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2024-07-23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共13篇)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篇1

扬溪镇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尊敬的安徽省贸易促进会领导: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石门村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石门村新农村理事会,对各位领导亲临我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我们石门村是原大石门乡政府所在地,现辖扬溪镇地处扬溪中部,离县城20公里,离扬溪7公里,是扬北公路的中心点,全村区域面积81平方公里,有石门、岭下、近坑3个自然村,分5个村民组,562户1750人。

石门村历史悠久,为全县历史人口大村之一,人杰地灵,曾涌现出一些相当影响的知名人士,其中有被誉为“徽邦菜系”创始人的路文彬就是我村人氏,现在路文彬的后裔继承祖业,为徽菜的振兴奋力拼搏,享有一定的声誉。

石门村现有水田1050亩,桑园420亩,茶园310亩,山场面积8336亩,森林覆盖率达74.8%,村集体办有油厂、茶场、水库,年发包收入3200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睛,在各有关部门地关心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同心协力开拓进取,带领村民真抓实干,全村经济、村容村貌、乡风文明诸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的光荣称号,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3100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方向,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决定,从二月中旬开始,我村两委集中主力积极争取,由于上级各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信任,我村有幸进入县试点村和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示范村行列。现就我村前一阶段建设新农村的起步工作汇报如下:

1、及时成立石门村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根据需要推选石门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领导。

2、发动村民,召开各种会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征求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意见,几经上下拟定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项目,现正继续征求各方面意见,力求规划合理、科学、实用。

3、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初我村以退耕还林为契机,种植特色水果布朗李14亩,栽种山核桃20余亩,新栽桑苗棵,试种无公害豇豆12亩,已经获得成功,取

得一定效益。

4、石门至岭上0.8公里公路是我村环村公路建设的一部分,由于精心组织、科学施工,路基已经基本完成,正待浇筑水泥,可望8月份完成该段硬化。

5、积极进行村容整治,我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路道、水沟、水塘繁杂较多,由于一个时期内忽视环境保护,对村容村貌带来一些污脏,我们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首先着重进行了以“垃圾填埋、柴垛入院、栏粪出村、公共场所村庄路道无障碍物及水圳清淤工作”为初步目标的村容整治目标,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劳300余工日,清淤积料泥600立方米,疏通堵塞25年的村庄水圳250米,发动配合村民清除各种障碍物130处,搬走室外柴垛近300处,街道进行了清扫,河道进行了疏理,可以说,目前村容状况是石门历史上最好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虽然我们信心百倍,但面临的困难重重,1、按照我村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和项目累计,所需金额超过800万元之多,根据我们的能力悬殊太大。

2、村民们年人均收入很不平衡,一些家庭因年老、生病、缺劳力、缺技术诸多原因贫困系数很高。

为把我村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相信,各级

领导会给我们莫大的支持资助,现就一些设想思路请各位领导参考:

1、按照“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的要求,望领导尽快邀请一些专家,对我村的新农村规划进行论证、使之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更实惠,以便逐步实施。

2、根据城市支持农村,企业扶持农业的设想,恳求各级领导为我村引进资金和切合实际企业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我村的生产发展经济腾飞大开绿灯,为尽快改变我村经济现状排忧解难。

3、石门村的古迹众多,如古戏台、太尉殿、周家祠堂及一些古民居,因年久破败情况严重急待修复,石门村是扬北公路中心点,与湖村、龙川、大障山旅游景点距离较近,如能引进资金,引进投资开发商,有较高的确旅游开发价值,是一个理想的旅游胜地。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篇2

夏家巷村地属丘陵,境内地势较为平坦,北、南为山体。夏家巷村于1985年成立,于2007年5月1日合组并村,由原夏家巷村、花三岗村、彭三庙村、磨子坪村、岩巴脑园艺场五个自然村并为现有的夏家巷村。夏家巷村总人口6489人,其中集镇人口4500人,农业人口5778人。夏家巷村物产丰富,盛产茶叶、柑橘、鱼、牲猪等。农民纯收入达3456元,全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5部,移动电话15部,农用车、小汽车进入近千户家庭。夏家巷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蒙泉水库、观国山、梭金山等旅游景区,6000多亩水面的蒙泉湖有“湘北小洞庭”的美誉。夏家巷村民族成分以汉族、土家族为主,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夏家巷的居住建筑的建设现状

夏家巷居委会建设用地约为36.20ha,主要用地类型为居住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人均建设用地80.46m2/人。村民的居住质量较好,砖混结构的住宅占90%,且多为2层的楼房。居住建筑分布比较零散,大多随意而建,由于全村居住点建设过于凌乱,建设用地严重分散,没有形成成组成群的居住集聚规模,风貌特质不突出,造成基础设施投资战线过长。公共设施用地难以实现规模化和集中化配置。村民住宅设施大多数比较简单、适用,近年建设住房多为方盒子,建筑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反映出地方特色。住宅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缺乏理想的日常休憩交往绿地和室外活动场所。人畜共屋的住宅比较多,住宅功能布局和造型与新农村小康住宅的生活标准尚有一定距离。在房屋、住宅的修建过程中,宅基地占地较多,土地浪费较严重。居民建房大多用的是预制板,用圈梁的也很少。夏家巷村村民饮水100%为自来水(水源:蒙泉水库),全村已实现自来水供应。全村40%以上的村民使用液化气清洁能源,另有60%的村民使用传统能源——煤炭和柴薪。少数居民利用了太阳能,为数不多的养猪大户才会利用沼气。有80%以上的村民具有水冲式卫生厕所,有20%的村民仍然使用旱厕,生活污水就近排入水体,无统一的排水系统。

三、改善夏家巷居住建筑现状的建言

(一)制定完善的规划政策

夏家巷村政府要加强对居住用地的使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审批制度,并可以拿出多套住宅设计方案,供老百姓自己选择。集中紧凑地组织生活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应集中建房,以组团为基本单位,采取措施,鼓励若干户居民合建,积极引导村民住宅向规划的住宅小区集中,控制私人独户建房,争取统一开发,按照居民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分级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使居住小区功能明确、建设有序、利于管理,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二)合理的建筑选址与空间布局

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是建筑布置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朝向选择所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冬季日照和防风、夏季防晒和自然通风、降雨、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等。通过自然通风设计策略,利用室外气流组织的模拟计算及建筑物外形的风洞实验,对建筑自然通风效果进行分析,改进和优化建筑外形及房间功能;天然采光设计优化技术,采用天然采光模拟技术优化中庭天窗、外墙门窗等采光及遮阳设计,设计优化的目标为冬季北面房间可透射太阳光;夏季通过有效遮阳避免太阳直射;白天室内纯自然采光区域面积大于80%、临界照度100Lux,在营造舒适视觉工作环境的同时有效降低照明能耗。夏家巷的住宅日照间距可参照常德地区标准,按H(高度):D(净高)=1:1.2控制,日照时间应保证住宅南向窗台在冬季大寒日日照时间不低于3小时要求。建筑选址还应注意冬季防风和夏季有效利用自然通风的问题。

(三)运用新型建筑材料

夏家巷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材料资源、技术成熟程度以及对建筑节能的要求,选择推广适应本地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技术。如:外墙内保温技术、空心砖墙及复合墙体技术、节能窗的保温隔热和密封技术,以及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等。还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建筑物能耗,如在设计中合理确定建筑平面和朝向,重视屋檐、挑檐、遮阳板、百叶窗等构造措施,使建筑能得到充足光照,又起到调节日照、节省能源的作用。材料选择应遵循无害化的原则,从舒适、健康、环保的要求出发,建筑材料的选用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同时要使用无污染、易降解、可再生的环境材料。可以考虑多使用轻钢骨架体系、原木结构体系、轻型木结构体系及CL结构体系,特别是CL结构体系,它代替了能耗高、毁田、占地严重的实心粘土砖,而且做到了使用面积大、保温隔热、节能率高使用面积大、抗震性强,是新世纪住宅结构的最佳选择。应多使用节能砖,节能砖具有节土、节能等优点,是优越的新型建筑材料。使用节能砖建1座农村住宅,可节能约5.7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8吨,在农村推广使用节能砖,具有广阔的节能减排前景。

(四)利用清洁能源

一方面,着眼环境、因地制宜的思路为农民打开了改变环境面貌的突破口——发展沼气。沼气作燃料具有显著的效益:用来煮饭做菜、点灯照明,若按一户弄家每天用两千瓦时电计算,每千瓦时电费0.58元,一年节约电费42元;每户每月节柴200㎏,每50㎏以10元计算,全年节约48元,这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用沼气取代柴草作燃料,实现了“生态利用—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太阳能建筑即是利用太阳的辐射能量,代替部分常规能源,使房屋达到一定温度环境的建筑。太阳能建筑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大类。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是通过建筑方位的合理布置、通过窗、墙、屋顶等建筑物本身构件的相互配合,以自然热交换的方式,使房屋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的建筑。主动式太阳能建筑是指在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基础上,附加一套太阳能采暖设备(如太阳能集热器、管道、泵等)。

(五)加强居住建设的防灾抗震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房入住;地域观念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新房入住基本状况

1.新房入住环境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住房环境的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人们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住房模式体现的是一个过渡的过程,由过去的土木结构房屋向瓦房过渡再实现到楼房的设计。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同样的居住条件。新房的建设标准和城市小区的建设模式较为相近,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供暖、供水、供电模式都让农民享受到更为便捷的生活条件。新房入住的方式采取的是全迁式、半迁式和整治式,全迁式是指整个村落向中心村落统一迁移,统一安置到社区住房中。半迁模式就是对部分的自然村落向中心村迁并的形式。整治式的心房模式就是通过在原住址上实现拆修、修缮的方式,保留原有的村落形式。每种模式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房入住问题的解决依旧是一大难题。

2.新房入住的影响因素

新房入住率并不是很高,受到农村历史条件因素、人文因素等影响,农民并不是很适应新房入住的这种方式,对于新房入住的接受程度不高。新房入住的历史因素是最主要的问题,人们在一定的居住环境条件下应经适应了长期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已经养成,想要改变是很困难的。新农村建设就是需要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城镇化的居住模式让农民无所适从。从人文因素上来说,村落的形成已经形成了人家交往的基本模式,如果采取新房入住的方式很有很能减少交往的频率,人们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反而不利于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3.新房入住存在的问题

①地域性问题

新房入住率低主要是受到了地域性问题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是想要将农村集中到中心村落,实现集中的管理,为农村的生活生产带来更好的条件。但是农村人普遍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对于祖祖代代传下来的房基地有特殊的情感,愿意守在自己的土地周围。每一个村落都与不同的地域分布,想要集中管理难度很大,也不符合农民的情感体验。

②观念性问题

新房的入住率低是由于农村的传统观念认知存在着差异性,政府部门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不到位,政策落实程度低。农民没有看到新房入住为自身居住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福利。在观念上无法很快的接受入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政策上和观念上应该实现统一,注重对于农民的引导。

③适应性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建设问题,应该体现循序渐进,逐渐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农村新房入住率低,农民无法很快的适应社区集中式的管理方式,搬迁的积极性不高,新房入住有陌生感,需要一定的积极引导,了解新的生活环境,提升适应能力。

二、提升农村新房入住率对策

1.合理调整地域性住房安置,实现就近分配

新农村建设需要关注方方面面的建设,尤其是在住房改善问题上应该有所重视。住房安置问题应该充分的重视农民自身认识,了解农民的住房习惯,采取有效的安置政策。实现就近分配的原则,在保持原有农村住房安置原貌的基础上实现对住房环境的改善,逐渐的向中心地区靠近,实现循序渐进的引导,调整农村的住房格局,保障农民的利益充分的实现。农村的住房安置问题和土地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在提升入住率的问题上应该合理的解决土地问题,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让农民看到住房安置所带来的好处,形成合理的安置,优化住房安置条件。

2.科学引导农村住房生活习惯,注重观念转变

农民新房入住的安置不只是形式上的搬迁入住,而是应该农民的内心感受出发,充分的了解农民的住房需求,不是单一的对城市的住房模式进行模仿。新房入住应该实现一个良好的磨合,对于新房的居住条件和居住功能进行充分的介绍,让农民对新房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感受到新房的便利性。逐渐的引导农民进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观念上主动去接受新的居住环境,乐意去接受新的改变,对于住房安置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从而创设更好的居住环境。

3.配备城镇化住房基础设施,提升农民适应能力

农村的住房建设应该不断的完善基础的配备,实现和城镇化住房设施建设的共同发展,逐步的向城市靠拢,为农民提供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农村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注重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转变,提升适应能力,提升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新房入住问题的解决上通过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农民改善居住环境,合理的分配土地,实现农村的管理的惠民利民。新房入住安置是充分实现对土地的合理配置,提升土地的利用程度,拆旧房子腾出新的土地能够有力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生产生活财富。通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让农民逐渐适应新房入住的居住模式,实现自主规划和完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实践,达到良性发展的状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新房入住问题需要具有针对性,结合各个地区发展的环境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充分的考虑到农民自身的需求问题,从观念上、适应性上、政策上和长远规划上实现合理性、科学性的规划,引导农民入住新房,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居住模式,为农民的居住环境建设带来更为合理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新军.农村居住模式的新探索——奉贤青村镇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2004(6).

[2]惠乐斌.针对中国“4-2-1”家庭结构的居住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朱珊.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变化研究——以湖北鄂州、仙桃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4(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篇4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及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此为契机,广泛宣传发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农村“改制、改水、改路、改电、改校、改医、改厕”为工作重点,举全市之力,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

”的原则,力争一年内建成一至两个全省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用三年时间,建成14个省级示范村,五年内全市农村基本完成“七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整体面貌有明显改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现将前段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行动快。2006年1月24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召集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准备工作,并制订了方案和计划。春节上班后的农历正月初十,市委、市政府又组织十余个相关单位赴哲桥镇石仙村调研,现场听取群众意见,并设立了征求意见箱,集思广益。

2、准备足。春节过后,我市组织各职能部门进村现场调研3次,发放调查问卷1次,开专题研讨会3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了2次,党政联席会研究了2次。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调查研究,现我市已出台了1个示范村村庄整治详细规划,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工作措施和扶助政策等有关文件和方针政策均已基本确定(详见附件)。

3、力量强。除全市建立了以市委常委、耒阳市委书记廖炎秋为政委,市人民政府市长唐学石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肖吉顺为常务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外,“七改”工作的具体项目,也分别明确了由分管市领导负责、主抓单位牵头、相关单位参与的分项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另所有示范村均安排了由1位市领导带队,数个市直机关为挂点单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到岗后迅速进村开展工作,进一步发动群众,组建各种村民理事会,指导作好村庄整治和产业发展规划。我市另从国土部门调人调设备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测量。我市还专门行文明确了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见附件),使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保障有力。

4、措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以后,我市迅速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逐级层层动员,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各级会议精神。市“百村示范”工程动员大会后,我市立即部署示范村的确定和规划工作,除省定14个示范村以外,我市还要求没有省级示范村的乡镇也必须自定1个示范村先行试点。我市规定所有示范村都必须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宣传动员,80的农民群众同意后方可申报。市组织去江西考察回来后,我市也于3月20至22日由市长唐学石带队,组织相关市领导、有关职能部门一把手、各乡镇党委书记和35个示范村支书共计120人,赴江西省大余县、南康市参观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有参观人员均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发,进一步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我市还于3月24日召开了全市公路会议,传达上级精神,部署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工作。我市另拟对每户农户发放一份《中共耒阳市委、耒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致农民朋友的公开信》,进一步宣传和发动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

5、投入大。除上级投入4105万元和农民自筹资金外,我市2006年拟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费约2000万元,其中我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280万元(市项目配套897.8万元、35个示范村启动经费350万元、新村办工作经费30万元),捆绑整合部门涉农资金约500万元,另各单位办点经费不少于1万元/单位合计近100万元,鼓励水电、采矿等企业捐献新农村建设环境恢复治理基金近100万元。另我市将择机召开社会捐资动员大会,运用树碑立传、载入市志年鉴、授予冠名权、市场运作、评选“十大善人”、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励单位、团体、个人捐资,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篇5

**县**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村位于**镇南面的**河畔,距县城2.5公里。由**合并,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共有334户1448人,党员55人。耕地总面积1315.8亩(其中水田1156.8亩,土156亩),人均占有耕地0.91亩,人均纯收入为2360元,全村主要居住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村党支部紧紧抓住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有利契机,以“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构建文明和谐农村”为工作目标,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抓党建,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一是抓好优化班子结构、强化班子的整体功能,把村里热心于公益事业、有市场经济头脑、带头致富的能人推选到村领导岗位,使班子的整体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目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2岁,初中以上人,带并没有致富人;二是健全完善村六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了班子成员的工作行为,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制定《两委列席会议制度》、《学习制定》、《村干部值班制度》、《村组干部守则》、《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制度》、《村寨卫生公约》等制度;三是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班子的自身建设,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抓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村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多种经济,增加收入。特别是合并行政村后,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资源整合的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早熟蔬菜的种植规模连成了片形成了面,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开展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从资金、技术、种苗等方面给予贫困户极大的帮扶,帮助带动群众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稳粮增产,强化科技兴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目前,全村从事种养殖业户,加工业户,运输户,建筑业户,从事加工、运输、建筑等服务行业的人员达350人,年收入共80万元;种植柑橘780亩、密柚亩、早桃180亩,农户种植年收入1500元以上。

3、夯基础,抓好文明村寨建设。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富裕型小康村建设目标,并结合“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抓好文明村寨的建设。以县委、县政府把**村列为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契机,先后投资20余万元,对全村的总体布局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完成了篮球场、花台式绿化带、休闲园亭、村寨道路硬化等,使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优美、洁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使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得到明显提高,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群众的.精神风貌大大改观,近五年来全村无刑事案件发生,无计划外超生现象,村民安居乐业。

在县委、县人政府及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村党支部始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展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党支部积极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果林、早熟蔬菜等种植业和养殖业,组织群众外出务工,采取多种途径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小康村”荣誉称号,20被**省爱卫办评为“省级卫生村寨”,被省妇联、省文明办联合命名为“**省美德在农家示范点”,荣获**州文明委授予的“-**州文明村寨”荣誉称号,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继续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利用本村有利条件,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进一步拓展农民致富路子,想方设法增加全村经济收入努力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领全村村民共同努力,用2-3年时间对部分老化的果树进行改良或更换,改栽以食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优良果树品种,配合**创建“生态旅游县”的目标,将**村建成集旅游观光、果品销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环境,使村民经济更富裕,生活更安康,把**村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篇6

三、加强宣传,增强环保意识

为了加大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镇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制作固定宣传牌1个(以黑板报形式),制作宣传横幅3条,发放宣传单等宣传资料5200余份,张贴标语154条,利用广播宣传54个小时,出动宣传车7台次,召开村组会议66场次,参加1374人次,集中学习12场次,参加361人次,走访座谈16场次,参加1820人次。宣传内容包括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标准、农民家庭卫生标准、中央1号文件及惠农新政策、嘉峪关市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郊区级文明单位(村委会)考核细则等。通过近期大力宣传,使群众对新弄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篇7

关键词:沼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S2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31-1

1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事业,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的用能方式和生活方式

发展沼气建设,一方面农民可以利用沼气做饭取暖,不但使日常的炊事活动和取暖不再饱受烟熏火燎之苦,而且方便、卫生、快捷,降低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改变农村粪便、垃圾任意堆放的状况,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减少有害病菌的传播途径和废弃物对地下水的污染,促使农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卫生的方式转变,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就可以实现农民盼望已久的“做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烟熏火燎不再见,文明卫生真方便”的现代生活方式。

2 发展农村沼气事业,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增加经济效益

(1)从吉林省来看,按每个沼气池年产气360m3(使用300天)计算,与液化石油气等价比较,每年每个沼气池可节约燃料费用570元左右。

(2)通过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每个沼气池每年可出沼肥1.5m³,可种植绿色水稻面积0.1hm2,节约化肥210元,增效450元(产量按每公顷9000kg,每公斤增效0.5元计算)。再加上带动养殖业、庭院经济的发展,每个沼气池每年增效1500元左右。

2.2 增加社会效益

(1)人畜粪便投入沼气池发酵后,既能减少了农家肥料堆沤对环境的污染,又能有效地将寄生在人畜粪便的细菌性病源、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及蚊蝇虫卵杀灭,减少疾病传染发生,改善农户的卫生状况及居住环境。

(2)扩大燃料资源,将原来不作燃料使用的人畜粪便及其他生活废料变成燃料加以利用,变废为宝,节约能源。

(3)通过使用沼气,使广大农妇从烟熏火燎的传统炊事方式中解脱出来,既节约劳动力资源,又减少传统炊事带来的红眼病、哮喘病等疾病。

(4)增加有机肥料,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3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事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

沼气建设不但可以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环境,而且还可以带动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的大环境。一家一户通过合理布局,以沼气为纽带,带动了养殖业、庭院经济的发展,使厨房净化,庭院美化。再与村镇规划结合、污水治理、生态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使农村村容村貌真正得到改善。

4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事业,有利于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有沉淀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水层、湖泊、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加强农村沼气建设,通过沼气厌氧技术进行处理净化千家万户的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最捷径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时,利用沼渣、沼液,不断使土壤的有机质成分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明显下降,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因此发展农村沼气,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可替代的措施。

5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事业,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山区农民的做饭取暖大都用木材,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发展沼气事业,改变农户用能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据统计,一个8m³的沼气池年可产沼气360m³,节约薪柴和秸秆2t左右,相当于2.5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可以说,建一口沼气池可以保护一片青山。因此,大力推广和使用沼气,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 发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事业,有利于农民多方面增收致富

现在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能源建设已不再是以解决农民生活单一性用能为重点,当今已发展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污水净化、环境卫生,农民增收等诸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长了沼气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综合作用的链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建设实施“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 沼气综合利用生态能源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农户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和农作物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所产出的农产品可直接成为有机绿色食品,有利于拓宽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实现增产增收。所以说沼气建设是一项一沼多能、一沼多用、一沼多效的增收致富工程,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措施。

7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事业,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2009年,永吉县在新增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中完成了6个乡村服务网点和500户沼气池建设任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拉动内需。带动地方投入和群众自筹88万元,增加了水泥、钢材、沼气配件、农用车等用量,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就业。新增500户沼气池和6个乡村服务网点,需技工50人,仅此一项可使农民技工增收60万元;三是促进农民增收节支,仅2009年500个新增沼气,可为农户节约燃料、化肥等直接支出28万元。有效地拉动了区域内物资需求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篇8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武汉市农科教学研究中心。学校占地面积160亩,现有教职工282人,在校学生5,862人,开设有农科、工科和服务业等9个专业,举办有10多个专业门类齐全的短期培训班。学校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务科技兴农之实,育创业兴乡之人”的办学理念,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先后被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集体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办学实绩先后23次被《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今天,学校正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打造支点,坚持内涵发展,倾力服务“三农”,朝着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奋力迈进。

一、以夯实专业建设为基点,构筑人才超市

第一,以优质的办学条件为基础。经过21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校园面积扩大了5倍,建筑面积扩大了10倍;拥有800余台电脑的信息化教学中心,80个工位的农学专业实训室,100多个工位的电子电器实训室,40多个工位的汽车与拖拉机运用技术实训车间和100多个工位的电算会计实训室,建有装配了60余台套先进机床的数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建设了集园林绿化、特种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教学实训设备总价值近6000万元。2009年,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4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和面积5000平方米的第二栋实训大楼;目前,造价近600万元的高标准的运动场正在建设之中。良好的办学条件,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以优化的专业结构为突破。“围绕产业办专业,结合专业-1-

联企业,联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学校园艺、机电专业发展为省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淡水养殖等传统农学专业有力支撑了产业的发展,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占了新洲养殖、经营大户的80%以上,直接推动了新洲畜禽生产的产业化、淡水养殖的规模化。在全面建设“工业新洲”、“生态新洲”、“和谐新洲”的今天,进一步服务新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服务阳逻开发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服务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使农学专业向“高”、“新”发展,机电专业形成品牌,服务类专业争创特色,今天,一座满足新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超市”已见雏形。

第三,以优选的培养方式为支撑。学校坚持走教产结合的道路,鼓励学生“边学边干边致富,毕业当个个体户”。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分组承包饲养学校特禽养殖场,水产专业的学生分年级进行网箱喂养、立体喂养,园艺专业的学生承包经营农学基地花草培育温棚、二十亩面积的林木苗圃,育人与创收兼顾。学校与阳逻开发区的多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为就读工科的学生提供实习工厂和岗位菜单,学生自选,适时到工厂见习和实习;与武汉“重冶”、武汉“一冶”合作举办了 “企业冠名班”,真正实现了“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学校实现了培养方式中的“四个转变”,即:课堂由学训分开转变为学训一体,新的实训基地有可供操作的工位,也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车间教室融为一体,工学结合更加紧密;教师由单一人事部门任命转变为多种方式聘用,学校今年到企业聘用了60名技术骨干担任专职教师,组建了由企业经理、工程师、技工和我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听讲为主转变为以操作为主;学制由统一型转变为灵活型,通过“学校学分+岗位考核”的方式,使大批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了优质就业。

二、以加强转移培训为重点,打造致富平台

新洲区24万富余劳动力中,有11.7万劳动力因缺少专业技能不能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急地方经济发展之所急,新洲职高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探索“外输增收,减少农民;

内转兴业,富裕农民”的工作思路,搭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平台。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六部委的高度评价,作为湖北省中职学校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优质培养对接优质岗位,提升转移输出增收功效

为了让农民得到转移培训的最大实惠,学校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开展了“走进百强企业找订单”行动,签订了803人的培养合同。学校今年输送到广州锻造一厂、日本电产科宝有限公司等企业的168名农民工,月薪都在1500元以上,无一人返回。短训班学员程艳华,在宜昌正大有限公司就业,历任销售部内勤、售药经销部保管员、采购员、猪小龙内勤,2005年起担任总监办副科长、总监办科长、总监办副经理,负责采购及猪小龙相关事宜,年薪15万元。学员李明贵,目前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艾钜上海公司,年薪10万元。近两年,学校已培训转移3532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年打工收入近5000万元,真正做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第二、“上挂横联下辐射”,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上挂农科院所,横联街镇成人学校,学校积极向广大农户辐射实用技术。为促进“楚天四大精品”等现代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和街镇成人学校联动,学校出技术、出师资,成校搞组织、联基地,联合培养农民。近几年来,学校所在地汪集街来我校接受过培训的2400名农民中,361人成为养殖专业户,186人从事高效生态农业,56人经营运输业,245人从事农产品加工和餐饮服务业,他们的年纯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学校被社会和媒体称赞为“个体户的摇篮”;学校畜牧专业的技术优势,带动了汪集街良种鸡养殖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汪集汤”成为省内著名品牌,年创产值3亿元。孔埠农民程杰华,在学校畜牧专业毕业后2000元资金起家,从事蛋鸡饲养和种鸡孵化,后成立了集种鸡孵化、蛋鸡饲养、饲料兽药经销于一体的“杰华公司”,现拥有现代化孵化设备62台套,资产总值800多万元,年纯收入60多万元,成为鄂东北地区最大的种鸡供应商。

三、以加强两个合作为支点,拓展办学空间

学校把合作办学作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使学校在合作中不断发展,在合作中不断壮大。一是实施“校校合作”战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为了破解规模发展的难题,与武汉市二轻工业学校联合开办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开办了“应用生物”大专自学助考班,学校办学规模在合作中不断扩大。最近,为了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争创国家示范学校,学校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开办了“计算机”、“数控”专业成人教育大专班,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开办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成人教育大专班,积极探索全新的校校合作办学模式,同时加强了与长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的校际联系,力求在教师素质提高、转岗培训,学生学历提高教育等方面开拓出切实可行的路径,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二是实施“校企合作”战略。近几年来,武汉市阳逻开发区积极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区的主导经济。学校紧紧瞄准我区产业发展的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在“联”字上做文章,在“外”字上求发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按照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原则,学校与武汉市宏兴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创办了武汉市工程机械驾驶培训学校;与民间投资者合作,联合开办了电机缝纫培训学校;与武汉市第四汽运公司合作,联合开办了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与武汉英才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租赁土地420亩,创办了新洲第一家有机蔬菜生产企业;与武汉天添食用菌生产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与新州区旅游局合作,为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培训了首批导游;与张家界山水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山水导游班”。最近,学校与北京雅艺博美容美发中心合作,双方共同完善教学设施、配备专业师资,合作开办“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校不断探索,构建了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探索总结出了利用校办产业——生态农业园和机械、数控中心开展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区委组织部合作,形成了面向全区村级组织的“农村经管干部培训”的“委

培”模式,对口徐古镇新兴产业的“金沃肉牛养殖”的“订单培养”模式,以及“广州锻造”、“武汉光谷”、“海尔”、“武汉一冶”、“武汉重冶”等“企业冠名班”等模式。这些,校企合作鲜明的“联”字特色,已经成为展现学校开放办学、促进学生优质就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蓬勃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学生有1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在2009年湖北省中职学校车工技能大赛中吴超、曾敏同学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在全国第四届“极品飞手”计算机大赛中汪松、邱恭伟等同学分别荣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今年年5月,在第九届微软核心技能国际大赛国赛区比赛中,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荣获团体二等奖,其中张勇获个人二等奖,陈星获个人三等奖。

成熟的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高端化:黄国元,学校水产专业毕业生,在海南省旅游公司打工,成为海南省旅游公司经理,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现为海南华图彩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童建明,学校畜牧专业毕业生,创办了武汉达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承接了国家大剧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等数千项工程的安防平台、监控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等等,在行业内享有盛誉。汪飞,园艺专业毕业生,在沿海城市闯荡两年后,创办了武汉中知商标事务代理公司,目前在武广、中商等租用多处写字楼,员工30多人。沈建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创办了武汉卓越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拥有员工80多人,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的MBA和大学生。

各位领导,在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武汉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职业教育,大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学有所教”,离不开职业教育。目前,社会中还存在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不良风气,呈请上

级政府部门进一步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区的战略重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发展职业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快武汉市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步伐、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及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二)支持学校发展,营造中职教育事业良好的社会氛围

1998年前,我校为县属副局级单位,新洲撤县设区后,学校机构设置一直未予明确。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机构级别与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学校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相适应,学校在开展对外社会活动、对外宣传联络、校企合作、校际交流、职业培训等工作时,受到了较大制约,影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了顺利创建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发展,请求上级领导考虑我校的行政级别问题,将我校明确为区属副处级单位。

(三)加强统筹,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智力投入

长期以来,学校农科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工科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我区工科专业师资来源不足,导致工科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目前学校工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已成为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瓶颈”。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工业新洲建设,建议上级领导统筹安排,增加农村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工科专业教师编制,引进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工科专业教师,解决学校专业实践教学之需,更好地服务新洲经济开发和武汉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9

一、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梅仙实际,逐步启动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

1、加强领导。镇里成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领导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村也分别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工作组,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2、制定规划。按照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地绘制了梅仙镇“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目前,全镇24个村(社区)也拿出了符合各村实际的规划方案。

3、广泛宣传。共组建3个工作队,深入各村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内容;共拉横幅6条,办专栏25个,印发宣传资料1.2万份,举办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2批次,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典型引路。确定了南洋、梅仙、通演为第一批试点村。并由镇主要领导挂包,并从各个环节推进试点村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南洋、通演村村庄规划;3个市级整治村的详细发展规划已上报审批。同时,根据对我镇农村发展现状,确定了工业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三种有梅仙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引导各村有意识地向这三种模式靠拢。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学习不深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的认识还很模糊;二是村级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三是宣传还不够深入、细致,很多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三、下步打算

1、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工作落实责任制。细化目标、量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制度。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按照责任目标,严格兑现奖惩,增强各方面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建立督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反馈、督促,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2、强化舆论宣传。通过高密度、高频率的宣传,使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好、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3、办好六件实事。①继续推进农村路网建设,今年将建设水泥路15公里;②推进源湖溪流域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推进10公里的森林防火林带和30口沼气池建设;③建设5个村的自来水工程,实施杨梅坪拆旧还耕和玉石养鳖返耕等“造福工程”;④继续推进“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⑤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重点抓好乾美村劳动力培训点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和劳动力培训中心建设;⑥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对规模种养户实行补贴补助、项目配套和奖励。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篇10

【关键词】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

1.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又进一步把我国农村建设提到了一个特别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一些列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广大新农村村民将传统的体育文化和富有时代感的体育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了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项目,吸引了广大村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情况

2.1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情况

为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全民健身制度,例如: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这些文件的制定,为地方性文件的制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江苏省在2010年颁布了《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颁布了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2012年印发了《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苏州出台了苏州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随即各县级市也出台了相对的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

2.2苏南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情况

社会体育指导员,系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第19号令发布了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为实行体育指导员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江苏省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看,到2013年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20.2万人。地方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还根据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体育指导员,让他们去带动地区体育特色的发展。根据走访调查情况来看,苏南新农村村民认为有体育指导员占62.2%,认为没有的仅占4.4%,基本符合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从调查还可以看出,苏州的昆山市、吴江区、张家港市、无锡的江阴市,大部分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这已经远远超过体育总局2011下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的要求。

2.3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社团建设情况

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体育社团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团结和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调查情况来看,苏南新农村村民认为有社团占35.2%,认为没有的占37.4%,认为不清楚的占27.4%,说明苏南新农村体育社团的存在情况还不是很理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要引起苏南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2.4苏南新农村村委会体育文化活动宣传活动情况

苏南各级政府,充分利用广播、电台、互联网、宣传橱窗、报纸等载体,进行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活动。例如:太仓市政府根据现代化建设要求,在太仓日报开辟体育版,在相关频道定期刊播体育新闻等体育栏目,在主要频率开设体育专题。户外体育专栏宣传、户外体育公益广告覆盖全市,在政府网站中有专门的体育频道。太仓体育局还编发一批有太仓地方特色的体育专刊,全市体育宣传媒体覆盖率已达到100%。这些宣传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向农民群众注入科学的体育活动新观念,使广大农民群众追求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积极性得到提高。

3.结论

3.1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制度健全,各级政府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指导新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3.2苏南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充足,大部分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

3.3苏南新农村体育社团数量还不足,村民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社团组织不是很了解,很多自发的体育组织没有及时登记成社团组织。

3.4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宣传活动主要依赖县级政府部门,村级体育文化宣传活动还没有形成氛围。

【参考文献】

[1]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工作总结[EB/OL].http://www.govyi.com/fanwen/kjwtzz/201411/fanwen_20141123153247_

173459_2.shtml,2014-11-23

[2]体育社团[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596

43.htm fr=aladdin

[3]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6]张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商丘市农村社会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8

(本文系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率先现代化进程中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13SJD840010)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范文 篇11

**乡辖**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户,**万人。近年来某某乡按照“旅游活乡、产业兴乡、城建靓乡、财税强乡”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济发展。2011年,全乡完成GDP**亿元,财政总收入**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全乡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一、完善农村经济联合会为主体,拉动村民富 为了有效整合多个经济组织,我们组建了村农村经济联合会,专门负责对农村各经济组织的管理、协调、服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各项产业良性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发挥四大专业合作组织优势,促进农民增收。我们立足**乡资源优势和旅游特色,乡村分别组建和完善了养鱼、养猪、种果和农家游等专业合作组织,按照“1+2”工作模式,支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负责人双向交叉任职,由专职干部兼任合作社社长。同时把专职村干部抓合作社的成效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提高专职干部抓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全乡**户中有95%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生产、-1-

组织化兴业、专业化致富,合作社获得了有效发展。2011年,全乡生猪合作社出栏生猪**万头以上,户平纯收入达**万余元;水产合作社年产东江名贵鱼**余吨,户平纯收入达**万余元;水果合作社每年产蜜桔、布朗李等优质水果**万公斤,户平收入达**万元以上;农家游合作社年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户平收入达**万元以上。二是发挥股份制合作优势,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采取党员干部带头、经济能人示范、群众参与的办法,发展村集体经济。某某乡某某村近年来发展了东江名贵鱼养殖公司、**旅游小商品中心、**农家休闲山庄、**无公害养鸡场等股份制集体企业,使某某集体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1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余万元。**村通过发挥合作社作用,网箱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发展网箱达**余口。

二、以开展新生产生活运动为载体,带动村庄美 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我们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大力开展新生产生活运动,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全乡以**、**、**、**村为示范村,一村确定1-2个示范组,以点带面,不断推进。示范点主要开展以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

厕、改水泥路、建休闲广场、建沼气池、建垃圾池“三清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新村建设示范点**村***组,从2010年开始,共投入改造资金35万元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实施“三清三改三建”村庄整治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全组住房全部进行了美化亮化,道路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绝大部分农户用上了沼气池。通过示范带动,全乡新农村建设建设全面推进,近三年来,全乡完成了通乡通村通组公路水泥硬化**公里,维修和兴建水利工程**多处,完成改水***户、改房***户、改厕***户,完成沼气池***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

三、以加强村民自治为重点,推动村风民俗好 为把某某乡建设成为“富而美、好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加强了以村民自治为重点的道德风尚建设,推动村风民俗好。一是在全市率先推行“1+2”村级组织管理模式,把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与加强村民自治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组建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村民的民主管理、民主

镇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篇12

我镇积极立足镇情,抢抓机遇,稳步推进。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和镇级示范村***村等14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产业特色鲜明的村、组,按照“五新一好”的要求,从政策、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使这些村、组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现将我镇新农村建设目前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本月以来,结合自身实际,着重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对房屋进行了“穿衣带帽”工程;目前已新建沼气池122口;大力推进人畜饮水工程,从***引水至***、**、***等4个自然村庄,主管道长约3500米,支管道长约5000米,解决250户,945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目前工程已完成90%余;目前已机械化高标准建设库区柑橘基地350亩;积极整治村容村貌,计划每100米修建一个垃圾箱,共50个,修建总垃圾池2个,目前已安装好30个垃圾箱;一个500平方米的公共娱乐广场正在筹备动工中,已准备砂石料650方。

2、镇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本月来,该村仍把主要力量放在通村公路建设、产业基地建设、基层组织民主制度建设上。已建成新农村小区两处,硬化主干路和入户路共计80余条,总长度830米,硬化面积4200平方米;建成仁用杏基地600余亩,生态林700亩;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完善了村级组织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制度,增强了基层组织的阵地堡垒作用。

3、目前,各镇级示范组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村容村貌建设、环境卫生整治上,大力推进“三结合”沼气池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净化乡村环境。同时,合理规划、高质量进行通村公路建设和人饮工程建设,***的部分通村、通组公路已经相继上马。

4、本月,对集镇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工程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对集镇道路进行了整修,路侧石已全部铺设到位,并在路旁新栽种枇杷树115株,彩砖铺设工程正在进行当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篇13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新型农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农村建设人才就蕴藏在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關键因素,要努力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新型农民的培养主要包括提升农民法制观念和实践、深入开展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党员、提高村干部素质。

一、提升农民的法制观念

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法制是促进农村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能够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同时可以有力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我国农民缺乏法制观念和实践原因在于绝大多数文盲在农村,农民整体上科学文化水平低。提升农民法律观念和实践适应新农村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发展农村教育。

中国有近13亿人口,七亿多在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差异大,发展好农村教育,可以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使得农村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更加提高。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应逐步扩大受教育的年限,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批有一定文化的新农民。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发展服务,农村成人教育必不可少。通过农村成人教育,要培养农民一专多能,让科学技术、先进农技知识进村入户。农民学习和提高了科学文化知识,容易接受法制观念。一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在农村的普法宣传,使农民明确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贯彻法律之上、依法办事的原则,进而培养农民的守法精神。有了法制观念,能够推进执法环境的改善,引导和教育乡镇执法者更好的公正执法,农民可以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倡导文明、建立和健全农村各项法规制度,依法治村,改变那些不文明、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思想和习惯。

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怎样运用知识,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理论水平,达到教育的目的呢?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必须走工农结合的道路,“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段话无论是对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还是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择业方向提供了一个参考,使他们认识到应该到农村去,农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基本分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进入乡村学校做教师,另一部分是进入基层做乡村干部。之所以倡导大学生到乡村做教师,原因在于很多的农村地区因为经济落后而教育落后,因为教育的落后更落后。教育条件非常差,导致没有人愿意到农村学校教学;在农村教学的教师有的没有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总是想着去好条件的学校任教,有的照本教学,还是过去的老观念,这一系列的反映带给当地的教学水平不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师队伍短缺。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新农村建设会难上加难。大学生能够到乡村学校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学习更多知识,为新农村提供有知识的农民。之所以把大学生作为新型农民来培养,不仅在于他们能够带来新观念,更直接的与社会同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大学生到乡村工作,接受锻炼。这就需要到乡村工作的大学生不仅要热爱农村,更要扎根农村。

三、大力发展农村党员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与其他政党相比根本不同点和进步性就在于自身的先进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先进性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组织建设、党风建设、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实践,因此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进取精神始终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紧紧相连。群众总以党员的行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习惯跟着党员学,跟着党员干,把党员当作消息树,希望和党员学习致富本领,他们是新型农民的核心部分。农村党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是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为党员,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应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

党员是从农民中来的,知道农民的所需所求,了解农民的心声,能够做到立足农村的现状、心系农民、帮助群众、服务群众,为广大农民农群谋福利,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还是树立新风尚的带头人,他们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做到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带头移风易俗。

四、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与之相适应,因为乡村干部是联系党和政府与群众的纽带,是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直接领导者。现阶段乡村干部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乡村干部结构还有待于改善。一方面乡村干部要不断接受党的政策方针的教育,学习经济、管理、服务等知识;一方面要多层次,多渠道选拔干部到基层工作。选拔大学生到乡村做干部是提高乡村干部政治素质,改善乡村干部结构的有效途径。当前农村中各种矛盾,利益冲突比较突出,大学生到乡村做干部,可以成为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学习周围其他干部管理经验,互相交流思想体会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带来管理观念的更新,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周围农民的工作,消除不稳定因素,为促进农村进步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张乃剑,《新农村建设的九大标志》,《瞭望》,2005年第52期。

王太广,《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人民论坛》,2005年第12期。

上一篇:9月份简报勿删下一篇:育儿经验给孩子一双能展翅飞翔的翅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