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2024-10-24

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通用10篇)

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篇1

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尊敬的代金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实施情况

我区20xx年开始大规模改(新)建农村通村公路,截止20xx年底,我区完成改建、新建通村公路1292公里,总投入57308万元,其中中央、省市补助6030万元,本级投入(含村民自筹、项目打捆、社会捐资和区财政补助)51278万元。我区通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实现“村村通”,部分乡镇的村级公路实现了通社,甚至通户,极大方便了群众快捷出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标准不断提高。20xx年至20xx年,我区按“有效路面3.5米、荷载重量5吨,设计使用年限5年”的技术标准规划设计通村公路,以泥结石路、沥青表处和沥青浅贯油路为主。20xx年,根据省市统一规定,不再规划、设计和审批泥结石路,改为水泥路或条石路。20xx年,新规划设计的村道为水泥路宽度为4.5米,部分宽度为3.5米的村道按200米强制设置1个错车道。技术标准提高后,降低了养护维修成本,提高了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系数。

(二)联片联网加快。20xx年至20xx年,我区实施农村“通达工程”,侧重于“通达”。20xx年至20xx年,根据产业布局情况,整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打捆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先后将高桥镇和田家镇纳入了市上的通村公路建设示范乡镇,通过村道联结了内吴路、内兴路和内安路。20xx年底,我区村道与县乡道全部实现互联互通,部分乡镇的村道之间也逐步联网闭合,如:高桥镇跳墩村、大明村与郭北镇九根树村、大堰村,小河口镇红林村、居士村与碑木镇互助村、同乐村、小河口镇星光村,大治乡永兴村和高粱镇柏子山村等乡镇通村公路实现了联片联网闭合。

(三)建设力度加大。20xx年,我区开始大规模实施通村公路建设,组织发动村民筹资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乡镇村社干部走村入户,通过开“坝坝会”,广播、墙报、小册子宣传通村公路建设政策、管理程序,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集建设资金。高桥、田家、同福、永东、富溪、太安、新店、大治、石子等乡镇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较快,郭北、椑木片区相对滞后。20xx年,区上专门召集该片区的乡镇党书记、乡镇长开会促进,20xx年后,郭北椑木片区发展很快,尤其是小河口镇建设了近100公里的通村水泥路,通村达社入户,且基本联网闭合。20xx年,各乡镇村民修路积极性空前高涨,申请报批立项达870多公里,区上根据发展现状,确定了符合产业布局且有其他项目打捆支撑的才下达计划,审定在20xx至期间,我区再新(改)建通村水泥路680公里,每年实施220多公里。

(四)投入持续提升增加。通村公路建设投入以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集为主,社会和个人捐资、项目打捆和上级政府补助为辅。20xx年起,区政府按泥结石路10万元/公里、油路14万元/公里、水泥路16万元/公里的标准予以补助,20xx年起,按水泥路(油路)18万元/公里、条石路15万元/公里的标准予以补助,20xx年起,按3.5米宽的水泥路28万元/公里、4.5米宽的水泥路38万元/公里标准予以补助。近年来,我区本级财政投入通村公路的补助共31758万元,其中,20xx年333公里应投入4662万元,20xx年103公里应投入1545万元,20xx年88公里应投入1584万元,20xx年78公里应投入1404万元,20xx年126公里应投入2268万元,20xx年290公里应投入9570万元,20xx年325公里应投入10725万元。

二、建设管理情况

(一)管理体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农村公路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xx]20号)等相关法律政策,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我区在20xx年出台了《关于20xx年及“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内东委发[20xx]4号),20xx年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实施意见》(内东委发[20xx]15号),明确了我区农村通村公路建设中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管理程序、资金来源等问题,确立了我区农村通村公路建设的管理体制。内东委发[20xx]15号明确“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含通村公路上的桥梁)、客运站、水运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养护由乡镇、村负责实施,区交通运输局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质量检测和考核验收”。

(二)建设管理。通村公路建设基本程序为建设资金筹集管理、申报、立项、规划设计、工程发包、质量监督、质量检测、考核验收。村委会作为建设业主主要负责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发动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集建设资金,建立资金管理和质量监督两个领导小组和管理办法,完善“两表一申请”,报区交通运输局审核立项下达计划;二是工程发包,一般采取邀标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方式确定施工单位;三是现场质量监督,主要监督公路的宽度、二灰(或水稳层)和面层的厚度、用料配合比(水泥、砂石、水的比例);四是参与考核验收和按合同支付工程款。当地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以下工作:一是监督、协调村委会加强对工程的管理;二是通过项目打捆减少村民自筹资金压力。区上明确乡镇政府不得参与工程的发包和资金管理。区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以下工作:一是立项,根据村委会的申请,按照“三修三不修”原则,即符合全区交通建设总体规划,群众修路积极性高且自筹资金到位60%的(20xx年后提高到80%),予以立项下达建设计划;二是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和工程预算;三是提供技术指导,印发村道建设技术指南简易小册子发放各乡镇、村委会和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人员,分片区组织村委会负责人和现场质量监督人员集中培训;四是质量监督和检测,分别对路基、路面基层和面层进行检测,每道工序必须达到设计和满足规范要求后,施工才能进入下一工序,达不到要求的下达整改通知,再次检测后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五是竣工验收,首先质量检测资料显示每道工序检测均合格,其次现场质量无缺陷。施工方在一年的质量缺陷保证期后无质量缺陷的情况下移交当地村委会进行管养;六是补助款拨付,项目完工当年开始按“四三三”拨款进度提交区财政拨付项目乡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压力大。主要原因是建设标准提高,建设里程增加,再加上省市补助基本不再有计划,区本级投入压力巨大。20xx年以前,纳入省补计划的油路省上补助10万元/公里,市上补助3万元公里,20xx年后,省上将补助标准提高至25万元/公里,但省上只对国、省、县、乡道等干线公路连接村委会或村民聚居点的道路认定为村道,我区在国家村道数据入库时,全区大部分的村委会或村民聚居点相对干线公路较近,在国家村道数据库中未改建的村道很少,我区获取省上补助计划在20xx年只有25公里,以后基本无法争取项目进省上的“笼子”得到计划补助,再加上市上从20xx年起没有明确的计划补助政策,此后的上级补助全部由区本级财政负担。

(二)群众自筹资金难。目前,我区通村水泥路建设造价约60-70万元/公里。区上补助28万元/公里或38万元/公里,如果没有土地整理等其他项目资金的支撑,不足部分均要通过村民“一事一议”自筹,难度极大,尤其是偏远地区人口少、过境里程长、河流众多,人均筹资额度大,再加上这些地区经济落后,村民自筹更加困难,因穷而路难通,因路不通而更穷。

(三)重建轻养问题突出。我区通村公路是“年年修路年年烂、处处修路处处烂”,在建设标准提高以前尤其普遍。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村级道路,根本无法正常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再加上广大群众对村道建设管护体制的不了解,严重损害区、乡两级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的社会形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责任主体意识不明,乡镇、村社在组织发动村民养路护路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在修路时相比差距极大,部分乡镇和村委会责任主体意识不明、不强,管养人员不落实,经费不到位,措施不力,养护率虽逐年增高但总体偏低。二是养护标准执行不到位,路面随意堆积农作物秸杆、建筑及生产材料、倾倒垃圾、挖沟排水毁损路面、积水浸泡路基、侵占路肩耕作等随处可见,路面保洁、排水保畅等日常养护工作未按养护标准落到实处。三是超载超限治理不力,重载车辆碾压,损毁路基、路面,影响通畅能力,再加上20xx年通达工程由于考虑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路面等级、技术标准均按下限设计,缩短了这部分村道的使用寿命。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调整建设方向,提高新改建通村公路的社会经济使用效益。一是将行车量大、受益人口多、连接区乡道的重要村道升级为乡道(区政府内东府发[20xx]204号已将246.879公里升级为乡道),既有利于争取省市按乡道建设补助标准的项目资金支持,也有利于解决村民自筹资金建设的难度。二是侧重于建设符合产业布局有其他项目打捆支撑的通村公路。

(二)调整区本级财政对通村公路投入方向,从“重建”改为“重养”。到20后,我区新改建的通村公路将达到余公里,能基本满足绝大部分村民的出行需求和生产生活需要,可以大量减少建设里程,大幅提高养护补助标准。

(三)进一步研究完善通村公路管养办法,切实将管养落到实处。一是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和村委会在村道建设养护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主体意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二是区交通运输局进一步加强对全区村道养护管理的技术培训、督导、评估、考核,严格将考核情况与村道养护补助挂勾,督促各乡镇将村道养护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区政府将把各乡镇对村道的建设、养护工作情况纳入区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

谢谢。

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篇2

(1) 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已初步建成,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地结合, 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芜湖县自2007年以来, 已打造了鲁村、永和等30个新农村社区居民点, 2010年又启动了以土地整理、整村推进为抓手, 以保障农民群众利益为核心, 以科学规划、调整村庄布局为重点的29个新型农村社区点建设。计划建设5 000余套安置房, 到2011年底即可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南陵县也以规划为引导, 做到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加快整合城乡资源, 推进城乡发展空间的融合, 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点建设。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有效结合。芜湖县湾址镇津元新城农村社区点位于原三元集镇区内, 小区一期工程已有466户农民入住, 并有相应的幼儿园、卫生室、文体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期工程计划2011年11月交付使用。计划3~5年内建成一座占地0.8 km2, 人口1万人, 周边5个村3 000多农户全部进入小区居住, 建设设施齐全的津元新城。南陵县大浦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750户农民已入住, 小区内自来水、天然气、通讯网设备齐全;医院、幼儿园、学校、农贸市场、社区服务场所以及街道等城镇化设施均已建成, 连同周围高科技农业中心、高科技农业示范及观光区、观光农业及旅游度假区, 已构成一座新型现代农业及旅游休闲的新城镇。三是推进了农民市民化进程, 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大浦新农村试验区总规划16 km2, 涉及3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6 000余人。大浦试验区按集中连片、农民自愿、先拆后建、权属清晰的原则, 实施了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置换社区住房“双置换”办法, 并按照自愿原则, 安排部分安置户转为城镇户口, 按规定享受城镇低保, 达到年龄标准的人员 (男55周岁、女50周岁) 每人每月享受220元的最低生活补贴。同时, 由劳务服务站安排他们到农业示范区内打工。在大浦农民社区服务中心, 还设置了农民“诉怨港”, 对居民生产、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和事有不同的看法, 由村负责人接待和处理,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正逐步向农村延伸, 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近年来, 芜湖、南陵两县都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道路和林网建设, 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十一五”期间, 南陵县新增农村公路里程达652 km, 大部分村通上了公交班车。户用沼气、改水改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加快实施。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芜湖县加大中心集镇、中心村的城镇功能建设, 完善道路、中心村的城镇功能建设, 完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了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县城到各乡镇10~15 min的快速交通已经形成。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清洁工程, 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在着力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方面, 两县都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实施每个社区 (居民点) 有一个卫生所;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乡、村文化站、所和社区居民文化室和体育场所建设, 提升文明乡村水平。

(3)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带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以来, 芜湖县大力推进“三化建设”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 、“四个新型”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社会建设、新型农村建设) 和“六个一体化” (城乡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 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连续9年位居全省“十强县”行列。该县突出园区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规划先行, 积极推进城镇化, 与此同时,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8∶40.234.0调整到2010年的14.1∶65.1∶20.8,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 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05年3 900多元提升到2010年8 239元, 翻了一番。南陵县是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该县在抓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 也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60∶14, 与此同时, 农民年人均收入也达到了7 861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 600多元, 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推进了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农村社会治安良好, 提升了县级投资环境。芜湖县先后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南陵县连续4届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2 芜湖、南陵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芜湖、南陵两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规划和措施, 但就当前情况看, 仍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新农村建设仍在“点”上示范, 尚未连线成片, 点和面上反差较大。芜湖市是“百村整治、十村示范”, 芜湖县是“一镇十村示范、二十村整治”, 南陵县是“三镇二十村示范、三十村整治”。笔者所见到的新农村建设, 仍是试点, 尚不能以点连线, 以线成面。在多数农村面上, 农民居住村落仍存在散、乱、小, 环境差、卫生条件落后的现象。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仍是政府主导, 由政府抓规划, 抓土地整治、整村推进, 小村并大村等项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民的参与度不高, 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仍缺乏积极性。三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缺少产业支撑。近年来, 芜湖、南陵两县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较快, 但“一村一品”的产业支撑不明显。南陵县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 但由于粮食产业生产成本较高, 抗风险能力弱, 产业链不长, 农民靠粮食不能致富增收。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存在的不足, 芜湖、南陵两县都提出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措施。芜湖县先后出台《芜湖县新农村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芜湖市新农村建设安置房建设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南陵县提出了今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六个创新”和“六个方面的加强”。与此同时, 两县都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投入严重不足。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自筹资金又不容易操作, 绝大部分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笔者所调查的丫山的一个自然村, “三清四改”, 村容整洁, 通水通路, 就要花100多万元。而南陵县近几年来累计下拨的示范工程专项资金还不到2 000万元, 与全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大投入相比, 实在是杯水车薪。二是村干部抓新农村建设动力和压力不足。目前, 村干部的主要精力仍在抓不生 (计划生育) 不乱 (社会治安) 上, 抓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和压力。村干部也缺少带领农民致富的手段和本领。村干部的收入报酬也比较低, 缺少抓工作的激励机制。三是抓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 需要统一协调, 按各部门的职能, 上下对接、务实服务, 帮助解决新农村的实际问题。比如, 村容整洁, 就涉及到住建、环保、农业、卫生等各个部门。此外,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也需要进一步整合, 给县里一点自主权。另外, 目前项目资金投标程序多、时间长、手续繁, 镇村一个项目要来回跑多少次, 影响工作效率。

3 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芜湖、南陵两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调查, 总结分析两县的主要经验、做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引发了笔者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的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从总体上分析、判断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处于什么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已开展6年, 在总体推进上是否仍要搞“千村百镇示范试点”?如何把点上的经验在面上推广?下一步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推进思路是什么?步骤和重点如何安排等, 均需要认真地作出总体上的统筹考虑。

思考之二:对于安徽这样的产粮农业大省, 在农民收入不高,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农民外出打工形成农村“空心化”的情况和条件下, 如何选择新农村建设的类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走出有安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思考之三:在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 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关系?

根据上述思考和安徽省农村社会的经济现状, 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要认真总结各地经验, 推广典型, 促进新农村建设点、线、面结合。近几年来, 安徽省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摸索出不少好办法、新经验, 要认真总结上升。比如, 合肥市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城镇化带动农村,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芜湖县成立新农村建设指挥部, 以县国土局、农委为主体, 从县委办、纪委、规划、水务、建委、供电等部门调专人组成办公室, 专门负责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做法;天长市坚持工业、强农并举, 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等都需要认真的总结。要树立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 以使能在全省不同类型和地区推广。如习近平副主席视察的阜阳颍州西湖白行村发展集体经济,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毛发专业村建设港集新村的典型;宁国市南山街道万福村建设美丽和谐万福的典型等。建议在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时, 要认真总结梳理典型经验, 提出便于推广、便于操作的做法。有的要上升到省委、省政府文件的高度, 进行推广。

(2) 要认真分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要组织专门力量, 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开展一次专项调查, 认真分析形势, 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新农村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目标和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既不能停留在试点阶段, 也不能操之过急。宣城市在“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基础上, 以点连线, 以线成片, 稳步向纵深推进的做法就很好, 建议在组织全省专题新农村调查的基础上, 召开一次全省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形成有安徽特色的新农村工作主题、新农村建设理念、原则、目标和工作机制。如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域抓提升, 着眼全省建试点, 面向全国做示范”的新农村定位;“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目标;坚持“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侧重现代美、构建整体美”和坚持“建设、保护、管理、经营”建设原则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影响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要借鉴浙江省湖州市经验, 建立“财政引导、多元筹措、市场运作”投入机制。该市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筹集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资金154亿元, 涉农贷款691亿元, 财政投入年均递增29%, 金融贷款农业人均达6万多元。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资金, 采取省、市、县3级共建, “连接统筹”、“衔接统筹”和“七个一点”办法, 也值得我省学习。二是新农村建设主体问题。新农村建设要广泛发动农民、紧紧依靠农民, 要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共建共享, 调动农民主体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着力动员农民方面下功夫, 提高农民素质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要在着力组织农民方面下功夫, 成立农民理事会和管理组织;要在着力服务农民方面下功夫, 把新农村建设政策宣传到、送到各家各户, 让农民拥护党的政策。三是新农村建设如何建立干部的激励机制问题。要教育干部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发展农业有激情, 献身新农村建设有激情;要建立村干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利益, 有的报酬可高于县乡干部;德才兼备的可优先录用为公务员。四是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 加大对已建示范点的考核力度的问题。目前, 安徽省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力量亟待加强, 有些市、县仅1~2个工作人员, 经费无保障, 有的是临时抽人办工的, 影响抓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建议省政府统筹安排, 充实新农办的力量, 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 把它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常设机构。与此同时, 要加大对现有试点村的考核, 调整充实“示范”单位, 对成效显著的试点要给予奖励, 对今后新农村建设资金也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关于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情况汇报 篇3

农村公路养护特色工作情况汇报

安纯沟门乡自2004年至2010年,共投资1400多万元,用于村村通工程,使全乡通村水泥路达100%,自然村通水泥路达90%,公路沿线6个村实现了户户通,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几年来,乡村公路养护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乡管理所和养护专业户的尽职尽责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多次受到省市县领导的表彰。2010年7月省交通厅副厅长、市交通局副局长、八县三区主管护路工作的副局长和相关人员50余人在我乡召开了现场会,学习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经验,并对我乡公路养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今年6月3日,平泉县5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10余人在市交通局领导的带领下,到我乡参观公路养护工作,实地参观了4个村共20多公里的村路,查看了相关的档案,表示回去后按照我乡的工作做法认真开展好此项工作。我乡的公路养护工作的亮点,已成为外界学习的榜样。现将工作做法具体汇报如下:

一、健全机制,确保乡村道路管护工作规范化

我乡于2004年成立了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所,做到有主管领导负责,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有专职养护专业户24人负责全乡乡村公路的养护。为把此项工作抓实、抓好,乡党委、政府把公路养护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与各村委会、养护专业户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列入年终考核内容,制定考核细则和考核办法,各季度的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乡村公路管护档案,相关内容公开。并对养护专业户上意外伤害保险,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收到良好的养护效果。

二、强化管理,确保乡村道路养护工作经常化

按照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的具体要求,对全乡的84公里的乡村公路进行管护,做到管护内容、人员、资金三落实。根据各路段实际情况,按季节下达管护指标和管护内容,在管护形式上采取村级负责、门前三包、专职养护专业户管护的形式,并结合树立示范路,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相结合,村出资专人承包等形式进行养护;落实管护人员,保证人员齐,加强对专业户培训、严格检查和考核,保证信息畅通,使管护工作不留死角,乡管理所工作人员长期巡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今年有四处村级公路出现水毁,投资万余元已修复,路面裂缝3-5公分将近2000多米长需要修补,路肩流坡、滑坡现象随着雨季的到来随时发生,为保障公路正常畅通,我乡做了许多工作并请相关部门给予大力帮助。

三、落实责任,确保乡村道路正常畅通

对每个养护专业户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按责任书的内容的要求养护公路,坚持每天早8时至12时到岗,工作期间必须穿戴好标志服上岗,必须保证路面清洁无杂物,路肩边沟边坡无堆放秸秆、农作物等,路肩边坡缺料路段垫平补齐等,达到路容美观等。在考核中对工作较差的不按时上路的,要按照责任书的内容落实,为提高养护专业户的养护技能、养护内容和综合素质,乡管理所今年对专业户已培训了5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安纯沟门乡政府

通村公路硬化工作情况的调查 篇4

抢抓机遇、负重前进、群策群力筑就富民路

DDD关于定南县天九镇通村公路硬化工作情况的调查

天九镇是位于“江西南大门”定南县东南的边陲重镇,与广东省的和平县和龙川县相邻,地域面积171平方公里,有18个行政村,292个村民小组,2.3万人。在以前,该镇境内只有2条省道15.5公里实现了硬化,其他道路都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的土路。20以来,天九镇抢抓机遇,负重前进,狠抓通村公路建设,两年来硬化了7条镇村主干道38.5公里,全镇83%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村水泥路,比定南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年内使6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提早了三年,通村公路建设走在了全县乃至全市前列。

天九镇通村公路建设为何能走在全县、全市的前列?是什么原因促使该镇狠抓通村公路建设?该镇是如何破解通村公路建设难题?带着这些疑惑,我们对天九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产业推动,找准经济发展瓶颈。

天九镇富有竹木、水果、水产、电力、旅游等资源,交通运输量很大,随着近年来富民主导产业的不断壮大,村级公路的运输量又大幅增长。去年,天九镇仅生猪出栏就达6.2万头,脐橙和柑桔产量达15800万公斤。

逐步走向富裕的群众迫切要求改善村级公路现状,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也是公路建设问题。天九镇党政领导班子也认识到落后的村级公路已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打破这个瓶颈,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二、审时度势,抢抓公路建设机遇。

年是县全市通村公路大建设的第一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通村水泥路建设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全县通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市、县出台的优惠政策,硬化3.5米路面的水泥路每公里可争取9万元的扶助资金。

修筑路面3.5米的水泥路切合天九镇村级公路的实际,如果是在后修筑4.5米路面的水泥路,除去缺口资金增大的因素外,仅征收田地和拆迁户的安置问题就难以处置妥当。所以,天九镇党委、政府认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公路建设好机遇,毅然决定抓机遇,举全镇之力打好通村公路水泥硬化建设攻坚战,并为加大建设力度,果断地把定为“通村公路水泥硬化建设年”。

三、高度重视,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天九镇通过四项有力举措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成立了以政府镇长为组长,以分管党建及交通工作的副书记和党务副镇长为副组长,以办公室主任、财政所长、土管所长、林管站长、水利站长、供电所长、司法所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二是在有通村公路硬化建设任务的各村成立包含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在内的道路硬化理事会。理事会负责建设缺口资金的筹措和施工监理等工作;三是明确了通村公路硬化工作议事机制。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每月专题研讨工作1次,各村理事会每半月专题小结汇报工作1次,领导小组每月督查通报工作1次;四是明确了工作责任追究制。挂村的镇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包村镇干部为主要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

四、深入宣传,遵循广大群众民意。

天九镇的做法主要有三项:一是营造了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通村公路水泥硬化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在镇村公路主干线都树立了大型宣传牌,各村书写永久性标语5条以上,向全镇5300户农户都发放了宣传单;二是在计划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建设的村要求召开“三会”,即议事恳谈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听证会议,有80%以上的农户同意签字后报镇政府审批;三是镇政府在审批上把握“四不”原则,即:宣传发动工作程序不到位的不准建设,不经镇领导小组现场办公的不准建设,缺口资金无来源的不准建设,村民无积极性的不准建设。

以上做法既保证了通村公路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为缺口资金的筹措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如风雨亭至桃西6公里的路面硬化,就是九曲村和桃西村的村民纷纷到镇要求建设,并表示别的村能建他们也能建,缺口资金会通过自愿捐资和向外募捐来筹集。仅仅过了一个半月,公路建设缺口资金就100%的完成,道路也已全线竣工。

五、群策群力,广开资金筹措渠道。

通村公路硬化投资大,而税费改革后,镇级经济相对薄弱,且调控能力较差,单靠镇政府自身财力难以解决。天九镇运用多种手段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方式。

天九镇通村公路硬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有:一是经上级交通主管部门验收后,按国家、省、市、县有关政府给予的补助金。其标准为:水泥路面宽3.5米至4.5米每公里补助9万元;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和资源等优势,吸引境内外经济组织独资、合资、合作参与投资的资金。如九曲至坪布岗的.3公里公路就是天九镇政府与明竣公司联合建设的;三是联谊在外的有经济实力的家乡知名人士争取的资金。如风雨亭至桃西6公里道路就是在原籍天九镇桃西村,现任江西格林科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声安先生的牵头下实现硬化的。原籍天九镇新坳村,现在广东省创业的黄淦勇先生一次就为天花至油田公路捐款11.2万元;四是国债项目资金。如九曲至新联2公里的公路改造;五是向市直、县直各单位争取的帮扶资金:如东山至红阳7公里的公路就向挂点红阳村帮扶的市政府办公厅争取了10万元资金;六是感召在外的经商和务工人员捐资。20,在外的经商和务工人员为家乡通村公路硬化建设捐款就达26万元;七是采取村民“一事一议”和募集车辆建设力、民工建设力、义务投劳的方式广泛筹集的社会资金。

六、严格管理,确保公路建设质量

为高质量完成建设项目,确保公路质量,天九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把好了施工队伍的市场准入关。所选的施工队伍都是素质高、管理严、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队伍;二是全面抓好了“四制”、“三个体系”和“三项制度”的落实。即: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政府监督体系、社会监理体系、企业自检质量保证体系(三个体系);项目质量登记制度、工作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项制度)。

此外,各村成立的“道路硬化理事会”的施工现场质量监理,也有效地保证了公路硬化建设质量。

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篇5

今年以来,市建委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扎扎实实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组织和指导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

从2007年初开始,建委先后组织了规划、测绘等专业人员,对市域内各乡镇的规划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重点对交通干线走向、集镇村庄布局、地形地貌进行了勘测、摸底和调研,为全市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按照省厅要求,建委积极开展全市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初步完成,并且两次征求了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的意见,预计12月底可完成评审和报批工作。全市村镇体系规划内容覆盖市域内城乡产业空间发展、生态保护、区域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中心村设置等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将成为指导我市村镇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和迁村并点的纲领性文件,对有效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城乡建设与耕地保护、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 1 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坚持以试点引路,示范引导,指导各乡镇进行了乡集镇和村庄规划。截止目前,15个乡镇、6个办事处,有196个行政村已与设计单位签订了规划编制合同。其中贾岭镇14个村、李寨镇12个村、高寺镇8个村已完成了测绘和基础资料收集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官会、丁集等乡镇的村庄正在进行前期勘察、测量工作。

(二)发挥部门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市建委努力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优势,积极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一是配合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技术导则,主要有《项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村镇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关于落实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的建议》、《项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选择标准、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项城市垃圾处理示范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这此文件和技术导则,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

二是积极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培训班。按照市委组织部安排,年初在党校举办了二期新农村规划建设培训班,对全市所有村支部书记进行了技术授课;在建委建设职工教育中心,连续3年对各乡镇村镇建设管理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和重点为村镇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村庄布点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要求、集镇和村庄整治技术要点、村镇建筑

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等。

三是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建委每月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乡镇在建工程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进行了专项检查和技术指导。重点检查学校、敬老院、卫生院改造工程、工业厂房等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质量安全保证条件、现场文明施工、结构实体质量和监测情况,监管力度的加强,杜绝了施工阶段各类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积极开展对口试点村帮扶。我委及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组,积极配合市直单位和乡镇搞好帮扶工作。我们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指导村庄完成路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住宅建设质量安全监管。象我委对口帮扶的火张营村,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已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个别乡镇和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性不够,过分依赖上级政府,工作推进力度不大。二是村镇规划经费欠缺。致使规划完成率较低,很多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三是村镇建设机构不健全。镇村一级没有专门建设管理机构,缺乏执法队伍,集镇及村庄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建设管理难度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规划编制的资金投入,有重点的对中心镇和中

心村进行扶持,采取以奖代补、专项考核等手段,促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二是各乡镇应设立村镇规划建设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集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工作。三是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发改委、建委、国土资源、新农办、交通、水利、环保和乡镇、村委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各方力量,避免多头管理和资源浪费。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委下步将积极推进和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完成全市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编制任务。使各乡镇的规划突出特点,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确保规划的针对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加强农村住宅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村住房改造。对农房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制定出农房改造的支持政策和举措,大力推广节能、节地型住房建设。

三是搞好环境整治。从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事情办起,以三改(改路、改厕、改圈)、一清(清运垃圾)和一排(明沟排水)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对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搞好技术服务。

四是抓好“迁村并点”试点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在村镇规划的指导下,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各乡镇“迁村并点”的工作内

容、标准和措施,尽快启动试点村的“迁村并点”工作。

五是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提高各相关部门对村镇建设管理的认识,探索建立村镇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明确管理内容;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三是强化管理队伍,落实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五、保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制度,严格考核,落实奖惩激励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二是提高认识,树立长期、连续作战思想。摸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集镇村庄规划。

三是广泛发动,齐心协力推进。突出乡镇和村庄的主体地位,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

山区通村公路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篇6

山区通村公路路线随地势走, 高低起伏较大, 填方路段工作面狭小, 基底处理复杂。构造物密集, 路基土石方压实困难;土石成分变化频繁, 施工中土石方调配必须精打细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征, 才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通病, 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安全。山区公路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 就是克服和解决这些质量通病。总结山区公路常见的质量通病, 大致有以下方面: (1) 路基非正常不均匀沉降、水平位移和上下边坡塌方; (2)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空洞和断板; (3) 明涵及桥头处路面跳车; (4) 涵身开裂, 涵墙倒塌。

二、山区通村公路施工特点

一是地理条件差。山区丘陵山地面积占绝大部分, 山峦起伏, 群山绵延, 道路状况呈现坡陡状况, 通行能力差。

二是山区经济实力不足, 人均水平低。资金问题是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瓶颈, 建设资金来源少且融资难, 加剧了农村公路施工难度。

三是农村公路交通量不打。路网密度偏低, 技术登记要求不高, 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村民的出行要求。通村公路混合交通, 行人、非激动车, 拖拉机等农用机车占交通量很大的比例。

四是所处的地形地质环境较恶劣。大部分公路建再海拔300至600米高的大山中, 常年遭受山坡塌方和山洪袭击, 短时间内流量较大, 但持续时间不长。

五是山区地形复杂。桥涵、防护、隧道、土石方工程量大, 实际投入经费不足存在矛盾。

三、山区通村公路施工质量控制

1、路基土石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路基士石方施工要从基底处理、

土石方调配和上石方压实三个方面着手来控制质量。基底是路基的再要部分, 对路基稳定性有极大的影响, 基底处理必须把重点集中在底层, 并要考虑路基体与基底的共同作用路基基底有两种情况:一般基底和软基基底。对于一般基底, 当填土高度大于1.5 m时, 可直接将表土清除30cm厚, 整平基底, 或分层设台阶。使原地面压实度按重型标准达到85%上。当填十高度小于或等于1.5m时, 先要建立基底排水系统, 确保路堤干燥, 再对基底原状土的强度进行检测, 以CBR值来控制, 若CBR值不低于8%, 可直接对原地面进行压实;若CBR值小于8%, 则要作换土处理。软基中大多地下水丰富。故在软摹处理前, 首先必须排干地表水, 彻底断绝水源;其次要设片石盲沟 (片石必须干净) , 降低地下水位。实践经验证明, 若填七高度太于8.0 m, 则抛石挤淤是最为简捷、经济、有效的方案:填士高度小于8.0 m, 则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供选择: (1) 清除并换填; (2) 预压路堤; (3) 土工织物浅层处理; (4) 塑板桩。一般情况下, 应优先考虑清除并换填。

2、路面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国内外目前采用的路面结构形式一般只有两种: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山区通村公路中主要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因此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可从如下方面。 (1) 在材料选择上, 材料是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 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原材料是水泥、砂子和碎石。严格控制水泥质量, 是完全可以防止路面产生早期裂缝的。 (2) 在施工工艺上, 水泥砼路面的使用品质主要由路面平整度、耐磨性和抗滑性三项指标来评价, 而这三项指标的好坏, 直接取决于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和先进性。目前, 水泥砼路面的摊铺机械丰要有两种:较大型的是水泥砼摊铺机, 较经济的是三轴提浆整平机。因摊铺机基本上实行自动化操作, 尽量减少其振捣拍打遍数;前进振动, 后退静滚;将三轴机前砼表面稠度大于6 ceil的砂浆及时刮除, 填补细石砼料, 控制表面砂浆层厚在2 cm以内。

3、后期管理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业主质量管理体系和施工单位自检管理体系。公路工程的好坏, 直接影响业主和施工单位的声誉和信用。工程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施工单位的前途和命运, 也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 不管业主和施工单位, 都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 提高全员素质, 增强竞争能力。建立完善质量检验申报制, 防止工序检验遗漏, 进行施工中自检、抽检、工序验收多层控制, 保证各工序产品质量, 使质检工作在施工中经常化、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对工程质量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等全方位的控制, 真正做到以科学试验为依据, 以数据评判各项工程质量的优劣, 确保工程质量。

小结

山区通村公路的质量是第一原则, 质量控制必须要坚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并把技术措施变成实施性的方案, 加大控制力度, 打造出质量过硬的山村公路。

摘要:山区通村公路对改善山区交通状况, 改善山区经济状况, 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山区通村公路质量控制的措施, 提高公路施工质量, 对山区通村公路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通村公路,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建民:《山区公路施工质量通病及控制》, 《四川建材》, 2009年第一期。

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篇7

建设情况的汇报

2011年我县农村建设计划里程197.79公里。其中:2011年计划105.94公里,2010年农改项目87.5公里,2008年通达项目4.35公里。

一、计划落实情况

计划197.79公里落实187.57公里,2011年计划105.94公里22个项目落实了18个项目95.72公里,差四个项目10.22公里没有落实(光明乡5.26公里、永久镇4.96公里),招标没有人投标。2010年 22 个项目87.5公里和2008年通达项目1个

4.35公里全部落实。没有落实项目的乡镇,准备招标项目7个14.42公里,我们已经联系招标公司于八月初再进行一次招投标,进一步落实计划。

二、工程开工情况

我县工程项目45个197.79公里,现已开工24个项目105.143公里。完成路基90.68公里,基层90.68公里,面层55.24公里。

1、永三线永久至三县堡24.733公里,已经开工建设,完成路基24.4里、石灰土下底基层19公里,石灰土上底基层15公里,二灰碎石3.5公里,面层9月15日完成施工任务。

2、村村通工程2011年计划22个项目开工8个35.64公里,开工7条水泥路和1条油路;2010计划项目开工15个69.503公里,开工10条水泥路和3条油路、1条水泥砖路;2008年1个项目4.35公里未开工。

三、工程实施情况

在工程施工中,委托松原市恒达公路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对全县农村公路进行监理,长岭县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对全县农村公路工程实行行业管理,严格按照技术和规范进行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履行建设程序,对未履行建设程序的施工单位予以停工,整改合格后再开工建设。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以赴抓好开工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生产等项工作;二是积极做好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准备,争取尽早开工;三是拓宽工作思路,多渠道化解资金紧张困扰工程建设这一难题;四是马上组织第二次招投标工作。

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篇8

省、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会议后,我县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全面行动,实行了“四个一”工作法,各项改提工作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全县197个村已全部完成“四清”工作,共清理垃圾杂物25.3万立方米、拆除残垣断壁2499处、清理庭院1.5万户;“四化”工作稳步实施,全县新安装路灯1200盏、硬化道路15.1万平方米、粉刷墙壁14.2万平方米、实施村庄绿化4.2万平方米;其它改提工作均有一定进展,农村整体面貌明显改观,达到了县乡有亮点、整体有效果的近期目标。现将有关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树立“一盘棋”思想,打好全民战役

一是迅速部署。7月初,我县组织召开了由县乡村三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长参加的全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动员大会,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全党动员、全民发动、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一村一策、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乡村两级通过组织会议、广播宣传等形式进行了认真贯彻落实。二是对标学习。积极开展“近学XX,远学XX”活动,划分县乡两个层面,分别组织197个村的村干部到XXXX、XX县等地参观学习。三是规划先行。按照“因村制宜、体现特色、一村一策”的原则,在充分征求广大农民群众意见的 基础上,科学制定村庄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规划。通过层层抓动员、对标找差距、参与增动力的方式,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上来。

二、突出“一把手”工程,严格落实责任

一是将改提工作摆在“一把手”工作之首。结合我县确定的四大任务之一——“惠民生”的要求,县委书记XX同志明确提出:要在全县敲明亮响,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上级不安排,XX也要搞,要列为县乡村三级“一把手”的日常工作之首,必须抓出成效。二是形成“一把手”抓“一把手”的工作常态。县委书记坚持对改提工作亲自过问、亲自调度、亲自指挥。9月22日,XX书记带队现场观摩了各乡镇党委书记所包重点村的改提工作,在全县真正形成了“一把手”抓改提的氛围和力度。三是推行“一把手”负责与考核捆绑机制。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成效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未按要求完成改造提升任务的单位及其“一把手”一律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三、落实“一带十”战略,打造精品亮点

着眼于“打造精品、以一带

十、遍地开花”,结合村庄基础和工作实际,我县确定了一批示范点、示范线和示范片。一是重点村庄。除省定重点村外,我县还确定了XXX3个县级样板村,另外将14个“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省级示范村 和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村列为了重点村,着力进行打造。同时,要求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每人抓一个乡级样板村,最大程度地保证工作效果。二是示范片区。在全县确定2条精品示范路线和2个精品示范片区的基础上,各乡镇从交通沿线和条件好的地方抓起,分别划定了自己的重点片区,每年至少抓出一条亮点线和一个亮点片,进行示范引领。三是精品项目。在认真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我们将XX“西大门”景观工程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紧密结合,进行重点打造。投资1000万元,在XX路XXX镇至县城段实施了涉及10个村15公里的面貌提升“一线景观带”工程;投资450万元,在XX村实施以XXX故里为背景、占地8000平方米的“XXX”文化广场建设。

四、创建“一体化”格局,确保顺利推进

一是安排干部包村帮建。确定了县委常委包乡镇、改提领导小组县级干部包片、科局主要负责人包重点村、乡镇班子成员包所辖村的工作机制。并要求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回原籍村参与帮扶帮建工作,解决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搞好上级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做好亲属、朋友的思想工作,为改造提升行动统一思想、减少阻力。二是选派工作组驻村帮扶。对列入全省3000个重点村的XXX3个村分别抽调了得力人员组成工作队,由副科级以上干部带队驻村工作,帮助村“两委”理清 思路、制定规划,推进改造。要求原省市县已派驻的43个基层建设年活动驻村工作队,除负责基层建设年活动外,克服一切困难,全力做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三是统筹财力倾斜支持。对改提工作兜底算账,详细摸排汇总各村工程量、建设标准、所需资金等数据资料,建立工作台账。按照上级要求,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所有涉农资金进行打捆整合,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向有积极性的村、向“四清四化”工作干的好的村倾斜,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另外,县财政将拿出1100万元资金,用于对工作优胜村的奖补,激发各村积极性。四是切实强化督导检查。由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负责每半月组织一次暗访,每月进行一次乡镇综合排名,对工作成效显著的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迟缓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所抓亮点村,每月组织一次观摩,并进行现场点评。各乡镇也定期组织对所辖村进行观摩排名,以此激发各村积极性。同时坚持一线选人,对成绩突出的包村干部予以重用;对未按要求完成改造提升任务的包村干部一律不得提拔;对“四清四化”工作不达标的村,明确下一不再安排帮扶资金。

经过一个多月的推进探索,感觉这项工作很得民心,势在必行,但同时压力也很大,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需要破解。一是按省市要求全面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单靠县乡村三级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缺口很大,需要上级支持。二是部分农 民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改提工作存在抵触情绪,需要进一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尽管这项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但这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大事好事,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XX县委、县政府将把这项活动作为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抓手,对照“五大工程”、15项任务,结合XX实际,不遗余力,强势推进,确保完成全县的改造提升目标。

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篇9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一是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的厨房、卫生间的平面系列,二是使厨房、卫生间的空间布局和管线接口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三是编制指导性技术文件,从设计、施工、验收几个工程环节实施课题研究成果来研究解决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标准化问题,2008年国家出台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后,我们及时对2006年发布的《住宅整体厨房》、《住宅整体卫浴间》标准结合保障性住房的情况进行修订,这两项标准的修订对研究厨房、卫生间平面的标准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认为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有利于加速实现厨房设备的标准化和住宅产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能够带来两方面的节约,一是通过标准化程度的提高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生产成本节约,二是建筑施工成本的节约,我们曾做过几个住宅小区的工程应用验证,我们发现应用课题研究成果可以节省厨房卫生间的施工成本30%左右。

今天,专家们对我们的课题成果进行验收,课题通过验收之后,我们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在课题成果的推广上。课题组编制完成了厨房、卫生间的建筑设计图集,我们将和各地标准主管部门密切合作,推广这两本图集,为各地标准主管部门编制地方图集提供参考,通过全国各地方对课题工程应用,进一步验证我们的课题成果,找出不足,不断完善,使该项课题成果真正能为保障性住房厨房、卫生间的建设提供帮助,并为提升低收入人群的居住质量而在技术上不断创新。

最后我想谈一些对于保障性住房厨房卫生间研究工作的个人看法。

关于保障性住房厨房卫生间与普通住房厨房卫生间的差异。大家都知道,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按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住房。关注、关心低收入人群的居住质量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我个人认为虽然是保障性住房,但不意味厨房和卫生间的使用功能就要降低,而是更要注重厨房、卫生间的功能和厨房卫生间的建设质量从而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为宜居的生活空间。尤其是要适当地考虑厨房、卫生间的智能化、信息化,如果现在不考虑这个问题,日后,国家对建筑系统进行信息管理的时候,发现了问题再去改造将产生更大的浪费,并且很难实施。课题组保障性住房厨房、卫生间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理论上讲,保障性住房的厨房、卫生间和普通住房的厨房卫生间功能要求是一致的,技术上也是可以通用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由于保障性住房的面积较小,满足厨房、卫生间的基本使用功能更为困难,这是我们课题要下大气力来研究解决的。对于保障性住房,我希望它的厨房卫生间建设要求应当比普通住房要更高一些,考虑到保障性住房的全装修性质,要实现高度标准化、产业化,同时要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低收入群体居住生活的基本舒适度,维护低收入者的居住尊严。

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篇10

份,并分别深入双阳、辉南等市县,召开了由农经、法院、信访、妇联等部门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问卷中,我们抽取1100份有效(失地妇女)问卷进行分析,主要情况如下。

(一)妇女失地的基本情况

在失地妇女中,90%以上是已婚妇女,90%失地妇女家有3—5口人。有78%的失地妇女家庭有土地在9亩以内,72%的妇女失地1—10亩,失地年份主要集中在 1996—2006年,其中1997年和2006年最为突出,分别占16.8%和17.7%。

(二)妇女失地的类型

妇女失地情况主要有:妇女嫁到外村后,本村土地被收回,在外村也没有分到土地,占28.3%。土地被征用后未获得补偿或未全额获得补偿的占20.5%。由于村规民约等造成妇女失地的占18.9%。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多生育文秘杂烩网的子女未分得土地的占12%。外出打工、离婚、丧偶、嫁给军人或对方为非农户口,妇女本人户口没迁出,承包地被收回的,共占16.6%。未与男子平等分得土地的占2.4%。

(三)失地后解决的办法

失地后,65.5%的妇女找村委会,25.1%的妇女找乡政府,找农经部门、法院、信访、妇联的总计占1.2%,找其他部门的占4.7%,找多个部门的占3.6%。

在失地妇女中,有60%失地问题得到了解决,40%尚未解决。在已经解决失地问题中,有85.3%是通过调解解决的,通过仲裁和法院判决的,分别占0.3%,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占14.2%。

(四)妇女失地后的生活来源

失地后,有31.5%的妇女外出打工,有20.4%的妇女从事种植业,17.2%的妇女靠家人养活,152%的妇女从事个休经营,8.5%的妇女从事养殖业,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占3.5%,靠政府就济的占1.7%,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生活问题的有2%。

二、造成妇女失地的主要原因

造成妇女失地的原因较多,也比较复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法规制度滞后于土地承包经营中问题的出现。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是有别于古今中外的一种特殊的经营制度,在制度建设和实际操作中无现存经验可借鉴,需要结合实际探索,逐步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体系。这种政策法规制度滞后于土地承包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现状,必然导致一些矛盾解决起来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如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并没规定家庭成员在家庭承包中应享有的土地承包份额,而当妇女离婚后,发包方并不为离婚妇女变更发包合同,重新确定属于离婚妇女的土地,导致离婚妇女无地可种。

(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了土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并且规定了调整土地或收回土地的条件和程序。然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各地的落实情况并不尽一致。有的地方实行“30年不变”的政策,有的地方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个别地方还存在“五年大调整,三年小调整”的做法,由民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这种政策执行不统一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地方甚至同一个村不同社之间,土地承包和流转的规定也不一样。土地调整的不同步,使相当一部分出嫁女在娘家的土地被收回,而嫁入的地方因已经调整完土地又得不到土地,成为失地妇女。

(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规模扩张导致妇女失地问题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的土地在被大量征用过程中迅速升值,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流动性较大,又处于传统意义上的弱势地位,因此,一些原来一直享有承包权的妇女,户口被强行迁出或“挂空”,土地被收回,享受征地补偿等待遇被剥夺,在安置就业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成为失地妇女,一些年纪偏大又缺少劳动技能的妇女因失去生活的主要来源生活陷入困境。

(四)传统观念及村规民约导致妇女失地。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地方在分配土地中违背“男女平等”的原则,规定外嫁女只给口粮田,不给承包田,有的地方在计算家庭人口时,以“测婚测嫁”为借口,使未婚女性只能

分到男性的一半或70%的土地,甚至只分男不分女。还有的地方规定,男到女家落户,全家都享受不到平等的土地承包权益,还有的地方规定,出嫁女及其子女不论是否居住在本村,都不得参与本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这些规定虽然都与有关法律的规定相悖,却经村民大会或村民委员会表决通过,因为大多数村民或为了更多可分配的利益,或对《土地承包法》所知甚少,做出了侵害少数妇女的经济利益的表决。

(五)政策调整使妇女失地问题显性化。近年来,农民种地收益不高,对失地问题认识不足,妇女失地问题表现得并不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各种直补政策的落实,种地效益可观,土地也随之增值,一些过去隐性的失地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我省县以上妇联接待的来信来访案件中,妇女失地问题由2000年的 1 件,上升到今年的271件。据省农委统计,全委每年接待的处理农民因土地承包纠纷的来信来访案件中农村妇女儿童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达45%以上。

三、解决妇女失地问题中的困难

一是妇女失地情况的多样性与我国土地30年不变政策的矛盾。如前所述,妇女失地的情况多种多样,特别是一些妇女几年前放弃了土地承包权,土地增值后又想重新获得土地承包权,而我国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使这一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

二是相应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是贯彻实施《土地承包法》、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省农委不断加大仲裁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仲裁质量,全省仲裁机构已发展到49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2%,全省仲裁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还不能完全解决土地矛盾纠纷的现实问题;通过司法审判有一定难度。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基层法院对土地纠纷不予受理,还有一部分法院只受理男女双方离婚后,男方霸占承包地,不允许女方耕种这一种情况的,对出嫁女失去土地承包权、妇女主动放弃承包田几年后,又想重新要回等情况,基本不予受理;有的基层政府在组织村民大会或村民委员会表决土地分配调整问题时,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在解决土地纠纷中,因存在许多障碍而有畏难情绪,对妇女反映的失地问题一拖再拖。信访和妇联组织在协调解决妇女失地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妇女户口所在地党委或政府,因此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补救措施。一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存在,随着人口的流动,新的土地问题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土地已分配调整完毕,无机动地可用于再分配或调剂,更没有用于补偿给失地妇女的储备资金,因此,解决妇女失地问题十分困难。

四、几点建议

农村妇女是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更好地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充分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特别要依法保障妇女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鉴于当前农村妇女失地问题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我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土地征用行为,对土地被征用后失地的农民特别是妇女进行妥善安置。如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取消其农民身份,将其作为城市居民进行管理,使其享受社区居民待遇,特别是在就业待遇方面,要向失地妇女倾斜,将没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妇女作为城市低保对象,纳入社会低保范畴,彻底改变其夹居民与农民之间的“边缘人”身份。另外,要建立统一的土地调剂制度。对承包期内妇女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妇女离婚后或丧偶仍在原居住地或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问题,要有统一的调剂制度,并且统一执行,以保证妇女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权。

二、建议农业行政部门尽快健全土地承包仲裁机制,要尽快建立健全仲裁机构,完善仲裁程序,妥善解决农村失地妇女与村委会之间的土地权益纠纷,同时,要就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落实问题开展调查督查,对在二轮土地承包无法解决承包地、未享受到土地承包权益的人口,在经济补偿、相关政策、税费等方面进行利益调整。

三、建议我省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畅通受理妇女失地案件的渠道,进一步明确和统一案件受理的范围,做好与政府部门、农经部门受理权限与受理责任的衔接,使《妇女权益保障法》、我省的《妇女权益保障地实施办法》及相关政策法规中有关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四、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妇女失地问题,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对村民自治组织的规范引导作用,纠正村民自治组织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清理违法的、侵害妇女权益的村规民约。同时,在土地被征用、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以及城镇化改造过程中,前瞻性地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男女平等原则的落实。推动村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进程,确保村居委会依法有序地使用集体财产、土地安置费、土地补偿费。

五、建议法制宣传部门突出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在宣传对象上,重点面向公职人员、涉农部门干部以及农民进行宣传,提高其依法行政、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上一篇: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下一篇:于写父母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