代, 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发动了400余次侵略战争, 致使我国人民饱经战争之苦和西方列强的掠夺与欺辱。这些饱含血泪的侵华战争, 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第二, 体会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 将满腔的热血化为对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例如瞿秋白、刘志丹、方志敏、杨开慧、刘胡兰、董存瑞等英烈。这种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继承与发扬光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的这份爱国情感。第三, 学习军事科技, 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军事科技往往代表了当今时代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体现出极强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先进的军事科技就容易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感, 有利于增进民族自豪感, 相反, 也容易找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从而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4. 运用国防教育活动载体, 体验自我成就感。

首先, 借助国防教育实践课堂, 体验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长征是当年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的一座伟大丰碑。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万里征途上, 夺关隘, 渡险川, 爬雪山, 过草地, 在超常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栉风沐雨而饥寒交迫, 任重道远而荆棘载途, 几乎处于绝境, 而红军饮苦若贻, 笑迎胜利。[7]这种精神被称为长征精神。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 就是要大学生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历程, 以及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成就感。其次, 抓住兴奋点, 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为大学生创设自我实现的机会, 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缩小社会要求与自我实现间的差距, 使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重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例如, 组织一些大学生, 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让其担任新生军训的教官。最后, 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开展生存能力训练营活动, 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 了解穷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情况, 培养劳动观点, 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这种精神只有前进, 没有后退, 追求成功, 永不言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就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排除万难, 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华国学网.http://www.iguoxue.cn/GXGJ/MRMY/10807.htkl.

[2]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J].消费导刊, 2007, (12) :166.

[3]马静, 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 2008, (8) :201-204.

[4][5]孔丘, 孟轲.论语, 孟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82-93.

[6]闫萍莉.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5 (5) :171-173.

【载体运用】推荐阅读:

原核载体07-15

服务载体07-22

创新载体10-16

设计载体10-17

手机载体05-23

故事载体06-05

载体形式06-19

良好载体06-30

载体选择07-03

传播载体07-13

上一篇:置换脱产下一篇:情境作文教学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