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载体(共6篇)
传播载体 篇1
摘要:乐谱是最先打破音乐自然传播的局限性的工具,但其自身在准确度和成本上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留声机的诞生是音乐存储和传播技术史上的飞跃,带动了唱片工业的蓬勃发展。黑胶唱片经过技术完善,其音质的还原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终因成本问题和数字化风潮的影响,被音质略逊的磁带、MP3文件及播放机取代走向衰落,仅于近期略有回潮趋势。数字化的存储和网络化的传播是当今音乐文化传播的常态,互联网的话语氛围和数字音频技术的特点,使今天的大众音乐日趋多元和“草根化”,并日益与商业力量发生联系,同时,在可以便捷获取的海量音乐面前,音乐的稀缺性已成明日黄花,人们不能专心聆听音乐,可谓音乐生态的隐忧。
关键词:音乐储存,音乐载体,录音技术,音乐传播,网络音乐
在历史长河中,音乐传播载体的发展经过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本文将按照历史线索,在介绍音乐传播载体发展的历程的基础上,论述其特征,并由此对音乐创造和欣赏活动随之发生的变迁略作思考。
一、自然传播与乐谱
在音乐起源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音乐信息的传递只能凭口传心授来完成。在这种对音乐的自然传播中,演奏(唱)者以空气为介质,将声波直接传递给受众,这种传播方式除了空气之外没有其他载体,空气载体也几乎是任何声音传播都需要的。这样的音乐传播能最直接、最突出地传达音乐的原貌,而且具有不可再现性,是声音与时间的交集,演奏结束后,音乐即消散。①
但是,这样的传播具有局限性:首先是受众规模小,只能传播给当时在场的听众,要想再次传播就只能再次演奏(唱)。由于此时没有记谱法,在口传心授的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程度不一的变体,此即体现音乐传承的变异性:其一,可使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再创作,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二,可能最终的变体版本会与原作者的初衷有较大的出入,甚至面目全非。
记谱法出现之后,人类开始有了一系列的记谱方式:如中国的声曲折、文字谱、减字谱、律吕谱、工尺谱等,外国的纽姆谱、四线谱、五线谱等,还有20世纪诞生的各种各样的现代记谱法。目前的记谱法已经可以同时标注音位、节奏、表情符号和其他多种相关信息。乐谱的诞生是音乐传播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革命,它史无前例地可以使音乐较为准确地被固定记录下来。在声音存储技术问世以前,乐谱是用以记录音乐的最常见的形式,它使大量早期作品保存至今,即使当今也仍然经常是我们学习和演奏音乐的直接资料。
但是,乐谱的局限性依然明显:首先是“准确”问题,即乐谱终究不能完全还原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音乐思维与演奏要求;其次,掌握乐谱需要较高的学习成本,而且乐谱作为一种文本形式,在读取时也需要大脑进行转化与翻译,较为费时费力。即使是公认较为严谨的五线谱,这些问题也是存在的。如在演奏(唱)一首作品时,若不与其写作背景和作曲家本身的创作特点相结合,仅凭曲谱上记录的信息,进行教条化的读取和表演,差距也可能比较大。所以,对声音进行准确存储的技术一直为人们所期盼。
二、留声机的发明
1877年,留声机的诞生让人类走出了音乐储存技术的一大步。爱迪生发明的最早的留声机使用覆以锡箔纸的圆筒,用手把摇动进行驱动,用钢针在锡箔上刻录出垂直方向的沟槽。后来的改良型留声机使用蜡制圆筒代替了锡箔纸的圆筒,获得了更高的保真度,使音质达到了真正可用的程度。①
1887至1888年,爱迪生改良了留声机,以唱片淘汰了唱筒,用两个转轮手摇驱动。这种新式唱片机的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是现代电唱机的雏形,后来又加装电源,将声音还原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892年,德国科学家艾米利·伯林纳用镀金铜膜作为母盘并掌握了复制技术,他的设备可以制作录音母盘,使得唱片的批量生产成本大大降低。②1899年,日本的第一家唱片公司——三光堂公司成立,由于当时欧美国家对唱片复制技术予以封锁、垄断,早期的日本唱片都是在日本录制完毕后,再远赴美国复制,最后再运回日本售卖。③1904年,美国胜利(victrola)公司把他们生产的柜式留声机送给慈禧,作为后者70岁生日的贺礼,让留声机在官方层面进入中国。④1907年,日本人汤地敬吾发明圆盘唱片技术,不但让日本打破了欧美在这方面的技术垄断,也使唱片录制和销售业正式入驻此时遭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地区市场。据日人山口龟之助所著《唱片——文化发达史》记载,日本的留声机和唱片于1910年正式传入台湾地区。⑤
1930年,唱片业在上海有了蓬勃的发展。当时的上海不仅有外国的唱片公司,还有中国民营资本家投资的股份制唱片公司。1930年底,大中华唱片公司与黎锦晖商定,合作灌录百张唱片,包括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表演曲、流行歌曲等大量的黎锦晖作品。这些唱片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东南亚诸国,造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⑥黎锦晖唱片的风靡不止限于音乐娱乐界:当时的胡氏兄弟烟草公司以“桃花江”作为商标,将《桃花江》的歌词原文印在烟盒上销往南洋乃至更远的地方,引得华侨们争相购买,借烟盒上的“桃花江”来缓解对祖国的思恋。⑦
唱片业在中国风靡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根据百代唱片公司老工人赵佳琪回忆,从1930年到1942年,共有200多名歌手在百代唱片公司录制了1850首歌曲。⑧直到今天,留声机也会被作为某种格调的象征,受到部分收藏人士和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三、黑胶唱片的兴衰
留声机把音乐记录在黑胶唱片上。黑胶唱片习惯上又称“胶木唱片”(Standard-playing Record,78-rpm Record,简称SP),每分钟78转,声槽密度每厘米30至50条。黑胶唱片上被刻下声波的起伏,其中,高频信号聚集在一起,低频信号则呈散开状。其沟槽越密集,保留的声音细节也就越多。
在“二战”正酣的1940年,英国的迪卡(Decca)公司开发出了全音域录音技术(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用来使舰艇的声呐区分英国潜艇和德国潜艇。潜艇发出的回音信号需要保存,而这些音频信号的频谱范围远大于当时75转唱片的承受范围,所以,迪卡公司和一大批英国科学家经过细致研究,将唱片的沟槽设计得更窄,并使用更好的唱片材料和唱针。这套技术预示了黑胶唱片的诞生。⑨1948年,出现了单面可录22分钟的唱片,这种每分钟33转的唱片全名为Long-Playing,这就催生了黑胶唱片后来的简称“LP”。在“二战”结束后经济恢复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唱片技术的革新还点燃了美国两大企业巨头即CBS和RCA之间的唱片格式之争。
黑胶唱片堪称在20世纪最具统治地位的音乐载体,它以低廉的价格和高度保真的音质,风靡于各年龄段听众之中。黑胶唱片被引入中国后,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在新中国1958年后由中国唱片社发行的LP型黑胶唱片就有近二百辑,其目录可见本文附录。从目录中不难发现,中国发行的这些黑胶唱片内容涵盖极广,当代创作的音乐、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等)甚至诗歌朗诵俱全,其艺术性、教育性、政治性的社会效果都是无法忽视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存储介质产生,黑胶唱片无论是在容量上还是在性价比上,都不再具备明显的优势,因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逐渐衰微的过程。1998年,我国最后一条LP生产线被迫关闭。①
然而,2015年,LP却出现了转机式的爆发性增长。根据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美国唱片市场的黑胶音乐唱片销量达到了900万张,而2014年全年也仅为14万张。②在中国,歌手邓紫棋也发布了全新的LP专辑《新的心跳》,结果横扫全国多个音乐排行榜。由于供不应求,原价500元的LP目前已被炒至1500元以上,其热度可见一斑。③
虽然黑胶唱片的单面录音时间较短,但由于其表面的凹槽保留着被钢针刻录的原始痕迹,相对于数字音源来说,黑胶唱片让声音的细节得到了更大限度的保留,其还原性是所有音乐载体当中最高的。这也是不少重量级音乐家、乐队及歌唱家的作品在首次发行时大多采用黑胶唱片的原因之一。在厌倦了互联网数字音乐的快餐化之后,许多人是情愿辛苦地准备唱片和设备,在经过烦琐的调音之后去获得大大高于所谓“数字无损音乐”的音质的。
四、磁带的发展与衰败
美国的史密斯(O.Smith)在1888年发表了关于利用剩磁录音的论文,奠定了磁带录音机的理论基础。丹麦的波尔森(Valdemar Poulsen)则在1898年发明了钢丝录音机。1907年,波尔森又发明了钢丝录音机的直流偏磁法,使录音机进入实用阶段。1927年,美国的卡森(W.L.Carson)和科彭特(G.W.Carpenter)发明了钢丝录音机的交流偏磁法,这种偏磁法为后人所沿用。20世纪30年代初,继钢丝录音机之后出现钢带录音机。1935年,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磁带录音机。1951年和1953年,中国上海钟声电工社先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钢丝录音机和第一台磁带录音机。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磁带,使用这种磁带的录音机很快在普通家庭中得到普及。④
磁带是一种有磁性涂层的塑料制带状记录材料,而磁带录音机由几个磁头、传动机和放大器组成。录音时,录音磁头将声信号变为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放音时,放音磁头将磁信号转换为声信号;此外还有消音磁头,它能将磁带上记录的信号抹除。传动机的作用类似于留声机的手摇杆,是磁头转动的驱动力;放大器的作用还是和在留声机上一样,负责将信号源放大,让信号强大到足够被采录。⑤
20世纪80年代,以日本索尼公司Walkman系列为代表的便携式“随身听”出现,这使得磁带与便携式录音机在世界上进一步流行。在中国内地,“磁带”或“录音带”这种说法通常都是指“紧凑音频盒带”(Compact audio cassette),因为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在中国台湾,紧凑音频盒带被称为“卡式录音带”,另外还有“盘式录音带”(reel-to-reel tape)以及“匣式录音带”(即“8轨软片”,8-track cartridges)。
音乐磁带在中国的传播面也非常广,这里仅对中国磁带音乐传播中可能是影响最广的两盘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让世界充满爱》这张公益专辑,它于“世界和平年”1986年由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东方歌舞团录音公司联合录制出版,汇集了当时的100名歌手。以现在的条件,汇集100名歌手并非难事,但是在1986年,做出这张专辑是件相当困难的事,而且又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邓丽君歌曲精选(一)》。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于1987年发行的这盒磁带,全面解禁了邓丽君的歌曲,让邓丽君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在中国人的版权意识尚属缺乏的那个时代,此专辑被擅自翻录的次数显然是惊人的。由于邓丽君歌曲录音的实际发行量无法统计,目前大多数专家只能估计当时正版和盗版不少于4800万份。这可能是中国音乐发行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数字了。
2005年前后,音乐磁带经历了在中国的最后一个高峰,此后就随着便携式CD机和MP3播放器的流行而逐渐淡出市场。毕竟音乐磁带不具有高度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重播次数的增加,非常容易发生黏结与消磁的情况,造成收藏质量的下降。
五、CD与MP3的音质之争
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系统即只读光盘系统,是从激光视盘(LD,Laser Vision Disc)系统发展来的。这种光盘被写入数据(凹坑)后不能擦除,可以通过光盘驱动器中的激光束进行反射读取。其直径不过12厘米,重量不过20克,但存储容量高达6亿多字节。1972年,飞利浦公司在使用激光束记录和重放信息的试验中获得成功,做好了CD的技术准备。1978年,CD投放市场。1985年,日本的索尼(SO-NY)公司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为CD制定了标准,使得这种载体能够适应各种二进制数据。
MP3则是一种格式的名字,后来引申作能播放这种格式的音乐文件的播放器的名字,以至各种使用闪存芯片存储数据的便携式微型数码音频播放器。1998年,韩国的世韩(Saehan)公司率先推出MP3播放器——MP-Man F10。这种播放器的机身里拥有存储器(存储卡)、显示器(LCD显示屏)、微型中央处理器(MCU,即微控制器)或解码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
CD音乐和MP3音乐均为数字音乐,它们与磁带和黑胶唱片的不同在于可以存储更多种的格式。一直以来似乎有这样一种说法:CD音乐的音质远远好于MP3音乐的音质。其实这种说法是指MP3格式的算法属于有损压缩算法,而正版CD的音轨是未经压缩编码(即无损)的WAV①格式。②在存储载体或播放设备的意义上说,CD和MP3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另外,随着编码技术的发展,FLAC、APE等无损音频压缩技术已经可以将一首CD品质的WAV音乐无损压缩至20MB左右,因此再说MP3音乐播放器的音质差于CD就显得片面了。不止如此,进入21世纪后,音乐的传播已经高度发达,在达到一个高度方面的“瓶颈”后,在数以亿计的发行量中讨论CD与MP3谁对音乐传播的作用更大,已经显得不很必要。
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很多人只能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听音乐。CD这种相对比较笨重的设备虽然还没有沦落到收藏品的地步,但到当今几乎也只是为了歌手与艺术家发布专辑而存在的一种情怀的象征了。
六、后起之秀:互联网音乐
互联网音乐制作简单、传播速度极快,且往往通俗易懂。当然,新技术的普及一方面降低着音乐产业链的门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音乐的稀缺性,降低了人们对音乐的期待与向往。
MP3相较于CD,能取得胜利正是基于突出的便捷性。最初的互联网音乐非常依存于点对点(P2P,即对等计算机网络)通信模式,也正是因为在那个带宽资源尚不充足的年代里,P2P可以更便捷地传输在当时看来数据量已属较大的音乐文件。由于这种模式的用户越多、文件越热门,共享速度就越快,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传统意义上的中间商就完全被跳过了,且基本失去了收费的筹码,这直接导致了正版音乐CD市场的严重萎缩。
一系列法律行动的开展有效打击了P2P下载,但难以将其禁绝。幸好,由于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储的成本明显下降,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选择将音乐聚合在自己公司网站独立的服务器中,用户不但可以通过客户端进行便捷的直接下载,还可以享受正版音乐公司提供的全面配套服务,这就催生了“云音乐”。目前常见的状况是,有损压缩格式如MP3的音乐被大量免费提供,而高品质的FLAC①或者APE②无损正版音乐则要付费试听和下载。这是对音乐消费正版化的有效引导。
宽带全面迈入光纤时代后,高速且高清的视频传播开始普及,当然这也离不开以MPEG4③为基础的多种视频编码。比起AVI④、WMV⑤、RMVB⑥等多种视频格式,MPEG4始终是将文件数据量和音画清晰度之间的平衡控制得最好的视频编码方案。这也让音乐视频拥有了比纯音频更高的关注度,让许多音乐会、演唱会可以在视频网站收看回放,乃至现场直播。
互联网音乐从无到有,再到广泛传播,用时很短。总体看来,它以原唱、翻唱、恶搞三种形式同时发展为特点,其核心的文化特征是“草根性”。这个特征比较突出的互联网音乐作品,不拘于专业化音乐严谨的制作、发行流程,往往特具时效性和自由性,受时代背景、经济利益甚至道德观念制约的具体方式也与专业化音乐作品颇有差异。它以某种特殊形式,回归或至少可以说复苏了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本性传播。
重点说一下翻唱和恶搞。翻唱版本的音乐的广泛传播,是数字音频技术和互联网音乐为普通民众赋权的最直接体现之一。一些“当红”明星的歌曲被翻唱自然屡见不鲜,此外,游戏、动漫音乐的翻唱也在网上开始流行,如网友“心然”填词和翻唱的大量的中国风动漫、游戏音乐已经在网上获得数以千万计的点击。而且,随着软、硬件技术的普及,很多高质量的翻唱已经有了媲美原唱的实力,在网上走红的由“旭日阳刚”组合翻唱的汪峰的《春天里》甚至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翻唱风的盛行,说明大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心理得到了满足,预计这种风潮未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恶搞类音乐虽非源于互联网,但在互联网音乐中出现也较多。制作者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或者时事中的热点,运用嫁接、讽刺等表达方式,将原曲的意义或意境加以颠覆,获得强烈反差下的喜剧效果。从根本上讲,这音乐的出现是话语的一种释放,是宣泄情绪的渠道,而互联网相对现实生活更为轻松、自由的氛围给了这种音乐一个绝好的展示场所。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恶搞音乐依靠“审丑”吸引网民注意:既然外表不如明星甜美帅气,就索性塑造得丑到极致;既然歌声不如专业歌手动听,索性直接不在调上演唱;既然连普通话都不标准,索性直接用方言俚语乃至粗俗语汇凸显“民间”色彩。很多“病毒式营销”也因此偏爱与恶搞音乐作品“合谋”。可以说,这种急功近利的恶搞音乐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或发泄,它在折射文化伦理的缺失之外,更折射出经济伦理的缺失。
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给音乐创造了在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难以想象的快速传播环境。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娱乐化的音乐小品一夜爆红,而在短暂辉煌过后又迅速销声匿迹。互联网音乐的快餐化倾向,降低了作者、表演者以及受众的门槛,但也带来了整个音乐环境的急剧膨胀与浮躁。当我们把音乐欣赏当作打发碎片时间的方式抑或仅仅是纾解生活压力的工具时,难免产生这样的疑虑:互联网是否真的有利于音乐的良性传播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从声音存储载体及传播科技的历史发展来看,不难找到如下的规律。
其一,音乐的声音还原效果,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步伐,受制造、传播成本的制约而波动。在黑胶唱片使音乐的还原质量到达一个巅峰之后,磁带的音质就大打折扣,而CD、MP3的出现,又使音质有了很大的回升,在进入互联网音乐时代后趋于稳定。
其二,音乐的制作与传播成本不断降低。黑胶唱片制作工艺要求较高,复制难度极大,而CD、MP3、MP4等数字音乐存储与传播方式让每个使用者只要稍加学习就可以复制、发送、播放。
其三,人们欣赏音乐的专注度与音乐播放与传播的难度大体成反比。黑胶唱片的时代,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兴奋地欣赏音乐,这种活动甚至已经有了某种仪式化的味道;而磁带、CD、MP3、MP4的时代,更多的人戴上耳机或是打开音响,独自品味;到了互联网音乐时代,我们常常面对海量的音乐“不知所措”,很多人点开一首陌生的音乐试听几秒后,就因为觉得“不喜欢”而立刻切换了。声音存储技术从留声机到现在,迫于技术和社会的原因,一直都在对成本和音质做一些取舍。当今,便利性与音质的矛盾终于基本解决了,但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却不再能使人们静下来聆听音乐了。抚今追昔,令人感慨。
声音存储和传播技术必然还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更新,只是不知人类追寻音乐的最纯粹的“初心”是否还能同路前行。我们期待一个肯定的回答。
附录:中国唱片社发布的LP型黑胶唱片目录搜集
M-0001《黄河大合唱》(指挥:时乐濛)大合唱1958
M-0002歌曲、乐曲、军歌、军乐歌曲/乐曲1958
M-0003《民歌、民乐》(一)
M-0004《戏曲选辑》(一)《林海雪原》(京剧)/《党的女儿》(河北梆子)/《苦菜花》(评剧)/《刘胡兰》(豫剧)/《梁红玉》(京剧)戏曲选段1958
M-0005《戏曲选辑》(二)戏曲选段1958
M-0006《东风绝对压西风》(开篇)(蒋月泉领唱)《祖国,我回到了你的身旁》(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归国汇报演出选)歌曲1958
M-0007《祖国,我又回到了你的身旁》(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归国汇报演出选)歌曲1958
M-0008《欢乐》(管弦乐选辑)乐曲1958—1959
M-0009《雨打芭蕉》(广东音乐)乐曲1958
M-0010《搜书院》(马师曾、红线女、李飞龙)(1956年电影版)《昭君出塞》粤剧1958
M-0011《苏六娘》(姚璇秋)潮剧1958
M-0012《梁山伯与祝英台》1.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陈华、红梅、菁薇);2.卖胭脂(陈华、莫爱花)琼剧
M-0014《红楼梦》(徐玉兰/贾宝玉、王文娟/林黛玉、孟莉英/紫娟)越剧
M-0015《情探》(傅全香、陆锦花)越剧1958
M-0016《母亲》(筱爱琴、石筱英)沪剧
M-0017《琵琶上路》1.琵琶上路(白驹荣、李燕清);2.黛玉归天(林小群)粤剧
M-0018《苦凤莺怜》(马师曾)粤剧1958
M-0019《李三娘:井边会》(陈丽璇、林炳利、詹木牛、郑壁高)潮剧
M-0020《拒父离婚》(范英、陈鸾英)潮剧
M-0021《春香传》(范泽华、陈鸾英、陈玉)爱歌;别歌;狱中歌潮剧
M-0027《程砚秋唱片选辑(一)》贺后骂殿京剧1959
M-0028《程砚秋唱片选辑(二)》窦娥冤(1)京剧1959
M-0029《程砚秋唱片选辑(三)》窦娥冤(2)汾河湾京剧1959
M-0030《程砚秋唱片选辑(四)》武家坡京剧1959
M-0032《春江花月夜》(江南丝竹)乐曲1959
M-0033马思聪《山林之歌》管弦乐1959
M-0034/0035《击鼓骂曹》1.击鼓骂曹(杨宝森、刘现亭等);2.捉放曹:宿店(杨宝森)京剧
M-0036《生死恨》(张君秋)1.生死恨:机房;2.雷峰塔:祭塔京剧
M-0037《空城计》、《斩马谡》(谭富英、裘盛戎)京剧1959
M-0038《捉放曹》(谭富英、裘盛戎、马长礼)京剧1959
M-0040《红色的种子》锡剧
M-0041庆祝国庆十周年《两面红旗》(李宝琴、吴之兴)泗州戏
M-0042《幸福河大合唱》大合唱1959
M-0043《梁山伯与祝英台》(俞丽拿)小提琴协奏曲1959
M-0044《扫窗会(一)》(姚璇秋)潮剧1959
M-0045《扫窗会(二)》(姚璇秋)潮剧1959
M-0046《星星之火》沪剧
M-0047《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信芳)京剧
M-0048《关汉卿》(马师曾、红线女)1.关汉卿(选曲);2.决写窦娥冤、梁州、蝶只飞、沉醉东风粤剧
M-0049《节日的舞曲(一)》舞曲1959
M-0050《节日的舞曲(二)》舞曲1959
M-0051《节日的舞曲(三)》舞曲1959
M-0052《节日的舞曲(四)》舞曲1959
M-0053/0054《庵堂认母》(两片)(选回)(蒋月泉、朱慧珍)
M-0055《望江亭》(陈笑风、郑绮文)粤剧
M-0056《拉郎配》(白驹荣、文觉非等)1.抢笛2.戏官粤剧
M-0057《穆桂英挂帅》(梅兰芳)京剧1959
M-0058《女驸马》(严凤英、潘璟琍)绣楼;园会;洞房黄梅戏
M-0062—0064(三片)《刘海砍樵》湖南花鼓戏
M-0065《1958年各国艺术团访华演出节目选》
M-0068《夫人城》1.夫人城(郭西珠、李铭玉);2.梅玉配(金谷兰、李铭玉)闽剧
M-0069/0070(两片)《孔雀东南飞》1.休妻(陈华、红梅、王凤鸠);2.送别(陈华、红梅)琼剧
M-0073《文天祥》、《柳毅传书》(罗家宝、刘美卿、李燕清)粤剧1959
M-0074—0076(三片)《三娘教子》1.三娘教子(红线女、马师曾等);2.打神(红线女)粤剧1959
M-0077《连环计》(冯镜华、郑绮文)粤剧1959
M-0078(缺目)
M-0081《芙奴传》(罗家宝、郎筠玉)、《碾玉观音》(吕玉郎、郎筠玉)(广东粤剧院乐队伴奏)粤剧1959
M-0082《投军别窑》京剧
M-0083《三娘教子》、《四郎探母》(张君秋)京剧1959
M-0084《荆轲(一)》(罗家宝、罗品超、楚岫云、卫少芳、刘美卿)粤剧1959
M-0085《荆轲(二)》(罗家宝、罗品超、楚岫云、卫少芳、刘美卿)粤剧1959
M-0086《广东音乐(二)》
M-0087/0088(两片)《朱痕记》(上、下)(谭富英、李世济、李多奎)京剧
M-0087《砂痕记(上)》(谭富英、李世济、李多奎)京剧1959
M-0088《砂痕记(下)》(谭富英、李世济、李多奎)京剧1959
M-0089《清官册(上)》(杨宝森、金少臣)京剧1959
M-0090《清官册(下)》、《李陵碑》(杨宝森、金少臣)京剧1959
M-0091—0098(八片)《苏联访华演出节目选辑》(达维德·奥伊斯特拉赫)
M-0100《国歌》
M-0101《歌唱祖国》(郭沫若题字)、《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曲)1.赶马调(云南民歌)(黄虹独唱);2.看秧歌(山西民歌)(解放军战友歌舞团)
M-0102(缺目)
M-0103《春江花月夜》(傅抱石题字)
M-0104《凤凰展翅》独奏曲选(冯子存、胡天泉、林克昌、林克明)1959
M-0105《嘎达梅林》交响诗
M-0106《贵妃醉酒》(梅兰芳)京剧1959
M-0107《二进宫》、《霸王别姬》(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杜近芳、袁世海)京剧1959
M-0108《西厢记》
M-0109《花木兰》(常香玉)豫剧
M-0110《搜书院》(红线女、马师曾)粤剧1959
M-0111《聂耳歌曲选》歌曲/乐曲1959
M-0112《黄河大合唱》大合唱1959
M-0113《除三害》(上、下)京剧1960
M-0115/0116(两片)《刺汤》(程砚秋唱片选辑)京剧
M-0120《月儿高》潮乐
M-0122/0123《打龙袍》(李多奎、裘盛戎、祁荣雯)京剧
M-0133《十三陵水库大合唱》大合唱
M-0134《黄浦江颂》大合唱
M-0136/0137王云阶《第二交响乐:抗日战争》第一乐章“抗战”;第二乐章“苦难的回忆”;第三乐章“到敌人后方去”;第四乐章“庆祝胜利”
M-0142《高山流水》古筝独奏
M-0144《桂林山水》民乐
M-0145《三击掌》(程砚秋、于世文)京剧1959
M-0146《昭君出塞》、《西宫词》、《忆我郎》四川清音
M-0147《红梅阁》(小彩舞)京韵大鼓
M-0151—0157(七片)《赵氏孤儿》(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张洪祥)京剧1960
M-0158《思凡》昆剧
M-0159/0160(两片)《梁秋燕》(上、下)(李瑞芳、任永华、杨淑琴)郿鄠
M-0166《小借年》评剧
M-0167《白蛇传》评剧
M-0168《白蛇传(一)》(关肃霜、叶芸茹、韩福香、徐敏初)京剧1960
M-0169《白蛇传(二)》(关肃霜、叶芸茹、韩福香、徐敏初)京剧1960
M-0170《智斩鲁斋郎》(李和曾、江新蓉、赵宁山、李世章、曹世才)京剧1960
M-0171《卧龙吊孝》、《白帝城托孤》(言少朋)京剧1961
M-0174《朱痕记》(新艳秋、李家载)京剧1961
M-0177《北地王》(徐玉兰、王文娟)越剧
M-0178《卖红菱》沪剧
M-0179《四郎探母》汉剧
M-0181《荔枝记》(姚仪贞、杨丽卿、陈丽贞)潮剧
M-0184《潇湘夜雨》、《潇湘琴怨》粤剧
M-0185《载美回苏》、《周美人堂楼露真情》(徐云志、王鹰)评弹1962
M-0186《玉蜻蜓》、《志贞描容》、《文武香球》、《桂英订亲》(选曲)(周玉泉)
M-0187时乐濛《祖国万岁》大合唱1962
M-0188肖邦《波兰舞曲—幻想曲》(1962年录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号》(顾圣婴)钢琴独奏1962
M-0191《辞郎洲》(姚璇秋)潮剧1962
M-0193《上海英雄颂》(上海人民评弹团)评弹1962
M-0195《第四奏鸣曲》(阿·鲍莱克长笛独奏)1.第四奏鸣曲(亨德尔作曲);2.小奏鸣曲(亚历山大·穆尔舍作曲)
M-0196《打金枝》(范瑞娟、吕瑞英、张桂凤)越剧1962
M-0197《赤壁之战(上)》(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京剧1961
M-0198《赤壁之战(下)》(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京剧1961
传播载体 篇2
与电影的品牌植入营销不同的是,网络化的虚拟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体验方式:你不再只是观众,而是使用者,在这种高度的互动过程中,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有更深刻与直观的认识。
这就是虚拟营销给我们现实市场营销所带来的冲击。网络世界正在迅速崛起,其对现实生活而言,网络已经不仅只是信息媒体存在,也不仅仅只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网络已经全面入侵生活,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如白天与黑夜一样,已经是无缝对接的浑然一体。如何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虚拟化营销,在高度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中,迅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而将品牌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成为品牌忠诚拥护者,自发成为品牌传播的载体,这正是许多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不断尝试的发展方向。
先销售感觉再销售产品
王琳是一名大三的女学生,平时除了上课、逛街之外,就是喜欢上网,而且一上网就会打开聊天工具QQ,与同学、朋友聊天。同时,她还经常上QQ虚拟商城,在花钱购买虚拟Q币之后,王琳使用这些虚拟的Q币去购买各种虚拟潮流服饰,然后给自己的QQ形象换上各式各样的服装—当韩国情感剧在中国热播时,她的QQ形象穿上了最新的韩国款式服装;当大街开始流行欧洲款式时,她的QQ形象同样穿上了浪漫的巴黎时装。
很多时候,王琳往往是在给自己的QQ形象换服饰之时,被某套虚拟的服饰所打动,她会毫不犹豫以省下一个星期伙食费的代价,到商场上购买一套与网上虚拟服饰相同的真实衣服—对她而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套新服装,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梦想实现的快感。网络上的虚拟满足已经延伸到生活中,品牌的感觉是如此深入内心,以至难以抗拒。
相对于现实的市场规则,网络世界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先验性品牌体验、品牌互动、消费者交流的可能性,而虚拟营销由于其隐蔽性更强,往往让消费者在无意中就接收了品牌信息,并且在互动体验中不断加深品牌印象,所以其传播效果显著。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只拥有一个现实世界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这句话放在市场营销中同样适用:在一个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只运用现实营销手段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学会运用虚拟营销去扩张品牌的影响力。许多著名企业已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
享誉全球的三维体验网站“第二人生”(Second Life),由于高度真实的体验方式吸引了无数的著名品牌的进驻。阿迪达斯在“第二人生”的虚拟世界里不仅开设有门店,还在它的虚拟门店里展示产品,甚至为那些虚拟化身定制运动鞋。阿迪达斯的“A3 Microride”系列跑鞋虚拟版本,被设计为非常适合那些虚拟化身,给予其步行的“弹跳与灵活性”,这款鞋在虚拟世界的价格是50林登币(约合0.19美元)。该公司的“A3 Microride”跑鞋系列已经在游戏中售出115万林登币。而在现实中,不少游戏用户由于“第二人生”体验了阿迪达斯的“A3 Microride”跑鞋,对其品牌及产品有了高度的认同感,所以不少人转而从阿迪达斯的网上商店花100美元购买真正的“A3 Microride”跑鞋。
世界著名男士服饰品牌美国花花公子同样不甘示弱,投入资金进驻“第二人生”,进行一系列的产品展示、销售与品牌的推广,还购买了一个岛屿,以展示来自花花公子旗下网上商城的产品。花花公子期望虚拟营销的方式能够与现实的营销产生合力,将品牌宣传、产品展示、品牌体验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一个大规模的生产时代,产品往往是相同的,但品牌的感觉却各有差异。先销售感觉然后再销售产品,这种营销方式革新之处就在于先占领消费品牌认知心智,再灌输具体产品信息,让消费者在多次的体验之中,成为品牌再传播的自发载体。
如何“摄服”消费者
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世界:2006个电台发出的广播电波覆盖天空、2000个以上电视台的节目包围我们的视线、2137份报纸和9029份杂志抢夺我们的眼球、无数的户外广告封锁了我们远眺的视线……
媒体越来越分散,信息传播的环境越来越嘈杂,而企业的传播效果却越来越差:相关消费研究表明,无论是电视广告、报纸新闻还是网络信息,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业信息传播的关注兴趣取决于5秒钟的时间,要想使品牌信息准确传达,就必须在5秒钟内让消费者对其所接触的信息内容感兴趣。
品牌要在最短时间内“摄服”消费者,并且使消费者成为品牌再传播的载体,其关键点在于三方面:创意的表达、情感的链接以及控制的体验,而成功的虚拟营销则是有效地满足这三点要求。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媒体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互联网、通讯网、电视网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为虚拟营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与体验的可能性。
创意的表达指品牌中虚拟营销的巧妙设计,能够以更新颖出奇的方式带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观感,让好奇心驱动消费者自发产生兴趣对品牌进行体验。如某生产牛肉干的企业将自己的品牌植入到一款著名的网络游戏中,玩家要提高功力进入更高等级的关卡就必须在游戏中找到该牛肉干并吃掉,找得越多吃得越多,就代表着功力越强大,这种巧妙的设计使玩家对于该牛肉干品牌兴趣盎然。
而情感的链接则是指虚拟营销所设置的情境与氛围能够迅速引起共鸣,使消费者恍如置身于最熟悉的生活现实中,从而自发参与其中。花花公子在Second Life中所进行的虚拟营销,就设计有高级派对PARTY、浪漫情人谈心、正式商务会议等不同的场景,网民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将自己化身为某场景中的人物,体验花花公子不同服饰所带来的奇妙感觉。正是在这种最真实的虚拟中,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对接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传播载体 篇3
一、文化受众
思想文化的传播要达到有效性, 必须要处理好文化受众、思想内容与传播载体之间的关系, 需要在充分了解传播的接受对象基础上, 采取适当的传播形式和借助适当的传播载体。首先需要讨论的是受众问题, 所谓文化受众问题, 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在文化工作中需要解决“工作对象的问题、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1]。对于思想文化传播的受众, 应当了解他们因时代、地区, 以及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地位的不同, 所处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 深入把握这些受众群体和个体的生活内容、文化背景、接受心理, 在此基础上, 采取相应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 使思想文化的传播有效性充分达成。要更好地了解传播受众, 应当注意宏观性把握和具体针对性的结合。对人的宏观性和个别性的了解是相辅相成的, 要更好地了解个体, 必须把他放到社会大背景下;同样, 应当注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深入而有针对性地剖析特定群体乃至个体的心理, 进而汇聚和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对于传播受众的了解, 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到新思想文化创作的内容、适当的文化形式的选择等, 对过去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作品进行形式改造, 和新的文化形式的形成, 以使思想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更和谐, 更切合当代人的接受习惯。如何更好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需要了解教育对象, 要在深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大背景的基础上, 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经历, 深入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制定教育措施、改善教育方法, 找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更有效途径。
二、创作形式与传播载体
探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还需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创作形式———一定的思想文化被创造出来时的本始形式;传播载体———思想文化被传播时所附着或借助的载体, 即被传播时采用的形式。这两方面有时交织在一起的, 互相影响, 共同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首先, 思想文化内涵丰富, 表达形式也是多样的。当思想文化被创作出来时, 需要有与之相适的表现形式:如表述哲学或宗教思想的经典、专著;有关的政治和法律的条文规范;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艺术创作的音乐、图画、雕塑等形式。虽然这些不同的思想文化形式都是对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它们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和深度进行反映的, 各有各的特征和作用。最抽象、理论性和概括性最强的是哲学, 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通过抽象的理论论述和严密的逻辑推衍, 完整而概括地表明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总体意识。宗教是形象与直观感性的混合物;道德和政治法律等思想表述所使用的是同人们的具体行动密切相关的特殊概念;艺术最形象, 而同为艺术作品, 不同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反应、产生的感染效果也不同:音乐的效果不同于雕塑, 文学表达不同于绘画;即便都是文学作品, 诗歌、小说、戏剧也各有特征:诗歌长于抒情, 语言精练而有音乐性;小说长于叙述, 能更全面、细致地表达内容, 富有生活的真实性和细节的生动性;戏剧主要借助戏剧人物充分个性化的语言, 表现出特定情境中人物间彼此的联系、冲突。因此, 在思想文化的创造环节, 要求作者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 以期达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使欣赏者产生感动和共鸣, 达到特定效果。[2]思想文化要得到良好的传承、有效的传播, 首先与它被创作和表达的本始形式有关。思想文化的传播所借助的载体有时即创作本始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 传播形式和创作形式基本同一。传统的传播方式大多如此, 如将学术或文艺著作出版印刷成书籍, 或发布在报刊、杂志上, 传播到社会中去, 人们接触到的就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形式。但也有思想文化的传播形式与创作形式不相同的情况, 如戏剧以文本形式被创作, 它的传播则需要现实化的舞台表演来实现, 需要具备表演者、场地、布景、成批次的观众等诸多条件。在过去, 思想文化通过一些较传统的媒介和方式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化传播形式变得越来越具有自身的特点, 当今时代, 需要更多地讨论相对于创造的本始形式, 传播形式发生的变化、传播载体的特殊性。一定的思想文化可以借助于各种不同传播载体、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 使传播更快速、全面;在有些情况下, 甚至可以说传播是进行着思想文化的再创造,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了解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传播的新动向, 了解和掌握属于这一时代的新型传播载体。
三、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传播新动向
现代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型传播载体, 具有代表性的, 如, 几乎已覆盖全球的互联网,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载体, 在当代思想文化的传播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另外如影视作品的出现, 凸显了文化传播的再创造特点, 并对整个文化生产链条发生影响。互联网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成熟, 成为联结整个世界的最方便快捷的传播载体, 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5.3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 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3]作为全球计算机的互联, 无论从地理范围, 还是从网络规模来讲它都是覆盖最广的一种传播形式。它的优点非常明显:信息量大, 速度快, 传播广。无论你身处何地, 只要联上互联网就可以对任何联网用户发出你的信息。当前, 互联网更通过手机等终端, 以微博、微信的形式使信息的交换能够随时随地进行, 方便快捷, 它已经成为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影视作品综合了音乐、美术、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 并具有这些传统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是契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艺术形式和传播载体。影视作品源于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一的戏剧, 戏剧的传播, 需要现实化的舞台表演作为载体。影视的出现, 使戏剧的现实化不再受现场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并且往往综汇戏剧、音乐、图画的美感, 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影视与小说、戏剧等不同文艺形式之间的沟通转换, 在对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中, 在对戏剧剧本的影视化表达中, 更显现出丰盛的文化再创造能力, 也使得思想文化得以借助各种不同的形式, 达成传播范围、效果的最大化。传统的文化传播顺序, 一般是先有文本形式, 然后有戏剧的编排和影视的拍摄, 周期也往往会较长。在当代, 周期大大缩短, 经常是一部好的小说一出版, 紧接着就会被影视创作人员购买版权改拍为电影或电视剧。在有些情况下, 传播运作与传统文化链的顺序不同:如果一些好的影视作品在公映后, 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获得好评, 会有依据这部电影或电视剧而改编的小说出版发行, 并会带动形成系列的相关文化产业创作和传播。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影视行业的产业化发展, 影视作品向全球的发行, 成为他们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以好莱坞为龙头的美国电影产业, 由经济实力雄厚的著名电影公司、著名导演、优秀剧本的选择、创作或改编, 高科技的特效, 明星制度所推出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明星等共同成就。通过向全世界发行电影, 展现和美化美国的生活方式, 不断输出美国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 为实现美国的全球文化和经济战略推波助澜。美国的电影产业在广告宣传和层次性销售过程中, 还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和传播工具, 呈现出当今时代文化传播的全面性、交叉性特点。
在当代思想文化的传播中, 影视、网络等这些新形式、新载体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当代人的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选择利用这些载体, 将会使思想文化传播更高效、更易为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年所接受。
在处理好文化受众、文化内容与传播载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基础上, 达到思想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既体现在通过传播达到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更体现为思想文化的更新创作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76.
[2]李秀林, 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17.
传播载体 篇4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出版报刊的客观有利条件
1. 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使大规模地出版印刷报刊成为可能。
1925年,我国曾根据西文铸排机的原理,研制汉字的铸排机。这些新式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效率。使大规模印刷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各种期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技术支持。1924年瞿秋白在给鲍罗廷的信中说,当时发行量非常大的《民国日报》就用新的技术,“至于《民国日报》,机器已经定妥,一个月以后,报纸将用新机器印刷”[2]522。
2.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扩大了受众群体,为报刊的发行扩大了提供语言载体。
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离普通民众有一定的距离,因而用其解释、宣传马克思主义必然有其局限性。因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创办期刊时开始注重白话文的运用。作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刊物《新青年》,首先倡导和使用白话文。1918年,《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五号起,全部改成白话文。白话文由于其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因而扩大了受众群体。在它的影响下,许多报刊纷纷效仿。白话文的影响迅速扩大,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兴趣,“大概看过《新青年》和《新潮》的人,没有不被感动;对于诸君极其信仰,学白话的人也有三分之一”[3]47。
二、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下出现了出版、发行报刊的热潮
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五四前后中国出现了出版期刊的热潮。“1919年到1920年间,全国大约出现400多种小期刊”,[4]338报纸期刊出版遍布全国各地,“现在北至北京,东至上海,西至成都,南至广州,许多出版物,许多集会,前仆后继,一天盛似一天”。[5]20而且报纸期刊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今日报纸的需要,几乎成了一种人生必需品”[6]318。在这背景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载体去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在他们的推动下出现了创办期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1. 出版大量期刊。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推动和影响下,出版了大量的期刊遍布大江南北。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五四运动后,“北京出版的刊物不下三四十种,如《每周评论》、《国民》等”[7]212。此外,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起主导作用的党的早期组织,也纷纷创立了《劳动音》、《武汉星期评论》、《广东群报》、《少年》等期刊。而且出版的报刊形式较灵活,有日报、周刊、旬报、季刊;既有定期出版的,也有不定期出版的;既有全国性的报刊,也有区域性的报刊;既有综合性的,也有行业性的报刊;既有党报,也有团报、工会主办的各类报刊。总之,报刊五彩缤纷。
2. 拓展期刊的销售渠道,扩大报刊的影响力。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除了注重期刊的出版外,还注重期刊的发行。期刊的繁荣除体现在出刊数量多外,还体现在期刊的销售上。有些期刊销售甚至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以至于1919年7月21日《湘江评论》不得不申明:“本报创刊号两千份,即日销尽。今特重印两千份。因印局忙甚,尚须稍待数日,才能出版。祈索报诸君原谅。”[8]7691920年12月22日文化书社第一次营业报告也可已看出,“本社营业范围,为书,杂志,日报三类。书计一百六十四种,杂志计四十五种,日报计三种。今略计从九月九号至十月二十号一个月零十二天临时营业期内重要书报杂志之销数”,其中大部分都是几份到几十份不等,销售过百的《新青年八卷一号》销售一百六十五份,《新青年八卷二号》销售一百五十五份;《劳动界》一号至九号,各销售一百三十份;《新生活》三十九号至四十号,各销售一百五十份。1920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文化书社,文化书社机构设置上来说除了设立文化书社总社,还成立文化书社分社。毛泽东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到工农群众中去,在湖南创办的文化书社,除了在长沙设立总社外,在平江、浏西、武周、宝庆、衡阳、宁乡、溆浦等设立7个分社。在长沙设立贩卖部。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楚怡小学、修业小学等处建立了贩卖部。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的发行,“《向导》周报在最初出三千份报,而增至四千份,思想界起了大变化,并对国民党丧失希望,《向导》在上海、长沙、北京都有出版”[9]74。
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杂志、报纸等出版物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出版期刊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凡一个报,无论其为一党派或一团体的机关,或为单纯的独立的组织,必各持有一定的主义与见解。”[6]318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创办期刊时,根据读者群的不同,定位也不同,采取错位办刊、出版专号等方式。
1. 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充分认识到报刊的作用:“报纸、刊物、书籍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10]309因此,创办报刊后,他们利用这个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已经很久;五四运动之际,《新青年》及《星期评论》等杂志,风起云涌地介绍马克思的理论”[11]414。而且报刊这些在年幼的共产党中统一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前工人运动的口号是打倒资本家,但工人能看报的说不上政治,它理解不了整个观念,而且还受军阀的影响,还没有共产党的政治观念,此报发出后,才把同志们的地方观念打破,非党观念改变过来,所以《向导》是统一思想的工具”[9]74。不仅他们认识到了出版报刊数量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初步认识到出版物质量的重要性:“所有的杂志,不在乎数的增加,就是数目锐减下来,大家合办几个杂志也是不要紧的;最要紧的是每个杂志有成熟的学术、系统的介绍、特殊的采色,专以供给并改造中学以上的青年和半开明社会的壮年的思想为宗旨。质的数量增了,杂志的价值方才定了!”
2. 采取错位办刊,避免同质化的现象。
《新青年》,1915年创刊,1926年停刊,前后持续10多年,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刊物。从其刊登的内容看,“《新青年》始终标榜‘不谈政治’而以理论斗争为主的大型月刊”[12]41。因此它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完全适应革命的需要。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的《每周评论》弥补了《新青年》不评时政的缺陷,其开设的栏目有: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等。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逐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评论国内外大事,而且短小精悍,非常具有战斗性。后来长沙的《湘江评论》、上海的《星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杭州的《浙江新潮》和《钱江评论》等纷纷模仿它的形式。因而它的革命性和战斗性较《新青年》要强烈得多,是“五四”前政治性最强的报刊。
3. 出版专号、专刊、特刊宣传马克思主义。
传播载体 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载体,最美人物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 并且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尤为重要, 事关国家基石之稳定, 社会发展之有序。中国近代社会之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受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的制约, 如果仅仅是平面化、单一性地宣传, 人民群众难以产生深刻认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只有借助一定的传播载体, 才能将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例子。
近年来在浙西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 形成了最美衢州人群体。为寻找缺课儿童而挽救一家三口的最美教师陈霞、姜文、江忠红, 舍身救人最美爷爷占祖忆, 见义勇为火场救人的最美警察高剑平、姜方林, 勇救落水女子的最美大学生徐建龙, 途中救助病人的最美护士林晓娟, 他们的事迹感染了全省、乃至全国人民。他们的言行奏响了当代社会的道德高歌。最美教师群体入选“浙江骄傲———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最美爷爷占祖忆被评为“浙江骄傲年度致敬人物”。至今, 在浙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然不停涌现出最美人物, 最美人物俨然成为一个群体符号。三衢大地, 道德之花遍地盛开。一时间衢州成为了全国媒体的聚焦点, 各大电视节目争相报告最美群体实践, 《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报刊专门发文弘扬最美群体事迹, 进一步扩大最美群体的正能量影响力。
衢州的最美人物群体之所以能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诚信、责任、仁爱、奉献。最美人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谋而合。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成就举世瞩目, 但是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在全球经济、信息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负面思潮强有力地冲击了我国民众的意识, 一部分公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 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长此以往, 将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不利影响。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人民精神生活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衢州的最美人物以自身的实践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旨,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他们的事迹虽然平凡, 但是却是当下我们所需要弘扬的, 他们的行为是时代精神的深层体现。
其次, 衢州最美人物群体具有平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意味着价值观的传播和引导的载体不仅要来自政府行政部门, 还可以来自基层的普通百姓。“平民”的根本含义应当指那些普通的民众, 即最平凡的公民。纵观衢州的最美人物, 他们区别于过去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 都来自基层, 是平凡的个人或者群体, 职业涉及教师、医生、农民、大学生村官等, 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群众最贴近, , 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典型例子, 例如陈霞、姜文、江忠红这一最美教师群体, 就是衢州市一所农民工学校的普通教师, 三者救护学生的行为实质是对生命的守护。常山的最美爷爷占祖忆也来自常山的一户普通家庭, 但其牺牲自我救助儿童的行为却深深感染着周边的群众。这些具有平民色彩的最美人物, 在身份上与社会群众最具有共同语言, 最能让群众体会到人物的精神力量。他们树立起来的榜样使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生动。最美人物的平民性有助于融洽主流意识形态和群众个体独立性的关系, 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
再次, 衢州最美人物群体具有认同性, 佛洛依德认为, 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 是个人向另一个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 这些最美人物群体的言行集中体现了诚信、仁爱、责任、奉献的价值观。这些美德既是中华几千年传统美德的体现, 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其所倡导的“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最美价值观, 恰是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纵观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价值观体系, 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孔子学说中仁的内涵非常丰富, 关爱、诚信、宽恕是其重要的内涵, 这与衢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衢州地区南孔文化的现代阐释。衢州有着深厚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民风淳朴, 百姓崇德向上。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 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南孔文化一直以来就是衢州的一张金名片。公元882年前, 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随宋高宗赵构南渡, 定居衢州, 建立家庙。孔氏南迁后, 儒家思想在衢州大地上开始传播, 孔氏族人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兴办书院, 弘扬儒家思想, 推动了浙西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如今。近年来, 衢州当地也立足于自身特点, 发挥南宗孔氏的区域影响力。自2004年“南宗祭孔”恢复以来, 衢州每两年举行一次学祭、一次孔子文化节, 每5年举行一次社会各界公祭, 使“有教无类”、“德行天下”等儒家思想根植百姓心中。所以最美人物所呈现的最美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再现, 也体现了区域传统文化的因子。
袁祖社在《由“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历史性变迁及其实质》一文中指出:“事实上, 自改革开放开始至今, 中国社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一直面临两大问题:一是, 必须以到底什么事社会主义, 到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轴心, 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重新认识, 并逐步内化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和目标;二是, 必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蕴涵的新的价值体系进行及时的、理性的建构和阐释, 并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显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对新的价值体系进行理性建构, 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 在民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的现状下, 空洞的口号式宣扬只能是适得其反, 只有寻求一种新的基点, 找到一种适合的载体, 才能构建出民众可接受的、理想的价值体系, 在这点上衢州有可值得借鉴之处。衢州最美人物具有时代性、平民性、认可性, 他们的思想行为生动形象, 具有说服力, 容易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适合传播载体。当前衢州地区对最美人物进行了多次报道, 通过对最美人物的学习, 地区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
衢州最美人物以其时代性、平民性和认可性,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力传播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只有借助一定的传播载体, 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才能内化为人民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成为凝聚人民群众民族意识的精神之柱。在实践上作为最美群体的发源地衢州市, 衢州在人物实践的基础上纷纷开展一系列活动, 推动最美价值观的形成。2012年衢州市结合“做最美衢州人—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开展“岗位学雷锋—做最美衢州人”创先争优活动, “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主题实践活动及道德评议评选和实践养成等活动,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专门发文讨论“做最美衢州人—我们的价值观”, 通过公众讨论、媒体宣传、典型示范、研究提炼、主题实践等方式找到符合我市市情、民情, 正确科学、高尚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群众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 衢州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终于找到了自已的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仁爱、奉献。最美人物与其他传播载体相比,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具有独特的社会优势和文化优势。更容易唤起人们内心的认同, 从而在精神上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对社会的奉献结合起来。
在最美人物的精神感染下, 衢州市先后推出最美人物系列,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并责任新闻媒体做立体式、全方位的报道。在理论层面, 也邀请各位专家对最美人物的精神进行深度提炼, 并对最美人物等身边典型, 编写文艺节目、开设专题专刊, 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但是对最美人物这一传播载体的建设方面, 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如在最美人物的评选标准的定位有待明确, 最美人物的社会影响可持续建设层面都有待提升, 以“最美人物”为代表的道德人物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为此在以最美人物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三点对策:
1) 在宣传教育的方式上, 打破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 除了采用道德人物报告会、巡回演讲团、举办先进人物展示会、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进行宣传, 还应采取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 大范围推广道德人物的事迹, 让基层群众知晓道德人物的优秀事迹, 参与到道德人物的学习中去。
2) 在评选机制上。注重道德人物评选的丰富性。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的道德典型人物, 善于发现各行各业的道德最美人物。这些最美人物来自人民群众, 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些最美人物所体现的精神应该是能够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是生动可学的榜样。在评选类型上, 要选拔不同类型的道德人物, 如“见义勇为”、“爱岗敬业”等。
3) 在可持续性建设上。目前, 衢州地区对以“最美人物”为代表的道德模范典型尚未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 首先应完善相应的道德模范人物奖惩机制, 对长期在一线岗位上, 有群众一致认可的道德人物设立多种激励措施, 让他们继续保持先进、弘扬社会正气。
衢州的地方实践表明, 以最美人物群体为代表性的道德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发挥这一载体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将得到有效开展。立体式宣传道德人物、完善评选机制、利用激励机制提高载体发展的可持续性三项措施的展开, 也将更加突出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周波.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平民”理念的当代诠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3) .
[2]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2.
传播载体 篇6
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文化是一种长期的沉淀, 是对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以及处事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等的积淀。文化是在一个大的群体中通过一代代人努力而获得的, 主要以语言模式和行为方式表现。跨文化交流是无处不在的, 由于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差异, 因此, 跨文化交流就具有不可避免性。
1. 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人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随着社会化的不断推进, 人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交流能力, 这种交流能力同时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就使每种文化形成了特有的价值系统。在同一类的文化交流中, 具有统一的价值观, 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维系中逐渐得到加强。由此可见, 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是文化群体中文化意识的核心, 也是凝聚文化群体的重要因素。
2. 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人们的思维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通过思维, 人们对大自然、社会进行了认知, 进而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促进社会积极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 就会在他所习惯的方式中去思维, 并逐渐指导其行为。因此, 长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 久而久之, 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生活习性, 在思维模式上也逐渐出现多样性。
3. 风俗习惯的差异性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积淀, 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炼的原生态的文化, 突出表现为朴素和生动的本色。风俗习惯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逐渐“习惯成自然”。
4. 个人素质的差异性
个人素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学历、社会地位和性格等方面, 这些个人素质之间的差异, 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方面, 并且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分裂的, 而是形成交叉作用, 与此同时, 由于文化背景的每个方面有所不同, 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5. 传通代码的差异性
传通代码主要包括语言代码和非语言代码两种方式, 目前我们使用的, 主要是口头形式的语言, 叫言语语言; 没有言语词汇的语言, 就被称为非言语语言, 这就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行为举止、空间运用及时间取向等。与此同时, 任何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都是通过符号来进行表现, 并对个体的、各种具体和抽象的部分进行象征。另外, 这些符号又具备一定规则的约束, 这些约束教会了我们使用各种符号, 正是这种不同代码的成员交流, 形成了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二、国际旅游与跨文化交流传播
旅游是人们暂时离开常住地, 前往异地并不会在异地长期居留的活动。随着物资流、信息流、文化流和经济流的不断发展, 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逐渐发生着物质的、信息的、文化的相互作用。旅游属于文化交流传播的范畴, 旅游的最大动因就是实现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伴随着旅游空间的流动而发生着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这种文化传播在国际旅游中得到更明显、更突出的表现, 而这种国际文化传播就体现在:
1. 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对当地文化带来触动
在国际旅游中, 由于这种长距离、大空间的移动, 使得两地在文化氛围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进行游览和活动, 一方面, 对目的地的经济文化形成一定的认知。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各种消费活动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但旅游者在当地的无意识性或示范效应则对当地文化引起触动, 旅游者在目的地传播客源地文化的行为一般是无意识的, 但旅游者能够从目的地感受到鲜明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 如果旅游者来自于文化强势的地区, 他的旅游目的地是文化相对弱势的地区, 那么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方式就对当地人们形成了一定示范效应。与此同时, 随着当地居民从最初对旅游者的欢迎逐渐变成不满, 甚至不完全接受和理解旅游者的文化, 这种就是跨文化传播障碍的深刻表现。
2. 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旅游, 很大部分就是因为地域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 相对于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而言, 旅游者到旅游地旅游, 把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及所见所闻带回到客源地,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古代, 唐僧西天取经, 马可波罗行纪等都是对跨国文化进行传播的典型例子。旅游者回到常住地后, 向周围的人讲起自己在目的地的所见所闻, 这种行为也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播, 但这种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的局限性, 旅游者眼中对目的地的感官及评价不一定是准确的, 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大多数旅游者通常是按照旅游指南或旅游团的方式去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再加上不同旅游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体验和判断差异, 这就使得旅游者在真正了解当地文化方面会产生较大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国际旅游中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传播中的应用
在发展国际旅游业务中, 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语言在国际旅游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基础性角色随处可见, 下面就以泰国旅游业为例进行阐述。
泰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在国际旅游行业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泰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如此繁荣, 除了其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艺术之外, 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语言在泰国旅游市场中的细致体现
进入泰国, 如果你会一口流利的英语, 就可以实现在泰国轻松自由行, 无须导游, 无论是吃住还有游购, 对你来说不会有任何困难; 同时, 对旅游、文化之类的研究和考察都比较方便。因为, 在泰国, 各家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学校等都积极使用英语, 在英语学习、宣传方面随处可见, 杂志、地图册、名片、旅游宣传促销等非常全面, 到位。即使是在一些大型的表演或歌舞表演场所, 都会有相应的口译。泰国整体的语言能力较强, 英语在泰国的熟练运用, 在发展本国旅游业, 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意义重大, 意识强烈, 耐人寻味。
2. 语言在泰国旅游及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在泰国, 所到之处, 各种人员基本上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无论是在泰国什么地方, 都能给人一种全民英语素质基础较好的感觉, 普遍反映出泰国百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 与此同时, 在泰国, 无论是电视频道, 还是综艺节目, 英语类的节目比较多; 在很多公众场合, 广告牌、指示牌都是双语解释; 在著名的景点中, 日语、汉语、泰语等宣传册、资料册都有免费提供。由此可见, 在泰国, 对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十分重视, 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强。
3. 泰国对语言文化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发展国际旅游与实现跨文化传播相辅相成, 广泛的文化交流是世界性发展大势, 多元文化交流的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 积极重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才能让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流中。从泰国在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中, 我们可以看到泰国各校将语言教学放在首位, 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水平方面已逐渐与其国民、国家的生存相互关联, 并逐渐达成普遍共识。
四、国际旅游中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的建议
1. 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
发展国际旅游, 旅游者是活动的参与者, 在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目的地三方中, 都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 在面对异域文化人员时, 才能从容应对。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紧密, 人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 逐渐形成跨文化的意识, 但这种意识并不充分。因此, 在发展国际旅游中, 应该充分具备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 积极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首先, 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资料信息, 多看多听, 多渠道地学习, 积累更多直接或间接经验。其次, 在接触和了解异域文化的同时, 还要更好地认识自己, 了解自身的文化, 尽量做到“移情”思维。不管是来自强势文化区域还是来自弱势文化区域的人, 在面对异质文化的时候都不应该迷失了自己的文化, 只有从异质文化中反观自己的文化, 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对异质文化进行“移情”思维。最后, 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跨文化的实践中进行。一旦到一个新的环境旅游, 首先就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新的事物, 跨文化交流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适应过程, 并且促使自己加快适应异质文化的步伐。
3. 加强对文化冲击的调整
在对不同文化进行体验时, 存在一种文化冲击, 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一种新文化环境中无法适应或应对而造成, 此时, 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应对文化冲击的心理调整, 克服自我的种族中心主义, 使文化相对主义产生积极的作用, 进而达到在文化异质方面的理解和宽容。在文化传播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 主动理解异域文化, 积极适应新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国际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孙洪波.旅游:人际符号互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05) :32—35.
[2] (德) 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9—10.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34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