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共9篇)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1
我镇自去年以来,坚持以“稳步推进、树立典范、以点带面”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紧紧围绕全面构建和谐文明农村的目标,广泛开展了以镇村净化、绿化美化、道德新风、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塑造了文明富裕的农村形象和文明向上的农民形象,使全镇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促进了**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前段工作情况
一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增强**镇环境吸引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和提高群众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镇党委、政府制定下发了《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考核标准》和《关于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考核验收的通知》,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与村干部年终考核挂钩,调动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市派驻工作组和市直包靠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得力措施,全镇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标准,严格把关,坚持高标准搞好规划,抓软硬件建设。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坚持典型带动,确定了***等村为先期起步的典型村,培育扶植典型,以点带面。根据各村工作进展不平衡,多次在典型村召开现场观摩会,要求各村对照典型查找了本村工作中的差距,选准工作突破口,全力以赴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任务完成好。
三是加大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经济条件好的村,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硬化村内主要街道、修砌排水沟、安装路灯,今年上半年**等村基础设施投资都在*万元以上。对经济条件差的村,采取以清理村内卫生、改善村容村貌为主,做到有的放矢。
四是认真抓好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镇上专门安排一名副科级干部,靠在**村,同两位成员一起想办法、解难题、促进度。目前,**村投资已超过**万元,村内道路、排水、自来水、办公楼等已基本完工。
五是突出环境育人的思想内涵,以“净、绿、美、亮”为主要创建内容。在原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基础上,每个村都重新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提高了“净”、“亮”和“绿”的标准,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六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全镇共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个、图书室*个、阅报栏*个,其中东关、**镇等*个村建立起庄户小剧团、舞龙队、秧歌队等文艺宣传队,常年无偿为群众演出新闻乐见的节目;新建门球场*个、篮球场*个,新增农民文体活动场地*余处,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文化娱乐水平。村村设立了科普宣传栏和公开栏,常年宣传各种党的政策、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等,使广大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增长了知识,掌握了致富本领。
七是加强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万元,对镇区**路进行了水泥硬化;投资*万元,对镇区排水、路沿石、地面砖进行了维修整理,*月份,镇区补植树木***多株,新增绿化面积**平方米。
八是认真搞好镇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利用八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在全镇开展一次城镇环境卫生集中综合整治活动,所有机关干部一起下手,对镇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和乱搭乱建进行彻底整治,目前已初见成效。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立足规划先行。村村都要结合各村实际,精心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全部完成村庄规划修编。镇区规划功能配置,科学合理布局,重点留足工业、商贸服务业发展区域,聚集人流、物流,同时增加绿地空间,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力争建成花园城镇、文明新村。
二是分类指导。在建设标准上,明确一个目标即“五化五通两改一有”。在建设步骤上,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制定计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在建设进度上,要求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集中力量力争明年底达到硬件建设标准要求;基础条件较差的村,从整顿村容村貌入手,逐步开展村庄绿化、硬化、亮化。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借鉴**街道范于等村的经验,动员村民捐款搞村内基础设施。
四是突出工作重点。重点实施“三突破一提高”,即突破**镇村、突破**村,以此来带动全镇的新农村建设高潮。要求每个工作片确定*-*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合理制定计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工作上要以改善村容村貌,治理整顿环境卫生为重点。
五是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建立完善群众广泛参与机制,发动广大群众利用文化大院、远程教育等一切载体开展娱乐活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和“双十”评选活动,努力创建和谐相处、生活文明、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加强新建基础设施的维修和保护,保持好卫生整洁成果,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批、巩固一批。
六是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载体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载体地位,一是抓好几项重点工程,包括投资*万元的**路硬化改造工程,**区“两横一纵”道路的绿化亮化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二是搞好对镇区内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争取投资**万元新建设文化中心;争取建设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三是*月份在镇区和镇区内六村开展一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彻底解决私搭乱建、脏乱差、乱停乱放等现象,全面提升小城镇品位,努力建设镇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四是尽快推进**新村小区住宅楼群建设,吸引更多的农民向镇区集中,形成以镇区为载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提高城镇对全镇经济的拉动力。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2
一、主要工作方法与经验
范庄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结合实际情况, 构建和完善基础设施和规章制度, 走出了一条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 以土地流转为路径, 生产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土地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范庄以市委市政府实施“三个集中”战略即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契机,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 从本村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相对集中, 鼓励群众承包, 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养殖。目前, 范庄已流转土地200多亩, 建成了包括年出栏10, 000头的生猪养殖小区、50座日光温室大棚和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在内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园区每年可为集体增收150余万元, 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范庄的土地流转主要采取的是大户经营模式。在90多户农业户口家庭中, 有40多户承包搞养殖, 20多户承包种大棚菜, 真正实现了土地的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 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11, 970元。
(二) 农民收入逐步增长, 生活宽裕实现新突破。
济源市从2008年开始,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 000元、5, 000元、8, 000元、10, 000元为台阶, 在全市526个村 (居) 开展“3581”创富竞赛活动, 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上台阶。范庄人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发展方法, 大力发展经济, 向市里其它发展较快的典型村看齐。2008年, 范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较2007年增加3, 000余元, 达到11, 970元, 增幅26%, 一举跻身全市12个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行列。收入增长, 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一是范庄村民分期分批组团到开封、洛阳、山西、北京等地外出旅游, 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100余人, 其中中老年人居多。二是实现了“三通三有”。“三通”, 即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宽带、覆盖通讯信号。“三有”, 即户户有宽敞坚固的住房、村里有日用消费品便民店、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三是实现了村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村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 有40多位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村里还实行了“五免三补”政策。即免合作医疗费、水费、有线电视费、沼气费和收割耕作费, 群众建新房补贴200元的水电费, 65岁以上的老人, 每年可享受120元的敬老补贴, 贫困户家庭每人补助50元。
(三)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资金来源实现新突破。
一是争取政府的奖补资金。在“重点培养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前20位的村, 重点帮扶排名后20位的村”的“双二十”活动中, 范庄积极争取市、镇的奖补资金, 几年来, 共获得300余万元, 有效地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力度。二是抓好部门帮扶资金。自2007年开始, 济源市强力实施“百村富民”工程。即在全市选择138个行政村, 由各市直单位包扶, 一包三年, 以实现“强村更强、弱村变强、乱村变好”的目标。范庄抓住机遇, 积极和帮扶单位市畜牧局和农业局作好对接工作, 仅在生猪养殖小区和沼气池的建设上, 就获得100多万元的资助资金。三是面向市场要资金。范庄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工程竞标、拍卖林权、土地租赁等多种形式,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已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四是发动村民筹资金。村支两委积极筹划, 引导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捐助家乡, 发展家乡经济。大量资金的获得和投入给范庄的飞速发展装上了助推器。
(四) 以行政管理制度为切入点, 管理民主实现新突破。
按照“扎牢基础谋发展、全心全意奔小康”的工作思路,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完善村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一是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这是开展“百村富民工程”建设的组织保证, 也是促进农村加快发展和长期稳定的决定性因素。范庄坚持工作为本、教育为先的理念,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 使班子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 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每两年到市委党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基地接受为期五天的农村干部轮训,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建立一个40平方米的党员培训及活动室、图书室, 购买了电脑、投影仪、音响等电教设备和图书, 采取以会代训结合远程教育的方式对党员进行培训, 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选拔培养“能致富、会带富”的“双强”党员到村级班子中, 优化村级班子, 提高村支两委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和水平。近年来, 范庄连续被评为市“五好”党支部和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二是抓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了两委分工负责制、“三会一课”、“三五”例会等制度, 明确并在公示栏内向群众公示两委干部的职责;完善了议事决策制度, 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或群众代表大会, 讨论决定涉及经济发展、公共建设项目、大额资金使用等关系群众利益的事项, 提高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
(五) 以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 村容整洁实现新突破。
范庄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 综合治理道路、水利设施配套、农村清洁能源等。以村庄规划为突破口, 拆房200余间, 开通四街三巷, 硬化路面6, 000平方米, 栽种风景树200多棵;建立一支专门配备垃圾装载机和运输车、环卫三轮车的长效保洁队伍, 负责清洁村里的环境卫生, 并依靠“村收集、镇运输、市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 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村貌;结合“百村富民工程”建设“农村清洁卫生”运动, 着力开展改厨、改厕、改圈的“三改”等活动, 村民拥有了优美的环境, 获得了“农村清洁卫生村”荣誉;投资架设50余盏路灯, 娱乐活动场所3处, 完善标准化卫生所1处, 安全饮水工程1处, 村级小游园一个;实现了“五化”, 即道路硬化、建筑美化、村庄绿化、街巷亮化、全方位净化。
(六)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着力点, 乡风文明实现新突破。
一是以全民素质教育工程为载体, 以提升村民素质为目标,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依托“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以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 加强了对占总人口29%的非农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逐步实现了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由务工型向创业型转变;抓住开展“双二十”活动的机遇, 投资10余万元建设了一幢36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 内设公民道德法制园地、青年活动室、图书室、游艺室等活动场所, 提升了村民学习的兴趣。二是以创建“文明村”、“平安村”为载体, 大力开展卫生户、文明户、平安家庭、文明礼仪伴我行等评比活动, 一年一评比, 实行挂牌荣誉奖励。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 反对封建迷信, 婚丧嫁娶倡导简朴文明, 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几年来, 范庄无一人违反计划生育, 无一人上访告状, 无一例刑事案件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008年, 范庄总收入达400万元, 人均纯收入已达11, 970元。范庄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种植业和养殖业。而目前种养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大, 市场风险逐步提高, 农民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的困境, 缺乏可靠保障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持续增收的标准就是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总额的比重逐步增加。范庄这一比例仅达到了不足20%, 它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较低, 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也比较弱。
(二)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范庄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倾斜, 但是仅有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向是不够的, 范庄也要立足自身, 改变“输血”模式, 完善“自我造血功能”, 从外向依赖型向内力发展型过渡。如何深入挖掘范庄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立持续发展机制, 就成为范庄发展的关键。
(三) 农业加工能力低。
范庄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猪-沼-菜”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 发展了蔬菜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业。但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 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不注重质量的提高, 忽视品牌效应。与此同时, 范庄农产品仅停留在初级层面, 无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 竞争力较弱, 无优秀品牌产生, 缺乏产业化经营。
(四) 农民素质偏低。
范庄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多数为初中及以下程度, 仅有10%为大学学历。村民文化素质低, 直接导致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新科技缺乏吸收力。近年来, 范庄借助全民素质教育工程, 不断提高村民素质, 但仍然缺乏大量的实用型人才, 缺乏如何把农业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型农民。
三、改进的对策措施
(一)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范庄要切实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抓紧抓好。同时, 抓住市区建立东部示范区这一机遇, 集中力量引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辐射性强的龙头企业, 并扶强扶壮, 尽快培植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延伸产业链, 提高农业附加效益。
(二) 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范庄要建立农民持续增长机制, 就必须以“夯实一产、发展二产、带动三产”为思路,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积极探索适应本村实际的增收途径,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力度, 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改善收入结构。一是挖掘第一产业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以优质小麦和温室蔬菜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储藏保鲜等产业。同时积极构建农产品外销网络, 大力宣传范庄农产品, 与外界建立销售联系, 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拓宽二
摘要:范庄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结合实际, 走出了一条新型的发展之路。但也存在着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 需要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霍咏梅, 王向阳.科技致富档案:富民兴村的民心工程[J].科普动态, 2009, 6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镇档案;管理模式
在管理县镇各个事务工作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就是县镇档案,对于县镇的工作、经济、社会生活等进行比较真实的记录。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组织需要龙档案,其具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目前县镇档案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符,对于农村的工作和农村生活的具体需要无法给予满足,以此要创新县镇档案管理模式。
一、县镇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一些比较发达的省市中,不断针对本地区县镇机关的档案工作,出台了与此相关的具有规范性的文件,县镇领导对于县镇的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无论是在财力、物力上,还是在人力上都给予一定的保障,县镇领导还具有很强的档案意识,会为群众准备进行档案查询的具体场所,还具有有关于档案公开的目录,有些县镇还具有专门的档案开放日,人民群众会受到来自档案查阅的相关服务,对于各个载体的档案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但在一些经济不算太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档案工作就疏于管理,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档案管理这些相关的工作。
(二)档案工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具体的县镇档案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具体管理范围也在逐渐提高,从事县镇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对每年具体档案,进行具体的监督和指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新的档案业务的工作,例如有关村貌的整治、农业合作社相关档案,这些在现代而产生的档案,工作人员也要熟练的掌握。
(三)一些县镇档案管理比较混乱,缺乏规范性
在我国一些县镇,对于收集工作给予过多的注意,但是对于归档工作却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一些档案都没有进行分类,即使进行了分类,也比较混乱,不明确,一些比较专业的档案就随便的放入文书档案中,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十分不方便。当收集后没有进行及时的整理,一些档案只是被搜集了,但是却一直被搁置在那里,长期下来,就会导致一定的破损,甚至会丢失。
二、促进县镇档案管理模式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对县镇档案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
县镇档案属于十分珍贵的记录,要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收集和整理,避免遗失和破损的情况出现。要将有关农民各个方面的文件,全面的搜集到,进行归档。一些档案资料或许是严重缺乏的,这就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调查,进行走访,要尽自己所能保证档案齐全。县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搞好有关档案的管理工作,各个部门也要积极配合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共同努力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具体标准,使当地的县镇档案工作不断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将体制进行创新
要建立科学的县镇档案管理模式,产生长效机制。我国传统的县镇机关的档案工作主要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才形成的,在当时的情境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原来的体制和机制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就要对县镇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样才会适应时代的发展。
实行的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要具有时代的特征,将各个地区的探索经验进行搜索,将其中科学有效的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在县镇档案的机构中真正的落实下去。可以建立有关档案工作的实体机构,档案工作的具体的负责机构就是党政办,而县镇档案工作的事业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可以以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组成,全镇负责档案工作的实体机构就是县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对整个县镇的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规划。
(三)规范县镇档案室的基础业务建设
县镇档案室在基础设施方面可以比档案馆的要求低,但是其具体的模式要和档案馆的差不多。要建立具体的档案工作制度,例如档案工作岗位责任制,对于各种各样的文件进行有效的保管和利用……使类似于这样的工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要按照具体的要求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要建立出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要以县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档案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划分,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这些具体的工作,要以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为依据。对于有关机构和人员等实际问题要解决好,这也是县级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可以配备比较专业的档案员,其档案室也要足够专业,要保证档案保管柜要够用,县镇领导对于这些要给予高度的支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县镇档案管理模式进行详细的探索,本文结合当前工作中一些不足,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档案的相关工作发展,发挥出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贾奎文.探索农村档案管理新机制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衡水市桃城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区)创建回顾[J].档案天地,2014,03:6-8.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把握内涵,坚持标准,紧密结合**实际,着力发展全镇经济、改善镇村面貌、提升农村文明、提高农民素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五点。
一、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培植经济增长新亮点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针对全镇实际,我们将围绕巩固提升建陶产业,积极发展精细化工、机械电子产业,规范发展建材市场三个重点开展工作。一是巩固提升建陶产业。在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取今年再争创个中国名牌,个省著名商标和个某省名牌,逐步提高**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在做大做强建陶的同时,积极发展卫生陶瓷、工业陶瓷等特种陶瓷。特别是投资.亿美元的****项目现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将举全镇之力做好工作,争取该项目落户**。二是积极发展精细化工、机械电子产业。在大力发展**化工等重点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园区招商、专项招商力度,争取今年再引进-个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财政贡献大的好项目。以工业园南路的开通为契机,筹备开发眉山工业区,积极引进汽车配件、深圳电子等新型产业,破解用地紧张难题。三是规范发展建材市场。建材市场对富民强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按照“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的总体思路,加大对建材部分市场的改造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经营档次和市场人气。投资余万元对城内**路和南路进行改造整修,改善城内交通条件,为业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尽快盘活财富城,搞活物流中心,为群众奔康致富开辟新途径。
二、加快城镇建设进程,打造农村发展新面貌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标准。我们将在以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线作战,争取城镇面貌有大的改观。一是加强村容整治。以“美化家园、优化环境”为主题,因村制宜的开展以硬化、亮化、净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经济强村,原则上大街小巷全面实现“四化”,建设“花园式村庄”;中间村,主要街道必须达到硬化、亮化、净化的标准,背街巷道要做好平整和清理;经济差村,重点清理村内垃圾和“三大堆”,平整好主要街道。二是加强居民小区建设。按照居民向小区集中居住的原则,尝试打破村与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将全镇个行政村合并为*******四个居民生活区。重点抓好**河的治理,建立滨河生活区,逐步引导群众向镇驻地集中。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余万元,实施**路东河段维修和**路拓宽工程;开通工业园南路、北路,完成农业银行原址改建工程。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生态立镇”战略。以投资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为契机,继续抓好后续建设工程,彻底解决含酚废水污染问题。在建陶企业普及水幕除尘,推行原料密闭存放,逐步降低粉尘排放量。工业垃圾实行定点倾倒,坚决杜绝乱倒乱放现象。继续加大现有绿地管护力度,重点做好**复线、工业园中心路的绿化带建设。
三、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构筑农村保障新体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将不断筹措资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积极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生产发展的成果。一是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以解决广大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目标,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把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作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工程来抓,加大覆盖率,提高保障率,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救助。在加大政府救助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引导广大企业家、建材市场经营大户和在外成功人士捐资成立慈善基金,充实完善社会救助力量,确保困难群众真正得到救助。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培育新农民。我们将投资余万元,开工建设**联小和中学学生公寓,完成**小学校舍和中学运动场的升级改造,确保年内完成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充分利用第一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开设符合特点的专业课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农村文明新风貌
按照“既要做富裕农民、也要做文明农民”的要求,针对新时期农村文明建设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搭建载体,丰富形式,创新内容,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建立个村级公园的基础上,引导其他各村采取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对文化大院和其它开放性文化活动场所进行修缮,为群众开展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使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占据农村文化生活的主阵地。积极开展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立治安巡逻队实行小时巡逻,为群众创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完善各村红白理事会,引导广大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消除迷信复古和铺张浪费现象。
五、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建立农村管理新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确保村务公开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并设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村两委每季度都按照要求将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财务财产以及村民关心的其他重要事项,通过设立固定公开栏,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不同形式,及时向村民公开,消除误解,凝聚民心。二是加强民主管理。在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由在村里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老同志组成的议政小组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理财小组,全程参与村级管理。凡涉及到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按照村“两委”充分酝酿后提交老干部议政小组征求意见,再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程序付诸实施,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欢迎-]。性、民主性。三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紧紧抓住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引导广大村干部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和为民意识,自觉深入群众,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办事效率和依法治村、民主理村水平。
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5
一、抓宣传,广发动,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为了增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我们狠抓了宣传教育,在全乡营造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一是召开了乡村干部动员会,组织机关干部大下基层,深入农民家中、村屯地头,向他们讲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讲解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意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德政工程”,最终受益者是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发动。各村利用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专题节目,每天定时播放。同时印制了2500多份新农村建设宣传单发放到农民手中,制作了10多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增强了抢抓机遇、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三是组织乡村干部远到华西村、近到兴十四村参观考察学习。学习他们科学的管理方式、先进的经营理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抓试点,定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
为了使我乡新农村建设早规划、早部署,出成效,一是在全乡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后,迅速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由书记、乡长亲自抓,副书记、副乡长具体负责,全乡各部门人员和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密切配合,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制定并下发了《红星乡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了科级干部和一般干部包扶新农村建设责任制,实行跟踪问效,工作的好坏作为年末评优的硬性指标。三是制定了《红星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在拟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乡党政班子成员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在规划中充分吸纳了乡机关干部、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的合理建议,让规划走群众参与之路,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热情。经过五易其稿,最终成稿。由于规划制定的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对我乡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四是典型示范、试点先行。我乡的朝阳、红星两村被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年初,与包扶我乡的市区领导实现了对接。两个试点村也先后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五年规划》,并结合“八荣八耻”,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绿化了村级主要道路,红星村投资7万余元修建了标准化村标铁大门,投资近5万元完善了农民休闲广场,铺设了水泥道板2400平方米,铁栅栏200延米.在两个试点村的带动下,其它村新农村建设也相继展开,使得我乡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抓经济,引项目,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在农业发展上,我们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青玉米、小杂粮、马铃薯、果品、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今年青玉米种植面积达1XX亩,小杂粮种植面积4000亩,马铃薯种植面积3000亩,果品改造面积500亩,花卉棚室20栋,占地面积150亩,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畜牧业发展上,稳定完善了朝阳、红太仁和、西太、东太四大养牛小区的同时,大力发展了养猪业。以康文霞、冯德森、刘玉敏、李云龙等养猪大户为龙头,先后引进大白、长白、杜洛克等优质育肥猪品种。到目前,全乡年饲养量达千头以上的养猪场7个,百头以上的养猪户20余个;在招商引资工作上,上半年招商引资额完成3620万元,提前完成了过半任务,新上项目9个,分别是红星洗煤厂、红星氩气厂、朝阳型煤厂、朝阳环保砖厂、红太煤炭筛选厂、东太保温器材厂、朝阳免烧砖厂、朝阳筛选厂、红胜大理石厂。其中,红星洗煤厂总投资1000万元,6月初开始投入生产,年生产加工洗煤110万吨,预计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可实现利税840万元。朝阳环保砖厂总投资1000万元,5月初开始投产生产,年可生产环保砖3000万块,预计年产值可达600万元,可实现利税150万元。
四、抓投入,增设施,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
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上,我村实施了“六大”工程。一是道路硬化、美化工程。一方面充分抓住国家通村公路建设有利契机,争取到红星、红胜、前进、鸡兴、朝阳五个村18.8公里村级水泥路修建项目。总投资752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19.6万元,其余自筹,现除朝阳村正在积极筹备中外,其它四个村均已于五月初开始施工,现进展顺利,预计10月初即可全部完工。与此同时,东柳乡路二期工程修建工作于5月初开始施工,预计十月初可全部竣工通车;另一方面,完成了道路绿化4000 延米,栽树4000棵,乡村主要街道绿化率达75%。二是人畜饮水工程。通过与市水务局沟通联系,争取到国家人畜饮水项目,计划为西太村四组210户居民安装上城市自来水,现项目即将施工。三是生态沼气建设工程。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乡争取到了国家沼气项目修建资金。今年计划新建8立方米沼气池980个,总投资3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7万元,其余农民自筹。现已建成标准化沼气池130余个,其余的正在积极筹备之中,预计10月下旬可全部完工。四是标准化厕所修建工程。为了完善村屯规划,在市新农村建设包村领导的帮助下,争取到国家投资15万元,计划建350个标准化卫生厕所。现资金已到位,工程正在施工之中。五是青玉米喷灌项目建设工程。通过向省水利厅申请青玉米喷灌专项资金,实现喷灌面积1550亩。计划总投资124.2万元,其中,国家投入资金60余万元,其余资金村里自筹。现已安装青玉米喷灌设备3套,喷灌示范面积达100亩,其余部分在 7月下旬安装使用。六是农民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先后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低保、大病救助等项工作的入户调查摸底工作,将那些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登记造册,为下步全面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到目前,我乡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90%,移动电话拥有率达到85%,网络宽度安装率达到20%,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了95%。
以上是我乡上半年新农村工作的完成情况,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对照上级的要求仍有一段差距。为了更好地完成全年工作,下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项目建设:
(1)在乡村道路建设上,要完成东柳乡路二期工程建设和5条通村水泥路修建工作,确保修路工作在10前全部竣工。
(2)在农村农源沼气项目建设上,要与改厨、改圈、改厕(一池三改)紧密结合,到8月中旬建成300个,到10月末全部完成980个标准化沼气池建设。
(3)在标准化厕所项目建设上,到10月末完成350个标准化厕所修建工作。
2、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突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创新招商方式,重点支持新北方食品有限公司、朝阳小杂粮加工项目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3、在财政税收工作上,要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积极培植税源,优化收入结构,加强对非税收收入的管理,要严厉打击各种跑、冒、滴、漏行为,做到应收尽收,确保按时完成全年的任务指标,保证全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4、在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上,红星村要在沙发产业上做文章,利用市区新农村建设给予的优惠政策,新建红星沙发一条街,建红星沙发展厅,提升红星沙发的知名度,占领周边大中型市场。
5、在农业科技信息试点工作上,要加强“百姓科技”网络建设,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今年重点培训500户,使受培训农民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根据我乡农业发展的实际,突出对果树、小杂粮、青玉米等特色效益农业的扶持,重点培育相关行业的协会组织,搞好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农户的有效对接,形成农业生产一体化运行机制。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6
2009年7月
2009年,仙庾村作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市级基层党建帮扶点,积极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党建帮扶的要求,认真落实雅瑜主任和曙光市长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努力,扎实推进各个建设项目,取得了较好地建设成效,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段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切实加强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新民主推选支部副书记一名。今年以来,开展组织生活 6次,上党课3次,发展党员2人,组织党员干部赴望城、炎陵、成都等地学习考察5次。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对30名无职党员划定责任、设定目标、张榜公示,调动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
二是扎实推进“美化绿化”工程。筹资100余万,对进园公路3.1公里“美化靓化”,栽种直径20公分的香樟368棵,规划建设四处景观小品。对沿线的民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完成11家农户庭前园后试点改造。“农家乐”的提质改造正在施工中,竖立“农家乐”门牌28块,有效地解决了旧有招牌“脏乱差”的问题。
三是认真抓好水利设施改造工程。“仙女湖”大坝改造主
体工程已经竣工,下一步将着手游道、出库公路的修建和淹没区的补偿工作。改造后的“仙女湖”大坝由进坝、出库公路连接环村公路及游道,大坝主体提高3米,预计水位提高2米,水面扩大80余亩,增加蓄水量30万立方米。上半年还完成2口山塘被覆工作。
四是努力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土地整改项目基本完成,涉及的三个村民小组田地都已分配到户,通过走访摸底调查,农户主动要求调整产业结构。目前,蔬菜种植和葡萄基地、荷花基地、花卉基地的产业升级已经完成,共增加流转土地面积300余亩。在“花果山项目”流转荒山80余亩,种植杨梅2000余株。对没有参与流转的耕地,全部种植了双季稻,坚决杜绝了耕地抛荒现象发生。
五是全面开展清洁工程建设。“三清五改”、乡村清洁工程全面启动,农户摸底工作已经完成,污水处理池已签订协议90余户。包括改水、改厨、改卫、改圈,分类垃圾池、农业废弃池等项目正在逐步建设中。
六是精心部署农户住房“穿衣戴帽”。通过走访农户,相互沟通,多方协调,坚持按“统一颜色、统一格调、农民自主、政府补贴”的原则,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已确定第二期“戴帽”对象100余户,并签定《仙庾村住房美化“穿衣戴帽”协议书》,已完成改造的有58户。
七是积极展开“网络宽带进农户”。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会同株洲电信公司推出“网络宽带进农户项目”,采取宽带安装优惠政策和电脑购买“以奖代补”的形式,先行试点30户,现已进入实质阶段,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级党建信息网。
二、仙庾村新农村建设目标
仙庾村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通过这两年的努力,仙庾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基础设施、村级班子、产业结构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2009年,市委、市政府继续高度重视仙庾村的建设和发展,列为全市三个重点村之一,曙光市长亲自联系办点。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经初步研究,我们将仙庾村的建设目标定位为“打造江南最美乡村”,通过2到3年的努力,使仙庾村群众安居乐业、环境整洁优美、田间四季有花、游客流连往返,具体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争创一流: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争创一流。做到村组道路成环连网,全面完成农田整改,提升仙女湖的灌溉和旅游综合功能,全面普及有线或数字电视,自来水管网安装到户。
二是村容村貌美化争创一流。全程绿化、美化、亮化景区主干道。在“穿衣戴帽”的基础上,引导农户美化庭前屋后。发挥清洁工程的示范作用,学习城区创卫的经验和精神,实施“美丽乡村”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争创一流。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发展花卉苗木、绿色果蔬种植,引进大的农业产业项目,做到公路两侧农田基本不种水稻,逐步完善观赏农业、休闲农业。推行特色农副产品规范标准、注册商标、集中销售。
四是景区扩建提质争创一流。形成以景区山门、大庙、文昌阁、仙女湖、风情一条街、桃梅林及农户庭院、田间观赏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仙庾风景区精品一日游”,挖掘仙庾文化底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2到3 个大的休闲旅游项目落户。
五是农村文化建设争创一流。按照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文化活动,满足村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建好水库出库公路及环湖游道。下半年被覆4口山塘。
2、计划硬化到组公路4条,3.5米宽,长7.1公里。
(二)环境整治工程
1、继续在全村范围内“戴帽”,力争到年底80%民居全部实现“红瓦白墙”。
2、进园公路2.8公里已有1280米栽种观赏性绿篱,路灯及余下的道路美化绿化拟下半年启动。
3、整治环境卫生,维护花草树木,建立长效机制。仙庾村现选聘4名保洁员,2名花草维护员,按保洁员、维护员800元/月计算,每年此项投入达57600元。
(三)产业发展工程
1、计划构建茶马—水库线约800米绿色长廊,并做好含水渠清淤、被覆、加宽等配套设施建设;
2、积极引进旅游休闲项目。引进仙女湖水上游乐项目,添置景区电动车。
(四)社会事业发展工程
1、结合村改社区,抓好阵地建设。美化农民休闲广场,充实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党团活动室等站室建设,组建腰鼓队、篮球队,并经常性开展以“新农村、新仙庾”为主题“文明卫生户”、“五好家庭”等活动。
2、继续推进“宽带网络进农户”活动,利用远程教育深入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各类培训班。
四、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是资金缺口大
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根据全年的安排部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之去年建设项目多,计划资金仍有部分没有到位,以致今年工作开展相对被动,恳请领导着重考虑2008年欠款部分,以便更好地将全年工作如质如量完成。
根据全年工作安排,今年预计资金缺口近110万元,具体为:荷花基地缺15万元,村级办公楼设施配套资金缺15万元,补助、扶持花卉和葡萄基地建设缺5万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缺12万元,仙女湖改造缺5万元。
由于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有关领导机关和兄弟单位前来指导、参观的较多,接待任务十分繁重。去年上级计划的50万元没有到位,去年共负债约40万。今年我村虽自筹8万余元,但缺口仍很大,请求解决村级部分工作经费20万元。
二是工作协调难
与有关部门协调工作、启动项目较困难,部分上级投入项目进展缓慢。
五、工作建议
1、请求召开一次农办、农业、民政、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现场办公会议,落实年初确定的工作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劳动力,新型农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在实践中,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广大农村存在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普遍缺乏“劳动力”。在劳动力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谁来充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
一、新农民的内涵及意义
在我国, 农民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长期以来, “农民”就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从事耕作,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给人以辛苦劳碌, 因循守旧的印象。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工人、农业管理者、乡镇企业工人、乡镇企业管理者的大量出现, 农民的涵义发生了变化。许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从事工业、交通、建筑、运输业的劳动者, 在户籍制度上仍然是非城市人口, 但却实实在在地开始从事各种产业活动, 改变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义上的纯农者的身份, 农民具有了“农村居民”的丰富含义。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 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体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村的分工分业有了极大发展, 使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比较稳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 农业经营开始日益向兼业化方向发展。虽然农民不再是那种完全被圈在土地上的纯农者, 但是,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实行却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即如何去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要解决这一问题, 农民必须不再崇尚“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 而能融入新农村的建设中, 投身于农业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 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必然要依靠农民, 必须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 对新型农民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心友爱、知法守法。走进知识、走进文明, 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 熟练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和技巧,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使用技术和转岗的专业技能,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直接的动力。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 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现状分析
1. 现状。
以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洛阴村为例:该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 2009年, 全村总人口1200余人, 劳动力总数520人, (劳动力指18岁~60岁从业人员, 下同) , 其中:男300人, 女220人。全村从事农业生产130人, 农忙在家从事农业, 农闲外出打工160人, 长期外出从事其他行业230人。留守在村中的, 除了十六七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外, 中间年龄段的人非常少。以前说留守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 (妇女、儿童、老龄) , 现在, 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也差不多全出去打工了, 剩下在农村的人只能说是“6199部队”了。这些老人和孩子在体力上、文化上、思想上都不行, 他们又怎么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间力量?
2. 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成因。
(1) 个体经济的快速增长, 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从事了非农产业, 而从事非农产业外出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对洛阴村330户农民的调查, 该村自2003年以来, 户年收入持续增长, 增长幅度达到20%。农民收入大幅度的增长基本来源于非农产业 (农民劳动力从事的非农产业主要有:工业、建筑、运输、交通、餐饮、服务等) 。农民非农产业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了六成。
(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的增收幅度, 促使农民外出务工, 从事非农产业。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构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其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农民的生产收益和对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 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成本推动影响,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回升势头, 且涨势强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加大了农民的负担, 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部分实惠, 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幅度, 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建议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通过人 (劳动力) 来实现。现实的农村缺乏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新型农民, 缺乏人才。没有能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农民, 谁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 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 继续加大“惠农”力度, 提高补贴标准。
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 由于物价的上涨, 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直接抵消了这部分政策优惠。因此, 建议继续大力向农业产业倾斜, 在生产资料上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贴, 以此降低农业投入成本,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投入的高低, 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筑牢农业基础, 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3.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让农民融入到产业化生产的链条中。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 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要帮助农民打破部门分割、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发展纵向的、横向的经济联合体。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4. 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 这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
农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 无论搞种植、养殖, 还是进城务工, 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 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的手里, 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政府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 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 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5. 政府侧重对农服务, 充分发挥政府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
在加强对农业生产领导的同时, 搞好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政策下乡、文化下乡活动。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 为他们排优解难, 真正能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解决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 尤其要千方百计帮助资金短缺的农户解决生产资金, 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 确保农作物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6.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要正确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 抵制迷信, 移风易俗, 破除陋习, 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 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农村要发展, 稳定是前提。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增强法制观念, 自觉学法守法, 依法办事, 使农民的生产、生活走上法制化轨道。二是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使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树立农村文明新风。三是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 要以“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 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 使他们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转变作风, 通过进村入户, 体察民情, 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谈心、交心活动, 沟通干部与农民的思想, 使干部能积极处理群众中的疑难问题和棘手问题, 及时化解思想矛盾, 为农村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近年来, 农村缺少“新农民”的现象, 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解决好“新农民”问题, 对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下手。
参考文献
[1].张雷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7)
[2].朱晓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研究.西北农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8.4.1
[3].周始杰.发展现代农业必先培养新型农民.河南农业, 2009 (4)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学术研究, 福建社会科学院.三明市科学技术协会.http://fass.nee.cn/f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8
××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农村妇女占农村人口的半数,是我市农村改革和三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妇联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动
员和组织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以“双学双比”为着力点,推动农村妇女投身生产发展
“双学双比”活动是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在农村妇女中开展的特色工作,组织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勤劳致富。面对新形势,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妇联组织要协调社会各界创新、深化“双学双比”活动,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是大力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妇联组织要积极推动“科技致富工程”的实施,把引导农村妇女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尽快增收致富,作为农村妇女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农村妇女在转产和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她们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原创:http:///引导农村妇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围绕创优质高效农业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活动。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与农妇结科技对子,做好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农妇增收致富提供社会化服务,让新技术、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村妇女尽快增收致富。
二是引导妇女走出家门谋发展,依靠转移致富。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一种较好形式。继续深入推进“妇女大转移”行动,坚持就地转移与异地输出并重、转移与就业同步,大力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各类妇女培训基地的作用,千方百计帮助妇女提高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巩固和发展输出、接收基地,不断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加大对农村妇女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使广大农村妇女顺心、放心、安心外出务工。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在外务工妇女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实现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三是开展巾帼扶贫,帮助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积极探索扶贫的新方式、方法,帮助广大农村贫困妇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加快致富步伐。开展手拉手扶贫活动,即:为贫困妇女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帮助引进一个致富项目、传播一项实用技术、解决一个实际困难,为广大贫困妇女排扰解难,帮助她们发展生产。积极争取金融信贷部门的支持,从根本上为贫困妇女解决生产资金短缺和贷款难的问题。
二、以家庭为切入点,推动农村妇女建设高质量的生活
家庭是妇联的传统工作阵地,也是妇联发挥作用的优势所在。妇联组织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学会通过法律程序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以小家促大家,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一是要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将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融入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家庭成员实践活动中,充实内容,完善机制,增强效果。继续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要求基层妇女组织要制定具体的评选细则,层层开展评选表彰。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丰富评选内容,进一步规范家庭自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挂牌表彰的程序,不断提高评选质量和群众的参与度、认知率。
二是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家庭成员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家庭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续抓好“学习型家庭”创建,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教育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学习法律、科技、优生优育、家庭理财等知识,努力营造“人人学习、家家学习”的浓厚氛围,争当“学习型家庭”。围绕家庭美德的主题,在农闲与节假日期间组织农妇家庭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开展健身活动和农家趣味体育活动,举办家庭卡拉ok大赛、家庭才艺展示、家庭演讲会、家庭装饰品制作展览和家庭烹饪比赛等活动,丰富她们的业余文化,增强她们自觉抵制邪教和黄、赌、毒侵害的意识和能力,使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主流。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9
推动新农村建设快步前进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下面我将我村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不当指出,请大家批评指正。
椒园村位于博兴县城东郊,全村总人口2300人,总户数660户,党员80名,2005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先后被省委授予“贯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连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村党支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结合本村实际,拓宽思路,积极谋划,力求创新,提出建设工业化、市民化、城镇化、和谐化、法治化新椒园的目标,推动全村的新农村的建设步入快车道。
一、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工作
(一)以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全村经济 作为一个城郊村,椒园村有着优异的区位优势,村党支部从实际出发,提出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工业带动,全面发展”的战略带动全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2001年开始,村“两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投资建设“城东大市场”,创建一个全新的工业园区和商贸流通交易市场。几年来,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资3000多万元,将“城东大市场”建成了鲁北最大的农村工业和商贸流通交易业园区。目前,城东大市场规模达3800多亩,包括木材、竹器加工批发市场、钢材、铝材批发市场、车辆物流中心、农用车交易中心等六个专业市场。优良的软、硬环境,吸引了八方客商,先达化工公司、万达工艺品有限公司、中日合资东丽纺织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业落户城东大市场,真正形成了一个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现代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工业园区。2005年城东大市场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依托大市场的带动作用,我村的餐饮、汽车修配、出租、旅店、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业的主导地位已被第二、三产业所取代,农村的城市化格局已基本建成,截至2005年底,全村民营业户发展到300户,占总户数的40%以上;运输户达380户,占总户数的57.5%。目前,我村已形成拥有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年产值超过1.5亿元、年利税近千万元的村办和民办企业体系。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民营经济明星村”、“经济建设百强村”等荣誉称号。
(二)以市民化的思路培育新型农民 我村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入手,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一是大力发展村里的基础教育。2005年村里将村小学并入县乐安实验学校,将村里的300余名学生当地名校接受教育,受到群众的欢迎,目前全村学龄段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二是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群教育体系。2004年我村作为全省远程教育试点村之一,投资8万多元建成了完善的农村党员现代教育网络系统,并以此为依托对全村群众进行每月不少于三次的教育培训,有力的推动了农民基本素质的提高。目前,全村党员群众的参学率达到95%以上。有力的推动了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提高了致富能力和民主意识。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村支部将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实践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工作来抓,规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缴纳部分由村集体完全负担。目前,我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有效的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的问题,使群众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
(三)以城镇化的思路建设现代化村庄近年来,我村积极探讨用城镇化思路建设新农村。一方面继续完善村内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300余万元,对村内全部街巷进行了硬化,并配套了路灯、封闭式下水道和道路绿化带。同时,借鉴城市管理经验,紧扣村容整洁这一重点,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公共事务管理的长效机制,每年都从集体收入中拿出资金,用于村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架设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与维护;在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了门前卫生管理区,责任到户,保证了村里整体的卫生环境;聘用了15名年富力强的村民专门担任“保洁员”负责村里几条主要街道的卫生。
现在的椒园村街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户户通上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安装率达到100%,新村与城区完全融合在一起,全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善。与此同时我们又提出村集体的“四个负担”,即:学生义务教育期间所有费用集体负担;村民生活用水集体负担;村民农业生产管理费用集体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有费用集体负担。同时,村里每个月还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30元的生活补助金。
(四)以和谐化的思路塑造农村新风尚 从2003年开始,我们在全村开展了“美在家庭”、“尊老敬老”系列评选活动,营造建康文明的邻里关系。对评选出的先进人物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通过这一过程使村民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我们还在村规民约中明确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过去,逢年过节,村里不少老人聚在一块烧香磕头,被迷信所困,现在老人们则是聚到一起扭起大秧歌、跳一跳健身操,比比谁家的儿女更孝顺。2006年4月,村支部还组织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地行动。现在的椒园人在奔小康的征程上,崇尚的是开拓创新、科技致富、扶危济困等现代文明意识。计划生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村计生工作连续多年受到市、县表彰。
(五)以法治化的思路推动民主管理进程 我们紧扣管理民主这一要点,依托“双基工程”、“三级联创”和“村务公开”等工作,全面落实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使村内各项事务“透明化”。一是推进民主自治,建立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每月5号召开由村民代表和党员参加的民主议事会议,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群众认可的事就干,群众反对的事就不干,讨论后的结果在公开栏内公开,实现了事前议事民主化、事中决策科学化、事后监督规范化,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二是健全长效机制。按照“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要求,经常开展主题教育,并实行村干部综合考评制度,使其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通过扎实的基层党建工作和先进性教育活动,我村打造出了一支肯吃苦,能干事的党员队伍,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坚实的领导基础。
二、近期的工作打算
近期我们将完成城东工业园区内新修道路的配套建设和205国道沿线的房屋拆迁工作。首先是完成对城东工业园区内今年新修的三纵三横8700多米的道路的绿化、亮化等相关配套工程。同时,按照“八通一平”的标准,实现城东大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快与开发区工业园的对接,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发区32平方公里新规划打下基础。
在205国道沿线,按照县委的路域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做好路域综合整治的各项工作,保证按时完成整治任务。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在抓好城东大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快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城东大市场的各项硬件设施,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为外来项目的落户创造优异的环境。同时,继续利用城东大市场的带动作用,推动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让群众获得更好的生活。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07-23
文县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01-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0-17
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06-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1-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05-31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8-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12-06