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2024-05-27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精选7篇)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1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梅仙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个简要汇报。

一、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梅仙实际,逐步启动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

1、加强领导。镇里成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领导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村也分别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工作组,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2、制定规划。按照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地绘制了梅仙镇“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目前,全镇24个村(社区)也拿出了符合各村实际的规划方案。

3、广泛宣传。共组建3个工作队,深入各村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内容;共拉横幅6条,办专栏25个,印发宣传资料1.2万份,举办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2批次,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典型引路。确定了南洋、梅仙、通演为第一批试点村。并由镇主要领导挂包,并从各个环节推进试点村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南洋、通演村村庄规划;3个市级整治村的详细发展规划已上报审批。同时,根据对我镇农村发展现状,确定了工业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三种有梅仙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引导各村有意识地向这三种模式靠拢。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学习不深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的认识还很模糊;二是村级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三是宣传还不够深入、细致,很多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三、下步打算

1、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工作落实责任制。细化目标、量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制度。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按照责任目标,严格兑现奖惩,增强各方面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建立督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反馈、督促,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2、强化舆论宣传。通过高密度、高频率的宣传,使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好、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3、办好六件实事。①继续推进农村路网建设,今年将建设水泥路15公里;②推进源湖溪流域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推进10公里的森林防火林带和30口沼气池建设;③建设5个村的自来水工程,实施杨梅坪拆旧还耕和玉石养鳖返耕等“造福工程”;④继续推进“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⑤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重点抓好乾美村劳动力培训点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和劳动力培训中心建设;⑥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对规模种养户实行补贴补助、项目配套和奖励。

4、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选准选好农村带动头人,把思想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能力出众、与上级保持一致的能人选入两委班子,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2

关键词:林区,林业,信息化建设

1 森工林业信息化现状

1.1 信息化应用有一定基础

起步比较早, 应用比较多, 办公自动化、木材销售、森林防火、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管护系统都已经应用多年。

1.2 网站建设情况较好

森工总局网站、各部门子站都已经上线。

2 林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

森工林区目前还没有建成林业专网, 森工总局到各林管局、林业局没有一条专线连接, 相对于其它省份, 基础相对薄弱。

2.2 发展不平衡

森林资源管理战线应用多, 防火应用比较好, 政务管理、辅助决策、社会建设应用少。

2.3 部门主抓信息化, 部门间缺少协同

各部门站在各自的角度、根据各自的需求开展信息化, 专业性强, 协调性差, 造成数据共享困难, 重复建设。

2.4 系统开发早, 技术相对落后

黑龙江森工的信息化软件, 基本都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的技术, 需要更新换代。

2.5 局部、零散的信息化, 没有形成整体信息化

资源战线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比较多, 但基本上都是林业局档案员在用, 森林调查队员在用, 资源管理层、决策层并没有得到信息化的有力支持、没有形成战线整体的信息化。应用比较多的战线尚且如此, 其他战线的问题就更多。

3 国家林业局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3.1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

3.1.1 总体框架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 “四横”为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支撑和应用系统, “两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

3.1.2 2015年目标

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培育、管理、保护与利用各个环节的应用, 80%以上的省级单位实现无纸化办公, 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完成80%的省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80%的省级单位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互联互通的全国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

3.2 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业务系统建设工程:

3.2.1 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建设工程

3.2.2 综合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工程

3.2.3 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建设工程

3.2.4 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建设工程

3.2.5 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建设工程

4 森工林区的林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4.1 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森工林业专网、各单位机房及配套设施建设。

4.2 森工总局实现无纸化办公。

4.3 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培育、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应用。

4.4 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现在线处理。

4.5 森工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5 目前的工作重点

5.1 森工林业专网建设

森工林业专网, 主要是指各林管局、林业局与总局通过专线互联, 保证一定带宽、安全有保证的网络平台。森工专网的建设, 骨干网络需租用中国联通、移动或者电信三大运营商的链路, 具体与哪家运营商合作, 需要从各运营商的线路在森工的覆盖情况、专线租金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5.2 总局内网办公系统应用

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是国家林业局林业信息化的明确要求, 总局内网办公系统已经开发完成, 系统可以与传统的办公模式并行一段时间, 逐步过渡到无纸化办公。

5.3 总局及部门网站应用

总局及各部门的子站已经上线, 要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 重要的是各部门要高度重视, 并及时更新对应板块的信息, 信息中心做好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6 需要领导决策的几个问题

6.1 成立总局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 而且是长远的事情, 需要成立以总局主要领导为组长, 各分管战线领导为副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6.2 明确总局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权

明确总局信息中心为信息化管理部门, 负责森工林区信息化建设的全面组织、协调、规划和实施工作, 以便信息化建设能够统筹安排、科学管理、有序发展。

6.3 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 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省份, 包括吉林森工, 信息化软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的投入, 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都在1000万以上。

6.4 运行维护费用

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稳定的运行维护费, 其中网络运行费每年需100~200万元, 其它系统运行维护费用也在100万以上。

6.5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3

关键词:新农村;遮放镇;乡风文明

一、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素有农业大国之称,农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民在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三农问题一直都被党和政府视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农业丰则根基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稳”。

这种新式的农村发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和景象,笔者想从农村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谈起。农村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性概念,它与社会发展成现今生活形态的城市这一概念是相对的,是指由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包括海洋、太空等一般人能够接触的地区)内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组成的复合体。在人类发展初期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农村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宗法制度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单位和组织单元。建国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是由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耕地,政治上有了主人翁的角色,农村的文化氛围也开始活跃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触动了农村古老的神经和僵老的体态,农村成为我国改革的先行区、实验田,以及最难攻克的堡垒,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红手印”为里程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开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中的“大锅饭”,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激起了投资开发的热情。改革开放后的部分农民开始摒弃农业,面向市场,走出农村,进厂务工,进城经商,强烈冲击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同时也促进了城镇二元分化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农村的新式发展必然是我国实现社会发展和稳定和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题中之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又是相对于传统农村、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以及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农村而言的,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新内涵和新风貌的农村。新农村与其他历史阶段的农村内涵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具有新的居住环境。有学者将新的居住环境界定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农村域内和农户的房屋前屋后院内的环境整治”。而笔者则认为,新的居住环境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和良好服务,提高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幸福感的环境。(2)新的技术环境。现今的农村技术环境一般包括通讯技术环境,交通技术环境以及农业技术生产技术环境等。(3)新的体制环境。这个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户籍分割体制、城乡统一的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体制等。(4)新的分工环境。这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立足于促进农业生产,而必须参与到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在现今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分工环境将会导致农民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5)新的居民主体。新农村的整体建设格局要得以实现,农民应当具备时代的新观点、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新型“居民”。新农村的居民主体,也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同时应当具有流动性,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转移。只有在上面的四大新环境中,培育出新的主体(居民主体),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其四大新环境和一个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下图①所示:

同时,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在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还在扩大,农村建设仍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部分农村乡风和社会秩序较差,农村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较大,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恶劣,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生态呈现恶性循环,大部分地区农民小农意识重,主人翁观念不强,民主法制工作开展不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要确立一个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有部分人赞同用中央的“20字方针”作为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而美国学者罗吉期等人认为美国乡村社会变迁主要受7个方面的影响,即“人均农业生产能力,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联系,农业生产专业水平,乡村价值观的转变,农民社会关系的开放程度,乡村制度的集权化趋势以及乡村社会组织的变迁。”② Inayatullah,把乡村的发展着眼于三方面:传播适当及改进农场技术的过程;产生新技术与新态度的过程;包含技术、社会、文化与政治等因素的過程。林毅夫认为生态县可以作为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子系统层次由五个方面组成,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从不同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分析和上图的五个要素以及五个要素的内容论述中,我们可以做如下归纳:首先是四个环境都是为了发展新居民主体,强调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出发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其次,既然新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培养新居民,其实质是人的发展和培育,而人的培育又是关于其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培育。

二、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正确疏导,破除陋习。从“遮放镇2014年移风易俗树新风民意调查报告③”中发现,从婚丧喜庆事宜这一项中就能发现漏风陋俗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有很多,如铺张浪费问题、封建迷信问题、攀比严重问题、和礼金过高问题比较严重。而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移风易俗的建设,同时也会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对这些陋俗加以引导,才能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培育。

(二)发展本地文化特色。可以发展当地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积极的风俗习惯,这样既有利于人们分散对原来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陋习的注意力,也可以促进当地健康的风俗上面来。从长期来看,还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可能性发展提供铺垫。当地的旅游业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以促进当地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样就必然会使得当地人们的观念得到改变,从而又缓和了城乡差距,实现新农村建设指标的完成和人的发展。(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2012级研究生德宏州教学班)

注解:

① 吴艳.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西为例[D].厦门大学,2009.

② 罗吉期等.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一12.

③ 该问卷调查及其中关于婚丧喜庆事宜调查报告内容如下:调查组向全镇13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共发放“遮放镇2014年移风易俗树新风民意调查表”500份,收回500份。关于婚丧喜庆事宜调查结果如下:“婚丧喜庆事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铺张浪费,208份,占41.8 %;封建迷信,174份,占34.8 %;攀比严重,253份,占 50.6%;影响交通,3份,占0.6 %;深夜扰民,2份,占0.4 %;礼金过高,398份,占79.6 %;借机敛财,96份,占19.2 %;污染环境,5份,占1%;其他,4份,占0.8 %。”

参考文献:

[1] 过建春,刘艳.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J].发展,2006:59—60.

[2] 李忠富,邹心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田建设管理现代化2006:5—7.

[3] 罗吉期等.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12.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4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胡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加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立镇、生态兴镇、商贸活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克服冰雹、霜冻、洪涝灾害带来的困难,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决策部暑,转变发展方式,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五大会战”,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14亿元,比增7%;农民人均收入5729元,比增7.5%。

一、立足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大镇,素有"**粮仓"之称,虽受冰雹、霜冻、洪涝灾害影响,我镇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深化农业“155”服务,发挥农村“六大员”作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型农机具,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对冲毁农田进行改种、补种。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44期5216人(次),接受来电、来访和现场咨询1790人(次);引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9项,推广超级稻1.8万亩,再生稻3600亩,新型农机具126台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万亩,预计粮食总产在2.6万吨以上。

2、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县里确定的产业集群,加快烟叶、木薯、红豆杉、林竹、肉牛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落实烟叶面积 1

7545亩,由于受3次灾害及雨水过多等因素影响,收购烟叶1.45万担;新植红豆杉230亩;新植和垦复毛竹600亩;落实造林更新任务2900亩;种植木薯1260亩;种植淮山1350亩;种植食用菌313万袋;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小黄瓜95亩。

3、现代农业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山多、田多、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去年成功引进安野高新农业基础上,加强外引内联,扩大对外合作,今年引进浙江省最大绿化苗木企业宁波滕头和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计划首期投资8000万元,在我镇村头村建成园林绿化苗木基地5000--10000亩,现已完成公司注册登记,整理山地3000亩,种植绿化苗木150亩,年内完成2000亩基地建设;引进我省最大绿化苗木企业厦门厦生园林建设集团,计划投资2亿元,在我镇湖上村及周边温庄、杨地、衢地等村开发生态及休闲游观光农业,建成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及药用植物园1万--1.5万亩,第一期计划投资8000万元,现已签定林地转让协议6300亩,争取年内完成2000亩苗木基地建设,力争将我镇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绿化及药用苗木示范乡镇。同时我镇与台湾屏东县崁顶乡结为海峡两岸现代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乡镇。福建安野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已完成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生产许可证(QS认证),并在温庄村新植茶叶500亩,茶叶总面积达到3000亩。

4、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力度,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新组建村头毛竹、洋地农机等2个专业合作社,君子红获上海世博及“11.6”林博会金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流转土地12721亩;认真实施“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培训农村劳动力 56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710 人。

5、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从宣传、引导、示范、创新机制入手,引导农民挖掘“田”的潜力、创造“山”的效益,大力推广“烟-稻-菜”、“烟-稻-菌”和“烟-稻-禽”模式,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2600亩;种植食用菌300万袋,大球盖菇30亩,竹荪100亩;发展菜鸭等家禽养殖5万羽。认真落实烟叶种植面积,现已落实烟叶面积8600亩。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认真搞好项目编报,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方面,重点抓好村头路口至桃支公路改造工程,总投资306.9万元,其中自筹资金90万元,现已全面完成路面铺筑,正在完善边沟。湖上小蔗坑至温庄村四级公路改造,总投资309万元,其中自筹资金80万元,9月底开始动工建设,现完成工程量的60%,结合烟基和土地整理,对湖上至牛角村、姜访至谢坑等4条通自然村道路硬化2.4公里。同时扎实抓好冲毁的桥梁和公路修复。农田基本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姜坊片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1275万元,涉及姜坊、常坪、湾内常坪曲三个村,整治土地面积5100亩,现已完成85%工程量,雷西、大洋2500亩土地平整项目已完成设计,正着手招投标;总投资420万元烟基项目,涉及湾内、白岚、**、葫芦形、杨地、大洋、桂林等7个村,现已全部通过烟草部门验收,改造宜烟耕地约0.6万亩,总投资140万元2010年烟基项目,涉及姜坊、常坪、**3个村,现已完成工程最60%。白叶片省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15万元,改造农田1300亩,现已完成工程量的30%。水利方面,重点围绕县级重中之重项目黄沙坑水库,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房屋征用拆迁工作小

组、林地征用小组、杆线迁移小组等四个工作小组,积极主动协助县里做好黄沙坑综合功能蓄水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现已摸清基本情况。同时向上争取150万元对洋地际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5%;向上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资金1060万元,现已完成前期测量和规划设计,计划近期招投标。在沼气工程建设方面,在巩固原有沼气村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010年计划任务25口,现已完成建设45口。

三、塑造农村新貌,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持续推进村庄整治。认真落实示范村、推进村和整治村村庄建设规划,深入开展“三清六改”、“清洁家园行动”和村庄绿化、美化活动。继续做好拆旧建新和翻新改造工作,全年新建住房198座47520平方米,拆除空心房和搭建物132处31400多平方米;新建垃圾池12个,新修排污沟1450米。市级示范村村头村以建设农民公园为载体,以三明和谐园林项目为平台,聘请县城乡规划局正在进行规划,计划引进客商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和休闲农庄;市级示范村林地村在争创省级生态村的工作中重点抓好绿色村庄的规划、整治和建设工作,共种植草坪2000平方米、小苗15000株、大苗110株;县级推进村杨地村在完善本点新建住房的同时,着力抓好村部及周边环境整治;葫芦形发挥村部辐射带动作用,村部周围新建住房20余座,整治村湾内村着力在发展生产上下功夫,投资700万元,兴建全县最大的现代烟叶烧烤示范基地;衢地村以村部新建作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新村二期建设;画桥村以灾后重建为基点,新规划灾后重建12座,造福工程6座新房;湖上村依托厦门厦生园林建设公司,拟规划兴建植物研究所、组培中心等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推进湖上村经济跨越发展;温庄村新建新村点一个,建新房11座,并抓住省级部门帮扶挂村机会,聘请县城乡规划局对大小窑进行新村规划。认真实施“绿色家园行动”。在全镇范

围内开展“四绿工程”,在镇区及省级绿化示范村**村、市级绿化村林地、画桥村种植红豆杉等珍稀树种21000株,种植草皮1330平方米。同时,强化村庄长效管理,在示范村、推进村、整治村落实文明村民公约和环境整治公约,全面铺开农村卫生保洁员制度。

2、加快推进集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战役为契机,认真做好各建设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桥东、桥西小区附属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铺设水泥坪200多平方米,绿化草坪310多平方米;西、南2个主街道路口改造全面完成,镇政府旧宅基地改造进行规划,正在向上申报进行商品房开发;镇政府球场进行改造,完成铺设台阶大理石200平方米,并着手安装灯光;镇司法所投入15万元进行办公楼装修;示范街完成初步规划计划,以深化文明墟场创建为依托,对镇政府门口主街道进行整治,严禁主街道乱摆乱放,由镇政府、居委会、**村组织劝导队,引导小商小贩集中到市场内经营,使主街道文明经商、干净整洁。镇政府外墙装修开始动工建设,沿街商住户也正在协商准备动工建设。

3、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认真落实(闽政办

[2010]43号)文件精神及《**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方案》,及时成立**镇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关于**镇2010年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广泛宣传,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全镇已测量规划面积达150.34亩,已签定拆迁协议137户150.34亩,有的开始动工拆迁,预计春节前全面完成。

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为中心,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及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深化生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赋予精神文明建设新内涵,巩固市级文明乡镇和省级“优美乡镇”成果。

2、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发展“双高普九”成果,做好“防流控辍”工作;巩固提高县医院托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成效,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所建设;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扎实抓好重点工作、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积极倡导婚育新风,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计生政策符合率达94.35%。加强镇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服务室和阅报栏、宣传栏建设,探索建立林地、葫芦形村“农家书屋”和村头村“宣传文化中心户”,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启动全民健身活动,镇区、温庄、湖上等村建立广场舞场所。

3、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巩固和扩大平安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排查整治突出问题、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并认真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学习信访条例和信访线路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全县率先建立最规范、最完善的综治信访维稳1+N服务中心,得到市、县政法委和综治办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南平校园案件发生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坚决关闭不符合办园条件的私立幼儿园6所,中小学配备专兼职保安人员10名,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今年来,全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72起,已圆满调处70起,正在调处2起。

4、认真落实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镇共有304户825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月发放保障金4.06万元,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加快敬老院建设进度,五保户113人,月发放保障金1.6万元,新建300多平米的敬老院1座;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进一步提高参合率,全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 97.1%。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力争参保率达80%以上。

五、务求实效,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深入实施“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会议精神,坚持把“168”党建工作机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抓提升、抓延伸上下功夫。按照“168”党建工作机制,注重典型培育,重点抓好 “168”精品村、示范村的提升及后进村的整顿转化工作;注重线上延伸,重点把工作基础较好的林地、**、村头、湖上、湾内、衢地等公路沿线村逐步培育成示范村,努力形成公路沿线党建“示范带”;注重面上拓展,延伸拓展到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党支部。全面实施“六步工作法”,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推行“四议两公开”的做法,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议事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八个方面”作用。并把“设岗定责”范围从无职党员扩大到兵、青、妇等群团组织,与设立党员中心户、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评岗履职等制度,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流动党员和出国出境党员的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镇新发展党员14名。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我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我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①受冰雹、霜冻、洪涝灾害的影响,农作物、畜禽、鱼类受损严重,特别是烟叶、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损失严重,给农民增收增加困难。②农业科技含量偏低。由于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信息不灵,产品缺乏特色,农业生产效益较低。③新农村建设氛围不浓,农民主体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仍然依靠政府主导,加上集体和群众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④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某镇新农村建设总结汇报材料 篇5

一、科学谋划,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一)抢抓机遇,把握先发优势。近年来,我们抢抓各级支农惠农的大好机遇,切实统筹城乡发展,争取国家投入和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方家畈等四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硬化主灌渠23公里,硬化通村主干路25公里、硬化末端渠系85公里,水利渠系已成网络配套,现代农业雏形初具,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今年,xxx又成为省、市各级的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享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我们立足把握这种先发优势,抢抓各种机遇,在全市率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抢抓总投资近亿元的国投xxx、xxx土地整理,省投万店高产农田示范项目和花庙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xxx的大好机遇,将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到的农户搬迁、土地平整、沟渠和道路配套建设规划与其覆盖的19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结合,加快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抢抓党的惠农政策、各级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的机遇,争取路、渠、“三改一建”、环境整治等多个项目资金落户xxx。三是抓住省“百镇千村”项目的大好机遇,加快小城镇提档升级的步伐,扩大集镇容量,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提高城镇化率水平。

(二)因地制宜,科学确立建设思路。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和xxx的际,我镇新农村建设围绕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十年出成果”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经过5年的努力,逐步把xxx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强镇、化纤纺织工业新镇、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镇。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6年)为打基础阶段;第二阶段(2007年-2008年)为突出重点、试点示范阶段,重点抓好xxx、方家畈、龙泉堂、杨山、袁码头等12个村的试点示范工作;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为全面推进阶段,并在2010年全镇60%的村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安康、设施配套、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目标。第四阶段(2011年-2015年)为深入提高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二、周密部署,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一)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今年3月份,我们按照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了xxx镇 “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目前,全镇23个村也拿出了符合各村实际的规划方案,经镇委、镇政府研究审批后正式实施。

(二)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兴镇、项目强镇、农业稳镇”战略不松手,着力构建农民增收入、财政增税收的农村经济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全面落实粮食种植计划。今年,我镇粮食播种面积计划为11.3万亩、总产7.1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和5.2%,目前已落实早稻种植面积1万亩、中稻7.5万亩。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确保粮食丰产增收。今年,我们在全镇广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5月初分村免费发放配方施肥单12000份,及时指导农民春耕施肥。仅此一项,xxx可年增粮食3400多吨,农民增收550余万元。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今年开展春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3场次、参训人员6000余人;全面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全镇插秧机已达到11台,落实机插面积6000亩,为xxx市之首,无塑盘旱育抛栽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20多亩;深入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全镇已安装频振式杀虫灯500盏,可确保2.5-3万亩农田不受虫害,为农民减少农药成本60余万元,亩平节约成本20元以上;广泛使用bt、井岗霉素等生物杀虫(菌)药剂,万水桥优质稻生产基地被省授予无公害生产基地;全镇农作物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在方家畈项目区内建立了病虫害测报点,为农民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病虫害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防治。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助农增收。培育壮大关庙山米业、施杨工贸、永隆米厂、福星油脂、清明湖珍珠养殖等龙头企业,力争今年有一家跨入xxx市龙头企业行列。

3、大力发展板块经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助农增收。着力建设6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6万亩“双低”油料生产基地、6万头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3万亩优质水产基地、100万只家禽养殖基地、1万亩绿色林果基地,着力提高优势板块农业的规模经营效益。

4、搞活二、三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助农增收。大力发展以化纤纺织、机电建材为主的的特色工业,建设好关庙山化纤纺织工业园,力争五年内全镇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2家,年提供税收达到1000万元以上,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0个

以上。今年,围绕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一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两个的目标,采取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长期跟踪的深圳伟安皮草制造有限公司皮草制造、中石化金属包装、浙江南浔华昌覆铜板、苏州益来得气动元件、上海岭兰医用卫材、浙江三洋无纺布和天河公司3万锭环流纺等项目加强联系,密切关注鄂西水泥与广东客商投资5000万元,拟上3万锭的纺业项目,力争上述项目早日落户xxx。目前,上海梅兰日兰电器公司总投资5亿元的电器工业园项目在3月份正式签订合同,该项目一期计划投资1亿元、产值达5亿元、上缴税收5000万元,是xxx市由乡镇引进的最大的一个项目,有望在6月底进行征地拆迁、9月份开工建设、明年5月份建成投产。

5、引导扶持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打工经济助农增收。今年,力争全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到4000人,打工收入达到4000万元。

(三)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1、培养科技型农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开展“阳光培训”工程,力争每年培训农民5000人次,每户培养一名学用科技明白人。

2、培养法制型农民。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

3、培养文明型农民。在全镇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十星级农户”评比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培养农村科技文化中心户,仅今年就培养市级科技文化中户23户,从而在全镇树立了一种学科技、懂法制、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顺利实施了方家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国投资金 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硬化主灌渠 公里、支渠 公里,修整田间道路12公里。二是投资200余成元的问石路全面建成通车,使我镇通村公路硬化达到了25公里,今年还将完成二覃路等通村公路硬化 公里。三是积极做好xxx等四个大项目实施的准备工作。xxx、xxx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达5354万元,已经国家、省正式批准,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将在9月份正式开工建设。省投万店高产农田示范项目预计投资3500万元,有望在下半年开工建设。投资804万元的花庙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详规已上报到省农发办,即将审批。通过这四个项目的建设,使项目区内19个村的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成为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

2、逐步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着力引导农民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逐步达到“六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

(五)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村级组织阵地建设。xxx、袁码头等村村级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已经完成,完全达到了“基本场所适用、基本设施完备、基本制度规范、基本功能健全”的标准,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使全镇各村组织活动阵地建筑面积均不低于200平方米。

2、全面完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深入开展了争创“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活动,力争再创全省“五好乡镇党委”。

4、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深入开展了“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抓好了村务公开工作,保障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权。

三、精心组织,狠抓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领导落实。我们成立了由镇委、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了一名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集中时间和精力具体抓好全镇新农村建设。各村也分别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本村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镇党委还选派了5名3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到xxx等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担任第一副书记,进一点加强了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力量。

(二)宣传落实。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来的积极性和热情,我们采取专题会议、标语、专栏、资料、组建23个工作队进村入户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要求、措施等,共召开镇村干部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等不同层次的新农村建设专题会30余次,拉横幅20余条,张贴标语60余条,办宣传专栏23个,印发宣传资料1.2万份,从而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全面掀起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骨干落实。为了提高镇村两级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先后组织村书记参加了市、镇两级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提高了思想认识;组织xxx等五个试点村的书记到省内参观考察,学习了先进经验;从而在全镇武装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四)典型落实。采取政府“点名”与各村自愿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xxx、袁码头村为我镇第一批试点村。目前,xxx、袁码头村村庄规划已基本完成,5个市级试点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详规已经过村民议事会代表讨论通过,上报镇委、镇政府审批。通过抓这些试点示范村的建设,其它各村也都完了初步规划,从而带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逐步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6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打造一流县城的同时,从统揽全局的高度,以村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

1、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组织、专家编制、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超前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早在,各乡镇就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各乡镇的区域规划、城镇性质、总体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保环卫、建设控制等目标。今年,浒湾镇和对桥镇分别围绕“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旅游边贸新镇”的目标,再次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浒湾镇还聘请了专业部门完成了污水管网和书铺街老城区建设规划,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县土管局自开始,聘请相关部门对各乡镇集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编制,去年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并正式实施。

2、强化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动农村小城镇发展。项目是集镇建设的“引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无项目没发展。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的要求,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镇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小城镇发展。从20开始,全县各乡镇每年实施100多个村镇建设项目,切实加强了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推动乡镇集镇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大力实施“十个一”建设工程,即一套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一套集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一套安全清洁的供水系统、一条亮化美化的集镇街道、一个文明安全的和谐社区、一个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一个优质便民的服务中心、一所群众满意的中心学校、一个设备齐全的卫生院、一座温馨祥和的敬老院。,各乡镇安排了143个镇村项目,总投资达7.75亿元。随着每年实施的镇村项目成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全市年度综合考评中获第二名。

3、突出重点建设,以示范引导农村小城镇发展。按照全省实施“百镇示范工程”的安排和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突出抓好浒湾镇、对桥镇等高速公路、国道、景区沿线重点集镇的小城镇建设。浒湾镇充分发挥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和地处抚州“6+1”城市群较为中心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多渠道筹资,积极加强项目建设。先后建设了金浒广场、浒湾抚河大桥、金溪三中综合大楼、老街道路改造、新街路灯亮化与下水道工程、自来水设施建设和浒湾中心医院大楼等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开展“一渠两岸”及书铺街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至20底,浒湾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7.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5%,城镇化率达40%。对桥镇以龙虎山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国道沿线交通优势和毗邻华东交通枢纽城市鹰潭市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示范镇建设。先后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及集镇美化亮化硬化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及文体活动场所、对桥镇中学校园环境建设工程等项目。至年底,对桥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6.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5%。为策应省委、政府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要求,县新村办通过镇村联动等方式,对浒湾、陆坊、琉璃、对桥、石门等乡镇所在地或边缘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布点,有力地推动了上述乡镇集镇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硬化等工作。

4、健全管理机制,以管理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注重管理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清扫、保洁、清运、管理、执法、监督“六位一体”的小城镇建设管理体系。例如:浒湾镇制定了《小城镇环境管理实施细则》和《浒湾镇镇区卫生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了临街单位、住房、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原有4名环卫人员的基础上,增配2人,并购置了垃圾处理专用车等清洁工具,及时清扫街道,及时运送垃圾,确保路面全天候整洁;成立了街道管理巡逻小组,有效遏制了违规现象的发生;成立了交通管制小组,进行全天候沿街巡逻,确保辖区交通畅通;对镇区广告乱贴乱挂、商户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丢乱倒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提升了镇区环境卫生水平。为切实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彭县长亲自召集乡镇主要领导开会,明确责任,进行部署。县新村办还在省、市、县安排的农村清洁工程经费中对集镇环境卫生工作给予经费奖补,推动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秀谷镇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工程,强力推行门前三包制,路段长、班子成员包片制,绿化认养制,举报奖励制等管理模式,成功营造了小城镇管理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县城小街小巷进行全面监管,消除卫生盲区,保障了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协助有关部门抓好社区建设、市民教育,为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不足

1、编制缺乏长远规划,集镇功能不够完善。20乡镇虽然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当时规划编制粗糙,乡镇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且该规划已时过境迁,难以完全适用当前和今后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除浒湾、对桥完成外,其他乡镇均未开展。究其原因:一是经费紧张,编制一套规划需15万以上;二是规划很难做到科学、实用,在实施中规划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随意性较强,很难长期严格遵照执行。 集镇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显,吸附承载能力不强,商贸不旺,功能也不完善,与“十个一”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人口较多的集镇功能相对比较完善,人口少的集镇功能有萎缩的现象。

2、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要是依托项目投入,县、乡财政直接安排资金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乡镇财政主要是保工资、保运转、搞乡镇政府大院建设,对集镇的公共设施投入除了购置部分环卫设施、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和街道路灯电费,再加上零星修修补补之外,自有资金投入较少。县财政主要以项目配套为主,单项列支专款用于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县级财政增幅,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小城镇的环卫、园林、公厕等公用设施比较缺乏,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也未能跟上。

3、土地经营文章做得不活,集镇发展缺乏后劲。据统计,-2011年,全县乡镇公开出让乡镇国有建设用地共4宗,面积8.4亩,成交价117.45万元。其中浒湾镇2宗,何源镇、双塘镇各一宗。据了解,当前乡镇一是土地收储难。农村集体土地收贮价格较高,乡镇很难承受。原粮管所、供销社等乡属单位占用的土地纠纷较多,闲置土地很难盘活。二是为节约成本、图省事。乡镇为规避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同时也为了省去争取用地指标难的麻烦,干脆“单打碎敲”单宗出卖。三是农村建房滥占乱建现象比较普遍。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制度未能建立,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集镇土地出让价格不高。四是缺乏长远打算。当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维稳压力任务繁重,经营土地没有硬性任务和考核指标,乡镇主要领导没有也很难把经营土地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土地经营做得不活,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不大,大多数集镇年年老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除双塘、石门建有简易垃圾中转站外,其他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大部分乡镇租农用车作为垃圾清运车。二是保洁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数量不足。目前,保洁人数较多的有浒湾、对桥,保洁较好的有双塘,但普遍存在着保洁人手少,保洁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集镇居民保洁意识差。单位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基本没有建立,少数集镇虽建立了,但落实差,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严重。

三、几点建议

1、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强调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省委、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其中要求至全省50%左右的乡、村要达到和谐秀美的标准。小城镇作为乡镇的政治、生活、文化、信息中心,作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县、乡政府责无旁贷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主攻“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建设荣获多项殊荣。相比之下,我县农村小城镇镇建设虽有较大进步,但与“三化”同步相比,与和谐秀美乡村标准相比,与农民和集镇居民幸福指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核心是要强化县、乡领导抓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意识,并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群众齐抓共建的的格局。

2、要切实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要切实做活土地经营文章。要加大土地收储的力度,对原乡镇站所、厂矿、学校、砖瓦窑等闲置土地要因地施策,尽快收储;对集镇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要像秀谷镇抓“两区”建设征地一样,责任到人,限期征收。要加大土地公开出让力度,通过“招、拍、挂”引进竞争机制,控制用地数量,提高竞拍价格。要大力推广浒湾、合市等地事前公示、联审联批制度,加大农民占用耕地税的征收力度,遏制农民占用耕地建房。浒湾镇对集镇规划区内居(农)民建房采取不接电等方法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取得了较好效果。土管部门要适度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集镇搞活土地经营,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建议从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推磨转圈的方法,集中抓好1-2个乡镇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项目也要主动跟进。对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建议县财政适当奖补,以调动乡镇搞好规划编制的积极性。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7

关键词: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使用情况,建议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县级自查, 在自查过程中, 龙里县按照《贵州省农村沼气工程调查工作方案》的要求, 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调查组, 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 对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重点调查了农村户用沼气进村入户情况、小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和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建设情况等。

二、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

龙里县经过一、二、三、四、五、七期省沼及05、06、07、09国债沼气项目建设, 已在全县14个乡镇完成沼气建池10860口, 占全县农户数的26.5%, 其中农业局承担的国家农村沼气建设项目8780口, (一期工程750口、二期工程900口、三期工程530口, 四期工程700口、五期工程2200口、七期工程200口、2005年度国债工程1500口、2006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7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9年度新增国债800口) , 占全县建池的80.8%;其他相关单位承担的项目建设为2080口, 占全县建池的19.2%。在全县建成烂田湾、羊昌、大坡、栋青树、新场、旧司等沼气生态农业示范点, 切实带动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原项目的实施单位多, 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存在;后续服务体系不健全, 建设设和和管管理理经经费费不不配配套套;;培培训训力力度度不不够够, , 农农户户管管理理使使用用维维护护意意识识不不高高, , 沼沼气气池池使使用用知知识识普普及及率率低低, , 农农户户自自筹筹能能力力差差等等诸诸多多问问题题, , 造造成成农农村村沼沼气气项项目目使使用用率率低低, , 效效益益发发挥效果差等现象。

三、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查了5个乡 (镇) 7个村25个村民组, 重点调查了沼气建设后使用情况。调查农户数447户, 调查沼气池450口。

(一) 户用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建设任务数为7660户,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500户;“三改”建设情况:改厕431户、改圈430户、改厨410户;原料情况:原料自有418户、以粪便为主的421户;使用情况:正常使用的有210户, 间歇使用的有153户, 弃用的有77户, 报废的有4户;沼肥施用的有312户。调查农户满意度, 觉得好的有222户, 觉得一般的有197户。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 户用沼气的使用率为81.21%。

(二) 小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8个,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个, 被调查工程数量6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 平均年出栏数为17头;建设情况:均完成“一池三建”, 发酵池平均容积50立方米, 贮气柜平均容积5立方米, 沼肥利用设施6个, 计划供气总户数6户;运行情况:正常使用的有5个。受过服务的有6个, 沼肥施用6个。

(三) 大中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个, 被调查工程数量1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 平均年出栏数为100头;建设情况:完成“一池三建”工程, 发酵装置容积为200立方米, 总投资20万元;沼气使用情况:企业自用;沼肥利用情况:沼液、沼渣用于蔬菜和果树施肥。

(四) 服务网点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4个,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2个, 被调查网点数量3个, 平均计划覆盖农户数300户, 平均实际覆盖农户数200户;建设情况:山区或农户分散区有17个, 有服务场所的网点17个, 有进出料设备的网点7个, 有检测设备的网点有17个, 有维修工具的网点17个, 有沼气配件的网点17个, 平均每个网点服务人员数量为1人;运营情况:正常运营的网点数量有17个;网点效益情况:年运营成本870元, 年收入300元。

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

(一) 改变了农村生活用能方式,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能源紧缺, 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的生活用能方式,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廉价能源, 一次投资, 长期使用, 减少农户煤、电等生活用能支出。二是沼气使用方便、快捷。使用沼气省去了上山砍柴、捣炭做饭之劳, 将妇女从繁重的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 腾出手来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增加农户收入。三是沼气清洁卫生, 无烟熏火燎, 不会形成污染。

(二)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增加了农民收入

沼气发酵系统生产的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沼液和沼渣, 能有效地维持和培育土壤肥力,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沼液不仅可作为农作物的全面营养液和牲畜饲料添加剂, 而且也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抗生素。将沼气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 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而且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

(三) 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 农村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已成为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重大污染源, 极易造成疫病的传染。农村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阻断了疫病传染源, 使农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增进了农民身体健康。

(四) 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了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协调发展

发展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 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循环高效利用, 配套进行改厕、改厨、改圈, 能把农村的“三废” (秸秆、粪便、垃圾) 变成“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 , 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沼气项目建设

主要是专项资金补助标准较低, 配套资金不到位, 农户自筹比重较大, 难以调动沼气建设的积极性, 影响沼气池“三改”配套建设比例。一口“三改”配套沼气池, 建设资金需6000元左右, 而项目补助仅为1300元-2000元。

(二) 国家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加大, 农户的依赖思想较重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增加,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 也滋长了农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虽然每口沼气池的补助标准都在逐年提高, 但是, 许多农户依然是嫌补助太少, 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 由于农户的思想意识认识不到位, 沼气池出现问题、配件需要更换、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一切都想依靠政府出钱来办。由于这些依赖思想的存在, 使得一些农户对已建的沼气池不去认真地管理, 沼气的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 农村劳动力外出, 影响沼气池建设进度和正常使用

全县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且外出务工人员都是有文化的青壮年, 留在家里的则是老人、小孩、病残者, 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养殖业下滑。由此一来, 对沼气建设的直接影响是两个减少:一是由于建池劳动力和沼气池发酵原料的缺乏, 造成建池农户的减少。二是因不懂沼气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导致家中已建的沼气池闲置或废弃, 建后正常使用的农户减少。

(四) 技工队伍不稳定, 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龙里县沼气池已实施1万余口, 占全县农户数的四分之一, 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已基本实施完成, 目前实施的区域多数是边远偏僻的村寨, 条件艰苦, 有的甚至未通公路, 靠人挑马驮。建池农户较零星分散, 导致沼气技工工作效率不高, 工资收入较低, 因而, 许多技工改作其他行业或外出打工, 造成沼气池建设技工严重不足, 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五) 工作经费严重缺乏, 后续服务难以保证

自2008年开始, 虽然国家加大了沼气后续服务体系方面的投入, 但是资金和网点个数都很有限。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 全县建立了17乡村服务网点, 并配置了检测设备、进出料设备、沼气配件和维修工具等, 但是由于农户对沼气的管理意识不强, 不愿意提供沼气后续服务费用, 网点服务人员开展的有偿服务无法维持生计, 再加上没有后续服务经费补助, 使网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六) 农户管理意识不强, 严重影响沼气使用效果

沼气池建设是“三分建, 七分管”, 许多沼气池用一段时间就不能使用了, 其原因就是没有认真管理和维护, 这就无形地缩短了沼气池使用寿命。一是没有及时进出料, 影响产气效果;二是沼气配件损坏, 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三是养殖数量减少或不养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沼气建设效益的正常发挥和沼气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推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 鼓励农户建池

资金投入问题是制约沼气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沼气资金的投入应由各级政府占主导地位, 否则沼气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始终不会得到解决。沼气投入就像城市的天然气管道投入一样, 政府应该占主导地位。再加上我国近年来城乡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沼气建设的投入更应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承担。要保证国债资金供给的连续性, 长远性和及时性。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政治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除上级项目资金发展沼气外, 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投资。二是配足项目建设工作经费, 加大培训指导力度, 达到建成一口, 发挥效益一口, 让群众满意。三是改变目前单一的政府行为, 变成农户自主申请、自主建设。对完成任务好的农户予以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 使沼气建设中的先进分子得到激励, 更加促进沼气建设。四是结合农户的需求申报项目。

(二) 加快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建设, 以解农户后顾之忧

为了巩固沼气建设的成果,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户用沼气池的日常管护、故障排除、综合利用以及服务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等知识, 广泛开展“一专多能”的活动, 进一步培养服务人员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水平, 保证其服务质量。

二要加大服务投入力度。为了方便农户长期受益,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配套资金、工作经费, 多建服务网点, 让用户足不出村就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

三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培养树立本地先进典型, 学习借鉴外地典型经验, 积极探索沼气服务模式, 推进服务向纵深发展。根据养殖方式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推广新型服务, 解除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农民对沼气建设的认识

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沼气建设优越性的宣传, 使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增强新型能源意识、循环经济意识、生态发展意识、便民惠民意识和发展机遇意识, 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视, 把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把政府的良好意愿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达到社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世南, 彭玉荣.沼气生态农业实用技术[M].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政教处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收款委托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