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库存(共3篇)
商业库存 篇1
库存高企、需求低迷、电商冲击,商业地产的生存境况可说是“流年不利”。相对住宅而言,商业地产去库存面临的难度更大、专业性需求更广。去库存和转型发展成为开发商同时需要破解的难题,不论是“社区商业”还是“文化消费”,开发商试图在电商的夹击下冲出一片蓝海。一面是商业地产的产能过剩,一面是有效的商业化业态供需失衡,如何盘活商业地产存量、有效去库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地产去库存的相关问题
1. 有效供应不足
在城镇化浪潮中,新的城市中心不断增加,商业开发快速向城市边缘外扩。目前我国平均每个省会城市有四五个新区,每个地级市有1个新区,据有关资料,这些新区面积已经够满足34亿人居住。新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购物中心的规模也一直迅速扩大。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关店潮却成为一线城市的典型现象。总的来说,2015年我国零售业已经进入了理性开店、主动关店的新时代。
实际上,大家所说的商业地产产能过剩只是量上的数据,但是是否匹配需求则是不一样的标准。目前国内最主要的问题是商业地产供需的不对称,有效供应不足,一方面造成了供应空置,另一方面品牌也难选到合适的位置。
2. 传统商业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互联网消费时代,不论是Shopping Mall、超市,还是奥特莱斯购物公园模式、大市场模式,都面临全面挑战。事实上,商业新形势下,过去一些成功的盈利模式也难以为继。比如很多城市综合体项目,除了开发商的自持物业,还有面向投资者出售商铺的“金街”。“金街”模式一度被众多开发商效仿,但现在很多项目陷入品牌良莠不齐、空置率高、人气不旺的困局,甚至被诟病为“做一条死一条”。
3. 降价促销与去库存
作为房地产库存的拥有者,其实房企才是去库存行动的主导者。国家早已鼓励房企降价销售,而绝大数房企仍持观望态度,持价待沽,甚至伺机提价,只希冀政府的去库存政策能给其销售带来便利,助其解困。如果房企的这种做法不改变,估计去库存的道路仍然漫长。
很多人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价倾销,尽快回笼资金。但是,从目前去库存的情况看,商业地产单纯靠降价倾销的方式收效甚微,特别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大量房产依然无人问津,有行无市。
二、去库存的措施探讨
1. 实行供给侧改革
商业地产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就像站在独木舟两端的一对好朋友,如果彼此都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存在,友谊的小船永远不会说翻就翻!“供需错位”一直是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痛点所在。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众多新兴市场机会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亟需“创造新产业,培育新供给”,以矫正错配现状。
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开发企业要不断优化结构与业态组合,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建立“大平台”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开拓市场空间。同时要加速地产与金融的融合,围绕开发链推动金融服务升级。
2.“以租代售”去库存
共享经济的兴起,长租公寓、创客空间、线上短租平台的出现,为商业地产去库存提供了另一种路径。
2015年11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积极发展包括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在内的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这是出租公寓首次被写进国务院的政策性文件。
投房研究院关于长租公寓的报告显示,中国存量房近亿套,近25%的空置率产生的房源主要流向租赁市场。大规模的存量房亟待盘活,一线城市仍然有相当多的闲置房源未流入租赁领域;而国内青年租房的市场规模已达到近8000亿元,每年新增的应届生租房规模达600亿元。
3. 大数据去库存
2015年,电商进一步冲击实体商业,加速实体商业必须通过改革产业突围,新的突围方式不约而同地走向硬件提升、品牌升级和创新型业态。为了防止企业孤注一掷地去开发,造成新的盲目创新,应该尝试用大数据的方式分析,筛选客户,获得上帝的视角解决去库存的压力。
大数据通过地理围栏进行项目目标客户锁定,对假定客户进行结构化分析,对围栏客户进行聚类分析,以划定价值观分类,再通过消费行为数据研究锁定不同价值观消费者的消费场所习惯,已确定竞争对手或细分市场机会。接下来,线下商业数据缝合对应行为数据,用于判断客户消费与商家匹配度。最后还可以跨城市、跨区域多维度对比,判断未来客户消费趋势。
4.“体验式”商业能否成救命稻草
相比于传统的街铺和近年来红火的综合体、购物中心,体验式、情景式商业被看作是商业地产转型的救命稻草。
位于长沙城南的德思勤城市广场,除了将餐饮比例做到近40%,吸引上百家餐厅进驻,还开设了湖南省首家24小时书店,将艺术中心、电视直播中心、演艺广场纳入其中。不少消费者都是因为24小时书店慕名而来,很好地带动了项目的知名度和人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商业地产要适应这种“文化消费”的需求。原来商业地产可能只是开个电影院,现在如果有演艺公司常驻,可以消化几千甚至上万平方米的面积。
不过,业内人士同时提醒,从商业项目的长远发展来看,体验类商户毕竟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一个商业项目归根结底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通过精准定位需求进行商业招商及运营管理。对于消费能力及品牌意识处于不断升级过程的二三线城市,商业项目则更应着重消费购物功能,而不应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的体验功能。
商业库存 篇2
关键词:广义货币;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现金资产;统计范畴
一、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在商业银行中,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同业存款和结算在送资金作为它的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最富流动性的资产。其中,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尤其值得探讨。
在现实工作中,库存现金管理工作因其基础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手续繁琐,更因其收益的时间性,往往成为基层银行管理的薄弱环节,库存现金管理不力,其结果是一方面库存现金备付率居高不下、有限资金被无效占用、延缓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则因管理疏忽极易成为事故的多发环节。
由于库存现金管理工作的困难,导致了种种问题,如,出现支付危机、导致客户流失、增加了调运成本、加大了调运风险以及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影响很大,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因此在世界各国为了加强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的管理,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加强改善。美国的富国银行便是如此。
现如今,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的管理几乎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它的管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实际上,管理的困境在定义上就出现了问题。我们知道,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用途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用于客户取现,二是用于自身的日常开支。这两部分在商业银行中的形式上是一体的,在存放和数据统计上没有差别。但是,用于客户取现的库存现金和用于其自身的日常开支,在商业银行内部、广义货币中、对经济的影响上,都有着实质上的不同。我们的广义货币定义中,却没有对其进行区分,而是都作为存款性公司持有的货币,因未起到对经济的实际作用而不计入在广义货币当中。即是说,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用于客户取现和自身日常开支的不同部分,在理论上,也没有进行必要的界定。
因此,不论在现实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的管理上,还是学术理论中,我们都有必要对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在广义货币中应该如何计量进行确切的探讨。
二、理论分析与国际标准
某种金融资产是否纳入广义货币的范畴之中,其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在于该项金融资产是否满足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可分性、期限性、交易成本和盈利性。实际中,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作为现金,都能满足这四个特征。在可分性上,现金可以细分成各种面值,以应付各种哪怕是很小的交易;在期限性上,现金的期限性基本上是零,货币性极强;在交易成本上,现金本身就成其为现金,不需任何转换的成本;在盈利性上,现金虽然不生息,但持有现金可以弥补因持有其他资产可能产生的利息损失。尽管如此,在各国的货币定义中,并不将其纳入广义货币的现钞部分。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可以不受任何数量约束地持有现金,但这部分现金对现实经济却没有起到任何的实际作用。
但从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两部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用于客户取现的现金,它有成为广义货币的一切特征条件,但是作为以应付客户取现用途的现金,只要它还没有流通到市场中去,就不会对现实经济起到任何的实际作用。前面提到的被排除在广义货币的范畴之外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库存现金,实际上指的就是这部分。而用于自身的日常开支,与其他非存款性公司所持有库存现金一样,应该作为广义货币的一部分进行计量。
另外,从广义货币的组成部分上进行考量,我们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广义货币主要是由存款和通货组成,前者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后者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通货即是流通中的现金,而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中用于客户取现的部分并没有成为流通的现金,而且它只停留在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尚没有造成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所以这部分库存现金不应该被包括在广义货币的范围中。而用于其自身日常开支的部分却是流通中的现金,并且商业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同经济环境中其他公司一样扮演社会公众的角色,故这部分现金成为了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所以应该作为广义货币进行考量。总的说来,就是说商业银行在现实经济中扮演两个角色,一是作为存款性公司,因为能无限持有货币而使其持有的货币不能成为广义货币的一部分;二是作为普通盈利性公司,为应付自身的日常开支而持有的货币就应该成为广义货币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但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版本中,存款性公司并不是广义货币的持有者。在这里即商业银行不是广义货币的持有者,所以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中的库存现金悉数不被计入广义货币的范畴之中。而库存现金用于商业银行自身的日常开支的部分,作为流通中的货币,满足广义货币的一切特性,即使这部分现金对现实经济也起到了与其他流通中的货币一样的实际作用,但是因为其主体是存款性公司,因此不被计入广义货币中。
据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对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用于客户取现的部分和用于自身日常开销的部分进行区分。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在广义货币的计量上,在各国的实践上并没有先进经验、也没有先例可循。但是,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管理困境迭出的原因在于库存现金本身的双重用途,而理论分析与现实界定中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分,这造成了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用于客户取现的部分和用于自身日常开支的部分的现金在同一对待下的混乱不堪。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的我国金融体系,并非只能不断引进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统计理论和经验,也可以在金融行业进行开创性的探讨。因此,我们在广义货币的国家定义上,创造性却合乎国际广义货币标准的情况下,加入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中用于商业银行自身的日常开支的部分。相应地,也对存款性公司概览等统计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商业库存 篇3
流通中货币, 或者称之为现金, 是立即可以投入流通的一般等价物, 起着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作用。人民银行是我国货币的发行机构, 而居民、企事业单位是货币的使用者, 商业银行则是货币从发行到使用的媒介。在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今天, 现金仍然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商品交换媒介, 现金的使用需求依然巨大。狭义的现金, 是商业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商业银行作为现金流通的媒介, 维持有序的货币流通环境, 保障单位、居民的现金使用需求, 是其基本的社会责任, 因此必须备付一定的现金库存。
2 库存现金管理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现金库存的来源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为满足单位或居民取款需求, 而从货币发行机构领入的, 用于投放的现金;二是超出社会使用需求, 由单位或居民存入的, 用于回笼的现金。因此, 只要现金仍然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社会还有现金使用需求, 商业银行依然是社会现金流通的媒介, 其现金库存就会存在。但是, 无论是商业银行主动备付的现金还是被动滞留在商业银行的现金, 都未存入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 不能获得人民银行给予的准备金利息, 不能用于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 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总额度,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属于非生息资产, 产生经营成本。此外, 现金由于其特殊属性, 在收付、整点、调运、交接、保管等商业银行内部以及银行体系间流转的各环节中都包含着较大的操作风险, 一旦出现风险事件, 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以及间接的经济损失。因此, 在保证现金支付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降低现金库存规模, 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也可以控制操作风险。
3 影响商业银行现金库存的因素
现金这种一般等价物由于其特殊的属性和作用, 在银行内部流转时不仅受到银行内部管理能力和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 更要受到外部监管要求的影响, 还要受到客户需求、业务发展、成本效益等因素的影响。
3.1 外部影响因素
(1) 人民银行人民币流通政策。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印制、发行、管理的机构, 其制定的人民币流通政策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现金运营模式和管理措施。自2010年以来, 人民银行着力提高票面质量, 打击假币、反宣币犯罪, 改善人民币流通环境, 开展人民币流通“满意工程”, 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政策。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要求营业网点从客户收入的现金和用于向客户付出的现金分“两条线”管理, 收入的现金必须经过“全额清分”才可以用于支付。这相对于以往商业银行从客户收入的现金经过柜员整点即可用于付出的要求要严格很多, 增加了商业银行内部现金运营环节, 降低了库存现金的周转效率, 导致现金库存较慢增长。
(2) 人民银行投放回笼制度。现金存在印制、调拨的过程, 因此人民银行的现金投放、回笼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并对辖内商业银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商业银行每年要向人民银行报告投放、回笼计划, 并按计划向人民银行办理现金领、缴。甚至在现金旺季 (元旦至春节) 要制定月计划、周计划, 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此外, 人民银行还会下达小面额现金投放计划和残损人民币回笼计划, 要求商业银行限时完成。人民银行计划性较强的现金投放、回笼制度和较为严谨的考核要求, 造成商业银行为方便计划执行, 制定较为宽松的投放、回笼计划, 导致现金库存的增长。
(3) 人民银行 (同业) 现金缴领制度。商业银行通过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者同业进行库存现金的缴领。目前,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一般要求领、缴现不能在同一天进行;解缴必须同面值、同套现金成袋;领、缴现必须提前1天预约并经过人民银行审批。向同业缴款的, 同业会要求缴存现金必须经过同业清分确认后才能入账。人民银行 (同业) 现金缴领制度制约了商业银行的现金调拨工作, 降低了库存现金的周转速度, 导致现金库存的增长。
(4) 现金使用习惯。社会的现金使用习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现金存取款业务规模。现金需求大的地区或时间段, 存取款需求和业务规模较大, 商业银行备付的现金库存也相对较多;现金需求小的地区或时间段, 存取款业务需求和规模相对较小, 商业银行备付的现金库存也可以相对较少。
(5) 城市交通及网点位置。城市交通状况和网点地理位置直接决定了日常现金调拨的速度。城市交通状况差, 网点设置分散, 现金调拨的用时就长, 每个网点为保证现金支付, 备付的现金就相对较多;城市交通便捷, 网点集中, 现金调拨用时短, 网点备付的现金就可以相对较少。
3.2 内部影响因素
(1) 商业银行内部现金管理水平。内部现金管理水平是现金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各级银行现金管理人员成本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强, 管理积极主动、紧急事件反应、处置快速, 工作计划合理、有效, 银行的现金备付水平会相对较低;反之, 现金备付水平会相对较高。
(2)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模式。不同的内部现金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管理成本, 但也决定了不同的内部现金周转效率。在人民银行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政策的要求下, 实行网点自主清分的现金周转速度就比实行清分中心集中清分的现金周转速度要快的多, 但相对的要为每个网点配置清分设备, 分配清分工作量, 运营成本又要高的多。内部现金管理模式导致现金周转速度快的, 银行的现金备付水平会相对较低;反之, 现金备付水平会相对较高。
(3) 业务发展情况。商业银行现金存取款业务发展情况及渠道建设情况决定着现金存取款业务规模。业务快速发展, 自助设备及网点增加, 客户数量提高, 银行备付的现金会相对增多;反之, 备付的现金会相对减少。
(4) 客户类型。不同客户类型的现金使用需求不同。单位客户现金存取次数较少, 且大额取款都要求预约, 现金存取相对不活跃;个人客户现金存取量相对较小, 但较为频繁, 其中老年客户更是如此。因此, 个人客户较多、对私业务量较大的银行, 备付的现金相对较多;反之, 备付的现金相对会较小。
(5) 现金业务类型。现金取款业务规模大于存款业务规模的, 商业银行要从人民银行 (同业) 领取更多的现金, 用以满足客户取款需求。现金存款业务规模大于取款业务规模的, 商业银行要向人民银行 (同业) 存入更多的现金, 而客户取款需求则可以通过清分客户存入现金来满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现金投放的环节少于现金回笼, 因此现金取款业务规模大的银行, 库存现金周转的速度快, 降低现金库存的难度低, 备付的现金相对较少;现金存款业务规模大的银行, 库存现金周转的速度相对较慢, 降低现金库存的难度大, 备付的现金会相对较多。
(6) 现金清分能力。在人民银行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政策的要求下, 付出的现金都要经过现金清分的环节, 因此现金清分的效率也是影响银行内部现金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现金清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 清分后现金回笼或者再投入使用的速度较快, 备付的现金可以相对较少;反之, 备付的现金会相对较多。
(7) 额外的运输成本。满足客户取款需求, 避免营业网点发生现金挤兑是银行现金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因此, 日常发生营业网点现金库存不能满足客户合理现金需求时, 紧急的现金调运是必须的, 但紧急的现金调运涉及现金押运和交接人员, 需要安排额外的押运车辆、押运人员和提解人员, 押运公司也会对额外的现金押运进行收费, 且收费标准较高。为避免紧急的现金调运, 银行备付的现金会相对较多;反之, 备付的现金会相对较少。
4 库存现金管理的建议
影响商业银行现金库存规模的因素有外部监管部门方面的, 有银行内部管理方面的, 还有社会形态、金融环境方面的。对于现金管理人员来说, 能够主观介入乃至掌控的只能是提高自身现金管理的水平和优化内部的现金运营模式。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的流转主要体现在中后台现金服务保障业务上, 因此现金服务保障的效率高低决定了现金在银行内部滞留的时间长短, 决定了现金备付水平。
4.1 提高现金管理水平
(1) 完善现金管理评价指标。商业银行备付现金库存的规模直接反应了其现金管理水平。目前, 商业银行评价现金库存合理性的指标为现金备付率, 即通过现金备付率历史数据的比较体现现金备付的是否合理, 现金管理水平是否提高。现金备付率=现金库存余额/存款余额。存款余额不仅代表了客户取款需求总量, 也体现了商业银行总体现金业务规模, 因此现金备付率体现了为满足客户现金业务需求而需要准备的库存现金水平。现金备付率考虑的是总体现金业务需求, 随着支付渠道的拓展, 实际现金业务规模会远远少于存款余额代表的总体现金需求, 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客户种类、不同业务种类对现金存取款业务的偏好也不同, 因此现金备付率已经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现金库存的合理性和现金管理水平的高低, 需要在现金备付率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业务数据比较, 对商业银行现金运营指标进行多样化的评价, 才能合理地判断备付的库存现金质量。
(2) 优化现金计划制定方式。现金业务包括前台的现金收付、假币收缴、货币兑换, 中后台的现金清分、现金调拨、金库管理、自助设备运营等工作。前台现金业务面对客户, 根据客户需求实时处理, 而中后台现金业务则是对前台已经发生的或预计发生的现金业务进行的服务保障。因此服务保障工作需要一定的计划性, 即在统计已经发生的现金业务量和测算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现金业务量的基础上, 确定前台需要服务保障的需求量。现金业务计划主要包括现金调拨计划、现金清分计划、自助设备运营计划等。目前的现金业务计划一般都是根据固定的频率和固定的数量开展, 如清分中心设置每天清分定额, 清分人员每天完成定额工作量;将自助设备固定分为不同路线, 清机人员每天完成固定路线的清机任务;对营业网点设置固定的现金限额, 日终营业网点现金库存超出现金限额就缴现, 低于限额就领现。这种固定的现金计划易于执行, 但这都是从中后台的角度出发去安排的服务保障计划, 期望这样的计划能够覆盖所有下一日或未来现金业务需求的可能, 因此固定计划往往会导致现金备付高于实际现金业务需求, 不能优化现金库存。
对固定现金计划进行简单的优化就是动态的现金计划, 即根据每天日终统计的需要服务保障的实际情况对下一日制定动态的工作计划, 这种计划考虑到了历史的现金业务的变化情况, 能够确保已知的, 必须要完成的服务保障需求列入计划。这种计划要么由管理人员凭借自身经验进行调整, 而产生较为合理、有效的现金业务计划, 但这会给管理人员带来更多的工作压力;要么不考虑未来与历史的现金需求差异, 简单、直接执行该计划, 造成实际的服务保障不能有效满足下一日或未来的现金业务需求。最为优异的现金业务计划应该是从前台现金业务实际出发, 在既能够全面统计历史数据, 又能够合理预测未来数据的基础上制定的现金业务计划, 这单凭管理人员工作经验是难以完成的, 需要通过专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因此, 建立、完善智能化的现金计划制定系统可以更加合理地制定现金业务计划, 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 更能有效地控制现金库存, 满足现金业务需求。
(3) 改进业务事件处置流程。客户的现金需求在前台实现, 但满足现金需求的服务保障却在中后台, 主导现金运营管理的人员再也后台, 前台、后台的分离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是前台甚至客户发现了现金业务出现的问题后向管理人员汇报或投诉, 管理人员对汇报或投诉的事件进行处理。例如客户投诉自助设备缺满钞了, 后台管理人员安排清机、加钞;前台发现某一票面没有了, 后台管理人员安排次日调拨;前台反馈有不成捆的残损币长期压库, 管理人员安排集中收缴等。后台的管理措施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 甚至有时因为后台受到人力、物力限制或者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对前台事件的处理会有较长时间的滞后甚至忽视, 这不仅影响现金库存和前台业务开展, 甚至导致银行声誉风险, 因此改变现有的业务事件处理模式刻不容缓。要做到前台、后台信息流的同步, 就需要对业务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设置事件风险等级及处理时效, 对风险事件实时提示, 并跟踪事件处理流程, 对超过事件处理时效的进行督办, 以便最快速的响应前台业务事件, 提高中后台现金服务保障的处理效率, 有效控制现金库存。
4.2 优化现金运营模式
(1) 实施精细化管理。商业银行一个城市一般都会设置一个管理机构, 达到一定规模就设置金库、清分中心用于现金业务的服务保障。因此在同一城市里, 为方便操作, 管理机构往往采取同一种模式开展对前台现金业务的服务保障。传统的渠道建设模式, 每个营业网点都是同一种营业模式, 同一种人员、设备配置, 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同一种服务保障模式。但在商业银行渠道转型阶段, 营业网点已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营业网点虽然都会有现金这一基本业务, 但营业模式和涉及的业务种类不同, 人员、设施设备的配置也不同。例如社区银行尽管会提供现金业务, 但全部通过自助设备实现, 不设置办理柜面业务的柜员, 不提供柜面服务;零售型网点虽然也设置了柜员办理柜面业务, 但柜员人数配置少, 现金业务主要通过自助设备完成。因此, 仍然使用同一种服务保障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不同类型营业网点的现金业务需求, 需要对不同类型、不同现金业务量的营业网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保障模式。如根据不同的柜面业务量为综合性网点配置不同类型清分机, 让人员较多的网点进行自主清分;对人员配置较少的特色网点进行现金集中清分, 只配置最低档清分机用于应急;对没有柜员配置的社区银行进行自助设备集中运营, 避免现金调运;对自助设备后场相对独立且有对外通道的, 进行自助设备集中运营等。精细化的管理, 分类设置的服务保障模式, 可以最大限度调用后台人力物力资源, 有效降低现金运营成本, 压降现金库存。
(2) 提高现金清分能力。在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政策要求下, 现金清分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内部现金周转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金清分效率的高低, 现金清分质量的好坏, 直接决定了现金在商业银行内部滞留的时间长短。现金清分是一个集中作业的过程, 分拆捆、拆把、清分、扎把、复点、打捆等多道工序, 有着严格的作业流程。因此, 在相同工作要求和工作计划下, 决定现金清分能力的因素就主要体现在清分机具的好坏及数量和清分人员的素质及数量上。提高清分机具配置标准, 使用高档的清分设备及辅助设备, 不仅清分的现金量可以增加, 现金清分的差错也能够减少。但设备是需要人员操作的, 清分机具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专业能力, 清分人员不足, 水平不高, 清分效率也会大幅下降。目前, 商业银行对内部人员管理较为严格, 在后台增加操作性员工较为困难。因此, 当清分机具满足业务需求, 而清分规模仍然不能达到现金服务保障的要求的, 就必须要进行现金清分外包, 使用专业化的业务外包团队, 打破人力资源瓶颈, 保证现金清分效率。
(3) 减少业务操作环节。现金的服务保障业务流程都较为复杂, 在交接、调运、密码钥匙管理等很多业务环节都涉及双人操作, 金库现金管理还需要账实分管, 自助设备清机加钞甚至涉及三个人在自助设备现场和后台同步操作。复杂的现金服务保障流程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内部现金周转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利用科技, 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 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 尽量减少业务操作环节。例如使用动态密码锁对自助设备、金库、上门收款等现金业务进行管理, 不仅避免了密码钥匙的保管、交接, 在锁具开启、闭合上也比密码、钥匙便捷;在自助设备清机加钞时候联动进行账务处理或者在现金交接时联动进行记账, 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现金的转移交接, 并且可以实现实物与账务的同步;将现金业务的审批流程由线下转为线上, 通过在线审批提高现金审批的效率, 提高现金调拨、差错处理、客户取款等业务的办理流程。减少业务环节, 优化业务流程能够加快现金周转, 也可以降低现金库存。
(4) 集中清理现金库存。人民银行 (同业) 现金缴领是商业银行现金周转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由于人民银行缴领制度的限制, 往往金库会剩余大量不能成袋的老版纸币或人民银行长期不收缴的残损硬币。这些现金长期不能上缴人民银行, 也不能用于支付给客户, 只能留存在库房, 导致现金库存的长期占用, 且商业银行没有现金的销毁权, 这些现金长期存放后, 只会霉烂造成损失。如果商业银行可以对所有辖内金库现金明细分类情况进行监控, 及时了解金库现金库存, 将多个金库长期压库的现金进行汇总成袋, 并清点后上缴, 这些无用现金就可以存入人民银行, 不仅降低了现金库存, 也盘活了无效资产, 避免了库存现金的损失。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现金流通的媒介, 维持有序的货币流通环境, 保障单位、居民的现金使用需求, 是其基本的社会责任, 因此必须备付一定的现金库存。本文解析了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及其重要性, 阐述了其外部与内部两大影响因素, 并结合实践经验从多方面提出管理建义, 即完善现金管理评价指标、优化现金计划制定方式、改进业务事件处置流程等提高现金管理水平方面及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现金清分能力、减少业务操作环节、集中清理现金库存等优化现金运营模式。
关键词:库存现金,影响因素,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