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播方式和载体

2024-09-30

创新传播方式和载体(精选4篇)

创新传播方式和载体 篇1

科学技术传播是科技知识和信息超时空地扩散, 在个体和组织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通过传播, 社会可用的知识存量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就会增多。而教育是科技知识扩散的一个主要方式。科技知识对社会的作用越重要, 社会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和依赖性就相应增大。同时, 社会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和依赖反之又刺激新的科学技术产生和科技传播方式的更新。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统的传播方式无论是报纸、无限电还是电视机都是一对多的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 知识拥有量确实成倍增长了, 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量。与此同时, 电脑的使用虽然可以以互动的方式实现大家对大家的传播, 但是由于计算机在我国, 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暂时还不能实现所有人都能拥有计算机及使用计算机的技术, 科技传播的瓶颈非常显著。

一、黔西南州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

贵州省黔西南州自2003年远程教育教育工作开展以来, 共建有远程教育站点2222个, 利用卫星模式实现了村级远程教育全覆盖;在社区远程教育站点实施信息化工程, 逐步推进互联网模式逐渐普及。在远程教育中, 他们因地制宜的建设了课件播放点, 组建了少数民族语言课件译制中心, 制作和播放了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的课件。

黔西南州远程教育中心在实现远程站点进村的实践中发现, 远程教育站点进村远远不能发挥远程教育本该有的教育效果。黔西南州地处黔滇桂交界处, 地形属于喀斯特岩溶地区, 山高坡陡, 人员居住分散, 在固定的学习地点进行集中学习比较困难。特别是现在广大农村的青壮年大多都选择外出打工, 大家不能同时在某一时间有空来学习, 每月两次的集中学习实践起来非常困难, 进而导致很多远程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在深入调查黔西南州集中学习困难的实际情况后, 黔西南州远程教育中心决定在将远程站点进村升级为网络入户之后, 再升级为培训到人。在他们的调研中发现:截止2012年6月, 黔西南州全州人口324万人口, 共有手机用户185万户, 其中, 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达109万, 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远程中心充分利用当前手机高度普及这一现状, 更新工作方式。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 也是实现远程教育培训到人的一个突破口。2009年开始, 他们用手机短信的方式不定期发布党务知识、时事新闻、惠民信息, 大大提高了信息容量。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单一的手机报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培训的需求。黔东南州逐步探索通过移动通讯平台做到远教“培训到人”。2013年1月至9月, 远教手机平台共完善2222个站点信息、上传手机视频课件257部、实用技术1409条, 供求信息1000余条。全州共2300多名远教骨干、5万余名党员群众安装了远教手机客户端。努力实现科技传播的理念和方式的双重更新。

二、黔西南科技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创新

(一) “远教上手机”实现了科技传播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科技传播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方式实现的, 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更是如此。传统的教育是由一个知识扩散中心 (教师、书本或者视频都可成为这个中心) 和一个或多个教育受体组成, 是单向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 教育活动的受体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教师教授什么知识, 书本记录什么知识或者视频播放什么知识就只能被动的接受。

在黔西南的远程教育实践中发现, 对于不能给教育受众带来实际收益的教育内容, 大家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单向的知识扩散很难调动民众对远程教育的兴趣, 也不符合新媒体背景下科技传播的要求。

在新的科技传播背景下, 黔西南州摸索出了利用移动通讯实现远程教育上手机的新教育理念, 改变了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 努力追求主动学习的氛围。在黔西南远程教育在线网络上, 有广大农民群众所关心的农业科技知识, 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等。还有党员干部所关心的相关政策法规、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公众可以在网上自主选学自己感兴趣的、自己需要的内容;可以在自己觉得合适的时间, 自己需要学习的时间进行学习。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上的主动性。

黔西南州的远程教育中, 各个远程站点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中心, 这种情况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 改变了以前单向的知识技能传播渠道。各个站点可以发布自己的需求信息, 并可将自身拥有的科技信息进行发布, 也可按照教学需求, 将自己制作的手机视频课件传输到远教手机平台。这样, 每个学习站点都会成为一个科技传播的中心, 科技传播的流量将由以前加法方式的增加变为几何方式的增加。这种科技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传播理念, 实现了新媒体背景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科技传播中融入参与性和实践性因素, 更能发挥出新的科技传播的吸引力。这种科技传播方式改变了中国式教育, 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发展理念, 是中国教育模式的创新。

(二) 实现了科技传播方式的更新

科技传播方式经历的五代变革, 最早的传播是靠报纸和书籍作为传播媒介的纸质传播方式, 第二代更新为无线电方式, 这一步跨越极大的提高了传播的速度;第三代传播媒体是早已普及的电视机, 当人们感慨新的科技传播方式为人类带来了视听盛宴的时候, 第四带传播手段——网络以铺天盖地气势呈现在人们面前。可是, 电脑的拥有和使用状况不能使用新时代科技传播的需求, 于是第五代传播方式应运而生——移动通讯。

黔西南远教中心2011年3月研发并启动了远教上手机平台。为了让广大群众接受这种新的教育方式, 远程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免费为广大群众下载手机客户端软件安装, 免费培训供他们使用, 并在乡镇赶集的日子, 人流比较集中的时候现场发放宣传资料, 接受咨询, 安装远教上手机软件。

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有限, 输入普通的网址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复杂、不易掌握的事。但是, 他们需要的很多内容无法从单一的网站上获得。针对这一状况, 远程中心在黔西南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的手机页面上也链接了相关的网站, 如贵州希望网、黔西南州农业信息网等。农民群众如果需要, 只要点击就可以轻松进入相关的网站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除了普通的文本信息外, 远程教育网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技术, 让使用者能直观、生动、形象的了解自己所需求的知识, 让使用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来说, 远远胜于其他任何一种简单、直白的教育方式。

三、黔东南远程教育上手机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 手机平台的互动性应用不足,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在各个远程站点所发布的信息中, 以供求信息的发布为主, 如村民发布的供应树苗的信息等。而且此类的信息总量也不多。以龙塘村为例, 该站点2013年全年共发布的十几条信息都是有关供应树苗的供求信息。调研中, 我们发现该远程站点的负责人很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该村村民从远教网站上学习相关种植技术的情况, 但是信息的反馈和互动则很少。该村以蔬菜的种植为主, 是整个兴义市的“菜篮子”。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 经过不断摸索和多年的实践, 他们培育出了很多适合在当地种植的蔬菜, 探索出一些蔬菜种植的技巧。但是, 这些宝贵的知识经验并没有通过网站的互动性得以广泛传播。互动平台建立之后没有得到运用, 这是科技传播的遗憾, 也应该是远程教育以后努力的方向。

(二) 课件的数量有限和种类有限, 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据统计, 黔西南远程教育网上共有农村实用技术专题文章225篇, 其中种植类的93篇, 养殖类的81篇, 加工贸易类的51篇。网站共有教育视频563个, 分属13个类别, 其中可供手机下载的视频66个。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全州324万人口的学习需求。黔西南州是苗族布依族自治州, 少数民族人口居多。远教网站所拥有的布依语视频课件47个, 苗语课件20个。这些体现了远教中心工作人员针对州情所作出的努力, 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学习需求。

(三) 远程学习的氛围尚未形成, 网站本身的吸引力还没有体现出来

氛围是一种多重社会心理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结果或状态, 它对创造与创新主体的作用就如同“矿石-炼铁炉”关系一样, 作为一种持续围绕在主体周围的状态, 无论是支持或阻碍的, 它与主体的创造与创新活动之间都存在着关联性。[1]而知识共享氛围可理解为: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内只是共享情况的共同感知。它可以反映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组织成员的关系[2], 在这种氛围中, 组织中的成员之间相互高度信任, 知识能够得到自由的流通, 合理的失败能够得到宽容, 社会准则注入其中[4]。知识共享氛围对组织效能和个人行为, 尤其是与知识共享想联系的效能和行为, 如知识的吸收、整合和创造以及组织成员的创新行为都能产生影响。组织成员会以组织目标为目标。组织的运行费用也会大大节省。[3]

黔西南州远程目前的远程教学都是由远程站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教育, 群众间的知识共享和流通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每个人要想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必须自己上网阅读相关材料或者收看相关视频, 这在运行成本上增加了群众手机上网的费用。同时, 因为每个人对文字材料或视频的理解程度不同, 甚至有些人不能正确合理的理解远教材料所提供的内容, 但是各自学习的状态中又不易发现自己的问题, 可能会为以后的生产生活带来经济或精神的损失。

四、解决措施

(一) 通过建立科技微博占领舆论主战场, 弘扬正能量

黔西南州人口的科技素质虽然在全国的排比中位置偏后, 但是公众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渴望程度并不低, 对很多公共事件非常关注。如PX项目、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灾害中如何自救和救人、如何防治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等等。在此过程中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解释, 各种流言就会打着伪“科学”的旗号大行其道, 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正常的科技传播、教育带来相当大的阻力。

要使远程教育具有吸引力, 首先要让公众信任它所传播的科技知识。在微博广泛应用的今天, 建立科技微博是和公众正面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微博中可以对当地发生的自然现象和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第一时间给予正面解释, 抢占舆论阵地。微博的博主可以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 也可以是大家喜欢的公众人物。这种将专业性与大众性结合的方式会大大吸引群众的注意力。这样不仅为以后科技的传播、教育活动铺好了群众的思想基础, 而且大大提升了远程教育网站本身的吸引力。

(二) 设置群众论坛, 让群众有可以发声的途径, 充分发挥新科技传播手段的反馈功能

手机的普及让群众随时受教育, 互动式的受教育成为可能。而要让群众积极参与到这种互动式学习过程中,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需要拓宽群众的发声途径, 让群众真正可以进行交流。网络论坛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方式。论坛中, 网站管理者可以对公众的知识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反馈。公众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交流学习经验和成果, 讨论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大大的激活公众远程学习的氛围。同时, 在讨论中, 公众可提高学习成果的转化, 提升自己对下一次教育活动的关注程度, 增强科技传播和远程教育的互动性。

但是, 作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者, 监控网上所发布的信息, 保障所发布的信息具有正能量, 能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团结向上的社会氛围有所帮助。要对虚假的和消息的信息进行甄别的剔除。

(三) 让群众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 调动群众对课件本身的兴趣

近些年在国外培训教育中流行“I hear…and I forget, I see…and I remember, I do…and I understand”的口号, 充分的参与不仅能让传播和教育的受众记忆传播教育的内容, 而且能更充分的对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

在课件制作中, 可以深入基层, 调研群众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群众既可以做课件制作的策划者, 也可以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充当“演员”。这样, 他们对自己参与制作并上传到教育平台上的课件就会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珍视, 对远教工作表现出更多的宽容, 对远教活动更加积极的参与。而远教中心也可以把有限的几次让群众参与课件制作的机会当成是受教育群众的需求调研, 从中获知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四) 丰富教学专题, 提高群众对远教网站的兴趣

在黔西南州远教网站中, 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政策法规和农业种植、养殖知识为主。涉及农村卫生的视频仅5个。而在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 能提高公众生活水准的小常识是大家非常希望了解和掌握的。所以, 在专题内容的制作时可以在教学视频中加入一些民俗知识、生态知识、生活小百科、保健小常识等。这个不仅提高群众的知识素养, 增加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对于保护民族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 改进传播技巧, 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以说服性教育为主, 虽然理性的说教很好的尊重了科技本身的严肃性, 但是, 这种方式会让广大群众觉得冗长枯燥。而将浓厚的感情色彩融入教学过程中, 用艺术的手段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则更能让公众接受和理解。

总之, 黔西南州的远程教育上手机活动是对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探索创新, 对科技传播和远程教育都有积极的意义。虽然在教育过程中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但是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摘要: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 远程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在探讨新的远程教育的方式方法中, 黔西南州将远程教育由固定的站点教学变为流动的手机教学;将单项的教育、传播变为双向的互动;将群众被动的受教变为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远程教育上手机活动的探索中,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互动的积极性不够, 教育课件的数量和种类不能满足需求及学习的氛围不够等。为此, 我们也积极的进行探讨和摸索, 希望远程教育活动能在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 为黔西南州的教育事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传播,远程教育,手机

参考文献

[1]傅世侠, 罗玲玲.构建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9-50.

[2]Celia za’rraga, Jaime Bonache.Assessing the team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charing:An empirical analysis[I].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3, 14 (7) :1227-1245.

[3]Gee-Woo Bock, Jae-Nam Lee, Robert W.Zmud, Young-Gui Kim.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MIS Quarterly, 2005, 29 (1) :87-111.

[4]杨静, 季晓芬, 柳小芳, 宝贡敏.国外知识共享氛围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4.

创新传播方式和载体 篇2

一、文化受众

思想文化的传播要达到有效性, 必须要处理好文化受众、思想内容与传播载体之间的关系, 需要在充分了解传播的接受对象基础上, 采取适当的传播形式和借助适当的传播载体。首先需要讨论的是受众问题, 所谓文化受众问题, 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在文化工作中需要解决“工作对象的问题、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1]。对于思想文化传播的受众, 应当了解他们因时代、地区, 以及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地位的不同, 所处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 深入把握这些受众群体和个体的生活内容、文化背景、接受心理, 在此基础上, 采取相应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 使思想文化的传播有效性充分达成。要更好地了解传播受众, 应当注意宏观性把握和具体针对性的结合。对人的宏观性和个别性的了解是相辅相成的, 要更好地了解个体, 必须把他放到社会大背景下;同样, 应当注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深入而有针对性地剖析特定群体乃至个体的心理, 进而汇聚和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对于传播受众的了解, 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到新思想文化创作的内容、适当的文化形式的选择等, 对过去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作品进行形式改造, 和新的文化形式的形成, 以使思想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更和谐, 更切合当代人的接受习惯。如何更好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需要了解教育对象, 要在深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大背景的基础上, 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经历, 深入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制定教育措施、改善教育方法, 找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更有效途径。

二、创作形式与传播载体

探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还需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创作形式———一定的思想文化被创造出来时的本始形式;传播载体———思想文化被传播时所附着或借助的载体, 即被传播时采用的形式。这两方面有时交织在一起的, 互相影响, 共同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首先, 思想文化内涵丰富, 表达形式也是多样的。当思想文化被创作出来时, 需要有与之相适的表现形式:如表述哲学或宗教思想的经典、专著;有关的政治和法律的条文规范;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艺术创作的音乐、图画、雕塑等形式。虽然这些不同的思想文化形式都是对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它们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和深度进行反映的, 各有各的特征和作用。最抽象、理论性和概括性最强的是哲学, 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通过抽象的理论论述和严密的逻辑推衍, 完整而概括地表明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总体意识。宗教是形象与直观感性的混合物;道德和政治法律等思想表述所使用的是同人们的具体行动密切相关的特殊概念;艺术最形象, 而同为艺术作品, 不同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反应、产生的感染效果也不同:音乐的效果不同于雕塑, 文学表达不同于绘画;即便都是文学作品, 诗歌、小说、戏剧也各有特征:诗歌长于抒情, 语言精练而有音乐性;小说长于叙述, 能更全面、细致地表达内容, 富有生活的真实性和细节的生动性;戏剧主要借助戏剧人物充分个性化的语言, 表现出特定情境中人物间彼此的联系、冲突。因此, 在思想文化的创造环节, 要求作者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 以期达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使欣赏者产生感动和共鸣, 达到特定效果。[2]思想文化要得到良好的传承、有效的传播, 首先与它被创作和表达的本始形式有关。思想文化的传播所借助的载体有时即创作本始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 传播形式和创作形式基本同一。传统的传播方式大多如此, 如将学术或文艺著作出版印刷成书籍, 或发布在报刊、杂志上, 传播到社会中去, 人们接触到的就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形式。但也有思想文化的传播形式与创作形式不相同的情况, 如戏剧以文本形式被创作, 它的传播则需要现实化的舞台表演来实现, 需要具备表演者、场地、布景、成批次的观众等诸多条件。在过去, 思想文化通过一些较传统的媒介和方式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化传播形式变得越来越具有自身的特点, 当今时代, 需要更多地讨论相对于创造的本始形式, 传播形式发生的变化、传播载体的特殊性。一定的思想文化可以借助于各种不同传播载体、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 使传播更快速、全面;在有些情况下, 甚至可以说传播是进行着思想文化的再创造,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了解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传播的新动向, 了解和掌握属于这一时代的新型传播载体。

三、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传播新动向

现代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型传播载体, 具有代表性的, 如, 几乎已覆盖全球的互联网,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载体, 在当代思想文化的传播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另外如影视作品的出现, 凸显了文化传播的再创造特点, 并对整个文化生产链条发生影响。互联网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成熟, 成为联结整个世界的最方便快捷的传播载体, 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5.3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 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3]作为全球计算机的互联, 无论从地理范围, 还是从网络规模来讲它都是覆盖最广的一种传播形式。它的优点非常明显:信息量大, 速度快, 传播广。无论你身处何地, 只要联上互联网就可以对任何联网用户发出你的信息。当前, 互联网更通过手机等终端, 以微博、微信的形式使信息的交换能够随时随地进行, 方便快捷, 它已经成为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影视作品综合了音乐、美术、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 并具有这些传统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是契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艺术形式和传播载体。影视作品源于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一的戏剧, 戏剧的传播, 需要现实化的舞台表演作为载体。影视的出现, 使戏剧的现实化不再受现场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并且往往综汇戏剧、音乐、图画的美感, 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影视与小说、戏剧等不同文艺形式之间的沟通转换, 在对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中, 在对戏剧剧本的影视化表达中, 更显现出丰盛的文化再创造能力, 也使得思想文化得以借助各种不同的形式, 达成传播范围、效果的最大化。传统的文化传播顺序, 一般是先有文本形式, 然后有戏剧的编排和影视的拍摄, 周期也往往会较长。在当代, 周期大大缩短, 经常是一部好的小说一出版, 紧接着就会被影视创作人员购买版权改拍为电影或电视剧。在有些情况下, 传播运作与传统文化链的顺序不同:如果一些好的影视作品在公映后, 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获得好评, 会有依据这部电影或电视剧而改编的小说出版发行, 并会带动形成系列的相关文化产业创作和传播。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影视行业的产业化发展, 影视作品向全球的发行, 成为他们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以好莱坞为龙头的美国电影产业, 由经济实力雄厚的著名电影公司、著名导演、优秀剧本的选择、创作或改编, 高科技的特效, 明星制度所推出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明星等共同成就。通过向全世界发行电影, 展现和美化美国的生活方式, 不断输出美国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 为实现美国的全球文化和经济战略推波助澜。美国的电影产业在广告宣传和层次性销售过程中, 还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和传播工具, 呈现出当今时代文化传播的全面性、交叉性特点。

在当代思想文化的传播中, 影视、网络等这些新形式、新载体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当代人的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选择利用这些载体, 将会使思想文化传播更高效、更易为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年所接受。

在处理好文化受众、文化内容与传播载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基础上, 达到思想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既体现在通过传播达到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更体现为思想文化的更新创作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76.

[2]李秀林, 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17.

创新传播方式和载体 篇3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POP广告在沿海地区开始发展, 如今已达到兴盛的程度, 内地的POP广告也正形成气候。但是, 与国际上的POP广告相比, 国内的POP广告水准仍较低。因此, 探讨POP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1.1 系列POP广告的运用

虽然系列POP广告早已存在, 但是它很少被运用于商品销售中, 因此, 系列POP广告的运用是一种很好的促销途径。以家族式的系列化促销广告为基础, 同时采用多种媒体手段, 将陈列展示与参与活动、动态与静态、局部与整体融为一体。与单一的柜台吊挂POP广告相比, 上述方式更能吸引顾客, 扩大影响力。

1.2 与商品结合的POP广告

陈列于商品周围, 与商品融为一体的小型促销广告可以使顾客直接获取商品的价格、性能等相关信息。在当前日益同质化的市场背景下, 与商品结合的POP广告确实是一种较好的促销形式。

1.3 综合新技术的POP广告

网络及各种高科技手段的出现, 使得现在的广告设计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结合各种新技术来设计POP广告能够起到更大的刺激消费的作用。

1.4 互动的POP广告

让消费者参与到销售现场的互动游戏活动中, 以活动的趣味性、和谐气氛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这种体验式消费模式对消费者来说非常受用, 消费者体验之后更能产生购买欲望。

1.5 事件POP广告

利用事件的时效性、话题性来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 进而增强商店的吸引力。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设计一些能取悦消费者的事件, 让消费者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到商家的优质服务, 增加其消费的愉悦感。

1.6 形象主导的POP广告

在POP广告发展的初期, 因其制作成本低而被各商家当作商品竞争的有力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品牌形象已然越来越重要, 将POP广告设计与企业形象的塑造相结合,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传播概况

POP广告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将大众传媒广告所累积的效果浓缩在销售现场, 作最直接、最关键, 同时也是最终的展示和促销。随着时代的发展, 除了人们熟知的传统广告媒介, 比如报纸、广播、电视之外, 新媒体也在兴起, 这使得当前的广告形式丰富多样。POP广告本身也是一种广告媒介, 指的是在售卖点的广告。常见的POP广告有以下几种: (1) 门面的POP广告, 其目的是吸引顾客进入。 (2) 店内的宣传单, 其目的是让顾客看到店内的繁荣。 (3) 引导顾客的POP广告, 比如在天花板上悬挂引导性的POP广告, 目的是引导顾客购物。 (4) 商品标价卡。标价卡大小的变化会引起销售额的变化。

POP广告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优点: (1) 能够加深顾客对商品的认识; (2) 美化购物环境, 激起顾客的购买兴趣; (3) 实物展示, 便于顾客就近观看商品; (4) 成本相对较低。

3 传播方式创新探究

当前, POP广告仅局限于售卖点, 那么, 如何通过售卖点的广告拓宽其广告宣传范围呢?在本次课题研究中, 笔者通过市场调查和文献研究, 对POP广告的传播方式创新得出了一些结论。

3.1 互动传播

当下,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介都十分注重广告的互动性。的确, 一则广告只有让消费者参与其中, 并互动起来, 才能达到更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下面以立顿红茶的广告为例来诠释互动广告的传播。

消费者只要点开立顿红茶的广告网址链接, 并且填写手机号码和联系地址, 随后工作人员就会给消费者送去泡好的免费红茶。此外, 立顿红茶广告网页上还有许多丰富、有趣的活动, 比如办公室DV自拍秀, 还有立顿大礼包, 这些不仅能激起消费者的兴趣, 还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

立顿红茶的这种互动广告, 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策划, 吸引目标人群的关注度和好奇心, 并且能够让目标人群积极、有效地互动, 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 且广告投放成本相对较低。这种互动传播方式是许多零售业都可以效仿的, 成本非常低, 既可以达到互动的目的, 又可以形成“蝴蝶效应”, 使宣传效果最大化。

3.2 借助社交软件进行传播

当下的社交软件越来越多样化, 有诸如脸书、推特此类的全球性社交软件, 也有诸如微博、微信、豆瓣等这类的国内社交软件。

时下有很多电影院、餐饮店、美容院等都会利用此类社交媒介进行宣传。通常, 商家会用“微信添加公众号”这种方式来积累自己的顾客, 操作十分简单, 只需要消费者打开微信, 扫一下商家的二维码, 关注商家即可。消费者在关注公众号之后, 便能查询商家每日活动、商品信息、新优惠等。

借助社交软件进行传播是一种既能方便消费者, 且对于商家来说又是零成本的广告宣传方式。时下, 几乎所有的年轻群体, 乃至中年群体都在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 因此其广告受众群很有保障。此外, 关注了商家广告的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评论或者点赞的互动方式参与到广告中。这样, 既达到了互动的效果, 又给商家带来了反馈意见和建议, 使得商家能够不断完善自家的商品, 提升品牌形象。由此可见, 借助社交软件进行传播, 商家受益颇多。

4 总结

POP这种广告形式对于售卖点来说是一种最为受用的传播媒介, 但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因此, 通过总结POP广告设计的六种发展趋势和两种创新传播方式可知, 只有“实体+互联网创新”的POP广告传播方式才能在市场环境下发挥更好的效用, 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青.POP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马歇尔, 麦克卢汉.理想媒介[M].河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 (美) 乔治.E.贝尔齐, 麦克尔.A.贝尔齐.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展望[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4]汪涛.立体POP广告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创新传播方式和载体 篇4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新闻传播,创新与改革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 传统的报纸新闻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阅读的要求。因此, 结合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丰富并创新报社新闻传播方式成为了报社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通过互联网能够更好地开展新闻信息的传播工作, 极大地便捷人们的阅读和对信息及时获取。

一、报纸新闻传播的诞生和传播特点

人类在从熟人社会 (乡村) 走向生人社会 (城市) 后, 对于外部社会了解和认知的欲望就变得非常强烈, 而新闻传播正是因为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这种需求应运而生的。新闻传播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人们精神层面的教化和抚慰作用也很显著。

在造纸和印刷术成熟, 尤其是当现代城市基本成型后, 报纸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报纸是最早和最富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方式之一。靠阅读报纸获取新闻或信息曾经是文明和时尚的标志, 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纸在其较长的发展历程中, 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报纸这种传统媒体历经了较长的发展历程, 在新闻传播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辉煌的时期, 报纸是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最重要方式。

一直以来, 依靠着曾经先进的印刷技术, 报纸的运作方式就是, 新闻采集、编辑、印刷、发行、读者阅读。绝大多数报纸都有严苛的运作管理程序, 但在收获严谨、公正的美誉度和信任感之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在伴随新技术出现的同时, 广播、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等新媒体不断挑战着报纸作为新闻传媒老大的位置。在与广播、电视分享新闻传播舞台的时候, 报纸新闻还是占据着相当的“市场份额”。然而在互联网和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报纸一下子暴露出了不适应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的诸多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纸媒新闻传播显现的劣势

2.1报纸新闻传播的严重滞后性

新闻采写、编辑完成后, 报纸从印刷到读者的手中, 现在较短的也要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而同样的一条新闻, 借助电子技术的广播、电视都已经远远走到了报纸的前头, 就更不用说借助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诸多多媒体平台了。时效性是当今社会诸多新闻媒体争夺读者和观众的第一阵地。而靠印刷技术的报纸, 就成为了这场竞争最弱势的一位, 这也是报纸新闻最致命的一大弱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 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以秒记, 新媒体能够达到实时传播的水平。尤其是当遇到重大新闻或者是突发性新闻时, 互联网新媒体因其具有第一时间的优势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统纸媒的劣势显而易见。

2.2报纸新闻传播形式单一

报纸新闻表现形式主要就是文字和图片。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 已经显得非常落伍, 离读者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以及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远。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时代, 与广播相比, 报纸有图片新闻, 具有现场感较强的优势;与电视相比, 报纸有深度报道, 能够满足观众深度探究的欲望。

新媒体打破了这些传统媒体的诸多壁垒和限制, 大大地增多和丰富了新闻的传播方式。不但有文字、图片、语音, 甚至还有视频图像。不但有快讯, 还有持续不断的后续跟踪报道, 甚至是方方面面的深度报道, 全面满足了读者观众好奇和探究欲望。这也是报纸无法望其项背的一个重要方面。

2.3报纸缺乏与读者交流沟通的渠道

传统时代的报纸与读者的沟通交流是微乎其微的, 读者与报社的交流往往是通过信件和电话联系。尽管各家报社都声称注重反映来自读者的心声和愿望, 要开门办报,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 报社是高高在上的, 完全处于舆论的垄断地位, 大都是抱着我刊登什么, 你看什么的态度, 基本无视读者的观感和要求, 这就造就了报纸与读者严重的疏离感。

各种新媒体非常注重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 在读者阅读新闻的同时, 专门给读者留出通道, 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新闻进行评价, 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参与感。并且通过大数据, 及时分析、统计、整理读者的观点和诉求, 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向。与此同时, 许多新媒体还与读者一起, 共同关注、参与、引导和影响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和走向。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与改革报纸新闻传播方式的思考

3.1充分了解新技术传播特点, 积极变革新闻传播的观念意识

互联网时代, 在新媒体爆炸式扩张的情况下, 报纸的发展遇到了强大的竞争者, 甚至涉及到了我们的生存问题,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 不夸张地说, 第一次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做出应有的思考和行动, 在新闻内容以及传播方式等多个层面都需要积极做出变革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由此可见, 互联网时代, 我们需要对纸媒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 否则我们将逐步被读者所抛弃。

是坐以待毙还是浴火重生, 道理显而易见。互联网是新兴技术, 不只为谁而生, 只要掌握其特性, 谁都可以借而用之。

3.2上网、触电, 构造新型新闻传播平台

由于报社的创建时间大多比较悠久, 因此具有其自身的特定的品牌效益和影响力。这些都来自于各家报纸多年新闻传播所积累的信誉, 还有长期发布权威、真实新闻所积聚的正面形象。加之作为地方党委机关报, 报纸往往都有自己忠实的读者群。而现今许多读者都习惯于借助手机、电脑等设备来获取新闻资讯。报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 认清现实, 彻底改变观念, 放下架子, 虚心向新媒体学习, 在有效地适应大众阅读的习惯上, 动脑筋、下功夫。通过和互联网的联姻, 借助现代通讯手段, 就能较好地满足现代人们的新闻阅读需求。例如;我们可以把报纸搬到网上, 建立报社网站;可以通过注册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 开办手机报, 推出自己的手机客户端, 把报纸新闻推送到读者身边, 让我们和读者一直保持零距离地接触。

3.3积极培养适应新技术的新闻传播专业队伍

新的技术, 新的形势, 就要有新的观念, 新的方法。报纸以前那一套运用娴熟的新闻采集、编辑、发行、推广、经营等等传统手法大都需要进行改变。这都需要报社管理者深入地思考, 对读者和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地把握。尤其重要的是, 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闻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年轻人的聪明才智, 在充分利用报社所具备的品牌效益和长期积累的良好信誉情况下, 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 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 让传统的纸媒焕发青春, 使传统报纸新闻产业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

3.4放眼长远, 认真思考线上线下孰轻孰重

可喜的是, 现在有许多报社为了适应新形势, 积极推出了自己的网站、手机报等新技术媒体。纵观这些媒体的日常工作重点, 仍然是把线下, 就是传统的运作模式作为了工作的重点, 线上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有益补充, 投入的人员、资金、精力都远远不够。分析其原因, 大概是目前各家报社靠传统的运作模式, 仍然游刃有余。

但是, 笔者认为,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智能手机绑架消费者的能力更加强大, 会不断地强行改变读者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传统媒体必将逐渐地式微, 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现实。所以笔者认为, 我们真的不能非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是当下就要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 早作打算, 未雨绸缪, 切实改变我们固有的观念和方式, 让报纸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显然无法与新技术相抗衡。只有通过创新与改革, 才能使得报纸跟上时代的要求, 满足读者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现今报纸新闻传播现状的简要分析, 进一步探讨了传统报媒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的创新与改革的措施和方案, 希望以此对报社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梅珂.基于互联网时代探讨如何创新与改革报社新闻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 2015-10-10.

[2]杨延岭.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 2015-10-15.

上一篇:Java智能卡下一篇: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