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库存账务检查(精选4篇)
粮食库存账务检查 篇1
附件3
粮食库存账务检查方法
一、概述
粮食库存账务检查是指检查企业与粮食库存有关的报表、账簿、记账凭证和合同等资料,并与实物检查认定的粮食库存实际数量对比,验证粮食库存统计数据是否真实,以及统计账与保管账、会计账、银行台账的账账相符情况。账务检查包括统计账检查和会计账检查。
二、准备工作
(一)检查人员的准备工作
1.自上而下直至被检查企业的粮食库存统计报表。2.《实际储存库点粮食库存分解登统表》(以下简称《分解登统表》)。
3.储备粮规模、轮换计划等文件,国家临时存储粮收购、销售和移库等文件。
4.账务检查工作底稿和汇总表格。
(二)被检查企业的准备工作 1.企业自查工作底稿及汇总表。
2.统计账、保管账和会计账,以及相关的原始凭证和文件等资料。
3.涉及在途粮食、异地储粮、委托代储和受托储存粮食业务的企业,准备相关合同、粮食权属证明等资料。
4.已实际发生但尚未做账务处理的粮食损失、损耗以及政策性借粮等情况,应提供详细的书面说明。
三、统计账检查方法
(一)账账核对及账实核对 1.核对企业粮食库存统计报表。
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直至被检查企业,逐级检查最近3个月粮食统计报表。
(1)上下级统计报表的库存数据是否一致。检查各级统计报表数据之间以及与企业上报统计数据之间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错报、漏报、虚报、重复统计和数据修改等方面的问题。
(2)前后期统计报表的库存数据是否衔接。检查本期统计报表中“期初库存”和上期的“期末库存”是否一致,各期粮食库存数量是否存在异常变化。
(3)表内平衡关系是否满足。检查粮食收支存报表中“期初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与“期末库存”是否相等;各指标的分品种数量之和是否等于合计;原粮和贸易粮之间换算是否正确。
(4)表间勾稽关系是否正确。检查库存分地区、分品种、分年限、分价位等统计报表中有关库存数据是否一致。
上述检查结果录入《粮食库存统计报表检查工作底稿》(附 表3-1)。
2.核对粮食库存账账相符情况。
(1)核对“合并统计账面数”和“保管账面数”。将不同《分解登统表》中反映的同一实际储存库点的粮食库存统计数累计相加,得出“合并统计账面数”,和检查时点保管总账库存数进行比对。
(2)核对“企业统计账面数”和“会计账面数”。将检查时点被检查企业统计报表库存账面数和会计商品账中“商品粮油”、“储备粮油”等账户反映的粮食库存数进行比对。
账账之间如不相符,要查明原因。核对结果录入《粮食库存账账核对工作底稿》(附表3-2)。
3.核对粮食账实相符情况。
粮食库存账实核对,是指通过一系列调整,将“实际查库日认定的实物库存”还原至“检查时点实际库存”,再与“检查时点统计库存”相比对,核对粮食库存账实相符情况,验证粮食库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调整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为检查时点至实际查库日调整事项,主要是将粮食库存实际数量还原检查时点的状态。从“实际查库日认定的实物库存”中,扣除检查时点至实际查库日之间的粮食入库数量,加上同时段粮食出库数量,结果为检查时点被检查企业本库储存的全部粮食。
第二步为检查时点的检查范围调整,主要是剔除检查时点未 纳入检查范围的商品粮。从第一步的调整结果中扣除检查时点未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包括被检查企业本库储存的未纳入检查范围的自有商品粮,受其他企业委托代储和销售未出库粮食中未纳入检查范围的商品粮。结果为检查时点被检查企业本库储存的纳入检查范围的全部粮食。
第三步为检查时点粮权调整。从第二步的调整结果中,扣除检查时点销售给省外企业但未出库的纳入检查范围粮食,扣除检查时点受省外企业委托代储的纳入检查范围粮食,加上检查时点在途的纳入检查范围粮食,所得结果即为与《分解登统表》口径一致的全部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库存实际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被检查企业销售给省外企业仍未出库的粮食和受省外企业委托储存的粮食中,纳入检查范围的部分应另表单独统计上报,检查结果由粮食实际储存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交粮权企业所在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1)“实际查库日认定的实物库存”,指被检查企业本库仓房中储存的全部粮食库存,从《粮食实物检查结果登记底稿》(附表2-4)获取。
(2)“粮食入库”,指检查时点至实际查库日之间被检查企业本库的粮食实物入库数量;“粮食出库”,指检查时点至实际查库日之间被检查企业本库的粮食实物出库数量。
“粮食入库”和“粮食出库”数量根据检查时点至实际查库日的粮食出入库原始凭证、保管账记录、粮食购销合同及发票,以及相关资金往来原始票据等进行核实。
(3)“本库储存未纳入检查范围的自有商品粮”指被检查企业有粮权,且检查时点储存在本库的未纳入检查范围商品粮,本次检查中指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的自有商品粮;“销售未出库的未纳入检查范围商品粮”指在被检查企业在检查时点已经销售但未出库的粮食中,购入方应按未纳入检查范围商品粮统计的库存;“受托代储未纳入检查范围商品粮”指被检查企业在检查时点代其他企业储存的未纳入检查范围商品粮。
(4)“销往省外未出库粮”指被检查企业在检查时点销售给省外企业但未出库的粮食中,由购入方统计应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受省外委托代储粮”指检查时点被检查企业受省外企业委托代储的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粮食在途”指被检查企业在检查时点前与其他企业签订购买合同,从对方买断粮权,已经在检查时点的统计账中做了购进处理,截至检查时点仍在运输途中的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
“销售未出库”、“受托代储”和“粮食在途”根据企业运输凭证、购销合同、委托代储合同等资料进行核实。
(5)“检查时点统计库存”按不同《分解登统表》中反映的被检查企业全部粮食库存填写。
4.粮食库存账实差异的原因分析。
检查时点实际库存和《分解登统表》反映的统计库存对比,如存在差异,检查是否因以下因素所致。
(1)历史未处理粮食损失、损耗。
(2)政策性借粮未归还,统计账未核减库存。
(3)粮食入库未入账:一是账务处理不及时,二是自营商品粮未入账,三是储备粮承储企业购进的轮换粮源或轮出的陈粮未计入商品库存。
(4)粮食出库未减账:一是粮食销售由于货款没有回笼等原因未减账,二是擅自动用储备粮或其他政策性粮食库存未减账。
(5)其他原因,如粮食业务的统计处理不正确,统计报表填报不准确等。
粮食库存账实不符的,要查明原因。其中,检查核实的受托代储粮食的实物数量与委托方提供的数据不符的,要在备注栏追溯注明粮权所在企业的名称和数量差数。粮食库存账实核对检查结果录入《粮食库存账实核对工作底稿》(附表3-3)。
(二)粮食业务统计处理的规范性
结合账账核对、账实核对,以及粮食购销、委托代储等业务的真实性检查,对照统计制度和有关文件的规定,对粮食业务统计处理的规范性进行检查。
1.不同性质粮食是否分账记载,是否存在错统、漏统或重复统计。
2.统计处理是否及时。粮权发生转移,要及时进行统计处理,并相应增减粮食库存。政策性粮食购销等业务如有特殊规定的,按政策规定执行。
3.统计处理是否正确。储备粮轮出(轮入)时是否按统计制度和有关文件规定进行了统计处理。储备粮轮换形成的商品粮或自筹资金收购的商品粮是否已入账。委托收购的商品粮统计处理是否符合统计制度规定。
(三)检查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 1.检查储备粮轮换计划的分解与下达情况。
自上而下逐级核对储备粮轮换计划的分解情况,直至被检查企业。重点检查储备粮轮换计划是否按规定的品种、数量要求逐级分解,是否擅自调整和变更,轮换计划下达是否及时等。
2.检查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
(1)按照轮换计划文件下达的内容核对储备粮轮换进度报表,检查储备粮轮换的品种、数量、时间等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并根据相关的账务资料及原始凭证核实轮换粮食的具体批次和仓号。
(2)在账账核对、账实核对的基础上,查阅与储备粮轮换有关的粮食购销合同及发票、出入库单、收购凭证、运输凭证、资金往来凭证等,检查是否存在虚假轮换等问题。
(3)检查储备粮轮换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轮入粮源是否是新粮并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中等(含)以上质量;储备粮属于超期储存的,轮出时是否经有资质的第三方质检机构检验。
(4)检查储备粮轮换的轮空期是否符合规定。储备粮轮换,应从开始轮换操作的当月起,逐月核对实际轮入和轮出数量,计算轮空量和轮空时间。在规定期限内不能轮入的,必须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确需调整轮换计划的,必须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5)检查储备粮轮换业务统计处理是否准确。重点检查储备粮和商品粮在相关统计报表之间的转入及转出情况。
检查结束后,以实际承储库点为单位,按轮换品种和轮换计划文件分别填列《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工作底稿》(附表3-4)。需要注意的是,涉及到计划调整、库点集并或品种串换等情况的,或者企业执行轮入、轮出计划未完成的,要在“重要情况说明栏”中说明详细情况及具体原因。
四、会计账检查方法
(一)检查粮食库存及购销业务的真实性 1.验证粮食库存真实性。
(1)核实农发行台账与企业统计账和会计账是否账账相符。对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储存粮和国家临储进口粮)、地方储备粮以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商品粮,要按照“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原则,核实银企账账是否相符。按照“谁贷款,谁填报”的要求,即只填报企业实际具有粮权的全口径粮食数量(包括农发行贷款形成的和企业自筹资金形成的),对代储的粮食不在本企业报表中反映。重点对企业会计账库存值与银行贷款相符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 自筹资金占用,是指企业用自有资金、职工集资、其他单位或金融机构借款等资金购入粮食所占用资金形成的差额;二是货币资金占用,主要是企业已经收到的贷款中尚未使用的部分;三是结算资金占用,主要是粮食销售货款未回笼的应收账款、回笼货款未收贷的资金及收购粮食产生的预付款;四是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已移出但贷款暂未划出;五是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已移入但贷款暂未划入;六是其他,主要是企业挤占挪用等其他无库存因素占用的农发行贷款。凡是检查发现企业存在挤占挪用贷款现象的,要详细分析和说明挤占挪用的具体情况。
检查结果录入《粮食库贷核查情况工作底稿》(附表3-5)。(2)根据财政补贴的收支情况核实粮食库存。对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等由财政拨付储存费用的政策性粮食,可查阅企业应收补贴款和补贴收入明细账,根据企业保管费用等补贴的收支情况、计提标准和计提数额,核实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的真实性。
(3)根据粮食购销情况核实粮食库存。查阅企业粮食库存和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明细账,了解企业近期粮食购销情况以及期末粮食账面库存数量和成本。对库存成本畸高或畸低的,要延伸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隐匿账外粮、私设小金库或者违规销售、套取补贴等问题。
2.验证粮食购销业务真实性。
(1)以企业粮食库存实物数量为依据,核查粮食库存统计 账、保管账、会计账,根据相关政策性粮食购销计划文件、购销合同及发票、出(入)库单、磅码单、运输票据等原始凭证,核实粮食购销业务的发生时间及粮食数量,判断粮食购销业务的真实性。
(2)审阅企业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等明细账,以及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摘要栏和金额栏,查看资金流量和流向与业务发生情况是否一致,并根据相关的资金往来票据、记账凭证等验证粮食购销业务是否真实,账务处理是否准确规范。
(3)查阅企业营业费用明细账,可结合保管费、运杂费、整理费、装卸费、检验费以及损失损耗等费用支出情况,辅证粮食购销业务的真实性。
(二)检查政策性粮食财政补贴的拨付和使用情况 根据承储企业政策性粮食规模、补贴标准以及企业财政补贴收支情况等,检查政策性粮食补贴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重点核实相关单位和企业是否按约定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至承储企业,有无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以及承储企业是否按规定如实申领补贴,有无套取补贴等问题。
(1)核实政策性粮食承储规模和储备粮轮换数量。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监管协议以及相关的计划文件,核实企业承储政策性粮食的规模,正确区分直接储粮、受托储粮和租仓储粮性质。根据相关轮换计划文件、企业轮换台账、保管账、统计账、会计 账等资料,核实储备粮轮换实际操作主体和轮换的具体数量、时间。根据收购进度报表、收购发票、验收手续等核实临时存储粮食品种和收购、储存数量。
(2)核实保管费用、轮换费用的拨付和使用情况。查阅企业应收补贴款、补贴收入、销售收入、库存成本、银行存款等明细账以及相关的原始凭证,根据有关规定以及企业实际承储(轮换)政策性粮食数量、时间等情况,核实企业保管费用、轮换费用补贴的实际拨付、使用情况。
检查结果录入《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补贴情况检查工作底稿》(附表3-6)。
(三)检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检查在途粮食。
根据粮食购销合同、发票、提货单、运输票据、付款凭据等资料,核查粮食库存会计账中反映的粮食购进业务发生时间、购进粮食数量和金额等是否准确,验证在途粮食的真实性。检查中还要认真核对有关原始凭证是否伪造。必要时,需延伸检查发货方的统计账、会计账、报表等,核对该批粮食是否已经减账,防止个别企业利用在途名义将粮食库存互相抵顶。
2.检查代储粮食。
一是检查委托代储合同(协议)、实物保管备查账记载的粮食品种、等级、数量与粮食库存实物清查结果是否一致,相关运输票据、检斤记录反映的粮食入库时间、数量与合同是否相符。二是检查保管费用收款凭证、粮食权属证明等,进一步验证代储业务的真实性。
3.检查异地储粮。
一是检查委托保管合同及粮食库存会计账、统计账、保管账,确认异地储粮业务的品种、数量及发生时间。二是按照委托保管合同规定的保管费用标准核对有关费用支付凭证及资金往来账目,验证异地储粮业务是否真实。三是检查运输票据的运输目的地、业务发生时间等是否与异地储粮地点、粮食入库时间相吻合。四是采取函证、电话问询等方式向受托方核实异地储粮业务的真实性,必要时可派人实地查验,或委托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代查。
4.检查损失损耗和因灾借粮。
对粮食损失损耗,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认定,确认损失损耗数量。对政策性贷款收购的粮食损失损耗数量过大的,要进一步核查原因,检查是否有挤占挪用贷款、虚报库存等违规行为。对已参加保险的政策性粮食发生损失,可根据保险公司理赔手续认定。对因灾借粮,根据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粮食企业开仓借粮的相关会议记录、文件等,核实企业因灾借粮业务的真实性和具体数量。
五、汇总表格的填写
检查实际承储库点的粮食库存时,《库存粮食储存(收获)年限情况汇总表》(附表1-2)按企业的粮食分仓保管账等资料填写,其他表格根据企业相应的账务检查工作底稿填写,填写时 注意相关表格之间的勾稽关系。库存中有受外省企业委托储存的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库存,检查情况应单独汇总,汇总表中应注明委托省份和委托企业名称。
检查数据逐级汇总阶段,上一级的汇总表根据下一级汇总表累加形成,《粮食库存数量汇总表》(附表1-1)中“检查时点统计库存”一列中的数据,应与本级同期统计月报核对,发现不一致的,应查明原因,并将有关情况在备注栏予以说明。省级汇总阶段发现不一致的,必须按照统计月报调整“检查时点统计库存”一列数据,并另页附详细情况说明。各省(区、市)检查结果汇总后,应将单独汇总的本省代外省储存粮食的检查情况函复委托方省份汇总。
附表:3-1 粮食库存统计报表检查工作底稿
3-2 粮食库存账账核对工作底稿 3-3 粮食库存账实核对工作底稿
3-4 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工作底稿 3-5 粮食库贷核查情况工作底稿
3-6 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补贴情况检查工作底稿
粮食库存账务检查 篇2
为进一步加强粮食库存管理,准确掌握我公司粮食库存真实情况,根据《关于印发<**县2014年粮食库存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东粮监联字[2014]2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公司实际,于2014年3月25日对所库存的粮食数量、质量、卫生以及粮食仓储管理和政策性粮食补贴拔付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1、基本情况
我公司位于**县石塘路,现有从业人员56人,总仓容量8200吨,截止2014年3月25日账面库存粮食总计1500吨,其中成品粮1000吨(公司成品粮仓库)、原粮500吨(路口仓库)。属地方储备粮。
二、精心准备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公司成立了2014年粮食库存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人员分工,明确责任。组织统计、会计、质检和保管员等相关人员,负责粮食库存检查的具体工作。
(二)认真学习、领会精神
对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自训。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这次粮食库存检查的意义,掌握查库的要求、步骤和方法,要求他们各尽其责,为顺利地开展粮食库存检查自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核对库存、规范账务
组织相关人员,对公司现有粮食库存进行了自查前的帐帐核对、帐实核对,做到规范化管理。
3、自查情况(时点:2014年3月25日)
(一)实物检查情况
市级储备粮1000吨,储备在公司成品粮仓库,通过抽包检斤法计算数为1000吨,折合原粮1429吨。
县级储备粮500吨,储备在路口仓库成品粮仓库,中晚籼稻,2012年入库,水份13.8%;通过实地测量计算数为500吨,属帐实相符。
(二)账务检查情况
经查截至3月25日,公司统计帐、会计帐、保管帐粮食库存账面数均为1500吨,其中市级储备粮1000吨,县级储备粮500吨。其中大米1000吨,中晚籼稻500吨,检查日实物库存完全一致。
(三)自查结论
通过自查,我们认为公司的粮食库存管理及相关工作基本符合上级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账实相符、帐帐相符
对所存粮食实物进行了实际测量计算,对统计台账、会计报表、保管帐相互核对,确认帐实相符、帐帐相符。
2、库存粮食粮情稳定,质量安全完好
通过仪器检测、化验,储备粮主要质量指标、品质指标符合相关政策规定,质量良好、品质宜存;仓库内外卫生整洁。
3、储备资质齐全、粮食储存管理规范
所储粮食库点具备储存资格,储存条件符合规定,专仓储存,专帐记载,公司有粮食收购资格,安全生产达标准化三级企业标准。库存粮食储存安全,不存在严重虫粮、高水分粮、霉变粮、发热粮等储粮安全隐患。
公司质检验和检化验人员到位,设施配置较为齐全,执行粮食定期质量检验及出入库质量检验制度,质量档案管理健全。
4、储备粮轮换情况
公司按照地方储备粮轮换计划,及时规范地执行轮换任务,库点、品种、数量、质量等级与计划一致,严格执行轮换验收制度。
5、政策性粮食补贴拔付使用情况
粮食库存账务检查 篇3
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
实物检查方法
一、概述
粮食库存实物检查采取现场检查方式,由检查人员对纳入检查范围的全部粮食货位的数量、品种和性质逐货位检查,并与粮食库存分仓保管账、保管总账相互印证。
实物检查常用的方法有测量计算法和称重法,检查时根据货位的堆装方式具体确定。
粮食在储存期间,受储存条件和储粮作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分、杂质和容重等质量指标以及散装粮食的粮堆密度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检查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粮食库存实物数量认定带来的影响。同时,正确区分检查方法自身误差与粮食实际数量变化、应记粮食损耗与历史未处理粮食损耗等区别,尽可能准确地认定每个货位的粮食实际数量。
(一)粮食库存实物检查方法适用范围 1.测量计算法
测量计算法是根据粮堆体积和粮堆平均密度计算粮食数量的方法,适用于形状规则的散装粮堆和非定量包装粮货位的数量检查,便于对粮食数量进行快速估算,但不是法定的计量方法,-1-检查结果只用于对单个货位粮食数量的账实相符情况进行判断,不能作为修改粮食库存保管账的依据。
2.称重法
称重法包括抽包检斤法和直接称重法,两者都属于法定计量方法。由于称重法工作量大,时间长,动用人力、物力大,费用高,大清查中只在特定情形下使用。抽包检斤法适用于定量包装粮的数量检查。直接称重法适用于货位形状不规则、不具备测量条件的少量散装粮或非定量包装粮的数量检查,以及检查发现有重大问题需要称重复核的情况。
(二)影响粮食库存实物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 1.粮食损耗的影响
粮食损耗指粮食在储存期间发生的数量消耗,包括保管自然损耗和水分减量等。
(1)应记粮食损耗。粮食实物检查过程中,通常按粮食储存时间估算保管自然损耗,按粮食储存期间水分含量变化估算水分减量,两者统称为“应记粮食损耗”,与粮食损耗的实际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只用于测量计算单个货位粮食数量时,检验测量计算数量与粮食分仓保管账数量之间的差数是否合理,不作为日常粮食购销、仓储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定耗依据。
(2)实记粮食损耗。粮食储存期间发生了损耗,经过检斤后,核定了损耗与实际数量,称为“实记粮食损耗”,是粮食仓储购销业务结算时进行损益处理的依据。“实记粮食损耗”分两类情
-2-况,一是采用称重法检查粮食数量时核出的损耗,二是粮食在检查前已出库,出库检斤时核出的实际损耗数量,但在相应的统计账和会计账中都尚未核销,通常也称为“历史未处理损耗”。
(3)超耗。粮食实际损耗数量超过了正常应发生或政策规定的合理额度,称为“超耗”,成因较为复杂,除粮食储存期间保管不善外,可能存在保管账记录不实、储粮事故损失、违规动用库存等方面的问题,应进一步核实。
2.粮食损失的影响
粮食损失分为因灾损失和人为损失。因灾损失指粮食在储存期间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数量损失,如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损失。人为损失指粮食在储存期间因保管不当发生储粮安全事故造成的数量损失,如粮食霉变、严重虫蚀等损失。按照粮食库存管理的有关规定,政策性粮食损失数量由相关主管部门审核认定,政策性粮食已经投保的,因灾损失数量可按照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认定。人为损失要查清原因和责任。
3.粮堆形态的影响
采用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实物数量时,粮堆形状是否规则直接影响粮堆体积的测量结果,在检查前应尽可能将形状不规则的货位整理成可测量形态,以提高工作效率。
4.标准仓的影响
采用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实物数量时,利用标准仓(垛、囤)(以下简称“标准仓”)确定的修正系数直接影响被查仓粮堆平均
-3-密度的测算结果。在自查阶段应根据储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标准仓,并对相关粮食入仓原始凭证和粮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妥善保管,便于后续检查时核对。
二、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一)检查人员的准备工作
1.了解粮食库存情况。通过查阅账务资料、询问有关人员等方式,掌握粮食库存的数量、品种、性质及分布情况,特别是了解有无外租仓储粮、委托储粮、受托储粮、异地储粮、在途粮食、政策性借粮以及历史未处理损失损耗等情况,做到检查前心中有数。
2.了解粮食储存期间质量变化情况。核对粮食质量检验记录,分析库存粮食水分、杂质、容重等质量指标变化情况,供测算应记粮食损耗时参考。
3.了解粮食储存期间数量变化情况。了解与粮食库存相关的收购、验收、销售、储备粮轮换、集并、移库等业务的详细情况,特别是了解检查时点到实际查库日库存变化的情况。粮食收购入库后是否经过干燥、整理、倒仓、通风等仓储作业,以及相关业务发生的时间、数量,涉及到的仓房货位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各类可能对粮食数量形成影响的因素。
4.确定检查工作顺序,落实人员分工。要根据货位分布情况,合理确定检查顺序,明确检查人员和配合人员的分工。采用称重法检查粮食实物数量的,要提前安排好粮食出、入仓流程。
(二)被检查企业(库点)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与检查当日粮食库存实际情况一致的货位明细表和货位分布平面图。货位明细表中应标明全部粮食货位的编号,储存地点,仓储设施类别,粮食性质、品种、数量、收获,粮堆形状、尺寸、体积,粮食入库验收及近期质量检测结果,入仓方式,保管人员等方面的信息。货位分布平面图应注明全部粮食货位的位置和编号。货位明细表和分布平面图由被检查企业(库点)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交检查人员。
2.准备相关账务、库存管理资料和自查材料。账务资料包括粮食分仓保管账、保管总账,库存统计报表,反映粮食出入库业务的辅助账、表、原始凭证等。库存管理资料包括测温、测湿、虫害等粮情检测记录以及通风、烘干、熏蒸等作业记录。自查材料包括自查的原始记录、工作底稿、汇总表格以及自查报告等,尤其是利用测量计算法时标准仓确定的依据和修正系数的判定方法。
3.准备检查器具。采用测量计算法检查的,应提前准备好丈量粮堆体积及测量粮食密度所需器具,包括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计算器、容重器、特制大容器、台秤、深层扦样器等,所选器具应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4.粮食称重的准备。采用称重法检查的,应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合理制定方案,科学安排出仓、过秤、入仓流程,落实各环节负责人员,尽可能减少搬运量、搬运距离和过渡性临时货位。
-5-二是提前校准衡器。三是准备运输车辆、输送装卸设备及包装物品。四是提前对移动货位所需空仓或场地进行清理消毒,准备铺垫苫盖等材料。五是确保储粮设施安全、到位,避免移动货位对储粮设施造成损坏,保证新货位形成后粮情检测、通风和防潮等设备工作正常。
5.指定配合检查的仓储、检验、统计、会计等工作人员。
(三)核对粮食库存保管账务资料
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企业(库点)仓储管理人员共同核对粮食库存保管账务资料,一是核对保管总账记载的粮食数量、品种、性质与分仓保管账、货位明细表的合计情况是否一致,有无货位遗漏或重复统计问题;二是核对货位分布图中标注的货位数量是否准确,货位编号与分仓保管账是否一致;三是核实是否有粮食正在出入库、保管账尚未登记的情况。
三、测量计算法检查粮食数量
(一)测量粮堆体积
测量粮堆的外型尺寸,根据粮堆几何形状计算粮堆体积。测量计算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要扣除粮堆中设施占用的空间,如地上笼通风道、仓房入口处工作间等。对埋藏在粮堆内部不便直接丈量的设施,可根据仓房设计图纸中标注的尺寸计算体积。
2.要注意粮堆形状是否规则,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使测量计算结果与粮堆实际体积接近。对于地坪沉降的粮仓,可结合质
-6-量扦样工作多点测量。
3.计算席茓囤下部圆柱体粮食体积时需扣除囤壁厚度,上部锥体体积根据锥高和坡度仪测量的坡角进行计算,同时要考虑囤帽与其下方粮堆形状、尺寸差异对测量计算结果的影响。
4.验证货位内存粮的真实性。对席茓囤,可利用手持式扦样器探测存粮的真实性。对包装粮,必要时可进行局部拆垛检查。
(二)计算粮堆平均密度
粮堆中不同部位的密实程度有较大差异,利用常规方法很难直接测定粮堆平均密度。检查时通常从粮堆中提取部分样品,用仪器(容重器或特制大容器)测量粮食在自然散落状态下的密度,利用标准仓确定修正系数进行校正,获得与粮堆实际状态接近的平均密度。
1.测量粮食密度
(1)容重器法测量粮食容重。对玉米、小麦等以容重定等的粮食,可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用容重器测定粮食的容重。
(2)特制大容器法测量单位体积粮食重量。对于稻谷、大豆等不设容重指标的粮食,可利用特制大容器测量密度。特制大容器要提前制作,内部空间为正方形,上缘水平,为提高效率、便于携带,内部净空间以0.25~1米3为宜。测量时,先将容器放置在衡器(台秤、电子秤等)上称量皮重,再匀缓倒入粮食样品,尽可能不发生震动。装满后用直尺刮平容器上缘,清理衡器表面散落的粮食后称重。容器内粮食净重与容器体积的比值即为
-7-自然散落状态下的粮食密度,也称单位体积粮食重量。
(3)取样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利用容重器测量小麦、玉米容重的,应尽量结合质量扦样提取样品。利用特制大容器测量单位体积粮食重量的,也应参照质量扦样布点方式,在粮堆表面均匀布设多个取样点,各取样点距仓墙间隔不少于1.5米,并避开杂质聚集区,每个取样点在粮面以下不少于50厘米位置提取等量样品。
2.确定修正系数
利用标准仓确定修正系数,用修正系数对仪器方法测定的粮食密度进行校正,计算粮堆平均密度。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标准仓。标准仓是指与被查仓储粮品种相同,储存条件类似,粮食数量和粮堆体积已知的仓房,尽可能满足以下条件:入仓时间在一年以内,储存期间未发生过货位移动,粮堆形状比较规则,入仓后粮食水分含量无明显变化。
(2)计算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标准仓的粮食数量以保管账记载的数量为准,粮堆体积应现场测量。
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标准仓保管账数量(kg)/标准仓粮堆体积(m3)(3)计算修正系数。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与标准仓粮食容重(或单位体积粮食重量)的比值即为修正系数。
利用容重器测量标准仓粮食容重的:
修正系数=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标准仓粮食容重(g/l)
-8-利用特制大容器测量标准仓单位体积粮食重量的: 修正系数=标准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标准仓单位体积粮食重量(kg/m3)(4)校正修正系数。影响粮堆密度的因素很多,同类条件下,粮食容重、储存年限、装粮高度及震动源等影响较大。质量等级高的粮食籽粒饱满、内部结构紧密,粮堆密度大于质量等级低的粮食。储存时间长的粮食,粮堆内部逐渐密实,粮堆密度大于储存时间短的粮食。装粮高的货位,粮堆密度大于装粮低的货位。位于公路、铁路、机场以及大型震动源附近的粮仓,粮食受震动的影响逐渐压紧,粮堆密度较高;机械通风仓粮堆密度大于非机械通风仓。通常情况下,粮堆密度大的,修正系数也偏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修正系数取值范围:稻谷、小麦、大豆正常范围为1.01~1.03,玉米正常范围为1.01~1.05。对装粮高度10米以上的,位于公路、铁路、机场以及大型震动源附近的,粮食超期储存的,储存期间使用离心机有效通风等情况,可适当放宽修正系数取值范围,稻谷、小麦、大豆最高不得超过1.05;玉米最高不得超过1.07。
3.计算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
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被查仓粮食容重(或单位体积粮食重量)(g/l或kg/m3)×校正后修正系数
(三)计算被查仓粮食数量 1.计算被查仓粮食测量计算数
-9-测量计算数(kg)=被查仓粮堆平均密度(kg/m3)×被查仓粮堆体积(m3)2.计算应记粮食损耗(1)计算保管自然损耗
保管自然损耗=入库粮食重量(kg)×自然损耗率
不同储存年限的保管自然损耗率为:储存半年以内的,损耗率不超过0.1%,半年以上一年以内不超过0.15%,一年以上不超过0.2%。
(2)计算水分减量
水分减量(kg)=被查仓保管账数量(kg)×(入库水分%-实测水分%)/(1-实测水分%)上式中入库水分和实测水分指被查仓粮食平均水分,入库水分以粮食入仓时质量检测记录为准,实测水分可以引用距检查日期最近一次的粮食质量检测数据。
(3)计算应记粮食损耗
应记粮食损耗(kg)=保管自然损耗(kg)+水分减量(kg)3.计算被查仓粮食检查计算数
检查计算数(kg)=测量计算数(kg)+应记粮食损耗(kg)
(四)账实相符情况判断及认定粮食实际数量
1.计算被查仓粮食检查计算数与保管账数量的差数和差率 差数(kg)=保管账数量(kg)-检查计算数(kg)差率(%)=差数(kg)/保管账数量(kg)×100%
-10-2.判断账实相符情况,认定粮食实际数量
标准仓房内散存的粮食,检查计算数与保管账数量的差率在±2%以内的,或露天囤、包打围、非定量包装及其他不规则货位中存放的粮食,检查计算数与保管账数量的差率在±3%以内的,认定为账实相符。被查仓粮食分仓保管账数量(注意:不是检查计算数)即作为该仓在检查当日的粮食实际数量。差率超标的,要认真查明原因,复核保管账数量。
四、抽包检斤法检查定量包装粮数量
(一)抽包检斤并确认是否属于定量包装粮 1.抽包
抽包前要仔细检查包装袋的完好情况,抽取的包装不应有散口、破损现象,抽包位置应尽量选择货位表面两层包以下。按规定,抽包比例不小于货位中包装总量的5%,为提高效率,检查中遇特大型货位,可按每个货位10~20包抽包检斤。粮食包装物单件重量按称重取平均值的方法确定(一般抽5~10条称重)。
2.计算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
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kg/包)=[抽包粮食毛重(kg)-包装物重量(kg)]/抽包包数(包)3.认定是否属于定量包装粮
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与包装定量的差率在±0.5%以内的,认定货位中的粮食全部为定量包装粮。差率超标的,需按照非定量包装粮检查粮食数量。
-11-差率(%)=[包装定量(kg/包)-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kg/包)]/包装定量(kg/包)×100%
(二)点包计算货位中的粮食实际数量
对认定为定量包装粮的货位,包装定量数量(注意:不是单包粮食称量平均净重)与货位中实际包数的乘积即为被查货位在检查当日的粮食实际数量。清点粮食包数时应注意粮垛码放是否规则,内部是否设有人工通风道,是否有空心、缺包、夹包等现象,必要时可进行局部拆垛检查,确保清点数量准确。
粮食实际数量(kg)=包装定量数量(kg/包)×实际包数(包)
五、直接称重法检查粮食数量
对数量较少且体积不便测量的散装粮食或非定量包装粮,必要时可利用直接称重法检查粮食数量。对非定量包装粮,可先脱包后称重,也可采用先过秤检斤然后统一扣除包装物重量的方法计算粮食净重。对散装粮,可利用移动式称重设备检斤,也可用车辆装载通过地中衡检斤。为避免卸粮不净造成误差,应采取每车回皮的方法,即先对重车过秤检斤,卸载后再对空车过秤检斤,二者重量差即为车辆装载的粮食数量。为防止人为因素干扰检查结果,检斤前要周密布置作业环节,原始货位处、过磅处、检斤后形成的新货位处应安排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人员同时在场,每个环节详细记录,过磅码单一式三份,分别留底,便于核对。
(一)过秤检查货位中粮食实际数量
货位中全部粮食过秤检斤后,检斤粮食净重为被查货位检查
-12-当日粮食实际数量。
(二)验证账实差数的合理性
粮食库存账务检查 篇4
一、中央储备粮
(一)擅自动用储备粮
大规模动用储备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希望通过高抛低吸的方式套利。二是企业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等情况时拆借应急。
镇江中盛擅自动用储备油:2006年,中储粮总公司向发改委报告,储存在江苏中盛的3万吨,有2万吨不见了,1.3亿了商业贷款。历年的计划文件从头到尾梳理,发现,中盛从2001年代储,承储指标在几个直属库之间来回划转,到出事时,分别有苏州、南京、分公司经贸公司油脂部三家。中央财政每吨补贴400元,总公司拨给分公司340,三家直属企业各拿140,油脂部以监管费名义又拿走50块,而且指标属于自己的部分,又截留了80,到中盛手里,最低的只有70。企业肯定不干,中储粮主动把管道闸门上的锁拆掉,允许常动常补。当年,油脂价格快速上涨,中盛在现货和期货市场同时看跌,做反了方向,巨额亏损,油脂卖出后无法回购。
大规模长期动用的情况较少,常动常补多。
1、存放在加工厂。
东北某面粉厂将中央、省、市三级储备全部存放在圆筒仓中(仓内粮食随时转移,不适合长期存储),部分中央和 省级储备已经进入加工车间润麦仓。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双方获利,企业把中央储备当成了垫底的流动资金,农发行贷款不用抵押,利息比商贷低,直属库可以少给保管费用,不用为轮换和质量操心(常动常补、常储常新,价格高的时候多动,价格低的时候少动或者不动),轮换补贴也全部截留。
近几年,中储粮系统还推出了一种新的轮换方式,叫加工轮换,实际上就是厂库联营,有的是中储粮系统自建加工厂,也有的是与社会合作建厂、参股经营。按照这种方式,储备粮轮出不直接销售,粮食先送到加工厂加工,成品粮销售后,货款用于还贷。按照我个人的看法,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变相鼓励储备粮常动常补,首先,储备粮轮换必须有计划,不能想什么时候动就什么时候动,想动多少就动多少,实质就是擅自动用。其次,如果严格依照资金封闭运行的管理规定,储备粮到了加工厂,财务上应该体现为一购一销,用成品粮销售款还贷,实质上就是把农发行贷款变成了加工厂的流动资金,形成体外循环。第三,大多数直属库自建的加工厂财务都没有独立核算,由直属库向加工厂进行利益传输的风险极高,特别是有一种情况,没有独立核算的业务单元是承包经营的,但他偏偏承包,利益输送一查一准。
以后大家遇到厂库联营的情况,首先,要关注有没有政策性粮食常动常补的情况;其次,如果是本库建厂,要看财务上是否分开核算,有没有政策性购销贷款和其他专项资金 被加工企业占用问题。第三,如果是合作经营,首先要关注合作过程是否利益公平,如果利益失衡,肯定存在补偿的问题,方式可能多种多样,有的是股权股份、有的是长期借债、有的是动用库存,也有的体现为固定资产纠缠不清,这些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2、港存的中央储备粮。(粮食贸易企业由港口发运粮食,自己组织的粮食不能及时到港,又不能耽误船期,所以与直属库协商,采取临时拆借、先动后补的方式解决问题。出入库都没有手续,有线索,第三方手续)
另外,对于动态管理的地方储备,按任意时点检查,如果实际库存低于规定的底线,也可以按擅自动用对待。道理很简单,底线规定是确保储备调控功能的最基本要求,失守这个标准,建立储备就失去了意义。
(二)转圈轮换
“转圈粮”实际上是以个比较综合的概念。从转圈粮食的性质看,大致有储备粮以陈顶新、回购托市粮抵顶新收购的储备粮、储备粮出库抵顶新收托市粮等四类。按粮食转圈的流转过程,可以分为未轮报轮、本库转圈和移库转圈三种。
过去,“转圈粮”都是发生在储备粮轮换的环节,问题常见于耐储存品质下降,出库时卖不上价。而且大多发生在销区,原因很简单,收购新粮比较困难,费用成本也高,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亏损,特别是有些地区,新粮需要从外地调 运,本地加工业不成气候,出库的陈粮也只能销往外地,储备粮轮换购销两难,特别容易出现这类问题。另外,产区在粮食新粮价格偏高、粮质较差、供求形式偏紧的时候也会出现转圈的情况。
自从有了托市收购以后,这个问题变得复杂了。除了有转圈传统的销区外,产区后来居上,成为了转圈的主力。小麦转,玉米转,稻谷也转。储备粮、托市粮自己转、相互转。在个别地区甚至成为常态。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的河南,这两年东北的玉米和南方的稻谷也大有苗头。关键还是体制机制出现了问题,从某种意义讲,托市确实是个好政策,保护了农民,救活了企业,但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导致粮食市场价格发生混乱,出现一系列反常的倒挂现象,进口粮价格比国产粮低、粮食销售价格比收购价低、销区粮价比产区低,产区库存爆满,加工企业大面积亏损。去年12月我们在南方某省调研,由于市场低迷,中储和地储的中晚籼稻轮出时互相砸盘,压价销售,搞得价格比早籼稻还低,最低到了0.95元,与1.35元的托市价格比,整整差了每吨800块钱。大家都知道,储备粮轮换是企业自负盈亏,但托市粮购销价差有财政兜底,如果让轮出的储备转圈进入托市收购,马上就能避免800元的价差损失,而且只拿保管费稳赚不赔。
1、未轮报轮。未轮报轮指的是储备粮轮换计划下达后,企业并没有阻止新粮收购和陈粮销售,该轮的粮食原地不 动,只是编造了一套假手续,然后谎报轮换任务已经完成。(河南卫辉,2011年小麦轮换,实物、粮温)
2、储备粮异库转圈。(2005年,华北地区的几家直属库相互转圈,你把出库的陈粮卖给我,我把出库的陈粮卖给他,谁也没有收购新粮,轮换任务都如期完成。检查时发现,这家买、那家卖委托的是同一企业,两个直属库的检斤单显示,有同牌号车辆从这装、那边卸,时间间隔正好是行程距离,而且装载的数量也一样,所以,问题的性质也就一清二楚了)
3、储备粮本库转圈。(2010年,也是在华北地区的一家直属库密云发现过这样的问题,当时我们只是作为外围的检查组,延伸了解另外一个库点的情况,结果刚入手就发现,入库检斤单有问题,同一牌号的汽车,8点把粮食从外面拉进来,10点卸车出去,9点他又拉一车进来,11点卸车出去,明显的检斤单不可信。再进一步了解情况,这家直属库储备粮轮换采取边购边销的方式,购销业务都委托给一家民营企业,这家企业一边组织车辆从直属库的仓房往外拉粮,一边组织车辆往其他的仓房入粮,财务账上显示,五六十万的货款在两家账户间反复对冲,到民营企业了解情况,经手人一个不在,账务凭证一张纸片都看不到。后来我就问直属库主任,如果民营企业把你出库的粮食拉出去,在县城边上转一圈再拉回来,你能不能控制,答案是不能。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麻烦,明知道是转圈,但是抓不到铁证,主要是他的粮也 转、钱也转,即使有破绽,也有各类的借口来对付。所以,交换意见的时候我就说,检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自己一点一点的对,把问题搞清楚,另外一种是我给你拉单子,一二三四五让你自己提供证据,拿出来就是没问题,拿出不就是违规。你把轮换购销委托给别人没问题,但是不能两边都委托给一家、边购边销。后来,中储粮系统内部针对这类也提出了明确规定,严禁委托同一企业又购又销。
去年,在华北某省(山西)检查还发现了类似手法的变种,粮食轮换期间,经纪人用新粮臵换直属库的陈粮,而且是等价臵换,双方之间没有合同协议,也没有资金往来,只有实物对冲。之所以如此,应该是和中储粮系统内部的业务监控、特别是网上签约审核有关,所有环节不留手续,除非实地检查,否则很难搞清购销业务的具体细节。
另外,在东北地区,有的直属库采取和深加工企业进行实物对冲的方式组织储备玉米轮换,有的是边购边销,也有的轮出轮入并不同步,而且深加工企业送来的都是干粮。对这个问题,我专门到深加工企业搞了一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是,深加工企业大多采用湿法或半干法工艺,也就是说,直接加工潮粮,即使使用干粮的话,也要先浸泡调质,干粮调质会增加加工的时间和成本,调质不到位还会增加能耗,影响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产品得率,所以粮食越干越不经济。虽然大部分企业有烘干设备,一般都是产品旺销的时候,储 存部分原料。而且,深加工对玉米的质量等级没有要求,生霉的玉米照样使用,所以,备用原料烘到十七八个水就可以了,而且为了节约,备料不会太多,一般是随用随收。这就有个问题,深加工企业可以随时收购合适加工的潮粮,现在必须改用干粮,成本一点都不低,还要倒贴烘干、运输、搬倒等费用,过去粮食是按堆收、不看等级、不看质量,为了倒换这些粮食,不但要收好的,还要烘干到安全水后专门储存,完全是赔本买卖。这件事我大致分析了一下,可能是几家粮库在相互转圈,深加工企业只扮演了中转站和运输队的角色,有的企业没出现边购边销的情况,应该是出库的中央储备陈粮一部分进了正在收购的临储粮。
4、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对倒。也就是说一种性质的储备轮出后,性质划转为另外一种,这类情况在销区比较普遍,有的是自己倒,也有的是出库后倒给别的企业。
5、出库的储备粮向托市转圈。目前粮食购销价格倒挂问题突出,很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规避储备粮轮换亏损,主要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就地划转知道的人多,痕迹明显,把粮食运到不相干的托市点出售,有被拒收的风险,收购费、保管费便宜了别人,不划算,所以,大多是几个企业串通后互相转。二是储备粮轮换和托市粮高峰收购同步,可以用托市粮贷款冲抵储备粮销售款,不用垫资,粮食不用异地暂存,粮食收购量大,新粮和陈粮夹杂入库,即使查他,手续也很 难分拣。三是通常委托民营加工厂或粮食经纪人在中间运作,使用现金不走帐,购销手续一概全免,检查时很难溯源。另外,无论是哪种转圈,都涉及到大量修改和伪造业务手续问题。比如,修改收购发票和检斤单的日期、重量、车牌号等等。
转圈粮是当前比较突出,也比较复杂的问题,检查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储粮现场特征分析。也就是检查仓内粮食的状态和质量,查看粮仓测温、熏蒸、通风等作业记录,调阅粮食入库凭证,购销业务手续等,查找与转圈粮吻合的特征,或者造假的痕迹。这类线索最直接,部分问题可以通过这些现场定性。
二是转圈类型和时间分析。结合当地粮食购销的基本情况、企业粮食购销业务的类型和时间等,大致判断是哪类粮食转了圈,本库转圈还是异库转圈,是在什么时候等等,重点锁定转圈粮的业务批次。
三是转圈利益分析。简单的说,就是结合市场行情和粮食供求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搞转圈的动机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好处,中间人参与运作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如果确认存在转圈的空间,要进一步分析可能的转圈方式,比如说,怎么转才能规避监管、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怎么配合等等。同时,要考察购销业务盈亏,发现异常现象,必须查清原因。另外,要检查企业银行账户开立和准备金计提情况,发现多行开户、一行多户、利用个人银行卡周转粮食购销资金以及计提额度不合理等情况,要排查是否存在转移资金、隐匿利润等问题。
四是资金流转分析。企业组织粮食转圈,在出入库凭证中造假相对容易,但如果涉及到资金流转的问题,大多会在财务手续上留下痕迹。比如,有的库点委托同一企业采取边购边销方式进行转圈操作,如果不是实物兑换,账面上大多会显示出购销资金在承储库和受委托企业之间反复对冲;一些企业搞先收后传、购陈顶新、购买成品油抵顶临储油库存,基于规避监管、抵扣税费、洗白转圈利润等原因,会在账面上虚购即购即销的商品业务。再比如:有的库点委托其他企业到批发市场回购拍卖的粮食,或采购出库的储备粮,涉及到缴纳履约保证金和购粮款等问题,账面或者资金流转手续上会显示大笔的预付款项。另外,中储粮系统内部规定,粮食销售要先款后货,粮食收购要先货后款,如果发现实际情况与此相反,一定要查明原因。还有,对使用大笔现金交易的粮食购销业务,检查时也要高度重视。
五是检查粮食购销业务的受托方。转圈粮合作方大多数民营企业或经纪人,最好是延伸检查,看看他们有没有阻止这样规模粮食购销的条件和能力,在转圈的疑似时间段内,还组织了哪些业务,新粮从哪里收,陈粮卖给了谁,时间上 是什么序列。
六是判断疑似转圈的对象。如果怀疑是几家串通转圈,最好能大致判断都有谁参与,如果目标不确定,可以从上一级的管理机构查询,周边哪些库点同期有出入库业务。一般来说,转圈粮的运距离不会太长,但这个也和转圈的利润有关,我们可以从检斤单里找一些出现频次较高的车号,从时间间隔大致判断转圈的距离,如果能锁定目标,可以选择某一天为对象,检查两家出入库运输的车号是否吻合,如果怀疑有修改车号的问题,还可以看单车数量是否吻合,当天检斤的车数和粮食总量是否吻合等。
七是复核业务手续。一般来说,企业搞转圈粮都会通过伪造业务手续的方式掩盖粮食的真实流转过程。既然是造假,肯定要留下破绽,有的体现为基本手续缺失不全,有的体现为不走规定的程序手续,也有的体现为凭据、账务中反映的情况不符合常理。复核业务手续时,特别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凭证、不同系统中的凭证相互验证,发现相互矛盾的情况重点突破。
最后,即使抓不到铁证,单凭委托一家企业边购边销、或实物对冲操作手法,也可以上纲上线。这种行为在中储粮内部明令禁止,同样也适用于地方企业。另外,如果情节特别恶劣,违规特别严重,可以直接移交检察院或者公安局的经侦机构。
(三)轮换超过架空期。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并不是无粮可买,关键还是企业不愿在市场价格走高时发生轮换亏损。检查时,一是看企业是否履行了书面报告和审批手续,也就是说直属库要报、分公司要批,否则属于不规范;二是看企业的统计账上是否存在虚报轮换进度和库存数量的问题,因为轮换完成要和补贴挂钩。三是看超过架空期的粮食补贴管理是否规范,国家规定,4个月架空期内保管费照常拨付,但是超过了4个月企业是否还在拿保管费,粮食长期轮不进来,补贴费用又如何管理。
另外要注意的是,严格讲,新入库的粮食在验收合格前只能记为商品粮,但这么做有两个问题:一是分公司组织验收的力量有限,时间来不及;二是先轮后出轮入和边轮出边轮入的储备粮必须是整仓轮换,否则架空期会卡的很死。所以,很多企业储备粮轮换不走商品,这个仓入了500吨直接记做储备,那个仓储了500吨,剩下的还是储备,一个货位全部轮完用一年的时间也不超期。出于实际考虑,我们对这类问题一般不深究。
(四)擅自调整轮换库点。目前,各地组织中储粮轮换,一般是在上一年的年底,直属库先报计划,申请下一年轮换哪个库、哪个仓的粮食,逐级汇总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复,也就是全国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下来以后,分公司正式向直属库下达轮换计划。擅自调整轮换库点指的是直属 库安排轮换时,实际轮换的库点与分公司计划批复的库点不一致,比如说,分公司计划是A库的1-5号仓的粮食轮出轮入,结果他把B库的轮了,A库没动,或者是A库1-5号仓的粮食确实轮出了,但是轮入的新粮装在了B库点。实际上调整库点往往只是表象,背后大多有其他原因。
2012年,检查某产区直属库(徐州)时发现,2010年轮换期间,本库中央储备玉米轮出后,并没有按计划把新粮轮入本库,9月份在两个销区市购买了共6100吨商品粮,就地划转成储备。而且未向分公司报批(擅自调整轮换库点)。直属库解释,为了响应国家积极掌握粮源的要求,本库储备粮轮出转成商品后并没有出库,收购又遇到困难,所以临时改为异地轮入。后来,为了规范管理,又把异地的粮食卖掉,存储地点改回本库。
从时间看,2010年9月玉米价格快速上涨。这就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如果是为防止亏损,道理上说不过去,因为省内不同地区的价格基本一致,销区的价格可能更高。第二,产区都收不到粮,销区更难,这批粮食到底有没有是个问题。有两种违规的可能,一是虚拟出两堆粮食、虚签合同、资金空转,二是粮食确实有,但粮权没有转移,卖方的统计账、会计账上还有这批粮食,是假购销、一粮双顶。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虚报轮换进度、违规空库、未轮报轮的范畴。检查时,如果发现只有合同没有资金流转,肯定是假购销。即 使有资金流转,如果粮食一购一销的价格与市场形势不符,从谁家买又卖给谁,假购销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必须深入核实,必要是延伸检查异地两家企业账务、手续、凭证等。第三,即便购销业务是真的,如果异地采购的不是2009年收货玉米,属于轮入的粮食不合格,如果是其他企业出库的陈粮,还涉及到转圈问题。第四,其他都没问题,还要看直属库把异地的粮食卖掉后,本库入库的是什么粮食,如果用的是原来没出库的那批,还是未轮报轮。
目前,一些分公司轮换管理非常粗放,每年就是下到直属库一个大盘子,怎么轮,轮哪些,都是直属库自行掌握,实际上是为很多违规行为变相开绿灯。个别直属库随意调整中央储备粮的承储库点,不但涉及到权利寻租的问题,有的还把出库的陈粮直接划转为新收储备粮,进行转圈操作。*中央储备粮分支机构下达的轮换计划,必须明确轮换的库点、货位号和时限要求,执行过程中需调整轮换库点、变更轮换时限的,必须履行书面审批手续。
(五)轮入粮食质量不合格。这里只强调一点,严格讲,新入库的粮食,如果验收不合格,是不能转做储备的。*分公司严格落实轮换验收制度,不合格的粮食坚决清退。
(六)粮食超期储存。对粮食的储存年限,国家政策中有明确规定。但按照总公司的规定,粮食轮换主要依据质量检验结果,储存年限只作为参考。一些企业钻空子,为了确 保轮换盈利,有利润的时候才轮,没利润的时候就不轮,市场价格好的时候直属库自己轮,预计要发生亏损,就让转包给代储库去干,结果带来很多问题。检查时如果发现超期存储的粮食,一要看粮食是否宜存,二要看直属库安排是否合理,发现该轮的不轮,不该轮的先轮等情况,都要作为问题反映。*坚持先入先出、均衡轮换的原则,除洞库外,达到储存年限的粮食必须轮。
(七)克扣代储费用
1、以租仓储粮为名变相克扣保管费。目前,中储粮总公司规定,租仓费用由双方通过合同方式约定,严格讲,按照租仓储粮的定义,储存库点只需提供仓房,粮食怎么进、怎么管、怎么出,需要的人财物,以及储存安全,一概和我无关。一些直属库虽然签的是租仓合同,但只向租仓点派驻一两名监管员,实际上是以租仓为名行代储之实。
2、轮包轮换业务。很多直属库名义上是自己负责代储库粮食的轮换,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所以粮食的收购、销售都推给代储库,但是合同由他签、账从他那走,按规定,储存三年的粮食轮换费是120,我只给你40,企业只能吃哑巴亏,检查也不好定论。遇到这类情况,建议要考察两点,第一,收没收轮换保证金,收了,说明轮换的责任主体是代储库。第二,如果轮换出现了亏损,看亏损由谁兜底,如果是代储库,他还是主体。
3、以粮食入库未验收为名缩短补贴时长。比如说,代储企业中央储备粮轮换任务6月份全部完成,直属库9月份才组织验收,保管费也从10月份起拨,中间吃掉了4个月的费用。
(八)关于代储资格。以前我们要求,除国家四部委正式批准的中储粮直属库外,其他企业储存中央储备粮都要取得代储资格。去年底,国家出台了新政策,中储粮系统整体接管、新建、扩建、控股的企业也按直属库企业对待,换句话说,也不需要代储资格。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检查重点还是要看中央储备粮的存储条件。也就是说,按代储资格的技术标准衡量储存条件,即使是直属库的仓房,出现设施配臵不齐、破旧损坏、仓房超装等问题,也不能存放储备,更不要说是把粮食存放在露天垛、简易仓容里。
(九)特种储备。有特种储备,保障军队使用,国家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后联合确定规模、联合定点,不管是否有代储资格,都不能随意调整。调整库点,省粮食局、农发行、分公司、大军区后勤部联合提出申请,国家有关部门和总后批准。
(十)中储粮系统商业经营的问题。规定,分歧,作为问题反映。
1、种子化肥等完全和粮食不相干的业务;
2、经营高粱、芝麻、啤酒大麦等和轮换不相干的粮食;
3、相关,而且要考察经营过程中有没有占用政策性贷款和其他专项 资金。检查第三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直属库商品粮不报统计账,所以,最好从财务上认定商品粮经营规模。
二、临储粮
(一)加工企业参与托市收购易发的违规问题 目前,在一些主产区,由于仓容不足,又要解决卖粮难问题,一些直属库采取了租仓储粮的方式设点收购,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民营加工厂,监管难度大,出现很多问题:一是托市粮参与了加工周转。实际上一些加工企业从收购的时候就没打算让这部分粮食出去,特别是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时候,容易动这种心思,所以造成了托市粮的提前动用。二是重复套取银行贷款。2012年在河南发现了这类问题,周口市西华县的大森林粮油和大森林面业公司是一个实体、两个牌子,这个企业利用粮油公司身份取得托市收购资格,在收托市粮的同时,又以面业公司身份向农发行申请收购商品优质小麦的贷款,13000吨粮食套取了两笔钱。三是从批发市场竞购的托市陈粮,从承储企业采购的轮出储备粮,没有用于粮食加工,划转成新收托市粮转圈套利。
(二)先收后传、低收高转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套利空间非常大,这类问题在主产区相当普遍,不但套取了财政资金、损害国家惠农政策,很多还涉及到陈粮转圈问题。一般有这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先收购后做账,统计账、保管账、检斤单的日期都修改预案启 动之后,有的库点还会采取先异地收购、再拉回来入库的方式掩人耳目;二是通常委托经纪人收购粮食,商量好不开收购发票,直接收农民的粮食,也不给发票,预案启动后集中补打发票,而且要调整收购价格。三是收购资金不走企业财务账户,也不记财务账。如果是发票造假、资金不走账户困难,有些企业还会采取商品粮即购即销的方式进行对冲。另外,也有一些地方打着“三代”、粮食银行等幌子,明目张胆的把惠农变成坑农。检查低收高转,大致方法与转圈类似。
(四)粮食跨省移库涉及的问题。过去检查经常发现,比如说,某直属库去年11月份组织移库10万吨,今年4月份检查,调出方的统计表上还有5000吨显示为在途,从时间上看,移库早已经结束,不可能还有粮食在半路。如果说是损耗,跨省移库对损耗处理有专门的规定,不应该显示为在途,而且比例也明显偏大,不可能是正常损耗。制定跨省移库计划,都是先看统计报表,如果要移哪个点的粮食,一般来说,都是把库存清空,不会移一般留一半更不会出现移半仓留半仓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出库方数量亏空,调运时拿不出那么多粮食,但是按照规定,移库结束后,调入的一方要进行验收,要先把所有的商务问题处理完结,然后双方同时调整统计库存,粮食实物没有,又下不了账,就形成这类账面上的在途粮食。数量不足部分,一般是调出方用现金补齐。发现这类问题,对调出方,要查清到底是什 么原因造成的发运数量不足,数量差在哪个点上。对调入方,关键是看相关账务中是否真实反映了粮食的实际数量。
三、其他问题
(一)地方储备粮不具备调控功能。从这些年遇到的情况看,大致有两类情况,而且以动态储备为多。一种是企业想搞粮食购销,但是没有资金来源,借建立地方储备的名义取得农发行贷款,形成的库存其实就是按商品粮管理,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主管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不时还给补个轮换的批复手续。第二种地方政府拿不出建立储备的补贴,但还要应付上级的考核指标,找个企业签个合同,少给或者不给补贴,你的粮食就算我的储备,政府不要所有权,保有底线也可以很低,只要约定特殊情况下优先动用就可以。这样的储备根本就不具备调控功能。企业也很愿意,毕竟农发行贷款是低息无抵押的。去年我们还发现这样的情况,所谓的动态地方储备,无贷款、无贴息、无补贴、无保有底限,纯纯粹粹的假储备。这两类情况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统计上只报规模,不报实际库存。目前,政策里对动态储备怎么搞还没有原则性的意见,检查遇到这类情况,能提改进意见的一定要提,把握不好的,也要反映出来。
(二)地方储备轮换不规范
目前,有些市级和县地方储备虽然是静态管理,但对架空期没有严格的要求,能轮的时候就轮,不能轮的时候就存 着,轮出去轮不回来就等,企业怎么轮政府就怎么批。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存在客观原因,地方政府财力弱,企业底子薄,亏了一笔可能就没法翻身。理论上这样并不违规,但会影响调控的效果。另外,有些情况背后可能还隐藏着违规问题,比如去年检查时发现过,个别企业挪用农发行资金被停贷,导致储备粮长期空库。这里要说一下,储备粮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规范还是不规范,有条铁的纪律必须遵守,就是每月报送实际库存,只报规模绝不允许。
(三)粮食销售长期不减账
这类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一是有的企业没有养成良好的统计习惯,账务处理不及时。二是有的企业地方储备粮管理不规范,长期只报规模,不报实际库存,特别是动态管理的地方储备库。三是粮食销售货款没有回笼,财务上不让下账。四是一些企业改革不彻底,历史挂账留有尾巴,新增的亏损,粮食购销中积累的损失损耗,一起往老账上趴,甚至是用收购贷款发工资、买器材、还债务、支付改革费用,所有这些都虚记库存数量,导致窟窿越来越大,比如,某企业承贷了1万吨地方储备粮,轮换时发生了价差亏损,农发行贷款卡的太死,又没有足够的自由资金进行弥补,轮回来就只有9500吨,500吨虚数一直趴在账上。另外,有的地方农发行库销贷还的管理非常死,统计账一减马上收贷,企业拿贷款不容易,为了增加使用的次数,干脆销售不减账。
(四)利用政策性口粮担保抵押
转办案件,企业利用地方储备抵押、质押贷款,解决改组改制费用,最后钱还不上,导致粮权纠纷。最近,我们接到反映,个别央企在东北分贷分还收购的临储粮也发生了此类问题。这里要说的是,利用政策性粮食抵押都属于无效抵押。
(五)出库难
这类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大家都很清楚,关键在于解决。不是管不了,是方方面面出于自己的原因不想管。今年我接收这项工作后,也梳理出几项措施,这里也简单,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如果可行,下一步作为制度固定下来:
一是中储粮分公司及直属库要提前对拍卖粮食的数量、质量等进行摸底,确保向批发市场提报的标的信息真实、准确。
二是批发市场每周向省粮食局和中储粮分公司提供粮食拍卖成交以及合同履约的明细情况,省粮食局将监管任务分解到市。
三是中储粮对粮食出库负臵执行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出库监管员制度,加强现场督导,协调解决矛盾。市、县粮食部门加强监管,会同直属库建立经常性巡查制度,受理投诉,处理纠纷。批发市场要严格按政策规定办理交易手续,及时反馈交易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四是出库过程中发生纠纷,由市级粮食部门、中储粮直属库召集买卖双方进行现场协调;无法达成一致的,按政策规定现场提出处理意见,督促双方作出书面承诺并监督落实;企业拒不执行的,应采取强制性措施。
五是出库过程中执行中出现违约、毁约的、由批发市场将有关情况报送省粮食局、中储粮分公司组成的联席机构,按违(毁)约必担责、有责必处理的原则,提出处理意见。
六是市县粮食部门、中储粮企业、批发市场直接或间接参与设臵出库障碍,包庇纵容违规行为,以及履职不到位导致纠纷的,由省粮食局通报批评、责令改正、提请有关部门对负责人进行行政纪律处分。
七是承储企业设臵出库障碍、额外收取费用、提报信息不准导致违约、毁约的,由粮食部门责令改正,按条例规定罚款,将违规情况列入不良信用记录。违规情节严重的,有关部门要取消其粮食收购资格和政策性粮食承储资格。属国有企业的对负责人进行行政纪律处分。中储粮直属库停拨粮食的后续保管费。
八是买方违背诚信导致纠纷的,没收履约保证金,暂停或取消其交易资格,列入诚信黑名单。
九是各类情况涉及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
(六)关于粮食期货交易
近年来,不少企业都在开展粮食期货交易业务,名义套 期保值,实际上就是投机。检查发现这类情况,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用期货仓单抵顶库存。2009年,河北。期货交易是保证金交易,有个资金杠杆的问题,通常是用百分之十几保证金就能锁定了商品的交割权,在最后交割期前,如果不能把仓单转手,也不能补齐货款平仓,保证金就成了违约金。所以,仓单只是交割资格凭证,不是所有权凭证,任何性质的粮油出现这样的问题,都是严重违规。另外,在现货贸易中也有一种提货单,比如进口油,有的是先付全款,有的是付部分预订款,规定,某个时间在某个地点提货,严格的说,如果是离岸交割,验收后货物已经发出,可以认为是拥有了商品所有权,在统计上反映为在途。如果是到岸交割,就不能被记为在途,不能用提货单抵顶库存,特别是只付定金的,更不允许。
二要注意交易资金的来源。如果是自有资金,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是农发行贷款,或者拆借了其他政策性资金,严重违规。
三是库存中有期货交割仓。如果是商品库存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是政策性库存,就是对外担保性质,严重违规。另外,用政策性库存抵押贷款,或为他人贷款提供担保,都是同类问题。
(七)粮食在途掩盖空库。上海油脂,贵州
(九)油脂掺伪问题
这类问题实际上是把低价油掺入高价油套取价差利润,用于掺伪的主要有棉籽油、棕榈油,甚至是饲料级的米糠油、玉米胚芽油等,另外,当前国内市场油价与国际市场倒挂,也有一些企业利用低价的进口毛油掺伪,甚至整体抵顶库存。检查这类问题,一般要扦样检验。
如果怀疑参入棉籽油或者精炼过的棕榈油,可以按国标方法扦样,前者检测油脂中是否含有棉酚,后者检测棕榈酸含量。如果是用进口毛油进行同品种掺伪,情况就比较麻烦。对菜籽油,以前都是检测芥酸含量,因为进口菜籽油全部使用低芥酸原料,而国内都是高芥酸品种,今年国内不少地区都在大力推广双低油菜,所以这种方法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效。由于进口油全部使用转基因原料,目前,国内除棉籽外,其他油料都是非转基因品种,所以用基因检测的方法是最准确的。但是,基因只能从蛋白质中检测,榨油后蛋白质都留在饼粕里,油脂中只有极少量的蛋白质残留,而且精炼的程度越高,残留越少,检测时只能做痕量分析,精炼油的检出率只能达到80%左右。另外,不同国家生产的油料,转基因片段的位臵和特征都不一样,如果搞不清原产地,只能一个挨一个的对照,时间长,成本极高。所以,做这类检测,首先要弄清油脂的原产地,最好是找到进口商检报告的复印件。其次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扦样,扦样时要把扦样器一直打 到油罐底部,把底层的沉淀物搅起来,然后取样,主要是油脚蛋白质残留较多,可以提高检出率。
(十)油脂卫生指标不合格
【粮食库存账务检查】推荐阅读:
区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实施方案06-17
库存定期检查10-15
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10-24
粮食质量安全检查工作简报05-10
国粮局2014年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要点07-04
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05-21
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占用实施方案06-03
备件库存07-21
材料库存05-20
商业库存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