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区发展(精选9篇)
科学园区发展 篇1
在物流界广为流传的物流园区60%空置率是真实的吗?本刊记者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这些专家举事实,摆道理,指出60%空置率是个谬误。
事实上,土地财政盛行,物流用地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好、更多的收益,拿地是一件很难的事。另外,地方政府在规划物流园区时,往往规划的规模很大;运行中的物流园区也确实有些或选址不当,或经营不善,造成了空置———这些都给物流园区蒙上了空置的虚幻外衣。
匡正谬误,让物流园区健康成长,是这一期“特别策划”的主题,本刊记者采写了一组文章,指出了空置率之谬误和物流园区科学发展之路,敬请读者关注。
科学园区发展 篇2
──关于对我市支持和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省人大《关于组织省人大代表对支持和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的统一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及时研究通过了开展专题调研的工作方案,并于6月18日向市政府办、市直有关部门、金巢经济开发区、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相关调研的通知(抚常办字[2009]24号),对调研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在各县(区)人大常委会自行组织驻本地的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开展预调研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和相关分管领导率领三个调研小组,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于6月24日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金巢开发区管委会的专题汇报,并实地调查了金巢开发区的部分企业和园区建设情况。6月25日和29日,三个小组分别深入到东乡、金溪和黎川三县,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查,先后考察了近30家企业。调研报告形成过程中,还认真听取了部分熟悉园区管理工作的干部和相关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代表们调研后普遍认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人大代表应当积极关心和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为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抚州市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围绕“建现代工业新城、创生态文化名城”的奋斗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
1、工业园区的规模不断做大。我市目前共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10个,市级工业园区2个,近几年来,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园区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坚持城区反哺园区的原则,金巢经济开发区除本身所有的土地出让收入外,市中心城区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的大部分也投入到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黎川县工业园区截止今年5月,完成“五通一平”等投入达5.68亿元,其中今年投入8820元。二是园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35.58平方公里,落户企业1251家,其中已投产769家。抚北和东乡两个园区均已开发了60%以上的规划面积。三是园区重点项目日益增多。1-5月份,全市工业园区500万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287个,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2个,开工34个。其中金巢经济开发区和金溪、东乡、南城县的重点项目较多。四是园区经济的增幅较大。今年1-5月,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9.65亿元,同比增长22.23%,税金总额达5.04亿元,同比增长22.03%,安臵就业人员97617人。
2、节能环保工作的效果日益显现。一是从源头上把关。全市12个工业园区近年来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未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对未实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一律不准投入生产。二是从技术上问效。各级政府积极出台鼓励技术创新政策的同时,企业也深入挖掘技术改造和创新的能力。如在金巢开发区落户的惠泉啤酒有限公司采用冷却水循环使用技术,使吨酒耗水量节约了50%;江铃底盘公司实施汽车后桥能量系统优化改造,年节约7000吨标准煤,节约钢材1500吨。黎川工业园区六家陶瓷企业共争取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资金6000多万元,项目建成后每年节约28.2万吨标准煤。三是从监管上加强。今年1-5月,全市共征收排污费671.22万元,其中市本级征收183.67万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52件,行政处罚金额54.54万元。金溪工业园区近三年先后关闭污染企业6家,去年还被省政府评为减排工作先进县。
3、园区造林绿化工作成效显著。以全省推进“一大四小”工程为契机,全市各园区采取得力措施,绿化工作成绩显著。一是领导重视。为便于组织协调,市政府向中小企业局下达了造林绿化《责任书》,明确了其协调金巢开发区造林绿化的目标和任务,其它工业园区分别成立了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门会议,推进园区造林绿化工作。二是专项规划。全市林业部门 3 抽调5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对各园区绿化现状进行勘查,并做出专项规划,预计三年需完成造林总面积1.12万亩。三是技术保障。各级林业部门派出技术员对园区造林现场进行重点技术指导、把关,并加强技术培训。金巢开发区组建了55人的日常管护技术队伍,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四是加大投入。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各工业园区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6167万元,种植各类乔、灌木179万株。其中金巢工业园区投入了520万元,绿化覆盖率已达35%以上。
4、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初露端倪。一是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除金溪的香料、宜黄的塑料、黎川的陶瓷和崇仁的机电等四家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产业基地外,金巢开发区的光伏、东乡的化工、抚北园区的有色金属加工、南丰的食品饮料、南城的纺织等产业集群也正逐步成型。二是废物回收利用的企业不断增多。金巢开发区的6家回收公司,年处理2万余吨废旧有色金属。武汉凯迪公司投资4.4亿元在金溪兴建利用废旧物资发电的企业。全市已有废旧物资加工企业151家,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15.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9%。三是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在少数园区正缓慢成型。如金巢开发区苍源药业、荣裕药业等中成药制造企业已形成药品生产--废渣--肥料—药材种植--药品生产循环链。金溪工业园区形成了“樟、松等原料—樟油(松油)--天然芳樟(松节油)--樟脑璜酸”以及“稻谷—大米—谷壳(米 4 糠)--米糠油—废物作燃料—废渣作水稻肥料”的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
5、领导重视,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任务明确。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园区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抚发[2008]5号)文件,对园区机构设臵、人员编制、财政管理、项目承接及优化环境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近期,根据省《创建生态市县、生态工业园区工程总体方案》,对我市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至2012年,全市12个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60%以上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30%的工业园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至2015年,全市60%的工业园区将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至2020年,全市12个工业园区基本完成生态化改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通过调研发现,各地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不少干部和企业管理者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不完全清楚,简单认为就是少污染、多种草、多植树。少数干部认为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比较超前,当前抚州要解决的切身问题是发展经济,做大经济总量,片面认为抓生态保护就会影响工业发展速度,要发展工业必然会适当牺牲环境,如果过早抓生态工业,不利于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等等,在发 5 展思路上仍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大部分企业对实行生态工业园区的价值、策略以及所需要的投入和效益等也缺乏正确认识,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看成是亏本生意,企业参与生态工业园区实践的主动性不强,对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2、基础设施系统不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应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持系统,但目前我市12个园区仍停留在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路、通迅和平整土地(简称“五通一平”)的初始阶段。工业园区建设多年,只有两家园区的排污进入封闭的污水处理系统,其它尚在建设之中,且全部设计为城区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集中处理,不符合污水处理的科学原理且增加了成本。市金巢开发区专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还未动工,需要铺设很长的管网才能将工业污水输送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增加了园区投入成本,浪费了资源,不符合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至于为园区工业服务的道路交通、信息传输、物流、商贸、金融、生活服务、环境保护与监测、防火防灾等系统建设,尚处于萌芽或空白状态。有些园区甚至还没有通城区的公交车,有些公交班次少。
3、相互关链的工业企业不多,产业集聚度不高。有些园区在急于做大经济总量的思想指导下,招商引资仅仅是为了快速“填满”、“丰满”、“做大”园区,没有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 6 的产业规划和布局,造成所引进的企业关联度低,难以构筑生态工业链。企业进来就好,有色金属加工、医药、纺织服装这些产业在全市80%的园区都有,同一个园区中有不同的产业,互相之间没有关链,甚至个别园区食品与化工企业、纺织与制药企业成为邻居。企业间关链度差,产业链很短,同一个产业发挥不了集聚能力和辐射作用。
4、企业拥有的设备和技术不先进。我市各园区的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大多数,主要是来料加工和一些被收购的国有老企业,它们的科技基础相对薄弱,技术开发能力较差,多数企业没有能力开发、采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对相关技术的信息了解也不多。这类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对环保设施只求能够维持,因此离工业园的生态化标准还差距甚远,导致园区中一些物质减量与循环及污染控制指标居高不下。
5、园区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生态工业园区三个类别的指标当中均有“园区管理”这一考评项目,再分5-6个子项指标。根据考核指标要求,园区管理部门必需建立废物收集系统和废物集中处理处臵设施,其中废水处理目前各地都在抓紧建设污水处理厂,但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为空白,企业的固体垃圾必需自费运送到南昌或周边设区市处理,金巢开发区的固体垃圾中转站还在建设当中,尚未投入使用,其它园区均没有设立垃圾中转站。至于各园区内应有的环境管理制度、信息平台的完善度、7 园区编写环境报告书等情况,在调查中均未发现是否具备和已经开展相关工作。抚州是全省县(区)环保主管部门的法定职权被市环保部门所集中上收较多的设区市,全市的环境保护评估机构只有一所,且资质较低,不少评估项目无法承担完成。
三、几点建议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有力的实践,更是全市乃至全国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吴新雄省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支持和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但生态工业园区的理念对不少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和宣传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工业意识。同时还要加强信息交流,组织园区和企业的管理者考察规划建设较为成熟的生态工业园区示范点,让公众和企业全面了解循环经济,最终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群众支持生态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调研组根据抚州实际,对如何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出了以下建议:
建议之一:从加强统筹规划入手,着力协调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各工业园区都必须提前做好产业和建设两个规划。园区的产业规划应根据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工业基础,确定自身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硬件建设规划的起点要高,充分体现现代环保和生态理念,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有利于集中控制污染和资源合理配臵,为推广清洁生 8 产、循环经济创造条件。建议市政府首先对全市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如根据现有的基础,将金溪的香料、宜黄的塑料、黎川的陶瓷、崇仁的机电、金巢的光伏、东乡的化工、抚北的有色金属加工、南丰的食品饮料、南城的纺织和资溪的竹制品加工作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向,强化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在产业规划确定之后,根据上下游关联度强的企业特点以及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再进行园区硬件建设的规划。同时,建议市政府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适度引导,加强协调,整合各园区招商引资成果,互相做大各园区的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避免县区之间、园区之间过度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从目前工业基础来看,单个工业园区还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循环经济模式,建议充分运用半小时经济圈的优势,在多个园区中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建议之二:从加大资金投入入手,注重与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结合。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全市乃至全省尚处于创建示范阶段,由于我市现有工业基础与创建指标相比,欠账太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市政府,一是要充分把握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大好机遇,认真研究国家、省关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政策导向,切合抚州实际,全力做好向上争资金、争项目的工作。二是主动与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结合,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积极研究央企和国 9 际大财团以及台湾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密切关注其经营动态,长期保持紧密联系,持续推介我市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以及成效、理念,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包装和可行性研究,努力确保国家支持海西经济区的政策措施能在抚州得到充分落实。三是要对创建试点园区在融资、用地、财政补贴、税收返还、环保等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扶持,对园区企业给予倾斜。四是要针对供电、供水、各种通讯、土地管理等因园区不断壮大而自身效益也不断提高的部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的收益,加大对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建议之三:从加强技术支持入手,努力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既要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资源高转化率的企业,也要通过科技创新、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按生态理念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针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态无害化等技术,我市各工业园区占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自身无力投资研发。建议各园区管理机构中增设技术服务中心。一是可以积极通过牵线搭桥,寻找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共同需求点,联系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力度,并给予企业这方面的技术支持。二是通过对园区企业环保技术现状的详细了解,积极提供目前我国已掌握的属于公益性质的废物循环利用技术,并向园区企业大力推广。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对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协助企业向有关部门提出专项经费支持的建 10 议。
建议之四:从强化服务意识入手,全力落实部门目标责任。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多机构的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并非园区管委会单个部门的事情。生态工业园应具备高效的园区管理系统,对园区内的土地、人口、机构、社会服务、就业、治安、防灾、社区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实施高效管理,各部门应加强协作提高效率。建议政府,一要调整相关执法机构到园区企业进行执法检查的有关规定,相关机构深入企业要多提供环保信息、多提供技术指导,遇到一般问题多督促限期整改,确实需要依法行政处罚的,应报市工业领导小组备案。二要根据省、市有关精简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的要求,督促市环保局及时下放相关审批权限,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市环保局要督促市环科所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资质水平,加大宣传力度,以便更好地为全市有关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环评服务。三是由于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快,原省里划定的园区面积远不能适应实际需求,且供电部门大工业用电优惠价严格按园区划定界址操作,经常出现一墙之隔、两种电价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及时向省政府反映,适时调整对各工业园区的范围认定。四要落实相关部门在创建生态工业园区过程中的职责、任务,强化考核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要与各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成效挂钩。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各工业园区的业务指导和向上争项目资金的中介作用,坚决 11 杜绝个别部门阻碍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
建议之五:从健全指标体系入手,大力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考核是导向,考核出生产力。建议市政府增加绿色生态的考核权重值,不再唯GDP和财政收入的多与寡论英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目前在我市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的起始阶段显得偏高,但不能否定这个标准的目标导向作用,因为我们最终是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议市政府将相关指标提出分阶段的考核要求,做到既符合抚州实际,又能紧跟全省创建工作的步伐,还能有力推进我市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
科学园区发展 篇3
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我省启动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规划, 在大庆市规划的8个项目区基本都座落在已有的工业园区内。随着工业园区在地方经济中的龙头作用的日益凸显, 如何做好工业园区的污染减排工作, 如何在园区建设和管理上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如何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园区向最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方面的转变;如何用循环经济理念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 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等等, 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成功工业园区的显著标志
根据国家环保部发布的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国内外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不难看出,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组织, 营造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 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发展, 才能打造出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物质减量循环、污染控制有效、管理体系完善等功效于一体的工业企业集聚区域。一个成熟规范的工业园区具有以下显著标志。
2.1 工业园区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业集群企业, 并实现高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走的是集约发展的路子;以发展朝阳产业为主, 实施清洁生产, 突出绿色产业, 构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体系;政府营造环境, 企业创造财富, 资金流动效益最大化, 人才各尽其能, 引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 确立的是市场主导发展、政府协调服务的体制框架。
2.2 工业园区具备的条件
发展规划与城市具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保总体规划等规划相一致, 在园区选址、功能定位和污染集中控制上都把环保要求落实到建设规划中;工业园区实行环境功能分区, 对严重污染环境又难以治理的项目实行禁入制度;依照现代化的水准, 高起点、高标准、分期分批建设好“八通一平”工程。一平为“土地平整”, 八通为“道路、雨水、污水、集中供水、天然气、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的基础设施”, 并同时配套建设环境基础设施, 实现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处理设施集中建设、统一管理。
2.3 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
环保机构由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或为当地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各园区依据工业园区的环境容量, 确定发展目标, 对环境敏感地区严格限制重污染工业园区的建设, 对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污染轻、符合产业导向的优先准入, 在园区开展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污染集中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 进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自觉执行“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 自觉接受环境管理与监督。
3 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工业园区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应起到积极健康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针对目前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就如何做好工业园区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是当地环境质量的责任主体, 在为人民谋福祉的前提下, 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当地区域经济优势, 以及城市化进程要求, 制定好工业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加强工业园区硬件建设的同时, 应加强工业园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把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以确保其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能规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3.2 制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为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 应制定工业园区环保管理办法或工业园区环保管理条例, 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
3.2.1 明确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要求, 对入园企业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进园企业在项目设计、施工、环保设施建设等阶段均处于环保部门的监控之中, 切实做好污染物的源头控制, 最大限度减轻污染。
3.2.2 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要求对入园企业和项目把关。
对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 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浪费资源, 对生态和环境有严重影响及科技含量低的项目要坚决控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发展模式。
3.2.3 工业园区的管理机构要引导企业开展环境绿色认证, 大力推广先进的污染生产工艺和污染物处理工艺。
对能源清洁化、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涉及长远发展的内容提出具体意见。
3.2.4 对入园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要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开发与保护、发展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加快工业园区内外环保设施的建设
为鼓励企业进园区发展, 我市在园区工业用地的出让金收取上都给予了倾斜, 园区开发资金并不十分充裕, 在完成了“一平八通”工程后, 园区开发所剩资金已不多。要求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重点工业园区的配套环保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参与, 或由企业投资, 或通过社会融资, 大力发展服务性的中介机构, 使治理设施的建设、营运、管理走向市场化, 使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4 完善环境管理机构
目前, 我市的市级工业园区是由县区政府实施规划与建设的, 县区的环保部门则负责环境监督管理。从实施效果来看, 由于受地方的方方面面掣肘, 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经常出现缺位、空位、不到位现象。建议在市级和市级以上工业园区成立由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专职环保机构, 通过职能的“三定”落实责权利, 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管理, 确保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偏离国家的有关要求, 实现工业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在今天的政治、经济形势下,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产品的制造和能源的利用都应该走环境友好型道路, 尽量以低消耗、高利用方式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 通过扎实有效的规划、规范和管理, 使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这也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园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经之路。
摘要:工业园区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业集群企业, 走的是集约发展的路子, 以发展朝阳产业、实施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等为主要特征。通过对成熟工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具备的条件、环境管理的分析, 提出了制定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加快园区内外环保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管理机构等方面的几点建议。
科学园区发展 篇4
12月16日举行的“上海紫竹科学园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竣工、动工仪式”上,包括微软一期、可口可乐、英特尔二期等在内的八个重大项目如期竣工和完工。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发来贺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副市长艾宝俊出席仪式。
今年以来,闵行区进一步加快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全力以赴抓项目竣工投产,此前全区已竣工投产项目130个,其中产业项目62个,预计年产值320亿元。昨天集中竣工和完工的八个重大项目还有克莱斯勒、新华控制、京滨电子、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因科技等。
这八个项目中,微软一期项目将入驻人员约1600名;可口可乐项目明年将新增销售收入32亿元。12月16日,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固高科技、酷银软件等四个重大项目还与紫竹园区举行集中签约仪式。其中,已在紫竹园区投资3.36亿美元,建立了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部)和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的英特尔公司,计划进一步追加投资,购买1.1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全球最大的石油和石化公司埃克森美孚集团计划投资7000万美元,建设继美国、欧洲之后的第三大研发中心。
园区规划需体现规范和科学性 篇5
“物流园区”这一业态经过十年的发展, 其规模已不可小觑。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500亩规模以上的物流园区已达1000多家。在物流园区建设井喷的背后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特别是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物流园区规划以及相关标准, 国内很多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在缺乏科学的指导以及政策扶持下, 经营现状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500亩规模以上的物流园区能真正成功运营的只占10~20%, 20~40%的物流园区处于规划、在建阶段, 而剩下的则要么处于招商阶段, 要么还停留在计划阶段。此外, 国内相当一部份物流园区甚至是一些政府支持的物流园区在经营过程中“功能百出”, 其功能远远超出当初规划时的物流功能, 物流功能被逐渐淡化, 其他功能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
目前, 《全国物流园区规划》 (下称《规划》) 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有关部委正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力图呈现一个规范性、科学指导性兼具的全国性规划。为此, 本刊邀请到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主任工程师李鹏林、北京百川归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双就正在进行中的规划编制工作发表意见或建议, 虽为一家之言, 亦望为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全国性规划迫在眉睫
CLPMA:《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 这个规划的出台具有哪些作用和意义?您对这个规划有怎样的期待?
姜超峰:“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可以说是《规划》出台的一个硬性任务, 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指导性和强制性以及权威性。
物流园区作为一个基础设施有很多优点, 尤其是能够集约使用土地。10年来, 我一直坚持国家应该加大对物流园区建设的投入, 而且物流园区应该健康快速的发展。不过, 由于物流园区会占用土地, 而土地又一直在升值, 因此很多机构想做物流园区, 但其主要目的就是从土地上获利, 并不是真正在做物流。因此, 《规划》中一定要规定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是物流, 而不能过多的把商贸业务放进来, 要注意量的控制。比如说在《规划》中规定物流以外的其他业务可以占到多大的比例等等。
此外, 《规划》中对物流园区规模的规定一定要合适, 要有一个指标体系来确定什么样的物流园区应该具备怎样的规模, 而且物流园区的功能一定要齐全, 要满足不同物流功能的需要。
李鹏林:我个人认为, 《规划》的编制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其一, 《规划》的出台会明确清晰的价值导向和支持目标。2011年交通运输部新出台的《车购税用于交通运输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明确, 车购税资金可以用于支持公路货运枢纽 (物流园区) 的发展, 但是哪些属于中央资金要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物流园区, 哪些物流园区属于真正符合国家和行业引导的发展方向, 需要国家和行业部门首先考虑支持的物流园区呢?这些物流园区应当具备怎样的功能、发展导向以及规模等等, 到现在还无法明确, 因此急需《规划》将上述问题明确。
其二, 《规划》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从2001年起几部委联合发布《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起, 到2004年9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到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再到刚刚出台的“国八条”, 这些都无一例外的提到要支持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但这些政策都没有提到支持什么样的物流园区, 引导物流园区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 用什么措施来保障物流园区的发展目标等问题, 到现在都没有很好的答案。我们目前不能仅仅再满足于停留在振兴规划中的九大工程、38个节点城市的层面了, 而是非常有必要给出直接的、明确的发展导向。
其三, 规划应当粗细结合。不是要求所有的物流园区都要布点到位, 而且市场的事情政府也不能全部包揽, 例如, 企业仍然可以自建、自用物流园区, 不能“一棍子打死”, 它可以发展自己的网络。但是属于政府支持范畴的园区, 尤其是属于中央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需要支持的物流园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对于可以体现国家战略价值取向的物流园区项目, 国家需要重点给予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 不妨就叫做国家级的物流园区;而对于区域性或地区性的物流集聚区域规划或者物流园区等节点设施的发展, 在全国规划中只需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即可, 具体的工作交由地方政府去做。
郭文双:通过《规划》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来解决物流园区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尤其是园区过剩、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重要。比如, 在同一个经济区域里保税物流资源过多, 目前黄海海域一带就存在青岛保税港区、烟台保税港区、日照保税物流中心、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等多个保税园区, 他们的腹地重合, 竞争激烈, 必然导致无序竞争。再如, “内陆港”概念的兴起后, 石家庄、张家口、包头、鄂尔多斯等地都在规划建设内陆港, 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内陆港吗?
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CLPMA:那么, 《规划》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哪些内容需要特别关注?
李鹏林:《规划》中要规定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园区应该具有多大的规模、如何选址、应该具备怎样的功能, 如何布局, 采用怎样的标准等等。
我重点谈一下园区的布局和标准问题。关于国家级物流园区的布局问题, 我认为, 首先, 列入国家支持的物流园区应体现国家的战略和价值导向。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第一, 选址上, 应当位于国家的骨架交通枢纽上, 例如园区的布局应当首先考虑我国20个吞吐量过亿吨港口的重要港区、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中规划的国家公路货运主枢纽站场, 重要的民航枢纽机场, 这些规划都是已经明确且颁布的, 这也是德国多数物流园区选址的原则。
第二, 功能上, 国家级物流园区要坚持公用性价值导向。在判断取舍上, 不妨从物流需求角度考虑进行细分, 区别对待。物流园区的引致需求无外乎来源于三个方面:中转需求、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首先是以货运中转为引致需求产生的物流园区, 应给予重点关注, 尤其是对于具备多式联运条件并处于国家门户枢纽地位的物流园区, 就应在国家层面上明确定位、配置土地、并落实到具体单体;其次是要关注面向中心城市的提供区域和城市配送等服务的物流园区, 例如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 不能不考虑其巨大的消费需求所带来的物流需求, 而且这些中心城市的物流需求和物流服务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针对整个区域的。此外, 对于第三种类型的面向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园区,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促进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但我个人理解这更多的是企业之间的行为, 建议针对此类物流园区, 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支持序列, 但是不建议纳入国家级物流园区范畴。
关于标准的问题, 第一, 标准制定不能含糊, 一定要明确国家对物流园区的导向目标。我们当初制定《物流园区分类及建设标准》, 促进物流园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今天回过头来对照我们的标准来看, 如果各类的专业煤炭、钢材、小商品批发交易市场等均可以套用标准成为物流园区, 很多的综合型的经济开发区也都被称为物流园区, 那么这将会严重影响我们对于这个市场的判断, 为规范和保护这个市场, 也急需对物流园区的分类标准进一步细分。
其次, 《物流园区经营规范和评估标准》的推出, 目的也是希望能够促使物流园区提供规范的服务和健康发展, 既然是经营类规范, 理应根据物流园区客户的要求, 按照提升服务水平的本质要求, 来规范园区的服务目标、服务功能、服务的标准, 而不是列几个吞吐量、用地规模几个简单的指标就可以评估的了。没有服务能力、体现不出服务水平的物流园区充其量只是占用了国家更多的资源, 也体现不出国家对于物流园区的导向作用。各个园区的形式可以不尽统一, 但是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明确。
第二, 要有配套措施切实保障标准的执行。将来的《物流园区经营规范和评估标准》以国家标准的名义出台, 仍然只满足于排名是不行的, 必须需要有后续的跟进保障措施。例如, 规范政府投资物流园区前期的工作程序, 加强对物流园区前期工作的技术咨询与审查工作, 加大对不符合规范的物流园区运营市场的监管力度等等, 这样才有意义。
姜超峰: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 我认为《规划》还应规定物流园区规划的原则以及相应的程序等等。
我也想专门谈一下布局的问题。对于园区的布局来说, 第一, 是如何选址的问题。在选址上一定要让多种运输方式衔接起来。一直以来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 很少有人考虑到铁路的问题, 但是将来的运输, 铁路肯定是主角, 尤其是对于大吨位、长距离的物资的运输。而且, 铁路的成本仅仅是公路的一半。截至目前, 全国的铁路专用线只剩下9700多条, 是以前的一半。这样一来, 铁路的运输能力大大地降低了, 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此外, 物流园区的选址不能以其所在的区域的行政级别作标准。也就是说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好的县、镇是可以建设物流园区的, 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已经找不到土地的情况下。第二, 物流园区的辐射面积要大一些。比如说国家级的物流园区是要辐射几个省的。第三, 是规划的问题。物流园区的内部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 设施设备要完备, 要留下未来的发展空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现在我们都没有可行性报告, 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四, 投资收益要做好。很多园区都是不赚钱的, 毕竟园区的投入很大。我认为国家投资, 企业运营这种模式是可以的, 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模式。
政策扶持尽早落地
CLPMA:刚刚各位提到具有国家战略地位和价值导向的国家级物流园区, 政府应该给予各项政策扶持, 这主要包括哪些呢?
郭文双:《规划》的确应该给予园区企业一些政策扶持, 这对园区企业的发展大有益处。首先, 《规划》应该对那些真正想做物流的企业在土地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要降低土地使用税, 在土地出让价格上给予一些优惠, 最好不要采取“招牌挂”的制度, 协议出让是最好的, 同时应该按照比工业用地还低的价格让物流园区企业拿地, 毕竟物流园区是一个基础性的设施, 承担了很多的社会公共职能。第二, 《规划》要给予税收优惠, 要对进驻园区的运输和仓储企业的税率进行统一, 按照低税率缴税。第三就是对物流园区企业资金上的扶持。一方面, 政府应该搭建一个平台, 让银行对这些企业多一些授信, 并给予贴息贷款。另一方面, 政府本身就应该从财政上拿出一些资金对国家级的重点物流园区给予资金支持。
李鹏林:其实, 能够赋予“国家级物流园区”的地位, 本身就是国家的一种支持行为。这也给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将来在对物流园区进行支持时, 树立了明确的目标, 在土地的划拨或征用、税收的减免、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均可以进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 从国家层面上界定的园区地位, 无异于为园区提供了一种信誉保证, 必然对园区的品牌形象、后续招商带来很好的市场效应。但关键是, 一旦列入规划, 就要确保物流用地性质的严肃性, 并应注意对园区后续运营行为的监管, 方能在未来真正凸显出国家对物流园区的功能引导作用。
姜超峰:“国八条”中已经提出了“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 “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 以及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我们特别希望这些政策能尽早落地。
《规划》中一定要规定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是物流, 而不能过多的把商贸业务放进来, 要注意量的控制。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学管理对策 篇6
1 加强管理, 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1.1 制订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要做好管理园区, 首先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并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与执行, 不能有任何的偏袒,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人要按规章严格执行处罚, 以体现制度的威慑力, 同时对于在执行中发现的不足, 要不断地加以改进[1]。
1.2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对农民工, 主要是以青年妇女为主体的当地农业人员, 要进行科学的培训, 包括思想认识的改进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梨树县现有的几个农业试验示范园区中, 都是以妇女为主体的农业人员, 她们是园区的主要劳动者, 没有她们, 园区的一切工作都难以进行。因此, 她们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园区的高速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实现园区科学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从而达到简单高效化[1,2]。
2 挑选合格的管理人才
2.1 选用高标准的现代科学管理人员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要求有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人才, 其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更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及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 同时要懂技术、懂生产[2]。只有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才能更好地去要求自己、别人。只有这样, 才能统筹谋化好全局, 使园区能够有序的进行。
2.2 选用懂技术、懂业务的担任工作小组负责人
由于现代化园区往往试验地面积大, 承担试验示范多, 因此用人用工都较多, 特别是在农忙季节, 有时日需工时达100人次以上。因此, 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人进行工作尤其重要。既要做到保质, 又要做到保量。要做到这点, 就要挑选合适的人来担当各工作小组的负责人。
3 园区明确分工, 责任明确
3.1 各项工作、工种及工序有效分类、分工
以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工作站为例, 园区占地逾30 hm2, 承担了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吉林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大及一些相关农资厂家的试验示范, 同时园区涉及到农艺、农机及基础设施维护等多项工作, 每年需大量的工人, 导致用工量大, 因此就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实行包保制, 而对于各具体实施点, 包括每个试验示范点、小区等, 做好相应记录, 具体包保到每个工作组、每个工人身上, 做到目标明确, 终身包保, 必要时, 引进奖惩机制, 以增强工人的主观积极性, 同时增强了责任感。
3.2 确定工作量, 实行包工制
园区的管理者或小组负责人在进行分工时, 首先要做到事前对劳动量的充分估算, 以确定用工量, 从而进行合理分工, 以避免人多效率低和延误工时的现象。
4 高目标, 高质量追求
4.1 追求高效率的农业生产
在现代农业园区中生产, 一定要有与时间赛跑的观念, 做到早谋化、抢农时, 这样才能搞好园区生产[3]。由于农业生产是环环相扣的, 因此只要有一步闪失, 就会搞乱全局。同时农业试验示范又要求层次的一致性, 战线拉的太长, 受温度、湿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试验本身就失去了可比性。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 在每年的春秋农忙季节, 每天的用工量都在100人以上, 这一时期用工量大, 而农民自身又有责任田, 所以人员特别紧张, 因此可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该问题。
4.2 追求高标准高质量的科学试验示范园区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是展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展台, 是农业科技推广和传播的载体, 它的良好的试验示范, 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高标准、高质量的科学示范园区, 就不会有现代农业的全新飞速的发展, 也就不会有农业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因此, 在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时, 一定要立足于高起点, 立足于长远, 立足于发展, 才能满足今后农业发展的需要[3]。
4.3 建长效机制, 有效解决劳动和短缺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已不复存在, 以老人儿童和妇女为代表的“6931”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这也给园区的工作带来了困难。突出表现为对新技术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农忙时人工的短缺, 另外工时费的日益上涨。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提高劳动效率, 以减少劳动力的不足。一是需要从技术手段上加以改进, 体现科技的作用;二是加强管理, 用科学的统筹方法, 合理分工, 合理运作, 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 从而减少用工量;三是建立长效机制, 每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 不是一时存在的, 是一个长期性农业工程, 园区需一定量的稳定的、懂技术的工人[4]。因此, 园区要招用一定量的长期工人, 签订用工合同。从而保证了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用工, 不至于发生在农忙季节, 因工资上涨, 园区雇不到人的现象。总之,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是一个要求科学高效化的园区, 在建立和管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用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管理模式, 管理者用发展的眼光去经营和谋化, 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和发挥重大作用。
摘要:阐述了实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学管理的对策, 包括制度、人员及用工方面的管理, 以期为更好地管理代科技园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学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栋, 甄双七, 刘建峰, 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06 (12) :116-120.
[2]王为农.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4) :23-26.
[3]吴学大, 梁文芳, 李顺雨, 等.威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科技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完美创意[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4) :20-22.
科学园区发展 篇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选择性地借鉴欧、美、日的物流园区发展经验,无疑有助于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比较而言,在社会因素方面,欧洲较美、日两国与中国的国情更相近,因此,欧洲的物流园区(货运村)的发展经验也最值得中国借鉴。
一、欧洲物流园区的发展
1. 最早的物流园区
在国内物流界,关于物流的起源有“美国说”和“德国说”,即有人认为物流最早源于美国的军事后勤,也有人认为物流概念是从德国引入的。无论是美国军事说还是德国说,其物流发展水平都代表着全球的最高水准。在物流园区上,国内也有“日本说”和“欧洲说”。笔者认为,从“发展的历史观”角度来看,物流园区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当时法国就有了Sogaris物流园区。
2. 持续发展中的欧洲物流园区
在欧洲,物流园区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发展。荷兰物流园区和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都得到了国内物流界的关注,前往参观的取经、探宝者不在少数,这些物流园区的信息也常见诸于国内报端。除了我们熟知的荷兰、德国外,法国、丹麦、芬兰、瑞典、波兰、拉脱维亚、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物流园区也发展得很好。引用法国诺曼底发展局一位官员的话:“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物流园区要看荷兰的鹿特丹,上世纪九十年代看德国的不莱梅,21世纪就要看法国的诺曼底了”。时间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欧洲一直在发展物流园区;另一方面在空间上,正是由于物流园区发展带给经济显而易见的利好,从西欧到东欧,物流园区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发展。因此,物流园区促进经济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3. 物流园区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物流园区的“官、产、学”格局,即围绕着物流园区发展,有相应的政府部门、协会、学术研究机构作为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很多国家都成立了物流园区协会,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欧洲物流园区联合会”,足见欧洲社会对发展物流园区的重视。
特别值得国内关注的和借鉴的是欧洲有关物流园区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来自政府(资助)、协会和大学等机构,它们对物流园区的发展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FV-2000——货运村结构和运作的质量》(FV:Freight Villages)、《物流中心使用指南》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物流中心最佳实践手册》(它实际上是一个物流园区的标准、标杆或典范性文件),这些文件都堪称是物流园区发展的指导性规则,同样值得国内业界人士认真研读,对中国物流园区的有序发展也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物流园区的定义
1. 物流园区不拘泥于“叫法”
在中国,虽然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有明确的说法,但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基地、物流城以及货运场站等概念都包含了物流园区的意思与功能。
2004年1月,欧洲物流园区联合会公布的《物流中心使用指南》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物流中心”(Logistics Centre)一词通常是指那些为开展物流活动而组织的专门站点。但这些站点的名称可能在不同国家叫法不同,比如,我们可以发现:Centres logistiques de fret (货运物流中心)、Gares routieres de marchandises (货物公路场站)、Logistics park (物流园区)、Platform freight terminal(平台货运终端)、Interporto (货运村)、Centro integrado de mercancias (商品综合服务中心)、Guterverkehrzentrum (货运村)、Transport centre (运输中心)、Freight village (货运村)、Transport center (运输中心)等。而在日本把物流园区叫作“物流团地”。可以看出,物流园区即便在同一语系中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因此,物流园区叫什么名字不是至关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定义,即物流园区究竟是什么。
2. 物流园区的定义
在《FV-2000——货运村结构和运作的质量》报告中指出:货运村的定义是1992年9月18日由欧洲物流园区联合会确定的,它作为欧洲物流园区联合会条例的附件出现,当时使用的是货运村(Freight village)这个概念。
2004年1月欧洲物流园区联合会公布的《物流中心使用指南》对物流园区进行了修改性的重新定义,这次使用了物流中心(Logistics Centre)这个概念,定义译文为:一个物流中心(A Logistics Centre)是一个中转中心(或枢纽hub),它是一个与运输、物流和商品配送有关各种业务活动的特定区域,包括国内和国际中转,这些活动是基于商业的,由各个运营商开展的活动。而这里提出的运营商可以是建造建筑物或设施(仓库、配送中心、存货区、办公室、卡车服务等)的所有者(业主)或租赁者。为了遵循自由市场的规则,一个物流中心必须允许所有与上述的业务活动关系密切的企业进入。一个物流中心也必须配备所有必要的公共设施,以开展上述提到的运作。如果可能,它也应包括对工作人员/员工和使用者设备的公共服务。为了鼓励商品搬运装卸的多式联运,应该能更适宜地通过运输模式的多样性(公路、铁路、海洋、内河、航空)服务于一个物流中心。如果要保证协同和商业合作,由一个单一的、中立的法律主体(更适宜由一个公私合营的主体)管理物流中心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一个物流中心必须遵循欧洲标准和质量绩效以提供商业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框架。
3. 对欧洲物流园区定义的理解和借鉴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定义的方法。通过研究分析欧美的物流园区定义,可以发现都有这样的特点,它们的定义文字内容很多,简单地说就是看起来麻烦,但用起来简单,定义或概念都描述得十分清楚,而不是像国内的定义那样都比较简单,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又没有专门的细则解释。因此,欧洲物流园区的定义是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的。
其次是欧洲物流园区定义的内容,定义对物流园区的服务及提供商、设施及所有权、入驻标准、运输模式、管理主体、标准绩效等都进行了描述:
·物流中心是一个中转中心,它强调了物流中心的动态特征,突出了货物的流动性。
·物流中心包括运输、物流和商品配送以及有关的各种业务活动,将运输、物流和配送等活动加以区别。
·运营商可以是建筑物或设施的所有者(业主)或租赁者,明确了所有权关系。
·物流中心必须遵循自由市场的规则,明确了入驻企业条件或准则。
·物流中心要提供包括对工作人员/员工和使用者设备的公共服务,强调物流中心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
·物流中心的多式联运和运输模式的多样性(公路、铁路、海洋、内河、航空),或者说基于多种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
·一个单一的、中立的法律主体管理物流中心,更适宜由一个公私合营的主体,明确了管理机构或公司的适应性。
·物流中心必须遵循欧洲标准和质量绩效。这里包括土地利用、运输、环保或排放等绩效。
三、两种主要货运村模式带来的思考
在《FV-2000——货运村结构和运作的质量》中,将众多“叫法”分成了两种主要的模式。
1. 货运村的类型
“FV-2000”调查基于分布在7个国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典)的14个欧洲货运村样本,调查显示欧洲的每一个货运村都有其独特性,但欧洲所有被调查的货运村都能解决来自商品运输增长需求所带来的包括拥堵、环境的影响、意外事故和成本效率等问题。
2. 两种主要的货运村模式
《FV-2000——货运村结构和运作的质量》强调两种主要的货运村模式:
·综合型的货运村(Integrated Freight village)
“在综合型货运村里,可以实现运输方式的改变或转换,也提供一系列的合并或集货服务,运输只是全球物流绩效的一个单一部分”。这是《FV-2000——货运村结构和运作的质量》中意大利的货运村模式(interporti),定义把货运村和意大利国家铁路网多式联运终端集成在一起。
·非综合型货运村(Non Integrated Freight village)
在非综合型货运村内,运输方式改变或转换尚未完成,车辆变换还会发生,但不是运输方式的改变(仅从一个车辆变为另一个车辆)。这就是通常的城市模式,将运输活动合并到大城市的外围(例如从卡车到面包车),仅改变地面运输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识别综合型的和非综合型的标准就是多式联运。综合型货运村通过在集货和分拨过程中从一种运输方式转换为另外一种运输方式;而非综合型货运村在集货或分拨过程没有改变运输方式,只是进行了车辆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转变。目前,国内的货运场站或配货站基本都是这种非综合型的。
3. 更好的货运村模式
《FV-2000—-货运村结构和运作的质量》对综合型货运村和非综合型货运村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于一些综合型货运村和非综合型货运村而言,在从1997年到2002年的生产力预测中(如图,显示了有关多式联运的平均比率),综合型货运村给出了比非综合型货运村更好的生产力绩效。
因此,看得出综合型货运村模式是一个应当采用的模式,能帮助发展多式联运形态的运输。
四、物流园区发展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实际上,3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欧洲大多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高速公路、地铁、机场、港口、电站等都有应用。3P模式可以称之为公私合营模式。
在《物流中心使用指南》的物流中心定义中,特别强调一个物流中心更加适宜由一个公私合营的主体管理(preferably by a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在许多欧洲案例中,公私合营模式的货运村都是成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货运村而言,高昂的投资成本意味着在投资阶段中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建立公私合营伙伴关系(PPP)。而欧洲的3P模式已经证明了对于货运村来说,这一模式是成功的。比如,丹麦运输中心已经通过金融投资者建造起来了。德国的德累斯顿物流园区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地政府出资数千万欧元协助物流园区开发公司收(回)购平整好的土地。货运村作为要具有长期盈利能力的经营主体,需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共同的参与。
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3P模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在物流园区领域,也有类似的案例,苏州物流中心和一些地区的临港物流园区都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的3P模式。
成功运作一个货运村,需要很高的投资成本。在许多研究的案例中,政府的资金在早期阶段对于基础设施投资是极其重要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意味着土地征用收购和长期的回报,因此,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开发中有政府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能够进一步发挥货运村的重要角色,使物流园区成为经济发展、土地开发以及取得环保优势的有效手段。
科学园区发展 篇8
姚武告诉记者, 从目前来看, 国家对于物流园区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现在从名义来讲, 叫做物流园区的项目非常多, 按照这些园区具体的功能, 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一种是以运输仓储为主要功能的, 比如传化的公路港;另一种是以市场交易为主要功能的, 如钢材大市场, 化工大市场;第三种是以进出口企业为服务对象, 具有保税功能的, 如苏州保税区、洋山保税港,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第四种是以物流港、物流城来命名的, 但实际上具有城市功能的区域, 比如苏州的金阊新城和西部物流城等。“总的来说, 还是比较乱的, 还没有任何应有的规范。”
“也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 今年中物联对全国的物流园区和基地做了一次调查, 针对全国各地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 认为物流园区应满足货物运转、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物流需求, 依托区位的交通条件, 以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布局上的集中, 用地的集约, 企业的积聚和经营上的集约, 成为物流供应的集聚区。同时, 中物联也提出了界定物流园区的标准。”
姚武细数了目前中物联正在多方推动的六点物流园区定义标准, 首先是有明确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或者是物流港、公路港、无水港的名称;其次, 是具备明确的法人的运营实体;第三, 土地权属要明确, 园区占地要大于0.1平方公里的;第四, 物流作业占地面积要大于50%的, 具有相应的物流运作设施信息系统和商务的服务条件;第五, 园区内入驻的企业要有30家以上, 依托铁路、公路, 水路, 航空等多种运输条件, 开展物流服务为主要功能;第六, 园区的规划要符合所在地的城市总体规划, 用地规划, 交通设施规划都要经过评审。
姚武认为一个优秀的物流园区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功能定位要准确, 据我了解, 现在很多地方物流园建起来了, 但是定位仍不清楚;其次, 规划建设一定要超前, 因为建设周期的问题, 倘若没有一个超前的规划的话, 建好了的物流园区就落后了, 功能就不能满足要求了;第三物流要素要积聚, 物流园区的最重要优势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而这需要积聚货物才能达到积聚效应;第四, 信息平台要统一, 不能各个企业各自为战, 要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把园区内运营的业务, 通过一个信息化平台给他串联起来, 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姚武强调, 他所讲的优秀园区所具备的因素主要还是在内功方面, 因为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都属于得天独厚的, 并不是所有的物流园区都能拥有这样的基因, 而一些没有此类优势的物流园区由于自身定位准确, 不断提升功能, 仍能成功运营, 快速发展。苏州物流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有些物流园区什么优势都不具备, 既没有产业支撑, 又不是交通枢纽, 这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面向哪一个市场, 比如服务城市的配送, 或者为一些大型的市场做一些物流的配套服务。事实已经证明没有先天的优势也可以通过创新和准确的定位来打开市场, 甚至选择市场。苏州物流园区既不靠海港, 又不靠空港, 但通过业务创新, 通过跟机场对接, 打造出虚拟空港, 具备了空港的功能;通过区港联动, 实现港口功能的延伸, 打造了虚拟海港, 具备了海港的功能。苏州地区的客户可以选择口岸, 哪边港口的成本低, 效率高就从哪边走。苏州物流园区与口岸之间的快速通道打开之后, 苏州的企业物流效率就能做到和上海当地的企业物流效率一样高, 虽然没有港口, 但是我们已经跟上海等具有口岸城市的企业在一条起跑线上了。”
姚武告诉记者, “苏州物流中心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政策为先发优势开辟业务, 挖掘内涵, 培育核心竞争力, 在服务市场, 服务客户的过程中, 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和各项职能, 初步确立了区域内较有有影响力的核心区域地位。”不过姚武也坦诚, 在经过了快速的发展之后, 现在的苏州物流园区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的紧缺, 政策功能弱化等问题, 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及转型升级的压力就显得特别的突出, 需要根据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 在拓展大量空间, 提升功能定位和探索新的体制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而在姚武看来, 苏州物流中心的转型之路已经找到了方向,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09年, 苏州物流中心引进了三星半导体的全球配送中心, 之后捷豹-路虎零配件的亚太区配送中心、卡特彼勒零配件亚太区的配送中心也相继进驻苏州物流中心, 2011年, 爱默生在香港的亚太区配送中心也迁移到苏州综合保税区, 到目前, 包括诺基亚、欧莱雅、阿迪达斯等近20多家全球知名企业的亚太区配送中心都先后落户于苏州综合保税区;而苏州物流中心也正是通过政策功能和产业积聚效应吸引了这些区域性的配送中心给自身带来了产业的转型和提升机会。捷豹-路虎和爱默生都表示, 我们第一步把配送中心移过来, 下一步我们就会把采购中心, 结算中心都移过来。采购就是国际贸易, 结算就是金融, 由此我看到了转型升级的服务贸易产业正在向在苏州积聚。”
众所周知, 一直以来服务贸易产业在亚洲都集中在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和韩国, 而目前这些国际知名企业都将他们的区域性配送中心转到中国大陆, 对此, 姚武认为, 一方面的原因是现在国际经济形势不好, 企业要降低成本, 加速了这些服务贸易产业向国内转移的步伐, 另一方面, 国内的内需拉动之后, 国内的市场的比例越来越大, 为了要开拓国内市场, 区域性的服务贸易的产业也加大了向国内的转移的步伐, 而苏州物流中心率先抓住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机遇。
“之前我们只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做了一些优化和改进, 后来从三星半导体全球配送中心、卡特彼勒、艾默生、捷豹-路虎等亚太区配送中心逐步积聚的情况发现, 通过政策的突破、功能的完善、服务的完善, 物流原来是可以从为产业配套向服务贸易新的领域去发展的, 这也正合了产业要提升转型这样一个时代要求。”
但姚武也表示, 虽然服务贸易产业的转移趋势已经看到了, 但是还需要政府去关注行业所需要的环境, 光靠物流园区这样的平台去吸引和发展一个产业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吸引更多的服务贸易产业的积聚, 还需要政府下大力度去研究一下这个行业的需求, 去创造更好的条件, 这样才能把整个产业吸引进来。“从我所看到的, 作为物流园区引进这些企业进来做得其实非常辛苦, 全球的配送中心和区域性的配送中心对效率要求是非常高的, 从下单到货物实际离开只给4个小时, 就要把货物发往世界各地。但是从我们国内目前通关体系来讲, 内陆海关主要是为当地的企业提供进出口通关服务的, 而当内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始为跨国公司提供全球或者区域性服务的时候, 传统的通关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了, 再用原有的服务已满足不了新业务的需求, 从目前实际运行情况看海关、国检等政府的服务真是很辛苦、压力很大, 但企业还是觉得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针对新产业需求的通关体系必须要创新。”
科学园区发展 篇9
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实现耦合发展是基于二者之间客观存在或已经形成的基础条件, 这些基础条件既有科技发展历史的阶段累积, 也有科技园区和企业二者在本土化磨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动力因素, 同时还有二者相互适应所产生的妥协成分。
1 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发展的技术基础链
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因此, 一切围绕技术创新展开的活动是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这些活动之下的技术基础条件则是二者之间能够实现耦合发展的根源所在。
从中微观结合的角度来看, 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的技术基础链是一个区域创新体系如何与园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现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以下几个重要节点:一是园区的科研机构。园区科研机构开展的科研活动是科技园区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创新源泉之一, 如联想集团就是脱胎于中科院的一个科研机构, 时至今天, 仍有很多科研机构在陆续进行转企改制。二是园区的科技孵化器。科技孵化器通过提供公共的技术平台和统一服务, 使初创企业能够集中仅有的物力和人力进行技术研发活动, 顺利走过艰难的创业阶段;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 科技孵化器逐渐开始由政府开办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转变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集孵化、转化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三是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近年来很多有规模、有实力的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在科技园区内成立专门的研发中心, 如华为在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上地成立研发中心、诺基亚在亦庄园成立研发中心等, 这些研发中心已成为科技园区重要的技术创新活动载体。
2 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发展的管理基础链
科技园区不仅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试验田, 还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综合改革的试验田, 如税法上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政策、政府审批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允许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下海创业等, 这些管理改革最从最终意义上讲都是围绕如何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展开的, 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科技园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特有的科技园区管理文化。一是践行“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制原则。把法制的进步与制度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营造有利于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环境。二是坚持本土化的园区开发建设模式。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开发都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的一部分, 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科技园区建设和管理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处理好借鉴国外成熟园区经验和立足中国实际的关系, 不能偏颇。苏州工业园区对这种管理经验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总结:对第一层次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开发等内容, 要系统引进, 全面运用;对第二层次的招商引资、企业经营等内容, 基本引进, 吸收主要经验;对第三层次的高效服务、民主法制等内容, 部分引进, 吸取适合自己的成分。
3 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发展的知识基础链
科技园区既是知识经济出现的先兆, 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比劳动力、资本、土地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知识就没有科技技术, 也就没有第一生产力。科技园区一般设立在大学、科研机构周围或设立在与技术开发必备的硬件条件相称的区域, 知识特别是科技知识与科技园区的融合远比与其他区域的融合有着更为自然而深厚的力度。
一是科技园区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在科技园区, 随着高新技术产品推出速度的不断加快, 园区企业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必然会随之要求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更新, 这种补充和更新大多会采取一种“干中学”或“内部培训”的方式进行;同时, 随着科技园区内新科技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 在其展示、营销的过程中, 区域其他工作人员和居住人员的产品知识面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而不断扩大。
二是科技园区内部的学校、科研机构从自身出发会不时的举办一些学术讲座、学术研讨活动, 从各个专业角度传授知识, 实现知识共享。同时, 一些社会化的培训机构会针对某些技术业务领域开展商业培训, 如网页制作、硬件维修、软件应用及一些诸如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培训活动等, 这些培训活动作为一种技能培训, 已经与科技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成为园区企业员工入职前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看作是园区企业入职培训的社会化商业运作。
三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科技园区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部分, 在其建设过程中相应产生的同类企业集聚、同类人员合作、同类知识交流、同种方式生活等特点会形成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和人文特征。由于科技园区企业的管理和生产体现出比其他类型企业对知识更强的依赖性, 所以在科技园区其知识和人文的融合要比其他区域更快更和谐, 这也是科技园区相对于其他开发区更能保持持久活力的重要基础。
摘要: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与企业自主创新行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的耦合关系;本文认为, 技术基础链、管理基础链和知识基础链构成了科技园区与园区企业耦合发展的基础链。
关键词:科技园区,耦合,基础链
参考文献
[1]梅萌, 徐井宏.启动知识经济发动机——清华科技园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战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3 (8) .
[2]李宝山, 姚忠良, 圣集大成——企业赢得竞争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4, 12.
[3]郝生宾, 于渤.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的耦合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预测, 2008 (6) .
【科学园区发展】推荐阅读: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推动农村科学发展05-18
物流园区发展分析09-29
园区发展文化产业11-12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12-20
文化园区未来发展规划06-17
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07-18
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12-19
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09-08
乾县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7-02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