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

2024-10-24

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精选10篇)

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 篇1

吴中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规程

为规范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行为,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辖区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统计制度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一章 监督检查的实施

第一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下列情况应当及时进行监督检查:

(一)按有关规定要求开展对辖区内粮食流通情况以定期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抽查和专案等方式监督检查的;

(二)公民、法人及其它组织举报的;

(三)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交办的,其它上级机关交办的,有关部门移送的;

(四)其它方式途径披露并属于本部门管辖的。

第二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受理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举报事项,须指定专人负责。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举报的事项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在十日内作出受理决定,并及时组织进行调查:

(一)有明确违法、违规行为人和危害后果的;

(二)有具体事实依据的;

(三)属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范围并属本部门管辖的。

本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受理,并酌情予以回复,举报人不明确的除外:

(一)举报内容不属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管辖范围的;

(二)没有明确的被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无法查找的;

(三)就同一事项已经向有关机关举报、申请复查、行政复议、仲裁或者提起诉讼,有关机关没有作出不予受理决定或者不予受理裁定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同一粮食违法、违规行为已经作出处理决定的;

(四)不属于粮食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受理范围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中,不得非法干预粮食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五条 对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已经监督检查过的事项,除处理未完成的督办事项外,本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三个月内不得就同一事项再行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调查取证

第六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定期例行监督检查,应当事先拟订监督检查计划。监督检查计划应当包括监督检查的对象、内容和工作方案等内容,并报本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

第七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粮食监督检查证件。监督检查人员应告知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监督检查的依据和事项,以及拒绝、阻挠、干涉监督检查应负的法律责任。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保守秘密。

第八条 监督检查人员进行调查,应当制作《调查笔录》。调查笔录经核对无误后,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对象在笔录上签字或盖章。被检查对象拒绝签名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其拒绝签字或盖章的行为和理由记录备查;被检查对象不在场的,由见证人签字或盖章。

第九条 监督检查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调查的证据应是原件、原物。调取原件、原物确有困难,但可以调取复制品、照片的,可由提交证据的单位或个人在复制品、照片等物件上签章,并

注明“与原件(物)相同”字样或文字说明。

第十条 凡能证明监督检查事项真实情况的书证、物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检查记录等作为监督检查的证据,以上证据经查证属实,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监督检查处理意见的根据。

第十一条 监督检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

(一)是监督检查事项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与监督检查事项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三)与监督检查事项当事人有其它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

当事人有权申请监督检查人员回避;是否回避由受理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决定。对监督检查人员的回避决定作出之前,监督检查人员不停止对事项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需要采集鉴定检验样品的,应由专职人员按规范的方法取样并填写抽验单,所抽验的样品应标明编号封存,及时送有资质的质检机构进行鉴定。

第三章 监督检查的处理

第十三条 监督检查终结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监督检查的事实、性质、情节,制作监督检查报告书。监督检查报告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监督检查对象名称、检查日期;

(二)监督检查的原因、项目;

(三)发现的主要问题;

(四)处理意见。

第十四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发现粮食经营者有违反粮食流通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情形的,应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或处罚决定。

第十五条 监督检查报告作出后,应在十五日内将检查结果、处理意见或建议通知当事人。

第十六条 对当事人违法、违规事实已查清,依照粮食流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给予行政处罚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提出行政处罚意见,报本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除外。

第十七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于重大、复杂的处罚案件,应当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行政处罚的依据和种类以及方式、程序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时,对有可能危害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应当责令当事人当场改正或限期改正,需书面责令当事人改正的,应填写《责令改正通知书》。

第十九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追踪督办监督检查处理意见、建议、处罚决定的执行情况。第二十条 监督检查后,应当将监督检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及时整理装订,归档备查。

第四章 监督检查工作行为规范

第二十一条 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不得接受被检查对象的任何馈赠、报酬,不得在被检查对象处报销任何费用,不得参加被检查对象提供的宴请、娱乐、旅游等活动,不得通过监督检查工作为本人、亲友或者他人谋取利益。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改正:

(一)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没有出示监督检查证件的;

(二)没有正当理由擅自对被检查对象进行检查的;

(三)本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违反第十一条规定在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后规定的期限内对同一事项再次进行监督检查的;

(四)监督检查人员违规向被检查对象收取费用的;

(五)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二十三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接受被检查对象的馈赠、报酬的;

(二)在被检查对象报销费用的;

(三)参加被检查对象提供的宴请、娱乐、旅游等活动的;

(四)通过监督检查工作为本人、亲友或者他人谋取利益的;

(五)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规定,非法干预粮食经营者正常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规程中第八条、第二十一条中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二十六条 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接受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行使粮食监督检查行政职能的组织,对粮食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适用本规程。

第二十七条 本规程由吴中区粮食局负责解释。

吴中区粮食局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流程图

全面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 篇2

一、加强领导,健全体系,推动监督检查和示范创建工作健康发展

一年来,市、县两级粮食局都将监督检查和示范创建活动列入了整体工作重要日程,成立了“一把手”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细划了创建分工和责任,明确了创建思路和规划,从根本上保证了示范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主动请示,努力争取,赢得当地政府的理解支持,监督检查体系进一步健全。所属5个县(市)粮食局均已成立监督检查科室,组建了粮食市场管理稽查大队,并落实了执法编制,累计安排专职执法人员59人。舞钢、宝丰、郏县还通过政府拨付和自筹资金等方式,筹集办公经费,配置了专用执法车辆、摄像机、手提电脑、便携式打印机等执法工具,印制了执法文书、检查档案,办理了执罚票据、罚没账号,执法条件明显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监督检查和示范创建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二、明确目标,创新方法,推动监督检查和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发展

根据省局关于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统一部署,我们通过召开党委专题会、部门研讨会、落实目标会、现场观摩推进会等各种有效途径,对国家和省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创建标准的10项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开展深入讨论,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营造舆论攻势。在具体工作中,按照“推荐一个、培育一个、引导一个、带动一个”的原则,确定了推进舞钢市粮食局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宝丰县粮食局创建省级示范单位、培育郏县粮食局作为省级示范单位创建储备单位,引导带动鲁山、叶县粮食局向省级示范单位靠近的梯次推进目标。在组织实施阶段,我们采取“驻县培优,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市局监督检查工作人员每月至少6天深入2个先行创建县(市),和当地监督检查工作人员一起,对照监督检查示范创建10大项、23小项测评标准,结合监督检查责任目标10大项、28小项考评细则,逐条逐项自查自评,查漏补缺,加压驱动;对创建工作以点带面,以优促劣,常态推进,良性互动。

三、打好基础,建好队伍,推动监督检查和示范创建工作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监管对象数据库。为随时掌握辖区内粮食流通监管对象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对全市335家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的人员状况、仓容状况、经营状况、设备状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了统一规范的企业数据库和完整详尽的企业档案,并按照不同性质、不同地域、有无案底和违规记录3个方面划分,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二是健全监督检查工作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我们结合执法实践,修订编发了《平顶山市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手册》,收集整理各级各类粮食行政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以及粮食执法文书4大类39个,其中修订完善市级粮食监督检查制度、规定、办法17个,收录规范执法文书49个。基本做到了各项制度合法合理、有效可行,推动全市粮食执法和示范创建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三是编办示范创建工作快报。去年累计编发23期专题快报。通过这个平台,使省局领导及时了解平顶山市粮食监督检查和示范创建工作动态,对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同时使各县(市)局之间及时交流互动,比学赶帮,为推进示范创建工作发现更多好声音,传递更多正能量。四是强化监督检查队伍建设。根据当前粮食执法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执法能力不强和不敢执法、不会执法的现状,我们多渠道抓好经典案例解读、模拟案例解析、网络答疑释惑等针对性学习培训。2012年举办规范执法文书专题培训1次,组织赴粮食执法先进县学习2次,模拟典型案例5个,集中解读解析2次,网络答疑3次。学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监督检查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部门联动,整合对接,推动监督检查和示范创建工作高效发展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对内涉及购、销、存、运、加等多个业务环节,对外涉及工商、质监、卫生、物价、药监等多个工作部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各方关系,势必出现错位、缺位、推诿扯皮现象。为此,我们建立了“三级联动”机制,主动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对接,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由市政府牵头,建立粮食、工商、质监、卫生、药监5部门参与的联席协商检查机制。每年两次就粮食从收购进入流通和加工环节的执法重点工作进行沟通协商,组织联合检查,做到工作动态及时互通,执法资源相互共享,行业信息相互交流,形成合力,扩大部门影响和检查效果。去年,由平顶山市粮食局主导,工商、质监、卫生、药监4部门参与的成品粮油市场检查活动,对市区大型超市、综合市场、粮油加工企业开展了全面检查,达到了既学习借鉴其他部门执法经验,又锻炼提高粮食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效果的目的。二是由市粮食局牵头,建立辖区内周边县(市)粮食局联合检查机制。每年开展粮、油库存检查,夏、秋粮收购检查,粮食出库检查等大型集中检查活动,平顶山市粮食局统一组织,统一调动,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交叉检查,联合行动,各方资源有效整合,监管效能有效提升。三是由监督检查科牵头,建立粮食局机关内部监督检查、调控、储运、财务等相关科室联合检查机制。每年组织开展各项常规检查、专项检查以及案件查办等专题活动,局机关内部相关科室精干力量统一配置,积极参加,共同参与,协同作战,检查效果明显提高。

五、 规范检查,依法执法,推动监督检查和示范创建工作和谐发展

一年来,我们把加大涉粮案件查处力度作为推动监督检查和示范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组织开展了面向全社会的、多层次的粮食流通执法检查活动,围绕执法检查的全过程,广泛推行“4333”工作法,检查质量和执法效果不断提高。具体是:在执法理念上,始终坚持执法与宣教结合、执法与服务结合、法理与管理结合,法理与情理结合“4个结合”;在执法程序上,始终坚持法定步骤不得跨越、法定形式不得变动、法定时限不得逾越“3个不得”;在执法环节上,始终坚持案前注重信息、案中注重程序、案后注重效果“3个注重”;在执法公平上,始终坚持执法依据统一、执法标准统一、执法文书统一“3个统一”。真正做到了规范执法不越位,文明执法不错位,和谐执法不缺位。去年,共组织夏粮收购检查、销售出库检查等全市性综合检查7次,开展各类检查活动339项次,立案139起,其中: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55份、警告17例,移交工商部门处理8起,现金执罚46例,取消粮食收购资格7个,暂停收购资格6个。由于我们始终坚持“4333”工作法,始终做到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未发生一起粮食行政复议案例, 维护了行业稳定和一方平安,确保了“维护粮食安全,维护市场秩序”这一目标的实现。

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粮食法的即将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机遇,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创新的举措,全身心地投入到粮食监督检查事业中去,努力构建示范创建长效机制,真正使监督检查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粮食生产和流通服务,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鹰城服务。

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篇3

一、20xx年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责任意识。我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加强粮食质量监管为核心,继续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全力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为保证粮食食品安全尤其是做好职责内的原粮质量与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从“保安全、维稳定、构和谐、促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周密安排年度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切实加强粮食法制、科普知识宣传,保证各项工作有重点、有计划地顺利推进,确保了全县未发生一起粮食质量卫生安全事故。

(二)加强粮食收购入库环节的质量监管。组织开展收购环节粮食质量监督检查。在原粮质量方面,结合我县粮食收购时节,以收购粮食质量为重点,督促粮食企业尤其是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质量标准、仓储技术规范、设置收购原始记录、建立收购粮食质量档案和经营台账,定期报送粮食收购的基本数据;在粮食收购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收购粮食的品种、质量标准、计价单位和收购价格等内容;及时对收购粮食进行检验,对杂质、水分进行整理。在原粮卫生方面,认真检查粮食收购者是否将粮食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品进行混存,从粮食流通源头上保障粮食卫生安全。配合食药监部门开展粮食样品抽样检测任务,全年抽样送检80批次,其中10批次民生工程食品安全监督抽样任务已全面完成。同时,指导粮油公司对储粮仓库、储粮设施、检验条件等进行功能提升和改进,改善储粮条件,提高储粮品质。

(三)切实做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为切实掌握我县粮食库存情况,确保粮食库存真实、质量良好,保证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局按期组织完成了20xx年粮食库存检查的自查工作。为确保库存检查工作的有序进行,我局及时成立了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粮食库存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具体任务,研究制定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要求。经过检查,认定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账实相符,库贷相符,粮食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资金无挤占、挪用现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企业进行了整改落实。

(四)加强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我局对所有粮食经营者个体、超市建立粮食购销经营台账,最低库存量均符合国家要求。

(五)加强重大节假日期间粮油销售市场检查。我局加强重大节假日期间粮油销售市场检查,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期间,组织执法人员深入粮油经营企业监督检查,督促落实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保证粮油质量,保持库存量。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整改,进一步规范涉粮企业经营行为,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六) 扎实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按照省、市安排和县食安委的部署,开展了“发展粮油科技、增加优质产品、保障注释安全”为主题的科技周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了20xx年度粮油科技进军营活动,向官兵赠送了《粮油营养健康知识》等科技宣传单。围绕世界粮食日“改变移民未来―投资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和爱粮节粮宣传周“爱粮节粮保安全,优质优价促增收”的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街头宣传活动、“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向广大消费者普及粮油安全知识,增强消费自我保护意识,也提升了粮食流通工作的影响力。

二、明年工作思路

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 篇4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监督检查处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全市粮食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人员,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积极工作,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监督检查工作。现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开展2013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层级监督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我市2013年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履行各项职责

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方案 篇5

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方案 市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实施方案

各县粮食局、有关粮食储备企业: 根据自治区粮食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区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检查时点

检查时点为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结报日。

二、检查范围

全市辖区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地方储备粮,国有粮食企业储存的各种性质商品粮。

三、检查内容

粮食库存帐实相符、帐帐相符情况;库存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情况;储备粮轮

换情况;政策性粮食补贴拨付使用情况;粮食仓储管理情况等。

四、检查办法及时间安排

按照归属地原则,各县粮食局、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辖区内的国有粮食企业和应急成品粮承储企业的自查工作,并汇总上报。

市粮食局4月6—9日对县粮食局组织指导企业自查情况进行检查、抽查。各县粮食局,务必在4月6日前将汇总报表报送市粮食局库存检查领导小组。

五、检查工作组和具体分工

市局成立粮食库存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马文全 副组长:穆占有 成员:尚勇屹 李守玲 张正东 祁莉莉 侯慧克

检查科负责总体检查工作、粮食库存质量、储粮安全、原粮卫生以及执行相关政策、制度等情况,收集汇总表,起

草检查报告。

综合科负责检查库存保管帐、粮食库存年限、库存性质、品种、数量和统计账务,储备粮轮换等计划执行情况。并对储备粮代储资格,进行核实,汇总粮食库存检查汇总表,六、要求

各县粮食局,有关各单位要成立粮食库存检查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领导,抽调业务骨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粮食库存检查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认真组织粮食库存检查,真实、完整地填写检查工作底稿,并作为汇总报表和各级检查组复查、抽查的依据。

通过粮食库存检查,各单位要真实反映存在问题,达到粮食库存底子清、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对存在问题,要认真查明原因,认真总结。并将检查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于4月6日前上报市粮食局。

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 篇6

2014年,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确定的“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守住底线,加快发展”的要求和“一大战略”“五项改革”“两项工程”的目标任务,大力开展“监管能力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强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支撑,切实履行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职责。

一、大力开展“监管能力提升年”活动

开展“监管能力提升年”活动,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监管体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市场监管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体系建设。继续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稳定和加强监督检查机构,落实人员编制、配备执法工具,保障工作经费。尚未建立执法队的力争有较大突破。

(二)提升监管手段。分类分步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信息化试点省份,要全力配合国家粮食局搞好库存粮食识别代码试点,探索粮食库存可追溯动态监管;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启动粮食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省内个别地区先行先试,摸索经验;已实现办公自动化,具有信息化工作基础的省份,要加快推进粮食库存检查、检查工作日志、监管对象档案信息管理、诚信评价、案件查处等工作的电子化,为下一步推进动态信息系统建设打好基础。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设备厂家的沟通配合,加快粮油库存检查装备的研究开发。

(三)强化监管队伍。组织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专业人才库人员培训,大力开展执法资格和执法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建立国家和地方“案件核查人才库”,从国家和省级粮油库存检查人才库中遴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承担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四)提高监管质量。进一步突出监督检查工作的问题导向,对库存检查、专项检查、例行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开展整改“回头看”,能现场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马上整改的要明确整改期限,确保整改到位。加大处罚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对违规企业依法依规处罚到位。加强行政层级监督,日常监管工作由本级负责,案件查办以上级为主,加强监管效能的对上调度,确保监管信息上下畅通。

二、扎实开展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检查

(一)强化政策性粮食收购检查,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开展粮油收购“五要五不准”守则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综合采取全面检查、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等有效方式,严肃查处打“白条”“转圈粮”、压级压价或抬级抬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粮食企业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

(二)强化对政策性粮食出库的检查,守住“吃粮买得到”的底线,保护粮食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加大“出库难”问题的整治力度,加强与粮食批发市场、中储粮分支机构的沟通,及时掌握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和出库动态,督促承储企业自觉履行出库义务,严肃查处掺杂使假、拖延阻挠出库、索取不合理费用等违规行为。

三、进一步强化粮油库存监管

(一)扎实有效做好全国粮食库存检查。严格按照国家粮食局等4部委《关于开展2014年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国粮检〔2014〕25号)要求,对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含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储存粮和国家临储进口粮,下同)、地方储备粮,以及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粮库存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检查责任,做好统计数据的分解登统,切实整改发现的问题,落实检查工作经费,严格执行保密制度规定,确保检查质量和效果。2014年国家委托天津、黑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等10个省(区、市)省级和市(地)级粮食部门对中央储备粮库存实行在地检查,对辖区内的国有粮食企业库存进行全面普查。受委托省要按照国家粮食局《关于委托省级和市(地)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检查辖区内中央储备粮库存的通知》(国粮检〔2014〕27号)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委托检查工作顺利完成。

(二)开展油脂库存专项检查。选择部分省份开展政策性植物油库存专项检查。专项检查主要由省级粮食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国家有关部门适时开展督查或抽查。

(三)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储备粮油库存检查,大中城市要加强对应急储备成品粮油库存检查,进一步规范库存管理。

四、全面开展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

(一)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粮食收购、加工、运输等活动的监督检查,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对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粮食最低和最高库存量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二)建立健全粮食经营者信息档案,实现监管档案全覆盖。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日志制度,强化层级监督。

(三)组织好粮食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评价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探索建立粮食经营诚信体系,探索黑名单制度,逐步实现对粮食经营者分类监管。

五、加大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

(一)加强对媒体舆情的搜集、研判,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政策性粮食购销、出库和库存管理等方面案件加大查处力度。突出治理政策性粮食收储中的打“白条”“出库难”“转圈粮”和“顶包油”等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二)进一步规范案件受理、查办、结案等工作程序。及时受理涉粮举报投诉。建立案件受理查办信息上报和案件通报制度。重点案件由上级部门直接组织查办,查办结果及时上报备案。重大典型案件要及时通报,形成威慑和警示。

(三)加强案件卷宗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和案件评审工作。剖析典型案例、探索发案规律、总结办案经验,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

六、继续开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各地要依据标准严格审核,做好第四批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推荐工作。组织好示范单位工作经验的总结交流、宣传推广工作,切实发挥示范单位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对前三批示范单位工作的指导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退出示范单位行列,考核结果上报国家粮食局。

县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总结 篇7

(一)成立县粮食库存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县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领导,经县粮局局务会研究,成立了县粮食局粮食库存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岩香远;副组长:胡灿云、者益群;成员:玉光罕、孙平、杨秀娟、毕荣、张劳、林敏、苏成、何俊飞、陶平、梁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局综合股,于3月3日开始进行粮食库存检查,做到了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不走过场的原则。

(二)我局参照《县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来进行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

二、库存现状

县国有粮食企业两户,分别为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和云南军粮供应站,共有粮仓8栋(间),分布于县城和乡镇,仓容吨,目前无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储粮,全县纳入粮食库存检查范围的粮食(原粮)共有吨,其中:地方储备粮(均为中晚籼稻)吨,地方(县属)国有粮食企业商品粮吨,分别储存于县城、勐伴、尚勇、勐棒、勐润5个库点14个仓位。

三、积极开展粮食库存检查抽查工作

按照全省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统一要求,我县粮食库存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于3月31日起对我县辖区内的收储公司、军粮供应站实物和账务开展自查、抽查工作,抽查工作于4月7日完成,具体开展工作情况如下:

(一)粮食库存数量情况。经检查3月末全县粮食检查时点统计库存(原粮下同)吨,其中:地方储备粮吨,商品粮吨;检查时点实际库存吨,地方储备粮吨,商品粮食吨;粮食库存品种分别为中晚籼稻、小麦,其中:中晚籼稻吨,小麦吨。

1、县粮食收储有限公司1号仓(县城)、1-1号仓(勐捧)、4-1号仓(勐捧)、4-2号仓(勐捧)储存稻谷公斤,检查与账面数吻合。

2、县粮食收储有限公司9号仓(县城)、1-2号仓(勐捧)、6-1号仓(勐润)、6-2号仓(勐润)、1-1号仓(勐伴)、1-2号仓(勐伴)、3-1号仓(尚勇)、3-2号仓(尚勇)储存稻谷公斤,检查与账面数吻合。

3、军粮供应站2号仓(县城)稻谷公斤,1号仓(县城)大米公斤,1号仓(县城)面条、面粉折小麦吨,检查与账面数吻合。

(二)粮食库存账务检查情况。经过核对,粮食库存实物与保管账、统计账、会计账三账账面数量基本一致。经检查,2户国企的账务处理符合规定,不同性质、品种的粮食按规定进行分账管理、分仓储存、统计报表库存数据相衔接,表内关系平衡、表间勾稽关系正确,粮食库存分品种、分年限与统计报表中有关库存一致。企业统计台账健全、按规定保存。

(三)库存粮食质量检查情况。在粮食库存检查工作中,专人负责对储存粮食质量情况检查,经检查全县粮食都处于安全水份之内,质量全部达国标三级以上,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质量合格率达1%。地方储备粮为宜存粮,粮食储存通风良好,无发热、霉变、结块、虫害等情况,粮食储存正常。

(四)县级储备粮轮换情况。轮换计划下达规范,轮换的品种、数量、时间与计划一致,轮入粮食的生产年限和质量符合政策规定,没有发现擅自串换品种、变更轮换库点和数量以及未轮报轮、转圈轮换、超轮空期轮换等问题。

四、今后努力方向及取得经验

一是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二是加大对国有粮食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粮食安全。三是规范对储粮的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保证库存粮食安全。

1煤矿安全规程对标检查工作方案 篇8

开展《煤矿安全规程》对标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省煤监局下发的<关于开展《煤矿安全规程》实施专项监察的通知>(赣煤安字[2017]68号)文件要求,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对照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煤矿安全规程》的条文变化组织对矿井开展全面排查,进行对标整改,尤其是修订后变化较大条款的落实情况,水、火、瓦斯、运输提升等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的对标整改情况。

二、开展时间

此次《煤矿安全规程》对标专项检查安排在8月13日。

三、检查重点

1、煤矿企业是否更换或者禁用新安全规程删除的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技术,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隐患的工艺技术及装备。

2、对影响较大的几个条款进行检查;是否严格限制生产矿井同时生产水平个数,矿井双回路供电情况、矿井通风是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3、煤矿责任制和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情况。

四、工作安排

2011年粮食直补检查工作方案 篇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财政厅、省联社关于对粮食直补发放操作流程的相关要求,确保粮食发放整个过程合法、合规,保障农民能够及时领取补贴资金。省联社根据相关制度及文件要求,决定组织开展全省农村信用社粮食直补专项检查工作,切实保障粮食直补发放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为确保此次检查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查原则

检查要遵循“严肃认真、高效、合规、突出重点、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原则。

二、检查内容及范围

本次检查为全省粮食直补发放的全面梳理检查。各市联社、办事处统要统一组织各县级联社进行自检自查,各县级联社对粮食直补发放网点进行100%自查,并将自查报告于8月5日前上报省联社及各市联社、办事处,并由各市联社、办事处监督整改工作。在县级联社自检自查期间,省社将每市抽查一个县级联社。

检查内容:

1.在粮食直补资金发放过程中,直补资金是否全部转入客户存折(卡),未发放的资金是否经2622(委托及代理负债业务科目)转回直补资金存款账户。

2.批量开户后,存折(卡)是否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交接手续,签章是否齐全。

3.客户在首次存取款过程中,操作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密 码激活交易,是否按照规定验证客户本人身份证件。

4.是否按照规定办理代理取款业务。有无通过村干部到农户家中集中收取专用存折(卡)到信用社集中支取粮补资金,并集中存入某一个人存款户的问题,有无在集中发放过程中缓放、迟放和挪用粮食直补资金的问题。

三、检查时间

本次检查时间从7月11日开始,7月30日结束。省、市检查及各县级联社自检自查同时开始。

四、检查人员组成

1.省检查组由省联社负责统一抽调各市县相关人员组成检查组。

2.此次检查共计2个检查组,每组分别由 1名组长、3名组员组成。

3.省联社负债管理部有权根据被抽调人员表现及自身业务情况随时进行人员调整。

五、工作要求

1.各市联社、办事处,县级联社要高度重视此次全省粮食直补专项检查工作,通过检查找出问题与不足,及时整改。

2.被检查单位要积极配合检查工作,检查过程中涉及其他专业管理内容及调阅录像工作,各受检单位要积极配合,确保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3.各县级联社要科学组织开展自查工作,检查面要覆盖本辖的所有涉及粮食直补营业机构。联社分管负债工作领导即为本地区检查工作的主查人和主责任人,要对本地区检查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全责。检查结束后,各地区要形 成本地区自查报告,提出相关工作建议,由主查人签字后报省联社负债管理部。

4.省检查组检查人员必须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服从安排,统一行动。必须严格执行检查标准,真实反映受检单位情况,检查时间服从检查质量,并做好检查底稿保密、留存工作。

5.检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不得擅自将受检单位情况及重要数据外传,检查结束后统一对受检单位情况认真评价及总结,向省社汇报。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重大问题,不得隐瞒,由组长及时将检查情况上报省联社负债部及本市负债业务管理部门。

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 篇10

一、税务稽查签证

《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税务稽查结束时,应当将稽查的结果和主要问题向被查对象说明,核对事实,听取意见。

在实际工作中,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在向被查对象说明,核对事实,听取意见时,采用了税务稽查签证的方法。通过数年的实践,采用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税务稽查签证》是指税务稽查人员将税务稽查实施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告知当事人,并由当事人签署签证意见的一种方式。

(一)税务稽查签证的分类

办理《税务稽查签证》(见附表)时,可根据案情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采用分项签证或综合签证的方法进行:

1.分项签证。是指按照税务稽查实施认定的单个或单类税收违法事实分别办理税务稽查签证。分项签证时,应将该项税收违法的证据资料编号后附后,并在《税务稽查签证》上予以注明。

2.综合签证,是指对税务稽查实施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统一汇总后,办理《税务稽查签证》手续。

(二)税务稽查签证的内容

《税务稽查签证》的主要内容包括:

1.涉税违法事实:告知的必须是依法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并分项予以列明。

2.税务机关:须加盖实施税务稽查的稽查局公章。3.稽查人员:须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税务稽查人员亲笔签名。4.签证意见:当事人在签署签证意见时,应态度明确,不得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

当事人在《税务稽查签证》的签证意见处不足以书写签证意见时,可另行书写签证意见,由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加盖当事人的公章,作为《税务稽查签证》的附件,并由当事人在《税务稽查签证》和附件上加盖骑缝章。

(5)签证人签名:须由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其他人员亲笔签名,并加盖当事人的公章。

(三)《税务稽查签证》的处理

1.当事人对告知的税收违法事实无异议的,转入税务稽查终结。

2.当事人对告知的税收违法事实有异议时,税务稽查人员要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做好《询问笔录》,或由当事人提供书面材料,并提供有关的证据资料。

3.税务稽查人员对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和新提供的证据资料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认定,必要时应实施补充稽查。当重新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与原《税务稽查签证》的内容不符时,应重新办理《税务稽查签证》,但原《税务稽查签证》不得销毁,应保留在案卷内备查。

4.当事人拒绝办理税务稽查签证的,稽查人员应在《税务稽查签证》上注明拒绝办理税务稽查签证的情况,有其他人员在场的,请在场人签名见证。依照重事实、重证据的原则,对当事人拒绝办理税务稽查签证的,只要违法事实清楚,调取的证据合法、完整、确凿,就不影响违法事实的认定,也不影响案件的处理。

(四)《税务稽查签证》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号)第五十九条规定,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

稽查局对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要求当事人办理《税务稽查签证》事人手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将经稽查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局面告知当事人,可使当事人充分表达陈述申辩意见。二是在《税务稽查签证》中,告知当事人如对稽查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有异议,应如实申辩,并同时提供有关证据。如果当事人对稽查局告知的税收违法事实有异议,不向稽查局如实申辩,不提供有关证据,而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提交否定性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依法不予采纳。三是通过《税务稽查签证》,审理人员在案件审理时,或以依法审理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作出是否予以采纳的审定意见。

附表:税务稽查签证

税务稽查签证

经检查,你 有下列税务违法事实:

请阅后签证,如有异议,应如实申辩,并同时提供有关证据。

稽查单位(章)稽查人员:

年 月 日 被查单位(户)签证意见:

签证单位(章)签证人:

年 月 日

(如不足,请另附页)

二、税收分类检查

辽宁省国税系统从2007年4月开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针对现代稽查任务指向不同的纳税人,将纳税评估、审计和涉税侦察等方法嵌入到传统税务检查方法中,使之创新为管理型检查、审计型检查和打击型检查的税务检查方式。税收分类检查机制试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锦州市国税局在2007年的税收检查尤其是专项检查中,大胆采用“先评后查”的管理型检查,使稽查准确率达到69%,全年查补税额7000万元,人均查补税额69万元,在全省各市查补税额中名列前茅;省局稽查局组织的对13户重点税源企业的检查,由于实施审计型检查,落实税种查全、环节查到、项目查清、问题查透的要求,检查发现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方面的问题,查补税款近2亿元;葫芦岛市国税局加强税警协作,借助公安机关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司法侦察,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该市2007年共查处偷税案件161件,占全年检查有问题户数的77%;虽然税收收入全市仅占全省的5.3%,但偷税案件查补税款全市(1631万元)却占全省的24%,;偷税案件罚款1442万元,占全年罚款总额的96%;查处涉嫌偷税犯罪案件30件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目前葫芦岛市公安局驻葫芦岛市国税局税侦大队已正式挂牌并合署办公。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2008年5月辽宁省国税局对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进行修订并印发全省执行。

附:《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

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现代税务稽查威慑、监督和规范的职能作用,增强稽查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优化稽查资源配置,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结合全省税务稽查工作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税收分类检查是税务稽查机关根据现代稽查职责和要求,对税收专项检查、重点企业检查(含汇总合并纳税企业,下同)、偷逃骗抗税案件检查三项主要任务指向的纳税人(含扣缴义务人,下同)采取不同类型检查方式实施的税务检查。

第三条 税收分类检查的关键是创新检查方式,因此,税收分类检查属于税务稽查实施范畴,是对稽查实施环节工作的科学化和具体化。稽查实施环节工作在遵循《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 细则、《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以及其他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当依照本规程的规定执行。

税务稽查的选案、审理、执行工作按照原规定执行。第三条 税收分类检查方式分为管理型检查、审计型检查、打击型检查三种检查方式。

第四条 省、市国税局稽查局负责“三型”检查的组织,负责实施审计型和打击型检查;各市跨区稽查局、县(区)国税局稽查局负责实施管理型和打击型检查。

第五条 除税收专项检查、重点企业检查、偷逃骗抗税案件查处三项主要任务外,其他任务指向的稽查工作按原规定执行。

第二章 管理型检查

第六条 管理型检查是借鉴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等税源管理方法,采取“先评后查”的程序,对评估后有涉税疑点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实施的针对性税务检查。

第七条 管理型检查的实施对象是列入行业性专项检查范围的纳税人(行业内列入省、市二级重点税源管理范围的纳税人及汇总合并纳税的纳税人除外)。

第八条 各级国税局稽查局案源管理部门应根据上级机关规定的行业性税收专项检查的重点行业,结合本地区实际,对范围内纳税人进行技术筛选,按照省局下发的税收专项检查名单的50%,作为管理型检查的具体实施对象。

技术筛选是以稽查效能为原则,通过对所检查行业的横向对 比,筛选可能存在疑点的纳税人,作为管理型检查的对象。技术筛选可以采用区分经济性质、经营规模、采集第三方信息、选择预警值等方法进行。

采集第三方信息时,案源管理部门应选择与所检查行业在购进货物、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主要有房产、电业、自来水、煤气、保险、银行、工商、海关、地税、民政、烟草、石油、行业协会等。

纳税人所属行业技术标准与税收有密切联系的,各级稽查局案源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到行业协会或行业专家等处了解该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行业技术标准,并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检查人员。

纳税人的行业特点和近年的生产经营趋势难以掌握的,各级稽查局案源管理部门应组织检查人员在开展管理型检查前,选取有代表性的纳税人进行典型调查,总结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趋势,并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检查人员。

选择预警值时,案源管理部门应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综合数据平台等信息化成果,选择与纳税人相关的指标进行。可以选择低税负、税负变动过大、增值税的抵扣凭证所占比例异常、所得税连续亏损等指标,并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检查人员。

第九条 案源管理部门将拟实施管理型检查的纳税人按季度提出实施计划,经主管局长批准后,制作《管理型检查任务通知书》向检查部门下达任务。检查部门指定检查人员后,向检查人员发出《管理型检查任务委派书》。

第十条 管理型检查分为检查准备、全面检查和检查终结三个阶段。检查准备阶段不对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经准备阶段分析确认,决定对纳税人实施全面检查的,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进入实施全面检查阶段。

第十一条 管理型检查准备阶段包括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两个步骤:

(一)案头分析

案头分析是管理型检查主要方法和步骤之一,检查人员的案头分析主要是通过单户的纵向对比分析、财务数据的配比分析、税收政策的相关分析等,筛选纳税人的涉税疑点。

1、利用综合征管软件(CTAIS)、纳税人关联查询系统、综合数据平台等系统,收集纳税人涉税信息和资料,制作《纳税人涉税信息表》,满足案头分析和全面检查的基本要求。

2、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与案源管理部门提供的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趋势相比较,找出单户企业与行业规律的差异,确定查前约谈或实施全面检查的重点。

3、将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与案源管理部门提供的第三方信息、行业技术标准相比较,找出单户企业与行业标准、第三方信息的差异,确定查前约谈或实施全面检查的重点。4、通过单户的纵向分析、财务数据的配比分析等,与预警指标相比较,查找纳税人的涉税疑点问题,确定查前约谈或实施全面检查的重点。

案头分析后,检查人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 分析表》和《检查(约谈)重点汇总表》。

(二)查前约谈:检查人员根据案头分析的结果,向纳税人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进行查前约谈。

在约谈过程中,检查人员应根据案头分析确定的疑点问题,选择纳税人法定代表人、财务、销售、技术、保管等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约谈,对疑点问题进行逐一确认。

查前约谈应形成《查前约谈笔录》。

检查同一所属期已经进行过纳税评估的,可以不经过查前约谈,直接实施全面检查。

第十二条 检查人员应根据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的结果,决定是否对纳税人实施全面检查。实施全面检查的户数应不低于省局下发的税收专项检查名单的35%。

(一)经案头分析没有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疑点问题,且经查前约谈仍未发现新的问题,检查人员认为不需要实施全面检查的,将《案头分析报告》及相关资料报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审批同意后归档,并将结果反馈给案源管理部门。

(二)经案头分析没有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疑点问题,但经查前约谈发现存在涉税疑点问题的,向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 知书》,实施全面检查。

(三)经案头分析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疑点问题,但经查前约谈全部得到澄清,检查人员认为不需要实施全面检查的,将《案头分析报告》报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审批同意后,将相关资料归档,并将结果反馈给案源管理部门。

(四)经案头分析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疑点问题,但经查前约谈不能全部澄清的,或在查前约谈过程中又发现新的疑点问题的,向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实施全面检查。

(五)列入管理型检查对象的纳税人拒绝查前约谈的,向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实施全面检查。

(六)经案头分析发现纳税人存在明显问题或重大涉税疑点问题的,可以不经过查前约谈,直接实施全面检查,或立案实施打击型检查。

检查人员应注重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过程,对经过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即终止检查的,检查人员应负担与选案岗位同样的责任。

对经过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即终止检查的,检查人员提交的《案头分析报告》交案源管理部门。对需要全面检查的,案源管理部门在综合征管软件中进行选案和案源下达。

第十三条 全面检查阶段的实施过程除必须严格依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及相关规定实施检查外,还应采用以下工作方法:

(一)结合检查准备阶段案头分析结果和查前约谈情况,应 针对被查对象的特点,选择投入产出法、第三方信息比对法、技术标准法、费用对比法、资金流向测算法、货物流向测算法或其他合理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检查,并根据所采取的各种检查方法分别制作《 方法工作底稿》。

(二)结合准备阶段案头分析结果和查前约谈确定的疑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核实,并制作《检查重点核实情况报告表》。

(三)检查人员在全面检查过程中,发现被查对象与第三方在购进货物、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有密切联系的,可提请所属稽查机关采集第三方信息。

第十四条 检查人员在实施管理型检查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本规程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检查人员应立即制作《打击型检查移交单》提请转型,经主管局长批准后实施打击型检查。

第十五条 管理型检查终结阶段要归纳全面检查结果、整理检查工作底稿、制作相关文书,做出进一步处理。

(一)对经全面检查未发现涉税问题的纳税人,制作《税务稽查结论》,提交主管局长批准后,相关材料归档;

(二)对经全面检查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问题的,制作《税务稽查报告》,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处理。《税务稽查报告》除反映《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全面反映案头分析、查前约谈和全面检查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检查的有关情况内容。并制作《提交资料目录》。

第十六条 检查人员应根据检查出的涉税违法事实,总结具 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专项检查结束后,以各级税务稽查局为单位,制作《征管工作建议书》,向有关国税局提出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建议。

第三章 审计型检查

第十七条 审计型检查是借鉴现代审计技术及方法,以《专用工作底稿》为载体和检查责任依据,以监控重点税源、防范税收风险为目的,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实施的结论性税务检查。

第十八条 审计型检查的实施对象是列入省、市二级重点税源管理范围的纳税人及汇总合并纳税的纳税人。

第十九条 列入省级重点税源管理范围的纳税人由省局稽查局直接组织实施检查,或由省局稽查局督查、委托各市局稽查局实施检查。

列入市级重点税源管理范围的纳税人由市局稽查局直接组织实施检查,或由市局稽查局督查、委托本市跨区稽查局实施检查。

第二十条 实施审计型检查,必须由省、市局稽查局长对检查人员进行审核、签发《审计型检查任务委派书》后,方可向纳税人下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第二十一条 审计型检查应根据纳税人实际情况和检查人员的特点,原则上根据业务循环的类别,将检查人员分成若干检查小组,合理安排各检查小组分工,确定检查内容。省局稽查局组织实施的审计型检查组原则上不少于10人,市局稽查局组织实施的审计型检查组原则上不少于6人。

第二十二条 审计型检查的各类工作底稿,是实施审计型检查的重要载体,是记载审计型检查对象涉税事项、表述审计型检查工作过程的一种专业纪录。检察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和规范收集编排,支持《税务稽查报告》。

审计型检查工作底稿和相应的文书是确定检查人员责任的重要依据,是实行责任追究的载体,检查人员在制作工作底稿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文书规定的内容进行填写,确定税种是否查全、环节是否查到、项目是否查清,问题是否查透。同时,将相关工作底稿和文书进行归档。

审计型工作底稿分为审批类、查询类、分析类文书、会计审计类、税务检查类、报告类、备查类七大类。

第二十三条 审计型检查分为接受指令、检查准备、全面检查、检查终结四个阶段,检查时限原则上不得超过90日。

第二十四条 接受指令阶段是指接收任务委派,取得检查批准的过程,在接受指令阶段应取得及制作审批类工作底稿。

第二十五条 检查准备阶段要从税务系统了解被查单位基本信息,制作查询类工作底稿;向被查单位收集基本信息,制作备查类工作底稿;进行检查组讨论,评估被查单位纳税遵从风险和检查组检查风险,制作分析类工作底稿。

第二十六条 全面检查阶段是审计型检查的核心阶段,借鉴 现代审计的方法对被查单位在审查其会计核算准确性基础上进行纳税结论性检查,做到税种查全、环节查到、项目查清、问题查透。基本程序包括对被查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初步评价、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程序。在全面检查阶段要制作会计审计类、税务检查类工作底稿。

(一)被查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

检查人员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按照采购与付款循环、工薪与人事循环、生产与仓储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询问和检测三种方法。

观察就是指调查人员亲临现场,察看被查单位内控制度的实际状况,如岗位分工、实物保管和作业流程等实际情况,并做好现场记录。

询问是指按照预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相关人员进行查询,并做好调查记录。

检测是指检查人员根据需要对较为重要的内控制度进行抽样检查,并做好审阅记录。

在调查了解完成以后,根据收集的工作底稿进行整理和汇总,以文字表述为主,辅以内控制度调查表和内控作业流程图,力求对被查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描述。

(二)初步评价

检查人员在调查了解后,对被查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合 理性作出初步的综合评判。初步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针对被审单位的内控现状有无必要对其全部或一部进行符合性测试。

(三)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指检查人员对初步调查了解中已确定其存在且认为有必要进行测试的那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所进行的实际有效程度的一种检测。在测试中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逐一加以检验,然后作出符合、不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好、较好、一般、较差等评价,一般应就符合率或不符合率等指标得出量化的结论。

(四)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测试是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按照内控制度符合程度的强弱,抽取不同的样本量,对其进行数量和金额方面的检测,检查它与正确数值的偏差,符合性好的少抽,符合性差的多抽,然后根据对样本对象测试的结果确定总体的正确性。

二十七条 审计型检查要以核对法为主,采用监盘、函证、查询等技术手段,做到账账、账证、账表、证证、账实相符。

二十八条 检查人员在实施审计型检查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本规程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检查人员应立即制作《打击型检查移交单》提请转型,经主管局长批准后实施打击型检查。

第二十九条 检查终结阶段,检查人员必须根据全面检查阶段实施结果和相关分析材料,形成《税务稽查报告》,制作报告 类工作底稿,经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同意后提交审理。

检查人员根据审理结果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扣缴义务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形成《纳税遵从评价报告》。

凡实施审计型检查的纳税人,除举报案件、发票协查案件及案件复查外,对已经检查的属期,不允许进行重复检查。

第四章 打击型检查

第三十条 打击型检查是通过税警协作,借助公安机关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司法侦查,对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及重大发票违法的纳税人实施的专案税务检查。

第三十一条 打击型检查实施对象是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的纳税人。具体包括本规程第十二条第六款、第十四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转型案件,以及上级交办、同级转办、社会举报、征管移送、发票协查等案件中达到本规程第三十三条标准的案件。

第三十二条 实施打击型检查要坚持组织周密、行动保密、配合紧密的办案原则。

第三十三条 有线索表明,或经初步检查发现被查对象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应立案并实施打击型检查:

1.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抗税以及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税款流失的; 2.私自印制、伪造、倒卖、非法虚开发票,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伪造、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

3.其他需要依法予以打击的涉税违法行为。

第三十四条 各级稽查局检查部门在实施管理型检查、审计型检查中,发现符合打击型检查条件,应转为打击型检查的一般案件,经批准后,仍由原检查部门及人员实施打击型检查。重大涉税、涉票案件以及上级税务机关认为需要另行组织查处的案件,经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批准,按照案件的管理权限,另行组成打击型检查专案组实施专案检查。

第三十五条 打击型检查需组成专案组的,组长必须由本级稽查机构负责人担任;需公安机关提前介入的,专案组组长由公安机关有关负责人和本级稽查机构负责人共同担任。专案组成员应根据案件的特点,由首席打击型检查专家、技术检查专家、法制专家和公安机关相关人员等组成。

三十六条 在公安机关侦查涉税犯罪过程中,需要稽查机关介入案件调查工作的,稽查机关应按照公安机关的要求,充分行使税收行政职责。

第三十六条 打击型检查包括查前准备、实施检查和检查终结三个阶段。实施打击型检查时,不得事先向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应进户检查时送达或补办送达。

第三十七条 查前准备阶段包括案情分析、审核立案、制定 预案和提请公安机关介入四个步骤:

(一)案情分析:复杂案件要由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召集各方面专家和检查人员共同讨论分析案情,研究检查实施的方法、步骤等。查办涉税违法大要案件或涉及行业性、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技术工作的案件,应向专家咨询或者聘请特定行业专家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可以提请法定专门机构进行鉴定。

(二)审核立案:经过案情分析,认为明显符合本规程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应按照有关规定程序予以立案。

需要立案查处的案件,由检查人员制作《立案审批表》,经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审核后,呈报给同级国家税务局主管稽查工作的局长审核批准。

(三)制订预案:在案情分析的基础上,检查人员应根据采集的相关数据,运用计算、分析、经验判断等方法,对纳税人存在的纳税疑点进行判断,确定重点检查项目、检查方法、检查内容、人员分工及是否需提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等事项,制作《打击型检查预案书》(《打击型检查预案书》参照《税务稽查预案的制作方法》制作),报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批准后实施。

《打击型检查预案书》的制作与实施过程必须保密。

(四)有以下情形的,可提请当地公安机关适时介入: 1.经案情分析或实施打击型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涉税违法犯罪嫌疑,可能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涉税案件,且需要公安机关提前介入配合的; 2.拒绝税务机关检查,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3.拒绝提供账册凭证及相关资料,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4.纳税人的涉案人员可能畏惧自杀、逃匿或已经在逃的,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5.有迹象表明转移财产和资金,逃避纳税义务,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6.存在多次作案或多人团伙作案的; 7.在案发现场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8.采取追逐或拦截税务检查人员及车辆、强行进入纳税检查现场寻衅滋事、公然侮辱或诽谤税务检查人员、非法拘禁或围攻税务检查人员等手段阻碍税务机关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9.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税务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财物的;

10.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11.税务稽查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

12.其他非提前介入不足以进一步查处,或可能导致案件查处更困难的。

需要公安机关介入的案件,应由检查人员制作《提请公安机关介入申请表》,报本级稽查局长审查批准后,送达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如协作出现异常情况,应报上级税务稽查部门予以解决。第三十八条 打击型检查必须注重证据收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法定程序收集并保全证据。

第三十九条 检查人员在实施检查过程中遇到疑难情况的,应及时汇报,由稽查局长或主管局长召集首席稽查专家和有关人员对案件进行集体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

第四十条 检查人员在初步取得涉税违法证据,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并有明显转移、隐匿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等迹象的,应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者强制执行措施。

第四十一条 检查人员实施打击型检查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证据材料,应按有关规定整理归集,分别附于《打击型检查工作底稿》之后,并注明证据号,同时在《税务稽查报告》认定的违法事实中注明证据号。检查结束时,检查人员应将专用工作底稿交由纳税人有关人员逐栏核对认可,签注“属实无误”字样并签字盖章。

第四十二条 检查终结阶段,检查人员应根据全面检查阶段实施结果和相关分析材料,形成《税务稽查报告》,经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同意后提交审理。

第四十三条 检查人员应根据检查出的涉税违法事实,总结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专项检查结束后,以各级税务稽查局为单位,制作《征管工作建议书》,向有关国税局提出加强 税收征管工作建议。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稽查部门(不含大连)。

上一篇:入会细则下一篇:关于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