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载体(通用12篇)
学习载体 篇1
知识在场、能力在场、作者在场、情感在场、生命在场等五方面的追求, 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这些问题, 既关注了语文学科的内在知识体系, 又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文道统一精神, 还彰显了“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时, 便可发现, 在更广阔的学科教学背景下, 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建设、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 还存在着需要深入探究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 从教育目标上看, 重点体现为当下的应试需要和未来的终身发展需要的有机融合 ;从教材内容建设和教学活动安排上看, 则既可体现为对同一作者诸多作品的整合式专题阅读, 又可体现为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双向同步建构, 还可以体现为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交互式培养。
一、提炼课堂, 满足多重学习需要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在于合理界定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特性, 将其与学生的多方面学习需要结合起来, 构建合理有序的课程教学目标, 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求。
完成此项任务时, 最大的困扰, 来自语文教师自身对教育以及语文学科教学的认知困惑 :是侧重于研习课文的起承转合等写作学知识?还是侧重于探究形式背后隐藏着的道德倾向、思想主张和情感态度?或者是紧扣考纲, 把课文分解成几道符合中高考命题规范的试题, 向学生灌输“科学化”的解题思路和“标准化”的答题技巧?这样的困顿, 从“教什么”和“怎样教”两个方向影响着语文教学。这些思考倘若彼此包容, 相互吸收, 并依顺了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而适时调整, 本也不失其教学的科学性 ;一旦各自独立, 且不懂得依顺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而灵活变通, 则势必成为教师自身的技能桎梏, 更成为学生的成长桎梏。
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于修正认知。最便捷的修正方法, 是形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串”: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个文本?编者为什么要选编这个文本?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文本?教师为什么要教学这个文本?这个文本为什么放在这个年级的这一册教材, 而不是放在另一个年级的另一册教材?这个文本属于内容大于形式, 还是形式大于内容?这个文本的结构形式值得学习吗?这个文本的思想值得推崇吗?……只有将这些思考纳入备课活动中, 每一节课才能拥有只属于这节课的灵魂。
厘清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后, 便可以发现, 语文教学要想同时满足学生的当下应试需要和长久成长需要, 就必须在教学中合理界定不同教材的不同教学价值。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文本, 便将教学重心落在文本外在形式的学习与模仿上, 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样本 ;对于内容大于形式的文本, 便将教学重心放在文化的传承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上, 使其成为汲取前人智慧、陶冶自身情操、提升阅读鉴赏技能的例文。对于文质俱佳的文本, 舍得多花费时间仔细斟酌 ;对于内容和形式均无特色的文本, 则完全可以大胆舍弃。
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只服务于应试需要的教学设计与活动, 绝非少数。但从长远来看, 还应强调当下的应试需要和未来的终身发展需要的联合, 就是要还原语文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养成和情感陶冶的综合性特质, 让语文教学既始终关注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养成训练, 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各种精神养分。
二、整合文本, 让作者走向立体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 选修课程的分量几乎等同于必修教材。以苏教版为例, 五册必修教材, 需要的教学时间仅只1.25学年。剩余的1.75学年中, 用于选修教材的学习总用时, 不会少于一个学年。
为数众多的地区和学校, 采用的是选修教材“必修化”教学模式。也就是说, 这不少于一个学年的选修教材的学习, 并未依照选修教材的自身特性而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 而是沿用必修教材的单文本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 高耗低效。如果能够将选修教材的内容整合起来, 再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必修教材的相关内容, 形成专题研修式的学习, 则无论是教材内容的理解, 还是学生能力的养成, 都会上升若干级台阶。
例如, 教学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主题单元时, 如果将《月下独酌》和《将进酒》整合在一起, 就有利于了解李白的“愁”。《月下独酌》中, 李白因独处而成愁, 于是“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似乎有了三人, 便可以热闹起来, 欢乐起来。可惜的是, 月和影毕竟“非我族类”, 不懂李白的孤傲狂放, 故而, 诗仙只能在结尾处期望“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将进酒》中, 李白的“成三人”心愿成了现实, 而且, 岑夫子和丹丘生两位, 较之以月和影, 要有趣得多。好友重逢, 又有美酒作伴, 李白的愁总该化解了吧。事实却是, 诗仙不但没有冰释心中块垒, 而且愁更深更长, 纵贯千古, 横溢八荒了。
有了这样的整合, 便可以明白, 李白的愁, 已融化成血液的一部分, 非但月与影化解不了, 岑夫子、丹丘生也慰藉不了, 即使是青涯间的白鹿和数不尽的名山大川, 也排遣不了。只要雄心还在, 壮志未酬, 此愁便永是“茫茫无绝期”。
教学必修教材时, 亦可以进行这样的整合。一是建立起必修文本和选修教材间的整合关系, 二是建立起必修文本和课外阅读材料间的整合关系。比如, 将必修课文《师说》和选修文本《左迁至蓝关送侄孙湘》整合在一起, 便能够立体化了解韩愈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全方位认知韩愈的“不可为而为之”的儒生品质 ;将必修课文《赤壁赋》和课外读物《苏东坡突围》整合教学, 就可以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 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除了类比性质的文本整合, 也可以从对比的角度, 将不同作者的作品整合到一起, 在对比中同时了解两位作者。比如, 有语文教师就将《项链》和《灰姑娘》整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以其相近的开头和迥异的结局, 在更深层次上理解马蒂尔德的个性。这样的整合, 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十分有益。
三、双体同构, 告别少慢差费
文选式教材的最大局限, 在于无法形成固定的知识体系。但作为一门课程, 语文又必须拥有自己的课程目标体系。如此, 依照一定的课程目标体系而合理确立不同文本的教学内容, 便成为语文教师不得不慎重对待的一个难题。
此难题的正解之一, 是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双向同步建构。其中, 课程目标体系承载着宏观定向的价值, 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担当着微观呈现的重任, 教材则是实现同构的必要媒介。也就是说, 要让语文成为拥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门专业学科, 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 精心预设每一节课的宏观性课程目标, 从而让每一篇课文都成为整个目标体系中的一个必要构件, 而不是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一个普通文本。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一个个独立的文本中, 收获成体系的语文学科知识。
要完成这样的“双体同构”, 最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六年一贯制或三年一贯制的课程目标体系。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 教材编排体例上, 大体落实了这一体系。其知识单元的结构形式, 对于系统性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很有价值。苏教版的主题单元编排体例, 在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上, 则有着先天性的缺陷。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主题单元为例, 便可发现很多问题。该单元的几篇课文中, 《沁园春·长沙》是古体诗词, 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借事言志 ;《相信未来》是现代诗, 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比喻 ;《十八岁及其他》是随笔, 侧重于独语性的叙述 ;《我的四季》是散文, 比喻和象征又是其重要表现手法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小论文, 重在阐释事理, 表达观点 ;《我的五样》是叙事性散文, 在完整性的事件描述中, 展示的是丰富且深刻的人生思考。将这六个文本集中到一起, 倘若只在语文课堂上探究青春的价值与意义, 研究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 则这样的活动, 显然更多应该隶属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范畴。但若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 则每一个文本中蕴含的语文知识, 和本单元的其他文本中的语文知识, 极少能够组合成层层递进、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如此, 一篇课文中获得的语文知识与经验, 在紧随其后的课文的学习中, 既得不到及时的复习巩固, 又不能用来指导后一课文的学习, 语文课的学习效果, 便打了很大的折扣。
要避免此种状况的持久性出现, 首要责任当然在于重构教材。在无法改变现有教材编排模式的前提下, 语文教师可以自己动手重组教材。比如, 可以将该单元选文全部定位为诗歌, 用古今中外的诗歌, 来表现“向青春举杯”的主题意义。这样一来, 主题未变, 语文知识的训练和积累也形成了体系。当然, 语文知识体系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 而是体现在完整的一个学段中。也就是说, 类似的教材重组, 一旦着手了一个单元, 便需要将其他单元都重新组合,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体系的完整性。
在重构了课程目标体系后, 另一个重点问题便随之出现 :进入教材的任何一篇课文, 似乎都能够担当起多方面的语文知识样本的重担, 如何依照课程目标体系而取舍文本中的语文知识, 将成为能够真正实现“双体同构”的关键。倘若虽有了课程目标体系, 也有了对应的教材, 但教师组织教学时, 却置课程目标体系而不顾, 只依照自身的喜好处理教学内容, 则“双体同构”依旧只能是空谈。
表面上看, 依照教师的特长组织教学内容, 似乎并不是一种错误。然而, 总是依照特长进行教学, 则在将特长充分发挥、并让学生也培养出此项特长的前提下, 难免就忽略了一些本该重点关注的知识。如此, 学生的知识结构便会出现疏漏, 完整的知识体系便很难建立起来。
明白了上述道理, 便可以知晓, “双体同构”的价值, 就是要让语文不再成为可以随意涂抹的草稿纸, 而是成为必须精确勾勒的知识蓝图。单篇的课文可以是大写意之作,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语文, 却不能过于写意, 而是应该尽量科学规范。
四、读写同步, 追求文本价值最大化
当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 普遍性缺乏成体系的写作知识。要想进行持续性地训练, 则需要语文教师自主建构写作课程。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 实现这样的目标, 难度较大。退而求其次, 利用相关课文的示范性, 有目的地进行仿写训练, 算得上是简便易行的教学活动。
比如, 教学《金岳霖先生》这类课文时, 倘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金岳霖其人其事的了解上, 则显然有悖于该课文的课程意义。引导学生学习此类文本时, 读写同步, 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实践行为。读, 需要读出人物形象塑造的具体方法 ;写, 需要学会从多角度选择素材。
进行读写同步训练时, 读出文章的起承转合, 读出谋篇布局中的种种技巧, 需和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章情感相结合。毕竟, 内容借助于形式来呈现, 形式要能够巧妙地服务于内容。故而, 阅读教学中, 面对每一个独立文本, 都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写了什么”“怎么样写”“为什么写”这三个角度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系统性探究。其中, “写了什么”不过是引子, “怎么样写”和“为什么写”才是核心教学任务。
读写同步训练, 也可以只针对课文中的某一片段而展开。比如, 很多老师在教学《背影》时, 偏好于组织学生描绘一个精彩的细节。这样的读写同步训练, 目标更明确, 针对性更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读写同步, 还可以体现在试卷分析上。高中语文综合性试卷中, 总会有一篇文学作品阅读材料。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评讲试卷时, 只关注解题思路和得分点, 忘记了这些精美的短文, 都是难得的写作范文。倘若能够把试题的讲解和整篇文章的咀嚼结合起来, 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结合起来, 则这样的试卷分析课便在解题知识之外, 又多了更为丰富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由上述例子便可发现, 唯有实现了读写同步教学, 有限的阅读资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样的价值, 不在于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 也不在于训练出多少种解题技巧和写作技巧。它的真正意义, 在于教会了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养成了综合观察、全面考量的学习习惯。有了这样的方法和习惯, 则当下的应试能力得到了提升, 终身成长的能力也得到了确立和强化。
学习载体 篇2
云县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中,县委倡导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以学促创”,即创良好学习风气,创扎实工作作风,创示范工作亮点,创一流工作业绩,创学习型党员干部队伍。
田头做课堂,项目做课题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提出:云县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干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民生保障事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党建工作。中心学习组一改“室内座学、照本宣科”的学习常态,把课堂搬到田头,选项目作为课题。随着省委“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的提出,为落实市委提出的“三个一百”目标任务,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精选学习内容,把参学人员扩大到县、乡科级部门主要领导,扩大到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要领导。如今年6月份县委理论学习中心选定学习题目是:农村产业如何抓,服务企业如何做。由县委书记主持并直接带队,参观茂兰镇温平村的核桃和茶叶产业,参观本土企业家实施的20万吨啤酒厂建设项目,参观招商引资企业云南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材料生产线。然后回到会议室,结合自身实际谈部门的服务缺陷,谈乡镇的发展打算,对照检查,学以致用。
工作促学,不学无术只能自我淘汰
云县选定了走工业强县之路,而工业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很大程度在于县职能部门来营造。新上的三个工业项目,即全市核桃深加工龙头项目、新能源材料开发项目和20万吨啤酒生产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属于云县工业强县的骨干项目。在强势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多、困难大。职能部门要做好服务,部门主要领导就得率先学习,熟悉行政审批政策法规,掌握项目建设综合情况。如新能源单晶硅材料生产在云南属于新上项目,普通公民一般只认识烟熏火燎的工业硅生产概况,对单晶硅生产无污染排放的知识知之甚少。县委要求全县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进行自我充电,站在管理前端,消除干部科技知识盲区,不允许科局干部在参加中心组学习发言中出现知识性、常识性错误,这一要求,极大促进了干部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云县干部看书学习的风气逐步回归。
“十项活动”,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为工作常态 学习型组织,要有丰富的活动载体,为此,云县以开展“十项活动”丰富干部的学习。一是开展一次宣讲活动。领导要带头轮流宣讲作辅导。二是开展一次专家讲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针对当前工作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邀请专家学者为党员干部举办 “党员讲坛”。三是开设一个专题访谈。由部门领导通过电视栏目谈学习体会,回答群众的提问,解答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四是开展一次座谈会。结合学习内容,围绕中心工作和部门工作,举行一次座谈讨论,通过谈学习体会、谈工作建议、谈创新思路、谈实践经验,达到互相启迪、共同提高的目的。五是建立一个宣传栏。县电视台、县网络信息中心、《云县》县讯要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传栏目”,各单位要印发《简报》、开设学习园地,营造学习氛围。六是建立一个干部书屋。各单位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职能要求,选购一批主题学习图书,建立一个学习活动室,为党员干部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七是开展一次调研活动。要结合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一次调研活动,重点研究解决阻碍云县发展的课题。八是开展一次理论研讨活动。组织不同层次的理论学习征文,深入调研,解决实际问题。九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各级党组织要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十是打造一个监督平台。各单位要向社会公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接受群众的评判和监督。(吴逵峰 蔡高武)
常国荣:拓展学习内容 创新方法载体
中共沁水县委书记 常国荣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紧密结合沁水实际,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创新方法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党委中心组为龙头,带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们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的龙头带动作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为各级党委中心组连续推荐了三批学习书目,为县、乡党委中心组成员订阅了8大类600多本学习书籍。年初我们根据学习需求制定了经济、文化、民生、廉政、党建等6大类60个课题,党委中心组成员带头开展“百日大调研”活动,一年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共撰写调研报告300多篇,在各级媒体发表理论文章50多篇。
二是以培树典型为标杆,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们在学习外边典型的同时,更加注重发现、挖掘和培养身边的典型,通过开展“百佳典型”评选活动,先后在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党组织中, 培塑学习型领导干部30个、学习型“两新”党组织3个、学习型社区2个,14个党组织的典型经验被省市媒体予以刊载,使全县广大党员的先锋横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三是以创新载体为抓手,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们在全县开展了“八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我的读书生涯”好书读讲活动和“读好书促发展”征文活动,举办了“法制讲座”、“干部教育专题讲座”、“时空论坛”、“和谐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县直机关党组织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股室天天学、支部周周学、总支月月学”、“班子成员周周讲、聘请专家月月讲”、“每日一文,每周一学,每季一讲,半年一考,每年一轮”以及“五比五看”、“六统一”等多种学习方法。广大农村党组织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阳光农廉网、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学习。
四是以浓厚舆论为导向,引导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栏专题,通过有分量、有影响的深度报道,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沁水,突围金融危机困境,转型低碳经济模板》在香港《大公报》推出,《跨越之路》、《奋力推进沁水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山水园林生态宜居沁水》等一批优秀文章在《山西日报》发表,15篇学习型党组织通讯在《太行日报》刊登。
五是以完善制度为保障,规范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们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制定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检查考核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和《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制度》,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规范有序进行。
六是以学以致用为目的,检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是手段,学以致用才是目的。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学习,各级领导班子谋转型、求跨越、转作风、抓落实的劲头更足,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更强,圆满完成了全年和“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拓宽学习内容 创新学习形式 增强学习效果 民建湖南省委创建学习型组织综述
自民建中央号召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以来,民建湖南省委以理论学习为先导,立足于促进会员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加强组织领导,总结学习方法,不断丰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提供学习载体,完善学习机制,在广大会员和机关干部中逐步树立了“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和“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理念,提高了广大会员和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加强领导,分类指导,激发热情
学习的目的是学会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学会提出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又有赖于进一步学习。因此,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提高的循环过程。为了激发大家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情,民建省委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以激发学习热情。
一是面向省委会领导集体抓表率作用的发挥。以省委中心组学习为依托,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中的领学和表率作用,确保了中心组学习不少于4次,通过给领导成员布置讲课任务,促使领导干部在职自学,使班子成员自觉成为学习型领导干部。
二是面向骨干会员和机关干部抓学习理念的深化。通过举办各种主体班,对骨干会员和机关干部进行轮训,促使他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深化学习理念,善于从工作生活中吸取营养,作学习的有心人。
三是面向基层组织抓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与支部争先创优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渗透到基层工作的每个步骤中,并通过统战知识测试、工作方式评价和工作实绩考核等,激发基层会员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倡导“快乐学习”的理念,结合历史谈经验,结合理论谈实践,结合规律谈个性,一改过去就学习谈学习,为创建而创建的平淡做法,有力激活了全体会员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积极性。
二、拓宽内容、创新形式、提供载体
1、拓宽学习内容,在内容上围绕一个“精”字
一是因人而宜定“主题”。在省委中心组中以“学理论、学方针、学政策”为主题,在机关干部中以“学业务、强素质”为主题,在会员中以“学会章、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知识武装工程”。
二是因时而宜抓“专题”。重大政策出台后,及时推出专题学习活动,促使广大会员和干部及时把握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发生重大情况变化时,引导会员、干部分析原因,站稳立场,提高应变能力。
三是因事而宜选“课题”。2003-2004年,按照中共中央和会中央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基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集中宣讲活动;2005年,以民建成立60周年和民建在湘建立组织55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了“中共中央五号文件”、“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如何当好支部主任”、“建功立业、回报社会”的集中宣讲;2006年,扎实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集中宣讲。通过集中宣讲形式使基层会员更深刻地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
2、创新学习形式,在形式上突出一个“活”字
针对基层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三多三少”的特点,即组织会员读文件、学材料、理论灌输多,而组织他们深入社会实际、认真分析现实问题的机会比较少;对会员一般性说教较多,而结合会员思想实际释疑解惑的工作少;学习活动中陈旧的内容比较多,时代感强、与时俱进的东西少。针对学习活动停留在表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状况,民建湖南省委积极探索一些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成效的能为广大会员欣然接受的好形式。
一是聘请专家教授讲课领学。每次中心学习组学习,都聘请省内高校知名专家教授讲理论,讲政策,解读国情、省情。
二是会内领导干部讲党课、作报告带学。省委会领导多次带头深入到各市委会和省直支部,在他们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有关知识讲座时,亲自到场为会员们讲党课、作报告。会领导这种身体力行的举动,不仅为我们成功地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带了个好头,在全省做出了表率,也激励了广大会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积极参与组织活动的热情。
三是机关干部下基层巡回宣讲助学。在会领导的亲自带动下,省委会组织机关干部组成宣讲团,下基层作巡回宣讲助学。2004年是我省民建的“组织建设年”,根据会中央建立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的号召,为切实加强组织建设,搞好思想教育,省委组织宣讲团先后赴益阳、常德、邵阳、衡阳等省内10个市级组织和2个县级市委会,历时两个多月,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民建自身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两个专题为基层支部负责人和骨干会员授课、培训。参训会员人数达四百多人。2005年是省委会确定的“思想建设年”,正值建会60周年和民建在湘建立组织55周年,省委以此为契机,结合学习中共中央5号文件,以“建设新世纪参政党,做合格民建会员”为主题,再次组成宣讲团,深入各市级组织对会员进行巡回宣讲。这次宣讲活动可谓声势浩大,主委高度重视,副主委亲自挂帅,机关干部积极参与,突出“民建会章、会史与5号文件学习辅导”、“建功立业回报社会”、“认真学习5号文件,努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如何当好基层支部主任”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7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历时近三个月,宣讲10余场,对全省30%的会员进行了教育培训。对此成思危主席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在民建八届十二次中常委会上指出:“湖南民建的工作抓得比较实,特别是下基层对会员进行宣讲,这个工作实在不易,其经验值得其它省级组织参考”。2006年,以 “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言献策”、“提高机关干部整体素质”为主题,主办了提高反映社情民意质量和水平、提高机关干部业务能力两个主题班,对全省基层支部主任、骨干会员和机关干部进行了全面的集中培训,并组织省委会机关相关处室人员到市委会宣讲。2007年上半年,结合省级组织换届,围绕“讲多党合作传统,谈政治交接主题”,准备再次组织宣讲团到市级组织和省直支部宣讲。
四是组织会内专家学者下基层对企业家会员进行辅导专题学。几年来,民建湖南省委充分利用组织优势,整合会内资源,经常组织会内专家、学者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和报告会,为解决企业家会员在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长期对他们进行经济与法律等方面辅导和帮助。如2004年6月,省委经济与法律委员会在民建湘潭市委组织了一场“经济与法律”讲座,中共湘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派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出席,民建湖南省委、民建湘潭市委领导,民建会员企业家,湘潭市部分国有、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代表等近百人参加,由湖南新时代会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土地评估师、民建湖南省委经济与法律委员会委员李亮,湖南省融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民建湖南省委经济与法律委员会委员柳庆新担当主讲,分别以《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操作思路》、《民营企业参与产权交易中的商机及风险防范》为题给大家讲了生动一课。讲座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包括中共湘潭市委领导在内的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五是举办竞赛活动互相学。举办各种竞赛活动,达到查缺补漏、相互学习的目的。几年来,相继开展了“统战知识竞赛”、“民建基本知识竞赛”、“建设新世纪参政党、做合格民建会员”征文比赛、“女会员创业史”演讲比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如2005年,作为民建庆祝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六十周年及在湘建立组织五十五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民建基本知识竞赛”,得到了广大会员的积极响应。参加竞赛活动的有年逾七旬的老会员,也有刚刚入会的新会员;有公务繁忙的厅级领导干部,也有生意缠身的非公经济企业主;有的会员特地从外地赶来参加考试,有的会员提前1个多小时就来到考场,还有的会员考前仍在看书学习。会员积极的参与热情,让我们看到了会组织高度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看到了广大会员高度的学习热情。省委会机关还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每周星期五集中学习一次、每月交一篇工作总结,每季度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按照省委会思想宣传教育活动的模式,各市委会、支部纷纷行动起来,通过专题讲座、研讨、座谈、辅导报告、培训、联谊会等多种形式,相应地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并随着省委开展的各项活动一起上下联动,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3、提供载体,在学习目标上要立足一个“高”字
为配合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在《湖南民建》内刊及民建省委网站上开设了《学习要文摘要》、《会史简介》、《会务动态》、《理论探索》、《参政议政》、《经济与法律参考》、《会员风采》、《学习体会》、《主委论坛》、《基层工作交流》等栏目,为会员提供学习载体和交流平台。为防止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讲形式,走过场,使学习效果落到实处,我们高标准,严要求,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有计划作指导。既安排日常性学习活动,又根据每年新的形势挖掘新的学习内容,针对会员的不同思想特点,做好计划,提前安排,避免学习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是有制度作约束。民建会员较为分散,又分属于不同行业和单位,各单位安排不尽相同,且没有行政组织的约束,因而有的会员参加活动有较大的随意性。针对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参加人数较多;时政学习,传达有关上级文件精神,则缺席较多等情况,制定了中心组学习制度、骨干会员培训制度、新会员培训制度、机关学习制度等,使学习制度化,加强对会员的教育引导。这不仅是提高会员整体素质、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也是增强会组织凝聚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基础。
三是发挥领导班子的示范作用。领导班子成员一般是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和代表性人士,他们在引导会员不断学习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班子成员在开展学习教育前要认真组织,参加学习教育活动时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此影响、带动广大会员提高思想认识和学习自觉性。
三、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
历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总结提炼了“十种”方法进行学习。一是制度保障集中学,省委会制定了《中心学习组制度》、《机关学习制度》、《骨干会员、新会员培训制度》等,并邀请市委会和基层组织建立相应的制度,以保证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每年有一定时间参加集中学习;二是成立小组分散学,按会员居住地或工作性质成立各种学习小组,根据需要安排内容分散学;三是单位家里抽空学,提倡会员自备各种材料,在单位和家里抽空自己学;四是重点内容反复学,做到融会贯通;五是相互交流促进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不断加深印象;六是专题研讨深入学,抓住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达到澄清思想、明辨是非、统一认识;七是联系实际对照学,从各种典型身上看先进,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八是结对辅导启发学,组织骨干会员对一些思想问题较多的会员进行结对辅导;九是树立榜样激励学,要求各级组织挖掘和树立身边典型,做到学有榜样;十是开展竞赛比着学,通过知识竞赛、工作竞赛、服务竞赛、征文比赛等,增强学习效果。
四、健全机制,务求实效,激活潜力
1、健全导向机制,聚合外在牵引力
一是抓龙头示范。从常委做起,在提高中心组学习质量上求突破,坚持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学习,每个专题联系一项重点工作,提高学习型组织创建质量,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
二是抓健全机构。成立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规划部署全省民建组织创建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项,定期研究、部署、督查各项学习活动。
三是抓优质服务。建立学习资料提供制度,建立骨干培训制度,由省委会和各级社院对骨干进行系统轮训。
2、健全考核机制,开发内在原动力
全面推行目标管理等制度,在机关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让爱学习、讲政治、懂业务、肯钻研的人“唱主角”、“挑大梁”。建立健全学习情况纳入考核制度,实行学习绩效与评先评优挂钩,促进创建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3、健全激励机制,激活潜在竞争力
建立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实行定期沟通,促膝谈心,把学习的道理讲透、作用讲清、方法讲明,培养会员和干部的学习习惯。建立完善的评比、奖励制度,对学习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对成绩较差的单位通报批评。
以高科技为载体的音乐学习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载体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攘台是当前信息技术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中所应用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形式,同时也是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传统营乐教学的过程与模式,在攘合的过程中同样将会引发音乐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那么,如何正确评估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使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是当前高等
音乐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问题。任何轻视信息技术的作用或者过分追求技术的层两都是不利于音乐教学的。因此,厦清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和作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用途广泛,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宏观、微观的限制,视听结合,能及时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信息的传播广度,加剧了信息的传播深度。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师的主体作用,使音乐教育实现大众化、社会化等方面,都显现出很大的优越性。(一)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用于教学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乏味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1]: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我们可以看出:在所有感知器官中,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二者竟然占了94%。同样一份学习材料,让一组学生先学习三个小时后进行记忆测试:纯听觉能记住60%、纯视觉能记住70%,而视听并用则能记住90%。三天之后再进行测试: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比率则分别下降为15%、40%和75%。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运用视听结合的信息技术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如果能较好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肯定也是不言而喻的。(二)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机信息技术用于音乐教学,能清晰地展示各种抽
象的、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展示和播放各种图形、图像、声音,并可以反复予以再现,使音乐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并能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始动力。例如,在引导学生聆听{1812年序曲》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1812年俄法战争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或电影资料,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与库图佐夫的战略部署及战争的发展情况;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写这首乐曲的背景情况,以及这首乐曲的基本内容、音乐主题、曲式结构等心]。(三)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信息增值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如:电子计算机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等,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其信息增值率可以扩大到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如果能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将可以极大地节约教学成本,并可大范围地普及国民的艺术素质,提高国民的艺术修养。
二、中小学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音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小学音乐课程信息技术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师生互动学习式)
探讨式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的互动关系,教师可先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先协作讨论并用计算机网络引导学生去發现、验证、模拟等,让学生总结其规律,完成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授课程序一般是: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个体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与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学生主动地探讨性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内容联接灌输给学生。探讨式学习包括对音乐理论、音乐作品,以及创作手法、作品风格的理解,也包括尝试、感悟和总结。通过此有助于学生音乐记忆的牢固和思维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与自信心的养成也颇有益处。
2.研究式(同学协作研究学习式)
该模式是指学生基于课堂问题情境,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音乐的功能和音乐相关信息资源以及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选择和确定音乐学习课题,通过同学间的分工协作,实现音乐知识的搜索获取、音乐知识的应用、学习中问题的解决,达到音乐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其授课程序一般是:提出问题——协作分工——机上操作——自主研究——整合小组成果——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感悟与研究体验和认知结构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潜力,摈弃了以往音乐教学中只注重现有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结语: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教学手段.但是应该指出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合理、有效的运用,如果一味的追求课堂的新颖、动感。安排过多无关的多媒体内容,则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些朕浅的东西,而最终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相反如果我们合理有效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会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如虎添翼、倍增光辉。
参考文献:
[1]李劲松.邹渊 基础音乐教育"母机"的困惑——对音乐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期刊论文] -四川戏剧2006(5)
[2]吴焕庆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 [期刊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2007(8)
[3]中小学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研究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30(1)
[4]音乐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 教育导刊(上半月) - 2009(12)
学习载体 篇4
大班幼儿的年龄5~6岁, 他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 但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阶段。在大班阶段利用《弟子规》来对照幼儿的行为,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逐步地去纠正, 从而使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礼仪。对大班幼儿进行学习礼仪的培养, 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有利于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大班推行诵读经典《弟子规》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幼儿不仅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还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借助《弟子规》, 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大班幼儿进行学习礼仪的养成教育:
一、创设丰富的诵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幼儿园工作规程》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列为重要的教育原则。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园内礼仪教育文化环境建设, 除了在幼儿园整体环境进行彰显《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创设, 如在幼儿园的围墙文化、走廊过道、楼梯等开辟《弟子规》专题礼仪宣传栏, 还要求各班根据各年龄段礼仪教育的要求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这样, 让幼儿园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无声地、静态地传递着礼仪教育的信息。
我们在环境创设方面, 一是师生共同围绕主题活动内容, 开展本阶段的礼仪教育主题墙创设。如大班主题活动“我自己”, 在进行主题强创设时, 就融合《弟子规》中的内容对幼儿的礼仪教育, 在生活上“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在行为上“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在学习上“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二是在班级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里, 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 “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 幼勿坐”, “美食一条街”里的“对饮食, 勿拣择”等。这样, 让幼儿们在生活、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 理解礼仪内容, 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二、开展有趣的诵读活动, 促进幼儿的学习礼仪养成
1. 多种诵读方式。
大班以培养幼儿学习礼仪为主, 我们选择《弟子规》孝敬父母、行为礼仪、学习礼仪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诵读活动, 主要以“余力学文”为重点。利用每天的午餐活动、午间活动10~15分钟和每周一节礼仪教育活动来保证《弟子规》诵读活动的时间。在每次学习《弟子规》原文之前我们都选择一些小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机械记忆。在指导幼儿进行吟诵《弟子规》的过程中, 采用配乐诵读、节奏诵读、接句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 大大调动了幼儿诵读的积极性, 提高对经典的感受力。
2. 诵读展示活动。
每学期幼儿园都进行《弟子规》诵读展示活动, 主要是围绕“三八”“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开展各种展示评比活动, 让孩子们在展示中学习与内化礼仪。如在六一“诵读经典, 传承礼仪”主题庆祝活动中, 我们大班分为两部分展示活动, 一是集体配乐朗诵;二是亲子诵读比赛。在亲子诵读比赛规则设置为, 会根据现代译文说出《弟子规》原文;接诵比赛, 说原文的上半句接着说下半句;亲子诵读, 家长说一段故事, 幼儿说《弟子规》原文等多种比赛活动, 让家长参与评比, 进一步推动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3. 家园共读活动。
为了构建家园学习共同体,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 家校短信平台等途径与家长沟通, 提高家长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达成教育共识。在吟诵《弟子规》有关“孝”的内容, 不少孩子能主动帮家长擦桌子、扫地;学习“余力学文”方面幼儿会主动整理图书, 爱护图书, 知道看书要一页一页地看等。在孩子点滴进步变化过程中, 家长感受到了诵读经典《弟子规》的好处, 既增长了知识, 又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三、巧妙融合实践活动, 内化幼儿的学习礼仪品质
我们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进行行为实践活动, 将《弟子规》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如在科学发现室进行探究影子的变化实验中, 我们提供各种材料, 鼓励幼儿运用材料大胆操作, 给孩子充分讨论相互学习的机会, 不断验证自己的发现, 从而达到一种“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的学习境界;在“我来当家”活动中, 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附近超市购物, 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 如果在购物过程中遇到困难, 引导幼儿有礼貌地询问与营业员, 要做到到“尊长前, 声要低”。
学习有机热载体检测心得体会 篇5
一、学习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应多总结、重方法。
1 、总结经验规律
掌握有机化学中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更好地掌握、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其原理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重规律的总结。
2、善于归纳总结
在有机化学学习中,会发现有机反应式错综复杂,且种类繁多,想要全部记住,记准并非易事,但若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归纳总结,将所学的每一章节的内容归纳出其知识网络图,相信学好有机化学并非难事。
3、重视实验学习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若不能掌握其基本的实验操作,不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很难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的。掌握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和记忆有机化学反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学好有机化学,重在要有兴趣,培养学习兴趣能够使我们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问题,或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与有机化学有关的问题,均能使我们能更近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逐步建立起学习兴趣。
二、利用各种有效措施来提高和加强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1、终身学习。在今后的授课中,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学习载体 篇6
课前使用的预习性学习单。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收集、整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预习学习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预习性学习单的使用,主要是让学生展示预习的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讲解。
课中使用的前置性学习单。在未开展学习前,利用学习单促使学生试着独立完成一部分学习内容,例如通过读词、听写字词等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这是在复习巩固词语这一环节使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做铺垫。
课中使用的导学性学习单。这种学习单更多的是运用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单元目标、课后问题等,给予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动笔的时间,让他们借助学习单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学生交流展示中,教师要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通过学习单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等能力。
课末反馈效果的检测性学习单。在课堂学习活动结束时,留有5—10分钟,围绕本节课学习和训练重点,设计检测学习效果的题目,反馈学习情况。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让学生按照评定要求相互批改,教师及时反馈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性教学。最后,学生修订错误答案,教师根据情况,分层留作业。
课后拓展性学习单。此学习单包括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拓展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并记录下过程,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等。
我们在设计与使用学习单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突出教学重点,体现“一课一得”。学习单要想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就需要教师先要把握教材核心,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课后练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明确的学习单,实现“一课一得”,真正做到提高课堂学习实效,使整个课堂学习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使用学习单,能够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感受、分析、思考、积累中主动发展。同时这也减少甚至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与个别学生对话和交流的现象。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在学习单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交流能力得到强化;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化认识得以展现。而教师则更多地发挥其引领、点拨、启发的作用,使学生成为活动主体,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强化语言实践运用。学习单的使用不论是在词语复习、回答问题,还是在读写结合、积累好词佳句等方面,都能多次給学生提供动笔书写的机会,确保了每节课有10分钟学生动笔书写的时间。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单,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使学生及时得到正确信息,改正错误。学习单不仅减轻了学生课外学习负担,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设计与使用学习单过程中,教师基本功得以培养,提高了语文课堂实效。在学习单引领下,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掌握学习重点,积累知识与能力,收获学习成果,品尝学习的快乐。
■ 编辑吴君 ■
学习载体 篇7
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绝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以先进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 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自主、优质、高效。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年来, 我校“讲·学稿”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 它能更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目的;实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使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的结合, 集思广益提高了备课的质量。集体备课是一种合作。既然是合作, 就会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 在研讨中互相启发, 互相提高。在备课过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而能提高备课的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讲·学稿”的设计和运用不仅能够从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出发, 还注意到知识的难易层次性, 知识的趣味性, 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以及课外的迁移拓展。例如, 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 (下) 《长江》一课之前, 我们预想到学生对写作意图的理解有难度, 因此, 我们在“讲·学稿”上就扼要介绍了相关情况, 在讲课时补充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 使学生置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时代。我们还设计准备了相关影像资料, 借助最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 让学生去感受。我们发现, 学生在上课时比以前上这一课时兴趣高, 而且能积极参与, 使得教学任务很轻松就完成了, 且效果出奇的好。所以, “讲·学稿”的实施体现了“教学合一”,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 “讲·学稿”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前预习这一环节往往流于形式, 学生只是提前读一读课文, 对提高课堂教学没有明显的效果。然而, 做好课前预习, 既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所以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 必不可少的。“讲·学稿”的使用很好地将预习落实到实处。如上课前一天, 学生手中都收到教师发放的“讲·学稿”, 完成有关浅层次的问题, 例如学生自己查字词典, 弄清字词的音、义;学会概括复述课文, 学会理解课文的内容, 感受课文语言特点和突出的写法等;同时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 独立的见解, 能提出疑难问题。例如, 在设计《海燕》讲学稿时, 我直接设了一个预习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发现, 请写出来。有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宽, 对历史内容及对作者有全面的认识, 提出了一些疑义。这样, 学生上课时的目的性就更明确了, 真正是带着问题听课, 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教师讲起来也有目的和重点。
“讲·学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促进学生搞好预习,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迁移,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讲·学稿”既可当做课前预习的提纲, 又可供学生课堂训练;既可当做家庭作业, 还可充当复习资料, 使学生在课堂上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得到解决。“讲·学稿”的使用, 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讲·学稿”的运用,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注重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 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 课堂学习的起点也随之提高了, 再不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 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成功运用“讲·学稿”可以使教师改变教学的单向灌输性, 真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接触语文, 去领会、去感受、去体验, 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 使学生学习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样, 学生才能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利用“讲·学稿”谈一些想法:我经过认真反思, 发现利用“讲·学稿”提高课堂效率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发现“讲·学稿”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巩固课后复习效率等多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 “讲·学稿”也存在一些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弊端。究其原因, 我认为, 是设计上存在问题。个别教师把“讲·学稿”误认为是“一页练习纸”, 不预先界定学习目标, 信马由缰, 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算哪, 毫无目的可言。因此, 我们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吃透教材, 针对学生不同情况, 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争取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切记“讲·学稿”必须要学生提前预习, 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点。在进行课堂教学前, 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也能了解学生在预习时不足。教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便于课堂教学时精讲, 有侧重的、有针对的讲解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 教师还要对课后巩固延伸的练习加大检查的力度, 并利用辅导课的时间重点解决少数学生遗留的问题。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 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因此, 要使事先已经知晓学习内容的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才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处理好预设目标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总之,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讲·学稿”,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应在以后的实际中多探索, 多动脑筋, 从而真正有效利用“讲·学稿”。
摘要:传统语文课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忽视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学效率低, 教学方式单一。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以先进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 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自主、优质、高效。近年来, 我校“讲·学稿”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 它能更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讲·学稿”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讲·学稿”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促进学生搞好了预习,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迁移,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载体 篇8
刚接手这个女生排球班时, 每节课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女生不是不动, 就是被迫性地应付教师。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这些不动的女生之所以在选项报名时选排球, 是因为其他项目让别的学生报完了, 她们抱着反正不爱活动, 报什么项目也一样的想法报了排球;二是这部分女生本身运动天赋较差, 加之在初中时就没有学会什么运动技能, 所以对所选的排球项目因不会而不爱, 因不爱而不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首先教她们最基本的排球技术, 如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正面下手发球技术等, 而且对她们掌握这些技术的要求不高, 如正面双手垫球只要求她们垫过网就可以, 正面下手发球只要求她们能在离中线6米远处发过网就可以。刚开始的几节课, 学生还不是很积极, 需要教师的不断督促, 等到她们能按教师较低的要求完成垫球和发球时, 她们有了成功感, 感觉打排球挺有意思, 积极性从此被调动起来了, 全班52个女生都主动参与排球练习, 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创了“打靶”、“升级”等游戏, 并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教学中运动参与的目标终于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载体被实现了。
学生愿意练习了, 笔者因势利导加大了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让练习强度逐步增加。如在排球垫球教学中, 原来四个学生用一个球练习垫球, 到后来两个学生用一个球练习垫球, 练习密度明显增加了, 再到后来, 让一个学生抛不到位的球, 另一个学生在移动中垫球, 运动负荷也加大了, 从而实现了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达成身体健康目标的目的。
在学习排球运动技能时, 尽管学生还学得不好, 但只要和自己以前相比有进步, 笔者就肯定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如在排球正面下手发球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尽管在发球区完不成发球, 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能在离端线3米远处, 将排球发过网, 这与自己以前连在这个位置也发不过网相比, 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 自主设置学习目标, 并让每个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 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个学生在和同伴学习排球技能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时, 要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并帮助同伴学会调控情绪;鼓励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顽强的意志。这样, 通过排球运动技能的学习, 心理健康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在技能学习过程中, 笔者鼓励每个学生和同伴友好合作, 和睦相处, 使她们学会原谅他人的失误与过错, 共同承担责任;同时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是自己的权利, 树立体育与健康行为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 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排球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之间也要在学习排球运动技能时相互信任、鼓励、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都要对班级负责, 对他人负责, 从而形成对社会负责的良好意识, 实现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
学习载体 篇9
一、从绘本中寻找生活素材, 唤醒强烈的美术兴趣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 它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以及画面和主题的连贯性。在绘本里, 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 但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 而是图书的生命。很多经典的儿童绘本甚至是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 却能带给儿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和艺术美感, 强烈地吸引孩子甚至成人的注意力, 从而流传至今。因为它们解放了孩子的头脑, 使他们敢想;解放了孩子的眼睛, 使他们会观察;解放了孩子的嘴巴, 使他们多说;解放了孩子的双手, 使他们会画会创作。绘本的这种“解放”与“半小时课堂”理念是相通的, 都是还课堂于学生, 确保每节课上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因此, 绘本是“半小时课堂”理念实践的最好的物质载体。
绘本用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 或描绘孩子们熟悉的生活, 如《我家有个坏好宝宝》;或反映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 如《天才大笨猫》;或抒发细腻的情感活动, 如《我好害怕》;或普及科学知识, 如《神奇校车》。总之, 都是一些异于常理、新颖奇特而有趣的故事内容, 使小学生能够感知生命的乐趣, 解读无法言说的生离死别, 激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安东尼·布朗创作的绘本《我爸爸》, 以孩子的视角、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我爸爸”的种种生活现象, 充满童趣, 很能引起共鸣;维吉尼亚·李·伯顿创作的绘本《小房子》, 讲述站在山顶看风景的小房子眼中的四季风景和世界变化, 精致的画风激发了读者对田园的向往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伯宁罕创作的绘本《外公》, 通过生活细节表达外孙女与外公的亲密感情, 用空沙发表现死亡这一沉重而隐喻的话题 (见图一) 。
(图一《外公》) 是最好的老师, 绘本中的各种形象就是培养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根源所在。美术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喜欢绘本的教学契机, 运用绘本中的美术语言, 唤起学生的美术兴趣, 从而将美术根植于儿童幼小的心灵, 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体验、欣赏和感悟美, 并在看故事、听故事、画故事中跟进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从绘本中学习基础知识, 了解多样的美术技法
美术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 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 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 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各种类型。绘本作为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也因借助不同的媒介, 有水彩拓印画 (如《小黑鱼》) 、剪纸画 (如《老鼠嫁女儿》) 、手印画 (如《好饿的小蛇》) 、撕贴画 (如《荡秋千》) 、等多种表现技法。小学生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版本或内容的绘本, 学习美术的基本知识, 了解多样的美术技巧。同时, 美术老师再加以系统的介绍, 使小学生形成完整的美术欣赏创作理念。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 (见图二) , (图二《母鸡萝丝去散步》) 全书只有非常简短的八句话, 线条和色块的排列组合是该绘本最出彩的地方, 线和面是造型的基本元素, 构成孩子理解绘画的基本元素;狐狸身上简单重复的黑色三角形和如刺绣般的条纹以及灵活华丽的身段非常令人着迷;柔和艳丽的黄色调如温暖的阳光, 桔黄、橄榄绿和朱红和谐地统一在其中, 美不胜收。
具体到美术创作理论中, 色调、透视、留白、构图等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美术老师可以借助绘本, 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绘画知识和技巧形象化, 进一步提升儿童的美术素养。例如, 美术画面的色调既可以表现环境, 也可以表现时间和心情, 这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难题, 在儿童绘本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绘本《黎明》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 只是靠天光水色的微妙变化, 通过色彩的渐变, 就表现了黎明的全过程。而在绘本《十四只老鼠赏月》中, 用色调表示月亮升起后的光线变化, 如图三所示:
(图三《十四只老鼠赏月》) 不识字的幼儿也能从画中欣赏到纯净又充满幻想的美。再比如绘本中大量留白的现象, 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 具有无中生有和无中胜有的效果。在绘本《月下看猫头鹰》的留白 (见图四) 中能读出雪晕, 在《苏赫的白马》的留白中能读到大草原苍茫悠远的意境, 在《我最讨厌你》的留白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绘本的留白去理解国画中的黑白意境, 就更容易了。美术老师可以将课堂时间一半用做讲解美术知识, 另一半留给学生去理解、消化和感悟, 这样就达到了“半小时课堂”的教学策略。
学习载体 篇10
一、生生互助
生生互助是体育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也是少年儿童健康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备的条件。这是一种根据其对学生学习、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比任何其它因素都更为有利的特点, 着眼于生生互动的普遍性, 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达到共同进步、完成任务的教学形式。
(一) 同伴间互为指导
所谓同伴间的互为指导指的是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 (即同伴) 相互之间相互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指出同伴间的错误, 并予以纠正, 以达到同伴间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教授实心球为例, 笔者从全方面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提升, 并采用两人一组的合作形式:1) 两人互抓球练习 (目的锻炼学生的手臂、手指的劲) ;2) 两人合作进行两次预摆后向地砸球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出球的初速度) ;3) 两人合作坐着投掷实心球;4) 两人合作跪着投掷实心球;5) 两人合作互投掷实心球;6) 四人合作进行做一个仰卧起坐然后再进行投掷实心球练习;7) 两人之间进行用双脚夹住实心球向前抛掷。两人合作练习的同时, 因为针对的是小学高段的学生, 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在课中提出两人之间相互指导的要求, 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喜欢表现自己, 喜欢挑战新的事物, 喜欢别人没有而他们却能享受到的。
(二) 同伴间合作中竞争
所谓同伴间合作中竞争, 同伴合作是前提, 是大环境, 在这个绑定式的“团体”, 鼓励个体之间的竞争, 这种良性的竞争有利于团体竞争力的提高, 促进技能水平的提升。初次接触抓球练习时, 学生比较新鲜, 也抓的非常认真, 但两三节课下去后学生就感到枯燥, 这时我就在想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比如我试着把实心球当做篮球, 篮球的熟悉球性练习, 我完全可以用到实心球中, 抛接实心球等练习, 同时还采用两人相互抛一定力度的球, 两人合作抓球, 比一比看看谁的反应能力快, 谁失误少, 多种练习手法用下去, 学生在无形当中手臂和手指的力度大起来了。两人合作做一系列的投掷实心球练习, 其实是锻炼到了学生的各个肌肉块的能力, 通过合作练习, 不会让学习变得死板, 同时分组练习也有参照性, 竞争才会有上升的空间。
(三) 同伴间以优助弱
以优助弱往往是用在后进生的身上, 在体育中通俗上讲就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在技能学习或者提高成绩上面有所突破, 然后同伴间的以优助弱, 顾名思义就是在优等生帮助下, 不仅后进生得到了进步, 优等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许多。
案例:小顾是一个身体协调能力极差的孩子, 实心球从三年级开始就从来没有及格过, 三四年级要求5米及格, 他只能投3米5, 甚至更差, 五六年级要求6米及格, 他只能投掷5米左右, 笔者作为体育老师对于这样的学生非常的头痛, 在某月的专项实心球教学中, 笔者专门指派班级里已经达到优秀的孩子帮助他, 同时跟他说不要忽视一些老师上课教的辅助练习, 要有长远的眼光, 他的情况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解决的, 而是要靠长时间的坚持练习才能有突破的, 通过优秀生带后进生, 小顾在最近一次测试中, 投掷三次有两次已经及格了, 在小顾有个十足的进步的同时, 老师也发现帮助小顾的孩子在动作上更到位了, 在投掷过程中非常注重动作中的细节, 在出现失误时, 不用老师说他已经知道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并在下一次的投掷中纠正过来。
对于后进生, 虽然他们本身的身体条件比较差, 但是国家设定的及格成绩, 他肯定有一定的道理的, 想要达到及格应该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对于优等生好好培养, 不仅他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而且自身也会随着帮助别人水平更能精益求精。
二、师生互助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管学生服从的关系, 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 教师帮助学生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通过师生间的互助, 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学生的最终目的提升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 达到双赢的效果。
1) 示范引领。体育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种技能的习得, 而技能的习得首先是明白动作要领, 其次学习动作方法。所以动作示范对体育教师来说, 其掌握程度和运用的艺术, 与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范例, 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 逐步建立对动作的清晰概念, 达到示范的直观教学效果。当然在动作教学中, 不一定只有教师起示范作用, 也可以请学生作为示范的主角。教学过程中, 指定做示范的学生也不一定必须是动作技术较为优良的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再分析总结, 或采用正误对比引导评议, 达到集体纠正的效果, 经过同学的指正, 学生对摆臂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印象, 形成正确的技术定型, 并使技能巩固、提高, 达到教学目的。
2) 评价引领。互助学习不仅仅就是两个人或者多人在一起学习探究, 有时也需要教师作为一种催化剂, 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更佳, 获得意想不到的好结果。教师在点评上用刮目相看这四个字, 学生的眼睛和他们得意的表情让老师看到了, 他们是需要表扬, 需要鼓励, 需要得到老师认可的。在达到锻炼的效果的同时, 又能提升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互助学习实践的初步效果
1)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有效地互助学习,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与同伴相互作用的心理需要。2)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有效地互助学习,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同伴那学到更多的知识, 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调合作的良好品质。3)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有效地互助学习, 不仅能共享学习资源, 更能使集体的智慧得到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发挥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丽娟.浅析小群体合作学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优势[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郝秋爱.试析合作学练的心理效能[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3]冯国平.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策略[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学习载体 篇11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无论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还是面向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适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所谓“天道酬勤,亦酬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是大王镇中心初中在借鉴东庐中学“讲学稿”基础上形成的自己的特色。
一、激发动机体现自学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掌握某种学习方法,首先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学案”的使用首先表现在加速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真正体现“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其次,教师充分利用“学案”的特点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自完成作业以及钻研问题、寻根究底习惯的培养。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增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的学习中,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品质得到了优化,学习情绪日益高涨。
二、研究学情体现针对性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活跃气势,闪动的灵气,智慧的语言无不显示了学生的巨大潜能。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读书吸收,自己感受体验,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他们才能自己明白事观,自己感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优秀的“学案”来自于备课组成员认真的备课是将“集体备课”真正落到了实处,使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因此,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学生过宽的课负担,又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又留有公平竞争的余地,既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的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又为个人提供了个性化研究建构的可能。由此,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任务工作便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依据学情逐步达到了和谐统一,从而牢固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
三、具体明确,体现操作性
为了便于师生运用“学案”,“学案”有具体明确的学习指导要求,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二为一。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学案”既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又是教师的教案。一份“学案”在手,目标明确,话题集中,时间分配合理,学生完全可以丢开辅导资料,甚至可以丟开课本,同时也便于教师解除束缚开启思路,高频率地使用电教手段,学生思维容量也随之增大,表达机会也随之增多,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密度。教学中一般问题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解决,让所有学生一次又一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更多的学习任务。期间“愉快教学”、“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情感教学”等都得到了体现。师生对问题的探讨是自然有效的,洋溢着一种和谐的气氛,形成愉快的教学心境,从而构建了健康的师生关系。
四、因材施教体现差异性
运用“学案”的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得以实现,以“学案”为裁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可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课上教师避免重复,创设氛围,抓住契机,因生制宜,启发诱导,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交流,标新立异,互助合作,化知为能,从而实现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按“学案”的要求预习是一种主动的达标,中等生,学困生逐步树立了自信,体会到了个人劳动换来的进步与收获才是最好的回报的道理,有了愉悦的成功感。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下个阶段的学习中去,随着教师的不断引导,随着时时尝到学习甜头,“深刻预习,活泼研习,精减补习”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原则。
学习载体 篇12
●●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需要和兴趣是幼儿有效学习最好的动力。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且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操作性强等功能。借助声、形、光、色的刺激作用, 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感性材料, 使幼儿的无意注意逐步转变为有意注意, 不仅延长了幼儿从事活动的维持时间, 而且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如小班语言活动《下雨的时候》, 目标是教幼儿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Flash动画课件, 幼儿在课堂上被这些能走、能跳、能跑、能叫的小动物给吸引住了。下雨了, 小白兔撑着一顶荷叶伞在路上走着, 突然看见一只小鸡被雨淋得“叽叽叽”直叫。这时, 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这个场景学说完整的话。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的语言环境, 幼儿的积极性必然被调动了起来, 连平时寡言少语的幼儿也会不由自主地争先恐后回答, 幼儿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了活动之中。
●●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知
有效学习的标志首先不应当是看幼儿是否记住了成人所传授的概念, 而应当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 是否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去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幼儿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 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 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创设形象生动的乐学情境, 可以把教学中复杂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 使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所学内容。因此可以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素材, 采用录像或者制作幻灯, 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 复杂的内容简明化, 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知识的发生过程动态化, 化繁为简, 以直观形象的动画画面, 化理性内涵为感性外显, 丰富幼儿的感性认知。如在大班的综合活动《你快乐我快乐》中, 活动以一段公益广告为素材, 展现了几个互相帮助的镜头, 主要目标是使幼儿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的道理。活动通过录像中真实的事件再现, 以及对人物的特写, 环境的真实写照, 真实的事件画面, 伴以优美动听、温馨愉悦的音乐, 幼儿的情绪极易受到感染, 使他们的内心感受到一种温暖与快乐, 从而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你快乐我快乐”的情感。幼儿观察事物、学习知识主要依赖大量生动有趣的视听形象提供的信息来获取较为肤浅的概念和直接的经验,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使幼儿感受到了教学的丰富性, 让幼儿更加“感性”地认识事物。
●●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原有经验
幼儿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怎样才算好的教育活动?这是幼儿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好的教育活动应该看幼儿在学习中是否运用了经验, 是否获得了新经验。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弥补图片、实物、讲解等一些难以让幼儿获得新经验的不足, 使幼儿获得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新经验。例如, 在科学活动“米从哪儿来中”, 当幼儿通过探索知道米是从稻子里来时, 对稻从哪里来又产生了好奇, 教师制作了“米从哪儿来”的幻灯片, 幻灯片播放了农民从插秧到稻子成熟的过程, 使孩子们对“米从哪儿来”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在紧接着的“取米”活动中, 当幼儿通过利用自身以及一些工具把稻子变成米后, 教师为幼儿播放了农村用碾米机取米的录像, 当看到农民伯伯把一袋袋的稻子放进碾米机, 随即就看到白花花的米流出来时, 孩子们都兴奋地叫了起来, 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教学, 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了拓展。
●●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增强幼儿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
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高科技的、信息化的社会, 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幼儿是祖国的未来, 是随着这个社会成长的个体, 我们的教育应该迎合这个信息化的社会, 多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熏陶中信息素养得以提高。现在很多幼儿家庭中有了电脑, 家长们也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动家长资源, 请他们配合幼儿园搜索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这样也会渐渐使孩子获得在网上查找资料的学习途径。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孩子提早适应了信息化的社会, 学会了很多知识, 也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