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创新载体 流动服务便民利民(共2篇)
科学发展创新载体 流动服务便民利民 篇1
科学发展创新载体 流动服务便民利民
珙县石碑乡课题组
珙县石碑乡党委、政府珙县石碑乡党委、政府针对山区群众办事难、成本高的现状,探索开展“流动便民服务直通工程”,推行“农事村办”、“贵事省办”、“大事特办”等便民服务模式,实现便民服务流动到村社,行政审批流动到基层,决策服务流动到现场,为打造基层服务型政府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一、创新服务载体,畅通为民服务快车道
珙县石碑乡辖7 个村、57 个村民小组,全乡人口近万人,分居散住、交通不畅。2008 年以来,通过开展“流动便民服务直通工程”,前移政府服务窗口到村社,构筑平台、建立网络、开启快车,积极打造基层服务型政府新载体。
(一)构筑流动便民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关口前移。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一些单位和部门的延伸站所相继撤离、事权逐步上收,群众“办事难、成本高”等诸多矛盾日益凸显。试点建立流动便民政务服务中心,由乡党委副书记具体分管,党政办统筹全面工作,协调国土、林业、公安、畜牧等县级单位和部门延伸到中心场镇的站所定期派员到乡,会同乡民政、计生、劳保、农经(技)、司法、计生服务站等驻乡站所,集中到流动便民服务大厅办公,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二)建立流动便民服务网络,实现为民工作重心下移。逐社建立流动便民服务点,指定社长为便民服务联络员,负责收集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每三天(乡镇一轮场)统一带到便民服务大厅,交由大厅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办理,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并由便民服务联络员反馈给交办人。目前,全乡已经形成了以乡便民服务中心为核心,以遍布7 个村的96个便民服务点为节点,以57 个联络员和全体乡机关干部流动服务为“网线”的便民服务网络。
(三)开启流动便民服务快车,实现办公机构随事迁移。组建流动服务队,开启流动便民服务车,变“坐堂行医”为“下乡随访”,实现便民服务随事迁移。印发流动服务宣传单、便民服务卡,公开流动便民服务中心和具体服务事项相关联系人电话号码,开通“政务服务110”,对接偏远村社农户的政务服务需求。乡政府积极协调资金,租赁专用车辆,组建流动政务服务队进村入户,赶赴较为偏远的农户家中现场办公。
二、创新服务模式,破解基层群众办事难
经过一年的探索,“流动便民服务直通工程”已初步形成了“三事三办”、“三向流动”的便民服务特色模式。
(一)突出“农事村办”,便民服务流动到村社。针对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农业生产、文化生活、卫生健康、法律需求、金融信贷等五个方面涉农需求,大力开展流动便民直通服务。乡机关联合县级有关部门先后成立了各种类型的服务队,进村入户组织开展“流动核准信贷服务”、“农资销售流动服务”、“流动法庭春风行动”、“妇康工程流动服务”、“烤烟蚕桑发展流动技术服务”、“送文化流动放映队”等流动便民服务活动。2008 年以来,实地开展技术培训1500 余人次,流动调解或判决民事纠纷案件30 余起,入户为600 余户农户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 万余元,免费为适龄妇女诊疗2000余人次,放映“坝坝电影”17 场次,流动发放支农贷款60余万元,入户销售农资价值近20 万元。
(二)突出“贵事省办”,行政审批流动到基层。石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群众批办宅基地要到20 里以外的洛表镇甚至80 里外的县城;办理木材砍伐手续或入迁户口要到数里之外的曹营乡,诸多行政审批机构布局设点不均衡,导致群众办事成本极为高昂。一方面,依托流动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办理,降低群众办事成本。协调本乡没有设立又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国土、林业、公安、畜牧等县级部门延伸站所定期派人到乡,对批办宅基地、民事诉讼、办理木材砍伐手续、入迁户口、生猪检疫和屠宰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现场办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全程代办,降低群众办事成本。乡机关干部和57 个流动服务联络员每人发一个“流动服务包”,深入村社一线,收集流动便民服务大厅没有审批权限的事项进行全程代理代办。2008 年,累计为群众代理代办各类政务审批事项2260 余项,流动服务人员上门为群众解决了急、难、险事98 件(次),为群众节约办事成本近50 万元。同时,还有效扭转了超时审批、违规操作、吃拿卡要等现象。
(三)突出“大事特办”,决策服务流动到现场。对一些事关民生大局而又长期久拖不决的农田水利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和发展项目落实等重大事项,采取流动班子会的方式,实行现场决策、现场办公、就地解决。2008 年,通过流动班子会现场办公决策方式,落实7 个经济发展项目到村,现场落实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20 万元。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大地震等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乡领导班子深入村社流动办公、实地决策,及时开展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三、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工程生命力
“流动便民服务直通工程”作为化解农村山区群众办事难、成本高问题的一项新探索,没有既成方法可循。为确保工作长期、有效推进,乡上及时配套建立了保障、协调和奖惩三大机制。
(一)健全流动便民服务保障机制。按照“有载体、有骨干、有网络、有阵地、有经费”的“五有原则”,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成立由乡主要领导为组长和副组长、全体党政副职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相关工作。建立“流动便民服务直通中心”,具体落实“流动便民服务直通工程”。乡机关干部及流动便民服务联络员实施公开承诺制,统一签订承诺服务责任书。乡政府划拨政府底楼办公室120 余平方米作为流动便民服务大厅,乡财政从本级财政中预算5 万元投入“流动便民服务”,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和相关部门经费支持。
(二)强化流动便民服务协调机制。针对乡镇没有延伸站所的实际控制权和诸多涉农行政审批事项缺乏处置权的状况,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集中活动预报制、逢场值班制、代收代办制,定期与有关单位联系,通报本乡近期需要支持的事项,由部门统筹协调人员参与解决。流动便民服务大厅实行逢场坐班制,集中办公、连续工作,全天提供免费服务,其余时间由乡政府统筹机关人员统一接件,收集后转交相关延伸站所人员办理。通过统筹协调,基本化解了延伸机构设点偏少和人员短缺的困境。
(三)加强流动便民服务奖惩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建立义务监督员弹劾制、延时投诉制、限时办结制、领导点访制、跟踪随访制、效能问责制等制度,聘请8 名社会知名人士作为义务监督员,公开设立监督投诉箱,实施领导随机跟踪访问,严肃追究违规违纪人员责任。将“流动便民服务工程”的考核结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和乡、村、社三级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与年终奖惩和评优挂钩,实施一票否决。对表现欠佳或违规违纪的部门延伸站所人员,由乡党委书面提请县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或给予追究相关责任。
立足服务创新 坚持科学发展 篇2
一、坚持“服务带动”,推动整体工作的发展
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积累,平谷档案事业在组织上、制度上、设施上都有了一定基础,馆藏档案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1万卷增至2001年的13万卷。于是,2001年我们适时提出:“如果说,我县前段档案工作主要特点是‘全面加强档案建设,规范档案管理的话,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则在巩固完善这一工作成果的同时,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档案利用服务上来”,并提出“档案中储藏着科学、文化、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能源,是前人们用心血和汗水酿成的智慧的海。从档案中可见为人之镜、为事之根、立党之基、为政之本。因此,做事情要习惯于先看档案,它能便捷工作程序,使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把问题看得更深、更远,从而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作出最佳的选择”的思想,争取以服务带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并从三方面着手工作:
1、制定落实《档案服务中心工作的意见》,实现服务观念上的四个转变。
要将档案全方位、大规模地服务于社会,需要引起全体档案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有三点不足,影响了档案的开发利用:第一,人们不知道馆藏到底有什么,造成单位查档大多查有关文件、私人查档大多查房产;第二,不习惯利用档案,干什么是都是“从头干”,甚至有许多前人干过的相同的事,人们也想不到通过查档去借鉴。结果,新方案不如馆藏老方案科学,新规定不如以前老规定全面等;第三,只知道档案是资源,不知道档案是工具,看不到档案在推进工作、科学管理中的作用。上述问题反映在社会上,但需通过档案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实现转变。于是我们着力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坐等查询向主动服务转变;档案馆室功能由单一查证向保存人类遗产,资治襄政,发展经济,推进民主,科学教育,休闲娱乐全面扩展的转变;由单一利用档案向综合利用档案、社会信息、文件资料,进行整合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由只把档案当作资源向既当资源又当工具的转变。
第二,在行动上进行了广泛的利用宣传。我们把档案法制宣传与利用宣传相结合。一是制作了《馆藏档案利用展》,到集市和区大会会场进行展示,揭示馆藏内容及价值,用实例引导利用。二是开展了“档案入村镇,服务到农家”、“涉农档案务农行”、“贴近百姓生活,档案入社区”等活动,把与村民、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档案直接服务于民,引导查阅。三是利用党校的处级、科级干部培训、业内档案员培训、网络在线访谈、电视等多种途径,宣传档案的作用,告诉大家,社会越进步,档案的利用率将会越高;档案是资源,能为你提供最佳的选择;档案是工具,档案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便是各项业务工作科学化推进的过程,使社会对档案作用的认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在制度上,实施了《档案服务中心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为使各立档单位都能主动地、有效地服务于本单位工作大局,2003年,我们制发了本《意见》,要求各单位要着眼于档案服务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研究本单位的中心工作,选准切入点,利用多种方式,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并适时召开研讨会进行引导,同时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搜集了一批典型事例,并利用这些事例,在全区开展了“档案服务中心工作”演讲比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发挥教育基地功能作用,举办以《世纪阅报馆》为龙头的档案展览,享誉全国。
2003年新馆建成以来,我们共举办《世纪阅报馆》、《平谷绿色经济展》、《平谷文化成果展》、《平谷奇石展》、《中国体育百年》等多种形式的展览31个。这些展览多数是我们自办的,也有一部分是与上级或外埠有关部门联办的,共接待观众91.5万人,其中,档案局馆内展接待9.3万人。这些展览充分体现了档案的特色,展示了平谷文化,有力地宣传了平谷、教育了群众、服务了全区工作大局,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特别是我馆利用馆藏资源和本单位职工、全国著名报刊收藏家李润波的藏品创办的《世纪阅报馆》,已接待参观人员50余万人次,其中部、军级以上领导16人。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原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勇,原国家档案局(馆)长毛福民,资深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和新闻史学会会长赵玉明教授,收藏协会会长闫振堂等参观了展览,江泽民同志还为《世纪阅报馆》写了馆名。目前,展览先后接待了全国22个省市的相关人员和7个国家的外宾。
档案展览不仅宣传了平谷,而且进行了有效的社会教育。在办展中,我们一方面注重配合全区教育活动的大局,如: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自办并和市局统一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展;配合廉政建设我们与纪委共同制作完成了党风廉政建设老报展;配合区“学公德人物,展人间大爱”活动,我们与宣传部共同举办了“敬老摄影展”等。
档案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先后有35家媒体竞相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1、2、3、4、7频道、北京电视台2频道对平谷档案展览进行了宣传。为配合奥运,我们与市委办公厅、市档案局共同完成的“回顾中国体育发展历程——共圆奥运梦想”专题展览在市委大厅展出,市领导参观了展览;我局自行制作的“回顾中国体育发展历程——共圆奥运梦想”展被市文委采用,复制了22套在北京22个奥运文化广场展出。展览还引起了新闻界人士和多所大学的关注,《世纪阅报馆》被命名为“新闻史学会教学研究基地”,30余所大学组织相关人员前来看展。李润波同志还应部队和多所大学邀请做关于军事史、新闻史知识的讲座。档案展览现已成为平谷参观接待的窗口,绝大多数区级领导看过展,区委书记秦刚同志来过16次,并对相关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指导。
平谷区档案局馆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3、挖掘馆藏与丰富馆藏相结合,使编研成果成为宣传档案、服务大局的重要工具。
自1993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共完成编研成果42项,其中一部分在宣传档案、服务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为服务招商引资,我们将各职能部门的办事程序和注意事项进行汇集,完成了《平谷政务服务指南》一书,本书已作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对外接待宣传的工具书;平谷是全国著名的“桃乡”,为服务大桃产销和“桃文化”,我们与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了《平谷桃志》;平谷是全国著名的奇石之乡,为宣传平谷奇石,服务“石农”产销,我们出版了《北京赏石》一书,该书在全国畅销,已再版两次,并作为平谷桃花节礼品和对外接待的礼品赠出3000余册;为服务奥运,我们编写了有2800余幅图片、30余万字的《中国体育百年》,并在奥运会前完成了《帮你看奥运》一书,现《回味奥运》一书已完成初稿。我们在编研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这些与编研成果一道成为丰富馆藏的重要内容。
二、夯基、治本、务实、求新,坚持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
2002年全区档案工作会议,我们提出了夯基、治本、务实、求新的指导思想,夯基即夯实业务基础;治本即提高“人”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务实即办实事、求实效;求新即在思想上、机制上、方法上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扬弃”中谋发展。上述各项指导思想的目的是求得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为此,我们邀请市局专家对平谷档案工作进行了“会诊”,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意见。根据市局的意见和本区的实际,我们拿出了科学发展的工作规划,着手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建设。
2003年完成了档案馆的改扩建,局馆建筑总面积由原来的1610平方米扩大到4280平方米。2007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并正在筹建一座1.1万平方米的新馆。机构设置已由原来的四科一室(法制宣传科、指导科、编研科、管理科、政办室)增加到六科一室,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增设了数字信息科和办展科,编制已由1996年的25名增加到现在的37名。
2、全面加强档案法制和制度化建设。
我们在全面宣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的同时,大力加强了档案工作制度化建设,从制度化入手推进科学化。首先,我们“翻箱倒柜”,把现行的制度全部找齐,并一一进行梳理,实用的继续落实,不实用的予以终止或完善。在此期间我们到市局和兄弟区县查询、学习相关制度,并作为我们建立健全制度的借鉴和依据。然后,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又建立了一批新制度,如在工作管理方面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局馆工作考核细则》、“科室周例会、半月研究、月汇报工作”制度等。在业务管理上,建立了“问题库”和《问题库管理制度》、《重大活动档案参与制度》、《规范会议记录制度》等。此外还制定了一整套有关安全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在这些制度中,需要全区各立档单位执行的,我们以区委、区政府“两办”文件下发,最后把各项制度汇集成册,共80多项。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落实制度的过程和推进工作科学化的过程。
3、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科学的机制和运行程式。
2004年,我们根据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急需,适时提出了“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从解决根本性问题入手,推动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加大规范化建设,即对档案业务工作逐一从工作性质、制度、操作方法、步骤要领、需加强和注意的问题等诸方面进行明确和规范,并保留动态管理空间,准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档案工作系列手册》。目前,已形成《档案法制工作制度》、《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工作规范》等13项。
4、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调研(科研)、边解决问题的“四边”工作方法。
“四边”工作法是推动工作、锻炼队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自2001年我们提出这一工作法至今,已完成调研文章60篇,印发了《业务调研文集》。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加大了调研(科研)的力度,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和《局馆工作考核细则》的内容,要求全体业务人员每年每人至少完成一项调研;每项调研选题要务实,思想要“前卫”,措施要可行,要真正能解决思想上、工作上的实际问题,并且每年搞一次论文讲评活动。如2006年,我们与《北京档案》编辑部共同举办了“读一篇文章,搞一项调研,解决一个问题”的“三个一”活动;2008年举办了论文答辩会,市档案局专家为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们的论文《关于建设电子文件中心的思考》、《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是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亟需》、《档案宣传工作的创新与实践》、《建立乡镇档案馆室联合体势在必行》在市档案学会青年学术骨干班上进行了讲评。
与调研同步,2005年以来,我们加大了科研力度,四年完成和即将完成课题4项,其中《基于区域性Linux办公平台的档案功能的研究与实施》获得“北京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现已申报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新报的《区县档案馆口述史资料征集工作研究》已被批准立项;《数码照片档案数据库建设研究》和《区县档案门户网站为区域中心工作服务研究》正在申报之中;《档案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研究》已在区科委立项;参与了市档案局《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
5、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2001年制定的《平谷县“十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设备现代化、馆(室)藏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发展目标,现已初步实现了这一目标。
第一,累计投资180万元,建立了平谷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信息总储备能量达15T。基层立档单位都已配备了专用计算机及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数字信息科引进了专业软硬件人才5名;平台经过三次改版,展览、查阅、论坛、数据库等功能齐备,栏目达12类57种。
第二,与区办公网络链接,建立了内外网相结合的完整的办公管理系统,实现了办公网络化。
第三,全区共完成数字化目录146万条,馆藏婚姻档案、照片档案、房产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并建立了专题数据库和开发管理软件,包括数字档案平台、科室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电子文件接收系统、电子文件查询系统、内部档案管理系统、立档单位档案工作情况登记系统、问题库等。我局自行开发的阅文系统,2006年被区政府纳入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在全区推广使用。区档案馆共接收基层移交的电子文件21816件、电子目录579490条;区档案馆建立了目录中心。
第四,我馆自行开发的Linux计算机应用系统已在全区推广使用,效果良好。
三、适合平谷档案事业发展的几项措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档案事业在市局的监督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总结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长期坚持的四个方面的理念和措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1、把评比表彰纳入区政府表彰范围。
我们每年将对全区各立档单位的工作要求,量化到《基层档案工作考核细则》;把局馆工作量化到《局馆工作考核细则》中去,结合年终的执法大检查,逐一进行考核,在全区档案工作大会上进行表彰,并把评比表彰结果通报全区,大大调动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2006年,在全区压缩评比表彰项目的形势下,不仅对档案系统表彰予以保留,而且区委书记秦刚、区长邱水平同志亲自批示,纳入到政府表彰范围。
2、实施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工作管理。
局馆工作是一个整体,工作上的“关联性”较强,如各干各的,则事倍功半;如果通盘考虑,则事半功倍,因而系统性管理十分重要。对此,我们注意做到四点:一是对基层业务工作要系统安排,特别是执法和指导及档案馆的工作,一定要本着“事事同议”的原则,使指导和执法及征集、接收等工作结合进行。这样既避免了科室之间的工作分歧,又减少了重复下乡给基层带来的精力浪费。二是在处理业务工作的具体问题时统一考虑,制定了《解决处理业务问题的有关规定》,要求处理全局性的业务问题、一定要经过会议讨论后再做决定,避免因私自做主给工作造成损失。三是收管用各环节需统筹考虑,如鉴定和数字化、接收和管理等。四是规范化建设各项内容之间也要进行系统性运作。上述诸方面的问题,需在有关科室安排的基础上,再由单位进行统筹规划。
3、充分发挥“第六媒体”的作用,工作到哪里,档案宣传就要开展到哪里。
为支持档案宣传工作,区委将档案部门纳入区信息采集系统的“第六媒体”,与广播、电视、网络、网通、报刊一道进行一线采访。同时,我们在利用多种媒体加大档案宣传力度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举办了多次专场文艺演出。我们制发了《加强档案信息工作的意见》,进行了广泛的信息宣传,对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推动档案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学发展创新载体 流动服务便民利民】推荐阅读: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推动农村科学发展05-18
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06-27
科学发展观与财税创新12-13
镇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发言稿09-21
创新思路抓党建 科学引领促发展12-21
肖捷:服务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税收06-0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控申工作创新发展10-09
科学管理 创新发展 全面育人 教学总结12-17
突出以文辅政 坚持以文立室 服务科学发展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