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通用10篇)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1
2007年以来,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X镇以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目标,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在试点建设的同时,逐步向全镇推进,落实各项措施,使农村面貌得到改善的同时,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一部分上半年工作总结
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建设农村道路、水利、广播电视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法制、社会保障事业等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1、构筑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⑴粮食产业体系
推进集体规模划经营,组建5个粮食生产合作社,使2880亩粮食生产全部实现集体规模经营,提高了组织化、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吸收119名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71.4万元/年。
⑵经济作物产业体系
①蔬菜基地:光明村年初成功申报国家综合开发项目——宝山区7000亩蔬菜储藏保鲜新建项目,目前已进入工程招投标工作。该项目将加快形成以光明村为中心的蔬菜产业基地,同时光明村组建合作农场,集中305亩蔬菜进行集体规划化经营,吸收80名当地农民就业,直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48万元/年。该蔬菜产业基地的形成为打造村级产业支撑提供有利条件。
③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由天平村牵头,范围涉及光明、毛家村,与XX超大食用菌有限公司合作,将罗店的土地资源与超大成熟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相结合,做大做强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产业,实现双赢目标。初步设计规模为1000亩,第一期为500亩。计划采用双方共同投资,超大公司统一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并统一收购产品进行加工出口,吸收当地农民生产种植,保障基本工资并联产计酬的方式进行生产。目前该项目处于合作商谈和项目申报阶段。
2、跟进金罗店生态农业科研园(东方假日田园)与宝山工业园区公共服务配套园项目的后续工作。用地指标的申请和办理正在进行中。
2、加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⑵联合村蔬菜设施建设项目正在进行现状调研、整体规划设计。要进行农田基本设施改造,并对区域内河道进行规划,用设施装备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土地产出率,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
3、构筑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试点建设工作。在2006年建设四方村为农服务站的基础上,上报了3家(光明、天平、张士村)为农服务站,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和社会事业服务。
4、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创建蔬菜生产安全监管示范基地。
落实沪蔬办(2007)第5号文件精神和措施,开展创建工作,制定创建示范基地实施细则,提高本地蔬菜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培育“金罗店”、“祥和”品牌,提高我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效益。
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三、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1、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成了罗店新一轮教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的制订;光明中学改造工程进展顺利,7月份可正式开工;罗新苑幼儿园、新镇幼儿园、小学建设开始启动;组织筹建罗店镇教育展示馆。
2、深入开展“卫生月”活动。积极开展以“讲卫生、建健康罗店”为主题的卫生月活动,国家卫生村创建工作启动;上半年取缔无证照食品加工8户,指导经营办证4户,取缔无证经营21户;社区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罗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
功能进一步发挥,启动新建3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全面实施镇、村卫生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巩固市级卫生村创建成果,启动居民个人健康档案运行管理;组织召开罗店镇红十字会第一届第二次理事会。3、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展就业渠道,不断开发千万人项目,上半年已完成全年就业任务;积极开展“送医送药进农家”活动,为9个村3769人次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大病救助53人救助资金为28万元,免费对90名残疾人进行了体检。
4、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6月份举办了“第五届罗店龙船文化艺术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以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完善志愿者服务制度,鼓励市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第二部分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聚焦重点抓推进
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发展重点项目形成村级产业支撑,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光明村蔬菜储藏保鲜项目:根据项目进度要求,按时完成工程建设、设备配置工作,并顺利通过上级部门的验收。
2、东方假日田园项目:在完成土地指标审批工作后,明晰资产,在区委、区府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完成民营资产收购工作,使之走上正常管理经营轨道。
3、天平村精品果园建设项目:项目申报同时,完成整体规划、新品种引进工作,并进行果园基础设施建设。
4、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项目涉及的三个村组建公司,与超大商谈合作的细则、方式和之后涉及到的具体操作事项,推进该项目早日建成。
5、联合村蔬菜设施建设项目:在完成前期调研,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和区农委及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并着手实施。
二、注重民力抓落实
1、环境建设和改造。
年内完成140条镇、队级河道的整治工作,顺利通过验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日常保洁、保绿等工作。
2、继续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完成全镇中、小、幼学校的设施配置建设,确保工程顺利实施。跟进村级卫生服务站创建工作,加快建成以1个中心加15个卫生服务站为体系的卫生服务网,并实施乡镇卫生一体化管理。推进张士村文化示范点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示范点作用。
范文网【】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2
(1) 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已初步建成,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地结合, 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芜湖县自2007年以来, 已打造了鲁村、永和等30个新农村社区居民点, 2010年又启动了以土地整理、整村推进为抓手, 以保障农民群众利益为核心, 以科学规划、调整村庄布局为重点的29个新型农村社区点建设。计划建设5 000余套安置房, 到2011年底即可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南陵县也以规划为引导, 做到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加快整合城乡资源, 推进城乡发展空间的融合, 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点建设。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有效结合。芜湖县湾址镇津元新城农村社区点位于原三元集镇区内, 小区一期工程已有466户农民入住, 并有相应的幼儿园、卫生室、文体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期工程计划2011年11月交付使用。计划3~5年内建成一座占地0.8 km2, 人口1万人, 周边5个村3 000多农户全部进入小区居住, 建设设施齐全的津元新城。南陵县大浦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750户农民已入住, 小区内自来水、天然气、通讯网设备齐全;医院、幼儿园、学校、农贸市场、社区服务场所以及街道等城镇化设施均已建成, 连同周围高科技农业中心、高科技农业示范及观光区、观光农业及旅游度假区, 已构成一座新型现代农业及旅游休闲的新城镇。三是推进了农民市民化进程, 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大浦新农村试验区总规划16 km2, 涉及3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6 000余人。大浦试验区按集中连片、农民自愿、先拆后建、权属清晰的原则, 实施了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置换社区住房“双置换”办法, 并按照自愿原则, 安排部分安置户转为城镇户口, 按规定享受城镇低保, 达到年龄标准的人员 (男55周岁、女50周岁) 每人每月享受220元的最低生活补贴。同时, 由劳务服务站安排他们到农业示范区内打工。在大浦农民社区服务中心, 还设置了农民“诉怨港”, 对居民生产、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和事有不同的看法, 由村负责人接待和处理,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正逐步向农村延伸, 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近年来, 芜湖、南陵两县都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道路和林网建设, 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十一五”期间, 南陵县新增农村公路里程达652 km, 大部分村通上了公交班车。户用沼气、改水改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加快实施。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芜湖县加大中心集镇、中心村的城镇功能建设, 完善道路、中心村的城镇功能建设, 完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了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县城到各乡镇10~15 min的快速交通已经形成。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清洁工程, 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在着力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方面, 两县都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实施每个社区 (居民点) 有一个卫生所;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乡、村文化站、所和社区居民文化室和体育场所建设, 提升文明乡村水平。
(3)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带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以来, 芜湖县大力推进“三化建设”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 、“四个新型”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社会建设、新型农村建设) 和“六个一体化” (城乡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 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连续9年位居全省“十强县”行列。该县突出园区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规划先行, 积极推进城镇化, 与此同时,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8∶40.234.0调整到2010年的14.1∶65.1∶20.8,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 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05年3 900多元提升到2010年8 239元, 翻了一番。南陵县是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该县在抓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 也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60∶14, 与此同时, 农民年人均收入也达到了7 861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 600多元, 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推进了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农村社会治安良好, 提升了县级投资环境。芜湖县先后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南陵县连续4届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2 芜湖、南陵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芜湖、南陵两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规划和措施, 但就当前情况看, 仍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新农村建设仍在“点”上示范, 尚未连线成片, 点和面上反差较大。芜湖市是“百村整治、十村示范”, 芜湖县是“一镇十村示范、二十村整治”, 南陵县是“三镇二十村示范、三十村整治”。笔者所见到的新农村建设, 仍是试点, 尚不能以点连线, 以线成面。在多数农村面上, 农民居住村落仍存在散、乱、小, 环境差、卫生条件落后的现象。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仍是政府主导, 由政府抓规划, 抓土地整治、整村推进, 小村并大村等项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民的参与度不高, 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仍缺乏积极性。三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缺少产业支撑。近年来, 芜湖、南陵两县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较快, 但“一村一品”的产业支撑不明显。南陵县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 但由于粮食产业生产成本较高, 抗风险能力弱, 产业链不长, 农民靠粮食不能致富增收。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存在的不足, 芜湖、南陵两县都提出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措施。芜湖县先后出台《芜湖县新农村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芜湖市新农村建设安置房建设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南陵县提出了今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六个创新”和“六个方面的加强”。与此同时, 两县都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投入严重不足。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自筹资金又不容易操作, 绝大部分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笔者所调查的丫山的一个自然村, “三清四改”, 村容整洁, 通水通路, 就要花100多万元。而南陵县近几年来累计下拨的示范工程专项资金还不到2 000万元, 与全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大投入相比, 实在是杯水车薪。二是村干部抓新农村建设动力和压力不足。目前, 村干部的主要精力仍在抓不生 (计划生育) 不乱 (社会治安) 上, 抓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和压力。村干部也缺少带领农民致富的手段和本领。村干部的收入报酬也比较低, 缺少抓工作的激励机制。三是抓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 需要统一协调, 按各部门的职能, 上下对接、务实服务, 帮助解决新农村的实际问题。比如, 村容整洁, 就涉及到住建、环保、农业、卫生等各个部门。此外,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也需要进一步整合, 给县里一点自主权。另外, 目前项目资金投标程序多、时间长、手续繁, 镇村一个项目要来回跑多少次, 影响工作效率。
3 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芜湖、南陵两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调查, 总结分析两县的主要经验、做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引发了笔者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的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从总体上分析、判断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处于什么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已开展6年, 在总体推进上是否仍要搞“千村百镇示范试点”?如何把点上的经验在面上推广?下一步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推进思路是什么?步骤和重点如何安排等, 均需要认真地作出总体上的统筹考虑。
思考之二:对于安徽这样的产粮农业大省, 在农民收入不高,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农民外出打工形成农村“空心化”的情况和条件下, 如何选择新农村建设的类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走出有安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思考之三:在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 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关系?
根据上述思考和安徽省农村社会的经济现状, 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要认真总结各地经验, 推广典型, 促进新农村建设点、线、面结合。近几年来, 安徽省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摸索出不少好办法、新经验, 要认真总结上升。比如, 合肥市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城镇化带动农村,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芜湖县成立新农村建设指挥部, 以县国土局、农委为主体, 从县委办、纪委、规划、水务、建委、供电等部门调专人组成办公室, 专门负责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做法;天长市坚持工业、强农并举, 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等都需要认真的总结。要树立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 以使能在全省不同类型和地区推广。如习近平副主席视察的阜阳颍州西湖白行村发展集体经济,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毛发专业村建设港集新村的典型;宁国市南山街道万福村建设美丽和谐万福的典型等。建议在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时, 要认真总结梳理典型经验, 提出便于推广、便于操作的做法。有的要上升到省委、省政府文件的高度, 进行推广。
(2) 要认真分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要组织专门力量, 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开展一次专项调查, 认真分析形势, 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新农村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目标和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既不能停留在试点阶段, 也不能操之过急。宣城市在“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基础上, 以点连线, 以线成片, 稳步向纵深推进的做法就很好, 建议在组织全省专题新农村调查的基础上, 召开一次全省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形成有安徽特色的新农村工作主题、新农村建设理念、原则、目标和工作机制。如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域抓提升, 着眼全省建试点, 面向全国做示范”的新农村定位;“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目标;坚持“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侧重现代美、构建整体美”和坚持“建设、保护、管理、经营”建设原则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影响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要借鉴浙江省湖州市经验, 建立“财政引导、多元筹措、市场运作”投入机制。该市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筹集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资金154亿元, 涉农贷款691亿元, 财政投入年均递增29%, 金融贷款农业人均达6万多元。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资金, 采取省、市、县3级共建, “连接统筹”、“衔接统筹”和“七个一点”办法, 也值得我省学习。二是新农村建设主体问题。新农村建设要广泛发动农民、紧紧依靠农民, 要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共建共享, 调动农民主体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着力动员农民方面下功夫, 提高农民素质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要在着力组织农民方面下功夫, 成立农民理事会和管理组织;要在着力服务农民方面下功夫, 把新农村建设政策宣传到、送到各家各户, 让农民拥护党的政策。三是新农村建设如何建立干部的激励机制问题。要教育干部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发展农业有激情, 献身新农村建设有激情;要建立村干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利益, 有的报酬可高于县乡干部;德才兼备的可优先录用为公务员。四是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 加大对已建示范点的考核力度的问题。目前, 安徽省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力量亟待加强, 有些市、县仅1~2个工作人员, 经费无保障, 有的是临时抽人办工的, 影响抓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建议省政府统筹安排, 充实新农办的力量, 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 把它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常设机构。与此同时, 要加大对现有试点村的考核, 调整充实“示范”单位, 对成效显著的试点要给予奖励, 对今后新农村建设资金也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房入住;地域观念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新房入住基本状况
1.新房入住环境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住房环境的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人们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住房模式体现的是一个过渡的过程,由过去的土木结构房屋向瓦房过渡再实现到楼房的设计。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同样的居住条件。新房的建设标准和城市小区的建设模式较为相近,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供暖、供水、供电模式都让农民享受到更为便捷的生活条件。新房入住的方式采取的是全迁式、半迁式和整治式,全迁式是指整个村落向中心村落统一迁移,统一安置到社区住房中。半迁模式就是对部分的自然村落向中心村迁并的形式。整治式的心房模式就是通过在原住址上实现拆修、修缮的方式,保留原有的村落形式。每种模式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房入住问题的解决依旧是一大难题。
2.新房入住的影响因素
新房入住率并不是很高,受到农村历史条件因素、人文因素等影响,农民并不是很适应新房入住的这种方式,对于新房入住的接受程度不高。新房入住的历史因素是最主要的问题,人们在一定的居住环境条件下应经适应了长期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已经养成,想要改变是很困难的。新农村建设就是需要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城镇化的居住模式让农民无所适从。从人文因素上来说,村落的形成已经形成了人家交往的基本模式,如果采取新房入住的方式很有很能减少交往的频率,人们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反而不利于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3.新房入住存在的问题
①地域性问题
新房入住率低主要是受到了地域性问题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是想要将农村集中到中心村落,实现集中的管理,为农村的生活生产带来更好的条件。但是农村人普遍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对于祖祖代代传下来的房基地有特殊的情感,愿意守在自己的土地周围。每一个村落都与不同的地域分布,想要集中管理难度很大,也不符合农民的情感体验。
②观念性问题
新房的入住率低是由于农村的传统观念认知存在着差异性,政府部门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不到位,政策落实程度低。农民没有看到新房入住为自身居住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福利。在观念上无法很快的接受入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政策上和观念上应该实现统一,注重对于农民的引导。
③适应性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建设问题,应该体现循序渐进,逐渐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农村新房入住率低,农民无法很快的适应社区集中式的管理方式,搬迁的积极性不高,新房入住有陌生感,需要一定的积极引导,了解新的生活环境,提升适应能力。
二、提升农村新房入住率对策
1.合理调整地域性住房安置,实现就近分配
新农村建设需要关注方方面面的建设,尤其是在住房改善问题上应该有所重视。住房安置问题应该充分的重视农民自身认识,了解农民的住房习惯,采取有效的安置政策。实现就近分配的原则,在保持原有农村住房安置原貌的基础上实现对住房环境的改善,逐渐的向中心地区靠近,实现循序渐进的引导,调整农村的住房格局,保障农民的利益充分的实现。农村的住房安置问题和土地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在提升入住率的问题上应该合理的解决土地问题,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让农民看到住房安置所带来的好处,形成合理的安置,优化住房安置条件。
2.科学引导农村住房生活习惯,注重观念转变
农民新房入住的安置不只是形式上的搬迁入住,而是应该农民的内心感受出发,充分的了解农民的住房需求,不是单一的对城市的住房模式进行模仿。新房入住应该实现一个良好的磨合,对于新房的居住条件和居住功能进行充分的介绍,让农民对新房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感受到新房的便利性。逐渐的引导农民进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观念上主动去接受新的居住环境,乐意去接受新的改变,对于住房安置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从而创设更好的居住环境。
3.配备城镇化住房基础设施,提升农民适应能力
农村的住房建设应该不断的完善基础的配备,实现和城镇化住房设施建设的共同发展,逐步的向城市靠拢,为农民提供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农村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注重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转变,提升适应能力,提升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新房入住问题的解决上通过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农民改善居住环境,合理的分配土地,实现农村的管理的惠民利民。新房入住安置是充分实现对土地的合理配置,提升土地的利用程度,拆旧房子腾出新的土地能够有力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生产生活财富。通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让农民逐渐适应新房入住的居住模式,实现自主规划和完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实践,达到良性发展的状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新房入住问题需要具有针对性,结合各个地区发展的环境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充分的考虑到农民自身的需求问题,从观念上、适应性上、政策上和长远规划上实现合理性、科学性的规划,引导农民入住新房,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居住模式,为农民的居住环境建设带来更为合理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新军.农村居住模式的新探索——奉贤青村镇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2004(6).
[2]惠乐斌.针对中国“4-2-1”家庭结构的居住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朱珊.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变化研究——以湖北鄂州、仙桃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4(06).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管理情况汇报 篇4
情况汇报
我村地属璧城近郊,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1332户、总人口3650人。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档案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档案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设施不完善、人员不到位、投入无保障等情况,档案工作游离于人们的视线之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档案工作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我们按照县档案局的要求,于2009年初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档案工作有效地发挥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民生的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主要做法
1、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了大量的文件材料,但这些极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没有形成档案,而是存放在一些办工桌、箱箱柜柜或村干部个人手中,形成了“包包档案”“坨坨档案”“抽屉档案”,散落于不同地方,管理混乱,文件材料损毁、缺失严重。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加强了村、组干部的思想教育,积极参加街道的业务指导和档案知识的培训,强化村干部村级档案工作的认识,转变长期以来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的状况。
2、提高村干部及档案员业务素质。2009年来,我们积极参加街道主办的两期村级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并请档案局的领导到村指导业务3次,街道档案员到村培训4次,多次请专业人员现场辅导收集、归类整理、装订资料。修改和完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各项制度,为搞好村级新农村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
3、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的规范化。一是突出文件材料收集的广泛性。广泛收集了村级组织建设、村规民约、村民“一事一议”、农村土地承包、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四难”问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同时突出本村的特色和亮点,比如在村建立了“农户档案”、村“大事记”受到上级的好评和村民的普遍欢迎。二是突出村级档案整理的科学性。按照国家档案局印发的《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因村治宜,分类指导,档案整理严格按业务规程操作,体现规范化、科学化。三是突出档案的实用性。体现出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能有效地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使档案成为有利于老百姓、有利于基层组织的有形的财富。四是突出体现档案工作的开放性。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与村务公开同步,与民主建设同步,与便民服务同步。
二、取得的成效
随着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街道将档案工作纳入村年度目标考评,我村档案工作得到加强,建档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建立健全了档案工作各项管理制度。我村建立了综合档案室,我村建档工作已基本完成,档案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新农村档案工作在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三、主要经验
1、争取领导重视是关键。为了搞好新农村档案工作,2009年,我们争取街道办事处在我村搞试点,并争取政府购置了一台复印机,价值9000元,为我村开展新农村档案工作提供了方便,打好了基础。我们对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自加压力,严格要求,争取街道办事处给我们开小灶,单独培训、现场指导,并调整档案员,规定村干部必须会电脑操作并共同参与档案工作。请档案局领导多次亲临我村进行现场指导,为我们指引方向、排疑解难,为整个工作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强化档案工作是基础。近两年来,我们下大力气对村档案进行了规范化整理,主动要求街道对我村档案工作进行检查,对档案员档案管理不规范、不到位、没有坚持制度的地方立即整改,对整改不及时,逗硬进行年度档案工作考核,有力地推动了我村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现在我村档案工作取得了好的成效。
3、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我们把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作为服务于民生来抓。建立了农户档案,对农户档案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农户档案信息在科学生产和规范管理中的作用。农户档案的内容包
括:农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宅基地使用、耕地池塘水面承包、农业生产经营、协议契约、借贷信用记录、劳动力技能培训、婚姻生育、奖励与优抚、健康体检、医疗保险、养老保障、违规与处罚、拆迁补偿等文件材料。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着眼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丰富档案内容,切实做好与农民相关的档案管理,尽量做到文件材料归档齐全完整,方便群众查阅利用。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5
作开展情况汇报
国家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通知精神,相关文件通知强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结合我县文化工作建设实际,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两馆一站”、“兴边富民”、“扩大内需”和云南省实施村级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等建设工程,XX年至XX年6月,先后完成了,勐烈镇、宝藏乡、国庆乡、嘉禾乡、曲水乡、整董镇4乡2镇的综合文化站新建工程和康平乡文化站的改造维修建设,并为5乡2镇7个文化站各配送了一架钢琴、一台摄像机、一台数码照相机和一套音响设备;二是先后建成了78个村级文化室和三个点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三是完成了32个村委会和两个社区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及17个点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分校”建设;文化硬件设施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营造广大农村精神面貌和社会新风尚提供了 阵地堡垒和物质保障作用。
二、积极开展工作,解决农村“三难”问题
我县把解“五难”的民生工程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工作努力开展好以下“三难”问题:
一是解决边远山区农民看电影难问题。主要措施是继续推进“2131”工程,在争取省、市优惠政策的同时,县财政每年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农村电影管理站每年完成“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800场,做到每月每个行政村放映一场免费电影,并确保长期坚持。
二是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问题。县图书馆每年定期送书下乡不少于5次,我县积极争取国家“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先后完成34个点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今年内计划完成16个点,以完成全县50个点的农家书屋建设。同时,通过争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项目,XX年至XX年国家先后投资80万元,完成宝藏乡、国庆乡、勐烈镇、整董镇、嘉禾乡5个点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项目和17个点的村级农网共享工程服务点。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文化科级信息贫乏等困难。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科级素质和智力支持,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是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我县自XX年恢复重建XX县民族歌舞团以来,坚持每年送戏下乡不少于12场。同时,派出县文化馆、县歌舞团深入农村辅导或定期不定期举办乡 镇文化站人员和行政村文艺骨干培训班,通过一级培训一级,近年来涌现出20多支呼之能来,来者能演的农村业务文艺演出队,曾有18支农村业务文艺队获云南省“优秀农村文艺演出队”的表彰。这些文艺队每逢节庆日就活跃在村村寨寨,不但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了村与村、寨与寨、民与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更化解了矛盾、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团结、规范了社会群体行为。特别是整董镇和宝藏乡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已形成一定规模,已成为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亮点。真正体现了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作用。
XXXX自治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6
今年以来,襄垣乡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以“创三优”环境整治为工作核心,明确思路、强化领导、规划引领、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确保效果,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全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立足实际,明确思路,抓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襄垣乡是一个农业乡镇,如何切合实际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思路的问题至关重要。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实际,结合县委、县政府的有关精神要求,乡党委、政府提出了“规划引领、典型示范、环境切入、整体推进、联动共建”的工作思路,明确把农村村镇建设、龙头产业提升、特色项目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重点。
同时按照全县实施方案的要求,从“创三优”环境整治着手,并以此为我乡新农村示范行动的切入点分步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员部署阶段,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配套相应的人员、设施;第二阶段是重点整治阶段,按照先点后面、逐步推进的顺序对全乡主干道、村通路及村内全方位进行整治;第三阶段是巩固推进阶段,重点是在完善“创三优”各项制度的同时,形成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使农村基础环境工作走上程序化、经常化、制度化。各阶段工作一环扣一环,一步赶一步,精心实施,确保成
(一)村镇基础建设。以“创三优”环境治理为重点,全乡25个自然村从“一绿四清四治四改四加强”全方位进行整治,具体做法:一是对所有农村村头地角、河边沟渠、房前屋后等积存垃圾进行清理,全乡共出动机具265次,各种运输车辆3000余辆次,清理垃圾1万余吨,规范农村垃圾、粪堆、杂物的存放管理,建立长效环卫管理机制,形成“户集中、村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动员引导农户使用沼气、吊坑、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能源,积极开展“四改”工作,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二是机关、学校、店铺、企业的治理。组织人员定期清理室内外卫生,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做到窗明几净、整治有序,签定“三包”责任书;三是完成了平襄线及改造(全长4.2公里),襄垣村内主街水泥硬化已完成60%,同时对平襄线、东夏线、旅游路和村通道路路面、两侧及绿化带进行治理,实行乡干部包段负责制;四是对绿化苗木进行整理、剪枝;五是配套基础设施。在全乡重要区域修建了垃圾池,各村都建成各自的垃圾填埋场。
“十个有,十个一”等建设项目也全面得到落实,继去年襄垣村、郝家堡村文化大院投入使用后,今年郝洞村集支部活动室、文化大院、农机大院于一体的办公活动场所基本竣工,府底集学校、文化大院于一体的工程也基本竣工即将投入使用。桑冀村新建成一家便民服务店,远程教育工程已铺设所有18个行政村,青沙自然村投资50万元打井成功,解决了该村人畜吃水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基本完成任务。
作社,总数达到15个。各个合作社积极服务三农,开拓市场,稳步发展。
四、联动共建,社会帮扶,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扶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在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当中,帮扶单位充分认识到开展帮建工作是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署的重大举措。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比如:农机局、郝洞纸厂为郝洞的文化大院建设各投资5万元,计生局为桑冀村新农村建设投资3万元等等。
今年,县委又选派3名大学生村官到我乡基层锻炼,充实了基层力量。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完善了政府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乡的新农村建设。
五、存在问题
深看全乡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不难看出,成绩有一点。但从整体上讲,与先进的兄弟乡镇比,与上级的要求比,与规定的目标比,还有较大差距:
1、思想问题:一是基层主干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形势认识不清,对新农村建设主动性、积极性、责任感不足,干部等靠上级资金支持搞建设的思想过重;二是基层群众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对新农村建设缺乏相应的自觉性。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基本没有发挥或没有得到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自我信心不足。
农产品加工领域,拓展增收渠道。
3、基础建设不动摇要坚持抓
继续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坚持不懈地抓好打井配套工程、引水工程、便民超市工程、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大院建设工程,一步步创优全乡的发展环境。
4、着眼长远,农民增收要经常抓
要积极组织各种科技、信息服务培训。积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鼓励农村大户主动寻求其它职业收入,从事果业经纪,餐饮服务,并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快速进入相关产业,特别是抓住全县文物管理体制的转换契机,鼓励农民进入文物旅游业,多方增加收入。
总之,2008年通过一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乡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全乡扎实工作,努力拼搏下取得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将扬长避短,克服困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使襄垣乡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7
1.1 浙江省村庄基本情况分析
自然村趋势是小村向大村合并、人口向大村聚集。2010年“200人以下自然村”44568个, 到2013年“200人以下自然村”减少到41314;2013年“600~1000人以上自然村”10086个、“1000人以上自然村”5672个, 到2013年“600~1000人以上自然村”增加到10606个、“1000人以上自然村”增加到6090个。
1.2 行政村转社区化和合并趋势明显
从2010年行政村24342个减少到2013年22793个。
1.3 编制村庄规划占比逐年提高
2010年已编制村庄规划行政村16826个, 占全部行政村69.12%, 已编制村庄规划自然村32492个, 占全部自然村36.41%;到2013年已编制村庄规划行政村16786个, 占全部行政村73.65%, 已编制村庄规划自然村31659个, 占全部自然村36.40%。从数据来看行政村实施村庄规划编制的情况比较好, 自然村大多都是小村落所以编制规划的需求不强烈。从地区来看, 到2013年杭州、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已编制规划的行政村占比都超过80%, 温州、舟山已编制规划的行政村占比低于60%, 可以看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编制村庄规划的热情更高。
1.4 村庄治理效果明显
2010年开展村庄治理的行政村为13250个, 占全部行政村54.43%;到2013年开展村庄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5198个, 占全部行政村66.68%。从地区来看, 到2013年湖州开展村庄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5.59%, 而温州仅达到40.55%。
2 村庄市政公用设施情况分析
2.1 村庄市政公用设施中水、煤、气建设明显增多
2010年集中供水的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70.73%、用水普及率75.34%、燃气普及率38.73%;到2013年集中供水的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74.94%、用水普及率77.18%、燃气普及率46.41%。浙江的村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增长迅速, 但是由于这段时间的村庄拆、并、建情况复杂多变, 绝对数的比较缺乏意义, 所以只能通过相对占比来体现。
2.2 村庄市政公用设施中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设明显增多
2010年村庄内道路面积289726.09m2、排水管道沟渠长20413.75km、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31.52%、有垃圾收集点行政村占80.08%、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65.98%;到2013年庄内道路面积1389226.13m2、排水管道沟渠长23946.46km、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49.16%、有垃圾收集点行政村占87.63%、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77.41%。出数据可以看出浙江在村庄的人居环境提升上, 在各项指标的基础建设上都有明显的改善。从地区来看, 2013年度嘉兴在污水处理行政村占比80.21%、垃圾处理行政村占比93.45%都是改善的比较好的;宁波对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占比31.98%、衢州35.35、台州39.85%、丽水37.91%, 仍需要极大的投入改善;舟山的垃圾处理行政村占68.18%,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对垃圾处理的投入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8) .
[2]安吉县人民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J].绍兴三农, 2010 (6) :20-22.
[3]王丽娟.和美家园德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28-32.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8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9
近年来,在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认真制定《大桥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沂洋村为带动点,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始终把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严格依据全镇5.37万亩粮播面积分摊入户,足额的发放了粮食直补款241.5万元,良种补贴款58.7万元,确保粮款直补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结合本镇产业实际,进一步推进“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兴菌战略,新建了5家银耳烘干厂,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坚决取缔银耳熏磺,捍卫了古田银耳“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称号,在10年经济危机、出口不利的大环境下,全镇食用菌销量仍达5642吨,增长8.5%,其中银耳4096吨;进一步推进种植业、农副业发展,走规模化战略道路,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益,水果、蔬菜、畜禽业分别实现产值648万元、1148万元和433万元;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科技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技术、劳务信息、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组织开展“科技百村行”活动,对各村农业人口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提高了农业群众的生产技能。据统计,全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年收益4251元,增长5%。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041万元,完成了广胜、门里、横洋、明洋、岭南、金坑里、筹洋、潮洋等8个村27.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设,实现了全镇36个行政村的全部通水泥路目标,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投资109万元,完成了岭南、中村、苍岩等3个移民村的人饮工程,受益人口达4000多人,改变了原先村民饮水难的状况,全镇共有26个村庄3.3万多人口喝上了放心水;投资65万元,完成了库区项目大桥村防洪堤工程建设;完成了投资124万元的洋中土地整理项目,并全力做好通畔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获得省国土厅的立项审批;完成了二中综合教学楼建设和中村小学建设;实施了中村、横洋水利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三、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村级民主化管理。
我们以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为重点,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让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在规范村务上积极运作的四项制度:即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两委”联系制度,干群交心议政制度,提高了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上推行公开透明,监管审核制度,通过村务公开栏,让广大村民对本村财务运作方面有充分的知情权,强化了村级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同时在村民当中开展普法教育,积极引导村民以法律手段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培训,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村民自主维权相结合的权益保护机制。四、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仅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我们利用各村的宣传橱窗、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大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积极做到:一、以提高村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科技水平,法制意识为主要内容,通过电教、宣传单、学习文件等方式,在各村广泛开展道德素质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积极引导村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恶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二、在各村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平安家庭”等竞赛活动,提高村民争先争优的热情,引导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先后在横洋等15个村开展了“家园清洁行动”,并以此带动全镇各村实施了此项行动,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观。通过以上三点,大力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很薄弱;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今后,我们将加倍努力,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整村扶贫开发工作目前我镇有溪源里、筹洋两个扶贫开放重点村,我镇在扶贫开放工作中,将对这两个村的工作统揽全镇扶贫工作的中心位置,根据上级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实现全面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镇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抢抓“海西发展,环三先行”、“古宁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的,以提高人口素质为倡导,力争扶贫工作“相对稳得住,努力不返贫”。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具体工作:一、加大农业投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我镇始终把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10年我镇严格依据全镇5.37万亩粮播面积分摊入户,足额的发放了粮食直补款241.5万元,良种补贴款58.7万元,确保粮款直补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兴菌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了5家银耳烘干厂,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促进我镇支柱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种植业、农副业发展,走规模化战略道路,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益,水果、蔬菜、畜禽业分别实现产值648万元、1148万元和433万元。
二、依靠科技扶贫,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我镇认真开展扶贫培训,把非农技能培训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努力通过培训输出提高非农收入。一是将扶贫培训工作建立在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入户的基础上将非农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积极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进行贫困人口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通过劳务输出提高贫困人口的非农收入;二是加大镇、村干部的扶贫知识培训力度,通过培训调动广大干部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树立新的扶贫开发观念;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科技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技术、劳务信息、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组织开展“科技百村行”活动,对各村农业人口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我镇先后投资1041万元,完成了广胜、门里、横洋、明洋、岭南、金坑里、筹洋、潮洋等8个村27.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设,确保了全镇36个行政村的全部通水泥路目标,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投资109万元,完成了岭南、中村、苍岩等3个移民村的人饮工程,受益人口达4000多人,改变了原先农村群众饮水难的状况,全镇共有26个村庄3.3万多人口喝上了放心水;投资65万元,完成了库区项目大桥村防洪堤工程建设;完成了投资124万元的洋中土地整理项目,并全力做好通畔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获得省国土厅的立项审批;实施了中村、横洋水利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市级扶贫村筹洋村完成了通村和村内水泥路、自来水等一批工程建设,并兴办了银耳烘干厂、实施了竹山垦复等群众增收项目,为该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谋划古宁路沿路发展带,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机遇。
古宁路建设对我镇的扶贫工作来说,是个大机遇。我镇牢牢抓住不放手,全面科学、合理规划好,严格按照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形成发展的雏形,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一是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宁古路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在完成好b1标段征地拆迁扫尾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全面完成大桥境内其他标段的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宁古路大桥段建设顺利实施。二是坚决打击乱滥建行为。沿路发展带沂洋、苍岩两村一体规划即将完成,下一步我镇将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力争把这一片区建设成库区新农村示范点。在规划未实施前,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乱滥建。同时,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宅基地管理,引导村民按规划兴建住宅。
五、加大帮扶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10
将学习贯彻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努力营造浓厚氛围。首先是及时学习传达会议精神。我镇分别于5月4日、6日召开全镇党政联席会议和镇村干部职工大会,各村也分别召开了村两委(扩大)会议,全面传达县现场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当前我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全面部署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全镇干部群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及时调整充实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第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镇、村结合当前农村与农业工作重点,运用宣传栏、标语、以会代宣、设立网站专栏等形式,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在全镇范围内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二、探索“一村一策”模式,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结合镇村实际,要求各村因地制宜,努力发挥自身区位与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探索“一村一策”发展模式,进一步理清各自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英山村完成“六图一书”规划后,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继续做好英山村兴英小区等4个住宅小区的建设工作,并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全力打造市级样板村。高阳村要立足自身实际,紧抓被列为县级示范村的难得机遇,加快“六图一书”等的总体规划进程,着力打造城郊农业观光精品村。大坂村要以黄坑桥新村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带动全村各项工作的推进。宝美、丁溪、丁墘等三个城中村要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陶瓷和第三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要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要在“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档次。
三、着眼当前农业生产,全面推进建设进程。
1、抓好撂荒地复耕,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一是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向各村下达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并与各村签定粮食生产工作责任状,采取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强化部署等工作措施,做好撂荒地复耕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印发《扶持农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摘要)》、《镇撂荒地复耕扶持措施》等宣传材料,入户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三是与各村签订《防止耕地抛荒责任书》,向每个抛荒地户主发放《撂荒地复耕通知单》,采取分类指导办法,有步骤推进撂荒地复耕。加大水利设施的修复力度,落实春季动物防疫措施,继续实行农技人员挂村责任制,成立镇村复耕队,出台具体扶持奖励措施,建立督查机制,制定具体奖惩办法,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工作,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730亩、种植蔬菜2640亩、春季马铃薯2580亩、其它农作物135亩的生产任务。
2、实施项目带动,促进镇村生产全面发展。进一步健全项目领导负责制,完善项目档案管理,把项目带动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全面促进镇村经济发展,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家庭收入。一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继续实施农技员挂钩茶叶、德化梨、淮山、养殖、蔬菜等五大城郊型特色农业基地,争取高阳村“萌韵茶叶”、“万祥优质德化梨”等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巩固发展英山千亩淮山蔬菜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全面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二要做好招商选资,发展二、三产业。发挥“中国瓷都”和全省最佳宜居环境优势,加大可促进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基础性关键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抓好陶瓷高科技生产、农产品特色加工、商贸房地产、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招商选资;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新农村建设,以工业项目建设为载体,实施工业强村战略,加快“十里工业长廊”的建设,规划设计英山、洋田、高阳工业项目园区,逐步推动工业向农村(城郊)延伸;要积极培育农村第三产业,引导农民发展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三产项目,大力发展高阳的生态观光农业、英山的商贸物流等产业,推进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06-06
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情况汇报06-05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5-27
区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7-18
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9-22
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汇报07-02
双塘村2013年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5-31
昂素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情况汇报提纲范文07-22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07-23
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材料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