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2024-07-18

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通用8篇)

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篇1

关于三乡镇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汇报

一、基本情况

1、工业用地储备丰富。根据《宜阳县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乡镇储备有6.5平方公里,1万亩左右的工业用地。

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工业园区3.5万伏变电站1座,完成“两横四纵”框架道路及管网、通讯等基础设施。随着各项设施逐步投入使用,三乡镇工业园区已经具备接纳重大项目的能力。

3、工业园区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入驻三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已达21家(洛阳美哈斯节能材料有限公司、洛阳互宜制胶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

二、主导产业

根据洛阳市发改委洛发改工业[2011]7号文件和宜阳县人民政府宜政文[2011]108号文件精神,该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为:新材料及生化科技,符合国家“十二五”七大战略性新型产业政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三、发展思路

1、加快园区大环评进度。目前,三乡镇工业园区的《总-1-

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总体评价》正在紧张进行,预计10月底前可全部完成。

2、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一是完成工业园区洛宁界—韩城界全长12公里工业大道建设(目前,已经完成7.5公里,明年完成余下4.5公里);二是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三是完善工业园区道路两侧人行道彩砖铺设、路灯安装、绿化等形象工程。

3、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引进力度。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一是引进投资规模在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大项目;二是引进科技含量高、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好项目。

四、建议

综上所述:一是三乡镇工业园区储备有1万亩工业用地;二是新材料、生化科技两大主导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前景广阔;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具备接纳重大工业项目的能力。但是,随着该园区工业项目的不断入驻,仅靠三乡镇政府来支撑已经满足不了该园区的发展。因此,建议如下:

1、将三乡镇工业园区纳入县级产业集聚区进行管理、规划、发展和建设。

2、从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一定倾斜支持。如:税收政策、财政收入分配比例、耕地占用税不再上解等。

3、安排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在为县产业集聚区安排

项目的同时,也能有意给三乡镇安排一些好项目、大项目。

附:1.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洛发改工业[2011]7号文件《关于宜阳县三乡镇专业园区相关事项的通知》;

2.宜阳县人民政府宜政文[2011]108号文件《关于

宜阳县工业园区西区更名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西区的批复》。

宜阳县三乡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篇2

关键词:林区,林业,信息化建设

1 森工林业信息化现状

1.1 信息化应用有一定基础

起步比较早, 应用比较多, 办公自动化、木材销售、森林防火、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管护系统都已经应用多年。

1.2 网站建设情况较好

森工总局网站、各部门子站都已经上线。

2 林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

森工林区目前还没有建成林业专网, 森工总局到各林管局、林业局没有一条专线连接, 相对于其它省份, 基础相对薄弱。

2.2 发展不平衡

森林资源管理战线应用多, 防火应用比较好, 政务管理、辅助决策、社会建设应用少。

2.3 部门主抓信息化, 部门间缺少协同

各部门站在各自的角度、根据各自的需求开展信息化, 专业性强, 协调性差, 造成数据共享困难, 重复建设。

2.4 系统开发早, 技术相对落后

黑龙江森工的信息化软件, 基本都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的技术, 需要更新换代。

2.5 局部、零散的信息化, 没有形成整体信息化

资源战线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比较多, 但基本上都是林业局档案员在用, 森林调查队员在用, 资源管理层、决策层并没有得到信息化的有力支持、没有形成战线整体的信息化。应用比较多的战线尚且如此, 其他战线的问题就更多。

3 国家林业局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3.1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

3.1.1 总体框架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 “四横”为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支撑和应用系统, “两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

3.1.2 2015年目标

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培育、管理、保护与利用各个环节的应用, 80%以上的省级单位实现无纸化办公, 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完成80%的省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80%的省级单位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互联互通的全国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

3.2 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业务系统建设工程:

3.2.1 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建设工程

3.2.2 综合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工程

3.2.3 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建设工程

3.2.4 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建设工程

3.2.5 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建设工程

4 森工林区的林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4.1 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森工林业专网、各单位机房及配套设施建设。

4.2 森工总局实现无纸化办公。

4.3 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培育、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应用。

4.4 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现在线处理。

4.5 森工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5 目前的工作重点

5.1 森工林业专网建设

森工林业专网, 主要是指各林管局、林业局与总局通过专线互联, 保证一定带宽、安全有保证的网络平台。森工专网的建设, 骨干网络需租用中国联通、移动或者电信三大运营商的链路, 具体与哪家运营商合作, 需要从各运营商的线路在森工的覆盖情况、专线租金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5.2 总局内网办公系统应用

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是国家林业局林业信息化的明确要求, 总局内网办公系统已经开发完成, 系统可以与传统的办公模式并行一段时间, 逐步过渡到无纸化办公。

5.3 总局及部门网站应用

总局及各部门的子站已经上线, 要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 重要的是各部门要高度重视, 并及时更新对应板块的信息, 信息中心做好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6 需要领导决策的几个问题

6.1 成立总局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 而且是长远的事情, 需要成立以总局主要领导为组长, 各分管战线领导为副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6.2 明确总局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权

明确总局信息中心为信息化管理部门, 负责森工林区信息化建设的全面组织、协调、规划和实施工作, 以便信息化建设能够统筹安排、科学管理、有序发展。

6.3 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 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省份, 包括吉林森工, 信息化软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的投入, 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都在1000万以上。

6.4 运行维护费用

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稳定的运行维护费, 其中网络运行费每年需100~200万元, 其它系统运行维护费用也在100万以上。

6.5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篇3

1. 课题申报与结题

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 课题申报的原因

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 电教学科+ 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

3. 研究的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范畴、十三个子课题”。

(1)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1949—1978),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

(2)四个范畴: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电教学者。

(3)十三个子课题:①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②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③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研究;④中国的学校电化教育研究;⑤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⑥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研究;⑦电化教育产业发展历程研究;⑧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⑨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研究;⑩电化教育实验研究;{11}中国电化教育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研究;{12}电化教育学者与学术思想研究;{13}中国电化教育大事记要与文献选编。

4.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史论结合,有史实有史观,史为主论为辅,以史立论,论从史出。

5. 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一本教材、一套丛书。

6. 组织管理

本课题按照总课题组和一级子课题组两级进行管理。

三、研究过程

1. 六次研讨会

本课题五年研究期间曾举行六次研讨会。

(1)2007年11月20日,兰州,主题:开题启动;

(2)2008年4月10—11日,广州,主题:讨论研究对象、范围、框架;

(3)2010年1月5—7日,广州,主题:中期研讨;

(4)2010年8月2日,兰州,主题:阶段性成果交流;

(5)2011年12月2日,广州,主题:检查进度,部署结题;

(6)2012年8月2—3日,兰州,主题:结题。

2. 曾经有过的几个争议问题

(1)关于电化教育的诞生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我国电化教育是哪年诞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1903年,南京汇文书院用电影教学;②1915年,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③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教育影片;④1920年,金陵大学用电影、幻灯推广良种棉花种植;⑤1923年,晏阳初用幻灯进行平民识字教育;⑥1936年,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开班。

经过讨论,多数人认同第二种观点: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这种观点有文献可查,有照片为证,比较确切。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其事是1915年最早出现的,其名是1936年正式确定的。关于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经过研讨,大家同意采取“三阶段论”,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中国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各子课题研究,对此必须统一。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如需再划分阶段,各子课题可以有不同。

(2)关于本课题的题目

有人提出最好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因为,许多人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教育同样久远。”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教育技术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再如果按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的观点,那么,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有了100多万年。本课题研究的不是这种教育技术的历史,而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的历史,是电化教育的历史。“电化”包括前天的电气化,昨天的电子化,今天的信息化。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个看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电教史,不是教育史。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15年到2010年,不是4000年、100多万年。但对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大家认为不好去掉,因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的题目。

(3)关于本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要不要包括电教产业和社会电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包括。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大电教”,不是“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科学+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是“课堂电化教学+课外/校外电教活动”。

关于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支持,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篇章。

我国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形成期;90年代是快速成长期;新世纪以来,进入深入发展期。目前。对电化教育产业实践与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还少见到,这次确立“电化教育产业历程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起步的探索。

关于社会电化教育。我国的电化教育最初是在社会教育领域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教育革新者陶行知、晏阳初等,利用幻灯普及民众教育,点燃了我国电化教育的火种。30年代到40年代末,我国的电化教育主要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管理电教的政府机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电教重新起步后,我国电教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电教转移到学校电教,对社会电教的研究很少关注,除部队电教外,对其他社会电教进行较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部队电教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累累,部队电教人对历史的研究走在了地方电教人的前面。2002年总参电教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一书,40多万字,记述了1978年至2001年我国军队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有人说,我国电化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改名教育技术后,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泛化了,由电教领域扩大到一切教育、教学领域;而功能缩小了,主要只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由大电教变成了小电教。这次电教史的研究,应回到大电教,使电教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向“三农”延伸,向社区延伸,向行业延伸。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这个一级子课题。

四、 研究成果

1. 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37篇,专著7部。完成了13本丛书和一本教材《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稿。

2. 两点发现

(1)传承与创新: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拿来,按照国情使之本土化,为我所用,是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主渠道。

(2)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将近10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是一条既不依附西方,也不自我封闭,而是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

3. 几点启示

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化教育几经周折,能够得到发展和壮大,以致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几代电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它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的视野;(2)包容的心态;(3)进取的信念;(4)独立的品格;(5)奉献的精神。

五、研究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 研究的不足

(1)由于时间久远,一些重要的史料还未全部收集到手,影响了一些事件的进一步落实。

(2)本研究只涉及中国大陆部分,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状况。

2. 今后打算

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篇4

(2012年7月)

各位领导:

按照《关于开展乡镇重点工作督查的通知》(县委办发„2012‟72号)要求,现就我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发展新经济、打造新集镇,建设新农村”为主题,以创建“美丽和谐乡村”为抓手,坚持长远规划、科学布局,典型培育、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有效推动,强化支撑、统筹发展;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坚持“一带、两区、三基地”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通过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措施上加强,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徽文化产业聚集区、住宅小区建设等,并以点带面、示范引导,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为全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镇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以上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新建清洁化茶厂正式投产,茶叶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与上海糖业烟酒集团签订了关于推进茶叶“共享资源、共建市场、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山时雨”茶叶品牌进一步打响。2011-1-

年新增有机茶种植250余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二是以徽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辅以上庄、余川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量种植油茶,发展油茶基地1000余亩,兴办茶油加工企业,形成了油茶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依托旺川田畈,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目前荷兰豆、白菊花种植、小黄牛养殖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蔬菜、家禽、水产品养殖基地达2000余亩,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乡有品牌,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富民目标,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25元。三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举办蚕桑养植、茶叶种植、木雕雕刻、电脑技能操作等各类新型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65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7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宅上路620米路面硬化,李家至中屯1300余米公路路基工程;余川村至上庄村河滨路硬化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全镇共新修和硬化镇村道路共8条计17余公里。深入实施安全饮用水、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完成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4个村卫生室建设,旺川、宅坦社区挂牌成立。建成近80幢徽派建筑风格的杨林安臵区,引导商业网点在商贸街区集中布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二是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投资40余万元,加强环卫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垃圾焚烧炉站改建,户集、村运、镇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深入实施,实现镇区垃圾日产日清。以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极力推进上庄景区沿线徽派立面改造,新建了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三星级宾馆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上庄景区内涵。三是积极创建绿色小城镇。镇区主要街道及景点绿化基本

完成,种植草坪300余平方米,各种树木600余棵;启动编制上庄镇生态保护规划,谋划建设桃花林等生态建设项目,启动常溪河治理工程,保护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加快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三)坚持彰显文化特色,打造新农村建设靓点

一是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特色村。按照典型示范、点面结合的思路,遴选宅坦、上庄、棋盘村等文化深厚的古村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宅坦村建筑面积1800平米的桂枝文化园基本建成,村史陈列馆和农耕文化展示馆扩容改造,占地面积100多亩森林公园一期及徽派牌坊项目完成建设,宅坦村荣膺中国特色村。整合项目资金80余万元,新建了上庄村适之广场、开文广场;投资200余万元,完成杨林水口、仿古休闲旅游步道、亲水平台、安苗广场主体工程建设;胡开文纪念馆改造升级,胡适故居重新布展,上庄村荣获市“美丽和谐乡村”。棋盘村实现“三线”(电力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下埋,古民居、巷道(石板路)、水圳整修工程基本完成,聚落文化古村落品质进一步提升。余川村新建人文馆,提升了村民文化品味。二是加快建设徽文化产业园区。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老胡开文墨厂等5家较大规模制墨企业为代表的徽墨制作产业;以振兴徽雕、建兴仿古家俱、兄弟砖雕、旭龙山庄四宝文化公司为主的三雕产业;以金汇、宏达、黄山等企业为主的布绒玩具产业;以亚华、荣福、黄山工艺、春蕾等绢花企业为主的绢花制作产业。抓住机遇,启动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徽文化产业园建设,迅速完成园区“三通一平”工程,招引9户企业入驻生产,2011年上庄镇徽文化产业园荣获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度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上交

税收535万元。三是大力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以举办大型节庆为依托,深入挖掘和发展传民俗文化节目,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成功举办了五届“安苗节”,组织开展了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通过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开展,“安苗祭祀”、“腾云骈花”、“跳五猖”“汪公看稻”、“火马”等一大批传统文化节目得到挖掘和传承。新建农民休闲广场5处,举办农民健身运动会、农民健身舞比赛,不断丰富、充实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部分农村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要求,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不明显,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思想还依然存在;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各类涉农资金难以整合,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公益事业建设启动乏力,各项新农村建设工程所需资金由政府财政补助和农民自筹解决,乡镇政府财力紧张加之农户自筹资金困难,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工期;三是强镇富民的项目较少,引领产业调整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这些都要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加以认真解决。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及打算

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带、两区、三基地”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紧紧围绕“调结构、强特色、抓项目、夯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和谐共享为目标,突出我镇文化旅游特色,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

业化、土地集约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一是采取租赁、转让、承包、建立土地银行、入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旺川田畈蔬菜基地建设;二是以徽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辅以上庄、余川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量种植油茶,兴办茶油加工企业,形成油茶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三是以上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不断扩大茶叶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金山时雨”茶叶品牌。发展有机茶种植,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二)以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建设为重点,加快我镇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加大投入建设好棋盘村—旺川—宅坦—上庄村的旅游观光带,以故适故居为龙头,将沿线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并集中布局一批新型旅游发展项目,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观光线路。

(三)以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我镇的徽文化产业步伐。一是健全和完善徽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形象和承载能力。围绕做大做强徽文化产业,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篇5

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新思路为动力,以机制建设为保障,突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

(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年以来,全镇共引进外来项目9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96亿元,占全年任务的55.9%;合同利用外资2260万美元。其中,总投资12亿元的山东欧美克科技工业园建设项目、南京鑫迪家居装饰公司投资3600万元的中山门业项目、山西运城风机有限公司投资8600万元的山东XX-运城风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坚持以全民创业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今年1-4月份,全镇新发展民营企业26家,个体工商户239户,限额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3.93亿元,同比增长41.82%;利税2.09亿元,同比增长66.67%;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58.1%。

(二)统筹镇村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现代化新型城镇,投资35万元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编制了新一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目前已完成初步规划,7月中旬可完成专家评审。坚持规划建设同步推进,大力实施镇驻地开发建设工程,年内将完成镇政府东首和南北中心街区域性拆迁改造工程。目前,拆迁改造工程正有序推进。计划用3年时间,使城镇规划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以上。加快推进城镇路网建设工程建设。目前,备受全镇关注的北平行西线建设已全面打通,完成放线、定位和上土,6月底可建成通车。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全镇由东至西、由南至北骨干道路的大贯通,形成宽敞高效快捷的城镇外围路网框架。同时,坚持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发挥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近年来,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突破200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超过6000万元,累计完成农村道路硬化120公里,建成了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农村公路网络;积极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累计创建枣庄XX两级市文明生态村32个;完成了51个村通洁净自来水工程,全镇通自来水的村达到100%;建立了覆盖全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连续三年位居全市镇街首位;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9个,总量位居全市镇街前列;完成51个村村级阵地提升工程,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阵地、办公无场所问题;加快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建成了全市第一个秸秆气化站,23个整建制沼气村。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文明和谐新XX。不断深化平安创建工程,加快推进电子监控镇建设,积极推行农村治安“双保”新机制建设,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标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派出所办公楼,全镇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均明显降低,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认真抓好信访隐患排查调处工作,投资40万元建成了矛盾调处中心,探索建立了“三三制”信访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镇、总支、村三级网络,完善隐患排查、矛盾调处、案件具结三项机制,推行村级干部、驻村指导员、总支书记三级问责,有力地推动了信访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实现了信访“三无”目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镇现有中小学校25处,其中四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儿童入学率达100%。狠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快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较好地解决了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快推进社会帮扶、救助、养老体系建设。农村五保供养“一建三改”工程扎实推进,总投资560万元的级翔老年

公寓及王晁敬老院建成启用,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被评为山东省敬老院建设先进单位。

二、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坚持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举措,坚持以强化教育为先导,以健全机制为保证,以严格监督为抓手,积极探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以来,全镇未发生一起党员干部违纪案件。

(一)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把强化教育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以先进性教育、学党章以及干部作风建设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进单位、进村庄、进家庭、进校园活动,不断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努力在全镇营造崇廉尚廉的社会氛围。一是明确教育对象,确保教育效果。坚持以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基层站所负责人和村干部为重点,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原则,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农村党员干部的总体规划,并贯穿于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全过程,切实做到了长抓不懈、警钟长鸣。二是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以及《实施纲要》等内容作为教育重点,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观展和正确政绩观教育、财经纪律和财政条规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法纪法规意识和依法办事意识显著提高。三是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按照正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吴仁宝、王廷江以及我镇周凤先等先模人物的同时,先后4次组织枣庄市劳教所劳教人员现身说法,以案释法,切实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受到启迪、灵魂上受到触动,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牢固树立“调查惩处一个腐败分子是成绩,制定完善一项法规制度,防止出现腐败子是更大成绩”的理念,不断加强镇村规范化建设,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分级负责,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量化到党政负责人,细化到部门,明确党政“一把手”为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分别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向村级延伸,村村签定党风廉政目标责任书,年终将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作为村干部、包村干部以及党总支书记奖惩的重要依据,有效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建章立制,形成严格管理的约束机制。按照依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思路,先后健全完善了《农村党员干部任前谈话》、《农村党员干部述职述廉》、《农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监察管理》、《镇村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集体决策》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凡事关镇村的重大事项,一律由集体讨论决定;凡涉及镇村重大工程,一律实行招投标制,进行阳光操作。同时围绕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投资4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农村经济综合服务大厅,全面推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确保了村务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高效。三是加强监督,构建民主管理的防范机制。积极拓宽监督领域,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中来,在全镇51个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并将村务监督委员会纳入村级班子管理,明确村党支部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在领导关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监督上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同时,建立健全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罢免、辞职、考核、奖惩制度,镇里对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行职责、开展村务监督情况,定期考核,严格奖惩,促进了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监督委员会三驾马车合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三)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持快速受理、快速立案、快速查实、快速定性,切实筑牢党风廉政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是强化机关效能监察。围绕建群众满意机关,在全镇深入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集中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办法》、《机关工作管理制度》、《机关效能处罚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机关人员行有尺度、干有激励、罚有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二是强化信访问题查结。针对对当前信访事项具有多发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紧紧抓住排查、办信、接访、回访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了来信处理、案件查办、信访反馈、领导包案和定期接访等10项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信访例会,对重点信访事项明确专人靠上解决,切实做到了有诉必理、有理必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投资4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法律综合服务大厅,集接访、分流、调处于一体化,规范了信访工作秩序,提高了办信办访水平。三是强化案件办理。坚持把查处违法违案件作为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中心环节,严肃查办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认真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了惩处腐败分子不手软,让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处,有效维护了全镇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领导和同志们,虽然我们在经济发展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紧抓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不断把我镇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加强廉政教育,夯实党风廉政建设基础。以廉政教育“五进”为载体,采取典型示范、以案释法等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方式,大力加强廉治自律教育、家庭助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四民主三公开”制度,用制度管人,有机制处事,夯实管理基础,从源头上防止问题的发生。三是严格执法执纪,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威慑力。大力加强化党风廉政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思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加快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XX建设。

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篇6

一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发改委的要求,立足**发展实际,着眼于我局工作科技水平的提高,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科技应用能力,坚持不懈地加强系统信息化建设,带动和促进了队伍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迅速提升,取得了一些成果,为实施系统信息化战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就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抓认识,营造浓厚氛围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成为社会生活主轴的条件下,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有目共睹的,无论哪个部门,哪个行业,只有密切注视科技发展的趋势,注重自身的科技建设,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一直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计划管理工作新跨越的推进器长抓不懈。

为加强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我局及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局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综合科、投资科、农工财贸流通科等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全局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规划信息化发展战略,审议有关重大事项,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综合协调涉及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安全管理、推动信息化等方面的工作,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科室信息化建设全部做到了年

初有计划、年中抓落实、年底见成效。

二、抓投入,打好硬件基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上至领导下至各个科室的通力协作与密切配合。为了适应我局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了科技投入。

年初,我局积极响应市发改委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要求,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软硬资源,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选择和采购了网络设备,建立起系统内部网络专线,并纳入系统广域网,将我局各科室计算机及市发改系统联接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设备共享,减少了重复投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局域网硬件平台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利用其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进全局的办公自动化工作,我局及时更新了必备的软硬件设备,目前,我局共有微机5台,服务器1台,数码相机台,摄影机台,复印机1台,打印机台,基本达到了信息化建设的设备需求。

三、抓学习,培育专业技能

为了配合“以应用带动建设”的发展策略,我局进一步加大了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结合我局实际,要求每一位干部职工及时更新现念,了解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促进队伍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迅速提升的有效措施,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注重自身的科技建设,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参加电大、自考等多种形式的高等学历教育,同时组织我局干部职工分期分批的参加了微机培训。在工作中,我局重点加强了对年轻干部职工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信息化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做到能够熟练运用办公内网处理公文,能够通过网络对上传下达的公文实现快速传递,并通过网络完成公文的拟稿、签发、批阅、发送等工作;能够及时查询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最新动态;能够利用微机做到人事、劳资、设备的信息管理和快速查询、统计;能够利用电子邮件等通讯服务进行一些必要的联络和文件传送。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的促进了我局政务信息和办公信息的全面公开,也为我局互联网网页的建设与维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篇7

1.1 园区设立的基本情况

长丰县现有经批准的开发园区共8个, 其中, 双凤经济开发区是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省级开发区, 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双墩工业聚集区、吴山工业聚集区和水湖工业聚集区是2006年全市第一批通过核准的市级乡镇工业聚集区, 杨庙、下塘、罗塘三个工业聚集区作为第二批市级乡镇工业聚集区于2007年通过市核准。

1.2 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情况

“十一五”以来, 长丰县委、县政府将开发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平台, 倾全县之力支持园区基础建设, 在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开行贷款融资等方面, 全力推举岗集、双凤等开发园区, 促进了开发园区的快速发展。截至去年底, 全县开发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亿元, 建成园区主干道路165千米, 修建供排水管道325千米, 架设输电线路175千米, 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其中, 南部以双凤、岗集为代表的园区绿化、亮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园区的环境不断美化, 品位逐步提升, 产生了较强的招商吸引力, 受到合肥市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

1.3 园区招商引资情况

园区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截至2010年底, 全县9个园区共引进项目近1200多个,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超过140亿元。在全县范围比较, 南部几个开发园区引进项目多, 实际到位资金规模大。其中:双凤工业区累计引进项目300多个, 累计到位资金60多亿元, 已建成投产项目247个, 超亿元项目9个;岗集江汽配件工业区累计引进项目269个, 累计到位资金28亿元, 已建成投产项目78个, 超亿元项目6个。

1.4 园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为创建一流发展环境, 使外地企业“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近年来长丰县相继采取了重奖招商引资第一引荐人”、“零门槛”引进工业项目、“企业宁静生产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服务园区企业。同时, 强化经济环境“110”职能作用, 加大企业投诉案件的处理力度, 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氛围。入驻园区的企业绝大多数都表现出建设进展顺利、生产经营良好、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双凤开发区的鸿路集团, 入驻园区后, 钢构项目生产规模快速扩张, 很快完成从单一的轻钢结构向重钢结构的跨越;企业产值从初期每年不足5000万元, 跃升到2010年15亿元。在鸿路钢构、伊利乳业、江淮铸造等重点企业带动下, 2010年, 全县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0亿元, 实现税收5.6亿元, 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3%和财政收入的87%左右, 开发园区在县域经济中首位度逐年提高。

2 长丰县开发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园区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几年来长丰县南部的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些成绩, 园区形象有所提升, 但与县外周边开发区相比, 形势不容乐观。像邻近的瑶海、庐阳等开发区, 无论是土地平整, 还是水、电、路基础设施条件, 都明显好于长丰县开发园区, 对全县开发园区发展形成强大的压力。全县开发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较好的目前只有双凤和岗集, 但这两个园区在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方面仍显薄弱, 仍需进一步完善。

2.2 园区产业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 全县开发园区中, 只有岗集江汽配件开发园区发展目标较为明确, 始终坚持打江汽集团旗帜, 瞄准国内汽车配件行业进行招商, 引进的项目体现了以汽配为主的园区发展定位。其他几个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仍不够明确。双凤开发区虽然总体发展较快, 企业资源丰富, 但项目所属行业较为分散, 产业关联度不大, 难以形成产业链, 企业不能集群发展, 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不明朗。其他几个园区均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问题。

2.3 辐射拉动性龙头企业较为短缺

近年, 全县开发园区引进项目总数不少, 但投资规模亿元以上大项目较少, 难以形成气候, 且资金到位率偏低, 建设进度有待进一步加快;另外, 引进项目结构不够合理, 为数不多的大项目中, 房地产开发类占据了不小的份额。特别是在中北部乡镇, 工业项目奇缺, 很多引进项目, 企业技术含量低, 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等贡献小, 发展后劲不足。

2.4 资金、土地瓶颈制约突出

由于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 目前全县存量可用土地有限。现在园区建设的大部分项目用地均为一般农田, 土地使用证难以办理, 对园区及入驻企业的发展壮大均有不小的制约。另外, 受金融体制改革影响, 银行为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规避金融风险,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控制越来越严, 而全县园区现有的大部分企业属中小型企业, 由于缺少有效抵押资产特别是拿不到国有土地使用证银行不敢对其投放贷款, 融资渠道狭窄, 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其经营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

3 加快园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全县开发园区要进一步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 园区内部的主、次干道要建成循环互连, 内外沟通模式, 确保运输顺畅。在园区道路完善, 水、电配套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推进园区绿化、亮化工程, 努力提高园区环境品位, 降低企业投资建设成本。要通过利用开行贷款、争取财政贴息或向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 千方百计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加快园区基础工程建设进度,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周边邻近开发区建设进度, 努力改善自身投资的硬环境, 提高园区在招商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3.2 明确园区产业定位

确定主导产业, 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招商引资, 走园区企业集群发展之路。在引入项目时, 要有所选择, 不符合园区主导产业方向、高能耗、高污染、低税收的企业一概不要。以实现利税增收为第一招商目标, 着重引进规模大, 牵动性强, 技术先进的总部型企业。建立全县招商引资项目统一调度机制, 将同类项目引入确定的范围, 促使进区企业形成集群发展之势, 为开发园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持续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坚持和完善全县“五个一批”项目调度机制, 推进全县项目建设进度。乡镇、县直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引进项目服务工作, 大力营造“亲商、安商”环境,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于在谈的项目要有百折不回、弃而不舍的精神与毅力, 紧盯不放, 争取尽快签约;对于新引进项目要通过热情、周全、到位的前期服务, 促其尽早落地开工;对在建项目要主动帮助其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保障其尽快建成投产;对已投产项目要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鼓励其积极扩大规模, 提高效益。

3.4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进一步加大项目清理工作力度, 并结合国家推行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 整合园区土地资源, 对少数长期占用土地“圈而不建”的项目实行依法收回。积极向省、市争取增加全县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份额, 同时, 将基本农田建设方面任务指标偏向中、北部乡镇, 为南部经济区预留出更多发展空间。

3.5 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针对全县企业相对集中与南部地区的现状,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建议县政府在双凤或岗集设立专门办事机构, 采取县财政拔出一点、企业自愿拿出一点、社会入股筹集一点的办法, 筹建“长丰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结合国家开行贷款争取工作, 定期筹划召开银企对接会, 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限额担保, 切实解决园区企业发展的资金制约难题。

摘要:近年来, 在长丰县委、县政府“三年倍增, 跻身十强, 全面达小康”总体战略引导下, 全县开发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园区工业产值、财政税收等加速增长, 在全县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近期对全县开发园区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针对存在问题寻找合理化对策, 以期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我县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 篇8

[关键词]企业用工;现状;对策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

根据我县企业落户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近两年每年将新增用工近3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各类企业约缺工2.2万人。从理论上讲,我县目前可供转移劳动力可以满足县内企业用工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我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二、造成我县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员“招不进”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因为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多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近年来灵璧籍高校毕业生又大多不愿意回乡,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

(2)本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意识存在误区。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如在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还有部分劳动力地主意识较强,认为外地企业来灵投资是来赚灵璧钱的,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感,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与老板对抗,动辄就选择辞职。

(3)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本人不工作也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只要稍有不满立即跳槽走人;而且一些年轻人自身素质较低,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完全的自我主义,没有责任感;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跳槽成本相对较低,而一旦外出,他们往往会考虑从辞职到重新就业期间的机会成本,轻易不敢选择跳槽。

(4)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问题。培训机构随意往外地送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个别非法机构和个人倒卖劳动力现象,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2.企业因素——人员“留不住”

(1)有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缺少必要的食宿条件。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职工宿舍,更没有专门的生活区。

(2)工资待遇明显偏低。调查发现我县54.7%的职工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而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8.9%的人月薪超过3000元。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显然外地企业的高薪对劳动力有更大的诱惑力。

(3)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强,往往在生产旺季时千方百计地去招工,而在淡季时又想方设法去让工人离开,好像工人应当听从企业的招呼,让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失严重。

(4)缺少人性化管理。对新招用员工未有全面的岗前培训,缺乏爱岗敬业、厂规厂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只注重处罚、指责,不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影响了人员的稳定。通过调查发现,用工比较稳定的企业,除了其市场比较稳定外,还与其有着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关爱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三、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人员“招得进”的问题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招工、求职登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适时组织乡镇(开发区)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就业专项活动,动员未能升学毕业生等群体到县内企业就业。

(2)引导中介组织服务县内企业用工。对非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规范整顿持证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引导和鼓励县内职业中介机构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扶持一批合法中介机构,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

(3)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强对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管理,对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审核评估。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取缔。严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处罚。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适应企业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为县内企业培养输送劳动力;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到企业实习与预备就业制度,积极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办定向培训班,学员直接输送县内企业。

(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把握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集中返乡节点,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业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挖掘报道返乡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关注外出务工增加生活成本、引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导就地就业。

2.从企业层面上解决人员“留得住”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的用工观念要改变。现在的卖方劳务市场已经形成,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肯定要选择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心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也应当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下功夫。

(2)要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企业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建设、布局厂房,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同时要严格遵守劳动卫生法律法规,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生产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保持车间的温度和湿度,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留得住工人。

(3)改善员工的基本食宿条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自己的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宿舍里要安装空调,食堂的饭菜要经常更新,保证员工可以吃得好、睡得安,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娱乐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4)遵守工时制度,减少加班时间。企业要根据劳动者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工作时间,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同时要保证工人定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去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应该算作加班,企业要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

(5)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既要根据自身效益,也要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同时也要还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到和苏浙同行业相当的水平,起码不能差别太大。同时企业要及时为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不得随意裁减人员。对女职工和未年成人要实行特殊保护,还要根据行业不同按时发放劳保用品。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非公企业劳动用工短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3(8).

[2]寇凤超.解决我国劳动用工短缺问题的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综合版,2012(22).

[3]邵爱国,韦洪涛.促进企业基层员工稳定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

上一篇:社会新闻下一篇: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宣传部遴选笔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